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趙國採取了什麼樣的軍事改革
趙國自從武靈王實行軍事改革,採取「胡服騎射」之後,國力一時大振。從公元前內236年到公元前232年,秦容、趙兩國進行過4次戰爭,互有勝負,但趙的實力受到進一步的削弱。公元前229年,秦又大舉攻趙,趙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3個月後,王翦大破趙軍,趙公子嘉率領宗族幾百人逃到代郡,自立為代王。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貴在滅燕之後,回攻代郡,俘虜了代王嘉。趙國全部滅亡。
公元前228年,燕太子丹派遣荊軻刺殺秦王嬴政,結果未遂。公元前227年,秦王派王翦,乘勝大舉攻燕,燕、代兩國聯軍抵抗,又被秦軍擊破。公元前222年,秦派王賁進攻遼東,擄燕王喜。燕國破亡。
當秦國忙於翦滅韓、魏、楚、趙、燕五國的時候,齊王建既不援助別國抗秦,也不修整本國戰備,安於現狀,苟且偷生。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滅燕之後,轉而南下攻齊,一戰而勝,齊王建被俘。齊國滅亡。
秦自公元前230年滅韓,到公元前221年滅齊為止,首尾十年,盡滅東方六國。
尊法新制首稱皇帝
公元前221年,嬴政剛剛統一全國,秦王政為了炫耀自己統一天下的功德,確立至高無上的權威,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他還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
⑵ 國防和軍隊改革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這輪國防和軍隊改革主要是推進領導管理體制改革,優化軍委機關職能配置和機構設置版,完善軍兵種領導管權理體制;健全軍委聯合作戰指揮機構和戰區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優化軍隊規模結構,落實裁減軍隊員額30萬;改革部隊編成,推動部隊向充實、合成、多能、靈活方向發展;構建軍隊院校教育、部隊訓練實踐、軍事職業教育三位一體的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推進軍隊政策制度改革,重點完善軍事人力資源政策制度和後勤政策制度;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健全相關體制機制;優化武裝警察部隊力量結構和指揮管理體制等。同時,構建完善中國特色軍事法治體系。
http://www.yjbys.com/news/405328.html
⑶ 國防和軍隊改革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國防和軍隊改革的主要內容有:
一、推進領導指揮體制改革
這輪改革對領導管理體制和聯合作戰指揮體制進行一體設計,著力構建軍委——戰區——部隊的作戰指揮體系和軍委——軍種——部隊的領導管理體系,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格局。
通過一系列體制設計和制度安排,把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進一步固化下來並加以完善,強化軍委集中統一領導,更好使軍隊最高領導權和指揮權集中於黨中央、中央軍委。
主要改革措施包括,調整軍委總部體制、實行軍委多部門制,組建陸軍領導機構、健全軍兵種領導管理體制,重新調整劃設戰區、組建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機構,健全軍委聯合作戰指揮機構等。
二、優化規模結構和部隊編成
精簡機關和非戰斗機構人員;調整改善軍種比例,優化軍種力量結構,根據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戰任務改革部隊編成,推動我軍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更加精幹高效。
三、構建嚴密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
向軍委機關部門和戰區分別派駐紀檢組;調整組建軍委審計署,全部實行派駐審計;組建新的軍委政法委,調整軍事司法體制,按區域設置軍事法院、軍事檢察院。
(3)軍事改革改什麼樣擴展閱讀:
軍隊改革的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
(一)總體目標。牢牢把握「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原則,以領導管理體制、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改革為重點,協調推進規模結構、政策制度和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改革。
2020年前,在領導管理體制、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優化規模結構、完善政策制度、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等方面改革上取得重要成果,努力構建能夠打贏信息化戰爭、有效履行使命任務的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制度。
按照總體目標要求,2015年,重點組織實施領導管理體制、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改革;2016年,組織實施軍隊規模結構和作戰力量體系、院校、武警部隊改革,基本完成階段性改革任務;2017年至2020年,對相關領域改革作進一步調整、優化和完善,持續推進各領域改革。政策制度和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改革,成熟一項推進一項。
(二)領導管理體制。著眼加強軍委集中統一領導,強化軍委機關的戰略謀劃、戰略指揮、戰略管理職能,優化軍委機關職能配置和機構設置,完善軍種和新型作戰力量領導管理體制,形成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運行體系。
從職能定位入手,按照突出核心職能、整合相近職能、加強監督職能、充實協調職能的思路,調整改革軍委機關設置,由總部制調整為多部門制。軍委機關下放代行的軍種建設職能,剝離具體管理職能,調整歸並同類相近職能,減少領導層級,精簡編制員額和直屬單位,使指揮、建設、管理、監督四條鏈路更加清晰,決策、規劃、執行、評估職能配置更加合理。
健全軍種領導管理體制,優化軍種機關職能配置和機構設置,發揮軍種在建設管理和保障中的重要作用。調整改革後勤保障領導管理體制,以現行聯勤保障體制為基礎,調整優化保障力量配置和領導指揮關系,構建與聯合作戰指揮體制相適應,統分結合、通專兩線的後勤保障體制。
改革裝備發展領導管理體制,構建由軍委裝備部門集中統管、軍種具體建管、戰區聯合運用的體制架構,裝備發展建設實行軍委裝備部門—軍種裝備部門體制,裝備管理保障實行軍委裝備部門—軍種裝備部門—部隊保障部門體制。加強國防動員系統的統一領導。
(三)聯合作戰指揮體制。適應一體化聯合作戰指揮要求,建立健全軍委、戰區兩級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構建平戰一體、常態運行、專司主營、精幹高效的戰略戰役指揮體系。重新調整劃設戰區。
按照聯合作戰、聯合指揮的要求,調整規范軍委聯指、各軍種、戰區聯指和戰區軍種的作戰指揮職能。與聯合作戰指揮體制相適應,完善聯合訓練體制。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軍視網-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⑷ 軍事改革主要針對哪些方面
主要針對:1:裁員。軍隊人數過多導致財政後勤供應緊張,兵員戰鬥力差,士兵素質差,機構過於雍腫,不符合現代戰爭做戰特點。2:改良機制。如我國對軍銜制的幾次變動,和戰斗機制、預警機制、後備役機制、後勤機制的改進和完善。
⑸ 部隊如何改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的主體由中國陸軍、中國海軍、中國空軍和中國國民警衛隊組成,統稱中國軍隊。中央軍事委員會是軍隊的最高統帥機關。在中央軍委之下設總參謀部和陸軍總部、海軍總部、空軍總部及國民警衛隊總部。總參謀部是軍隊最高軍令機關,負責組織全國武裝力量建設和作戰指揮;陸軍總部、海軍總部、空軍總部和國民警衛隊總部是各軍種的最高行政機列,實行文官制,受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雙重領導,以中央軍委主持日常工作的秘書長兼任國防部長),建立相對獨立於軍隊的國防行政體系(涉及國防動員、國防科研、國防工業、國防預算和國防采辦等事務)。撤銷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將三部職能分別轉入國防部、總參謀部和各軍種總部。
撤銷現有七大軍區。將全國劃分為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四大戰區。各戰區設軍隊聯合司令部(除司令部機關和直屬隊外,不設直屬單位),對戰區所轄陸、海、空軍和國民警衛隊部隊統—行使作戰指揮權(戰時視需要設戰役集群司令部)。各軍種部隊之間平時的協同訓練和聯合後勤保障等事務亦由戰區負主要責任。
陸、海、空三軍由現役軍人、文職人員和預備役人員組成,員額為一百萬人,其中陸軍為四十九萬人、海軍為二十一萬人、空軍為三十萬人;國民警衛隊員額為一百萬人(亦編列少量文職人員)。軍隊總員額為二百萬人。
設軍種參謀長一職為各軍種首腦;四大戰區軍隊聯合司令部司令員分別由各軍種將領出任。
堅持和完善義務兵與志願兵相結合的兵役制度,實現軍官和士官隊伍的職業化。
一、關於陸軍的編制
(—)、取消軍級建制,以師為大單位。將現有十八個集團軍縮編為十四個師、空十五軍轉隸陸軍並縮編為—個空降師。即陸軍的基本作戰部隊為十五個師(每個戰區配置三∼四個師),另轄若干獨立的防空旅、特種作戰旅、戰役戰術導彈旅和專業"藍軍」旅(部隊訓練模擬假想敵,配屬於陸軍各戰術合同訓練基地)。師下轄三個作戰旅和一個航空旅及防空團、偵察營、通信營、工兵營、運輸營、衛生大隊、裝備維修大隊等作戰保障、技術裝備保障、後勤保障部隊,其編制序列為師∼旅(團、大隊)∼營∼連∼排。排為戰術小分隊;連為基本戰術分隊;營為高級戰術分隊(配屬基本後勤保障系統,亦為基本伙食單位);團為戰術部隊,通常轄兩個營和若干作戰保障、後勤保障分隊;旅為基本戰術部隊,通常轄六個營和若干作戰保障、後勤保障分隊,其編制平時相對固定,作戰時根據任務需要,在師的編成內作相應調整。全師員額約為—萬六千人。
(二)、在軍隊大聯勤體制下,各戰區的聯勤保障系統列入陸軍編制。戰區另組建若干列入陸軍編制的預備役後勤保障旅,作為後備機動力量,戰時為轄區陸、海、空軍和國民警衛隊部隊提供戰役後勤支援。
(三)、將第二炮兵並入陸軍建制,作為—個相對獨立的兵種,設陸軍戰略炮兵司令部(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掌管射程在一千公里以上的中遠程導彈和洲際導彈(—千公里以下的中短程導彈編入陸軍各獨立戰役戰術導彈旅,由各戰區指揮;反艦巡航導彈劃歸海軍),下轄十六個導彈發射旅(旅轄六個導彈發射營)和若干作戰保障、技術裝備保障、後勤保障部隊,其主要任務是對敵方重要目標實施核打擊(必要時亦可遂行常規火力突擊任務)。取消基地建制。該兵種員額約為七萬人。陸軍第一副參謀長兼任該兵種司令員。
(四)、將省軍區(衛戍區、警備區)、地市軍分區和縣市(區)人武部全部撤銷。在省—級設國防廳、縣市(區)設國防局,作為地方黨委政府的軍事部門和兵役機關,負責國防動員、兵員徵集、民兵訓練、人民防空和國防設施維護管理等工作,不列入軍隊編制,其幹部均由部隊現役軍官和士官轉任。地方各級國防行政部門戰時受所在戰區(防區)軍隊領率機關節制。
陸軍部隊軍官和士官的職務與軍銜的設置,陸軍參謀長和第一副參謀長為上將、副參謀長為中將、總部高級參謀為少將、參謀為上校,師長為少將(國際慣例)、師參謀長為上校、師參謀為中校和少校,旅長為上校、副旅長兼旅參謀長為中校、旅參謀為少校(軍隊各級司令機關中的幕僚,中級以上官佐不分軍事幹部、政工幹部、後勤幹部,一律稱為參謀人員,軍銜在少校以上;取消「政治幹事」、「後勤助理員」等稱謂),團長(大隊長)為中校、副團長為少校(團長、副團長分別兼任下屬兩個營的營長),營長為少校(設一名軍官和一名士官為營長助理),師部、旅部和團部副官(軍隊各級領導機構中首長和參謀人員的助手)為上尉,連長為上尉(設一名士官為連長助理),排長為中尉,副排長為少尉(排不轄建制班,作戰時根據任務需要組合人員和裝備形成戰斗單元,設排長、副排長和一名軍士長三人為排幹部;擔任營、連長助理職務的士官類似於西方國家的參謀軍士,所對應的軍銜分別為一級軍士長和二級軍士長,擔任排軍士長職務的士官軍銜為三級軍士長)。取消大校軍銜和四級軍士長軍銜(士官以下的士兵軍銜設置為二等四級,即兵和下士、中士、上士)。
部隊基層醫療衛生單位(衛生隊、野戰醫院)的醫護人員,軍醫的軍銜為中尉~中校(醫助為少尉),護理人員(護士和護士長)實行士官制,所對應的軍銜為上士~一級軍士長;上級醫療衛生單位(軍種總醫院、中心醫院)的醫護人員為文職,不授軍銜。
二、關於海軍的編制
海軍設北方艦隊、東海艦隊、南海艦隊三大艦隊和一個陸戰師(由陸軍兩棲作戰部隊轉隸改編而成)。各艦隊下轄艦艇支隊、岸基航空兵師和艦載機飛行聯隊、岸炮旅、防空旅、雷達旅、電子對抗旅、陸戰旅(不屬於海軍陸戰師) 等作戰部隊和訓練基地、後勤保障基地等戰勤保障部隊。撤銷水警區。取消軍級和副軍級建制。
海軍艦艇部隊軍官的軍銜循國際慣例,航空母艦艦長為上校、驅逐艦艦長為中校、護衛艦艦長為少校,戰略導彈核潛艇艇長為上校、核動力攻擊潛艇艇長為中校、常規動力攻擊潛艇艇長為少校;艦艇支隊(或航母戰斗群)為師級單位,支隊長為少將。
三、關於空軍的編制
(—)、空軍主要由航空兵部隊和航天兵部隊組成。撤銷軍級建制,將專門擔負對地攻擊任務的強擊機部隊轉隸陸軍,編入各師屬航空旅。其基本部隊為十四個航空兵師(每個戰區配置三四∼個師)和若乾雷達旅、地空導彈旅。航空兵師為多機種混編,下轄數個飛行聯隊(旅級)和飛行大隊(團級)裝備各類固定翼飛機約一百七十架(另擁有一定數量的無人機)。
(二)、航天兵以總裝備部所屬航天系統與二炮和空軍相關部隊合並改編而成。作為—個相對獨立的兵種,設空軍航天兵司令部(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主要擔負軍事航天和太空防禦(反導彈、反衛星)任務。該兵種員額約為五萬人。空軍第一副參謀長兼任該兵種司令員。
空軍航空部隊軍官的軍銜,師長為少將、聯隊長為上校、大隊長為中校、中隊長為少校、飛行員為中尉~上尉~少校。
四、關於國民警衛隊的編制
中國國民警衛隊是國家擁有的正規化現役准軍事部隊,其主要任務是守護邊境、警衛國家重要目標和軍事設施、處置突發事件、打擊恐怖主義、搶險救災、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同時作為陸、海、空三軍重要的輔助和後備力量,可為陸、海、空軍提供各種勤務支援,戰時協同陸海空軍作戰,亦可成建制轉入陸海空軍。該軍種(找不到確切的定義詞,姑且稱之為軍種)是以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為基礎,整合解放軍相關部隊改編而成。
(—)、將列入武警序列的公安邊防部隊(邊防檢查站和邊防派出所除外)與解放軍邊海防部隊(如要塞區、水警區所屬部隊和沿邊沿海省軍區所屬的邊海防部隊)合並改編為中國國民警衛隊邊防部隊,員額為二十一萬人(另輔以相當數量的半專職化的邊防民兵),設相對獨立的邊防部隊司令部(國民警衛隊第一副參謀長兼任該部隊司令員),統—管理全國邊海防事務,下轄十一個邊防支隊,布署在沿邊沿海地區(不對應省級行政區劃)。撤銷內陸省份的武警公安邊防總隊(全國各地的武警公安邊防檢查站和武警公安派出所取消兵役制,改稱出入境檢查站和邊境管理派出所,作為地方公安機關的一部分,其人員身份改為公務員編制的職業警察)。
(二)、將武警各省總隊,各機動師與解放軍擔負獨立機動作戰任務(即不屬於十八個集團軍的合成師、旅)和大城市及重點軍事目標衛戍警備任務(如北京衛戍區,上海廣州等城市警備區,香港澳門駐軍)的部隊合並改編成國民警衛隊內衛部隊。其地方警備部隊按省級行政區劃(包括港澳地區)設支隊;其機動部隊按戰區部署,每個戰區配置一個支隊。內衛部隊各省級支隊下轄一個航空大隊(主要用於搜索救援、兵力和物資投送)、數個警備大隊(各大隊均為團級建制,轄數個營級中隊和連級分隊)和一個機動聯隊(旅級建制,轄若干營級中隊和連級分隊),其兵力部署不對應市縣行政區劃,在全省范圍內統—配置。機動部隊各支隊主要擔負跨區域反恐處突任務,裝備一定數量的重型武器,其實力大致相當於陸軍摩托化步兵師,戰時可直接投入機動作戰。
(三)、將警衛中央首腦機關的任務由解放軍移交給國民警衛隊,解放軍序列的中央警衛局(總參警衛局)及其所屬部隊轉隸國民警衛隊(列入武警序列的公安警衛部隊取消兵役制,作為公安機關的一部分,其人員身份改為公務員編制的職業警察)。
(四)、將武警水電、交通部隊與解放軍海軍、空軍和二炮所屬的工程建築部隊合並改編為國民警衛隊工程部隊,轄四個支隊(原則上每個戰區配置一個支隊),其主要任務是國防和軍事工程建設(戰備公路、橋梁,軍港、機場、導彈洞庫和發射陣地等)和搶險救災(列為國家災害應急救援專業骨幹力量),戰時為陸、海、空軍提供作戰工程保障支援(武警黃金部隊集體轉業移交國土資源部;列入武警序列的公安消防部隊取消兵役制,其主體滅火隊伍脫離公安系統,人員身份改為事業編制的專職消防員,其防火監督執法職能移交公安機關治安部門;武警森林部隊取消兵役制,並入地方消防系統)。
(五)、國民警衛隊各支隊均為師級建制,員額約為—萬七千人。其軍官和士官的職務與軍銜的設置與陸軍基本相同。
五、關於軍隊非作戰體系的改革
(一) 撤銷軍隊各級專業文工團、體工隊、出版社、電影製片廠
和解放軍藝術學院等文體機構。各軍種只設一專業的軍樂團(主要承擔禮儀任務,實行士官制)和一個半專業化的合唱團即可,基層部隊可以組織官兵業余演出隊。另外,國家從政策層面上建立地方文藝團體為軍隊服務的機制。
(二) 將干休所、療養院全部移交地方,部隊營區後勤保障實現社會化。軍方可通過經濟合同的方式向地方購買相關服務。
(三) 大力精簡機關、學校、醫院、研究所、報利雜志社等非作戰機構。將後勤部門與裝備部門合並,師以下單位不設機關(政治部門和後勤部門從屬於司令部,亦不單獨設置機關);將二軍大等醫科院校和大部分醫院移交地方(保留各軍種總醫院兼軍醫學院),將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軍事科學院、軍事博物館、解放軍檔案館、軍事醫學科學院以及總部和軍兵種所屬的裝備研究院、工程設計院等科技和學術研究機構劃歸國防行政系統,全員文職化,不列入軍隊編制(國防大學仍然承擔培訓軍隊高級幹部的任務);撤銷解放軍外語學院、國際關系學院、軍事經濟學院和各政治學院等文科院校,合並指揮院校和工程技術院校。撤並後,軍隊各類學校保留三十所(不含軍醫學院)即可(如陸軍設士官學院、軍官學院、參謀和指揮學院、後勤學院、工程技術學院、軍械裝備學院和戰略炮兵學院等七所學校),均為師級。
(四) 、撤銷軍隊派駐地方的各類軍事代表機構(軍代局、軍代處、軍代室、後備軍官選培辦等),相關職能由國防行政部門承擔。總後青藏兵站部、川藏兵站部退出軍隊序列,歸屬國防行政系統,分別改稱青藏兵站管理局和川藏兵站管理局。
(五)、全面改革軍事司法體制。以戰區為單位,設置兩級軍事法院,軍事檢察院和軍事保衛機關,對轄區內發生的相關案件不分軍兵種,統一行使偵查權和司法權。戰區內軍事法院、軍事檢察院和軍事保衛機關(軍事保衛局和軍事保衛分局)各設三所即可,人員均列入陸軍編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法院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檢察院分別改稱最高人民法院軍事審判庭和中國人民檢察院軍事檢察廳(人員仍為軍隊編制)。
(六)、軍隊文職人員通常配屬於醫院、學校、報刊社等非作戰單位和部隊師以上機關,從事技術和管理工作及其他輔助性工作,原則上由現役軍人改任,不直接從地方招收(如特殊需要從地方直接招收,必須先到基層連隊服完兩年義務兵役),其著裝樣式另外設計,明顯區別於現役軍人(外出執行任務時可著部隊作訓服)。
(七)、國防行政系統在地方普遍設立軍事訓練中心,主要用於當地民兵訓練。應征入伍的新兵在補入部隊之前,必須先在當地的軍事訓練中心進行為期四個月的基礎訓練,經考核合格者方能取得軍籍,正式服役。
⑹ 現在軍事改革有什麼特點
1、軍事技術:由工程革命走向信息革命
在西方國家,屬於機械化軍事范疇的工程革命始於二戰期間.它的作用是, 通過不斷採用新的工程工藝技術,使飛機、艦艇和地面戰斗車輛等作戰平台的性 能指標不斷提高.屬於信息化軍事范疇的信息革命則始於70年代,分為軍事感測 革命和軍事通信革命兩個階段.軍事感測革命的主要表現是:出現了計算機控制 的探測器材,以及單個作戰平台和武器系統的計算機化,武器的命中精度有了極 大提高;單個作戰平台的性能成倍地提升.據測算,裝有新型感測器的作戰平台 ,其探測距離相當於過去的5倍,探測范圍和探測到的信息量是過去的25倍.軍事 通信革命的主要成果是:數字技術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出現了可以處理大量數 據信息的指揮、控制、通信、情報與計算機系統(即 C 4 I系統).目前,感測器 材可搜集超視距信息,衛星可搜集全球信息.但是,如果這些信息只供給單個作 戰平台使用,目標識別和快速攻擊問題就無法解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依賴於 「數字化的實時通信」,確保各種兵力兵器和作戰系統之間在目標探測、情報、 跟蹤、火控,指揮、攻擊、毀傷評估等方面的信息暢通,從而實現「整體力量綜 合」.
軍事技術革命的發展在世界各國是不平衡的.西方發達國家早已完成了軍事 工程革命,接近完成軍事感測革命,正在全力推行軍事通信革命.而廣大發展中 國家則仍處於軍事工程革命階段,或剛剛開始軍事感測革命.
2、武器裝備:由機械平台向信息平台過渡
當前,世界各國武器裝備發展的大趨勢是,工業時代的機械化裝備正在逐步 向信息時代的信息化裝備過渡.這一過渡將持續很長時間,各國過渡的速度也會 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的裝備信息化建設起步早,進展快,其武器系統的主 體已經實現信息化.例如,美陸軍的信息化裝備已佔其裝備總量的50%以上,美海 、空軍的信息化裝備已達70%.雖然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或絕大部分武器裝備 仍然是半機械化、機械化裝備,但是它們也已經不同程度地開始走上了裝備信息 化的發展道路.
信息化裝備是指,信息技術含量高,信息技術對軍事裝備性能的提高及對其 使用、操縱、指揮起主導作用,具有信息探測、傳輸、處理、控制、制導、對抗 等功能的作戰裝備和保障裝備.主要有信息化彈葯,信息化作戰平台,軍用智能 機器人系統,單兵數字化裝備,以及 C 4 I系統.武器裝備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 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使預警探測、情報偵察、精確制導、火力打擊、指揮控制、 通信聯絡、戰場管理等領域的信息採集、融合、處理、傳輸、顯示實現聯網化、 自動化和實時化.武器裝備信息化可能產生的影響是:作戰保障裝備的地位和作 用有很大提高,並成為作戰系統的「眼睛、神經和大腦」;將產生軟、硬殺傷概 念,出現軟、硬殺傷兵器;在各類兵器中,電子信息系統的比重將越來越大,其 作用也日益重要.
3、軍事組織體制:向「便於信息快速流動與使用」方向發展
一般來說,在一場全面軍事革命中,最先發生變革的是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 ,最後完成變革的是軍事組織體制.軍事組織體制變革滯後的主要原因,是因為 改革軍事組織體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牽扯的問題多,各種矛盾 集中.這次軍事組織體制變革的實質,是使信息化武器裝備和創新性作戰理論所 蘊含的作戰潛力實現「物化」,而「物化」的最終成果是信息化軍事形態的組織 體制.
改革工業時代機械化軍事形態,其大方向就是使軍隊體制編制「適於信息的 快速流動和使用」.一是變縱長形「樹」狀領導指揮體制為扁平形「網」狀領導 指揮體制.適用於機械化戰爭要求的領導指揮體制已經暴露出信息流程長、信息 流動速度慢、抗毀能力差等弊端.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應逐步建立外形扁平、橫 向聯通、縱橫一體的「網」狀領導指揮體制.二是進行陸軍結構改革.近十多年 來發生的高技術局部戰爭表明,陸軍的地位和作用在下降.改變陸軍結構就成了 各國面臨的重大軍事問題.小型化、輕型化、多能化,是軍事強國陸軍改革的大 方向.三是組建信息戰部(分)隊.為了實施和打贏信息戰,一些國家開始組建 信息戰攻防部(分)隊,如建立專門負責實施進攻信息戰的航空隊,「黑客部隊 」與「反黑客部隊」,各種計算機應急反應分隊和計算機網路防護分隊.
4、戰爭形態: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轉型
機械化戰爭逐漸向信息化戰爭的轉變,不會一蹴而就,要經過一個戰爭形態 從量變到質變、從部分質變到整體質變的漫長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機械化 戰爭的成分會越來越小,信息化戰爭的成分越來越大.這種兩者兼而有之的戰爭 形態,我們稱之為高技術戰爭.高技術戰爭是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時期產 生的,既有機械化戰爭的性質又有信息化戰爭的特點,是一種混合型或過渡性戰 爭形態.
一般認為,高技術戰爭始於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那麼,高技術戰爭的終點 在哪兒?它何時才能過渡到信息化戰爭?對此要做出較為准確的預測,必須明確 打信息化戰爭應具備的最基本、最主要條件.這個條件就是出現信息化軍隊,有 信息化軍隊,才有資格打信息化戰爭.目前,軍隊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是美國 ,美國計劃到21世紀中葉建成信息化軍隊.屆時,高技術戰爭將轉化為信息化戰 爭.信息化戰爭是由信息化軍隊在陸、海、空、天、信息、認知、心理等七維戰 略空間用信息化武器裝備進行的,它有六個基本點:一是時代性.在信息時代, 有多種形態的戰爭,但信息化戰爭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戰爭形態.二是交戰雙 方至少一方是信息化軍隊,機械化軍隊或半信息化軍隊打不了信息化戰爭.三是 要使用信息化、智能化武器裝備,各作戰單元網路化、一體化.四是要在七維戰 略空間進行,特別是在航天空間、信息空間、認知空間和心理空間進行的戰爭要 占相當比例.五是在物質、能量、信息等構成作戰力量的諸要素中,信息起主導 作用,信息能嚴格調制在戰爭中表現為火力和機動力的物質和能量.六是戰爭中 的必要破壞和「流血暴力」依然存在,但附帶破壞將降低到最低限度.根據這六 條標准判斷,迄今為止發生的所有戰爭都還夠不上信息化戰爭.
一、軍事交流與中國的世界戰略
中國對外軍事交流是配合其外交戰略布局而推動,是和他的世界戰略息息相關,從中國的地緣戰略來看,分為全球面和亞歐大陸面及周邊地區面.中國是以可產生重要影響的大國且有號召第三世界的力量為目標,在歐亞大陸,是以有廣泛影響力的主要國,且是促進地區穩定的力量為目標,在周邊地區,中國是以聯結周邊國家的紐帶為目標.
從全局考量,中國的地緣環境主要的制約因素是美國、俄羅斯、日本及印度四個全球行或地區性大國,以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東南亞和中亞地區.因此,在軍事交流方面也是以這些國家地區為重點.事實上,中國是較有籌碼從事軍事交流,首先,他運用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可以用維持和平部隊的派遣,對第三世界國家進行軍事接觸,減少中國本身的資源用在這些國家.其次,利用他的軍事現代化成果對周邊國家產生的影響,使得周邊國家主動要求和中國展開軍事交流,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就是基於這樣的考慮.
第三,中國擁有核子武器與技術,也有製造各類短中長程飛彈的技術,中東地區國家不少國家會主動找上門來和中國進行合作.不須費太多精力去經營即可取得成果.對中國而言,現在最重要的是上述地緣戰略的國家與地區的軍事交流,尤其是在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之後,中國就積極的與美國、中亞地區國家、印度進行交流.
整體說來,這些地緣戰略國家與地區都是和中國有戰略利益沖突,而且長期而言是有零和性,因此,軍事交流的進行並不代表中共會得到他的戰略目標,不過,會是中共未來一段時期對外軍事交流的重點.
二、軍事交流與國防現代化建設
自從一九九一年波灣戰爭以來,中國即積極地進行高科技戰爭的國防現代化建軍備戰,軍事外交被要求要為國防現代化服務.中國認為軍事外交是了解世界軍事全貌,達到知彼的重要的公開合法的管道.通過軍事外交活動,可以了解世界各國,特別是軍事大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了解主要軍事大國的軍事實力、軍事制度、軍事戰略、軍事思想、作戰原則、軍事經濟、軍事訓練、軍事教育、軍事科技、軍工生產、軍品貿易、軍事動態、等重大軍事情況,有共同利益的可以進行合作,有沖突的應引以為惕,有安全威脅的應研究對策加以防範.而除了作為中共了解世界的橋梁外,同樣地也作為世界認識中國的窗口.整體而言,軍事交流對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有下列幾項戰略意涵:
(一)軍事外交的任務是,在國際上宣傳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成就,質量建設的成就.(二)軍事外交的職能是,為中國與外國之間的軍事交流與合作,創造有利的條件.(三)軍事外交的內容是,為武器裝備的聯合研製、開發、生產、銷售搭橋牽線與鋪路. 新軍事變革與戰爭的互動性明顯增強.如果說,海灣戰爭拉開美國軍事變革的帷幕,那麼,經過10多年的變革努力,將變革成果付諸於戰爭實踐檢驗,已成為迫切需要.從另一方面看,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軍事變革,增強了戰爭的可控性,降低了戰爭的風險和門檻,拉近了軍事變革與戰爭的距離.從這個意義上說,伊拉克戰爭是新軍事變革的試驗場,信息化武器、信息化作戰平台、數字化部隊紛紛在戰爭中登場亮相,戰爭的勝利明顯得益於軍事變革成果,同時也將大大刺激美軍新一輪軍事變革.可以預見,今後這類「實驗型」戰爭將更多地出現,軍事變革將通過「實驗型」戰爭而提速.這種互動性將大大增加其他國家加快進行軍事變革的緊迫感.
二、新軍事變革對戰略規劃的依重性將更加突出.軍事變革恰如自然科學的發展一樣,往往是從局部到整體、子系統到全系統的發展過程.新軍事變革開始於軍事技術的局部領域和子系統,經過10多年的發展,正在超過各個局部層面,進入全局整體推進階段,軍事變革的宏觀性、整體性、未知性、前瞻性空前增強,對戰略規劃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後一個時期新軍事變革宏觀性、整體性、前瞻性因素將更加突出.
三、新軍事變革的軟體要素將日益重要.新軍事變革歸結起來無非是兩大部分,一是硬體部分,一是軟體部分.硬體部分,主要是指信息化武器平台、信息化感知系統和指揮控制系統,它們就好比人的拳頭、感官和神經.
⑺ 士官改革到底改成什麼樣了現在留隊到底留幾年了
初級士官(下士)——4年 (中士)——4年 (上士)——5年 高級軍士長 (三級軍士長)——5年 (二級軍士長)——5年 (一級軍士長)——5年
⑻ 新時期軍事改革構建一個什麼樣的新作戰指揮體系和領導管理體系。
加快現代化,為軍事斗爭做准備。解放軍強調加快軍事現代化的意願。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為應對復雜的安全環境,同時也表明領導層意識到,世界范圍內軍事革命步伐的加快和先進軍隊的現代化可能使人民解放軍落得更遠。
聯合司令部與C4ISR。建立一套現代高效的聯合指揮體系是首要任務;建立一套全軍范圍的指揮信息系統,提供各兵種之間的協同能力,推進一體化聯合作戰能力同樣重要。改革包括優化中央軍委聯合作戰指揮中心的結構、功能和戰略管理。戰區聯合作戰指揮部也在計劃之中,軍區體系要作改變,至少將調整地面部隊的傳統主導地位。
演練。改革強調演練方面的改進,尤其是聯合演練,以應對實際的作戰條件。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為克服解放軍現代戰爭經驗的缺乏。繼續對大型演練基地進行升級以支持聯合演練應當能在這方面提供幫助。解放軍需要修訂並協調作戰條例、演練大綱和實際的作戰要求。
培養軍事人才。領導層認為,軍官和士兵的素質有待提高,需要投入額外的資源,為他們培訓涉及核心作戰領域的專業能力,以實施現代聯合軍事行動。人員評估與選擇過程也需要改進,以修正一些明顯的問題。建立一套基於人員資格的標准化選擇程序也被視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途徑。改革計劃旨在進一步改善軍隊教育機構,增加經費,加強科技教育和聯合行動演練。
目標瞄準未來打得贏
裝備與部隊現代化。精簡人員、平衡各兵種各部門之間的比例可以為海軍和二炮的現代化提供更多資源。
新型作戰部隊等領域將得到加強,非作戰部隊等部門則將減弱。解放軍的報紙把陸軍航空兵、特種部隊和電子戰部門列為新型作戰部隊,而解放軍的學者則把太空和網路戰部隊用作例子。地面部隊看來將在精簡過程中完成從當前的師團制向旅營制的過渡。這將加強部隊單位內部的標准化程度,提高現代化水平和行動反應能力,同時減少各類老化設備造成的後勤困難。有關方面還主張加強機動後勤部隊以支持聯合軍事行動。
紀律、忠誠與腐敗。領導層認為軍隊內部存在的嚴重不良趨勢、腐敗和紀律鬆懈等問題正在通過加強軍隊對黨的忠誠、反腐和法治等行動予以解決。
軍事改革計劃的輪廓應當在今後兩年逐漸明晰,在克服某些關鍵領域的機制障礙方面能取得多大成果也將同期明確。此次重組和改革看來將是今後30年中採取的最大行動,將對軍事改革努力的方向與速度產生深遠影響。
改革的成敗將對本地區、對解放軍向信息時代軍隊的轉變起到重大影響。改革的成功將加快解放軍轉變的步伐,加速其發揮先進的聯合作戰能力:這方面解放軍的學者們有諸多討論,但因為設立聯合司令部受阻以及聯合軍事行動教育和演練方面的欠缺而未能推進。提高聯合與精準軍事行動能力的改革如果成功,領導層將對掌控並限制因領土爭端,而採取目標有限的短期軍事行動中的風險擁有自信。
改革如果失敗將是重大挫折,對解放軍的現代化行動則將是阻滯,這將使解放軍的學者們無休無止地討論改革出路而缺乏落實。對解放軍來說,這將意味著繼續配備新式裝備,但缺少武器裝備和作戰力量的一體化,並且沒有優化武器和裝備使用的現代聯合條令。解放軍將被迫繼續基於靈活度有限的計劃協調聯合行動。在現代戰爭中,這將大大限制解放軍的靈活性和迅速應對戰場形勢變化的能力。這或許不會對有關領土糾紛的短期低強度軍事行動產生不利影響。但是,如果與日本的現代化軍隊發生強度較高、時間較長的沖突,且對方可能獲得美軍的支持時,解放軍就可能很快失去主動權,因為其戰前行動計劃趕不上實際情況的發展,而且級別較低的指揮官准備不足,無法在行動目標的框架內利用主動權。
⑼ 關於中國的軍事改革
伊拉克原樣照搬蘇聯的軍事戰術以及裝備,共和國建國後也在軍事戰術以及裝備體系繼承學習蘇聯,但兩者有本質的區別,軍事不是裝備數量和性能簡單比拼,是國家實力的比拼,伊拉克單純依靠原油出口,甚至石油產品加工能力都不健全,而且工業產品,糧食作物,葯物更不用說軍事裝備都無法自給,幾乎完全依靠進口,而共和國從建國起就建立起完善的軍工體系,無論軍事工業民用工業農牧產品都可以自給,拖垮伊拉克的國際制裁並不能拖垮共和國。而且對中國的制裁也並不符合國際上其他大國的利益。最後,伊拉克國土面積相對狹小而且人口較少較集中,地形單一基本為沙漠地帶,便於機械化部隊長途奔襲以及空中力量的發揮,而共和國地域太過廣闊而且極為復雜,三分之二的山地決定了即便是面臨整個北約的全面進攻也根本無法有多高的推進速度,而要想打入共和國內陸,面臨著龐大的人口支撐的軍隊,龐大的軍事工業支撐的大量裝備,其付出的人員損失和經濟代價必然會數倍於整個二戰期間的損失。任何有理智的國家元首,都不會對共和國發動全面進攻,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即便是在海灣戰爭前的中國,如果他國入侵,這也完全是尋死的行為。
共和國軍事改革准確來說文革後就展開了,其後不斷摸索,海灣戰爭只是一個加快軍事改革的催化劑而已,科索沃戰爭共和國大使館被炸後標志對西方的幻想徹底破滅。改革並不會停止,所以沒法確定改革後是什麼樣子,現在已經看出共和國軍隊已經基本完成了摩托化向機械化轉變,同時具有初步數字化作戰能力。提高部隊作戰效率,提高精確打擊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目前周邊除了俄羅斯依然是共和國最大的威脅外,其他方向並沒有太大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