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本什麼時期出現的武士集團
37代以前歷史不可考,推測是初代天皇分封大名時開始有武士階級
『貳』 日本武士戰鬥力怎麼樣
所謂『日本武士』其實包含了兩個概念:
1)早期的日本『武士』念作『 BUSHI 』,詞源是從中國傳過去日本的漢語『武士』,其身份是守衛京都的禁衛軍戰士,是日本最精銳的部隊,其實也是日本唯一的職業化軍隊。後來『武士 BUSHI』這個詞在日語中引申為:訓練有素、武藝高強的武者、戰士。
2)1185年,源賴朝創立鐮倉幕府,創造了一個新的概念:『侍』,念作『 SAMURAI 』,是源賴朝授予他的追隨者的一種新的身份。這個『侍 SAMURAI』才是現在一般意義上所謂的『日本武士』。在日語中,『侍 SAMURAI』特指由源賴朝創造的這個新的社會階層,與武藝高強與否無關。
在日本,日本人說起『武士』這個詞,通常還是指的第一個概念,即武藝高強的戰士。而在歐美國家,說起『日本武士』這個詞,通常指的是第二個概念『侍 SAMURAI』,即一個有著特定價值觀和道德理念的社會階層。
所以,日本人自己認為的『武士』和美國人所說的『日本武士』其實兩個不同的概念。
回到樓主的問題,關於日本武士戰鬥力怎麼樣,還是要看你說的『日本武士』究竟是指的BUSHI,還是SAMURAI?在美國電影中,往往混淆地認為SAMURAI就是BUSHI,所有的SAMURAI都是武藝高強的精銳戰士,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你有看過日本大河劇就會知道,在古代日本的SAMURAI當中也有相對文弱的軍師、文官之類的人員,只有BUSHI才是公認的強者。但是BUSHI到底有多強是因人而異的,就像你說『少林和尚的戰鬥力有多強?』難道每一個少林和尚都是方證大師,都會獅子吼?
所以要討論日本武士有多強,不如把『武士』這個詞換成更能代表戰鬥力的詞,比如:劍豪、忍者、僧兵、山伏、海賊之類更專業的詞彙。
『叄』 日本武士的形成,發展和沒落
從鐮倉幕府成立到明治維新,武士階級統治日本長達700年之久。武士政權或武家政權是日本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政權形態,而且直接與近現代日本相聯結,因此在日本社會和民族性格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991年日本集英社出版了一套(日本歷史)叢書,其中第7卷(武者之世)寫武士階級形成的歷史。著者是日本東北大學教授入間田宣夫。他在該書結語中評價了武士政權的歷史作用。他先引用了1602年利瑪竇繪制的《坤輿萬國全圖》中對日本的文字說明:「尚強力」、「權常在強臣」,然後評論道:這個評語決不是褒獎語,其意思是說,日本人好戰,武力優勝者即可掌握權力,由於這種野蠻的風俗,日本不能成為先進的文明國家,這是很可悲的。著者認為:利瑪竇是從國際性的或普遍性的立場出發評價中世紀的日本人的,而國際性普遍性的立場,例如當時的中國人認為男子應以習文修學為最高目標,而視武人為鷹犬,而日本正相反,「其民多習武,少習文」。著者認為:這正是武士政權存在的陰暗的一面,而這一中世紀的遺產即輕文重武的島國風氣,即使到了近代以至現代也未能消除,對此我們難道不應抱有警惕么?入間田教授的論斷說明了武士政權對近現代日本的深遠影響。從了解日本、認識日本的角度看,研究武士階級的形成史是一個富有現實意義的課題。
關於武士階級的形成問題,日本學者積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尤其從六七十年代以來,無論在史料的發掘方面,或是在視角的深化方面,都取得了新的進展。從史料的發掘方面說,過去被認為史料價值不高的物語(話本)、軍記(戰記)一類作品受到重視;過去僅被作為美術史、風俗史史料的繪卷(畫卷)也被視為視覺史料而用於歷史研究;此外,日記、考古資料也得到廣泛的利用。從視角的深化方面說,隨著史料的多樣化,社會史、軍制史、地域史等新視角不斷提出,並取代階級分析的舊方法。從階級觀點研究武士的出現,一般認為是領主為自衛而建立私人武裝的結果,但是這個論斷缺乏史料的支持。社會史則從社會職能的角度進行解釋,認為武士的社會職能是練武、打仗,可以說是「殺人請負人」(殺人包干者),而武力的請負化是與當時王朝國家的基本統治原則「請負制」一致的。軍制史則強調武士與地方政權相結合,構成軍團制廢除後的國衙軍制的一部分,以及武士與公權相結合對武士階級形成的意義。武士起源於東國,武士政權亦建立於東國,其原因何在?地域史著重探討這一間題,指出當時東國是防禦師夷的兵站基地,並由此而在那裡形成了軍事貴族,他們是武士的前身。
相對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累累,我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卻寥寥無幾。從觀點上看,我國學者有關武士階級形成的論述基本上也是吸取日本學者的看法,而且是以前的傳統看法。吸取日本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據史實,用我們的觀點來闡明武士階級的形,成史,應該提上日程。本文作一初步嘗試,以拋磚引玉。
」武士「一語是從中國傳入日本的。中國初出為:唐「天寶十一載(752)改諸衛士為武士」。日本初出為:寶龜二年(771)「賜親王已下五位已上絲,各有差。其明經、文章、音博士、明法、算術、陰陽、天文、歷術、貨殖、恪勤、工巧、武士,總十五人賜絲十絢」。這里的「武士」當然與本文所說的武士含義不同。
本文含義的「武士」一語十世紀以前雖已出現,但不固定。同樣含義的詞語還有「兵」、「侍」、「武者」等。這幾個詞語間也稍有區別:「兵」,以戰爭為職業者;「侍」,貴族的警衛;「武者」,政權中的武人。日本學者認為這三個詞語反映同一實體的不同側面,到十二世紀時三者統一為「武士」。
以上是「武士」的語源。
武士作為科學研究的對象應該予以明確的定義。日本學者間有兩種定義方法。一種從職能定義,例如:「以武藝為專業者」(萬有網路)、「以武技、戰斗為業者」(世界大網路)。但是,武士不僅是一個職能集團,而且還是一個政治集團、社會集團。顯然這種職能定義的方法不能全面反映武士的狀況,因此都需要作補充說明。例如:「在封建時代作為支配者而發揮權勢」(萬有網路)、「後來成為身分階層或其所屬成員的呼稱」(世界大網路)。但是,什麼支配者、什麼身分並不明確。另一種從階級定義,例如:「擁有武力並在農村居住的本地領主」(現代網路)、「憑依武力統治地方而又任職於政府者」(小學館網路)。這些定義雖然指出了武士的階級性,但又局限於「本地領主」、「地方統治者」,而實際上鐮倉幕府後武士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成為全國統治者。因此這些定義只適用於平安時代,而不適用於鐮倉幕府後的時代,尤其是江戶時代。顯然這種定義作為定義缺乏普遍性。
武士出現於十世紀,200多年後鐮倉幕府建立,以後武士政權延續了近700年,直至明治維新。在這近1000年間,武士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那麼應該以什麼時點作為定義的基準呢?上述兩種定義方法的問題恰巧是沒有弄清楚武士定義的時基準。我認為定義武士應把武士作為一個階級或階層來看待,以其形成作為定義的時點基準。而作為一個階級或階層的武士,其形成又應以武士政權的建立作為標志。根據以上考慮,我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指標來定義武士。第一,經濟上為領主,既可以是庄園領主,也可以是封建領主;第二,社會上以武藝、戰爭為職業;第三,政治上以掌握政權為目標;第四,思想上以主從關系為道德准則。作為一個政治集團、社會集團的武士階級應具備以上四個指標,尤其是第二、第三點最基本。這樣的定義把武士與一般的職業軍人、僱傭軍人區別開來,既適用於武士形成期,也適用於武士政權期。當然在武士形成期這些指標不那麼典型,但已具有這些因素。武士政權雖然歷經變遷但不出這些基本點。
以下我們把武士作為一個階級,並以武士政權的建立作為其形成標志,來考察武士的形成問題。
階段
武士形成為一個階級並建立政權,歷經近3個世紀的曲折過程。這個過程大體可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土著擴張階段,939年平將門之亂以前;
第二,對抗朝廷階段,平將門之亂----1028年平忠常之亂;
第三,充當鷹犬階段,平忠常之亂----1156年保元之亂、1159年賓士之亂;
第四,形成新貴階段,保元、賓士之亂----1185年平氏滅亡;
第五,建立幕府階段,平氏滅亡----1192年源賴朝任征夷大將軍。
以下以平、源兩氏勢力消長及有關重大事件為線索,描述各階段的基本狀況與特徵。
土著擴張
桓武平氏的始祖高望王,889年賜姓平氏,被任命為上總介,下放坂東(關東)。坂東是鎮撫蝦夷的前進基地,是落後的邊陲之地。「凶徒結黨,群盜滿山」。高望王下放坂東是朝廷為加強邊備而採取的一個部署,但卻為平氏土著(定居、紮根)關東,擴張勢力提供了機會。因為邊陲遙遠,朝廷鞭長莫及,控制力弱。
國司官分四等:守、介、椽、目,任期四年。高望王任期屆滿後,未回京都,而在坂東定居,以便擴大勢力。到其子代,勢力已達於上總、下總、常陸。高望王的8個兒子中,有3人任鎮守府將軍(長子國香、三子良將、四子良孫)。此外,國香任常陸大椽、二子良兼任下總介、良孫任上總介、七子良持任上總介、八子良茂任常陸少椽。而到其孫代,勢力更擴大到下野(良茂子良正任介)、相模(良將子將文任守)、武藏(良兼子公雅任守)、陸奧(國香子貞盛、繁盛任守)等地。在平將門之亂爆發以前平氏已三代稱雄坂東。
平氏擴大勢力的手段:與地方豪族聯姻,如國香與常陸椽源護有姻戚關系。源護為嗟峨源氏,也是賜姓皇族。這是和平手段。非和平手段為私鬥,如931年良將子將門與伯父良兼因「女論」而發生戰爭(後者之女為將門妻)。四年後(935)將門又與常陸椽源護及伯父國香交戰,殺源護子及國香,繼而又與國香子貞盛等交戰。雙方都向朝廷申訴。先是朝廷發太政官符追捕將門,將門上洛陳弁後又發追捕良兼、貞盛、源護的官符。貞盛不服也上洛陳詞,朝廷又發太政官符責問將門。雙方都企圖利用與朝廷的聯系,使爭斗有利於自己。
十世紀中葉,平氏已在坂東構築了足以發動反亂的實力。就平將門而言,他在下總國豐田莊建立據點,勢力范圍及於相馬郡與猿島郡。他在猿島郡的石井鄉還建有營所。營所既是將門出巡的休憩處、四方人馬來往的住所,又是儲藏兵器的倉庫、堡壘。將門有一支自己的武裝,大約一千人,稱為「驅使」(可能是親兵)、「從類」。此外,還能動員、指揮大約八千人的稱為「伴類」的其他地方豪族的武力。如上述,他在中央貴族中也有自己的後台。將門不僅在同族間進行秘斗,而且干涉其他地方豪族與國司間的爭斗。如939年武藏權守興世王與足立郡郡司武藏武芝發生爭執,興世王違反慣例率兵強行進入足立郡內,沒收、查封百姓的財產和房屋,「將門急聞其由,告從類雲:武芝雖非我近親,但我欲鎮定彼此之亂」。於是率兵「向武藏國」,與武芝一同責問國府。
總之,經過三代人四五十年的擴張,平氏已形成了稱雄坂東,足以發動反亂的實力。顯然一旦時機成熟,他們的能量散發出來,必然會形成震動全國的大反亂,而其導體即是國衙的壓迫。
『肆』 日本武士究竟是怎樣興起的,武士與日本皇室之間的關系又是怎樣的
武士的興起是當時日本社會的需求,武士是有一部分皇族中的人演變而來的。日本武士是日本比較特殊的一個群體,他們的身份地位也不低而且權利和財力也不小,可以說是日本比較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今天就來給大傢具體講一講日本武士的興起以及和皇室之間的關系。
因為武士的能力很大漸漸和皇室形成了互相利用的關系。因為武士的力量足夠強勢對於當時的皇室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力量支撐,所以為了鞏固他們的地位皇室的人就選擇和武士團合作。而武士團因為自身也需要發展和權利所以就和當時的皇室形成了相互利用相互發展的關系。日本爆發了的「保元之亂」也是由於有了日本武士的支持和幫助這場內部的政變才得以結束。可以說日本的皇室的發展和掌權和日本武士是脫不開關系的,如果沒有日本武士或許日本皇室也難以維持。
『伍』 武士集團為什麼對抗地方政府
武士集團之所以對抗地方政府,那是因為他覺得他這種政策與地方政府的政策背道而馳,不利於他的發展,所以就對抗了
『陸』 日本武士在怎樣的社會背景下形成
日本武士
日文中武士一詞其本意是侍者,貼身隨從。武士要遵守不畏艱難,忠於職守,精幹勇猛。然而這一準則代表的只是理想,武士的忠誠、勇猛是建立在他所效忠的領主能對武士所作出的貢獻給予獎賞的主從制度上。
源流
武士的產生是在平安時代,九世紀中期開始,一些地方領主開始建立保衛自己的私人武裝,並利用其擴張勢力。這種武裝逐漸成熟為一種制度化的專業軍事組織,其基礎是宗族和主從關系。到了十世紀,朝廷無力鎮壓地方勢力的叛亂,不得不藉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進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認,成為日本的特權統治階級。
有歷史學家認為,中國的朝代衰落原因中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文臣和武將之間的長期沖突,雙方互相排斥貶低,造成了嚴重的內耗。而日本則似乎不存在這種情況,作為職業軍人的武士也是和平時期的行政管理者。武士因此被要求學習文化,懂得欣賞藝術,在茶道、棋道等方面都要附庸風雅。
直到明治維新,武士都是統治日本社會的支配力量,而他們從體制、職能上看,更類似西方的封建領主和騎士,與一般的亞洲國家存在差異。這種情況在明治維新後改變,1871年是最重要的一年,6月,平民被准許騎馬,9月,武士被允許「散發」、「廢刀」,10月,准許武士和平民通婚。當時據統計(1972年),日本有士族425872人,加上家屬合計1941286人,他們每年領取的俸祿消耗了日本政府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明治政府採取了漸進的手段,以發行債券或贖買等方式逐漸取消俸祿,消滅了武士階級。一部分高級武士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爵位,成為僅次於皇族的華族,但隨著二戰的戰敗,日本被迫接受民主改革,華族階層也成為了歷史。
今天,有些日本人還記著自己祖先的武士身份,但並不具備任何實質意義。在筆者住所附近,一戶住宅的門口立著「幕末劍士某某習武之地」的石碑,那隻是一個歷史的遺跡。然而,武士的思想遺產,比如武士道,仍舊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柒』 了解日本武士的進來下:
應該復是比較厲害的,因制為日本的武士算是職業士兵,從小不進行勞動生產,從小學習的就是殺人的技巧,而且享有一定的特權,在戰斗意志上也是可圈可點的,不能因為歷史原因就不客觀的評價其武士道精神(來源於唐朝的尚武精神)。
『捌』 介紹一下日本武士及武士階級
日本武士簡介:
日本武士(日文中的侍者、貼身隨從)。日文中,武士一詞其本意是侍者,貼身隨從。武士要遵守不畏艱難,忠於職守,精幹勇猛。然而這一準則代表的只是理想,武士的忠誠、勇猛是建立在他所效忠的領主能對武士所作出的貢獻給予獎賞的主從制度上。
許多史料記載武士來源於中國。然後到日本後入鄉隨俗改叫做武士。
一個西方人以旁觀者的眼光這樣描述武士道:「為榮譽而殺戮,對受懲者和失敗者寬大,對卑鄙和營利的人毫不留情,主要欣賞生活中人為的詩 情畫意的藝術美和死後冥府的月光般的清幽世界,這就是武士道。」武士集團最後集中在源氏和平氏兩大家庭之下。
源氏和平氏都是皇族之後。源氏起源於814年,嵯峨天皇向諸皇子的賜姓,稱源朝臣。自此之後,從淳和到三條的14代天皇都相繼向子孫賜姓源氏。諸多源氏中以清和源氏最著名,這一支源氏始於961年清和天皇的孫子源經基,長期以關西為基地。
平氏也是皇族的賜姓,有桓武、仁明、文德、光孝等四支平氏家族。其中桓武平氏勢力最強,其始祖起源於桓武天皇曾孫高望王,世代居住在關東地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日本武士
『玖』 日本義大利德國組成的軍事集團是什麼,它出現導致那一場戰爭爆發
1939年9月1日—抄1945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 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拾』 日本武士集團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日本武士集團形成的原因應該是歸結於他們的一種武士精神吧。感覺類似於就相當是一種。精神洗腦式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