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德國在二戰時的普通軍隊與黨衛軍之間武器裝備。人員配置的區別。求詳細一點。
eeeeerrrr
Ⅱ 武裝黨衛隊與普通的黨衛軍有什麼區別
納粹黨在來慕尼黑、漢堡及德累斯頓源等大都市成立了政治警備隊(politische Bereitschaft),作為其在國內執行政治任務的部隊。這些部隊也就是日後特別機動黨衛隊(SS-Verfügungstruppe,縮寫:SSVT)
同時特別機動黨衛隊經國防軍同意擴張為至2萬人,成立特別機動師團,但禁止擁有炮兵等重武器,年末擴張為兩個師共5萬人
1940年為了和執行警察監控工作的親衛隊分別,特別機動黨衛隊正式改稱為武裝黨衛隊(Die Waffen Schutzstaffel),由黨衛隊的'黨衛隊作戦本部'指揮
而其他的黨衛隊則被視非軍人的警察/公安人員稱為'一般黨衛隊'(Allgemeine-SS)
Ⅲ 陸軍武器裝備最先進的國家是什麼,代表武器是什麼
美國陸軍師級士兵裝備M4自動步槍、M1-A2型主戰坦克、兩棲戰車、裝甲車輛、火炮273門、其中還有155毫米榴彈炮、203毫米榴彈炮、迫擊炮、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防空導彈系統。
阿帕奇AH-64是現美國陸軍主力武裝直升機。它的真正的表現是發生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總計有277架AH-64A投入戰場),憑借優異的射控系統、強大的機動力與火力,AH-64A在當時不僅蹂躪了伊拉克大而無用的裝甲部隊,而且幾乎搶光了M1A1與挑戰者主戰坦克等英美先進主戰坦克的鋒頭。
Ⅳ 二戰時期日本侵華陸軍人員、武器裝備的具體情況
日本陸軍軍銜共計6·等16級,即大將、中將、少將、大佐(校)、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陸軍也有元帥軍銜,但規定由日本天皇從戰功顯赫或資深的大將中選任,頒賜元帥封號,自明治維新後至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共有17位陸軍大將被天皇頒賜元帥軍銜。日本軍銜與有些國家不同的是,大尉、大佐、大將的領、肩章上都只有3顆而不是4顆星。在日本陸軍中,軍司令官常是中將或大將軍銜,師團長多是中將軍銜,旅團長多是少將軍銜(也有個別是中將軍銜的),聯隊長多是中佐或大佐軍銜,大隊長多為少佐、大尉軍銜,中隊長多為中尉軍銜,小隊長多為少尉軍銜。(侵華日軍陸軍的編制 中佐 少佐)
下面是詳細文章 很長 如有興趣慢慢研究
日本自明治天皇維新以後逐步發展成為帝國主義國家,出於強化國家機器,對外侵略擴張的需要,在其科學技術和軍火工業逐步發展的基礎上,逐漸建立了一支比較強大的現代化軍隊。
1884年日本在舊式軍隊的基礎上首次組建了6個正規陸軍師團,即第一至第六師團.甲午戰爭以後,日本又組建了6個正規陸軍師團,即第七至第十二師團。1907年,日本在日俄戰爭後再次擴充6個正規陸軍師團,即第十三至第十八師團。1915年,日本又在被其侵佔的朝鮮組建了兩個陸軍師團,即第十九、第二十師團。這樣,加上守衛日本東京皇宮地區的日軍近衛師團及4個駐扎在各地的獨立混成旅團,就構成了日本帝國主義陸軍主力平時的基本框架。
在不斷的對外侵略擴張中,日本開始在別國領土上及被其控制的地區駐扎軍隊。如:1895年後在中國台灣組建日軍台灣軍;1901年後在中國京津地區駐扎日軍華北駐屯軍,1915年在朝鮮組建日軍朝鮮軍;1919年在中國東北組建日本關東軍。這些部隊在當時被稱為日軍在其本土以外駐扎的"四大兵團"。它們有些由日軍正規主力師團固定擔任,如日軍朝鮮軍即長期由第十九師團、第二十師團組成;有些由正規主力師團輪流調防擔任,如日本關東軍;有些則由混成旅團或其他建制的部隊擔任,如日軍台灣軍和日軍華北駐屯軍。1925年後,日本帝國主義在當時國際和平裁軍的壓力下,同時為了節省軍費以研製現代化的武器裝備,也曾裁撤了第十三、第十五、第十七、第十八共四個師團的部隊。日本在建立現代陸軍的過程中,初期曾崇拜學習法國的軍事理論和體制,後來基本上改為以德國的軍事理論和體制為藍本,並向先進的西方制度學習,建立起地區義務兵役、軍事預備役的徵兵體制。即日軍每個師團平時駐守的地區,本身就是其徵兵機構的師團管區,也是其徵集補充兵源的地區,其全部士兵和中下級軍官全部來自這一地區。所以,在日軍部隊的歷史上就曾出現過一家祖孫數代都曾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同一支部隊中服役並參加歷次戰爭的情況。同時,日本陸軍常備主力師團也常以地名來表示。如;第一師團,因其長期駐守東京地區,其全部士兵和全部中下級軍官為東京地區人,故又稱為東京師團。以此類推,第二師團又稱仙台師團,第三師團又稱名古屋師團,第四師團又稱大阪師團,第五師團又稱廣島師團,第六師團又稱熊本師團,第七師團又稱旭川師團,第八師團又稱弘前師團,第九師田又稱金澤師團,第十師團又稱姬路師團,第十一師團又稱善通寺師團,第十二師團又稱久留米師團,第十四師團又稱宇都宮師團,第十六師團又稱為京都師團等等。日本陸軍軍銜共計6·等16級,即大將、中將、少將、大佐(校)、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陸軍也有元帥軍銜,但規定由日本天皇從戰功顯赫或資深的大將中選任,頒賜元帥封號,自明治維新後至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共有17位陸軍大將被天皇頒賜元帥軍銜。日本軍銜與有些國家不同的是,大尉、大佐、大將的領、肩章上都只有3顆而不是4顆星。在日本陸軍中,軍司令官常是中將或大將軍銜,師團長多是中將軍銜,旅團長多是少將軍銜(也有個別是中將軍銜的),聯隊長多是中佐或大佐軍銜,大隊長多為少佐、大尉軍銜,中隊長多為中尉軍銜,小隊長多為少尉軍銜。
日本軍隊只有陸軍和海軍兩個軍種,雖然其曾擁有強大的航空兵部隊,但也只是分屬於陸軍航空兵和海軍航空兵,而沒有獨立的空軍。日本的海軍和陸軍,從服裝顏色上很容易區別出來。而日本陸軍各兵種的服裝雖基本一致,但也可以從其佩帶的肩章和領章的顏色上加以區分,如日本陸軍步兵肩領章底色為紅色,炮兵為黃色,騎兵為綠色,工兵為茶色,輜重兵為深藍色,航空兵為天藍色,憲兵為黑色,軍醫為深綠色,軍法官為白色,財會官為銀茶色等等,按照日本1889年憲法規定,日本天皇為國家最高元首,為日本陸海軍最高統帥,可以指揮全國所有軍隊。但實際上由於20世紀以後日本軍閥勢力強大,形成由軍人左右國家政策方向的局面,而軍方人物中最有實權的是當時被稱為日本陸軍"三總長"的陸軍大臣、參謀總長和訓練總監。陸軍大臣是日.本陸軍省的首腦,主管政府國防政策、部隊動員、國防預算、武器研製等,對有關軍政問題可以與總理大臣或參謀總長並列上奏天皇,也可單獨上奏天皇;參謀總長是日軍參謀本部的首腦,其主要職責是輔佐天皇指揮陸軍,並代表天皇下達作戰命令;訓練總監則控制著日本陸軍各兵種的全部初、中級軍校。所以,日本陸軍"三總長"的傾向常常決定著日本軍方的決策方向。如果日本軍方對日本某一屆內閣政策不滿,即可不派現役陸軍中將或大將至政府中擔任陸軍大臣,使內閣無法產生或倒台。通過這種方法,日本軍閥就可以操縱國家的政策方向了。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野心自甲午戰爭以來逐步付諸實現,至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前,日本通過數次戰爭已侵佔了中國的台灣諸島、東北地區、熱河省和冀東地區,還在中國干津地區駐有華北駐屯軍,在上海、青島等地駐有海軍陸戰隊部隊。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侵華日軍陷入持久戰的泥淖之中,其部隊作戰時間之長,損失耗費之巨,軍以下基層部隊序列變化之大,在日本與各國盟軍的作戰中是少見的。但總起來說,侵華日軍的序列還是可以歸納成幾條線索。
一、台灣地區日軍。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侵佔了台灣地區,後建立起日本台灣總督府和日本台灣軍。日本總督多兼台灣軍司令官,曾任總督的有樺日資紀、桂太郎、乃木希典、兒玉源太郎、佐久間左馬太、安東貞美、明石元二郎、長谷川清、安藤利吉等。其台灣軍的規模約有1個步兵獨立混成旅團,用以鎮壓台灣人民的反抗,維持其殖民統治。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台灣軍曾抽調兵力參加侵華戰爭,如進攻武漢的波田支隊和1939年底在欽州灣登陸的鹽田旅團就是日軍台灣軍的部隊。1942年後隨著日本各條戰線局勢的惡化,日軍在台灣地區也大肆擴充軍隊,至1945年組成由日軍大本營直接指揮的由安藤利吉中將任司令官的第十方面軍,共約19萬人,負責台灣地區防務。至1945年10月25日,日本台灣軍司令官率部在台北向中國接收台灣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長官兼警備總司令陳儀將軍投降,被日本帝國主義霸佔50年之久的台灣寶島才歸還給中國政府管轄.
二、東北地區日軍.日本帝國主義勢力目1895年甲午戰爭後,尤其是1905年日俄戰爭後逐步侵入中國東北地區。日本帝國主義在其控制的中國大連成立了關東州,並於1919年組建日本關東軍,開始正式在中國東北部署軍隊。初期這支由南滿鐵路護路部隊編成的軍隊只有數千入,系逐步發展到近萬人,達到日軍正規師團的規模,後又形成由日軍務主力師團輪流調至中國東北,擔任關東軍部隊的慣例。"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控制了中國東北地區,其扶植下的偽滿洲國也隨即成立。作為東北的太上皇,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成為集日本關東州長官、日本駐偽滿洲國大使、日本關東軍司令官"三位一體·的極權人物。為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將中國東北逐步變成日本完全的殖民地,關東軍建制逐步擴大,並建立了大量特務、情報機構和稱為國境守備隊的武裝部隊.由於中國東北地區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日本決心將中國東北變成其發展大帝國霸業,將來與蘇美英爭一雌雄的堅實基地,更對於關東軍的發展以種種有力的支持,使其迅速發展成為日本陸軍中最強大、最有實力、最有影響力的戰略集團.它擁有完備的基礎軍火工廠』l練基地及龐大的軍需供應基地和邊境工事體系,日軍所僅有的坦克部隊、臼炮部隊、火焰噴射器部隊及細菌戰部隊都在關東軍編制內,就連該部的給養服裝標准也高於日本陸軍其他部隊。如此優勢,加之"天高皇帝遠",日本關東軍常常驕橫無比,自行其是,在許多重大軍政、邊界等問題上無視當時日本當局的約束,引起多次軍事沖突,成為日本當時存在的"下克上"現象的典型,也使得許多日本法西斯少壯派軍官樂於到關東軍內服役,以田"建功立業".由於關東軍裝備最為精良,又是對外擴張的基本力量和戰略總預備隊,故曾在當時被喻為"皇軍之花".1941年7月,關東軍舉行針對蘇聯的"關東軍特別大演習",此時關東軍實力已達極盛,轄有"個師團及大量邊境守備部隊和特種兵部隊,全軍近100餘萬人.後因日軍在南洋戰場接連失利,從關東軍抽調大量部隊,致使其實力不斷下降。轉至1945年夏,為對蘇聯進攻做好准備,關東軍再度擴展到3個方面軍,計約96萬餘人。1945年8月8日,用當時歐洲戰場最新式武器和裝備武裝起來的130萬蘇聯紅軍越過邊境,向中國境內的日本關東軍發動猛攻,迅速殲滅其主力;9月5日,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將率部向蘇聯紅軍投降,日本關東軍從此徹底消亡.日本關東軍的歷任司令官有:立花小一郎中將、河合操中將、尾野實信中將、白川義則中將、村岡長太郎中將、煙英太郎中將、菱刈隆中將、本庄繁中將、武藤信義大將、檀田謙吉大將、梅津美治郎大將、山田乙三大將。
三、華北地區日軍.1937年?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軍在其原華北駐屯軍的基礎上大舉增兵華北.8月31日,日軍大本營下令在北平成立華北方面軍,以寺內壽一大將為司令官,統一指揮沿乎漢線和滓浦線向南推進的以香月清司中將為司令官的第一軍和以西尾壽造中將為司令官的第二軍。1938年3月,日軍大本營將自中國熱河方向攻入察哈爾省及綏遠的關東軍部隊脫離原指揮建制,組成蒙疆駐屯軍司令部,先由日軍大本營直轄,後劃給日軍華北方面軍指揮.至1938年春末,日軍華北方面軍佔領了中國綏、察、晉、冀,魯、豫,蘇各省的大部或一部,形成爾後該方面軍的大致控制范圍,第一軍調至山西太原,第二軍進至山東濟南.1938年夏,第二軍的番號轉給進攻武漢的日軍華中派遣軍,濟南地區日軍改稱第十二軍。1944年春,第十二軍番號又轉給准備參加"一號作戰"進攻河南黃河南岸的由華北方面軍抽調組成的突擊兵團。濟南地區日軍又改稱第四十三軍。至1945年夏,日軍華北方面軍共轄在太原的第一軍,在張家口的蒙疆駐電軍,在鄭州的第十二軍和在濟南的第四十三軍。華北方面軍的歷任司令官為寺內壽一大將、杉山元大將、多田駿中將、岡村寧次大將、下村定大將和根本博中將.1945年10月10日,華北方面軍司令部及部分兵員共12.7萬人在北平向中國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投降,該方面軍在綏遠、山西、河南、山東的部隊也分別向中國第十二戰區、第二戰區、第一戰區等部投降。
四、華中地區日軍。1937年8月13日中日凇滬會戰爆發,日本在其駐上海海軍陸戰隊的基礎上又向上海增派大批軍隊.8月15日,日軍大本營下令成立以松井石根大將為司令官的上海派遣軍。後因上海戰事膠著相持不下,日軍大本營於10月21日組建了以柳川平助中將為司令官的第十軍,井於11月5日在杭州灣北岸登陸,包抄上海戰區.u月7日,日軍大奉營下令成立以松井石根大將為司令官的華中方面軍,以統一指揮日軍上海派遣軍和日軍第十軍.1938年2月18日,日軍大本營為准備進攻武漢成立了以煙俊六大將任司令官的華中派遣軍,並下令解散華中方面軍及上海派遣軍、第十軍,改由華中派遣軍統一指揮佔領京滬杭、蘇、浙、皖的全部華中日軍。1938年6月起,日軍華中派遣軍指揮第二軍、第十一軍沿長扛兩岸及大別山區進攻武漢.1938年10月25日日軍侵佔武漢後,以岡村寧次中將為司令官的第十一軍的7個師團占據武漢外圍鄂、湘等省的部分地區。1939年9月23日,日軍大本營為統一指揮在中國關內各地的日軍,配合汪精衛籌建偽政權的活動,在南京成立了以西尾壽造大將為司令官的日軍中國派遣軍司令部,統一指揮日軍華北方面軍及所有在中國關內戰場的部隊。與此同時,日軍華中派遣軍撤銷,在江浙地區成立了軍司令部設在上海的以酉尾壽造大將兼任司令官的第十三軍.1944年7月31日,日軍大本營為准備"一號作戰"華中攻勢,又在湖南成立自日本關東軍調來番號的第二十軍;並在武漢成立第六方面軍,統一指揮兩湖地區的第十一軍和第二十軍,在漢口留守的第三十四軍和兩廣地區的第二十三軍及香港佔領地日軍,以准備參加'一號作戰"中的湘桂戰役.至1945年夏,日軍第六方面軍管轄第十一軍、第二十軍、第三十四軍,控制中國鄂、湘、皖、贛等部分地區。日軍第十三軍仍駐上海,日軍第六軍駐在杭州,控制江、浙、皖等部分地區。日軍第十一軍歷任司令官是岡村寧次中將、園部和一郎中將、阿南惟幾中將、橫山勇中將、上月良夫中將;日軍第十三軍歷任司令官為西尾壽造大將、澤田茂中將、永津佐比季中將、松井太久郎中將.日軍第六方面軍只有兩任司令官,即岡村寧次大將和岡部直三郎大將.1945年9月18日,日軍第六方面軍司令官岡部直三郎在武漢向中國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蔚如投降。1945年9月中旬,日軍第十三軍司令官松井太久郎第六軍司令官十川次郎在上海向中國第三方面軍總司令官湯恩伯投降。
五、華南地區日軍.1938年10月中旬,日軍大本營為配合日軍華中派遣軍對武漢的攻勢,並逐步切斷中國政府從港澳地區的外援通道,成立以古庄干郎中將為軍司令官的第二十一軍,並在中國廣東大亞灣地區登陸,很快佔領廣州,控制了兩廣部分地區.1940年日軍向越南進軍時,第二十一軍番號撤銷,成立日軍華南方面軍。1941年為准備太平洋戰爭,華南方面軍撤銷,在廣州成立以酒井隆中將為司令官的第二十三軍,占駐中國廣東沿海、香港等地。1945年9月16日,日軍第二十三軍司令官田中久一中將率其在中國廣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地區的日軍共8.3萬人,在廣州向中國陸軍第二方面軍總司令張發奎投降.
六、日軍中國派遣軍司令部.此系1939年9月23日,由日軍大本營下令組建的指揮中國關內戰場上所有日軍的最高指揮機構.其目的是擺脫過去由日軍大本營遠離戰地分別直接指揮各軍經常造成失誤的窘狀,希望協調指揮中國關內各戰場的所有日軍,加快軍事征服進程;並配合中國各地偽政權等合流,組成統一偽政權的所謂"和平"攻勢。至1945年夏,日軍中國派遣軍統轄有:在華北的華北方面軍、在湘鄂贛等地的第六方面軍,在江浙等地的第十三軍、第六軍,在兩廣及香港地區的第二十三軍和日本海軍中國方面艦隊。日軍中國派遣軍歷次司令官為西尾壽造大將、煙俊六大將、岡村寧次大將。1945年9月9日上午10時,日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代表日軍中國派遣軍等部隊在南京向中國政府投降。
七、日本海軍中國方面艦隊。日本海軍在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前就在中國上海、青島等地駐有艦隊。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海軍抽調在上海的第三艦隊、在青島的第四艦隊及其他艦只,組成中國方面艦隊,支援其陸軍登陸作戰,運輸物資。海軍航空兵部隊曾多次參與轟炸中國各大城市,並在上海、青島、廈門、香港建立據點,對中國沿海實施封鎖。其歷任艦隊司令官為長谷川清中將、古賀峰一中將、福田良三中將。1945年9月,日本海軍中國方面艦隊共3.9萬余名官兵向中國政府繳械投降。
日本帝國主義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時期總兵力已近600萬,擁有200多個師團的番號。其陸軍常備主力師團(師)下轄有兩個步兵旅團(旅),每個步兵旅團(約7700人)下轄兩個步兵聯隊(團),每個步兵聯隊(約3870人)下轄三個步兵大隊(營),每個步兵大隊(約1215人)下轄四個步兵中隊(連)和一個重機槍中隊,每個步兵中隊(約250人)下轄三個小隊(排),每個小隊約70人。另外,師團還直轄騎兵聯隊(約1400人)、炮兵聯隊(約2500人)、工兵聯隊(約1500人)、輜重兵聯隊(約2800人)及通信隊(約650人)、衛生隊(約500人),野戰醫院(約150人)等。一般齊裝滿員的日軍常備主力陸軍師團兵力往往可達2.4萬人,擁有戰馬7630匹、步騎槍14900枝、擲彈筒144個、輕機槍288挺、重機槍54挺、山炮16門、野炮36門等武器裝備,是具有多兵種配合的有強大戰鬥力的作戰單位,故這種師團又被稱為甲種師團,日本陸軍第一至第二十師團、近衛師團及中日戰爭爆發後由近衛師團擴編的近衛第二、第三師團,而後組建的戰車(坦克)第一、第二、第三師團和一度由常備主力師團的預備役部隊編成的8個師團,均屬於甲種師團的編制。
1938年後,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戰爭中兵力消耗極大,其後組建的第二十一師團至第四十九師團均取消了旅團級建制,由師團直轄三個步兵聯隊,每個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同時指揮炮、工、騎、輜重兵聯隊等單位,全師團定員減至1.8萬人,配備軍馬2065匹,步騎槍8940枝、擲彈筒216個、輕機槍216挺、重機槍54挺、平射炮18門、山炮12門等武器裝備,這種類型的日軍師團被稱為乙種師團。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戰線再度拉長,兵員更加缺乏,於是又開始緝建丙種師團。這種被稱為丙種師團的部隊又恢復了旅團建制,但取消了旅團下面的聯隊,、即每個師團下轄兩個旅團,每個旅團直轄四個步兵大隊,全師團共八個步兵大隊,加上師團直屬的炮兵大隊、工兵大隊、輜重兵大隊、通訊大隊等單位,全師團定員1.3萬人,配備軍馬2550匹,步騎槍6500枝、擲彈筒192個、輕機槍192挺、重機槍48挺、平射炮16門;迫擊炮32門、野炮12門等武器裝備,日軍第五十師團至第一O九師團均屬於這種編制的部隊。
至1944年秋,盟軍反攻迫近日本本土,日本為准備"本土決戰",又開始組建丁種師團。丁種師團的建制定員與丙種師團大致相同,只是特種兵和自動火器、重火器很少,番號在第一一O師團以後的各師團都是屬於這種編制的師團。
另外,日本陸軍部隊中還有獨立步兵混成旅團、獨立警備隊、騎兵旅團、野戰重炮兵旅團等編制的部隊。步兵獨立混成旅團下轄五個獨立步兵大隊及炮、工、通、輜重隊,全旅團約8280人,配備軍馬1800匹、步騎槍4050枝、擲彈筒120個、輕機槍120挺、重機槍30挺、平射炮10門、山炮20門、野炮12門等武器裝備,是具備相當野戰能力的作戰單位。而日軍獨立警備隊一般管轄六個獨立步兵大隊,共有兵員5450人,配備軍馬420匹、步騎槍3660枝、.擲彈筒144個、重機槍24挺。由於這種部隊沒有重型武器,一般只擔任後方警備任務。日軍騎兵旅團一般下轄兩個騎兵聯隊,共有兵員5600人,配備軍馬5668匹、步騎槍3705枝、重機槍12挺、野炮36門等武器裝備。日軍野戰重炮兵旅團是其陸軍預備隊炮兵,一般有官兵8000餘人,配備有100毫米至240毫米的大口徑榴彈炮或加農炮70餘門,常用於重點攻堅任務。以上這些部隊常隨作戰任務的變化,配屬各部隊作戰。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也有一支規模不小的坦克部隊。日本軍方自1925年開始研製坦克,1929年組建坦克部隊。但初期多以坦克聯隊為建制配屬於陸軍師團,至1936年後才在中國東北公主嶺組建日軍第一坦克旅團。1942年6月,日軍在中國東北的寧安、勃利和綏遠的包頭又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戰車師團,1944年在其國內組建了第四戰車師團。日軍戰車師團一般裝備輕型坦克100輛、中型坦克335輛、各種汽車1272輛、加農炮36門、高射炮12門、野炮4門、速射炮12門、平射炮6門、重機槍18挺、輕機槍144挺、步騎槍2900枝等。在日軍准備"本土決戰"時期,他們還陸續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共7個獨立戰車旅團。但由於日軍的坦克裝甲車在火力、速度、裝甲防護力等方面均與歐美先進工業國有一定差距,故在二戰中對蘇、對美的歷次戰役中均顯得不堪一擊。
日本陸軍在二戰期間也組建過摩托化部隊。1941年夏,日軍首批改建四個師團為摩托化師團,它們是近衛師團、第五師團、第十八師團和第四十八師團。
日本陸軍師團以上的單位是軍,二戰時期日本陸軍曾出現過近60個軍的番號,但用數字序號表示的軍的作戰單位所轄師團數不盡相同,有的軍轄二至三個師團,是典型的軍級單位,也有的軍指揮四至五個師團。更有的軍管轄指揮著九個師團,兵力多達數十萬,這種軍顯然已屬於兵團級的作戰單位了。如侵佔中國武漢地區的第十一軍,就曾指揮過九個陸軍主力師團、四個混成旅團及大量特種部隊。日本陸軍軍以上的作戰單位是方面軍,二戰時日本陸軍曾出現過近20個方面軍的番號。而方面軍以上就是大戰略區的指揮機構,如日本關東軍、日軍中國派遣軍、日軍南方軍、日軍第一總軍、第二總軍等,其再往上就是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和戰時大本營了。至1945年8月中旬日本帝國主義宣布投降時,其大本營指揮下的日本陸軍有6個大戰略區級的作戰單位:①在中國關內戰場的日軍中國派遣軍,下轄在北平的華北方面軍、在漢口的第六方面軍、在上海的第十三軍,在杭州的第六軍、在廣州的第二十三軍及海軍中國方面艦隊的3萬余兵員,共計109萬多人。②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下轄駐牡丹江的第一方面軍、駐沈陽的第三方面軍及駐朝鮮的第十七方面軍,共計兵員96萬。③司令部設在越南西貢的日軍南方軍,下轄駐緬甸的緬甸方面軍、在新加坡的第七方面軍、在菲律賓的第十四方面軍、在曼谷的日軍第十八方面軍,共計75萬餘人,④在日本東京地區的日軍第一總軍,下轄在仙台的第十一方面軍、在東京的第十二方面軍、在名古屋的第十三方面軍。⑤在日本廣島地區的日軍第二總軍,下轄在大阪的第十五方面軍、在二日市的第十六方面軍。⑥設在東京的日本航空總軍,下轄四個航空軍及八個航空師團。加上直屬日本大本營指揮的駐扎幌的第五方面軍,駐守在日本本土的部隊共240萬人。另外,還有駐台灣的第十方面軍,殘存在拉包爾地區的第八方面軍和特魯克島的第三十一軍也歸日軍大本營直接指揮。以上所有這些日軍均在1945年8月下旬至lo月中旬在各地向中、美、英、蘇、澳等盟國軍隊繳械投降。至此,日本帝國主義陸軍壽終正寢。
Ⅳ 各位親阿。。二戰時期德國黨衛隊黨衛軍軍官的標准配槍是什麼型號阿。。
1908年德國陸軍開始使用毛瑟公司製造的魯格手槍,所以這種手槍被人們稱為魯格08手槍。從那以後這種手槍成為世界上著名的手槍,1945年以後該槍停止生產,軍隊也不再裝備,現在只有警察中還有人使用,由於該槍的知名度頗高,至今仍是世界各地手槍收藏家搜集的目標。
1908年德國陸軍開始使用毛瑟公司製造的魯格手槍,所以這種手槍被人們稱為魯格08手槍。從那以後這種手槍成為世界上著名的手槍,1945年以後該槍停止生產,軍隊也不再裝備,現在只有警察中還有人使用,由於該槍的知名度頗高,至今仍是世界各地手槍收藏家搜集的目標。
主要性能是:
口徑:9毫米或7.65毫米
自動方式:半自動
彈匣容量:8發
槍重:835克
槍長:220—270毫米
瞄準裝置:準星——缺口式
波夏(Hugo Borchardt)在1893年設計出了第一把實用的半自動手槍C93, 但是過大而且不耐用, 並沒有受到軍方的採用, 同在力拂廠(Ludwig Loewe and Co)工作的魯格(George Luger), 在C93的基礎上進行改進, 在1898年定型, 1900即獲得瑞士採用為制式手槍, 是世界上第一把制式軍用半自動手槍, 口徑為7.65x23mm, 或稱為30 Luger。
魯格繼續進行改良, 1904年, 新式的魯格手槍, 包括新式的9x19mm子彈, 獲得德國海軍採用, 隨即在1908年為陸軍採用並命名為Parabellum 08, 一直服役到二次大戰結束。
除了勇奪史上第一把軍用半自動手槍的地位之外, 魯格手槍最大的特色是它的肘節式閉鎖機, 波夏參考了馬克沁重機槍的及溫徹斯特貢桿式步槍作業原理, 為魯格沿用, 肘節式的原理, 類似人類的手肘, 伸直時, 可以抵抗很強的力量, 一旦彎曲, 很容易繼續收縮。
魯格除了設計出一把實用的手槍外, 並為其設計了兩種子彈, 其中9x19mm, 堪稱是歷史上至今最成功, 也最被廣為採用的手槍子彈, 進入了21世紀仍方興未艾。
魯格將所有的工作機件, 移到握把中, 將波夏的設計將近縮短了一半。
Ⅵ 看《黑天鵝之死》裡面介紹黨衛軍裝備了一種自行高炮,叫旋風自行高炮 求教高手給詳細介紹一下這種武器
「旋風」毫米自行高炮(Wirbelwind Flakpanzer IV /20mm vierling)為IV號坦克的底盤改造而成,由Ostbau公司負責製造,樣車於1944年5月完成,7月開始投產至11月,共生產了87輛(包括一輛原型車,一說為122輛)。底盤製造編號為:82001~?。
「旋風」自行高炮是一種臨時設計生產的替補車型,是在「四輪馬車」(Mobelwagen)型37毫米自行高炮供應不足的時候開始製造的,全部是由戰損的IV號坦克底盤改裝而成。由於戰損的IV號車輛型號復雜,所以利用改裝而成的「旋風」高炮底盤種類也有很多,可能有部分是由裝甲較薄的早期型改裝而成。
「旋風」自行高炮的出現純粹是為了彌補數量上的不足,在作戰性能上並不令人滿意,和37毫米自行高炮相比更是遜色,所以沒有多久就停產了。該車主要裝備給裝甲師的裝甲團屬防空排。
性能參數長:5.92米
寬:2.9米
高:2.76米
載員:5人
自重:22噸
動力部分:邁巴赫HLI20TRM發動機;設置6個前進擋,1個後退擋
最大時速:38千米/時
一次性最大作戰范圍:220千米
主要武器裝備:1座20毫米四聯裝Flak 38型防空高炮(備彈3200發)
可360°旋轉
俯仰范圍:-10°~+90°
附屬武器裝備:1挺7.92毫米MG34型機槍(備彈1350發)
瞄準具:Flak visier38/40
裝甲厚度(毫米/傾角):車體前部80/10°~12°
車體兩側30/0°
車體後部20/9°~11°
車體頂部12/85°~90°
車體底部10/0°
火炮防盾10
炮塔前部16/25°
炮塔兩側16/36°
炮塔後部16/12°~22°
炮塔頂部敞開
Ⅶ 二戰時 德軍黨衛軍共有幾個師 番號是什麼 裝備人員配置是什麼
武裝黨衛軍第一裝甲師(阿道夫。希特勒師) 轄: 第1,2裝甲擲彈兵團,第1裝甲兵團, 第1裝甲炮兵團, 第1裝甲偵察兵營,第1防空營,第1突擊炮營,第1裝甲輕步營,第1火箭炮營, 第1工兵營,第1後勤營 第二SS裝甲師(帝國師) 轄: 第3,4裝甲擲彈兵團,第4裝甲團,第2裝甲兵團,第2裝甲炮兵團 第2裝甲偵察兵營,第2防空營,第2火箭炮營,第2裝甲輕步營 第2工兵營,第2後勤營 第三SS裝甲師(骷髏師) 轄: 第5,6裝甲擲彈兵團,第3裝甲兵團,第3裝甲炮兵團, 第3裝甲偵察兵營,第3防空營,第3突擊炮營,第3火箭炮營,第3裝甲輕步營 第3工兵營,第3後勤營 第四SS警察裝甲擲彈兵師 轄: 第7,8警察裝甲擲彈兵團,第4裝甲兵營,第4裝甲炮兵團, 第4裝甲偵察兵營,第4防空營,第4裝甲輕步營 第4工兵營,第4後勤營 第五SS裝甲師(維京師) 轄: 第9,10裝甲擲彈兵團,第5裝甲兵團,第5裝甲炮兵團, 第5裝甲偵察兵營,第5防空營,第5突擊炮營,第5火箭炮營,第5裝甲輕步營 第5工兵營,第5後勤營 第六SS山地師(NORD師) 轄: 第11,12山地擲彈兵團,第6山地炮兵團, 第6山地偵察兵營,第6防空營,第6突擊炮營,第6山地裝甲輕步營 第6山地工兵營,第6山地後勤營 第七SS志願山地師(歐根親王師) 轄: 第13,14山地擲彈兵團,第7山地炮兵團, 第7山地偵察兵營,第7突擊炮營,第7山地裝甲輕步營 第7山地工兵營,第7山地後勤營 第八SS騎兵師(FLORIAN GEYER師) 轄: 第15-18騎兵團,第8摩托化炮兵團, 第8裝甲偵察兵營,第8防空營,第8裝甲輕步營 第8摩托化工兵營,第8摩托化後勤營 第九SS裝甲師(HOHENSTAUFEN師) 轄: 第19,20裝甲擲彈兵團,第9裝甲兵團, 第9裝甲炮兵團, 第9裝甲偵察兵營,第9防空營,第9裝甲輕步營, 第9工兵營,第9後勤營 第十SS裝甲師(FRUNDSBERG師) 轄: 第21,22裝甲擲彈兵團,第10裝甲兵團, 第10裝甲炮兵團, 第10裝甲偵察兵營,第10防空營,第10裝甲輕步營,第10火箭炮營, 第10工兵營,第10後勤營 第十一SS志願裝甲師(北歐師) 轄: 第23,24裝甲擲彈兵團,第11裝甲兵團, 第11裝甲炮兵團, 第11裝甲偵察兵營,第11防空營,第11裝甲輕步營,第11突擊炮營, 第11工兵營,第11後勤營 第十二SS志願裝甲師(希特勒青年師) 轄: 第25,26裝甲擲彈兵團,第22摩托車營,第12裝甲炮兵團, 第12裝甲偵察兵營,第12防空營,第12裝甲輕步營,第12火箭炮營, 第12工兵營,第12後勤營 第十三武裝山地師 第十四武裝擲彈師 第十五武裝擲彈師 第十六SS裝甲擲彈兵師(REICHSFUHRER師) 轄: 第35,36裝甲擲彈兵團,第16裝甲兵營,第16裝甲炮兵團, 第16裝甲偵察兵營,第16防空營,第16裝甲輕步營 第16摩托化工兵營,第16摩托化後勤營 第十七SS裝甲擲彈兵師(VON BERLICHINGEN師) 轄: 第37,38裝甲擲彈兵團,第17裝甲兵營,第17裝甲炮兵團, 第17裝甲偵察兵營,第17防空營,第17裝甲輕步營 第17工兵營,第17後勤營 第十八SS志願裝甲擲彈兵師(HORST WESSEL師) 轄: 第39,40裝甲擲彈兵團,第18裝甲兵營,第18裝甲炮兵團, 第18裝甲偵察兵營,第18防空營,第18裝甲輕步營 第18摩托化工兵營,第18摩托化後勤營 第十九武裝擲彈師 第二十武裝擲彈師 第二十一武裝山地師 第二十二SS志願騎兵師(MARIA THERESA師) 轄: 第52-55騎兵團,第22摩托化炮兵團, 第22裝甲偵察兵營,第22防空營,第22裝甲輕步營 第22摩托化工兵營,第22摩托化後勤營 第二十三武裝山地師 第二十三SS志願裝甲擲彈兵師(NEDERLAND師) 轄: 第48,49裝甲擲彈兵團, 第23裝甲偵察兵營 第23摩托化工兵營,第23摩托化後勤營 第二十四武裝山地師 第二十五武裝擲彈師 第二十六武裝擲彈師 第二十七SS志願擲彈師 轄: 第67,68裝甲擲彈兵團,第27裝甲兵營,第27裝甲炮兵團, 第27裝甲偵察兵營,第27裝甲輕步營 第27摩托化工兵營,第27摩托化後勤營 第二十八SS志願擲彈師(WALLONIEN師) 轄: 第69,70裝甲擲彈兵團,第28裝甲兵營,第28裝甲炮兵團, 第28裝甲偵察兵營,第28裝甲輕步營 第28摩托化工兵營,第28摩托化後勤營 第二十九武裝擲彈師 第三十武裝擲彈師 第三十一志願擲彈師 轄: 第78,79,80裝甲擲彈兵團,第31裝甲兵團,第31裝甲炮兵團, 第31突擊炮營, 第31摩托化工兵營,第31後勤營 第三十二志願擲彈師 轄: 第83,86,87裝甲擲彈兵團,第28裝甲兵營,第32摩托化炮兵團, 第32摩托化工兵營 第三十三武裝騎兵師 第三十三武裝擲彈師 第三十四SS擲彈師(荷蘭風暴師) 第三十五SS警察擲彈師 第三十六武裝擲彈師 第三十七SS志願騎兵師(LUTZOW師) 轄: 第93,94騎兵團,第37摩托化炮兵團
Ⅷ 二戰德軍黨衛軍步兵的基本武器配備是什麼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9mm
彈夾:8 發
WALTHERP38手槍代替LUGER P08作為德軍的標准配製,並於1939年投入生產。LUGER P08手槍相比,它設計簡單、安全可靠、易於大批量生產。P38是一種雙重製動的武器——在裝上彈葯、豎起擊鐵後,你可以再松下擊鐵,然後在任何時候,你都可以迅速的扳起擊鐵並摳動扳機打出槍膛內的子彈;在緊急情況下,迅速開火比瞄準更重要,該槍僅須簡單的摳動扳機就可以完成豎起擊鐵和射出槍膛里的子彈這一系列動作。到二戰快結束時,生產了超過一百萬支該槍。1957年,WALTHER公司開始恢復生產一種輕便型的P38手槍,稱為P1型,直到1980年,該槍一直是德軍的標准輔助武器。在一些國家,P38一直服役到90年代。
工作方式:非自動
口徑:7.92mm
彈夾:5 發
毛瑟1898式步槍是二十世紀初大多數步槍的原型,包括美國的SPRINGFIELD1903式步槍。它使用的7.92mm毛瑟彈從1888年開始生產一直到今天仍在使用。該槍性能優越、工作非常可靠,它和它的變形槍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被德軍廣泛用。KARABINER98 型卡賓槍比標準的98式短6英寸,在二戰中,裝備了大多數德軍部隊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7.92mm
彈夾:兩個5發彈倉
幾乎每一種武器德國都生產出了世界一流的產品,但在半自動步槍上他們始終不如美國的M1型步槍。該槍在性能上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可靠性也不太好,所以始終沒能取代毛瑟1898式步槍
工作方式:全自動
口徑:9mm
彈夾:32 發
射速:500 發/分
MP40是MP38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經改進後它更利於批量生產,戰爭期間產量超過了一百萬支。可折疊的金屬槍托使其更緊湊、更便於攜帶。它有令人吃驚的持續開火能力。該槍也得到了盟軍士兵的賞識,把它稱作「SCHMEISSER」,而SCHMEISSER是1918年BERGMANN MP18重機槍的設計者,他根本就沒有參加過MP38或MP40的設計。
工作方式:全/半 自動
口徑:7.92mm
彈夾:30 發
射速:600 發/分
本世紀三十年代後期,德國陸軍設計師LOUIS SCHMEISSER開始研究利用短葯筒的全自動步槍。實驗證明普通的步槍彈葯對自動步槍來說威力過大,使其在連發射擊時難以控制。此後,自動步槍一直使用短葯筒彈葯,並且開始取代普通步槍、輕機槍。SCHMEISSER設計的原型槍MP43非常成功。1944年,該槍定名為MP44型,一年後改稱突擊步槍。該槍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蘇聯很快就生產出了他們自己的MP44——聞名世界的AK47突擊步槍。
工作方式:半/全 自動,氣動
口徑:7.92mm
彈夾:20發彈鼓
射速:750 發/分
1941年生產,FG1942式最初是專為傘兵部隊設計的,是一種優秀的全自動步槍,不過,對地面部隊來說完全可以把它當作輕機槍使用。在配上了刺刀和可折疊的雙腳支架後,使它的應用更靈活。和美軍中相應的勃朗寧自動步槍(BAR)一樣,它可以在半自動和全自動方式中進行選擇,但它的重量卻僅有前者的一半。
工作方式:全自動,風冷
口徑:9mm
彈夾:20 發
射速:750 發/分
MG42是世界上最好的輕機槍之一,它的變形槍至今仍在廣泛使用。射速高使它成為很具威脅的武器;那些面對過它冰雹般打來的子彈的人,都會對那「撕裂油布」一樣的聲音留下深刻的印象。它的槍管可快速更換;槍身使用沖壓鑄件,利於批量生產。該槍非常可靠,而且使用廣泛,可以配備兩腳支架、三腳支架等,並大量取代應用廣泛的MG34輕機槍。但由於它的方形槍管,使它不適於作為坦克的輔助武器。該槍的突擊型配有75發的圓形彈鼓。由於原型槍的設計非常成功,所以直到50年代才出現它的改進型。
工作方式:一次性使用,沖擊點火
口徑:44mm
穿透力:240mm
同美國的反坦克火箭一樣,德軍的「鐵拳」反坦克發射器是一種簡單、有效的一次性使用的武器。在戰爭期間,生產了一系列的型號,從PANAERFAUST1到PANZERFAUST 100。所有的型號都由一個裝有發射葯的鐵筒組成。與美軍反坦克火箭等不同,發射葯靠沖擊點火,從筒內點燃44mm的反坦克手榴彈。手榴彈離開發射筒後,鋼制的彈簧尾翼展開,穩定其飛行。早期的型號需要較靠近坦克——大約30米左右,以後逐漸提高到80米,最後到了150米。盟軍的坦克手常常到到他們的坦克被擊中時才知道「鐵拳」戰斗小組的存在
Ⅸ 二戰時德軍國防軍一個營人員,武器裝備配置和黨衛軍一個營的人員還有武器裝備配置,詳細點謝謝!
你的問題太大了,每一個國防軍師,黨衛軍師的裝備都不同,配發給營部的武器也不盡相同
Ⅹ 北約部隊現役的單兵武器裝備 全部
問題有些模糊,北約是一個軍事聯盟組織,全稱北大西洋公約,是由多個國家組成回,有獨立的指揮系答統但沒有獨立的武裝部隊,是由北約多個成員國在戰時組成的戰斗方隊。所以單兵武器裝備,很難統一。 比如北約現役主要成員國美國其單價武器如下——涵蓋個人防護、生存保障、武器裝備、夜視裝備等四大方面。以一個美國陸軍步槍手負荷為例,除了單兵武器外,他一般身著防核生化的三防衣、手套、面具,還有標准配置的防彈背心,單兵用的望遠鏡/瞄準鏡,夜視儀及電池等,他還要肩挎一個吊帶式攜行具,其背架為鋁合金材料,裡面裝有子彈、水壺、GPS、掌上電腦、偵察設備、生化武器檢測儀、醫療急救包等,甚至還有備用的內衣內褲。細數下來一個士兵背的掛的各種裝備品種不下百號,用「武裝到牙齒」都難以形容。
M16A2步槍 OCA瞄準鏡 MICH2000型頭盔 OTV攔截者戰術防彈背心 ACU作戰服
北約其餘成員國 英國 法國 德國等 都有自己的單兵裝備 甚至連武器都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