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認識抗日戰爭是全民族抗戰這一觀點
1、國共兩黨共同築起中華民族的血肉長城,掀起了一場全民族的反侵略戰爭。
70年前,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終於打敗了窮凶極惡的日本侵略者,贏得了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抗日戰爭的勝利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氣概。在這場民族解放戰爭中,國共兩黨救亡圖存,攜手合作,共同築起中華民族的血肉長城,掀起了一場全民族的反侵略戰爭。
2、國民黨正面戰場奮起抵抗,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貢獻了巨大力量。
全面抗戰爆發後,國民黨改變了過去的妥協態度。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聲明:「我們知道全國抗戰以後之局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幸求免之理。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在軍事上,國民黨正面戰場奮起抵抗。特別是在戰略防禦階段,國民黨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這些戰役的指揮及實施雖然存在失誤,但仍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同時,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抵抗在客觀上也有利於中國共產黨開辟敵後戰場。1939年1月,毛澤東明確肯定:「友軍的協助是明顯的,沒有正面主力軍的英勇抗戰,便無從順利地開展敵人後方的游擊戰爭;沒有同處於敵後的友軍之配合,也不能得到這樣大的成績。」
3、中國共產黨倡導、促成和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其開辟的敵後戰場消滅和牽制了大量敵人。
在政治上,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首倡者。1935年,在民族矛盾逐步上升為主要矛盾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發表了《八一宣言》,呼籲全國各黨派、各軍隊、各界同胞立即停止內戰,集中一切國力去為抗日救國而奮斗。這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思想的初步形成。
在軍事上,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敵後戰場消滅和牽制了大量敵人。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抗日游擊縱隊在物質極端匱乏的情況下,運用劣勢武器開展游擊戰爭,累計作戰12.5萬余次,殲滅日軍52.7萬餘人,消滅偽軍118.6萬人。
解放區軍民為此付出了巨大犧牲,部隊傷亡60餘萬人,平民傷亡890餘萬人。敵後戰場的英勇作戰減輕了正面戰場的壓力,成為促使國民黨抗戰到底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抗日戰爭的堅持和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1)全民族抗戰在政治軍事上的主要表現是什麼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實際為十四年:
中國的抗日戰爭,如概括地稱為中國抗戰,應包括中國局部抗戰和全國抗戰兩個大的階段,應是14年抗戰,而不是8年抗戰。中國局部抗戰,是指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主要是東北義勇軍、東北抗日聯軍、部分華北和華中地區的中國軍隊抗戰。
全國抗戰主要指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全國抗戰,亦稱為全民族抗戰。人們習慣地稱作「8年抗戰」,實際上是指全國抗戰,或稱全民族抗戰,即抗日戰爭時期。如「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詞中的「他堅持抗戰八年多」,就是如此。
大量的事實表明,以1931年9月作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開端是實事求是的。這一觀點,從2017年起在中小學生教材中得以落實,是非常必要的。
1931年至1937年,雖然在東北和華北、華中部分地區進行著抗日戰爭,但從全國范圍來講,畢竟還是局部的,而作為中國兩股最大政治力量的國共兩黨主要進行的是「圍剿」反「圍剿」的階級斗爭。
中日民族矛盾從1931年開始,逐步於1935年華北事變後上升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隨著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開始了由土地革命戰爭向抗日戰爭的過渡。從總體來看,1931年至1937年我黨我軍進行的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也就是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的終點。以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口頭宣布投降,作為抗日戰爭時期結束的下限,是不準確的,因為戰爭實際上沒有完全結束。而9月2日,日本帝國主義簽字投降,才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的時間,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結束日。
❷ 抗戰全面爆發後,中共在政治和軍事上採取的措施
政治上堅持全民族統一抗戰,軍事上以游擊戰未,開辟敵後戰場,建立根據地.
❸ 抗日戰爭主要特徵
線索一、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活動
(1)軍事方面
1、全面進攻:1937、7---1938、10
①全面進攻開始:「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
②攻佔城市: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太原;徐州;廣州、武漢。
③南京大屠殺:
2、相持階段;1938、10---1945、8
改變侵華方針:
正面戰場:佔領宜昌;打通浙贛線;打通大陸交通線:
對根據地大「掃盪」:
3、戰敗投降:1945、8、15宣布無條件投降,9、2簽訂投降書。
(2)政治方面
相持階段到來後,對國民政府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方針。
建立偽政權,以華制華:
在淪陷區實行殘暴的法西斯統治,在華北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在華中發動「清鄉運動」,對抗日愛國人士實行恐怖政策。
(3)經濟方面:統制政策;
採用各種方式,大肆掠奪淪陷區的工礦業,將淪陷區變為日本工業原料的基地,用以滿足侵略戰爭的需要,並獲得巨額利潤。
強占淪陷區的耕地,對糧食實行「統制」。
在淪陷區到處抓丁拉佚,掠奪勞動力。
搶占銀行,掠奪金銀和現款;開設銀行,濫發紙幣,增加苛捐雜稅,加緊對人民的搜刮。
(4)文化方面:
在學校教育中,推行奴化教育政策。
在社會教育方面,宣揚封建道德,進行反共宜傳,禁止人民閱讀進步書刊。
線索二:中國人民的抗戰
(1)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及其內部斗爭
建立:
•從「九•一八」事變後,中共發表一系列宜言,並正式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經過「一二•九」運動、西安事變等重大事件,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七七事變後,中共發表通電,提交國共合作宜言;「八•一三」事變後,國民政府發表自衛宜言;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到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國共合作宜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斗爭:
由於階級利益的根本不同,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內部,始終都存在著國共兩黨的矛盾和斗爭:抗戰初期,國民黨內親日派散布「亡國論」,國民黨內的親英美派宣揚「速勝論」,這些都不利於抗日戰爭的發展。為此,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駁斥了「亡國論」和「速勝論」,為中國的抗日戰爭指出了正確的發展道路和取得最後勝利的根本途徑;抗戰相持階段到來後,日本帝國主義改變了侵華戰略方針,國民黨內親日派公開投敵,親英美派蔣介石集團也表現出很大的動搖性,反共傾向日益增長,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後不斷掀起反共高潮。中共中央提出了「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三大口號,繼續爭取同蔣介石集團維持國共合作,鞏固並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面對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軍事進攻,中共領導抗日軍民堅決予以回擊,以斗爭求團結,以斗爭求合作;由於中共堅持以斗爭求團結和有理、有利、有節的正確方針,也由於國際國內形勢的影響,國共第二次合作能夠堅持到抗戰結束。第二次國共合作與第一次國共合作有明顯的區別,最主要的是共產黨的獨立自主地位。
(2)兩種不同的抗戰路線
①國民黨實行片面抗戰路線;鼓吹「亡國論」和「速勝論」;相持階段到來後,實行消極抗日方針。
②中共實行全面抗戰路線;提出持久抗戰的方針;相持階段堅持團結、進步、抗戰的方針。
③兩種不同的抗戰思想路線是由國共兩黨不同的階級本質決定的。
(3)兩個戰場的抗戰
①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
a.抗戰初期,國民黨的抗戰還是比較積極的,歷時三個月的淞滬會戰雖未保住上海,但卻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的計劃。規模較大的會戰還有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著名的台兒庄戰役就是徐州會戰的一個組成部分。國民黨正面戰場承擔了抗戰初期的主要抗戰任務,但由於實行片面抗戰路線而節節敗退。
b.相持階段到來後,由於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反動方針,正面戰場(棗宜會戰、豫湘桂戰役)形勢嚴重惡化,以至於出現豫湘桂戰役這樣的大潰敗。
②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戰
a.防禦階段:
全面抗戰路線,持久戰方針,
抗戰初期,八路軍、新四軍在全面抗戰路線指引下挺進敵後,開辟敵後抗日戰場。
b.相持階段
反擊國民黨反共高潮,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主要戰場(百團大戰,反掃盪),對抗戰勝利具有決定意義。
在抗戰最困難時期,中共在軍事、政權建設、土地政策、減輕人民負擔、經濟建設、思想建設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戰勝了困難,使抗戰形勢好轉。
中共還領導淪陷區人民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抗日斗爭。
1944年起,敵後抗日根據地開始局部反攻,中共領導的抗日力量和根據地,成為對日反攻的重要力量和基地。
c.反攻階段:
1945年8月,抗戰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毛澤東號召舉行全國規模的大反攻,各解放區發起反攻,迅速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線索三:抗戰時期國共兩黨關系的發展變化
(1)抗戰中,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內部,始終存在著國共兩黨的矛盾和斗爭。
(2)抗戰初期,國民黨內親日派散布「亡國論」,國民黨內的親英美派宣揚「速勝論」,這些都不利於抗日戰爭的發展。為此,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駁斥了「亡國論」和「速勝論」,為中國的抗日戰爭指出了正確的發展道路。
(3)相持階段到來以後,日本改變了戰略方針, 國民黨親日派公開投敵,親英美派蔣介石集團也表現出很大的動搖性,反共傾向日益增長,國民黨五 屆五中全會後不斷掀起反共高潮,製造皖南事變。中共中央提出了「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 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三大口號,繼續爭取同蔣介石集團維持國共合作,鞏固並擴大抗日民 族統一戰線。面對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軍事進攻,中共領導抗日軍民堅決予以回擊。
(4)由於中共堅持以斗爭求團結和有理、有利、 有節的正確方針,也由於國際國內形勢的影響,國共第二次合作能夠堅持到抗戰結束。第二次國共 合作與第一次國共合作有著明顯的區別,最主要是共產黨的獨立自主地位。
線索四: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1、軍事:反共高潮:第一次(1939-1940),皖南事變(1941)
2、政治:反共反人民的立場;一黨專政、特務統治、保甲制度。
3、經濟:統制政策,官僚資本膨脹:
4、文化:文化高壓政策
線索五:經濟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經濟的顯著特徵分別是什麼?為什麼會呈現這些特徵?
階段特徵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是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是這一時期的基本特徵。具體特徵是:
國共兩黨以合作為基礎,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形式進行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
中華民族與日本的民族矛盾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矛盾。同時也穿插著其他各種矛盾。
這一時期的歷史具體可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歷時14年的抗日戰爭,其間出現過三次抗日救亡高潮,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的局部抗戰時期;第二個時期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至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止的全國性抗戰時期。兩個時期可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個時期(局部抗戰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至1932年「—•二八」淞滬抗戰期間,亦是第一次全國抗日救亡高潮的興起。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發動侵略中國的局部戰爭,中國人民打響了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第二階段,從1932年4月到1935年「一二•九」運動前。以《塘沽協定》為分界線,1932年4月至1933年5月為前期;1933年6月進入後期。第三階段,1935年12月9日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一二•九」運動的爆發,掀起第二次全國抗日救亡高潮。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使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第二個時期也可分為三個階段。
1.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是抗日戰爭的戰略防禦階段。
1937年,為擺脫國內經濟危機和實現吞並中國與獨霸東亞的野心,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國民黨為維護其統治,被迫抗戰,先後組織四次大會戰,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的狂妄計劃,但由於實行片面抗戰路線,正面戰場總的趨勢是節節敗退,華北、華東一些較大城市相繼淪陷。而在這一階段,中共召開洛川會議,制定了人民戰爭路線,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開辟敵後戰場,嚴重威脅敵人後方。
2.1938年10月到1945年8月是抗日戰爭的戰略相持階段。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改變侵華的戰略方針,對國民黨實行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導致國民黨內部分化,汪精衛公開投敵。同時,重點進攻敵後抗日根據地,使抗日根據地遇到極大困難,國民黨在日本誘降下,蔣介石集團召開「五屆五中全會」,確立「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方針,掀起反共高潮,在軍事上採取「消極防禦」方針,出現大潰敗。中共提出「三堅持、三反對」口號,一方面打退國民黨的反共高潮,一方面在抗日根據地採取政治、經濟、思想、軍事措施,鞏固了根據地,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1944年,敵後戰場對日軍發動了局部反攻。
3.1945年8月至1945年9月是抗日戰爭的戰略反攻階段
歐洲反法西斯戰爭結束後,日本法西斯孤立無援,敗局已定,在中國抗日軍民、蘇軍和美軍的共同打擊下,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取得勝利。
知識結構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正式爆發。
戰略防禦階段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中共發表抗日通電,國民政府發表自衛宣言
2.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
3.國民黨公布中共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
國民黨的正面戰場 1.三次會戰:淞滬、太原、徐州
2.結果:喪師失地,一潰千里(片面抗戰路線)
中共開辟敵後戰場 1.1937年秋召開洛川會議,確定全面抗戰路線
2.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
3.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
相持階段 日本 日本改變侵華方針
對淪陷區進行野蠻的經濟掠奪
推行奴化教育
對根據地實行大掃盪,實行"三光"政策
發動豫湘桂戰役,打通大陸交通線
扶植傀儡,策劃成立南京偽國民政府
國民黨 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國民黨政策由抗日轉向反共
1941年製造"皖南事變",掀起反共高潮
正面戰場繼續喪師失地 棗宜會戰,張自忠犧牲
豫湘桂戰役,國民黨軍隊大潰敗
在國統區的獨裁統治 政治:一黨專政、特務統治、保甲制度相結合
經濟:實行統制政策,大肆進行經濟掠奪
共產黨 建立和擴大根據地,開展廣泛的敵後游擊戰
揭露國民黨頑固派的陰謀,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40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
抗日根據地的建設 實行"三三"制原則;精兵簡政
實行減租減肥息,開展大生產運動
開展整風運動
反攻階段 1944年起,解放區開始局部反攻
1945年春,中共召開"七大",爭取抗戰的勝利
1945年8月8日,大反攻全面開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抗日戰爭結束。
本節用到的政治原理
運用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的原理分析認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必然性。
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認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鞏固和擴大的斗爭,並加深認識理解共產黨在抗日統一戰線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
運用內外因辯證關系的原理,分析認識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❹ 政治上國共合作實現全民族抗戰的體現
八一三事變:
1、目的:
為迫使國民政府投降。
2、經過:
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 11月佔領上海,12月攻陷南京。
3、影響:
9月,國民政府發表國共合作宣言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
1、背景:日軍佔領平津以後,繼續向華北和華中發動攻擊,妄圖三個月內滅亡中國。
2、抗戰路線:片面抗戰路線
3、戰役:
①淞滬會戰1937.8—1937.11(姚子青、謝晉元)上海失守
②太原會戰太原失守平型關大捷1937.9抗戰首次勝利
③徐州會戰1937.9—1937.11時間最長的會戰台兒庄大捷1938.3
④武漢會戰1937.12—1938.5
4、評價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
①抗戰初期,由國民政府領導的正面戰場抗戰比較努力,是防禦階段的主戰場,廣大官兵也表現出勇敢頑強的精神;
②由於敵強我弱以及國民黨實行片面抗戰路線,造成華北、華中、華南大片國土淪陷;
③正面戰場的抗戰,遲滯了日軍進攻,消耗了日軍部分有生力量,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過程:
1、中國共產黨的努力:
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危亡的關頭,率先舉起了武裝抗日的旗幟,發表了一系列的抗戰宣言,譴責日本的侵略行徑,揭露南京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號召全國人民對日作戰。
①「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的名義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對民族危機的加深,國內外形勢和階級關系的新變動做出了科學的分析和估量: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率先發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呼籲。
②瓦窯堡會議:1935年12月的陝北瓦窯堡政治局會議上,通過了《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指出在目前的形勢下「只有最廣泛的反日民族統一戰線(下層的和上層),才能戰勝日本帝國主義與其走狗蔣介石」,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
③從「反蔣抗日」到「逼蔣抗日」:1936年5月,毛澤東、朱德發出了國共「停戰協議」和「一致抗日」的通電,主動放棄了「反蔣」口號,提出「逼蔣抗日」的方針,表現出中共為了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出的努力。
④和平解決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西北軍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為了迫使蔣介石改變內戰政策,發動「兵諫」,扣押了蔣介石,史稱西安事變。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大義出發,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建立第二次國共合作,進行全國性抗戰創造了必要前提。
2、國民黨的政策的變化:
①1935年11月,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蔣介石在他所作的對外關系報告中說:「和平未到完全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了最後關頭,亦不輕言犧牲。」但同時表示,若到了最後關頭,「即當聽命黨國,下最後之決心。」以此次會議為契機,國民黨及其政府開始調整對日政策。
②在西安事變後蔣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八項條件,改變並最終放棄了「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方針。
③1937年初的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上,主要討論了西安事變後國民黨及南京國民政府的內外政策,中共是此次討論的中心問題,雖然國民黨還堅持「根絕赤禍」,但是政策由「武力剿共」變成「和平剿共」。這標志著國民黨接受了合作抗日的政策,國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3、國共合作最終形成:
①七·七事變後,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國發出通電,號召實現全民族抗戰。8月22日,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兩黨開始在軍事上進行合作。
②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開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次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了《對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談話》,申明國共合作,團結禦侮的重要性,承認中共的合法地位,至此,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❺ 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主要體現在哪
1、從政治角度來看中流砥柱的作用,共產黨是全國最早抗日的。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眾所周知,國民黨是不抗日的。只有共產黨在全國最早號召抗日,1932年中共就已經對日本宣戰,所以共產黨是最早提出抗戰的政黨,而且對抗戰的態度一直很堅定。
正是在共產黨號召的抗日統一戰線旗幟下,國民黨不得不接受抗戰的主張。而且在抗戰期間,國民黨政府一直一邊打一邊談判,但是共產黨堅決反對和日本議和,如果沒有共產黨的堅決主張,中國的全面抗戰估計也不能堅持。
2、從軍事角度來講,抗戰期間國民黨的軍事力量比較強,共產黨的軍事力量比較弱。但是,日軍佔領武漢以後,共產黨在敵後建立起抗戰根據地,拖住了日軍向正面戰場進攻的步伐,如果沒有共產黨在後方的牽制,日軍可以把兵力都投入到前方去,國民黨的壓力是比較大的。
3、從發動群眾的角度。共產黨當年實行土改,實行減租減息,大大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開展大生產運動,鏟除貪污腐敗。而國民黨在抗戰中間根本沒有採取任何社會改革。舉一個簡單例子,舊中國農民的收獲一般50%交給地主,共產黨根據地改革成二五減租,50%地租變為25%了,這下農民負擔就減輕一半了,為什麼唱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因為生活改善了。反觀國民黨統治區的生活變得更苦了,因為地租照交不誤,抗戰期間還要多征稅,這樣負擔更重了。
(5)全民族抗戰在政治軍事上的主要表現是什麼擴展閱讀:
1、高舉旗幟,英勇奮斗,堅持抗戰。
「中國共產黨在這場艱苦的戰爭中所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至少體現在三個方面。」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李蓉說,首先,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並始終堅持。其次,中國共產黨掌握了適合中國國情、戰勝日本侵略者的戰略與戰術——游擊戰,並堅持持久戰戰略。再次,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不怕犧牲、英勇奮斗,在對日作戰中取得了輝煌戰果。
2、為國家,為民族,敢於擔當。
中國共產黨何以能在抗日戰爭中發揮獨特作用?「共產黨是一個為國家、民族前途考慮的黨,是一個黨派利益服從民族利益的黨。這就決定了在民族存亡危機時刻,能主動向國民黨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能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堅持敵後抗戰;能在抗戰相持階段日本誘降,國民黨內一些人對堅持抗戰發生動搖甚至叛國投敵時,明確提出『堅持抗戰、反對妥協,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口號。」羅平漢告訴記者。
3、抵制抗戰研究中的歷史虛無主義。
「游而不擊」、「利用抗戰坐大」……針對當前存在的否認中國共產黨抗戰作用的歷史虛無主義現象,北京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教授樑柱說:「處於強敵包圍形勢下的敵後戰場,如果共產黨軍隊不作戰、不苦鬥、不流血,是一天也『游』不下去、一天都『坐』不住的。」
參考資料: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人民網
❻ 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響了這場反侵略斗爭舉例說明這種凝聚力在政治軍事
(1)主要考查准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界碑是指的分界線,古代到近代的分界線是鴉片戰爭,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性質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2)主要考查准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材料二關鍵信息「最致命的錯誤是大大低估了中國民眾內部深深蘊藏著的那種無窮無盡的力量」、「特別是當中華民族處於生死關頭時那種萬眾一心的民族凝聚力」等,結合所學知識,不難歸納、概括出日本侵略者對中國形勢的錯誤估計,主要體現在:認為日本在軍事上強於中國,而忽視中國人民的頑強鬥志,忽視了中華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3)主要考查准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比較的能力.從材料「自剝復之至理與革命之史實以言,中國之復興,乃為命定之事勢」「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渡過了許多的難關,卒能使敵寇膽寒,環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復興的基礎」分析二者對於民族復興的認識的不同,但是二者都是認為打敗日本侵略者是民族復興的前提.
故答案為:
(1)「這場戰爭」:鴉片戰爭.「界碑」: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錯誤估計:日本認為國民革命失敗導致內戰紛爭,忽視中國再次的凝聚團結;日本認為軍事上強於中國,忽視中國人民的鬥志.政治上:國共兩黨合作,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軍事上:國民政府組織正面戰場抗戰,共產黨領導敵後抗日,戰略上相互配合.
(3)共識:認為抵禦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擺脫外侮,是民族復興的前提和契機.
差異:國民黨認為民族復興是「命定之事勢」;共產黨認為民族復興是「全國軍民奮起抗戰」的結果.
❼ 中共領導的全民族抗戰的軍事理論綱領主要體現在什麼上科學論證了抗日戰爭的發
全民族抗戰以來,毛主席認真分析中日之間的情況,撰寫了《論持久戰》。認為中國抗戰的根本是堅持持久戰,用人力和空間與日軍周旋。
❽ 中國全民族抗戰的主要表現是什麼從政治、軍事方面闡述
第一,它是極為廣泛而復雜的全民族統一戰線,不僅有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專民族資產階級,屬而且還包括中小地主,甚至包括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集團;
第二,以國共兩黨、兩個政權、兩種武裝力量的合作為主體;
第三,有國際上的廣泛同情和支持;
第四,沒有協商一致的共同綱領和固定的組織形式,缺乏必要的約束力。
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把中華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愛國軍隊、各階層愛國人士以及海外華僑,團結起來,開展全民族的解放戰爭。它是奪取抗戰勝利的旗幟,對於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有決定性的作用,同時,也給予中國革命以深遠的影響。
❾ 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主要體現在( )
A、積極倡導、促成並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B、最大限度地動員全國軍民共同抗戰
C、科學闡明了抗日戰爭內的規律和進程
D、制定了正確的戰略和策略
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主要體現在積極倡導、促成並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地動員全國軍民共同抗戰、容科學闡明了抗日戰爭的規律和進程、制定了正確的戰略和策略。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民族解放的先鋒隊,先後提出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論,創造性地回答了決定抗日戰爭成敗的根本性、戰略性問題,並在戰爭中開辟了廣大的敵後戰場,建立了鞏固的抗日根據地,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為堅持持久抗戰、奪取抗戰勝利的中流砥柱。
(9)全民族抗戰在政治軍事上的主要表現是什麼擴展閱讀:
正因為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認清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才能在日寇入侵的國難面前宣告國人,堅持抗戰,實現全民動員,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對此,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模範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引領著奪取戰爭勝利的正確方向,成為奪取戰爭勝利的民族先鋒。」
❿ 從政治,軍事論證只有全面的全民族抗戰,才能使戰爭取得最後的勝利
當時四分五裂的中國,至少分成中央軍、紅軍、粵軍、桂軍、晉軍、川軍(三個派系)、滇軍、黔軍、湘軍、東北軍、西北軍(五個派系),中國只是表面統一,內憂外患,當時只有紅軍不聽蔣的,其它的部隊表面上還是服從中央的。說實話,當時全民抗戰是不可能的!因為中國沒有真正的統一,中國真正的統一是共軍解放戰爭以後,那是全國高度統一,想打蘇聯,美國,印度,越南,都沒有多大問題了。。。如果抗戰時期是共產黨當政,我想作為可能還不如老蔣,我覺得當時老蔣能整合這幫人打仗就很牛B了,我蠻服他的,不容易啊。。。。還經常有部隊唱反調,整個戰爭,真正坐大的是紅軍。唉,功過百年後自有定論。但是國軍死了321萬,那不是一個百團大戰能磨滅(只殺了1000多日軍和部分偽軍)。做人也好,做政治也好。其實如果喪失了良心,我想它不會長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