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中國古代軍事以什麼為

中國古代軍事以什麼為

發布時間:2021-02-27 18:33:36

A.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統稱什麼

孫子兵法

B. 關於中國古代軍事

中國裝備火器的軍隊編制出現的很早,也很健全。早在元朝至順年間,軍隊中就已裝備了發射口徑為20毫米以上鐵彈丸的金屬火銃,從而誕生了中國最早的火炮,並出現了「炮手軍」和「炮手萬戶府」的建制。之後由於火器的蓬勃發展,明軍更是普遍裝備了火器,戰爭的主要武器轉向了使用火器。
朱元璋在位時,明軍首創火銃與冷兵器依次攻擊敵船的水攻戰術,各地衛所駐軍已有10%裝備火銃。明永樂八(1410)征交趾時,明成祖還在京軍中組建了專門的槍炮部隊——神機營,這種獨立槍炮部隊建制在當時中國乃至世界各國都首屈一指;明成祖在親征漠北之戰中,提出了「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的作戰原則,神機營配合步兵、騎兵作戰,發揮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應用更趨專業化,神機營已成為軍隊的一個兵種。

明朝中期,戚繼光鎮守北疆薊鎮(今河北遷西縣西北)練兵時,編練的水軍營、步營、騎營、車營、輜重營,使用槍炮等火器的士兵已佔編制總數的50%

左右。其創建的車騎營中的戰車部隊,簡直就是類似於現在裝甲戰車部隊:車營編官兵3100餘名,佛朗機炮256門,大將軍(重型大口徑火炮)8門;每車營有戰車128輛,每輛戰車配有佛郎機2門、鳥銃4桿、火箭手4人,平均每12名士兵裝備一門火炮,臨戰之時火槍輪番射擊可以終日不停;騎營編官兵約2700名,裝備有60門虎蹲炮。

因此在明朝前期,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劫掠的成本大大提高(死人太多,收獲太少),以至於可以說是虧本買賣,蒙古就因此而衰落。明朝末期,明軍和倭軍在朝鮮所進行的戰役中,明軍的火器質量和使用水平就高於倭軍。當時倭軍和朝鮮軍都甲胄齊全,十分精良,而明軍卻有不少連盔甲都沒有就上戰場了。朝鮮軍隊開始很吃驚,以為是明軍神勇,其實是明軍多使用火器,在火器的時代,盔甲反而是起不到作用的累贅。

明朝前期正規軍的裝編表:

全營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

騎兵1000人;

炮兵400人(管理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

共計官兵5000人。

裝備火器:霹靂炮3600桿(步兵火銃);

合用葯9000斤;

重八錢鉛子90萬個;

大連珠炮200 桿(多管火銃);

合用葯675 斤;

手把口400 桿(炮兵防身用手銃);

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

明朝後期車營編制的詳細資料(孫承宗和戚繼光)

關於車營的編制:戰車子營按照營-沖-衡-乘-車分5級編制。

每營4沖-每沖2衡-每衡4乘-每乘4車(偏廂車),

合計戰車128輛,配屬給步兵子營使用。

步兵子營和騎兵子營則仿造戰車子營編制。

步兵子營每100人為1乘-400人為1衡-800人為1沖-4沖3200人為1步兵子營。

騎兵子營以50騎為1乘-200騎為1衡-400騎為1沖-4沖1600騎兵為1騎兵子營;

另配一個2沖的騎兵權勇隊(預備隊),一共有2400名騎兵。
明代宗朱祁珏(景泰帝)在位的時候,郭登在大同曾造用於防守的偏廂車。轅長1.3丈,寬0.9丈,高0.75丈,廂用薄板,上置銃,編配10人使用,出則左右相配,前後相接,鉤環牽互,車載衣、糧、器械並鹿角。

之後成化、嘉靖、隆慶年間均造過偏廂車,隆慶三年(1569年),戚繼光在薊州曾造過偏廂車。其式——只用向外面一廂,每輛重600斤以上。

不久明軍守遼東廣寧時,魏學曾又作改進——每2輛中設拒馬槍1架,填塞間隙,車架上下用棉絮布帳圍之,可以防避矢石,車上載佛朗機2挺,下置雷飛炮,快槍各6桿,每架拒馬槍上樹長槍12柄,下置雷飛炮,快槍各6桿,每車用卒25名。孫承宗車營所用偏廂車大致與之相同。

孫承宗編煉的車營資料(標准車營):

全營兵力:步兵3200人;

騎兵2400人;

輜重車夫512人;

各級軍官,侍從,傳令,雜役515人;

共計官兵6627人。

裝備火器:槍1984枝,

其中鳥銃256枝;

3眼槍1728枝;

大小佛朗機共256挺;

各種火炮(紅夷,神飛,滅虜等等)88門。

裝備車輛:偏廂車128輛(戰車)。

輜重車256輛。

根據以上可以看出,明軍裝備的鳥銃並不多,主要以連發近戰的

3眼槍為主。這是因為明軍大量裝備遠射程的火炮(數量快趕上現代裝甲師啦!),所以所以對單兵火器的射程並沒有太高要求,只要火力夠兇猛就行,明軍才會創造出三才陣等適合火器的諸兵種合成作戰陣形。

戚繼光編煉的車營和步營資料,可能是寫在兵書里,將要計劃實施的,現在僅供參考:

車營:戰斗兵2048人;

軍官、雜役、工匠、車夫等1061人;

全營官兵共3109人。

裝備:佛朗機256挺(佛朗機手768人);

鳥銃512枝(鳥銃手512人);

大將軍(重型大口徑火炮)8門;

以上火器手共1320人,占戰斗兵的64.2%;

其他的都是長槍手、藤牌手等等裝備冷兵器的士兵。

步營:戰斗兵2160人;

軍官、雜役、工匠等共539人;

全營官兵共2699人。

裝備:鳥銃1080枝(鳥銃手1080人)。

火器手共1080人,占戰斗兵的50%。

其他的都是長槍手、藤牌手等等只裝備冷兵器的士兵;

其中有216名黨耙手,裝備火箭共6480支。

C. 中國古代軍事有什麼特點

軍事制度(包括兵民合一的制度)一、府兵制(西魏--唐中期)1、起源:府兵制原為西魏、北周的兵制。府兵為職業軍人,兵士都由軍府統領,不列入州縣戶籍,家屬也隨營居住,編為軍戶。特點:軍民異籍、兵農分離;胡漢分治。2、隋文帝的改革:(1)措施(2)特點(實質):(3)影響府兵制與均田制結合,成為兵農合一,寓兵於農的制度。3、唐太宗的調整、健全:(1)措施增加軍府數量,三分之一駐守在關中,利於中央集權;兵將分離,將率不易擁兵自重;府兵服役期間,免徵稅庸調,但出征時自備武器、糧食,軍費負擔加在農民身上。 (2)利弊4、崩潰:唐玄宗開元年間(1)原因:根本原因:隨著均田制的破壞,府兵制失去賴以推行的經濟基礎; 因戰事頻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者多;府兵社會地位下降,貴族、官僚用府兵為私家役使,社會上以充當府兵為恥。二、募兵制(唐中期以後)目的:增強軍事力量。區別:(1)府兵按規定由農戶出丁,而募兵是自由應募; (2)府兵已有田畝,募兵是應募後授田; (3)府兵自備資糧,募兵由官府發給; (4)府兵制下兵將分離,募兵則是職業兵,兵將隸屬關系比較固定。影響(利弊):(1)減輕農民兵役負擔,有利於生產的發展; (2)增強了軍事力量; (3)是產生軍閥割據的根源。思考:唐玄宗開元年間,唐朝的軍事制度經歷了從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變化,試分析二者之間的區別及其變化的原因。三、更戍法、保甲法、將兵法(北宋)四、猛安謀克制(金)五、八旗制度(清)

一、以仁為本的戰爭觀
二、「不戰則已,戰則必勝」的指導原則
三、「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戰爭指導思想
四、「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
五、因情用兵的作戰思想
六、孫子在用兵上強調奇正
七、選賢任能的用將之道

D. 中國古代軍事編制

現代軍隊編制一般都是統一的,在平時和戰時的編制基本相同,要調動的話也是成建制的調動。但中國古代軍隊往往有兩種編制,一種是平時組織訓練的編制,另一種是戰斗部隊的編制。當要組建參戰部隊時需要打破原來的編制,將士兵重新組織到新的戰斗編制中去。
中國古代軍隊編制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基本的固定編制規模逐漸縮小,越到後來,千人以上的部隊就越是習慣於採用臨時組編的辦法來編成。
1、什伍之制
5進位以及10進位制是人類普遍採用的記數方法,因此也很早就用來計算並編制士兵。中國古代軍隊的基本編制單位就是一五一十點數的「什伍」之制。另外古代展開軍隊作戰時往往會排列左、右兩路或左、中、右三路的陣勢,由此影響到軍隊有時要採用2進位或3進位(包括其倍數)的編制。
出土的商代墓葬遺址中,殉葬人大多是10人一排,墓外的殉葬坑一般也是10人一組,
陪葬的銅兵器往往也是10件為一捆,或許當時已經有了「什」的士兵編制。有人認為甲骨文中的「行」字也就是10個「什」,由「百夫長」指揮;10「行」編為「大行」,由「千夫長」指揮;作戰時習慣按照左、中、右各一個「大行」來排列陣勢,投入戰斗的3個大行就稱之為「師」,是商代最基本戰略單位。據說商王親自率領的「王師」就是由3個「師」組成。不過根據安陽一個商朝墓葬出土的戰車來看,卻是5輛一組,前三後二,每輛有3套作戰武器,說明每輛有3名士兵;另外前面又有3個殉葬坑,每坑殉葬5人,看來應該是為前面3輛戰車提供勤務的徒役。另一處車馬坑則是集中埋葬了25輛戰車。據此推測,再結合一些史料的記載,商代的戰車編制是實行5進位制的。5輛一隊,5隊、25輛戰車組成的戰斗單位由「馬亞」指揮;而出動100輛戰車時的指揮官叫「多馬亞」;一次出動的戰車如果超過了二、三百輛,就要由商王親自指揮了。
一般認為商代開創的這種什伍之制後來被周朝繼承。周武王伐紂發布《牧誓》就提到「百夫長」、「千夫長」。而周代的軍隊也是以戰車為核心,1輛戰車及其配屬的步兵合稱「乘」,是最小的編制單位。乘戰車的甲士是3名,至於配屬的步兵究竟有多少,眾說紛紜。按照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司馬法》一書的說法,每乘是甲士10名(3名上車作戰,7名在車下作戰),徒役20名。但也有人認為20個徒役中只有5名承擔養馬、炊飲,另外15名也參加戰斗。比較一致的說法是每5乘編為1隊,由僕射指揮;每兩隊(10乘)由「官」指揮;每10隊(50乘)編為「卒」,由「卒長」指揮;每2卒(100乘)編為「師」,由「師氏」指揮。周代仍然以「師」為基本單位,但師的數量逐漸增加,據說西周有14個師。
春秋時期軍隊中步兵比重逐漸增大,根據藍永蔚《春秋時期的步兵》一書的研究,認為這一時期每乘步兵從25名逐漸增加到50名、75名,而楚國軍隊每乘步兵為100名。西周時作戰在排列陣勢時一般將參戰部隊分為左、中、右3個集群,號為「三軍」,並按照集群的戰術重要性又稱為上、中、下軍,而以總指揮所在的中軍地位為最高。春秋時期各國之間戰爭頻繁,這種戰術單位逐漸固定,成為「師」以上的又一編制單位。各個諸侯國編成的軍數目不同,有的有3軍,有的有4軍,有的有6軍。軍所隸屬的戰車以及士兵數量並不完全一致,一般來說在200乘上下。步兵逐漸在獨立作戰中也形成了新的編制,據《國語》記載吳國步兵的編制,為10進位制的:10人為隊,10隊為行,10行為旌,10旌為軍。
戰國時期步兵成為主力,各國編制不盡相同。據《周禮》(一般認為該書反映的是儒家理想中的國家制度,其中有一些是成書時的制度)的說法,步兵每5名編為「伍」,由伍長指揮;5個「伍」(25人)編為「兩」,由「兩司馬」指揮;4個「兩」編為「卒」(100人),由「卒長」指揮;5個「卒」編為「旅」(500人),由「旅帥」指揮;5個「旅」編為「師」(2500人),由「師帥」指揮;5個師編為「軍」(12500人),由「軍將」指揮。而《尉繚子》的說法,可能是魏國的步兵編制:5人為伍,10人為什,50人為屬,100人為閭。《商君書》提到的可能是秦國的步兵編制,則5人為伍,50人設「屯長」,500人設「五百主」,1000人設「二五百主」。騎兵的編制應當與此相近。
總的來看,早期步兵都以5人為戰斗單位。據《司馬法》一書,5人分別使用弓、殳、矛、戈、戟,成縱隊戰斗隊形時,短兵器在前、長兵器在後。5個伍排列成一個方陣「兩」,兩司馬為甲士,居中擔任指揮。看來這種步兵戰術與基本編制配合得很好。
秦國實行全民皆兵,索性將成年男子一律稱之為「士伍」。平時按照居住地點就近編伍,由各郡的郡尉、各縣的縣尉負責訓練,警備治安。大規模征發參戰時,就由郡尉、縣尉率領上前線。
參戰時由朝廷任命的統帥進行實行戰時編制,委派若干「將軍」分領幾個作戰集群,集群下將各地征發的士兵按其地域集中編制為某一戰斗部隊,號為「部」,由朝廷委派的「校尉」指揮;部下分為若干個(一般也應是5進位制)「曲」,約1000人,由「軍侯」指揮;曲以下按平時基本編制,整編為伍(有伍長)、什(有什長)、隊(50人或100人,有隊率)、屯(500人,有屯長)。另外每一級軍官都可支配約占編制10%的另編人員為隨從親兵,擔任警衛、通訊等特別戰地勤務。
漢代軍隊編制沿襲秦代。按照戰時編制的常備軍逐漸固定,以部為基本單位。部由校尉指揮,因此部有時也稱「校」。校尉出缺由軍司馬代領。東漢時直屬朝廷的北軍「五校尉」部隊稱之為「五營」,每營應該相當於過去的部,但編制定額僅千人左右。校尉的級別相當於郡尉(比二千石),軍侯相當於縣尉(比六百石),屯長、隊率相當於縣吏(比二百石、百石)。以下的什長、伍長不算官。部以下的編制不固定,根據任務各有幾個「曲」;而部以上的編制也不固定,由朝廷根據戰略方向、戰役任務委派的將軍,指揮根據該任務而組編的幾個部,構成一支某個戰役或戰略方向的兵力,有時就稱軍。將軍的指揮部由於要在野地宿營搭建帳篷而稱之為「幕府」,朝廷往往給予相當大的人事權力,允許臨時任命幕府官員,因此將軍出征也就叫做「開府」。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軍隊的基本編制情況相當混亂,史籍的記載也不明確。總的趨勢是部、曲的地位日益下降,成為將領的隨從親兵,其中大多數都是將領的奴僕,沒有人身自由,最後部、曲聯稱,成為法律限定的一種賤民。而將軍越封越濫,所領的「軍」的員額不斷縮小。
西晉時每一軍編制僅1500人左右,而東晉時將軍踔臉晌 墓俚某坪擰D銑 跛問苯 喲籩鹵嘀莆 ⒋保▃huang,原義為軍隊的旗幟)、隊3級,隊以下仍為傳統的什伍之制。隊約有200人上下,設「隊主」;若干隊合為幢,設「幢主」;一般3幢合為軍,1軍約3000人。軍以上無固定編制,由朝廷臨時任命「都督」或「統軍」。
關於北朝時期軍隊編制情況,史籍記載不是很明確。據說北魏時期也是以隊、幢、軍3級為基本編制。但據說軍僅千人左右,則或許是100人左右為隊,以上3隊1幢、3幢1軍。指揮官分別為軍主、幢主、隊主。軍以上編制不固定,根據戰時需要組編由「統軍」、「別將」、「都督」等指揮。
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對傳統軍隊編制的改革力度較大。據說當時在皇帝之下設6個柱國大將軍,每個柱國大將軍管轄兩個大將軍(共12名),每個大將軍管轄兩個「開府」(共24名開府),每個開府管轄兩個「儀同」(意思為儀仗可以與開府相同,總共48名)。這些聽上去級別很高的軍官實際指揮的士兵實際並不多,每個開府所指揮的是「軍」(也叫「團」),但是實際上只有2000人左右;每個儀同指揮約1000人左右。千人以下的編制情況不明,但想來應該還是傳統的什伍之制。
隋唐繼承了府兵制度,尤其是唐府兵制的編制非常規整。各地遍設折沖府,為組織、訓練的編制單位,管轄兵員1200—800人,設折沖都尉,副手為兩位果毅都尉;府下轄4—6個團,每團兵員200人,設校尉為主官;團下轄2旅,每旅兵員100人,設旅帥為主官;旅下轄2隊,每隊兵員50人,設隊正為主官;隊下轄5火,每火兵員10人,設火長。戰國以來傳統的「伍」被取消。全國的折沖府數目龐大,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就達到了643個,分別由朝廷的12衛大將軍統帥。
以上這種府兵的編制只是組織、訓練編制,至於府兵上番組成的戰斗部隊的編制究竟如何,是否仍然和平時的編制相同?盛唐時期各邊境軍區軍隊的基層編制如何?尚存有疑問。但很明顯的是,到唐中期後,府兵的這套編制已實際被廢除。
五代時期戰亂頻仍,無所謂平時戰時,軍隊的編制就是戰斗編制。到後周時組建基本戰斗部隊編制:100人為1個「都」,都有「都頭」;5都組編為1個「營」(500人),營有「指揮」;5營即組編為1個「軍」(2500人),軍有「都指揮使」或「都虞候」,或直接稱「軍主」;10個軍編為1「廂」(25000人上下,從戰斗中的左、右兩翼發展而來),廂有「都指揮使」,或直接稱「廂主」;左、右兩廂編成一個戰略方向的總兵力,一般大約為50000人上下,由皇帝派出的節度使統帥。這或許就是從唐代軍隊的戰時編制發展而來的。
後周的制度被宋朝全盤沿用。宋軍以標准為500人的營(一般直接稱「指揮」)為基本單位,統計兵力都計算有多少指揮,調動組編也以指揮為單位,一般並不拆散。營下的為100人的都,有都頭;都以下的編制應該是什伍之制,有軍頭、「十將」(管轄10人)等士官的名目。
理論上5營編1軍,但實際上往往不足額(也有相反的情況)。而軍以上的廂由於兵員過多,因此朝廷往往採用抽軍辦法,使廂並不足額,甚至進一步撤消廂的番號。北宋中期後廂幾乎已全部架空,朝廷直接指揮並調動軍,廂都指揮使成為武官的虛銜。
先後與宋皇朝對峙的遼、西夏、金、元少數民族皇朝軍隊的編制情況史載不明。
最著名的是金朝的「猛安謀克」制度。猛安原義是「千夫長」,謀克原義為「百夫長」,在謀克之下有什長、伍長。可見原來女真族軍隊也是採用10進位制的編制方法。以後將被征服的各部落武裝也按此制編製成軍,若干個猛安編為「司」,設立都統司指揮。隨著金朝的迅速擴張,難以嚴格貫徹原有編制,在鞏固了對於中原地區的統治後,1175年金朝曾經重新編制猛安、謀克,按照女真人全民皆兵的傳統,每謀克300戶,7—10個謀克編為1個猛安。1183年編成220個猛安,1878個謀克,61萬多戶,平均每謀克有327戶,大約每個猛安下有8個半謀克。但是女真社會急劇變化,原來天經地義的服役從徵逐漸不再能吸引青年人,猛安、謀克的職位世襲,官愈多而兵日少,金末謀克平均只有25人,除去旗手、鼓手等,戰斗兵僅18人,而猛安平均也僅轄4個謀克而已。
蒙古興起後建立的軍隊也是按10進位制編制的,10人為隊,有隊長或稱「牌子頭」;10隊組成1個「百戶」,10個百戶組成1個千戶,10個千戶組成1個萬戶,萬戶為蒙古軍最高編制單位。百戶、千戶、萬戶既是編制單位,也是長官的名號。不過實際上編制往往並不足,比如有7000人以上的為「上萬戶」,5000人以上為「中萬戶」,不滿3000人為「下萬戶」。同樣,千戶、百戶也是按照這個比例分出上、中、下。入主中原後元朝軍隊大體上保持這一基本編制。
宋軍是職業軍隊,理論上不應再有平時、戰時編制的區別。但是實際上這套編制在戰時運轉並不理想。到北宋中期又發生轉變。范仲淹在主持陝西防務時,為適應作戰需要而重新整編軍隊:以5人為「伍」,5伍(25人)為「隊」,5隊(125人)為「陣」,20隊(2500人)為「將」。「將」作為獨立戰術單位,直接指揮下屬。
後來他的部下蔡挺在宋神宗改革時又將這一編制改動後向全軍推廣:10人為「火」,5火為隊(50人),10隊為營(即指揮,500人),若干個營組編為「將」(根據戰役需要3000—10000人不等)。指揮以下完整編制調動,將的編制也盡量保持穩定,指揮官有「將」和「副將」,下屬盡量不打亂。1081年全國建立起92將,號為「將兵法」。

古代軍事資料 明軍火器軍隊編制

中國裝備火器的軍隊編制出現的很早,也很健全。早在元朝至順年間,軍隊中就已裝備了發射口徑為20毫米以上鐵彈丸的金屬火銃,從而誕生了中國最早的火炮,並出現了「炮手軍」和「炮手萬戶府」的建制。之後由於火器的蓬勃發展,明軍更是普遍裝備了火器,戰爭的主要武器轉向了使用火器。
朱元璋在位時,明軍首創火銃與冷兵器依次攻擊敵船的水攻戰術,各地衛所駐軍已有10%裝備火銃。明永樂八(1410)征交趾時,明成祖還在京軍中組建了專門的槍炮部隊——神機營,這種獨立槍炮部隊建制在當時中國乃至世界各國都首屈一指;明成祖在親征漠北之戰中,提出了「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的作戰原則,神機營配合步兵、騎兵作戰,發揮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應用更趨專業化,神機營已成為軍隊的一個兵種。

明朝中期,戚繼光鎮守北疆薊鎮(今河北遷西縣西北)練兵時,編練的水軍營、步營、騎營、車營、輜重營,使用槍炮等火器的士兵已佔編制總數的50%

左右。其創建的車騎營中的戰車部隊,簡直就是類似於現在裝甲戰車部隊:車營編官兵3100餘名,佛朗機炮256門,大將軍(重型大口徑火炮)8門;每車營有戰車128輛,每輛戰車配有佛郎機2門、鳥銃4桿、火箭手4人,平均每12名士兵裝備一門火炮,臨戰之時火槍輪番射擊可以終日不停;騎營編官兵約2700名,裝備有60門虎蹲炮。

因此在明朝前期,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劫掠的成本大大提高(死人太多,收獲太少),以至於可以說是虧本買賣,蒙古就因此而衰落。明朝末期,明軍和倭軍在朝鮮所進行的戰役中,明軍的火器質量和使用水平就高於倭軍。當時倭軍和朝鮮軍都甲胄齊全,十分精良,而明軍卻有不少連盔甲都沒有就上戰場了。朝鮮軍隊開始很吃驚,以為是明軍神勇,其實是明軍多使用火器,在火器的時代,盔甲反而是起不到作用的累贅。

明朝前期正規軍的裝編表:

全營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

騎兵1000人;

炮兵400人(管理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

共計官兵5000人。

裝備火器:霹靂炮3600桿(步兵火銃);

合用葯9000斤;

重八錢鉛子90萬個;

大連珠炮200 桿(多管火銃);

合用葯675 斤;

手把口400 桿(炮兵防身用手銃);

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

明朝後期車營編制的詳細資料(孫承宗和戚繼光)

關於車營的編制:戰車子營按照營-沖-衡-乘-車分5級編制。

每營4沖-每沖2衡-每衡4乘-每乘4車(偏廂車),

合計戰車128輛,配屬給步兵子營使用。

步兵子營和騎兵子營則仿造戰車子營編制。

步兵子營每100人為1乘-400人為1衡-800人為1沖-4沖3200人為1步兵子營。

騎兵子營以50騎為1乘-200騎為1衡-400騎為1沖-4沖1600騎兵為1騎兵子營;

另配一個2沖的騎兵權勇隊(預備隊),一共有2400名騎兵。

關於偏廂車的記載:

明代宗朱祁珏(景泰帝)在位的時候,郭登在大同曾造用於防守的偏廂車。轅長1.3丈,寬0.9丈,高0.75丈,廂用薄板,上置銃,編配10人使用,出則左右相配,前後相接,鉤環牽互,車載衣、糧、器械並鹿角。

之後成化、嘉靖、隆慶年間均造過偏廂車,隆慶三年(1569年),戚繼光在薊州曾造過偏廂車。其式——只用向外面一廂,每輛重600斤以上。

不久明軍守遼東廣寧時,魏學曾又作改進——每2輛中設拒馬槍1架,填塞間隙,車架上下用棉絮布帳圍之,可以防避矢石,車上載佛朗機2挺,下置雷飛炮,快槍各6桿,每架拒馬槍上樹長槍12柄,下置雷飛炮,快槍各6桿,每車用卒25名。孫承宗車營所用偏廂車大致與之相同。

孫承宗編煉的車營資料(標准車營):

全營兵力:步兵3200人;

騎兵2400人;

輜重車夫512人;

各級軍官,侍從,傳令,雜役515人;

共計官兵6627人。

裝備火器:槍1984枝,

其中鳥銃256枝;

3眼槍1728枝;

大小佛朗機共256挺;

各種火炮(紅夷,神飛,滅虜等等)88門。

裝備車輛:偏廂車128輛(戰車)。

輜重車256輛。

根據以上可以看出,明軍裝備的鳥銃並不多,主要以連發近戰的

3眼槍為主。這是因為明軍大量裝備遠射程的火炮(數量快趕上現代裝甲師啦!),所以所以對單兵火器的射程並沒有太高要求,只要火力夠兇猛就行,明軍才會創造出三才陣等適合火器的諸兵種合成作戰陣形。

戚繼光編煉的車營和步營資料,可能是寫在兵書里,將要計劃實施的,現在僅供參考:

車營:戰斗兵2048人;

軍官、雜役、工匠、車夫等1061人;

全營官兵共3109人。

裝備:佛朗機256挺(佛朗機手768人);

鳥銃512枝(鳥銃手512人);

大將軍(重型大口徑火炮)8門;

以上火器手共1320人,占戰斗兵的64.2%;

其他的都是長槍手、藤牌手等等裝備冷兵器的士兵。

步營:戰斗兵2160人;

軍官、雜役、工匠等共539人;

全營官兵共2699人。

裝備:鳥銃1080枝(鳥銃手1080人)。

火器手共1080人,占戰斗兵的50%。

其他的都是長槍手、藤牌手等等只裝備冷兵器的士兵;

其中有216名黨耙手,裝備火箭共6480支。

E.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可以分為哪幾個時期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用四句話來表述:
第一階段:初見蓓專蕾夏商周(形成屬階段)
第二階段:春秋戰國漸成熟(成熟階段)
第三階段:發展時逢秦五代(發展階段)
第四階段:自成體系宋嘉佑(體系階段)
特點:
一、以仁為本的戰爭觀
二、「不戰則已,戰則必勝」的指導原則
三、「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戰爭指導思想
四、「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
五、因情用兵的作戰思想
六、孫子在用兵上強調奇正
七、選賢任能的用將之道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中國古代千百次王朝戰爭和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的經驗總結。它的豐富內容,是前人留下的寶貴軍事遺產,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國近代的直至現代的軍事思想,都從中批判地繼承和吸取了許多有價值的內容。

F. 什麼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

戰爭觀
這一思想大約形成在奴隸社會的初期,到奴隸社會的末期基本成熟。以仁為本的戰爭觀,主要包括兩層含義:
⒈戰爭支柱——以仁為本。《司馬法·仁本第一》開宗明義:「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為正。正不獲意則權。」仁者使人親,義者使人悅。此二者,才是戰鬥力的凝聚核,才是贏得戰爭勝利的基礎。
⒉戰爭准則——師出有名。《禮記·檀弓下》主張「師必有名」,認為師出無名,必將遭到眾人的反對,定成敗局。
指導原則
⒈重戰思想。《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大聲疾呼:「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認為戰爭是關繫到國家民眾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不能不認真研究和對待。
⒉慎戰思想。即慎重對待戰爭,不輕易言戰。《孫子兵法》中這樣寫道:「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
⒊備戰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綢繆。孫子受當時形勢的影響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須重視備戰的思想,並告誡人們思想上時刻不要忘記戰備,做到「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⒋善戰思想。就是要會用兵打仗。
一是注重以「道」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勝論。「道」就是政治,是「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也。」當然,在注重道的同時,其他四個「天、地、將、法」因素也不可忽視。
二是廟算制勝論。廟算,是古代開戰前在廟堂舉行軍事會議,商討與謀劃戰爭的一種方式。《孫子兵法》主張戰前要算,要對戰爭全局進行計劃和籌劃,定出可行的戰略方針。
三是「詭道」制勝論。《孫子兵法》里講道:「兵者,詭道也」。因此,他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的詭道之法,進而達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目的。

G.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分為哪幾個時期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分為發展時期、提高時期、繼續前進時期。

發展時期:

約從公元前 8世紀初至前 3世紀末,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逐漸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制度的變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變化和兵器的改進,軍事制度和作戰方式也隨之變化。為適應這些新情況的需要,產生了統率軍隊的專職將帥,涌現了許多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軍事家和兵書著作。

著名的《孫子兵法》,標志著封建統治階級軍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統而全面的軍事理論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導戰爭的規律,並奠定了中國軍事思想的基礎,指導著後代的戰爭實踐和軍事理論的研究,在國際上也享有極高的聲譽。

提高時期:

從公元前 3世紀末至公元13世紀,中國經歷了秦、漢、晉、隋、唐、宋、元等幾個大的王朝的統治和更迭。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先秦的軍事思想對軍事斗爭仍然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同時,由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及戰爭的發展,軍事思想也進一步得到豐富和提高。就戰爭種類而言,有建立封建王朝的統一疆域的戰爭,有多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民族起義的戰爭,又有國內諸民族貴族為了爭奪中央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

就軍隊發展而言,兵種和兵器裝備有了較大的變化。不但有了獨立的騎兵,而且舟師水軍參戰的數量也更多了。這就要求作戰指揮必須加強步、騎、水軍等的配合作戰,使得戰略戰術運用和指揮藝術都得到高度發展。

在這一時期,通過戰爭實踐,造就了許多著名的軍事家和將領,出現了許多總結軍事斗爭經驗的兵書。秦始皇的大規模築長城、修馳(直)道、重兵戍邊等軍事措施,對後世建設邊防的戰略思想,有重大影響。

繼續前進:

大約從14世紀末至19世紀40年代,約從明朝至清朝後期,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沒落的境地,不但有連綿不斷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民族起義戰爭和統治者的平叛戰爭等,而且外國也開始入侵中國。

這一時期,由於火器的改進和從外國引進部分先進兵器,出現了獨立的水師、炮兵、工兵及其他技術兵種,加以作戰對象發生了變化,因而在建軍和作戰指揮等方面都發生相應的變化。

這時,一方面出現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單純防守作戰的思想;另一方面,從實踐中總結出的帶有強烈革新內容的軍事思想,也在不少兵書中出現。明代傑出抗倭將領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就是這種革新思想的代表作。

(7)中國古代軍事以什麼為擴展閱讀:

公元前21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此時,盡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

奴隸主對外族發動掠奪戰爭,或用武力鎮壓本族奴隸的反抗,都是以征討「違天命者」、「弔民伐罪」、「敬天保民」相號召,並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嚴刑厚賞驅使士卒作戰。作戰方式是集團列陣正面沖殺。到商代以後,作戰逐漸以車兵為主。對軍隊指揮,要求行動統一,嚴厲管理。這種思想,指導著夏、商、西周幾個王朝的軍事斗爭。

通過這一時期的戰爭實踐,人們已初步認識到審勢而動,量力而行,眾可以勝寡,強可以勝弱,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傳在西周時期,已出現《軍志》、《軍政》等軍事著作,雖早失傳,但在後來問世的《左傳》、《孫子兵法》等書中,還保留著一些片斷的引文。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中國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各階級、集團及其軍事家和軍事論著者對於戰爭與軍隊問題的理性認識。它隨著社會的前進、戰爭的發展而不斷深化。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

H. 中國古代騎兵以什麼為主

1.輕騎兵。輕騎兵基本無甲,武器以弓箭為主,配備較矮小的戰馬,重騎兵著甲,武器為戟、矛、環首刀等近戰武器,配備高大的馬匹用於沖鋒陷陣。漢代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出現了更適於馬上作戰的環柄長鐵刀,刀脊厚,刃鋒利適於劈砍,成為騎兵的重要武器。漢軍在與匈奴作戰中就大量採用了長距離奔襲迂迴包抄作戰。蒙古騎兵可以說是世界上戰鬥力最強的輕騎兵。他將輕騎兵的長途奔襲和騎射能力發揮到極致,建立起東起日本海西到地中海的人類史上最大的國家。
2.重騎兵。一般指冷兵器戰爭時期的一種重裝騎馬兵種。該兵種一般人馬均裝備有防護性能良好的盔甲和盾牌,武器以長矛為主,以強大的沖擊力和優秀的防禦力而著稱。就是裝甲具有承受一定攻擊的能力,通過沖鋒產生的速度、動量對敵人陣地製造壓制性的突破,主要用途是沖毀敵人陣形,晉中之窗打擊敵人士氣的超級騎兵、人肉坦克--在冷兵器時代,晉中之窗穩固的陣形是確保勝利的基礎,高昂的士氣是取勝的關鍵,一旦破壞了敵人的心理平衡和組織基礎,就相當於獲得了勝利,所以,重裝甲騎兵曾經是一個最昂貴最重要也最榮耀的兵種。

中國騎兵即指中國古代騎兵,是中國軍事史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兵種。其實長處在於有強的機動力能力和沖擊能力。中國是世界上較早擁有騎兵的國家之一。中國在春秋時代以前作戰晉中之窗以車戰為主,步兵僅起輔助作用,晉中之窗兵車的數量多少成為軍事實力的象徵,基本沒有騎兵這一兵種。到春秋時期步兵開始興起,軍隊成為車步並重,各國的軍隊中有了少量的騎兵,晉中之窗同戰車步兵混編,僅是一種無足輕重的輔助力量。到了戰國時代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戰術的多樣化及同北邊游牧民族的戰爭需要,騎兵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正式登上戰爭舞台。

I. 中國古代的軍事制度有哪些

軍事制度(包括兵民合一的制度)一、府兵制(西魏——唐中期)1、起源:府兵制原為西魏、北周的兵制。府兵為職業軍人,兵士都由軍府統領,不列入州縣戶籍,家屬也隨營居住,編為軍戶。特點:軍民異籍、兵農分離;胡漢分治。2、隋文帝的改革:(1)措施(2)特點(實質):(3)影響府兵制與均田制結合,成為兵農合一,寓兵於農的制度。3、唐太宗的調整、健全:(1)措施增加軍府數量,三分之一駐守在關中,利於中央集權;兵將分離,將率不易擁兵自重;府兵服役期間,免徵稅庸調,但出征時自備武器、糧食,軍費負擔加在農民身上。 (2)利弊4、崩潰:唐玄宗開元年間(1)原因:根本原因:隨著均田制的破壞,府兵制失去賴以推行的經濟基礎; 因戰事頻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者多;府兵社會地位下降,貴族、官僚用府兵為私家役使,社會上以充當府兵為恥。二、募兵制(唐中期以後)目的:增強軍事力量。區別:(1)府兵按規定由農戶出丁,而募兵是自由應募; (2)府兵已有田畝,募兵是應募後授田; (3)府兵自備資糧,募兵由官府發給; (4)府兵制下兵將分離,募兵則是職業兵,兵將隸屬關系比較固定。影響(利弊):(1)減輕農民兵役負擔,有利於生產的發展; (2)增強了軍事力量; (3)是產生軍閥割據的根源。思考:唐玄宗開元年間,唐朝的軍事制度經歷了從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變化,試分析二者之間的區別及其變化的原因。三、更戍法、保甲法、將兵法(北宋)四、猛安謀克制(金)五、八旗制度(清)

J.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古代軍復事思想的制特點如下:

一、以仁為本的戰爭觀

二、「不戰則已,戰則必勝」的指導原則

三、「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戰爭指導思想

四、「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

五、因情用兵的作戰思想

六、孫子在用兵上強調奇正

七、選賢任能的用將之道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軍事以什麼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