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初的電子信息系統是什麼
Z1最初是由1936到1938在他父母的起居室里德國的Konrad Zuse創造和被認為是第一個機電二進制可編程(現代)計算機和真正的第一功能的計算機。
First programmable computer
The Z1 was originally created by Germany's Konrad Zuse in his parents' living room in 1936 to 1938 and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first electro-mechanical binary programmable (modern) computer and really the first functional computer.
First concepts of what we consider a modern computer
The Turing machine was first proposed by Alan Turing in 1936 and became the foundation for theories about computing and computers. The machine was a device that printed symbols on paper tape in a manner that emulated a person following a series of logical instructions. Without these fundamentals , we would not have the computers we us
source:computerhope.com
2. 先進軍事綜合電子信息系統優勢學科創新平台的介紹
先進軍事綜合電子信息系統優勢學科創新平台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回學擁有的985工程優勢答學科創新平台,2006年開始籌建,2008年起獲批試點建設,2011年起正式運行,每年獲7700萬中央經費支持,該平台覆蓋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電路與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機械電子工程、計算機應用技術等7個學科,覆蓋通信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軟體學院,佔到了西電十個學院的五分之三,這標志著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在相應學科具備了和「985工程」大學相同的政策條件和資金支持。
3. 軍事信息系統的組成主要有哪幾部分
C4ISR是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及監視與偵察的英文單詞的縮寫。C4ISR系統是現代軍隊的神經中樞,是兵力的倍增器。
什麼是C4ISR系統呢?C4代表指揮,控制,通訊,計算機,四個字的英文開頭字母均為「C,」所以稱「C4。」「I」代表情報;「S」代表電子監視;「R」代表偵察。C4ISR是軍事術語,意為自動化指揮系統。它是現代軍事指揮系統中,7個子系統的英語單詞的第一個字母的縮寫,即指揮Command、控制Control、通信
Communication、計算機computer、情報Intelligence、監視Surveillance、偵察Reconnaissance。C4ISR,這是美國人開發的一個通訊聯絡系統
4. 綜合軍事信息系統又稱什麼系統
C4I
C4I系統是指指揮、控制、通訊、電腦和情報的集成,以前一直被運用在軍事領域,它以計算機為核心,綜合運用各種信息技術,對軍隊和武器進行指揮與控制。在軍事領域中,C4I的應用是重要的。
基本介紹
什麼是C4ISR系統呢?C4代表指揮,控制,通訊,計算機,四個字的英文開頭字母均為「C,」所以稱「C4。」「I」代表情報;「S」代表電子監聽;「R」代表偵察。C4ISR是軍事術語,意為自動化指揮系統。它是現代軍事指揮系統中,7個子系統的英語單詞的第一個字母的縮寫,即指揮Command、控制Control、通信 Communication、計算機computer、情報Intelligence、監視Surveillance、偵察Reconnaissance。C4ISR,就是美國人開發的一個通訊聯絡系統。
編輯本段重要作用
C4ISR是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及監視與偵察的英文單詞的縮寫。C4ISR系統是現代軍隊的神經中樞,是兵力的倍增器。美國戰略C4ISR系統是美國軍事指揮當局作出重大戰略決策以及戰略部隊的指揮員對其所屬部隊實施指揮控制、進行管理時所用的設備、器材、程序的總稱,是美國整個軍事C4ISR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編輯本段C4ISR系統的組成
一個完整的指揮自動化系統應包括以下幾個分系統: 「神經中樞」—指揮系統。指揮系統綜合運用現代科學和軍事理論,實現作戰信息收集、傳遞、處理的自動化和決策方法的科學化,以保障對部隊的高效指揮,其技術設備主要有處理平台、通信設備、應用軟體和資料庫等。 「手腳」—控制系統。控制系統是用來搜集與顯示情報、資料,發出命令、指示的工具,主要有提供作戰指揮用的直觀圖形、圖像的顯示設備、控制鍵鈕、通信器材及其他附屬設備等。 「神經脈絡」—通信系統。通信系統通常包括由專用電子計算機控制的若干自動化交換中心以及若干固定或機動的野戰通信樞紐。手段包括有線載波、海底電纜、光纖以及長波、短波、微波、散射和衛星通信等。 「大腦」—電子計算機系統。電子計算機是構成指揮自動化系統的技術基礎,是指揮系統中各種設備的核心。指揮自動化系統的計算機要求容量大、功能多、速度快,特別要有好的軟體,並形成計算機網路。 「耳目」—情報、監視、偵察系統。情報系統包括情報搜集、處理、傳遞和顯示。主要設備有光學、電子、紅外偵察器材、偵察飛機、偵察衛星以及雷達等。監視與偵察系統的作用是全面了解戰區的地理環境、地形特點、氣象情況,實時掌握敵友兵力部署及武器裝備配置及其動向。 軍隊指揮自動化系統以其突出的情報獲取能力、信息傳輸能力、分析判斷能力、決策處置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在軍隊現代化建設和高技術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可以預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軍隊指揮自動化系統將越來越完善。
戰略C4ISR系統的「大腦」
指揮中心是戰略C4ISR系統的「大腦」。它主要包括國家軍事指揮中心、備用國家軍事指揮中心和國家空中作戰中心三處。在指揮中心,美國總統兼武裝部隊總司令利用 基於C4I的聯合作戰
指揮鏈逐級向第一線作戰部隊下達命令,最快只需3~6分鍾;若越級向核部隊下達命令,最快只需要1~3分鍾;只需40秒鍾便可實現與主要司令部的電話會議。指揮中心是美國軍事當局分析判斷局勢,定下決心,下達命令的中心,是C4ISR系統的核心。 國家軍事指揮中心始建於1962年,設在五角大樓內。該中心負責平時至三級戰備的指揮,分設四個室,分別是參謀長聯席會議室、通信室、當前態勢顯示室以及電子計算機和屏幕投影顯示設備技術室。該中心有3台「霍尼韋爾」6000系列大型計算機作為主機,用於處理各種軍事數據。有6個2.4米×3米的大屏幕顯示器,用於在緊急會議室顯示敵我力量及其他情報。它擁有先進的通信聯絡設備如參謀長聯席會議警報網、自動電話會議系統、緊急文電傳輸系統等終端設備。該中心存有8份進行全面戰爭的計劃和60份在各種危機情況下行動的計劃。 備用國家軍事指揮中心始建於1967年,位於華盛頓以北約110千米的馬里蘭州里奇堡地下,工程設施加固,生存能力較強。它與國家軍事指揮中心相連,設有軍事指揮的重要資料庫。當美軍進入二級戰備時便接替指揮任務。 國家空中作戰中心,設在阿拉斯加州的奧弗特空軍基地,原名國家緊急空中指揮所,在核戰爭中承擔對戰略部隊的指揮與控制職責。1993年易名為國家空中作戰中心,其職責也不再限於核戰。該作戰中心為4架E-4B型飛機,稱作「尼普卡」,停駐在格里索姆空軍基地,由奧弗特空軍基地的指揮控制中心控制。國家空中作戰中心平時不參與指揮,只了解情況。當美軍處於臨戰狀態時,它便升空待命。一旦國家指揮當局登上「尼普卡」,該中心便成為主要的指揮作戰中心。因它能在空中機動,是美國戰略C4ISR系統中生存能力最強的一部分。它配有大量的先進的電子設備,能同衛星、導彈潛艇、導彈發射中心、國家軍事指揮中心、備用國家軍事指揮中心等進行通信。
戰略C4ISR系統的「神經」
通信系統把各指揮中心、預警系統、作戰部隊以及情報部門等有機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在美國戰略C4ISR系統中,有通用和專用的40多個通信系統,這些通信系統構成縱橫交錯的網路,就象人體內的神經一樣,將大腦的各種指令傳給肢體,同時又將反饋信息有效地傳給大腦。 美國戰略C4ISR系統中主要的通用通信系統有國防通信系統、國防衛星通信系統、最低限度緊急通信網等。其中國防通信系統建於60年代初,由國防通信局負責管理和技術保障,三軍負責維修。它主要保障美國總統同國防部長、參謀長聯席會議、情報機關、戰略部隊的通信聯絡,保障國防部長與各聯合司令部、特種司令部的通信聯絡,為戰略防禦提供情報。其中的北方彈道導彈預警系統建立最早,由3個大型雷達站組成,可提供15分鍾的預警時間。但該系統對付低空目標和多目標的能力較差,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美軍於70年代起對其進行改進。改進後其功能大大提高,如圖勒站的作用距離從原來的4800千米增到5200千米,掃描范圍擴展到240°。 潛射彈道導彈預警系統由預警衛星和陸基預警雷達網承擔。前者發現來襲目標,後者進一步跟蹤、識別和獲取精確數據。此外,空間監視系統和海洋監視衛星對系統提供支援。潛射彈道導彈預警雷達網,由潛射彈道導彈預警系統和大型固態相控陣預警雷達組成。其中,前者可對從大西洋和太平洋發射的潛射彈道導彈提供約6分鍾的預警時間,後者作用距離500千米,探測高度4.5萬米。 預警衛星系統由於具有監視區域大、不易受干擾、生存能力強和提供的預警時間長等優點,現已成為美國戰略預警系統中最重要的預警手段。美國的預警衛星系統是3星組網,導彈發射後幾秒鍾,該系統就能探測到,並在3~4分鍾的時間內將信息傳到北美航空航天司令部。它在對洲際彈道導彈和潛射導彈進行預警時,可分別提供25分鍾和15分鍾的預警時間。
戰略C4ISR系統的前景
美國經過數十年的經營,建成了體積龐大、自動化程度高的戰略C4ISR系統,為實現其霸權主義政策和軍事戰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要看到事物的另一方面,C4ISR系統並非十全十美。一是它易受攻擊,生存能力弱。由於精確打擊技術、反衛星技術和「黑客」技術的發展,在先進作戰理論的牽引下,C4ISR系統將是兵家打擊的重點目標。二是它的互通性能差。由於美國各軍兵種長期以來各自為政,並且受戰略武器的特性所限,使美軍戰略、戰術與盟軍的C4ISR系統之間相互溝通有一定的困難。目前美軍針對系統的弱點,加快改革的步伐。美軍以「勇士C4I」計劃為藍本,在近期內對各軍種C4ISR的系統進行系統集成,實現最大程度的互通,遠期目標則是建立一個多級保密的全球無縫信息網。美軍1996年開通了「全球指揮與控制系統」,取代服役多年的「世界軍事指揮與控制系統」,新系統大大提高了數據兼容能力,為全軍提供了通用的操作環境,為實現「勇士C4I」計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到下世紀初,天基紅外探測系統、海軍協同作戰系統、新型無人飛機等信息系統將進入現役。其中全球廣播系統是由衛星、光纖及無線電話網路組成的大型全球信息系統,該系統將聯通各軍種C4ISR系統,為各聯合司令部提供近實時戰場圖像,可將目前通信系統的容量提高500倍以上。海灣戰爭中需數小時才能完成的情報信息搜索、處理、傳遞功能,該系統將只需數秒即可完成。美國國防部稱,高效的信息基礎設施和一體化C4ISR的系統,能使美軍具備近實時發現、跟蹤、定位和攻擊地球表面任何目標的能力,在正確的時間、地點精確地使用兵力,並提高國防管理的效益和效率。
5. 什麼叫做電子信息系統
電子信息系統,是指由計算機、有/無線通信設備、處理設備、控制設備及相關的配套設備、設施(含網路)等的電子設備構成的,按一定應用目的和規則對信息進行採集、加工、存儲、傳輸、檢索等處理的人機系統。
6. 為什麼要做軍事作戰信息系統如果要做這個系統,軟體開發難道大嗎後期是否好管理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世界新軍事變革的廣泛深入,信息化戰爭成為現代戰爭的基本形態,信息化軍隊成為軍隊建設的基本形態,基於作戰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建設成為我軍的戰略選擇。
強軍必須興訓,興訓貴在創新,改革重在突破。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作為和平時期軍隊建設基本實踐的軍事訓練如何進一步拓展,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戰略課題。尤其是在長時間缺乏實戰檢驗和國家安全形勢錯綜復雜、戰爭威脅嚴重存在的情況下,我軍只有勇於投身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這一開拓性的偉大軍事實踐,才能切實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打造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
■深刻認識訓練演變客觀規律
■科學把握訓練轉變時代方位
■信息化訓練是發展的必然
隨著軍事訓練作為戰爭「預實踐」的功能不斷增強,科學判定訓練的時代方位越來越成為一個戰略問題。好高騖遠的超前設計,容易使訓練脫離部隊實際;而落後於時代發展和安全需求的訓練指導,則必然痛失寶貴戰略機遇。准確判明和把握我軍訓練的階段性,關繫到我們能否把握國防和軍隊建設難得機遇,能否又好又快地提升軍隊戰鬥力,能否在激烈的世界軍事競爭中爭取主動。
●信息科技主導訓練創新發展
科學技術從來都是國家軍事實力發展的首要推動力。如果說,冷、熱兵器時代,科技還更多作用於武器本身;那麼,機械化戰爭年代,科技則不僅把物理能量最大化帶入戰爭,還在某種程度上延伸、強化了人的作戰能力。然而這一切,都無法與當今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及其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相提並論,其對軍事訓練的帶動作用,從未像今天這樣具有決定性意義。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戰鬥力生成模式,信息化武器裝備成為戰鬥力的關鍵性物質因素,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成為戰鬥力的基本形態。也就是說,信息技術天然具有的滲透性、聯通性和融合性,已使軍隊戰鬥力的生成機理和基本形態,具有了主導性、突變性甚至革命性的深刻變革。在這一大趨勢面前,依然沉浸於機械化條件下訓練的漸進性和長期性,看不清信息技術和信息能力所帶來的突變性甚至革命性推動作用,只會因彷徨徘徊導致戰略機遇的痛失。
近年來,我軍部隊武器裝備不斷更新,官兵信息意識和觀念不斷增強,相當一些部隊已初步具備開展信息化條件下訓練的基礎條件。這種情況下,特別應當在訓練中最大限度地拓展信息技術這個戰鬥力的關鍵因素,有效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最大限度地開發、引進信息資源,為訓練內容、方法、手段和管理注入科技含量;最大限度地挖掘、提升科技對訓練的貢獻率,促進訓練向科技密集型和質量效能型飛躍,實現我軍訓練的信息化轉型。
●作戰需求強制牽引訓練狀態轉換
以昨天的作戰經驗指導今天的訓練,曾使軍隊訓練實踐始終處於「向後看」的窘境,釀成戰爭史上眾多不堪回首的慘痛教訓。法軍在一戰中採用陣地消耗戰,於凡爾登一地盡耗德軍主力,最終戰勝了德軍。一時間,陣地防禦戰成為法軍主流作戰和訓練樣式,導致其對戰斗機、坦克等機械化武器裝備成軍所蘊藏的巨大戰爭潛能熟視無睹,熱衷以舉國之力拚湊各種「防線」。結果,二戰德軍一番「閃擊戰」,就使法國6周內上演了軍敗國亡的悲劇。
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軍事訓練已不再由戰爭「被動牽引」,而越來越多擔負起未來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的「設計」和「驗證」任務。面對這一跨越性的軍事發展趨勢,訓練的作用正沿著信息化戰爭發展方向革命性躍升。因此,無論直面現實還是著眼未來,我們既然已經確立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戰略目標;既然已經看清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是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客觀需要;既然已經認定信息化條件下訓練是我軍訓練發展的時代主題,就應該勇於吹響信息化條件下訓練進軍號,毫不猶豫、只爭朝夕地把部隊信息化建設探索成果集成、轉化為現實戰鬥力,切實推進戰鬥力生成模式的轉變,提高部隊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在未來信息化作戰需求牽引下,當前訓練狀態的革命性轉換,既是趨勢性的,又是現實的;既是強制性的,又必須是自覺的。這是因為,以機械化訓練打造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困難是難以想像的。
●以訓練轉變推動軍隊整體改革
近年軍隊建設實踐突出表明,軍事訓練既是軍隊和平時期的基本實踐,也是重要的治軍方略和管理方式。充分發揮訓練的中心作用,能夠實現部隊戰鬥力較快提升,促進部隊全面建設科學發展。
從這一層面思考訓練狀態轉換,拓展信息化條件下訓練不僅能夠深化軍事訓練轉變,把部隊建設各項成果盡快融合、轉化為現實戰鬥力,也可以對部隊全面建設發揮重要的輻射、牽引和推動作用。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軍隊建設成果難以直接接受戰爭實踐檢驗。如何使軍事訓練比較真實地「代表」戰爭實踐,對各項建設成果行使「檢驗」職能,就成為新時期指導和加強軍隊全面建設的緊迫課題。必須充分發揮信息化條件下訓練對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促進作用,通過有效的訓練創新發展軍事理論、檢驗完善作戰方案、優化部隊體制編制、促進武器裝備研發和培育官兵戰斗精神,這是打造我軍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能力的必須,也是部隊全面建設邁向信息時代的強烈需求。
按照唯物論的基本原理,符合信息時代發展要求的國防意識和軍隊建設思路、軍隊體制編制和建設機制,較難產生於機械化、半機械化條件下訓練和軍隊建設實踐,而只能在信息化條件下訓練和信息化建設的實踐中鍛造形成。必須清醒看到,我軍當前進行復合式跨越發展的要義,其實更在於以信息化主導、帶動並改造機械化建設,在於以信息化觀念、思維和思路,推進部隊全面建設。從某種意義上說,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不僅決定部隊明天的戰鬥力,也決定著我軍全面建設的未來。
■核心是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
■關鍵是創新信息化訓練模式
■按戰鬥力生成機理創新訓練模式
訓練模式是指從訓練實踐中總結、提升,用以規范、指導訓練組織實施的基本方式。創新訓練模式,提高訓練效能,歷來都是訓練改革的不懈追求。從這一角度研究,我們當前深化訓練轉變的核心,就是切實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而拓展信息化條件下訓練的關鍵,又在於創新發展信息化訓練模式。這是科學生成信息化戰鬥力的革命性創造,也是訓練領域能動的深刻實踐。
●訓練模式創新是改革的突破口
縱觀我軍訓練發展歷史不難發現,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訓練改革,都是以訓練模式創新為突破口的。
「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是革命戰爭年代訓練的主要特點,訓練模式是「以戰代訓」,強調作戰實踐對訓練的直接牽引。新中國成立以後,革命化建設、正規化訓練、應急備戰成為我軍建設主要實踐,訓練模式是「建訓互促」,強調由「在戰爭中學習打仗」向「在訓練中學習打仗」轉變。改革開放的較長時期里,我軍強調把訓練提高到戰略位置,先進行技術戰術基礎訓練,通過由基礎到應用、由分練到合練、由低級到高級的合成訓練模式,逐級提高部隊整體作戰能力。新世紀新階段,信息化戰爭形態根本改變了傳統戰鬥力生成模式,必然要求訓練採用不同於機械化、半機械化時期的訓練模式。形成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成為新訓練模式的靈魂。
我軍的訓練發展表明,訓練模式不僅反映訓練對軍隊作戰和建設的適應程度,還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訓練諸要素乃至整個系統、體系的發展方向。當前,只有創新發展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模式,回答和解決好信息化條件下「訓什麼」、「怎麼訓」的問題,才能切實推進戰鬥力生成模式向信息化轉變。
●創新訓練模式的必由路徑
創新訓練模式的基本途徑,是按照信息化條件下戰鬥力的生成機理,推動我軍組訓體系、內容標准體系、方法體系、保障體系、管理體系以及訓練環境的全面優化和改革。這既是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不可或缺的環節,更是實現戰鬥力諸要素組合方式變革的原動力。
事物的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構成信息化訓練模式的諸要素,經由創新發展實現一定程度的量變,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就必然發生質變。在訓練模式創新路徑上,組訓體系改革應解決部隊、院校和訓練機構,對信息化戰鬥力生成各階段的形成和銜接;訓練內容調整主要解決戰鬥力生成模式的質量和標准問題;訓練方法創新的重點,是如何發揮聯合訓練對各軍兵種、各層次訓練的引領作用,走開各作戰單元、作戰要素和跨軍兵種集成訓練的方法路子;訓練保障的完善,在於建立開放共享的訓練保障模式,解決戰鬥力生成的持續和長效;訓練管理的規范,則強調精確性訓練監管,依法調控、管理訓練,確保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的實現。
●訓練模式應適應戰鬥力生成模式
按照胡主席關於軍事訓練的一系列重要論述,軍委、總部近年指導各種不同類型的部隊大膽探索,已初步形成具有我軍特色的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模式雛形。這就是以聯合訓練為背景,依託信息網路平台,以集成訓練為途徑,按照單裝抓精準、單元抓合成、要素抓聯動、體系抓融合的方法,最終形成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
這一訓練模式雛形的核心是改革訓練內容,以創新聯合訓練體系引領諸軍兵種訓練內容改革,按照信息化條件下聯合軍事行動需求、信息流向、網路體系結構和戰鬥力生成規律內在要求,先作戰單元、作戰要素、作戰體系集成訓練,後全系統全體系聯合訓練,實現各單元、各要素、各體系在作戰效能上的有機融合。這一新的訓練模式,完全不同於以往「師傅帶徒弟」和「小作坊」、「小生產」等相對封閉分散的訓練樣式,正在不斷形成並展開一幅以體系集成為主軸的「標准化」、「系統化」、「大生產」式的訓練新畫卷。而這種同時兼有「流水線式」「大工業生產」和「集約式」「標准加工」優勢的訓練模式雛形,在我軍一些軍兵種部隊訓練中其實已具有一定基礎,關鍵在於如何以信息主導實現體系化和模式化,如何按信息流程謀求更大體系范疇的「聯合」與「融合」。
■破解制約訓練發展瓶頸難題
■探索我軍特色興訓強軍之路
■從源頭上解決結構性矛盾
我軍訓練領域長期存在、反復出現的觀念滯後、機構臃腫、職能交叉、訓考不分等深層次矛盾,與新的訓練模式不相適應,嚴重製約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能力的形成。如同生產力的發展必然突破原有生產關系,信息化訓練模式生成的「新質」戰鬥力,也必然強制性地變革傳統訓練體系,從源頭上解決訓練領域的結構性矛盾。
●呼喚信息化訓練新觀念
全面貫徹落實胡主席關於軍事訓練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堅持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能力的戰鬥力標准,堅持軍事訓練是和平時期軍隊戰鬥力生成的基本途徑,是部隊的中心工作,也是重要治軍方略和管理模式的戰略指導,以信息化條件下訓練為重要切入點,科學解決部隊建設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從基於安全威脅、基於作戰任務的被動訓練指導,向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能力為核心的多樣化軍事能力,主動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全面履行使命任務的觀念轉變。全面拓展軍事訓練本質內涵,切實增強軍隊信息化作戰能力,滿足國家發展和利益拓展需求,發揮軍事訓練戰略威懾功能,切實提高國防和軍隊建設戰略效益。
以加快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為主線,以提高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為根本著力點。以拓展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引領深化訓練轉變實踐,支撐持續興起的訓練新熱潮。聯戰必須聯訓。聚焦聯合訓練這個我軍戰鬥力生長鏈條最關鍵、也最薄弱的環節,突出指揮信息系統互聯互通,聚合各類作戰單元、各項作戰要素、各種作戰系統,有效提升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
訓練效益始終應是衡量訓練質量的重要標准,反對偏重「產出」而忽略成本。既應對訓練改革方案充分論證和試驗,又應對訓練實踐實施嚴格成本核算,避免「歧路」建設和鋪張浪費,杜絕演習「演戲」和各種形式主義。
緊密跟蹤世界軍事領域最新進展,客觀認識我軍與外軍訓練差距。既反對閉關鎖軍、拒絕學習,也不盲目崇外、照搬照套,立足我國和我軍實際,走出具有我軍特色的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路子。
●構建信息化條件下訓練體系
拓展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迫切需要健全完善訓練法規制度,創新優化訓練機制。強化指導,完善訓練法規制度。制度建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傳統訓練中,各級訓練規定、文件競相推出,過於零散甚至相互抵觸。應按有效信息需求,加強綜合性立法,保證訓練法規的科學性與統一性。應加快制定訓練發展中長期規劃和聯合訓練規定等職能性規章,為規范其他層次和專項訓練規章提供遵循。
理順職能,改革訓練管理機構。機械化條件下訓練管理機構不盡合理,主要表現為缺乏頂層設計、橫向協調困難、資源浪費嚴重等。必須優化機構設置,按照規劃、執行、監察和保障等基本要素,將多個訓練管理部門統一合並調整為相應的綜合性訓練管理部門。必須區分管理層次,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不能搞成「一鍋粥」,浪費資源又抑制活力。必須突出職能重點,部隊在總部統一籌劃下,以使命課題為牽引,重點開展集成式聯合訓練。聯合訓練可由主戰軍兵種主導組織,也可由諸軍兵種聯合組織,把情報信息、指揮控制、聯合打擊、全維防護、綜合保障等重點要素提取出來,進行跨軍兵種集成訓練或多要素融合訓練。
效益優先,規范訓練運行機制。按照信息化條件下訓練流程需要,規范訓練路徑,構建決策、執行、評估一體的縱橫訓練網路,切實提高訓練信息採集、傳輸及反饋速度,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相互協調的運行機制,確保上下銜接、橫向協調、整體一致。
戰訓一體,縮短平戰轉換時限。將作戰指揮與訓練管理合並成「功能順暢」的作訓實體,平時研究作戰方案、籌劃戰場建設和組織領導軍兵種建設、訓練,戰時直接組織指揮聯合作戰行動,既有利於強化作戰指揮能力,也有利於平時聯建、聯訓,強化各層級指揮機構的平戰轉換效能。
●切實提高訓練質量和效益
把實戰化對抗訓練作為檢驗部隊戰鬥力的尺度。實戰打贏始終是推進訓練創新的「根」和「魂」。 應圍繞提高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能力為核心的多樣化軍事能力,改革訓練考核辦法,建立符合實戰要求的訓練標准和考評機制,以考促訓、以考促建、以考促戰,使實戰化對抗訓練真正成為提升訓練質量和推動訓練發展的強力杠桿。
把訓練等級評定作為衡量部隊訓練水平的標准。應以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為標准,創新訓練評估體系,確立以能力為基點、量化為支撐、評估為手段的訓練考評理念,構建各層次、多類別訓練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強化質量評估在訓練中的評價、診斷、導向和激勵作用。
把訓練成績作為獎懲升降的依據。應建立健全訓練獎懲機制,把訓練成績和軍事素質納入考核任用體系,與個人進步掛鉤,強化訓練動力,帶動訓練質量效益的提高。
■構建信息化訓練需求環境
■打磨信息化作戰實戰能力
■大力營造信息化訓練大環境
作為軍事訓練五大要素之一的訓練環境,在機械化條件下訓練中曾始終被置於次要地位。隨著信息化武器裝備發展和信息化戰場環境日益復雜,傳統訓練環境已嚴重製約信息化訓練的展開、訓練內容的確定、訓練方法的選擇和訓練目標的實現。
●由基於場地向基於環境轉變
機械化條件下訓練,重在提高以火力、機動力、防護力為主的作戰能力,訓練保障重點放在與之相適應的場地上。信息化條件下訓練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訓練重點拓展為提高情報獲取、信息傳輸、指揮控制、電子對抗、快速機動、精確打擊、全維防護和綜合保障能力。以往基於場地的機械化訓練保障,不可避免地出現信息化水平不高、功能相對單一和環境要素構設不全等局限性。必須盡快實現由基於場地保障向基於環境構設的觀念轉變,科學構建信息化訓練環境,為信息化條件下訓練提供有效依託,為提高信息化訓練質量提供堅實基礎,最大限度滿足未來作戰環境的強制性要求,努力實現「仗在什麼環境下打,兵就在什麼環境下練」。
●以「三化」為基礎建好硬環境
受各種因素制約,當前訓練仍缺少要素齊全、貼近實戰的硬環境,導致部分訓練內容只能通過簡化或弱化背景條件、降低難度或強度等方法組織實施,存在基礎訓練「走過場」、戰術訓練「跑龍套」、指揮訓練「空對空」等問題,與實戰要求存在較大差距。必須以基地化、網路化、模擬化為基礎,加快信息化條件下訓練硬環境建設,通過信息化改造和綜合利用各種資源,使「三化」有機融合,構建異地分布、功能一體、多場聯動、開放共享的訓練硬環境體系,為各類復雜環境的構建提供平台和框架;必須針對各種作戰環境,分類構建實體戰場環境、多維偵察環境、復雜電磁環境、實兵交戰環境、政戰心理環境、網路攻防環境、水文氣象環境、核生化環境等資料庫,根據訓練對象、訓練內容、訓練難度需要,靈活構設或自動生成不同復雜程度的訓練環境;必須使各類環境構建系統與訓練基地的數據信息採集、演播顯示集控、導調指揮作業、對抗交戰裁決、作戰能力評估等融為一體;必須研究各類環境對作戰的影響並建立數學模型,綜合運用多種模擬、模擬方法,使受訓者能夠全方位「進入」逼真戰場環境。
●以戰斗精神為主線營造軟環境
信息時代,多元化價值觀念沖擊奉獻犧牲的價值追求,多層次道德評價模糊尚武精神的時代內涵,多品位文化生活干擾軍營文化的主旋律,潛移默化地影響甚至沖擊訓練動力。信息化條件下,思想能動因素仍是練兵動力的本源所在,應發揚我軍優良傳統,強化以戰斗精神為主線、以軍營文化為背景的「軟」環境營造,為軍事訓練提供強大內在動力。應強化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營造尚武精藝的濃烈氛圍,激勵軍人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應努力克服社會消極因素和不良風氣的影響,強化部隊凝聚力。部隊戰斗精神的強弱,當前還突出表現在要不要、能不能開展信息化條件下訓練這一焦點問題上。滿足在訓練轉變的口號下「等靠要」,消極作為甚至無所作為,以信息化條件不具備為理由,不願積極投身更為艱難、艱險的信息化條件下訓練。這樣的精神狀態,不僅嚴重影響信息化條件下訓練的拓展,也嚴重影響機械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向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轉變。置身風雲激盪的國際戰略環境,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家安全威脅,肩負黨和人民的殷殷重託,每一個當代軍人、每一支部隊,只能奮發進取,勇敢投身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偉大實踐,打造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能力,為國家民族做出無愧於時代的新貢獻。
7. 先進軍事綜合電子信息系統優勢學科創新平台的覆蓋學科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獲教育部、財政部批准進入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專平台重點建設高屬校,每年獲7700萬中央經費支持。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先進軍事綜合電子信息系統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共覆蓋以下學科:1、通信與信息系統;2、信號與信息處理;3、電路與系統;4、電磁場與微波技術;5、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6、機械電子工程;7、計算機應用技術,這7個學科覆蓋了通信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軟體學院,佔到了西電十個學院的五分之三,對應了30餘個本科專業,這標志著西電在相應學科具備了和「985工程」大學相同的政策條件和資金支持。
8. 軍用信息技術的核心是
軍用電子信息技術作為軍事技術的核心領域,主要包括:微電子技術、光版電子技術權、計算機技術、感測器技術、信息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等。這些技術的快速發展,使主戰裝備作戰效能獲得質的飛躍,產生了如預警機、反輻射導彈、信息戰裝備、激光武器、微波武器等以信息技術為主體的新型武器裝備,綜合電子信息系統使武器裝備的整體作戰效能倍增。如今,軍用電子信息技術已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重要因素,許多國家都把大力發展電子信息技術作為增強國防實力的關鍵技術和措施。
9. 軍事電子信息系統工程學科實驗報告
自己寫,鄙視作弊!
10. 什麼是典型軍事信息系統及其分類,再介紹下國內外的一些情況
就是數據鏈
美國的16號數據鏈把美國和北約國家還有亞太的親美國家的軍隊都內連起來了容
數據鏈是感測器與感測器、感測器與信息平台、信息平台與信息平台之間的中介,是實現信息鏈式運動的橋梁,是獲得信息優勢、提高各作戰平台快速反應能力和協同作戰能力,實現作戰指揮自動化的關鍵設備。沒有數據鏈,就無法構建數字化戰場,也就無法實現從平台中心戰到網路中心戰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