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軍事理論論文日本

軍事理論論文日本

發布時間:2021-02-04 20:56:54

軍事理論論文3000字

把人物的經歷和事抄物的發展變襲化過程表達出來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也是最主要的表達方式。
2描寫:是對人物的外形、動作、事物的性質、形態和景物的狀貌,變化所作的具體刻畫和生動描摹。
3說明:是用簡明的語言、客觀而准確地解說事物或闡述說事理的一種表達方式。
4抒情:是作者通過作品中心人物表達主觀感受,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兩種。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間接抒情是在敘述、描寫、議論中流露出愛憎感情。

② 求大家多給點軍事理論論文材料 關於中日關系的 從國家策略上和個人感悟 謝謝啦 急!🙏

首先是歷史的認知問題。這是中日關系中最敏感的政治問題。日本不顧歷史,擅自修改歷史教科室,忽略日本侵華的歷史事件,及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等,對中日的關系造成了嚴重的干擾。第二個是台灣問題。中方關於日台關系的立場是明確的,堅決反對進行各種形式的官方往來,堅持一個中國,並要求日方承諾台灣不包括再日美安全合作范圍之內。再者是釣魚島問題。釣魚島是台灣島的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和台灣一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對釣魚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厚非的主權。日美安全合作問題也是其中之一。日美強化安全合作的新體制就位後,對我國造成相對威脅。中國至今通過各種去到多次表明嚴重關切和有關立場。第五個問題是賠償問題。日本曾明確表示痛感過去由於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重大責任並對此深刻反省。在此前提下,我國從國家根本利益出發,放棄對日本的戰爭賠償要求。六是日本遺棄再華北的化學武器問題,日本再侵華期間,違反國際公約,使用化學武器,造成中國軍民中毒身亡。日軍戰敗後將大量化學武器就地掩埋遺棄。到目前為止,在中國的十幾個省市發現大量化學武器。對我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中國政府提出交涉,要求日本政府解決這一問題。目前,兩國政府有關部門就如何盡快銷毀日本遺棄化學武器的具體事宜進行磋商。近來,中日政治氛圍剛剛回暖,卻又接連傳來令人感到絲絲涼意的消息。中日首腦會晤和外長會談餘音未消,安倍首相和麻生外相回過頭來就分別在國內演講和出訪途中一路渲染「中國威脅論」,揚言要建立日美澳印「價值觀聯盟」和歐亞大陸「自由與繁榮之弧」,不厭其煩地反對歐盟解除對華軍售禁令,還要與美國大搞針對中國的一系列軍事演習。這些都充分顯示出,日本對中國採取著「合作與防範」並舉的「兩面下注」戰略。中日關系雖峰迴路轉,但這一時期的中日關系還充滿著不確定性。日本右翼勢力仍期待著安倍首相在2007年7月參議院選舉後參拜靖國神社。中日相互緩解安全疑慮、推動東海問題談判、加強地區與國際問題上的合作等一系列實質性問題依然擺在那裡,有待於進行耐心、細致的對話與磋商。近年來,日本與美國推動軍事一體化,構築導彈防禦系統,進行以干預釣魚島和台海局勢為目的的軍事演習,無異於是在公然威脅中國,而中國則並沒有相應地威脅日本。日本不時表現出冷戰思維,試圖在中國周圍構築一堵意識形態圍牆。日本對「戰略互惠」的態度是否真誠,也將在戰略對話中得到徹底驗證。

③ 軍事理論論文。。。。2500字

國防科技與軍事是密切相關的兩個領域。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軍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國防科技領域的形成與發展;國防科技的發展為軍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質技術手段,在此同時還會促使軍事領域不斷發生變革,甚至導致出現軍事革命;軍事上的變革和戰爭提出了新的需要又會給國防科技發展以新的推動力。國防科技與軍事之間相互關系的這種機制或邏輯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規律。近幾年來,新軍事革命問題成為人們關心的熱門話題。實際上,新軍事革命正是上述客觀規律在軍事高技術迅速發展這一特定條件下的反映。當然,國防科技與軍事的關系還會受到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

一、軍事上的需要是國防科技發展的強大動力

社會的需要是科技發展的動力。恩格斯曾指出:「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5頁)。同樣的,作為整個科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防科技,則是社會的特殊需要———軍事需要的產物,而且這種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國防科技推向前進。

自從國家產生以後,為了維護國家的領土主權以及維護和獲取國家的根本戰略利益,便產生了國防和國家間的戰爭。為了鞏固國防或為了奪取戰爭的勝利,各國都力圖掌握更先進的軍事技術手段,於是便組織專門力量研製武器裝備,國防科技便由此產生。由於新的武器的發明和使用可以造成軍事上的巨大優勢,從而使得「最幼稚的公理論者」,也從「手槍戰勝利劍」的鐵的事實中,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國防科技對於軍事及戰爭的重要影響,因此國防科技便愈來愈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正如科學學創始人丁·貝爾納所認為的:「自古以來,改進戰爭技術,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學。這並不是由於科學傢具有好戰的特性,而是因為戰爭的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加急迫。各國君主和政府不那麼樂於向其他研究工作提供津貼,都樂於向軍用研究工作提供經費,因為科學界能研製出新的裝備,而這種裝備由於十分新穎,在軍事上極為重要」。這里如實地指出了為滿足軍事上的需要研製武器裝備,是國防科技發展的動力和主要任務與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從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長達40餘年的冷戰歲月,美蘇兩國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爭,兩國都執行優先發展國防科技的戰略,並要求國防科技部門為軍隊研製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戰術技術性能上超過對方的先進武器裝備。在軍事需求的強烈刺激下,兩國的國防科技發展獲得了強大的推動力,達到了極度的繁榮。許多其他國家在這種臨戰狀態下也被迫採取相應的對策加速國防科技的發展。據統計,到80年代中期,世界各國每年的國防科研經費累計高達800~1000億美元。就這樣,在冷戰的軍事需求的推動下,國防科技發展進入了軍事高技術時代。

冷戰結束以後,世界主要國家都調整了軍事戰略,壓縮了軍費開支,軍事需求從原先既追求武器裝備的數量又重視其質量轉向主要追求其高質量,國防科技也因此而進入注重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新時期,即進入了「打什麼仗需要什麼武器就能研製出什麼武器」的新時期。

自90年代初開始,美國國防部、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及三軍,每年都要研究並提出美軍的軍事需求,同時根據這種需求制定和調整其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計劃。例如,1996年,美軍又確定了新的未來11大軍事需求,為滿足這些軍事需求還分別制定了國防科技「基礎研究計劃」、《國防技術領域計劃》和《聯合作戰科學技術計劃》,這些計劃對所要研究發展的科學技術領域及武器裝備所要達到的性能要求都有明確的規定。俄羅斯、日本及西歐國家也採取了類似的舉措。由於未來的軍事需求主要是關於信息戰能力的需求,因此有關國家的國防科技發展正緊密圍繞奪取信息優勢的信息戰技術、C3I系統和精確制導武器等軍事高技術開展研究工作。

綜上所述,國防科技完全是在軍事或國防的需要的推動下不斷獲得發展的。國不可一日無防,國防不可一日無科學技術。展望未來,世界各國的國防科技都將在軍事需求的不斷推動下,繼續不斷地獲得發展,並隨著軍事需求的高技術化而日益走向高技術化。

二、國防科技發展對武器裝備的影響

軍事上的需要導致國防科技的發展,而國防科技發展為了滿足軍事上的需要,必須不斷研製出新型武器裝備,因而必然對武器裝備,即對軍事技術手段產生重大影響。

總體上看,直接從事武器裝備研製的國防科技對武器裝備發展的影響是全面的、決定性的。這集中表現在:使武器裝備的原理和種類不斷多樣化、結構逐漸復雜化、性能日益得到提高。

由於國防科研的開展,使許多新的理論、原理和技術被用於武器裝備之中,從而不斷出現一批又一批概念全新的武器裝備。從利用機械能殺傷敵人的冷兵器到利用化學能的近代火器(包括槍、炮、普通炸彈、氫彈、中子彈、激光武器、電磁微波武器),甚至是利用生物遺傳密碼對付敵人的生物武器等,各種各樣的武器裝備無一不是國防科研的重要成果。從種類上統計,國防科研大致已使武器裝備從冷兵器時代的20多種發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200多種,現在又進一步增加到1000種以上。

隨著武器裝備的種類越來越多、概念越來越新,其結構也越來越復雜。早期的武器僅由幾個零部件構成,後來發展到包括數十個、數百個零部件,現在已增加到數千個、數萬個甚至上千萬個零部件,其復雜性增加了若干個數量級。

在武器裝備的性能方面,集中表現在國防科技的發展使武器裝備的作用距離和作用范圍不斷擴大,可靠性日益增強,射程、威力(精度和殺傷半徑)、機動性和生存能力都在逐漸提高。

現代雷達的探測距離已達數十公里至數千公里以上,現代的偵察探測 裝置可以在數百里之外甚至4萬多公里的同步軌道上監視地面的目標。如美國的KH-12照像偵察衛星在幾百公里軌道上對地面目標的分辯率為01米,一次照像即可覆蓋數百平方公里的地面區域。

至於戰鬥武器系統性能的提高,更令人驚嘆不已。例如,在作用距離或射程方面,採用增程技術可使火炮的射程從20多公里增大到50公里以上。在命中精度方面,採用制導炮彈可使射擊精度達0.3米,各種導彈的射程則可依據需要任意控制,其中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已達1萬多公里,命中精度在10米以內;採用空中加油技術可使軍用飛機作遠距離的甚至是作不著陸的環球飛行等。在殺傷力方面,國防科技已使單件兵器的殺傷威力大得驚人。

武器系統殺傷力的提高,主要是由於新的國防科研成果被用於武器系統,使其各方面的性能都得到明顯改進的結果。軍事運籌學建立了一系列理論模型來確定武器的殺傷效能與有關性能之間的關系。比較典型的一個數學模型是:式中:a、N1、λ1、P1依次為一方武器的作戰效能、數量(如火炮數或坦克數)、射速和每發彈的殺傷概率:N2、λ2、P2則依次為另一方武器的數量、射速和殺傷概率。從上式可見,只要提高自己所掌握的武器的性能,就可以明顯提高其作戰效能。通過採用精確制導技術、高爆彈葯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完全可以達到這一目的。例如,美國的155毫米榴彈炮,由於採用了「銅斑蛇」激光制導炮彈,使其對坦克的命中概率比使用普通非制導炮彈提高了2500倍。現代坦克和大口徑火炮由於採用了自動裝填機、計算機火控系統,反應時間由數十秒縮短在10秒以內,射速提高了一倍以上。現在研製的坦克、飛機、軍艦等的機動速度和戰場靈活性都有了明顯提高,而且普遍裝備有電子對抗設備,甚至採用嶄新的隱身技術來對付敵方的攻擊,以確保自己的生存。

現代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對武器裝備性能的影響是全面的,而且使其性能改進的范圍之廣、程度之高是過去任何時代所無法比擬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各國所研製的一代又一代的新式武器和一次又一次的戰爭實踐證明,為一種武器所提供的高技術含量趙多,其性能越好,戰斗效能就越高。原子彈、氫彈和中子彈等核武器的摧毀能力是眾所周知的,各種高技術常規武器的打擊能力也在海灣戰爭中得到了充爭證明。現在,配備有先進電子設備和精確制導武器的6架F-111或3架F-15戰斗機就能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時300架B-17轟炸機才能完成的作戰任務,而8架F-117A隱身戰斗機只要配備2架空中加油機就能完成75架非隱身作戰飛機和支援飛機才能完成的空襲任務。更有甚者,一艘現代大型攻擊型航空母艦的作戰能力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全部海軍艦隊攻擊力的總和。

現代國防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正在並還將導致更多更新的高技術武器裝備問世,如計算機病毒、電磁微波炸彈和炮彈等信息戰武器以及天基和空基高能激光武器、無人作戰航空器、微型偵察探測器、微型攻擊機器人等。這一切將使未來的軍事領域發生深刻的變化。

三、國防科技的重大突破導致軍事上的變革

國防科技發展可為軍事或戰爭的需要提供必不可少的武器裝備。與此同時,國防科技發展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即戰術技術性能得到極大提高的新技術或新型武器裝備的研製成功往往會導致軍事領域發生變革,或發生軍事革命。這種變革涉及軍事理論或軍事學說的各個方面,而且接照馬克思主義軍事學說的觀點,軍事理論的變革主要體現為作戰方式的變革和軍隊編制構成的變革。

(一)新武器強制性地引起作戰方式的變革

所謂作戰方法,就是戰爭過程中的用兵方法,即組織兵力、兵器實施戰斗的方式或方法。作戰方法種類繁多,如按行動類型區分,有進功方法、防禦方法等;按行動規模區分,有戰略、戰役和戰術范圍的作戰方法;按軍兵種劃分,有空戰、海戰、陸戰、坦克戰、炮戰、化學戰等作戰方法。軍事史表明,所有這些作戰方法都是由武器裝備決定的,即有什麼樣的武器裝備,就有什麼樣的作戰方法。正如恩格斯所提出的:「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於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於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7)從古至今,要在戰場上有效地殺傷敵人以及抵禦敵人的進攻,必須依靠手中的武器並充分發揮武器的效能,因此作戰方式、方法必然會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而變化。

當青銅器和鐵兵器出現以後,遠古時期沒有隊形的搏鬥便被有嚴格組織的戰斗隊形———「陣」(如古羅馬軍隊的方陣)所取代。

弓箭發明以後,較遠距離的射箭便成為一種作戰方式,而且使古代戰車及騎兵受到威脅,於是出現了專門的步兵及步兵戰術。

火葯的發明,迎來了軍事發展的一個新時代。使用火葯的火槍、火炮發明並用於戰爭以後,先後出現了線式戰術、散兵戰術及線式和散兵相結合的戰術。而且,隨著軍事技術的改進,巷戰的方式方法也在發生變化。老式的建築街壘和防街壘的方法被炮彈和炸葯所粉碎。18世紀60年代以後,艦載線膛炮、無煙火葯等伴隨著蒸汽動力艦船技術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從而出現了成一線縱列隊形進行集火射擊的海戰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坦克、飛機和航空母艦等一系列新式武器裝備獲得了迅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相繼產生了飛機、火炮和坦克相配合、梯次快速裝甲集群突擊的閃擊戰術及大縱深作戰方法,還出現了空中戰役、空降作戰、戰略轟炸等新戰法。戰列艦在海戰中的地位最終被航空母艦所取代,艦載機的制空作戰講座-35-中國國防科技信息1998年第3期和空中轟炸攻擊作戰成為爭奪制海權的關鍵。由於多軍兵種的誕生,多軍兵種的聯合作戰逐漸變成了主要的作戰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70年代以來,由於以探測技術、C3I系統、電子戰技術等信息技術的精確制導武器等為代表的軍事高技術的崛起和發展,正在軍事領域引起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其中作戰方式的變革尤為引人注目。海灣戰爭和波黑戰爭都表明,使用精確制導武器的中遠程精確打擊作戰、空襲與反空襲作戰、爭奪電磁頻譜使用權的電子戰等已成為現代戰爭的典型作戰方式。

現在已可以斷言,隨著國防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以計算機病毒等為手段的攻擊計算機互聯網路、通信系統、金融系統的信息戰,以及用各種「軟殺傷」武器或「硬殺傷」武器摧毀C3I系統的指揮控制戰即將成為未來高技術戰爭的嶄新作戰方式。

(二)新武器引起軍隊組織編制的改變

隨著武器裝備的不斷發展,軍隊的軍兵種結構及規模(包括編制人數和武器裝備的數量)也不斷發生相應的變化。恩格斯在談到這一問題時曾指出:「隨著新的作戰工具即射擊火器的發展,軍隊的整個內部組織就必然改變了,各個人藉以組成軍隊並能作為軍隊行動的那些關系就改變了,各個軍隊相互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1卷,北京:戰士出版社,1981.53)實際上不只是火器如此,各種新武器的發明也都會帶來類似的變化。

新武器裝備導致新軍兵種的誕生和舊兵種的消亡,已是公認的歷史事實。

從古代到20世紀初,軍隊一直由陸軍和海軍組成,而且以陸軍為主,兵種也不多。步兵是最老和最基本的兵種。步槍發明以後,手持冷兵器格鬥的步兵被步槍手所取代,步兵逐漸形成了班、排、連、營、團、師的組織體制。火炮用於戰爭,導致了炮兵的出現。隨著化學武器、坦克、通信設備等各種武器和技術裝備的出現,陸軍中又增加了防化兵、通信兵、裝甲兵、工程兵、偵察兵等兵種。機槍、坦克和裝甲車輛大量裝備部隊使在戰場上馳聘了幾千年之久的騎兵退出了戰爭舞台。海軍由於任務的特殊性一直是一個獨立軍種。潛艇、導彈、核武器及航空母艦的發展,使大炮巨艦主義成為歷史。主要以航空母艦為基地的海軍航空兵這一海軍新兵種的建立使海軍艦隊的構成由以戰列艦為中心變為以航空母艦為中心。

飛機的研製成功並用於空戰標志著空中戰場的開辟。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步顯示出飛機這一新裝備的重大作用,隨後空軍這一嶄新的軍種在各國紛紛建立。軍用飛機的發展又引起空降兵的出現,同時促進了高炮、防空導彈和雷達的研製,進而導致了防空兵的問世。此外,進入60年代以後,由於核彈頭及其運載裝置的發展,一些核大國還組建了戰略火箭軍或戰略核部隊這一新軍種。

據預測,隨著信息戰技術和軍用航天器(包括各種偵察衛星、作戰衛星、軍用空間站、軍用空天飛機等)及空間武器系統(天基定向能武器、動能武器、電磁脈沖武器等)的發展,未來很可能出現全新的信息戰和天戰等更新的軍兵種或作戰部隊。
為了合理地利用多軍兵種的各種武器裝備更有效地進行作戰,以增強進攻和防禦能力,許多國家又組建了包括多軍兵種的合成軍。新武器裝備的出現除了引起軍兵種類型的變化之外,還會引起軍隊中各國兵種構成比例和軍隊規模的變化。

一般而論,新武器裝備的新技術含量高,性能較優異,但結構復雜,造價昂貴,因此各國只能根據需要和可能組建相應的軍兵種,並隨著國防科技和經濟發展逐步增大技術性的軍兵種在整個軍隊構成中的比例。以前蘇軍為例,20年代各軍種的比例是:陸軍98.6%,空軍0.5%,海軍10%,30年代末上述比例依次變為75.2%,12.8%,9.7%,其餘2.3%為新組建的國土防空軍。這種比例一直保持至50年代末。60年代以後,由於新武器裝備的發展,戰略火箭軍組建,上述比例發生了重大改變。到80年代末,前蘇軍的軍種結構為:陸軍45.2%,空軍10.7%,海軍10.7%,防空軍12.3%,戰略火箭軍7.1%,邊防軍5.5%,內衛軍8?%。不但如此,陸軍、邊防軍、內衛軍等都是由多軍種組成的合成部隊。美軍的技術軍兵種比例也逐漸增大,80年代末,美陸、海、空三軍的比例為35.9%、27.0%、27.9%,此外還有9.2%的海軍陸戰隊。至於兵種的構成比例,也大致是技術兵種比例逐漸增大。如現在不少國家都組建了強大的裝甲兵、電子戰部隊等。

由於新武器的性能發生了質的飛躍,從而使部隊的戰鬥力越來越強。現在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相比,取得同樣的作戰效果,所需兵器兵力只及第二次大戰時的10~20%。另一方面,由於新武器的殺傷力、破壞力極大,使用大量兵器兵力容易造成更大的損失,並增大後勤保障的難度。因此,從必要性、可行性及減少不必要的損失等各方面因素出發,各國軍隊的規模及編制單位的構成就越來越小。

部隊的戰斗人員雖然在減少,但由於武器裝備結構越來越復雜,維護保養任務和消耗量越來越大,因此軍隊的工程技術人員、後勤保障人員等均在增加。例如,戰時美軍部隊的戰斗人員和保障人員的比例為1:3,有時甚至達1:5。平時,美軍正規部隊中有一半為文職人員。

一方面部隊的戰斗人員在減少,另一方面部隊的保障人員在增加,這似乎存在著矛盾。如果在保持部隊擁有可靠的戰斗能力條件下,盡量減少武器裝備和戰斗人員的數量,則技術保障和勤務保障任務量均可明顯減少,保障人員數量也可減少,從而保證整個部隊的規模縮小。這正是目前各國軍隊確定組織編制的一個重要出發點。

總之,隨著國防科技的不斷發展和武器裝備的日益現代化、高技術化,軍隊的組織編制將進一步從數量規模型轉變為質量效能型,從人力密集型轉變為科技密集型。

④ 軍事理論課論文

古今中外,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沒有國防,而能夠安然無虞地存在下去,國防即使國家的防務,也是全民族的防務.在我國各大高校開展國防教育是我國教育的一個重要而特殊的組成部分.《國防教育法》指出:「學校的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國防教育讓我們每一個高校生懂得了在將來國防事業當中的角色,同時能夠維護國家的安全、保衛國家的領土完整.
從清朝時期開始,我們中國就開始簽署了許許多多的不平等條約,這一切的一切就是我國的軍事力量落後,國防動員工作沒有做到位,而恰恰國防動員是奪取戰爭主動權的可靠保障,所以在過去的中國,我們往往失去的是戰爭的主動權.
國防是國家的防務,國防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所以說,國家的安危與國防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覺得大學生要自覺接受國防教育,認真參加軍訓,樹立愛國主義信念,並切對國家軍事有一定的熟悉,了解對國家與鄰國,在國際上的軍事關系,以便能積極的響應國防動員.同時要認真學習現代科技文化知識,掌握過硬本領,強身健體,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貢獻力量.再者,大學生正是科技方面的高素質人才,所以生應是國防事業中的第一擔當者;同時國防教育可以啟發大學生們的憂患意識,使之有動力學好專業課程,讓其有對國家無私奉獻精神.
戰爭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人民群眾在戰爭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所以為了國防事業,我們要堅持把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深深紮根於人民群眾的土壤之中,把國防動員各個方面的工作統籌起來,把各方面的力量協調起來,把各方面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打牢人民戰爭的基礎,積蓄人民戰爭的強大力量;創新發展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緊跟時代變化、技術進步和軍事發展步伐,不斷研究人民戰爭的新內涵、新要求,積極探索信息化條件下人民戰爭的新特點、新規律,不斷積極創造參戰支前和動員保障的新途徑、新方法,使人民戰爭思想在信息化條件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而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棟梁,對他們更要加強國防教育.
我學了《軍事理論》後,對國家的國防動員有了深刻的了解,我明白了沒有任何國家即使是經濟發達國家都無法為了對付敵人的突然襲擊和侵略,而保持一支滿足戰爭需要的龐大軍隊,所以在平時里,保持一定數量的常備軍是必要的,而戰時動員的准備工作則是重中之重,人民群眾是建設強大國防的力量源泉. 美國作為世界超級大國,歷來非常重視動員准備,所以他

⑤ 求大學軍事理論結課論文,,2000字左右

不知不覺中,總時長八周的生動的軍事理論課即將結束,帶著些許依依不捨,回味著這幾周在課堂上學習到的東西,我坐在電腦前開始敲擊這一行行文字。

當我還是個乳臭未乾的小孩子的時候,或許是出於對軍事裝備的好奇,抑或是對軍國大事的潛意識中的一種關心,我就對軍事方面的東西特別感興趣。放假沒事了的時候總愛到小鎮里的兵營里去玩,看解放軍叔叔精彩的軍事訓練,看坦克車轟隆隆的開過,捲起滿天的塵土….

後來長大了一點,知道關心實事新聞了,但最關心的總是軍事方面的消息:我會經常購買一些諸如《兵器知識》、《艦載武器》、《世界軍事》、《環球時報》之類的雜志報紙,瘋狂地攫取軍事方面的消息。後來學會了上網,每次上網後的第一件事,當然就是登陸「搜狐軍事」、「人民網——軍事」等等軍事網站,獲取最新的軍事動態,了解驚心動魄的軍事消息了。有時候看到了好的文章,也會收藏起來,放在我的個人博客http://hi..com/needwrong里,方便自己以後再看。

後來上了大學,參加過了磨練人意志的軍事訓。僅僅是經過了最基本的軍事技能訓練,我們已經偶爾會感覺到累了。

軍人有鐵的紀律。鐵的紀律產生無窮的戰鬥力。所謂「擊鼓進軍,鳴金收兵」,「軍令如山倒」,即使是赴湯蹈火,也是義無返顧。訓練場上哨音一響,所有人都要立正肅靜,令必行、禁必止。回顧歷史,正是這嚴格的紀律讓人民軍隊由小變大,戰勝敵人,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呀!

軍隊是一座鍛煉人的熔爐,一個個戰士在這里成鐵成鋼。在這里,我們能學到雷厲風行,遵規守紀的作風。在這里,我們還可以養成吃苦耐勞,堅如磐石的品質,不是說美國歷史上諸多總統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有過軍旅生涯的嗎?一天的訓練下來,腰酸背也疼,兩條腿已經不再屬於自己。但我從心底感激能有這樣一次機會讓自己更加堅強,也許許多年以後,當我回首往事的時候,我仍會留戀這段美好的回憶,才會體會到它是我人生中一筆巨大的財富。

這個時候我才第一次體會到了什麼是真正的軍人,也開始懂得,原來小時候喜歡看的那麼精彩的軍事演習,訓練起來一定是很辛苦的!於是我開始在心裡對我解放軍戰士肅然起敬。

這學期我們學習了軍事理論課程。通過軍事理論的學習,強化了我的愛國熱情,增強了我的國防觀念。這幾周中我最愛聽的課就是生動有趣而且意義深遠的軍事理論課了!每每全神貫注的聽完卻還意猶未盡,總覺得聽不夠。教官們向我們講述了當今我國國防的形式與現狀,國防法規的產生、發展、特徵,各種軍事高技術以及武裝力量的基本概況,世界軍事的形勢、國際戰略環境以及我國周邊的安全環境,讓我們學習到大量的現代軍事知識,認識到了國防與國家安危存亡、民族榮辱興衰的密切關系,提高了我們對國防地位、作用的認識,樹立了牢固的國防觀念。「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些千古名訓告訴我們:越是在和平條件下越要居安思危,強化我們的國防意識!

另外,學習軍事理論對於完善我們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具有重要作用:每一個國家和民族從自身安全出發,都把自己的最新科技成果運用到國防上,大學生通過學習現代軍事科學知識,可以親身感受到自己所學專業和知識在軍事領域中的應用,從而極大的激發他們刻苦學習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可以增強勇於向困難挑戰,勇攀科學高峰的意識。

根據我自身的一些經驗,我覺得要想深入地學好軍事理論課程,更好地接受國防教育,我們可以藉助於網路以及其他現代傳媒手段,廣泛地接觸有關國防方面的各種信息。就拿上網瀏覽軍事網站和時政要聞來說:由於可以經常接觸最新的實事消息,我幾乎在第一時間內知道了我國最新戰斗機殲-10的服役和高調亮相,以及世界各方尤其是美國、日本和台灣對這件事的反應;了解到了隨後公布的振奮人心的殲-14研製計劃,和令世界為之震動的地基導彈擊毀在軌運行衛星的成功試驗;第一時間獲悉了中國新型潛艇的成功下水……這樣,在軍事理論課堂上,當教官講授軍事高科技等方面的知識時,學習起來就更輕鬆了;結合網路上的圖片、視頻等形象化的信息我們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軍事高科技的神奇力量以及其中的奧妙了!當教官講述到國防的歷史時,我跑去網上查閱了有關的資料,深入地了解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被迫對外進行的六場戰爭,了解到不少的課外知識,更加激發了我的愛國熱情,堅定了我努力學好自己的專業,將來全力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決心。

同時我也深刻體會到了,我國的安全環境仍然十分嚴峻,戰爭的威脅依然存在。拋開有美國暗中從中作梗的台灣問題不說,就連我們普遍看不起的小小的越南,現在還時不時地公然跟我們叫板。老山硝煙已散盡多年,赤瓜礁刀光劍影也似逝去,中國與越南從歷史上的縱向看去,這對歡喜冤家在臣服、親密、共苦和反目中搖擺不定。對於中國,痛苦和友誼的感受並存於這個國家,對它情感和戰略的定位讓人難以抉擇。

友誼的培養是漫長的,仇恨的建立卻可以很快,兩國間的齟齬似乎無法釋懷,同時,越南蹲在中國的南部,依然讓中國人不能忘記可能露出的獠牙。同時,越南的「海洋戰略」也不能不讓中國多一手准備--誰知道這條狼何時反性呢?

通過在課下查閱資料我了解到:近期,越南在南海問題上頻頻挑釁中國:今年3月份,越南宣布在越南北部海防市東七十多公里的海域發現石油儲量豐富的安子油田,並公開邀請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的公司進行公開招標,同時邀請俄羅斯作為南沙石油的開發夥伴。4月份,越南正式啟動與英國石油公司(BP)推進在南沙建設天然氣田和管道的計劃。2月12日,越南外交部發言人就南沙群島的所有權公開發表聲明,稱「有充分的歷史根據證明越南擁有南沙全部島嶼的主權」。其官方《西貢解放報》甚至聲稱「決不放棄一寸土地」,並「不惜與中國一戰」!

大家多少都知道南海對中國來說,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南海海域南接馬六甲海峽,東北部緊連巴林塘海峽、巴士海峽和台灣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聯系亞歐大陸的交通要沖。它不僅是西方尤其是日本海上運輸石油等戰略資源的必經之路,也是美國海軍從西太平洋進入印度洋的主要通道。

一位中越關系研究學者介紹,20世紀70年代以前,越南是認同南沙和西沙是中國領土的,越南總理範文同曾給周恩來總理寫過一封信,承認這一點,而且有外交照會為證。但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逐步提出並實施「海洋戰略」,主要想以海洋的漁業及石油資源發展本國經濟。之後,越南矢口否認以前的承諾,還把佔領的中國南沙島嶼劃歸為一個省,即福綏省,作為一個行政區域劃入其版圖。

國內學者普遍認為:「越南是南沙爭端中我國最危險也是最難解決的對手。」在南沙問題上,越南的既得利益最多,占據了23個島嶼,每年開采三千萬噸石油,中國僅控制6個島嶼。

據了解,越南侵佔南沙群島部分島嶼後,將南沙海域劃分為上百個油氣招標區,在國際上公開招標。近幾年來,越南同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等國家,不斷簽訂勘探開採石油、天然氣的合同。

中國東南亞問題專家劉旭稱:「南沙的石油給越南帶來了巨大的利潤。僅2006年上半年,越南油氣總公司油氣開采產量就達1237萬噸,其中原油為860萬噸,天然氣37.65億立方米,原油出口量約為820萬噸,出口額達41.4億美元。越南不但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同時也將世界主要大國都牽扯到這一地區,大有使南沙問題國際化的趨勢。」

除了拉其他國家共同開發南海資源外,越南還積極推進與強國的軍事合作。在南海單獨抗衡中國,越南自感實力不夠,所以,加強和美國等其他大國關系,對中國在該地區產生制約,形成大國制約機制,是越南外交的重要舉措。香港軍事評論員馬鼎盛先生認為:「越南為了能夠在東南亞抗衡中國,冷戰時代是依靠蘇聯支持搞地方霸權主義,現在它又積極推進與美國、日本及印度的軍事合作,並多次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其矛頭當然首先是對准中國。」

不管怎樣,越南一直關注的還是在南中國海維持所得利益的能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地區安全專家安德魯.陳說:「越南擔心中國想把它抱得太緊,因此,越南試圖通過求助於美國,藉助另一個大國與中國抗衡。」

通過這些方法了解到的這些信息,使我更好地了解了我國周邊尤其是南海地區的安全形勢以及當前的國際戰略格局,更深入地理解了教官講述的內容,為我更好地學習和掌握軍事理論課打下了基礎,也使我更喜愛軍事理論這門課程了!

以上就是我對這幾周的軍事理論課的感受,以及我對如何學習好軍事理論課的感想,希望能對「後來者」的學習有所幫助!衷心的希望軍事理論課能夠越辦越好,在豐富學生國防知識、增強國防意識、開闊視野、活躍思維方式以及完善學生知識結構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有效的作用。再結合以軍事訓練,綜合提高大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人才,為我國全方面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⑥ 大學軍事理論論文,2000字

論文一般有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其中部分組成(例如附錄)可有可無,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正文:

冷戰結束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加快了發展步伐。美國學者昆西·賴特在《戰爭的研究》一書中指出:「和平乃是許多力量之間的平衡。」

多極化的趨勢有利於維持大國之間的力量平衡,制約超級大國的霸權,從而為全球的和平與發展創造了必要前提。

經濟全球化把愈來愈多的國家聯結為利益共同體,經貿投資和跨國公司的活動,使各大國之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局面。

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而復雜的變化,和平與發展依然是時代主題,國際形勢發展的基本態勢保持總體穩定,但不確定、不穩定、不安全因素有所增加。

首先,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在曲折中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大國關系出現新的深刻調整,世界經濟出現新的增長,區域合作方興未艾,各國相互依存加深,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但是,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傾向也有新的發展,圍繞戰略要地、戰略資源和戰略主導權的斗爭此起彼伏,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經濟安全面臨新的問題。

其次,軍事因素對國際格局和國家安全的影響上升。隨著世界新軍事變革的加速發展,世界軍事力量對比進一步失衡,以軍事實力為後盾謀取戰略和經濟利益的傾向突出。

最後,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問題交織,非傳統安全威脅日益嚴重。因民族、宗教矛盾和邊界、領土爭端導致的武裝沖突和局部戰爭時起時伏,同時,國際恐怖勢力活動頻繁,環境污染、非法移民、毒品走私、跨國犯罪以及嚴重傳染性疾病等跨國性問題日益突出。

非傳統安全威脅具有跨國性、流動性、復雜性、隱蔽性和突然性等特點,已成為影響世界安全與穩定的重要因素。

⑦ 軍事理論論文:關於中日關系,你有何認識

日本太欺負人了,聯合英美抵抗中國,中國國務委員梁光烈說了,不行就打,大不了讓人類重回中世紀。

⑧ 求一篇關於日本軍事理論變革的論文,由美日韓聯合軍演引起的。

你們也要寫啊。痛苦。後天交……

⑨ 有沒有軍事理論論文

1989年11月,經中`央軍`事委`員會確定,33人被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的稱號,1994年8月又確定增補3人,共計36人。他們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彭德懷、劉伯承、林彪、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楊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葉挺、許繼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權、彭雪楓、羅炳輝、黃公略、方誌敏、劉志丹。其中有五位前國家主要領導人,10位元帥,10位大將。有11人在新中國建立前獻身

中國古近代著名軍事家
先秦
上古:黃帝、風後、後羿 夏:夏啟 商:伊尹、商湯、盤庚、武丁、婦好(女)、商紂 周:呂尚(姜尚)、周公旦 鄭:姬寤生(鄭庄公) 齊:孫武(孫武長期在吳國任職)、孫臏、田忌、田單、管仲、田穰苴、匡章、田盼 魯:曹劌 晉:先軫、荀林父、趙盾、韓厥、趙鞅 秦:白起、司馬錯、王翦、尉繚、孟明視、樗里疾、張若、王齕、魏冉、蒙恬、王賁、李信、章邯 趙:趙武靈王、趙奢、廉頗、李牧、 魏:吳起、鬼穀子、龐涓、樂羊、魏無忌 宋:墨子 吳:伍子胥、吳王闔閭 楚:楚武王、楚文王、楚莊王、沈諸梁、 項燕 燕:樂毅、秦開
秦朝
項羽(項籍)、彭越、冒頓單於(匈奴)
西漢
韓信、張良、 周勃、周亞夫、蕭何、衛青、霍去病、曹參、陳湯、趙充國
東漢
劉秀(漢光武帝)、鄧禹、馮異、吳漢、耿弇、馬援、班超、 祭遵、竇憲、虞詡、皇甫規、張奐、段熲 、盧植、朱儁、皇甫嵩
三國
魏國:曹操、司馬懿 蜀國:諸葛亮 吳國:陸遜
西晉
杜預、羊祜、馬隆
東晉十六國
前涼:謝艾 漢趙:劉淵、劉曜 後趙:石勒、張賓 冉魏: 冉閔 前秦:王猛、苻登、鄧羌 後秦:姚襄、姚萇、姚興 東晉:祖逖、劉琨、陶侃、謝安、桓溫、王鎮惡、謝石、謝玄 前燕:慕容恪 後燕:慕容垂 後涼:呂光
南北朝
宋:劉裕、檀道濟 梁:梁武帝、韋睿、陳慶之、曹景宗 陳:陳霸先 北魏:拓跋珪、拓跋燾、崔浩、葛榮、爾朱榮、 東魏:高歡、高敖曹 西魏:宇文泰、賀拔勝、元欣、李虎、李弼、於謹、獨孤信、楊忠 北周:宇文邕、韋孝寬 北齊:斛律光、高長恭
隋朝
高熲、賀若弼、韓擒虎、史萬歲、長孫晟、薛世雄、楊廣、楊素、冼夫人(女)、李密、始畢可汗(突厥)、張須陀
唐朝
李世民、李靖、郭子儀、張巡、李光弼、李孝恭、薛萬徹、薛仁貴、李勣、侯君集、李道宗、蘇定方、李晟、渾瑊、李愬、劉仁軌、高仙芝、頡利可汗(突厥)、松贊干布(吐蕃)、張議潮、李德裕
五代十國
後梁;朱溫、敬翔 後唐:李存勖、郭崇韜、李嗣源、周德威 契丹:耶律阿保機 後周:郭威、柴榮
北宋
趙匡胤、曹彬、潘美、呼延贊、李繼隆、狄青、范仲淹、龐籍、種世衡、種師道 遼:耶律德光、蕭綽(女)、耶律隆運、耶律休哥、耶律斜軫 西夏:李繼遷、元昊、野利旺榮、野利遇乞、仁多唆丁、仁多保忠、嵬名令公、籍辣思義 西遼:耶律大石
南宋
岳飛、韓世忠、宗澤、劉錡、虞允文、辛棄疾、孟珙、文天祥、吳玠、吳璘、余階、張世傑
金朝
完顏阿骨打、完顏宗翰、完顏宗弼(金兀術)、完顏合達、完顏陳和尚
元朝(蒙古)
成吉思汗、忽必烈、史天澤、蒙哥、旭烈兀、郭侃、拔都、木華黎、博爾術、哲別、伯顏、張弘范、王保保(擴廓帖木兒)、明玉珍、帖木兒、也先、達延汗、俺答汗、林丹汗、葛爾丹、郭寶玉
明朝
朱元璋、徐達、常遇春、劉基、李文忠、陳友諒、朱文正、馮勝、藍玉、常茂、徐輝祖()、鄧愈、朱棣、張輔、於謙、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李如松、陳璘、鄧子龍、王守仁、李成梁、熊廷弼、袁崇煥、毛文龍、祖大壽、趙率教、左良玉、曹文詔、孫傳庭、盧象升、洪承疇、孫承宗、秦良玉(女)、李定國、鄭成功、張煌言、李自成、張獻忠、高迎祥、史可法
清朝(後金)
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吳三桂、洪承疇、豪格、阿濟格、鰲拜、施琅、玄燁、福全、費揚古、薩布素、彭春、年羹堯、岳鍾琪、阿桂、福康安、渥巴錫、兆惠、胡林翼、彭玉麟、左宗棠、曾國藩、劉銘傳、馮子材、張國梁、陳國瑞、僧格林沁、聶士成、劉永福、丘逢甲、林則徐
太平天國:楊秀清、石達開、李秀成、陳玉成
民國
黃興、孫立人、薛岳、蔡鍔、袁世凱、徐樹錚、吳佩孚、衛立煌、宋希濂、馮玉祥、傅作義、張作霖、杜聿明、蔣百里、李宗仁、白崇禧、楊傑、蔣介石、王耀武、葉挺、胡璉、關麟征、陳明仁、廖耀湘

外國著名軍事家
義大利(古羅馬)
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
主要戰績:高盧戰爭

波斯帝國
居魯士大帝
主要戰績:開創波斯帝國
大流士一世
主要戰績:希波戰爭

美國
喬治•華盛頓
主要戰績:美國獨立戰爭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主要戰績:維克斯堡戰役
林肯
主要戰績:南北戰爭
羅伯特•愛德華•李
主要戰績:葛底斯堡戰役
美國四星上將巴頓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主要戰績:諾曼底登陸
小喬治•史密斯•巴頓
主要戰績:西西里登陸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主要戰績:菲律賓戰役
切斯特•威廉•尼米茲
主要戰績:太平洋戰爭

英國
霍華德
德雷克
主要戰績:無敵艦隊之戰
克倫威爾
主要戰績:納西比戰役
沃爾夫
主要戰績:亞伯拉罕平原戰役
馬爾伯勒公爵
主要戰績:布倫海姆戰役
納爾遜
主要戰績:特拉法爾加海戰
亞瑟•韋爾斯利(威靈頓)
主要戰績:維多利亞戰役,滑鐵盧戰役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
主要戰績:阿拉曼戰役

俄羅斯(蘇聯)
彼得一世
主要戰績:波爾塔瓦戰役
葉卡捷琳娜女皇
亞歷山大•蘇沃洛夫
主要戰績:俄土戰爭
米哈伊爾•庫圖佐夫
主要戰績:1812年俄羅斯衛國戰爭(抗擊拿破崙的法軍)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
主要戰績:蘇俄內戰
托洛茨基
主要戰績:蘇俄國內戰爭時粉碎白衛軍的叛亂、蘇聯紅軍的締造者,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約瑟夫•斯大林
主要戰績:察里津保衛戰、蘇德戰爭
朱可夫
主要戰績:莫斯科會戰、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會戰、列寧格勒會戰
華西列夫斯基
主要戰績:斯大林格勒戰役、遠東戰役
羅科索夫斯基
主要戰績:庫爾斯克會戰

法國
查理大帝
主要戰績:法蘭西擴張戰爭
杜倫尼
主要戰績:三十年戰爭系列戰役
孔代親王
主要戰績:三十年戰爭系列戰役
維拉爾公爵
主要戰績:馬爾怕拉凱戰役,德蘭戰役
薩克斯伯爵
主要戰績:豐特努瓦戰役
拿破崙•波拿巴
法國皇帝拿破崙
主要戰績:馬倫哥戰役,里沃利戰役,烏爾姆戰役。奧斯特里茨戰役,耶拿戰役,弗里德蘭戰役,瓦格拉姆戰役
福煦
主要戰績:馬恩河會戰
霞飛
主要戰績:馬恩河會戰、凡爾登戰役

古巴
菲德爾•卡斯特羅
主要戰績:古巴革命戰爭

馬其頓帝國
亞歷山大大帝
主要戰績:亞歷山大東征

迦太基(今突尼西亞)
漢尼拔
主要戰績:坎尼戰役

德國
腓特烈大帝
主要戰績:七年戰爭
歐根親王
主要戰績:貝爾格萊德戰役
毛奇
主要戰績:色當戰役
隆美爾
主要戰績:北非戰爭
曼施坦因
主要戰績:法蘭西戰役
古德里安
主要戰績:波蘭戰役

日本
織田信長:
主要戰績:桶狹間合戰
豐臣秀吉:
主要戰績:統一日本
武田信玄
主要戰績:川中島合戰
上杉謙信
主要戰績:川中島合戰
德川家康
主要戰績:關原合戰、統一日本
樺山資紀
主要戰績:甲午海戰
東鄉平八郎
主要戰績:對馬海戰
山本五十六
主要戰績:珍珠港事件

委內瑞拉
西蒙•玻利瓦爾
主要戰績:拉丁美洲解放戰爭

阿根廷
何塞•德•聖馬丁
主要戰績:拉丁美洲解放戰爭

朝鮮——韓國
金日成
主要戰績:中國東北對日游擊戰爭、朝鮮戰爭
全奉准
主要戰績:甲午農民戰爭
李舜臣
主要戰績:露梁海戰

土耳其
穆罕默德二世
主要戰績:君士坦丁堡之戰
蘇萊曼一世
主要戰績:貝爾格萊德之戰
凱末爾
主要戰績:伊茲密爾會戰

阿拉伯帝國
艾布•穆斯林
主要戰績:怛羅斯之戰
薩拉丁
主要戰績:開創阿尤布王朝

越南
吳權
主要戰績:白藤江之戰

以色列
戴維•本-古里安
主要戰績:第一次中東戰爭

印度
阿育王
主要戰績:統一印度

⑩ 求軍事理論論文,3000字

國防科技與軍事是密切相關的兩個領域。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軍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國防科技領域的形成與發展;國防科技的發展為軍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質技術手段,在此同時還會促使軍事領域不斷發生變革,甚至導致出現軍事革命;軍事上的變革和戰爭提出了新的需要又會給國防科技發展以新的推動力。國防科技與軍事之間相互關系的這種機制或邏輯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規律。近幾年來,新軍事革命問題成為人們關心的熱門話題。實際上,新軍事革命正是上述客觀規律在軍事高技術迅速發展這一特定條件下的反映。當然,國防科技與軍事的關系還會受到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

一、軍事上的需要是國防科技發展的強大動力

社會的需要是科技發展的動力。恩格斯曾指出:「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5頁)。同樣的,作為整個科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防科技,則是社會的特殊需要———軍事需要的產物,而且這種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國防科技推向前進。

自從國家產生以後,為了維護國家的領土主權以及維護和獲取國家的根本戰略利益,便產生了國防和國家間的戰爭。為了鞏固國防或為了奪取戰爭的勝利,各國都力圖掌握更先進的軍事技術手段,於是便組織專門力量研製武器裝備,國防科技便由此產生。由於新的武器的發明和使用可以造成軍事上的巨大優勢,從而使得「最幼稚的公理論者」,也從「手槍戰勝利劍」的鐵的事實中,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國防科技對於軍事及戰爭的重要影響,因此國防科技便愈來愈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正如科學學創始人丁·貝爾納所認為的:「自古以來,改進戰爭技術,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學。這並不是由於科學傢具有好戰的特性,而是因為戰爭的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加急迫。各國君主和政府不那麼樂於向其他研究工作提供津貼,都樂於向軍用研究工作提供經費,因為科學界能研製出新的裝備,而這種裝備由於十分新穎,在軍事上極為重要」。這里如實地指出了為滿足軍事上的需要研製武器裝備,是國防科技發展的動力和主要任務與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從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長達40餘年的冷戰歲月,美蘇兩國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爭,兩國都執行優先發展國防科技的戰略,並要求國防科技部門為軍隊研製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戰術技術性能上超過對方的先進武器裝備。在軍事需求的強烈刺激下,兩國的國防科技發展獲得了強大的推動力,達到了極度的繁榮。許多其他國家在這種臨戰狀態下也被迫採取相應的對策加速國防科技的發展。據統計,到80年代中期,世界各國每年的國防科研經費累計高達800~1000億美元。就這樣,在冷戰的軍事需求的推動下,國防科技發展進入了軍事高技術時代。

冷戰結束以後,世界主要國家都調整了軍事戰略,壓縮了軍費開支,軍事需求從原先既追求武器裝備的數量又重視其質量轉向主要追求其高質量,國防科技也因此而進入注重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新時期,即進入了「打什麼仗需要什麼武器就能研製出什麼武器」的新時期。

自90年代初開始,美國國防部、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及三軍,每年都要研究並提出美軍的軍事需求,同時根據這種需求制定和調整其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計劃。例如,1996年,美軍又確定了新的未來11大軍事需求,為滿足這些軍事需求還分別制定了國防科技「基礎研究計劃」、《國防技術領域計劃》和《聯合作戰科學技術計劃》,這些計劃對所要研究發展的科學技術領域及武器裝備所要達到的性能要求都有明確的規定。俄羅斯、日本及西歐國家也採取了類似的舉措。由於未來的軍事需求主要是關於信息戰能力的需求,因此有關國家的國防科技發展正緊密圍繞奪取信息優勢的信息戰技術、C3I系統和精確制導武器等軍事高技術開展研究工作。

綜上所述,國防科技完全是在軍事或國防的需要的推動下不斷獲得發展的。國不可一日無防,國防不可一日無科學技術。展望未來,世界各國的國防科技都將在軍事需求的不斷推動下,繼續不斷地獲得發展,並隨著軍事需求的高技術化而日益走向高技術化。

二、國防科技發展對武器裝備的影響

軍事上的需要導致國防科技的發展,而國防科技發展為了滿足軍事上的需要,必須不斷研製出新型武器裝備,因而必然對武器裝備,即對軍事技術手段產生重大影響。

總體上看,直接從事武器裝備研製的國防科技對武器裝備發展的影響是全面的、決定性的。這集中表現在:使武器裝備的原理和種類不斷多樣化、結構逐漸復雜化、性能日益得到提高。

由於國防科研的開展,使許多新的理論、原理和技術被用於武器裝備之中,從而不斷出現一批又一批概念全新的武器裝備。從利用機械能殺傷敵人的冷兵器到利用化學能的近代火器(包括槍、炮、普通炸彈、氫彈、中子彈、激光武器、電磁微波武器),甚至是利用生物遺傳密碼對付敵人的生物武器等,各種各樣的武器裝備無一不是國防科研的重要成果。從種類上統計,國防科研大致已使武器裝備從冷兵器時代的20多種發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200多種,現在又進一步增加到1000種以上。

隨著武器裝備的種類越來越多、概念越來越新,其結構也越來越復雜。早期的武器僅由幾個零部件構成,後來發展到包括數十個、數百個零部件,現在已增加到數千個、數萬個甚至上千萬個零部件,其復雜性增加了若干個數量級。

在武器裝備的性能方面,集中表現在國防科技的發展使武器裝備的作用距離和作用范圍不斷擴大,可靠性日益增強,射程、威力(精度和殺傷半徑)、機動性和生存能力都在逐漸提高。

現代雷達的探測距離已達數十公里至數千公里以上,現代的偵察探測 裝置可以在數百里之外甚至4萬多公里的同步軌道上監視地面的目標。如美國的KH-12照像偵察衛星在幾百公里軌道上對地面目標的分辯率為0

閱讀全文

與軍事理論論文日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