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出自何處
出自《孫子兵法》 。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
全文(節選)如下: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譯文如下:
所以能舉秋毫算不上力大,能見日月算不上眼明,能聽見雷聲算不上耳聰。古代所謂善於打仗的人,是戰勝於那些容易被戰勝得敵人。因此,善戰者打了勝仗,沒有什麼聰明與勇敢的名聲,所以他們能夠取得勝利而沒有失誤和差錯。
沒有失誤和差錯,是因為他們所採取的作戰措施本身就是勝利的,已經贏得了那已處在必定失敗的敵人。所以善戰者,是立於不敗之地,而又不放過導致敵人失敗的機會。
所以,勝利的軍隊先有勝利的把握,然後才取同敵人交戰。失敗的軍隊則是先去匆忙交戰然後才去爭取勝利。善戰者,修明政治並保持法度,所以能夠掌握勝敗的主動權。
孫武輾轉到吳國時,適逢公子光政變。公子光即位後,伍子胥聽說其才能,向吳王推薦。孫武帶著這13篇晉見吳王,獲得重用。
《漢書·藝文志》記載:「兵權謀家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於見吳王前;見吳王後又著問答多篇。晚至唐代,流傳的孫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為上卷,還有中下二卷。
注家杜牧認為,曹操將八十二篇孫子兵法刪節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認為十三篇出自孫子本人,不是曹操刪節的結果,是由孫武草創,後經其弟子整理成書。
㈡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出自何處
意思是:因此,勝利之師是先具備必勝的條件然後再交戰,失敗之軍總是先同敵人交戰,然後期求從苦戰中僥幸取勝。
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軍形篇》。
節選原文: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譯文:
預見勝利不超過一般人的見識,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打敗敵人而普天下都說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這就好像舉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見太陽、月亮不算眼明,聽見雷霆不算耳聰一樣。古代善於作戰的人,總是戰勝容易戰勝的敵人。
因此,善於打仗的人打了勝仗,既沒有卓越過人的智慧,也沒有勇武顯赫的名聲。他們進行戰爭的勝利不會有差錯,之所以不會出現差錯,是因為他們作戰的措施建立在必勝的基礎上,是戰勝了在氣勢上已失敗的敵人。
善於作戰的人,總是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而不放過進攻敵人的機會。因此,勝利之師是先具備必勝的條件然後再交戰,失敗之軍總是先同敵人交戰,然後期求從苦戰中僥幸取勝。善於用兵的人,必須修明政治,確保法制,就能夠主宰戰爭勝負的命運。
(2)兵勢篇注重軍事實力擴展閱讀
孫子說過,善於作戰的將領,他首先使自己一定不會被對敵戰勝,但是不一定保證自己能戰勝對敵。所以,成功可以預見,而不能強求。當無法戰勝對敵時,就先防守,如果對敵有可乘之機,我方能夠取勝,就採取主動進攻。
防守是因為取勝條件不足,進攻是因為取勝的條件充分。善於進攻的將領,他的部隊出擊如同神兵從天而降,使對敵猝不及防。這樣,才能保全自己從而獲得全勝。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兵入關滅秦,打到了曉關(今西安藍田縣城南)。曉關是從中原進入秦都咸陽的交通要道,也是秦軍設防的最後一道關卡。此時,秦軍的兵力尚存,除了秦王子嬰派來駐守嶢關的兵力外,還有一部分在嶺南諸郡,另一部分由駐守在塞北的蒙恬率領,有百萬之眾。
劉邦手下只有兩萬兵力,遠遠不如秦軍,但他求勝心切,想立刻率軍攻打嶢關。劉邦的謀士張良認為不妥,他說:「秦軍的力量還很強大,不能輕舉妄動。雖然據守曉關的敵軍只是一部分兵力而已,但他們扼守險要,占據地理優勢。」
「為防不測,請您先讓酈食其帶上黃金寶物,去跟曉關的秦軍守將談和。我聽說曉關的守將是個貪財好利的市居夫,應該很容易說服。與此同時,我們在曉關周圍增設疑兵,虛張聲勢,使對敵不明虛實。對敵以為我們兵多,必定投降。」
劉邦採用張良的計策,派酈食其帶上厚禮去與秦守將說和。酈食其對曉關守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很快說服了他。守將答應與劉邦聯合,攻入咸陽。劉邦十分高興,打算等待時機,聯合曉關的秦軍進攻咸陽。
張良這時候卻改變了作戰計劃,他對劉邦說:「秦軍將領雖然投降於我們,但我們不能保證他的部下也會跟他反叛秦朝。如果作戰中他的士兵反悔,我們就會反被敵軍攻擊。敵軍現在已與我們談和,必定放鬆了戒備。我們不如趁機攻打他們,定可以取勝。」
劉邦贊同張良的計策,率軍攻入嶢關。此前,劉邦安排了疑兵在山頭造勢,讓秦軍誤認為他們的士兵眾多。如今劉邦突然率軍攻來,秦軍大驚而不知所措。秦軍節節敗退,最後退守藍田。
劉邦率兵追擊,一路嚴令士兵不得干擾百姓,以收攏民心。結果,劉邦的軍隊贏得了秦地百姓的支持,他順利地引兵繞過嶢關,打敗藍田的秦軍,最終攻入了咸陽。
秦軍大勢已去,秦三世子嬰只好投降。劉邦曾說,張良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嶢關這一戰,充分體現了張良的用兵才能。他不像劉邦那樣,未做分析就想進攻。他先對敵我形勢做了分析,認為己方成功的把握不是很大,於是先創造條件,讓酈食其去說和,增設疑兵威懾對敵,使自己一方先立於不敗之地。
張良防患於未然,且讓敵軍不知道我軍虛實,這戰略正應了孫子所說的善於防守的人,基本都是成大事者。等到對敵同意和解而鬆懈之時,張良卻再次分析,改變對策,讓劉邦率兵突擊。劉邦軍隊如「動於九天之上」對敵猝不及防。
張良這一戰的總體帶兵打仗的技巧,正符合孫子的作戰思想:讓先讓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才能讓自己處於不敗的前提,因此劉邦率領的軍隊得以大獲全勝。
㈢ 兵勢篇註解!
孫子說:凡是治理眾多軍人如同治理少數軍人,是編制的原因;指揮眾多軍隊如同指揮少數軍隊,是指揮系統分明的原因;可以使敵人必被制約而沒有失敗,是因為奇正的原因;軍隊攻擊的地方,如同以石頭砸向雞蛋。是虛實的原因。
凡是作戰的,都是以正合,以奇制勝。所以善於出奇的,無窮無盡如同天地一樣,源源不竭如同江河。完結而後開始,如同日月那樣循環。死亡過後更迭而生,四時變化的原因;聲不過五種,五種聲音的變化,不可能聽的完;顏色不過五種,五種顏色的變化,不可能看完;味道不過五種,五味的變化,不可能嘗完的。戰爭的勢不過奇正,奇正的變化,不可能窮盡。奇正相互生成,如同循環那樣無開始和結尾,誰能窮盡啊。正,奇正的變化,不可能窮盡。奇正相互生成,如同循環那樣無開始和結尾,誰能窮盡啊。
激水的疾速,沖擊在漂石的形式,是勢。鷙鳥的疾沖,沖擊而下的形式,是節。所以善戰的將領,它所造成的形式是勢險,節短。勢如發射的弩弓,節如弓的控制栓。
紛紛紜紜,混戰而自己不混亂;渾渾沌沌,自己軍事實力強大而不被打敗。敵人混亂是自己嚴整的原因,敵人膽怯是自己勇敢的原因,一方軍事實力弱是一方軍事實力強大的原因。治與亂,是編制的原因,勇與怯,是勢的原因。強與弱,是形的原因。
所以善於調動敵人的,示形欺騙,敵人必備欺騙;欺騙的給予,敵人必定去取。以利益調動敵人,然後以精銳士卒待敵。
所以善於作戰的,以勢為原則,而不責怪士卒,所以能選擇人來運用勢。運用勢的將領,他的士卒,如同轉動木石。木石的特性,安全就安靜,危險就運動,方的形狀就靜止,圓的形狀就運動。所以善於作戰的將領的勢,如同轉圓石在千仞高的山中,是勢的原因。
解讀:為什麼勢是因利而制權?
因為凡是用兵作戰的都是以正迎敵,以奇取勝。以正迎敵,以奇取勝,是因利而制權,其一。
其二,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勢如疾水至漂石,其法強,其士勇,其節短。節有兩層含義,一是一種勢能,二是一種節奏。所以勢如拉滿的弓。法強、士勇、節短、是因利而制權。
所以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此為行奇正而勢險的方法。
其三,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這里也是法強。法強,是因利而制權。
所以善戰者,出制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其勢險,其節短。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所以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此為法強;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此為士勇;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此為制權;兵之所加,如以瑕投卵者,虛實是也,此為節短,為制權之法。
所以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因利而制權的方法是法令行,行奇正。
㈣ 兵勢篇主要內容有哪些
孫子兵法·兵勢篇論述了出兵打仗的戰術原則。文章指出,必須善於順應天時,善於利用地利,充分發揮人和。為將之人能做到這三點,就能「所向者無敵,所擊者萬全」了。——軍事理論篇。
㈤ 孫子兵法講究的是什麼軍事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兵法謀攻篇是孫子十三篇的核心篇章,整部孫子兵法都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作為中心,講究謀攻,「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和「古代第一兵書」,在我國古代漢族軍事學術和戰爭實踐中,都起過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處處表現了道家與兵家的哲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
《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至今已有2500年歷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如今,孫子兵法已經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㈥ 在孫子兵法中,什麼是軍隊的內在作戰能力
在孫子兵法中,勢是軍隊的內在作戰能力。
第五篇《兵勢篇》講的是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
1、凡是治理眾多軍人如同治理少數軍人,是編制的原因;指揮眾多軍隊如同指揮少數軍隊,是指揮系統分明的原因;可以使敵人必被制約而沒有失敗,是因為奇正的原因;軍隊攻擊的地方,如同以石頭砸向雞蛋。是虛實的原因。
2、凡是作戰的都是以正合,以奇制勝。所以善於出奇的,無窮無盡如同天地一樣,源源不竭如同江河。完結而後開始,如同日月那樣循環。死亡過後更迭而生,四時變化的原因;聲不過五種,五種聲音的變化,不可能聽的完;顏色不過五種,五種顏色的變化,不可能看完;味道不過五種,五味的變化,不可能嘗完的。戰爭的勢不過奇正,奇正的變化,不可能窮盡。奇正相互生成,如同循環那樣無開始和結尾,誰能窮盡啊。正,奇正的變化,不可能窮盡。奇正相互生成,如同循環那樣無開始和結尾,誰能窮盡啊。
3、激水的疾速,沖擊在漂石的形式,是勢。鷙鳥的疾沖,沖擊而下的形式,是節。所以善戰的將領,它所造成的形式是勢險,節短。勢如發射的弩弓,節如弓的控制栓。紛紛紜紜,混戰而自己不混亂;渾渾沌沌,自己軍事實力強大而不被打敗。敵人混亂是自己嚴整的原因,敵人膽怯是自己勇敢的原因,一方軍事實力弱是一方軍事實力強大的原因。治與亂,是編制的原因,勇與怯,是勢的原因。強與弱,是形的原因。
4、所以善於調動敵人的,示形欺騙,敵人必備欺騙;欺騙的給予,敵人必定去取。以利益調動敵人,然後以精銳士卒待敵。所以善於作戰的,以勢為原則,而不責怪士卒,所以能選擇人來運用勢。運用勢的將領,他的士卒,如同轉動木石。木石的特性,安全就安靜,危險就運動,方的形狀就靜止,圓的形狀就運動。
5、所以善於作戰的將領的勢,如同轉圓石在千仞高的山中,是勢的原因。
㈦ 解釋.但是孫子兵法中的這個勢到底是指的什麼
這個「勢」來自《孫子兵法·兵勢篇》,該篇主要論述了出兵打仗的戰術原則。文章指出,必須善於順應天時,善於利用地利,充分發揮人和。為將之人能做到這三點,就能「所向者無敵,所擊者萬全」了。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彍弩,節如發機。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治理大軍團就象治理小部隊一樣有效,是依靠合理的組織、結構、編制;指揮大軍團作戰就象指揮小部隊作戰一樣到位,是依靠明確、高效的信號指揮系統;整個部隊與敵對抗而不會失敗,是依靠正確運用「奇正」的變化:攻擊敵軍,如同用石頭砸雞蛋一樣容易,關鍵在於以實擊虛。
大凡作戰,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戰,而用奇兵去出奇制勝。善於運用奇兵的人,其戰法的變化就象天地運行一樣無窮無盡,象江海一樣永不枯竭。象日月運行一樣,終而復始;與四季更迭一樣,去而復來。宮、商、角、徵、羽不過五音,然而五音的組合變化,永遠也聽不完;紅、黃、藍、白、黑不過五色,但五種色調的組合變化,永遠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過五味,而五種味道的組合變化,永遠也嘗不完。戰爭中軍事實力的運用不過「奇」、「正」兩種,而「奇」、「正」的組合變化,永遠無窮無盡。奇正相生、相互轉化,就好比圓環旋繞,無始無終,誰能窮盡呢。
湍急的流水所以能漂動大石,是因為使它產生巨大沖擊力的勢能;猛禽搏擊雀鳥,一舉可致對手於死地,是因為它掌握了最有利於爆發沖擊力的時空位置,節奏迅猛。所以善於作戰的指揮者,他所造成的態勢是險峻的,進攻的節奏是短促有力的。「勢險」就如同滿弓待發的弩那樣蓄勢,「節短」正如搏動弩機那樣突然。旌旗紛紛,人馬紜紜,雙方混戰,戰場上事態萬端,但自己的指揮、組織、陣腳不能亂;混混沌噸,迷迷濛蒙,兩軍攪作一團,但勝利在我把握之中。雙方交戰,一方之亂,是因為對方治軍更嚴整:一方怯懦,是因為對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為對方更強大。軍隊治理有序或者混亂,在於其組織編制;士兵勇敢或者膽怯,在於部隊所營造的態勢和聲勢;軍力強大或者弱小,在於部隊日常訓練所造就的內在實力。
善於調動敵軍的人,向敵軍展示一種或真或假的軍情,敵軍必然據此判斷而跟從;給予敵軍一點實際利益作為誘餌,敵軍必然趨利而來,從而聽我調動。一方面用這些辦法調動敵軍,一方面要嚴陣以待。
所以,善戰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勢」,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選擇人才去適應和利用已形成的「勢」。善於創造有利「勢」的將領,指揮部隊作戰就象轉動木頭和石頭。木石的性情是處於平坦地勢上就靜止不動,處於陡峭的斜坡上就滾動,方形容易靜止,圓形容易滾動。所以,善於指揮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勢」,就象讓圓石從極高極陡的山上滾下來一樣,來勢兇猛。這就是所謂的「勢」。
㈧ 孫子兵法中的勢篇是軍隊的實際作戰能力嗎
勢篇的內容復是這樣說的:要做制到治理人數多的軍隊像治理人數少的軍隊一樣,就必須組織得好;指揮人數多的軍隊作戰像指揮人數少的軍隊作戰一樣,這是由於有規定好了的信號來指揮;統帥全國軍隊,即使遭受敵人進攻而不致失敗,這是由於「奇正」運用得好;軍隊進攻敵人,要能像以石擊卵那樣,所向無敵,這是由於「避實就虛」運用得正確。大凡作戰,一般都是以正兵當敵,以奇兵取勝。所以,善出奇制勝的將帥,其戰法如天地那樣變化無窮,像江河那樣奔流不竭。終而復始,就像日月運行一樣;死而復生,就像四季更替一般。聲音不過五種,然而五種聲音的變化,卻會產生出聽不勝聽的聲調來。
㈨ 《孫子兵法》中以下哪一篇章著重談軍隊外在表現和客觀物質力量
《形篇》。
《孫子兵法》全部內容的主要歸納:
一、戰略運籌(第一篇至第三篇):第一篇《始計篇》、第二篇《作戰篇》、第三篇《謀攻篇》。
二、作戰指揮(第四篇至第六篇):第四篇《軍形篇》、第五篇《兵勢篇》、第六篇《虛實篇》
三、戰場機變(第七篇至第九篇):第七篇《軍爭篇》、第八篇《九變篇》、第九篇《行軍篇》
四、軍事地理(第十篇至第十一篇):第十篇《地形篇》、第十一篇《九地篇》、第十二篇《火攻篇》、第十三篇《用間篇》。
《孫子兵法》的影響
1、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軍事著作,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軍事思想對中國歷代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2、作為華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璀璨的瑰寶,《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部兵書,不僅止於中華文化中的重要遺產,她更是華夏智慧與樸素思想的象徵。
3、在現代,孫子兵法的作用遠遠不再局限於一本軍事著作的范疇,它還被廣泛運用於政治斗爭、商業競爭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我們辦起事來多幾分智慧,少走些彎路。
4、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也是中國古籍在世界影響最大、最為廣泛的著作之一。
㈩ 兵勢篇里所謂的"勢"指的是什麼
形勢
該篇文章論述了出兵打仗的戰術原則,形勢的分析應用。文章指出,必須善於順應天時,善於利用地利,充分發揮人和。為將之人能做到這三點,就能「所向者無敵,所擊者萬全」了。
原文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彍弩,節如發機。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譯文
治理大軍團就象治理小部隊一樣有效,是依靠合理的組織、結構、編制;指揮大軍團作戰就象指揮小部隊作戰一樣到位,是依靠明確、高效的信號指揮系統;整個部隊與敵對抗而不會失敗,是依靠正確運用「奇正」的變化:攻擊敵軍,如同用石頭砸雞蛋一樣容易,關鍵在於以實擊虛。
大凡作戰,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戰,而用奇兵去出奇制勝。善於運用奇兵的人,其戰法的變化就象天地運行一樣無窮無盡,象江海一樣永不枯竭。象日月運行一樣,終而復始;與四季更迭一樣,去而復來。宮、商、角、徵、羽不過五音,然而五音的組合變化,永遠也聽不完;紅、黃、藍、白、黑不過五色,但五種色調的組合變化,永遠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過五味,而五種味道的組合變化,永遠也嘗不完。戰爭中軍事實力的運用不過「奇」、「正」兩種,而「奇」、「正」的組合變化,永遠無窮無盡。奇正相生、相互轉化,就好比圓環旋繞,無始無終,誰能窮盡呢。
湍急的流水所以能漂動大石,是因為使它產生巨大沖擊力的勢能;猛禽搏擊雀鳥,一舉可致對手於死地,是因為它掌握了最有利於爆發沖擊力的時空位置,節奏迅猛。所以善於作戰的指揮者,他所造成的態勢是險峻的,進攻的節奏是短促有力的。「勢險」就如同滿弓待發的弩那樣蓄勢,「節短」正如搏動弩機那樣突然。旌旗紛紛,人馬紜紜,雙方混戰,戰場上事態萬端,但自己的指揮、組織、陣腳不能亂;混混沌噸,迷迷濛蒙,兩軍攪作一團,但勝利在我把握之中。雙方交戰,一方之亂,是因為對方治軍更嚴整:一方怯懦,是因為對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為對方更強大。軍隊治理有序或者混亂,在於其組織編制;士兵勇敢或者膽怯,在於部隊所營造的態勢和聲勢;軍力強大或者弱小,在於部隊日常訓練所造就的內在實力。
善於調動敵軍的人,向敵軍展示一種或真或假的軍情,敵軍必然據此判斷而跟從;給予敵軍一點實際利益作為誘餌,敵軍必然趨利而來,從而聽我調動。一方面用這些辦法調動敵軍,一方面要嚴陣以待。
所以,善戰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勢」,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選擇人才去適應和利用已形成的「勢」。善於創造有利「勢」的將領,指揮部隊作戰就象轉動木頭和石頭。木石的性情是處於平坦地勢上就靜止不動,處於陡峭的斜坡上就滾動,方形容易靜止,圓形容易滾動。所以,善於指揮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勢」,就象讓圓石從極高極陡的山上滾下來一樣,來勢兇猛。這就是所謂的「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