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羅馬和漢朝的軍事實力哪個更強呢
漢朝自漢武帝即位以後,對北方的匈奴不再採取妥協的態度,而是轉為軍事進攻。漢武帝本人的雄才大略,加上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的驍勇善戰,很長時間內匈奴都不敢再進入中原。那時,可以說漢朝的軍事實力達到了頂峰,西域各國也紛紛俯首稱臣。而在同時期的歐洲,同樣有一個戰無不勝的強大帝國,就是古羅帝國,當然漢朝與古羅馬並沒有交戰過,可在後人的心中總會有一個疑惑,這兩者同時期誰更強呢?
其實匈奴人、蒙古人和古羅馬都以作戰兇悍著稱,但最終都淹沒於歷史長河中,正如二戰時期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所說“戰爭是智者的游戲”,軍事戰場上的比拼需要勇氣和無畏,但更需要智慧和謀略。
❷ 西漢與羅馬軍事力量對比,誰更勝一籌
首先要說明的是歷史沒法假設,既然沒打過,就不能以直接的戰果作為比較的證據。而且匈奴遷徙論,那隻是個段子,當不得真。而且由於這兩大勢力存在的時間都不短,軍事實力在其存在的期間能都有過巨大的波動,所以比較的難度更被無限提高了。
值得一提的是,單從軍事上講,無非是這么幾個方面。兵員素質,軍事制度帶來的組織力,武器裝備。
首先,兵員素質兩方都不弱,都有部分規模不小的「精銳職業軍隊」和較大規模的「民兵」。而一方面是「公民兵」,一方面是「良家子」。說白了,都是整個國家當中的中堅成員組成的部隊,其兵員素質遠非後世的「軍戶」、「充軍罪犯」可比。在這一點上,雙方似乎可以持平。
第二,軍事制度的組織力。在一點上,兩大勢力都發生過變革。但是隨著東北亞匈奴勢力的灰飛煙滅,在後期,漢王朝顯然沒什麼動力繼續下去。而且,受文化傳統和政治制度的影響,雙方的統治階級對於軍事制度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這點上漢王朝略遜一籌。
第三,關於軍事裝備。如果把這塊看成是游戲里的 科技樹,那麼漢王朝就是專精一項,而羅馬是什麼都點了幾點。但是最基礎的金屬冶煉和機動能力——馬,這兩項在開始的時候漢王朝都是遙遙領先。漢王朝擊敗匈奴也得益於這兩點。而羅馬對於騎兵的忽視,主要是有由於其地理環境,環地中海地區,水路運輸發達,用海運作為機動同樣不弱,所以對於騎兵的要求沒那麼迫切。但是早期的羅馬金屬冶煉技術低下是事實。
最後,從其對手的能力來看,羅馬的諸多對手顯然跟匈奴不是一個檔次的。所以,從戰績上來看,羅馬比漢王朝要差遠了。
❸ 羅馬軍事實力最強的是哪個時期
應該是五賢帝時期吧。一般說法是維持在25-28個軍團,不過曾有網友說在巔峰時期層有過56個軍團,當然這個個人沒有考證過……
❹ 周朝和古羅馬軍事實力哪個強
周朝分為東周和西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直到秦統一六國建立秦朝為止。
同時內期大約從東周開容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諸侯 爭霸的春秋時期開始。
約公元前753年,傳說羅馬建城。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以管仲為相,進行改革。
公元前509年,羅馬王政時代結束,共和國建立。
公元前453年,晉國趙、韓、魏三家共滅知氏,三分其領地。
公元前449年,羅馬頒行十二銅表法。
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開始變法。
公元前264年前241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一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建立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 秦朝,自稱「始皇帝」。
公元前218年 前201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二次布匿戰爭。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把戰爭藝術玩到了頂峰,雖然中國當時比較鬆散,但是戰爭規模分分鍾秒殺羅馬。
❺ 羅馬帝國的軍事力量到底有多強
好比,當然好復比,從兩方制面進行比較了,
一,同時代對比(就是說羅馬跟奧斯曼同一時期),羅馬肯定要弱的狠呀,那冷兵器時代跟奧斯曼的鳥槍大炮怎麼比,
二,跨時代對比(羅馬跟羅馬時代那時期的別的國家比,奧斯曼也是一樣),那羅馬要強於奧斯曼,從當時世界版圖就能看出來,再從當時戰鬥力衡力,羅馬多強,再回頭看奧斯曼,當時也挺厲害,軍隊力量,武器裝備也不錯,但是它可沒有取得羅馬那樣的豐功偉績。
❻ 古羅馬帝國兵力最雄厚的時候有多少士兵
羅馬的軍隊駐防情況在《探索古羅馬文明》一書中都有標示,我從書上摘錄的情況如下
http://tieba..com/p/1271030724?pid=15201680108&cid=#15201680108
大體上在帝國時期1世紀、2世紀和3世紀早期,軍團的熟練沒有超過30。駐防的重點主要是各個邊境,在上下日耳曼,一般各有4個軍團,不列顛有3-4個軍團、萊茵河沿岸有4個以上的軍團、東方有4個軍團左右,埃及有3個軍團左右。
這樣來推算軍隊的熟練,標准軍團是6000人,還有數量大體相當的輔助軍團。但是我們不能確定軍隊是否滿編。所以一個軍團的總人數大約是在1萬左右。再加上羅馬的禁衛軍、城市衛隊,里昂和迦太基的城市衛隊,在1-2世紀和3世紀早期的軍隊數量應該在30萬左右,全部都是職業軍隊。
三世紀之後爆發了嚴重的三世紀危機,內戰不斷。軍隊的數量難以被有效的統計。在284年戴克里先終結了三世紀危機之後的四世紀,帝國被劃分為了四個部分,一般認為每個部分都有不弱於之前的整個帝國的軍事力量。這種劃分在戴克里先時期開始顯露,在君士坦丁之後逐漸加強,帝國被劃分為義大利、高盧、東方和伊利里亞四個大區。這一時期是羅馬單純的軍事力量最為膨脹的時期。
按照布克哈特的說法,在君士坦丁、李悉尼、馬克西米努斯和馬克森提烏斯的四帝內戰中。在對陣馬克森提烏斯的時候君士坦丁的軍隊數量為10萬左右;在對陣李悉尼的時候,雙方的軍隊分別為13萬和16.5萬。軍艦的數量在200以上。所以這樣看來,四帝的軍隊應該都不會少於10萬。帝國軍隊的總數應該在50-60萬之間。
在君士坦丁死後,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斯三兄弟之間進行了一場血腥的斗爭。最後帝國由尤里安再度統一,但是他死於與波斯的戰爭。繼任者約為安喪失了大量的土體當帝國再度分裂之後,除了狄奧多西一世短暫的統一,就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態。帝國境內充斥著無數的蠻族、僱傭軍。這些軍隊不少有羅馬軍隊的名義,但是同樣打劫羅馬城市,帝國軍隊的數量就無法有效統計了。
❼ 古羅馬的軍隊到底有多強的戰力
這個問題需要不同時期的不同時代背景來回答。
最早期的羅馬軍隊:
有關於拉丁人和羅馬人的傳說很多,其中一個則是在特洛伊戰爭之後,達達那斯的王子伊尼阿斯逃亡拉丁姆地區,帶領的特洛伊人與當地土著人融合。後來經歷羅慕路斯在帕拉丁山建立羅馬城至七王時代初期,這一段時期的羅馬軍隊主要是以學習伊特魯里亞人(又稱伊達拉里亞)的制式裝備為主。可以得知的是,在公元前八世紀至公元前六世紀,伊特魯里亞人無疑是擁有義大利最強大的文化和軍事實力。通過許多傳說也可以得知,當時的羅馬是處於伊特魯里亞人的「保護」之下的。
羅馬軍隊的第一次改革:
這就必須要提到七王時代的第一位王:賽維·圖里烏。賽維·圖里烏是伊特魯里亞人,(伊特魯里亞對羅馬的統治至公元前509年被推翻,同時也是羅馬王政時代的結束)他提出了羅馬公民按照財產來服相應的兵役。
第一級,擁有相當於十萬阿司的財產,(1阿司約含327.45克純銅)需承擔重型盔甲。
第二級,擁有七萬五千阿司的財產,需要承擔次一級的重裝盔甲。
第三級,擁有五萬阿司的財產,需要承擔更次一級的盔甲。
第四級,擁有兩萬五千阿司財產,需要承擔輕裝盔甲。
第五級,擁有一萬一千阿司財產,需要承擔更次一級的輕裝盔甲。
如是,按照財產的多寡,賽維·圖里烏總是維持了八十個重裝百人隊,十八個騎兵百人隊,四十二個次重裝百人隊,以及五十二個輕裝百人隊。共計一百九十三個百人隊(無產者象徵性出一個百人隊)這可以算是羅馬軍團的開端。
同時,羅馬軍團開始形成以青年兵為第一陣列,中年兵為第二陣列,壯年兵為第三陣列的布局。
布匿戰爭時期的羅馬軍隊:
由於羅馬的擴張,無一例外的與地中海北非強國迦太基生了沖突,雙方在解決了共同的敵人:皮洛士之後,羅馬毫無疑問的征服了義大利南部地區,並且開始向迦太基人的殖民地——西西里擴張!
經過了第一次布匿戰爭,失敗的迦太基割地賠款,但是迦太基著名統帥漢尼拔(迦太基軍事統帥哈米爾卡的兒子,哈米爾卡從小就讓漢尼拔在神像前發誓,一生與羅馬作戰!同時,漢尼拔為西方戰略之父),從西班牙處發,翻越比利牛斯山脈和阿爾卑斯山,進入羅馬境內攻擊羅馬,使得羅馬損失慘重。
在與迦太基以及漢尼拔的戰爭中,羅馬認識到:必須將臃腫的羅馬軍團加以精簡化,精簡後的羅馬軍團人數在四千人到六千人左右。並且以重裝步兵為主要戰鬥力。軍團還包括三百名騎兵和一定數量的輔兵。這些士兵的來源為有產者,戰時化民為兵,平時進行訓練。但是由於戰爭的頻繁進行,這些士兵於日後則成為了常備軍。
羅馬作戰時,常將輕步兵放於陣列前,掩護主力重裝步兵列陣,騎兵護衛兩翼。重步兵是決戰和擊退敵人的主力!並且在羅馬軍團作戰時,如果動用了第三陣列的壯年兵,那麼必定是戰局到了及其危難的時刻(壯年兵還擔任著督戰隊的作用)
後來羅馬著名的將領西庇阿在扎馬戰役中擊敗了漢尼拔,奠定了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勝利。
羅馬共和國後期至帝國中期
馬略改革。到了羅馬共和國晚期的時候,各方面問題層出不窮。一是奴隸與奴隸主的斗爭,二是貴族和騎士的斗爭,三是有產者和無產者的斗爭。加上大量的公民階層有產者死於戰爭,羅馬失去了兵員。於是馬略針對國內問題和軍事問題開始了改革。正式開始了羅馬軍隊職業化。馬略繼續精簡羅馬軍團,一個羅馬軍團由10個營組成,而一個營編又有6個排,每排80軍兵。但第一營由五個160人排組成。軍團總人數應該在5120人左右,但是實際運用時卻在3000-4500人之間。
帝國最後的輝煌和軍團的衰落:
由於羅馬帝國的腐敗和長期積攢的弊病,導致到了公元三世紀時,羅馬軍團已經失去了往日的輝煌。成為了一支普通的守備軍(甚至連守備任務都做不好……)於是,君士坦丁大帝開始了羅馬軍事上最後的改革:建立重甲騎兵部隊——近衛騎兵旅。
君士坦丁大帝的直屬部隊包括5個近衛騎兵旅5個近衛步兵軍團以及10個近衛輔助軍團。當然,隨著時間日益發展,到了東羅馬帝國時期,近衛騎兵旅有了新的稱號:拜占庭重騎兵!
羅馬軍團產生於羅馬有著強烈的生存危機之時,卻在羅馬帝國最強盛的時期衰落……1453年,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攻破,羅馬帝國正式從歷史上淡出人們的視野,而那支曾經守衛羅馬的軍團在哪裡?這不禁令人唏噓不已……
❽ 中國古代軍事實力和羅馬帝國比較
各有所長,本人認為整體漢朝強一些。羅馬擅長的是大規模方陣,人數多在千人以上,主要裝備是鐵制短劍(即著名的羅馬短劍),配有巨盾,善於近戰。遠程的,羅馬方陣除了步兵意外,遠程裝備主要是投槍,而弓箭是屬於輔助武器的(在古代,歐洲弓箭技術一直落後我我國)。騎兵是羅馬帝國的弱項,這和當時沒有出現馬鞍,騎兵不能再馬上劈砍有很大的關系,而在組織完整的方針面前,騎兵單靠騎槍穿刺很難討到便宜,還可能因為陷於陣中而有損自己,所以羅馬的騎兵主要是輕騎兵,用來進行戰場偵察和傳遞消息的。羅馬軍團的作戰手段,跟亞歷山大大帝還是很像的,也就是大兵團大方陣正面出擊。義大利卻馬也很重要....羅馬方陣正面沖擊力十足,特別是配上猩紅色服裝後,視覺沖擊力明顯,但是方陣也有缺點,就是不便於機動,而且不利於追擊。基本上,大方陣作戰只能擊潰敵人,做好就是重創了,很難說圍殲的。至於漢朝,中國所擅長的就是弓弩了,這是因為多年和游牧民族作戰形成的,漢朝也有方陣,但是相對靈活的多,而且在裝備上,漢朝的鐵器是劍,盔甲多以皮革製成,在當時防護力是可以的。漢代的騎兵和羅馬相似,也是由於歷史限制,沒有馬鞍,不能劈砍,但是,東西方騎兵的區別在於,西方騎兵多是近戰,因而後期發展成了重甲騎士;而東方,一則是因為馬種不行,不能負重,二來即是因為弓弩強勁了,所以漢代的時候,中國的騎兵便多善齊射了(當然,在數量上和游牧匈奴還是有差距的)。而中國的弓弩,非常強勁的,不誇張的說,當時的漢弩,特別是蹶張弩,可以穿透當時世界上的所有盔甲。西漢武帝伐匈奴時,李陵以五千步卒橫行匈奴,抵擋匈奴精銳騎兵八萬多日,殺傷萬余敵軍後才被俘的,其中多以弓弩射殺,足見當時中國弓弩的威力了。整體上,漢朝羅馬都是軍制完備的國家,軍事體系完整,技術先進,軍事理論豐富。在戰略上,如果漢朝羅馬爆發戰爭,消耗下去肯定是漢朝贏,原因有二:一是人口,二是經濟。人口自不必說了,漢族人口極多,兵員充裕,而羅馬不是,真正的羅馬人數量不多,而且他外族未必肯死心塌地的賣命。漢朝的動員能力比羅馬強。經濟上,不單純是錢,重要的是糧食,漢代的糧產量比羅馬多的多。羅馬的主要糧產地,大多是在被征服的土地上,例如達契亞省(羅馬尼亞)高盧(法國)等,所以不如漢朝穩定。而在戰術上,主要還得看帶兵的將領了。要是我指揮漢軍,絕對不會跟他正面方陣硬拼,我們的弓弩射程占優勢,比投槍遠,而且威力了得,因此我會以弓弩大量殺傷敵人,兩翼多配騎兵,用弓弩騷擾對方方陣側翼。對付方陣,戰車還是很有用的,戰車可以發起沖擊。當然,意淫的啊哈哈。地形也很重要。平原利於羅馬方陣的打正面沖擊。總之,在國家整體實力上,漢朝是強於羅馬的,具體到戰場戰術上,主要還得是看雙方的將領了。如果衛青遇上了凱撒、霍去病遭遇了龐貝,呵呵,不好說啊哈哈。有興趣,你可以去玩一款游戲,很老的了《漢朝與羅馬》主要是戰術上的,還算可以吧哈哈。注意陣型和戰術啊,地形也很重要。我最常用的就是預設陣地,誘敵深入,用弓弩遠程殺傷,然後是騎兵沖擊,步兵打掃戰場(跟拿破崙有些像...炮兵轟,炮兵轟完騎兵沖,騎兵沖完步兵攻...就這么三招..橫掃整個歐洲....二戰名將隆美爾跟他一樣,炮兵轟擊,然後是坦克沖鋒...屢試不爽,但是最終敗在了只收不攻的蒙哥馬利身上了哈哈。)漢朝與羅馬...其實雙方鼎盛的年代是不同的,總之,要是遇上了,在戰略上應該是漢朝贏的。軍事思想的問題,漢軍自武帝後重視騎兵了,而且戰術上做了很多改動,羅馬則不然,直到被日耳曼、哥特等蠻族大入侵的時候,在戰術上革新都不多,裝備上也是。說道大方陣的極致,中國還得說是宋朝....數萬人的大陣.......我下面在貼一個帖子,之評價重裝步兵與輕裝兵的,比我詳細哈,整體說,羅馬人主要是重裝兵。
所謂「重裝近戰兵」指那些擁有良好防護用具,主要靠近戰取得勝利的兵種和以這些兵種為主力的軍隊。所謂「輕裝射手」,包括步弓手和騎射手,以及以這些兵種為主力的軍隊。
古代中國軍隊有一個特點,就是極其重視射擊,在唐代甚至所有士兵都攜帶弓箭。這樣就使得中國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戰爭不具有典型的「重裝近戰兵對付輕裝射手」的特性。只是因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防護用具一般很差,也缺乏有效的近戰手段,所以在這里仍然列入論題。至於中國內部宋以後漢族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因為雙方的軍事技術和戰術基本類似,所以完全不符合本論題,不在討論之列。
軍事勝敗的要素,不外乎裝備、體能、訓練、勇氣、將才、軍事制度、政治的修明與否、經濟後盾等等。下面探討一下在重裝近戰兵與輕裝射手之間這些問題的比較。
在古代條件下,由於交通不便,經濟技術發展緩慢,以及各民族所處自然條件不同等原因,技術成果的交流往往是緩慢的。因此造成了一些看似奇怪的現象。如軍事上的某些被證明為極其優越的裝備技術遲遲不能在某些民族普及的問題。同樣的例子還有蒙古馬的體高比西方馬匹矮小。以上所說的原因,造成了一些民族在某些裝備上的劣勢局面。
北方支系的蒙古人種比南方支系的蒙古人種高大。營養攝入方面,無疑問的,以食肉為主的民族,要比食素為主的民族身體發育得好些。不過,如果經濟科技水平落後,這種優勢會打折扣。比如過去蒙古人和西藏人無疑是食肉為主的,但由於經濟落後、科技不發達,造成流行性疾病盛行、殘疾人比例大、人均壽命短、嬰兒和產婦死亡率高等嚴重問題。西漢時期的中國人也認為,匈人的體能不是中國人的對手,「下馬地斗,劍戟相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軍隊的選拔制度對士兵體能的影響也很大。但對士兵體能具有根本性影響的應該說是訓練了。一些以強悍聞名的軍隊,在進入和平時代以後腐爛到不值一提的地步,這在古代是很常見的。而那些有合理的訓練制度的軍隊,卻可以發揮起死回生的神奇效力。比如宋兵懦弱,千古聞名。而岳飛的岳家軍,居然能夠打敗一直被宋人怕得要死的金朝重裝騎兵。
軍隊的勇氣有三個來源:一是生活,二是榮譽感,三是紀律。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規律,經歷過生活磨練的人,遠比沒有經歷過磨練的人勇敢。輕裝射擊兵一般勝過重裝兵。波斯、帕提亞、阿拉伯、蒙古,都是從艱苦的游牧生活中興起,其對艱苦生活的忍受能力在他們的對手之上。而榮譽感這東西,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主要是出於對本國、本民族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在公民社會里是特別充足的。中國的遼、金因為存在氏族制度殘余,兵的命顯得寶貴,因此兵的勇氣也高。其實事情就是這樣的,指望士兵勇敢,就必須使他們切實的感受到他們處在一個溫暖的集體中,為了自己而戰,而不是為了某個不相乾的人而戰。在這方面,重裝兵一般比輕裝兵強一些。至於紀律,這個東西從某種程度上說決定著一支軍隊的興亡。我似乎沒有聽說過哪支軍隊沒有嚴格的紀律,而能夠長久保持強大的。也沒有聽說過哪支軍隊有嚴格的紀律,而常吃敗仗的。紀律分成兩個部分:軍民關系紀律和戰場紀律。紀律嚴明的軍隊,最出名的有兩支:秦軍和羅馬軍隊,這兩支軍隊都長久的保持了常勝軍隊的稱號,很巧的,他們也都打敗了輕裝射擊兵。紀律方面,一般也是重裝兵強於輕裝射擊兵,其實這是有原因的。射擊兵的近戰能力一般不強,為了保證安全,往往傾向於避開對手。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畏縮的品行。另一方面,輕裝射擊兵往往出自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其法制建設的困難,也就造成了軍事紀律維持的困難。
將才方面,有天才將領,也有在國家大勢下培養出來的福將,自然也有庸才和蠢材。天才將領很難得,而在全民好戰的大勢和良好的軍事訓練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將領,一般會比較常見。有通過書籍教育和實際經驗的傳授兩種辦法。書籍有史書和專門的兵法書。戰史的寫作,以歐洲人比較在行,兵法書的寫作,歐洲人和中國人都很在行,中國人還要強些。在我看來,與其尋求難以發現和難以評判的天才將領,不如用良好的軍事制度產生大批的合格將領。在這方面,無疑的重裝軍隊強過輕裝軍隊。因為重裝兵一般出自有高度文明的農耕民族,培養將才的經驗足、制度完善。輕裝射擊兵一般出自游牧民族,文化上的落後造成了軍事經驗傳承的困難。
政治的修明與否,往往決定著一支軍隊的生死。在古代條件下,大體上可以說,越能夠保持國家的穩定,就越是好制度。在這一點上,無疑是中國做得最好,羅馬也是很成功的。總的來說,重裝軍隊所在國家的政治制度要比輕裝軍隊所在國家的政治制度好些。輕裝部隊所在國家政治制度的問題的根子,還是在游牧生產方式帶來的政治不穩定性上。大體上,只有輕裝部隊所在國家恰好處於上升期而重裝軍隊所在國家處於衰落期的時候,前者才比後者具有政治上的優勢。
經濟上的優勢,往往也是處於重裝軍隊所在國家一邊。
以上是一些基本的問題,當然還沒有說全,比如氣候和地理問題,不過,自然條件基本上是對進攻者不利而對防守者有利。也就沒什麼可說的了。
重裝近戰兵如何戰勝輕裝射擊兵的戰略問題
1。用軍事制度的優勢。
這是最根本的。
2。用經濟實力的優勢
這一點以中國對付它的北方敵人時的情況最為明顯。在同樣面積土地上,農耕獲得的產值比游牧高8倍。因此中國擁有對北方游牧民族的絕對經濟優勢。有了足夠的物資和錢,就可以充分的裝備軍隊,投入龐大的兵力,並且賄賂對方的權貴,收買人民,從而分化對方。不過,經濟實力必須有真正強大的軍事作為保障才能發揮其威力。如宋、明之流,盡管對敵人同樣擁有絕對經濟優勢,但最終不過是肥了別人的荷包而已。
3。政治優勢的運用
一個腐敗的政權跟一個廉潔的政權作戰,基本上就死定了。元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元朝對漢族人擁有武裝非常警覺,對武器的管制非常嚴。加上先後三次在南方括馬,漢族人的武器和戰馬可以說都非常短缺。但是當元末農民起義時,面對裝備簡陋的農民軍,元軍可以說是不堪一擊,甚至弄出了像阿速軍「阿卜阿卜」那樣的笑話。前面說過,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政治往往很容易陷入混亂和腐敗,這跟游牧民族生產方式造成的法制薄弱有關。每當這時,敵人的機會就來了。
4。利用地利
如果確實被輕裝射擊兵打敗了,重裝的部隊可以逃往有地利的地方。這個地利,可以是天然的,比如中國南方的水網地帶,也可以是人造的,比如中世紀時歐洲林立的堡壘。不過一旦到了這時,重裝部隊所屬的國家的國運,一般都是不很美妙的了。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逃往南方的政權可以復振。中世紀對於歐洲人來說,同樣是一個黑暗年代。
5。利用外交和其他謀略
和一般的觀點不同,我對謀略的作用並不看重。因為從歷史的經驗來看,重要的是大勢和制度。一旦大勢已去或者制度出現根本性的缺陷,謀略就完全無濟於事了。而前兩者能夠保證的情況下,謀略的運用只是起到一個錦上添花的作用而已。
6。出現偉大的將軍
這個比謀略更加不可靠。因為天才的出現是不可預測的。歷史有這樣的規律,當一個民族呼喚良將的時候,它的武力往往是不振的。可悲的是,往往越是軍事制度有問題的政權,越是把希望寄託在良將的出現上。因為既然自己不能奮起,就只好乞求奇跡了——可奇跡之所以是奇跡,就是因為它很少出現。據我所知,沒有一支軍隊是因為有了良將而扭轉了敗局的。
具體戰術
我們知道,古代是沒有電報和無線電的。為了指揮軍隊,必須實現一個前提,就是軍隊處於指揮官的視力和聽力范圍內,指揮官的指令可以傳達到軍隊里。在古代實現這點,主要依靠鑼鼓、號角、喇叭等等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和旗幟、徽記等置於高處的標志物。而且,為了保證軍隊的秩序和防止出現意外,必須保持隊形。不保持指揮,保持隊形就可以作戰的軍隊,在歷史上是沒有的。請記住上面的話,因為這涉及到一個神話。
這個神話是這樣的:輕裝騎射手,只要在敵陣外不斷的射箭,敵人攻來的時候就散開,不與敵人接觸,就可以通過射擊,把敵人打垮,然後才投入肉搏戰,一舉成功。
我們來分析這個神話,首先,敵人肯定是列成了陣型的,然後可以確認他們並沒有傻。再然後,騎射手開始向他們射箭。。。
箭對於身著重甲的軍隊的傷害有多大呢?歷史有了明確的回答——很小。中世紀時,歐洲文明衰落得不像樣子了,但在十字軍戰爭中,十字軍面對突厥人和阿拉伯人的箭雨,同樣沒有太拉下風,雖然最後確實是失敗了,但這是進攻戰,歐洲人突入到阿拉伯人的領域內,但十字軍仍然能夠猛沖敵軍。
因此,在遠距離上,弓箭對著甲的人或馬的傷害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即使在近距離上,若受到盔甲的阻礙,箭支即使穿透了盔甲,傷害力也要大減(因為破壞了為殺傷而設計的箭鏃結構)。
所以,射箭不能像打機關槍一樣,遏制敵軍的沖鋒。
那麼,敵人沖鋒的目標是哪裡呢?毫無疑問的,如果一支軍隊以射擊兵為主力,它的近戰能力必然薄弱。這樣,敵人沖鋒的目標,必然是它的指揮中樞——指揮官、旗幟和樂器。
在古代條件下,指揮中樞必須出於戰場上,跟我方主力保持聯系。由於戰場上飛揚的塵土、巨大的嘈雜聲等原因,必須盡可能的接近主力部隊。在火炮發明之前,指揮中樞離戰線的距離一般保持在500米左右(也就是一華里)。這樣,敵人的箭不會射到指揮官,而部隊又能夠得到有效的指揮(有一個證據是蕭噠凜被射死時正處於距宋軍500米的距離上,這也正是一般戰地指揮官與戰線的距離)。500米的距離,對於這個距離,沖鋒的敵軍騎兵如果沒有充分的防禦,不出80秒就會沖到指揮官面前。如射擊兵跟敵軍騎兵的數量相等,那麼在這致命的80秒鍾內,很可能敵軍根本沒有受到嚴重的阻礙。
如果指揮官向後撤退,會發生什麼事呢?
很顯然的,騎射手們會看到這樣的情景:大隊敵軍已經占據了我方戰地中央,原本是指揮官所在的位置,我軍的旗幟在向後退,而且沒有任何命令從那裡傳出來(很難想像一個臨陣撤退中的指揮官,會來得及發出什麼命令)。我想用不著多麼高深的智慧,就可以知道這場面對於一支軍隊來說意味著什麼。
這也就是為什麼任何重視射擊的部隊,都要以重裝近戰兵作為其軍隊的核心的原因。甚至是最以弓箭出名的蒙古軍,其騎兵都要分成輕重兩部分,輕騎兵就是我們熟悉的騎射手,而重騎兵則起到了戰斗中堅的作用。
那麼騎射手的作用是什麼呢?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弓箭的威力非常有限,所以古代弓箭手除了在一些特定的場合,例如掌握了地利的條件下,或者守城戰中以外,基本上起到的是攪亂敵人的作用,決定性的打擊,始終是由近戰兵完成的。
關於騎射手的另一個神話是:他們可以飄忽不定的作戰。
我們知道,為了保持馬力,騎兵應當帶著多馬。歐洲重騎兵是兩匹,東方的遼、蒙古、明末農民起義軍是三匹。另一方面,軍隊必須有備用武器、工具、糧草、行政機構、醫療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如果沒有這些東西,軍隊根本無法作戰(有一個小神話是游牧軍隊可以通過搶掠獲得糧食,這樣做確實是可能的,前提是敵人等著你來搶。如果敵人堅壁清野,或者軍隊因故需要穿越不產穀物的地區,就要餓死。任何一支成功的軍隊都不會從一廂情願的角度去構思作戰計劃)。而且,為了攻取敵人的城市,軍隊必須攜帶攻城武器。以上種種必須攜帶的東西,使得任何古代軍隊都不可能真正的飄忽不定。任何軍隊都必須服從基本的自然科學規律,和受到當時科技水平的限制。
首先,要記住,蒙古的成功,在歷史上只有一次而已。從蒙古驟起驟衰的歷史事實可以看出,蒙古的崛起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如果當時中國是統一的,或者西方有哪怕一個真正頂用的強國,如盛時的東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俄羅斯帝國、土耳其帝國等,蒙古就不會取得這樣大的成就。
其次,蒙古人絕不是不可戰勝的。在對越南作戰時,沒有勝利,在對日本作戰時慘敗了,在敘利亞和印度也打過敗仗。即使在歐洲,捷克人也打敗過蒙古。
然後就講講蒙古人在歐洲成功的原因。請注意這樣一個事實:在東歐被蒙古打敗的條頓騎士團、波蘭、匈牙利,恰恰都是對東方騎射戰術不熟悉的軍隊(條頓騎士團離開巴勒斯坦已有兩代人的時間),在十字軍戰爭中經驗豐富的騎士集中在德意志、法國、英國、義大利一帶。他們當然知道怎樣跟騎射手作戰,可是還沒等新的十字軍再次集結,蒙古人就退去了。蒙古人在跟羅斯人作戰的時候已經了解了歐洲式的戰法,而且,由於長期在遼闊的大地上作戰,蒙古人積累了豐富的大范圍機動作戰的經驗。條頓騎士團、波蘭、匈牙利拿歐洲小戰場上作戰的那一套經驗來對付蒙古軍,當然只有失敗。而且當時文藝復興還沒有開始,歐洲科技還沒有大進步,古代的軍事經驗還沒有得到恢復。作為一個落後文明,歐洲人跟集合了中國與西方作戰長處的蒙古人作戰是當然只有失敗。但這並不就意味著近戰重裝兵跟輕裝射擊兵相比就天然的居於下風。
如果蒙古人繼續西進會怎麼樣呢?他們還會不會獲得勝利呢?讓我們看看。
首先,歐亞大草原到匈牙利已經到頭了。再往西,我不知道蒙古馬還能吃什麼。西歐的溫帶海洋性氣候,蒙古的人和馬未必能夠適應。
其次,西歐城堡林立,如果要保證軍隊的機動性,就只能繞過這些城堡。躲在城堡中的騎士,會打擊蒙古人的後勤。如果強攻這些城堡,就需要攻城武器。攻城武器的運輸和裝備都很需要時間。完全可以構想,當蒙古人運輸、架設攻城武器的時候,騎士們已經出現在他們面前——這將是一場按歐洲人習慣的方式進行的戰斗。
再次,中世紀的歐洲人陷入宗教狂熱之中,固然非常愚昧,但也具有很高的宗教熱情——這可以轉化成戰場上的士氣。在蒙古侵襲波蘭、匈牙利的時候,羅馬教廷討論了組織針對蒙古的十字軍的問題。毫無疑問,如果蒙古人繼續前進,十字軍是一定會組織起來的。這時候,蒙古人需要面對東方戰爭經驗豐富的大量英格蘭、法國、德意志騎士和義大利諸城邦戰士。在基督教精神的鼓舞下,他們的士氣是決不會差的。
再次,蒙古人在佔領羅斯的時候,可以了解羅斯西面的狀況,可是,如果遠征西歐,情報有誰來提供呢?
再次,勞師遠征,後勤問題怎麼解決?
此外還要考慮歐洲的馬匹和人都比蒙古馬匹和人高大的問題。
最後,其實即使是對付捷克人,蒙古人都不一定應付得來了。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進攻歐洲太過深入的外敵,都沒有好的結局。波斯人有薩拉米和普拉提亞、匈人有沙隆、阿拉伯人有圖爾、土耳其人有勒頒多。如果蒙古人深入作戰,我相信他們的結局不會比前四者更好。
蒙古人是怕水的,河流妨礙了他們的騎兵快速機動,秋冬的冷水還可能凍壞馬匹(蒙古西征時,往往選擇河流凍結時出兵)。而俄羅斯人把河流當成利於交通的便途,他們用船隻在河流上運送給養,大大緩解了廣大戰場補給不利的問題。俄軍到哪裡,俄羅斯農民就走到哪裡,把牧地變為耕地,用武裝農場把游牧民徹底逐出當地。河流賦予俄軍超越蒙古人的機動性。農場賦予俄軍充分的和及時的補給。兩者結合構成古代史上農耕民族對游牧民族最輝煌的勝利之一(另一個是清朝征服西北廣大土地的戰爭)——俄軍打垮三大汗國的同時,明朝卻在對蒙古的戰爭中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明朝的腐敗無能令人嘆息。
由此可見,重裝近戰兵對輕裝射擊兵的戰斗,是大有戰略戰術上的講究的。如果羅馬皇帝像當初的克拉蘇一樣,傻傻的向帕提亞主力騎兵進攻,那結果多半會重蹈卡萊之戰的覆轍——畢竟從戰爭中學習騎兵戰術的羅馬人,不可能像帕提亞人那樣馬術嫻熟。
總之,水無常勢,兵無常形。射擊兵有射擊兵的用法,近戰兵由近戰兵的用法。重裝兵有重裝兵的用法,輕裝兵有輕裝兵的用法。戰爭的勝負是很難說的,並不存在天然勝利或者天然失敗的兵種。(完) 參考資料:汽車社區 > 史海鉤沉黃謙:古代條件下重裝近戰兵對付輕裝射手的戰略戰術草說
❾ 全球軍事力量排名前20的國家是哪些
、美國 不管世界上有多少反對美國的人,討厭美國的人,但是他的實力一直是最強的。總兵力150萬的美軍擁有世界上最好的軍事科技和軍費開支,絕對無人匹敵,因為能和他對抗的那個巨人已經消失了……
2、俄羅斯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蘇聯時代留下來的雄厚基礎讓俄羅斯人揮霍了15年,最近他覺醒了,曾經的巨人又要站起來了。128萬常規軍隊,先進的且易於大規模製造的常規裝備。SS-27「白楊」加上沙皇核彈的核威脅組合,美國也要畏懼三分,前一段時間爆炸的常規炸彈「炸彈之父」,比西方的炸彈之母威力大四倍,已經等於核彈威力。北極熊睡醒了,揮舞著利爪,威嚇著任何膽敢挑釁他們的人……
3、法國 傳統陸上強國的名號讓法國人保持了46萬的常備兵力,在歐洲一體化的今天,這幾乎是不可想像的。完善的軍工業,先進的科技,自行開發的強勁武器,簡氏給他們的評價是世界第二,但是考慮到他們從外籍人拿破崙走後就再難得打一次勝仗,我覺得他們應該排在第三。
4、中國 常備兵力230萬人。第一次海灣戰爭打垮了伊拉克,也打醒了中國人。通過一系列從俄羅斯和以色列引進先進技術,和自行開發的舉動,中國已經擁有了一支較為先進的軍隊,並擁有了完整的軍工體系。稍微落後的電子技術,已經走上自行發展道路的常規軍備,威懾力強大的二炮部隊,已經開始走向太空的未來式軍備,幾乎無盡的後備兵力,60年時間中國已經走到了世界第四的位置。
5、德國 自從1871年初,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即位起,曾經埋葬了西羅馬帝國的金發野獸再一次凝聚起來,兩次發動世界大戰,向全世界發出挑戰。現在的德國,現役軍隊28萬,擁有先進的科技,強勁的工業,最好的民族素質。但是和前幾名相比,德國的軍工體系欠缺完整性,限制了德國的排名。
6、英國 曾經的日不落帝國,經歷了超級大國——大國——准大國——准小國的歷程,如今的英國總兵力22萬,並且已經決定讓自己的最後一艘航母退役,成為名副其實的准小國。軍工體系不夠發達,欠缺完整性,太空技術相對落後導致曾經的鐵娘子只能屈居第六。
7、日本 現役總兵力26萬,工業發達,種類齊全,我相信本田的生產線經過改裝就可以用來生產90式坦克。不過狹窄的國土,限制了他們,世界第七,只能是第七……
8、義大利 現役總兵力25萬人,引用德國人的話:「這些可愛的義大利人。」公羊坦克的裝備讓義大利脫去了裝甲羸弱的帽子,然而僅僅擁有一艘輕型航母,空軍則和德國人齊平,遮掩的水平並不足以讓義大利在軍力上有多大進步。畢竟奢侈品和時裝並不是用來打仗的……
9、以色列 這是一個生在戰爭中,長在戰爭中的國家,以色列人已經習慣了頭上飛炮彈的生活。這個袖珍國家在幾十年裡打出了令人驚訝的成績,但是他們對付的是還在拿著70年代蘇聯武器的阿拉伯人,和前幾名相比,差距甚大。
10、瑞典 一個不聲不響的北歐國家,然而他的軍力卻不聲不響的排到了韓國、印度、南非這些國家前面。戰機JAS-39「鷹獅」,海軍的新一代隱形護衛艦Ys一2000及「哥特蘭」級潛艇,陸軍的「比爾」反坦克導彈、CV一90戰斗車輛系列,很不錯的產品。
11、韓國 很難想像這樣一個小國竟然擁有將近80萬軍隊,雖然坦克還有很多M-48和M-60,但新式美國武器和自行研製的裝備也已經開始裝備韓國軍隊。地狹人少,資源匱乏,這樣的國家實在很難排在前面。
12、西班牙 類似於義大利的歐洲和中東地區性軍隊,曾經被國際孤立,加入北約和歐盟時間較晚,近年海空軍力量在美國和歐盟的支持下發展迅速,非常積極地參加美國和法國主導的對國際熱點地區的控制,擴展勢力范圍很快。
西班牙擁有以輕型航空母艦,宙斯盾系統為依託的海軍,F18戰斗機加戰斧巡航導彈對中小型落後有足夠的震懾力,之所以前幾年和摩洛哥的領土糾紛,他們取得明顯的優勢。
陸軍,他們也擁有不錯的豹2坦克
但是西班牙工業水準還是比義大利弱,那麼他們對武器的改進和維修,可能要稍微弱一些。
13、澳大利亞進攻性軍隊,人口不多,資源豐富,但是偏偏澳大利亞不甘心安逸生活,追隨美國參與各種大小軍事行動非常積極,幾乎有美軍作戰的地方就少不了澳大利亞的參與。
澳大利亞是美國F18戰斗機最大的海外生產國,和加拿大這些和平主義的國家不同,他們為自己的F18不斷的購買和使用他們自己或歐美各種最先進的巡航導彈和先進航電模塊,不久的將來也將武裝更先進的F35。
澳大利亞擁有南半球最強大的海軍力量,伊戰進攻階段負載封鎖伊領海,掃雷任務的就是他們了,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現在在造的2艘「兩棲」戰艦堪培拉級,事實上完全可以說是航母了,更何況澳海軍導彈采購從不落伍。
澳大利亞是美國自己以外M1A2坦克用於實戰唯一一個。
但當然澳大利亞人口有限,缺少老牌的大型軍工業集團,也是他們軍工自我發展的軟肋。
14、荷蘭進攻型軍隊,但都是追隨美國或英法等大國,這個國家可以說完全沒有縱深,過去多次敵國入侵他們的領土總迅速淪陷,靠擅長的敵後游擊戰和持久戰維系國家的多次再獨立,他們加入歐盟和北約,積極參與各種軍事行動,打擊歐盟和美國想控制的國家軍事實力,控制海外資源是符合他們利益的。
荷蘭是美國以外F16戰斗機最大生產國,並通過自己的改進把F16MLU提升到F16C/D的戰鬥力,同樣也是唯一使用F16戰斗機取得戰績的歐洲國家。
荷蘭是歐洲海軍比較發達的國家,尤以其兩棲艦、護衛艦和常規潛艇研發和生產,數世界一流水平。
陸軍正規部隊一直是荷蘭相對軟的環節,但是目前它通過購買德國豹2坦克(德國豹2最大進口國),大量購買美製愛國者2-3型導彈,為這個國家不斷在外「招惹是非」提供了實力保證。
15、印度現在軍隊規模非常龐大,人數眾多,而且不乏俄羅斯軍隊里最頂級的軍事裝備,但是這個國家民眾素質比較低,種姓等級制度根深蒂固,官僚腐敗嚴重,工業落後,即使是印度軍隊平時訓練中簡單的故障,都總要叫師傅俄羅斯幫忙修理。而且和中國一樣,印度得到的能和西方主力海陸空力量抗衡的武器,占的比重不大,主要更多還是俄羅斯50-60年代的武器。
有些人看到印度人的面孔會想到剛烈而崇武的穆斯林,但是他們多數是印度教徒,是反感殺生的,英軍在2戰中善戰的所謂印度兵,事實上多數是少數民族錫克人,或是乾脆現在屬於巴基斯坦人的穆斯林。
現在印度軍隊中絕大部分為俄式裝備或仿俄式裝備,尤其是空軍最為明顯,但是印度的工業實力卻使得那些俄羅斯尖端武器(比出售給中國的好)無法體現戰鬥力,印度有航空母艦,但是他們的航空母艦艦載系統都非常舊,加之印度沒有艦載機,那樣的航空母艦是沒有用的,問題要看將來俄羅斯什麼時候為他們提供。反倒是印度海軍有不錯的導彈巡洋艦和彈道導彈潛艇,這點目前是值得一提的。
印度近些年來發展的比較成功的是彈道導彈,但是水準和數量當然和中國軍隊的彈道導彈技術,還差很遠。
16、烏克蘭東歐防禦性的軍隊,資源豐富,處於戰略地理位置,軍事工業基礎很強,但缺乏有效管理,在西方和俄羅斯之間長期游移不定,政治上的缺乏主見讓其在軍事思想、技術走向後繼發展上趨向緩慢。加上自我毀滅了所有核武器庫存,部分非常有戰鬥力的常規武器,讓當今烏克蘭離蘇聯時代作為蘇聯一個省級的時候,軍事上衰退了很多。
但蘇聯時代過去常規武器的生產能力,在烏克蘭那部分的生產能力,在烏克蘭還是保留得很好的。 但烏克蘭要恢復真正應該有的軍事戰鬥力,那麼目前政局的不穩定狀態,肯定是不行的。
17、土耳其中東防禦性的軍隊。土耳其可以說是處在西方與俄羅斯,西方與中東的交點中,他們選擇追隨西方已經很多年了,土耳其軍人人數上在北約國家中僅少於美國,軍人在他們國家地位很高,這個國家凝聚力是非常可以的,
目前土耳其擁有F16生產線,但是他們生產的F16卻沒有象歐洲國家那樣自動升級,也不能象有錢的沙特那樣不段購買新的空軍力量。土海軍實力比較弱小,而陸軍實力卻比較強大,由大量豹2和改進性的M60形成基本適合他們軍人素質和經濟力量的高低組合。
但是土耳其的防空防導彈系統,長期需要西歐和美國的援助。
18、加拿大有限參與的北約軍隊,加拿大是個非常富裕的國家,其軍事防務和美國是一體的,加拿大海空軍裝備上和澳大利亞接近,但是沒有澳大利亞海空軍的戰斗模塊升級得快。陸軍實力也弱於澳大利亞軍隊。
19、沙特單看武器裝備的質量,沙特空軍擁有和西歐英法等國接近的陸軍和空軍武器,但是沙特本來人口就太少,加上人口素質不高,他們的軍隊大量來自其他穆斯林國家的雇傭兵,加之911後沙特內部不團結因素已經逐漸增多。
20、巴西海陸空武器上的實力弱於以上的19國,但本人看巴西面積廣闊,國民素質比較高,經濟相對發達,加上巴西海軍人員和空軍飛行員的素質的確可以。如果某一天美國介入歐亞大陸的戰爭過多而崩潰,可能取而代之的,巴西希望很大。
因為美洲的地緣政治,國民素質等軟因素,的確是太好了。
❿ 羅馬帝國後期軍隊戰鬥力
腐敗導致羅馬帝王對軍隊的倚重和驕寵,對軍隊的過分驕寵又加劇了官兵的腐敗,從而大大銷蝕了羅馬軍隊的戰鬥力。
帝國後期,許多帝王荒淫豪奢、腐化至極,貴族地主揮金如土,醉生夢死,致使民不聊生、政局動盪。腐敗無能的皇帝只有靠軍隊維持其統治。塞維魯皇帝曾說:「讓士兵發財,其餘的人皆可不管」,「他讓那些士兵都戴上金戒指以滿足他們的虛榮心,讓他們帶著妻子安閑的住在軍營中,盡量讓他們過著舒適生活。他把他們的軍餉加到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多,並且先是告訴他們等著,遇有任何危險事務或喜慶節日可能會有額外的犒賞,後來則更變成了公開討要。
漸漸一個個養尊處優,自高自大並由於享有危險的特權而顯得比一般人民位高一等,很快已完全無能進行艱苦的軍事行動,卻只會欺壓人民,而且也完全不能接受正當的管束了」。
一味放縱軍隊的結果是造成了軍隊坐大並主宰政權的混亂局面。當賞賜不能滿足其貪欲時,近衛軍往往發生嘩變,廢立篡殺之事屢屢發生。過多的月薪和額外的賞賜使國家財政支絀,而軍人個個富有,這樣,「軍隊的不是通過嚴酷的軍營訓練和忠勇無畏的尚武精神日益加強,卻是在城市的奢侈生活中全部消磨殆盡」。)。
耽於享樂的腐敗使羅馬軍隊軍紀鬆弛、戰鬥力下降,徹底失去了昔日的風采,當羅馬帝國喪失了可為祖國一戰、並時刻准備奔赴戰場的士兵的時候,其滅亡也就為時不遠了。 腐敗與羅馬帝國之間的關系發人深省,撫今追昔,反腐倡廉的意義不言而喻。
公元166年和252年,發生了源起亞洲的可怕的瘟疫,結果使義大利的人口銳減,從而導致兵源短缺,不得不吸收大量蠻族加入羅馬軍隊,為蠻族入侵大開了方便之門。
蠻族雇傭兵的加入讓羅馬軍隊 不再是富有的公民組成的鄉黨軍隊,而成了個不團結的大雜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