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什麼叫軍事發展形態

什麼叫軍事發展形態

發布時間:2021-02-27 23:49:58

⑴ 世界新軍事變革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

世界新軍事變革經歷就是新軍事變革的實質是工業時代以來建立起來的現行的機械化軍事體系,向未來信息化軍事體系的整體轉型,即機械化基礎上的信息化。變革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四個革新、一個轉變。

四個革新也就是:

1、革新軍事技術,推進武器裝備的信息化;

2、革新體制編制,重新編組軍隊的結構;

3、革新作戰方法,以發揮信息化裝備的優勢;

4、革新軍事思想,以新的理念謀劃作戰與軍隊建設。

一個轉變就是通過上述四個方面的革新,推動戰爭形態從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的方向演變。新軍事變革是在信息技術、精確制導技術、航天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以及隱形技術的推動下發生的,其本質是更新武器裝備、革新軍隊體制、創新軍事理論、刷新戰爭形態。



(1)什麼叫軍事發展形態擴展閱讀:

變革影響

一是新軍事變革極大地沖擊了傳統戰爭理念,改變了現代戰爭面貌,促使各國重新審視安全環境和戰略策略,依據客觀環境和主觀需求積極主動地進行戰略調整。

二是新軍事變革有可能加劇戰略力量對比的失衡,使各國已經存在的差距不僅不容易縮小,反而有可能擴大。

三是新軍事變革不僅使軍事手段的地位和作用明顯上升,而且會刺激新干涉主義進一步抬頭,給世界和平與地區安全帶來新的威脅。

四是發展中國家戰略選擇的難度進一步增大。新軍事變革對發展中國家的國防建設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⑵ 人類戰爭形態發展和演變的基本規律體現在哪些方面

戰爭形態演變是在一定物質技術基礎上的創造性的軍事實踐活動。信息化戰爭回的演變既是戰爭形態的答一種客觀物質運動,又是人們按照戰爭發展規律對其所作的一種主觀變革實踐。
一是硬性戰爭,即以暴力手段進行的直接的武裝沖突,這種形態為世人所熟悉,二是軟性戰爭,即非暴力、非武裝沖突的對抗形式,它是新的歷史條件的產物。戰爭的第一種形態—硬性戰爭的軟跡創析
硬性戰爭時代,戰爭規模是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逐漸演變的,它受到社會政治私渾事科技的雙重製約.社會政治進化可分為兩種,一是社會政治漸進,它是政治制度在保持原有質的前題之下的變動,是t變;二是社會政治革命,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突破度的界限而產生的質變

⑶ 什麼是軍事

軍事:有關軍隊和戰爭的事情或事務。
世界各主要大國軍事實力簡介
美國,軍事實力全球第一,軍事科技最發達,擁有全世界最高的軍費開支,最強大的海軍和空軍。美國是世界新軍事理論變革的發起者,軍事力量正在向外層空間發展,企圖獨霸太空,進一步控制世界。目前美國不僅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三位一體」的核進攻能力、陸海空三軍的全球投送能力、全天候的遠程精確打擊能力和最先進的軍事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而且還在積極謀求發展世界上最強大的戰略防禦能力。美軍現役部隊人數約140萬人,其中陸軍50萬人,海軍和空軍各35萬人,海軍陸戰隊18萬人。美國目前在海外有850個軍事基地
歐洲一直是世界經濟與科技最發達的區域之一,也是近代空軍和海軍的發源地,其經濟實力和軍工科技足以與美國抗衡。
由於歐盟一體化軍事力量仍處於建設之中,而且「北約」的通信指揮、後勤保障、偵查監視、指揮管理等諸體系的組織與技術保障均處於美國的控制之下,西歐傳統強國遠距離投送能力有限,一旦離開了北約的支持,歐盟就無力在較遠的地方進行較大規模的現代局部戰爭。
英國,工業基礎雄厚,軍事科技發達,軍工業規模水平歐盟第一,是傳統的海上強國,水中兵器、燃氣輪機、探測技術、航空發動機技術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法國,擁有先進、完善的軍事工業體系,工業基礎雄厚,能設計製造先進的戰斗機、裝甲車輛、核動力航空母艦、潛艇在內的各種先進武器與各種配套的雷達、電子設備、軍事情報裝置和通信系統、探測系統。
俄羅斯繼承了蘇聯70%的軍力,重工業基礎雄厚,軍事科技發達,軍工體系完備獨立,對外依賴性很小,擁有很強的武器自主開發能力,冷戰結束後其常規軍事實力已經大幅衰退,由於經濟困難,使得俄軍現役的武器裝備長時間沒有得到更新,俄羅斯龐大的核武庫也面臨老化和管理不善的問題,在前蘇聯時期俄羅斯走過彎路,電子技術落後於西方,工藝加工技術落後,武器的質量、壽命、可靠性、可維護性不如西方。近幾年來俄羅斯受益於國際石油價格的上漲,國內政治的穩定,經濟開始復甦,加大了軍備建設上的投入,擴大與西方的軍事技術合作,制定了軍事建設中長期計劃,力求不再捲入軍備競賽。
中國:中國在建國初期國家底子薄,「一窮二白」,受國家政治動亂的影響,國防建設損失很大,特別是「文革」給國防建設造成了特別巨大的破壞和干擾,這一時期軍隊建設極為混亂。
八十年代國家進行戰略調整,二代中央領導提出:「軍隊要忍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幅削減國防開支,軍事建設讓步於國民經濟建設,把有限的資源全部投入到經濟建設上面。大部分國防關鍵項目缺乏資金,陷入癱瘓和半癱瘓狀態,與軍事有關的科研所、設計所、工廠大部分陷入困境,大多數單位開始下海經商,或者轉產,人才流失嚴重。但是國家充分利用八十年代有利的國際政治形勢,引進了很多武器裝備和技術,並且盡最大努力保住了一批軍工重點項目。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蘇聯解體,全球風雲突變,世界格局發生劇烈變動,美國引領的世界新軍事變革極大強化了美國在世界軍事上的領先地位,國際強權政治集團倚仗政治經濟軍事實力上的絕對優勢在全球挑起了數次局部戰爭,影響深遠。
海灣戰爭中國看到了人民解放軍和西方強國軍隊的巨大差距,並認識到了高技術武器裝備的重要性,國家開始逐步調整國防發展戰略,「台獨」分裂勢力的猖狂挑釁,讓國家感到了軍事建設的急迫性,科索沃戰爭中北約一架飛機用導彈悍然襲擊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更讓國家體會到了這個世界並不太平,危機就在身邊,「我們黨和國家深刻認識到在富國的同時實現強軍的極端重要性。」國家開始全面調整國防戰略和國家發展戰略。
中國這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有了充足的資源投入軍隊建設,對外交流渠道相對過去更加寬廣。目前軍隊建設的突出矛盾是「現代化水平與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要求不相適應,軍事能力與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適應」。
現在中國已經擁有了獨立且完善的軍事工業體系,但軍工企業整體實力不及西方,技術儲備不足,與西方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例如:材料、發動機製造技術、信息技術、導彈技術等。中國在跟蹤、學習世界先進軍事科學技術的同時,不斷提高,不斷進步,擁有比較強的武器自主研發能力和系統整合及仿製、吸收能力,空間技術和導彈技術是兩個能得跟上世界先進水平強項。中國在國防建設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國防武器規劃發展更趨合理,且更有預見性,重視和平時期的科研項目投入和技術儲備,重視關鍵技術的預先研究,不斷努力提高軍工企業的管理水平,開始從容地進行下一代武器的研發,鼓勵並創造條件讓社會資本進入軍工領域。
解放軍總部有關部門已對外公開宣布:「中國已逐步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主戰裝備、保障裝備和電子信息裝備協調配套的現代化武器裝備體系和獨立完整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人民解放軍已經度過了二十多年的"忍耐期」, 開始奮起直追。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經過歷次裁軍後(1985年裁軍100萬、1997年裁軍50萬、2003年裁軍20萬)形成了規模適度,組織結構合理的局面,目前擁有230萬正規軍,這是一個符合國情的軍隊規模,因為中國幅員遼闊,周邊環境復雜,受限於現有機械化水平,再繼續裁軍反而會削弱軍事實力。中國的國防動員能力很強,有很強的國土防禦能力。
雖然軍隊建設已經突破了一大批制約已久的技術瓶頸,但是軍隊的發展不平衡,而且軍隊存在很多突出的薄弱環節,例如空中戰略投送能力低下,陸軍航空兵力量弱小(我國目前只有仿製直升飛機的能力,沒有自主研發能力)等。
陸軍與世界先進水平沒有代差,在機械化信息化建設上已經取得了重大成就,空軍建設已經初具規模,具有全面空戰和有限的對地對海攻防兼備的力量,但是與西方強國相比仍有代差,長期以來國家對海軍建設投入嚴重不足,海軍建設的起點不高,海軍在裝備建設、作戰訓練、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海軍的遠洋作戰能力與西方海軍強國相比差距很大。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裝備有一定數量的先進的陸基核彈道導彈,相對於其他核大國只有有限的核威懾能力,按照西方的標准,中國的導彈技術目前仍然比較落後,海基核力量正處於穩步發展中。戰略力量是鎮國之寶,沒有「兩彈一星」就沒有中國現在的國際地位。
國內外環境發生了劇烈的變化,軍隊承擔的任務比過去更加繁重:國際維和、國際人道主義救援、抗擊自然災害、反恐維穩、聯合軍演等。面對日趨復雜的非傳統安全威脅和多樣化的軍事任務,國家給軍隊的建設與發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由於落後的軍事實力與中國日益上升的大國地位不相稱,使得包括部分官兵在內的國人存在浮躁心理,針對這一情況,軍隊加強了思想政治工作、對外交流、對外宣傳工作,例如:增加軍事透明度,進行各種各樣的軍隊開放活動,大力宣傳軍隊建設情況、軍隊文化等。
由於中國的國家安全形勢慢慢好轉,現實軍事壓力有所降低,這使得軍隊的建設發展逐漸走上正軌,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任然面臨著總體裝備水平相對落後、缺乏高技術條件下大規模聯合作戰的經驗等諸多問題。
由於一個國家的科技、工業水平最集中體現在軍隊裝備水平上,人民解放軍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然落後於西方強國,目前中國跟美國相比,總體軍事實力差距懸殊,且差距仍然在繼續拉大,所以在中國的綜合國力趕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之前,美國仍將保有對中國的軍事優勢,這是一個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中國人民解放軍任重而道遠。
根據官方公開的規劃:中國人民解放軍目前正處於人力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的關鍵時期,將於2020年實現初步機械化,2050年實現信息化,按照中央軍委提出的「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的總要求大力進行信息化建設,在新軍事變革思想的指導下走有中國特色的機械化和信息化復合發展的建軍道路,「建設一支與國家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
我國在綜合國力現對弱小的情況下仍應當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新的國際環境下黨中央提出「國家利益發展到哪裡,軍隊的歷史使命就應延伸到哪裡」,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歷史使命是實現現代化,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保衛國家的海洋權益。
中國在將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仍將繼續奉行防禦性質的國防政策,不當頭,不稱霸;即使未來中國強大起來了,也決不稱霸,因為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來之不易,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需要中國,中國人民解放軍永遠是一支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重要力量。

⑷ 新軍事變革的發展分幾個階段

三個階段:

(一)產生階段(20世紀四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
這場軍事革命的源頭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早在二戰期間,德國就開始積極研製火箭、導彈武器;1942年美國開始實施「曼哈頓工程」計劃,於1945年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1946年,由美國人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首先在軍事領域出現;1955年,蘇聯設計了第一枚可以運載核武器的洲際導彈,並於1957年用這枚導彈改造的多極火箭首次把人造衛星送上天。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運用,這些新型軍事技術群也以驚人的速度快速發展,並愈來愈明顯地改變著整個軍事領域的面貌。
(二)展開階段(20世紀八十年代至21世紀二三十年代)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國際局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1991年初爆發的海灣戰爭,使人們不僅看到了高技術武器裝備在現代戰爭中的決定性作用,更直接感受到一種全新的戰爭形態。因此,海灣戰爭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和俄羅斯等國對新軍事革命的研究和討論很快進入了高潮並成了國防機構等政府行為。
當美國率先推行新軍事革命的時候,世界其它許多國家,如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印度等也不甘落後。這些國家充分認識到新軍事革命代表著未來世界軍事發展的大趨勢,為了更有效地維護自身的政治、經濟利益,紛紛加快本國新軍事改革的步伐,以迎接新軍事革命的挑戰。
2003年春的伊拉克戰爭,從武器裝備、作戰形式、部隊編成都體顯了現代戰爭的最新特點,實際上是美國新軍事革命成果的全面檢驗;通過這場戰爭,美國必將對下一輪軍事革命提出新的計劃的任務,全世界也都被這場戰爭進一步驚醒並堅定地投入到這場新軍事革命的行列中來。
(三)完成階段(21世紀二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
當然,新軍事革命是由機械化軍事形態轉化而來,需要經過多個發展階段。兩種軍事形態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內涵上,都存在一個並存、交替與過渡的時期。根據許多軍事專家、未來學家的分析和預測,新的智能化軍事形態估計要到21世紀中葉才可能完成。

⑸ 中國目前的軍事形態

全民義務兵役,軍委主管,分軍區獨立,當領導軍隊,全面武裝

⑹ 軍事技術變革與戰爭形態變革是什麼關系

軍事技術變革能改變一個國家,戰爭形態變革能改變世界

⑺ 軍事戰略的含義和特徵是什麼

一、含義

軍事戰略,廣義上泛指對全局性、高層次的重大問題的籌劃和指導,如國家戰略 、國防戰略、經濟發展戰略等。主要指籌劃和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

軍事戰略按作戰類型和性質,分為進攻戰略和防禦戰略。在軍事戰略下一層次,還有軍種戰略和戰區戰略等。

二、戰略的特徵

任何事物都有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本質屬性,戰略亦不例外。軍事戰略因其特定的研究對象、內容和表現形式,而具有自身的特徵。軍事戰略的特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全局性。

全局性是反映戰略本質的特徵。這個全局指的是國家(集團)整個軍事斗爭的全局,帶有照顧各方面、各部分和各階段的性質。戰略是國家(集團)關於軍事問題的最高決策,處於軍事領域的最高層次。

2、對抗性。

軍事斗爭,尤其是戰爭,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的暴力行為,是敵對雙方以軍隊或其他武裝組織為骨幹而展開的激烈較量。

戰略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性質,是其對抗性產生和依存的基礎。從本質上說,軍事斗爭是具有政治目的的行動,任何戰略都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對抗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3、謀略性。

謀略是指揮員基於客觀情況而提出的計謀和策略。它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的高度體現,是指導軍事斗爭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戰略的一個突出的特徵。

戰略是主客觀結合的產物。從本質上講,它是政治的選擇,有嚴格的規定性,但從實踐的意義上講,它又是手段的選擇,有高度的靈活性。

4、相對穩定性。

軍事斗爭情況的發展變化,決定著軍事斗爭指導規律的發展變化。戰略必須隨著軍事斗爭的發展而發展,依照情況的變化而改變,一成不變的戰略是不存在的。

然而,由於戰略處於軍事領域的最高層次,指導范圍廣,影響重大而深遠,是一切軍事活動的依據和准則,因此,戰略又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7)什麼叫軍事發展形態擴展閱讀:

軍事戰略的政治意義:

1、軍事戰備

是為政治目的服務的。自原始戰爭以來,相對強大的社會實體會對外擴張,進行侵略或合並戰爭。處於防禦地位的力量也會組織對抗。戰爭是為了土地、人員、財物,也是為了國氣。所以是特殊時機的第一問題。

趨向擴張目的和保持固有平衡就成了戰爭的主要矛盾,戰爭就是政治的最高表現。社會整體關系形成了軍事體系的相關要素。政治上要有強力的支持,經濟要有保障,社會可作為後盾,外交上有利的關系,都需要形成軍事行為的平衡條件。

社會政治是軍事創立的基礎,軍事性質和統帥是由政治關系決定的。如希特勒的出現是因瘋狂時代帝國的需要,而謹慎的日本帝國卻是被德國法西斯激發變得冒險狂躁,社會政治決定了軍事成敗的根本,這一切偶然現象都有著必然的因由。

軍事性質趨向社會平衡因素,安於享樂的社會形態不利於軍事的加強,開明嚴法的政治有助於軍事的強力。

2、平衡因素

天時地利是不可缺少的平衡因素,這往往是發揮軍事行為的基本條件。社會大環境的變化會影響各種關系,因為這種變化時有起伏,同自然關系構成整體趨向平衡因素。

地勢是常被重視的問題,但地利包括了更大的范圍。歷史上多有南可戰北但不可取北的事實,這是南方的文化技術與北方的強悍義風形成的不平衡因素。

世事也是關鍵的問題,一個民族興起,士氣昂揚,國家腐敗,便隨勢可擊。三國時盡管諸葛亮出山也解決不了統一的問題,時勢與地利不對。

⑻ 當今世界軍事發展主要趨勢是什麼

軍事發展的趨勢大體就是武器高科技化,戰爭信息化局部化,軍事戰術小型化靈活化,注重單兵能力。部隊建設技術化。
1、軍事技術:由工程革命走向信息革命

在西方國家,屬於機械化軍事范疇的工程革命始於二戰期間。它的作用是, 通過不斷採用新的工程工藝技術,使飛機、艦艇和地面戰斗車輛等作戰平台的性 能指標不斷提高。屬於信息化軍事范疇的信息革命則始於70年代,分為軍事感測 革命和軍事通信革命兩個階段。軍事感測革命的主要表現是:出現了計算機控制 的探測器材,以及單個作戰平台和武器系統的計算機化,武器的命中精度有了極 大提高;單個作戰平台的性能成倍地提升。據測算,裝有新型感測器的作戰平台 ,其探測距離相當於過去的5倍,探測范圍和探測到的信息量是過去的25倍。軍事 通信革命的主要成果是:數字技術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出現了可以處理大量數 據信息的指揮、控制、通信、情報與計算機系統(即 C 4 I系統)。目前,感測器 材可搜集超視距信息,衛星可搜集全球信息。但是,如果這些信息只供給單個作 戰平台使用,目標識別和快速攻擊問題就無法解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依賴於 「數字化的實時通信」,確保各種兵力兵器和作戰系統之間在目標探測、情報、 跟蹤、火控,指揮、攻擊、毀傷評估等方面的信息暢通,從而實現「整體力量綜 合」。

軍事技術革命的發展在世界各國是不平衡的。西方發達國家早已完成了軍事 工程革命,接近完成軍事感測革命,正在全力推行軍事通信革命。而廣大發展中 國家則仍處於軍事工程革命階段,或剛剛開始軍事感測革命。

2、武器裝備:由機械平台向信息平台過渡

當前,世界各國武器裝備發展的大趨勢是,工業時代的機械化裝備正在逐步 向信息時代的信息化裝備過渡。這一過渡將持續很長時間,各國過渡的速度也會 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的裝備信息化建設起步早,進展快,其武器系統的主 體已經實現信息化。例如,美陸軍的信息化裝備已佔其裝備總量的50%以上,美海 、空軍的信息化裝備已達70%。雖然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或絕大部分武器裝備 仍然是半機械化、機械化裝備,但是它們也已經不同程度地開始走上了裝備信息 化的發展道路。

信息化裝備是指,信息技術含量高,信息技術對軍事裝備性能的提高及對其 使用、操縱、指揮起主導作用,具有信息探測、傳輸、處理、控制、制導、對抗 等功能的作戰裝備和保障裝備。主要有信息化彈葯,信息化作戰平台,軍用智能 機器人系統,單兵數字化裝備,以及 C 4 I系統。武器裝備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 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使預警探測、情報偵察、精確制導、火力打擊、指揮控制、 通信聯絡、戰場管理等領域的信息採集、融合、處理、傳輸、顯示實現聯網化、 自動化和實時化。武器裝備信息化可能產生的影響是:作戰保障裝備的地位和作 用有很大提高,並成為作戰系統的「眼睛、神經和大腦」;將產生軟、硬殺傷概 念,出現軟、硬殺傷兵器;在各類兵器中,電子信息系統的比重將越來越大,其 作用也日益重要。

3、軍事組織體制:向「便於信息快速流動與使用」方向發展

一般來說,在一場全面軍事革命中,最先發生變革的是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 ,最後完成變革的是軍事組織體制。軍事組織體制變革滯後的主要原因,是因為 改革軍事組織體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牽扯的問題多,各種矛盾 集中。這次軍事組織體制變革的實質,是使信息化武器裝備和創新性作戰理論所 蘊含的作戰潛力實現「物化」,而「物化」的最終成果是信息化軍事形態的組織 體制。

改革工業時代機械化軍事形態,其大方向就是使軍隊體制編制「適於信息的 快速流動和使用」。一是變縱長形「樹」狀領導指揮體制為扁平形「網」狀領導 指揮體制。適用於機械化戰爭要求的領導指揮體制已經暴露出信息流程長、信息 流動速度慢、抗毀能力差等弊端。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應逐步建立外形扁平、橫 向聯通、縱橫一體的「網」狀領導指揮體制。二是進行陸軍結構改革。近十多年 來發生的高技術局部戰爭表明,陸軍的地位和作用在下降。改變陸軍結構就成了 各國面臨的重大軍事問題。小型化、輕型化、多能化,是軍事強國陸軍改革的大 方向。三是組建信息戰部(分)隊。為了實施和打贏信息戰,一些國家開始組建 信息戰攻防部(分)隊,如建立專門負責實施進攻信息戰的航空隊,「黑客部隊 」與「反黑客部隊」,各種計算機應急反應分隊和計算機網路防護分隊。

4、戰爭形態: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轉型

機械化戰爭逐漸向信息化戰爭的轉變,不會一蹴而就,要經過一個戰爭形態 從量變到質變、從部分質變到整體質變的漫長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機械化 戰爭的成分會越來越小,信息化戰爭的成分越來越大。這種兩者兼而有之的戰爭 形態,我們稱之為高技術戰爭。高技術戰爭是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時期產 生的,既有機械化戰爭的性質又有信息化戰爭的特點,是一種混合型或過渡性戰 爭形態。

一般認為,高技術戰爭始於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那麼,高技術戰爭的終點 在哪兒?它何時才能過渡到信息化戰爭?對此要做出較為准確的預測,必須明確 打信息化戰爭應具備的最基本、最主要條件。這個條件就是出現信息化軍隊,有 信息化軍隊,才有資格打信息化戰爭。目前,軍隊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是美國 ,美國計劃到21世紀中葉建成信息化軍隊。屆時,高技術戰爭將轉化為信息化戰 爭。信息化戰爭是由信息化軍隊在陸、海、空、天、信息、認知、心理等七維戰 略空間用信息化武器裝備進行的,它有六個基本點:一是時代性。在信息時代, 有多種形態的戰爭,但信息化戰爭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戰爭形態。二是交戰雙 方至少一方是信息化軍隊,機械化軍隊或半信息化軍隊打不了信息化戰爭。三是 要使用信息化、智能化武器裝備,各作戰單元網路化、一體化。四是要在七維戰 略空間進行,特別是在航天空間、信息空間、認知空間和心理空間進行的戰爭要 占相當比例。五是在物質、能量、信息等構成作戰力量的諸要素中,信息起主導 作用,信息能嚴格調制在戰爭中表現為火力和機動力的物質和能量。六是戰爭中 的必要破壞和「流血暴力」依然存在,但附帶破壞將降低到最低限度。根據這六 條標准判斷,迄今為止發生的所有戰爭都還夠不上信息化戰爭.

二、軍事交流與國防現代化建設

自從一九九一年波灣戰爭以來,中國即積極地進行高科技戰爭的國防現代化建軍備戰,軍事外交被要求要為國防現代化服務。中國認為軍事外交是了解世界軍事全貌,達到知彼的重要的公開合法的管道。通過軍事外交活動,可以了解世界各國,特別是軍事大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了解主要軍事大國的軍事實力、軍事制度、軍事戰略、軍事思想、作戰原則、軍事經濟、軍事訓練、軍事教育、軍事科技、軍工生產、軍品貿易、軍事動態、等重大軍事情況,有共同利益的可以進行合作,有沖突的應引以為惕,有安全威脅的應研究對策加以防範。而除了作為中共了解世界的橋梁外,同樣地也作為世界認識中國的窗口。整體而言,軍事交流對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有下列幾項戰略意涵:

(一)軍事外交的任務是,在國際上宣傳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成就,質量建設的成就。(二)軍事外交的職能是,為中國與外國之間的軍事交流與合作,創造有利的條件。(三)軍事外交的內容是,為武器裝備的聯合研製、開發、生產、銷售搭橋牽線與鋪路。

閱讀全文

與什麼叫軍事發展形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