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庫王陵山與巴爾虎山是一個山嗎
一個西 , 一個南
王陵山位於法庫縣城西南45公里的葉茂。
巴爾虎山風情園是康平縣和法庫縣的界山,法庫在南坡,又稱大羅卜山,康平縣在北麓,當地稱大黑山。景區面積8434公頃,擁有99座山峰。
2. 哪位大神知道法庫縣登仕堡鄉巴爾山何姓歷史,謝啦!
歷史:漢語復詞語,含義有三:
制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3. 想知道:中國 法庫縣 巴爾虎山在哪
巴爾虎山自來然公園位於法庫城西北源17.5公里處的四家子蒙古族自治鄉和康平縣的西關蒙古族自治鄉黑山村。
巴爾虎山風情園是康平縣和法庫縣的界山,法庫在南坡,又稱大羅卜山,康平縣在北麓,當地稱大黑山。
這里天然次生森林植被風彩多姿。地貌山高谷深,溪水淙淙,幽邃靜溢,所以歷代山中多有佛道香火。蒙古族風情園體現塞外蒙古族風情特色,並使遊人參與蒙古族系列娛樂活動。
修建蒙古包賓館、賽馬場、山門、演兵場和娛樂設施;在原有古建築遺址上修復三清宮、成吉思汗廟、觀音閣、道坍房等景點;修通往景區的5公里公路。
4. 沈陽市巴爾虎山堵車嗎
剛好經過那。沈陽巴爾虎山不堵車。
5. 巴爾虎山的巴爾虎山自然公園
巴爾虎山自然公園位於法庫城西北17.5公里處的四家子蒙古族自治鄉和康平縣的西關蒙古族自治鄉黑山村,距離沈陽90公里,景區面積8434公頃,巴爾虎山也稱城子山,是法庫縣北部的屏障,也是古代進出科爾沁草原的關隘和要沖,是集滿蒙風情、考古、科普、游覽觀光於一體的旅遊風景區。
這里有大小山峰99座,主峰高447.2米,為沈陽第一高峰,這里山高險峻、地貌雄奇多變,形成山巒疊嶂、群峰兀立之勢,山區森林茂密、植物資源豐富。春花、夏綠、秋紅、冬雪,山澗溪流不斷、泉水充盈,山高谷深、環境清幽、禪寺相遙,構成了獨特的塞外風光。這里有天然次生林1987公頃,且人文景觀十分豐富,山上有3430米的古長城,這里曾記錄了八旗子弟揮戈征戰的驍勇和豪壯,演繹了清朝公主和蒙古王宮愛與恨的經典史話,是清朝滿蒙政治聯姻的見證地。其東南山麓是有名的公主陵、僧王陵、大喇嘛陵等陵寢遺址。公主陵上設有必應祠、八卦井、玉皇閣,還有數處寺廟遺址和通往科爾沁草原的雄關漫道——獨木關。山上古城、山間古剎、山下陵寢組成了滿蒙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觀。主要景點有王公陵寢、聖旨御碑、稚鹿同春、三清宮、八卦井、必應祠、甘露石、玉皇閣、王母殿、凌宵閣、卧虎峰、古城訪古、獨木關、聖水石龜、森林浴場等景點。
6. 法庫縣巴爾虎山和巴爾山村是不是一個地方
是不是一個地方,你自己看。以後類似問題,在網路地圖自己搜。
7. 遼寧法庫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嗎
秀水河戰役紀念館
秀水河戰役紀念館位於法庫西40公里處,風景秀麗的秀水湖自然保護區東側的秀水河烈士陵園內。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出關到東北,和-軍第一個戰役就是秀水河戰役,稱為東北解放第一個春天。政府為紀念在這次戰役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在秀水河村北山崗處修了秀水河戰役革命烈士陵園並在此設秀水河戰役紀念館。1968年設計動工,1970年竣工。
聖跡山千年古楓林
聖跡山古楓林位於葉茂台鎮政府西3.5公里,葉西線北側,頭檯子村東北處,在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葉茂台聖跡山遼墓群西側,在遼墓群遺址保護區內,與遼墓保護區隔山相望。古楓林區佔地面積200多畝,有800多棵,均為元寶楓。其中樹王已經達到了999歲,樹冠面積達200平方米以上,其胸徑約1.3米,周長3.9米,樹圍要三個人才能環抱得過來。元寶楓林中樹木平均樹齡百年以上,實為古樹,是我國最古老、面積最大的人工種植元寶古楓林,也是遼寧獨一無二的古楓樹群。
法庫縣文體中心
法庫縣文體中心位於東湖新城,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文體中心佔地60629㎡,總建築面積29633㎡。總投資2.6億元。其中主體工程和附屬設施1.6億元,土地和拆遷1億。法庫縣文體中心是各種場館集合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文化體育場館,群眾文化活動中心由聖山圖書館、靈水文化館、白鶴大劇院、電視台、少年宮、婦女兒童會館等構成,建築面積23611平方米;全民健身中心佔地面積6022平方米。內設網球館、籃球館、羽毛球館、乒乓球館、健身館。實現綜合利用,資源共享,既為全縣群眾性文體活動提供服務,又為發展文化產業、會展業和文化產品交流以及婦女兒童教育培訓提供特定文化區域。
金沙河廣場
金沙河廣場位於曉東街與興法路交匯處東南角,為老城與新城交界處,屬於金沙河流域綜合治理一期的一部分,為金沙河流域中的景觀節點廣場。廣場總佔地面積3.9萬平方米平方米,湖區水面面積1.87萬平方米,廣場共分兩期建設,一期2.5萬平方米。其中鋪裝面積為4300平方米,主要採用花崗岩鋪裝,景觀平台、碼頭部分主要採用防腐木鋪裝。綠化面積2000平方米綠化植被包括旱柳、京桃、國槐、等鄉土樹種,灌木類包括水蠟、紅瑞木、珍珠梅等。
秀水河子烈士陵園
秀水河子鎮烈士陵園地處遼北重鎮秀水河子鎮所在地秀水河子村北山,101國道貫穿境內,距法庫35公里,距沈陽70公里。西側有歡子洞濕地自然保護區,西南與遼墓群聖跡山僅5公里。為紀念素有「東北解放戰爭第一個春天」之稱的秀水河子殲滅戰中光榮犧牲的革命烈士,經中央有關部門決定,秀水河子鎮烈士陵園於1968年設計動工,1970年建成,為國家二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保護歷史遺跡,於2008年以來爭取省市資金380萬元進行維修改造,建有秀水河子殲滅戰烈士紀念碑、秀水河子殲滅戰紀念館、石雕牆一座、烈士墳墓84座、圍牆、大門等建築。紀念館內存有當時戰爭的照片、圖片、烈士遺物及當時的戰事文件、捷報等資料。
聖跡山
聖跡山聖跡山位於法庫西南45公里處,在京沈公路旁,此山風巒起伏,透迤數里山頂多石,其形甚巨,其壯怪異。上中多樹,青松翠柏,發柳白楊,紫槐黃榆,構成一個蔥籠的綠色世界。此山在遼代被視為風水寶地,貴族統治者在山上修墓,在林在建墳,以期恩澤子孫,永享富貴。名曰聖跡山,亦有內以建墓表其顯赫聖跡之意。墓誌銘中雲:「葬於遼川之古,聖跡山陽,至今已逾千年之久。聖跡山以古跡眾多而聞名於遼北。解放後,有關部門在這里發掘墓葬20多座。1952年在此發現一座用條石砌的八角形壁畫墓,1974年發現的7號遼墓早期貴族墓葬,也是東北地區很少見的珍貴文物豐富完整的墓葬。這是有座磚築的多室墓,住室安置一架木製「小帳」式的棺木,其形狀是歇九脊房屋,台基欄桿均有,甚為精緻。
歡樂廣場
歡樂廣場於公元2011年8月20日開工建設,2014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總佔地面積60629平方米,其中硬覆蓋面積32000平方米,綠化面積13000平方米,建築物佔地面積15629平方米,總投資2.6億元。法庫縣全民健身中心坐落在歡樂廣場東側,佔地面積6022平方米。內設網球館、籃球館、羽毛球館、乒乓球館、健身館;法庫縣群眾文化活動中心坐落在歡樂廣場西側,由聖山圖書館、靈水文化館、白鶴大劇院、電視台、少年宮、婦女兒童會館等構成,建築面積23611平方米。歡樂廣場是一個集文化休閑、大眾娛樂、全民健身、各類培訓與比賽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場所。
白鶴樓
白鶴樓,始建於公元992年(遼聖宗統和十年),蕭綽皇太後命宰相韓德讓在蕭氏居住地昌平堡(今法庫)建白鶴樓,後因連年戰亂未能竣工,此後千年未曾重修。2012年4月23日重建白鶴樓,座落在長白山山脈與陰山山脈交匯處法庫境內的奚王嶺上,海拔高度151.5米,面向遼河,佔地面積10萬平方米,其中主體建築面積4916平方米,高度為51.9米,超出黃鶴樓0.5米,氣勢雄偉。主匾額「白鶴樓」三字,是經專家、學者論證,精選遼代重臣的碑刻、墓誌等資料集遼代楷體原字而成,彰顯了遼文化的獨特魅力。白鶴樓主體建築採用遼代時期風格,四面八角謂之「四面八方」,寓意遼代契丹族八部落;中部大廳設有主題藝術浮雕,表現白鶴樓的神話傳說;其它各層設有遼文化博物館,陳列遼代歷史、文物及詩詞書畫等;四面迴廊可供遊人遠眺,觀賞北國風光。
財宮
財宮位於著名的財湖景區內,是中國最大的供奉財神的寺廟。距離沈陽70公里處,距法庫城15公里處的財湖西畔的財山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道家與道教研究策劃,總建築面積6100㎡。設有山門殿、財神使者殿、財神殿、三清殿及六棟配殿。並在東西設有鍾樓、鼓樓和啟運閣、轉運閣。財宮是全國建築體量最大得以供奉財神為主的道觀場所。是財湖景區的龍頭景點,提倡的概念是「生財以道取,入宮而德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當然,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法庫縣,具有觀賞和遊玩價值的景點還有很多,高端營銷推廣平台鹿豹座(廣告)限於篇幅便不再詳細介紹,幻想無數不如動次真格,希望曾夢想仗劍走天涯的你,能真正不再宅在家裡,帶著鹿豹座的旅遊攻略,去看一看世界的繁華。
8. 法庫的歷史名人
開國少將——趙東寰,遼寧省法庫縣人(1907-2002),遼寧省法庫縣人,1936年「西安事變」時參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他先後任人民自衛軍團長,北上挺進支隊司令員,八路軍南下支隊參謀長、副司令員,分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他指揮河北省梅花鎮軍民同前來進攻的日軍浴血奮戰,與外圍兄弟部隊里外夾攻,擊斃日寇800餘眾。隨即,他在冀中12縣組織開展游擊戰爭,參加了「百團大戰」,為創建晉冀魯豫敵後抗日根據地做出了貢獻。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縱隊參謀長、分區司令員、遼西軍區副參謀長兼後勤部長、騎兵支隊司令員、師長、副軍長等職,參加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四平保衛戰、圍困長春和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衡寶戰役,以及伏牛山和嵩山地區的大規模剿匪運動。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中南軍區人民武裝部第一副部長,華南軍政幹校校長、高級工兵學校校長、軍委軍事建築部副部長、軍委特種工程指揮部參謀長等職,為人民工兵的教育事業,為我國國防科研試驗基地和人防工程建設做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中南軍區司令部軍訓處處長、人民武裝部第一副部長、華南軍政幹校校長、高級工兵學校校長、軍委軍事建築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副參謀長、特種工程指揮部參謀長、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等職,為人民工兵的教育事業,為我國國防科研試驗基地和人防工程建設做出了貢獻。他1962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趙東寰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奉系軍閥元老——楊宇霆(1886-1929) 楊宇霆原籍宋道口鎮代嶺村,原名玉亭,字凌閣(又作鄰葛)。祖父楊正榮於清同治年間攜眷逃荒關外,在遼寧省法庫縣蛇山溝村落戶。父楊永昌,母親張氏,以開大車店為生。1885年農歷七月二十日楊宇霆出生時,家境已好轉。父親靠勞動起家,認為讀書無用,因此反對宇霆上學,後經人勸說,才勉強答應他上了私塾。 入學後,啟蒙老師高先生發現他聰穎過人,刻苦好學,有過目成誦之才,怕誤了他的前程,隨將其介紹到鐵嶺縣張秀才那裡就讀,楊宇霆16歲便考中秀才。廢科舉後,由堂兄資助赴日本士官學校留學。在日本學習期間,常和於珍(後任東北軍將軍)、邢士廉(後任東北軍師長)、熙洽(後任東北軍吉林駐軍參謀長)一起談論國事,與孫中山、蔣介石、傅作義也有書信來往。回國後即步入軍界,由排長、連長,很快晉升為軍械廠廠長。他治軍嚴謹,軍紀嚴明,任少校教官時,深夜搞緊急集合訓練,總能從隊列中挑出不穿襪子的士兵當場處罰。有一次他外出歸來,哨兵聽出是他的聲音,不問口令就放他入內,結果他處罰了哨兵。張作霖非常賞識他的才幹,調他任二十七師參謀長。此後他協助張作霖逐步打開東北的政治、軍事局面,個人也隨之揚名,成為張作霖身邊的紅人,在東北有「智囊」、「小諸葛」之稱。 賈連元 賈連元(1897-1975年)奉天法庫(今遼寧省法庫縣)人。著名醫生。1927年在南滿醫學堂畢業後,留校任講師。 1929年,賈連元與同窗張柏岩等一起來到哈爾濱,曾任哈爾濱市立醫院內科主任、院長等職。1941年留學日本,獲日本國厚生省醫學博士學位。 日本投降後,他與張柏岩等自發組織了衛生系統維持會,組織醫護人員保護醫院,開展醫療工作,並出任哈爾濱市臨時政府的衛生局長兼哈爾濱第一醫院院長。1946年4月,任哈爾濱市傳染病醫院院長,同張柏岩一起為防止1947年鼠疫在哈爾濱蔓延作出了重要貢獻。 賈連元學識淵博,通曉英、日、德、法4國語言,特別是在精神病學研究、臨床治療等方面成就卓著;同時,還對癍疹傷寒、霍亂的防治進行過研究,有不少成果問世。在從事醫學教育工作中,賈連元培養了一批內科學和精神病學方面的人才。賈連元是九三學社哈爾濱分社的創始人之一,曾任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 車向忱 車向忱(1898-1971)原名車慶和。遼寧法庫人。早年就讀於法庫縣中學,1918年考入北京大學補習班。1919年參加北京五四愛國運動,同年秋考入中國大學法科,後改學哲學。熱心於教育救國,參與創辦中國大學平民夜校,兼主任。1925年大學畢業後回沈陽,先後在省立第三高中、東北大學附中和第一高中任教,並創辦平民學校普及平民教育。1928年9月成立奉天平民教育促進會,任總幹事。1929年夏發起組織遼寧省國民常識促進會,被推選為主任幹事、會長,兼辦《常識半月刊》。在張學良的支持下,共辦城市平民學校41處,農村平民學校200所。他堅持反對日本侵略,進行愛國宣傳教育,並兼拒毒聯合會負責人,發動會員開展拒毒禁煙活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流亡北平,參與發起成立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被選為常務委員。11月代表救國會赴南京面見蔣介石,提出出兵抗日、援助東北義勇軍等七項要求。1932年潛往東北慰問東北義勇軍,先後尋見鄧鐵梅、唐聚五、李杜、馬佔山、蘇炳文等部,慰問並鼓勵他們堅持抗日斗爭。 1933年3月率東北大學學生赴長城前線慰問抗日部隊。1934年在北平接辦東北難民教養院,主持東北義勇軍眷屬生產自救事宜。1935年夏應東北軍將領王以哲之邀到西安,創辦東北競存小學任校長。同年冬積極促進王以哲同紅軍實行停戰聯合抗日。1936年9月發起成立東北民眾救亡會,被選為主任委員。他為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做出了貢獻。1937年1月參與發起成立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國大同盟。抗日戰爭爆發後曾遭國民黨當局逮捕,經各方營救獲釋。後在西安主辦東北競存中學,同任教的中共地下黨員密切合作,培養了一批革命人才。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12月到延安會見毛澤東等。1946年返回東北,任嫩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嫩江省聯合中學校長,9月任東北行政委員會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哈爾濱大學校長,主持東北解放區的教育工作。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東北人民政府委員兼教育部部長並兼東北實驗學校校長、沈陽師范師院院長,遼寧省副省長兼省體委主任、沈陽體育學院院長等職。被選為第一至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第四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遼寧省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等。他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愛國民主戰士。1971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張柏岩 張柏岩(1899-1962年)字松山,奉天法庫(今遼寧省法庫縣)人。著名醫生。 張柏岩1915年考入奉天南滿醫學堂,修業6年,於1920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之後,曾在沈陽、長春地區鐵路醫院任醫生。 1929年,張柏岩來到哈爾濱,先後在東省特區醫院、哈爾濱市第一醫院任外科主任、院長。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在社會上很有名望。 1935年12月,抗日英雄趙一曼在黑龍江省珠河縣(今尚志縣)一次戰斗中左腿負傷,傷口化膿潰爛,生命垂危。日本憲兵隊為了從趙一曼口中得到重要情報,便把她送到哈爾濱市立醫院,由張柏岩為她治傷。張柏岩欽佩趙一曼高尚的民族氣節,以他高超的技藝精心為之治療,並義正詞嚴地抗議日本特務對趙一曼的摧殘,迫使敵人在趙一曼治療期間不再對趙一曼進行「提審」,使他得以專心為趙一曼治傷。由於張柏岩的精心治療,趙一曼的傷勢得以好轉,從不能走動,恢復到可以拄杖散步。後來趙一曼沒能逃出敵人的魔掌而犧牲。但張柏岩以民族大義為重,冒著危險為民族英雄治傷的事跡卻一直為人民所傳誦。 1946年哈爾濱市人民政府任命張柏岩為市衛生局長、防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撤退時,炸毀了設在哈爾濱平房區「731部隊」本部的細菌工廠,致使哈爾濱在1946年8月天花、鼠疫、霍亂流行。在這危難時刻,張柏岩受命指揮防治工作。他和廣大醫務工作者、群眾一起,克服各種困難,終於使這場瘟疫得以撲滅。 東北解放戰爭中,張柏岩於1948年率6個手術隊赴錦州戰役前線救治傷員,勝利完成任務。1955年,張柏岩出任哈爾濱市副市長。 馮基平 馮基平(1911-1983)遼寧省法庫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中共遼陽縣委書記,北平市委軍委東北炮八旅旅委書記。1932年因叛徒出賣在北平被捕,關押在國民黨北平軍人反省分院(亦稱草嵐子監獄)。1935年經黨組織營救,被保釋就醫。出獄後曾任山西省犧牲救國同盟會常委,同蒲鐵路、正太鐵路工委書記,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山西國民軍官教導九團政治部主任,山西青年決死四縱隊十九團團長。1942年進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44年至1949年,曾任綏蒙保安處副處長,晉綏邊區駐晉察冀邊區辦事處政治委員,晉綏公安局平津工作站站長,中央社會部直屬工作站站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北京市公安局處長、副局長、局長,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檢察署檢察長、政法委員會副主任、建委主任、農委書記、副市長,中共北京市委常委、書記,中共陝西省委書記,國務院副秘書長。是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八、十二大代表,第十二屆中顧委委員。1983年9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徐天欣 徐天欣1937年生,遼寧法庫縣人。1960年畢業於遼寧大學中文系,同年參加工作。35年來,他先後在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鐵嶺縣評劇團、文化館、縣委宣傳部、文藝宣傳隊、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區委宣傳部、市文化局等單位擔任過教員、編劇、劇團團長、文藝隊長、宣傳科長、劇目室主任等職。1985年任鐵嶺市藝術研究所所長兼黨支部書記,獲正高級職稱研究員。 多年來,他心系鄉土文化的研究,撰寫了幾百篇文章,先後公開出版了《遼北歷史》、《鐵嶺歷史名人》二本書(合著)。他撰寫的大量文章,有一鮮明的特徵,那就是它的開創性和地域性。他深知「越有民族性,越有國際性,越有地方性,越有全國性。」所以他撰寫論文、考錄十分注意研究和展現遼北歷史文化藝術的表象和內涵;研究當代文化藝術則不忘其指導地域文化的應用價值。這主要體現在《遼北遼金樂舞活動考述》、《從古詩文中看東北秧歌》、《關於遼北文化土層的答問》、《試論遼北秧歌的歷史特徵》等文章之中。徐天欣同志的科研成果,曾產生了較大的社會效益。其中有的被市政府採用,被選進《鐵嶺市志》分卷《鐵嶺市文化志》。他撰寫的《鐵嶺歷史名人》一書,被認為政府修志工作的突出成果,成了鐵嶺人民愛家鄉、愛祖國的教材,市長特為該書寫了前言,向全市人民推薦。 徐天欣被喻為「遼北土文化研究第一人」,如他撰寫的《高其佩和指頭畫》,闡述了鐵嶺指頭畫的源流。他撰文介紹法庫人任慶泰是《第一個把中國戲曲搬上銀幕的人》。徐天欣還考證並發現了鐵嶺的張德彝是第一個把外國戲劇介紹給中國的。他發表了《小鳳仙在鐵嶺》、《李成梁故鄉軼事》、《魏燮均及其詩》等文章。他撰寫的論文、考錄,有的被其他刊物轉載,有的被外國翻譯。 徐天欣對遼北文化事業的開拓和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他參編的《中國曲志、遼寧卷》,獲得文化部的紀念獎;參與主編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遼寧卷·鐵嶺資料本》榮獲省文化廳二等獎。他撰寫的論文《遼北遼金樂舞活動考述》,獲得了遼寧省文化廳頒發的科研成果一等獎。《太平鼓源流考略》獲省論文一等獎。主持編撰的省重點藝術科研項目《鐵嶺戲曲志》和《鐵嶺曲藝志》均獲得了遼寧省藝術科研成果一等獎。 《中國戲劇年鑒》載文「遼寧戲劇四十年」。在這篇戲劇史冊中,徐天欣被列入遼寧戲劇界名人之一。 徐天欣是遼寧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鐵嶺市民間藝術家協會理事、遼寧省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會會員和鐵嶺市政協特邀文史委員。 王愫筠 王愫筠,女,錫伯族,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程度。她於1942年8月出生在法庫縣一個貧窮的木匠家庭里。 她1960年9月中學畢業就參加了工作,代課教師、民辦教師、小學教師、中學教師,她都干過。坎坎坷坷、風風雨雨地走過二十年。1979年她隨當兵的愛人轉業—同回到她們的故鄉法庫縣。分配到法庫縣文化館創編股,搞文學創作輔導工作。 她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散文協會會員、遼寧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鐵嶺市作家協會理事,鐵嶺市民間藝術家協會副理事長。在法庫縣文化館工作期間還曾擔任過縣文聯秘書長,縣文化館副書記、副館長等職務。1994年從鐵嶺市文聯退休。 這些年她曾參加過吉林師范大學函授學習兩年,1982年、1984年先後兩次參加省民間文學搜集整理輔導班學習,1985年又參加北京人文函授大學的學習,給搜集整理民間文學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從1985年十月開始,她接受了《中國民間文學遼寧卷·縣區資料本》的搜集整理編輯工作。於1987年4月,《中國民間文學遼寧卷·法庫資料本》出版了,當時是我市各縣區出書最早的一家。受到省委宣傳部、省民委、省民研集成辦的嘉獎,獲得一等獎。並獲鐵嶺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市文聯、市民委授予一等獎。她本人又得到國家文化部、中國民研集成辦授予先進工作者的光榮稱號。 她從小就喜歡文學。在國家、省、市級報刊上發表民間故事、民間傳說、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30多篇。 近幾年,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各條戰線涌現出不少風雲人物,為了弘揚改革開放的成果,弘揚正氣,她幾年來寫了一百多萬字的報告文學,並編輯出版了報告文學集《銀州衛士》等奉系軍閥元老——楊宇霆(1886-1929) 楊宇霆原籍宋道口鎮代嶺村,原名玉亭,字凌閣(又作鄰葛)。祖父楊正榮於清同治年間攜眷逃荒關外,在遼寧省法庫縣蛇山溝村落戶。父楊永昌,母親張氏,以開大車店為生。1885年農歷七月二十日楊宇霆出生時,家境已好轉。父親靠勞動起家,認為讀書無用,因此反對宇霆上學,後經人勸說,才勉強答應他上了私 法庫縣 菩提聖境
塾。 入學後,啟蒙老師高先生發現他聰穎過人,刻苦好學,有過目成誦之才,怕誤了他的前程,隨將其介紹到鐵嶺縣張秀才那裡就讀,楊宇霆16歲便考中秀才。廢科舉後,由堂兄資助赴日本士官學校留學。在日本學習期間,常和於珍(後任東北軍將軍)、邢士廉(後任東北軍師長)、熙洽(後任東北軍吉林駐軍參謀長)一起談論國事,與孫中山、蔣介石、傅作義也有書信來往。回國後即步入軍界,由排長、連長,很快晉升為軍械廠廠長。他治軍嚴謹,軍紀嚴明,任少校教官時,深夜搞緊急集合訓練,總能從隊列中挑出不穿襪子的士兵當場處罰。有一次他外出歸來,哨兵聽出是他的聲音,不問口令就放他入內,結果他處罰了哨兵。張作霖非常賞識他的才幹,調他任二十七師參謀長。此後他協助張作霖逐步打開東北的政治、軍事局面,個人也隨之揚名,成為張作霖身邊的紅人,在東北有「智囊」、「小諸葛」之稱。
賈連元
賈連搜索元(1897-1975年)奉天法庫(今遼寧省法庫縣)人。著名醫生。1927年在南滿醫學堂畢業後,留校任講師。 1929年,賈連元與同窗張柏岩等一起來到哈爾濱,曾任哈爾濱市立醫院內科主任、院長等職。1941年留學日本,獲日本國厚生省醫學博士學位。 日本投降後,他與張柏岩等自發組織了衛生系統維持會,組織醫護人員保護醫院,開展醫療工作,並出任哈爾濱市臨時政府的衛生局長兼哈爾濱第一醫院院長。1946年4月,任哈爾濱市傳染病醫院院長,同張柏岩一起為防止1947年鼠疫在哈爾濱蔓延作出了重要貢獻。 賈連元學識淵博,通曉英、日、德、法4國語言,特別是在精神病學研究、臨床治療等方面成就卓著;同時,還對癍疹傷寒、霍亂的防治進行過研究,有不少成果問世。在從事醫學教育工作中,賈連元培養了一批內科學和精神病學方面的人才。賈連元是九三學社哈爾濱分社的創始人之一,曾任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
車向忱
車向忱(1898-1971)原名車慶和。遼寧法庫人。早年就讀於法庫縣中學,1918年考入北京大學補習班。1919年參加北京五四愛國運動,同年秋考入中國大學法科,後改學哲學。熱心於教育救國,參與創辦中國大學平民夜校,兼主任。1925年大學畢業後回沈陽,先後在省立第三高中、東北大學附中和第一高中任教,並創辦平民學校普及平民教育。1928年9月成立奉天平民教育促進會,任總幹事。1929年夏發起組織遼寧省國民常識促進會,被推選為主任幹事、會長,兼辦《常識半月刊》。在張學良的支持下,共辦城市平民學校41處,農村平民學校200所。他堅持反對日本侵略,進行愛國宣傳教育,並兼拒毒聯合會負責人,發動會員開展拒毒禁煙活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流亡北平,參與發起成立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被選為常務委員。11月代表救國會赴南京面見蔣介石,提出出兵抗日、援助東北義勇軍等七項要求。1932年潛往東北慰問東北義勇軍,先後尋見鄧鐵梅、唐聚五、李杜、馬佔山、蘇炳文等部,慰問並鼓勵他們堅持抗日斗爭。 1933年3月率東北大學學生赴長城前線慰問抗日部隊。1934年在北平接辦東北難民教養院,主持東北義勇軍眷屬生產自救事宜。1935年夏應東北軍將領王以哲之邀到西安,創辦東北競存小學任校長。同年冬積極促進王以哲同紅軍實行停戰聯合抗日。1936年9月發起成立東北民眾救亡會,被選為主任委員。他為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做出了貢獻。1937年1月參與發起成立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國大同盟。抗日戰爭爆發後曾遭國民黨當局逮捕,經各方營救獲釋。後在西安主辦東北競存中學,同任教的中共地下黨員密切合作,培養了一批革命人才。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12月到延安會見毛澤東等。1946年返回東北,任嫩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嫩江省聯合中學校長,9月任東北行政委員會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哈爾濱大學校長,主持東北解放區的教育工作。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東北人民政府委員兼教育部部長並兼東北實驗學校校長、沈陽師范師院院長,遼寧省副省長兼省體委主任、沈陽體育學院院長等職。被選為第一至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第四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遼寧省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等。他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愛國民主戰士。1971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張柏岩
張柏岩(1899-1962年)字松山,奉天法庫(今遼寧省法庫縣)人。著名醫生。 張柏岩1915年考入奉天南滿醫學堂,修業6年,於1920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之後,曾在沈陽、長春地區鐵路醫院任醫生。 1929年,張柏岩來到哈爾濱,先後在東省特區醫院、哈爾濱市第一醫院任外科主任、院長。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在社會上很有名望。 1935年12月,抗日英雄趙一曼在黑龍江省珠河縣(今尚志縣)一次戰斗中左腿負傷,傷口化膿潰爛,生命垂危。日本憲兵隊為了從趙一曼口中得到重要情報,便把她送到哈爾濱市立醫院,由張柏岩為她治傷。張柏岩欽佩趙一曼高尚的民族氣節,以他高超的技藝精心為之治療,並義正詞嚴地抗議日本特務對趙一曼的摧殘,迫使敵人在趙一曼治療期間不再對趙一曼進行「提審」,使他得以專心為趙一曼治傷。由於張柏岩的精心治療,趙一曼的傷勢得以好轉,從不能走動,恢復到可以拄杖散步。後來趙一曼沒能逃出敵人的魔掌而犧牲。但張柏岩以民族大義為重,冒著危險為民族英雄治傷的事跡卻一直為人民所傳誦。 1946年哈爾濱市人民政府任命張柏岩為市衛生局長、防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撤退時,炸毀了設在哈爾濱平房區「731部隊」本部的細菌工廠,致使哈爾濱在1946年8月天花、鼠疫、霍亂流行。在這危難時刻,張柏岩受命指揮防治工作。他和廣大醫務工作者、群眾一起,克服各種困難,終於使這場瘟疫得以撲滅。 東北解放戰爭中,張柏岩於1948年率6個手術隊赴錦州戰役前線救治傷員,勝利完成任務。1955年,張柏岩出任哈爾濱市副市長。
馮基平
馮基平(1911-1983),遼寧省法庫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中共遼陽縣委書記,北平市委軍委東北炮八旅旅委書記。1932年因叛徒出賣在北平被捕,關押在國民黨北平軍人反省分院(亦稱草嵐子監獄)。1935年經黨組織營救,被保釋就醫。出獄後曾任山西省犧牲救國同盟會常委,同蒲鐵路、正太鐵路工委書記,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山西國民軍官教導九團政治部主任,山西青年決死四縱隊十九團團長。1942年進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44年至1949年,曾任綏蒙保安處副處長,晉綏邊區駐晉察冀邊區辦事處政治委員,晉綏公安局平津工作站站長,中央社會部直屬工作站站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北京市公安局處長、副局長、局長,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檢察署檢察長、政法委員會副主任、建委主任、農委書記、副市長,中共北京市委常委、書記,中共陝西省委書記,國務院副秘書長。是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八、十二大代表,第十二屆中顧委委員。1983年9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徐天欣
徐天欣1937年生,遼寧法庫縣人。1960年畢業於遼寧大學中文系,同年參加工作。35年來,他先後在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鐵嶺縣評劇團、文化館、縣委宣傳部、文藝宣傳隊、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區委宣傳部、市文化局等單位擔任過教員、編劇、劇團團長、文藝隊長、宣傳科長、劇目室主任等職。1985年任鐵嶺市藝術研究所所長兼黨支部書記,獲正高級職稱研究員。 多年來,他心系鄉土文化的研究,撰寫了幾百篇文章,先後公開出版了《遼北歷史》、《鐵嶺歷史名人》二本書(合著)。他撰寫的大量文章,有一鮮明的特徵,那就是它的開創性和地域性。他深知「越有民族性,越有國際性,越有地方性,越有全國性。」所以他撰寫論文、考錄十分注意研究和展現遼北歷史文化藝術的表象和內涵;研究當代文化藝術則不忘其指導地域文化的應用價值。這主要體現在《遼北遼金樂舞活動考述》、《從古詩文中看東北秧歌》、《關於遼北文化土層的答問》、《試論遼北秧歌的歷史特徵》等文章 法庫縣
之中。徐天欣同志的科研成果,曾產生了較大的社會效益。其中有的被市政府採用,被選進《鐵嶺市志》分卷《鐵嶺市文化志》。他撰寫的《鐵嶺歷史名人》一書,被認為政府修志工作的突出成果,成了鐵嶺人民愛家鄉、愛祖國的教材,市長特為該書寫了前言,向全市人民推薦。 徐天欣被喻為「遼北土文化研究第一人」,如他撰寫的《高其佩和指頭畫》,闡述了鐵嶺指頭畫的源流。他撰文介紹法庫人任慶泰是《第一個把中國戲曲搬上銀幕的人》。徐天欣還考證並發現了鐵嶺的張德彝是第一個把外國戲劇介紹給中國的。他發表了《小鳳仙在鐵嶺》、《李成梁故鄉軼事》、《魏燮均及其詩》等文章。他撰寫的論文、考錄,有的被其他刊物轉載,有的被外國翻譯。 徐天欣對遼北文化事業的開拓和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他參編的《中國曲志、遼寧卷》,獲得文化部的紀念獎;參與主編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遼寧卷·鐵嶺資料本》榮獲省文化廳二等獎。他撰寫的論文《遼北遼金樂舞活動考述》,獲得了遼寧省文化廳頒發的科研成果一等獎。《太平鼓源流考略》獲省論文一等獎。主持編撰的省重點藝術科研項目《鐵嶺戲曲志》和《鐵嶺曲藝志》均獲得了遼寧省藝術科研成果一等獎。 《中國戲劇年鑒》載文「遼寧戲劇四十年」。在這篇戲劇史冊中,徐天欣被列入遼寧戲劇界名人之一。 徐天欣是遼寧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鐵嶺市民間藝術家協會理事、遼寧省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會會員和鐵嶺市政協特邀文史委員。
王愫筠
王愫筠,女,錫伯族,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程度。她於1942年8月出生在法庫縣一個貧窮的木匠家庭里。 她1960年9月中學畢業就參加了工作,代課教師、民辦教師、小學教師、中學教師,她都干過。坎坎坷坷、風風雨雨地走過二十年。1979年她隨當兵的愛人轉業—同回到她們的故鄉法庫縣。分配到法庫縣文化館創編股,搞文學創作輔導工作。 她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散文協會會員、遼寧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鐵嶺市作家協會理事,鐵嶺市民間藝術家協會副理事長。在法庫縣文化館工作期間還曾擔任過縣文聯秘書長,縣文化館副書記、副館長等職務。1994年從鐵嶺市文聯退休。 這些年她曾參加過吉林師范大學函授學習兩年,1982年、1984年先後兩次參加省民間文學搜集整理輔導班學習,1985年又參加北京人文函授大學的學習,給搜集整理民間文學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從1985年十月開始,她接受了《中國民間文學遼寧卷·縣區資料本》的搜集整理編輯工作。於1987年4月,《中國民間文學遼寧卷·法庫資料本》出版了,當時是我市各縣區出書最早的一家。受到省委宣傳部、省民委、省民研集成辦的嘉獎,獲得一等獎。並獲鐵嶺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市文聯、市民委授予一等獎。她本人又得到國家文化部、中國民研集成辦授予先進工作者的光榮稱號。 她從小就喜歡文學。在國家、省、市級報刊上發表民間故事、民間傳說、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30多篇。 近幾年,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各條戰線涌現出不少風雲人物,為了弘揚改革開放的成果,弘揚正氣,她幾年來寫了一百多萬字的報告文學,並編輯出版了報告文學集《銀州衛士》等。
9. 沈陽最高的山峰是哪座海拔多少
沈陽市最高的山峰在法庫縣的北八虎山。它的海拔442米米,是經過考證的,是迄今為止在沈陽市境內的第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