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戰爭論的作者是普魯士軍事理論家

戰爭論的作者是普魯士軍事理論家

發布時間:2021-02-28 06:17:10

1. 《戰爭論》的作者是誰

《戰爭論》是19世紀普魯士將軍克勞塞維茨所著的經典軍事理論著作。

2. 《戰爭論》是誰創作的

《戰爭論》是資產階級軍事理論經典著作。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遺作內。他是在總結以容往戰爭經驗,特別是拿破崙戰爭經驗的基礎上寫成的。全書分3卷8篇,約60餘萬字。作者運用辯證的方法,分別論述了戰爭內容,戰爭與政治的關系,進攻與防禦的關系,戰爭的目的與手段,精神因素,民眾武裝在戰爭中的作用等。

3. 《戰爭論》的作者是誰有什麼來頭

《戰爭論》是克勞塞維茨在總結以往戰爭特別是拿破崙戰爭的基礎上寫成的,全書共3卷8篇124章;另有說明、作者自序,及作者在1810年至1812年為普魯士王太子講授軍事課的材料、關於軍隊的有機區分、戰術或戰術學講授計劃和提綱等附錄,約70餘萬字。第一篇,論戰爭的性質;第二篇,論戰爭理論;第三篇,戰略概論;第四篇,戰斗;第五篇,軍隊;第六篇,防禦;第七篇,進攻(草稿);第八篇,戰爭計劃(草稿)。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被譽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對近代西方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勞塞維茨本人也因此被視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鼻祖。全書分為八篇,《戰爭論》為譯者選譯的精華本。在書中,作者揭示了戰爭從屬於政治的本質,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闡述了戰爭性質向民眾戰爭轉變的歷史趨勢,探討了戰略和戰術、進攻和防禦、戰爭的目的和手段之間的辯證關系,提出了集中優勢兵力殲敵等理論。 盡管該書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但由於克勞塞維茨注意運用德國古典哲學的辯證法考察戰爭問題,因而闡發了諸如:"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等一系列在戰爭理論中引起一場革命的主要思想。 克勞塞維茨 卡爾·菲利普·戈特弗里德·馮·克勞塞維茨(1780~1831年),德國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歷史學家,普魯士軍隊少將。1792年,參加了普魯士軍隊。1795年晉升為軍官,並自修了戰略學、戰術學和軍事歷史學。著有《戰爭論》一書。

4. 《戰爭論》作者卡爾·馮·克勞塞維茨的生平簡介是怎樣的

該書的作者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是普魯士將軍,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歷史學家,少年時即進入軍隊,並歷經沙場,積累了深厚的實踐功底。在普魯士軍官學校受訓期間撰寫了一些軍事文章,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25歲即以軍事理論天才而揚名普魯士軍界。

克勞塞維茨積累知識並不局限在書本上,他還以敏銳的眼光觀察主宰國家命運的那一群「上層」人物的生活和活動。他傾聽國王和顯貴們的談話,其中有些話給他以極大震動,使他明確了一些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正是這些親身經歷使他很早就意識到,戰爭既非上帝的懲罰,也不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現象,而是為一種完全確定了的目的服務的;戰爭和政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19世紀初期普法戰爭中拿破崙的勝利給克勞塞維茨以極大震動,為了從最大的廣度和深度來闡明戰爭的本質,他開始系統地研究以往各個時代的戰爭,特別是他本人所經歷過的各次戰爭。他詳細地研究了130多個戰例,寫下了許多重要戰爭著作和評論,他把自己研究的成果作進一步加工整理,並使之上升為系統的理論。他的名著《戰爭論》就是這樣產生的,由於客觀原因,克勞塞維茨沒能完成《戰爭論》最後的定稿工作,1831年11月,他死於霍亂,無聲無息地被埋入了古老的軍人公墓。

克勞塞維茨在世時從未被委以重任。然而他的精神遺產,他的著作卻在他死後產生了巨大影響,使他名垂不朽。他的妻子瑪麗用全部身心整理和出版了《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將軍遺著》,共10卷,前3卷即為《戰爭論》。

5. 戰爭論成為軍事經典因為誰

戰爭論成為軍事經典是因為作者普魯士軍事理論家,西方近代軍事理論奠基者——克勞塞維茨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被譽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對近代西方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勞塞維茨本人也因此被視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鼻祖。

《戰爭論》是一部運用辯證方法全面論述戰爭基本原理的資產階級軍事經典著作。作者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1780一1831)出生於普魯士的一個小稅吏家庭,是德國近代的一位「造詣極高的軍事問題著作家」(列寧語)。在這部軍事學經典著作中,克勞塞維茨站在歐洲新興資產階級進步的政治立場上,藉助於德國古典哲學中的積極成果,對於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以後發生的「拿破崙戰爭」和歐洲各國民族解放戰爭的豐富歷史經驗,作出了系統的概括和總結。他認為必須從一切戰爭現象的樸素聯系和相互制約中去考察戰爭,提出了「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的繼續」的著名論斷;認為軍事行動的基本目的是消滅敵人武裝力量,軍事藝術最一般的原則是兵力數量上的優勢,集中兵力和隱蔽、迅速地來達成突然性;重視精神因素在戰爭中的作用等。

《戰爭論》是19世紀軍事理論頂峰的偉大之作,它是可以與《孫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經典軍事著述。《戰爭論》是軍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覺運用德國古典哲學的辯證方法系統地總結戰爭經驗的著作,具有重要的軍事學術價值。這部著作不僅奠定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軍事學的基礎,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科學重要理論的來源之一。

《戰爭論》將構成決定戰斗運用的戰略要素區分為五類:精神要素、物質要素、數字要素、地理要素和統計要素。「第一類是精神要素及其作用所引起的一切;軍隊的數量、編成、各兵種的比例等等屬於第二類,即物質要素;作戰線構成的角度、向心運動和離心運動,只要它們的幾何數值有計算價值則屬於第三類即數字要素;制高點、山脈、江河、森林、道路等地形的影響屬於第四類;最後,一切補給手段等屬於第五類。」 我們通常認為東方更重視精神作用,但事實西方兵學的大家克勞塞維茨在其書中便將精神要素放在極其重要的地位上。

《戰爭論》中對「戰略」一詞給出了一個較好的定義,戰略就是為了達到戰爭目的而對戰斗的運用。克勞塞維茨提出:主要的精神力量重點是指統帥的才能、軍隊的武德和軍隊的民族精神。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提出了在戰爭中這三者在不同的場合作用發揮的大小有所不同,具體說明在不同的戰場環境中何者表現更為明顯。在戰爭中,有些時候精神要素遠比物質力量重要。精神要素既不能用數字明確地表達出來,也不能明顯地劃分成等級,人們只能看到或感覺到。但是,它們始終貫穿於整個戰爭領域,同推動並支配著整個物質力量的意志緊密地融合成一體。理論為物質力量制訂每條規則時,都必須考慮精神要素可能佔有的比重。在戰爭中,物質的原因和結果不過是劍柄,精神的原因和結果才是真正的鋒利的利刃。

克勞塞維茨將軍隊的數量、編成、各兵種比例等作為物質要素。克勞塞維茨將物質要素僅局限於軍隊本身,同時兼顧了一些軍事後勤問題,但他忽略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問題。可以推想,他在書中的一個重大的漏洞(即忽視了戰爭准備的問題)和他這個思維盲區是有關聯的。

按照克勞塞維茨的觀點,地形對軍事行動發生的影響有三個方面:妨礙通行、妨礙觀察和對火力的防護。他很詳細地論述了在山地、江河、沼澤地、泛濫地、森林地、要塞、設防營壘等不同地形條件下如何進行進攻和防禦。

幾何要素可以算是西方軍事思想的獨特性的貢獻。所謂戰爭中的幾何要素,就是兵力配置的方式。在戰術中,幾何學是關於軍隊運動的理論基礎。幾何要素包涵在西方軍事戰略所概括的數字要素之中。克勞塞維茨在其書中提出:「在戰略范圍,空間廣闊,時間很長,更為重要的是戰斗勝利的次數和規模,而不是聯系這些戰斗的幾何形式,幾何要素的作用要小得多,這是一條已定的真理。」西方軍事概念上的「數字要素」乃至幾何要素可算是西方軍事戰爭問題的一個創造。

《戰爭論》所提出的統計要素,這里的「統計要素」是一個在西方軍事語境中的概念。它的內涵其實就是後勤問題。軍事後勤問題是中西方戰爭都極其重視的問題。其實許多時候,戰爭打的就是後勤保障。

《戰爭論》中給出了「軍事天才」的概念,當然這里的「軍事天才」並不是宣揚「天才論」,而是指的是軍事人才,或者說成是軍事將領和軍事統帥更為恰當。克勞塞維茨認為軍事天才必須具備完善的勇氣;必須具備卓越的智力和果斷精神;必須具備榮譽心、堅強等多種精神力量。在到處都充滿危險的戰爭領域,軍人應具備的首要品質就是勇氣,勇氣包含兩種:個人敢於冒險的勇氣和敢於負責的勇氣!其次軍人需要很高的智力。

克勞塞維茨對情報的價值則幾乎完全予以否定,他說:「戰爭中有許多情報都是矛盾的,甚至於更多的情報都是虛偽的,而極大多數情報都是不確實的。」

《戰爭論》首次把西方軍事思想綜合成為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理論體系;初步揭露了戰爭現象的復雜本質、特殊的運動規律、整體運行機制;在此基礎上,又為戰略決策,即國家政府部門及軍事統帥如何對未來戰爭實施正確的戰略指導、制定戰爭計劃,最終取得戰爭勝利,提供了一套近乎科學的方法。從而,大大推動了軍事科學的建立與發展。

資料來源——

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8-12/03/content_10448349.htm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3-08/12/c_125153143.htm

中國軍視網(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 ):

http://www.js7tv.cn/news/201606_49580.html

6. 《戰爭論》中的觀點,及作者介紹。詳細一點。

《戰爭論》是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創作的一部軍事理論著作,首次出版於1832年。

在《戰爭論》中,克勞塞維茨揭示了戰爭從屬於政治的根本性質,認為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指明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對於戰爭勝負的作用,認為統帥的才能、軍隊的武德等是作戰的關鍵。

闡述了戰爭的性質有向民眾戰爭轉變的歷史趨勢,對民眾戰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探討了戰略和戰術、進攻和防禦、戰爭的目的和手段之間的辯證關系,提出了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等理論

《戰爭論》全書共有三卷八篇一百二十四章,分別論述戰爭的性質、戰爭理論、戰略、戰斗、軍隊、防禦、進攻和戰爭計劃。

1、戰爭與政治的關系: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

克勞塞維茨把戰爭區分為「絕對戰爭」和「現實戰爭」兩種形態。並通過分析「絕對戰爭」認為,不應該把戰爭看成是一種單純的暴力和消滅敵人的行為,而應把絕對戰爭作為整個社會的一部分,放到現實生活中去進行考察。

克勞塞維茨提出,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在此基礎上,克勞塞維茨進一步對戰爭與政治的關系問題作了具體的探討。一方面,政治決定戰爭;另一方面,戰爭反作用於政治。

2、戰爭的特性:充滿危險、充滿勞累、充滿不確實、充滿偶然性

首先,戰爭是充滿危險的領域。戰爭是充滿著艱難險阻的活動,當一個人接觸到程度不同的危險時,只具有普通的勇氣是不夠的。要在各種苦難的條件下泰然自若,就必須具備巨大的勇氣、強烈的榮譽感或久經危險的習慣。

其次,戰爭是充滿勞累的領域。在戰爭中,勞累是暗中束縛人的智力活動和消磨人的心理狀態的許多因素之一。要想不被勞累所壓倒,就需要有一定的體力和精神力量。為此,指揮官應要求軍隊和部下在戰爭中自覺鍛煉吃苦耐勞的精神。

其三,戰爭是充滿不確實的領域。在戰爭中.一切行動所追求的只是可能的結果,戰爭行動所依據的情況有四分之三好像隱蔽在雲霧里一佯,是或多或少不確定的。人們對隱藏著的敵情,只能根據不多的材料進行推測,同時也很難每時每刻都確切地了解自己的情況.從而增加了認識和把握戰爭規律的困難。

其四,戰爭是充滿偶然性的領域。人類的任何活動都不像戰爭那樣,給偶然性這個不速之客留有這樣廣闊的活動地盤。偶然性會增加各種情況的不確定性,並擾亂戰爭事件的進程。由於偶然性的不斷出現,就會不斷發生預期計劃與戰爭實際不符的情況,它直接影響到作戰計劃的實施。

3、戰爭的目的:打垮敵人

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的直接目的是打垮對方,使敵人無力抵抗是戰爭行為真正的目標。在他看來,打垮敵人這個抽象的戰爭目的,包括三個要素:一是消滅敵人的軍隊;二是佔領敵人的國土;三是征服敵人的意志。

4、戰爭理論:不是死板的規定而應是一種考察

克勞塞維茨認為,軍事活動具有自己的特點,企圖為軍事藝術建立一套死板的理論,好像搭起一套腳手架那樣來保證指揮官到處都有依據,是根本不可能的。為消除戰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克勞塞維茨提出,戰爭理論不應是對戰爭實踐的規定,而應是一種考察,這種考察就是對事物進行分析探討。

它可以使人們對事物有一個確切的認識。他認為,戰爭理論主要是幫助指揮官和從事戰爭的人們確定思考的基本路線,而不應像路標那樣指出行動的具體道路。

5、精神要素:軍隊的武德和軍事天才

克勞塞維茨之前的軍事理論家往往過分誇大物質因素在決定戰爭勝負中的作用,忽視乃至否認精神因素的作用。克勞塞維茨充分肯定精神因素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精神要素是戰爭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對軍事力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他指出,在戰斗過程中,精神力量的損失是決定勝負的主要原因。

6、集中兵力:戰略上最重要又簡單的准則

克勞塞維茨認為,數量上的優勢不論在戰術上還是戰略上都是最普遍的制勝因素。因此,在決定性的戰斗中盡可能多地集中兵力這個原則,在現在必須提到比過去更高的地位。尤其是交戰雙方在科學水平、武器裝備和訓練等方面越是處於均勢,兵力的對比就越起決定性的作用。

他還把數量上的相對優勢進一步區分為空間上的兵力集中和時間上的兵力集中。在克勞塞維茨看來,雖然在戰術上兵力可以逐次使用,但在戰略上兵力卻必須同時使用。數量上的優勢應該看作是基本原則,不論在什麼地方都是應該首先和盡量爭取的。戰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簡單的准則是集中兵力。

7、進攻和防禦:兩種最基本的作戰形式

克勞塞維茨認為進攻和防禦是相輔相成的。每一種防禦手段都會引起一種進攻手段,同樣,一種進攻手段是隨著一種防禦手段的出現自然而然地出現的。也就是說,當防禦的方法一經確定,進攻就針對它們採取對策;防禦研究了進攻所使用的手段,於是又產生新的防禦原則。

進攻和防禦總是這樣相互作用並得到相互促進的。他指出,戰爭中的防禦(其中包括戰略防禦)決不是絕對的等待和抵禦,而只是一種相對的等待和抵禦,因而多少帶有一些進攻因素。同樣,進攻也不是單一的整體,而是不斷同防禦交錯著的。

8、民眾武裝:燎原之勢的熊熊烈火

克勞塞維茨對民眾戰爭一貫持贊成態度,並對民眾戰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他認為,民眾武裝如同燎原之勢的熊熊烈火。他們分散隱蔽,突然襲擊,機動靈活,時隱時現,神出鬼沒地採取一切手段打擊和削弱敵人,使敵人索道處處都有抵抗的因素,但是處處又都捉摸不到。

作者簡介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1780—1831),普魯士將軍、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歷史學家。他一生參加了四次戰役:萊茵戰役、奧新塔德會戰、法俄戰爭和滑鐵盧戰役。1792年克勞塞維茨參加普魯士軍隊並參加了對法戰爭,因功升為少尉。後進入柏林軍官學校學習。1803年從柏林軍官學校畢業後被任命為奧古斯特副官。

1806年在普法戰爭中被俘,第二年被釋放回國。1809年進總參謀部,因反對普魯士與拿破崙結盟而辭職,前往俄國並參加俄國軍隊,以反對拿破崙的入侵。1813年回柏林,後擔任萊茵軍團參謀長,開始軍事理論研究。1818年以將軍銜調任柏林軍官學校校長,任職期間著述了《戰爭論》。

(6)戰爭論的作者是普魯士軍事理論家擴展閱讀

德國軍事大師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總結了戰爭的核心四原則:

(1)用最高的精力使用我們所可能動用的一切兵力。

(2)盡可能集中兵力在准備作決定性打擊的點上。

(3)不可浪費時間,行動快速可獲得先機。奇襲,為獲致勝利的最強力因素。

(4)用最高的精力來追隨已獲的成功。追擊已敗的敵人實為獲致勝果的唯一手段。

《戰爭論》中寫道:「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戰爭是完成政治目的的手段,政治的利益是戰爭所追求的目標,所以戰爭行為的決策標準是權衡利益。

關於第一條(1)用最高的精力使用我們所可能動用的一切兵力。這是指盡可能的增加作戰力量,這是力的第一個要素,力的大小對作用效果有影響,力越大,效果越大。在廣義動量定理公式Fαt=MV中,增大力F的大小,會使成果MV增大。

第二條(2)盡可能集中兵力在准備作決定性打擊的點上。指的是力的三要素中的作用點。力的作用點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點不同,效果不同。集中兵力於決定性的打擊點上,決定性的打擊點就是兵力的作用點。向決定性的打擊點集中兵力,才能取得決定性的成果。

第三條(3)不可浪費時間,行動快速始可制敵機先。奇襲,為獲致勝利的最強力因素。不可浪費時間指的是廣義動量定理公式Fαt=MV中的時間,增加時間t會使成果MV增大。行動快速始可制敵先機指爭取時間t優勢,快速行動可以使敵人沒有準備,措手不及,這樣敵人的抵抗能力變弱,更容易取得成果,行動快速就是相對於敵人增加了力量的作用時間t。

李德哈特說:「最普通的錯誤是:使你的對手,有自由和時間來集中他的兵力,而用以對抗你的集中兵力」。行動快速相對的增加了力量的作用時間t,成果MV便會增大。奇襲就是指改變力量的方向α,由於敵人在此方向上沒有準備,所以取得的成果也會增加。

第四條(4)用最高的精力來追隨已獲的成功。追擊已敗的敵人實為獲致勝果的唯一手段。敵人潰敗時,會選擇逃亡,此時敵人的隊形散亂,不能組織起有效的反抗,敵人的抵抗力變得很弱,而相比較下,勝利方的力量F則變得更強。

在廣義動量定理公式Fαt=MV中的F相對變大,則取得的成果MV便會增大。勝利的精神作用容易提高士兵的戰鬥力,而失敗的精神作用會降低士兵的抵抗力。並且在追擊敵人的過程中,敵人由於急於逃命,則更容易從敵人手中獲得戰利品,從而增加勝利的成果,並且相應的減少了敵人的戰爭資源。

追擊已敗的敵人是系統思考中的正反饋,被追擊的敵人戰鬥力變弱,從而相應的我方與敵方的對比優勢變強,從而更大程度的消弱敵人的戰鬥力,形成正反饋效應。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強調集中兵力的重要性,他寫道:「

數量上的優勢不論在戰術上還是戰略上都是最普遍的致勝因素。

戰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簡單的准則是集中兵力。

人們必須承認,數量上的優勢是決定一次戰斗結果的最重要的因素,只不過這種優勢必須足以抵消其他同時起作用的條件。從這里得出一個直接的結論:必須在決定性的地點把盡可能多的軍隊投入戰斗。

在一般條件下進行的大小戰斗中,不論其他方面的條件如何不利,只要有顯著的數量上的優勢,而且無需超過一倍,就足以取得勝利了。

如果我們不抱偏見地研究現代戰史,那就必須承認,數量上的優勢越來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決定性的戰斗中盡可能多地集中兵力這個原則,在現在必須提到過去更高的地位。

數量上的優勢應該看作是基本原則,不論在什麼地方都是應該首先和盡量爭取的。

一切用於某一戰略目的的現有兵力應該同時使用,而且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於一切行動和一個時刻就越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戰爭論

7. 戰爭論的作者簡介

卡爾·菲利普·戈特弗里德·馮·克勞塞維茨(1780-1831),德國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歷史學家。
1792年參加普魯士軍隊,1795年晉升為軍官,自修了戰略學、戰術學和軍事歷史學。1803年克勞塞維茨從柏林軍官學校畢業,任奧古斯特親王副官。1806年10月隨親王參加奧爾施泰特會戰時,被法軍俘虜,翌年底獲釋。1809年初調普軍總參謀部工作,任總參謀長兼軍事改革委員會主席G.J.D.von沙恩霍斯特的辦公室主任,協助沙恩霍斯特從事軍事改革。1810年秋任軍校教官,並為王太子講授軍事課。1812年主張聯合俄國抗擊法國,因不滿普魯士國王同拿破崙一世結盟而辭職,轉到俄軍,在騎兵軍和步兵軍司令部中任職。1814年回歸普軍。翌年任G.L.布呂歇爾軍團第三軍參謀長,參加利尼會戰。1818年5月任柏林軍官學校校長,9月晉升為少將。任校長職12年,潛心研究戰史和從事軍事理論著述。1830年任炮兵第二監察部監察。1831年5月任駐波蘭邊境普軍參謀長。同年11月卒於布雷斯勞。
克勞塞維茨研究了1566-1815年期間的130多次戰爭和征戰,留下的遺著達十卷。《戰爭論》是其前三卷,共分8篇124章,系統總結戰爭經驗,在戰爭的概然性、戰爭與政治的關系、精神因素的作用、民眾戰爭、集中兵力等許多方面有精闢論述,被譽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
克勞塞維茨的妻子於1832-1837年整理出版了《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將軍遺著》,共10卷,1~3卷為《戰爭論》,其餘為戰史著作。

8. 戰爭論的作者是誰

克勞塞維茨(抄1780—1831)
普魯士軍事理論家、軍事歷史學家。生於普魯士。
1792年加入普軍,次年參加第一次反法聯盟的對法作戰。
1803年柏林軍官學校畢業後,任奧古斯特親王副官。
1806年隨親王再次參加對法戰爭,被俘。
1808年任總參謀長辦公室主任後,參與普魯士軍事改革。
1812年轉入俄軍,參加抗擊法軍入侵的俄法1812年戰爭。
1814年回普魯士後,任軍參謀長,次年再赴沙場參加利尼會戰。
1818年起任柏林軍官學校校長,領少將銜。
1830年任炮兵第二監察部監察,次年任駐波蘭邊境普軍參謀長。
長期致力於軍事歷史和軍事理論研究,著有西方軍事理論經典著作《戰爭論》。

9. 《戰爭論》作者的相關信息

卡爾·菲利普·戈抄特弗里德·馮·克勞塞維茨(1780~1831年),德國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歷史學家,普魯士軍隊少將。1792年,參加了普魯士軍隊。1795年晉升為軍官,並自修了戰略學、戰術學和軍事歷史學。著有《戰爭論》一書。

閱讀全文

與戰爭論的作者是普魯士軍事理論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