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內容
重戰思想。
《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大聲疾呼:「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專亡之道,不可不察屬也」。認為戰爭是關繫到國家民眾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不能不認真研究和對待。
2、慎戰思想。
即慎重對待戰爭,不輕易言戰。《孫子兵法》中這樣寫道:「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意思是說國家滅亡了就沒有了,人死了就不能復生了,這是明君和良將都應該謹記的。
3、備戰思想。
其意就是未雨綢繆。孫子受當時形勢的影響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須重視備戰的思想,並告誡人們思想上時刻不要忘記戰備。
中國傳統的軍事戰略思想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在數千年歷史演化的長河中,社會形態、政治體制、經濟結構、民族融合、科技水平以及文化心理、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等因素互相交織、彼此矛盾運動,形成了蔚為大觀的軍事文化資源。
中國傳統軍事戰略思想的抽象繼承必須完整准確地處理好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以及科技革命飛速發展對軍事變革的深刻影響等重要關系。近代以降,在中西方極為不對稱的軍事沖突中,來自西洋的堅船利炮完勝還幾乎停留在冷兵器時代的中國軍隊。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繼承好中國傳統軍事戰略思想
2.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分為哪幾個時期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分為發展時期、提高時期、繼續前進時期。
發展時期:
約從公元前 8世紀初至前 3世紀末,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逐漸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制度的變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變化和兵器的改進,軍事制度和作戰方式也隨之變化。為適應這些新情況的需要,產生了統率軍隊的專職將帥,涌現了許多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軍事家和兵書著作。
著名的《孫子兵法》,標志著封建統治階級軍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統而全面的軍事理論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導戰爭的規律,並奠定了中國軍事思想的基礎,指導著後代的戰爭實踐和軍事理論的研究,在國際上也享有極高的聲譽。
提高時期:
從公元前 3世紀末至公元13世紀,中國經歷了秦、漢、晉、隋、唐、宋、元等幾個大的王朝的統治和更迭。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先秦的軍事思想對軍事斗爭仍然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同時,由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及戰爭的發展,軍事思想也進一步得到豐富和提高。就戰爭種類而言,有建立封建王朝的統一疆域的戰爭,有多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民族起義的戰爭,又有國內諸民族貴族為了爭奪中央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
就軍隊發展而言,兵種和兵器裝備有了較大的變化。不但有了獨立的騎兵,而且舟師水軍參戰的數量也更多了。這就要求作戰指揮必須加強步、騎、水軍等的配合作戰,使得戰略戰術運用和指揮藝術都得到高度發展。
在這一時期,通過戰爭實踐,造就了許多著名的軍事家和將領,出現了許多總結軍事斗爭經驗的兵書。秦始皇的大規模築長城、修馳(直)道、重兵戍邊等軍事措施,對後世建設邊防的戰略思想,有重大影響。
繼續前進:
大約從14世紀末至19世紀40年代,約從明朝至清朝後期,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沒落的境地,不但有連綿不斷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民族起義戰爭和統治者的平叛戰爭等,而且外國也開始入侵中國。
這一時期,由於火器的改進和從外國引進部分先進兵器,出現了獨立的水師、炮兵、工兵及其他技術兵種,加以作戰對象發生了變化,因而在建軍和作戰指揮等方面都發生相應的變化。
這時,一方面出現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單純防守作戰的思想;另一方面,從實踐中總結出的帶有強烈革新內容的軍事思想,也在不少兵書中出現。明代傑出抗倭將領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就是這種革新思想的代表作。
(2)中國古代的軍事理論擴展閱讀:
公元前21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此時,盡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
奴隸主對外族發動掠奪戰爭,或用武力鎮壓本族奴隸的反抗,都是以征討「違天命者」、「弔民伐罪」、「敬天保民」相號召,並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嚴刑厚賞驅使士卒作戰。作戰方式是集團列陣正面沖殺。到商代以後,作戰逐漸以車兵為主。對軍隊指揮,要求行動統一,嚴厲管理。這種思想,指導著夏、商、西周幾個王朝的軍事斗爭。
通過這一時期的戰爭實踐,人們已初步認識到審勢而動,量力而行,眾可以勝寡,強可以勝弱,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傳在西周時期,已出現《軍志》、《軍政》等軍事著作,雖早失傳,但在後來問世的《左傳》、《孫子兵法》等書中,還保留著一些片斷的引文。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中國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各階級、集團及其軍事家和軍事論著者對於戰爭與軍隊問題的理性認識。它隨著社會的前進、戰爭的發展而不斷深化。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
3. 10、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最早出現在什麼時期。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最早出現在奴隸社會。
公元前21世紀(一說公元前22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此時,盡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
商朝以後,戰爭以戰車和士兵為主。軍隊指揮要求統一作戰,嚴格管理。這種思想指導了夏、商、西周時期的軍事斗爭。通過這一時期的戰爭實踐,人們初步認識到要因勢利導,量力而行。
(3)中國古代的軍事理論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
從公元前8世紀初到公元前3世紀末,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逐步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制度的改革導致了士兵組成的變化和武器的改進。
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出現了專職的軍隊將領,代表新地主階級出現了許多軍國主義者和戰書。
孫子著名的《孫子兵法》標志著封建統治階級軍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統全面的軍事理論著作,揭示了指導戰爭的一系列規律,奠定了中國軍事思想的基礎,指導了後世的戰爭實踐和軍事理論研究,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從公元前3世紀末到公元13世紀,中國經歷了秦、漢、金、隋、唐、宋、元等幾個朝代的統治和變遷。在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先秦軍事思想在軍事斗爭中仍然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同時,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戰爭的發展,軍事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在戰爭類型上,有建立封建王朝統一疆域的戰爭,有反對大規模農民起義和民族起義的戰爭,也有各種民族貴族爭奪中央政權主權的戰爭。
在軍事發展方面,武器和武器裝備的種類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們不僅有獨立的騎兵,而且有更多的師。
4.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什麼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關於戰爭和軍隊問題的理性認識。它的產生約在中國建立了奴隸制國家的夏代,其形成則在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春秋戰國時期,後世不斷予以豐富和發展。
5.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趨於成熟的軍事理論著作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趨於成熟的軍事理論著作是孫子兵法。《孫子兵法》是中國專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屬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
6.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歷史
公元前來21世紀(一說公元自前22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此時,盡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奴隸主對外族發動掠奪戰爭,或用武力鎮壓本族奴隸的反抗,都是以征討「違天命者」、「弔民伐罪」、「敬天保民」相號召,並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嚴刑厚賞驅使士卒作戰。作戰方式是集團列陣正面沖殺。到商代以後,作戰逐漸以車兵為主。對軍隊指揮,要求行動統一,嚴厲管理。這種思想,指導著夏、商、西周幾個王朝的軍事斗爭。通過這一時期的戰爭實踐,人們已初步認識到審勢而動,量力而行,眾可以勝寡,強可以勝弱,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傳在西周時期,已出現《軍志》、《軍政》等軍事著作,雖早失傳,但在後來問世的《左傳》、《孫子兵法》等書中,還保留著一些片斷的引文。
7. 中國古代有哪些基本軍事思想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中國古代關於戰爭和軍隊問題的理性認識。中國古代著名兵書是它的集中概括。它的產生約在中國建立了奴隸制國家的夏代,其形成則在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春秋戰國時期,後世不斷予以豐富和發展。它的一些基本思想是:(1)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許多兵法都貫穿著反對天命論的思想,強調戰爭勝負決定於人。孫子、吳子等明確提出,戰爭的勝負決定於政治、將領、治兵、法令及天時、地利等客觀條件。孫子提出「以五事校之計而索其情」、「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就是說戰爭的勝負是可以計算和爭取的。同時,揭示了戰爭中眾寡、強弱、虛實、攻守、奇正、主客、剛柔等矛盾的辯證關系。(2)富國強兵的政治主張。凡有作為的軍事家,都把軍隊建設看成關系國家安危的大事。孫子所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幾乎所有兵法都主張「內修文德,外治武備」,認為戰爭的勝利取決於國家的良好政治制度和措施。(3)從嚴治軍,強調嚴格的紀律和管理。在號令方面,要求令行禁止,成為「有節制之師」,在賞罰方面主張「有信」和「必誠」,並注意軍隊平時作風的養成。(4)講求謀略,運用「兵不厭詐」的指揮藝術。主張奇正並用,虛實結合,使敵難以預測;而用兵的詭詐則以對敵情判斷和了解作基礎,要求審時度勢,臨機處置。(5)重視將領的德才和作用。強調選賢任能,要求將領具有智、信、仁、勇、嚴等品質。但古代軍事思想存在著統治階級的偏見,如抹殺戰爭的階級性,宣揚上智下愚和封建倫理道德觀念,過分誇大將帥的作用等。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化遺產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國近代的直至現代的軍事思想,都從中批判地繼承和吸取了許多有價值的內容。
8.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戰爭觀:這一思想大約形成在奴隸社會的初期,到奴隸社會的末期基本成熟。以仁為本的戰爭觀。
指導思想:《孫子兵法·謀攻篇》中寫道:「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這不僅僅對戰爭有指導意義,而且對政治、外交、經濟乃至工作生活都有一定幫助。
用將之道:選賢任能,不僅是古人的用人之方,也是用將之道。
全勝戰略:自古以來,戰爭的直接目的就在於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最高和最理想的目標就是以「全」爭勝——「不戰而屈人之兵」。「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站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公元前21世紀(一說公元前22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此時,盡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
奴隸主對外族發動掠奪戰爭,或用武力鎮壓本族奴隸的反抗,都是以征討「違天命者」、「弔民伐罪」、「敬天保民」相號召,並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嚴刑厚賞驅使士卒作戰。作戰方式是集團列陣正面沖殺。到商代以後,作戰逐漸以車兵為主。
對軍隊指揮,要求行動統一,嚴厲管理。這種思想,指導著夏、商、西周幾個王朝的軍事斗爭。通過這一時期的戰爭實踐,人們已初步認識到審勢而動,量力而行,眾可以勝寡,強可以勝弱,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
傳在西周時期,已出現《軍志》、《軍政》等軍事著作,雖早失傳,但在後來問世的《左傳》、《孫子兵法》等書中,還保留著一些片斷的引文。
9. 中國古代四大軍事理論體系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中國在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時期,
各階級、
集團及其軍事家和軍事
論著者對於戰爭與軍隊問題的理性認識。它隨著社會的前進、戰爭的發展而不斷深化
。
公元
前
21
世紀
(
一說公元前
22
世紀
)
,
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
從此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
高形式。
此時,
盡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
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
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約從公元前
8
世紀初至前
3
世紀末,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逐漸由
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
生產力的發展,
社會制度的變革,
引起了士兵成分的變化和兵器的
改進,軍事制度和作戰方式也隨之變化。著名的《孫子兵法》,標志著封建統治階級軍事思
想的成熟。其指出,戰爭勝負是由政治、經濟、天時、地利、人事等因素所決定的,所以封
建統治階級要修明政治,
順應民心。
從公元前
3
世紀末至公元
13
世紀,
中國經歷了秦、
漢、
晉、隋、唐、宋、元等幾個大的王朝的統治和更迭。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先秦的軍事思想
對軍事斗爭仍然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大約從
14
世紀末至
19
世紀
40
年代
,
約從明朝至清
朝後期
,
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沒落的境地,不但有連綿不斷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民族
起義戰爭和統治者的平叛戰爭等,
而且外國也開始入侵中國。
這一時期,
由於火器的改進和
從外國引進部分先進兵器,出現了獨立的水師、炮兵、工兵及其他技術兵種,加以作戰對象
發生了變化,
因而在建軍和作戰指揮等方面都發生相應的變化。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
中國
軍事思想產生的巨大的變化,
但形變而神不變,
這些軍事思想的本質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