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嘎拉軍事基地

嘎拉軍事基地

發布時間:2021-02-28 19:30:39

Ⅰ 關於利比亞的新聞!!!!!

更多經濟金融智慧問題,請搜索「未來銀行家」

地緣政治

利比亞位於地中海南岸,與埃及、突尼西亞等國相鄰,大部分國土是沙漠。1912年,它成為義大利殖民地。此後,法國曾控制利比亞南部地區長達數年。1951年,利比亞獲得獨立,成為一個王國。18年後,卡扎菲領導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軍事政變,奪取政權,建立了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從地緣政治上來說,利比亞對法國的意義十分重要,其與歐洲隔海相望,周圍又是四個講法語的國家。很多法國的政治家都將利比亞視為一個對本國而言的特殊國家,法國當局自然不能袖手旁觀。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法國政府因為石油利益,只能先同在利比亞首都黎波里的卡扎菲政府斷交,後又承認了利比亞反對派,現在已經沒有退路了。這就可以理解為何法國高調宣稱要參與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因為法國在利比亞主要的石油設施,都集中於利另外一大城市班加西中(反政府武裝控制范圍內)。

經濟因素

截至2010年10月,在利比亞經營的法國公司已經從2008年的18家增至32家,主要投資於能源領域。據美國網站報道,法國的石油企業在利比亞有著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央視評論認為,對法國而言,如果利比亞政府穩住了局勢和統治地位,前者將付出沉重的政治和經濟代價。反之,如果幫助反政府武裝上台,法國無疑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歐盟之疾

去年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讓歐盟成員國遭受重大經濟打擊。好不容易通過半年多時間的調整,慢慢步入恢復階段之時。國際油價,特別是北海布倫特原油價格一路狂飆,使得大部分使用北非石油的歐洲國家,面臨著輸入型通脹的風險。這在我《中纖財評:石油/棉花 美國操控下的資本大挪移》中以有所介紹。

美國從經濟角度上考慮,戰略目的非常明確,攪亂北非局勢之後對歐洲輸入通脹,然後打壓歐元提振美元。以德法為首的歐盟自然不甘示弱,在對付美國「軟刀子」的同時,一方面歐洲銀行積極構築金融防火牆,另一方面也在利比亞局勢上借著美國戰略「順水推舟」,乾脆推翻卡扎菲政權,扶持利比亞反對派上台,屆時法國在利比亞將大幅提升能源方面的利益。

本來日本大地震,暫時打壓了國際油價,對歐盟真還算是利好。沒想到華爾街分析師們,沒隔幾天竟然視日本大地震對世界經濟造成的影響不顧,調轉筆頭一致對准利比亞局勢,強行拉漲國際石油期貨價格。加上美國為應對日本盟友的大地震「殫精竭慮」,無暇顧及卡扎菲同志,致使利比亞政府軍大有重新掌控局面的趨勢,為此利比亞戰局又一次陷入了僵局之中。看起來歐盟又被美國擺了一道。作為歐盟兩巨頭之一,德國肯定是不會率先出兵干預(二戰戰敗國),因此法國沒辦法了只能被逼出頭和利比亞現政府撕破臉皮。

美國——「軟實力」終極體現

美國之疾

日本9級大地震之後,最急的莫過於美國。為什麼?當然他不是為日本著急,而已由於美元指數橫盤過久,好不容易找到在76一線做底反彈的機會,一次超級大地震導致日元對美元大幅升值,從而又一巴掌把美元打了下去。急得美國昨天強組西方七國集團(G7)召開緊急磋商,聯合干預日本匯市。有趣的是英國財政部和法國央行昨日先後承認干預了日元,德國也央行證實在干預市場,而歐洲央行卻拒絕置評,這很值得玩味一下。

而在利比亞問題上,美國政府則含糊其辭。這和美國外交一向跑在最前面的強硬對外政策相左。為什麼?很簡單,利比亞無論是政府軍勝,還是反對派贏了,對美國都無利可圖。只有讓利比亞局勢、北非局勢繼續亂下去,才會對美國有利。別看美國軍艦20日對利比亞發射了100多枚「戰斧」,人家主要是先「清庫存」,然後拉動一下國內軍火製造業的內需而已,就業崗位就是這么被創造出來的。

他美國人就從未指望利比亞局勢能立馬搞定。因為美國的石油利益在中東、在沙特、巴林這些國家(沙特、巴林最近發生反政府示威活動,美國馬上力挺沙特出兵鎮壓,沙特政府「剿匪」那是相當的給力),而不在北非。且利比亞石油儲量僅佔世界的3%主要供應歐洲,且近幾年產量都在回落。

因此,目前美國在利比亞沒有明確的利益目標存在,相反利比亞不過是美國人的一步楔子,對付歐盟的楔子。所以,看似以歐美為主流的國際社會,都支持軍事上打擊利比亞的行動。而背後的實質和西方集團不同利益訴求,必將讓後期利比亞局勢更加復雜化。

Ⅱ 重走唐僧取經路短閱讀短文答案

1000多年前,一位普通的唐朝和尚,穿荒漠、翻天山、走中亞,游歷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國19年,寫就《大唐西域記》,留下無量公德……1000多年後,我們的記者在幾年時間里,累計行程4萬公里,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幾乎踏遍玄奘西遊足跡的人,而他一路上的所見所聞竟也有幾分《西遊記》中的曲折與新奇。

玄奘出行的基本路線:公元627年玄奘從長安出發,偷渡玉門關,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沿天山南麓西行,經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車)、跋祿迦國(今新疆阿克蘇),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爾嶺),來到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後經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東)、翻越鐵門(今烏茲別克南部布茲嘎拉山口)到達吐火羅(今阿富汗北境),由此南行,經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來到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東行至犍馱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城),進入印度。
當時印度小國林立,玄奘跋涉數千里,經歷十餘國,但主要是在那爛陀寺受戒和講學。公元643年春,玄奘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經阿富汗,翻越帕米爾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線回到長安。

行走在草原絲綢之路上
記者第一次有機會親身追蹤玄奘的足跡是在1999年,因為參加了聯合國的一個活動,有機會沿著草原絲綢之路考察。在古代,絲綢之路分為陸上和海上兩部分,而陸上絲綢之路又被歷史學家根據地理特徵,劃分為帕米爾高原以東的沙漠絲綢之路和帕米爾高原以西的草原絲綢之路。當時考察團的具體線路是由莫斯科飛往土庫曼首府阿什哈巴德,然後在中亞走出3個「之」字,涵蓋了玄奘行走的路線。
從文化角度說,陸上絲綢之路的意義遠遠超過了海上絲綢之路。因為這條商業動脈不僅溝通了人類文化核心區的漢帝國、貴霜帝國、安息帝國和羅馬帝國,也把羅馬的景教、印度的佛教、阿拉伯的伊斯蘭教、波斯的摩尼教和拜火教做了一次最徹底的文化聯結。不過,從公元300年開始,絲綢之路已經開始衰落,到了玄奘經過這里的公元7世紀初,絲綢之路已是形容慘淡,不復當年的輝煌。
我們行走的地域雖然被稱為草原絲綢之路,但其地貌其實還是以荒漠包圍綠洲為主。遠望高山上是白雪,白雪下面是綠色,從綠色深處湧出來的是黃色。遠處的蒸騰熱氣在光線作用下如同一塊皺巴巴的塑料布,懸垂在荒日里,人影成了沾在上面的小泥點。遙想當年沙漠中玄奘一個人行色匆匆的身影,真是感慨萬千。
記得西安慈恩寺保存著玄奘取經石刻圖: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掛著佛珠,很有些帝王聖人之相。他腳蹬草鞋,腰間的小包裹里放著衣服,左手拿著經書,右手持拂塵,背著經書箱,書箱頂上的圓蓋是傘,傘前掛著一個小油燈。這大概是玄奘取經徒中,夜晚邊趕路邊讀經書的情景。這位宋代石刻作者看來沒有多少旅遊經驗。在茫茫荒野上,一個人根本不可能邊看書邊行走。
沙漠中最難得的是綠洲,每到這樣的地方,我們會特意停下來,看看古代商隊後代們的生活。而當地尊貴的長者會用麵包和鹽來歡迎我們,這是絲綢之路的遺風。他們在這里過著安靜、淳樸的生活。周圍沙漠限制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這些人基本上還保持著100年前的生活習慣。他們拿出了最好的食品招待我們,每個人可以得到兩片黃瓜、三片西紅柿和一碗羊肉湯泡饢。這里的一位長者告訴我,他的先祖主要從事長途販運。從中國哈密走到這里時,傳說另一個綠洲里出現了瘟疫,他們沒敢往前走,就在這里定居了下來。
乘飛機俯瞰帕米爾高原
玄奘一路行來真是艱辛無數。不過比起當年前往印度取經的其他僧侶,他還是幸運得多。當年立志西行的中國僧人很多,但除了法顯、玄奘、義凈等幾個人外,其餘的都在中途凍餓而死或者被盜賊殺害。所以每次凝望玄奘的形象,記者總感到那是無數中國古代僧人的影像累加在一起。
玄奘在荒無人煙的800里沙漠跋涉、翻越凌山後,一定有一個回望天山的動作,因為這里真是「經途險阻,寒風慘烈」。天山南側就是帕米爾高原,是中國邁向中亞的門檻。中國古書稱這片高原為蔥嶺。《大唐西域記》中玄奘不僅勾畫出了它的地理位置,還准確地描述說,這里「崖嶺數百重,幽谷險峻,恆積冰雪,寒風勁烈。」由於跟隨聯合國的考察團,記者有了從空中俯瞰天山和帕米爾高原壯麗景色的機會。
由於天山西側有眾多蘇聯的軍事基地,記者乘坐的直升機只能很快掠過天山、貼著山崖飛行,不過俯瞰一下「世界的屋脊」———帕米爾高原還是很給人震撼的感覺。這里是天山、昆侖山、興都庫什山交會扭結而成的一個「結」,岩層深處的巨大能量在這里相互抵消,在海拔4200米形成了一片平緩的山巒。從直升機上可以看到溝谷中有清澈的溪水,旁邊長滿了綠草,小黃花點綴其中。一頭不知名的動物此時好像嗅到了什麼,機敏地閃到岩石後面。當地向導說那是一頭雪豹,這種雪豹在海拔1800米到5500米之間的地帶活動。向導還說,帕米爾高原一帶還有傳說中的「雪人」活動呢。
在中亞找尋汗血寶馬
出了帕米爾就是中亞。中亞的四鄰都是古老文明中心,所以這塊地方就成了不同文明的碰撞交匯處,一個永遠的十字路口。翻看歷史就會發現,中亞早期歷史上的一個個王朝,如同短暫的龍卷風,以自我為中心囂張一陣子,最後無一例外地癱倒在沙漠中。直到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進入中亞後,中亞才逐漸有了自己的身份和性格。
玄奘路過這里時似乎行色匆匆,對這里屹立的兩座古城———布哈拉與撒馬爾罕都著墨不多。不過在玄奘進入西域時,中國與西域已經有了至少8個多世紀的交往。從土庫曼到烏茲別克,我們經常聽到當地人講起兩種動物,一種是中國的蠶,另一種就是西域的馬。我們參觀土庫曼的科莫索爾養馬場時,這里的主人就津津樂道地說著中國的皇帝如何喜歡他們的「天馬」。他嘴中的天馬的確不同凡響,優雅高貴,栗色的毛如同緞子一樣柔和明亮。不過當記者詢問這種馬是否就是中國古書上描述的汗血寶馬時,馬場主人說,他平生只見過一次肩膀部位流汗血的馬,但是這匹馬很快就死了。
走近巴米揚大佛
玄奘當年經過的地方中,巴米揚算是近年來最揚名的一個了,可悲的是這卻是與一場震驚世界的文化災難聯系在一起的。記者踏上巴米揚的土地是2002年,美國向塔利班動武,促成了記者的阿富汗之行。
從飛機上看,阿富汗是綿延起伏的荒涼丘陵,星星點點的綠洲里擠滿了蜂窩般的土坯房。河流從一個綠洲流出來,只泛起一道光波就蒸發在了沙石里,讓遠方的樹苦苦等待。在喀布爾市裡,人們從戰爭廢墟邊緣匆匆走過,好像這些與他們毫無關系。
然而這里,阿富汗,就是曾經僅次於印度比哈爾邦的第二大佛教中心。賈拉拉巴德、馬扎里沙里夫,這些由於美軍轟炸而為世人熟知的地方,都曾是佛教聖地。玄奘從中亞進入阿富汗境內後,他的行走速度明顯慢了下來,身感當時的佛教已經相當衰微,他不時感嘆:「伽藍雖多,僧徒寡少」;「庭宇寂寥,絕無僧侶」。不過山崖上有大小石窟6000餘座,石窟群中有6尊巨大佛像的巴米揚還是給了玄奘莫大的驚喜,大佛在他筆下是「金色晃曜,寶飾煥爛」的輝煌。但等到記者拜訪這里時,巴米揚佛像群已是一片凄涼,石窟里是佛像的殘骸,散落在窟外的碎石和黃土塊應該是大佛的「屍體」。幾塊塑料布蓋在上面,上面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的字樣。附近殿堂的佛龕內都是一個個空位。山壁上的石窟是佛教信徒修行的地方,現在有600多位阿富汗難民棲息在這里

Ⅲ 唐奘裝西遊路線

1000多年前,一位普通的唐朝和尚,穿荒漠、翻天山、走中亞,游歷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國19年,寫就《大唐西域記》,留下無量公德……1000多年後,我們的記者在幾年時間里,累計行程4萬公里,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幾乎踏遍玄奘西遊足跡的人,而他一路上的所見所聞竟也有幾分《西遊記》中的曲折與新奇。
玄奘出行的基本路線:公元627年玄奘從長安出發,偷渡玉門關,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沿天山南麓西行,經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車)、跋祿迦國(今新疆阿克蘇),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爾嶺),來到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後經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東)、翻越鐵門(今烏茲別克南部布茲嘎拉山口)到達吐火羅(今阿富汗北境),由此南行,經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來到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東行至犍馱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城),進入印度。

當時印度小國林立,玄奘跋涉數千里,經歷十餘國,但主要是在那爛陀寺受戒和講學。公元643年春,玄奘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經阿富汗,翻越帕米爾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線回到長安。

行走在草原絲綢之路上

記者第一次有機會親身追蹤玄奘的足跡是在1999年,因為參加了聯合國的一個活動,有機會沿著草原絲綢之路考察。在古代,絲綢之路分為陸上和海上兩部分,而陸上絲綢之路又被歷史學家根據地理特徵,劃分為帕米爾高原以東的沙漠絲綢之路和帕米爾高原以西的草原絲綢之路。當時考察團的具體線路是由莫斯科飛往土庫曼首府阿什哈巴德,然後在中亞走出3個「之」字,涵蓋了玄奘行走的路線。

從文化角度說,陸上絲綢之路的意義遠遠超過了海上絲綢之路。因為這條商業動脈不僅溝通了人類文化核心區的漢帝國、貴霜帝國、安息帝國和羅馬帝國,也把羅馬的景教、印度的佛教、阿拉伯的伊斯蘭教、波斯的摩尼教和拜火教做了一次最徹底的文化聯結。不過,從公元300年開始,絲綢之路已經開始衰落,到了玄奘經過這里的公元7世紀初,絲綢之路已是形容慘淡,不復當年的輝煌。

我們行走的地域雖然被稱為草原絲綢之路,但其地貌其實還是以荒漠包圍綠洲為主。遠望高山上是白雪,白雪下面是綠色,從綠色深處湧出來的是黃色。遠處的蒸騰熱氣在光線作用下如同一塊皺巴巴的塑料布,懸垂在荒日里,人影成了沾在上面的小泥點。遙想當年沙漠中玄奘一個人行色匆匆的身影,真是感慨萬千。

記得西安慈恩寺保存著玄奘取經石刻圖: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掛著佛珠,很有些帝王聖人之相。他腳蹬草鞋,腰間的小包裹里放著衣服,左手拿著經書,右手持拂塵,背著經書箱,書箱頂上的圓蓋是傘,傘前掛著一個小油燈。這大概是玄奘取經徒中,夜晚邊趕路邊讀經書的情景。這位宋代石刻作者看來沒有多少旅遊經驗。在茫茫荒野上,一個人根本不可能邊看書邊行走。

沙漠中最難得的是綠洲,每到這樣的地方,我們會特意停下來,看看古代商隊後代們的生活。而當地尊貴的長者會用麵包和鹽來歡迎我們,這是絲綢之路的遺風。他們在這里過著安靜、淳樸的生活。周圍沙漠限制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這些人基本上還保持著100年前的生活習慣。他們拿出了最好的食品招待我們,每個人可以得到兩片黃瓜、三片西紅柿和一碗羊肉湯泡饢。這里的一位長者告訴我,他的先祖主要從事長途販運。從中國哈密走到這里時,傳說另一個綠洲里出現了瘟疫,他們沒敢往前走,就在這里定居了下來。

乘飛機俯瞰帕米爾高原

玄奘一路行來真是艱辛無數。不過比起當年前往印度取經的其他僧侶,他還是幸運得多。當年立志西行的中國僧人很多,但除了法顯、玄奘、義凈等幾個人外,其餘的都在中途凍餓而死或者被盜賊殺害。所以每次凝望玄奘的形象,記者總感到那是無數中國古代僧人的影像累加在一起。

玄奘在荒無人煙的800里沙漠跋涉、翻越凌山後,一定有一個回望天山的動作,因為這里真是「經途險阻,寒風慘烈」。天山南側就是帕米爾高原,是中國邁向中亞的門檻。中國古書稱這片高原為蔥嶺。《大唐西域記》中玄奘不僅勾畫出了它的地理位置,還准確地描述說,這里「崖嶺數百重,幽谷險峻,恆積冰雪,寒風勁烈。」由於跟隨聯合國的考察團,記者有了從空中俯瞰天山和帕米爾高原壯麗景色的機會。

由於天山西側有眾多蘇聯的軍事基地,記者乘坐的直升機只能很快掠過天山、貼著山崖飛行,不過俯瞰一下「世界的屋脊」———帕米爾高原還是很給人震撼的感覺。這里是天山、昆侖山、興都庫什山交會扭結而成的一個「結」,岩層深處的巨大能量在這里相互抵消,在海拔4200米形成了一片平緩的山巒。從直升機上可以看到溝谷中有清澈的溪水,旁邊長滿了綠草,小黃花點綴其中。一頭不知名的動物此時好像嗅到了什麼,機敏地閃到岩石後面。當地向導說那是一頭雪豹,這種雪豹在海拔1800米到5500米之間的地帶活動。向導還說,帕米爾高原一帶還有傳說中的「雪人」活動呢。

在中亞找尋汗血寶馬

出了帕米爾就是中亞。中亞的四鄰都是古老文明中心,所以這塊地方就成了不同文明的碰撞交匯處,一個永遠的十字路口。翻看歷史就會發現,中亞早期歷史上的一個個王朝,如同短暫的龍卷風,以自我為中心囂張一陣子,最後無一例外地癱倒在沙漠中。直到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進入中亞後,中亞才逐漸有了自己的身份和性格。

玄奘路過這里時似乎行色匆匆,對這里屹立的兩座古城———布哈拉與撒馬爾罕都著墨不多。不過在玄奘進入西域時,中國與西域已經有了至少8個多世紀的交往。從土庫曼到烏茲別克,我們經常聽到當地人講起兩種動物,一種是中國的蠶,另一種就是西域的馬。我們參觀土庫曼的科莫索爾養馬場時,這里的主人就津津樂道地說著中國的皇帝如何喜歡他們的「天馬」。他嘴中的天馬的確不同凡響,優雅高貴,栗色的毛如同緞子一樣柔和明亮。不過當記者詢問這種馬是否就是中國古書上描述的汗血寶馬時,馬場主人說,他平生只見過一次肩膀部位流汗血的馬,但是這匹馬很快就死了。

走近巴米揚大佛

玄奘當年經過的地方中,巴米揚算是近年來最揚名的一個了,可悲的是這卻是與一場震驚世界的文化災難聯系在一起的。記者踏上巴米揚的土地是2002年,美國向塔利班動武,促成了記者的阿富汗之行。

從飛機上看,阿富汗是綿延起伏的荒涼丘陵,星星點點的綠洲里擠滿了蜂窩般的土坯房。河流從一個綠洲流出來,只泛起一道光波就蒸發在了沙石里,讓遠方的樹苦苦等待。在喀布爾市裡,人們從戰爭廢墟邊緣匆匆走過,好像這些與他們毫無關系。

然而這里,阿富汗,就是曾經僅次於印度比哈爾邦的第二大佛教中心。賈拉拉巴德、馬扎里沙里夫,這些由於美軍轟炸而為世人熟知的地方,都曾是佛教聖地。玄奘從中亞進入阿富汗境內後,他的行走速度明顯慢了下來,身感當時的佛教已經相當衰微,他不時感嘆:「伽藍雖多,僧徒寡少」;「庭宇寂寥,絕無僧侶」。不過山崖上有大小石窟6000餘座,石窟群中有6尊巨大佛像的巴米揚還是給了玄奘莫大的驚喜,大佛在他筆下是「金色晃曜,寶飾煥爛」的輝煌。但等到記者拜訪這里時,巴米揚佛像群已是一片凄涼,石窟里是佛像的殘骸,散落在窟外的碎石和黃土塊應該是大佛的「屍體」。幾塊塑料布蓋在上面,上面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的字樣。附近殿堂的佛龕內都是一個個空位。山壁上的石窟是佛教信徒修行的地方,現在有600多位阿富汗難民棲息在這里。

徜徉那爛陀寺感受玄奘功績

玄奘從阿富汗繼續西行就進入了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境內。在這兩地他曾到過多處佛教中心,其中包括巴基斯坦的佛教聖地、佛教造像水平達到最高峰的塔克西拉和印度境內的鹿野苑與菩提伽耶,這些地方記者在2000年5月有幸成為駐印度記者後都曾陸續地拜訪過,不過在這其中印象最深,也是必須要提到的就是玄奘西行的目的地,他取得真經的西天———印度的那爛陀寺。

玄奘到達那爛陀寺的時候是公元630年。當時,那爛陀寺是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世界佛教中心,「僧徒主客常有萬人」。公元5世紀笈多國王在這里興建了佛教學院,不僅教授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經文,還教授婆羅門教和吠陀文獻以及哲學、天文學等科目。玄奘到來的時候,正是那爛陀寺藏書最豐富的時期,玄奘在這里閱讀、通曉了各類經論。但他仍不滿足,曾離開那爛陀寺在印度諸國雲游六年,最後又回到寺里,成為客座教授,為全寺僧眾宣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等經典。

據說當時有一婆羅門自恃才學過人竟然向那爛陀寺叫板,宣稱寺中無人能駁倒他的觀點。為了維護那爛陀寺的佛學地位,玄奘挺身而出,與那個婆羅門辯論,不過半晌,婆羅門就低頭認輸。圍觀的天竺人看到矮鼻子小眼睛的中國和尚能講一口流利的梵語,一下子就敬佩了三分。到了玄奘隨口旁徵博引時,已經佩服得五體投地,玄奘從此名聲大震。公元642年的曲女城佛教辯論會為玄奘帶來了更大榮譽,但他謝絕了各國的邀請,毅然攜帶著675部佛經起程回國。

各種宗教理學在那爛陀寺討論了800年,然而穆斯林軍隊來了,公元1197年,在經過一陣燒殺擄掠後,那爛陀寺,這個佛教的思想家園從此湮沒無聞。直到1861年,人們才在《大唐西域記》的幫助下,重新找回了這片遺址。如今,這個恢弘一時的佛教建築已是一片破敗瓦礫,被印度考古監察機構保護了起來。不過,這里幾乎每個遺址旁都有一個簡介,介紹玄奘何時來過這里,以及他在這里從事了哪些活動。話語雖短,卻表達了印度人民對玄奘,這位中印文化交流的先驅、解讀印度佛教最重要的歷史文獻———《大唐西域記》的作者的無限感激。

Ⅳ 龍邦那裡有什麼好玩的景點

坡嘎拉地下長城
在廣西中越黃金旅遊帶靖西的邊防重鎮龍邦鎮,有一個獨特的邊關探秘旅遊風景區,它就是坡嘎拉「地下長城」。始建於1892年的坡嘎拉地下工事,一直是中國的國防軍事基地。山中工事經多年修築,與周邊地形相結合,以坡嘎拉山為中心,有九層地道防禦體系,地道與四周山嶺脈脈相連。長達十多公里的地下工事,曲折貫通邊關數十座山中地下洞穴,形成了格局離奇的軍事迷宮。該地下工事設施具有防禦火攻水攻、步兵坦克、飛機大炮以及巡航導彈、核彈爆炸等各自不同的功能,同時具有觀測通訊、指揮調度、屯兵出擊的地下控制指揮中心,設計科學,工程宏大,防衛堅固。通過設有堅固的明暗碉堡機關守護,打開鈦鋼製造厚重堅固的工事大門,走進鋼筋混凝土澆鑄的地道,哨兵崗、指揮所、武器庫、住兵房、地下醫院以及汲水運糧等設施一應俱全。

龍邦鎮
十二道門
十二道門位於距靖西縣城42公里的龍邦圩南1公里的七星山頂,是建在山頂土層下的一個圓盤狀軍事大堡壘。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用大塊料石砌造。這個堡壘,長31.5米,寬22.5米,高11.4米,佔地708.3平方米,頂上覆蓋著一兩米厚的土層。共有12道拱門,由12條1米左右寬的通道與內堡連接,因名「十二道門」。向北的正門,門額刻「邊民永賴」四字,另有門額刻「十二道門」或「堅守十二道門」。拱門後面連結的暗道縱橫交錯,組成梅花形的堡壘平面,其中有五條石級通道通頂。不明其中結構者入內,很容易走錯路。堡內設糧倉、水池、彈葯庫、觀察所、隱蔽部等,可屯兵五六十人,頂部設多個炮位。堡壘外沿山邊,有一道半環形的戰壕,是為前沿防禦陣地。

Ⅳ 《重走唐僧取經路》中的旁徵博引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請參考!
1000多年前,一位普通的唐朝和尚,穿荒漠、翻天山、走中亞,游歷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國19年,寫就《大唐西域記》,留下無量公德……1000多年後,我們的記者在幾年時間里,累計行程4萬公里,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幾乎踏遍玄奘西遊足跡的人,而他一路上的所見所聞竟也有幾分《西遊記》中的曲折與新奇。

玄奘出行的基本路線:公元627年玄奘從長安出發,偷渡玉門關,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沿天山南麓西行,經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車)、跋祿迦國(今新疆阿克蘇),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爾嶺),來到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後經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東)、翻越鐵門(今烏茲別克南部布茲嘎拉山口)到達吐火羅(今阿富汗北境),由此南行,經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來到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東行至犍馱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城),進入印度。

當時印度小國林立,玄奘跋涉數千里,經歷十餘國,但主要是在那爛陀寺受戒和講學。公元643年春,玄奘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經阿富汗,翻越帕米爾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線回到長安。

行走在草原絲綢之路上

記者第一次有機會親身追蹤玄奘的足跡是在1999年,因為參加了聯合國的一個活動,有機會沿著草原絲綢之路考察。在古代,絲綢之路分為陸上和海上兩部分,而陸上絲綢之路又被歷史學家根據地理特徵,劃分為帕米爾高原以東的沙漠絲綢之路和帕米爾高原以西的草原絲綢之路。當時考察團的具體線路是由莫斯科飛往土庫曼首府阿什哈巴德,然後在中亞走出3個「之」字,涵蓋了玄奘行走的路線。

從文化角度說,陸上絲綢之路的意義遠遠超過了海上絲綢之路。因為這條商業動脈不僅溝通了人類文化核心區的漢帝國、貴霜帝國、安息帝國和羅馬帝國,也把羅馬的景教、印度的佛教、阿拉伯的伊斯蘭教、波斯的摩尼教和拜火教做了一次最徹底的文化聯結。不過,從公元300年開始,絲綢之路已經開始衰落,到了玄奘經過這里的公元7世紀初,絲綢之路已是形容慘淡,不復當年的輝煌。

我們行走的地域雖然被稱為草原絲綢之路,但其地貌其實還是以荒漠包圍綠洲為主。遠望高山上是白雪,白雪下面是綠色,從綠色深處湧出來的是黃色。遠處的蒸騰熱氣在光線作用下如同一塊皺巴巴的塑料布,懸垂在荒日里,人影成了沾在上面的小泥點。遙想當年沙漠中玄奘一個人行色匆匆的身影,真是感慨萬千。

記得西安慈恩寺保存著玄奘取經石刻圖: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掛著佛珠,很有些帝王聖人之相。他腳蹬草鞋,腰間的小包裹里放著衣服,左手拿著經書,右手持拂塵,背著經書箱,書箱頂上的圓蓋是傘,傘前掛著一個小油燈。這大概是玄奘取經徒中,夜晚邊趕路邊讀經書的情景。這位宋代石刻作者看來沒有多少旅遊經驗。在茫茫荒野上,一個人根本不可能邊看書邊行走。

沙漠中最難得的是綠洲,每到這樣的地方,我們會特意停下來,看看古代商隊後代們的生活。而當地尊貴的長者會用麵包和鹽來歡迎我們,這是絲綢之路的遺風。他們在這里過著安靜、淳樸的生活。周圍沙漠限制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這些人基本上還保持著100年前的生活習慣。他們拿出了最好的食品招待我們,每個人可以得到兩片黃瓜、三片西紅柿和一碗羊肉湯泡饢。這里的一位長者告訴我,他的先祖主要從事長途販運。從中國哈密走到這里時,傳說另一個綠洲里出現了瘟疫,他們沒敢往前走,就在這里定居了下來。

乘飛機俯瞰帕米爾高原

玄奘一路行來真是艱辛無數。不過比起當年前往印度取經的其他僧侶,他還是幸運得多。當年立志西行的中國僧人很多,但除了法顯、玄奘、義凈等幾個人外,其餘的都在中途凍餓而死或者被盜賊殺害。所以每次凝望玄奘的形象,記者總感到那是無數中國古代僧人的影像累加在一起。

玄奘在荒無人煙的800里沙漠跋涉、翻越凌山後,一定有一個回望天山的動作,因為這里真是「經途險阻,寒風慘烈」。天山南側就是帕米爾高原,是中國邁向中亞的門檻。中國古書稱這片高原為蔥嶺。《大唐西域記》中玄奘不僅勾畫出了它的地理位置,還准確地描述說,這里「崖嶺數百重,幽谷險峻,恆積冰雪,寒風勁烈。」由於跟隨聯合國的考察團,記者有了從空中俯瞰天山和帕米爾高原壯麗景色的機會。

由於天山西側有眾多蘇聯的軍事基地,記者乘坐的直升機只能很快掠過天山、貼著山崖飛行,不過俯瞰一下「世界的屋脊」———帕米爾高原還是很給人震撼的感覺。這里是天山、昆侖山、興都庫什山交會扭結而成的一個「結」,岩層深處的巨大能量在這里相互抵消,在海拔4200米形成了一片平緩的山巒。從直升機上可以看到溝谷中有清澈的溪水,旁邊長滿了綠草,小黃花點綴其中。一頭不知名的動物此時好像嗅到了什麼,機敏地閃到岩石後面。當地向導說那是一頭雪豹,這種雪豹在海拔1800米到5500米之間的地帶活動。向導還說,帕米爾高原一帶還有傳說中的「雪人」活動呢。

在中亞找尋汗血寶馬

出了帕米爾就是中亞。中亞的四鄰都是古老文明中心,所以這塊地方就成了不同文明的碰撞交匯處,一個永遠的十字路口。翻看歷史就會發現,中亞早期歷史上的一個個王朝,如同短暫的龍卷風,以自我為中心囂張一陣子,最後無一例外地癱倒在沙漠中。直到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進入中亞後,中亞才逐漸有了自己的身份和性格。

玄奘路過這里時似乎行色匆匆,對這里屹立的兩座古城———布哈拉與撒馬爾罕都著墨不多。不過在玄奘進入西域時,中國與西域已經有了至少8個多世紀的交往。從土庫曼到烏茲別克,我們經常聽到當地人講起兩種動物,一種是中國的蠶,另一種就是西域的馬。我們參觀土庫曼的科莫索爾養馬場時,這里的主人就津津樂道地說著中國的皇帝如何喜歡他們的「天馬」。他嘴中的天馬的確不同凡響,優雅高貴,栗色的毛如同緞子一樣柔和明亮。不過當記者詢問這種馬是否就是中國古書上描述的汗血寶馬時,馬場主人說,他平生只見過一次肩膀部位流汗血的馬,但是這匹馬很快就死了。

走近巴米揚大佛

玄奘當年經過的地方中,巴米揚算是近年來最揚名的一個了,可悲的是這卻是與一場震驚世界的文化災難聯系在一起的。記者踏上巴米揚的土地是2002年,美國向塔利班動武,促成了記者的阿富汗之行。

從飛機上看,阿富汗是綿延起伏的荒涼丘陵,星星點點的綠洲里擠滿了蜂窩般的土坯房。河流從一個綠洲流出來,只泛起一道光波就蒸發在了沙石里,讓遠方的樹苦苦等待。在喀布爾市裡,人們從戰爭廢墟邊緣匆匆走過,好像這些與他們毫無關系。

然而這里,阿富汗,就是曾經僅次於印度比哈爾邦的第二大佛教中心。賈拉拉巴德、馬扎里沙里夫,這些由於美軍轟炸而為世人熟知的地方,都曾是佛教聖地。玄奘從中亞進入阿富汗境內後,他的行走速度明顯慢了下來,身感當時的佛教已經相當衰微,他不時感嘆:「伽藍雖多,僧徒寡少」;「庭宇寂寥,絕無僧侶」。不過山崖上有大小石窟6000餘座,石窟群中有6尊巨大佛像的巴米揚還是給了玄奘莫大的驚喜,大佛在他筆下是「金色晃曜,寶飾煥爛」的輝煌。但等到記者拜訪這里時,巴米揚佛像群已是一片凄涼,石窟里是佛像的殘骸,散落在窟外的碎石和黃土塊應該是大佛的「屍體」。幾塊塑料布蓋在上面,上面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的字樣。附近殿堂的佛龕內都是一個個空位。山壁上的石窟是佛教信徒修行的地方,現在有600多位阿富汗難民棲息在這里。

徜徉那爛陀寺感受玄奘功績

玄奘從阿富汗繼續西行就進入了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境內。在這兩地他曾到過多處佛教中心,其中包括巴基斯坦的佛教聖地、佛教造像水平達到最高峰的塔克西拉和印度境內的鹿野苑與菩提伽耶,這些地方記者在2000年5月有幸成為駐印度記者後都曾陸續地拜訪過,不過在這其中印象最深,也是必須要提到的就是玄奘西行的目的地,他取得真經的西天———印度的那爛陀寺。

玄奘到達那爛陀寺的時候是公元630年。當時,那爛陀寺是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世界佛教中心,「僧徒主客常有萬人」。公元5世紀笈多國王在這里興建了佛教學院,不僅教授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經文,還教授婆羅門教和吠陀文獻以及哲學、天文學等科目。玄奘到來的時候,正是那爛陀寺藏書最豐富的時期,玄奘在這里閱讀、通曉了各類經論。但他仍不滿足,曾離開那爛陀寺在印度諸國雲游六年,最後又回到寺里,成為客座教授,為全寺僧眾宣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等經典。

據說當時有一婆羅門自恃才學過人竟然向那爛陀寺叫板,宣稱寺中無人能駁倒他的觀點。為了維護那爛陀寺的佛學地位,玄奘挺身而出,與那個婆羅門辯論,不過半晌,婆羅門就低頭認輸。圍觀的天竺人看到矮鼻子小眼睛的中國和尚能講一口流利的梵語,一下子就敬佩了三分。到了玄奘隨口旁徵博引時,已經佩服得五體投地,玄奘從此名聲大震。公元642年的曲女城佛教辯論會為玄奘帶來了更大榮譽,但他謝絕了各國的邀請,毅然攜帶著675部佛經起程回國。

各種宗教理學在那爛陀寺討論了800年,然而穆斯林軍隊來了,公元1197年,在經過一陣燒殺擄掠後,那爛陀寺,這個佛教的思想家園從此湮沒無聞。直到1861年,人們才在《大唐西域記》的幫助下,重新找回了這片遺址。如今,這個恢弘一時的佛教建築已是一片破敗瓦礫,被印度考古監察機構保護了起來。不過,這里幾乎每個遺址旁都有一個簡介,介紹玄奘何時來過這里,以及他在這里從事了哪些活動。話語雖短,卻表達了印度人民對玄奘,這位中印文化交流的先驅、解讀印度佛教最重要的歷史文獻———《大唐西域記》的作者的無限感激。

Ⅵ 龍邦鎮的旅遊景點

坡嘎拉地下長城
在廣西中越黃金旅遊帶靖西的邊防重鎮龍邦鎮,有一個獨特的邊關探秘旅遊風景區,它就是坡嘎拉「地下長城」。始建於1892年的坡嘎拉地下工事,一直是中國的國防軍事基地。山中工事經多年修築,與周邊地形相結合,以坡嘎拉山為中心,有九層地道防禦體系,地道與四周山嶺脈脈相連。長達十多公里的地下工事,曲折貫通邊關數十座山中地下洞穴,形成了格局離奇的軍事迷宮。該地下工事設施具有防禦火攻水攻、步兵坦克、飛機大炮以及巡航導彈、核彈爆炸等各自不同的功能,同時具有觀測通訊、指揮調度、屯兵出擊的地下控制指揮中心,設計科學,工程宏大,防衛堅固。通過設有堅固的明暗碉堡機關守護,打開鈦鋼製造厚重堅固的工事大門,走進鋼筋混凝土澆鑄的地道,哨兵崗、指揮所、武器庫、住兵房、地下醫院以及汲水運糧等設施一應俱全。
十二道門
十二道門位於距靖西縣城42公里的龍邦圩南1公里的七星山頂,是建在山頂土層下的一個圓盤狀軍事大堡壘。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用大塊料石砌造。這個堡壘,長31.5米,寬22.5米,高11.4米,佔地708.3平方米,頂上覆蓋著一兩米厚的土層。共有12道拱門,由12條1米左右寬的通道與內堡連接,因名「十二道門」。向北的正門,門額刻「邊民永賴」四字,另有門額刻「十二道門」或「堅守十二道門」。拱門後面連結的暗道縱橫交錯,組成梅花形的堡壘平面,其中有五條石級通道通頂。不明其中結構者入內,很容易走錯路。堡內設糧倉、水池、彈葯庫、觀察所、隱蔽部等,可屯兵五六十人,頂部設多個炮位。堡壘外沿山邊,有一道半環形的戰壕,是為前沿防禦陣地。

Ⅶ 蜘蛛為什麼會吐絲

蜘蛛會吐絲是因為它具有吐絲結網的器官。蜘蛛的腹部有3對突起,叫做紡織器。紡織器上有許多紡織管與體內的絲腺相通。絲腺是在腹後端,通過許多微管和表面的紡織器相連。

絲腺可以分泌液狀的骨蛋白,這種骨蛋白十分精細,堅韌而又有彈性。這種骨蛋白被噴出之後一遇到空氣就會變硬成為絲線,一層層的絲線就可以織成網。

蜘蛛吐絲的原理:蜘蛛的腹部有六種腺體;被稱為吐絲器。各種腺體產生不同類型蛛絲,腺體頂端有噴絲頭,其上有數千隻小孔,噴出的液體一遇空氣即凝結成黏性強、張力大的蜘絲。

據說一千根蜘絲合並後比人的頭發絲還要細十分之一.蜘絲由一種絲纖朊蛋白質組成.就特定的直徑來說,蛛絲的抗張強度比鋼還要大。

(7)嘎拉軍事基地擴展閱讀:

蜘蛛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豐富的捕食性天敵,在維持農林生態系統穩定中的作用不容忽視。 體長1~90毫米,身體分頭胸部(前體)和腹部(後體)兩部分,頭胸部覆以背甲和胸板。頭胸部有附肢兩對,第一對為螯肢,有螯牙、螯牙尖端有毒腺開口。

直齶亞目的螯肢前後活動,鉗齶亞目者側向運動及相向運動;第二對為須肢,在雌蛛和未成熟的雄蛛呈步足狀,用以夾持食物及作感覺器官;但在雄性成蛛須肢末節膨大,變為傳送精子的交接器。

蜘蛛多以昆蟲、其他蜘蛛、多足類為食,部分蜘蛛也會以小型動物為食。跳蛛視力佳,能在30厘米內潛近捕獲獵物。

閱讀全文

與嘎拉軍事基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