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二戰塞班島戰役中,為何五千名日本兵竟然集體跳崖自殺
因為日軍對島上的人說美國人很殘忍。
這時,島上到處都是老弱婦女和兒童。他們一個接一個地聚集在懸崖上,高喊萬歲,跳下了,美軍驚訝地阻止了它,但是那沒用。後來我得知即將失去軍隊的日軍曾經告訴島上的人們,如果日軍撤退,殘酷的美國人肯定會以各種不人道的手段殺死所有日本人。這些話在人民中引起了極大的恐慌,島民為使自己有尊嚴地死而自殺,日軍的這種殘酷行為也使包括對手的美軍在內的所有人都難以相信。
B. 塞班島戰役中的什麼小插曲說明了日軍二戰時如何處理傷兵
眾所周知,在二戰中日本人做出了很多瘋狂的事情。日本為了奪取東南亞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在1941年日本人突然襲擊了美軍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這次事件的爆發,使得美軍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損失十分慘重。也正是這次事件迫使美國正式對日本宣戰。
C. 誰能給我幾個太平洋各大奪島戰役的資料啊,越詳細越好。
硫磺島(日語:硫黃島,いおうとう,官方羅馬拼音表記為Iōtō,但英語中仍習稱為Iwo Jima)是一座位於西太平洋小笠原群島的火山島,為日本的領土,行政區劃隸屬於東京都(小笠原支廳)小笠原村。硫磺島位於東京以南1080千米(24°47'2"N, 141°18'46"E),南距關島1130千米,幾乎是東京和塞班島的中間。全島南北長約8千米,東西最寬4千米,最窄的地方只有800米,大約不到21平方千米,因為島上覆蓋著一層由於火山噴發造成的硫磺而得名。——————二次大戰前的硫磺島屬於東京都小笠原支廳的硫磺島村,根據西元1943年(昭和18年6月)的人口普查結果,硫磺島的人口共有192戶1018人(男533人、女485人)。分成元山部落、東部落、西部落、南部落、北部落、千島部落等六處人口集中地。其中元山部落則有硫磺島小學和硫磺島神社的設置,另由父島派駐一名警察駐守。島上的交通主要是依靠每月與母島通航的郵遞船,可由母島再轉乘往東京的船,以及兩個月一次日本郵船所經營往東京的定期渡船「芝園丸」。 硫磺島的產業主要是開采硫磺、種植甘蔗、古柯葉和漁業等。所有產業都由硫磺島產業公司(硫黃島產業株式會社)掌握,島上的居民多半與此公司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由於地理位置的關系,居民的經濟狀態並不好,農業生產也十分困難,甚至連白米都需要從日本本土進口。 硫磺島的南部於二次大戰前就是日本海軍的軍事基地。太平洋戰爭開始後,日本開始強化周圍島嶼的防禦措施,派駐陸軍(「伊支隊」指揮官:厚地兼彥大佐、4883名)和海軍(「硫磺島警備隊」指揮官:和智恆蔵中佐、1362名)駐守硫磺島,但是日軍仍多半隻駐守在硫磺島南方原本的軍事基地,只有少數與部隊進行生意的島民會和駐軍交流,大致上來說居民與軍隊的接觸是非常少的。 在1944年(昭和19年)5月22日日軍的參謀本部為進一步増強小笠原列島的防備,任命栗林忠道中將擔任新增的第109師團指揮官駐守硫磺島,栗林於6月8日抵達硫磺島。6月15日,美軍展開大規模空襲,使得大部分建築物受損,空襲之後美軍仍持續以艦艇炮擊硫磺島。島上所有居民除了徵集的兵員(約230名)之外均在七月時疏散到父島,戰前硫磺島的歷史也到此告一段落。 1945年2月16日至3月26日,日軍和美軍在島上爆發硫磺島戰役,雙方均死傷慘重。硫磺島戰役是太平洋戰爭中唯一一場美軍登陸部隊陣亡人數大於日軍守軍陣亡的一場戰役,該戰役也被稱為「太平洋的絞肉機」。二次大戰後硫磺島由美國接管,傳聞美軍在硫磺島上儲有核彈裝備,但將引發裝置存放於鄰近的美軍船隻上,以迴避美軍不得於日本領土儲放核子武器的協議。1968年6月26日,硫磺島歸還日本,島上超過一萬枚的未爆彈使得島上原住居民幾乎無法重返。只有在舉行紀念活動時才有較多人回到島上。 硫磺島戰役(1945年2月16日到3月26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和美軍為爭奪硫磺島 (Iwo Jima)進行的一次激戰,雙方傷亡慘重,其中23,000名固守硫磺島的日軍里,只有1083人生還。美軍則有6812人死亡,19,189人負傷。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最激烈的一場戰斗。美軍士兵在該島折缽山上插入國旗的照片在美國廣為印行,成為繪畫、雕塑和郵票的圖案。硫磺島戰役主要指揮官為霍蘭·史密斯、栗林忠道、西竹一。
D. 塞班是什麼
是個島,也是旅遊勝地。
塞班島位於太平洋和菲律賓海之間。
世界上的海專島很多,但塞班島卻是另類獨屬特的,晶瑩剔透的海水,銀白的沙灘和五彩繽紛的珊瑚礁,水天一色,在陽光的折射下,海水呈現淡綠、碧綠、深藍、墨藍等不同顏色,除了有純凈的熱帶海洋風光外,還有熱情的土著人民;陽光下的塞班島,是一個度假的藍色天堂
E. 請問塞班島的宗教信仰有哪些宗教越全越好!
公元前15世紀左右,土著查莫洛人開始在島上生活。考古學家們大都認為,那些土著人是從印度尼西亞帶著他們的傳統文化、植物和動物種群移居到這里來的。
第一個來到北馬里亞納群島的歐洲人是1521年來訪的葡萄牙裔航海家麥哲倫。 麥哲倫當時受雇於西班牙政府,進行他的全球航海探險活動,並在他環球歷險旅行時發現了這個島嶼。在麥哲倫對香料小島的探索中,他需要的是香料和金子。麥哲倫在馬里亞納群島配備旅行途中的生活必須品和淡水,但是因為語言誤會而引發的一場流血沖突,當時生活在這個島嶼上的查莫洛人為了反擊西班牙的侵佔,把獨木舟密集地開到海上作戰,所以麥哲倫把馬里亞納群島用西班牙語稱為「拉丁航海之島(The Islands of the Latine Sails)」。就這樣西班牙統治的時代開始了。之後有人說當地的居民偷了軍艦上的鐵,所以又把這里命名為「小偷之島」 (Islands of Thieves)」。
直到1668年,一位名為Diego Luis de San Vitores神父和八位傳教士來到了島上,把這個島依據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的妻子、西班牙女皇奧地利裔的安娜?瑪麗婭的名字,命名為馬里亞納,並准備把島上的住民教化成天主教徒,所以這個名字就此沿用至今。
自1668年起,西班牙開始了對於馬里亞納群島的殖民統治,查莫洛人對島上的殖民者非常仇恨,並與這些入侵者激烈地對抗。直到1700年,島民最終屈服了,但在此之前,San Vitores神父和島上的傳教士被殺害。零星的壯烈戰爭讓查莫洛的人口從最高峰的在所有島上的40,000人驟減到1720年的1,500人。
在1700年到1850年之間是風平浪靜的西班牙佔領期,而馬里亞納群島就因西班牙的統治而受到了文化上的沖擊,西班牙的影響至今都能在此找到影子。卡若蘭島民這段時間里在塞班建立了他們的村莊,而且人口也隨著菲律賓人、墨西哥人、西班牙人及來自美國和英國船隻的逃亡者們的到來而增長,他們適應了這里並在此居住,開始了農業種植的生活。
1899年,西班牙被迫在西班牙美國戰爭戰敗後,把馬里亞納群島連同帛琉島(又名玻琉島),馬紹爾群島以42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德國。德國管理者們在島上進行了徹底的改革,並把他們的總部設在了塞班。聖芳濟教會的修士們代替了西班牙傳教士,地區管理部門用傳統的殖民風格管制這里的島民。
德國的佔領一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密克羅尼西亞地區(包括馬里亞納群島) 的統治權被日本擁有。1920年,國際聯盟正式認可了這一史實。經羅馬教皇同意,德國的天主教徒神職人員暫時由日本的天主教徒代替。很多日本人和沖繩人移居島上並從事高利潤的行業,移民人口也迅速超過了本地居民人數。在島上,至今還保留著許多當時製糖工業的遺址。
在此後的30年間,馬里亞納群島在日本的統治下經濟上得到了復興,領土上得到了擴大。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本商人們熱衷於為帝國主義開路,日本戌衛隊在馬里亞納駐扎了成千上萬的士兵。1943年,國民政府被顛覆,武裝政權上台,另一場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在1942年的中途島戰役中,日本戰敗,盟軍戰線平穩推進,最終在1944年夏天重新控制了馬里亞納。這里迅速成為美軍軍事基地,塞班和天寧設立了機場。1944年8月,一輛B-29戰斗機從天寧島起飛,攜帶著原子彈並投放到了廣島,4天後,投放到長崎的另一顆原子彈給二戰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塞班島經歷了在太平洋戰爭中最激烈的一次戰斗,在激烈的馬里亞納戰爭中美軍有大約五千名左右的死傷者,但日本有六萬六千名的陣亡者。在戰爭中還有數百名的查莫洛人及卡若蘭人犧牲。之後,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美國海軍政府得到了統治馬里亞納群島的權利,這個島嶼又經歷了一次不同的變化。
1947年,前「日本託管島嶼」成為「戰略信任地區」並由美國託管直至1986年。1947年4月2日,聯合國宣布了美國獲得了管理及統治密克羅尼西亞的其他地區和獨占馬里亞納群島的權利。因此美國開始獨占及管理包括馬里亞納群島在內的帛琉群島、邦貝、馬紹爾群島等地。當時美國的總統約翰?肯尼迪計劃將這些信託統治下的島嶼加入本國,但總統在1963年11月22日被暗殺,所以這個計劃一直拖延到1976年。1976年,經過雙方代表協商,馬利亞納群島的非美國人口舉行了投票,讓馬里亞納也正式成為美國領土的一部分,而這讓的投票以決定某一地方成為美國領土則在美國歷史上是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查莫洛和卡若蘭居民們也獲得了美聯邦國的正式選舉權。1978年馬里亞納群島在美國的統治下設立了自治政府,第一次選出了馬里亞納的總督及上下議員,使馬里亞納群島擺脫了數百年殖民統治,建立了北馬里亞納自治政治機關。之後在1986年,馬里亞納群島的查莫洛和卡若蘭居民的也擁有了美國公民權。
今天,北馬利亞納群島聯邦的居民享有美國公民權和憲法保護權,以及對內部事務,包括移民、關稅和稅收的獨立處理的權力
F. 二戰中,塞班島登陸的奠基工作是什麼
1942年6月6日,第5艦隊司令斯普魯恩斯海軍上將以「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內巡洋艦為旗艦,容米徹爾海軍中將乘坐「列剋星教」號航空母艦,率領第58特混艦隊從馬紹爾群島出發向西北航進。在特混艦隊之後,有一支兩棲作戰編隊跟進,它由535艘艦船組成,運送12.7萬余名陸戰隊員和陸軍部隊,他們的主攻目標先是塞班島和提尼安島,後是關島。在第5艦隊航渡期間,馬紹爾群島和西南太平洋戰區的陸軍航空隊對加羅林群島的日軍基地反復實施轟炸,以便牽制和削弱日軍航空兵力。6月11日,第58特混艦隊剛一駛抵關島以東200海里的海域,米徹爾海軍中將就令其戰斗機和轟炸機起飛,空襲南馬里亞納群島日軍事基地。突襲完全出乎日軍的意料,日軍大部分飛機已被調往增援新幾內亞作戰,駐島岸基航空兵沒能進行有力的抵抗,不僅損失了100架飛機,而且機場。防空設施和對岸防禦的發射陣地都遭到了嚴重破壞,美軍艦載機獲得了塞班島上的絕對制空權。連續幾天猛烈的航空火力和艦炮火力准備,為6月15日塞班島登陸鋪平了道路。
G. 去塞班在韓國轉機被攔截!要求有美國簽證方能飛往塞班!是什麼原因
從2009年11月28日起來,塞班島正式歸屬為美國自聯邦政府,中國公民可享受45天免簽入境政策。那麼去塞班免簽入境需要符合哪些條件?需要提供哪些資料?預計停留超過45天怎麼辦?
塞班海關免簽入境要求
1、持有真實有效的本人護照原件,有效期不少於180天(由回程日起計);
2、持有已定妥座位的聯程往返機票,且返程日期必須是入境日期起45天之內;
3、個人赴塞從事商務活動和旅遊,停留期不得超過45天。
4、持有《北馬里亞納群島入境申請表 I-736 》(簽名要與護照最後頁簽名一致)
預計停留超過45天的同學,需持有美國簽證,持B1B2美簽的旅客若未更新EVUS信息,亦會被視為無效簽證。所以在前往塞班之前一定要更新您的EVUS並將EVUS列印攜帶。
H. 馬爾地夫,巴厘島,塞班島,哪個地方比較好玩呢
看個人喜好和經濟情況了:
如果要去休閑享受,而不是快節奏的游覽建議去巴專厘島,優點是地方不大,景點屬集中,沙灘漂亮,購物方便,人很友善,落地簽證方便快捷,缺點:飛機要坐12小時,路途太遠,但對於喜歡購物的人來說,在新加坡機場轉機時候購物是很吸引人的
如果想純粹欣賞美景,建議塞辦島吧,那裡的美景真的過癮啊,但是缺點是商業購物沒上面方便,商業氣息差了點
馬爾地夫,只有海,很多地方連酒都不能喝,飲用水貴,約3美金一瓶。但它也是環境最好的。
補充:如果這樣的話,強烈推薦-馬爾地夫
I. 塞班島算哪個國家的
塞班島是西太平洋北馬里亞納群島一島。1565年~1899年受西班牙統治。1899年~1914年屬德國。1920年日本佔領。1944年被美軍佔領,成為重要的空軍基地。1962年成為太平洋島嶼美國託管地的首府。
現主要出產椰干,亦產芋、木薯、薯蕷、麵包果及香蕉,設商船塢和國際機場。人口約52200人(2010年)。
2009年11月28日,美國聯邦政府接管北馬里亞納群島的移民事務。
具體的發展歷程
塞班島在公元前約2000年開始有人類居住。塞班及馬里亞那群島的原始美麗被世人所認識,是在1521年著名的航海家麥哲倫環球旅行後。1565年西班牙人登陸該島後,宣布永久佔有為其領地,並於1668年用西班牙皇後的名字將群島改名為"馬里亞納"。
1898年美西戰爭後,西班牙將關島割讓給美國,將北馬里亞納群島賣給了德國。20年後,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被迫將北馬里亞納群島讓給日本。日本佔領期間,從日本本土和沖繩、朝鮮等地引進移民,大量種植甘蔗。據1939年12月的人口統計,島上共有129104人,近60%為日本人、中國台灣人和朝鮮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軍隊和美國軍隊為爭奪該島展開了激烈的戰斗。1944年6月15日,美軍開始進攻塞班,史稱塞班島之戰(saipan campaign)。7月9日戰斗結束,日軍指揮官切腹自殺,三萬名守島日軍士兵戰至只剩一千人。如今,塞班島上仍有許多當時戰場的遺址。而美國在日本投下的兩顆原子彈:小男孩和胖子就是在塞班島附近的天寧島裝載後起飛的。
日本戰敗後,聯合國將北馬里亞納群島、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帛琉島和馬紹爾群島一起劃給美國政府託管,託管期40年(1945-1985年),美國負責託管地的國防及外交事務。在託管期結束以後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帛琉島與馬紹爾群島分別獨立成立為共和國,而北馬里亞納群島在70年代決定不尋求獨立,轉而尋求成為美國領地。1975年與美國達成協議成立聯邦,成為美國政治聯盟。1978年聯邦政府成立並通過了憲法。1986年11月,經全民公投歸屬美國,成為美國領地,管理則由當地政府自治管理一段過渡時期。島上居民自1986年起,全部持美國公民護照,社會安全卡(即稅卡)由美國加州統一管理。當時與美國協議由當地政府管理移民及勞工事務。2008年5月10日美國總統布希簽署《北馬里亞納群島聯邦化條例》,最終在2009年11月28日收回其移民及勞工事務的自治權。
J. 天寧 塞班島 是不是在中國境內
暈!天寧島、塞班島在南太平洋,不是獨立國家,是美國的海外託管地,美軍有軍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