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軍事理論論文 2500字
中國的軍事戰略和理論
"……堅決履行好捍衛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的神聖職責……"———胡錦濤概 述中國的軍事理論家制訂了一項實施理論推動下的改革框架,以建立一支能夠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的軍隊.這一理念強調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力量乘數的作用,從而使解放軍能夠在中國邊境以外更遠的距離上實施精確打擊的軍事行動.通過汲取外國戰爭,尤其是包括"持久自由行動"在內的,美國領導的戰役的教訓,蘇聯和俄羅斯的軍事理論,以及解放軍自己盡管很有限的作戰歷史經驗,中國的軍事計劃人員正在尋求改造整個中國軍隊.
這些改革的速度和規模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解放軍仍未在現代戰爭方面經受檢驗.這種作戰經驗的匱乏使外界對解放軍在實現其軍事理論抱負方面進展的評估復雜化.中國的高級文職領導人當中的內部評估和決策的情況也是如此.他們基本上缺乏直接的軍事經驗,因而在發生危機時更可能會做出錯誤的估計.這種失算同樣會帶來災難,不論其所依據的是毫無作戰經驗的指揮官的建議,還是脫離現代戰場現實情況的"科學"作戰模型.
軍事戰略指針
中國並不發表與美國的《國家軍事戰略》相當的文件.因此,外部觀察家對領導層有關動武的思考或影響到解放軍兵力結構和理論的應急情況,都缺乏直接的洞察.對權威性的講話和文件的分析結果表明,中國依靠一系列總原則和稱為"軍事戰略指針"的指導來計劃和管理軍隊的發展和動用.
解放軍並沒有提供這些"指針"的內容供外界研究.學術研究表明,目前的"指針"很可能可以追溯到1993年."指針"反映出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和蘇聯解體對中國軍事戰略思維的影響,為10年來解放軍的很大一部分改造奠定了基礎.然而,一次次講話,權威評論和新的軍事訓練指導方法都表明,1993年的"指針"的一些內容最近可能經過了修改.這些修正看來反映出中國對其所處的安全環境和現代戰爭(即"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性質的看法,中國軍事現代化方面的進展和從中汲取的教訓,從"建設"用於信息時代的現代戰爭的軍隊向為了"打贏"這種戰爭而訓練的轉變,以及中國領導人的意識形態底色.
"指針"的作戰或"積極防禦"成分看來保持完好.按照"積極防禦"所主張的防禦性軍事戰略,中國並不發動戰爭,或者進行侵略戰爭,而是僅僅為了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而戰.
然而,北京有關對其主權或領土攻擊的定義模糊不清.在中國現代戰爭的歷史所充斥的實例中,中國領導人都聲稱,軍事上的先發制人是戰略防禦行動.例如,中國將其對朝鮮戰爭(1950年—1953年)的干預稱之為"抗美援朝戰爭".類似地,權威說法還把與印度之間的(1962年),與蘇聯(1969年)和與越南(1979年)的邊境沖突稱為"自衛反擊".這種邏輯表明,如果動武能夠維護或推進其核心利益,包括其領土要求(例如解決台灣問題和尚未解決的邊界或海上的領土要求等),中國就可能會發動軍事上先發制人的打擊,也許是在遠離其邊境的地方.
中國正在制訂一項先發制人的戰略嗎
10年來,隨著解放軍從一支以步兵為主和力量投射能力有限的軍隊轉變成擁有遠程精確打擊資源的比較現代的軍隊,中國獲得了武器系統,採納了使之能夠在周邊地區發動先發制人的軍事攻擊(包括突然襲擊)的作戰理念.
·截止到2006年10月,解放軍第二炮兵的武庫中有大約900枚短程彈道導彈.由於獲取了蘇—30攻擊機和F—10戰斗機———兩者都裝備著各種精確制導武器———中國的進攻性空中力量得到了改進.解放軍還正在加強信息戰,電腦網路作戰和電子戰能力.而這些能力都可以用於先發制人的攻擊.
·解放軍的作者們說,當遇到更加強大的敵人時,先發制人是必要和合乎邏輯的.中國的軍事理論材料強調,靜態的防禦不足以在現代軍隊的高速和破壞力基礎上保衛領土.其結果是,解放軍的作戰理念尋求阻止敵軍集結和利用進攻性打擊來掌握主動權,從而使敵人不知所措.解放軍的理論家們認為,有效的防禦包括在敵人領土上,趕在其能夠動用之前摧毀敵人的實力.
中國獲得了力量投射資源,包括遠距離的軍事通信系統,空中指揮,控制和通信用飛機,耐久力很強的潛艇,無人戰斗機(UCAVs),以及新的精確制導空對地導彈.這些都表明,解放軍正在形成採取先發制人軍事行動的更強實力.解放軍的訓練注重"出其不意的"遠程打擊訓練或針對敵人海軍艦只群的協調一致的空中/海軍打擊.這也可能顯示出,它打算趕在本地區爆發危機之前採取先發制人的軍事選擇.
根據解放軍的《戰役學》文件(2000年),一旦敵對行動開始,"'積極防禦'的要旨就是主動殲滅敵人.……雖然從戰略上講,要以積極防禦為指針,但'在軍事戰役中'重點要放在掌握主動和積極進攻上面.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積極防禦的戰略目標".
除了開發殲滅敵軍的實力之外,解放軍還正在探索動用有限武力的選擇方案.中國的戰役理論把這種選擇定義為武力的"非戰爭"用途———政治脅迫的延伸,而不是全面的戰爭行為.1995年和1996年在台灣海峽進行的兩棲演習和導彈發射就是武力的"非戰爭"用途的實例.然而,這一概念還包括空中和導彈打擊,暗殺和破壞等.這種文章突出顯示了中國做出錯誤估計的可能性,因為任何這種行動的打擊對象,即使不是范圍更加廣泛的國際社會,都會視之為戰爭行為.
有關戰爭的一項全面觀點20年來,中國的文職與軍事戰略家一直就現代戰爭的性質問題進行辯論.這些辯論汲取中國戰略傳統及其歷史經驗內部的來源,以提供對"軍事革命","非對稱戰爭"和"信息化戰爭"的看法.這種辯論突出表明了中國對戰爭的非動能手段的興趣,以及經濟,金融,信息,法律和心理工具在中國的戰爭計劃工作中的作用的增強.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文件《軍事戰略科學》(2000年)突出表明了中國軍方全面和多方面的戰爭觀點.文件說:"戰爭不僅是軍事斗爭,而且還是政治,經濟,外交和法律戰線上的全面競爭."
最近,中國的軍事戰略家對國際法越來越感興趣,把它當作在戰斗前對敵手產生威懾的一項工具.在台海背景下,中國可能會利用一場信息戰,把第三方的干預描繪成按照國際法屬於非法.中國還試圖影響國際輿論,使之有利於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曲解,通過在學術意見和國家觀點中放棄長期公認的航行自由規范,而接受有關在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其上空,可能還有外層空間享有更大主權的解釋.
非對稱戰爭
確認和利用非對稱性是中國戰略和軍事思維的一個根本方面,尤其是作為一支較弱的軍隊打敗比較強大的軍隊的手段.自從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和"聯軍行動"以來,中國的軍事戰略家一直注重採取非對稱對策來利用技術上占優勢的對手的弱點.1999年《解放軍報》的一篇社論明確闡述了這一點:"占絕對優勢的強大敵人當然並非沒有較弱的一方可以利用的弱點.……我們的軍事准備的直接宗旨必須是找到利用強敵弱點的策略."中國對非對稱戰爭選擇的探索可以在其大量投資於彈道和巡航導彈系統方面看到.這些系統包括先進的反艦巡航導彈,水下作戰系統(包括潛艇和先進的水雷),太空對抗系統,電腦網路作戰和特別行動部隊.
中國軍事戰略中保密性和詭計的作用
中國軍事戰略中對在沖突中掌握主動權和使敵手不知所措的注重,帶來了對在戰略,作戰和戰術層次上採用詭計的重視.中國的軍事理論材料把戰略詭計定義為"引誘對方形成錯覺……並在造成人力和物資方面的最小代價情況下,以一種有組織和有計劃的方式產生各種假象,從而使自己獲得戰略上的優勢地位."
除了信息戰和常規的掩護,隱蔽和詭計之外,解放軍還汲取中國的歷史經驗,並從戰略和詭計在中國的治國之道方面所起的一貫作用中汲取智慧.最近幾十年,解放軍內部重新掀起研究孫子,孫臏,吳起和商鞅等中國經典軍事人物及其著作的熱潮.這些著作全都包含有關運用詭計的戒律.
中國共產黨對保密性的嚴重依賴與軍事上的詭計共同作用,限制了國家安全決策,軍事實力和戰略意圖方面的透明度.然而,過度的信心可能是由於軍事領導人迷戀於戰略和詭計所帶來的捉摸不定的好處.此外,指揮官用來對付敵手的技能也可以用於掩蓋解放軍系統內部的壞消息的傳播.而這種傳播是中國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因此,保密性和詭計可能是一把雙刃劍,它不僅給中國的敵手,而且給中國領導人造成迷惑.
⑵ 求軍事理論論文,3000字
國防科技與軍事是密切相關的兩個領域。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軍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國防科技領域的形成與發展;國防科技的發展為軍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質技術手段,在此同時還會促使軍事領域不斷發生變革,甚至導致出現軍事革命;軍事上的變革和戰爭提出了新的需要又會給國防科技發展以新的推動力。國防科技與軍事之間相互關系的這種機制或邏輯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規律。近幾年來,新軍事革命問題成為人們關心的熱門話題。實際上,新軍事革命正是上述客觀規律在軍事高技術迅速發展這一特定條件下的反映。當然,國防科技與軍事的關系還會受到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
一、軍事上的需要是國防科技發展的強大動力
社會的需要是科技發展的動力。恩格斯曾指出:「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5頁)。同樣的,作為整個科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防科技,則是社會的特殊需要———軍事需要的產物,而且這種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國防科技推向前進。
自從國家產生以後,為了維護國家的領土主權以及維護和獲取國家的根本戰略利益,便產生了國防和國家間的戰爭。為了鞏固國防或為了奪取戰爭的勝利,各國都力圖掌握更先進的軍事技術手段,於是便組織專門力量研製武器裝備,國防科技便由此產生。由於新的武器的發明和使用可以造成軍事上的巨大優勢,從而使得「最幼稚的公理論者」,也從「手槍戰勝利劍」的鐵的事實中,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國防科技對於軍事及戰爭的重要影響,因此國防科技便愈來愈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正如科學學創始人丁·貝爾納所認為的:「自古以來,改進戰爭技術,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學。這並不是由於科學傢具有好戰的特性,而是因為戰爭的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加急迫。各國君主和政府不那麼樂於向其他研究工作提供津貼,都樂於向軍用研究工作提供經費,因為科學界能研製出新的裝備,而這種裝備由於十分新穎,在軍事上極為重要」。這里如實地指出了為滿足軍事上的需要研製武器裝備,是國防科技發展的動力和主要任務與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從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長達40餘年的冷戰歲月,美蘇兩國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爭,兩國都執行優先發展國防科技的戰略,並要求國防科技部門為軍隊研製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戰術技術性能上超過對方的先進武器裝備。在軍事需求的強烈刺激下,兩國的國防科技發展獲得了強大的推動力,達到了極度的繁榮。許多其他國家在這種臨戰狀態下也被迫採取相應的對策加速國防科技的發展。據統計,到80年代中期,世界各國每年的國防科研經費累計高達800~1000億美元。就這樣,在冷戰的軍事需求的推動下,國防科技發展進入了軍事高技術時代。
冷戰結束以後,世界主要國家都調整了軍事戰略,壓縮了軍費開支,軍事需求從原先既追求武器裝備的數量又重視其質量轉向主要追求其高質量,國防科技也因此而進入注重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新時期,即進入了「打什麼仗需要什麼武器就能研製出什麼武器」的新時期。
自90年代初開始,美國國防部、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及三軍,每年都要研究並提出美軍的軍事需求,同時根據這種需求制定和調整其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計劃。例如,1996年,美軍又確定了新的未來11大軍事需求,為滿足這些軍事需求還分別制定了國防科技「基礎研究計劃」、《國防技術領域計劃》和《聯合作戰科學技術計劃》,這些計劃對所要研究發展的科學技術領域及武器裝備所要達到的性能要求都有明確的規定。俄羅斯、日本及西歐國家也採取了類似的舉措。由於未來的軍事需求主要是關於信息戰能力的需求,因此有關國家的國防科技發展正緊密圍繞奪取信息優勢的信息戰技術、C3I系統和精確制導武器等軍事高技術開展研究工作。
綜上所述,國防科技完全是在軍事或國防的需要的推動下不斷獲得發展的。國不可一日無防,國防不可一日無科學技術。展望未來,世界各國的國防科技都將在軍事需求的不斷推動下,繼續不斷地獲得發展,並隨著軍事需求的高技術化而日益走向高技術化。
二、國防科技發展對武器裝備的影響
軍事上的需要導致國防科技的發展,而國防科技發展為了滿足軍事上的需要,必須不斷研製出新型武器裝備,因而必然對武器裝備,即對軍事技術手段產生重大影響。
總體上看,直接從事武器裝備研製的國防科技對武器裝備發展的影響是全面的、決定性的。這集中表現在:使武器裝備的原理和種類不斷多樣化、結構逐漸復雜化、性能日益得到提高。
由於國防科研的開展,使許多新的理論、原理和技術被用於武器裝備之中,從而不斷出現一批又一批概念全新的武器裝備。從利用機械能殺傷敵人的冷兵器到利用化學能的近代火器(包括槍、炮、普通炸彈、氫彈、中子彈、激光武器、電磁微波武器),甚至是利用生物遺傳密碼對付敵人的生物武器等,各種各樣的武器裝備無一不是國防科研的重要成果。從種類上統計,國防科研大致已使武器裝備從冷兵器時代的20多種發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200多種,現在又進一步增加到1000種以上。
隨著武器裝備的種類越來越多、概念越來越新,其結構也越來越復雜。早期的武器僅由幾個零部件構成,後來發展到包括數十個、數百個零部件,現在已增加到數千個、數萬個甚至上千萬個零部件,其復雜性增加了若干個數量級。
在武器裝備的性能方面,集中表現在國防科技的發展使武器裝備的作用距離和作用范圍不斷擴大,可靠性日益增強,射程、威力(精度和殺傷半徑)、機動性和生存能力都在逐漸提高。
現代雷達的探測距離已達數十公里至數千公里以上,現代的偵察探測 裝置可以在數百里之外甚至4萬多公里的同步軌道上監視地面的目標。如美國的KH-12照像偵察衛星在幾百公里軌道上對地面目標的分辯率為0
⑶ 軍事理論論文信息化戰爭
這篇論文的鏈接
http://wenku..com/link?url=vdWb0QCIyfPxp-4D_-HLojK_ZI1tW2JhZAV4-ZTzJvkC9AsqgCF8rEPnuGIiLh37-nKwXFy
論信息化戰爭
提要:信息化戰爭是一種戰爭形態,是在信息時代核威懾條件下,交戰雙方以信息
化軍隊為主要作戰力量,在陸、海、空、天、電等全維空間展開的多軍兵種一體化的戰爭。在信息化戰爭中,戰爭目的有限、戰爭與和平的界限模糊、對抗手段出現了多樣化、戰爭主體多元化、武器裝備高度信息化、作戰時間短等特徵。作戰形式出現了情報信息戰、網電一體戰、精確火力戰、心理作戰、特種作戰等。在戰爭形態上,信息化戰突破傳統戰爭的界限作戰效能,把常規作戰效能推到極限,大量使用新概念武器,信息化戰爭中軍隊向小型化、一體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
關鍵詞:信息化 戰爭特徵 作戰形式
正文:人類戰爭史的發展,經歷了冷兵器時代、熱兵器時代、機械化戰爭時
代,目前正在進入信息化戰爭時代。信息化戰爭運用了信息技術、新材料時代、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海洋技術等當代高新技術水平的常規武器裝備,並採用相應的作戰方法、在局部地區進行的,目的、手段、規模均有限的戰爭。
一、 信息化戰爭概念
信息化戰爭是一種戰爭形態,是指在信息時代核威懾條件下,交戰雙方以信息化軍隊為主要作戰力量,在陸、海、空、天、電等全維空間展開的多軍兵種一體化的戰爭。 發生在信息時代,以信息為基礎並以信息化武器裝備為主要戰爭工具和作戰手段,以系統集成和信息控制為主導,在全維空間內通過精確打擊、實時監控、信息攻防等方式進行的癱瘓和震懾作戰的戰爭形勢。
信息化戰爭是時代發展的產物。隨著21世紀各種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海洋技術等高科技技術及其產業群的發展,人們的生活面貌已經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了軍事領域的發展。從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這幾場局部戰爭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戰爭形態正由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轉變,其中所應用的高科技技術也強烈的凸顯。
[網路]
二、 信息化戰爭的特徵
武器系統信息化:武器系統的信息化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智能化。其中包括硬殺傷,軟殺傷和新概念武器三方面:
I.硬殺傷--直接殺傷,破壞直至確保摧毀的以信息技術為依託的精確制導武器與遙感武器(不是傳統武器).代表武器:激光等精確制導炸彈(JDAM),軍用無人機,新一代巡航導彈.
II.軟殺傷--對敵方信息化系統滲透,干擾,壓制的手段.旨在破壞敵方的信源.信宿.信道.間隔敵方的通訊和指揮系統.對對方的精確制導武器致盲.代表武器:黑客武器和計算機病毒.
III.新概念武器--以新的毀傷機理為目的以高新科技手段和信息技術為依託設計的不同於傳統武器的全新作戰單元.代表武器:定向高能粒子武器.動能電磁武器微機電納米武器和機器人. 指揮自動化、實時化,一體化:擁有完善的C4ISR甚至更高級
別的系統.可以實時遠程偵察和預警,及時快速更新情報,指揮網路化即時化,一體戰場控制.作戰命令可直達單兵作戰單元.通訊達到近乎無阻礙的標准,可全方位武器平台單兵單元戰場定位.以前那種寶塔式的逐級指揮體制將不附存在..
信息戰場全維化、網路化:涵蓋海陸空天電的戰術數據鏈連接直至單兵,及時刷新單兵或基層指揮員作戰電腦上的戰場資訊,方便明確的更新戰場時態.確保直接指揮權在特殊情況下的傳遞.傳統的作戰地域概念和習慣已經不管用了.鑒於信息作戰是無縫連接,高立體,大縱深,全維度.手段是非線形混沌而模糊的.
作戰方式多樣化:信息化戰是全方位的面臨,其包含了情報信息戰、網電一體戰、精確火力戰、心理作戰、特種作戰等各方面的作戰內容。一場信息化戰爭是極度考驗一個國家的戰爭意志的. 毀滅性武器的高技術化:大面積的毀滅性武器被高技術手段改造,作戰意圖明顯.針對性強.三代核武器中的中子彈,三相彈,中子彈當量都很小,但效果是致命的再如電磁脈沖彈,很可能在戰爭一開始就被使用.四代的反物質彈和再聚變彈更小效果更兇狠也更方便戰術使用.
[搜搜網路]
三、信息化戰爭的作戰樣式
信息戰:信息戰主要包括信息攻擊和信息防禦兩個方面。信息攻擊作戰時利用我
方電子信息系統,識別和確定打擊目標,並採取具體的作戰方式進行主動攻
擊和控制攻擊過程,達到預期作戰目的。信息防禦則是保護己方的信息的安全的獲取、傳遞、處理和使用能力。
網路中心戰與網路戰:網路中心戰主要是以網路為中心和重心,通過計算機網路
分配所有作戰實體的監測、偵察、指揮控制、武器平台等作戰子系統,從而達成物理域、信息域和感知域的高度統一,奪取各種作戰優勢,高效達成作戰目的。網路戰是在與計算機網路觀念相應的客體之間,使用網路設施或用戶設施,利用一些廣泛普遍而易行常見的方式而進行的一種沖突行為。網路戰主要有三種方式:黑客入侵、病毒破壞法和信息阻塞法。
電子戰:電子戰主要是利用電磁能來確定、利用、削弱或阻止敵方使用電磁頻譜
的行動和保護己方使用電磁頻譜的行動。電子戰是在確保己方能充分利用電磁頻譜的同時,阻止敵軍利用電磁頻譜的一系列活動,是為削弱、破壞敵方電子設備的使用效能和保障己方電子設備正常發揮效能所進行的電子斗爭。 情報戰:情報戰主要是通過人或簡單的機械化方法來獲取情報,讓指揮官敵明了
敵軍部署、位置和意圖的情況。以提供製定作戰計劃的依據和參考。情報戰分為進攻性情報戰和防禦性情報戰兩類。進攻性情報戰是指:利用多種手段,主要是具有各種有效作用距離和解析度的探測器材。實時地獲取、傳輸、使用情報信息。防禦性情報戰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採取施放煙幕、使用防雷達塗料和保持無線電靜默等偽裝、欺騙措施;二是用多種手段對敵情報信息系統實施的攻擊行動。
太空戰:太空戰是指敵對雙方在太空或利用太空進行的軍事對抗活動。太空戰按
照作戰區域分。太空戰可分天地對抗戰、天際對抗戰和天地一體戰等三種作戰樣式;按照作戰行動的性質,太空主可分為太空動搖戰、太空攻擊戰、太空封鎖戰、太空電子戰和太空威懾戰等四種作戰樣式。
精確戰:精確戰是建立在精確的導航、定位等信息獲取技術基礎上,力求零誤差、
無任何附帶性負作用地達成作戰目的作戰樣式,主要包括精確打擊、精確運動(戰術和後勤兩個方面)和精確防護三個方面。在精確戰中,所有的武器裝備都必須具備和高度依賴於信息技術;精確戰對戰場的透明程度要求很高,這是需求要信息系統來支持和保證的。
心理戰:心理戰是對外國聽眾、觀眾和讀者傳播有所選擇的消息和文字材料。以
便影響他們的思想、情緒和理論,並最終影響外國政府、機構、團體(人群)和個人的一種有計劃作戰行動。實施心理戰的主要手段是:電視宣傳,廣播宣傳,前線廣播,散發傳單,以及投送電子郵件等。通過心理戰,可給敵方官兵造成心理壓力,以動搖敵方士氣、分化敵方陣營、削弱敵方戰鬥力,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或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的目的。
[信息化戰爭條件下軍事需求分析之信息化戰爭主要作戰樣式]
三、 信息化戰爭的發展趨勢
信息力量的競爭將愈演愈烈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信息作為戰略資源的地位將更高,圍繞信息資源獲取、信息化軍隊建設和佔領信息優勢高地的競爭將愈演愈烈。新制式的超寬頻信息高速公路將不斷推進,網路進攻和網路防禦的能力將同步提高,信息技術將愈加主導政治、經濟、金融、環境、文化、生活、生產等所有領域。在軍事領域,各國將加大信息化軍隊建設的力度和速度,不斷革新軍隊的武器裝備、軍事理論、編制體制、人員培訓等,盡量拉大本國與它國軍隊信息化能力的距離。黑客部隊、天軍、網軍、機器人軍團、世界艦隊、太空星軍、斬首部隊、媒體部隊、隱身部隊、精細手術刀部隊、機器昆蟲等新型部隊將層出不窮,迷你型、全能型、智能型等信息化部隊不斷創新。各國在信息力量、信息方面的競爭將白熱化。 作戰方式和戰爭形態將不斷變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軍事變革的深入和政治戰略需求的變化,信息化戰爭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催生新的作戰方法。戰略心理戰、網路系統戰、全元總體戰、太空絞殺戰、掏心戰、癱瘓戰、隱形戰、至盲戰、點穴戰、無人戰、精微戰、間隙戰等等作戰方式接踵而至。同時,新作戰模式相繼登場,信息化戰爭頻繁「變臉」,也使其整體戰爭形態不斷調整和演變。戰爭的規模將趨小,以天、小時和分計算時間的戰爭可能一再發生;物資、能源的消耗戰將逐步讓位給物質、能源的控制戰;戰爭狀態與和平狀態的轉化,以及軍事人員和非軍事人員的轉換將有新的表現;圍繞信息資源展開的爭奪戰將日趨激烈。信息化戰爭形態的演變將是迅速和明顯的。
人類的戰爭能力將持續提升
戰場感知力持續提升:一個從聲頻、電頻到光頻,從水下、地面到太空的全頻譜、全方位、全時空的偵察監視體系,將出現在戰場上,各種目標的性狀和變化都可能處在嚴密的監控之中。對於處於信息優勢的一方,戰場將更加透明。
戰場反應速度持續加快:隨著信息化戰爭的不斷發展,戰場的反應速度還會不斷加快,「即時化」可能真正出現。未來可能出現的網路中心戰將進一步提高戰爭的反映速度。高超音速的飛行器繞地球一圈只需兩個多小時;密布於太空的無數個微型衛星將對地球上的任何一點實施即時打擊;高速巡航導彈、多國聯合艦隊、激光武器的運用將促進戰場的反應靈敏度速度。在未來,C4ISR系統必將有更大的飛躍,戰爭系統的整體反應速度會不斷提升。
精確打擊能力持續增強:隨著進行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化戰爭中的精確打擊能力將不斷增強。目標的識別、選定和摧毀將更加精準,打擊誤差可能縮小到厘米,甚至更小。人們可能對上萬千米外的一台電腦、一部手機、一名將軍、一隻偵察蒼蠅或者某個士兵的眼睛實施精確打擊。精確打擊不僅限於物質層面,還將涉及人的精神、心理層面,將可對某個人或某些具有共同特性的群體實施定性、定量、精微准確地心理突擊和精神手術。
作戰空間和時間持續延伸:隨著信息技術全面滲透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信息化戰爭的戰場將在敵對雙方甚至第三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信息、能源、網路等領域全面展開。虛擬戰場與真實戰場結合,軍事戰場與經濟戰場結合,軍事專職人員與普通民眾的軍事行動結合,戰場的起始和終結的時間也可能趨於模糊。
戰場效能持續提高:未來的信息化戰爭,戰場效能必將持續提高。信息技術將使戰爭要素得到最優化組合,戰爭力量將在最關鍵的地點、時機、方向上,以最佳攻擊手段、攻擊強度和最小損耗,對與政治目標最密切關聯的關鍵目標,實行精確、集中、有效地能量釋放,從而產生了很高的戰場效能。戰爭手段的多元化、空間的多維化和行動的一體化,增加了戰爭能量釋放的通道、針對性和一致性,使戰爭能量的單位時間流通量大幅提升,減少了無效發散,提高了效率,達到了一種戰爭能量在極短的時間內集中、有效地流向最關鍵最重要空間的戰場境界。
對經濟和科技的依賴性將越來越強
隨著信息化戰爭的發展,其對經濟和科技的依賴程度將會越來越大。信息化武器的研製、生產、維護、使用都離不開科技力量和經濟力量的支撐。高素質人才培訓、購置昂貴的設備和較長的研製周期,都需要耗費巨資;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投資比研究開發投資還要高出5~20倍;信息技術更新換代快,新武器的替換耗費大量資源。信息技術發展越快,信息化戰爭的經濟科技依賴性越強。
⑷ 軍事理論論文
大學生與軍訓教育自從進入大學以來,學校開展了一系列軍訓教育,從上學期的軍事技能訓練到這學期的軍事理論課程,以此加強大學生的國防觀念和軍事素質。而作為受教育者的我,也經歷著一系列的變化和提高,汗水與歡笑、感動與深思、激動與憂慮以及一股不可遏制的愛國激情沖擊著我的心,在其中我受益匪淺。在短暫而漫長的人生旅程中,我第一次與祖國母親貼得那麼近,由衷地體會到對她的愛,深切地感受到她的脈動,也真心地為她的安危擔憂。孫子雲:「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學習軍事理論,就大的方面來說,是讓我們以一種居安思危的心態來認識國防,汲取各種軍事理論的精華,放眼世界,立足當今。對個人而言,學習《國防教育》能加強我們的修養,陶冶我們的情操,開闊我們的胸懷。因而,我深刻的感受到在高校開展學生軍訓教學工作的必要性,它既是加強國防建設的重要措施,也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正確決策,它既能體現人才培養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和諧統—,增強學生的國防觀念利國防意識,培養大學生的基本軍事技能,又有力地促進了大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對於軍訓教學對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意義我想有以下四點:一、增強國防意識什麼是國防?國防是指「國家為防備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保衛國家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所進行的軍事活動,以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經濟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動。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所以,必須加強全民的國防教育,增強國防觀念。近代中國充滿血和淚的屈辱史對中國人民來說是刻骨銘心的,是永遠不會忘記的。一個國家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國防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如今,雖然隨著蘇聯的解體,蘇美爭霸世界的冷戰局面結束了,但我們應當清楚地看到,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戰爭、地區戰爭不斷,天下並不太平。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從一個防禦性的組織變成了一個進攻性的軍事組織,不經聯合同授權就自行對不聽它話的國家進行武裝干涉,對世界和平構成重大威脅。剛剛結束的伊拉克戰爭,遲遲未決的台灣問題,劍拔弩張的日本與朝鮮等等這一系列不安定因素不得不引起我們在和平年代的憂思。因此必須加強國防,一個國防的國防建設是其主權的保證、發展的基礎;一個人的國防觀念是其愛國精神及綜合素質的體現。那麼如何加強國防觀念呢?軍訓教育就是一個重要措施。通過軍訓教育使大學生認識國防、了解國防,讓學生們深刻體會到國防與我們息息相關,這對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健全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拓寬學生眼界,端正學生的愛國熱情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增強國防意識是維護祖國的必須也是個人發展的必須。二、端正愛國精神愛國精神是衡量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標准。什麼是愛國精神呢?其實這是個比較復雜的概念,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絕不是盲目的熱愛。其實愛國精神包含很多內涵,它既是一個人知識是水平的體現,也是一個人道德水準的反映,也是一個人思想覺悟的展示,可以說愛國主義精神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有人也許會問:愛國不是簡單的愛國嗎,還能有什麼內涵?其使這是很多人包括與多大學生對愛國精神的誤解。愛國主義精神也是有層次的,一個要高層次愛國主義精神的人必定要有高層次的綜合素質,而軍訓教學正是為了培養我們的這種素質。通過軍訓教學大學生建立了積極的愛國精神,正確的愛國態度,科學的報國方法,存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三、拓寬眼界,順應時代當今世界是一個極度全球化的世界,隨著科技的進步,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和交通工具的升級,使世界各國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密切,一個嶄新的「地球村」是的世界已初步形成。因此,在現代社會不能只關注眼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拓寬視野、放眼世界,才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而這種情況在軍事應用計國防建設中尤顯突出。通過學習,我了解到當今世界復雜的形勢,美國稱霸的野心,日本崛起的企圖,歐洲在世界上的角色,俄羅斯與我國的關系,第三世界的發展以及我國在國際舞台的地位。通過學習,我了解到了當今前沿科技的發展,在軍事上各種武器的應用,各種先進的戰略系統應用,各種戰術策略的實施。通過學習,我初步了解了軍隊建設的各方面問題,步兵的基本軍事技能,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偉大貢獻。這些知識極大的拓寬了我的眼界,豐富和健全了我的知識結構,使我進一步適應當今社會大發展。四、堅韌精神品質在軍事技能訓練中,教官嚴厲的軍人作風是我的楷模,烈日炎炎的炙熱考驗是對我的磨煉,艱苦繁重的訓練是對我的提升,整齊標準的列隊動作是對我的規劃。從中我學會了一種堅韌的品質。在軍事理論教學中,無數英雄人物感動著我,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胡修道,在他們身上都印證了一種堅韌的品質,正如竹子「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而這種品質是成就人生,取得事業輝煌和美滿家庭的重要品質,是適應社會積極人生的寶貴品質。而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應如何投身國防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八點:一、增強國防觀念,認識國防的重要意義。積極學習國防教育理論,理解研究國防知識。只有我們具有了一定的國防觀念,才可能積極學習國防知識和軍事技能、主動旅行國防義務。國無防不立,民無防不安,國防是關繫到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大計,國防與中華民族每一個成員息息相關。二、認識歷史,增強愛國情操從近代歷史很容易的可以看出,落後就要挨打,不團結,不愛國就會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作為大學生,作為華夏子孫,我們要用自己的身軀捍衛我們的國土。三、認識世界,認識現實多看國際新聞,了解現實,了解世界形勢,國家狀況。關心國家大事。不難從國際形勢中看到雖然表面上和平,但仍然存在危險。我們應該時刻警惕。四、努力學好科學知識作為學生,學習才是主業。只有我們學好了科學知識,有了一技之能,才能談得上報效祖國。只有學好了科學知識我們才能成為合格的四有新人,成為合格的接班人。五、掌握國防知識我們應當了解和掌握有關的國防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例如:國防基礎理論、軍事知識、國防歷史、國防形勢、國防法制……六、積極參加軍事訓練軍事訓練是我們大學生必須得學習的一種國防課程。在這些實踐性的教育環節中進一步鞏固我們所學的國防知識。軍事訓練中我們可以學會基本的軍事技術,在突發的戰爭中可以及時的為國家增加軍事人員,補充軍力,並且我們還可以從中豐富知識、增強體魄,還可以培養我們的無私奉獻的責任意識、令行禁止的紀律觀念、扎實奮斗的拼搏精神促進我們的全面發展.。七、自覺履行國防義務。按時,保質保量的完成應該履行的義務。自覺形成「為國防盡義務光榮」的良好社會風尚。八、積極參加課余國防教育演講,實踐.參加和宣傳國防教育理論和知識.及全民教育,提高全體大學生以及全民的國防意識.我們是生長在新世紀的一代大學生,是肩負祖國建設勇往的一代,我們是幸福的,我們在和平中快樂的成長,父母把我們從天真浪漫的的童年時代小心翼翼地扶我們走過來,在溫暖和無微不至的懷抱中,得到了嚴父的教誨和慈母的重愛。對於我們已踏入青年的行列有了獨特的思維完整的性格和較穩定的人生觀,正缺乏一種精神的指列,一種「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激情。我們是祖國國防建設的後備軍,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縱觀國際形勢,我們需要培養一種世界的眼光,軍事理論課就是培養我們基本的國防知識和積極投身國防建設和為國效力的精神。現代戰爭告訴我們戰爭就是人民的戰爭,戰爭取得勝利的關鍵必須依靠於人民的力量,我們就是未來戰爭而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曾記得一位教官說過:「你們是具有高素質的一代,如果我們的軍隊就是你們,那麼這支軍隊此是一個所向披,不可戰勝的軍人。」祖國的重任肩負於我們身上,祖國仍需加強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學習,增強民族意識學成報效祖國,祖國明天輝煌關系於我們,我們相信祖國明天會更好!
⑸ 求關於軍事理論的論文(3000字左右)
論述高技術戰爭的特點 綜合最近幾年來爆發的幾場局部高技術戰爭來看,高技術戰爭的特點主要如下:一、戰爭可控性強。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所有的政治家都希望戰爭按自己的設計進行,但以往的戰爭缺乏可控性。往往是戰爭機器一運轉,就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戰爭的進程和規模難以控制。而高技術武器裝備則是殺傷破壞力可以被有效控制戰爭手段,使戰爭具有一定的可控性,成為實現政治家政治目的的有效工具。高技術戰爭的可控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能有效控制打擊目的:隨著精確制導武器的出現,精確打擊逐漸取代「地毯式」的狂轟濫炸成為戰爭的最主要打擊方式。依靠精確制導武器的高命中精度,以前需要多次轟炸才能完成的作戰任務,現在只要一兩次的攻擊就可以達到目的,可以有效的避免波及周邊非軍事目標。2、能有效控制戰爭的規模:高技術戰爭情況下,高技術武器裝備精度高、威力大、作戰交通倍增,為了完成一個作戰任務無需再像以往那樣投入大量的兵力和武器裝備,可以有效的控制戰爭規模;另一方面,精確制導武器的高命中精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在戰爭中殃及非打擊目標,可以有效避免戰火外延和戰爭升級。3、能有效控制戰爭的進程:由於作戰兵器偵察范圍廣,打擊距離遠,高技術戰爭不再像以往戰爭那樣,從戰場的前沿到縱深逐次進行,高技術武器已經能夠通過對縱深重要目標的打擊,直接達成戰略目的,這樣也就避免了戰爭久拖不決,縮短了戰爭的進程,使戰爭能按計劃如期結束。二、戰場空間廣闊 就戰場的空間形態而言,高技術武器裝備在戰爭中廣泛使用,極大的擴展了戰場空間,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呈現出高立體、大縱深的特點,作戰空間空前增大。這主要以下幾個方面:1、從區域戰場向全球戰場延伸:高技術戰爭條件下,高技術武器裝備的射程和航程增大,武器裝備的遠距離作戰能力空前提高,洲際導彈的射程可以達到上萬公里,美國的B1、B2,前蘇聯的圖160等型號的戰略轟炸機,稻種都達到一萬公里以上,軍隊了遠程打擊能力。雖然一場局部戰爭交戰雙方的實際接觸面積很小,但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有可能成為戰場的一部分。2、從空中戰場向太空戰場延伸: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從此打開了空戰的大門。1957年,前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不造衛星,人類又開始把戰爭的觸角伸向了遙遠的太空。在數次高技術局部戰爭中,軍事衛星已經發揮了巨大威力。目前,太空已經成為軍事爭奪最激烈的領域,軍事強國都把控制太空看作是贏得未來戰爭的必要條件。美國和俄羅斯更是成立了獨立的太空部隊:天軍。3、從有形戰場向無形戰場延伸:隨著各種電子技術在武器裝備中的應用,電子戰場開始走上戰爭的舞台。電子戰是敵對雙方利用電子技術設備進行的電磁領域的斗爭,它以電子偵察和反偵察、電子干擾和反干擾,電子摧毀和反摧毀為基本內容,其目的是削弱、破壞對方電子設備的正常工作,使其通信中斷、指揮癱瘓、武器失擯、雷達致盲、最終推動作戰能力,它是現代戰場上奪取勝利的神經中樞。三、系統對抗突出 軍事對抗從來就是一種系統對抗。在高技術戰爭中,這種對抗表現得更加突出。隨著高科技的發展,武器系統「一矛一盾」相互制約的狀況已經被「多矛多盾」相互制約的新特點所代替。武器戰斗交通的發揮,不僅取決於其戰斗部的殺傷威力,而且還取決於構成點頭體系的情報系統、指揮控制系統、通信系統、信息處理系統、機動系統、防護系統等各個子系統的共同作用。整個作戰體系的作戰效能不再是各個作戰系統效能的簡單相加,而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各的倍增關系,特別表現為幾個關鍵性系統的效能之乘積。從武器裝備方面說,任何一種高技術武器裝備,如果沒有其它武器裝備的配合,無論它技術多先進,都無法完成作戰任務。從作戰方面說,隨著高技術武器在戰場的廣泛應用,各個戰場、軍事力量不現形是單一作戰,以多軍種、多空間一體為特徵的聯合作戰飛躍上戰爭舞台,單兵種決定戰爭勝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回頭了,只有依靠各軍兵種和各種武器系統協調一致的行動,才能獲得高技術戰爭的勝利。四、作戰樣式多樣化 歷史表明,技術決定戰術,有什麼樣的軍事技術,就會有什麼樣的作戰方式,軍事技術的進步和武器裝備的變革必然推動作戰樣式的變化。高技術戰爭中,隨著大批高、新技術裝備的廣泛應用,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作戰方式:導彈襲擊式的精確戰、外科手術式的點穴戰、破壞結構式的癱瘓戰、非致命式的軟殺戰、指揮控制式的信息戰、陸海空天電一體式的全維戰,此外,還有環境戰、太空戰、心理戰等。五、指揮控制自動化 二戰後,由於武器裝備構造日益復雜,參戰軍兵種不斷增加,戰場日益擴大,戰場情況瞬息萬變,軍事信息量空前增大,作戰指揮難度不斷增大,在極短的時間內,要對多種作戰力量、多種作戰方式實施有效指揮,發揮整體威力,沒有高度自動化的指揮手段,很難完成作戰任務。在這樣的要求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偵察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軍隊自動化指揮系統的建立,把軍隊的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聯為一體,使軍隊自動化得以建立。這也是大家所熟悉的C4ISR系統。六、作戰消耗巨大 從作戰保障角度看,高技術戰爭呈現出消耗巨大的特點,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1、武器裝備費用上升:由於武器裝備日益向自動化、智能化、集約化方向發展,一件先進的武器裝備,往往集中了大量的科學研究成果,研製難度大,周期長,風險高。因此研究生產高技術武器裝備的費用和購置高技術武器裝備的投入明顯增加。如M1坦克為200萬美元/輛、「愛國者」導彈為110萬美元/枚、F15戰斗機為5040萬美元/架……2、人員培訓費用增加:高技術武器裝備在操縱使用、維護保養、靈活運用和作戰協同等方面日益復雜,需要高素質的軍人來駕馭。正因如此,現在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軍隊人才的培養,使軍隊的文化素質不斷提高。3、戰場物資消耗增多:高技術戰爭也是高能耗戰爭,縱觀二戰後的幾次局部戰爭,隨著戰爭的高技術性日愈明顯,其消耗也日益增多。以單兵每天平均消耗物資為例,二戰時是20公斤,越南戰爭時是90公斤,海灣戰爭時已經達到200公斤。 戰場消耗巨大這一特點說明,高技術戰爭是以強大的綜合國力作為後盾的。沒有強大的綜合國力,軍隊的現代化無從談起;沒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就難以支撐高技術戰爭。 面對未來可能發生的高技術戰爭,必需從現在開始,在教育、經濟等各方面提升我們的綜合國力,為贏得戰爭作好准備。
⑹ 跪求一篇關於特種作戰等的軍事理論論文,3000字,謝謝!
究特種作戰的可行定義,我認為可以把他們分成若干種類型,第一種類型,包括由素質良好的正規部隊組織實施的作戰行動:縱深偵察—即秘密進入一國領土搜集情報的突破能力;破壞—即摧毀未設防的目標,它需要一定的工程技術,但是很少,然後就是突擊,它除了需要一定的工程技術外,還需高度戒備的戰鬥力。
第二種類型,牽制性突破。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有了很大的發展,從那時以來以色列一直在使用。實施這種行動是極其困難的,但其效果有時相當驚人。這種行動要求一批人穿著敵人的服裝,使用敵人的裝備,掌握純熟的語言技能和舉止模仿能力,並且要臨危不懼,沉著冷靜。其目的是突破敵軍部署並作為一支配屬部隊混入其中,通常偽裝成為特種部隊、情報分隊、或者警戒部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為此目的專門設有這樣一個組織。很明顯,這類行動需要具有特種技能,任何正規部隊,無論是特種部隊或是精銳部隊都不具備這種技能。
第三種類型,既包括游擊隊組織又包括反革命戰爭。游擊隊組織包括已經有人在進行戰斗,或者預先就安排有人與不得人心的政府或佔領軍進行戰斗。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徵募士兵、激發熱情、實行控制和進行補給。為此目的就需要一定的組織技能,外加一些實用的戰鬥技能,當然不是令人吃驚的超群技藝。主要的要求是非軍事性的—關於文化背景的真正知識和敏感性,還有政治技能。很清楚,正規部隊是不具備這些能力的,不論他們是多麼精銳。
反革命戰爭包括上述內容以及某些新的東西。革命戰爭包括一支秘密分隊—即隱藏在山中或森林中的士兵,他們是游擊隊員,同時還有一支隱藏的部隊—即他們並不隱藏起來而是生活在廣大的民眾之中,而事實上他們是宣傳分子和恐怖主義者。
為了進行反革命戰斗,很有必要以秘密方式來打這兩種戰爭。任何精銳部隊(或任何的確有能力的軍事單位)應能根據其各種技術裝備的質量做到這一點。可是對隱蔽的敵人,必須通過諜報與反諜報技術與之進行斗爭。
在研究這些特種戰爭和非正規戰爭的歷史時,對美國在這一領域的實際能力,我得出了一個極其消極的結論。如果有人採取了全部的行動,我們可能把這種行動看作是突擊行動,那麼其要求是什麼呢?一小股(主要在野戰飛機上)訓練有素的部隊能在各種地形條件下機動與作戰。這顯然要求經過長期的基礎訓練,一般32周。那麼,為保持這種訓練水平,部隊必須長期以建制單位存在著。盡管是困難的,但還是可能做到的。真正不可能辦到的是,要想取得突襲行動的勝利,同一個軍官必須既負責計劃工作,又負責作戰指揮。
現在的問題是,你要在軍事部門找一個既能制定非常復雜的作戰計劃,又能帶領部隊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進行作戰的人,是非常困難的。當然符合這種條件的軍官肯定是出類拔萃的人,也是即將成為將軍的人。反過來,就意味著一個人能擁有一支確實能夠取勝的突擊部隊的唯一辦法是,保證所有的軍事部門把突擊部隊看作是全軍的優秀中心,一個能夠加速晉升的中心。只有這樣,才能吸引突擊隊需要的那類軍官。
讓我們假定一名軍官從機關轉到突擊部隊,他也許要在突擊隊服役4-6年的時間,因為他迫切需要學習各方面的專門知識。在此期間他的職銜可能會落在別人後面一點,但當他退出突擊隊時,應補償其全部所失,應得到特別的提升。
我的悲觀理由是:一個偏重於軍事行政管理,官僚主義、獲得主要武器系統、以及官樣文章的軍事部門,只能把突擊隊行動看作是離經叛道的。這類軍官對戰術領導,以及對制定作戰計劃很感興趣,他們被看作是與眾不同的人,根本不是將軍們打算提升的那類軍官。他被當作一個怪人,升到上校之後,就被一腳踢開了。
當機構嚴重官僚化的軍事部門試圖採取突擊行動時,常常是「不順利的」。(順便提一下,在大規模作戰中也很可能是不順利的。)我想舉兩個例子。第一,山西戰俘營。該行動開始於1970年5月9日所獲得的情報。該情報稱:美國一批戰俘在洛村和山西。當這個情報一傳到某個突擊隊(該突擊隊有30到40名專門搞了五、六年突擊工作的軍官),他們自己的計劃組就會說:「對,他們就是在那個地方。用最普通的運輸工具就可以把我們送到那個地方。」然後他們會出發進入戰俘營將戰俘救出。
可是,當官僚機構獲得同樣的情報時,卻要建立一個計劃委員會。在計劃委員會考慮如何去和如何救出戰俘時,該機構還要成立一個計劃組或顧問組,隨之還有一個評價組。大約六個月以後,所有有關的單位終於為作戰做好了准備。這種作戰計劃和准備工作就如同進行一次小規模的D日行動。(「D日」是指特定軍事行動開始日,或預定進攻發起日—譯注。)隨後他們便出發了。結果,他們當然發現那裡一個戰俘也沒有。山西行動是計劃部門一次徹底的失敗。以色列對恩德培的襲擊,從計劃到實施只用了5天時間。
第二個例子也許是一個基本的例子—沙漠作戰。這是一個應當加以詳細研究的戰例,因為此次作戰反映出了指揮機構所有的弊病。軍種之間的協調上有許多問題,在計劃中暴露得非常明顯,該計劃的制定者對戰爭現實毫無了解。你們大部分人都讀過《霍洛威報告》,因此,我就沒必要詳細說明了。
對這一報告的印象使我得出了悲觀的結論。實際上,如果有人認為突擊行動非常重要,他就必須把突擊隊組織當作整個武裝部隊的優秀的力量來使用,當作一個可以加速提升的地方,其目的是為了吸引既能計劃又能指揮的最佳人才。只有這樣,才能有良好的突擊隊組織,才能有培養武裝部隊指揮官的場所,因為就其本質上來看,突擊戰是純粹的戰爭,真正的戰爭。換言之,一個人不能「解決」現行體制中存在的問題,但是,他必須決定製度。
在反革命戰爭中,由於這種戰爭的獨特性,問題就變得更加突出了。人們要處理涉及兩黨的對抗局勢,其中一方是政府。如果任務是屬於游擊隊組織的,那麼該政府即是其敵人,如果任務是屬於反革命戰爭的,該政府即是其朋友。
雙方都在進行一場政治對抗。任何一方都設法利用意識形態,恐怖和獎賞把人民拉向自己的一邊。這是一種人們不能指望半心半意就可贏得的戰爭。在正規戰爭中,即使對某一種方案的把握不大或者半心半意,有時也能夠取勝。但在反革命戰爭中,如果那個國家的人民認為我們不能全力以赴奪取勝利,那麼他們就不可能冒著危險站在我們支持的一方。這是利益的需要。我們期望人民站在我們一方。他們猶豫不決,因為他們意識到我們是半心半意的,認為我們並沒有下定決心堅持到勝利。最終廣大民眾加入了另一方,其餘的人則持消極態度,我們得不到他們的支持。我們不能責備他們,因為當我們最終判定我們不能取勝時,我們將撤離回國,相互贈送紀念章。而他們卻還要住在那裡繼續受苦。
這里也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除非人們能決定體制問題。我所談的作戰問題在預算上是個小數字,但它們反映出了滲透在整個體制中的問題。順便提一句,如有人想查看一下這些年是誰一直在指揮以色列軍隊,在對行政管理與後勤部門進行簡單的測驗之後,他便可發現以軍始終是由我所講的「突擊隊軍官」領導的。
如要看英軍,他就會注意到相當可觀的一批人在特別空中勤務團服役一段時間後便可出人頭地。特別空中勤務團沒有自己的軍官,他的軍官均來自正規部隊各團隊。在英國軍官中,能在特別空中勤務團服役被看成是軍官提升的捷徑。這表明他們這種制度很重視這種人,因此這種制度是成功的。
最後一點是,作為這些事情的分析者,我應指出我們這個時代有關反革命戰爭行動的有趣現象。當前在中美洲正在進行著兩場戰爭,一場是在薩爾瓦多,另一場在瓜地馬拉。如果報界要采訪一位薩爾瓦多游擊隊員,那麼記者們可住進當地旅館並且有一名友好的出租汽車司機帶他們在城外作一次短途旅行。他們可以會見游擊隊,給他們照相等等。如果要到瓜地馬拉尋找游擊隊,那麼只能在太平間見到他們。他們從來見不到一個活著的游擊隊員。
瓜地馬拉戰爭正在取得勝利,薩爾瓦多戰爭卻正在遭到失敗。兩場戰爭發生在世界的同一地區,文化背景也很相似。很明顯,一個很大的不同首先是瓜地馬拉人決心打贏這場戰爭,他們取勝的決心十分明確。第二,瓜地馬拉人在實施作戰時極其慎重。他們根據自己擁有一支三流的軍隊進行作戰。他們不像我們在薩爾瓦多所做的那樣,企圖把三流的軍隊當作第一流的軍隊使用。如果有組織地採用恰當的戰術和方法,即使一支低劣的軍隊也能打贏游擊戰爭。當然,我們正在訓練和指導薩爾瓦多軍隊。瓜地馬拉人卻拒絕了我們的幫助—他們正在獲得勝利。
美國陸軍退役少將邁克爾.D.希利:
每當討論特種部隊,特種作戰以及軍事紀律時,你們都要討論完成這些任務的士兵。這種成功的行動之所以能順利完成,是因為士兵們是經過精心選拔、嚴格訓練和正確領導的。即使上級計劃的任務很不充分,正規部隊的支援與協同不當,有效的訓練和正確的領導還是迎來了勝利。皮澤爾上校在論文中談到的進行特種作戰的陸、海、空軍的軍人們的質量,是進行八十年代特種作戰的關鍵。他們代表了大量經過最好訓練的,並可以立即使用的後備力量,他們能充分利用戰機進行八十年代的特種作戰。
通過對越南戰爭的反映,以及似乎是八十年代的特種作戰類型的列舉,我對八十年代特種作戰運用的評論部分地持觀察態度。特種作戰的任務只有在極其保密的情況下才能勝利完成。這是每個人所必須承認的事實。我們的做法是保密的,甚至對我們自己在越南的某些高級指揮員也是如此。任務、計劃、方法的制定和實施都是以極嚴格地限制在必須知情的范圍之內為基礎的。這樣就在正規部隊野戰司令部中引起了嚴重的不滿,結果造成了嚴重的不協調、不合作和不信任。對於八十年代,必須在特種作戰部隊的內部和外部進行一種教育,要保證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發生意外障礙。
關於態度,我知道參加行動的人中沒有人對任務的道德性和法律性提出疑問。就擔任這些任務的官兵而言,他們只是一心要奪取勝利。盡管有些小的損失,他們還是完成了任務。有時,有些人遇上了麻煩,這倒並不是因為猶豫或遲鈍,恰恰相反是由於過分熱忱的行動聽致,有時則是因為理解有誤。我們的特種部隊在陸軍內部常常受到嚴厲批評,大多數批評來自不學無術或知之甚少的人和帶有嫉妒之心的事後批評者。對於消息靈通的觀察者來說,基本了解和公道地說明我們大家在干什麼將會平息大多數批評。在越南,特種部隊犯了一些錯誤,多半歸咎於錯誤地派遣這些優秀的士兵去進行應該由戰術分隊完成的低級情報作戰任務。因為沒有別人可用,所以不得不讓特種部隊干這種事。
另一方面,他們在越南控制了多達69,000名山民和其它少數民族,因而從外表上看,中央政府控制了這些人群。記得在我們到達時,北越人已經開始改變做法,並把遙遠地區的山民列入他們的後勤線路,沿「胡志明小道」運送彈葯並支援南方。北越人強迫這些少數民族服役的做法是相當先進的。他們對越南共和國構成了一種嚴重的威脅。我們年輕的特種部隊的士兵們,最初是在訓練有素而又博學的軍官領導下進行工作的。他們成功地使少數民族參加了反入侵的斗爭。後來他們承擔了初期的聯絡和徵召新兵的全部工作。不管情況如何,軍官們總是不斷進行援助的。在八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後,這種關系是至關重要的。
在頂峰時期,美國特種部隊中大約2,300名技術熟練的士兵控制並領導著大約69,000名土生土長的戰士。這些人絕對不會被敵人利用。同時,還要預防控制權落在對力手裡而可能發生的種族滅絕性的屠殺。如果這些人支持敵人,那麼除了進行反後勤戰,主要是通過空中戰役同這些人作斗爭,此外沒有別的選擇。而這件事本身就是成功的特種作戰—控制和不讓邊遠地區的人民倒向對立面。
敵人知道我們的兵營基地在什麼地方並沒有多大關系,我們有目的地把他們部署在敵人交通線兩旁。起初,除控制人口外還負責搜集情報。後果,當它得到發展時,我們便能用建制武器的火力和機動來剝奪敵人的行動自由。當我們有可能時,就用很大的精力來誘使他們以有生力量成密集隊形向我們進攻。一旦他們的位置固定,我們即呼喚空中突擊,使用包括B-52型轟炸機在內的空中力量對其進行反復轟炸。從派往南越的許多北越軍隊的突擊部隊所遭受的打擊,可以看出我們的成績。他們有些部隊在無線電聯絡中消失了,並且再沒出現。有時,當我們通過各種欺騙的方法使對方相信我們的增援部隊並沒有來營救我們時,他們很快就形成了向我們突擊的隊形,成為我們打擊的目標。我們以空軍和陸軍航空兵的最大火力向他們開火。這種成功的特種作戰是經過慎重考慮後產生的。這種慎重而又最佳的實施辦法是由10-12名美軍特種部隊的士兵與數百名少數民族部隊承擔,一名在越南的美國步兵上等兵的費用每天超過100美元。
我簡直難以相信,在我們的政府和我們國家中根本沒有人理解蘇聯人承擔義務的這一基本前提。早在1976年勃列日涅夫先生就說過:「盡管戰爭應受整個未來人類活動的譴責,但人們為擺脫帝國主義的奴役和嚮往我們的生活方式而進行的斗爭是不可避免的」。他們對扶植、加強和支持那種「不可避免性」的許諾是一種公開的政策。我們必須設法使美國人民,尤其是制定政策的人相信,我們要與敵人斗爭,並將其擊敗。否則,只會促使不幸的事件繼續發生並且最終可能陷入代價昂貴、犧牲巨大的另一種戰場上。特種作戰戰場上的斗爭是參加人員最少,痛苦最小的一種較量,而它只會使敵方局勢更加惡化。
未來的第一個挑戰就是要創造一種新的既得利益觀點和形成愛國感和緊迫感,特別是在全國的青年人當中。這件事不能只由政府部門的人去做。莫里斯.賈威茨在他的《愛國主義復興》一書中指出,為了讓我們的人民和領導懂得我們需要什麼,第一步就是必須在美國復興愛國主義。這不僅是為了了解特種作戰,而且是為了了解八十年代及其以後全部行動的需要。該書對那些准備參加未來特種作戰的戰斗人員來說是必讀書。
我還要請你們讀一讀西奧多.沙克利的《第三選擇》。該書是最好的小冊子之一,書中說明了我們為什麼必須分析和應付我們所面臨的諸如薩爾瓦多這樣的局面。《第三選擇》確定了特種作戰計劃的三個方面的問題:一、幹部問題;二、作戰初期問題;三、作戰中的問題。書中列出了在每種情況下應採取的對策。考慮到各種選擇,我認為在某些爭奪地區我們應當確實考慮好我們應該支持那一方。也許我們不但要參與研究對策問題,而且在適當的時機,還要為那些爭取自由的人民找錯地方而尋求支援之前,就提出特種作戰倡議去支援他們。不管現行政府把他們當作朋友還是敵人,不論我們自己找到哪種方式,協調、聯合和協同是絕對不可缺少的要求,即統一的指揮和統一的目的。在軍種之間和各機構之間不允許出現不休的爭吵。
關於通過特種作戰保護我們的利益、國家的意志或能力的問題,最近我讀了年輕的哈里.G.薩默里斯上校寫的《論戰略:對越南戰爭的評析》一書,書中有另一個極好的評價。在該書第一頁他引用了前陸軍參謀長韋安德將軍的一段話:
越南戰爭再一次反映了美國軍隊和美國人民之間的特殊關系。從這支軍隊屬於美國人民的意義上講,美國軍隊確實是一支人民的軍隊,人民對這支軍隊捲入越南戰爭的關心是前所未有的。美國軍隊投入作戰之時就是美國人民參戰之日。如果美國人民不參加戰爭,只想讓軍隊投入戰斗那是沒有用的。
說到底,正規的軍事機構不完全象是美國人民的財富一樣,它是執法部門的一支武裝。因此,決不能象下棋一樣,隨便將軍隊投入作戰。無論是特種作戰還是正規作戰,也不論任務列舉出何種目標,美國的常規軍事力量決不應再次被投入一個沒有取勝希望的戰場上去打仗了。就我們的非正規部隊來說,取勝的問題不需加以明確的限制,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以及適當強度條件下,只要參戰,他們就可以得到勝利,無需過分地控制、誇耀或欺騙。即便是在參戰之後,選擇也應是自由的和不受約束的。你可以留下,也可以悄悄地把你的帳篷折疊起來離開—不管美利堅合眾國的最大利益是什麼。
我們現在和過去一樣,必須成功地進行特種作戰,這是沒有疑問的。我再次重申,完成這些必要的、關鍵的任務需要在我們武裝部隊中經過最慎重選拔,最嚴格訓練和組織。領導得最好的男女軍人。作為題外話,我也許要說,提升並不能使那些人玩命地干,他們的熱情要由更高的號召加以激發,他們是特殊的人。他們是我們的隨時可用的且十分有價值的後備人才。各軍種必須為他們創造條件,給他們以各種機會,防止濫用他們,並充分合作,以便給美國提供進行八十年代及其以後的作戰所需要的最佳的特種作戰部隊。
討論情況綜合
在總結他的論文中提出的主要論點之後,皮澤爾上校列舉了許多事例說明,近幾年來美國面臨恐怖主義者和其他針對其公民的敵對行動的威脅,但是缺少有效反應的能力。不過,聯繫到作為適於進行各類特種行動的大規模精銳部隊的一部分的突擊隊員,他從美國特種作戰部隊和心理作戰能力緩慢地發展中,看到了鼓舞人心的形勢。在以最少的兵力作為外交輔助工具方面,對美國來說眼下正處於一種比較有利的態勢。由於把突擊隊員合並起來了,特種作戰部隊現在具有多方面的作用。現在無需從常規步兵中發掘人力就能得到許多專門人才。反過來說,無需削弱我們的非正規作戰能力便可採取直接行動,我們的非正規作戰能力是花大量經費才訓練發展起來的。因而美國特種作戰的所有技能均得到了重大發展。傳統的特種部隊的作用,如戰略偵察、目標搜索、非正規作戰以及內部防衛等依然佔有重要地位,同時,現在還增加了實際的直接行動能力,一旦需要即可部署。
在八十年代,正如皮澤爾上校所認為的那樣,這些能力日益成熟,而他們的運用機會將大大增加。對美國的方法進行較大的改進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是在對作用的解釋方面,而且在網羅適合擔負這種任務的特殊人才方面也一樣。此外,如果美國想應付八十年代的挑戰,在高級軍事機構中迫切需要建立一個常設聯合組織。該組織必須看到特種作戰所涉及的各個方面,為其制定計劃並做好准備,照應有關人員,同時應改進傳統的處理危機的方法,要根據每日的情況,對國家政策作出系統的反映。最後,皮澤爾上校極力主張找出停止內部對抗的辦法和克服目前公開對非正規作戰的冷淡,甚至敵對的情緒,這種情緒對為滿足國家的需要而進行的共同努力是一種障礙。
亞布羅將軍就提升是否是吸引軍事人員加入特種部隊的一個重要因素的問題展開了討論。勒特韋克博士闡明了他原先的論點,強調經驗的連續性問題是個重要因素,而不是提升。我們必須把特種作戰看作是重要的而不是平凡的職業,同時應該允許優秀的官兵從事此項職業。因此,提升應或多或少按正常情況辦理,作為完整的服役期應根據經歷而變化。正如八十年代初預見的那樣,如果發生更大的和更加頻繁的特種作戰,這種作法將是確定無疑的。
接著,一位發言人請求亞布羅將軍和勒特韋克博士就將突擊隊並入特種部隊的問題發表看法。亞布羅將軍承認他對突擊隊和特種部隊在同一司令部領導下作戰沒有異議,只要清楚地了解他們的任務有著根本的區別就行。勒特韋克博士同意將軍的意見,並且進一步解釋道,鑒於突擊隊員和特種,部隊的任務不同,所以雙方對人員的條件也有不同的要求。如果二者在同一個司令部領導下作戰的話,必須極其慎重地避免職能和術語上的混亂。
然後討論題轉到了許多高級軍事領導人明顯地不了解特種作戰能力的問題上。對此很多與會者都發表了自己意見,強調了對特種作戰組織的共同看法,都認為不應當把它單獨地看成是陸軍的任務。由於特種部隊要編入聯合司令部,各軍種的作戰能力應有效地結合起來。當然,聯合部隊的概念並不是新產生的,但值得懷疑的是在五角大樓它是否已經成為現實。
當時,有幾個發言人不同意勒特韋克博士關於山西突擊行動的失敗是由於計劃和准備階段時間過長的說法。上述發言人中有幾個是山西作戰中起過關鍵作用的退役軍官。尖銳的意見又轉到情報是否准確和執行系統本身。最終沒有形成一致意見。後來討論就轉到特種作戰中的高級綜合能力的需要問題、為總統及時提供選擇問題和聯合司令部的指揮問題。美國解決這類問題的傳統的特別方法,加上常常與之相共存的頑固性是十分令人遺憾的。
另一發言人提出了美國特種作戰組織—特種部隊、突擊隊員、「海豹」小隊以及其他組織在明顯增加的問題。皮澤爾上校承認已有不少組織,還可能出現許多組織。不過,他們是特種技術,專門知識,以及在廣大作戰范圍內的經驗和實際需要的必然產物。此外,他補充道,在解釋這種概念和編寫管理那些組織的條令中我們獲得了進步。當然在聯合組織早日管理這些活動之前還有一定差距,在合並他們的時候要照顧到各方面的工作,不能採取我們現在奉行的無助於團結的方法。
討論結束時,一位英國特別空中勤務團的前指揮官就該團發表了評論。他強調了特別空中勤務團(SAS)的成功,尤其是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對抗期間在婆羅洲的成功,主要靠准確的情報和培養當地人民的善良意志。他還指出,在對抗前做好准備工作是應付全球許多地區突發事件的絕對必備的條件。
⑺ 軍事理論論文。。。。2500字
國防科技與軍事是密切相關的兩個領域。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軍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國防科技領域的形成與發展;國防科技的發展為軍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質技術手段,在此同時還會促使軍事領域不斷發生變革,甚至導致出現軍事革命;軍事上的變革和戰爭提出了新的需要又會給國防科技發展以新的推動力。國防科技與軍事之間相互關系的這種機制或邏輯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規律。近幾年來,新軍事革命問題成為人們關心的熱門話題。實際上,新軍事革命正是上述客觀規律在軍事高技術迅速發展這一特定條件下的反映。當然,國防科技與軍事的關系還會受到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
一、軍事上的需要是國防科技發展的強大動力
社會的需要是科技發展的動力。恩格斯曾指出:「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5頁)。同樣的,作為整個科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防科技,則是社會的特殊需要———軍事需要的產物,而且這種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國防科技推向前進。
自從國家產生以後,為了維護國家的領土主權以及維護和獲取國家的根本戰略利益,便產生了國防和國家間的戰爭。為了鞏固國防或為了奪取戰爭的勝利,各國都力圖掌握更先進的軍事技術手段,於是便組織專門力量研製武器裝備,國防科技便由此產生。由於新的武器的發明和使用可以造成軍事上的巨大優勢,從而使得「最幼稚的公理論者」,也從「手槍戰勝利劍」的鐵的事實中,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國防科技對於軍事及戰爭的重要影響,因此國防科技便愈來愈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正如科學學創始人丁·貝爾納所認為的:「自古以來,改進戰爭技術,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學。這並不是由於科學傢具有好戰的特性,而是因為戰爭的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加急迫。各國君主和政府不那麼樂於向其他研究工作提供津貼,都樂於向軍用研究工作提供經費,因為科學界能研製出新的裝備,而這種裝備由於十分新穎,在軍事上極為重要」。這里如實地指出了為滿足軍事上的需要研製武器裝備,是國防科技發展的動力和主要任務與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從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長達40餘年的冷戰歲月,美蘇兩國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爭,兩國都執行優先發展國防科技的戰略,並要求國防科技部門為軍隊研製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戰術技術性能上超過對方的先進武器裝備。在軍事需求的強烈刺激下,兩國的國防科技發展獲得了強大的推動力,達到了極度的繁榮。許多其他國家在這種臨戰狀態下也被迫採取相應的對策加速國防科技的發展。據統計,到80年代中期,世界各國每年的國防科研經費累計高達800~1000億美元。就這樣,在冷戰的軍事需求的推動下,國防科技發展進入了軍事高技術時代。
冷戰結束以後,世界主要國家都調整了軍事戰略,壓縮了軍費開支,軍事需求從原先既追求武器裝備的數量又重視其質量轉向主要追求其高質量,國防科技也因此而進入注重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新時期,即進入了「打什麼仗需要什麼武器就能研製出什麼武器」的新時期。
自90年代初開始,美國國防部、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及三軍,每年都要研究並提出美軍的軍事需求,同時根據這種需求制定和調整其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計劃。例如,1996年,美軍又確定了新的未來11大軍事需求,為滿足這些軍事需求還分別制定了國防科技「基礎研究計劃」、《國防技術領域計劃》和《聯合作戰科學技術計劃》,這些計劃對所要研究發展的科學技術領域及武器裝備所要達到的性能要求都有明確的規定。俄羅斯、日本及西歐國家也採取了類似的舉措。由於未來的軍事需求主要是關於信息戰能力的需求,因此有關國家的國防科技發展正緊密圍繞奪取信息優勢的信息戰技術、C3I系統和精確制導武器等軍事高技術開展研究工作。
綜上所述,國防科技完全是在軍事或國防的需要的推動下不斷獲得發展的。國不可一日無防,國防不可一日無科學技術。展望未來,世界各國的國防科技都將在軍事需求的不斷推動下,繼續不斷地獲得發展,並隨著軍事需求的高技術化而日益走向高技術化。
二、國防科技發展對武器裝備的影響
軍事上的需要導致國防科技的發展,而國防科技發展為了滿足軍事上的需要,必須不斷研製出新型武器裝備,因而必然對武器裝備,即對軍事技術手段產生重大影響。
總體上看,直接從事武器裝備研製的國防科技對武器裝備發展的影響是全面的、決定性的。這集中表現在:使武器裝備的原理和種類不斷多樣化、結構逐漸復雜化、性能日益得到提高。
由於國防科研的開展,使許多新的理論、原理和技術被用於武器裝備之中,從而不斷出現一批又一批概念全新的武器裝備。從利用機械能殺傷敵人的冷兵器到利用化學能的近代火器(包括槍、炮、普通炸彈、氫彈、中子彈、激光武器、電磁微波武器),甚至是利用生物遺傳密碼對付敵人的生物武器等,各種各樣的武器裝備無一不是國防科研的重要成果。從種類上統計,國防科研大致已使武器裝備從冷兵器時代的20多種發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200多種,現在又進一步增加到1000種以上。
隨著武器裝備的種類越來越多、概念越來越新,其結構也越來越復雜。早期的武器僅由幾個零部件構成,後來發展到包括數十個、數百個零部件,現在已增加到數千個、數萬個甚至上千萬個零部件,其復雜性增加了若干個數量級。
在武器裝備的性能方面,集中表現在國防科技的發展使武器裝備的作用距離和作用范圍不斷擴大,可靠性日益增強,射程、威力(精度和殺傷半徑)、機動性和生存能力都在逐漸提高。
現代雷達的探測距離已達數十公里至數千公里以上,現代的偵察探測 裝置可以在數百里之外甚至4萬多公里的同步軌道上監視地面的目標。如美國的KH-12照像偵察衛星在幾百公里軌道上對地面目標的分辯率為01米,一次照像即可覆蓋數百平方公里的地面區域。
至於戰鬥武器系統性能的提高,更令人驚嘆不已。例如,在作用距離或射程方面,採用增程技術可使火炮的射程從20多公里增大到50公里以上。在命中精度方面,採用制導炮彈可使射擊精度達0.3米,各種導彈的射程則可依據需要任意控制,其中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已達1萬多公里,命中精度在10米以內;採用空中加油技術可使軍用飛機作遠距離的甚至是作不著陸的環球飛行等。在殺傷力方面,國防科技已使單件兵器的殺傷威力大得驚人。
武器系統殺傷力的提高,主要是由於新的國防科研成果被用於武器系統,使其各方面的性能都得到明顯改進的結果。軍事運籌學建立了一系列理論模型來確定武器的殺傷效能與有關性能之間的關系。比較典型的一個數學模型是:式中:a、N1、λ1、P1依次為一方武器的作戰效能、數量(如火炮數或坦克數)、射速和每發彈的殺傷概率:N2、λ2、P2則依次為另一方武器的數量、射速和殺傷概率。從上式可見,只要提高自己所掌握的武器的性能,就可以明顯提高其作戰效能。通過採用精確制導技術、高爆彈葯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完全可以達到這一目的。例如,美國的155毫米榴彈炮,由於採用了「銅斑蛇」激光制導炮彈,使其對坦克的命中概率比使用普通非制導炮彈提高了2500倍。現代坦克和大口徑火炮由於採用了自動裝填機、計算機火控系統,反應時間由數十秒縮短在10秒以內,射速提高了一倍以上。現在研製的坦克、飛機、軍艦等的機動速度和戰場靈活性都有了明顯提高,而且普遍裝備有電子對抗設備,甚至採用嶄新的隱身技術來對付敵方的攻擊,以確保自己的生存。
現代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對武器裝備性能的影響是全面的,而且使其性能改進的范圍之廣、程度之高是過去任何時代所無法比擬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各國所研製的一代又一代的新式武器和一次又一次的戰爭實踐證明,為一種武器所提供的高技術含量趙多,其性能越好,戰斗效能就越高。原子彈、氫彈和中子彈等核武器的摧毀能力是眾所周知的,各種高技術常規武器的打擊能力也在海灣戰爭中得到了充爭證明。現在,配備有先進電子設備和精確制導武器的6架F-111或3架F-15戰斗機就能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時300架B-17轟炸機才能完成的作戰任務,而8架F-117A隱身戰斗機只要配備2架空中加油機就能完成75架非隱身作戰飛機和支援飛機才能完成的空襲任務。更有甚者,一艘現代大型攻擊型航空母艦的作戰能力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全部海軍艦隊攻擊力的總和。
現代國防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正在並還將導致更多更新的高技術武器裝備問世,如計算機病毒、電磁微波炸彈和炮彈等信息戰武器以及天基和空基高能激光武器、無人作戰航空器、微型偵察探測器、微型攻擊機器人等。這一切將使未來的軍事領域發生深刻的變化。
三、國防科技的重大突破導致軍事上的變革
國防科技發展可為軍事或戰爭的需要提供必不可少的武器裝備。與此同時,國防科技發展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即戰術技術性能得到極大提高的新技術或新型武器裝備的研製成功往往會導致軍事領域發生變革,或發生軍事革命。這種變革涉及軍事理論或軍事學說的各個方面,而且接照馬克思主義軍事學說的觀點,軍事理論的變革主要體現為作戰方式的變革和軍隊編制構成的變革。
(一)新武器強制性地引起作戰方式的變革
所謂作戰方法,就是戰爭過程中的用兵方法,即組織兵力、兵器實施戰斗的方式或方法。作戰方法種類繁多,如按行動類型區分,有進功方法、防禦方法等;按行動規模區分,有戰略、戰役和戰術范圍的作戰方法;按軍兵種劃分,有空戰、海戰、陸戰、坦克戰、炮戰、化學戰等作戰方法。軍事史表明,所有這些作戰方法都是由武器裝備決定的,即有什麼樣的武器裝備,就有什麼樣的作戰方法。正如恩格斯所提出的:「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於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於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7)從古至今,要在戰場上有效地殺傷敵人以及抵禦敵人的進攻,必須依靠手中的武器並充分發揮武器的效能,因此作戰方式、方法必然會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而變化。
當青銅器和鐵兵器出現以後,遠古時期沒有隊形的搏鬥便被有嚴格組織的戰斗隊形———「陣」(如古羅馬軍隊的方陣)所取代。
弓箭發明以後,較遠距離的射箭便成為一種作戰方式,而且使古代戰車及騎兵受到威脅,於是出現了專門的步兵及步兵戰術。
火葯的發明,迎來了軍事發展的一個新時代。使用火葯的火槍、火炮發明並用於戰爭以後,先後出現了線式戰術、散兵戰術及線式和散兵相結合的戰術。而且,隨著軍事技術的改進,巷戰的方式方法也在發生變化。老式的建築街壘和防街壘的方法被炮彈和炸葯所粉碎。18世紀60年代以後,艦載線膛炮、無煙火葯等伴隨著蒸汽動力艦船技術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從而出現了成一線縱列隊形進行集火射擊的海戰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坦克、飛機和航空母艦等一系列新式武器裝備獲得了迅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相繼產生了飛機、火炮和坦克相配合、梯次快速裝甲集群突擊的閃擊戰術及大縱深作戰方法,還出現了空中戰役、空降作戰、戰略轟炸等新戰法。戰列艦在海戰中的地位最終被航空母艦所取代,艦載機的制空作戰講座-35-中國國防科技信息1998年第3期和空中轟炸攻擊作戰成為爭奪制海權的關鍵。由於多軍兵種的誕生,多軍兵種的聯合作戰逐漸變成了主要的作戰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70年代以來,由於以探測技術、C3I系統、電子戰技術等信息技術的精確制導武器等為代表的軍事高技術的崛起和發展,正在軍事領域引起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其中作戰方式的變革尤為引人注目。海灣戰爭和波黑戰爭都表明,使用精確制導武器的中遠程精確打擊作戰、空襲與反空襲作戰、爭奪電磁頻譜使用權的電子戰等已成為現代戰爭的典型作戰方式。
現在已可以斷言,隨著國防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以計算機病毒等為手段的攻擊計算機互聯網路、通信系統、金融系統的信息戰,以及用各種「軟殺傷」武器或「硬殺傷」武器摧毀C3I系統的指揮控制戰即將成為未來高技術戰爭的嶄新作戰方式。
(二)新武器引起軍隊組織編制的改變
隨著武器裝備的不斷發展,軍隊的軍兵種結構及規模(包括編制人數和武器裝備的數量)也不斷發生相應的變化。恩格斯在談到這一問題時曾指出:「隨著新的作戰工具即射擊火器的發展,軍隊的整個內部組織就必然改變了,各個人藉以組成軍隊並能作為軍隊行動的那些關系就改變了,各個軍隊相互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1卷,北京:戰士出版社,1981.53)實際上不只是火器如此,各種新武器的發明也都會帶來類似的變化。
新武器裝備導致新軍兵種的誕生和舊兵種的消亡,已是公認的歷史事實。
從古代到20世紀初,軍隊一直由陸軍和海軍組成,而且以陸軍為主,兵種也不多。步兵是最老和最基本的兵種。步槍發明以後,手持冷兵器格鬥的步兵被步槍手所取代,步兵逐漸形成了班、排、連、營、團、師的組織體制。火炮用於戰爭,導致了炮兵的出現。隨著化學武器、坦克、通信設備等各種武器和技術裝備的出現,陸軍中又增加了防化兵、通信兵、裝甲兵、工程兵、偵察兵等兵種。機槍、坦克和裝甲車輛大量裝備部隊使在戰場上馳聘了幾千年之久的騎兵退出了戰爭舞台。海軍由於任務的特殊性一直是一個獨立軍種。潛艇、導彈、核武器及航空母艦的發展,使大炮巨艦主義成為歷史。主要以航空母艦為基地的海軍航空兵這一海軍新兵種的建立使海軍艦隊的構成由以戰列艦為中心變為以航空母艦為中心。
飛機的研製成功並用於空戰標志著空中戰場的開辟。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步顯示出飛機這一新裝備的重大作用,隨後空軍這一嶄新的軍種在各國紛紛建立。軍用飛機的發展又引起空降兵的出現,同時促進了高炮、防空導彈和雷達的研製,進而導致了防空兵的問世。此外,進入60年代以後,由於核彈頭及其運載裝置的發展,一些核大國還組建了戰略火箭軍或戰略核部隊這一新軍種。
據預測,隨著信息戰技術和軍用航天器(包括各種偵察衛星、作戰衛星、軍用空間站、軍用空天飛機等)及空間武器系統(天基定向能武器、動能武器、電磁脈沖武器等)的發展,未來很可能出現全新的信息戰和天戰等更新的軍兵種或作戰部隊。
為了合理地利用多軍兵種的各種武器裝備更有效地進行作戰,以增強進攻和防禦能力,許多國家又組建了包括多軍兵種的合成軍。新武器裝備的出現除了引起軍兵種類型的變化之外,還會引起軍隊中各國兵種構成比例和軍隊規模的變化。
一般而論,新武器裝備的新技術含量高,性能較優異,但結構復雜,造價昂貴,因此各國只能根據需要和可能組建相應的軍兵種,並隨著國防科技和經濟發展逐步增大技術性的軍兵種在整個軍隊構成中的比例。以前蘇軍為例,20年代各軍種的比例是:陸軍98.6%,空軍0.5%,海軍10%,30年代末上述比例依次變為75.2%,12.8%,9.7%,其餘2.3%為新組建的國土防空軍。這種比例一直保持至50年代末。60年代以後,由於新武器裝備的發展,戰略火箭軍組建,上述比例發生了重大改變。到80年代末,前蘇軍的軍種結構為:陸軍45.2%,空軍10.7%,海軍10.7%,防空軍12.3%,戰略火箭軍7.1%,邊防軍5.5%,內衛軍8?%。不但如此,陸軍、邊防軍、內衛軍等都是由多軍種組成的合成部隊。美軍的技術軍兵種比例也逐漸增大,80年代末,美陸、海、空三軍的比例為35.9%、27.0%、27.9%,此外還有9.2%的海軍陸戰隊。至於兵種的構成比例,也大致是技術兵種比例逐漸增大。如現在不少國家都組建了強大的裝甲兵、電子戰部隊等。
由於新武器的性能發生了質的飛躍,從而使部隊的戰鬥力越來越強。現在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相比,取得同樣的作戰效果,所需兵器兵力只及第二次大戰時的10~20%。另一方面,由於新武器的殺傷力、破壞力極大,使用大量兵器兵力容易造成更大的損失,並增大後勤保障的難度。因此,從必要性、可行性及減少不必要的損失等各方面因素出發,各國軍隊的規模及編制單位的構成就越來越小。
部隊的戰斗人員雖然在減少,但由於武器裝備結構越來越復雜,維護保養任務和消耗量越來越大,因此軍隊的工程技術人員、後勤保障人員等均在增加。例如,戰時美軍部隊的戰斗人員和保障人員的比例為1:3,有時甚至達1:5。平時,美軍正規部隊中有一半為文職人員。
一方面部隊的戰斗人員在減少,另一方面部隊的保障人員在增加,這似乎存在著矛盾。如果在保持部隊擁有可靠的戰斗能力條件下,盡量減少武器裝備和戰斗人員的數量,則技術保障和勤務保障任務量均可明顯減少,保障人員數量也可減少,從而保證整個部隊的規模縮小。這正是目前各國軍隊確定組織編制的一個重要出發點。
總之,隨著國防科技的不斷發展和武器裝備的日益現代化、高技術化,軍隊的組織編制將進一步從數量規模型轉變為質量效能型,從人力密集型轉變為科技密集型。
⑻ 大學軍事理論1500字論文,該怎麼寫啊,應該寫哪些方面的完全不知道寫什麼啊。求幫忙
作為當代大學生參加軍事教育學習是我們首要的義務,在認真履行這項義務的同時,我們更應為有學習國防知識的機會而感到榮幸,珍惜老師在課堂上所講授的每一個知識點,深刻領會教學綱領的用意,提高自身知識儲備和知識面的拓寬的程度,進而提升我們的自身素質。
同樣,軍事教育課以其廣闊的國防知識,為我們提供了增強國防素質的良好文化基礎,使我們這些生在和平時代的青年意識到國家依然面臨安全防禦問題,使我們意識到我國的國防實力與發達國家仍存在哪些差距,是我們認識到,作為國家的一員,我們有責任時刻樹立高度的民族危機感,激勵我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從而有能力在未來的工作中為祖國的國防事業和國家發展上做出貢獻。
國防意識是民族生存之魂,如果說國防是民族生存之盾,那麼國防意識就是民族生存之魂。強烈的國防意識是一種重要的精神力量,是制止戰爭、威懾敵人的重要因素。公民國防意識的強弱關繫到國家的強弱、民族的興衰。當前,中國正大力發展經濟建設。在長期的和平環境中,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這當然是於國於民都極為有利的事情。如果缺乏國防意識,國防領域存在的安全隱患即使放在眼前,也很難發現。銀行、證券交易、通信系統以及計算機網路等這些和平時期給人民生活帶來極大便捷的領域都可能成為戰爭中被敵方攻擊的「軟肋」。對外交往、新聞出版、網路交流和秘密載體的處理如果不加註意,都存在著泄露國家機密和軍事機密的可能。此外,軍事設施的管理、城市建設布局的總體規劃、對戰略要地的開放、防空工程的商業化運作等與國防建設是否相沖突,這些問題必須放在國家安全的大背景下認真考慮。千里長堤,潰於蟻穴。種種看似不起眼的安全隱患如果不在平時加以關注和排除,必將危及我們或我們子孫的和平生活。在當今時代,世界並不太平。有人並不希望中國崛起強大,不絕於耳的「中國威脅論」就是一例。近來的戰爭實踐證明,戰場已經再無前後方之分,戰爭的武器不再只是槍炮,作戰人員也不再僅僅局限於軍人。隨著人類步入信息化時代,國家的每個公民都有可能成為未來戰場的戰士。信息化時代國防的范圍不再僅僅局限於軍事斗爭領域,國防的「防」線也不再只是單純的邊防、海防。它已延伸到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信息領域,進入到電磁空間,觸及到太空,滲透到每一個人的尋常生活之中。國防建設既是軍隊的事,更是全民的責任,我們必須強化國防意識,牢牢守住我們的民族生存之魂。
開設軍事課程既能體現人才培養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和諧統—,增強學生的國防觀念利國防意識,培養大學生的基本軍事技能,又有力地促進了大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開設軍事課程是國家法律賦予高校的義務我們國家已經邁向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健康軌道,增強法律觀念是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2001年4月28日九屆人大常委會第21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第15條規定:「高等學校、高級中學和相當於高級中學的學校應當將課堂教學與軍事訓練相結合,對學生進行國防教育。高等學校應當設置適當的國防教育課程。」 依法履行兵役義務、自覺接受國防教育,是法律賦予大學生的神聖義務。大學生是中華民族優秀青年的代表,是鞏固我國國防、抵禦外敵入侵、捍衛祖國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要後備力量。因此,依法履行兵役義務,在校期間接受軍事訓練,學習、掌握基本的軍事理論知識和軍事技能,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
從世界趨勢的角度上看,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大學生軍訓工作和軍事理論教育,將其作為加強國防建設的一項重要措施。軍事課不僅是大學生履行義務的—種形式和大學生接受軍事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國家法律和政策規定的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開設軍事課程是時代的呼喚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所以,必須加強全民的國防教育,增強國防觀念。近代中國充滿血和淚的屈辱史對中國人民來說是刻骨銘心的,是永遠不會忘記的。一個國家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國防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蘇聯的解體,蘇美爭霸世界的冷戰局面結束了,但我們應當清楚地看到,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戰爭、地區戰爭不斷,天下並不太平。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從一個防禦性的組織變成了一個進攻性的軍事組織,不經聯合同授權就自行對不聽它話的國家進行武裝干涉,對世界和平構成重大威脅。美國還利用台灣問題大做文章,操縱日本聯合制定所謂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企圖把我國的台灣劃入防禦體系之內。李登輝炮製「兩國論」妄圖分裂祖國:陳水扁上台後,拒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並且不斷以蠶食的手法推行「漸進式台獨」,諸如公布「本土化教育」、廢「國語」教育、將「中文系」並入「外國文學系」、「中華民國護照」加註「台灣」英文字樣、又要在2004年3月20日的「總統」選舉之日舉行所謂的「防衛性公投」和「和平公投等。2004年5月20日,陳水扁公然提出「2006年公投制憲、2008年實施台灣新憲法」,「讓台灣成為正常、完整的國家」的「台獨」時間表,向—個中國原則、向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向國際社會挑釁。陳水扁已經論為台灣、兩岸和國際社會一個徹頭徹尾的「麻煩製造者」、「危機製造者」。這些事件都對我國的國家主權、領土完整以及國防安全構成了威脅。 當代大學生肩負著21世紀復興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任重道遠。在高校開設軍事課程是時代的需要。
作為接受軍事教育啟發的結果,我們應在未來的工作和學習中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用愛國主義精神激勵和鞭策自己,把愛國之情轉化為愛國之行,做堅定的愛國者。
愛國主義不僅是一種對祖國的深厚情感,更是一種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當代青年要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就必須化愛國之情為報國之行,刻苦學習,錘煉自己,把滿腔的愛國熱情化為報國之行。成才是青年人的追求和渴望,也是祖國和時代的需要和呼喚,要科學地確立成才的目標和方向,做祖國現代化需要的人才。
為了對國家建設作出努力,我們一要具有堅定的政治方向。青年要把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和強烈的愛國熱情和具體的奮斗目標結合起來。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自己的學習和工作同國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緊密結合起來。二要具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立足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勤奮學習,掌握知識,提高能力。要敢於向已有的科學成果挑戰,敢於向未知的新領域進軍,勇敢地去實踐,去探討。因為,當代青年是否具有強烈的開拓和創新能力關繫到我國科學的興衰。三要具有健全的心理人格。在對待現實的態度,對國家、對人民有強烈的愛心;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有強烈的責任感;對待人生,積極奮發,不消極頹廢,不得過且過;對學習,對工作興趣廣泛,求知慾望強烈,勤奮刻苦,有創新精神,有自信心;奮斗目標明確,意志堅定;對他人情操高潔,易於合作,有團隊精神。
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我們要做到知我中華,培育愛國情操。愛我中華,必先知我中華。毛澤東軍事思想是中國繼兩千多年前的《孫子兵法》之後,又一次在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軍事理論,閃耀著普遍的真理光芒。古代中國孫子兵學的產生,標志人們對戰爭和軍事問題的認識,由悟性階段進入了理性階段,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以拿破崙、克勞塞維茨、約米尼等人軍事思想為代表的第二次飛躍,發生在近代歐洲。它沖破中世紀的思想枷鎖,開始用科學手段探討戰爭和戰爭指導規律。不過,歐洲近代軍事科學相當程度上是藉助當時自然科學中的機械論和社會科學中的歷史唯心論精神建立起來的,難免魚龍混雜,真理與偏見並蓄。以馬克思恩格斯軍事理論為啟始的第三次飛躍,為真正科學地考察解決戰爭和軍事問題,首次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南。毛澤東軍事思想則代表了這次飛躍的最高成就。
愛國志士秋瑾說:但凡愛國之心,人不可不有,若不知本國文字、歷史,即不能生愛國之心也。學習歷史,知我中華,是升華愛國情感的基礎。要學習中華民族建設祖國家園、創造燦爛文明的歷史;學習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的歷史;學習中華民族反對民族分離、維護祖國統一的歷史;更要學習和了解當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實踐。學習歷史,就會為祖國的今天而驕傲,為祖國的明天而奮進。今天的中國已不是昨天的中國,明天的中國必將更加美好。我們偉大的祖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社會進步,國力強盛。跨進2l世紀的中國正如醒獅雄起,巨龍騰飛,生機勃勃。只要我們萬眾一心、艱苦奮斗、開拓進取,必將在本世紀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成就,科學的態度對待歷史,全面地、辯證地了解和認識中國國情。既要從了解祖國的錦綉河山中激發熱愛之情,也要從認識我國自然條件的一些不足之處增強憂患意識;既要為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而自豪,又要為中國近代的屈辱而傷痛,從而轉化為奮發圖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動力。
(一)創造了高超的以弱勝強的戰爭指導藝術。古今中外的戰爭各不相同,但戰爭指導藝術的高低具有可比性。一般說來,在力量上擁有一定優勢,或勢均力敵的條件下贏得的勝利,雖然也來之不易;但戰爭藝術的最高榮譽,從來屬於那些以弱勝強的統帥。西方歷史上的亞歷山大、漢尼拔、愷撒和拿破崙等人,都因此而摘取並獲得了「戰略之父」、「戰爭巨人」等桂冠和殊榮。相比之下,毛澤東的戰爭藝術更為高明。第一,世界歷史上的一些著名將帥,大都是能贏得若干戰役戰斗,能贏得整個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卻為數不多。而毛澤東一生不僅創造了大量以弱勝強的戰役戰斗範例,而且指揮贏得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最後勝利。其次,以往世界戰史上的以弱勝強,基本上是總兵力對比上的以少勝多,武器裝備上則相差無幾。毛澤東的戰爭藝術,不僅做到了數量上的以少勝多,而且還做到了以劣勢裝備打敗優勢裝備之敵,其中包括先後打敗兩支擁有當時世界一流武器裝備的外國侵略軍。第三,毛澤東不但擅長運用戰爭指導藝術,而且善於從戰爭指導藝術的運用中提煉和升華出理論。毛澤東軍事論著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影響之廣,在中外軍事史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與之相比擬。近幾十年來,毛澤東軍事思想在國際上廣為傳播,毛澤東軍事著作成為不少國家包括發達國家軍政要人的案頭讀物,被許多國家列為軍事院校的研修課程,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世界地位。
(二)所揭示的軍事規律達到了空前的廣度和深度。在毛澤東以前,中外眾多軍事統帥和軍事理論家在探索軍事規律上作出過各自的貢獻。但是,在世界軍事史上,還難以找到第二個像毛澤東那樣對軍事領域的種種問題既進行過長期而廣泛的實踐探索,又親自從事勤奮而深入理論研究的人物。從國內革命戰爭的指導原則到國際反侵略戰爭的指導原則,從建軍路線到作戰方略,從戰略防禦到戰略進攻、戰略決戰和戰略追擊,從游擊戰到運動戰和陣地戰,從小規模的戰斗到指揮百萬大軍的戰略戰役運籌,從持久勝敵的全面戰爭到速戰速決的邊界自衛還擊作戰,從「小米加步槍」條件下的建軍、作戰到建設國防現代化,從如何贏得戰爭到如何制止戰爭維護和平,這裡面既包括了中國革命戰爭和國防發展的特殊規律問題,又包含軍事領域的大量一般規律問題;既廣泛涉及到軍事科學的應用理論,又深刻地觸及到軍事科學的基礎理論,可以說覆蓋了軍事理論的各個重要層次和各個基本方面。所有這些,毛澤東都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方法,對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武裝斗爭的直接經驗和前人進行戰爭的間接經驗,作了長期的實踐檢驗和精闢的理論概括。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毛澤東軍事思想,不能不是一座內容博大精深、結構系統完整的軍事理論大廈。毛澤東對軍事規律的理論揭示,就其豐富性、系統性和真理性而言,都達到了前人未能達到的程度。
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地位,不只是比較於其它各家軍事理論而言的,其中也包括它在無產階級軍事理論發展史上的劃時代意義。在無產階級軍事理論歷史發展的前兩個階段,即馬克思主義軍事學說和列寧主義軍事學說的基礎上,毛澤東軍事思想又大大前進了一步。主要是:①對以前尚未遇到的新課題,第一次提供了科學答案。如開辟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武裝革命新道路。②在前人未曾開墾的理論領域,首創了全新的學說。如軍事辯證法。③把過去已提出的一些基本觀點,發展成為系統的理論。如人民戰爭。④把以往的一些理論預見,變成了完整而成功的現實。如恩格斯關於無產階級的解放在軍事上也應有自己的表現的預言,在毛澤東關於人民戰爭戰略戰術的理論與實踐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⑤在先哲們沒能完全解決或解決得不理想的問題上,作出了迄今最成功的回答。如怎樣建設一支永遠保持無產階級性質的新型人民軍隊。因此,毛澤東軍事思想作為無產階級軍事理論歷史發展的當代豐碑,是名副其實、當之無愧的。
(三)提供了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問題認識論和方法論。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科學價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具根本意義的,是它的軍事問題認識論和方法論。這是因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包括研究、解決戰爭和軍事問題,無不受一定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指導和制約;一切理論也只有被用作認識論方法論意義的工具時,才能進入實踐過程,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長期發揮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尚未在軍事領域充分展開。毛澤東把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系統地應用於軍事領域,從歷史觀、認識論、辯證法與軍事斗爭實際的緊密結合上,創建了一整套科學的軍事思想及軍事思維方法。它不僅集中地表現為毛澤東的軍事辯證法原理,同時也體現在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全部內容之中。如果說孫子兵法的認識論方法論價值可以超時代、跨領域地輻射,那麼,兼有高度哲學成就的毛澤東軍事思想所揭示的軍事斗爭的內在規律,就尤其具有穩定而廣泛的應用價值。例如,在軍事方面,毛澤東軍事思想既可以為我們抵制當代軍事思想中形形色色的錯誤觀點和思潮,正確地觀察思考戰爭與和平、軍事斗爭與軍事建設問題,提供一套科學的思路,又可以為我們新時期的國防和軍隊建設,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建軍與作戰,提供研究新情況、探索新規律、解決新問題的銳利思想武器。在非軍事方面,毛澤東軍事思想所揭示的能使人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軍事哲理,在現代社會中具有普遍的適應性和融通性。無論是政治、經濟、科技、外交等各條戰線,還是思想、文化、體育等各個行業,總之凡一切存在矛盾斗爭和開創性活動的領域,毛澤東軍事思想都能從立場、觀點和方法等多方面,撥動、啟迪人們的創造智慧,從中總結、抽象出科學的指導原則和實踐策略。
關於國防意識,不可否認,二十一世紀國家之間的較量是以綜合國力為基礎,以經濟實力為先導。可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當國家競爭白熱化的時候,極端的較量形式就會出現。這個極端的較量形式就是戰爭!當今的中國,安全隱患不可謂不多。南沙群島被東南亞小國強占,台灣問題尚未解決,中日東海問題和釣魚島爭端也日益升級。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西方超級大國在前蘇聯已經解體俄羅斯日漸衰微的情況下,把中國看成是其二十一世紀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開始以各種手段遏制中國的發展。可以說,現在我國的國防形式不容樂觀,表面上的歌舞昇平實際掩藏著波濤洶涌。
大國外交,是以實力為基礎進行的國家之間的較量。沒有實力就沒有外交地位。在世界史上沒有見到過任何一個國家在沒有實力的情況下卻擁有很高的國際地位。國際地位不是天生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的。當然,現在的中國並非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們的國家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資金支持國防建設。但是,這遠遠不夠。國防不僅僅是國家和軍隊的事情,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事情。可以說,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國防力量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國防意識
二、增強國防意識
什麼是國防?國防是指國家為防備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保衛國家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所進行的軍事活動,以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經濟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動。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所以,必須加強全民的國防教育,增強國防觀念。近代中國充滿血和淚的屈辱史對中國人民來說是刻骨銘心的,是永遠不會忘記的。一個國家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國防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而如今,我們應當清楚地看到,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戰爭、地區戰爭不斷,天下並不太平。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從一個防禦性的組織變成了一個進攻性的軍事組織,不經聯合同授權就自行對其他國家進行武裝干涉,對世界和平構成重大威脅。剛剛結束的伊拉克戰爭,遲遲未決的台灣問題,朝鮮核武器等這一系列不安定因素不得不引起我們在和平年代的憂思。因此必須加強國防,一個國家的國防建設是其主權的保證、發展的基礎;一個人的國防觀念是其愛國精神及綜合素質的體現。
積極學習國防教育理論,理解研究國防知識。只有我們具有了一定的國防觀念,才可能積極學習國防知識和軍事技能、主動旅行國防義務。國無防不立,民無防不安,國防是關繫到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大計,國防與中華民族每一個成員息息相關。
三、端正愛國精神
從近代歷史很容易的可以看出,落後就要挨打,不團結,不愛國就會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作為大學生,作為華夏子孫,我們要用自己的身軀捍衛我們的國土。愛國精神是衡量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標准。
愛國精神有很多內涵,它既是一個人知識是水平的體現,也是一個人道德水準的反映,也是一個人思想覺悟的展示,可以說愛國主義精神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愛國主義精神也是有層次的,一個要高層次愛國主義精神的人必定要有高層次的綜合素質,而軍訓教學正是為了培養我們的這種素質。通過軍訓教學大學生建立了積極的愛國精神,正確的愛國態度,科學的報國方法,存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拓寬眼界,順應時代
當今世界是一個極度全球化的世界,隨著科技的進步,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和交通工具的升級,使世界各國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密切,一個嶄新的「地球村」是的世界已初步形成。因此,在現代社會不能只關注眼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拓寬視野、放眼世界,才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而這種情況在軍事應用國防建設中尤顯突出。而在當今世界上復雜的形勢,美國稱霸的野心,日本崛起的企圖,歐洲在世界上的角色,俄羅斯與我國的關系,第三世界的發展以及我國在國際舞台的地位。在當今前沿科技的發展,在軍事上各種武器的應用,各種先進的戰略系統應用,各種戰術策略的實施。在軍隊建設的各方面問題,步兵的基本軍事技能,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偉大貢獻。這些知識極大的拓寬了我們的眼界,豐富和健全了我們的知識結構,使我們進一步適應當今社會大發展。
五、 掌握國防知識
我們應當了解和掌握有關的國防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例如:國防基礎理論、軍事知識、國防歷史、國防形勢、國防法制……
現代戰爭告訴我們戰爭就是人民的戰爭,戰爭取得勝利的關鍵必須依靠於人民的力量,我們就是未來戰爭而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祖國的重任肩負於我們身上,祖國仍需加強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學習,增強民族意識學成報效祖國,祖國明天輝煌關系於我們,我們相信祖國明天會更好!
⑼ 求大一軍事理論論文1200字
大學生與軍訓教育
自從進入大學以來,學校開展了一系列軍訓教育,從上學期的軍事技能訓練到這學期的軍事理論課程,以此加強大學生的國防觀念和軍事素質。而作為受教育者的我,也經歷著一系列的變化和提高,汗水與歡笑、感動與深思、激動與憂慮以及一股不可遏制的愛國激情沖擊著我的心,在其中我受益匪淺。在短暫而漫長的人生旅程中,我第一次與祖國母親貼得那麼近,由衷地體會到對她的愛,深切地感受到她的脈動,也真心地為她的安危擔憂。孫子雲:「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學習軍事理論,就大的方面來說,是讓我們以一種居安思危的心態來認識國防,汲取各種軍事理論的精華,放眼世界,立足當今。對個人而言,學習《國防教育》能加強我們的修養,陶冶我們的情操,開闊我們的胸懷。因而,我深刻的感受到在高校開展學生軍訓教學工作的必要性,它既是加強國防建設的重要措施,也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正確決策,它既能體現人才培養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和諧統—,增強學生的國防觀念利國防意識,培養大學生的基本軍事技能,又有力地促進了大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對於軍訓教學對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意義我想有以下四點:
一、增強國防意識
什麼是國防?國防是指「國家為防備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保衛國家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所進行的軍事活動,以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經濟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動。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所以,必須加強全民的國防教育,增強國防觀念。近代中國充滿血和淚的屈辱史對中國人民來說是刻骨銘心的,是永遠不會忘記的。一個國家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國防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而如今,雖然隨著蘇聯的解體,蘇美爭霸世界的冷戰局面結束了,但我們應當清楚地看到,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戰爭、地區戰爭不斷,天下並不太平。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從一個防禦性的組織變成了一個進攻性的軍事組織,不經聯合同授權就自行對不聽它話的國家進行武裝干涉,對世界和平構成重大威脅。剛剛結束的伊拉克戰爭,遲遲未決的台灣問題,劍拔弩張的日本與朝鮮等等這一系列不安定因素不得不引起我們在和平年代的憂思。
因此必須加強國防,一個國防的國防建設是其主權的保證、發展的基礎;一個人的國防觀念是其愛國精神及綜合素質的體現。那麼如何加強國防觀念呢?軍訓教育就是一個重要措施。通過軍訓教育使大學生認識國防、了解國防,讓學生們深刻體會到國防與我們息息相關,這對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健全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拓寬學生眼界,端正學生的愛國熱情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增強國防意識是維護祖國的必須也是個人發展的必須。
二、端正愛國精神
愛國精神是衡量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標准。什麼是愛國精神呢?其實這是個比較復雜的概念,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絕不是盲目的熱愛。其實愛國精神包含很多內涵,它既是一個人知識是水平的體現,也是一個人道德水準的反映,也是一個人思想覺悟的展示,可以說愛國主義精神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有人也許會問:愛國不是簡單的愛國嗎,還能有什麼內涵?其使這是很多人包括與多大學生對愛國精神的誤解。愛國主義精神也是有層次的,一個要高層次愛國主義精神的人必定要有高層次的綜合素質,而軍訓教學正是為了培養我們的這種素質。通過軍訓教學大學生建立了積極的愛國精神,正確的愛國態度,科學的報國方法,存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拓寬眼界,順應時代
當今世界是一個極度全球化的世界,隨著科技的進步,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和交通工具的升級,使世界各國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密切,一個嶄新的「地球村」是的世界已初步形成。因此,在現代社會不能只關注眼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拓寬視野、放眼世界,才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而這種情況在軍事應用計國防建設中尤顯突出。通過學習,我了解到當今世界復雜的形勢,美國稱霸的野心,日本崛起的企圖,歐洲在世界上的角色,俄羅斯與我國的關系,第三世界的發展以及我國在國際舞台的地位。通過學習,我了解到了當今前沿科技的發展,在軍事上各種武器的應用,各種先進的戰略系統應用,各種戰術策略的實施。通過學習,我初步了解了軍隊建設的各方面問題,步兵的基本軍事技能,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偉大貢獻。這些知識極大的拓寬了我的眼界,豐富和健全了我的知識結構,使我進一步適應當今社會大發展。
四、堅韌精神品質
在軍事技能訓練中,教官嚴厲的軍人作風是我的楷模,烈日炎炎的炙熱考驗是對我的磨煉,艱苦繁重的訓練是對我的提升,整齊標準的列隊動作是對我的規劃。從中我學會了一種堅韌的品質。在軍事理論教學中,無數英雄人物感動著我,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胡修道,在他們身上都印證了一種堅韌的品質,正如竹子「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而這種品質是成就人生,取得事業輝煌和美滿家庭的重要品質,是適應社會積極人生的寶貴品質。
而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應如何投身國防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八點:
一、 增強國防觀念,認識國防的重要意義。
積極學習國防教育理論,理解研究國防知識。只有我們具有了一定的國防觀念,才可能積極學習國防知識和軍事技能、主動旅行國防義務。國無防不立,民無防不安,國防是關繫到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大計,國防與中華民族每一個成員息息相關。
二、 認識歷史,增強愛國情操
從近代歷史很容易的可以看出,落後就要挨打,不團結,不愛國就會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作為大學生,作為華夏子孫,我們要用自己的身軀捍衛我們的國土。
三、 認識世界,認識現實
多看國際新聞,了解現實,了解世界形勢,國家狀況。關心國家大事。不難從國際形勢中看到雖然表面上和平,但仍然存在危險。我們應該時刻警惕。
四、 努力學好科學知識
作為學生,學習才是主業。只有我們學好了科學知識,有了一技之能,才能談得上報效祖國。只有學好了科學知識我們才能成為合格的四有新人,成為合格的接班人。
五、 掌握國防知識
我們應當了解和掌握有關的國防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例如:國防基礎理論、軍事知識、國防歷史、國防形勢、國防法制……
六、 積極參加軍事訓練
軍事訓練是我們大學生必須得學習的一種國防課程。在這些實踐性的教育環節中進一步鞏固我們所學的國防知識。軍事訓練中我們可以學會基本的軍事技術,在突發的戰爭中可以及時的為國家增加軍事人員,補充軍力,並且我們還可以從中豐富知識、增強體魄,還可以培養我們的無私奉獻的責任意識、令行禁止的紀律觀念、扎實奮斗的拼搏精神促進我們的全面發展.。
七、 自覺履行國防義務。按時,保質保量的完成應該履行的義務。自覺形成「為國防盡義務光榮」的良好社會風尚。
八、積極參加課余國防教育演講,實踐.參加和宣傳國防教育理論和知識.及全民教育,提高全體大學生以及全民的國防意識.
我們是生長在新世紀的一代大學生,是肩負祖國建設勇往的一代,我們是幸福的,我們在和平中快樂的成長,父母把我們從天真浪漫的的童年時代小心翼翼地扶我們走過來,在溫暖和無微不至的懷抱中,得到了嚴父的教誨和慈母的重愛。對於我們已踏入青年的行列有了獨特的思維完整的性格和較穩定的人生觀,正缺乏一種精神的指列,一種「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激情。
我們是祖國國防建設的後備軍,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縱觀國際形勢,我們需要培養一種世界的眼光,軍事理論課就是培養我們基本的國防知識和積極投身國防建設和為國效力的精神。
現代戰爭告訴我們戰爭就是人民的戰爭,戰爭取得勝利的關鍵必須依靠於人民的力量,我們就是未來戰爭而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曾記得一位教官說過:「你們是具有高素質的一代,如果我們的軍隊就是你們,那麼這支軍隊此是一個所向披,不可戰勝的軍人。」
祖國的重任肩負於我們身上,祖國仍需加強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學習,增強民族意識學成報效祖國,祖國明天輝煌關系於我們,我們相信祖國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