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0,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最早出現在什麼時期
B 公元抄前21世紀(一說公元前22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此時,盡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奴隸主對外族發動掠奪戰爭,或用武力鎮壓本族奴隸的反抗,都是以征討「違天命者」、「弔民伐罪」、「敬天保民」相號召,並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嚴刑厚賞驅使士卒作戰。作戰方式是集團列陣正面沖殺。到商代以後,作戰逐漸以車兵為主。對軍隊指揮,要求行動統一,嚴厲管理。這種思想,指導著夏、商、西周幾個王朝的軍事斗爭。通過這一時期的戰爭實踐,人們已初步認識到審勢而動,量力而行,眾可以勝寡,強可以勝弱,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傳在西周時期,已出現《軍志》、《軍政》等軍事著作,雖早失傳,但在後來問世的《左傳》、《孫子兵法》等書中,還保留著一些片斷的引文。
B.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形成於什麼時期
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時期。
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此時,盡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
傳在西周時期,已出現《軍志》、《軍政》等軍事著作,雖早失傳,但在後來問世的《左傳》、《孫子兵法》等書中,還保留著一些片斷的引文。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的作用
中國傳統的軍事戰略思想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在數千年歷史演化的長河中,社會形態、政治體制、經濟結構、民族融合、科技水平以及文化心理、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等因素互相交織、彼此矛盾運動,形成了蔚為大觀的軍事文化資源。
尤其是卷帙浩繁、種類眾多、內容豐富的各類「兵書」,成為中國傳統軍事戰略思想的重要載體。據陸達節在《歷代兵書目錄》一書中的統計,中國兵書見於著錄的有1304部,6831卷,存世者288部,2106卷。
另據許保林《中國兵書知見錄》統計,著錄者為3380部,23503卷,其中存世者2308部,18567卷。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統計數字,雖然各家的統計口徑不大一致,但都說明了中國傳統的軍事思想文化資源極為豐富。
除了各類專門的「兵書」「兵法」典籍之外,中國傳統軍事戰略思想還散見於歷代政史哲及各類典籍之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縱橫家、雜家等諸子百家均有相關論述,兩漢三國以及後世的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文人士大夫也有很多文人論兵的精闢見解。
其中,很大一部分軍事戰略思想在今天的軍事斗爭實踐中依然作為基本價值立場,是我軍戰略決策的重要鏡鑒。譬如,「知兵非好戰」「慎戰而備戰」「義兵必勝」「以戰止戰」等思想體現的戰爭觀,仍然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中國傳統軍事戰略思想的抽象繼承必須完整准確地處理好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以及科技革命飛速發展對軍事變革的深刻影響等重要關系。近代以降,在中西方極為不對稱的軍事沖突中,來自西洋的堅船利炮完勝還幾乎停留在冷兵器時代的中國軍隊。
雖然洋務運動過程中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但是,由於工具理性的巨大威力,中國傳統軍事戰略思想受到西方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巨大沖擊和挑戰。一波懷疑和否定中國傳統軍事戰略思想的思潮接踵而至。
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如:「今之戰術非孫吳兵書中戰術可盡也」「西國槍炮盛行戰陣之間,舊日成法已難膠執」,等等。不但中國人自己在反思和批判,西方的一些研究者也從中國傳統戰略思想的外部展開分析和研究。
比如,美國密執安大學的阿拉斯泰爾·約翰斯頓就曾撰文指出,中國傳統軍事戰略有很多過於「理想化」和矛盾的地方,所謂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很難在軍事斗爭實踐中實現。
由此,我們必須承認,隨著近代以來科技革命日新月異,全球化浪潮洶涌澎湃,軍事斗爭實踐的現實樣態已經迥異於農耕時代,中國傳統的軍事戰略思想必須在新的時代背景和全球化視角下自我革新自我揚棄自我升級。
我們今天對中國傳統軍事戰略思想的抽象繼承,既要從近代以來由於巨大的歷史陣痛所導致的虛無主義泥潭中走出,也要避免重新陷入唯我獨尊的完全復古主義當中。
我們必須清楚,我們抽象繼承的是戰略路線、戰略手段中蘊含的斗爭智慧,而不是具體的軍事斗爭形式。這涉及「道和器」的辯證邏輯,需要充分釐清。
C. 10、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最早出現在什麼時期。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最早出現在奴隸社會。
公元前21世紀(一說公元前22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此時,盡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
商朝以後,戰爭以戰車和士兵為主。軍隊指揮要求統一作戰,嚴格管理。這種思想指導了夏、商、西周時期的軍事斗爭。通過這一時期的戰爭實踐,人們初步認識到要因勢利導,量力而行。
(3)古代軍事思想在什麼時期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
從公元前8世紀初到公元前3世紀末,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逐步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制度的改革導致了士兵組成的變化和武器的改進。
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出現了專職的軍隊將領,代表新地主階級出現了許多軍國主義者和戰書。
孫子著名的《孫子兵法》標志著封建統治階級軍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統全面的軍事理論著作,揭示了指導戰爭的一系列規律,奠定了中國軍事思想的基礎,指導了後世的戰爭實踐和軍事理論研究,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從公元前3世紀末到公元13世紀,中國經歷了秦、漢、金、隋、唐、宋、元等幾個朝代的統治和變遷。在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先秦軍事思想在軍事斗爭中仍然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同時,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戰爭的發展,軍事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在戰爭類型上,有建立封建王朝統一疆域的戰爭,有反對大規模農民起義和民族起義的戰爭,也有各種民族貴族爭奪中央政權主權的戰爭。
在軍事發展方面,武器和武器裝備的種類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們不僅有獨立的騎兵,而且有更多的師。
D.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萌芽於什麼時期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萌芽於公元前21世紀(一說公元前22世紀)的奴隸社會的初期。
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處於萌芽時期的軍事思想,都是以征討「違天命者」、「弔民伐罪」、「敬天保民」相號召,並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嚴刑厚賞驅使士卒作戰。作戰方式是集團列陣正面沖殺。
以仁為本的戰爭觀,這一思想大約形成在,到奴隸社會的末期基本成熟。
1、以仁為本是戰爭支柱。仁者使人親,義者使人悅。此二者,才是戰鬥力的凝聚核,才是贏得戰爭勝利的基礎。
2、師出有名作為戰爭准則。認為師出無名,必將遭到眾人的反對,定成敗局。
處於初步形成時期的古代軍事思想(夏、商、西周時期):
一,時間: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8世紀,中國為奴隸社會時期。
二,戰爭的主要特點是:兵器以木器,石器為主,作戰方式基本是以密集隊形進行集團肉搏正面沖殺。只是到了商代以後才逐漸以車兵為主,作戰中形成了以車兵為核心的方陣隊形。
三,軍事思想:
1、是把軍事視為對內統治的特殊手段。由於當時所受外部侵略少,軍隊主要承擔了治理諸侯和鎮壓奴隸反抗的任務。
2、是以「禮」和「刑」為治軍的基礎。
3、是迷信色彩重,形成了以天命為主的戰爭觀。戰例有春秋戰國宋楚兩國的泓水交戰。
代表作:《軍政》、《軍志》。
(4)古代軍事思想在什麼時期擴展閱讀:
趨向成熟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的古代軍事思想:
一、時間:大約從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3世紀末,它是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
二、戰爭的主要特點是:這一時期,戰爭的變化和發展比較明顯,
1、是從戰爭形態來看,爭霸戰爭,兼並戰爭非常激烈,頻繁,大約有600多次,用兵數量也逐漸增多了,由幾千人發展到幾十萬人;戰爭的時間也長了,以前的戰爭,一戰就解決問題,到後來有打幾個月的甚至經年不息。
2、是從軍事技術來看,鐵兵器的製造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軍事築城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國家築了方城,長城;攻守的器械也開始增多,如雲梯的使用。
3、軍事思想:
(1)是形成比較完整的戰爭觀,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已被各國所接受。
(2)是總接出了一些戰爭的指導原則,如「不戰則已,戰則必勝」,「知己知彼,百戰不貽」等。
(3)是軍事斗爭與政治斗爭,外交斗爭同時或交互進行。如晉,楚城濮之戰,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這一思想。
這一時期產生了一些有名的軍事專著。被封建社會一直視為兵學經典的《武學七書》中,就有5部產生在這個時期,其中包括在中國乃至世界上影響最大的軍事理論的奠基作《孫子》
代表作:《孫子》、《吳子》、《孫臏兵法》、《司馬法》、《尉繚子》、《六韜》等
E.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什麼時期
春秋時期,由於諸侯間的兼並和爭霸戰爭日趨激烈,所以在周代早期軍事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了春秋時期的戰略和戰術思想。當然,在《孫子兵法》產生以前,這些戰略和戰術思想還沒有上升到系統化理論的高度。從戰略思想方面看,春秋五霸所創建的霸業都有一套總體戰略。例如齊桓公,他首先從政治上著眼考慮問題,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把華夏諸國緊緊團結在自己的周圍。其次,他面對「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的局勢,認識到戎狄之患急切但禍小,楚國之患舒緩但禍大。所以他先北後南,從戎狄之禍入手,伐狄、北伐山戎,解決北方後再掉頭南下制楚,去解決南方問題。解決戎狄之禍主要靠軍事手段,而制楚則採取政治、經濟、外交與軍事的總體戰略,最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政治目的。再說晉文公,他首先也「勤王」,通過安定周襄王,取得「尊王」大旗,在政治上處於主動地位,以團結華夏諸國。其次,在外交上聯秦、聯齊,拉攏宋、衛、曹等中小國家,壯大自己的力量,孤立和削弱楚國。第三,在軍事上,則採取誘敵北上方針,坐收以逸待勞之利。完全可以說正是晉文公「侵曹伐衛」以救宋的策略方針,開啟了戰國孫臏「圍魏救趙」的先河。晉文公的爭霸戰略是十分高明的。楚莊王創建霸業,則首先西聯秦國,如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秦、楚、巴連兵滅庸。東北聯齊,如邲戰前一年。即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年),楚派大夫申叔時結好齊國。其次,東聯吳越,如周定王六年,楚滅舒蓼,「盟吳、越而還」。北結魯、衛,然後討伐鄭、宋,控制黃河,阻斷晉軍南下之路。
晉景公的爭霸戰略是審時度勢,奮發圖強。他面對秦、齊、楚、狄皆強的局面,首先採用士會之計,陸續消滅身邊的赤狄潞氏、甲氏及留吁,解除心腹之禍。其次,發動鞍之戰,敗齊後聯齊,割斷齊、楚聯盟。其三,採取聯吳制楚方略,在楚國側翼培植反楚力量。其四,發動麻隧戰役,擊敗秦國,打破秦、楚聯盟。經過十年努力,秦、齊、狄三強皆服,而後專力對楚,經過厲公、悼公的繼續努力,終於恢復了晉國的霸權。吳王闔廬破楚入郢的戰略,是北聯晉、齊、魯,西向滅鍾離,徐國,南向征服越,又採取「為三師以肄之」,「多方以誤之」的策略,最後才取得栢舉大捷和入郢的勝利。越王勾踐滅吳的戰略則是「結齊、親楚、附晉、以厚吳」,慫恿吳國北上爭霸,然後乘虛襲擊吳國
縱觀春秋五霸的創業戰略,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能從政治、經濟、外交與軍事的總體關繫上考慮問題,都把政治、經濟改革放在爭霸事業的首位,使爭霸的軍事力量有可靠的經濟保障和堅實的政治基礎。從戰術思想方面看,當時列國創造出了一系列戰術原則,其中較為突出的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其一,避強擊弱。公元前707年,在周、鄭繻葛之戰中,鄭大夫子元分析周軍陣營的形勢說:陳國發生內亂,人民沒有鬥志,首先攻擊陳國軍隊,陳軍必然敗潰。鄭庄公從其計,大敗周軍。公元前704年,在隨、楚速杞(在今湖北應山縣)之戰中,隨大夫季梁主張首先攻擊楚國的右軍,說:「楚人上左,君必左,無與王遇。且攻其右,右無良焉,必敗。偏敗,眾乃攜矣。」主張攻擊楚軍的薄弱環節,隨君不從,結果遭到大敗。公元前519年,在吳、楚雞父之戰中,吳軍首先選擇的打擊對象,也是其「君幼而狂」和其「大夫嚙壯而頑」的胡、沈、陳三軍,然後以此為突破口,大敗楚方的七國聯軍。此類例證還有很多,不再列舉。這些即足以說明,避強擊弱已成為春秋時期列國戰爭中的一條重要戰術原則。
其二、誘敵設伏。公元前714年,北戎侵犯鄭國。鄭庄公率軍抵禦,命令「勇而無剛者」率前隊迎戰戎人,隨後設三道伏兵。前隊與戎人接戰後,即佯裝敗退,將戎人誘至伏擊圈內,三道伏兵突然殺出,將戎兵截為數段,全殲伏擊圈內戎兵,戎人大敗。公元前703年,楚與巴聯合侵伐鄧國,楚將斗廉把軍隊橫列在巴師中間,與鄧師交戰後,佯敗退走。鄧人追擊,越過巴師埋伏線,楚師回軍攻其前,巴師前進擊其後,鄧軍大敗。公元前700年,楚師伐絞,利用「絞小而輕」的弱點,不派兵保護上山采樵的役徒,以此引誘敵人。一支大軍埋伏在山下,一支大軍守在絞國北門。絞人爭相出城到山中去,俘獲楚國的采樵役徒,遇到伏兵,被殺得大敗。公元前548年,楚伐舒鳩,吳軍來救。楚國公子強率私卒先進攻吳師,大軍列陣隨後埋伏,吳軍見楚私卒人少,進行追擊,進入埋伏圈,楚伏兵、私卒合擊吳軍,吳軍大敗。公元前560年,吳、楚庸浦(今安徽無為縣南)之戰,楚將養由基率先鋒軍引誘吳軍,楚令尹子庚設三道埋伏接迎。養由基把吳軍引到庸浦,楚伏兵四起,大敗吳軍。公元前541年,晉與無終和群狄在太原作戰,大夫荀吳改變車兵陣法為步兵五陣,即:伍、兩、專、參、偏,引誘狄人來攻。狄人未及列陣,晉軍伏兵突起,將狄人圍困在險阻地區,然後戰勝了狄人。從這幾例可見,誘敵埋伏是春
秋時期最常見的戰術原則之一。其三,設伏截擊。這個原則又與誘敵設伏不同,誘敵設伏是先用少數主力引誘敵人進入伏擊圈內,而設伏截擊是在敵軍的必經之路直接埋伏截擊。公元前627年,秦、晉的餚之戰就是春秋時代設伏截擊的典型戰例。晉襄公率晉與姜戎氏聯軍在伐鄭秦軍歸國必經之路餚山(在今河南省濟寧縣西北)設伏,一舉全殲秦軍。公元前519年,修築翼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南)的邾軍歸國,途經魯國武城,武城人派兵擋其前,設伏其後,邾軍自大夫徐鉏、丘弱、茅地以下全部被俘。魯國打了一個漂亮的截擊戰。其四,先發制人與後發制人。春秋時流傳的《軍志》說:「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講的就是在戰役中先發制人與後發制人的問題。這是春秋繼承前代的一種戰術原則。公元前597年,在晉、楚邲之戰中,楚王乘左廣追擊晉國的挑戰者趙旃,楚令尹孫叔敖擔心楚王陷落在晉軍中,即決定先發制人,命令全軍列陣,突擊前進,「車馳卒奔,乘晉軍」,獲得勝利。公元前684年,齊、魯長勺之戰,魯庄公想搶先擊鼓進兵,魯將曹劌不允許。待齊軍三通戰鼓敲響過後,魯國才敲響戰鼓,大軍隨即沖殺過去,大敗齊軍。曹劌說:「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說的就是一鼓作氣,後發制人。其五,示形作偽,巧布疑兵。公元前632年,在晉、楚城濮之戰中,晉下軍將欒枝命輜重車拖著柴禾偽裝敗逃。楚左軍以為晉下軍真的敗逃,揮軍追擊,結果遭到晉中軍,上軍的兩面夾擊,落得大敗。公元前555年,晉、齊平陰之戰,晉人命令司馬多派斥侯在平陽南部山澤間的險要所在,即使部隊不到,也要建起旗幟,並布列成陣勢。又命令戰車左實右虛建起大旗在前,大車拖上柴禾隨後馳驅,使塵土飛楊,疑作大軍賓士。齊靈公登上巫山(在平陰縣東北),觀望晉營,誤以為晉軍人多勢眾,遂離開軍隊隻身逃歸,齊軍隨他連夜遁逃。這是晉用疑兵之計驚走齊靈公。
其六、驕兵之計。公元前760年,楚武王伐隨國,大夫斗伯比獻驕兵之計說,我們在漢水東部不得志,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揚厲軍威,用武力君臨他們,他們恐懼而團結起來對付我們,所以難以離間。漢東諸國,隨國最大,如讓隨國驕傲自大,它一定舍棄小國,小國同隨國離心,是楚國的大利,楚武王採納斗伯比的建議,掩藏精兵,以老弱疲憊的士卒接待隨國使臣。隨國果然產生輕慢之心,兩年後楚國打敗隨國。公元前658年,晉、虞聯軍伐虢國,滅掉虢國宗廟社稷所在的下陽邑(在今河南平陸縣東北)。但虢公不知畏懼,於當年秋在桑田(今河南省寶靈縣之稠桑鎮)打敗戎人,因而驕傲。輕視晉
國又不撫恤自己的人民,所以兩年後被晉國滅之。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晉以「侵曹伐衛」之計,引誘楚軍北上。以後,晉又退避三舍以驕敵。楚軍統帥子玉狂傲地說:「今日必無晉矣。」結果被晉軍殺得大敗。8其七,分兵惑敵。公元前564年,晉國將上、中、下、新四軍分作三部,分別配合上諸侯的軍隊,輪番攻擊鄭國,藉以疲勞救鄭的楚軍。行之三年,楚不堪疲勞,晉獲「三駕勝楚」之功。鄭國服於晉,二十多年不再離叛。公元前512年,在吳、楚之戰中,伍子胥獻「為三師以肄之」之計,即將吳軍三軍分作四部,輪番襲楚,「彼出則歸,彼歸則出」以疲憊楚軍,待楚軍「既罷而後以三軍繼之」。闔廬從其計,「楚於是乎始病」,吳則在兩國的斗爭中佔了上風。公元前478年,吳、越笠澤之戰,兩軍隔江對峙,越王勾踐分其軍為左右兩隊,在笠澤江上、下游,夜半鳴鼓渡江,以迷惑吳軍。吳軍獲悉匆忙分兵兩路去阻擊越軍。越中軍趁機渡江,突襲吳營,吳軍大敗。
當然,春秋時列國作戰所採用的戰術原則遠不止這七點,但限於篇幅,茲不再敘。
F.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最早出現在什麼時期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最早出現在什麼時期.
A .原始社會
B .奴隸社會
C .封建社內會
D .半殖民容地半封建社會
答案B~
公元前21世紀(一說公元前22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此時,盡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奴隸主對外族發動掠奪戰爭,或用武力鎮壓本族奴隸的反抗,都是以征討「違天命者」、「弔民伐罪」、「敬天保民」相號召,並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嚴刑厚賞驅使士卒作戰.作戰方式是集團列陣正面沖殺.到商代以後,作戰逐漸以車兵為主.對軍隊指揮,要求行動統一,嚴厲管理.這種思想,指導著夏、商、西周幾個王朝的軍事斗爭.通過這一時期的戰爭實踐,人們已初步認識到審勢而動,量力而行,眾可以勝寡,強可以勝弱,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傳在西周時期,已出現《軍志》、《軍政》等軍事著作,雖早失傳,但在後來問世的《左傳》、《孫子兵法》等書中,還保留著一些片斷的引文~
G.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形成於什麼時期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大約形成在奴隸社會的初期。
公元前21世紀(一說公元前22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此時,盡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
軍事思想作為獨立的意識形態出現,始於奴隸社會。「攻」、「守」、「戰術」、「統率」等軍事概念就產生於奴隸社會時期。
此時,人們已開始探討戰爭與物質力量的關系,在一定程序上認識到軍隊的多寡,武器的數量和質量,對於戰爭勝負具有重要作用。「強勝弱」、「眾勝寡」成為一般的作戰原則。
它標志著這時出現的軍事思想已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性質。但是在奴隸社會時期,在軍事思想中占據重要地位的是宗教迷信觀念,加之戰爭規模較小,作戰形式單純,這時的軍事思想還比較簡單。
(7)古代軍事思想在什麼時期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兵書戰冊,大都出自於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前後500年的春秋戰國時代!如《六韜》出自春秋早期;《孫子兵法》成書於約公元前496—453年的春秋吳國時期;《吳子兵法》的作者生活在公元前440年-前381年;《尉繚子》《司馬法》《三略》等兵書戰冊,也都出自先秦時期。
北宋時期編撰的《武經七書》,除了唐朝的《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外,其他六部都出春秋戰國時代!可以說,春秋戰國時代的500年,奠定了中國2500年古代軍事思想的基礎。
稍加分析就會發現,是哲學基礎、思想自由和實踐支撐的高度重和,成就了這一時代的輝煌成就!
孔子高度推崇的周朝始自於公元前1046年。周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奴隸制朝代,採用分封制,初期的國君,彼此間大都是兄弟或叔侄。姜子牙等少數例外,但也者是周武王的股肱之臣。在此情況下,周朝高度重視禮樂,也就是長幼尊卑等級制度。
此時的戰爭也是有規矩的,其中很重要的兩條:
一是不能搞陰謀詭計,不能全偷襲!宋襄公是最後的模範殉道者。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展開泓水之戰。楚兵強大,宋襄公講究「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後再戰,結果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死。
二是不能傷害對方君主。大家都是親戚、朋友,有什麼不服氣的,戰場上可以決一勝負,無論是勝了敗了,以後還是兄弟!這一點,在春秋之前,甚至春秋早期,都是大家共同遵守的。
但是周朝中期後,春秋五霸相繼稱雄,開始打破了原來的禮教。三家分晉後的戰國時代,更是到了彼此只有利益、沒有禮教束縛的時期。大家都可以自立門派,暢所欲言,也就帶來的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兵法也是文化,當然也會從中受益!
H.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形成於哪個時期
第一階段:初步形成時期(夏、商、西周時期)
1,時間: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內---公元前8世紀,中國為奴容隸社會時期
2,戰爭的主要特點是:兵器以木器,石器為主,作戰方式基本是以密集隊形進行集團肉搏正面沖殺。只是到了商代以後才逐漸以車兵為主,作戰中形成了以車兵為核心的方陣隊形,產生了一些萌芽的軍事思想。
3,軍事思想:一是把軍事視為對內統治的特殊手段。由於當時所受外部侵略少,軍隊主要承擔了治理諸侯和鎮壓奴隸反抗的任務。二是以「禮」和「刑」為治軍的基礎。三是迷信色彩重,形成了以天命為主的戰爭觀。戰例有春秋戰國宋楚兩國的泓水交戰。
代表作:《軍政》,《軍志》
請採納~
I.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特點是什麼
古代軍事思想是在冷兵器時代、火器和冷兵器並用時代的軍事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經歷了由原始社會末期到封建社會晚期漫長的歷史過程。
以金屬兵器的廣泛使用為標志的第一次軍事革命,促進了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中國從奴隸制社會到封建社會前期,軍事思想的發展水平一直居於世界前列。
遠古時代,伴隨著戰爭和戰爭准備活動的出現,人們開始了對戰爭等軍事問題的思考,軍事思想開始萌芽。由於那時人類社會還普遍處於蒙昧狀態,人們最初往往把戰爭發生和勝負的原因歸結為「天意」「神旨」等。
中國上古時代傳說的黃帝、炎帝、蚩尤部落間的戰爭,兩河流域蘇美爾人關於「秩序」之神戰勝「混沌」之魔的傳說,反映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況。
秦代修築萬里長城體現的「用險制塞」思想;漢代推行軍屯實邊措施;隋至唐初將全國劃分為若干軍事戰略區,採取強干弱枝、居中馭外、中外相維的兵力部署原則;
明代提出的哨於遠洋、擊於近海、鞏固海岸、嚴守要城的海防思想,使中國古代國防思想有了新的發展。唐代李世民的「持久」防守和圍城打援、一舉兩克的戰法;
《衛公兵法》提出的速決和持久不可偏廢的觀點;火器出現後,明代有人提出火器在線、各兵種配合作戰的思想,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古代作戰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