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甲午中日戰爭時中日實力對比是差不多還是差距很大詳細一點
其實當時中日實力差不多的,在國力上甚至中國更強。但是由於中國當局的腐敗無能、怯敵自敗,而日本有蓄謀已久,最終導致了中日戰爭的失敗,恨矣!!!
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日沖突中(甲午中日戰爭之前),中方在硬實力上一直佔有優勢,但朝鮮甲申政變之後十年時間,情況就悄然發生了變化。這段時間,日本一直關注著中國。1890年後,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陸軍,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中國為奮斗目標,准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在1890年時,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共27000多噸;而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5艘,共17000多噸。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擴軍計劃,到了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經建立了一支擁有63000名常備兵和23萬預備兵的陸軍,和排水量72000噸的海軍,超過了北洋海軍。日本還出動樂善堂、玄洋社等間諜組織和人員潛入中國,加緊對中國各方面的情報搜集和滲透。
與之相反,慈禧太後一再消減海軍軍費,為了自己的生日甚至挪用海軍買艦船的軍費!而官員貪污腐敗,挪用公款,甚至為海軍造的炮彈中填充沙子!
所以說,中日甲午戰爭之敗,中國不是敗在實力上而是敗在腐敗的清政府手裡。當時日本已經傾全國之力來進行這場戰爭,已經堅持不了多久了,而且中日實力相差並不遠,但是由於政府腐敗,某些軍官畏敵如虎,李鴻章為了保存自己實力,種種因素結合致使中國最終被嚇倒!!可悲啊。
既然你問了,那麼就記住這些人吧。他們有的是應該名垂青史的,有的是應該遺臭萬年的!!!
英雄:丁汝昌、鄧世昌、劉步蟾、林永升、陳策、馬金敘、聶士成、徐邦道、
敗類:慈禧、葉志超、吳敬榮、趙懷業、黃仕林、衛汝成、龔照玙、牛昶昞
上面那些英雄或者頑強抵抗或者壯烈殉國,而那些敗類或者為一己之力玩弄國柄,或者臨陣怯敵,望風而逃,或者投降苟活。可能所述不全,但請牢牢記住,記住英雄的名字和敗類的嘴臉。
② 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的軍艦和日本的軍艦對比實力如何
參加黃海海戰的北洋水師有12艘戰艦,日本聯合艦隊是11艘戰艦。數量基本相當
北洋水回師中有答8艘是較強的鐵甲巡洋艦,其中定遠鎮遠2艘是當時亞洲最強的戰艦。
而日本聯合艦隊,也有8艘是新式的巡洋艦。其中吉野號是當時比較先進的高速巡洋艦。
從表面上的實力來看,2軍旗鼓相當,北洋水師甚至略強。
但是從軟實力來看,聯合艦隊要更強。因為清朝工業較差,北洋水師雖然大都是從歐洲訂購的先進軍艦,但是自己缺少保養替換零件,年久失修,很多軍艦都無法滿速航行。而日本的軍艦雖然噸位不比北洋水師,但是速度快,而且不少裝備了當時最好的速射炮。另外,日本當時使用了先進的下瀨火葯,而北洋水師仍然用的黑色火葯,並且北洋水師使用的炮彈質量也有問題。導致日艦中彈很多,也被造成不少殺傷,但卻難以被擊沉。
所以綜合考慮,當時的日本聯合艦隊的實力已經趕超了北洋水師。不過從黃海海戰來看,至少北洋水師仍然證明了定遠號和鎮遠號在當時,仍然是亞洲無敵。2艘巨艦中彈無數,但無一穿透裝甲。戰役後期,定遠和鎮遠也有機會反敗為勝,只可惜天近傍晚,無法夜戰才只好停火。
③ 介紹一下甲午中日戰爭中 中日兩國海軍軍力對比
裝備遠遠強於日軍,但人不行,物資也不行
④ 甲午戰爭後中日兩國綜合國力對比
政治
清末雖然經歷了洋務運動,但是只是做了一些樣子工程,辦了些廠等,沒有涉及政治經濟體系。
日本經歷了比較徹底的維新運動,實現了較近代化的政治經濟體系。
經濟:
財政比較:清末總體國力來說,清依然超過日本,但是清的封建財政體系落後,1893年財政收入8867萬兩,而藉助近代財政系統,國力遠弱於中國的日本,財政收入也達到8804.5萬日元,摺合
5868.7兩白銀,利用近代金融手段,決算更是達到了11376.9萬日元,僅比清開支少1286萬兩。同時清財政相當部分消耗在八旗、綠營等已經沒有任何實戰能力的部隊上,每年就達2000萬兩以上,同時由於疆域遼闊,部隊分散駐防,所以軍費開支雖然達到4、5000萬兩,遠超日本約23000萬兩(1892年開支),實際用於機動作戰部隊的軍費,遠不如日本。
工業比對:甲午時清有鐵路約400公里,1890年日本有鐵路2733公里,1896年時為4031公里,僅1894年就開工423公里;1893年日本有輪船680艘,110205噸,1894年清招商局有26艘輪船22900噸,民間輪船寥寥無幾;棉紡業1894年清有4家機器紗廠,紗錠13萬,日本則有40家機器紗廠,紗錠38萬,1891年就實現了大量出口;生絲是清的強項,但是市場佔有率已經從70年代41.3%下降到35.3%,日本則從7.2%上升到19.7%;1894年清工業產煤可查產量約54.4萬噸,而日本是426.1萬噸,出口到中國市場;鋼鐵、造船、軍工等企業,則兩國水平接近。
軍事力量:
一、陸軍
清在甲午時期,八旗、綠營已經腐朽不堪,勉強可做地方維持治安只用,全無作戰能力,實際可用主要是各地練軍和勇營,甲午戰爭爆發前,中國各省練、勇兩軍人數三十四萬九千七百人。其中淮軍約4萬,裝備較好,有當時先進的連發步槍、加特林機槍、火炮等,其他部隊責裝備差距很大,有裝備進口槍炮的,有使用老式火槍的。
日軍在維新以後,已經建立了比較先進的陸軍體系,1893年有7個師團,約7萬人。但是藉助動員體系。甲午時期日本陸軍實際有二十四萬零六百一十六人,夫役十五萬,戰斗兵力略少於清軍。裝備主要是國產的單發步槍和75毫米火炮。
比較兩軍,差距主要是
1、清軍人數雖多,號稱百萬,但是實際有戰鬥力的部隊不過35萬,略多於日本的24萬,考慮到各地駐防、調動上的困難,實際用於一線的,還不如日軍投入一線的17萬多。
2、清裝備存在很多問題一是部分部隊裝備了較先進的武器,但是多數部隊裝備還比較落後;二是各部隊甚至同一部隊,都裝備了好幾種口徑的步槍,補給困難,各部隊需要建立自己的後勤補給體系;三是清軍由於多用於鎮壓國內起義,所以火炮裝備比較重視輕便性,裝備火炮多為37毫米過山炮。而日軍的單發步槍雖然不如清軍的連發槍,但是總體水平和清軍平均水準相當,而且口徑統一,便於後勤補給,同時日軍的炮兵部隊已經向西方學習,統一裝備了75毫米火炮,炮兵火力遠超過清軍。
3、日本已經完成近代化的改革,軍隊建立了參謀體系,統一制定戰略、統一指揮。而清軍則甚至連統一指揮都做不到,沒有統一的司令部進行戰略制定、協調,戰場上甚至出現了地方官員為保護本地利益,將部隊調離戰場的事情。更不要說雙方軍官對於現代戰爭的認識了。
二、海軍
清末經過幾次海防大議,清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廣東等幾支近代水師,但是除北洋已經成軍外,南洋、福建在中法戰爭中遭受重創,之後又缺乏資金支援,已經破敗不堪,不堪作戰,同時南北洋互相對立,也不願參戰。而廣東水師雖有兩廣總督、李鴻章的哥哥統轄,願意參戰,但是除3艘巡洋艦外,其餘多為炮艇,無多少戰鬥力。
雙方實際可用兵力清軍有鐵甲艦2艘,巡洋艦11艘,魚雷艇12艘,加上炮艦等總噸位41200噸,日軍有鐵甲艦、半鐵甲艦3艘,巡洋艦19艘,魚雷艇37艘,加上炮艦等59000噸,日軍略占優勢。同時北洋海軍成軍較早,各艦到甲午時已經老舊,而甲午前清由於財政緊張,停止外購軍艦軍火兩年,北洋各艦保養、軍火都嚴重不足,而日本有多艘軍艦都是戰前剛剛完工,裝備了新式的中口徑速射炮。所以總體實力上,海軍也弱於日本。
⑤ 甲午中日戰爭之前 中日力量對比情況
政治
清末雖然經歷了洋務運動,但是只是做了一些樣子工程,辦了些廠等,沒有涉及政治經濟體系。
日本經歷了比較徹底的維新運動,實現了較近代化的政治經濟體系。
經濟:
財政比較:清末總體國力來說,清依然超過日本,但是清的封建財政體系落後,1893年財政收入8867萬兩,而藉助近代財政系統,國力遠弱於中國的日本,財政收入也達到8804.5萬日元,摺合
5868.7兩白銀,利用近代金融手段,決算更是達到了11376.9萬日元,僅比清開支少1286萬兩。同時清財政相當部分消耗在八旗、綠營等已經沒有任何實戰能力的部隊上,每年就達2000萬兩以上,同時由於疆域遼闊,部隊分散駐防,所以軍費開支雖然達到4、5000萬兩,遠超日本約23000萬兩(1892年開支),實際用於機動作戰部隊的軍費,遠不如日本。
工業比對:甲午時清有鐵路約400公里,1890年日本有鐵路2733公里,1896年時為4031公里,僅1894年就開工423公里;1893年日本有輪船680艘,110205噸,1894年清招商局有26艘輪船22900噸,民間輪船寥寥無幾;棉紡業1894年清有4家機器紗廠,紗錠13萬,日本則有40家機器紗廠,紗錠38萬,1891年就實現了大量出口;生絲是清的強項,但是市場佔有率已經從70年代41.3%下降到35.3%,日本則從7.2%上升到19.7%;1894年清工業產煤可查產量約54.4萬噸,而日本是426.1萬噸,出口到中國市場;鋼鐵、造船、軍工等企業,則兩國水平接近。
軍事力量:
一、陸軍
清在甲午時期,八旗、綠營已經腐朽不堪,勉強可做地方維持治安只用,全無作戰能力,實際可用主要是各地練軍和勇營,甲午戰爭爆發前,中國各省練、勇兩軍人數三十四萬九千七百人。其中淮軍約4萬,裝備較好,有當時先進的連發步槍、加特林機槍、火炮等,其他部隊責裝備差距很大,有裝備進口槍炮的,有使用老式火槍的。
日軍在維新以後,已經建立了比較先進的陸軍體系,1893年有7個師團,約7萬人。但是藉助動員體系。甲午時期日本陸軍實際有二十四萬零六百一十六人,夫役十五萬,戰斗兵力略少於清軍。裝備主要是國產的單發步槍和75毫米火炮。
比較兩軍,差距主要是
1、清軍人數雖多,號稱百萬,但是實際有戰鬥力的部隊不過35萬,略多於日本的24萬,考慮到各地駐防、調動上的困難,實際用於一線的,還不如日軍投入一線的17萬多。
2、清裝備存在很多問題一是部分部隊裝備了較先進的武器,但是多數部隊裝備還比較落後;二是各部隊甚至同一部隊,都裝備了好幾種口徑的步槍,補給困難,各部隊需要建立自己的後勤補給體系;三是清軍由於多用於鎮壓國內起義,所以火炮裝備比較重視輕便性,裝備火炮多為37毫米過山炮。而日軍的單發步槍雖然不如清軍的連發槍,但是總體水平和清軍平均水準相當,而且口徑統一,便於後勤補給,同時日軍的炮兵部隊已經向西方學習,統一裝備了75毫米火炮,炮兵火力遠超過清軍。
3、日本已經完成近代化的改革,軍隊建立了參謀體系,統一制定戰略、統一指揮。而清軍則甚至連統一指揮都做不到,沒有統一的司令部進行戰略制定、協調,戰場上甚至出現了地方官員為保護本地利益,將部隊調離戰場的事情。更不要說雙方軍官對於現代戰爭的認識了。
二、海軍
清末經過幾次海防大議,清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廣東等幾支近代水師,但是除北洋已經成軍外,南洋、福建在中法戰爭中遭受重創,之後又缺乏資金支援,已經破敗不堪,不堪作戰,同時南北洋互相對立,也不願參戰。而廣東水師雖有兩廣總督、李鴻章的哥哥統轄,願意參戰,但是除3艘巡洋艦外,其餘多為炮艇,無多少戰鬥力。
雙方實際可用兵力清軍有鐵甲艦2艘,巡洋艦11艘,魚雷艇12艘,加上炮艦等總噸位41200噸,日軍有鐵甲艦、半鐵甲艦3艘,巡洋艦19艘,魚雷艇37艘,加上炮艦等59000噸,日軍略占優勢。同時北洋海軍成軍較早,各艦到甲午時已經老舊,而甲午前清由於財政緊張,停止外購軍艦軍火兩年,北洋各艦保養、軍火都嚴重不足,而日本有多艘軍艦都是戰前剛剛完工,裝備了新式的中口徑速射炮。所以總體實力上,海軍也弱於日本。
具體你可以翻閱甲午100年論文集里幾篇關於中日對比的文章。
⑥ 甲午戰爭前中日國力對比
我看過鴉片戰爭前的清朝GDP世界第一 差的時候也第三
有資料記載甲午戰前我們的國力是日本的1.5倍,我們的海軍當時被認為是亞洲第一,不落後日本,當然由於慈喜修園子、*辦光緒大婚等使得北洋水師1888年正式建軍後,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只,艦齡漸漸老化。此時日本連續八年將煙酒稅用於造艦1890年後,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陸軍,盡管如此我們的海陸軍也相差不大!(想一想現在日本的GDP是我們的近四倍,海空軍均大大領先於我軍!)
9月15日黃海海戰正式打響,兩軍實力相當,此戰北洋水師作戰也甚勇,但海軍提督(艦隊司令)丁汝昌海戰水平較低,戰前未做好部署,未規定旗艦的信號旗一旦被擊毀,何艦作指揮,致使定遠的信號旗被擊毀後,無艦指揮,各自為戰,這是海軍之大忌。當初丁汝昌出身陸軍騎兵,對海戰不甚了解,但李鴻章思考再三,任命丁汝昌為海軍提督,可見清任命官員上有巨大弊端。黃海海戰時,我海軍火力不及日軍,這種情況下只有通過熟練的作戰技巧和合理的作戰策略才可能獲勝,但我們都沒有,北洋水師的平時訓練就是敷衍了事,計戰水平較差,指揮又不得當,關鍵時刻,方博謙等兩艘戰艦又逃離戰場,此戰我軍敗。北洋艦隊致遠、經遠、超勇、揚威沉沒,廣甲逃脫後擱淺被毀,其餘各艦皆受重傷,日艦西京丸被擊毀,幾乎沉沒;吉野、比睿、赤城受重傷;松島喪失了戰鬥力,其他各艦也多受重創。
陸戰上,由於兵力多集結在遼東,渤海灣兵力缺少,讓日軍在大連,山東登陸,加之清軍又互不配合,導致大連、旅順失手,山東也失守。清又不願調京津地區兵力支援。丁汝昌讓艦隊拒不出戰,也無對策,造成最終被困在灣內,機會全失,只有等死。關時刻,清魚雷艇全體出逃,被全殲,使北洋信心全無,丁汝昌自盡,余者或自盡或投降。北洋不復存在,至此,半個世紀內中國再無正式的海軍。馬關條約隨生。
觀甲午之戰,我們的失敗僅僅是因為武器裝備落後,戰術不當造成的?我們的裝備不比日本差,即使戰術不當也非主因。縱觀中國歷次抗擊侵略者就能發現我們失敗的原因不在裝備,不在計戰水平,或者說不是最終原因,最終原因在於我們的思想,一些腐朽的民族思維!為什麼我們占據如此大的地盤,從來沒沒有值得驕傲的對外作戰歷史?我們民族似乎有著一種像"黑洞一樣的潛移默化的力量",能把一切激進向上的思想,一切外來思想都消化變成了「中庸思想」。
大部分來自軍事吧
⑦ 甲午戰爭時中日的軍事力量對比
陸軍, 清在甲午時期,八旗、綠營已經腐朽不堪,勉強可做地方維持治安只用,全無作戰能力,實際可用主要是各地練軍和勇營,甲午戰爭爆發前,中國各省練、勇兩軍人數三十四萬九千七百人。其中淮軍約4萬,裝備較好,有當時先進的連發步槍、加特林機槍、火炮等,其他部隊責裝備差距很大,有裝備進口槍炮的,有使用老式火槍的。
日軍在維新以後,已經建立了比較先進的陸軍體系,1893年有7個師團,約7萬人。但是藉助動員體系。甲午時期日本陸軍實際有二十四萬零六百一十六人,夫役十五萬,戰斗兵力略少於清軍。裝備主要是國產的單發步槍和75毫米火炮。
清軍人數雖多,號稱百萬,但是實際有戰鬥力的部隊不過35萬,略多於日本的24萬,考慮到各地駐防、調動上的困難,實際用於一線的,還不如日軍投入一線的17萬多。 清裝備存在很多問題一是部分部隊裝備了較先進的武器,但是多數部隊裝備還比較落後;二是各部隊甚至同一部隊,都裝備了好幾種口徑的步槍,補給困難,各部隊需要建立自己的後勤補給體系;三是清軍由於多用於鎮壓國內起義,所以火炮裝備比較重視輕便性,裝備火炮多為37毫米過山炮。而日軍的單發步槍雖然不如清軍的連發槍,但是總體水平和清軍平均水準相當,而且口徑統一,便於後勤補給,同時日軍的炮兵部隊已經向西方學習,統一裝備了75毫米火炮,炮兵火力遠超過清軍。 日本已經完成近代化的改革,軍隊建立了參謀體系,統一制定戰略、統一指揮。而清軍則甚至連統一指揮都做不到,沒有統一的司令部進行戰略制定、協調,戰場上甚至出現了地方官員為保護本地利益,將部隊調離戰場的事情。更不要說雙方軍官對於現代戰爭的認識了。
海軍 ,清末經過幾次海防大議,清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廣東等幾支近代水師,但是除北洋已經成軍外,南洋、福建在中法戰爭中遭受重創,之後又缺乏資金支援,已經破敗不堪,不堪作戰,同時南北洋互相對立,也不願參戰。而廣東水師雖有兩廣總督、李鴻章的哥哥統轄,願意參戰,但是除3艘巡洋艦外,其餘多為炮艇,無多少戰鬥力。
雙方實際可用兵力清軍有鐵甲艦2艘,巡洋艦11艘,魚雷艇12艘,加上炮艦等總噸位41200噸,日軍有鐵甲艦、半鐵甲艦3艘,巡洋艦19艘,魚雷艇37艘,加上炮艦等59000噸,日軍略占優勢。同時北洋海軍成軍較早,各艦到甲午時已經老舊,而甲午前清由於財政緊張,停止外購軍艦軍火兩年,北洋各艦保養、軍火都嚴重不足,而日本有多艘軍艦都是戰前剛剛完工,裝備了新式的中口徑速射炮。所以總體實力上,海軍也弱於日本。
⑧ 中日甲午戰爭軍力對比:中國弱在哪
清國末期的軍事力量是扭曲的,根本就無法伸展自如,對外進行戰爭,滿人回對漢人各種牽制答掣肘,清國海軍在組織上軍事思想根本就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國防海軍,對於滿洲貴族而言,北洋水師等能對外撐撐門面就行了,發展水師是發展漢人的力量,不積極,清國陸軍分為三種,常備軍八旗軍,協助八旗軍作戰的綠旗軍,沒有正式編制的練軍等勇營性質部隊,清國的陸軍在組織上訓練上等已經不適應戰爭需要,練軍的裝備好些,李鴻章練練水師滿洲貴族都懷疑他,他要想動陸軍清國根本的八旗制度,清國以騎射國語為立國根本,輕視工業輕視科學技術,不發展教育,因為任何大的改變都可能造成他統治的崩潰,清國對外最大的敵人始終是漢人,對漢人各種防備,實現國家富強,人民生活好,要先滅亡清國,之後漢人組織起來後,好好發展,進行制度建設,文化建設,以中國的人口土地等之大,滅亡日本並不難。
⑨ 甲午中日戰爭前,中日軍力國力差距到底有多大
甲午中日戰爭是一場蓄謀已久的侵略戰爭,是日本以朝鮮問題為借口向清政府宣戰.清政府戰敗,賠償黃金白銀兩億兩,相當於日本兩年的財政收入.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的命運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日本進入了近代列強行列,但是日本帝國主義的野心不斷膨脹,一步步走上了軍國主義的道路.而清政府不僅割地賠償,而且現代化進程被迫中止.當時清政府號稱一周第一艦隊的"北洋水師",頃刻間灰飛煙滅.這是中國人百年來內心最大的傷痛,創傷,更是百年恥辱.
甲午中日戰爭失敗,除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還由於清政府准備不足,缺乏戰略眼光,同時中日海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體現在:
軍力方面:日本強於中國
中日戰爭前,日本陸軍有7個師團,總數7萬人.甲午戰爭時期,日本動用了包括預備役,日本陸軍各師團,總兵力在24萬人,派到中國和朝鮮作戰的兵力高達17萬多.
清政府軍隊名目復雜,人數難以確定,但總數在100萬左右.舊八旗,綠營不堪一擊,擁有作戰能力的只有35萬人.就數量而言,清政府軍隊占據優勢,但是軍隊的戰鬥力不只有數量決定,特別是近代戰爭以來軍隊的戰鬥力.裝備,編制,訓練,官兵素質,教育程度,士氣,戰略戰術等方面影響巨大.
裝備方面,日軍裝備高於清政府.另一方面,中國在30年的洋務新政中武器裝備也有很大改進。中國陸軍武器裝備的最大弱點是武器的種類、規格過於混雜,給後勤供應和實戰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綜合方面,清朝軍隊較日本相差甚遠.甲午戰爭時,日本軍事制度、組織都已近代化,但是中國軍隊卻沿用原湘軍的營制,兵種單一,這種編制適合於雙方都沒有多少新武器的湘軍對太平軍的作戰,但用在對外戰爭上,指揮不靈、配合不好的弱點就充分暴露出來,與日軍的師團制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中日教育水平相差懸殊.日本陸軍高級軍官有一半或進過本國軍事學校、或到西歐學過軍事、或到歐洲考察過軍事。而中國陸軍高級將領沒有一個進過新軍事學校,他們大多是行伍出身的舊式武夫。
海軍方面,日本海軍有軍艦32艘,魚雷艇37艘,總噸位59000餘噸;北洋海軍有軍艦22艘,魚雷艇12艘,總噸位41200噸;另外北洋戰艦的功率、航速、艦齡、火炮等均劣於日本,只有定遠、鎮遠兩鐵甲艦可對日軍造成較大威脅。
總之,軍力是中弱日強,中國之弱主要不是在武器上,而是在組織制度、官兵素質、士氣和對近代戰爭規律缺乏了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