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清軍的武器裝備發展狀況如何
清朝統治者自詡復「以制武功開國,弧矢之利精強無敵」。然而,時當火器逐漸代替冷兵器的偉大轉折時期,由於社會生產的落後和清朝統治者的保守,清軍的武器裝備,尤其是火器的發展,始終非常緩慢,用來鎮壓國內之敵尚有餘力,用來抵抗外敵入侵就顯得落後,力不從心了。
總的說來,清軍的裝備是:金、鼓以示進退之節制,海螺以定早晚之聚散,旗纛以一瞻視,甲胄以衛身體,器械以制敵人。各兵專習者為弓箭、鳥槍、火炮、藤牌,兼習者為長槍、大刀、挑刀。水師則除火炮外,仍兼習排槍、鉤鐮槍、標槍、火箭。馬兵每名馬1匹,甲胄1副,弓箭1副,囊楗1個、箭40枝、腰刀1把。步兵有甲胄1副、腰刀1把。弓箭兵有弓箭1副、箭30枝。長槍兵有長槍1枝。鳥槍兵有鳥槍1枝。武官的裝備各按其官品級別規定,戰馬、箭數等多少不一。驍騎營、護軍營、前鋒營、火器營等的裝備也不一致。總的說來,八旗兵的裝備比綠營兵的精良。
㈡ 世界前三,甲午戰爭清軍的陸軍裝備有多先進
整體來說清來軍裝備不行
但新軍的自武器裝備,在輕兵器和輕型火炮上基本達到世界一流水準
但重炮上,清軍就差了一大截。主要重炮都被部署在了炮台上,且數量有限。
甲午戰爭時期,日軍的步槍和輕型火炮都不如清軍,但重炮火力上遠勝清軍,因此清軍被打崩了。(一戰初期法國陸軍主力火炮是75炮,德國陸軍這是大口徑的重炮,法軍同樣被德軍打的不要不要的;抗戰時期,國軍也是在重炮火力吃虧)
㈢ 17世紀清軍的武器裝備在世界上可算先進
清軍主力八旗軍以弓矢刀劍為主要武器,長於騎射,利於突襲決勝。後金八旗軍絕大部分為騎兵,主要武器為典型的冷兵器,如長刀、矛、槊、弓箭等,防護器具以鐵甲、皮甲為主。與明軍相比,後金的武器裝備明顯落後。
八旗軍後來一直拒絕從屢屢敗給自己的明軍那裡學習先進的武器技術。他們對冷兵器的執著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這種「以騎射為本」、「強干弱枝」 的冷兵器思維,後來長期統治了清朝的軍事指導思想。兩百多年後,努爾哈赤的子孫們終於為這種守舊落後的軍事指導思想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由於清朝在整個十七、十八世紀隔絕於世界之外,從未遇到過真正強大的敵人。在這一階段以內戰為主的戰事中,清軍比較輕松的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卻被金庸等人稱為「十七、十八世紀世界無敵」,其實不過是僥天之幸而已。
武器裝備方面,明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明軍配有大量的火器。明軍的車營由炮兵部隊和騎兵部隊構成。炮兵部隊配有大將軍炮、虎蹲炮、佛郎機炮等多種威力巨大的火炮,明軍火炮射程遠,威力大。以大將軍炮為例,「射程十里,每發可斃敵千人」。隸屬車營的騎兵部隊備有火統。明軍由於採取車騎合營的編制,並無獨立的騎兵部隊,因而其機動性遠不如後金的騎兵部隊。
明軍的步營則配備大量鳥統和多管火槍。明軍的鳥統仿製自西番和日式火繩槍,射程可達百餘米。筆者無法查到薩爾滸戰役中的明軍火器配備的准確資料,但根據明軍後來損失兩萬余件火器的情況推算,明軍火器配備比例有可能高達50%。明軍火器的配備比例在當時是世界上最高的。毫無疑問,火器的殺傷力、摧毀力、破壞力是冷兵器無可比擬的。
除了火器外,明軍也配備了一定數量的冷兵器,如弓箭、刀槍等。由於過於依賴火器的中遠距離打擊,明軍不夠重視貼身近戰及盔甲防護。
㈣ 中法戰爭中清軍武器裝備,部隊編制是怎樣的
馬尾海戰又稱馬江海戰,是中法戰爭中的一場戰役。
當時,法國擁有9艘軍艦,共計14514噸,擺在羅星塔的南面和東南,另有魚雷艇2艘。還有兩艘軍艦在金牌、琯頭一帶江面,阻止清軍塞江封口,保障後路安全。參戰法艦共有重炮71門,還有不少射速為每分鍾60發的哈齊開斯機關炮,官兵共有1790人。福建水師擁有11艘軍艦,共計6500噸,炮47門(大口徑炮很少),官兵1176人。福建水師8艘戰艦停泊在馬江邊的羅星塔之西,3艘停在羅星塔之東。從噸位、防護能力、重炮數量、兵員素質等方面比較,中法兩國海軍實力懸殊,法國艦隊顯然佔有優勢。
清末的陸軍軍隊裝備十分復雜,武器裝備主要有弓箭、刀矛等冷兵器,炮、鳥槍、銃槍等。
黑旗軍
晚清抗法、抗日名將劉永福組建、統率的武裝。1866年劉永福聚天地會起義軍部眾數百人在廣西安德建軍,以當地神廟中七星黑旗為軍旗,故稱黑旗軍。1867年為清軍所迫,避入中越邊境越南一側的保勝山區,墾荒耕牧,設卡抽稅,建立了根據地。編制仿清軍勇營,曾編至12個營,官兵三、四千人;上下親洽,作戰勇敢。武器是火器刀矛並用,作戰以伏擊襲擾見長。1873年、1883年(清光緒九年)兩次在越南河內大敗入侵法軍。中法戰爭期間又與清軍聯合在越南山西、北寧、宣光等地抗法。戰後被清廷撤入關內,裁為數百人,隨劉永福編入廣東南澳鎮清軍。
㈤ 康熙時期清軍的武器是什麼
清軍主力八旗軍以弓矢刀劍為主要武器,長於騎射,利於突襲決勝。後金八旗軍絕大部分為騎兵,主要武器為典型的冷兵器,如長刀、矛、槊、弓箭等,防護器具以鐵甲、皮甲為主
㈥ 1900年前後清軍的武器裝備怎樣
表面看是吹牛的意思,其實他是風扇廣告,說明天仙牌的風扇很好。
㈦ 1840年清軍的武器裝備與西歐軍隊的差距有多大
其實差別遠沒有想像的那麼大,貌似那時的槍還沒有膛線,精準度極差,而且射速也特別版的慢權,射程也不遠,要是拿弓箭硬拼也不是一點便宜占不到,主要還是英國軍隊的戰艦使用靈活,可以各地出擊,清軍雖然人數眾多,但你吃不準英國人會打哪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的戰役中,清軍和英軍的人數上都是差不多的,不賴裝備,主要還是清政府整體都出了問題!
㈧ 在鎮南關大捷中清軍裝備了什麼比較現代的武器他們對付的法軍又裝備的什麼武器
中法戰爭的時候 淮軍大部分使用的是江南製造總局仿製的英國的步槍 具體什回么型號步槍不詳答 江南製造總局仿製的不僅質量低劣而且還炸膛 這對清軍步兵無疑是種考驗 中法戰爭的時候 清軍主要還是以大刀長矛為主 火槍並不多 而且清軍步兵並不懂得保養火槍 基本是壞的比丟的多 時間長了 射程 殺傷 精確度都會受到影響 鎮南關的清軍 基本是用三倍的傷亡來換法軍一倍傷亡
㈨ 清緬戰爭時清軍,裝備了哪些武器裝備
我理解,您說的,清緬戰爭,應該是順治入關不久,
派遣,吳三桂和阿齊格,深入專緬北,追剿南明末代皇帝屬,永曆帝小朝廷的戰爭吧?
如果是這次戰爭,那就是:刀、戈、弓、矢、外加戰馬,鳥槍、紅夷炮,最多有幾頭戰象,其實還是冷兵器戰爭。
㈩ 清朝軍隊是用的哪些武器
清朝統治者自詡「以武功開國,弧矢之利精強無敵」。然而,時當火器逐漸代替冷兵器的偉大轉折時期,由於社會生產的落後和清朝統治者的保守,清軍的武器裝備,尤其是火器的發展,始終非常緩慢,用來鎮壓國內之敵尚有餘力,用來抵抗外敵入侵就顯得落後,力不從心了。
總的說來,清軍的裝備是:金、鼓以示進退之節制,海螺以定早晚之聚散,旗纛以一瞻視,甲胄以衛身體,器械以制敵人。各兵專習者為弓箭、鳥槍、火炮、藤牌,兼習者為長槍、大刀、挑刀。水師則除火炮外,仍兼習排槍、鉤鐮槍、標槍、火箭。馬兵每名馬1匹,甲胄1副,弓箭1副,囊楗1個、箭40枝、腰刀1把。步兵有甲胄1副、腰刀1把。弓箭兵有弓箭1副、箭30枝。長槍兵有長槍1枝。鳥槍兵有鳥槍1枝。武官的裝備各按其官品級別規定,戰馬、箭數等多少不一。驍騎營、護軍營、前鋒營、火器營等的裝備也不一致。總的說來,八旗兵的裝備比綠營兵的精良。
清初各處營伍所用器械向來無一定之例,往往以本部武官的愛好和習慣為轉移,故士兵武藝難以精專。雍正五年下令各省將軍督撫提鎮要「因地制宜,酌定規制,永遠遵奉」,自此各省駐軍所用器械歸於統一。根據雍正的旨意,清政府規定內地各省與沿海沿邊各省的裝備因地而異。如山東省,弓箭、鳥槍、炮、藤牌、長槍、大刀均系通設之械,每兵百名分作十分,其中弓箭三分、烏槍五分、藤牌一分、長槍一分,此外別設炮手專習演放,不得擅自更換。山西省每兵百名分作十分,其中弓箭六分、鳥槍四分。福建省陸路各營,每兵千名分作20隊,其中弓箭馬兵4隊、弓箭步兵2隊、鳥槍兵10隊、炮兵1隊、藤牌兵l隊、長槍兵1隊、大刀兵1隊。
軍器製造以實用為主,式樣有規定,給發有定數,簡閱有定期,年久朽損或出征殘缺者及時修補,多餘的武器存庫備用,私賣私典者依法處置。軍器一般由兵部定式後移交工部製造,按名給發,也有少數自備的。鳥槍一般不許民間私造私藏,子母炮等只許八旗兵使用,不準綠營兵製造和使用。清兵入關後,其火器的發展方向是輕型化,以滿足國內需要為目的。對於某些很有發展前途的火器,如戴梓的連珠銃、伍連登的爆炸彈等,雖然引起康熙皇帝的驚喜,但並未得到真正的重視和支持。由於清朝統治者對於前人的經驗和西方的先進技術都重視不夠,所以,在火器製造方面日益落後。各省炮位長短、大小、輕重不一,其製法亦互異。八旗和綠營的軍器本有專官負責製造、保管和檢查,但後來執行不嚴,形同虛設,以致軍隊裝備逐漸落後,嚴重影響了戰鬥力的提高。
清軍平時的訓練因時因地而異。太宗天聰年間親率八旗演習行陣,是為清代皇帝舉行大閱之始。後來皇帝每年親巡塞外校獵行圍,三年舉行一次大閱典禮,在京師南苑、玉泉山、王家嶺等地檢閱京營八旗。此外,京營訓練各有定製。如正黃、鑲黃、正白三旗親軍,每月分期輪流訓練騎射二次,步射四次。八旗驍騎營每月習射六次。春秋二季還披甲練步射和騎射。春月分操二次,合操一次,秋月合操二次,仲春孟秋還要登城操習鳴螺。漢軍每月練習鳥槍外,春秋月,每旗出炮lO位,在盧溝橋試炮五日。春秋兩季,四旗合操四次,八旗合操二次,初冬,各旗演習步圍。
綠營訓練方法是沿自明代的舊法,以所謂連環法陣勢為主,「平時較閱雖屬可觀,臨陣打仗竟無實用」。其法是,每年秋季霜降日,綠營將弁率兵入教場,設軍幕。中軍建大纛於場中央,士卒披甲列陣肅立,統兵大臣傳令合操,中軍便揚令旗指揮,發炮三響,鳴角擊鼓,步兵騎兵列隊行陣,施放火槍,連環無間。同時也表演長矛、短刀、藤牌等武藝。平時也有小操、大操、合操、試炮、巡察、步圍、步行等制度。乾隆五十年(1785),「以綠營陣法,向習兩儀四象方園等舊式,無裨實用,改仿京營陣式,由提督頒發各標鎮,如式教練,各營每月定期合操,並演九陣十連環之陣」。分散駐防應差的綠營平時訓練最少,巡撫標兵也如此,只得抽空訓練。綠營鳥槍兵照八旗火器營進步連環之法操練,統兵官習射以六力弓為度,習槍以迅速命中目標為度。盡管朝廷大臣和將軍、提督、總兵等不定時地到各地營伍中巡視訓練的情況,但總的說來,各地清軍「甲仗旗幟尚屬鮮明,而鳥槍騎射各種技藝則皆屬平常」,「營伍整飭者少,廢弛者多」。由於清朝統治者頑固堅持「騎射、國語,乃滿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務」的觀點,所以,對火器的裝備和訓練仍重視不夠,嚴重影響了清軍戰鬥力的進一步提高。
清太宗皇太極曾把入關前的八旗軍制和明朝軍製作過對比,他說:「明國小民,自謀生理,兵丁在外,別無家業,惟持官給錢糧;我國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先還之兵,俱已各理器具,治家業,課耕田地,牧馬肥壯,俟耕種既畢,即令在家之人經理收獲,伊等軍器繕完,朕即率之前往。」由此可見,八旗軍制兵民結合、耕戰結合的特點,決定了其後勤供應必然是「軍器、軍糧使之自備」。又因當時後金正處於奴隸制向封建農奴制轉化時期,搶奪明朝的人口和財物是戰爭的重要目的,所以,出征的八旗官兵,「家有奴者,不限多少,自以其意,甲騎偕行」,並且「各帶子弟甚多」,這些隨征的奴隸和子弟,既是預備兵,又是後勤兵,「隨伊家主於戰陣之間則奮力向前,到營則汲水造飯,夜則牧馬匹」。八旗官兵「專為搶掠財物」而戰爭,必然通過以戰養戰來解決其主要的後勤供應問題。因此,清兵入關搶掠時,一般只自備一月左右的糧料,入關後,全靠搶掠來維持供應和鼓勵士氣。
清兵入關後,為鞏固對全國的統治權,清朝統治者基本上禁止軍隊的公開掠奪行為,通過戶部、兵部、工部的分工合作來解決軍隊的後勤供應。至於清軍官兵及其家屬的生活,主要靠其俸餉和旗地來維持,總的說來八旗待遇比綠營優越得多。如「八旗兵餉之制:前鋒、親軍、護軍、領催、弓匠長月給銀四兩,驍騎、銅匠、弓匠月給銀三兩,皆歲支米四十八斛;步軍領催月給銀二兩,步軍一兩五錢,皆歲支米二十四斛;炮手月給銀二兩,歲支米三十六斛;由覺羅補前鋒、親軍、護軍者,月加銀一兩。教養兵月給銀如步軍之數,不給米。綠旗兵餉之制,京師巡捕三營,馬兵月給銀二兩,步兵一兩,皆月給米五斗;各省鎮標馬兵月餉銀三兩,步兵一兩五錢,守兵一兩,皆月支米三斗」。
清軍平時軍費的開支,每年大約2000萬兩銀,占清政府每年財政支出的2/3左右。戰爭期間,又有行糧、裝備、募勇、募夫、采買、賞恤、轉運等項戰時軍費開支,平均每年約400餘萬兩。平時、戰時兩項軍費開支,用去國庫收入的大半,因此,一旦財政危機,清政府就只有通過對地方厲行田賦考成、超額起解地方錢糧,鼓勵屯墾,實行捐納、加征多派,就地設法解決等辦法來緩和危機,以確保戰爭供應。
為保證前線的軍需供應,戶部曾在某些前線省份設餉司,專司錢糧。後因奏銷制度不完善,餉司官吏利用部規、倉規、加耗、口袋等項制度鑽營射利,使需費倍於正額,民不堪命,故於順治十一年(1654)將餉司撤了。以後前線的軍需供應主要由戶部、兵部的官員,與有關的地方官員聯合負責,利用沿途的驛站、軍台,募夫轉輸,運輸工具有車、馬、駝、船等。出塞遠征,很難因糧於敵,故運糧尤艱。「康熙漠北之役,西路惟歸化城滿兵不恤駝馬,中途餒匱。而寧夏鎮兵以總兵殷化行有備無患,令多攜而嗇用,又親相水草,恤馬力,故雖行寇虜燒荒之地,而一軍飽騰,且分余糧以濟滿兵」。「塞外運載,莫便於駝,一駝負米一石五斗,飲水不多,食草不擇」。特別是沙漠地帶,炮車、糧車行走十分艱難,很難按時將軍需運到前線,最理想的辦法是「改用駝負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