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軍事理論里的威懾指什麼
指的是展示我方過硬的軍事能力,以及必勝的決心,從而達到震懾敵人的效果,不戰而屈人之兵,
2. 要達到國防的威懾作用,要具備的三要素是什麼
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儲備了強大的戰爭潛力;有以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為基礎的堅強決心與鬥志;適時將力量與決心示之以敵,從而達到威懾效果。
威懾指在強大的軍事實力基礎上,以各種非暴力方式懾服對方,以收「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用,或以較小的代價獲取較大的戰略利益。籌劃和指導各種威懾手段以達成國家安全目的全局的方略。
國家安全將面臨多元化的威脅。領土爭端與資源爭奪明顯增多,民族矛盾和宗教紛爭不斷加劇,核擴散、國際恐怖活動、國際販毒與走私等跨國性問題日益嚴重。
(2)軍事威懾必須具備什麼擴展閱讀:
國防的內涵與外延將大大拓展。國防將形成一個包括政治、經濟、外交、社會、科技、信息、金融、環境、資源等一系列安全保障系統在內的綜合安全大系統。維護國家安全的范圍既包括「硬范圍」安全,也包括「軟環境」安全。
國防斗爭的領域和空間將呈現出多維的特徵。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後,戰場已從物理空間拓展到虛擬空間。這種虛擬空間將不是以傳統的地緣、領土、領空、領海來劃分,而是以政治影響和軍事威懾的信息輻射空間來劃分。
世界各國都在紛紛拓展和保衛自己無形的信息空間。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太空將成為維護國家利益、保衛國家安全的制高點,如何提高太空自衛能力將成為捍衛國家利益的突出問題。
3. 什麼是傳統威懾理論
所謂核威懾理論就是在本國遭到敵國的核打擊後仍有能力對敵國進行反制,也就是說對敵國使用核報復的能力,這種理論的核心就是讓核武器不在是一種摧毀敵目標的炸彈,而是一種威懾的力量。
以戰略威懾理論為例。「核武器傘」是核戰略威懾理論的一種形象說法。核威懾理論的含義是,由於核武器具有超常規的毀滅能力,因而可對人類社會產生獨特的威懾效應。核威懾理論的核心是以核力量的非核使用為手段,迫使敵人放棄發動核進攻或其他戰爭行動,從而達到國家安全的目的。因此以前有這樣的說法,核時代的安全來自於「核武器傘」。
按照威懾理論,威懾的成功需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要有威懾的實力;二是要使對手相信威懾方的實力和決心;三是要有使用實力的決心。因為作為「絕對武器」的核武器的使用將面臨巨大的風險,所以作出使用這一武器的決策將非常困難。
自從世界上出現了核武器,在軍事威懾理論中就有了"核威懾"的概念。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就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醞釀、制定和實施核威懾戰略。
毛澤東在20世紀50年代就認識到了核武器是一種常規武器無法比擬的威力極大、破壞性極強的武器。他針對美國實施核威懾戰略,根據世界不斷變化的戰略格局,提出了在發展常規武器的同時還要發展尖端武器的思想。他認為,要打破核壟斷和核訛詐,保衛國防,必須發展原子能事業,建立獨立自主的戰略核力量。原子彈不僅是實施軍事威懾與反威懾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一個國家軍事及綜合實力的反映,沒有核武器,就無法與國際敵對勢力相抗衡,軍事威懾與反威懾就會大打折扣。中國在很短的時間內依靠自己的力量,擁有了尖端武器,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核技術的國家之一,其意義十分重大。它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對世界戰略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有效地懾止了敵對勢力的入侵,捍衛了國家的領土和主權不受侵犯。
4. 軍事指揮員應具備哪些條件
and I hope you will become al
5. 什麼是軍事威懾
威懾,是指憑借力量或勢力使對方感到恐懼。威懾是一種軍事戰略,指一個主要大國以迅速和壓倒一切的報復行動有效地威脅其對手。
6. 威懾是什麼意思
威懾(wēi shè),是指憑借力量或勢力使對方感到恐懼。威懾是一種軍事戰略,內指一個主要大國以容迅速和壓倒一切的報復行動有效地威脅其對手。 軍事概念 ●威懾是一種軍事戰略,指一個主要大國以迅速和壓倒一切的報復行動有效地威脅其對手 威懾既可以是宏觀的理論,又可以是微觀的戰法。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都證明了這一點。2003年3月,美國把對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實施的大規模轟炸稱之為「威懾戰略活生生的實例」,認為「威懾將成為信息化戰爭的一種重要戰略行動。這種戰略行動雖然野蠻,但卻是一種能迫使敵人屈服的精確戰術。」 分類 威懾可「軟」可「硬」。「軟」威懾主要針對敵人的心理防線和認知體系,使敵產生心理恐慌和認識上的混亂。一旦讓敵人心理崩潰或產生錯覺,突然覺得戰爭之前正確的東西是錯誤的,便可以達到預期的作戰目的。
7. 當今世界,中國最缺少什麼樣的威懾要素
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一個國家要想生存在安全的環境中,就必須在軍事上對敵對國傢具有威懾力。而我國,更需要在軍事上對圖謀不軌的國傢具有威懾力。因為我國面臨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在軍事上不具有威懾力行嗎?不行!絕對不行。
稍微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軍事威懾力只有具備以下兩個要素才能構成威懾力:一是要有對敵國具有致命打擊的軍事實力。缺乏軍事實力的威懾不僅不會使對手因顧慮得不償失不發動戰爭,虛張聲勢反而會把事情弄得更糟。二是這個國家的高層有使用軍事威懾力量的膽量、藝術。這就是說,這個國家的最高層在關鍵時刻、重要時刻敢於動用威懾力量,從不忌憚別人說三道四。只有這樣,才能使威懾真正發揮作用。
這兩個要素缺一不可,如果其中有一要素不存在,威懾力就會失敗。如今,我國軍事威懾最缺的威懾要素,那就是我國高層使用軍事威懾力量的膽量、藝術。美國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壓中國、圍堵中國,無視中國的尊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認為中國高層沒有使用軍事威懾力量的膽量、藝術,因此中國軍事對美國構不成威懾。日本、印度、越南甚至一些小的國家也是這樣認為的。從我國實際情況看,軍事威懾的第一要素已具備,因為我國已經具備了核武器,並且具有運載核武器的戰略洲際導彈,中國的核彈頭已能打到世界的任何角落,包括移動著的航空母艦,這樣對任何國家包括美國、日本等國都具有強大的威懾力,這一點,連美國、日本也承認。我國最缺的,就是第二威懾要素。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國高層仍強調中國要韜光養晦,這帶來的惡果是人家把你看作是膽小怕事、軟弱無能的表現。
毛澤東時代的中國,雖然也提出「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是美國等國都認為,毛澤東在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養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膽量,敢於碰硬,並且具有高超的戰爭指揮藝術、當時中國提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是疑兵之計,潛台詞恰恰是「中國在受到外來侵略時,要首先使用核武器」,所以當時中國的軍事實力和最高層領導人動用軍事實力的膽量對美國、日本等國構成了威懾。改革開放後,我國領導人出於發展的需要,提出和為貴、提出韜光養晦,這樣中國領導人就不自覺地形成吃虧買和平、進而養成了膽小怕事的心理。所以美國等一些國家就覺得同你開戰,你未必敢打大規模的戰爭,到危急關頭、你未必敢動用核武器,所以,中國的威懾力量在美國、日本等國看來,那是形同虛設。
現在連小日本都提出要先發制人,而我國卻仍在強調韜光養晦,這必然會使一些國家得寸進尺,越發驕橫。國家間的關系就如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也簡單,就是人善被人欺。在現實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例子:有的人身強體壯,並且還身居高位,但別人就楞是敢手指著他的鼻子說他是「笨蛋」、「傻蛋」,原因就是這人膽小怕事,誰欺負他都不敢還手還口。人們常說:「楞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這條亘古不變的真理仍適用於處理國家間關系。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場合,我國應該發出一些狠話,表明我們使用軍事實力的膽量、決心。
為便於有迴旋的餘地,我國最高領導層可不表態,在平時,讓副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一級的人物在公開場合宣稱:中國是一個有尊嚴的國家,如果中國覺得民族尊嚴、民族利益受損到了不可忍受的程度、或者覺得某國與中國的戰爭到了非打不可的程度,中國將先發制人,不惜一戰,不惜動用一切可動用的武器,包括核武器,寧願把改革開放幾十年成果打進去,也決不犧牲中華民族的利益、不當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讓國防大學的教授或軍事科學院的研究員說出這樣的話,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因為,美國、日本等國知道,中國是官本位的國家,只有官員才有決策的權力。
如果是中國軍方高層做出上述的表態,這些人究竟是代表中國軍方高層還是僅僅代表他們個人的態度,外人是不知道的。這樣就會讓某些愛給中國找事的國家多些謹慎、多些小心,他們不知道中國的忍受程度是多大,如果自己沒有把握好度,引來中國的先發制人,對自己的國家將會帶來滅頂之災。所以,以後他們在給中國找事時,一定會掂量掂量,如果做事做得過了頭,引來擦槍走火怎麼辦?
有一點我們必須明白:威懾是為了防止戰爭爆發,而不單純是為了在戰爭發生後給敵國以巨大的報復。如果僅僅是為了在戰爭中報復敵人,那麼即使你能把敵國打得稀巴爛,但你也已遭受了巨大損失,最後得利的是第三方,而對你來說,並不是一件劃算的事。阻止戰爭是目的,報復僅僅是手段。因此,國家高層使用軍事威懾力量的膽量、藝術就成為兩個威懾要素中非常重要的要素。
也許有人會說,我國的軍事實力簡直無法跟美國比,我國的核彈頭僅僅是美國的幾分之一,甚至是幾十分之一,一旦開戰,我國必敗;另外,大力發展高質量的軍事武器,必然會拖跨中國的經濟。其實,這種論調十分荒謬。首先,我們談一談美國是不是已強大到無所不能的地步?事實並非如此。美國宣稱其導彈防禦系統如何堅不可摧,但俄羅斯隨即宣布其導彈就可穿透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美國自稱發動阿富汗戰爭的理由之一就是為了捉拿恐怖頭子本拉丹,結果投入了那麼多人力、物力,過了那麼長時間才抓住本拉丹,你說美國笨不笨?美國也知道,如果美中開戰,美國和中國會兩敗俱傷,最後得利的是俄羅斯。美國會為俄羅斯做出傻事嗎?絕對不會!
另外,我們再說一說國家間的威懾戰略。國家間的威懾戰略大致分三種情況:一是優勢威懾戰略。它要求保持具有比對手優勢的軍事力量,包括核力量和常規力量。這種威懾戰略對我國不適用。二是均勢威懾戰略。只要保持與對手軍事力量對比的均勢,就能懾止他的進攻。即使對手有進攻的意圖,但因對能否取勝沒有把握,對結局捉摸不定,從而放棄進攻。這種威懾戰略對我國也不適用。第三是有限威懾戰略(或最低限度威懾戰略)。
現在的法國、英國都是採用的這種威懾戰略。他們認為,現代武器構造復雜,費用昂貴,更新換代快,由於經濟等原因,不謀求比對手優勢的軍事力量。只要求建立一支數量有限、質量可靠、能給對手城市等目標進行報復性打擊的核力量和一定數量的常規武裝力量。只要少數核武器——例如幾百枚能打到敵國的本土上,就能給強大的對手造成不可忍受的損失,這樣,不論對方的力量多麼強大,有限威懾戰略也是十分有效的。現在,我國可採用這種威懾戰略。但有一點必須說明,威懾戰略要想有效,就必須保證我國的核彈頭能打到我們想要打到的目標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今日的先進武器,過不了幾日就成了落後武器。為保證威懾武器的先進性,我國必須重視發展高端軍事技術,而高端軍事技術有很多是適用於民用等多個領域的。這就是說發展高端軍事技術,於軍、於民都有用。對這種好事,我們為什麼不幹呢?
在一些場合,我們不妨高調喊出「我們反對戰爭,但當戰爭不可避免時,我們反而期望小打不如大打,晚打不如早打」。我想,中國如果真像這樣辦時,中國的和平日子可能會更長、中國可能更會贏得多數國家的尊重,這其中就包括美國、日本、印度等國。
8. 要達到國防的「威懾」功能,須具備的三要素是什麼
1.具備有核武器.
2.軍民整體素質與思想覺悟.
3.國家經濟發達.
9. 在軍事理論方面心理威懾戰是指
心理戰即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原則,以人類的心理為戰場,有計劃地採用各種手段,對人的認知、情感和意志施加影響,在無形中打擊敵人的心志,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勝利和利益。通過宣傳等方式從精神上瓦解敵方軍民鬥志或消除敵方宣傳所造成的影響的對抗活動。
心理戰的目的有三個:一是最大限度地爭取盟友,孤立對方,置對方於心理弱勢和劣勢;二是在本民族,本國家內部贏得民心民意,形成同仇敵愾的強大氣勢;三是以正義之師的形象激勵參戰人員鬥志和士氣,造成官兵的戰場心理優勢。
心理戰常用的手段有聲音、光線、形象、傳媒、宣傳、恐嚇、威懾、欺騙、誘惑、詭詐、懷柔以及利用間諜收買等方面。
心理戰(psychological warfare)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從精神上瓦解敵軍的作戰。又稱心理作戰。
目的是從心理上打擊敵方,從而不戰而勝或戰而勝之。主要利用人在對抗環境中的心理變化規律,通過大量的信息傳遞,瓦解敵方士氣,削弱抵抗意志,使其放棄抵抗、逃避戰斗乃至繳械投降。
從規模上可分為戰略心理戰和戰役戰術心理戰;從性質上可分為進攻性心理戰和防禦性心理戰。
歷史上曾有一些軍事家論證過精神因素和心理現象與軍事的關系,也注意在作戰中運用心理因素等問題。1879年心理學學科的誕生,為心理戰的創立提供了理論支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實踐催生了心理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心理戰得到了長足發展。20世紀50年代初,西方一些國家相繼成立了心理戰學校和心理戰中心,心理戰又有了新的發展。隨著高技術戰爭的發展,心理戰的戰略地位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運用范圍趨向多元化,手段趨向多樣化,器材趨向智能化,實施人員趨向專業化,信息傳播越來越依賴大眾傳媒。
運用的心理學原理主要有注意律、需要律、錯覺律、思維定勢律、從眾心理律、逆反心理律等。藉助的媒介主要有傳單、書報、廣播、電影、電視、通信等。手段主要有威懾、謀略、佯動、偽裝、欺詐、恐嚇、誘惑、收買、謠言、宣傳等。
心理戰廣泛運用於政治、經濟、外交、文化、宗教、商業、體育等多個領域;既可用於軍事活動,又可用於非軍事活動;既可用於戰時,又可用於平時;既可用於敵方首腦人物、決策者、指揮人員,又可用於普通士兵和民眾。
盟軍心理戰行動主要由盟軍特種戰委員會組織。戰爭期間最著名的要數保證諾曼底登陸作戰的心理戰。
為了實施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登陸行動,盟軍先後使用了「北方堅韌」和「南方堅韌」兩項大規模的心理戰。上演了假巴頓將軍亮相、假蒙哥馬利元帥走訪千軍、虛擬軍團誘騙德軍等大戲。如1944年3月,為了將38萬德軍拴在挪威,確保諾曼底登陸,英軍僅利用愛丁堡的幾棟老房子就偽造了一個擁有25萬名官兵、350輛坦克和裝甲車的第4集團軍軍部,成功干擾了德軍的判斷。
在眾多的心理戰中,假扮蒙哥馬利一直是戰術史上的佳話。1944年3月14日,英國陸軍特種戰委員會副主任傑維斯·里德中校偶然在《新聞紀事報》上看到了一張與盟軍地面部隊司令蒙哥馬利元帥非常相像的照片,照片上的人名叫克利夫頓·詹姆斯,是英國皇家軍餉團的中尉軍官。當時,里德正擔當著實施盟軍龐大戰略欺騙計劃的具體工作。詹姆斯的出現使里德心生一計:打造一個假蒙哥馬利,讓他出現在義大利和非洲的戰場上,使德國人相信,蒙哥馬利遠離英國,這樣可以牽制德國駐扎在盧瓦爾河以南的4個裝甲師。里德將這一計劃定名為「銅頭蛇」。「蒙哥馬利」現身非洲的消息迅速傳回了德國。「銅頭蛇」計劃成功地迷惑了德軍。
當然,德軍也曾使用過心理戰術。1943年2月,盟軍突然發現有一批數量驚人的偽造英鎊正從蘇黎士、里斯本和其他一些中立國家的經濟中心源源不斷地流向倫敦。英國情報部門經過秘密偵察,發現這些假鈔票是納粹德國「總體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攪亂英國的金融市場。整個戰爭期間,德國總共偽造了900多萬張鈔票,其面值約為1.4億多英鎊。1940年5月,一支擁有5000人的德軍特種部隊化裝成荷蘭警察、鐵路工人和普通市民潛入荷蘭境內,先後奪佔了機場、鐵路等要地,暗中向荷蘭守軍射擊。不僅如此,他們還頒發假命令、虛構情報和散布謠言。一時間,荷蘭幾乎所有的行業都受到了騷擾,這不僅使荷蘭全國上下籠罩在恐懼不安的氣氛下,也引發了一場席捲歐洲的精神大恐慌。
一切能利用的工具在二戰期間幾乎都成為交戰雙方用來進行心理攻擊的有利武器。大到千軍萬馬,小到一張車票、傳單,心理戰成為貫穿整個二戰全過程的整體性行動,其神秘和高超的技術已經遠遠超出了戰爭的范疇。
10. 中國軍事實力日益強大,究竟有哪些地方具有威懾力
在外交領域中具有強大的威懾力量,在全世界范圍內只有軍事力量強大才能在專談判桌上有更多的話語權,因屬為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可以理解為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只有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好才能取得更強大的軍事力量,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好就得益於社會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從這些方面看以美國為例,世界第一經濟體,科技綜合實力最強,這些造就了美軍軍事實力最強,所以美國政府可以是世界警察,對弱國談不到一起,不聽話就是制裁、再不聽話就打。一句話弱國無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