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一軍事理論論文題目怎麼寫
軍事理論方面,如果只是大一的,不用寫得太過深入,但是可以從當下發生的熱點去切入,這樣會有更多的資料讓你查閱,同時也能夠讓你結合自己所學來寫論文。
Ⅱ 軍事理論論文
手機寫的限字,留下郵箱,我發給你。
在接受軍事理論的教育之前,我總感覺,自己並沒有參軍,自然軍事就離自己很遙遠,看到身邊的身著戎裝的軍人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想法。但是,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認為軍事,是一個國家安全穩定的堅強後盾,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強有力的表現,更是一個血性男兒應當為之奮斗,為之拼搏的永恆主題。由此,我體會到了軍事的那種震撼的力量,那種男子漢氣概的彰顯。對軍人,生成了一股濃烈的敬意,還有熱切的嚮往。到目前為止,軍理老師主要介紹了兩種戰爭思想,一個是孫子兵法,另外一個是毛澤東軍事思想。在我看來,孫子兵法簡約概括,從高度抽象的角度來闡發作戰制敵的思想。雖然已經是一千多年前的理論,但是由於他採用了保留作戰經典思想,和高度抽象的方法,使得該兵法對於今天的我們仍然有著指導意義。在軍界,商界,甚至文化界,都被廣泛的應用,真可謂家喻戶曉,尤其是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樣的思想,分別在不同的情況下,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而軍事家毛澤東,綜合吸收了前人軍事理論的精華,並加以創造和發展,通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戰爭實踐,形成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毛澤東軍事思想理論。該理論,除了包含豐富的作戰方法,還充滿了哲學的色彩,其正確性,先進性,指導性,都值得我們去深入的研究體會,並結合具體情況,加以發展完善。這兩種思想,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人類軍事理論的智慧。同時,我覺得,對於我們當代大學生而言,應該培養一種軍人的氣魄,軍人的情操,軍人的雄心,而這些與強烈的愛國情懷是分不開的。.現在,世界上仍然在發生很多針對華人的不公平事件。像華人在外受歧視,甚至被辱,國家領空遭受侵犯,國家自主權利受到干涉,面對這些行為,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應該拍案而起,強烈的表達自己的憤怒。在這個角度來看,只有強大,才有說話的權利,才有受尊重的資本。古往今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很多戰爭,最後都是正義戰勝了邪惡,但是實際上,是勝利的一方,才能成為正義的一方。而軍事力量又是一個國家的強大的最有力的表示。所以,要想捍衛祖國的利益,保衛祖國的領土,使祖國屹立於東方,最重要的就是要每個人都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懷,國家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什麼國土之爭,歷史爭議,分裂活動,歸根結底,軍事是最有力,最徹底的解決手段。雖然,人們有時會採取和平解決問題的辦法,但實際上,在裡面起主要作用的,是軍事力量的威懾。強大的軍事力量,是和平與戰爭所圍繞的永恆主題,也是歷史的真理。
Ⅲ 求軍事理論課論文 題目 富國強兵共築長城 1500字以上
在接受軍事理論的教育之前,我總感覺,自己並沒有參軍,自然軍事就離自己很遙遠,看到身邊的身著戎裝的軍人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想法。但是,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認為軍事,是一個國家安全穩定的堅強後盾,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強有力的表現,更是一個血性男兒應當為之奮斗,為之拼搏的永恆主題。由此,我體會到了軍事的那種震撼的力量,那種男子漢氣概的彰顯。對軍人,生成了一股濃烈的敬意,還有熱切的嚮往。到目前為止,軍理老師主要介紹了兩種戰爭思想,一個是孫子兵法,另外一個是毛澤東軍事思想。在我看來,孫子兵法簡約概括,從高度抽象的角度來闡發作戰制敵的思想。雖然已經是一千多年前的理論,但是由於他採用了保留作戰經典思想,和高度抽象的方法,使得該兵法對於今天的我們仍然有著指導意義。在軍界,商界,甚至文化界,都被廣泛的應用,真可謂家喻戶曉,尤其是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樣的思想,分別在不同的情況下,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而軍事家毛澤東,綜合吸收了前人軍事理論的精華,並加以創造和發展,通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戰爭實踐,形成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毛澤東軍事思想理論。該理論,除了包含豐富的作戰方法,還充滿了哲學的色彩,其正確性,先進性,指導性,都值得我們去深入的研究體會,並結合具體情況,加以發展完善。這兩種思想,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人類軍事理論的智慧。同時,我覺得,對於我們當代大學生而言,應該培養一種軍人的氣魄,軍人的情操,軍人的雄心,而這些與強烈的愛國情懷是分不開的。.現在,世界上仍然在發生很多針對華人的不公平事件。像華人在外受歧視,甚至被辱,國家領空遭受侵犯,國家自主權利受到干涉,面對這些行為,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應該拍案而起,強烈的表達自己的憤怒。在這個角度來看,只有強大,才有說話的權利,才有受尊重的資本。古往今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很多戰爭,最後都是正義戰勝了邪惡,但是實際上,是勝利的一方,才能成為正義的一方。而軍事力量又是一個國家的強大的最有力的表示。所以,要想捍衛祖國的利益,保衛祖國的領土,使祖國屹立於東方,最重要的就是要每個人都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懷,國家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什麼國土之爭,歷史爭議,分裂活動,歸根結底,軍事是最有力,最徹底的解決手段。雖然,人們有時會採取和平解決問題的辦法,但實際上,在裡面起主要作用的,是軍事力量的威懾。強大的軍事力量,是和平與戰爭所圍繞的永恆主題,也是歷史的真理
Ⅳ 軍事理論論文。。。。2500字
國防科技與軍事是密切相關的兩個領域。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軍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國防科技領域的形成與發展;國防科技的發展為軍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質技術手段,在此同時還會促使軍事領域不斷發生變革,甚至導致出現軍事革命;軍事上的變革和戰爭提出了新的需要又會給國防科技發展以新的推動力。國防科技與軍事之間相互關系的這種機制或邏輯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規律。近幾年來,新軍事革命問題成為人們關心的熱門話題。實際上,新軍事革命正是上述客觀規律在軍事高技術迅速發展這一特定條件下的反映。當然,國防科技與軍事的關系還會受到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
一、軍事上的需要是國防科技發展的強大動力
社會的需要是科技發展的動力。恩格斯曾指出:「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5頁)。同樣的,作為整個科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防科技,則是社會的特殊需要———軍事需要的產物,而且這種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國防科技推向前進。
自從國家產生以後,為了維護國家的領土主權以及維護和獲取國家的根本戰略利益,便產生了國防和國家間的戰爭。為了鞏固國防或為了奪取戰爭的勝利,各國都力圖掌握更先進的軍事技術手段,於是便組織專門力量研製武器裝備,國防科技便由此產生。由於新的武器的發明和使用可以造成軍事上的巨大優勢,從而使得「最幼稚的公理論者」,也從「手槍戰勝利劍」的鐵的事實中,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國防科技對於軍事及戰爭的重要影響,因此國防科技便愈來愈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正如科學學創始人丁·貝爾納所認為的:「自古以來,改進戰爭技術,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學。這並不是由於科學傢具有好戰的特性,而是因為戰爭的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加急迫。各國君主和政府不那麼樂於向其他研究工作提供津貼,都樂於向軍用研究工作提供經費,因為科學界能研製出新的裝備,而這種裝備由於十分新穎,在軍事上極為重要」。這里如實地指出了為滿足軍事上的需要研製武器裝備,是國防科技發展的動力和主要任務與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從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長達40餘年的冷戰歲月,美蘇兩國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爭,兩國都執行優先發展國防科技的戰略,並要求國防科技部門為軍隊研製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戰術技術性能上超過對方的先進武器裝備。在軍事需求的強烈刺激下,兩國的國防科技發展獲得了強大的推動力,達到了極度的繁榮。許多其他國家在這種臨戰狀態下也被迫採取相應的對策加速國防科技的發展。據統計,到80年代中期,世界各國每年的國防科研經費累計高達800~1000億美元。就這樣,在冷戰的軍事需求的推動下,國防科技發展進入了軍事高技術時代。
冷戰結束以後,世界主要國家都調整了軍事戰略,壓縮了軍費開支,軍事需求從原先既追求武器裝備的數量又重視其質量轉向主要追求其高質量,國防科技也因此而進入注重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新時期,即進入了「打什麼仗需要什麼武器就能研製出什麼武器」的新時期。
自90年代初開始,美國國防部、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及三軍,每年都要研究並提出美軍的軍事需求,同時根據這種需求制定和調整其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計劃。例如,1996年,美軍又確定了新的未來11大軍事需求,為滿足這些軍事需求還分別制定了國防科技「基礎研究計劃」、《國防技術領域計劃》和《聯合作戰科學技術計劃》,這些計劃對所要研究發展的科學技術領域及武器裝備所要達到的性能要求都有明確的規定。俄羅斯、日本及西歐國家也採取了類似的舉措。由於未來的軍事需求主要是關於信息戰能力的需求,因此有關國家的國防科技發展正緊密圍繞奪取信息優勢的信息戰技術、C3I系統和精確制導武器等軍事高技術開展研究工作。
綜上所述,國防科技完全是在軍事或國防的需要的推動下不斷獲得發展的。國不可一日無防,國防不可一日無科學技術。展望未來,世界各國的國防科技都將在軍事需求的不斷推動下,繼續不斷地獲得發展,並隨著軍事需求的高技術化而日益走向高技術化。
二、國防科技發展對武器裝備的影響
軍事上的需要導致國防科技的發展,而國防科技發展為了滿足軍事上的需要,必須不斷研製出新型武器裝備,因而必然對武器裝備,即對軍事技術手段產生重大影響。
總體上看,直接從事武器裝備研製的國防科技對武器裝備發展的影響是全面的、決定性的。這集中表現在:使武器裝備的原理和種類不斷多樣化、結構逐漸復雜化、性能日益得到提高。
由於國防科研的開展,使許多新的理論、原理和技術被用於武器裝備之中,從而不斷出現一批又一批概念全新的武器裝備。從利用機械能殺傷敵人的冷兵器到利用化學能的近代火器(包括槍、炮、普通炸彈、氫彈、中子彈、激光武器、電磁微波武器),甚至是利用生物遺傳密碼對付敵人的生物武器等,各種各樣的武器裝備無一不是國防科研的重要成果。從種類上統計,國防科研大致已使武器裝備從冷兵器時代的20多種發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200多種,現在又進一步增加到1000種以上。
隨著武器裝備的種類越來越多、概念越來越新,其結構也越來越復雜。早期的武器僅由幾個零部件構成,後來發展到包括數十個、數百個零部件,現在已增加到數千個、數萬個甚至上千萬個零部件,其復雜性增加了若干個數量級。
在武器裝備的性能方面,集中表現在國防科技的發展使武器裝備的作用距離和作用范圍不斷擴大,可靠性日益增強,射程、威力(精度和殺傷半徑)、機動性和生存能力都在逐漸提高。
現代雷達的探測距離已達數十公里至數千公里以上,現代的偵察探測 裝置可以在數百里之外甚至4萬多公里的同步軌道上監視地面的目標。如美國的KH-12照像偵察衛星在幾百公里軌道上對地面目標的分辯率為01米,一次照像即可覆蓋數百平方公里的地面區域。
至於戰鬥武器系統性能的提高,更令人驚嘆不已。例如,在作用距離或射程方面,採用增程技術可使火炮的射程從20多公里增大到50公里以上。在命中精度方面,採用制導炮彈可使射擊精度達0.3米,各種導彈的射程則可依據需要任意控制,其中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已達1萬多公里,命中精度在10米以內;採用空中加油技術可使軍用飛機作遠距離的甚至是作不著陸的環球飛行等。在殺傷力方面,國防科技已使單件兵器的殺傷威力大得驚人。
武器系統殺傷力的提高,主要是由於新的國防科研成果被用於武器系統,使其各方面的性能都得到明顯改進的結果。軍事運籌學建立了一系列理論模型來確定武器的殺傷效能與有關性能之間的關系。比較典型的一個數學模型是:式中:a、N1、λ1、P1依次為一方武器的作戰效能、數量(如火炮數或坦克數)、射速和每發彈的殺傷概率:N2、λ2、P2則依次為另一方武器的數量、射速和殺傷概率。從上式可見,只要提高自己所掌握的武器的性能,就可以明顯提高其作戰效能。通過採用精確制導技術、高爆彈葯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完全可以達到這一目的。例如,美國的155毫米榴彈炮,由於採用了「銅斑蛇」激光制導炮彈,使其對坦克的命中概率比使用普通非制導炮彈提高了2500倍。現代坦克和大口徑火炮由於採用了自動裝填機、計算機火控系統,反應時間由數十秒縮短在10秒以內,射速提高了一倍以上。現在研製的坦克、飛機、軍艦等的機動速度和戰場靈活性都有了明顯提高,而且普遍裝備有電子對抗設備,甚至採用嶄新的隱身技術來對付敵方的攻擊,以確保自己的生存。
現代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對武器裝備性能的影響是全面的,而且使其性能改進的范圍之廣、程度之高是過去任何時代所無法比擬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各國所研製的一代又一代的新式武器和一次又一次的戰爭實踐證明,為一種武器所提供的高技術含量趙多,其性能越好,戰斗效能就越高。原子彈、氫彈和中子彈等核武器的摧毀能力是眾所周知的,各種高技術常規武器的打擊能力也在海灣戰爭中得到了充爭證明。現在,配備有先進電子設備和精確制導武器的6架F-111或3架F-15戰斗機就能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時300架B-17轟炸機才能完成的作戰任務,而8架F-117A隱身戰斗機只要配備2架空中加油機就能完成75架非隱身作戰飛機和支援飛機才能完成的空襲任務。更有甚者,一艘現代大型攻擊型航空母艦的作戰能力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全部海軍艦隊攻擊力的總和。
現代國防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正在並還將導致更多更新的高技術武器裝備問世,如計算機病毒、電磁微波炸彈和炮彈等信息戰武器以及天基和空基高能激光武器、無人作戰航空器、微型偵察探測器、微型攻擊機器人等。這一切將使未來的軍事領域發生深刻的變化。
三、國防科技的重大突破導致軍事上的變革
國防科技發展可為軍事或戰爭的需要提供必不可少的武器裝備。與此同時,國防科技發展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即戰術技術性能得到極大提高的新技術或新型武器裝備的研製成功往往會導致軍事領域發生變革,或發生軍事革命。這種變革涉及軍事理論或軍事學說的各個方面,而且接照馬克思主義軍事學說的觀點,軍事理論的變革主要體現為作戰方式的變革和軍隊編制構成的變革。
(一)新武器強制性地引起作戰方式的變革
所謂作戰方法,就是戰爭過程中的用兵方法,即組織兵力、兵器實施戰斗的方式或方法。作戰方法種類繁多,如按行動類型區分,有進功方法、防禦方法等;按行動規模區分,有戰略、戰役和戰術范圍的作戰方法;按軍兵種劃分,有空戰、海戰、陸戰、坦克戰、炮戰、化學戰等作戰方法。軍事史表明,所有這些作戰方法都是由武器裝備決定的,即有什麼樣的武器裝備,就有什麼樣的作戰方法。正如恩格斯所提出的:「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於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於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7)從古至今,要在戰場上有效地殺傷敵人以及抵禦敵人的進攻,必須依靠手中的武器並充分發揮武器的效能,因此作戰方式、方法必然會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而變化。
當青銅器和鐵兵器出現以後,遠古時期沒有隊形的搏鬥便被有嚴格組織的戰斗隊形———「陣」(如古羅馬軍隊的方陣)所取代。
弓箭發明以後,較遠距離的射箭便成為一種作戰方式,而且使古代戰車及騎兵受到威脅,於是出現了專門的步兵及步兵戰術。
火葯的發明,迎來了軍事發展的一個新時代。使用火葯的火槍、火炮發明並用於戰爭以後,先後出現了線式戰術、散兵戰術及線式和散兵相結合的戰術。而且,隨著軍事技術的改進,巷戰的方式方法也在發生變化。老式的建築街壘和防街壘的方法被炮彈和炸葯所粉碎。18世紀60年代以後,艦載線膛炮、無煙火葯等伴隨著蒸汽動力艦船技術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從而出現了成一線縱列隊形進行集火射擊的海戰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坦克、飛機和航空母艦等一系列新式武器裝備獲得了迅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相繼產生了飛機、火炮和坦克相配合、梯次快速裝甲集群突擊的閃擊戰術及大縱深作戰方法,還出現了空中戰役、空降作戰、戰略轟炸等新戰法。戰列艦在海戰中的地位最終被航空母艦所取代,艦載機的制空作戰講座-35-中國國防科技信息1998年第3期和空中轟炸攻擊作戰成為爭奪制海權的關鍵。由於多軍兵種的誕生,多軍兵種的聯合作戰逐漸變成了主要的作戰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70年代以來,由於以探測技術、C3I系統、電子戰技術等信息技術的精確制導武器等為代表的軍事高技術的崛起和發展,正在軍事領域引起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其中作戰方式的變革尤為引人注目。海灣戰爭和波黑戰爭都表明,使用精確制導武器的中遠程精確打擊作戰、空襲與反空襲作戰、爭奪電磁頻譜使用權的電子戰等已成為現代戰爭的典型作戰方式。
現在已可以斷言,隨著國防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以計算機病毒等為手段的攻擊計算機互聯網路、通信系統、金融系統的信息戰,以及用各種「軟殺傷」武器或「硬殺傷」武器摧毀C3I系統的指揮控制戰即將成為未來高技術戰爭的嶄新作戰方式。
(二)新武器引起軍隊組織編制的改變
隨著武器裝備的不斷發展,軍隊的軍兵種結構及規模(包括編制人數和武器裝備的數量)也不斷發生相應的變化。恩格斯在談到這一問題時曾指出:「隨著新的作戰工具即射擊火器的發展,軍隊的整個內部組織就必然改變了,各個人藉以組成軍隊並能作為軍隊行動的那些關系就改變了,各個軍隊相互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1卷,北京:戰士出版社,1981.53)實際上不只是火器如此,各種新武器的發明也都會帶來類似的變化。
新武器裝備導致新軍兵種的誕生和舊兵種的消亡,已是公認的歷史事實。
從古代到20世紀初,軍隊一直由陸軍和海軍組成,而且以陸軍為主,兵種也不多。步兵是最老和最基本的兵種。步槍發明以後,手持冷兵器格鬥的步兵被步槍手所取代,步兵逐漸形成了班、排、連、營、團、師的組織體制。火炮用於戰爭,導致了炮兵的出現。隨著化學武器、坦克、通信設備等各種武器和技術裝備的出現,陸軍中又增加了防化兵、通信兵、裝甲兵、工程兵、偵察兵等兵種。機槍、坦克和裝甲車輛大量裝備部隊使在戰場上馳聘了幾千年之久的騎兵退出了戰爭舞台。海軍由於任務的特殊性一直是一個獨立軍種。潛艇、導彈、核武器及航空母艦的發展,使大炮巨艦主義成為歷史。主要以航空母艦為基地的海軍航空兵這一海軍新兵種的建立使海軍艦隊的構成由以戰列艦為中心變為以航空母艦為中心。
飛機的研製成功並用於空戰標志著空中戰場的開辟。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步顯示出飛機這一新裝備的重大作用,隨後空軍這一嶄新的軍種在各國紛紛建立。軍用飛機的發展又引起空降兵的出現,同時促進了高炮、防空導彈和雷達的研製,進而導致了防空兵的問世。此外,進入60年代以後,由於核彈頭及其運載裝置的發展,一些核大國還組建了戰略火箭軍或戰略核部隊這一新軍種。
據預測,隨著信息戰技術和軍用航天器(包括各種偵察衛星、作戰衛星、軍用空間站、軍用空天飛機等)及空間武器系統(天基定向能武器、動能武器、電磁脈沖武器等)的發展,未來很可能出現全新的信息戰和天戰等更新的軍兵種或作戰部隊。
為了合理地利用多軍兵種的各種武器裝備更有效地進行作戰,以增強進攻和防禦能力,許多國家又組建了包括多軍兵種的合成軍。新武器裝備的出現除了引起軍兵種類型的變化之外,還會引起軍隊中各國兵種構成比例和軍隊規模的變化。
一般而論,新武器裝備的新技術含量高,性能較優異,但結構復雜,造價昂貴,因此各國只能根據需要和可能組建相應的軍兵種,並隨著國防科技和經濟發展逐步增大技術性的軍兵種在整個軍隊構成中的比例。以前蘇軍為例,20年代各軍種的比例是:陸軍98.6%,空軍0.5%,海軍10%,30年代末上述比例依次變為75.2%,12.8%,9.7%,其餘2.3%為新組建的國土防空軍。這種比例一直保持至50年代末。60年代以後,由於新武器裝備的發展,戰略火箭軍組建,上述比例發生了重大改變。到80年代末,前蘇軍的軍種結構為:陸軍45.2%,空軍10.7%,海軍10.7%,防空軍12.3%,戰略火箭軍7.1%,邊防軍5.5%,內衛軍8?%。不但如此,陸軍、邊防軍、內衛軍等都是由多軍種組成的合成部隊。美軍的技術軍兵種比例也逐漸增大,80年代末,美陸、海、空三軍的比例為35.9%、27.0%、27.9%,此外還有9.2%的海軍陸戰隊。至於兵種的構成比例,也大致是技術兵種比例逐漸增大。如現在不少國家都組建了強大的裝甲兵、電子戰部隊等。
由於新武器的性能發生了質的飛躍,從而使部隊的戰鬥力越來越強。現在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相比,取得同樣的作戰效果,所需兵器兵力只及第二次大戰時的10~20%。另一方面,由於新武器的殺傷力、破壞力極大,使用大量兵器兵力容易造成更大的損失,並增大後勤保障的難度。因此,從必要性、可行性及減少不必要的損失等各方面因素出發,各國軍隊的規模及編制單位的構成就越來越小。
部隊的戰斗人員雖然在減少,但由於武器裝備結構越來越復雜,維護保養任務和消耗量越來越大,因此軍隊的工程技術人員、後勤保障人員等均在增加。例如,戰時美軍部隊的戰斗人員和保障人員的比例為1:3,有時甚至達1:5。平時,美軍正規部隊中有一半為文職人員。
一方面部隊的戰斗人員在減少,另一方面部隊的保障人員在增加,這似乎存在著矛盾。如果在保持部隊擁有可靠的戰斗能力條件下,盡量減少武器裝備和戰斗人員的數量,則技術保障和勤務保障任務量均可明顯減少,保障人員數量也可減少,從而保證整個部隊的規模縮小。這正是目前各國軍隊確定組織編制的一個重要出發點。
總之,隨著國防科技的不斷發展和武器裝備的日益現代化、高技術化,軍隊的組織編制將進一步從數量規模型轉變為質量效能型,從人力密集型轉變為科技密集型。
Ⅳ 軍事理論論文該寫個什麼題目
軍人應在戰爭中成長!or 忍讓不是永久的和諧 or 該出手時就出手 or
Ⅵ 求一篇有關軍事理論的論文,題目如下
「軍事思維理論的發展是同軍事實踐緊密相聯的,有什麼樣的軍事實踐就有什麼版樣的軍事思維,因而也就有權什麼樣的軍事思維理論。」 [2](P2)「軍事思維的歷史與戰爭的歷史同樣悠久」。[3]軍事思維學是「軍事理論觀點的系統化」[4](P27)。這些論斷...www.wsdxs.cn/html/zhexueqita/20090404/72902.html
Ⅶ 跪求一篇3000字以上地軍事理論課論文,論文題目是軍事與大學生,不要網上能搜索到地!
克勞塞維茨在探討戰爭的屬性問題時認為,戰爭的目的就是要戰勝敵人、打敗敵人,透過戰爭的全部現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傾向來看,戰爭是個奇怪的三位一體:暴烈性的要素,使戰爭成為一種盲目的自然沖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動,使戰爭成為一種自由的精神活動;作為政治工具的從屬性,使戰爭成為一種純粹的理智行為。這三個方面,分別主要同人民、統帥和它的軍隊以及政府有關。他說:"這三種傾向像三條不同的規律,深藏在戰爭的性質之中,同時起著不同的作用。"(《戰爭論》,第1卷,46頁,商務印書館,1982,以下凡引自該書只註明卷次和頁碼)
他在探討戰略和戰術區別的問題時指出:"戰術和戰略是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相互交錯,但在性質上又不相同的兩種活動,如果不精確地確定它們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徹地理解它們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徹地理解它們的內在規律和相互關系"。(第1卷,110頁)
他還在把所謂絕對戰爭和現實戰爭聯系起來考察的基礎上指出,由於在純概念的抽象領域里:所思考的對象"是一場自行其是的、除了服從本身內在的規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規律約束的那些力量的沖突",(第1卷,28頁)因而它導致了戰爭的行動在經常不斷的相互作用下趨向極端。
要根據概然性的規律推斷戰爭,必須依靠情報。他指出:"情報是指我們對敵人和敵國所了解的全部材料,是我們一切想法和行動的基礎。(第1卷,93頁)由於戰爭是一種敵我雙方互相欺詐的行為,一方為取勝對方,總要千方百計地隱蔽真實企圖,製造出種種假象,互相誘騙,因而使得在戰爭中所獲得的情報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絕大部分是不確實的。
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戰爭的特性:首先,戰爭是充滿危險的領域。戰爭是充滿著艱難險阻的活動,當一個人接觸到程度不同的危險時,只具有普通的勇氣是不夠的。要在各種困難的條件下泰然自若,就必須具備巨大的、百折不撓的、天生的勇氣、強烈的榮譽心或久經危險的習慣。
其次,戰爭是充滿勞累的領域。在戰爭中,勞累是暗中束縛人的智力活動和消磨人的心理狀態的許多因素之一。要想不被勞累所壓倒,就需要有一定的體力和精神力量。為此,指揮官應要求軍隊和部下,在戰爭中自覺鍛煉吃苦耐勞的精神。
其三,戰爭是充滿不確實的領域。在戰爭中,一切行動所追求的只是可能的結果,戰爭行動所依據的情況有3/4好像隱蔽在雲霧里一樣,是或多或少不確實的。人們對隱藏著的敵情,只能根據不多的材料進行推測,同時也很難每時每刻都確切地了解自己的情況,從而增加了認識和把握戰爭規律的困難。
其四,戰爭是充滿偶然性的領域。人類的任何活動都不像戰爭那樣,給偶然性這個不速之客留有這樣廣闊的活動地盤。偶然性會增加各種情況的不確實性,並擾亂戰爭事件的進程。由於偶然性的不斷出現,就會不斷發生預期計劃與戰爭實際不符的情況,它直接影響到作戰計劃的實施。
克勞塞維茨通過闡述戰爭特性,指出了戰爭認識的特殊性,他說:"在實際生活里本來很少能做到一切行動都符合實際情況,在戰爭里,就更難做到了。在戰爭同人類其他活動中比較起來,人的認識顯得更不完善,人們會遇到更大的危險和更多的偶然現象,因此,戰爭中的貽誤……也必然要多得多。"(第2卷,707頁)
然而,他又過分誇大了戰爭的不確實性和偶然性的特性,他說:"戰爭中的一切情況都很不確實……一切行動都彷彿是在半明半暗的光線下進行的,而且,一切往往都像在雲霧里和月光下一樣,輪廓變得很大,樣子變得稀奇古怪。這些由於光線微弱而不能完全看清的一切,必須靠才能去推測,或者靠幸運解決問題。因此,在對客觀情況缺乏了解的場合,就只好依靠才能,甚至依靠幸運了。"(第1卷,121頁)
[編輯本段]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
克勞塞維茨在探討什麼是戰爭的問題時,仿效黑格爾以所謂'絕對觀念'構建理論體系的方法,把戰爭區分為"絕對戰爭"和"現實戰爭"兩種形態。並通過分析"絕對戰爭"認為,不應該把戰爭看成是一種單純的暴力和消滅敵人的行為,不應該根據這種簡單的概念,按邏輯推出一系列與現實現象不相符合的結論,而應把絕對戰爭作為整個社會的一部分,放到現實生活中去進行考察。
在現實戰爭中,總是存在著某種足以促使作戰的緊張程度趨向緩和的客觀因素。這種客觀因素在克勞塞維茨看來,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戰爭決不是孤立的行為。戰爭不是突然發生的,它的擴大也不是瞬間的事情,相反,它需要一定的准備,它同戰前的國家生活密切聯系,是由一定時期內各種錯綜復雜的社會政治關系引起的。
第二,戰爭不是短促的一擊。整個戰爭是由一系列邊疆的軍事行動組成的,由於交戰雙方都可以把對方前一行動及其一切現象,作為衡量下一行動的尺度,因而軍事行動向極端發展的趨勢又會得到大大的緩和。
第三,戰爭的結局也不是絕對的。戰敗國往往把失敗看成是在將來的政治關系中還可以得到補救的暫時不幸。
為了簡要說明戰爭與政治的這種內在聯系,克勞塞維茨明確地做出了"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的經典表述。在此基礎上,克勞塞維茨進一步對戰爭與政治的關系問題作了具體的探討。
一方面,政治決定戰爭,它又表現為如下三點:
其一,政治是整體,戰爭是部分,政治產生戰爭。他認為,在考察戰爭與政治這兩個相互矛盾著的因素時,既應注意對它們進行分別的研究,又應善於把它們結合成為一個統一體,進而從總體的意義上認識戰爭的起因問題。
其二,政治是目的,戰爭是手段(或政治是頭腦,戰爭是工具),政治操縱戰爭,軍事觀點從屬於政治觀點。
其三,政治貫穿於戰爭的全過程,不因戰爭的爆發而中斷。在探討這個問題時,克勞塞維茨批判了這樣一種觀點,即認為戰爭在爆發之後,就會脫離政治而成為一種獨立的東西,一種按自己路線發展的東西。
另一方面,戰爭反作用於政治。克勞塞維茨認為,盡管戰爭是由政治目的引起的,戰爭必須服從戰爭意志的支配,但政治目的並不"因此就可以任意地決定一切,它必須適應手段的性質"。(第1卷,43頁)因為戰爭雖然是一種政治交往,但它又是一種與人類其他政治交往不同的活動方式,"是政治交往的繼續,是政治交往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如果說戰爭有特殊的地方,那隻是它的手段特殊而已。"(第1卷,43一44頁)
他還在論述戰爭手段的特殊性時指出:"戰爭是一種巨大的利害關系的沖突,這種方式是用流血方式進行的,它同其他沖突不同之處也正在於此。"(第1卷,135頁)
他論述說,如果政治提出戰爭所不能實現的要求,就會違背政治應該了解它想使用的工具這一必不可少的前提;如果政治能正確判斷戰爭事件的進程,就會同戰爭的目標相適應。如果政治期待從某些戰爭手段和措施中,得到同戰爭的性質不相符合而又不可能得到的效果時,政治就會通過它的決定作用對戰爭發生有害的影響;而如果政治與戰爭的目標相一致時,就能夠對戰爭產生有利的影響。
[編輯本段]消滅敵人軍隊的企圖是戰爭的長矛
克勞塞維茨既認為政治意圖是目的,戰爭是手段,同時又認為,戰爭的政治目的不能任意地決定一切,而必須適應手段的性質,並由此探討了戰爭自身所要達到的目的,亦即戰爭的目標。
他認為,要確有把握地達到戰爭的政治目的,就必須使敵人無力抵抗。就是說,戰爭中的目的必然始終而且只能是打垮敵人,也就是使敵人無力抵抗。在他看來,這是從所謂"絕對戰爭"的純概念中推出來的抽象的戰爭目的。
按照克勞塞維茨的看法,打垮敵人這個抽象的戰爭目的,包括三個要素:一是消滅敵人的軍隊;二是佔領敵人的國土;三是征服敵人的意志。因為敵人的抵抗力量是由軍隊、領土和意志組成的,所以不摧毀這三個要素,則不可能將敵人打垮。在三個要素中,首先應消滅敵人軍隊,然後佔領敵人的國土,最後迫使敵人情和。但這個順序並不是絕對的,因為這三個要素往往是相互影響的。
他還提出,在現實中,並不是到處都有打垮敵人這個抽象的戰爭目的的地位,因此決不能在理論上把它當作一個定則。也就是說,在戰爭中可以達到目標的方法很多,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只限於打垮敵人。如消滅敵人軍隊,佔領敵國領土,占據敵國地區,入侵敵人地區,破壞敵方同盟,消耗敵人力量,等待敵人進攻等都是方法。這些方法都可以用來挫傷敵人的意志,但哪種方法比較有效,則要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在論述戰爭目的的過程中,克勞塞維茨突出強調了消滅敵人軍隊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關於消滅敵人軍隊的含義,他除在打垮敵人的意義上理解外,還包括以下兩層意思:一是消滅敵人的軍隊,"並不是僅僅指消滅敵人的物質力量,而且還包括摧毀敵人的精神力量。"(第1卷,61頁)二是消滅敵人的軍隊,主要是指敵我雙方在"相互殺傷和破壞過程中直接取得的利益。"(第1卷,255頁)
克勞塞維茨還曾對消滅敵人軍隊和保存自己軍隊的關系作了精闢的闡述,他寫道:"消滅敵人軍隊和保存自己軍隊這兩種企圖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它們是相互影響的,它們是同一意圖的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第1卷,63頁)
他在論及消滅敵人軍隊和保存自己軍隊的地位及其作用時說:"消滅敵人軍隊這一企圖具有積極的目的,能產生積極的結果,這些結果最後可以導致打垮敵人。保存自己軍隊這一企圖具有消極的目的,能粉碎敵人的意圖,也就是說可以導致單純的抵抗,這種抵抗最後只能是延長軍事行動的時間以消耗敵人。"(第1卷,63頁)從行動的表現上看,具有積極目的的企圖能夠引起殲滅性的行動,具有消極目的的企圖則只能等待殲滅性的行動。
但他緊接著又說,保存自己軍隊這一具有消極目的的等待,"不應該成為絕對的忍受,而且在等待時所採取的行動中,消滅正在同我們作戰的敵人的軍隊,同其他任何對象一樣,也可以作為我們的目標。因此,如果認為有了消極意圖就只能尋求不流血的方法,就一定不把消滅敵人軍隊作為目的,那麼,他就在根本觀念上大錯特錯了。"(第1卷,63頁)
固然,當消極目的佔主要地位時,它會促使人們採取不流血的方法。但這種不流血的方法,決非迫切希望保存自己軍隊時的當然手段。如果這種方法不適合當時的情況,那麼,反而會使自己的軍隊遭到覆滅。實際上,"當消極企圖佔主要地位時,它的唯一的必然的作用是推遲決戰的時間,使人們等待決定性的時刻。(第1卷,63頁)也就是說,在情況允許的條件下,可以通過推遲軍事行動的時間,去變換軍事行動的空間。但這種時間的推遲是有限度的,如果無限制的一直推遲下去,就會使保存自己軍隊這一消極目的的優越性完全喪失掉,繼續讓位給消滅敵人軍隊的積極目的。"
[編輯本段]戰爭理論不是死板的規定而應是一種考察
克勞塞維茨通過軍事活動的考察認為,軍事活動具有自己的特點,"企圖為軍事藝術建立一套死板的理論,好像搭起一套腳手架那樣來保證指揮官到處都有依據,這是根本不可能的。"(第1卷,121頁)事實上,無論這種死板的理論多麼面面俱到,都不可能完全解決戰爭理論與戰爭實踐之間的矛盾。
為消除戰爭的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克勞塞維茨提出,戰爭理論不應是對戰爭實踐的規定,而應是一種考察。"這種考察就是對事物進行分析探討,它可以使人們對事物有一個確切的認識,如果對經驗進行這樣的考察(對我們來說也就是對戰史進行這樣的考察),就能深入地了解它們。"(第1卷,122一123頁)也就是說,理論不應當成為一套供戰場上使用的代數公式,不能通過規定死板的原則,為人們指出狹窄的必然的道路。
相反,理論應該"成為通過書本學習戰爭問題的人的指南,到處都為他們指明道路,使他們順利前進,並且能培養他們的判斷能力,防止他們誤入歧途";"理論應該培養未來的指揮官的智力,或者更正確他說,應該指導他們自修,而不應該陪著他們上戰場,這正像一位高明的教師應該引導和促進學生發展智力,而不是一輩子拉著他走一樣。"(第1卷,123頁)總之,戰爭理論主要是幫助指揮官和從事戰爭的人們"確定思考的基本路線,而不應像路標那樣指出行動的具體道路。"(第1卷,124頁)
只有根據上述觀點,才能消除戰爭的理論與實踐的矛盾,建立一種令人滿意的作戰理論,即是說,建立一種有目的、切合實際的作戰理論。而且這種理論只要運用得當,就會不斷接近實際,以致消除理論脫離實際的反常現象。克勞塞維茨認為,要考察戰爭,必須要有相應的知識。這些知識可以從研究和思考中獲得,也可以從戰爭實踐中獲得。指揮官應該像蜜蜂從花里采蜜一樣,善於從戰爭生活中吸取精華。
在克勞塞維茨看來,是否運用戰爭史例是一回事,運用得是否恰當則是另一回事。並認為,能否正確地運用戰爭史例,直接關繫到能否正確地說明和理解有關的戰爭問題。還由此扶出了運用戰爭史例的四個著眼點:"第一,用史例說明某種思想。在論述問題時,當作者的思想不能為人們所理解,或者容易被人誤解的情況下,引用戰爭中的史例來說明自己的思想,以保證讀者能正確理解作者的原意。
第二,用史例說明某種思想的運用。既一般地論述某種戰爭手段有效性的思想,又應注意引用戰爭史例指明使用手段時的各種具體情況。
第三,用史例證明自己的論點。當需證明戰爭中的某種現象或某種行動,可能會產生何種效果或結果時,用過去已發生的事實往往更有說服力。
第四,通過詳細敘述某一史例或列舉若干史例從中吸取某種教訓。
[編輯本段]運用戰爭史例的兩條原則
一是必須詳舉史例。如果敘述某種歷史事實是要證明某種一般的真理,那麼就必須確切而詳盡地闡述同這個論點有關的一切,必須把史實毫無遺漏地展示在讀者的眼前。"(第1卷,170頁)詳盡地敘述一個事件,往往要比簡單地提示十個事件更為有用。當然,還應注意在詳盡敘述戰爭史例的同時,把握史實的內在聯系,否則,也不可能用史實證明理論上的真理。
二是盡量選擇最近的史例。只要最近的史例是大家都熟悉和經過研究的,就永遠是選擇史例的最好的來源。由於最近的史例往往同現代戰爭很近似,便於我們從中吸取教訓。相反,由於較遠的年代的條件不同,作戰方法也不同,因而它對現代作戰的教育意義和實際意義都比較小,當然,這些較遠年代的史實只要恰當,也並非絕對不能用。
克勞塞維茨在考察了韃靼人出征、古代共和國的戰爭、中世紀的戰爭,直到拿破崙的戰爭的歷史後指出:"各個時代有各個時代的戰爭,各有其特有的限制范圍。因此,盡管到處和時常有人企圖根據哲學原理制定戰爭理論,每個時代仍然保留有自己的戰爭理論。"(第3卷,877頁)即是說,根據戰爭實踐而制定的某種戰爭理論的原則是具有客觀真理性的,但它們並不是永恆不變的,它們總會隨著時代、國家、軍隊和作戰方式的變化而改變。因此,戰爭理論的建立"必須考慮各個時代的特點"(第3卷,877頁)必須符合時代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克勞塞維茨還看到了戰爭理論的發展與社會關系變革之間存在著的必然聯系。他在分析戰爭及其作戰方法變化發展的問題時認為,法國革命戰爭以及拿破崙戰爭所產生的令人驚嘆的成果,都是"社會狀況改變的結果"。"在軍事藝術領域內的新現象中,只有極小一部分可以算作新發明和新思想的結果,而大部分則是新的社會狀況和社會關系的改變所引起的。"(第2卷,729頁)
[編輯本段]精神要素是戰爭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克勞塞維茨所說的精神因素(或精神力量、精神要素、精神素質等),主要是指統帥的才能、軍隊的武德等。他在"軍事天才"一章中,專門探討了統帥的才能問題。在他看來,軍事天才是一種擅長軍事活動的高超的精神力量,它不是某一種力量,而是各種精神力量和諧的結合,是各種精神力量的綜合表現。
他還概括道,被稱為軍事天才的人,"與其說是有創造精神的人,不如說是有鑽研精神的人,與其說是單方面發展的人,不如是全面發展的人,與其說是容易激動的人,不如說是頭腦冷靜的人,在戰爭中我們寧願把子弟的生命以及祖國的榮譽和安全委託給這種人。"
克勞塞維茨認為,武德是軍人在戰爭這一特殊事業中所應具有的美德,是一種可以單獨考察的特殊的精神力量。
在他看來,武德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武德不同於單純的勇敢,更不同於對戰爭事業的熱情。普通人的勇氣是一種天賦的品質,而軍人的勇敢則必須服從更高的要求:服從命令,遵守紀律,遵守規則和方法,二是組成武德的晶體,必須依靠軍隊的團體精神才能凝結起來。所謂軍隊的團體精神,應是通過從軍隊這個團體的制度、規章和習慣,把戰爭中的種種精神要素固定下來。這種團體精神如同是把起作用的各種力量在一起的粘合劑。
他還對武德在個人和軍隊的特殊表現分別作了闡述"武德表現在個人身上就是:深刻了解這種事業的精神實質,激發、鍛煉和吸取那些在戰爭中活動的力量,把自己的全部智力運用於這個事業,通過訓練使自己能夠確實而敏捷地行動,全力以赴,從一個普通人變成稱職的軍人。(第1卷,192頁)
他指出:"軍隊的武德是戰爭中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第1卷,195頁)它只有在軍隊經歷了一系列戰爭並取得很多勝利,以及軍隊經常經受極度的勞累和困苦的結合中才能產生。一旦武德的幼芽長成粗壯的大樹,就可以抵禦不幸和失敗的大風暴及和平時期的鬆懈。
針對當時軍事理論界偏重物質因素而輕視精神因素的傾向,克勞塞維茨強調了精神因素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精神要素是戰爭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它"貫穿在整個戰爭領域,(第1卷,187頁)具有重要的價值和驚人的作用,並對"軍事力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第1卷,101頁)在戰斗過程中,精神力量的損失是決定勝負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在雙方物質損失相等的情況下,起決定作用的就只是精神力量。
克勞塞維茨也注意到物質因素的作用。在他看來,所謂物質因素,是指軍隊的數量、編成、各兵種的比例等。他認為,只有在摧毀對方物質方面得到的利益才是確實可靠的,在殺傷敵人、俘獲敵人和繳獲敵人火炮等方面獲得的利益,是"絕對的利益"。
他還闡明了戰爭的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在決定戰爭勝負中的作用的融合互助性。首先,"物質力量的作用和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其次,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是相互助長的。在戰斗過程中,"一方面,使敵人的精神遭受損失,可以看作是摧毀敵人的物質力量從而獲得利益的一種手段;另一方面,"繳獲的火炮和俘獲人員的數量也是產生精神效果的一種新的力量。"(第1卷,259頁)
盡管克勞塞維茨提出戰爭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是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的,但又過分誇大了精神力量的作用。他曾作過這樣的比喻:"物質的原因和結果不過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結果才是貴重的金屬,才是真正的鋒利的刀刃。"
Ⅷ 問一下大家以下這些題目中寫軍事理論論文,哪一個題目好寫一點 3000字的 麻煩大家給個參考
南海局勢分析,案例多,好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