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戰國時期各國軍力排名
樓上的瞎扯,戰國七雄實力也是有差別的,一直是分三個梯隊的,秦國根本就不是一開始就強大的。而且秦國最後滅掉的是齊國,不是楚國
戰國初期,魏國有龐涓李悝變法,再加上魏國在三家分晉中,分得了原來晉國最好最大的一份領地,因此魏國在戰國初期實力最強,但是齊國作為春秋五霸之一,又佔有山東大片土地和產業,也實力相差不遠,再就是趙國趙武靈王搞胡服騎射,搞軍事改革,也比較強,楚國由於南邊還有越國,初期比較弱。因此第一梯隊是魏國 齊國 第二梯隊才是 秦國,趙國,楚國。第三梯隊則再是燕國 韓國
戰國中期,由於魏國四處擴張受到各國仇視,龐涓在齊國的桂陵之戰又戰死死了,秦國由於在西邊戰勝了西戎部落,又有商鞅變法 開始強盛,楚國吞並越國稱霸南方,魏國受齊秦夾攻慢慢衰落,最後一直沒恢復元氣,也漸漸衰落下來,這時候第一梯隊是秦國 齊國 楚國。第二梯隊是 趙國 魏國 第三梯隊 燕國 韓國
戰國後期,趙國因堅持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軍事改革理念,終於也崛起了,在被秦國長平之戰圍殲40萬前,一直是對抗秦國的主力,楚國在戰國後期與秦國結盟被秦國欺騙 一起攻打齊國,結果被秦國奪取湖北鄂西北大片地區,後來楚哀王被俘虜,楚國也慢慢衰落, 才變成 秦國一家獨大,然後是楚國 趙國 齊國,魏國韓國燕國再無需再提
Ⅱ 楚國有怎樣的軍事地位
楚是東南軍事大國,擁有帶甲百萬、戰車千乘、戰騎萬匹的強大軍力,人口眾版多,資權源豐富,號稱「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史記·張儀列傳》。「橫成則秦帝,縱成則楚王」(《戰國策·秦策四》)。楚國還有項燕等猛將,有事秦多年的楚公子昌平君和昌文君,他倆熟悉秦軍內情,據守在楚國鄙陳(河南淮陽)一帶的抗秦前線。由於楚與秦境連界接,利害沖突使兩國長期格鬥不止。楚懷王吃夠了秦國的苦頭,最終被騙屈死於秦。「秦之害於天下莫如楚」(《戰國策·楚策一》)。屈原的《哀鄂》,充滿了對楚王的哀怨和對秦國的憤恨:「哀故都之涓棄,宗社之丘墟,人民之離散,頃囊之不能效死以拒秦。」反映了楚國上下仇秦、恨秦之心。
Ⅲ 為什麼春秋時期的楚國,軍事力量那麼強大啥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是各個國家稱霸的一個重要時期。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爆發的戰爭不斷,出現了一種弱肉強食的現象。而軍事實力成為一個國家能否生存下去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們知道楚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十分有實力的國家。當時楚國不僅有著春秋戰國時期最完善的軍事防禦設施,還有著一些相當十分先進的軍事裝備。因此楚國被人稱為一個軍事發達的國家。然而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軍事力量為什麼會那麼強大?其實主要是因為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說,楚國的兵源會更充足一些。因為有了充足的兵源,楚國的軍事力量自然就會變得強大。
三、綜述總得來說,楚國的軍事力量之所以這么強主要是因為楚國人口比其他國家要多,加上楚國國王對於軍事力量方面十分重視,制定了十分完善的軍事制度,從而使得楚國的軍事力量如此強大。
Ⅳ 楚國有多強
問鼎中原,飲馬黃河,一飛沖天,一鳴驚人都是楚國有關成語,其政治軍事實力可以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其經濟實力是長江流域最強大的,其文化水平屈原的《離騷》堪稱代表,千古流傳!
Ⅳ 戰國時期七國軍事實力對比。
老兄,戰國兩百多年,變化很大的,你得有個具體的時期才能對比啊回。
比如戰國最答初,楚國地廣善戰,齊國國力強盛,魏國因為吳起改革練兵也非常強。秦國反倒不是最強,一直被魏國暴打。而等到戰國後期,秦國一打五甚至一打六,楚國統治者昏庸無力,魏國有信陵君而不用,戰鬥力反倒是趙國一躍而上,變成唯一能和秦國剛正面的存在了。
不過大部分時期,韓國都是最弱的。
Ⅵ 戰國時期楚國的領土面積是最大的,為什麼楚軍的戰鬥力卻這么差
我覺得有兩個原因吧,一個是他們軍隊的戰鬥力是真的菜,另一個是楚懷王是真的弱智,根本無法做出正確的軍事指導,使軍隊有勁也不知道往哪使,根本發揮不出來實力。
所以楚國雖然作為擁有土地最多的國家,卻不是兵力最強盛的國家,再加上楚懷王這個無能君主的加持,顯得楚國的戰鬥力更加低下了,也使人們覺得楚國的滅亡簡直像個笑話。
Ⅶ 戰國時期的楚國到底有多強
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
前704年,楚子熊通自立為王(史稱楚武王)。春秋早期,楚國大舉擴張,滅亡江漢流域眾多諸侯國,成為南方第一大國。前597年,楚莊王在邲之戰中擊敗中原霸主晉國,被評為「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晚期,在吳楚爭霸中楚國連連失利,前506年,吳王闔閭發兵攻楚,在柏舉之戰中大敗楚軍,一舉攻破楚國郢都,楚國在秦國幫助下得以復國。
戰國中期,楚國再次崛起,楚宣王和楚威王時代(前369年~前329年),楚國進入鼎盛時期,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史稱「宣威盛世」。
一、自立為王
不滿自己國大爵小的楚君熊通從傳說中找到例證,他說其先祖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有輔佐推翻殷商,建立周朝的功勞,只因早死而僅得到子爵,遂攻打姬姓諸侯隨國,目的是要周天子晉升其爵位,遭拒,熊通率兵再次征討隨國(今湖北隨州),迫使隨侯投降。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稱為王(後謚武)。
被楚國消滅的小國還有古麋國(湖北鄖陽、房州一帶)、盧國、羅國(湖北襄陽、荊門一帶),一路向南征伐百苗等大小諸侯國,成為江漢流域的霸主。
二、爭霸中原
熊通子楚文王定都於郢(今湖北省宜城市西南),因取名於該地已被填埋的湖泊「疆浧」而得名,後人通稱為「鄢郢」,以區別於日後為防備吳國的再次入侵而遷徙的新國都紀郢及一系列皆稱之為「郢」的同名陪都。此後為擴充領域,楚國與中原的中原諸侯國經常發生戰事。
根據史記楚世家記載,公元前 505年,楚昭王將新的國都遷往郢都(紀郢),當時規模宏大的皇城郢都盛極一時、揚名天下。
楚成王時,楚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楚人大敗。晉師「三日館谷」,向周天子獻楚捷「駟介百乘、徒兵千,」,楚國幾十年不敢北向。《子犯和鍾》即記載此事,中有「諸楚荊不聽命於王所,子犯及晉公率西之六師博伐楚荊,孔休大功,楚荊喪厥師,滅厥渠」雲。
後來的楚莊王武功彪炳,又勵精圖治,選拔孫叔敖施行文冶,使楚國經濟繁榮、文化鼎盛。前606年庄王征伐陸渾之戎(在雒邑西南),派人向周天子問九鼎之輕重。
前597年,楚圍鄭,迫鄭降,晉派兵救鄭,兩軍於邲會戰,晉大敗。此後,陳、蔡、許、鄭俱從楚。公元前594年,楚圍宋,宋告急於晉,晉不能救,宋遂與楚言和,尊楚。
這時中原各國除晉、齊、魯之外,盡尊楚莊王為霸主,確立了楚莊王在春秋五霸的歷史地位。史載,透過戰事,楚國先後吞並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
邲之戰後,楚莊王稱霸一時,但是晉國國勢猶不可忽視,晉、楚雙方形成南北對峙、各霸一方。前546年,宋國執政向戌倡議弭兵,奔走於晉國執政趙武和楚國令尹子木之間,使晉、楚、齊、秦、宋、魯、鄭、衛、陳、蔡、曹、許、邾、滕等十四國於宋召開弭兵大會。
結果由前述十國簽訂盟約,規定除齊、秦等大國外,小國須既朝晉又朝楚,霸權乃由晉、楚二強平分,尊兩國為共同霸主。史稱『向戌弭兵』。
三、衰而復興
前506年,楚昭王時,吳國君主闔閭派孫武、伍子胥率軍攻打楚國,於柏舉之戰中擊敗楚國,攻佔其首都郢,楚國幾乎覆亡。這時越國允常趁機攻打吳國,秦國也出兵幫助楚國,楚國得以保全。
及後楚惠王即位,繼續執行安邦定國、伺機發展的方針。對外,楚惠王四十二年(前447年),楚兼並蔡。兩年後,兼並杞,楚東拓疆土至泗水之上,盡有江淮以北之地。楚簡王元年(前431年),楚又兼並掉莒。
(7)楚國軍事實力擴展閱讀:
最終覆滅
楚威王十一年(前329年),楚威王卒,子熊槐立,是為楚懷王。楚懷王在即位後,開始重用屈原等大臣,針對主要弊政進行一系列的革新,卻引來楚國貴族一致性的反對。日久,難以抵擋反對聲浪的楚懷王遂意興闌珊,變法終告失敗。秦國東進,韓、魏屈服,秦、齊矛盾已上升為主要矛盾。
雄踞南方的楚國,西鄰秦東接齊,地位極其重要,是制約齊、秦爭雄的關鍵力量。商於之地六百里,當在今丹水流域一帶,是秦、楚相接地段,武關在其中,物產富饒,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秦國准備對齊國發起進攻,但這時正值楚結齊,齊、楚「方歡」、「交善」 ,秦惠文王很憂慮,與張儀商量對策。
張儀自告奮勇,前往楚國游說,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為條件,要楚懷王「閉關絕齊」 ,待楚、齊絕交後,張儀只承認獻地六里。楚懷王見受到欺詐,惱怒至極,舉兵伐秦,結果慘敗,這就是中國古代史上著名的張儀「詐楚」事件。
楚懷王十七年(前312年),楚、秦間的大戰全面展開,秦大勝,斬首八萬。又攻楚之漢中,取地六百里,仿楚制,亦設置漢中郡。楚懷王十八年(前311年),秦又攻楚,攻取了召陵,楚國無力還擊。 楚懷王三十年(前299年),楚懷王被秦昭襄王騙去秦國,客死咸陽,楚國國勢迅速衰弱。
楚頃襄王時代,秦國多次伐楚,拔西陵、巫、黔中等地,於公元前278年攻入楚都郢城,燒毀了楚王族的夷陵,屈原聞訊投河自盡。楚頃襄王遷都於陳(今河南省淮陽),聚集了東境的十多萬兵力,成功收復之前被攻陷的十五座城池,以此來抵禦秦國。
前263年,楚考烈王繼位,任用春申君為令尹,春申君派兵助趙國解邯鄲之圍,又領兵滅魯國,楚國一度復興。但前241年,春申君組織東方國家最後一次合縱,但被秦軍所敗,楚考烈王怕秦國報復,再次遷都至更東面的壽春。前238年,楚考烈王死後,春申君門客李園發動政變殺害春申君,楚國國力更加一蹶不振。
秦王政親政後,知楚將項燕擅戰,先遣李信為將,領二十萬兵馬,欲滅楚,敗,被入兩壁,殺七都尉。再遣老將王翦,統秦師六十萬,相持一年,前223年,大敗楚軍,俘虜楚君負芻。項燕扶持的熊啟也很快被俘殺,楚國滅亡。
Ⅷ 單論軍事實力不談綜合戰國楚國與趙國哪個更
戰國策中有一段話令人深思:
臣竊為大王計,不如南出。事於南方,回其兵弱,天下必答能救,地可廣大,國可富,兵可強,主可尊。
為大王考慮,不如向南方的楚國出兵,它的兵力弱,諸侯不能援救,秦國因而土地可以擴大,國家可以富裕,兵力可以增強,主上可受尊重。
秦國果真向南攻擊藍田和鄢郢。
本來秦國是要攻打魏國,結果 有人勸說不如向南方的楚國出兵,它的兵力弱小。
當時,策士對趙國的評價卻是 由是觀之,趙之於天下也不輕。
Ⅸ 楚國的軍事
楚軍的兵種,按其隸屬關系和軍事職能的不同,有兩種分法。
按隸屬關系,可分作正軍、王卒、私卒、縣師。
正軍是為國家的軍事力量。楚武王時,已有「三軍」之說,應是正式有「三軍」建制了。三軍是春秋時期以車兵為主的國家常備軍。三軍以中軍為主要戰鬥力量,其次為左軍、右軍。楚王為三軍最高指揮,出征時各軍則分別由高級官吏令尹、司馬、左尹、右尹等率領,楚王有時親自率領三軍或其中一軍出征。到戰國中期楚國已是一個「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的軍事大國了。
王卒是楚王出征時的隨身衛隊,其精華是左、右「二廣」,每廣有戰車十五乘。王卒是楚軍的精銳部隊,經常編入中軍參加戰斗。乘廣由王族子弟組成。楚之中軍亦以王族子弟為其兵員,裝備優良,為楚師之精銳所在。
私卒是為太子和貴族服務的武裝力量。私卒是楚國貴族的宗族親軍。主要為車兵。春秋時期,楚國王族子弟和大貴族在自己所封的食邑上各自擁有武裝,這些武裝不屬國家編制,故稱「私卒」。貴族以私卒聽從楚王之命出征的形式,作為向楚王納賦。私卒多以各自宗族的子弟為兵員。
縣師是春秋時楚國的地方部隊。主要部署在楚國的邊境地區,多屬楚在中原滅國所設縣地區的武裝力量。縣師由縣公統率,由楚王親自調動,縣師的任務是防守邊境,並配合國家的軍事行動,是春秋時期楚國軍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戰國時,楚縣師不復再見,已納於楚國統一的常備軍中。
按軍事職能,楚軍則又可分作車兵、步兵、工兵、水兵、騎兵等。
車兵為車戰之士卒。車兵是各國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春秋時,楚車兵分為三軍,另有不少私卒和地方武裝,戰國時號稱擁有「車萬乘」。車兵以戰車為編制單位,稱為「乘」,戰車通常排列成陣勢進行作戰,以車兵為主,戰車後跟隨步卒。楚國的車兵多由貴族子弟力兵員,是春秋時期的主力作戰部隊,到戰國後,以車兵為主的作戰方式逐漸讓位於以步、騎兵為的作戰方式。
步兵即徒兵。步兵有隸屬於車戰的步兵,以每輛車75人為編制,排列成一定的隊形,跟隨戰車作戰。也有單獨作戰的步兵。春秋未至戰國初,楚國的步兵有很大的發展。戰國時期,步兵人數大大增加,成為主要兵種。步兵可以在道路狹隘的地區單獨作戰,機動性較強。步兵由一般平民擔任。
另外還有工兵性質的步兵。此種步兵在戰爭中帶有役徒的性質,多為征發而來的貧苦民眾,從事架橋、築城、修繕武器、修築工事等,在軍中的地位最低。
楚國有水軍,稱為舟師。楚國舟師最早見載於楚康王時期,楚國出動舟師伐吳。戰國初,楚人請魯國名工匠公輸般製作了舟戰武器鉤拒,舟師戰鬥力大大提高。與舟師相對而言的陸軍則稱陵師。
楚騎兵出現於戰國時期。漢族最早正式使用坐騎打仗是戰國中期的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在此之後,各國紛紛仿效。戰國時期楚騎兵已有一支實力雄厚的部隊,號稱「騎萬匹」。 在長期有軍事行動中,楚人積累了豐富的戰爭經驗,總結出《楚兵法》。《漢書·藝文志》著錄有《楚兵法七篇」,但今早已佚失。《軍志》是先秦時一部著名兵書,著者與具體內容不詳。楚人對這部兵書十分熟悉,經常運用《軍志》指導軍事行動。《左傳》載楚成王語:「《軍志》曰:「允當則歸。』又曰:『知難而退。』又曰:『有德者不可敵。』此三志者,晉之謂矣。」故主張退師,不與晉戰。宣公十二年載楚、晉邲之戰時,楚令尹孫叔敖以《軍志》「先人有奪人之心」為由,搶先向晉師發動進攻,大敗晉師。《軍志》所說的適可而止、知難而退、先聲奪人、待衰而攻的這類戰略戰術思想,春秋早、中期以來已深入人心,並被各國實際運用於戰爭之中。
夾攻是歷代兵家常用的一種軍事戰術。楚人也常用這一兵法。楚武王三十八年(前703),楚聯合巴國軍隊圍攻鄧國南疆一城市。楚斗廉列陣於巴軍中間,與鄧師交戰時,偽裝敗北。鄧師緊追楚師。巴師因此位於鄧師之後,形成前後夾擊態勢。楚師折回攻擊,巴師攻擊後,前後夾擊,鄧軍大敗。
伏擊也是楚人慣用的一種兵法,多能獲勝。楚武王四十二年(公元前699年),楚師伐絞。楚人在絞城外山下設下伏兵,故意引誘絞人出城俘獲樵夫。當絞人爭相出城於山中追逐楚「樵夫」時,楚伏兵發起進攻,大敗絞人。
築室反耕是楚軍採用的一種圍師久留之法,其基本意思是在久攻不下的情況下,讓士兵就地築室而居,分田耕種,以示不攻下敵城,決不撤圍。楚莊王十九年(前595)秋至二十年夏,楚師圍宋9月,久攻不下,宋人易子而食。城外楚師亦僅剩下數日之糧。後採用築室反耕的辦法,宋人驚恐,以為楚軍要長期圍宋,遂向楚人求和。 作為春秋五霸之一和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它的武庫是最龐大而且最先進的。楚國的兵器,數量巨大,種類繁多。論質料,可分為鐵、銅、木、竹、皮等製品。鐵兵器主要有劍、戈、矛、匕首、鏃;銅兵器主要有劍、戈、戟、矛、匕首、鏃、弩機等。木兵器有盾、甲、弓等。竹兵器有弓、箭桿等。皮兵器有甲、胄等。論功能,可分為進攻性武器和防禦性武器兩大類。進攻性武器有弓、矢、戈、矛等。防禦性武器主要是甲、胄、匕首等。1975年冬,在楚國故都紀南城東門外先後發現中小型墓葬600餘座,共清理了其中的554座,獲得了大量的隨葬物,其中兵器的數量最引人注目,有各種兵器達571件,計各式青銅劍172把、各式銅戈150件、各式銅戟7件、各種青銅矛15件、竹弓25張、木盾17件,另有箭簇、匕首若干。數量巨人、門類齊全,簡直可以稱為楚國的兵器寶庫。這樣集中地出上土先秦兵器在全國是第一次,為研究古代兵器發展史提供了不可多得標本。
弩屬遠射兵器。最早的弩出現於春秋晚期的楚地,戰國時期發現較多。在江陵楚墓中還發現過雙矢並射連發弩。這種弩有矢匣、機體(木臂、活動木臂、銅機件)、木弓等部分組成,通長27.8厘米。矢厘置於機體上方,可容矢18枚,左右分列,每次可利用自身重力下落二矢至木臂的上面。通過活動木臂與機件的配合動作,向外射出,可連續發射。射程約20米。
盾是古代防禦兵器。在戰國時期楚墓中較常見。胎骨有木胎與皮胎二種,均髹漆,一般都有彩繪花紋。隨州曾候乙墓出土盾49件,小平頂外凸,上部為雙弧形,下部為長方形,正面呈凸弧形,背面正中安木盾柄。
楚墓中出土青銅劍的數量之多,工藝之精,皆居列國。然而,楚墓中出土的工藝水平最高的青銅劍卻是越王劍、越王勾踐劍。吳、越原是「寶劍之鄉」,在越滅吳、楚滅越之後,原來為越王鑄劍的傳奇式的鑄劍大師干將、莫邪,轉而成為了楚國的鑄劍大師。從此,楚國不僅自己鑄造了大量華美的青銅劍,而且還將吳、越等國的名劍也擄到了楚國,這就是越王劍矛等稀世珍品為何出在楚墓中的緣由。
新式武器的運用,必然導致軍隊成分和軍事編制的變化。鐵制劍和弩機的發明及其廣泛應用、青銅劍的大量生產及其工藝的改進,以及青銅戈、戟、矛等的演進,都表明了戰國時期楚國兵器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這種變革的實質,是楚國軍事軍隊成分的改變在軍事裝備上的反映,即楚師由以車兵為主力改變為以步兵和騎兵為主力軍這一重大變革的反映。
Ⅹ 戰國中後期,為什麼楚國的政治、軍事狀況和實力日益衰落
戰國中後期,楚國的政治、軍事狀況和實力卻日益腐朽和衰落。這是由於楚國的奴隸主貴族腐朽勢力十分頑固和強大,他們在楚王周圍形成了一個盤根錯節的集團,千方百計阻止和破壞一切具有積極進步意義的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