㈠ 談談如何提高武器裝備質量
說到提高武器裝備質量,這涉及了四大因素。
一,軍工科研的爆發力與技術儲備的數量與質量,這是技術關。包含材料科學,高新物化電磁光等科學學科的理論與實踐發展,機械加工科學,甚至是心理學和解剖學等學科的支持。這是軍事工業的理論與實踐基礎。比如混合成像技術,需要多種鏡面的精密切割等技術,目前只有美國有這項加工技術。這項技術卡了很多發達國家。
二,裝備使用者的文化素質與數量引起質量效應變化,這是實行關,涉及到裝備的實際使用反饋和大規模量產時的改進等等等,很重要。這是軍事工業的客觀限制條件。很明顯,一個小學畢業生是無法駕馭J-20戰斗機的,因為起步的文化需求太高。
三,軍隊建設所規劃的軍事需求,這是需求關。軍事科技是圍繞著建軍思想和作戰思想轉的,脫離了自己的實際需求,你的軍事科技發展的再好又如何?比如二戰時的德軍,德軍的軍事思想是閃電突擊,而後期的軍事裝備明顯越來越重,速度一慢,何來閃電突擊?
四,工業生產力與科技水平能否滿足大批量生產,這是生產關。大家都知道,現代化作戰中,高精尖兵器的損耗太高,甚至是普通的裝備,也需要一個相當長的周期。而裝備研發成功到實際大批量裝備部隊,中間的時間長短決定了部隊能否更快的形成整體戰鬥力。因此沒有大批量生產能力,前面三條沒有實際意義。
這四大要素互相牽制,互相促進,是武器裝備質量提高的根本原因。而提升裝備質量水平,就在於能否協調好這四大要素的關系。
希望此回答能解決你的疑問,謝謝!
㈡ 軍事高技術的發展對我國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戰
軍事高技術的發展對我國提出了的挑戰:
一、戰爭時空特徵發生變化。
軍事科技推動戰爭進入新形態,戰爭時空觀隨之出現革命性變化。作戰空間將突破地球三維空間的約束,不斷向太空、網路和電磁空間、深海和極地等「全球公域」拓展。多維戰場空間融為一體,虛擬空間博弈成為重點,人們開始在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之間進行互動式軍事行動。戰事持續過程縮短,「瞬間交戰」成為可能,可以真正做到「發現即摧毀」,在高超聲速平台、激光武器、各類無人系統等尖端領域的較量,毫秒甚至納秒間的差遲將造就不一樣的戰局,戰場時空轉換的天平進一步向時間傾斜。
二、制勝技術手段不斷拓展。
軍事技術形態將加快向智能化、網路化、精確化方向發展,武器裝備微型化、隱身化、無人化趨勢凸顯,毀傷機理從「大規模殺傷」轉向「精確控制」。智慧化戰場環境、智能化武器裝備將徹底改變作戰手段,戰場主角是程序炸彈、無人機、激光、空天飛機等「被信息化」的武器。戰爭呈現出非接觸、非線性、非對稱和非正規的特徵,中小型甚至小微裝備以「群」的形式出現將成為重要運用形式。未來戰爭追求有限目的,不再追求完勝或全勝,可能會更加強調定點毀傷、心理震懾相結合的有效控制。
三、傳統戰爭樣式發生變革。
科技進步使戰爭形式多樣化成為常態,戰略、戰役與戰術行動趨於融合。多元作戰力量和作戰行動分布於戰場全維空間,戰爭無前方後方之分、軍用民用之別。網路、電子、太空、無人等領域的關鍵技術突破,可能推出全球一體化聯合作戰、全球快速打擊、網路空間戰、混合戰爭等新型作戰樣式。攻防一體、跨域協同、並行作戰成為主要作戰方式,逐級搏殺、累積制勝的傳統大規模戰爭模式走向終結;傳統戰爭不會消失,而是進一步發展並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拓展資料:
軍事高技術的應用:
一、新一代軍用信息技術將大幅提升戰場信息處理能力。信息技術是信息化戰爭制勝的主導技術,也是信息化武器裝備建設的主要支撐。近年來,新一代信息網路技術蓬勃發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量子信息等技術在軍事領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這將使軍隊的信息獲取、數據傳輸、情報支援、信息服務等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二、新型主戰裝備和高自主無人平台技術將使未來戰爭趨向隱形化、無人化。信息化戰場上,主戰裝備依然是作戰能力的核心。為了在激烈的軍事競爭中占據主動權,主要軍事強國正在著力推進新一代主戰裝備的研製。一是全面啟動第六代戰斗機方案論證。第六代戰斗機將具備更好的隱身能力、更高的網電對抗能力、更強的信息處理能力、更遠的作戰半徑,代表了新型主戰裝備的發展方向。
三、高效毀傷與定向能技術將使火力打擊方式發生重大變革。近幾年的幾場局部戰爭表明,精確打擊和高效毀傷已成為軍隊作戰的核心能力,「發現即摧毀」成為火力打擊的新常態。目前,高效毀傷技術正向高效能、低附帶毀傷和智能可控方向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世界軍事科技發展趨勢及重要影響
㈢ 介紹一下現代軍事武器
我國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對小口徑進行論證,1982年又對5.8mm重彈作為重機槍、狙擊步槍用彈的可行性進行了探討,並於1986年進行了試驗,結果表明5.8mm重彈的射擊精度及侵徹力均與53式7.62mm普通彈相當,可滿足通用機槍的要求。因此,1989年正式立項對5.8mm重彈、發射葯、使用該彈的通用機槍、狙擊步槍及瞄準鏡進行了全系統的研製。QBU88式5.8mm狙擊步槍(簡稱88式狙擊步槍)的研製歷時6年,於1996年完成生產試制任務,1997年首先裝備駐港部隊。
㈣ 求軍事理論論文,3000字
國防科技與軍事是密切相關的兩個領域。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軍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國防科技領域的形成與發展;國防科技的發展為軍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質技術手段,在此同時還會促使軍事領域不斷發生變革,甚至導致出現軍事革命;軍事上的變革和戰爭提出了新的需要又會給國防科技發展以新的推動力。國防科技與軍事之間相互關系的這種機制或邏輯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規律。近幾年來,新軍事革命問題成為人們關心的熱門話題。實際上,新軍事革命正是上述客觀規律在軍事高技術迅速發展這一特定條件下的反映。當然,國防科技與軍事的關系還會受到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
一、軍事上的需要是國防科技發展的強大動力
社會的需要是科技發展的動力。恩格斯曾指出:「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5頁)。同樣的,作為整個科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防科技,則是社會的特殊需要———軍事需要的產物,而且這種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國防科技推向前進。
自從國家產生以後,為了維護國家的領土主權以及維護和獲取國家的根本戰略利益,便產生了國防和國家間的戰爭。為了鞏固國防或為了奪取戰爭的勝利,各國都力圖掌握更先進的軍事技術手段,於是便組織專門力量研製武器裝備,國防科技便由此產生。由於新的武器的發明和使用可以造成軍事上的巨大優勢,從而使得「最幼稚的公理論者」,也從「手槍戰勝利劍」的鐵的事實中,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國防科技對於軍事及戰爭的重要影響,因此國防科技便愈來愈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正如科學學創始人丁·貝爾納所認為的:「自古以來,改進戰爭技術,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學。這並不是由於科學傢具有好戰的特性,而是因為戰爭的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加急迫。各國君主和政府不那麼樂於向其他研究工作提供津貼,都樂於向軍用研究工作提供經費,因為科學界能研製出新的裝備,而這種裝備由於十分新穎,在軍事上極為重要」。這里如實地指出了為滿足軍事上的需要研製武器裝備,是國防科技發展的動力和主要任務與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從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長達40餘年的冷戰歲月,美蘇兩國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爭,兩國都執行優先發展國防科技的戰略,並要求國防科技部門為軍隊研製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戰術技術性能上超過對方的先進武器裝備。在軍事需求的強烈刺激下,兩國的國防科技發展獲得了強大的推動力,達到了極度的繁榮。許多其他國家在這種臨戰狀態下也被迫採取相應的對策加速國防科技的發展。據統計,到80年代中期,世界各國每年的國防科研經費累計高達800~1000億美元。就這樣,在冷戰的軍事需求的推動下,國防科技發展進入了軍事高技術時代。
冷戰結束以後,世界主要國家都調整了軍事戰略,壓縮了軍費開支,軍事需求從原先既追求武器裝備的數量又重視其質量轉向主要追求其高質量,國防科技也因此而進入注重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新時期,即進入了「打什麼仗需要什麼武器就能研製出什麼武器」的新時期。
自90年代初開始,美國國防部、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及三軍,每年都要研究並提出美軍的軍事需求,同時根據這種需求制定和調整其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計劃。例如,1996年,美軍又確定了新的未來11大軍事需求,為滿足這些軍事需求還分別制定了國防科技「基礎研究計劃」、《國防技術領域計劃》和《聯合作戰科學技術計劃》,這些計劃對所要研究發展的科學技術領域及武器裝備所要達到的性能要求都有明確的規定。俄羅斯、日本及西歐國家也採取了類似的舉措。由於未來的軍事需求主要是關於信息戰能力的需求,因此有關國家的國防科技發展正緊密圍繞奪取信息優勢的信息戰技術、C3I系統和精確制導武器等軍事高技術開展研究工作。
綜上所述,國防科技完全是在軍事或國防的需要的推動下不斷獲得發展的。國不可一日無防,國防不可一日無科學技術。展望未來,世界各國的國防科技都將在軍事需求的不斷推動下,繼續不斷地獲得發展,並隨著軍事需求的高技術化而日益走向高技術化。
二、國防科技發展對武器裝備的影響
軍事上的需要導致國防科技的發展,而國防科技發展為了滿足軍事上的需要,必須不斷研製出新型武器裝備,因而必然對武器裝備,即對軍事技術手段產生重大影響。
總體上看,直接從事武器裝備研製的國防科技對武器裝備發展的影響是全面的、決定性的。這集中表現在:使武器裝備的原理和種類不斷多樣化、結構逐漸復雜化、性能日益得到提高。
由於國防科研的開展,使許多新的理論、原理和技術被用於武器裝備之中,從而不斷出現一批又一批概念全新的武器裝備。從利用機械能殺傷敵人的冷兵器到利用化學能的近代火器(包括槍、炮、普通炸彈、氫彈、中子彈、激光武器、電磁微波武器),甚至是利用生物遺傳密碼對付敵人的生物武器等,各種各樣的武器裝備無一不是國防科研的重要成果。從種類上統計,國防科研大致已使武器裝備從冷兵器時代的20多種發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200多種,現在又進一步增加到1000種以上。
隨著武器裝備的種類越來越多、概念越來越新,其結構也越來越復雜。早期的武器僅由幾個零部件構成,後來發展到包括數十個、數百個零部件,現在已增加到數千個、數萬個甚至上千萬個零部件,其復雜性增加了若干個數量級。
在武器裝備的性能方面,集中表現在國防科技的發展使武器裝備的作用距離和作用范圍不斷擴大,可靠性日益增強,射程、威力(精度和殺傷半徑)、機動性和生存能力都在逐漸提高。
現代雷達的探測距離已達數十公里至數千公里以上,現代的偵察探測 裝置可以在數百里之外甚至4萬多公里的同步軌道上監視地面的目標。如美國的KH-12照像偵察衛星在幾百公里軌道上對地面目標的分辯率為0
㈤ 什麼是軍事典型
關鍵詞:軍事技術學;跨學科學;體系對抗
軍事技術,又稱軍事科技或國防科技,是在軍事領域內研究、發展和應用的技術的總稱。它是建設武裝力量、鞏固國防、進行戰爭和遏制戰爭的重要物質基礎,是構成軍隊戰鬥力的重要因素。軍事技術的創新構成了國防科技創新體系,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事業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逐步進入信息社會,信息化戰爭的模式也從實驗室迅速進入實際戰場。海灣戰爭、波黑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以及最近的伊拉克戰爭,以美軍為首的西方軍隊憑借功能強大、可靠性高的指揮自動化系統,將遍布太空、空中、地面、海上的作戰單元聯結成一個整體,發揮了前所未有的戰爭能力。
所以,在信息社會的大背景下,戰場體系對抗的軍事需求引導著各種武器裝備系統形成體系,進而影響了整個軍事技術體系的運行進程。軍事技術體系化的趨勢從來沒有這么明顯過,使得呈現在世人面前的軍事技術已經成為了一個整體。於是,一個賦予了新含義的名詞——軍事技術學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1戰場體系對抗視野中的軍事技術體系
將一支軍隊的作戰人員、武器裝備緊密的聯系起來,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如手之使臂,臂之使指,是千百年來無數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夢想。如劉邦就評價張良:「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但是在信息技術極不發達的古代,不可能真正做到聯合作戰。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戰場上指揮和控制逐漸實現了自動化,戰場的體系對抗特徵就凸現出來。
戰場體系對抗,即利用信息化武器裝備特別是c4IsR系統超強的信息獲取、信息處理和橫向組網能力,將戰場上的各種作戰單元(如各軍兵種的作戰部隊、各類武器裝備、作戰力量和保障力量等)和各種作戰要素(如火力和信息能力、進攻能力和防禦能力、機動能力和隱蔽能力等)連接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並利用該整體對敵作戰的一種作戰思想。體系對抗的思想使戰場環境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1.1體系對抗的需求
戰場體系對抗的作戰思想主要表現為:地面、海上、空中和空間力量的協調配套(或軍種結構以及同一軍種中不同兵種的合理配置與協調);武器裝備配置和使用要綜合構成完整的體系,如火力與信息力的綜合,進攻和防禦武器的體系化,硬殺傷和軟破壞的體系化等;裝備與人員的配套;作戰力量與保障力量的配套等。美軍專家稱戰場體系對抗為「系統的系統」,類似於計算機網路技術中系統集成概念。它的理想境界是:體系內的各種探測器(從偵察衛星到艦載雷達、從無人駕駛飛行器到水下遙感聲納裝置)藉助信息化的互聯網路,為所有需要信息的用戶(如飛行員、坦克手、戰地指揮官等)提供它們所採集到的信息。用戶可以按照體系內統一的作戰指揮序列和程序要求,對目標和環境做出實時、准確和恰如其分的反應。
戰場體系對抗的思想屜正在進行的新軍事變革的一部分。美國作為這次軍事變革的中心,走在了各國的前列,率先提出了聯合作戰的觀點。從指導美軍聯合作戰和聯軍作戰的綱領性文件——第1號聯合出版物《美國武裝部隊的聯合作戰》中可以看出,美軍聯合作戰的精髓是「共同行動達成共同目標」,即美軍與盟軍在統一的思想的指導下,在各個領域協調一致,共同行動,形成整體合力,奪取聯合、聯軍作戰的勝利。
聯合作戰是由兩個以上軍種共同進行的行動,其本質就是在「共同作戰」思想指導下的作戰。此外,武器技術的不斷發展,使現代戰場環境日趨復雜化,軍事行動由過去的少數軍兵種在單維空間進行爭奪,發展成為目前由多個軍兵種在多維空間共同作戰;作戰手段日趨多樣化,軍事行動由過去主要靠兵力打擊、火力突擊,發展成為兵力、火力打擊與電磁、信息、心理等攻擊行動並重,多種手段共同運用的作戰行動;作戰樣式日趨多樣化,軍事行動由過去的兵力攻防發展為導彈戰、火力戰、電子戰、指揮控制戰及計算機網路戰等多種樣式同時或交替運用的作戰。美軍把聯合作戰作為其基本的作戰樣式,是基於現代作戰就是聯合作戰,即體系對抗的認識。
在海灣戰爭後,我軍也高度關注世界新軍事變革的進展,發展了體系對抗的思想。如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原國防科工委領導和許多軍事技術專家在深化國防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根據海灣戰爭與科索沃戰爭的經驗,提出了高技術戰爭不是單件武器與單件武器之間的對抗,而是作戰雙方武器裝備體系與體系的對抗的觀點。
1 2武器裝備體系的構建
各國在戰場體系對抗思想的引導下,積極推進武器裝備系統的體系化工作。
美軍基於戰場體系對抗的思想,積極構建以信息化武器裝備為中心的武器裝備體系。如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美軍不但在《聯合作戰科學技術計劃》、《2叭0年聯合構想》、《2020年聯合構想》中規劃了武器裝備體系建設的藍圖,還先後提出了陸海空三軍的武器裝備體系建設的方略,制定了各軍種武器裝備體系建設的計劃:
(1)陸軍制定丁《21世紀部隊》、《2010年陸軍構想》、《後天的陸軍》等戰略性文件,提出了應完成的7類任務和建立6太作戰能力,經過努力將在20年左右的時問內建立以「未來戰斗系統」為核心的陸軍武器裝備體系的基本構架,實現各種裝備的高度融合,以最終把陸軍作戰部隊建成為數字化的「目標部隊」。
(2)海軍制定了「海軍作戰概念」以及《海軍遠期計劃目標》,提出作戰海域將從大洋前推到各國的近海海岸,從奪取制海權到打擊陸地縱深目標;確定了「由海到陸」和從平台中心戰轉向網路中心戰的作戰概念與作戰思想。為此,海軍重點發展以數據鏈和網路化的c4IsR系統以及信息化主戰平台和信息化彈葯為主體的裝備體系,以形成更強大的聯合作戰能力。
(3)空軍制定了「2l世紀的空軍」、「2025年的空軍」等發展戰略指南,將大力發展機載和星載電子信息系統以及高性能的主戰飛機和包括作戰航天器在內的軍用航天器,以便共同構成新的航空航滅武器裝備體系,逐步實現空軍由傳統的較為單純的「航空77部隊向「航空航天」部隊轉型,並最終實現建立嶄新的「航滅航空」部隊的目標。
除了美國之外,包括俄羅斯、日本、印度和西歐國家在內的世界許多國家也在採取措施,建立新型的武器裝備體系。如俄羅斯從本國國情和需要出發,提出將建立以戰略核武器為核心的武器裝備體系等。
我國軍事技術專家也通過研究提出我軍應建立由主戰裝備、電子信息系統和支援保障裝籍共同組成的武器裝備體系。
1.3軍事技術體系的重組
武器裝備體系以軍事技術為基礎。我國軍事技術專家在長期的技術研究實踐中,總結出了軍事技術發展的基本規律:軍事需求牽引,技術、經濟和管理支撐。正在進行的軍事技術體系的重紐電符合這2 軍事技術學學科體系的形成個規律,具體說來,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軍事需求發生了變化。
如上文所述,戰場體系對抗的思想要求建立協調配套的武器裝備體系,進而對軍事技術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2)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大科學、大工程時代。
軍事技術體系以國家科學技術體系為基礎。經過力學革命、電磁學革命、相對論、量子力學、原子核物理、航天技術革命、計算機技術興起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後,當今的科學技術已經進人大科學、大工程的時代。學科之間的綜台剖新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科學與技術之間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需要指出的是,科學技術綜合化的趨勢主要是起源於軍事技術領域,如曼哈頓工程、北極星導彈計劃、彈道導彈防禦技術等,同時又對軍事技術體系化趨勢產生重大影響。
(3)經濟實力使復雜的武器裝備體系成為可能。
軍事技術的發展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資源,除了需要科學技術支撐之外,還需要大量的經費投入,即必須以國家的經濟實力為基礎。經濟實力顯然是能否以及怎樣發展軍事技術或武器裝備的又一個決定性因素。經過蒸汽機革命、電力革命和信息技術革命後,社會生產力得到宅前發展,有實力支持大規模甚至超大規模的武器裝備系統的研製和裝備部隊。
(4)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復雜軍事技術能夠協調發展。
隨著軍事技術研究的深入和范同的擴大,專門研究資源配置的管理科學和技術就成為了軍事技術研究順利運行的保汪。在軍事技術的論證、預研、具體研製階段,管理科學與技術發揮了巨大白勺作用,其本身也成為軍事技術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復雜的武器裝備系統的研製過程中,如果沒有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術,是小可能在經費、時間和質量的嚴格約束下取得成功的。
軍事技術在以上四個方面的推動下,已經並將進一步向體系化方向發展,也由此帶來了觀念上的革命。專門研究軍事技術體系發展規律的軍事技術學也就浮出水面了。
2 軍事技術學學科體系的形成
按照《中同人民解放軍軍語》的說法,軍事技術學可以按照武器裝備的種類建立體系,分為槍械、火炮、坦克、彈葯、軍用飛機、艦艇、導彈等技術學;也可以按照軍兵種建立體系,分為海軍、空軍、戰略導彈部隊、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防化兵等技術學。
顯然,軍事技術學是一個包含眾多軍事技術學科的學科群,內部各學科的關系比較復雜。同時軍事技術學又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新的技術學科一隻進人軍事領域,就會成為軍事技術學的一部分。下面從三個方面展開軍事技術學的學科體系。
2.1 基礎研究一應用研究一發展研究體系
從軍事技術發展或變革的角度考察,作為一種創造性的社會活動,軍事技術實際卜主要是指國防科研,在美國則更具體地稱為研究、發展、試驗與鑒定(RDT&E)。根據國際通用的科研結構的分類,按照研究項目或課題的類型,國防科研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美國還按照研究活動的類型或發展階段的不同,進一步將國防科研劃分為理論研究、探索性發展、先期發展(分為先期技術發展和先期系統發展兩部分)、工程發展和作戰系統發展等五個方面。我國則常分為目防預研、型號研製、試驗與鑒定等三個方面。不管是五個方面還足三個方面,都可歸入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這一結構中。
基礎研究(對虛於美國的理論研究,或我國國防預研的一部分)的主要任務是研究自然現象、掌握科學原理、進行知識儲備,為新概念、新方法在軍事上的應用尋求科學依據,而不在於直接解決當前特定的軍事應用問題。其研究內容廣泛,多涉及諸如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工程學、空氣動力學、彈道學等,甚至還涉及行為科學和社會學等學科領域。
應用研究(對應於美國的探索性發展和先期技術發展,或我國國防預研的一部分)的任務是探索基礎研究成果在軍事上應用的可能性,以及對可能的技術應用進行預研。其研究內容包括:為解決特定的軍事需要進行模擬試驗與模擬、原理性部件的製造與試驗;對軍事應用的各種先進技術方案的可行性與現實性進行鑒定和論證;按實際使用條件研製驗證用的部件、分系統和原理性產品,以審查各項技術在實際條件下的可行性。應用研究帶有通用性,一般不與武器裝備具體型號的研製直接相聯系。所謂「先期技術演示」(ATD)和「先期概念技術演示」(AcTD)均屬於應用研究的范圍。
發展研究(對應於美國的先期系統發展、工程發展和作戰系統發展三個方面,或我國的型號研製、試驗與鑒定兩個方面)的任務是開發出町實際供部隊使用的武器裝備。其具體內容包括:對特定型號的武器裝備系統進行全系統的方案設計、驗證和審定;對武器裝備進行詳細的具體設計和試制;完成研製試驗和作戰使用試驗;對使用中的武器裝備系統進行改進。
由此可見,國防科技在學科專業門類上主要包括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也包括社會科學。國防科技在科研結構上全麵包括三種類型的研究,但大量和主要的是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重點是發展研究。以美國為例,幾乎在整個70年代和80年代,國防科研總經費中,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佔96%左右,而發展研究約佔70%。另外,國防科技的發展也包括對已有武器裝備的技術改造,同時還包括新研製的武器裝備投入批量生產後技術問題的解決。顯然,國防科技包括國防工業發展中有關武器裝備製造方面的技術。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國防科技是在科學指導下的技術,其最後歸屬是技術。從這種意義上看,軍事技術實際上就是國防建設所需要的技術及尋求這些技術的研究與發展活動。
2.2共性基礎技術一應用技術體系
第二種看法認為,軍事技術包含兩個層面的技術類型:共性基礎軍事技術和應用性軍事技術。相應的,軍事技術學的學科體系應該是一個兩層的結構。底層是共性基礎軍事技術學科群,包括軍用微電子技術、軍川光電子技術、軍用計算機技術、軍用材料技術、軍用動力技術、軍用製造技術、軍用模擬技術以及管理科學與技術等軍事技術學科;頂層是應用性軍事技術學科群,包括偵察監視技術、通信技術、導航與定位技術、偽裝與隱身技術、信息戰技術、精確制導技術、航空航天技術、核武器和生物武器與化學武器技術、新概念武器技術、軍事工程技術、指揮自動化系統技術等軍事技術學科。這就是軍事技術學的兩層結構。
兩層結構是一個較好的分析框架。眾所周知,一國的軍事技術水平以其整個技術體系為基礎,因此在學科體繫上,軍事技術學科與一般的技術學科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聯系;而共性基礎軍事技術學科群正是聯系軍事技術與一般技術之間的紐帶。另一方面,軍事技術的指向是武器裝備與軍事工程,軍事性作為軍事技術體系的涌現特徵,是一般技術體系所不能擁有的;而應用性軍事技術學科群上接各種類型的武器裝備和軍事工程,為軍事技術的實際應用開辟的道路。可以用下圖1表示軍事技術學的學科體系兩層結構。
圖1 現代軍事技術學的兩層學科體系結構
2.3帶頭學科
帶頭學科是在一定時期內擔當整個科學技術發展主導、處於領先地位的學科。在科學技術發展史上,力學、化學、物理學、生物學、量子物理學、原子能科學、航天科學等學科曾經先後成為帶頭學科。軍事技術學作為科學技術在軍事領域中的發展和應用,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學科群,其中也有帶頭學科的問題。一般而言,軍事技術學的帶頭學科與科學技術領域的帶頭學科是重合的。這是因為,第一,軍事技術學作為整個科學技術的一部分,與科學技術的發展血脈相連;第二,由於軍事斗爭的緊迫性和統治者對軍事技術的關注,新技術往往先用於軍事領域,故應運而生的、有生命力的帶頭學科往往在軍事技術學領域內立足,如計算機科學;第三,一些科學技術往往是因為在軍事領域內有了充分的應用,得到了允分的研究,岡而能在民用領域內獲得應用,典型的如原子能科學。
一般認為,在機械化戰爭時代,軍事技術學的帶頭學科主要是發動機技術和機械製造技術;而信息化戰爭時代,軍事技術學的帶頭學科主要是信息科學技術。當今時代,軍事技術較發達的國家,如美國,已經將信息化建設作為軍隊建設的主要方向,因此信息科學的研究也就成為軍事技術學研究的主體。而我國的軍事技術相對比較落後,離實現信息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抓住今後20年這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加快我軍由機械化、半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轉變,全面提高我軍的威懾能力和實戰能力。因此,我國軍事技術學的帶頭學科,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內應是機械製造技術、發動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等等。當然,信息技術的地位與作用越來越重要。預計到2020年前後,這個局面不會改變。
㈥ 中國人民解放軍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的科研成果
學院的科研工作,堅持為教學服務,為部隊現代化建設服務,為總部機關決策服務,緊貼指揮院校人才、教學特點和部隊需求,形成了以學術研究、武器裝備需求論證和科技開發三大支柱為支撐的科研工作新格局,取得了一批在全軍有影響、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學院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三等獎三十餘項,國家級、軍隊級教學成果獎多項。學院是軍事教育學會的牽頭單位。
㈦ 軍事高技術基礎技術主要包括
軍事高技術是指建立復在制現代科學技術成就基礎上,處於當代科學技術前沿,以信息技術為核心,在軍事領域發展和應用的,對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期巨大推動作用的那部分高技術的總稱。
它包括五種類型的技術:1、偵察監視技術,2、精確制導技術;3、隱身偽裝技術;4、指揮自動化技術;5、航天技術。
㈧ 軍事思想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
1、軍事思想作為獨立的意識形態出現,始於奴隸社會。「攻」、「守」、「戰術」、「統率」等軍事概念就產生於奴隸社會時期。
此時,人們已開始探討戰爭與物質力量的關系,在一定程序上認識到軍隊的多寡,武器的數量和質量,對於戰爭勝負具有重要作用。「強勝弱」、「眾勝寡」成為一般的作戰原則。它標志著這時出現的軍事思想已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性質。
2、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一些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在戰爭中衰亡。
這促使人們認識到,戰爭勝負不僅取決於物質力量的強弱,而且同政治因素,戰爭的性質,力量的運用及其強弱轉化,有著密切關系。
這一認識是由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的軍事著作首先在理論上加以闡明的。
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軍事論著,總結了當時軍事斗爭的經驗,揭示了戰爭中眾寡、強弱、虛實、攻守、勝敗等范疇的對立和轉化關系,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等軍事原則。
這說明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中已經飽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3、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的發展,使大量火器和眾多人力投入戰爭成為現實。
在資產階級推翻封建統治的大革命中,在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擴張的戰爭中,戰爭規模空前擴大,戰爭的本質也暴露得更加充分。
以普魯士軍事理論家C.P.G.von克勞塞維茨所著《戰爭論》為代表的資產階級軍事理論,運用當時的哲學和歷史學成果,總結了拿破崙戰爭及以前的一些戰爭經驗,闡明了戰爭與政治、戰爭與經濟、暴力運用與科學技術的相互關系,並提出了若干作戰原則。
由克勞塞維茨和與其同時代的軍事家若米尼等人所闡發的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基本觀點,代表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他們的著述已成為公認的軍事名著,至今仍被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軍事家奉為經典。
4、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又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實踐經驗的積累,資產階級軍事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它更加重視先進科學技術在戰爭中的作用,並在現代戰爭的作戰方法、技術運用、組織指揮以及軍隊現代化建設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視的理論和原則。
但是,由於其階級的偏見和認識論、方法論的片面性,資產階級軍事思想一般都掩蓋戰爭的階級本質,並且過分強調武器和技術在戰爭制勝因素中的作用,從而貶低了人民群眾的作用。
5、無產階級軍事思想的形成 ,無產階級在爭取自身解放的過程中,不斷總結革命戰爭經驗,並且吸取了軍事思想史上的積極成果,形成了自己的軍事思想。
無產階級革命導師K.馬克思、F.恩格斯、列寧、И.В.斯大林、毛澤東以及其他無產階級革命領袖人物,在創立、運用和發展無產階級軍事思想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
他們應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科學地論證了戰爭的社會歷史根源,指明了暴力對新社會誕生的促進作用和對經濟的依賴性,指出社會生產方式和物質條件對於戰爭的制約作用;
明確區分戰爭的政治性質,揭示階級社會戰爭的階級本質,闡發了戰爭的基本規律,並且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在戰爭中的作用,強調建設人民軍隊的重要性,提出了無產階級的軍事斗爭綱領和作戰方法。
㈨ 關於「構築科學有效平台,努力形成軍事訓練新常態,促進提升新裝備訓練水平和作戰能力」的發言稿
強軍必須興訓,興訓貴在創新,改革重在突破。我軍在長時間缺乏實戰檢驗和國家安全形勢錯綜復雜、戰爭威脅嚴重存在的情況下,只有與時俱進,勇於投身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這一開拓性的偉大軍事實踐,才能切實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打造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
一、深刻認識訓練演變客觀規律,科學把握訓練轉變時代方位
1、信息化訓練是發展的必然
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戰鬥力生成模式,信息化武器裝備成為戰鬥力的關鍵性物質因素,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成為戰鬥力的基本形態。
也就是說,信息技術天然具有的滲透性、聯通性和融合性,已使軍隊戰鬥力的生成機理和基本形態,具有了主導性、突變性甚至革命性的深刻變革。在這一大趨勢面
前,依然沉浸於機械化條件下訓練的漸進性和長期性,看不清信息技術和信息能力所帶來的突變性甚至革命性推動作用,只會因彷徨徘徊導致戰略機遇的痛失。
2、作戰需求強制牽引訓練狀態轉換
歷史上,以昨天的作戰經驗指導今天的訓練,曾釀成戰爭史上眾多不堪回首的慘痛教訓。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軍事訓練已不再由戰爭「被動牽引」,而越來越多擔負起未來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的「設計」和「驗證」任務。面對這一跨越性的軍事發展趨勢,訓練的作用正沿著信息化戰爭發展方向革命性躍升。既然已經確立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戰略目標;既然已經看清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是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客觀需要;既然已經認定信息化條件下訓練是我軍訓練發展的時代主題,
就應該勇於吹響信息化條件下訓練進軍號,毫不猶豫、只爭朝夕地把部隊信息化建設探索成果集成、轉化為現實戰鬥力,切實推進戰鬥力生成模式的轉變,提高部隊
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在未來信息化作戰需求牽引下,當前訓練狀態的革命性轉換,既是趨勢性的,又是現實的;既是強制性的,又必須是自覺的。
3、以訓練轉變推動軍隊整體改革
充分發揮訓練的中心作用,能夠實現部隊戰鬥力較快提升,促進部隊全面建設科學發展。
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軍隊建設成果難以直接接受戰爭實踐檢驗。如何使軍事訓練比
較真實地「代表」戰爭實踐,對各項建設成果行使「檢驗」職能,就成為新時期指導和加強軍隊全面建設的緊迫課題。必須充分發揮信息化條件下訓練對中國特色軍
事變革的促進作用,通過有效的訓練創新發展軍事理論、檢驗完善作戰方案、優化部隊體制編制、促進武器裝備研發和培育官兵戰斗精神,這是打造我軍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能力的必須,也是部隊全面建設邁向信息時代的強烈需求。
二、核心是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關鍵是創新信息化訓練模式
1、按戰鬥力生成機理創新訓練模式
訓練模式是指從訓練實踐中總結、提升,用以規范、指導訓練組織實施的基本方式。創新訓練模式,提高訓練效能,歷來都是訓練改革的不懈追求。從這一角度研
究,我們當前深化訓練轉變的核心,就是切實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而拓展信息化條件下訓練的關鍵,又在於創新發展信息化訓練模式。這是科學生成信息化戰鬥力
的革命性創造,也是訓練領域能動的深刻實踐。
2、訓練模式創新是改革的突破口
縱觀我軍訓練發展歷史不難發現,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訓練改革,都是以訓練模式創新為突破口的。
「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是革命戰爭年代訓練的主要特點,訓練模式是「以戰代訓」,強調作戰實踐對訓練的直接牽引。新世紀新階段,信息化戰爭形態根本改變
了傳統戰鬥力生成模式,必然要求訓練採用不同於機械化、半機械化時期的訓練模式。形成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成為新訓練模式的靈魂。
3、創新訓練模式的必由路徑
創新訓練模式的基本途徑,是按照信息化條件下戰鬥力的生成機理,推動我軍組訓體系、內容標准體系、方法體系、保障體系、管理體系以及訓練環境的全面優化和改革。這既是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不可或缺的環節,更是實現戰鬥力諸要素組合方式變革的原動力。
4、訓練模式應適應戰鬥力生成模式
目前,我軍已初步形成具有我軍特色的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模式雛形。這就是以聯合訓練為背景,依託信息網路平台,以集成訓練為途徑,按照單裝抓精準、單元抓合成、要素抓聯動、體系抓融合的方法,最終形成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
這一訓練模式雛形的核心是改革訓練內容,以創新聯合訓練體系引領諸軍兵種訓練內容改革,按照信息化條件下聯合軍事行動需求、信息流向、網路體系結構和戰
鬥力生成規律內在要求,先作戰單元、作戰要素、作戰體系集成訓練,後全系統全體系聯合訓練,實現各單元、各要素、各體系在作戰效能上的有機融合。這一新的
訓練模式,在我軍一些軍兵種部隊訓練中其實已具有一定基礎,關鍵在於如何以信息主導實現體系化和模式化,如何按信息流程謀求更大體系范疇的「聯合」與「融
合」。
三、破解制約訓練發展瓶頸難題,探索我軍特色興訓強軍之路
1、從源頭上解決結構性矛盾
我軍訓練領域長期存在、反復出現的觀念滯後、機構臃腫、職能交叉、訓考不分等深層次矛盾,與新的訓練模式不相適應,嚴重製約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能力的
形成。如同生產力的發展必然突破原有生產關系,信息化訓練模式生成的「新質」戰鬥力,也必然強制性地變革傳統訓練體系,從源頭上解決訓練領域的結構性矛
盾。
2、呼喚信息化訓練新觀念
堅持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能力的戰鬥力標准,堅持軍事訓練是和平時期軍隊戰鬥力生成的基本途徑,是部隊的中心工作,也是重要治軍方略和管理模式的戰略指導,以信息化條件下訓練為重要切入點,科學解決部隊建設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從基於安全威脅、基於作戰任務的被動訓練指導,向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能力為核心的多樣化軍事能力,主動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全面履行使命任務的觀念轉變。全面拓展軍事訓練本質內涵,切實增強軍隊信息化作戰能力,滿足國家發展和利益拓展需求,發揮軍事訓練戰略威懾功能,切實提高國防和軍隊建設戰略效益。
以加快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為主線,以提高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為根本著力點。以拓展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引領深化訓練轉變實踐,支撐持續興起的訓練新熱潮。聯戰必須聯訓。聚焦聯合訓練這個我軍戰鬥力生長鏈條最關鍵、也最薄弱的環節,突出指揮信息系統互聯互通,聚合各類作戰單元、各項作戰要素、各種作戰系統,有效提升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
訓練效益始終應是衡量訓練質量的重要標准,反對偏重「產出」而忽略成本。既應對訓練改革方案充分論證和試驗,又應對訓練實踐實施嚴格成本核算,避免「歧路」建設和鋪張浪費,杜絕演習「演戲」和各種形式主義。
緊密跟蹤世界軍事領域最新進展,客觀認識我軍與外軍訓練差距。既反對閉關鎖軍、拒絕學習,也不盲目崇外、照搬照套,立足我國和我軍實際,走出具有我軍特色的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路子。
2、構建信息化條件下訓練體系
拓展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迫切需要健全完善訓練法規制度,創新優化訓練機制。
強化指導,完善訓練法規制度。
理順職能,改革訓練管理機構。
效益優先,規范訓練運行機制。
戰訓一體,縮短平戰轉換時限。
3、切實提高訓練質量和效益
把實戰化對抗訓練作為檢驗部隊戰鬥力的尺度。實戰打贏始終是推進訓練創新「根」和「魂」。
應圍繞提高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能力為核心的多樣化軍事能力,改革訓練考核辦法,建立符合實戰要求的訓練標准和考評機制,以考促訓、以考促建、以考促戰,
使實戰化對抗訓練真正成為提升訓練質量和推動訓練發展的強力杠桿。
四、構建信息化訓練需求環境,打磨信息化作戰實戰能力
1、大力營造信息化訓練大環境
作為軍事訓練五大要素之一的訓練環境,在機械化條件下訓練中曾始終被置於次要地位。隨著信息化武器裝備發展和信息化戰場環境日益復雜,傳統訓練環境已嚴重製約信息化訓練的展開、訓練內容的確定、訓練方法的選擇和訓練目標的實現。
2、由基於場地向基於環境轉變
機械化條件下訓練,重在提高以火力、機動力、防護力為主的作戰能力,訓練保障重點放在與之相適應的場地上。信息化條件下訓練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訓練重點拓展為提高情報獲取、信息傳輸、指揮控制、電子對抗、
快速機動、精確打擊、全維防護和綜合保障能力。必須盡快實現由基於場地保障向基於環境構設的觀念轉變,科學構建信息化訓練環境,為信息化條件下訓練提供有
效依託,為提高信息化訓練質量提供堅實基礎,最大限度滿足未來作戰環境的強制性要求,努力實現「仗在什麼環境下打,兵就在什麼環境下練」。
3、以「三化」為基礎建好硬環境
當前訓練仍缺少要素齊全、貼近實戰的硬環境,導致部分訓練與實戰要求存在較大差距。必須以基地化、網路化、模擬化為基礎,加快信息化條件下訓練硬環境建
設,通過信息化改造和綜合利用各種資源,使「三化」有機融合,構建異地分布、功能一體、多場聯動、開放共享的訓練硬環境體系,使受訓者能夠全方位「進入」
逼真戰場環境。
4、以戰斗精神為主線營造軟環境
信息時代,多元化價值觀念沖擊奉獻犧牲的價值追求,多層次道德評價模糊尚武精神的時代內涵,多品位文化生活干擾軍營文化的主旋律,潛移默化地影響甚至沖
擊訓練動力。應強化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營造尚武精藝的濃烈氛圍,激勵軍人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家安全威脅,肩負黨和人民的殷殷重託,每
一個當代軍人、每一支部隊,只能奮發進取,勇敢投身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偉大實踐,打造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能力,為國家民族做出無愧於時代的新貢獻。
㈩ 關於信息化作戰中輕武器的發展和應對策略
這個文章不錯http://www.douban.com/doulist/206331/
找到一篇不錯的文章:
武器的發展總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軍事斗爭的需要而不斷發展的。從純粹的以人的體能和物質相結合的冷兵器時代,到以化學能、機械能與物質相結合的熱兵器時代,再到以核武器為代表的熱核時代,人類武器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一系列工作原理和殺傷機制不同於傳統武器的新概念武器相繼被提出,並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不斷的發展。一些與新概念武器相關的高新技術日趨於成熟,許許多新概念武器紛紛出現。作為新概念武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概念輕武器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成為輕武器研製發展的重要內容。 新概念輕武器內涵和外延的界定從目前來看,新概念武器主要包括激光武器、微波武器、粒子束武器、電磁武器、次聲武器和動能武器等。近幾年又提出了非致命武器的概念。非致命武器又稱失能武器,是指利用聲、光、電磁、化學、計算機病毒等手段攻擊敵方人員或武器裝備,使其效能降低或完全失效而又不造成大規模的傷亡和損害的一類新型武器。從本質上講,非致命武器是一種新概念武器。而某些新概念武器,如激光武器、次聲武器、微波武器又屬於非致命武器的范疇。除激光、次聲、微波武器之外,非致命武器主要還包括非致命化學戰劑(金屬致脆液、強力潤滑劑、超級腐蝕劑、鎮靜劑)、非致命彈葯(碳纖維彈頭、光學彈葯、泡沫彈、聲彈)以及其它一些非致命兵器。所謂新概念輕武器,從狹義的角度講,是指武器形態、結構方式、工作原理、殺傷機制以及殺傷效果等均不同於傳統輕武器的一類新型輕兵器。它是新概念武器小型化、輕型化的必然結果,是新概念武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凡是採用新概念、新原理並能被單兵或班組攜行的武器彈葯,均可以稱之為新概念輕武器。目前,已經出現或已經提出並正在發展的新概念輕武器主要有:激光輕武器、電磁能輕武器、攜帶型次聲武器、電熱槍、計算機病毒槍、高頻閃光燈、閃光手榴彈等。從廣義上說,新概念輕武器還應包括那些利用高技術進行改進而得到的性能更為完善的輕武器。而國內目前對新概念輕武器內涵、外延的界定主要傾向於後者。與傳統輕武器相比,新概念輕武器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從武器形態上看,新概念輕武器形態不再局限於傳統輕武器的形態,其形態呈現多樣化,且與傳統輕武器形態存在明顯的差異;二是從武器性能上看,新概念輕武器較之傳統輕武器,性能上都有顯著的提高,具有多種殺傷效果,綜合功能強;三是從技術內涵上看,新概念輕武器是現代高新技術和全新設計思想相結合的產物,是高新技術綜合運用的結果,武器的結構方式、工作原理、製造材料等都明顯不同於傳統輕武器。新概念輕武器是輕武器發展的重要方向作為一種「直接瞄準射擊,由下車單兵和小組攜行的武器彈葯」,輕武器仍是現代戰爭不可缺少的重要作戰手段,是武器家族的重要成員,有著其它類型武器不可替代的作用。無論戰爭形態和作戰手段如何變化,士兵總是戰爭的主體,人總是戰爭勝負的最終決定因素。單兵或班組使用的輕武器,與人結合最緊密,最能充分發揮人在戰爭中的主觀能動性。新概念輕武器由於作用機制、殺傷效能等都不同於主要強調「命中率」和「侵徹能力」的傳統的輕武器,因而它有許多傳統輕武器無法比擬的優點,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是現代輕武器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首先,新概念輕武器由於廣泛採用現代高新技術和全新概念的設計思想、製作材料和結構原理等,因而武器的性能水平與傳統輕武器相比,有很大的突破和提高,具有很高的作戰效能。例如激光輕武器,其發射的強光束方向性好,能量高度集中,以光速攻擊目標,反應時間短,命中精度高。再如美國的絡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正在加緊研製的新概念輕武器——電熱槍。該槍的槍擊和槍彈上帶有高壓電極,彈殼內裝有作用液體(燃料或水),發射時液體在脈沖電流的作用下產生出氣體,利用氣壓將彈頭推出槍管。它的優點是:一是可以簡化「投射器的設計和製作」;二是可以「充分利用和其動能」。由於能通過電壓控制子彈發射,這能突破利用火葯為動力的傳統輕武器的限度,將子彈初速提高50%;三是極大地「提高了殺傷力和打擊力」。據悉,首批電熱槍的樣槍目前已在該廠生產出來。其次,新概念輕武器殺傷效果的多樣性,可以滿足對付不同目標的需要。反裝備激光輕武器和高能微波輕武器可以用來對付敵方的各種光電感測器,使之無法正常工作或完全失靈;計算機病毒輕武器可以用來攻擊敵計算機系統,使之由於染上病毒而陷入癱瘓;反人員激光武器、閃光手榴彈和鎮靜劑可以用來對付各種暴力對抗中的人員。 第三,新概念輕武器中的非致命性新概念輕武器的「弱致命性」迎合了人類生存與和平發展的需要,在道義上易於被愛好和平的人們接受。作為一種「專門設計的,用於使人和武器裝備失能,同時使人員傷亡和附帶損害降低到最小的一類武器系統」,非致命輕武器既可以通過「軟殺傷」達到制勝敵人的目的,滿足各種戰爭行動和暴力對抗的需要,又不會對人員、裝備和生態環境造成致命性的損害。如高頻閃光燈,通過發出與人腦電波頻率相近的閃光,可以引起人體的頭暈、惡心,造成人員的暫時失能;攜帶型次聲武器通過發射極低頻率的高功率聲束,可以引起人體內部組織振動,導致人員呼吸、脈搏的紊亂,進而造成人員的暫時失能;激光致盲武器則可以使人和光電裝置迷盲,使其作戰效能受到嚴重影響;再如國外正在研製的粘膠槍,發射一種壓縮性粘性泡沫,將攻擊目標包裹起來,從而使其失去動作能力。非致命性輕武器在反恐怖活動、制止暴亂等「非戰爭行動」中具有獨特的作用和巨大的優勢。發展新概念輕武器是未來信息戰爭的必然要求 物質、能源和信息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三大基本要素。社會發展到今天,已進入了一個信息化的時代。社會的信息化,使信息成為一種重要的戰爭資源。以爭奪信息優勢為主要特徵的信息戰,成為現代戰爭的一種重要形態。信息戰的根本目的在於奪取信息優勢。它通過運用各種信息戰武器,攻擊敵方的信息系統,同時保護己方的信息和信息系統,取得制信息權,為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創造條件。 信息戰的到來必將推動信息戰作戰手段的迅速發展。傳統的輕武器,其殺傷力主要是一種基於機械破壞的「硬殺傷」,不能有效地破壞和摧毀敵方的信息系統並阻止敵方收集、傳遞、處理和利用信息,在爭取信息優勢的信息對抗中還存在許多不足。適應信息戰爭的需要,研製開發適應信息化戰爭需要的新概念輕武器,加強信息化士兵建設,是奪取未來信息戰勝利的必然要求,是新概念輕武器研製發展的重要內容。適應信息化戰爭需要的新概念輕武器,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信息技術與輕武器能量相結合,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輕武器的作戰效能,形成信息化輕武器系統。例如簡易制導技術、火控技術以及遙控技術與反裝甲輕武器、防低空輕武器等相結合。另外,在集多種功能於一身的21世紀單兵作戰系統中,武器子系統不再是孤立的。它在頭盔子系統、計算機子系統等其它子系統的支持下,作戰效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二是專門用於信息戰的輕武器,此種輕武器能對敵進行有效的信息壓制和信息打擊,如計算機病毒槍、激光輕武器、高能微波輕武器、手持式聲武器以及高強度閃光手榴彈等。這些新概念輕武器是未來信息化戰爭中單兵或班組近距離攻擊敵信息系統以及作戰平台信息設備,對敵進行信息壓制和信息摧毀的有效手段。美國麥道公司研製的外形類似M16步槍的「眼鏡蛇」激光步槍,能有效地對付1千米以外未加防護的武器裝備上的光電裝置,如用於監視、偵察、觀瞄、火控和制導的感測器。新概念輕武器的發展趨勢新概念輕武器作為一類新型輕武器提出來以後,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也得到很大的發展。特別是美國、法國以及北約其它國家等在新概念輕武器的開發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目前經濟、技術、設備等各方面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各國新概念輕武器的研製發展,都是在對軍事需求、技術基礎、經費情況進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從未來軍事斗爭和武器裝備發展的全局出發,突出重點,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花費少、見效快、作用大、效費比高的項目。 未來新概念輕武器的發展趨勢,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在新的致傷原理基礎上追求不同性質、不同強度的殺傷效果,以滿足對付不同目標的需要;二是強調新概念輕武器的小型化,提高輕武器的便攜性和實用性。許多新概念輕武器從技術上都是可行的,但由於難以解決小型化的問題,故而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如正在研製中的借鑒電磁炮已有技術利用電磁推進原理進行彈葯發射的電磁能輕武器,現正面臨的電源小型化問題阻礙了它的使用和推廣;三是加強新概念輕武器的集成化與多功能化。集成化輕武器系統可經徹底改變單兵武器裝備繁雜而功能單一的現狀,大大提高士兵在各種環境下的進攻作戰能力和防禦生存能力,有利於進一步強化單兵在未來戰爭中的戰斗作用;四是注意輕武器彈葯、火控裝置和發射器在技術性能上的協調發展,提高新概念輕武器整體性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