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曹操的軍事生涯是什麼

曹操的軍事生涯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2-27 17:09:18

1. 曹操 軍事方面成就

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他在政治上的功績亦是不凡的.
曹操統一北方的積極作用。 前已敘及,東漢王朝後期,由於政治黑暗,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無法生活,終於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農民起義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繼之而來的是東漢王朝的解體和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就是打著勤王旗號的東方將領也「縱兵鈔掠」。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這種情況的造成,除了應當歸罪於東漢王朝的反動統治外,鎮壓農民起義和破壞社會生產的軍閥,自然也是不可饒恕的罪首。但相對的說,各軍閥之間,畢竟還是有所差別的。拿曹操來說,他雖然鎮壓過農民起義和濫殺過無辜人民,但從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表現來看,他比被他消滅的那些軍閥還是勝過一籌的。比如他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
曹操一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但由於禍害根子在中央,操無法施展自己的意圖。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以後,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如果把袁紹和曹操在冀州先後推行的治術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情況:「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在袁紹的寬縱政策下,「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並,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這樣,自然不能使「百姓親附,甲兵強盛」。所以袁紹雖地較大、兵較多、糧較足,終為操所敗。操得冀州後,立即「重豪強兼並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較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司馬光說操「化亂為治」,並非無據。而且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的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操還提倡廉潔,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於是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與推行法治政策相輔而行的是操力圖集權於己,不容許臣下有結黨行為。他下令說:「今清時,但當盡忠於國,效力王事,雖私結好於他人,用千匹絹,萬石谷,猶無所益」。操為了監視群臣,設置「校事」。這件事受到大臣反對,認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對此加以解釋說:「要能刺舉而辦眾事,使賢人君子為之,則不能也」。所謂「賢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們累世為官,枝連葉附,名望和勢力很大。操對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籠絡,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實權;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賤的校事來檢查他們的行動。至於這樣做有無必要呢?我們可以用日後孫權的話來回答。孫權說:「長文(陳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頭,畏操成嚴,故竭心盡意,不敢為非」。孫權也仿效操設校事一職,可知在當時情況下,設置監視大臣行動的校事,以防漢末和袁紹集團內大臣結黨拉派的重演,還是不無道理的。從曹魏政權的內部結構看,世家大臣最多,潛在的危險也較重。曹操為自身及子孫計,設置校事以伺察大臣,雖有些苛刻和搞權術,但不這樣,是難以制服他們的。史稱:「曹公性嚴,掾屬公事,往往加杖」。操還令諸將家屬居鄴,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與屬下存在著隔閡與矛盾的反映。
總起來看,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所以我們說操之統一北方及其相應採取的一些措施還是具有積極作用的。

2. 曹操在軍事方面有什麼突出的戰績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曹操一生平黃巾,滅呂布,討袁術,誅馬騰回,滅袁紹,伐張答魯等消滅一些小諸侯,如張綉,陶謙,孔融 ,孔岫, 劉繇。曹操在當時應該算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有人曾這樣評價曹操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和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這些足以證明曹操有他人所沒有的聰明才智,偉大理想。

3. 曹操的軍事才能的故事

曹操在指揮才能方面,明顯地長於戰術而短於戰略。其一生的軍事實踐表明,他在戰役指揮和戰術行動上,正確、成功者多而錯誤、失敗者少;但在戰略決策和戰略指導上,則是錯誤、失敗者多而正確、成功者少。

(一)有關戰役指揮和戰術運用:筆者根據《武帝紀》作了一個粗略統計,曹操一生親自指揮的戰役戰斗行動的大約有三十次左右,其中勝者占絕大多數,而敗者十中不足一二,且其失敗多有一定的客觀原因。例如,討董卓時敗給徐榮,一是兵力太少,二是操系初次從事軍事指揮活動,缺乏經驗;建安二年敗於張綉,實際上是由於麻痹,與指揮能力高低無關。相反,那些獲勝的戰例,不僅所佔比例極高,而且有不少贏得十分漂亮。如建安三年之大敗張綉的追兵,建安五年之利誘、擊敗袁紹軍,建安十一年之不戰而取袁氏兄弟的首級,等等,即都是如此。

(二)有關戰略謀劃和戰略指導:事實表明,曹操在關系全局的戰略謀劃和戰略指導方面,既乏遠見,亦少辦法。

1、官渡之戰,曹操在戰略上始終缺乏清醒、明確的認識。戰前,他雖深知自己無法與袁紹匹敵,而此戰意義極為重大,但就是拿不出具體辦法來。為此,他焦慮不安,「出入動靜變於常」,後經荀彧分析,指出己方之必勝原因,始覺心中踏實。但是,當官渡之戰進入相持階段時,曹操的信心再次動搖。他寫信給留守許昌的荀彧,說打算退兵還許,荀彧回信再次為他分析當時的形勢與利害,他才打消了退兵的念頭,以奇兵燒袁紹的屯糧之所,終於取得了此戰的徹底勝利(詳見《荀彧傳》和《武帝紀》)。所以,官渡之戰曹操所以能獲勝,戰略上主要得益於荀彧,曹操本人並無值得稱道之處。《武帝紀》記他對眾將說「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少,色厲而膽薄,忌刻而少威,兵多而分劃不明,將驕而政令不易,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雲雲,應是在吃了荀彧的「定心丸」之後才可能有的見識。

2、赤壁之戰不知彼己,盲目用兵,終致大敗。實事求是地說,曹操奪得荊州,既是意料中事,也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問題是,曹操在奪取荊州之後,應當見好就收,而不宜繼續冒進。因為此時的形勢,表面上看對曹操極為有利,實際上並非如此。概括地說,當時之不利於曹操的因素,至少有這樣幾點:(1)曹操「託名漢相,其實漢賊」,靠武力和詐謀經營天下,在政治上遠未贏得天下人之心。(2)操之後方不穩固,既有內憂,又有外患。(3)軍事上舍長就短,以不習水戰的北方士卒,南下與乘船如騎馬的水鄉將士爭衡,而且是長途奔襲,部隊極為疲敝。(4)孫、劉雙方雖兵力少於曹操,但精兵也不下五六萬人,而且主明、士智、將勇、卒練,面對強敵,內部團結(詳見《周瑜傳》、《諸葛亮傳》)。對這些,周瑜和諸葛亮都有深刻的認識,而曹操卻無絲毫覺察。作為一個軍事家,在重大的軍事行動之前,如此昧於知彼和知己,是不應該的。

3、沒有及時奪取關西、漢中和兩川,喪失了統一中國的大好時機。荊州江南地區位於孫氏政權的上流,若為劉備所佔,就會成為其心腹之患,所以他們決不可能在此地歸屬未定的情況下無動於衷。而劉備當時尚無立足之地,只有奪取此地最為近捷和現實。在這樣的形勢下,如無強敵威脅,他們只可能鷸蚌相爭,不可能聯合對外。而關西、漢中與兩川地區,除了馬超還是個對手外,張魯和劉璋都是庸劣無能之人,曹操若能以強兵臨之,奪取這些地方當不會有太大的困難。然而,在奪取荊州江北之地後,曹操卻放著這些意義重大且相對容易對付的敵人不打,偏偏去進攻自己的兩個最為強大的對手,迫使他們迅速聯合起來共同抗擊他,實是戰略決策上的一大失誤。

赤壁之戰後六年(建安十九年),劉備佔有益州,曹操平定隴右。次年,孫、劉瓜分荊州江南之地,曹操奪占漢中。此時,他的重要謀士劉曄和司馬懿都勸他乘勢取蜀,且指出劉備系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服,且其正與吳人遠爭江陵,實屬機不宜失。然而,曹操均不採納(以上分別見《三國志·劉曄傳》和《晉書·宣帝紀》)。不僅如此,他還在明知夏侯淵「但知任勇」、輕燥乏謀的情況下,依然讓他守漢中,自己則率大軍返回鄴城。結果,僅僅過了三年,夏侯淵就被劉備部將黃忠所殺,漢中終為劉備所得(《夏侯淵傳》)。所有這些,都反映出曹操在事關全局的戰略決策方面缺乏遠見的特點。

一個軍事家在實踐上的特點,不可能不反映到他的理論著述上去。分析曹操現存唯一的軍事理論著述《孫子注》,其長於戰術而短於戰略的特點同樣十分顯著。對此,古棣與周英二位先生已著專文(見《長於戰術 短於戰略——評曹操〈孫子注〉》,載《孫子學刊》1993年第3期)進行了詳盡的分析與論述,恕不贅述。

二、長於任將,短於治軍

(一)關於任將:《武帝紀》注引王沈《魏書》說:「(曹操)知人善察,難眩以偽,拔於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其餘拔出細微,登為牧守者,不可勝數。」應當說,此話大抵是符合實際的。考察曹操的軍事生涯,其在使用將領方面,主要有如下特點:

1、善於發現人才。遍閱《三國志·魏書》,可知曹操部下有許多將領,本不知名或不甚知名,是經曹操之慧眼識拔後,才逐漸建立功名 而為人所知的。如田豫、陳矯、滿寵等,即屬此種情況(詳見本傳)。

2、不拘一格,唯才是舉。建安十五年,曹操發布《求賢令》,明確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詳見《武帝紀》)。實踐證明,曹操任將,的確是堅持了上述方針。被他重用的將帥,出身頗雜,親疏都有:(1)曹操自己的族人、親屬甚至兒子,如夏侯惇、曹仁、曹彰等。(2)出身細微,與己非親非故者,如許褚、典韋、胡質等。(3)拔於行伍戰陣之間者,如於禁、樂進、李典等。(4)取於敗軍亡虜之內者,如張遼、徐景、張郃等。這些,都是當時被列為名將寫入史傳者,至於那些中才以下不為史傳所錄者,當不知凡幾。

3、各任器使,用其所長。除以上特點,曹操還能夠根據將領們的特點,充分發揮其所長。例如,許褚、典韋壯武有力,忠誠奉法,志節任俠,曹操就讓他們戰則為軍鋒,息則統親兵;臧霸有恩信於東土,曹操就割青、徐二州託付於霸,從而得以專心對付袁紹,不必以東方為念;文聘本劉表大將,在江漢一帶頗有威恩,曹操就聘為江夏太守,委以邊事,使御孫權,等等(分別見本傳)。

建安二十年,曹操親征張魯,而以張遼、樂進、李典守合肥,留給護軍薛悌一函,署曰「賊至乃發」。不久,孫權率眾十萬圍合肥,張、樂、李、薛乃共同啟函,見內有一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諸將皆疑,而張遼、李典知其意(《張遼傳》)。原來,一者張遼、李典、樂進素不和睦,操恐其不相統屬,故預為處分;二者強敵遠來,守軍無救為恃,必須乘其兵勢未合之際逆擊之,以安眾心,然後可守。

當然,曹操任將也有其失誤之時,如任夏侯淵而夏侯淵覆亡,任於禁而於禁敗降,但這不過是百密中之一疏,尚不足以掩其總體上的成功。

(二)關於治軍:現存史料中並無有關曹操治軍的正面記載,但我們可以根據這些史料,作出如下判斷:

1、曹操對於軍隊的治理與管理,既不如諸侯亮,也不如孫氏兄弟。陳壽在《上諸葛亮集表》中曾說,諸葛亮之才,「於治戎為長」。據本傳載,建興六年,諸葛亮率軍伐蜀,「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建興九年,諸葛亮再次北伐,屯田渭南,「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這些,都是諸葛亮治軍有方的明證。所以,後人評論他的軍隊為「桓文節制之師」。據本傳記載,孫策為袁術部將時,騎士有罪,藏入袁術營中,孫策依然派人前往斬之,「由是軍中益憚畏之」。後來,他率部還定江東,「所向皆破,莫敢當其鋒,而軍令整肅,百姓懷之」。反觀曹操用兵,則從無此類記載。

2、曹軍作戰,勝則動輒「屠城」、「殘戮」,敗則散亂奔逃、潰不成軍。據記載,興平元年夏,曹操東征陶謙,「所過多所殘戮」;初平四年,操征(陶)謙,「多殺人民」,「死者數萬,泗水為之不流」;官渡之戰,曹操殺袁紹士卒七萬餘人;建安二十年,操征張魯,氐王竇茂眾萬餘人,恃險不服,操「攻屠之」(分別見《武帝紀》、《陶謙傳》及裴松之注)。另據《於禁傳》記載,曹操在宛城敗於張綉之時,幾乎潰不成軍,而青州兵因操平日「寬之」,此時竟然劫掠同類。以上所述,都反映了曹操御兵乏術、短於治軍的特點。

三、長於陸爭,短於水戰

曹操平生所直接或間接指揮的戰事,基本上全是以馬步軍為主的陸上之爭,其中雖然難免敗挫,但終究是勝多敗少,這反映了他善於指揮陸上作戰的特點。

曹操一生中只指揮了一次水戰,即赤壁之戰,結果是大敗而歸。據《武帝紀》記載,建安十三年,曹操曾在鄴城作玄武池以操練水軍,並於同年七月即南征劉表,此後不久又乘新勝之威南追劉備,欲定江南。在池中操練水軍,時間又是如此之短,豈能有理想的效果?這反映了他對水戰認識的膚淺和幼稚。據《周瑜傳》記載,赤壁之戰前夕,瑜部將黃蓋獻策說:「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瑜納其計,於是蓋欺操以詐降,果然以火攻大破曹軍。水戰以艦船為主要工具,大江之上,戰船首尾相接,不備火攻,而又輕信詐降,這又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曹操對水戰常識的無知。

赤壁之戰後,曹操與孫權曾有數次交鋒,互有勝負,而曹操以不慣水戰,終難獲利。據《吳主傳》及裴注引《吳歷》記載,建按十八年,曹操率軍進攻濡須口,曹見孫權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遂退軍。可見,在水戰問題上,曹操始終是不得要領,難有作為。

4. 曹操的軍事戰例

一、官渡之戰。曹操處於劣勢,但由於他能正確分析客觀條件,善於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所以能揚長避短,採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使戰爭向有利於自己的方面轉化,經過自己主觀上的努力,終於贏得了勝利。官渡之戰,曹操擊潰了最大的敵人袁紹,由他統一北方已是大勢所趨。官渡之戰也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二、平定關中。公元211年,七月,曹操率大軍親征關中,大敗關中聯軍,馬超等因之欲割地求和,曹操不允。九月,馬、韓等再次請求割地,並送任子以求和,曹操採納賈詡的建議,偽許之,並再次大敗韓、馬軍。韓遂、馬超敗走涼州,楊秋則逃回安定,曹軍陣斬成宜和李堪等叛將,關中自此平定 。十月,曹操進軍安定,楊秋投降 。曹操率軍撤回,命夏侯淵督眾將繼續西征,在兩年內,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虎步關右,涼州地區基本平定。
三、曹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5. 曹操的軍事才能如何呢

曹操戎馬一身,指揮的戰役非常多,在《三國志》中陳壽對他的評價相當高,說他有著堪比著名軍事家韓信和白起的謀略之才。而王沈也在《魏書》中將他可和軍事家孫子和吳起相提並論。而後人也很多人認同陳壽和王沈的觀點。可見武帝之說可不是空穴來風。

治軍嚴明

曹操對於軍隊的管理是非常嚴明的,一次行軍,曹操下令軍隊不能踐踏麥子地,一旦違犯立馬殺頭,士兵們都下馬,選擇步行,生怕踏壞了麥苗,但曹操的戰馬卻因為受到了驚嚇而踩踏了麥田。他隨及便拔劍割下了自己的頭發,以示懲罰,在哪個時代,頭發對於人們是非常重要的,並不像現在。所以,從此處可見,曹操執法是非常認真的。

曹操是一個非常具有謀略的人,諸家兵法可以應用自如,還能根據敵我的實際情況,臨機應變,在針對呂布、袁紹等一系列的佔中當中,他的聲東擊西、避實就虛、以少勝多堪稱經典。且他還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都起了很積極的作用。

6. 曹操的軍事生涯,即他是先打哪個軍閥的,先攻佔哪些地方的

曹操原本是大將軍何進手下的部將吧,在董卓篡權後聯盟討懂,,他專真正起家是鎮壓黃金屬起義,俘虜三十萬黃巾軍,挑選其中二十萬組成青州軍,占據豫州,允州,小部分青州,隨後討伐徐州呂布得徐州,淮南袁術得半個揚州,由於劉備竊取徐州又而征討劉備收回徐州,再剿滅袁氏得青,冀,並,幽四州,繼而平定雍,涼二州,而後遼東公孫康歸順其麾下,其後,南下荊州,荊州牧劉崇歸順,由於赤壁之戰大敗,於是收攏敗兵北歸,荊州被劉備占據。後面取漢中,漢中張魯投降,就與占據了益州的劉備決戰,大敗北歸,漢中被劉備占據,於是三足之勢已成,從此曹操到死也沒有親自南下過了。

7. 曹操的政治生涯是什麼

熹平三年(年),二十歲的曹操被舉為孝廉,入京都洛陽為郎。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
熹平六年(177年),曹操因得罪了蹇碩等一些當朝權貴,被調任頓丘令。
光和元年(178年),曹操因堂妹夫濦強侯宋奇被宦官誅殺,受到牽連,被免去官職。其後,在洛陽無事可做,回到家鄉譙縣閑居。
光和三年(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徵召,任命為議郎。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隨之遷為濟南相。
中平五年(188年),漢靈帝為鞏固統治,設置西園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為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
中平六年(189年),何進被宦官所殺,隨後董卓入京,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不願與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師洛陽。曹操到陳留後,「散家財,合義兵」,且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袁術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曹操任代理奮武將軍,參加討董軍。
初平二年(191年),曹操在東郡大敗於毒、白繞、眭固、於扶羅等,袁紹表其為東郡太守。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黃巾軍大獲發展,連破兗州郡縣,陣斬兗州刺史劉岱。濟北相鮑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兗州牧。曹操和鮑信合軍進攻黃巾。鮑信戰死。曹操「設奇伏,晝夜會戰」,終於將黃巾擊敗。當年冬天,獲降卒三十餘萬,人口百餘萬。曹操收其精銳,組成軍隊,號青州兵。
初平四年(193年)春天,曹操在匡亭六百里大追擊大敗袁術、黑山軍、南匈奴。徐州牧陶謙率軍攻入兗州南部的任城,曹操率軍征討陶謙攻克徐州十餘城。
初平四年(193年)秋天,曹操的父親曹嵩來曹操處路上,被陶謙部將殺害,曹操遂進兵徐州,向東南擴展勢力。陶謙退守郯縣。不久曹操軍糧將盡,撤圍回軍。
興平元年(194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東海。曹操征徐州期間,所過大肆殺戮,一路上「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同年,東郡守備陳宮因對曹操不滿,於是與陳留太守張邈、張邈之弟張超、從事中郎許汜及王楷等同謀叛亂,迎呂布為兗州牧。曹操從徐州趕回,聽說呂布屯於濮陽,遂進軍圍攻濮陽。二軍相持百餘日,蝗災大起,雙方停戰,操軍還鄄城。
興平二年(195年),曹操整軍再戰呂布,三敗之,破定陶、庸丘等,平定兗州。呂布逃往徐州投靠劉備。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辛亥,漢獻帝封曹操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庚申,遷都許昌。十一月丙戌,漢獻帝封曹操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討伐張綉,軍隊駐扎在淯水,張綉舉眾投降,旋即復叛,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將典韋戰死。此後,曹操又兩度攻擊張綉,都沒有徹底擊破。九月,曹操東征袁術,袁術棄軍而逃至淮河,梟袁術留守四將。
建安三年(198年)四月,曹操遣謁者裴茂率中郎將段煨討李傕,夷三族。九月,曹操東征徐州,進攻久與他為敵的呂布。在曹軍攻勢之下,呂布軍上下離心,十二月,呂布部將魏續、宋憲等生擒陳宮歸降曹操。呂布見大勢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將呂布、陳宮、高順等人處死,收降呂布部將張遼以及泰山豪傑臧霸、孫觀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派史渙、曹仁擊破張楊舊部眭固,取得河內郡,把勢力范圍擴張到黃河以北。
建安四年(199年),張綉聽從謀士賈詡之計,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張綉為揚武將軍,同年十二月,曹操自率軍屯於官渡,准備迎擊袁紹。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董承等人謀誅曹操事泄,被曹操殺掉。劉備遂襲殺徐州刺史車胄,占據徐州。同年,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劉備,劉備逃奔袁紹。同年二月,袁紹率大軍攻伐曹操,至同年十月曹操經過長時間與袁紹的拉鋸戰後,袁紹謀士許攸因與袁紹不和,投奔曹操,並獻計曹操燒毀袁紹軍糧草大營,袁紹軍大敗,退回冀州。
建安七年(202年),袁紹病死,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不和,發生火拚。袁譚不敵袁尚,向曹操乞降。
建安九年(204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譚之機,進軍圍攻鄴城,大敗袁尚。同將自己的據點北遷到了冀州鄴城。
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又以負約為名,攻滅袁譚,冀、青二州平定。同年,黑山軍首領張燕率領其部眾十餘萬人投降曹操。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攻滅高幹,平定並州。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為了肅清袁氏殘余勢力,也為了徹底解決三郡烏桓入塞為害問題,決定遠征烏桓。同年大敗烏桓,曹操謀士郭嘉因水土不服,死於遠征途中。
建安十三年(208年),開辟玄武池訓練水軍。六月,曹操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漢朝丞相。基本平定北方後,兵鋒轉而南向開始南征。同年七月,進軍南征荊州劉表。八月,劉表病死,其子劉琮接任荊州牧。九月,曹操大軍進至新野,劉琮以為無法抵擋,舉荊州之眾投降曹操。同年於赤壁被孫劉聯軍擊敗,退軍 。 。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開始對關中用兵。七月,曹操率大軍親征關中,大敗關中聯軍,馬超等因之欲割地求和,曹操不允。九月,馬、韓等再次請求割地,並送任子以求和,曹操採納賈詡的建議,偽許之,並再次大敗韓、馬軍。韓遂、馬超敗走涼州,楊秋則逃回安定,曹軍陣斬成宜和李堪等叛將,關中自此平定 。十月,曹操進軍安定,楊秋投降 。曹操率軍撤回,命夏侯淵督眾將繼續西征,在兩年內,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虎步關右,涼州地區基本平定。
建安十七年(212年),漢獻帝准許曹操「參拜不名、劍履上殿」。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起兵號稱四十萬,親自南征孫權。正月,曹軍進至濡須 口,攻破孫權設在江北的營寨,生擒其將公孫陽。孫權親率軍七萬,前至濡須口抵禦曹軍。二軍相持月余,各無所獲。曹操見孫權軍容嚴整,自己難以取勝,遂撤軍北還。同年五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 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見劉備已取得益州,而漢中是益州門戶,於是曹操搶先一步,率十萬大軍親征漢中張魯。五月,攻克河池,斬氐王竇茂;七月,曹操大軍進至陽平關。張魯聽說陽平關失守、逃往巴中。曹操進軍南鄭,盡得張魯府庫珍寶。十一月,張魯出降曹操,漢中遂為曹操所有。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 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王子皆為列侯。 七月,南匈奴單於呼廚泉來朝賀,被扣留在鄴城,曹操借機將南匈奴分為五部,選漢人為司馬加以監督。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十月,漢獻帝又賜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曹操以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太子。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曹操再次南征,率軍猛攻濡須口,擊敗孫權,孫權派都尉徐詳求降,曹操同意,並允諾重新結為姻親。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親率大軍進至陽平關,夏侯淵等人與劉備夾關對峙,曹軍多次擊退劉備軍猛烈攻勢。七月,曹操親率大軍趕往關中,坐鎮長安,以便隨時指揮漢中戰局。同時,邊塞硝煙再起,曹操命曹彰、田豫北征,大破烏桓鮮卑聯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劉備自陽平關南渡沔水,依山而進,駐軍於定軍山,夏侯淵出兵與劉備爭奪地勢,被黃忠斬殺,曹軍大敗。之後,曹操親率大軍來奪漢中,但是劉備堅壁不出,曹軍與劉備軍相距數月,無利,遂放棄漢中。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還軍洛陽。當月,病逝在洛陽,終年六十六歲,謚曰武王。他臨死前留下《遺令》。 根據曹操的遺囑,他於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於鄴城西郊的高陵。 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漢朝,自立為皇帝,國號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8. 曹操一生有什麼成就

1、軍事上

曹操精於兵法,在統一北方起到了積極作用,黃巾起義之後,東漢解體,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

從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後消滅長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地區。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戰爭歷時17年,是曹魏的立國之戰,並為後來西晉統一中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2、文學上

曹操的詩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樂府詩體。內容大體上可分三類。一類是關涉時事的,一類是以表述理想為主的,一類是遊仙詩。

3、經濟上

漢魏之間,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出現大飢荒。這一時期,糧食供應成為各軍事集團最大的問題,因軍糧不足而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

曹操在世時大力興修水利設施並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鄉舒城建立的七門三堰一直到北宋仁宗時還能每天澆灌兩萬頃良田。

(8)曹操的軍事生涯是什麼擴展閱讀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三國志》稱其為漢相曹參之後,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歷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

曹操早年就表現出對武藝的愛好與才能,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注釋《孫子兵法》的《魏武注孫子》著作傳世。這些為他後來的軍事生涯打下了穩健的基礎。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曹操在孫權擒殺關羽、取得荊州後,表孫權為驃騎將軍、荊州牧。孫權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並勸曹操取代漢朝自稱大魏皇帝。曹操將孫權來書遍示內外群臣,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機向曹操勸進。

曹操自己還不想廢獻帝自立,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還軍洛陽。當月,病逝在洛陽,終年六十六歲,謚曰武王。

他臨死前留下《遺令》。 根據曹操的遺囑,他於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於鄴城(今河北邯鄲臨漳縣)西郊的高陵。 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漢朝,自立為皇帝,國號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9. 曹操軍事生涯的巔峰時期是什麼時候

官渡之戰,以少勝多

10. 曹操的生平簡介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豫州刺史部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時期魏國奠基人,太尉曹嵩之子。

舉孝廉出身,選為郎官,歷任洛陽北部尉、頓丘令、議郎,拜騎都尉,鎮壓黃巾起義,遷濟南相,政教大行,一郡清平,遷典軍校尉。

組織關東諸侯聯軍討伐董卓,遷東郡太守,拜為兗州牧。迎接漢獻帝,拜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司空,遷丞相,挾天子以令不臣。

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基本統一中國北方地區;

推行有效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穩定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促使中原地區政局穩定、經濟向好,階級壓迫有所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漢獻帝念及功勞,封為魏公,加九錫。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為魏王,位在諸侯王上,如同蕭何故事。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15日),病逝於洛陽,終年六十六歲,謚號為武。次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10)曹操的軍事生涯是什麼擴展閱讀:

一、主要作品:

《孟德新書》乃是曹操總結半生軍事生涯、在前人基礎上總結並創新軍事理論的成果。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兵書,在《孟德新書》之前,有《孫子兵法》、《孫臏兵法》、《陰符》等廣為流傳。

在《孟德新書》之後,除了諸葛亮《將苑》二十四篇之外,整整幾百年都沒有出現新的名作,直到明戚繼光的《紀效新書》才開創了中國近代戰爭軍事理論的新高峰。

《孟德新書》有十四篇,其中十三篇是兵法韜略,而最後一篇是政略。在《唐李問對》中仍有提到「曹公《新書》」,足見孟德新書唐時尚有餘本,可能之後才失傳。

二、經歷主要戰役:

1、官渡之戰取勝原因:

官渡之戰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之後,曹操終於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曹操在戰事初期處於劣勢,當中全賴三人為曹操扭轉困局——荀彧、荀攸、許攸。

(1)曹操於黎陽與袁紹相持,本欲還兵再作打算,荀攸獻計:「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擒也。」曹操依計行事,果然大破袁軍,斬殺顏良。

(2)建安五年八月始,兩軍再次相持於官渡,雙方互有勝負。其後曹操軍中缺糧,適逢袁紹謀士許攸與營中將士不和,投奔曹操。許攸獻計燒袁紹軍糧,使袁紹不戰自敗。

(3)曹操曾經在交戰之時想過放棄,寫信給許都的荀彧。而荀彧卻提醒了曹操:「在戰爭雙方都疲憊不堪時,誰後退誰被動,誰放棄誰滅亡。戰機就在這時出現。」最後幫助曹操尋回信心,繼續堅持。

2、赤壁之戰失敗原因:

(1)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西軍一直是曹操的威脅。

(2)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荊州水軍對抗吳軍,可惜他錯了,赤壁之戰前那場接觸戰證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會索戰船,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才被敵人火攻。說到底還是水軍不濟造成的。

張遼在庾信的《哀江南賦》中提到:「張遼臨於赤壁,王濬下於巴丘」。 曹操的主力部隊悉數開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為主力,進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荊州水軍,低估了吳軍和長江。

(3)又今盛寒,馬無藁草;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可見戰馬沒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飢餓與瘟疫是困擾曹軍的兩大難題。這樣的部隊即使數量多也很難取勝。

(4)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三國志·曹操傳》: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與曹操的軍事生涯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