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航空母艦是怎麼做出來的
航空母艦確實是人造的……沒有人是造不出來的。有人設計,有人建造,才能造的出來。內
但是容,航空母艦也可以認為是機器造的……人力是不可能造得出來的,得用各種機械設備、電子設備來建造,才能建成……人,只是那些設備的操作者……
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結果啦……
㈡ 如何攻擊航空母艦
綜合國內外一些軍事專家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威懾遏制,驅逐航母。當發現強敵航空母艦戰斗群駛入封鎖區域附近海域游弋,但尚未軍事介入時,應以潛艇兵力在敵航空母艦戰斗群接近航路附近海域設伏、游獵,以實施空中巡邏和警戒;以潛艇兵力和水雷武器對某一特定海域實施封鎖並向外公開宣布,必要時通過示形造勢,遏制其軍事干預。
電子干擾,迷盲航母。航母戰斗群裝備有大量先進的電子裝備和電子戰裝備,極大地增強了其進攻和防禦能力。戰前,要准確地掌握航母編隊的雷達系統、通信系統、聲納系統、導航與制導系統等戰術技術性能;要為艦艇和航空兵突擊兵力開辟安全的電磁通道;要對敵航母編隊遠、近程反潛兵力和直接反潛兵力進行聲納對抗,掩護潛艇攻擊兵力突防。
反艦導彈,突襲航母。美國海軍「尼米茲」級大型航空母艦,真正用於防空作戰的艦載機也僅有20多架;加之艦載機的出動架次率和能戰率受許多因素影響,均低於岸基飛機,因而其防禦的空域必然出現「漏洞」和空隙,難以招架從多個方向、多種平台上發射的多種導彈的攻擊。加之,航母飛行甲板面積較大,如美國「尼米茲」級航母的飛行甲板面積達3個足球場面積那麼大,所以它被對方彈炮擊中的概率相對較大。
乘虛而入,低襲航母。敵航母戰斗群中各艦艇上的防空導彈都存在著一定的死角和盲區;特別是對超低空突防的飛機,攔阻效率明顯降低。所以,戰斗機採用低空、超低空隱蔽接敵,突然地從各個方向不間斷地向航母發起導彈攻擊,打擊航母的效果將會更好。
㈢ 航空母艦是怎麼誕生的
1898年,後來擔任美國總統的美海軍部次長羅斯福接受了史密森學院教授塞姆爾·P·蘭利的建議,決定將載人氣球用於海上作戰。這一設想竟沒有得到海軍部的其他領導人的認可,他們認為,載人氣球的作戰用途只能限於陸地而決不可能與軍艦有緣,從而不給予資助和配合。而美國陸軍部也同樣以蘭利教授的一次試驗失敗作為借口,拒絕合作,從而使蘭利教授的飛行試驗最終流產。1903年12月17日,自行車修理工萊特兄弟乘著他們發明的世界上第一架飛機,作了史詩般的飛行表演,完成了美國首次飛行器載人飛行。1908年,在羅斯福總統的敦促下,陸軍部開始對萊特式飛機進行改進,以使它盡快成為軍用設備。正當大多數人認為飛機是陸戰兵器的時候,一個獨具慧眼的法國人克萊門特·艾德爾於1909年在他的一部名為《軍事飛行》的著作中,提到了在軍艦上駕駛飛機的必要條件。他認為,飛機在軍艦上起降需要一個寬敞平坦的起降甲板、甲板升降機、島式上層建築、機庫。同時,他還認為在軍艦上降落飛機就要求軍艦本身具備一定的高速度。不過,克萊門特·艾德爾的理論在他的祖國沒有受到重視。正因如此,法國人的艦上飛行,比對飛行有極大興趣的美國人及擁有世界上第一流海軍的英國人整整落後了10年!其實,在克萊門特·艾德爾的《軍事飛行》發表前的1908年,美國海軍中已有一些標新立異的人提出讓飛機從一艘戰列艦上飛行的設想,但由於這些人僅僅是說說而已,並沒有準備嘗試,倒是之後的一篇報道引起了美國人的警覺,促使美國人加快了飛機參與海戰的試驗。
這篇報道說的是這樣一件事:德國人正研究試驗,准備讓一架攜帶郵件的飛機從航行在漢堡一美國航線上的一艘德國郵船的前甲板平台起飛,以加快向紐約投遞郵件的速度。此消息一在報紙上刊出,美國人當即敏感地猜想:德國當局是不是以郵政作掩護,正在試驗一項攻擊美國的新技術?美國當局當即任命海軍物資局局長助理華盛頓·歐文·錢伯斯海軍上校為軍艦上起飛試驗的總負責人。盡管錢伯斯被任命為試驗的負責人,但美國海軍部卻沒有錢資助錢伯斯進行試驗。面對困難,錢伯斯沒有灰心,他設法動員了對航空事業頗有興趣的政治活動家、出版商約翰·巴里·瑞安投資。之後,錢伯斯又去說服了飛行設計師格倫·H·柯蒂斯和他僱用的民間飛行員尤金·伊利,得到了他們的幫助。
1910年1月9日,起飛試驗小組在美新型巡洋艦「伯明翰」號的前甲板上方豎起了一個向前傾斜的平台,其他工作也准備就緒,並決定於11月14日在漢普頓錨地試飛。這一決定公布之後,《世界報》發表了一則令人驚奇的消息。原來,為了敲打美國海軍,加快艦載飛機試驗的進展,《世界報》決定支持一位名叫J.麥克迪的飛行員於11月12日在「賓夕法尼亞」號郵船上做起飛試驗。非常遺憾的是,麥克迪在起動引擎時,不慎打壞了槳葉,從而使試驗流產了。盡管《世界報》所組織的試驗未能獲得成功,但它卻刺激起尤金·伊利的好勝心。1910年11月14日,「伯明翰」號按規定停泊在漢普頓錨地,遠遠看去,艦前甲板上方的長25.3米,寬7.3米的木質飛行跑道惹人注目。一架待飛的單人雙翼飛機正迎風而立。
飛機順利地發動了,隨著螺旋槳的越轉越快,機身迅速地向前滑去。由於艦上可供飛機滑跑的距離實在太短,使得飛機在脫離甲板的一瞬間,仍未達到起飛速度,速度不夠,機翼帶來的升力自然不足。只見飛機在滑完26米的跑道後,機頭直往下扎,而且駕駛員同指揮台的通訊聯系也不知因何中斷了。人們驚呆了,以為一場慘劇將不可避免地發生。眼看就要機毀人亡的時候,沉著的伊利巧妙地操縱起飛機的尾水平舵,終於使飛機在即將闖入海面觸水而機毀人亡的瞬間昂起了機頭,緊貼著水面蹣跚地飛行了幾千米,並在海灘旁的一排小木屋附近安全著陸。
這次試飛成功,引起美國海軍部的高度重視。雖然當時有不少艦隊指揮官仍然強烈反對繼續進行這種試驗,他們認為在大型軍艦上安裝飛行甲板會妨礙各種艦炮威力的發揮。但是,美國海軍部卻堅持撥出專款做進一步的試驗。錢伯斯工程師甚至提出,所有的巡洋艦都應裝上這種平台;還有人提出把起飛平台裝在戰列艦炮塔上面的設想。在這股熱情的推動下,錢伯斯獲准讓尤金·伊利駕駛飛機在重巡洋。艦「賓夕法尼亞」號上降落,飛行時間定於1911年1月18日,飛行地點在舊金山海灣。這次飛行是從海岸上起飛,在「賓夕法尼亞」號上降落,其飛行難度更大,危險性也更大。同時,對軍艦本身也相當危險。為此,伊利把自行車的內胎纏在身上作救生衣,在巡洋艦尾部上方安置了一塊長約36米、寬約9.6米的平台,平台從巡洋艦的主桅桿下面一直伸到艇體之外。為了使飛機降落滑行時不至於沖出平台而掉入水中,故讓試驗在軍艦航行時進行,以使飛機降落於艦體之上時能利用逆風的風速控制飛機。同時,他們還在平台上橫向配置了雙道鉤索,每道鉤索兩端用50磅重的沙袋系住。當飛機從海岸起飛降落在艦船之後,這種古老的方法迫使降落的飛機在其向前滑行的同時降低速度。
1911年1月18日,在「賓夕法尼亞」號重巡洋艦上的飛行試驗終於開始了。這一天天氣很壞,由於風力大,「賓夕法尼亞」艦的艦長認為該艦所處水域太小,故臨時決定拋錨,讓艦尾迎風。可以這樣說,該艦長的這一決定是非常錯誤的,他給伊利帶來了更大的危險。好在伊利當時對這一危險的認識程度不足,他仍像平安無事一樣,駕機向「賓夕法尼亞」號開去,並在著艦前迅速降低高度沖向艦尾。在貼近平台的傾斜尾板時,他拉起飛機,迅速關閉引擎,由於飛機的沖力巨大,飛機輪子旁專門製作的鐵掛鉤只掛住了後面的11根攔阻索,在距平台前端僅9米的地方停下來。一個小時之後,伊利又駕駛飛機從這艘巡洋艦上起飛,安全降落在海岸上。這次試驗的成功,引起了世界各國海軍的普遍關注,各海軍大國紛紛開始了類似的試驗。可以這樣說,這次試驗與首次試驗一起奠定了航空母艦作為一種新艦種的基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潛艇的作戰威力日益顯露,由於飛機在反潛作戰中具有獨特的反潛作戰能力,使得飛機的作用和地位不斷提高,故此,航空母艦的正式改裝研究工作起步了。由於美國部分高級將領強烈反對這項研究,使得美國已經取得的試驗成果未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英國海軍後來居上,不久就將一艘巡洋艦「競技神」號改裝成世界上第一艘以搭載水上飛機為主要使命的航空母艦。1918年,英國海軍將一艘巡洋艦的前、後甲板上的主炮塔拆除,鋪上跑道,以甲板中部的上層建築為界,艦艏的跑道供飛機起飛用,艦艉的跑道供飛機降落用,這是最早出現的由舊軍艦改裝而成的真正的航空母艦,它能裝載20架飛機。由於飛機起飛跑道和降落跑道的分開鋪設,使得在一艘長度有限的航空母艦上,起飛和降落的跑道均顯得過於短小。經過多次試驗,英國海軍部決定將由客輪改建的「百眼巨人」號改裝成全通式飛行甲板,割去煙囪,改成裝在甲板邊緣下面通向艦艉的水平排煙道,這樣,飛機的起飛和降落就方便多了。
1922年,美國海軍部終於力排眾議,把一艘運煤船改裝成美國第一艘航空母艦「蘭格利」號,該艦標准排水量1.105萬噸,滿載排水量1.47萬噸,可載機30多架。就在同年底,日本新建了一艘航空母艦「鳳翔」號,這是世界上第一艘直接設計和建造的航空母艦。「風翔」號於1919年開始設計,該艦的飛行甲板右舷裝有3個小煙囪,煙囪上裝有鉸鏈,飛機起飛時,3個小煙囪均可放倒。其火炮裝備很少,可載機26架。「風翔」號的出現,標志著浩瀚的大海上,從此出現了初步具備現代航空母艦規模的「海上航空兵基地」。最初,「鳳翔」號航空母艦採用了島式上層建築,有兩部中線配置的升降機。1923年,經過試航後,日本人決定拆掉島式上層建築,以此得到平甲板。
早期的航空母艦只配置了少量小型戰斗機、偵察機和轟炸機,而這時航空母艦上所裝載的戰斗機仍是陸基作戰飛機;飛機在甲板上起降都較困難,也較危險。不過,飛機畢竟能從艦艇上起降,航空母艦畢竟完成了其他軍艦難以擔負酌任務。
㈣ 航空母艦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航空母艦是當代最大的戰斗艦艇。這種大型軍艦以艦載飛機為主要武器,說得通俗一點,航空母艦就應是一種飛機和戰艦組合的兵器。
這種可怕的軍艦是20世紀初發明的。
最早提出研製航空母艦的人,是法國的艾德爾,他在1909年出版的《軍事飛行》一書中,對一種「可以攜帶飛機的軍艦」的裝備、性能作了詳細的描述,可當時幾乎沒有知音。不久,一則看來極為偶然的新聞報告,使艾德爾的設想有了實現的可能。這則報道說,德國人正在研究進行一項試驗,准備讓一架攜帶郵件的飛機,從一艘由德國漢堡駛往美國紐約的郵船上起飛,以加快向紐約投遞郵件的速度。
這會不會是一個陰謀。德國人也許想以此作掩護,要試驗一種特殊的越洋攻擊美國的新戰術吧?美國海軍物資局局長錢伯斯上校震驚之餘,立即向海軍部申請在軍艦上進行同樣的試驗。很快,他的申請被批准了。
1910年11月14日,美國「伯明翰號」輕巡洋艦靜靜地泊在美國東海岸漢普頓錨地。在它的前甲板上,有著一條剛鋪好的長26米、寬7米的木製飛行跑道。跑道的起點處停放著一架單座雙翼小飛機——「金鳥號」,機上坐著民間飛行員尤金·伊利。
起飛的命令下達了。伊利熟練地啟動了引擎,飛機在跑道上滑過,很快就沖出了甲板。由於跑道太短,飛機未能達到應有的起飛速度,因此飛機向下跌去,觀看的人們不由驚叫起來。然而,技術高超的伊利努力將已貼近海面的飛機拉了起來,最後將飛機降落在幾千米外的一個機場上。世界上第一次駕機從軍艦上起飛的試驗成功了。
兩個月後,美國重巡洋艦「賓夕法尼亞號」的後甲板上鋪設了一條36米長的木板跑道。伊利還是駕駛著那架「金鳥號」,成功地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在軍艦上降落的試驗。這相隔僅2個月的兩次試驗成功,奠定了航空母艦作為一種新型艦種的生存基礎。
美國人試驗成功的消息引起了英國人的興趣。英國很快組建了主要配備水上飛機的皇家海軍航空兵。1913年5月,英國人改裝了一艘5700噸的輕巡洋艦「競技神號」,使它成為一艘能搭載3架水上偵察機的水上飛機母艦。它堪稱是現代航空母艦的鼻祖。
以後,英國海軍又於1914年將一艘7450噸的運煤船改裝成水上飛機母艦,這艘皇家「方舟號」可搭載水上飛機10架。不過,由於水上飛機不能直接在母艦上起飛,要由艦上的起重機將飛機吊放到海面上起飛,飛機返回時也要先降在海面上,再由起重機吊回到母艦上。所以,嚴格說來,它倆還不是真正的航空母艦。
1917年6月26日,一艘由大型巡洋艦改建的航空母艦「暴怒號」,在英國皇家海軍開始服役,這艘標准排水量為19513噸的大軍艦可搭載10架飛機。它前甲板上的跑道長69.5米,僅可供起飛,作為飛機降落用就短了一些。在發生了一起機毀人亡的降落事故後,英國人在「暴怒號」的後甲板上加裝了一條長86.6米的降落跑道,使「暴怒號」成了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
可是,在一艘本來長度就有限的航空母艦上,起飛和降落兩條跑道分開鋪設,使得兩條跑道的長度都受到限制,起降的風險系數太大。於是,英國人又進行了新的設計。
1917年,英國海軍將一艘正在建造中的客輪,改裝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式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在改裝中,客輪原有的煙囪被全部拆除,改成從主甲板下面通向艦尾的水平排煙道,從而清除了飛行甲板上妨礙飛機起降最大的障礙。由於整個飛行甲板平坦、空曠,沒有任何上層建築,這種模式的航空母艦被稱為平原型航母。
在航母的發明史上,美國人和英國人各拿過「第一」。接著,日本人也拿到了「第一」。
1922年底,日本的「鳳翔號」航母建成服役。這艘標准排水量7470噸的航母是世界上第一艘專門設計建造的航母,可搭載26架飛機。
「鳳翔號」還創下了另一項第一:它改變了以往航母的平原型結構,第一次採用了島式上層建築,一個小型的塔式艦橋被設置在飛行甲板的右舷。這種島型甲板以後成為航母普遍採用的模式,一直沿用到現在。
當進入50年代,艦載機逐漸發展為噴氣式飛機後,對飛行甲板的要求更高了。為適應這種要求,英國人在1951年發明了斜角甲板,可使艦載機在斜、直兩段甲板上同時降落和起飛。即斜角甲板主要用於回收飛機,軸向直甲板用於飛機起飛,從而提高了飛行甲板的利用率。迄今為止,世界上的大型航母都是採用這種甲板模式的。
為幫助飛機起降,現代航母上還普遍安裝了蒸汽彈射器、助降裝置及末端連著液壓阻尼緩沖器的攔阻索,以及在機庫和飛行甲板之間上下垂直運送飛機的升降機。現在,斜角甲板、彈射器、助降器、攔阻索、升降機已成了航母普遍配備的「五大法寶」了。
㈤ 軍事航空母艦
最新消息是"瓦良格"在大連造船重工的修建任務已經基本完成,只不過專不是全面完成,近屬期內"瓦良格"航母就要移居到新的基地,要在新的基地把未完成的部分修建完。目前"瓦良格"號航母的情況是,艦體部分已全面完工(封閉倉問題已經解決),但一些關鍵部分還沒有開始修建,那就是有關武器系統和電子系統等關鍵的部位。至於說動力系統完沒完成還沒有可靠的消息(有人說"瓦良格"曾在夜間有過移動,也有人證實"瓦良格"的停靠位置略微有變)。消息說,航母的難點是武器系統和電子系統,至於動力系統還不是關鍵。大連造船重工已建造了多艘30萬噸級的油船,這30萬噸級油船的動力系統借用到"瓦良格"航母上也沒什麼難度,反正"瓦良格"只是一個試驗品,只要能開動進行航行試驗就可以了,不過這也只是個比喻吧了,實際情況如何,還真的不好說。中國的核動力系統都已經過關了,非核動力系統恐怕也不會太難,前一段時間也有人暴料了15馬力的動力系統已經完成,但"瓦良格"是不會用核動力的。中國的核動力航母不是在大連建造。至於"瓦良格"號航母要移居何處,還沒有確切的消息,應該是一個隱蔽的地點。在那裡把武器系統和電子系統完成後,就可以正式進行下水試驗了。
㈥ 中國的航空母艦是怎麼來的
中國的航空母艦叫瓦良格號航母,是一家在烏克蘭基輔工廠造的,後來蘇聯解體了,烏克蘭獨立後不再需要軍事力量,也承擔不起昂貴的保養費用,這幾天就賣給了中國,我們把它再東湊西平填兩塊鐵,改個名,就成了中國航母。關於這一段歷史,個人認為這個網址的闡述相比會全面一些。http://..com/question/256532918.html?an=0&si=4&wtp=wk 這艘來自前蘇聯的瓦良格號航母被重新命名為施琅號。 【 施琅將軍在1681年攻佔台灣後,中國政府才開始第一次關注這個島嶼。】這種寓意其實很明白地說明長期目的不僅僅在於南海問題。 當然,關於中國航母的歷史,不僅僅只是「瓦良格」。 新中國國最早接觸航母是在1985年,當時以廢鐵價格從韓國購買的澳大利亞「墨爾本」號,在我軍事人員進行相關研究後有船廠拆解,「墨爾本」號即成為我國最早的航母技術儲備。而當墨爾本號航母被中國拆解並扔進煉鋼爐之後,不少愛國人士扼腕嘆息,後悔沒有將其留下作為一艘訓練航母,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中國自己的航母艦隊。 隨後,我國一家公司於1998年從韓國手中購買了排水量達45000噸的前蘇聯「明斯克」號航母,改裝後落戶深圳市的沙頭角,用於參觀娛樂,成為軍事主題公園。2000年,天津國際游樂港購得退役的基輔號。2003年9月,基輔號落位於天津漢沽區八卦灘,永遠停靠在國際游樂港的平靜港灣。我國購買的以上三艘廢舊航母,都是以商人名義購買,並一再承諾不用於軍事目的。以上三艘航母排水量都是小、船體損毀嚴重、軍事價值小,我國軍事科技人員在進行相關的研究後,都按照原先承諾的用於了非軍事目的。 當然,民國事期陳紹寬上將的航母計劃就不談了,畢竟歷史對中國開的玩笑已經塵埃落定。。。
㈦ 航母是做什麼的 怎麼建造的
航空母艦是一種以艦載機為主要作戰武器的大型水面艦艇。現代航空母艦及艦載機已成為高技術密集的軍事系統工程。
航空母艦一般總是一支航空母艦艦隊中的核心艦船,有時還作為航母艦隊的旗艦。艦隊中的其它船隻為它提供保護和供給。依靠航空母艦,一個國家可以在遠離其國土的地方、不依靠當地的機場情況施加軍事壓力和進行作戰。
航空母艦按其所擔負的任務分,有攻擊航空母艦、反潛航空母艦、護航航空母艦和多用途航空母艦;航空母艦按其艦載機性能又分為固定翼飛機航空母艦和直升機航空母艦,前者可以搭乘和起降包括傳統起降方式的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在內的各種飛機,而後者則只能起降直升機或是可以垂直起降的定翼飛機。某些國家的海軍還有一種外觀類似的艦船,稱作「兩棲攻擊艦」,也能搭乘和起降軍用直升機或是可垂直起降的定翼機。按噸位分,有大型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6~9萬噸以上)、中型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3~6萬噸)和小型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3萬噸以下);按動力分,有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和核動力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又分為固定翼航空母艦和直升機航空母艦,前者可以搭乘和起降包括傳統起降方式的定翼飛機和直升機在內的各種飛機,而後者則只能起降直升機或是可以垂直起降的定翼飛機。某些國家的海軍還有一種外觀類似的艦船,稱作「兩棲攻擊艦」,也能搭乘和起降軍用直升機或是可垂直起降的定翼機。
具體怎麼建造的,那屬於國家機密,涉及國家安全。相信一般人都不知道的
㈧ 航空母艦是怎樣研製出來的
1898年,後來擔任美國總統的美海軍部次長羅斯福接受了史密森學院教授塞姆爾稰·蘭利的建議,決定將載人氣球用於海上作戰。這一設想竟沒有得到海軍部的其他領導人的認可,他們認為,載人氣球的作戰用途只能限於陸地而決不可能與軍艦有緣,從而不給予資助和配合。而美國陸軍部也同樣以蘭利教授的一次試驗失敗作為借口,拒絕合作,從而使蘭利教授的飛行試驗最終流產。
1903年12月17日,自行車修理工萊特兄弟乘著他們發明的世界上第一架飛機,作了史詩般的飛行表演,完成了美國首次飛行器載人飛行。1908年,在羅斯福總統的敦促下,陸軍部開始對萊特式飛機進行改進,以使它盡快成為軍用設備。
正當大多數人認為飛機是陸戰兵器的時候,一個獨具慧眼的法國人克萊門特·艾德爾於1909年在他的一部名為《軍事飛行》的著作中,提到了在軍艦上駕駛飛機的必要條件。他認為,飛機在軍艦上起降需要一個寬敞平坦的起降甲板、甲板升降機、島式上層建築、機庫。同時,他還認為在軍艦上降落飛機就要求軍艦本身具備一定的高速度。不過,克萊門特·艾德爾的理論在他的祖國沒有受到重視。正因如此,法國人的艦上飛行,比對飛行有極大興趣的美國人及擁有世界上第一流海軍的英國人整整落後了10年!
其實,在克萊門特·艾德爾的《軍事飛行》發表前的1908年,美國海軍中已有一些標新立異的人提出讓飛機從一艘戰列艦上飛行的設想,但由於這些人僅僅是說說而已,並沒有準備嘗試,倒是之後的一篇報道引起了美國人的警覺,促使美國人加快了飛機參與海戰的試驗。
這篇報道說的是這樣一件事:德國人正研究試驗,准備讓一架攜帶郵件的飛機從航行在漢堡一美國航線上的一艘德國郵船的前甲板平台起飛,以加快向紐約投遞郵件的速度。此消息一在報紙上刊出,美國人當即敏感地猜想:德國當局是不是以郵政作掩護,正在試驗一項攻擊美國的新技術·美國當局當即任命海軍物資局局長助理華盛頓·歐文·錢伯斯海軍上校為軍艦上起飛試驗的總負責人。
盡管錢伯斯被任命為試驗的負責人,但美國海軍部卻沒有錢資助錢伯斯進行試驗。面對困難,錢伯斯沒有灰心,他設法動員了對航空事業頗有興趣的政治活動家、出版商約翰·巴里·瑞安投資。之後,錢伯斯又去說服了飛行設計師格倫稨·柯蒂斯和他僱用的民間飛行員尤金·伊利,得到了他們的幫助。
1910年1月9日,起飛試驗小組在美新型巡洋艦「伯明翰」號的前甲板上方豎起了一個向前傾斜的平台,其他工作也准備就緒,並決定於11月14日在漢普頓錨地試飛。這一決定公布之後,《世界報》發表了一則令人驚奇的消息。原來,為了敲打美國海軍,加快艦載飛機試驗的進展,《世界報》決定支持一位名叫J.麥克迪的飛行員於11月12日在「賓夕法尼亞」號郵船上做起飛試驗。非常遺憾的是,麥克迪在起動引擎時,不慎打壞了槳葉,從而使試驗流產了。
盡管《世界報》所組織的試驗未能獲得成功,但它卻刺激起尤金·伊利的好勝心。1910年11月14日,「伯明翰」號按規定停泊在漢普頓錨地,遠遠看去,艦前甲板上方的長25.3米,寬7.3米的木質飛行跑道惹人注目。一架待飛的單人雙翼飛機正迎風而立。
飛機順利地發動了,隨著螺旋槳的越轉越快,機身迅速地向前滑去。由於艦上可供飛機滑跑的距離實在太短,使得飛機在脫離甲板的一瞬間,仍未達到起飛速度,速度不夠,機翼帶來的升力自然不足。只見飛機在滑完26米的跑道後,機頭直往下扎,而且駕駛員同指揮台的通訊聯系也不知因何中斷了。人們驚呆了,以為一場慘劇將不可避免地發生。眼看就要機毀人亡的時候,沉著的伊利巧妙地操縱起飛機的尾水平舵,終於使飛機在即將闖入海面觸水而機毀人亡的瞬間昂起了機頭,緊貼著水面蹣跚地飛行了幾千米,並在海灘旁的一排小木屋附近安全著陸。
這次試飛成功,引起美國海軍部的高度重視。雖然當時有不少艦隊指揮官仍然強烈反對繼續進行這種試驗,他們認為在大型軍艦上安裝飛行甲板會妨礙各種艦炮威力的發揮。但是,美國海軍部卻堅持撥出專款做進一步的試驗。錢伯斯工程師甚至提出,所有的巡洋艦都應裝上這種平台;還有人提出把起飛平台裝在戰列艦炮塔上面的設想。
在這股熱情的推動下,錢伯斯獲准讓尤金·伊利駕駛飛機在重巡洋。艦「賓夕法尼亞」號上降落,飛行時間定於1911年1月18日,飛行地點在舊金山海灣。這次飛行是從海岸上起飛,在「賓夕法尼亞」號上降落,其飛行難度更大,危險性也更大。同時,對軍艦本身也相當危險。為此,伊利把自行車的內胎纏在身上作救生衣,在巡洋艦尾部上方安置了一塊長約36米、寬約9.6米的平台,平台從巡洋艦的主桅桿下面一直伸到艇體之外。為了使飛機降落滑行時不至於沖出平台而掉入水中,故讓試驗在軍艦航行時進行,以使飛機降落於艦體之上時能利用逆風的風速控制飛機。同時,他們還在平台上橫向配置了雙道鉤索,每道鉤索兩端用50磅重的沙袋系住。當飛機從海岸起飛降落在艦船之後,這種古老的方法迫使降落的飛機在其向前滑行的同時降低速度。
1911年1月18日,在「賓夕法尼亞」號重巡洋艦上的飛行試驗終於開始了。這一天天氣很壞,由於風力大,「賓夕法尼亞」艦的艦長認為該艦所處水域太小,故臨時決定拋錨,讓艦尾迎風。可以這樣說,該艦長的這一決定是非常錯誤的,他給伊利帶來了更大的危險。好在伊利當時對這一危險的認識程度不足,他仍像平安無事一樣,駕機向「賓夕法尼亞」號開去,並在著艦前迅速降低高度沖向艦尾。在貼近平台的傾斜尾板時,他拉起飛機,迅速關閉引擎,由於飛機的沖力巨大,飛機輪子旁專門製作的鐵掛鉤只掛住了後面的11根攔阻索,在距平台前端僅9米的地方停下來。一個小時之後,伊利又駕駛飛機從這艘巡洋艦上起飛,安全降落在海岸上。
這次試驗的成功,引起了世界各國海軍的普遍關注,各海軍大國紛紛開始了類似的試驗。可以這樣說,這次試驗與首次試驗一起奠定了航空母艦作為一種新艦種的基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潛艇的作戰威力日益顯露,由於飛機在反潛作戰中具有獨特的反潛作戰能力,使得飛機的作用和地位不斷提高,故此,航空母艦的正式改裝研究工作起步了。
由於美國部分高級將領強烈反對這項研究,使得美國已經取得的試驗成果未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英國海軍後來居上,不久就將一艘巡洋艦「競技神」號改裝成世界上第一艘以搭載水上飛機為主要使命的航空母艦。1918年,英國海軍將一艘巡洋艦的前、後甲板上的主炮塔拆除,鋪上跑道,以甲板中部的上層建築為界,艦艏的跑道供飛機起飛用,艦艉的跑道供飛機降落用,這是最早出現的由舊軍艦改裝而成的真正的航空母艦,它能裝載20架飛機。
由於飛機起飛跑道和降落跑道的分開鋪設,使得在一艘長度有限的航空母艦上,起飛和降落的跑道均顯得過於短小。經過多次試驗,英國海軍部決定將由客輪改建的「百眼巨人」號改裝成全通式飛行甲板,割去煙囪,改成裝在甲板邊緣下面通向艦艉的水平排煙道,這樣,飛機的起飛和降落就方便多了。
1922年,美國海軍部終於力排眾議,把一艘運煤船改裝成美國第一艘航空母艦「蘭格利」號,該艦標准排水量1.105萬噸,滿載排水量1.47萬噸,可載機30多架。
就在同年底,日本新建了一艘航空母艦「鳳翔」號,這是世界上第一艘直接設計和建造的航空母艦。「風翔」號於1919年開始設計,該艦的飛行甲板右舷裝有3個小煙囪,煙囪上裝有鉸鏈,飛機起飛時,3個小煙囪均可放倒。其火炮裝備很少,可載機26架。「風翔」號的出現,標志著浩瀚的大海上,從此出現了初步具備現代航空母艦規模的「海上航空兵基地」。最初,「鳳翔」號航空母艦採用了島式上層建築,有兩部中線配置的升降機。1923年,經過試航後,日本人決定拆掉島式上層建築,以此得到平甲板。
早期的航空母艦只配置了少量小型戰斗機、偵察機和轟炸機,而這時航空母艦上所裝載的戰斗機仍是陸基作戰飛機;飛機在甲板上起降都較困難,也較危險。不過,飛機畢竟能從艦艇上起降,航空母艦畢竟完成了其他軍艦難以擔負酌任務。
㈨ 航空母艦是怎樣誕生的
海上霸主
——1918年航空母艦的誕生
1918年9月,法國大發明家克雷曼·阿德的夢想實現了,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母——「百眼巨人」號完工,隨後正式加入英國海軍。它已經具備了現代航空母艦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徵和形態。「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的誕生,標志著世界海上力量發生了從制海到制空和制海相結合的一次革命性變化,敲響了一直在各國海軍中占統治地位的「巨艦大炮」理論的喪鍾,並逐步使世界各主要國家的海軍作戰原則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同時也為現代航母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1909年,法國發明家阿德發表了《軍事飛行》一書,第一次提出了航母的基本概念和關於航母的設想。從此,世界各大國開始了研製既能制海又能制空的航母的嘗試。
最先試驗成功飛機在艦上起飛和降落的是美國海軍。美國人捷足先登,主要是格倫·柯蒂斯的功勞。柯蒂斯是美國著名的柯蒂斯公司的創始人。柯蒂斯公司主要從事的是製造和銷售飛機的生意,當時著名的柯蒂斯式飛機就是他的公司製造的。柯蒂斯非常贊賞阿德的航母設想,他一方面為了銷售他的柯蒂斯飛機,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實現他「未來的戰斗將在空中進行」的預言,遂開始游說尚無一架飛機的美國海軍。美國海軍終於為其所動,同意在軍艦上進行飛機起降的試驗。
1910年11月11日,美國海軍停泊在弗吉尼亞州漢普敦水道的一艘輕巡洋艦「伯明翰」號的艦艏甲板上,鋪設了一條約26米長的木製飛行跑道。駕駛員尤金伊利駕駛民用柯蒂斯式雙翼飛機在該艦起飛。由於滑跑的距離太短,速度不夠,升力不足,飛機越飛越低,就在飛機將要掉進海里的一瞬間,飛行員伊利沉著地操縱飛機尾水平舵,將飛機拉了起來,飛行了3公里後,在海灣旁邊的一個廣場上著陸了。這次試飛成功,令美國海軍欣喜不已,於是兩個月後,他們又進行了一次飛機在軍艦上降落的試驗。1911年1月18日,停泊於舊金山灣內的另一艘美國裝甲巡洋艦「賓夕法尼亞」號的後主甲板上,鋪設了一條36米長的木製跑道。在跑道上每隔1米,橫方向裝了一根繩索,共22根,繩的兩端系著沙袋。飛機仍由伊利駕駛,並從附近的機場駕機起飛。當飛機飛到軍艦附近時,伊利操縱飛機對准跑道,朝跑道俯沖下來。飛機著艦後,機身下裝的一個鉤子勾住了一道繩索,拖著沙袋向前滑跑。因飛機被繩索和沙袋拖住,阻力很大,滑不多遠,很快就停了下來。約一個小時後,飛機又起飛離艦,在塞爾弗里奇機場降落。飛機在軍艦上降落的試驗也成功了!
美國人的試驗證明了飛機是可以從軍艦特製的跑道上安全地起飛和降落的。這實際上也證明了阿德的航母設想是完全能夠實現的。此時,英國正埋頭於水上飛機的研製,驚聞美國人的飛機在軍艦上起降成功的消息後,也進行了同樣的試驗。1912年,薩姆森中尉駕駛一架肖特27水陸兩用飛機成功地從停泊在希爾內斯灣的「非洲」號戰列艦上起飛,並在附近的海岸著陸。接著,為了炫耀大英帝國海軍高超的飛行技術,於同年5月9日,由格雷戈里中尉駕駛肖特27式琶機從正以每小時10.5節的航速在韋茅斯灣內航行的「愛爾蘭」號戰列艦上起飛,為此,肖特27飛機成了第一架在航行的軍艦上起飛的飛機。
1912年,英國海軍把一艘老巡洋艦「競技神」號改裝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英國人稱其為「飛機搭載艦」)。然而,這並不是阿德所夢想的那種航母,也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航母的雛形,因為艦上所載的水上飛機還不能在艦上直接起降。為了改建「競技神」號,英國人拆除了這艘艦上的一些火炮和設備,在艦艏鋪設了一個平台用於停放水上飛機,另外還在艦上加裝了一個大吊桿,用於將飛機吊放到水面上起飛和將降落在水面上的飛機吊收回艦上。「競技神」號水上飛機母艦上裝備有3架水上飛機,這些飛機都是從水上起飛和水上降落的,最後都要被從水裡提升到艦上。
繼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改建成功之後,英國海軍又成功地改建了幾艘水上飛機母艦。1914年7月,英國「皇家方舟」號戰列巡洋艦試載海軍索普威斯807式水上偵探機成功。不久,英國海軍又將其改建成了水上飛機搭載艦,1915年底,它作為英國海軍的第一艘正式的水上飛機母艦開始服役。後來這艘水上飛機母艦改名為「柏伽索斯」號,也就是有些史料上所說的世界上的第一艘航空母艦。實際上,「柏伽索斯」號只能稱其為能夠在艦上起飛飛機的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因為它只不過是在艦艏的停機平台上加裝了一個能夠使飛機起飛的「平台拖車」而已。這就使「柏伽索斯」號除了能在海面上吊放水上飛機之外,還能使水上飛機通過平台拖車的辦法彈射起飛,但水上飛機卻不能在艦上降落。雖然「柏伽索斯」號還不是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艦,但英國人離實現航母的夢想已經不遠了,事實上也只差飛機能否在艦上降落這一步了!
水上飛機母艦最早被用於海戰,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1914年12月25日,以「恩加丹」號、「女皇」號和「里維埃拉」號三艘水上飛機母艦及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一支英國特混艦隊,授命去襲擊在庫克斯港的德軍飛艇基地,因霧大飛行員未找到飛艇基地,遂改襲停泊在港內的艦隊,但卻無功而返。世界海戰史上第一次飛機對軍艦的襲擊失敗了,然而,這次攻擊作戰的真正價值即在於,它向人們展示了用以母艦為主的特混編隊,從空中攻擊地艦的全新的海戰設想。正如負責制定這次作戰計劃的塞西爾·萊斯克蘭奇海軍少校所說:「12月25日發生的事件,是海軍作戰原則發生變化的明顯證據。可以想像,如果我們的飛機,攜帶的是魚雷而不是小型炸彈,那麼,德國的軍艦就有可能被擊沉。」遺憾的是,英國海軍根本就沒有把這樣一個小人物的話當回事,還在做著「巨艦大炮」決勝的美夢呢。
時隔不久,在達達尼爾海峽海戰中,水上飛機母艦上的飛機意外地立了一功,證明了萊斯克蘭奇少校見解的正確性。1915年8月12日,英軍駕駛員埃德蒙斯駕駛從水上飛機母艦上起飛的一架肖特184式水上飛機,成功地用一枚367公斤重的魚雷擊沉了一艘5000噸的土耳其運輸艦。但埃德蒙斯的成功,卻未能引起英國海軍將領們的重視,特別是英國海軍司令傑里科上將,他在思想上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1916年5月的日德蘭大海戰中,傑里科手中雖掌握著「坎帕尼亞」號(飛行甲板已加長到61米,飛機可從艦上彈射起飛)和「恩加丹」號兩艘水上飛機母艦,但是由於他不知道如何使用母艦上的飛機進行作戰,也未曾想到用母艦上的飛機去偵察德軍艦隊的動向,結果遭到了不應有的慘重損失。
英國的水上飛機母艦,在第一次大戰中得到了應用,也取得了一些戰果,但是由於水上飛機自身的局限性,在海戰中也暴露出它致命的弱點:一是飛機吊放、回收不便,受風浪影響很大;二是速度慢,航程短,載彈量小,炸不透重型裝甲艦,而陸地起降飛機在戰爭中卻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特別是魚雷機,它攜彈量大、速度快、航程遠,在戰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所以,水上飛機在作戰中根本就無法與陸地起降的飛機相抗衡。
針對這一情況,英國人及時總結戰爭的經驗教訓,為適應戰爭需要,又重新回到了研製可在艦上起降飛機的航母的道路上,並提出了把陸地飛機帶到海上去的新設想。只不過,他們還在等待著有利時機的到來。
機會終於來了。由於1916年改裝「暴怒」號巡洋艦時,只在該艦沒有安裝前主炮的前甲板上設置了起飛甲板,而沒有在後甲板安裝飛機降落甲板,故艦載飛機只能在上面起飛,卻不能在上面降落。為了試驗飛機在軍艦上的降落,英國皇家海軍航空隊的飛行中隊長鄧寧中校曾經在該艦甲板上作了一次成功的起降嘗試(該艦當時是逆風航行的),但是當他進行第二次嘗試時,飛機掉進了大海。
由於鄧寧中校在「暴怒」號上駕機降落時不幸身亡,致使「飛機在母艦上降落」的問題引起了英國海軍界的高度重視,遂加快了研製航母的步伐。英國人做的第一件事是改善艦載機的性能,即用陸基起降的飛機去替代他們一直難以割捨的水上飛機;第二件事是在母艦上鋪設了飛機降落用的甲板。
「暴怒」號的悲劇發生後不久,英國海軍就把該艦上原先裝後主炮的地方改成了後飛行甲板,這樣在「暴怒」號上前後都裝上了橋梁結構的飛行甲板,飛機也換成了陸地起降的飛機,並可在艦上起飛和降落。該艦改裝成功後,可以裝載20架飛機。1918年7月,從「暴怒」號上起飛的飛機轟炸了德軍的一個飛機基地,並獲得了成功。世界上第一艘可以直接起降飛機的航母就這樣誕生了。但是,問題接著也就來了。處在該艦前後甲板中間的上層建築,仍然是飛行的障礙,飛機要在艦上降落很不安全,並且經常失敗。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原來,由於排煙、熱氣以及上層建築的綜合作用,在著艦甲板的上空形成了一個「不定常的渦流」,影響了飛機安全著艦。原因找到了以後,英國人通過不斷改進,終於在世界上首先推出了第一艘全通平甲板的真正航母——「百眼巨人」號。
該艦原名「卡吉士」號,是為義大利造的一艘客輪,開工不久,即被英國海軍買下,准備改建成航母。改建開始於1917年,完工於1918年9月,隨後正式加入了英國海軍。在改建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解決上面所提到的影響飛機著艦的問題。雖然找到了形成渦流的原因,但對於任何一艘水面艦艇的設計來說,都要求提供艦橋、桅桿,通常還有煙囪,或者至少是供主機排除廢氣的出口位置。怎樣設計才能處理好這幾者的關系,而又不影響飛行員著艦呢?這的確成了建造「百眼巨人」號的一大難題。正當英國造船專家們百思不得其解時,一名海軍軍官卻想出了一個解決方法,即把艦橋、桅桿和煙囪合並到上層建築上去,而上層建築的位置從飛行甲板的中間線移到右舷。這一方法名曰「島」型設計。它後來也就成為了航母的標准設計。
改建後的「卡吉士」號被英國海軍命名為「百眼巨人」號,艦上的飛機起飛和降落甲板相連在一起,飛行跑道很長,飛機的起飛降落也很方便。在飛行甲板的前端還設有一道欄柵,可以升起,也可以降下,目的是為了防止正在著艦的飛機,碰到停在甲板上的飛機,以及防止飛行員連同其飛機一起栽到海里去。另外還採用了島型艦橋且可以收縮,機庫則在飛行甲板下層的艙內。艦上所載的飛機是一種「杜鵑」式攻擊機,有折疊式機翼,能攜帶450公斤重、457毫米的魚雷。這種飛機在當時是一種優秀的艦載攻擊機,但由於建造的速度很慢,未能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戰。
航空母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戰艦,它以其強大的制海、制空能力,續航能力和其在戰爭中輝煌的戰績著稱於世,並一直橫行於大洋之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建造了120艘航空母艦,使海戰變成了空戰。現代航空母艦不僅具有強大的裝備和現代化的作戰指揮系統,而且分明就是一座「海上浮動城」,幾十萬匹馬力的核動力推進系統,使其不用添加燃料就能在大洋上航行作戰十幾年。如今,艦載飛機的重量可達35噸,蒸氣彈射器在幾秒鍾內可使飛機加速到每小時300公里。世界兩艘最大的航空母艦是美國的「企業」號和「尼米茲」號,都長330米,30萬馬力,排水量8.5萬噸,航速每小時65公里,可攜帶100多架飛機,艦上人員達4600名之多。
㈩ 航空母艦是如何製造的
海上霸主
——1918年航空母艦的誕生1918年9月,法國大發明家克雷曼·阿德的夢想實現了,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母——「百眼巨人」號完工,隨後正式加入英國海軍。它已經具備了現代航空母艦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徵和形態。「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的誕生,標志著世界海上力量發生了從制海到制空和制海相結合的一次革命性變化,敲響了一直在各國海軍中占統治地位的「巨艦大炮」理論的喪鍾,並逐步使世界各主要國家的海軍作戰原則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同時也為現代航母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1909年,法國發明家阿德發表了《軍事飛行》一書,第一次提出了航母的基本概念和關於航母的設想。從此,世界各大國開始了研製既能制海又能制空的航母的嘗試。
最先試驗成功飛機在艦上起飛和降落的是美國海軍。美國人捷足先登,主要是格倫·柯蒂斯的功勞。柯蒂斯是美國著名的柯蒂斯公司的創始人。柯蒂斯公司主要從事的是製造和銷售飛機的生意,當時著名的柯蒂斯式飛機就是他的公司製造的。柯蒂斯非常贊賞阿德的航母設想,他一方面為了銷售他的柯蒂斯飛機,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實現他「未來的戰斗將在空中進行」的預言,遂開始游說尚無一架飛機的美國海軍。美國海軍終於為其所動,同意在軍艦上進行飛機起降的試驗。
1910年11月11日,美國海軍停泊在弗吉尼亞州漢普敦水道的一艘輕巡洋艦「伯明翰」號的艦艏甲板上,鋪設了一條約26米長的木製飛行跑道。駕駛員尤金伊利駕駛民用柯蒂斯式雙翼飛機在該艦起飛。由於滑跑的距離太短,速度不夠,升力不足,飛機越飛越低,就在飛機將要掉進海里的一瞬間,飛行員伊利沉著地操縱飛機尾水平舵,將飛機拉了起來,飛行了3公里後,在海灣旁邊的一個廣場上著陸了。這次試飛成功,令美國海軍欣喜不已,於是兩個月後,他們又進行了一次飛機在軍艦上降落的試驗。1911年1月18日,停泊於舊金山灣內的另一艘美國裝甲巡洋艦「賓夕法尼亞」號的後主甲板上,鋪設了一條36米長的木製跑道。在跑道上每隔1米,橫方向裝了一根繩索,共22根,繩的兩端系著沙袋。飛機仍由伊利駕駛,並從附近的機場駕機起飛。當飛機飛到軍艦附近時,伊利操縱飛機對准跑道,朝跑道俯沖下來。飛機著艦後,機身下裝的一個鉤子勾住了一道繩索,拖著沙袋向前滑跑。因飛機被繩索和沙袋拖住,阻力很大,滑不多遠,很快就停了下來。約一個小時後,飛機又起飛離艦,在塞爾弗里奇機場降落。飛機在軍艦上降落的試驗也成功了!
美國人的試驗證明了飛機是可以從軍艦特製的跑道上安全地起飛和降落的。這實際上也證明了阿德的航母設想是完全能夠實現的。此時,英國正埋頭於水上飛機的研製,驚聞美國人的飛機在軍艦上起降成功的消息後,也進行了同樣的試驗。1912年,薩姆森中尉駕駛一架肖特27水陸兩用飛機成功地從停泊在希爾內斯灣的「非洲」號戰列艦上起飛,並在附近的海岸著陸。接著,為了炫耀大英帝國海軍高超的飛行技術,於同年5月9日,由格雷戈里中尉駕駛肖特27式琶機從正以每小時10.5節的航速在韋茅斯灣內航行的「愛爾蘭」號戰列艦上起飛,為此,肖特27飛機成了第一架在航行的軍艦上起飛的飛機。
1912年,英國海軍把一艘老巡洋艦「競技神」號改裝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英國人稱其為「飛機搭載艦」)。然而,這並不是阿德所夢想的那種航母,也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航母的雛形,因為艦上所載的水上飛機還不能在艦上直接起降。為了改建「競技神」號,英國人拆除了這艘艦上的一些火炮和設備,在艦艏鋪設了一個平台用於停放水上飛機,另外還在艦上加裝了一個大吊桿,用於將飛機吊放到水面上起飛和將降落在水面上的飛機吊收回艦上。「競技神」號水上飛機母艦上裝備有3架水上飛機,這些飛機都是從水上起飛和水上降落的,最後都要被從水裡提升到艦上。
繼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改建成功之後,英國海軍又成功地改建了幾艘水上飛機母艦。1914年7月,英國「皇家方舟」號戰列巡洋艦試載海軍索普威斯807式水上偵探機成功。不久,英國海軍又將其改建成了水上飛機搭載艦,1915年底,它作為英國海軍的第一艘正式的水上飛機母艦開始服役。後來這艘水上飛機母艦改名為「柏伽索斯」號,也就是有些史料上所說的世界上的第一艘航空母艦。實際上,「柏伽索斯」號只能稱其為能夠在艦上起飛飛機的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因為它只不過是在艦艏的停機平台上加裝了一個能夠使飛機起飛的「平台拖車」而已。這就使「柏伽索斯」號除了能在海面上吊放水上飛機之外,還能使水上飛機通過平台拖車的辦法彈射起飛,但水上飛機卻不能在艦上降落。雖然「柏伽索斯」號還不是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艦,但英國人離實現航母的夢想已經不遠了,事實上也只差飛機能否在艦上降落這一步了!
水上飛機母艦最早被用於海戰,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1914年12月25日,以「恩加丹」號、「女皇」號和「里維埃拉」號三艘水上飛機母艦及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一支英國特混艦隊,授命去襲擊在庫克斯港的德軍飛艇基地,因霧大飛行員未找到飛艇基地,遂改襲停泊在港內的艦隊,但卻無功而返。世界海戰史上第一次飛機對軍艦的襲擊失敗了,然而,這次攻擊作戰的真正價值即在於,它向人們展示了用以母艦為主的特混編隊,從空中攻擊地艦的全新的海戰設想。正如負責制定這次作戰計劃的塞西爾·萊斯克蘭奇海軍少校所說:「12月25日發生的事件,是海軍作戰原則發生變化的明顯證據。可以想像,如果我們的飛機,攜帶的是魚雷而不是小型炸彈,那麼,德國的軍艦就有可能被擊沉。」遺憾的是,英國海軍根本就沒有把這樣一個小人物的話當回事,還在做著「巨艦大炮」決勝的美夢呢。
時隔不久,在達達尼爾海峽海戰中,水上飛機母艦上的飛機意外地立了一功,證明了萊斯克蘭奇少校見解的正確性。1915年8月12日,英軍駕駛員埃德蒙斯駕駛從水上飛機母艦上起飛的一架肖特184式水上飛機,成功地用一枚367公斤重的魚雷擊沉了一艘5000噸的土耳其運輸艦。但埃德蒙斯的成功,卻未能引起英國海軍將領們的重視,特別是英國海軍司令傑里科上將,他在思想上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1916年5月的日德蘭大海戰中,傑里科手中雖掌握著「坎帕尼亞」號(飛行甲板已加長到61米,飛機可從艦上彈射起飛)和「恩加丹」號兩艘水上飛機母艦,但是由於他不知道如何使用母艦上的飛機進行作戰,也未曾想到用母艦上的飛機去偵察德軍艦隊的動向,結果遭到了不應有的慘重損失。
英國的水上飛機母艦,在第一次大戰中得到了應用,也取得了一些戰果,但是由於水上飛機自身的局限性,在海戰中也暴露出它致命的弱點:一是飛機吊放、回收不便,受風浪影響很大;二是速度慢,航程短,載彈量小,炸不透重型裝甲艦,而陸地起降飛機在戰爭中卻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特別是魚雷機,它攜彈量大、速度快、航程遠,在戰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所以,水上飛機在作戰中根本就無法與陸地起降的飛機相抗衡。
針對這一情況,英國人及時總結戰爭的經驗教訓,為適應戰爭需要,又重新回到了研製可在艦上起降飛機的航母的道路上,並提出了把陸地飛機帶到海上去的新設想。只不過,他們還在等待著有利時機的到來。
機會終於來了。由於1916年改裝「暴怒」號巡洋艦時,只在該艦沒有安裝前主炮的前甲板上設置了起飛甲板,而沒有在後甲板安裝飛機降落甲板,故艦載飛機只能在上面起飛,卻不能在上面降落。為了試驗飛機在軍艦上的降落,英國皇家海軍航空隊的飛行中隊長鄧寧中校曾經在該艦甲板上作了一次成功的起降嘗試(該艦當時是逆風航行的),但是當他進行第二次嘗試時,飛機掉進了大海。
由於鄧寧中校在「暴怒」號上駕機降落時不幸身亡,致使「飛機在母艦上降落」的問題引起了英國海軍界的高度重視,遂加快了研製航母的步伐。英國人做的第一件事是改善艦載機的性能,即用陸基起降的飛機去替代他們一直難以割捨的水上飛機;第二件事是在母艦上鋪設了飛機降落用的甲板。
「暴怒」號的悲劇發生後不久,英國海軍就把該艦上原先裝後主炮的地方改成了後飛行甲板,這樣在「暴怒」號上前後都裝上了橋梁結構的飛行甲板,飛機也換成了陸地起降的飛機,並可在艦上起飛和降落。該艦改裝成功後,可以裝載20架飛機。1918年7月,從「暴怒」號上起飛的飛機轟炸了德軍的一個飛機基地,並獲得了成功。世界上第一艘可以直接起降飛機的航母就這樣誕生了。但是,問題接著也就來了。處在該艦前後甲板中間的上層建築,仍然是飛行的障礙,飛機要在艦上降落很不安全,並且經常失敗。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原來,由於排煙、熱氣以及上層建築的綜合作用,在著艦甲板的上空形成了一個「不定常的渦流」,影響了飛機安全著艦。原因找到了以後,英國人通過不斷改進,終於在世界上首先推出了第一艘全通平甲板的真正航母——「百眼巨人」號。
該艦原名「卡吉士」號,是為義大利造的一艘客輪,開工不久,即被英國海軍買下,准備改建成航母。改建開始於1917年,完工於1918年9月,隨後正式加入了英國海軍。在改建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解決上面所提到的影響飛機著艦的問題。雖然找到了形成渦流的原因,但對於任何一艘水面艦艇的設計來說,都要求提供艦橋、桅桿,通常還有煙囪,或者至少是供主機排除廢氣的出口位置。怎樣設計才能處理好這幾者的關系,而又不影響飛行員著艦呢?這的確成了建造「百眼巨人」號的一大難題。正當英國造船專家們百思不得其解時,一名海軍軍官卻想出了一個解決方法,即把艦橋、桅桿和煙囪合並到上層建築上去,而上層建築的位置從飛行甲板的中間線移到右舷。這一方法名曰「島」型設計。它後來也就成為了航母的標准設計。
改建後的「卡吉士」號被英國海軍命名為「百眼巨人」號,艦上的飛機起飛和降落甲板相連在一起,飛行跑道很長,飛機的起飛降落也很方便。在飛行甲板的前端還設有一道欄柵,可以升起,也可以降下,目的是為了防止正在著艦的飛機,碰到停在甲板上的飛機,以及防止飛行員連同其飛機一起栽到海里去。另外還採用了島型艦橋且可以收縮,機庫則在飛行甲板下層的艙內。艦上所載的飛機是一種「杜鵑」式攻擊機,有折疊式機翼,能攜帶450公斤重、457毫米的魚雷。這種飛機在當時是一種優秀的艦載攻擊機,但由於建造的速度很慢,未能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戰。
航空母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戰艦,它以其強大的制海、制空能力,續航能力和其在戰爭中輝煌的戰績著稱於世,並一直橫行於大洋之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建造了120艘航空母艦,使海戰變成了空戰。現代航空母艦不僅具有強大的裝備和現代化的作戰指揮系統,而且分明就是一座「海上浮動城」,幾十萬匹馬力的核動力推進系統,使其不用添加燃料就能在大洋上航行作戰十幾年。如今,艦載飛機的重量可達35噸,蒸氣彈射器在幾秒鍾內可使飛機加速到每小時300公里。世界兩艘最大的航空母艦是美國的「企業」號和「尼米茲」號,都長330米,30萬馬力,排水量8.5萬噸,航速每小時65公里,可攜帶100多架飛機,艦上人員達4600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