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盧氏軍事基地

盧氏軍事基地

發布時間:2021-02-02 06:12:28

1. 二戰日本未戰領中國的地區

胡繩在七七事變五十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說,「敵後的解放區擁有居民9200萬人,占淪陷區總人口2.078億的44%;收復國土83.7萬多平方公里,占淪陷區總面積126.3萬多平方公里的66%。」我們可看出日本侵佔的面積有126.3萬多平方公里。

當然這是指日本侵略者主要集中的地區。事實上,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抗戰勝利,日本曾佔領了中國26省1560餘縣市,侵略面積竟達660餘萬平方公里!詳看本文地圖: 此前,1895年4月, 清朝政府被迫在日本馬關簽署《馬關條約》,把台灣和澎湖割讓給日本。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則佔領了如今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及河北、內蒙古絕大部分地區。也就是說,1937年前,日本已侵佔了我國的台灣省、東北三省、熱河省、察哈爾省大部和冀東地區。
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到1945年8月無條件投降,在八年中,它侵佔了半個多中國!

一、「七七事變」到1938年10月,侵略者氣焰囂張,大舉進犯,是其戰略進攻階段,在16個月中,攻佔了一大批縣城、9個省會和北平、天津、上海、武漢、廣州等大城市,直到首都南京。日軍鐵蹄踏遍了平漢、津浦、平綏鐵路沿線和長江下游沿岸及珠江三角洲地區,控制了華北、華中、華東廣大富庶地區。其侵略魔爪向西已深入到綏遠省的歸綏(今呼和浩特)、包頭,山西省的原平、陽曲、太原等地。

二、侵略軍由於佔地太多、戰線過長、兵力分散,1938年10月轉入戰略相持階段,直至1942年。其間,日軍實施有限目標進攻,又侵佔了南昌、隨縣、棗陽、金華、奉化等城市和地區。向西進佔到湖北省的宜昌市,向南深入到福建省的閩侯(今福州)、廈門,廣西省的邕寧、綏淥,廣東省的汕頭、雷州半島直至海南島全島。

還侵佔了香港。我國西南大後方雲南省西部的騰沖、龍陵也被侵佔。

三、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迅猛發展,中國戰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日軍優勢盡失,於1943年轉入戰略防禦階段。它為了扭轉被動局面,並確保本土安全,1944年春發動了豫湘桂戰役。

在八個月中,攻陷城市146座(重要城市有鄭州、許昌、洛陽、株洲、長沙、衡陽、桂林、柳州、南寧等),空軍基地7個,飛機場36個,打通了縱貫中國南北的交通線(平漢線、粵漢線)、湘桂線和中越交通線,侵佔了豫、湘、桂、粵四省2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是中國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的一次大潰敗,蔣介石不得不承認:這是中國戰場最艱危的時期。通過這次戰役,日軍向西侵佔了河南省的陝縣、盧氏縣、靈寶市(後收復),湖南省的邵陽市,廣西省的宜山,貴州省的獨山,逼近貴陽,致使重慶陷於混亂。四、到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了重大勝利,日軍處境更加孤立,但它垂死掙扎,在中國戰場又發動了一些攻勢,侵佔了江西省的遂川、贛州,廣東省的南雄、新城、海豐及老河口、芷江等飛機場。還侵佔了河南省西部的淅川、西峽口,並於4月4日攻佔了豫、陝交界的河南省的重陽店,這是日軍1945年「在中國大陸向西前進得最遠的地點」。日軍侵佔中國領土,具體說:東三省、熱河、綏遠一部、察哈爾、河北、山西絕大部、山東、河南大部、安徽絕大部、江蘇、浙江一部、江西北部、湖北絕大部(只有大別山在桂系手裡)、湖南大部、福建大部、廣東一部、廣西一部、雲南小部。中國保留有:陝西、甘肅、寧夏、四川、西康、貴州完整,雲南大部。福建肯定是全境淪陷,正是由於日軍控制了中國東南沿海,影響了美國的利益,才導致後期日美矛盾尖銳東北全部淪陷。期間,有部分被侵佔領土可再深度解釋為:1、內蒙古地區被佔領到包頭市;2、華北是包括山西全省在內的山西以東全部華北地區;3、華中是湖北巫山以東的全部華東地區;4、華南是貴州以東,貴州獨山,都勻曾一度被佔領;5、廣西河池、白色以東在1944年豫湘貴戰役中被日本佔領。這么多「以東」,還有雲南德宏自治州。其實也有幾個例外,如:福建和江西交界的大半部分例外;安徽阜陽、毫州例外。筆者所說的絕對有權威性在抗日戰爭中有兩個戰場,一個是正面戰場,一個是敵後戰場。負責正面戰場的國民黨軍隊在抗戰中公道來說還是積極很作戰的,但當時在強大敵人攻勢前戰略性的後退是不可免的。從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後,直到1944年初,日軍在正面戰場上停止了戰略性進攻,這主要是因為在它的背後出現了它從未預計到的戰場。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部隊從抗戰一開始就深入敵人後方,發動群眾,武裝群眾,開展運動戰和游擊戰,建立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這就在華北、華中、華南開辟了廣大的敵後戰場。敵軍不得不用大部分力量投入這個戰場。 毋庸置疑,抗日戰爭國民黨正面戰場的貢獻應該是至高無上的地位,主要戰役絕大部分則是國民黨軍隊來應對的打的,他們則關鍵時期敢和日本人硬碰硬。譬如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22場大規模戰役 要知道,偉大的中國衛國戰爭是世界四大反法西斯戰爭之一!他們則是用重兵集團與敵人浴血奮戰!戰爭期間,國軍陸軍有3211418名官兵壯烈犧牲,其中包括8名上將,41名中將,71名少將。國軍空軍有6164名飛行員血灑長空,2468架戰機被擊落。國軍海軍全軍覆沒,所有艦艇全部打光。其作用如下: 第一、由於正面戰場的頑強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在 3個月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和「速戰速決」的方針。消耗了日本的軍事、經濟實力,使其陷入長期戰爭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軍兵力分散,戰線延長,為戰略相持階段的到來,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第二、支援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敵後戰場的開辟,為敵後游擊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三、國民黨中愛國官兵的抗戰英雄業績,振奮了民族精神,大長了中華民族的志氣,促進了全國的團結和進步,堅定了中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念;第四、「喚起了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擴大了中國抗戰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第五、掩護了西南抗戰基地的營建,為領導機構和沿江、沿海工廠、學校、科研機構的內遷爭取了時間;此外,國民黨遠征軍深入印緬作戰,則為中國抗戰乃至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在這里,我們理當向所有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與尊嚴而戰斗過的人致敬!且為那些至今仍為日本占我釣魚島而積極保釣的各位愛國同胞致敬!

2. 岳飛除了是軍事家之外,還能稱的上詞人和書法家嗎


岳飛(1103-1142),字鵬舉來,相州湯陰源(今屬河南)人。出身貧寒,二十歲應募為「敢戰士」,身經百戰,屢建奇功,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將。紹興十年(1140)統率岳家軍大破金兵於郾城,進軍朱仙鎮,准備渡河收復中原失地。但朝廷執行投降政策,勒令其退兵。後被趙構、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流傳下來的作品不多,但都是充滿愛國激情的佳作。有《岳武穆集》,為後人所編。

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滿江紅

寫懷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滿江紅

登黃鶴樓有感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
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路!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3. 誰有古代 城市的介紹(或圖片)

洛陽隋唐兩代的東都城遺址。
http://home.olemiss.e/~gg/hstrymap/05810618.jpg
http://www.chinacraft.com/zggy/06wwgys/wwbhdw/yz/stddyz.htm

中國隋唐兩代的東都城遺址。在河南省洛陽市區及近郊,南望龍門,
北依邙山,西至澗河,洛水橫貫其間。1954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對隋唐洛陽城進行勘查;1959年調查了宮城、皇城及周圍諸小城的平
面布局,確定一些門址的位置,並發掘了皇城南牆的右掖門;1960
~1965年繼續調查了街道、里坊及市場的位置,同時發掘了宮城。
1969年,河南省博物館與洛陽市博物館聯合調查、鑽探和發掘了含嘉
倉城;其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市博物館和洛陽市文
物工作隊又多次在隋唐洛陽城遺址內進行發掘。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
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城營建於隋大業元年
(605),其規模僅次於都城大興城。唐代略有增建。隋唐洛陽城包括
宮城、皇城、圓壁城、曜儀城、東城、含嘉倉城和外郭城。

外郭城

南寬北窄,略近方形。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基址寬約15~20米。南
牆長約7290米,東牆長約7312米,北牆長約6138米,西牆南端長約
6776米。稍呈弧形。東西兩牆下面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外郭城有
8個城門,西牆無門。南牆3門,自東向西為長夏門、定鼎門(隋名建
國門)、厚載門(隋名白虎門)。東牆3門,自南向北為永通門、建春門
(隋名建陽門)、上東門(隋名上春門)。北牆2門,東為安喜門(隋名
喜寧門),西為徽安門。勘察清楚的南牆3門和建春門等都是一門三
道。城內街道橫豎相交,形成棋盤式的布局。在洛河以南探出南北豎
街12條,東西橫街6條;洛河以北探出南北豎街4條,東西橫街3條。
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門大街,又稱天門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
幹道,現存長約3公里,寬約90~121米,路土厚達0.6米。城內街道
組成里坊,據《唐六典》及《舊唐書》等文獻記載並結合考古鑽探的
實際情況可知,總數為109坊3市,即洛河南為81坊2市(西市、南市)
,洛河北為28坊1市(北市)。已勘查出洛河南的55個坊和洛河以北的
9個坊,其餘各坊市為今城所壓或被洛河沖毀。

宮城

位於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長方形。北牆長1400米,西牆長
1270米,南牆長1710米,東牆長1275米。城牆寬約15~20米,中為
夯築,內外砌磚。已經勘查出南牆正中的應天門(隋名則天門)、東邊
的明德門(隋名興教門)、西邊的長樂門(隋名光政門)和北牆的玄武
門、西牆的嘉豫門。在宮城中軸線上,發現多處大片夯土殿址,西部
已發掘出多處長方形基址和一處石砌圓形基址。應天門內右側發現了
為營建宮室而設置的窯場,出土大批註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磚瓦。
勘查探明了宮城東南側自成一城的東宮以及北部的陶光園、中部偏北
的徽猷殿、西北部的九洲池,特別是宮城內武則天時的明堂遺址的發
掘,是迄今洛陽隋唐東都城考古最重要的發現。遺址的方位、形制、
建築特點,與文獻記載的明堂〔開元二十八年(740)改稱含元殿〕頗
相符合。在夯土殿基正中,有由4塊大青石構成的巨型柱礎。柱礎外
圈直徑4.17米,內圈直徑3.87米,它的發現為進一步弄清宮城內宮
殿的布局,逐步復原宮城、皇城內的建築,確立了准確標志。

皇城

圍繞在宮城的東、南、西三面,其東西兩側與宮城之間形成夾城。由
於洛河北移,皇城東南部被沖毀,南牆僅存西段,長約540米,東牆
現存長約1115米,西牆長約1670米。已勘查出東牆的宣耀門、西牆
的宣輝門和南牆西部的右掖門。右掖門已發掘,殘高2.15米,進深
17.5米,為一門三道,每個門道寬6米,左右門道外側各有13根立,
採用上架過梁的形式,其上蓋築門樓,內有寬1.25米的車轍。皇城內
發掘了隋代的子羅倉。

其他諸小城

曜儀城在宮城之北,為狹長形,東西長約2100米,南北寬約120米。
曜儀城以北是圓壁城,東西長2110米,南北寬為460(西端)~590米
(東端)。圓壁城的北牆即外郭城北牆西段。已勘查出這兩座小城的斷
續城垣以及兩城中部相通之門道和圓壁城北牆正中的龍光門。在皇城
東側發現有東城,城址為縱長方形,南北長約1270米,東西寬約620
米。在宮城東北角和西北角外,還有面積較小的東西隔城。

從考古發現看,諸小城中最重要的是東城北面的含嘉倉城。城平面為
長方形,南北長725米,東西寬615米。有城門4座,即倉東門(東門)
、倉中門或圓壁門(西門)、德猷門(北門)、含嘉門(南門)。德猷門
經發掘為單門道,寬4.9米,進深17米,門道留有車轍。東北部和南
半部,已探出糧窖287座,東西成排,南北成行。先後發掘了12座糧
窖,其中9座出有銘磚,有唐代調露、長壽、天授、萬歲通天、聖歷
等年號,記載著糧窖在倉城中的方位,儲糧的品種、數量,糧食來
源、入窖年月、運輸和管理人員的官職和姓名。第160號窖還保存有
約25萬千克的炭化穀物。含嘉倉城的發掘,為研究隋唐時期大型官
倉的倉儲和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遺址的保護

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文物保護單位,並劃定重點保護區和
一般保護區,建立文物保護小組。1982年以後,洛陽市政府規定在保
護區進行建設,要履行報批手續,並由文物部門進行鑽探和發掘,重
點文物保護區一般不許進行基建。對發掘出土的重要遺跡,如石砌圓
形建築基址、大型石柱礎等,修建了保護房或圍欄加以保護。1989年
又重新明確保護范圍,並建立多處石質保護標志碑。
長安
http://home.olemiss.e/~gg/hstrymap/06170907.jpg
http://www.zjsz.net/kz/lishi/shihua/suitang/tang21.htm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C%C6%
B3%A4%B0%B2%B3%C7&in=4&cl=2&cm=1&sc=0&lm=-1&pn=3&rn=1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C%C6%B3%A4%B0%B2%B3%C7&z=0

這里有更多
http://jjmking.blog.hexun.com/5184538_d.html
北京
http://home.olemiss.e/~gg/hstrymap/14201644.jpg

4. 有誰知道盧氏家譜

一、盧氏淵源 關於續修家譜 古人重視修譜,認為"自古氏族立譜,而垂示後裔。"一般而言,修譜的目的在於"溯淵源,分疏戚,序尊卑。"族譜編修興於宋代,盛於明清,一般為30年一修。宋朝以後,各地盧氏族人,因為人口發展繁衍,以及社會動亂等原因,造成了分離遷徙。因此,先人都十分注意編纂自己家族、房派的歷史,敘明源流,載述祖宗懿德業績,勾劃傳衍脈系等。盧氏家譜、族譜,現存最早有修於宋代者。明清時期,因遷徙流轉之事甚多,故家譜、族譜的編修、記述也特多,為今人了解盧氏發展變遷提供了很大方便。而家(族)譜中,最有價值者首推序言,現在特選部分以供參考。 涿州,古稱范陽、涿郡,是一座有著2300多年建制史的歷史名城。涿州在歷史上可謂名人輩出,257位歷史名人使涿州成為全國縣級區劃中涌現名人最多的一個,劉備、趙匡胤、盧植、酈道元、邵庸等都是在歷史上值得大書一筆的人物。而在這257位歷史名人中,盧姓歷史名人佔了近一半。 涿州是盧、酈、鄔、祖、簡、燕、鄢、雷等姓氏的發祥地,在中華姓氏和宗族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范陽盧氏。盧氏文化有著深厚的底蘊和內涵,它既包括歷代盧氏族人治國安邦的方略、經世濟用的齊家之法,也蘊涵著對社會、文學、藝術、科技、教育、宗教、民俗等學科和領域的主張、見解與貢獻。盧氏文化的精髓可以這樣概括:"愛國敬宗、仁德孝信、建業重譽、詩禮傳家"。 家族源流緣於上古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盧氏委員會的盧同筍主任介紹,盧氏人口在國內有600多萬,居各姓氏中第42位,不及全國人口總數的千分之五,從數量上說算是一個小姓氏。但盧氏在歷史上又創造出十分輝煌的業績,一直為世人所稱贊。 據研究考證,盧姓子孫是炎帝神農氏的後代。追蹤盧姓歷史,最早可以源於上古時代我國西部高原的一支游牧部族,史稱"盧方",周代又稱"盧戎"。盧人即姜姓戎族中一支。據《漢書·西南夷列傳》記載,姜即羌,意為牧羊人,逐水草而居,隨畜遷留中原。 西周初年,炎帝的裔孫姜子牙因協助周武王推翻商紂王的統治受封建立姜姓齊國。從盧氏初祖炎帝、遠祖姜子牙到得姓媒介祖高傒有著三千多年的漫長經過。 秦博士盧敖首肇盧姓 姜子牙第十一世裔孫高傒因擁立齊桓公,成就齊國霸業,受封得盧邑(今山東長清西南)為采邑,"盧"字的來歷就源於其祖居地"盧方",以顯不忘先祖。公元前404年田和篡奪齊國君位,禍及高傒子孫,於是逃往燕地,落戶於今涿州一帶。後改姓為"盧"以紀念封地,故盧氏之正式肇姓,至今約有2300多年歷史。 《唐書》宰相世系表載:"秦博士盧敖,子孫家於涿水(今拒馬河)之上,遂為范陽涿人"。盧敖是有明確文字記載並明確籍貫的盧姓第一人,是盧氏開基祖。秦朝末年,盧敖裔孫盧綰隨漢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受封為燕王,封國也在涿郡一帶。至三國時期,涿郡更名為范陽郡,郡治涿縣(今涿州市)。因此,涿郡盧氏又稱范陽盧氏。盧氏盡管還有其他來源,但在發展中只有范陽盧氏一枝獨秀。所以天下出現了"言盧必稱范陽"的傾向。一些出身於旁門別支的盧姓人也敬認范陽盧姓人的祖先為祖先。所以,現今近千萬的盧氏均為范陽盧氏,且都有家譜。 漢盧植成為中興始祖 盧氏播譽天下,始於東漢盧植(公元121-192年)。他以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經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稱頌青史,開范陽盧氏文化之先河,被尊為盧氏的中興始祖和范陽盧氏始祖,是歷史上配享孔廟的28位大儒之一,據傳他還是劉備的老師。《後漢書·盧植傳》中記載:"風霜以別草木之性,危亂而見貞良之節,則盧公之心可知矣"。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大軍北伐,路過涿郡,特發布旌盧植令告當地守令: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干"。盧植在社會劇烈動亂中,作為中流砥柱、儒宗人望,其學問膽識、功勛業績與品德風范,有著廣泛的影響,為世所公認的楷模,因此奠定了盧氏後來作為"北州冠族""范陽郡望"的基礎。《舊唐書·盧》稱:"先自元魏以來,冠冕頗盛"。 盧植及其子孫們,在漢魏南北朝所積累建樹的學問業績、品德風范,成為盧氏子孫千餘年長盛不衰的聲望基礎和精神動力。"范陽盧氏,代為著姓""積代簪纓",名人輩出。在佛、道、儒三大文化領域皆有驕人成就。如歷代學者盧欽、盧諶、盧景裕、盧彥卿、盧思道等,東晉農民起義軍領袖盧循,北周名臣盧辯、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大歷十才子"之一盧綸、被歐洲尊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的佛教中國化的創始人、"禪宗六祖"慧能、明朝名將盧鏜、盧象升;清朝名將盧坤、軍機大臣盧蔭薄等,無一不是出自"范陽盧氏"。 盧氏宗祠 涿州城東拒馬河畔,有一處建築群,紅牆藍瓦,綠樹掩映,肅穆幽雅。座北向陽的大門上,黃底墨字"范陽盧氏宗祠"匾額鮮明奪目。這里不僅是盧氏家族祭祖之地,而且有廣泛而久遠的社會影響。韓國的前總統盧泰愚所說"范陽盧氏"使"涿州名揚天下"、涿州是"世界盧氏祖先的基地",具體所指就是這個地方。 盧氏宗祠之北有盧氏先祖盧植的墓地。不必說各地盧氏族人,自然按節令來此祭祀祖先;即使並非盧姓的人氏,也時常前來,憑吊長眠於此的這位東漢名臣。 作為范陽盧氏始祖的盧植,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經學家和教育家,在歷史上有極高的聲譽。"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干",是東漢朝廷對這位"涿郡涿人"的評價。宋朝太宗皇帝所謂"積代簪纓自范陽,尚書光耀千年史"的詩句,是對他由衷的贊頌。盧植以正直的品格、超群的才學和卓著的業績,開創了盧氏家族"代代出名士"的基業,贏得了生前的名望和死後的不朽,配享於孔廟,名列中華民族古聖賢之中。 以盧植為始祖的涿州盧氏家族,詩禮傳家、有功於國,世代簪纓、歷朝顯貴,漢末以降,成為北方四個高門大姓之一。因魏晉-隋唐數百年間,涿州名"范陽",故而盧氏的郡望為"范陽",涿州盧氏被稱為"范陽盧氏"。斯時,家族的郡望是政治地位的標志和文化傳承的徽章,因此,播遷於海內外的盧姓族人,大都把自家堂號奉為"范陽堂"。 范陽盧氏是一個人才輩出、聲名遠播的宗族。僅從三國到唐代,正史記載的盧姓族人就達到八百餘位。其中有宰相、尚書、刺史、太守、郡守等百餘人。清代道光年間的兩廣總督、涿州人盧坤,是盧植的嫡系後裔。海外盧氏宗親中,有韓國的兩位總統盧泰愚、盧武鉉。 無論是國內遊客還是"老外",人們來到范陽盧氏宗祠,來到盧植墓前,常常陷入沉思,常常流連忘返。或許是因為,對這里蘊涵的東方文化精神、對歷經數千年而生生不息的民族基質,需要細細品味…… 青廉盧氏家族的源流 關於靈壽縣青廉盧氏家族是由兩個遷徙途徑而來,一支由平山縣盧家莊遷來,而我們陳家街一支是由平山盧家莊遷到靈壽縣盧家窪後又分一支遷到青廉村來。至於平山盧家莊繁衍的盧姓世祖相傳乃由范陽遷來。多年來我們原來住在陳家街的盧姓家族與從盧家莊遷來的另一分支盧姓長期友好共處,相敬如賓,仍尊稱一家。隨著社會的發展,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生活范圍已經不再局限在本土,在外地我們總是稱謂本村盧姓一家人。相信以後必將和睦氣氛世代延續下去。 二、族訓 人類社會,基於家庭。尊祖敬宗,睦族敦倫。齊家愛國,興邦固本。夫妻二人,家庭核心,情深意篤,互愛互敬。男不尊大,女不卑從;相互理解,情感交融;窮莫易節,富不變心;風雨同舟,比翼鵬程。雙方父母,共同侍奉,善其衣食,便其住行,醫其疾病,娛其精神,桑榆逢春,夕陽更紅。婆媳翁婿,理解尊重,情同骨肉,休戚關情。偶有不賢,理解寬容。婆待兒媳,應若親生;兒媳對婆,應為娘親;婆媳難處,兒應居中,巧施斡旋,妙語開心。兄弟姐妹,手足情深;心相默契,行相照應;供養老人,協力同心;遺產繼承,以法為憑;親密無間,黃士成金。妯娌融洽,家門有幸,若有摩擦,兄弟秉正,不可偏信,切勿慫恿,溫言明理,春陽消冰,鄰里相處,以和為重,與人為善,坦盪真誠,嚴以律已,寬以待人,倘生紛爭,主動調停,據手言和,高下莫爭,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幸勤勞動,致富光榮。財源廣進,儉朴節用。用而不奢,儉而不吝;衣莫厭舊,食莫貪豐;有當思無,富當慈貧;細水長流,籌劃精心。合家和睦,夫婦相親。擇妻選婿,重在情緣;情投意合,志在言端;自主婚姻,幸福美滿。計劃生育,優育優生。琢玉成器,教子成人。天下父母,人同此心。人生啟蒙,貫沏終生。身教重范,言教莫松。勤勞務實,莊敬持身,嚴而無度,反生怨恨。愛而不寵,嚴格示訓。撥苗助長,反害兒孫。自古紈絝,毀於嬉縱。寒門貴子,並非天生。矢志苦學,磨礪成鋒。兒孫年少,應端品行;縱欲有害,惡習傷身。堅持正義,旗幟鮮明。效國酬志,學好本領。知識高峰,奮斗攀登。文明家庭,守法為榮,權利義務,自覺履行。嚴守法度,處變不驚。違法犯罪,禍國殃民。染者回頭,迷者猛醒。時時守法,家族康靖。 三、 家譜編纂說明 由於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男丁不再是家庭的唯一繼承人,同時,因為社會已經發展到信息時代,作為家譜乃家族的歷史檔案資料,可以容納大量信息。所以我們這次續修家譜的原則凡是我族的男丁、夫人及姑娘的資料都登錄在冊。男士依先輩分再長幼的順序登錄,夫人的資料隨其後,所生男丁在其父後注有名字,詳細資料在其所在輩分列出。姑娘的資料在其父下方另列一行。 對於早年遷居異地的族人,暫時不能取得聯系的,只能等待時機,以後再填寫。 因為我們的家譜已經遺失,這就形成了前期資料的缺失。沒有任何依據可供參考,這就自然決定了對於先人的輩分及名諱不可得知,追溯只能靠年長族人的回憶。因為沒有舊家譜作範例,再則由於執筆者才疏學淺的限制,所以編修中難免存在不妥不實甚至謬誤之處。期盼能得到族人或其他名人志士斧正。

5. 9月8日歷史上的今天,9月8日歷史上發生了什麼事

1、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簽訂

1951年9月8日,日、美兩國在舊金山美軍陸軍第六軍司令部簽訂該軍事同盟條約。1952年4月28日生效。1950年,美國出於推行「冷戰政策」的需要,決定重新武裝日本並使之成為美國在遠東的主要軍事基地。為使此目的合法化,美國同日本簽訂該條約。

條約由前言和5項條款組成。規定日本承認美國有權在日本駐扎陸、海、空軍;駐日美軍可根據日本政府的要求,鎮壓「內亂」和「暴動」、對付外來武力進攻;未經美國同意,日本不得將任何基地給予第三國,駐軍的配備條件另由日美行政協定規定等。

1960年,該條約為《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和約》所代替。

2、文學翻譯家曹靖華逝世

曹靖華原名曹聯亞,1897年8月11日生於河南省盧氏縣,青年時代即積極投身進步的學生運動,1920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並被派往莫斯科東方大學讀書,1922年回國。

曹靖華將自己的生命同國家、人民的命運聯系在一起,195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對黨的事業忠貞不渝,董必武同志曾以「潔比水仙幽比菊,梅香暗動骨彌堅」的詩句,贊譽他高尚的情操和風骨。

曹靖華1987年9月8日凌晨3時53分溘然長逝,終年90歲。

3、我國首次土地拍賣活動

建國後,土地屬國家所有,一直由國家統一分配,無償使用。1981年11月,深圳特區首先開始對部分土地使用徵收費用。1987年7月1日,深圳市政府又提出以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為指導思想的改革方秦確定可以將土地使用權作為商品轉讓、租賃、買賣。

1981年9月8日,深圳市以協商議標形式出讓有償使用的第一塊國有土地。9月11日以招標形式出讓第二塊國有土地,12月1日又以拍賣形式出讓第三塊國有土地使用權,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首次土地拍賣活動,引起了國內外人士的重視。

4、首屆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在廈門舉行

1997年9月8日,由外經貿部主辦,福建省和廈門市人民政府承辦的首屆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在廈門開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盧嘉錫為洽談會剪綵。來自香港、澳門、台灣、東南亞地區以及美國、日本、韓國和歐洲的5000餘名客商參加了盛會。

5、海地渡船嚴重超載 造成特大海難

1997年9月8日,加勒比島國海地一艘渡船在首都太子港西北部海面失事沉沒,804名乘客中大部分人失蹤,只有60人獲救生還。

這艘渡船投入運營剛10天時間,失事的原因是嚴重超載。海難發生後,海地政府立即開展了緊急救援工作。截至記者發稿時,除60名生還者外,救援人員已發現了49具遇難者的屍體。這是1993年海地「尼普頓」號客輪沉沒造成1700多人死亡以來發生的又一次大海難。

6. 浙南戰場與中國戰場

胡繩在七七事變五十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說,「敵後的解放區擁有居民9200萬人,占淪陷區總人口2.078億的44%;收復國土83.7萬多平方公里,占淪陷區總面積126.3萬多平方公里的66%。」我們可看出日本侵佔的面積有126.3萬多平方公里。

當然這是指日本侵略者主要集中的地區。事實上,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抗戰勝利,日本曾佔領了中國26省1560餘縣市,侵略面積竟達660餘萬平方公里!詳看本文地圖: 此前,1895年4月, 清朝被迫在日本馬關簽署《馬關條約》,把台灣和澎湖割讓給日本。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則佔領了如今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及河北、內蒙古絕大部分地區。也就是說,1937年前,日本已侵佔了我國的台灣省、東北三省、熱河省、察哈爾省大部和冀東地區。
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到1945年8月無條件投降,在八年中,它侵佔了半個多中國!

一、「七七事變」到1938年10月,侵略者氣焰囂張,大舉進犯,是其戰略進攻階段,在16個月中,攻佔了一大批縣城、9個省會和北平、天津、上海、武漢、廣州等大城市,直到首都南京。日軍鐵蹄踏遍了平漢、津浦、平綏鐵路沿線和長江下游沿岸及珠江三角洲地區,控制了華北、華中、華東廣大富庶地區。其侵略魔爪向西已深入到綏遠省的歸綏(今呼和浩特)、包頭,山西省的原平、陽曲、太原等地。

二、侵略軍由於佔地太多、戰線過長、兵力分散,1938年10月轉入戰略相持階段,直至1942年。其間,日軍實施有限目標進攻,又侵佔了南昌、隨縣、棗陽、金華、奉化等城市和地區。向西進佔到湖北省的宜昌市,向南深入到福建省的閩侯(今福州)、廈門,廣西省的邕寧、綏淥,廣東省的汕頭、雷州半島直至海南島全島。

還侵佔了香港。我國西南大後方雲南省西部的騰沖、龍陵也被侵佔。

三、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迅猛發展,中國戰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日軍優勢盡失,於1943年轉入戰略防禦階段。它為了扭轉被動局面,並確保本土安全,1944年春發動了豫湘桂戰役。

在八個月中,攻陷城市146座(重要城市有鄭州、許昌、洛陽、株洲、長沙、衡陽、桂林、柳州、南寧等),空軍基地7個,飛機場36個,打通了縱貫中國南北的交通線(平漢線、粵漢線)、湘桂線和中越交通線,侵佔了豫、湘、桂、粵四省2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是中國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的一次大潰敗,蔣介石不得不承認:這是中國戰場最艱危的時期。通過這次戰役,日軍向西侵佔了河南省的陝縣、盧氏縣、靈寶市(後收復),湖南省的邵陽市,廣西省的宜山,貴州省的獨山,逼近貴陽,致使重慶陷於混亂。四、到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了重大勝利,日軍處境更加孤立,但它垂死掙扎,在中國戰場又發動了一些攻勢,侵佔了江西省的遂川、贛州,廣東省的南雄、新城、海豐及老河口、芷江等飛機場。還侵佔了河南省西部的淅川、西峽口,並於4月4日攻佔了豫、陝交界的河南省的重陽店,這是日軍1945年「在中國大陸向西前進得最遠的地點」。日軍侵佔中國領土,具體說:東三省、熱河、綏遠一部、察哈爾、河北、山西絕大部、山東、河南大部、安徽絕大部、江蘇、浙江一部、江西北部、湖北絕大部(只有大別山在桂系手裡)、湖南大部、福建大部、廣東一部、廣西一部、雲南小部。中國保留有:陝西、甘肅、寧夏、四川、西康、貴州完整,雲南大部。福建肯定是全境淪陷,正是由於日軍控制了中國東南沿海,影響了美國的利益,才導致後期日美矛盾尖銳東北全部淪陷。期間,有部分被侵佔領土可再深度解釋為:1、內蒙古地區被佔領到包頭市;2、華北是包括山西全省在內的山西以東全部華北地區;3、華中是湖北巫山以東的全部華東地區;4、華南是貴州以東,貴州獨山,都勻曾一度被佔領;5、廣西河池、白色以東在1944年豫湘貴戰役中被日本佔領。這么多「以東」,還有雲南德宏自治州。其實也有幾個例外,如:福建和江西交界的大半部分例外;安徽阜陽、毫州例外。筆者所說的絕對有權威性在抗日戰爭中有兩個戰場,一個是正面戰場,一個是敵後戰場。負責正面戰場的國民黨在抗戰中公道來說還是積極很作戰的,但當時在強大敵人攻勢前戰略性的後退是不可免的。從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後,直到1944年初,日軍在正面戰場上停止了戰略性進攻,這主要是因為在它的背後出現了它從未預計到的戰場。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部隊從抗戰一開始就深入敵人後方,發動群眾,武裝群眾,開展運動戰和游擊戰,建立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這就在華北、華中、華南開辟了廣大的敵後戰場。敵軍不得不用大部分力量投入這個戰場。 毋庸置疑,抗日戰爭國民黨正面戰場的貢獻應該是至高無上的地位,主要戰役絕大部分則是國民黨來應對的打的,他們則關鍵時期敢和日本人硬碰硬。譬如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22場大規模戰役 要知道,偉大的中國衛國戰爭是世界四大反法西斯戰爭之一!他們則是用重兵集團與敵人浴血奮戰!戰爭期間,國軍陸軍有名官兵壯烈犧牲,其中包括8名上將,41名中將,71名少將。國軍空軍有6164名飛行員血灑長空,2468架戰機被擊落。國軍海軍全軍覆沒,所有艦艇全部打光。其作用如下: 第一、由於正面戰場的頑強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在 3個月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和「速戰速決」的方針。消耗了日本的軍事、經濟實力,使其陷入長期戰爭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軍兵力分散,戰線延長,為戰略相持階段的到來,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第二、支援了中國領導的解放區敵後戰場的開辟,為敵後游擊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三、國民黨中愛國官兵的抗戰英雄業績,振奮了民族精神,大長了中華民族的志氣,促進了全國的團結和進步,堅定了中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念;第四、「喚起了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擴大了中國抗戰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第五、掩護了西南抗戰基地的營建,為領導和沿江、沿海工廠、學校、科研的內遷爭取了時間;此外,國民黨遠征軍深入印緬作戰,則為中國抗戰乃至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在這里,我們理當向所有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與尊嚴而戰斗過的人致敬!且為那些至今仍為日本占我釣魚島而積極保釣的各位愛國同胞致敬!

7. 豫西鄂北會戰參戰將領都有誰

司令長官:劉 峙 副:郭寄嶠 孫 震
2集團軍:劉汝明 5軍:曹福林 6軍:劉汝珍 豫鄂邊區挺進軍:杜回大中(代)
22集團答軍:孫 震 41軍:曾蘇元 45軍:陳鼎勛 69軍:米文合
33集團軍:馮治安 59軍:劉振三 77軍:何基澧
冀察戰區總司令:高樹勛 新8軍:胡伯翰 河北民軍:喬明禮

8. 永年縣盧氏家譜世系表

一、盧氏淵源關於續修家譜古人重視修譜,認為「自古氏族立譜,而垂示後裔。」一般而言,修譜的目的在於「溯淵源,分疏戚,序尊卑。」族譜編修興於宋代,盛於明清,一般為30年一修。宋朝以後,各地盧氏族人,因為人口發展繁衍,以及社會動亂等原因,造成了分離遷徙。因此,先人都十分注意編纂自己家族、房派的歷史,敘明源流,載述祖宗懿德業績,勾劃傳衍脈系等。盧氏家譜、族譜,現存最早有修於宋代者。明清時期,因遷徙流轉之事甚多,故家譜、族譜的編修、記述也特多,為今人了解盧氏發展變遷提供了很大方便。而家(族)譜中,最有價值者首推序言,現在特選部分以供參考。涿州,古稱范陽、涿郡,是一座有著2300多年建制史的歷史名城。涿州在歷史上可謂名人輩出,257位歷史名人使涿州成為全國縣級區劃中涌現名人最多的一個,劉備、趙匡胤、盧植、酈道元、邵庸等都是在歷史上值得大書一筆的人物。而在這257位歷史名人中,盧姓歷史名人佔了近一半。 涿州是盧、酈、鄔、祖、簡、燕、鄢、雷等姓氏的發祥地,在中華姓氏和宗族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范陽盧氏。盧氏文化有著深厚的底蘊和內涵,它既包括歷代盧氏族人治國安邦的方略、經世濟用的齊家之法,也蘊涵著對社會、文學、藝術、科技、教育、宗教、民俗等學科和領域的主張、見解與貢獻。盧氏文化的精髓可以這樣概括:「愛國敬宗、仁德孝信、建業重譽、詩禮傳家」。 家族源流緣於上古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盧氏委員會的盧同筍主任介紹,盧氏人口在國內有600多萬,居各姓氏中第42位,不及全國人口總數的千分之五,從數量上說算是一個小姓氏。但盧氏在歷史上又創造出十分輝煌的業績,一直為世人所稱贊。 據研究考證,盧姓子孫是炎帝神農氏的後代。追蹤盧姓歷史,最早可以源於上古時代我國西部高原的一支游牧部族,史稱「盧方」,周代又稱「盧戎」。盧人即姜姓戎族中一支。據《漢書·西南夷列傳》記載,姜即羌,意為牧羊人,逐水草而居,隨畜遷留中原。 西周初年,炎帝的裔孫姜子牙因協助周武王推翻商紂王的統治受封建立姜姓齊國。從盧氏初祖炎帝、遠祖姜子牙到得姓媒介祖高傒有著三千多年的漫長經過。 秦博士盧敖首肇盧姓 姜子牙第十一世裔孫高傒因擁立齊桓公,成就齊國霸業,受封得盧邑(今山東長清西南)為采邑,「盧」字的來歷就源於其祖居地「盧方」,以顯不忘先祖。公元前404年田和篡奪齊國君位,禍及高傒子孫,於是逃往燕地,落戶於今涿州一帶。後改姓為「盧」以紀念封地,故盧氏之正式肇姓,至今約有2300多年歷史。 《唐書》宰相世系表載:「秦博士盧敖,子孫家於涿水(今拒馬河)之上,遂為范陽涿人」。盧敖是有明確文字記載並明確籍貫的盧姓第一人,是盧氏開基祖。秦朝末年,盧敖裔孫盧綰隨漢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受封為燕王,封國也在涿郡一帶。至三國時期,涿郡更名為范陽郡,郡治涿縣(今涿州市)。因此,涿郡盧氏又稱范陽盧氏。盧氏盡管還有其他來源,但在發展中只有范陽盧氏一枝獨秀。所以天下出現了「言盧必稱范陽」的傾向。一些出身於旁門別支的盧姓人也敬認范陽盧姓人的祖先為祖先。所以,現今近千萬的盧氏均為范陽盧氏,且都有家譜。 漢盧植成為中興始祖 盧氏播譽天下,始於東漢盧植(公元121—192年)。他以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經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稱頌青史,開范陽盧氏文化之先河,被尊為盧氏的中興始祖和范陽盧氏始祖,是歷史上配享孔廟的28位大儒之一,據傳他還是劉備的老師。《後漢書·盧植傳》中記載:「風霜以別草木之性,危亂而見貞良之節,則盧公之心可知矣」。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大軍北伐,路過涿郡,特發布旌盧植令告當地守令: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干」。盧植在社會劇烈動亂中,作為中流砥柱、儒宗人望,其學問膽識、功勛業績與品德風范,有著廣泛的影響,為世所公認的楷模,因此奠定了盧氏後來作為「北州冠族」「范陽郡望」的基礎。《舊唐書·盧》稱:「先自元魏以來,冠冕頗盛」。 盧植及其子孫們,在漢魏南北朝所積累建樹的學問業績、品德風范,成為盧氏子孫千餘年長盛不衰的聲望基礎和精神動力。「范陽盧氏,代為著姓」「積代簪纓」,名人輩出。在佛、道、儒三大文化領域皆有驕人成就。如歷代學者盧欽、盧諶、盧景裕、盧彥卿、盧思道等,東晉農民起義軍領袖盧循,北周名臣盧辯、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大歷十才子」之一盧綸、被歐洲尊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的佛教中國化的創始人、「禪宗六祖」慧能、明朝名將盧鏜、盧象升;清朝名將盧坤、軍機大臣盧蔭薄等,無一不是出自「范陽盧氏」。 盧氏宗祠涿州城東拒馬河畔,有一處建築群,紅牆藍瓦,綠樹掩映,肅穆幽雅。座北向陽的大門上,黃底墨字「范陽盧氏宗祠」匾額鮮明奪目。這里不僅是盧氏家族祭祖之地,而且有廣泛而久遠的社會影響。韓國的前總統盧泰愚所說「范陽盧氏」使「涿州名揚天下」、涿州是「世界盧氏祖先的基地」,具體所指就是這個地方。
盧氏宗祠之北有盧氏先祖盧植的墓地。不必說各地盧氏族人,自然按節令來此祭祀祖先;即使並非盧姓的人氏,也時常前來,憑吊長眠於此的這位東漢名臣。
作為范陽盧氏始祖的盧植,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經學家和教育家,在歷史上有極高的聲譽。「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干」,是東漢朝廷對這位「涿郡涿人」的評價。宋朝太宗皇帝所謂「積代簪纓自范陽,尚書光耀千年史」的詩句,是對他由衷的贊頌。盧植以正直的品格、超群的才學和卓著的業績,開創了盧氏家族「代代出名士」的基業,贏得了生前的名望和死後的不朽,配享於孔廟,名列中華民族古聖賢之中。
以盧植為始祖的涿州盧氏家族,詩禮傳家、有功於國,世代簪纓、歷朝顯貴,漢末以降,成為北方四個高門大姓之一。因魏晉—隋唐數百年間,涿州名「范陽」,故而盧氏的郡望為「范陽」,涿州盧氏被稱為「范陽盧氏」。斯時,家族的郡望是政治地位的標志和文化傳承的徽章,因此,播遷於海內外的盧姓族人,大都把自家堂號奉為「范陽堂」。
范陽盧氏是一個人才輩出、聲名遠播的宗族。僅從三國到唐代,正史記載的盧姓族人就達到八百餘位。其中有宰相、尚書、刺史、太守、郡守等百餘人。清代道光年間的兩廣總督、涿州人盧坤,是盧植的嫡系後裔。海外盧氏宗親中,有韓國的兩位總統盧泰愚、盧武鉉。
無論是國內遊客還是「老外」,人們來到范陽盧氏宗祠,來到盧植墓前,常常陷入沉思,常常流連忘返。或許是因為,對這里蘊涵的東方文化精神、對歷經數千年而生生不息的民族基質,需要細細品味……青廉盧氏家族的源流關於靈壽縣青廉盧氏家族是由兩個遷徙途徑而來,一支由平山縣盧家莊遷來,而我們陳家街一支是由平山盧家莊遷到靈壽縣盧家窪後又分一支遷到青廉村來。至於平山盧家莊繁衍的盧姓世祖相傳乃由范陽遷來。多年來我們原來住在陳家街的盧姓家族與從盧家莊遷來的另一分支盧姓長期友好共處,相敬如賓,仍尊稱一家。隨著社會的發展,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生活范圍已經不再局限在本土,在外地我們總是稱謂本村盧姓一家人。相信以後必將和睦氣氛世代延續下去。二、族訓 人類社會,基於家庭。尊祖敬宗,睦族敦倫。齊家愛國,興邦固本。夫妻二人,家庭核心,情深意篤,互愛互敬。男不尊大,女不卑從;相互理解,情感交融;窮莫易節,富不變心;風雨同舟,比翼鵬程。雙方父母,共同侍奉,善其衣食,便其住行,醫其疾病,娛其精神,桑榆逢春,夕陽更紅。婆媳翁婿,理解尊重,情同骨肉,休戚關情。偶有不賢,理解寬容。婆待兒媳,應若親生;兒媳對婆,應為娘親;婆媳難處,兒應居中,巧施斡旋,妙語開心。兄弟姐妹,手足情深;心相默契,行相照應;供養老人,協力同心;遺產繼承,以法為憑;親密無間,黃士成金。妯娌融洽,家門有幸,若有摩擦,兄弟秉正,不可偏信,切勿慫恿,溫言明理,春陽消冰,鄰里相處,以和為重,與人為善,坦盪真誠,嚴以律已,寬以待人,倘生紛爭,主動調停,據手言和,高下莫爭,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幸勤勞動,致富光榮。財源廣進,儉朴節用。用而不奢,儉而不吝;衣莫厭舊,食莫貪豐;有當思無,富當慈貧;細水長流,籌劃精心。合家和睦,夫婦相親。擇妻選婿,重在情緣;情投意合,志在言端;自主婚姻,幸福美滿。計劃生育,優育優生。琢玉成器,教子成人。天下父母,人同此心。人生啟蒙,貫沏終生。身教重范,言教莫松。勤勞務實,莊敬持身,嚴而無度,反生怨恨。愛而不寵,嚴格示訓。撥苗助長,反害兒孫。自古紈絝,毀於嬉縱。寒門貴子,並非天生。矢志苦學,磨礪成鋒。兒孫年少,應端品行;縱欲有害,惡習傷身。堅持正義,旗幟鮮明。效國酬志,學好本領。知識高峰,奮斗攀登。文明家庭,守法為榮,權利義務,自覺履行。嚴守法度,處變不驚。違法犯罪,禍國殃民。染者回頭,迷者猛醒。時時守法,家族康靖。三、 家譜編纂說明由於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男丁不再是家庭的唯一繼承人,同時,因為社會已經發展到信息時代,作為家譜乃家族的歷史檔案資料,可以容納大量信息。所以我們這次續修家譜的原則凡是我族的男丁、夫人及姑娘的資料都登錄在冊。男士依先輩分再長幼的順序登錄,夫人的資料隨其後,所生男丁在其父後注有名字,詳細資料在其所在輩分列出。姑娘的資料在其父下方另列一行。對於早年遷居異地的族人,暫時不能取得聯系的,只能等待時機,以後再填寫。因為我們的家譜已經遺失,這就形成了前期資料的缺失。沒有任何依據可供參考,這就自然決定了對於先人的輩分及名諱不可得知,追溯只能靠年長族人的回憶。因為沒有舊家譜作範例,再則由於執筆者才疏學淺的限制,所以編修中難免存在不妥不實甚至謬誤之處。期盼能得到族人或其他名人志士斧正。

9. 永曆政權為什麼選擇窮鄉僻壤雲南作為復興基地

在今天,雲南是一個比較貧窮的邊疆省份,不太為人所重視。但是在歷史上,雲南的地位卻大不相同。

永曆政權入滇,並非永曆小朝廷自身的決定。1647年(南明永曆元年,清順治四年)二月,大西軍余部首領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等在貴陽附近的定番開會,對大西軍今後的出路和策略進行商討。孫可望主張繼續與明朝作對,到廣東南嶺一帶,建立地盤,密謀自己稱帝。如果大事不好,可以向南流亡海外。李定國則力主聯明抗清,西進雲南,建立根據地,恢復大明江山。李定國的建議得到了多數與會將領的贊成,但孫可望反對。李定國表示孫可望亡命南海是死路一條,那還不如當場死去,旋即拔劍欲自刎。眾將奪下劍,撕破一面戰旗為其裹傷,並一致表示願意接受李定國的意見。孫可望見狀,只得收回己見。由此可見,永曆「西狩」主要是李定國的決定。

李定國是大西軍余部中最有才幹、而且最也忠於復興明朝事業的將領,他的部隊也是永曆政權後來的主要依靠力量。他在永曆政權流亡尚有其他地方可以選擇時,提出西進雲南的方針,是從復興明朝的大局出發的,符合永曆政權的根本利益。因此我們可以說:這個選擇絕非走投無路時的病急亂投醫之舉。

那麼,為什麼李定國要為永曆政權選擇西遷雲南呢?這是因為在當時,雲南可能是復興明朝的唯一基地。

中國歷史上的外患主要來自北方。

在唐代以前,中國中央王朝從來沒有遇到來自南方的威脅。但是到了唐代,這種威脅出現了,即南詔興起於雲南,並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強國。據《新唐書·南蠻傳》,南詔的疆域為「東距爨,東南屬交趾,西摩伽陀,西北與吐蕃接,南女王,西南驃,北抵益州,東北際黔、巫」。換言之,其疆域東麵包括兩爨(雲南),東南到達安南,西北連接吐蕃,南面和女王國(國都在今泰國的南奔)接界,西南和驃國(政治中心在今緬甸曼德勒一帶)接界,北抵大渡河,東北抵黔、巫(今貴州和四川的長江南岸),儼然成為中南半島上的超級強權。

南詔的兩大鄰國朝與吐蕃都是強國,南詔向東、北、西北幾個方向發展都遇到困難,因此積極向南、東南和西面發展。南詔在雲南的西南地區設置了開南節度和銀生節度,統治中南半島的許多地區。晚清民初時期學者沈曾植說:「開南、安西所部,遠皆達於南海。以《地理志》所記通天竺路互證,知非?辭不實者。蓋驃之屬國,皆為南詔屬國矣。」可見南詔勢力范圍一直達到南海。南詔軍隊曾與女王國、昆侖國發生沖突,到過真臘國(今柬埔寨)「蒼波洶涌」的大海邊。

南詔與唐朝進行過多次戰爭。唐太和三年(829年),南詔大舉進攻西川(亦稱益州,中心在成都平原)。南詔軍佔領了成都外城,雖然未能攻入內城,但退兵的那一天,南詔強迫成都各種技術工匠舉家南遷,人數達數萬人。兩年後,李德裕任西川節度使,要求南詔放回被虜的人,南詔放回了4000人。

咸通十年(869年),南詔軍第二次進攻西川,與唐軍大戰,雖然最後被擊敗,但戰爭對益州造成了重大損害。益州是唐代後期中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當時人說天下最富庶的地區為「揚一益二」,即位於東部長江下游的揚州和位於西部成都平原的益州,因此也是中央政府兩大最重要賦稅來源地之一。南詔幾次進攻益州,對唐朝造成嚴重危害。

不僅如此,唐咸通元年(860年),南詔出兵東下,攻破唐朝的安南都護府首府交趾城(今越南河內市)。唐軍不久後收復安南。但三年之後,南詔再次攻破交趾,唐軍退守嶺南。南詔不斷攻擊唐朝,兩陷安南,迫使唐朝不得不調用重兵鎮守在南方的最大要塞桂林,導致「龐勛之亂」,嚴重削弱了唐朝的根基,使之無力鎮壓黃巢起義,最終滅亡。這個「唐亡於南詔」的觀點得到陳寅恪先生的肯定,也得到其他史家的認可。向達先生指出:南詔之患,「以懿宗時為最繁,幾乎每年都有邊警,而以中國的南部如安南、邕管為最甚。咸通時安南為南詔攻陷,於是邕管騷然,乃調東南之兵以戍桂林,卒之龐勛叛變,遂兆唐室滅亡之機。所以南詔的盛衰,安南的得失,關系於唐朝者甚大」。

南詔衰落後,大理國代之而起。大理國也是中南半島地區的強國,其疆域「東至普安路之橫山,西至緬地之江頭城,凡三千九百里而遠;南至臨安路之鹿滄江,北至羅羅斯之大渡河,凡四千里而近」。大致說來,包括了今雲南省和川西南地區,以及今緬甸東北部、寮國北部和越南西北部地區,與南詔國大致相同。除此之外,廣西的許多地區也在大理國的勢力范圍之內。

北宋皇?年間,廣西廣源州(今靖西、田東一帶)少數民族首領儂智高起兵反宋,率眾攻佔安德州,建立南天國。後來兵敗,遂投奔大理國。在大理國的支持下,准備進攻廣西和四川的黎、雅等州。與南詔不同,大理國與宋朝始終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即便在雙方政治關系幾乎斷絕的時期也未發生過戰爭。不過這不意味著大理是一個弱小國家。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大理國出動20萬大軍進攻安南國。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大理又介入安南國的王位繼承之爭。安南國王李乾德有一庶子,從小被送入大理國寄養,改名趙智之。紹興八年安南國王李陽煥死,大理國派軍隊護送趙智之歸國,與嗣子李天祚爭奪王位。宋朝支持李天祚,這次爭奪安南王位的戰爭以趙智之的失敗而告終。

在公元738年南詔皮邏閣統一六詔至1253年年大理國滅亡的五個世紀中,雲南一直是中國西南部和中南半島上超級強權。元朝滅了大理國後,雲南成為中國的一個行政區,從而以往幾百年的南方威脅也隨之消失。

雲南被元朝納入版圖後,依然保持著一種相當特殊的地位,實際統治者是元朝的蒙古貴族梁王和大理國後裔段氏。梁王以昆明為其統治中心,段氏則控制著大理一帶。元朝滅亡後,元順帝逃到漠北,稱為北元,與新建立的明朝對抗。梁王把匝剌瓦爾密仍奉元朝正朔,服從北元的命令。段氏雖然也直屬北元政府管轄,但處於半獨立狀態,與梁王政權之間不時發生武裝沖突。

明太祖朱元璋欲以和平方式解決雲南問題,曾多次派使者前往談判,均被殺害,遂決定用武力統一雲南。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明太祖命穎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左副將軍,西平侯沐英為右副將軍,率大軍三十萬征雲南,梁王派遣達里麻將兵十萬屯曲靖抗拒。經過激戰,洪武十五年(1382年)一月六日,梁王兵敗自殺。因此雲南是明朝統一的最後一個地區。

到了明代,雲南依然擁有相當強大的地方武力。

雲南西南邊疆的麓川撣族政權興起,到了元末明初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地方政權,與明朝和緬甸都發生了多次戰爭。從洪武十八年(1385年)到正統十三年(1448年),明朝發動了五次大規模的軍事征討(包括有名的「三征麓川」之役),大小戰事不計其數,「軍費所需,萬萬不可計」才消滅了麓川政權。

雲南在明代中國,經濟上擁有一種其他地方所無的優勢:白銀。

在元代,天歷元年(1328)全國銀產量為兩,其中幾乎一半(47.42%)是雲南生產的。到了明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的「白銀化」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到了萬曆時期,全國到處都在積極尋找銀礦,但是只有在雲南取得較好的結果。

明代後期旅行家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說:「采礦事惟滇為善。??他省之礦,所謂『走兔在野,人競逐之』。滇中之礦,所謂『積兔在市,過者不顧』也」。明末大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對全國的銀礦介紹如下:「凡銀中國所出,浙江、福建舊有坑場,國初或采或閉。江西饒、信、瑞三郡有坑從未開。湖廣則出辰州,貴州則出銅仁,河南則宜陽趙保山、永寧秋樹坡、盧氏高嘴兒、嵩縣馬槽山,與四川會川密勒山、甘肅大黃山等,皆稱美礦。,皆稱美礦,然生氣有限,每逢開?,數不足,則括派以賠償;法不嚴,則竊爭而釀亂。故禁戒不得不苟。燕、齊諸道,則地氣寒而石骨薄,不產金、銀」;「然合八省所生,不敵雲南之半。故開礦煎銀,惟滇中可行也。凡雲南銀礦:楚雄、永昌、大理為最盛,曲靖,姚安次之,鎮源又次之」。由於雲南是全國最大的白銀產地,手裡握有大量「硬通貨」,當然也擁有相當大的經濟實力。除了銀礦,雲南還擁有全國最大的銅礦,並且是全國林業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不過雲南銅礦和林業資源的開發,要到清代才大規模進行,這是後話。

正因如此,明朝寧可放棄在宋代以前一千年中一直是中國中央王朝直接統治的一個行政區、到了明朝又已佔領二十多年的安南,也不願放棄元代以前長期獨立的雲南,盡管雲南的居民絕大多數並非漢人。

雲南還具有特殊的地緣戰略地位。雲南陸路與越南、寮國、緬甸接壤,處於中國通過陸路進入南海——太平洋和孟加拉灣——印度洋的兩大重要戰略通道上,即是中國與中南半島陸地貿易的通道。由於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緣優勢,早在西漢時期,雲南就與南亞、東南亞發生過密切的經濟聯系。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正在西域進行鑿空之旅的大漢使者張騫竟然在大夏國(今阿富汗北部地區)發現了來自我國西南地區的邛竹杖、蜀布,就已感覺到中國的西南必有一條通往印度的道路,於是這條道路就這樣發現了。後世學者稱之為「南方絲綢之路」。

張騫回國後建議漢武帝打通通往西南地區的西南夷道,武帝採納了他的建議,因而使得一條從成都,經過雲南,在到達印度的官方南方貿易通道正式開通。由於道路的開辟,沿途的貿易也開始興盛起來。因此我們可以說,整個古代時期的雲南是在用「兩條腿」在運轉:一條是通往內地的國家向心力和經濟發展之路;另一條便是與東南亞和南亞之間充滿文化和經濟交流的國際通道。同時,雲南地處高原,易守難攻,進可攻,退可守,周邊有機可乘時則可憑借自身武力,居高臨下,向外出擊,攻城略地,稱霸一方。不僅南詔、大理如此,就是到了近代,滇系軍閥猶能以一省之力,稱雄於中國南部數十年,以致滇軍首領唐繼堯自稱「東大陸主人」。

此外,雖然漢人在明代雲南是「少數民族」,但是在政治、經濟方面卻居於統治地位。由於各方面的原因,雲南漢人對朝廷表現出罕見的忠誠。當永曆朝廷最後從雲南逃往緬甸時,出發時竟有數十萬人哭泣隨行,拖家帶口的官兵和士紳日行僅30里。這種忠誠,也是在其他地方難以見到的。

因此,上述情況使得雲南成為永曆政權流亡的最佳選擇。我認為李定國之所以選擇雲南為永曆政權的流亡目的地,正是考慮到了這些情況。

10. 中國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是那次戰役

古代史上是秦趙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見戰國歷史分期)。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近代史是抗日戰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10)盧氏軍事基地擴展閱讀:

長平之戰的影響:

長平之戰結果,趙軍固全軍覆沒,秦亦死傷近二十萬,即雙方傷亡超過六十萬。此役成為春秋戰國時代一次持續最久、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爭,誠如古人論及東周500年的戰爭時,唯推晉陽、長平兩役,所謂「晉陽之圍,懸釜而炊;長平之戰,血流漂鹵」。

長平之戰中,秦軍前後共殲滅趙軍45萬人,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為強勁的對手趙國,也給其他關東諸侯國以極大的震懾。這場戰爭由於秦取得全勝,由其統一的形勢已成不可逆轉,從此急轉直下。長平之役,標志著以列國林立、兼並戰爭頻發為時代特徵的戰國一代行將終結,一個史無前例的中央集權大帝國即將臨降。

長平一役,為戰國時代乃至整個封建史上最大的戰爭,其慘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時代也是罕見的。不僅僅有著列國中最主要國家最高決策層戰略成敗得失值得研究,也集中了戰國一代最優秀最傑出的軍事戰略家——廉頗、白起等將領的參與,包含著這群千古名將指揮如神的運籌幃幄,因此凝聚著中國古代悠久的發達的軍事科學理論和實踐經驗。

閱讀全文

與盧氏軍事基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