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西方列強」總是那麼強
我們往往在教科書里看到,從1840年起,我們一直受到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的威專脅,所以我們屬往往覺得武器的差距是我們與西方的主要差距,至少當時清朝的有志之士是這樣想的。
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分析,首先,我們作為現代人要知道,制度和思維上的差距,才是最主要的差距。中國人農耕文明的想法還沒退去,西方已經開始了第一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了。當然如果論證為啥西方人能夠在科學、政治、文化上領先,這又得多說很多,比如他們的航海文明,比如他們崇尚商業,再比如他們的宗教文化等,我就在這里不多說了。
第二,推薦你看一本書,叫《天朝的崩潰》,裡面對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中外兩方的軍事實力進行了全方位的比較,從武器裝備、單兵實力、兵力分析、作戰指揮等多方面,論述了清朝當時無論是誰執政,誰指揮,都沒有任何希望打贏。差距就跟地球人去跟外星人打仗一樣,在絕對實力面前,一切經驗和計謀都是白扯。
B. 為什麼西方軍隊自古就是最有殺戮效率的軍事力量
制度優勢
古希臘和古羅馬都是公民兵。即一個人的財產權利與政治權利和政治義務是回統一的。
公民制度就造就答了一個關系網,你的財產,妻子兒女在老家都是安全的,是有保障的,可以輕裝上陣,相反你只要在戰場上臨陣脫逃或者哆嗦了一下,你回到了老家那是抬不起頭的,所以每一個人都是奮勇向前。在希臘平等的公民制度中,將領是不能隨便毆打士兵的,如果毆打士兵回來後是要在公民大會上受審的,每個希臘人都有平等的尊嚴的。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都有相同的尊嚴與政治權利,這就是西方軍隊擁有戰斗的一個原因。每個人的義務都是對集體的,即使將領或者王陣亡了,軍隊依然有戰鬥力。相反在東方,只要將領或者王被殺,那麼士兵還打個屁啊,所有中國有句古話擒賊先擒王,你頭沒有了就是一盤散沙,一群待宰的羔羊。在明朝末年,為什麼滿清20萬人就可以橫掃整個中國,就很好理解了,向朱家是交稅向愛新覺羅也是交稅,那我為什麼要抵抗呢?而這樣的事情在古希臘,古羅馬中是不可能發生的
日後,西方又率先完成了封建軍隊向近代軍隊的進化,加上科技發展,自然這個戰爭機器越來越強
C. 歐洲誰的軍事實力最強
俄羅斯在歐洲的軍事實力最強。依據如下:
1、宇航-衛星導航領域:內
俄軍在核彈頭容庫存和洲際彈道導彈數量,可以說,比美國少不了多少。而且不同於中國,俄羅斯在洲際導彈抗電子干擾等多方面技術非常成熟,A-135和C400反導系統,分別作為大氣層外反彈道系統和高空反導系統,估計美國人對此都會非常頭疼。俄是美國之外唯一的擁有覆蓋全球而且獨立的衛星導航系統(GLONASS)的國家,這點不怕美國利用GPS系統壟斷權而產生潛在的信息封鎖。
2、陸軍:
世界上最大的裝甲部隊集群,而且俄裝甲大部分為3代坦克的T80改進型。
3、海軍:
除去了作為戰略武器海基投放工具的戰略核潛艇,海軍倒可能不如法國,但應該強於英國,不過要記住這是除去了戰略核潛艇,畢竟俄羅斯核潛艇力量現在是控制了北冰洋以內的區域的。
4、空軍:
俄戰略轟炸機數量居世界首位,作為俄羅斯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的一部分,同時俄羅斯空軍中3代以上的戰機達1000架以上。
總體上,俄羅斯在歐洲國家的軍事力量是無可倫比的。
D. 中國的軍事力量真的很強么能威脅到美國外國為什麼會提出【中國威脅論】的
中國的軍事力量威脅美國本土還不夠,但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勢力還是有很版大威脅,因為中國比權周邊鄰國的領土面積和人口都大得多,經濟實力也明顯更強,因此中國的鄰國不可能不覺得中國是威脅,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不會因為你自己總是喊「永不稱霸」而有所改變,所有人都不希望自己的鄰居太過強大,不管他是不是真的想要威脅你,實際上,「中國威脅論」不過就是對中國的一個緊箍咒而已,每當中國想要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有關國家就會拿出這個「法寶」,美國是世界上實力最強的國家,也對世界上很多國家構成實際威脅,但卻沒有「美國威脅論」,這是因為美國已經足夠強大,不會因為有人喊他們對別人是威脅而有所顧忌,因此「美國威脅論」是無用的,而「中國威脅論」正是有關國家遏止中國維護自身利益、保護自身利益的一種做法
E. 為什麼中國的軍事實力會變得那麼厲害
中國的軍事實力在幾十年前很菜嗎?那抗美援朝戰爭,不是將以美帝為首的西方盟軍逼到三八線以南了?
幾十年來,哪個列強來犯中國呢?那是毛時發展核武與政治強硬打下了堅實基礎!
就因邊界沖突的印度、蘇俄及越南等也沒佔到什麼便宜吧?當然,由於地理位置及國力貧窮的緣故,南海被佔去了不少,但每次出擊均會有獲勝,收復若干島礁吧?不至於「很菜」形容吧?另外,歷史遺留的釣魚島問題是因美帝鼓動小日本與中國作梗的。
三十年的改革開放與發展經濟,中國國力的確逐步得到提高,軍力相應加大投入了;但中國政府一貫是以保持低調,防禦軍事為准則,有利於經濟發展,也是長期策略。至今已經到了國家主權是否得失的時候,不得不顯現威懾和爭取呢!否則,中國也不會主動顯示自己的軍力,而發展不對稱武器,就讓列強不敢貿然來犯!
其實,完全地顯示軍力並不見得是什麼好事,那是讓自己參與到軍事競賽之中,畢竟中國起步較晚,很多技術有待於提高。另外,還給國家及百姓增加很大的負擔!同時也有違孫子兵法的理念。目前,顯現在大家面前的「軍事實力」,也並非是真正的實力!你也沒必要說成「變得那麼厲害」,只有通過一旦真正的戰爭,才說明問題!然而,你會真的希望得到驗證嗎?
哈哈……你說說,我這一說,你能明白其中道理了吧?
F. 為什麼外國人會誤以為中國軍事實力很強大
戰略的需要,表面上誇大威脅可以忽悠更多的不明究里人,可以獲得更多的支持,獲得更多的財政撥款用於更新裝備
G. 為什麼西方人總 走在世界的前端 就像美國的軍事力量
應該屬於槍的演變史這方面的問題:
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
提起槍的發明,一定得提到火葯。因為是火葯的出現才促成了槍的誕生,火葯
為兵器由冷兵器發展到熱兵器奠定了基礎。
火葯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唐朝初年,我國著名的煉丹家孫思邈在他的著
作《丹經》中提出了用硫磺、硝石和木炭混合煉丹的方法。當時,硫磺、硝石均是
用來治病的葯,這兩種葯和木炭和在一起能著火,因而將其稱為「火葯。
到了公元10世紀,火葯已被廣泛應用於軍事,在唐朝至北宋時期,軍隊已廣泛
使用霹靂火球、火葯箭、震天雷等火器。大約在公元905 年,中國最早的原始槍—
—「火槍」(或稱「火矛」)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幅細致地繪出「槍」的圖畫出現
在10世紀中葉繪在中國敦煌一幅絲綢圖上。這是一幅佛教圖,畫中如來在念佛,妖
女和她的惡魔們企圖使他分心,一枚手榴彈正要向他投去,同時還有一個頭上有3
條蛇的惡魔在用火槍向他瞄準。
最初的火槍用長竹作槍管,內裝火葯,點放後,噴出的火焰傷人。嚴格地說,
這時的火槍還不能稱之為槍,因為它沒有彈丸,所以,人們常將它稱為射擊火器。
盡管射擊火器不能稱為槍,但它卻是槍的鼻祖,為槍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據現有史料記載,最早研製和使用管形火器的是陳規,當時,他擔任德安(今
湖北安陸)知府。南宋紹興二年(11 32 年),北方的金朝軍隊經常南侵,這年,
有一群散兵游勇聚集在一位名叫李橫的旗幟下,四處搶奪,襲擾城鎮。有一天,李
橫帶著他的兵了攻打德安城,在這次戰斗中,陳規運用他發明的火槍組成一支60多
人的火槍隊,2 人~3 人操持一桿火槍,將李橫的部隊打得落花流水。當時,陳規
的火槍用大毛竹做槍管,內裝火葯,從尾後點火,火焰可噴出幾支遠。
陳規發明了最早的管形火器後,火槍不斷發展,到南宋末年的1259年,壽春府
(今安徽省壽縣)製造出「突火槍」,這種「突火槍」是一種比較接近現代槍的管
形火器,其「以巨竹為筒,內安子」,點燃火葯後,竹管中先噴出火焰,接著飛出
「於案」,並伴隨著很大的聲響。史料中沒有介紹「子案」是用什麼原料製成的,
但它卻是後來子彈的雛形,是兵器史上的一大創舉。
突火槍既有槍筒,又有「子案」(子彈),這就具備了槍的基本條件。不過,
這時的「槍筒」由竹或木製成,點燃後易開裂,威力也不可能很大,所以,金屬管
形火器後來的出現就成了必然。
我國最晚在13世紀發明了真正的槍。我國黑龍江曾出土了一支1288年生產的青
銅手槍,這支槍有互尺多長,8 斤重,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金屬管形火槍。
南宋至元,類似突火槍的火器曾盛行一時,隨著成吉思汗的西征,我國發明的
火葯。火器首先傳人中東。阿拉伯人仿照中國的突火槍,造出了木質管形射擊火器,
被稱為「馬達發」。
到明代,出現了多種類型的槍,其性能也大大提高。1355年,有一位名叫焦玉
的人獻給朱元津幾十支火龍槍,朱元璋讓大將軍徐達試放,其「勢若火龍,洞透層
草」,朱元璋看後很高興,認為「此槍取天下如反掌,功成當封大將軍」。10多年
後,朱元璋果然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王朝,而在這場奪取政權的斗爭中,火槍確
實發揮了很大作用。當時還有多管槍,有的可單管輪流發射,有的可多管同時發射,
這種多管槍堪稱現代機關槍和多管火器的先驅。
管形火器的發明,極大地影響和改變了戰爭的形式,使戰爭變得更加激烈和殘
酷。
從火門槍到火繩槍
從火門槍到火繩槍
公元14世紀,歐洲人和阿拉伯人展開了激烈的交鋒。戰爭中,阿拉伯人使用了
中國人發明的火葯兵器,使歐洲國家吃了大虧,這些歐洲人從戰爭中認識到,管形
火器確實威力很大,於是,紛紛學習製造火葯和火器,當時,歐洲國家工業技術水
平較高,所以,中國的管形火器在阿拉伯人手中沒有長足進步,在歐洲卻獲得了突
破性的進展。
最早的槍是火門槍,我國早期的小型火銃等都屬火門槍,所謂火門槍,就是在
槍上有一個點火的火門。火門槍結構很簡單,發射方式類似今天的爆竹,它有一個
鑄銅或熟鐵製造的發射管(即槍管),發射管的下端有一火門,用來點燃火葯,發
射管尾端接一稱之為「舵桿」的木棍或長矛,木棍或長矛便於射手握持、瞄準和控
制發射。
火門槍的發射一般需要兩個人。發射時,將黑色火葯從槍的膛口裝人,然後再
插入諸如石彈、鐵彈、銅彈或鉛彈一類的彈丸,接著用燒得紅熱的金屬絲或木炭點
燃火門里的火葯,從而將彈丸射出。發射時,兩名發射手分別負責瞄準和點火。
然而兩個人使用一桿火門槍,顯得很不方便,特別是騎兵,根本無法兩人操作,
德國的黑衣騎士是最早裝備和使用小型火門槍的軍隊,騎士們全都一人挎一支火門
槍。盡管這種槍在今天看來很落後,但在當時,卻產生了令人難以相信的威力。一
次,黑衣騎士與法國軍隊交戰,黑衣騎士用繩子把槍吊在脖子上,左手握槍,右手
點火,打完一次重新從膛口裝人火葯和彈丸。盡管德國火門槍命中率較低,操作麻
煩,發射效率低,但是,手持長矛和刀劍的法國士兵從來沒有見過這種能噴火飛彈
的新式武器,嚇得爭相逃脫。
然而火門槍實在太不方便了,當時,射手們這樣評價火門槍:「單人操作火門
槍,得有兩雙眼睛三隻手才行!」
為了使槍能夠單人方便地使用,一位英國人發明了一種新的點火裝置,用一根
可以燃燒的「繩」代替紅熱的金屬絲,並設計了擊發機構,這就是在歐洲流行了約
一個世紀的火繩槍。
火繩槍誕生後,火門槍需一手持槍,一手持燃燒物,根本無法瞄準而導致射擊
不準的缺陷被克服了。火繩槍的結構是,槍上有一金屬彎鉤,彎鉤的一端固定在槍
上,並可繞軸旋轉,另一端夾持一燃燒的火繩,士兵發射時,用手將金屬彎鉤往火
門里推壓,使火繩點燃黑火葯,進而將槍膛內裝的彈丸發射出去。由於火繩是一根
麻繩或捻緊的布條,放在硝酸鉀或其他鹽類溶液中浸泡後晾於的,能緩慢燃燒,燃
速大約每小時80毫米~120 毫米,這樣,士兵將金屬彎鉤壓進火門後,便可單手或
雙手持槍,眼睛始終盯准目標。據史料記載,訓練有素的射手每3 分鍾可發射2 發
子彈,長管槍射程大約100 米~200 米。
從火門槍到火繩槍,是槍械發展史上點火技術的一次重大突破,直至今天,火
繩槍的原理仍獲得廣泛的應用。
火繩槍的口徑約20毫米~30毫米之間,重量約5 千克~7 千克,彈丸重不到30
克,初速約240 米o 鈔,射程100 米~200 米,每3 分鍾發射2 發。重型火繩槍長
達2 米左右,重達12千克,需支在叉架上發射,彈丸重 30 克~45克,能擊中200
米外的目標。
火繩槍一在戰場上出現,立即引起各國軍隊的注意。很快,火繩槍就淘汰了火
門槍,成為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主戰兵器。當時,由於採用大群人馬進行戰斗,隊
形較為密集,故容易殺傷敵人。
西班牙人研製了一種後來在整個歐洲最負盛名的火繩槍——「穆什克特」火槍,
該槍長約1 .8 米~2 .月米,重約 8千克~11千克,子彈重約 32 克~50克,口
徑在 23 毫米以內,從槍口裝填彈葯,射擊時須放在叉形支架上,最大射程為250
米,能穿透當時騎兵的盔甲。對火繩槍戰術技術有獨到研究的西班牙將軍薩羅·德
·科爾多瓦在國王的支持下,於16世紀初建立起歐洲第一支正規的火槍步兵部隊,
這支部隊所有的官兵均使用「穆什克特」火繩槍。
科爾多瓦的這支火繩槍部隊最早被編成20個縱隊,每個縱隊1000~1250人,每
個縱隊又分成5 個連。後來,科爾多瓦又將他的火繩槍部隊採用步兵團的編隊體制,
每個步兵團轄3 個縱隊,步兵團由火槍兵和長矛兵混編而成,這種混編步兵團又稱
為「西班牙方陣」。在「西班牙方陣」中,火槍兵與長矛兵大體相等,後來火槍兵
逐漸增多,不過,火槍兵的月薪明顯比長矛兵多。
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揮火繩槍的威力,科爾多瓦又發明了一種具有重大意義的新
戰術——後退裝彈戰術,即一個火槍戰斗編隊一般有40個橫列,作戰時,列隊的槍
手依次齊射,爾後沿著排與排之間的空隙,一列接一列地依次退到後排裝子彈,這
一戰術彌補了火繩槍發射速率太慢的缺陷,從而保證了周而復始地連續不間斷的射
擊。
在發生於1525年2 月的帕維亞會戰中,科爾多瓦火槍兵首次同法國騎兵交手。
射手們占據有利地形,將火槍架在叉架上,當時,法國騎兵根本沒有將西班牙火繩
槍士兵放在眼中,他們仍然毫無顧忌地摧馬沖向西班牙陣地。
然而,戰爭的態勢很快發生了變化,西班牙火槍兵輪流射擊形成的持續火力將
法國騎兵一個個地打下了戰馬,法國騎兵方寸大亂,損失慘重。這之後,西班牙軍
隊依仗火繩槍的威力,徹底擊敗了在數量上占明顯優勢的法國軍隊,稱霸歐洲數十
年。之後,法國等國也相繼仿效,紛紛成立以火繩槍為主要武器步兵團,這樣,一
度衰落的步兵又重新獲得生機,並將不可一世的騎兵趕下了戰爭舞台主角的位置。
作為第一種可以真正用於實戰的輕型射擊武器,火繩槍的缺點也是明顯的,它
不能在風雨天使用,戰斗開始前和戰斗進行時,火繩必須始終燃著,不僅消耗量大,
而且非常容易發生危險,特別是在夜間作戰時,燃著的火繩所發出的光亮,無疑暴
露出己方所在地及作戰兵力的多少。
於是,人們又開始探索克服火繩槍缺點的新型武器.
轉輪打火槍與燧發槍
[color=Purple] 轉輪打火槍與燧發槍
轉輪打火槍是用燧石打火引燃的前裝槍,這種轉輪打火槍的零件主要有:帶鋸
齒的鋼輪、鏈條、彈簧和擊錘等,擊錘頭上有一隧石(即打火石),靠鋼輪表面的
細齒與隧石摩擦而發火點燃火葯。射手射擊前,需用小板手卷鏈條,在卷鏈條的過
程中將彈簧壓縮,彈簧張開帶動鋼輪旋轉,整個過程就像鬧鍾的發條。
盡管轉輪打火槍是人們在克服火繩槍種種不便的基礎上產生的,但是,關於其
誕生,卻沒有一個准確的說法。有人認為是德國鍾表師約翰·基弗斯發明了這種槍,
也有人說是義大利科學家發明了轉輪式發火裝置,更有人活靈活現地說這種槍的發
明者是一個偷雞者,並編出了這樣一個似乎可信的故事:這個偷雞賊經常在夜間去
作樑上君子,他偷雞時使用的主要工具就是火繩槍,但是,火繩槍又容易暴露目標,
於是,他開動腦筋,發明了這種較為隱蔽的轉輪打火槍。
筆者反復查閱相關資料,認為德國鍾表師約翰·基弗斯發明轉輪打火槍的故事
較為可信。故事中說,出身於16世紀初的基弗斯在鍾表界頗有名氣,他不僅能造出
各種造型別致的精美手錶,對各種槍械也有濃厚的興趣,並親手製作過不少精美的
火繩槍。一天,基弗斯家中來了個客人,客人在抽煙點火時,用的不是當時流行的
火柴,而是用古老的燧石摩擦點火方式,燧石閃亮的火花瞬間引起了基弗斯的靈感,
他把鍾表上那帶鋸齒的旋轉鋼輪與能夠產生火花的燧石相結合,憑著他的經驗和智
慧,於1515年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支轉輪打火槍。
基弗斯發明成功的轉輪打火槍引起德國軍方的關注,很快,這種槍便開始裝備
德軍騎兵和步兵,1544年,德國與法國交戰,當時德軍騎兵裝備了轉輪打火槍,法
國軍隊仍裝備火繩槍。戰斗進行中,突然風雨大作,裝備火繩槍的法軍幾乎沒能打
出一槍一彈,而以轉輪打火槍為主要武器的德軍騎兵則越戰越勇,將法軍士兵打得
落花流水。不久,屢遭失敗的法國國王也僱用了相當數量的同類騎兵,這些騎兵也
配備了轉輪打火槍。這樣,轉輪打火槍慢慢成為騎兵的主要武器。
然而,轉輪打火槍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它不僅結構復雜,造價昂貴,使用麻煩,
而且在鋼輪上有污染時還不能可靠地發火,於是,人們又開始研製新的「點火」方
式。
不久,居住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人發明了燧發槍,他們取掉了那個源於
鍾表的帶發條鋼輪,而是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在傳火孔邊有一擊砧,如果
需要射擊時,就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
星,引燃點火葯,這種擊發機構稱之為撞擊式燧發機,裝有撞擊式隧發機構的槍械
稱為撞擊式燧發槍。撞擊式燧發槍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
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到16世紀80年代,許多國家的軍隊都裝
備了這種撞擊式燧發槍。
門世紀初期,法國人馬漢又對燧發槍進行了重大改進,他研製成功可靠、完善
的擊發發射機構和保險機構,從而成為當時性能最好的槍,為法國贏得了榮譽。法
王亨利四世為此召他進宮,充任貼身侍從,專門為宮廷製造槍械,到17世紀中期,
這種燧發槍已廣泛裝備法國軍隊,後來,這種隧發槍被世界各國仿製和採用,直到
19世紀中期。
隧發槍有步兵隧發槍和騎兵燧發槍兩種,前者口徑19.8 毫米,槍長1560毫米,
槍重5 .69千克,彈丸重32.1克;後者口徑17.3 毫米,槍長1210毫米,槍重4 .
6 千克,彈丸重21.3 克。
17世紀中葉,正值中國清朝初年,中國發明家戴梓發明了一種形似瑟琶的連珠
銑,這種連珠銃的火葯和彈丸均貯於銃背,共28發,以二機輪開閉,扳第一機時,
火葯及鉛彈丸自動落人筒中,第二機隨機轉動,摩擦燧石,點燃火葯發射鉛彈丸。
這種連珠銃實際上與近代的機械式機槍的原理已非常相似,比美國人加特林後來發
明的機械式機槍整整早一個世紀。但由於清朝Government極端保守,對漢人不太信任,從
而致使這一重大發明沒有被推廣和採用,使之只得「藏器」於家。
在隧發槍縱橫戰場的200 年間,許多政治、軍事事件與燧發槍緊密相連,特別
是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差點因隧發槍而改寫。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美國人民志願
組織成的一支民兵組織向英國殖民主義者打響了獨立戰爭第一槍。英美雙方均使用
燧發槍較量,從1775年4 月19日一直打到1783年9 月,英國Government被迫同意美國獨立。
在這次獨立戰爭的第3 年,即1777年10月的一天,英美雙方軍隊在相距100 ~300
碼的陣地上對峙,英國殖民軍神槍手福開森少校接到命令,讓他於掉一個美國重要
人物——北美十三州人民推舉的總司令華盛頓。有一天,美方陣地上出現了一個衣
著隨便的軍官,連一個衛兵都沒有帶,身旁僅站著一個副官模樣的人,當福開森端
著隧發槍罵陣時,這個漫不經心的美國人一直盯著英國陣地,絲毫沒有要逃離的樣
子,福開森認為他不可能是多大的官,不值得他這個神槍手去取他的性命,故沒有
開槍。後來,福開森得知,此人不僅是大官,而且竟是大名鼎鼎的華盛頓。試想當
時福開森開了槍,華盛頓也許會失去性命,那樣,美國的歷史真的可能會是另一個
模樣。刺刀走上槍身之路
刺刀走上槍身之路
火繩槍、燧發槍走上戰爭的舞台之後,人們以為長矛兵很快就會被淘汰,但戰
爭的實踐卻告訴人們,由於早期火槍射速太慢,重新裝填彈葯費時費力,所以,盡
管在16世紀的歐洲,沒有火槍的軍隊沒有膽量與裝備火槍的部隊較量,但是,很多
戰爭又是通過白刃戰決定勝負的。也就是說,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戰場上起
決定作用的兵器仍然不是流行的火槍,而是老式的長矛和弓箭。所以,每次戰斗,
參戰雙方都既要有火槍兵,又要有長矛兵,這樣,管理、訓練起來十分不便。
能不能造出一種既有火槍功能,又有長矛功能的新兵器呢?這一問題像火花般
不斷在人們的腦海中閃現。終於,率部駐扎在法國東南部、瀕臨大西洋比斯開灣巴
榮納城的法國軍官馬拉謝·戴·皮塞居開始了最初的嘗試。「刺刀」一詞就由巴榮
納城(Bayonne )而得名。
皮塞居的靈感來自他的士兵。在一次戰斗中,因彈葯供應不上,士兵們撿起折
斷的長矛頭,塞進步槍的槍口,同敵人展開了白刃戰,皮塞居認為,應該為火槍兵
配備一種槍與矛相結合的兵器,這樣既可遠射,又能進行格鬥。1640年,世界上第
一支裝有刺刀的步槍終於在皮塞居領導下誕生了。這種早期刺刀是直形雙刃,刃部
長30厘米,錐形木柄邊長30厘米,那時的刺刀還不是裝在槍管下,而是直接插人滑
膛槍口內。
很快,皮塞居的步兵團全部換裝成裝有刺刀的制式步槍,成為第一支完全使用
火槍的部隊。1647年,皮塞居率部為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奪取比利時的伊普雷城時,
他指揮部隊先用火力向列隊迎戰的比軍射擊,爾後命令上兵們裝上刺刀,對陣勢已
亂的敵軍發起沖鋒,與敵人展開面對面的肉搏戰,將對方打得落花流水,倉惶棄城。
1688年,法國陸軍元帥、軍事工程師沃邦又對刺刀裝置進行了改進,將刺刀套
在槍口外部,這樣,刺刀不僅使火槍在任何時候都具有自衛能力,而且不影響槍的
射擊功能。到1855年,刺刀就被普遍地裝於單兵槍械前,成為用於刺殺的鋒利兵器。
俄國著名將領蘇沃洛夫曾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刺刀見紅是步兵之魂。」1763
年,他開始任俄軍蘇茲達利步兵團團長,他極端重視刺刀戰,經過他的訓練,這個
步兵團成為俄軍戰鬥力最強的一個團。第二次俄土戰爭期間,蘇沃洛夫奉命攻打伊
茲梅爾要塞,這之前,俄軍已對這個設防堅固的城堡進行了長達兩個月的強攻,卻
一直未能攻破。蘇沃洛夫率領他的團隊到達後,借著夜幕沖過壕溝,爬上城牆,與
守衛的土耳其軍隊展開了白刃格鬥,經過一番激烈的戰斗,1 .5 萬名土軍士兵倒
在俄軍士兵的刀下,土軍不得已舉手投降。
到17世紀末,歐洲各國部隊普遍裝備I 刺刀,從此,火槍一身兼二任,長矛兵
很快便從步兵方隊中消滅了。
步兵上裝刺刀,不僅可以使持槍者在無彈葯及近距離與敵膠著無法發射火力時
用來刺殺敵人,更重要的是激發與培養軍人勇敢頑強的戰斗精神。在人民解放軍戰
史上,刺刀曾發揮過令人驕傲的戰績,至今,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內仍收
藏有一把把缺了口、捲曲的刺刀。這些刺刀反映的那場戰斗發生於抗美援朝戰爭中。
一次,有一支志願軍部隊向敵後猛插,切斷了敵人的逃路,我先頭部隊(3 連)在
書堂站與逃敵遭遇,敵人為逃命,用32架飛機、10多輛坦克和集團沖鋒向我3 連陣
地兇猛地撲來。這場激戰整整持續了8 個小時,最後,我3 連官兵的子彈打光了,
蜂擁的敵人佔領了山頭,把他們壓倒在山下。然而,勇士們沒有後退,他們裝上刺
刀,勇敢地向敵人沖去,將刺刀狠狠地插入了敵人的胸膛……盡管這個連的傷亡很
大,但他們卻打死了300 多名敵人。
20世紀70年代,美軍曾提出一個頗為新鮮的觀點,他們認為:在現代條件下,
刺殺是步兵最不重要的一種技能,刺刀只不過是一種開罐頭的工具而已。然而,1985
年1 月,美國陸軍又重新恢復了刺殺訓練。因為,美軍的有識之士認為:刺刀戰不
僅需要士兵有熟練的技巧,更需要士兵有堅強的意志,刺殺訓練除具有一定的實戰
用途外,更重要的是有助於培養現代條件下士兵最重要的勇敢戰斗精神。
20世紀中葉,隨著步槍本身的自動化和戰場上各種火力密度的增加,白刃戰已
明顯減少,刺刀的地位和作用確實已經下降,不過,作為一種面對面的格鬥兵器,
刺刀在軍隊中仍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裝備,只是刺刀的結構和功能發生了一些變化。
現在研製和發展的軍用刺刀,刀身較短,多採用分離式,強調多用性。蘇聯研製的
AMK 自動步槍所配備的刺刀,不僅能當匕首和鋼鋸使用,而且其刀鞘和刀體還可組
合成剪鉗,用於剪鐵絲網,由於刀柄和刀鞘是用絕緣材料製成的,也可以用來剪斷
高壓電線.
讓林肯喪命的擊發槍
讓林肯喪命的擊發槍
4 月14日,是每個西方人都特別關注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是耶穌的殉難日。
1865年這天晚上8 點半,剛工作完了的林肯和夫人一同到達戲院看戲。戲演到
一半,負責總統安全的衛兵帕克因在包廂的過道里看不到精彩的演出,便私自下樓
找了一個座位。帕克沒有想到,他的所有舉動全被躲在陰暗處窺探時機的刺客蒲斯
看到了,蒲斯乘機悄悄地溜到樓上,隨後輕輕地拉開包廂的門,悄悄地溜進了包廂。
蒲斯右手緊握著一支大口徑手槍,左手拿著一把匕首。
在距離林肯總統1 .5 米遠的地方,蒲斯停了下來,悄悄地舉起了他手中的槍。
悄悄地,他對准了林肯的腦袋,扣動了扳機,子彈從林肯的左耳上方射入腦顱。只
見林肯身子稍向前傾了一下,便仰面倒下。
兇手行刺林肯總統的槍是一支11.8 毫米口徑的德林傑擊發槍。
所謂擊發槍,就是使用擊發火帽(底火)點燃火葯的槍械。擊發槍的發明是人
類克服這之前槍械缺點而誕生的。擊發槍誕生之前,盡管與火門槍、火繩槍相比,
隧發槍已有很大的進步,但是,隧發槍還是存在著點火時間長、底火裝置防水性能
差等等缺陷。所以,人們一直探索著研製一種新的槍械。
擊發槍由英國牧師亞歷山大·約翰·福賽思研究成功。作為一名鄉村牧師,學
識淵博的他在傳經佈道之餘,經常鑽研化學,常常搞點化學試驗,而且對槍也很有
研究。在一次試驗中,他提煉出一種灰褐色的晶狀粉末,這種粉末就是雷汞,雷汞
的性能很獨特,稍不留心,受到輕微撞擊便會發生爆炸。福賽思沒有被雷汞的「怪
脾氣」所嚇倒,而是一門心思想著如何把它派上用場。經過反復試驗,他終於發現,
雷汞對針刺、撞擊和熱作用都極敏感,可作為槍械理想的起爆葯。福賽思的設想得
到了一位名叫莫拉的好友的贊同。莫拉是倫敦古堡的主管,他邀請福賽思到倫敦做
試驗。1805年,福賽思終於用雷汞研製成功了擊發點火技術,這之後,他和蒸汽機
的發明人詹姆斯·瓦特合作,於1807年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支擊發槍。這之後,福賽
思和瓦特進一步合作,研製了好幾種擊發槍。
很快,福賽思便放棄了鄉村牧師的職業,創立了福賽思專利槍械公司,大量生
產一種名為「香水瓶」的擊發槍。「香水瓶」式擊發槍很獨特,在擊發機構座板外
側確有一個如同香水瓶形狀的金屬罐,內裝底火葯,可繞軸轉動。當射手把發射葯、
墊片和彈丸由槍口裝填完畢後,「香水瓶」即轉動180o,瓶底朝上,這樣便有一定
量的雷汞灑到底火盤中,扣動扳機,擊錘打擊擊針,擊針撞擊底火盤,使雷汞起爆,
火焰經傳火孔點燃發射葯,將彈丸射出。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福賽思的槍最早採用的是器皿裝雷汞,後來,他又把
雷汞鋪在兩張紙之間,進一步製作成紙卷「火帽」。1808年,法國槍械工程師包利
應用紙火帽,並使用針刺發火。從那時起,槍彈開始從分裝向定裝式過渡,只不過
彈殼是紙做的。1814年,英籍美國人齊舒亞·肖發明成功了銅制雷汞火帽,使擊發
點火技術又向前邁了一大步。1821年,英國伯明翰的理查斯發明了紙火帽的「引爆
槍」。1825年,美國人德林傑發明了採用擊發火帽的擊發手槍。
亨利·德林傑是美國著名的槍械工匠,他發明的擊發手槍外表很美觀,製作也
非常精緻,有各種型號。槍管短的有25.4 毫米,長的大約100 毫米;口徑最小的
為8 .38毫米,最大的為13.7 毫米。刺客蒲斯行刺林肯的手槍是11J 毫米口徑的
德林傑擊發槍,這種槍為單管固定結構,採用盒式閉鎖機,銅制。此槍攜帶方便,
結構簡單,特別適宜近距離緊急情況下使用。不過,由於兇手用他刺殺了美國人民
愛戴的總統林肯,所以,美國陸海軍都拒絕使用這種槍。
擊發槍後來還發展成多管擊發槍,一些美國西部牛仔常常身穿牛仔褲、頭戴大
沿帽、手握多管擊發槍,騎著駿馬到處行俠。這種多管擊發槍比單發擊發槍打得快。
擊發槍顯著提高了槍械的射擊可靠性,並有較好的防水性能,「瞎火」故障大
幅度減少。而使用燧發槍,平均每7 發子彈就會出現一次「瞎火」,採用擊發槍大
約發射200 發子彈才會出現一次「瞎火」現象。擊發槍的出現標志著槍的發展進人
了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