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子的道家學說和易經一點關系沒有么
應當是有聯系的,下面是經典的看法 《易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根,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誕生了,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時也對中國的道教、儒家、中醫、文字、數術、哲學、民俗文化等產生了重要影響。 《易經》是一種人工編碼系統。它由陰陽通碼卦符組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三個不同水平的系統層次,同時配以卦辭和爻辭進行文字說明,有著嚴密、完美的內碼數理結構,是目前所知的上古文明中層次最強、結構最嚴密的符號系統,也是最早運用系統論的典型。《易經》系統的開放性和兼容性為後世系統論應用樹立了典範。 《易經》編碼遵循嚴密的相似論、相應論、相關論、相對論規律,運用簡單卦符系統對宇宙萬物發展演化規律進行摹擬,找到了事物間的抽相關聯,比之研究具象關聯的現代科學可謂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其中的奧妙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 《易經》編碼的陰陽學說及其極變規律、先後天八卦思想對道家影響深遠,是道家學說的思想根基,被道家崇為「三玄之一」。 《易經》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等思想的重要來源,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 《易經》陰陽學說是中醫陰陽學說的基礎。《易經》的實時定位思想、與時偕行等思想對中醫有著至為重要的影響,一人一方、因病成方的治療原則皆源於此。同時對子午流注、八綱辨證、風寒暑濕燥火六邪等學說的形成都有重要影響。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受《易經》的影響很大。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運用八卦取象的觀念,明確了中醫用葯原則。張仲景《傷寒論》把陰陽學說和太極含三為一發展為六經學說,創立了六經辨證的原則,奠定了臨床醫學的基礎。 《易經》對軍事理論有直接影響。宋代王應麟在《通鑒答問》中稱:「蓋易之為書,兵法盡備。」《易經》64卦,適合戰爭機動戰略的選擇,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孫臏、吳起、諸葛亮等,都根據《易經》原理排兵布陣。歷史上戚繼光抗倭,在創立陣法時也是參考《易經》原理。 《易經》對武術發展也有很大啟發。《易經》中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的辭,說「君子應整治兵器,以防不測」,對習武健身、防身觀念的形成有直接影響。八卦掌、太極拳等,都來自《易經》理論。 《易經》對建築學的影響主要和「風水」學說緊密相關,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築設置等都要以《易經》理論為指導,四合院就是陰陽平衡、和諧觀念建築的典型。傳統建築中的「九梁十八柱」等都是從《易經》中獲得靈感,故宮角樓就是這種風格的典型。 圍棋也是根據《易經》原理演變的游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游戲之一,當國際象棋大師被電腦擊敗的今天,計算機在圍棋領域甚至無法達到初學者的水平。此外,《易經》在園林、養生、環保、農業等方面都產生過巨大影響,有的至今仍是重要的參考文獻。《易經》編碼獨特的實時定位系統論思想,從根本上打破了現代科學可以「重復」的神話,強調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一面,具有重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隨著科學的發展,其深遠意義將日益被證明。 《易經》強調與時偕行的變易思想,是和諧文化、與時俱進等國學傳統思想的主要來源。 《易經》編碼的序結構思想,是已知最早研究事物序結構的典範,比現在的基因排序早了五千多年。同樣的卦符,由於序結構不同而有《連山》、《歸藏》、《周易》、《邵氏易》之別。 《易經》實時定位的思想,是形成「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至今對環保,保健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易經》編碼的模糊觀念,是後世的模糊數學的先軀。《易經》編碼所依據的四論對中國文字造字、用字的「六書」有著直接影響,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都可以在《易經》的相似論、相應論、相關論、相對論中找到依據。 《易經》回答了諸多哲學、天文、預測等方面問題,是真正的一分為二觀點,比馬克思學說早了幾千年。它注重推理和條件約束,沒有任何宗教色彩,通過象、數、理的推演,展示了獨特的宇宙觀,回答了物質、能量、信息、質量轉換、辯證法則(主次要矛盾、普遍和特殊)、整體運動變化、人的意志等純哲學命題,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方面的重要意義,獨樹一幟。其辯證觀念是唯物辯證法的先軀。《易經》預測所利用的偶合律,最早找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完美結合點,是探討偶然和必然哲學范疇的先聲;其二元世界統一論思想,揭示了我們目前所處的宇宙空間的真象,暗示了二元世界解決一切問題的不二法門。 《易經》中常用的很多詞語至今仍在我們口頭應用,「突如其來」、「夫妻反目」、「謙謙君子」、「虎視眈眈」……等。「咥」仍是陝西方言中「吃」的代名詞,「與時俱進」典化於《易經》的爻辭,「和諧社會」典化於《易經》的「和諧律」,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海爾企業文化「日清/日新」、CL的合金文化等都來自《易大傳》。21世紀中國的崛起,正在彰顯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層結構。 《易經》對中國文化影響的領域非常廣泛,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對儒家、道家、中醫、政治、軍事、文化、民俗影響深廣,是世界上傳承非常完整、綿延不絕、生生息息的文化活化石。
㈡ 易經講的是什麼
一、《易經》名字簡釋: 易的釋義:基本有四種,1、上日下月為易,、如蜥蜴變化為易;3、化繁就簡為易;4、金烏,大日,生命。 經的釋義,也為三個:1、通「徑」字,路徑;2、經典;3、方法。 綜合起來,易經的作用就是指導人們深入觀察自然界的各種現象,認識天地、陰陽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科學奧秘,充分把握天時、地利、人和之際遇,在比較好的環境中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易經涉及到科學、數學、邏輯學、哲學、修行學、占卜學等。因此,它成為道家、儒家、陰陽術數的經典,三教在各自領域內對其有不同的理解和應用。 二、《易經》的產生和發展變化: 歷史傳說中,有伏羲畫八卦、周文王作周易(所以《易經》又被稱為《周易》)、孔子修易之說,神話傳說中又有連山易祖作易、九天玄女傳易等說法。因其年代久遠,道、儒、術三家理解有不同,至今關於易如何產生及發展說法不一。從繼承較好的道家及術數派來看,基本有天書神授之意。 綜合來說,易經是遠古眾多聖人(或神人)根據大自然(或天道、生命)的發展變化規律經過很長的年代創作並不斷修改而成的。其中,經上古聖人(或連山易祖、九天玄女)某一時期集大成,作成《連山古易》。聖人盤古之後世,因時又作《歸象易》。又經過很長年代,聖人觀察大自然(天道、社會的發展)變化,重修易經,作成《歸藏易》傳於伏羲。歸藏易偏重於個人修行及人類發展的問題。到周文王時,自然及社會環境又發生變化,文王對易經進行了演繹發展,而名周易(周義為周朝,圓周,周轉回歸)。到孔子時,其所增修易偏重於義理(哲學)。 1994年 ,湖北天星觀出土戰國楚墓竹簡,傳說中的《歸藏》出土,但是還未整理出來 《連山》不傳。 [編輯本段]易經來歷 《易經》是我國古代的一部用來占筮的書,一般稱為《周易》。在《左傳》中已有《周易》的記載,如《左傳·襄公九年》:「姜曰:『亡,是於《周易》曰:「隨,元亨利貞……」。』《左傳·昭公七年》:「孔成子以《周易》筮之。」說明《周易》最晚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經出現了。目前,對《周易》成書的時代,學術界尚有爭論,但成於西周前期之說為大多數所接受。 至於《周易》的「周」字,歷來說法頗多,如,有人認為:周是「易道周普無所不備」的意思;也有人認為:周易是指周朝。周朝為一般人所接受,很多人認為《周易》的「周」字是朝代的名稱。 而《周易》的「易」字解釋則更為紛繁。 一說:「易之為字,從日從月,陰陽具矣。」「易者,日月也。」「晶月為易,剛柔相當。」 一說:「易 ,飛鳥形象也。」 一說:「易,即蜴。蜥蜴因環境而改變自身顏色,日之易,取其變化之義。」 清代陳則震著《周易淺述》,將「易」的定義歸之為二: 曰:交易,陰陽寒暑,上下四方之對待是也; 曰:變易,春夏秋冬,循環往來是也。 無論何種解釋,說《周易》是講陰陽兩種勢力相互作用,產生萬物,「剛柔相推,變在其中」,則是不會錯的。 到了西漢,儒家學派將《周易》與《詩》、《書》、《禮》、《樂》、《春秋》等奉為經典,稱為「六經」。於是《周易》又被稱為《易經》。《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根,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誕生了,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時也對中國的道教、儒家、中醫、文字、數術、哲學、民俗文化等產生了重要影響。 《易經》是一種人工編碼系統。它由陰陽通碼卦符組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三個不同水平的系統層次,同時配以卦辭和爻辭進行文字說明,有著嚴密、完美的內碼數理結構,是目前所知的上古文明中層次最強、結構最嚴密的符號系統,也是最早運用系統論的典型。《易經》系統的開放性和兼容性為後世系統論應用樹立了典範。 《易經》編碼遵循嚴密的相似論、相應論、相關論、相對論規律,運用簡單卦符系統對宇宙萬物發展演化規律進行摹擬,找到了事物間的抽相關聯,比之研究具象關聯的現代科學可謂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其中的奧妙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 《易經》編碼的陰陽學說及其極變規律、先後天八卦思想對道家影響深遠,是道家學說的思想根基,被道家崇為「三玄之一」。 《易經》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等思想的重要來源,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 《易經》陰陽學說是中醫陰陽學說的基礎。《易經》的實時定位思想、與時偕行等思想對中醫有著至為重要的影響,一人一方、因病成方的治療原則皆源於此。同時對子午流注、八綱辯證、風寒暑濕燥火六邪等學說的形成都有重要影響。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受《易經》的影響很大。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運用八卦取象的觀念,明確了中醫用葯原則。張仲景《傷寒論》把陰陽學說和太極含三為一發展為六經學說,創立了六經辯證的原則,奠定了臨床醫學的基礎。 《易經》對軍事理論有直接影響。宋代王應麟在《通鑒答問》中稱:「蓋易之為書,兵法盡備。」《易經》64卦,適合戰爭機動戰略的選擇,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孫臏、吳起、諸葛亮等,都根據《易經》原理排兵布陣。歷史上戚繼光抗倭,在創立陣法時也是參考《易經》原理。 《易經》對武術發展也有很大啟發。《易經》中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的辭,說「君子應整治兵器,以防不測」,對習武健身、防身觀念的形成有直接影響。八卦掌、太極拳等,都來自《易經》理論。
㈢ 古代中西方軍事理論的差別是什麼要用兩個論述~三個簡答回答的軍事理論問題(O_O)多謝啦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西方主要大國軍事思想
(1)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西方主要大國軍事思想,包括代表著作、思想家等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主要以避免戰爭為主,認為戰爭是解決沖突的最後手段。這在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中有集中闡述。孫武也是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乃至現代軍事思想影響最大的軍事思想家,被譽為「兵聖」。《孫子兵法》開篇便是「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書中最早提出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其外比較著名的還有《孫臏兵法》作者孫臏,《吳子》——作者吳起,《六韜》——舊題周朝的姜尚著,普遍認為是後人依託,作者已不可考。《紀效新書》——作者戚繼光,也就是說這是戚繼光打鬼子的經驗總結。另外再推薦一本《周易》(或稱《易經》),「要說這本書,那可真算得上是萬金油,上至外星生物,天外來客,下到世界文明,人類前途,都可以從這本書里推出來,反正隨你去讀。」——出自《明朝那些事兒》,據此書說明朝另一位抗倭名將俞大猷就在《周易》中領悟了所謂百萬合一之兵法(雖將百萬,可使合為一人也)。值得一說的是俞大猷有可能最早提出了海戰的大炮巨艦理論,其所著的《正氣堂集》明確指出:「海上之戰無他術,大船勝小船,大銃勝小銃,多船勝寡船,多銃勝寡銃而已。」另外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王守仁的著作中可能也有關於軍事方面的論述,據說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和日本江戶末期思想家,兵法家佐久間象山都是他的粉絲。
西方主要大國軍事思想最開始主要受普魯士軍事思想家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影響,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的目的就是要戰勝敵人、打敗敵人,透過戰爭的全部現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傾向來看,戰爭是個奇怪的三位一體:暴烈性的要素,使戰爭成為一種盲目的自然沖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動,使戰爭成為一種自由的精神活動;作為政治工具的從屬性,使戰爭成為一種純粹的理智行為。這三個方面,分別主要同人民、統帥和它的軍隊以及政府有關。克勞塞維茨說:"這三種傾向像三條不同的規律,深藏在戰爭的性質之中,同時起著不同的作用。"——出自《戰爭論》,第1卷。這是西方早期軍事思想與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最大區別。另外西方對軍事思想比較有影響的軍事著作還有美國人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的《制海權對歷史的影響》,這本書產生了海權論,對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的大炮巨艦產生了直接影響。還有義大利的杜黑的《制空權》核心是空軍制勝理論。其思想影響了當今西方主要大國乃至全世界軍事建設的方向。另外我所知道的西方的軍事著作主要以闡述戰術思想為主,很少有像《孫子兵法》和《戰爭論》闡述戰爭核心思想的。比如隆美爾的《步兵攻擊》核心思想就是進攻、進攻、再進攻。強調部隊靈活機動、大膽推進。隆美爾的另一部著作《進攻力學》主要闡述進攻的槓桿戰術,其核心內容是正面佯攻敵人,而將主力迂迴到被攻擊方的後方或一側,給敵人以致命打擊。
(2)局部戰爭與武裝沖突(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的基本情況與作戰特點
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不是一個概念,局部戰爭牽連的范圍更廣,作戰樣式更復雜,作戰強度更高,而局部武裝沖突相比較要簡單原始的多。
海灣戰爭的主要特點是開啟了高技術局部戰爭的序幕,屬於高技術非對稱戰爭的典型樣本,另外其先進軍事策略的運用以及多國部隊的高效配合都令人印象深刻。右勾拳行動中一天推進幾百公里的速度,讓我們見識到了信息化地面機械化力量竟然可以發揮出如此恐怖能力。並且軍事目標達成後立刻脫離戰區,該打就打該停就停,戰事全局的控制能力令人嘆服。
科索沃是一場高技術條件下的信息化局部戰爭,作戰樣式外科手術式空中打擊為主,同樣是非對稱戰爭,這場戰爭對軍事理論的最大影響是空襲樣式的多樣化。從時代意義上講,這場戰爭開啟了西方集團的非正義戰爭之門,從這場戰爭之後開始的戰爭,幾乎沒有幾個是合法戰爭。
阿富汗戰爭有兩場,一場是蘇聯發動的阿富汗戰爭,一場是美國發動的阿富汗戰爭,兩場戰爭的目的相似,都是為了推翻阿富汗國內反對本國的最大勢力,並扶持親己方勢力上台。放下蘇聯入侵阿富汗的那段歷史。
不談,單說離我們年代最近的美國攻打阿富汗,可以說這場戰爭是非對稱戰爭的極致表現。交戰強度低,但雙方都面臨來自對方的非對稱突襲風險,作戰范圍不固定,作戰樣式較單一,科索沃戰爭中大顯神威的外科手術式打擊作用有限,仍需傳統的地面搜索行動為主。但這場戰爭開啟了無人作戰裝備的時代,包括無人攻擊偵查機和遙控地面搜索排爆機器人等等的普遍應用都鮮明的反映出這個特點。並且出現了很多山地作戰的全新軍事理論。
伊拉克戰爭以城市作戰為主,建築群內作戰樣式和技術理論得到提升,迅速加快了美軍單兵防護裝備的發展。並且,伊拉克戰爭模式並不單純,前期的局部戰爭到後期的武裝沖突,是新世紀作戰樣式最為復雜的一場現代化戰爭。從進攻,到應對游擊戰,再到治安維穩,美軍經歷了一次有效的歷練,對於現代戰爭軍事理論的推進具有極大的發展性的意義。
近期國內外影響較大的軍情
1.利比亞內戰,卡扎菲倒台。
2.埃及穆巴拉克下台,軍方成立軍事政府。
3.敘利亞反對派與政府軍交戰。
4.伊朗多次進行軍事演習,兩艘戰艦通過蘇伊士運河駛入地中海。
5.美國在東南亞舉行多國聯合軍演。
6.美國與韓國展開軍演.
(3)軍事高技術的基本種類、特點、應用及其對作戰行動的主要影響
軍事高技術的特點:高風險、高智力、高速度、高競爭、高效益、高保密、高投資!
軍事高技術的分類:從軍事高技術與武器裝備的關系來看,軍事高技術可分為兩大類,一是支撐武器裝備發展的基礎技術,主要包括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新材料技術、高性能推進與動力技術、模擬技術、先進製造技術等;二是直接用於武器裝備並使之具有某種特定功能的應用技術,主要包括偵察監視技術、偽裝與隱身技術、精確制導技術、信息戰技術、指揮控制系統技術、軍事航天技術、核化生武器技術、型概念武器技術等。
高技術使武器裝備產生八個方面的變化:偵察立體化、打擊精確化,反應高速化、防護綜合化、控制智能化、電子武器化、信息多媒化、現裝年輕化。
高技術的運用使武器裝備在五個方面發生了質的飛躍: 一是武器的毀傷效能劇增;二是突防能力增強;三是偵察監視能力擴展;四是自動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五是機動能力更強。
㈣ 軍事思想真正成為一門科學是在什麼時候
中國古代軍事學的誕生(夏、商、西周時期)人類最初的戰爭,以狩獵工具為武器。隨著生產與戰爭的發展,生產工具與作戰兵器逐漸分化。開始主要是製作和使用石(骨)兵器。相傳約四五千年前,已開始生產金屬兵器。公元前二千多年,中國夏代雖仍以石兵器為主,但已能製作刀、戈、戚、鏃、矛、匕首等青銅兵器。商代開始了以金屬兵器為主的時代。周代青銅兵器進入鼎盛
軍事科學
時期。古代軍隊已成為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夏代軍隊由六「卿」統領。商代軍隊編制最大單位是「師」。西周軍制沿襲殷商而有所發展,嚴格實行「國人」從軍。夏初甘之戰已出現戰車。商代後期車戰已成為主要作戰方式。西周軍隊主力是戰車兵,以車乘為基本作戰單位。車戰一般只在平原地區進行,根據地形情況將戰車列成方陣,作戰時通常是對攻。在作戰指揮上,至遲到西周中晚期已用金鼓旌旗。到氏族社會末期,戰爭指導中已不乏謀略。據載夏少康以武力奪回王位時,在戰前就注意謀略,還派出了軍事間諜。商滅夏,先攻取夏的屬國,改變了力量對比再伺機決戰。周滅商也採取由近及遠、先弱後強地剪除對方羽翼的謀略,然後趁商王室內部紛亂,商都空虛之機,聯合諸侯大舉東征。商滅夏與周滅商,戰前都重視探測對方虛實,獲取情報,用間也是相當成功的。
這一時期,軍事文獻開始出現。古代軍事理論多散見於國家的典章法令和其他文獻之中。《易經》的卦辭和爻辭中就有一些反映商、周之際謀略思想的內容。中國古代最早的文獻匯編《尚書》和詩歌總集《詩經》,也記述了夏、商、周三代一些軍事理論片斷和零星的謀略思想及戰爭情況。春秋以前已有專門的軍事文獻《軍志》、《軍政》。這是中國古代軍事學誕生的重要標志。
其它國家
在漫長的年代裡,埃及、印度、阿卡德、巴比倫、赫梯、亞述、希臘、波斯、馬其頓、羅馬等奴隸制國家,為了擴張領土、建立霸權、掠奪奴隸和財物,進行過無數次戰爭。以戰爭實踐為基礎,人們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對戰爭准備、軍隊組織、作戰方法、兵器使用、物資補給等方面逐漸有了認識,初步形成了各自的戰爭藝術。封建社會後期,隨著火葯、火器的傳入及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歐洲出現了軍事上的復興,軍事學也得以發展。
兵員和編組
埃及等早期奴隸制國家的軍隊,其核心是法老或國王的常備侍從,成員大部是構成軍人等級的軍屯戶,戰時召奴隸主、自由民出征。兵種主要是步兵,也有戰車兵,逐漸發展了騎兵,還建立了海軍。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國家和奴隸主個人財富的大量積累,出現了破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而經常的、長期的戰爭又促使軍隊職業化,民軍逐漸為僱傭常備軍所取代。中世紀,隨著采邑制的出現,歐洲封建國家實行騎士兵制。中世紀末期,隨著封建割據狀態的消除,中央集權制的相繼建立,騎士組成的軍隊被國家統一的常備僱傭軍取代,步兵又逐漸成為主要兵種。16世紀,出現了由長矛兵和火繩槍兵組成的步兵團。17世紀初,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改進步兵團的編制,建立了團屬炮兵和野戰炮兵連。後來,法國建立了炮兵團。此時,炮兵、工兵已成為獨立的兵種,連、營、團、旅已成為軍隊的正規編制單位。
軍隊的裝備
約公元前3000~前1000年,隨著奴隸制國家的形成,在美索不達米亞、愛琴海沿岸、南亞、北非等地區有了青銅兵器。公元前12世紀後,在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等地有了鐵制兵器。在中世紀以前,各國所使用的冷兵器大致相同,按其用途分為劈刺砍殺兵器(矛、刀、劍、狼牙棍等)和投擲射殺兵器(標槍、投槍、弓、箭等);古埃及、亞述、波斯等國還裝備有戰車;攻城器械有攻城槌、雲梯、
櫓樓等;渡河器材有羊皮浮子;防護裝具有盾、頭盔、鎧甲、護腿等;海軍大多裝備橈槳戰船和帆槳戰船,船上有船首沖角和投擲器等。中國發明的火葯、火器於
13世紀西傳後,西方各國先後進入冷兵器和火器並用的時代。15~17世紀,各國對槍、炮作了多次改進,16世紀20年代,火炮搬上艦船,延長了軍艦的作
戰距離,增強了海戰威力。
戰爭藝術
在奴隸社會,出現了凱撒等軍事家。他們為贏得戰爭勝利,重視總結前人的作戰經驗,掌握用兵的方法和適合當時條件的戰略戰術,形成了古代的戰爭藝術。古希臘的方陣戰術經長期運用後,由埃帕米農達在留克特拉會戰中加以改進。他首創了不沿正面平分兵力的斜陣戰術,使集中兵力在決定性地段進行主攻成為一個重要的作戰原則。古羅馬的軍團戰術,以中隊為單位的疏開的戰斗隊形代替了方陣,克服了方陣轉動不靈的缺點。三十年戰爭中,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瑞典軍隊中首次採用了線式戰術,使用炮火攻城,促進了築城技術的發展。海軍作戰由船體沖撞和接舷戰為主發展到炮戰為主,產生了海戰的線式戰術。
軍事著作
主要是軍事歷史著作,如古希臘希羅多德的《希臘波斯戰爭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著重於史實的記述,只是簡單地涉及軍隊的組織、訓練、謀略和戰法。軍事理論著作著名的有:古希臘色諾芬的《長征記》、艾涅的《戰術》、奧尼山得的《軍事長官指南》,古羅馬韋格蒂烏斯的《羅馬軍制》、弗朗蒂努斯的《謀略》等。到中世紀,歐洲的軍事理論著作更是屈指可數。拜占庭名作者著的《戰略》,主要論述戰術問題,稍後有里歐著的《戰術》。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馬基雅維利著的《戰爭藝術》等,曾在歐洲軍事學術史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後來 ,奧地利的蒙特庫科利,法國的沃邦、薩克斯,以及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等人的著作,都為資產階級軍事科學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㈤ 《易經》中哪些軍事思想
第一,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反對恃強凌弱。在《兌》卦中充分反版映了這一思想
第二權,主張師出有名和進行自衛性的防禦戰。《易經》主張用和平方式解決國家之間的爭端,反對以強凌弱,但並不絕對反對戰爭,在和平手段無法解決爭端時,戰爭是必要的。——軍事理論篇。
㈥ 易經是誰創作的,歷經了多長時間
《易經》的產生: 1、《易經》產生的年代: 關於《易經》的產生年代,目前說法不一,據學者們考證,應該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說是七千年前,而成書的年代則是在商末周初。 2、《易經》的起源: 而關於《易經》的起源,傳統上則一般認為《易經》起源自「河圖、洛書」。 傳說在遠古時代,黃河出現了背上畫有圖形的龍馬,洛水出現了背上有文字的靈龜,聖人伏羲因此畫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湯陰縣北】,又根據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繹出了「後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並進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並作卦辭和爻辭。《易傳》是春秋時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經》又有「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的說法。意思是說:《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個聖人完成。 3、歷史上的《易經》,據說有三種,即所謂的「三易」: ⑴、一曰《連山》,產生於神農時代的《連山易》,是首先從「艮卦」開始的,象徵「山之出雲,連綿不絕」。 ⑵、二曰《歸藏》,產生於黃帝時代的《歸藏易》,則是從「坤卦」開始的,象徵「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表示萬物皆生於地,終又歸藏於地,一切以大地為主。 ⑶、三曰《周易》,產生於殷商末年的《周易》,是從「乾、坤」兩卦開始,表示天地之間,以及「天人之際」的學問不同。 《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失傳,我們看到的易經也就只有《周易》一種了。 易經傳承 在中國文化的領域中,自經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之後,由他編著了六經,贊述《周易》以來,關於《周易》易學的傳承,在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以及范曄的《後漢書》中,都記載有孔子以下的易學傳承的系統。但自詔、宋以後,我們所讀的《周易》,關於《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實上,大多都是根據漢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兩卦的文言,拿來放在本卦下面。同時把《系列》的中間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來顛倒安排。等於我們現在讀的《大學》一書,那是經過宋儒的安排,並非原本的《大學》的次序。現在對於研究《周易》來計,這點應當注意及之。自孔子至戰國末期的易學: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 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庄。此其一。又,孔子歿,子夏也講易學於河西。但受到孔門同學們的駁斥,認為他對於易學的修養不夠,所以子夏以後的傳承,並夫太准確的資料。唯所世留傳有《子夏易傳》一書,真偽難辯,但確具有古代「易學」思想上的價值。此其二。西漢的易學:田何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梁)丁寬、(齊)服生,四人皆著《易傳》數篇,但後世已散佚。其次,自(東武)王同子中一系,再傳楊何,字元敬。無敬傳京房。房傳梁丘賀。賀傳子臨。臨傳王駿、丁寬一系,又再傳田王孫,王孫傳施,傳張禹,禹傳彭宣。以上都是著名專長易學學者的傳承。至於陰陽、納甲、卦氣等易學,自田何到丁寬之後,又另有一系。主陰陽、卦氣之說的,由王孫孟喜。喜再傳焦贛,字延壽。著有《易林》一書,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徑。又另一京房,承傳焦延壽的易學,著有《京房易傳》一書,開啟象數易學的陰陽「納甲」之門。東漢與後漢的易學:西漢的易學,到了東漢時期,其間的傳承似乎已經散失不備。因此象數之學與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後漢的易學,傳承的系統更不分明。此時的著名易學大家,便有馬融、鄭玄、荀爽、劉表、虞翻、陸績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其中以荀爽的易學,曾經有後人採集當時的九家易學合成一編的論友誼賽,故在後世研究易學中,經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詞,就是對此而言。鄭玄的易學,開始是學京房的象數。後來才舍離京學,專學費直之說,以孔子《易傳》來解說易學。漢末的易學,大概都跟著荀爽、虞翻的腳跟而轉,愈來愈加沒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來別走一途,專從老、庄玄學的思想而說《易》了。最為遺憾的,後世的易學,大體上又一直跟著王輔嗣的腳跟在轉,不能上窮碧落,下極黃泉,直迭羲皇之室。 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根,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誕生了,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時也對中國的道教、儒家、中醫、文字、數術、哲學、民俗文化等產生了重要影響。 《易經》是一種人工編碼系統。它由陰陽通碼卦符組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三個不同水平的系統層次,同時配以卦辭和爻辭進行文字說明,有著嚴密、完美的內碼數理結構,是目前所知的上古文明中層次最強、結構最嚴密的符號系統,也是最早運用系統論的典型。《易經》系統的開放性和兼容性為後世系統論應用樹立了典範。 《易經》編碼遵循嚴密的相似論、相應論、相關論、相對論規律,運用簡單卦符系統對宇宙萬物發展演化規律進行摹擬,找到了事物間的抽相關聯,比之研究具象關聯的現代科學可謂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其中的奧妙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 《易經》編碼的陰陽學說及其極變規律、先後天八卦思想對道家影響深遠,是道家學說的思想根基,被道家崇為「三玄之一」。 《易經》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等思想的重要來源,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 《易經》陰陽學說是中醫陰陽學說的基礎。《易經》的實時定位思想、與時偕行等思想對中醫有著至為重要的影響,一人一方、因病成方的治療原則皆源於此。同時對子午流注、八綱辨證、風寒暑濕燥火六邪等學說的形成都有重要影響。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受《易經》的影響很大。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運用八卦取象的觀念,明確了中醫用葯原則。張仲景《傷寒論》把陰陽學說和太極含三為一發展為六經學說,創立了六經辨證的原則,奠定了臨床醫學的基礎。 《易經》對軍事理論有直接影響。宋代王應麟在《通鑒答問》中稱:「蓋易之為書,兵法盡備。」《易經》64卦,適合戰爭機動戰略的選擇,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孫臏、吳起、諸葛亮等,都根據《易經》原理排兵布陣。歷史上戚繼光抗倭,在創立陣法時也是參考《易經》原理。 《易經》對武術發展也有很大啟發。《易經》中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的辭,說「君子應整治兵器,以防不測」,對習武健身、防身觀念的形成有直接影響。八卦掌、太極拳等,都來自《易經》理論。 《易經》對建築學的影響主要和「風水」學說緊密相關,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築設置等都要以《易經》理論為指導,四合院就是陰陽平衡、和諧觀念建築的典型。傳統建築中的「九梁十八柱」等都是從《易經》中獲得靈感,故宮角樓就是這種風格的典型。 圍棋也是根據《易經》原理演變的游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游戲之一,當國際象棋大師被電腦擊敗的今天,計算機在圍棋領域甚至無法達到初學者的水平。此外,《易經》在園林、養生、環保、農業等方面都產生過巨大影響,有的至今仍是重要的參考文獻。《易經》編碼獨特的實時定位系統論思想,從根本上打破了現代科學可以「重復」的神話,強調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一面,具有重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隨著科學的發展,其深遠意義將日益被證明。 《易經》強調與時偕行的變易思想,是和諧文化、與時俱進等國學傳統思想的主要來源。 《易經》編碼的序結構思想,是已知最早研究事物序結構的典範,比現在的基因排序早了五千多年。同樣的卦符,由於序結構不同而有《連山》、《歸藏》、《周易》、《邵氏易》之別。 《易經》實時定位的思想,是形成「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至今對環保,保健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易經》編碼的模糊觀念,是後世的模糊數學的先軀。《易經》編碼所依據的四論對中國文字造字、用字的「六書」有著直接影響,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都可以在《易經》的相似論、相應論、相關論、相對論中找到依據。 《易經》回答了諸多哲學、天文、預測等方面問題,是真正的一分為二觀點,比馬克思學說早了幾千年。它注重推理和條件約束,沒有任何宗教色彩,通過象、數、理的推演,展示了獨特的宇宙觀,回答了物質、能量、信息、質量轉換、辯證法則(主次要矛盾、普遍和特殊)、整體運動變化、人的意志等純哲學命題,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方面的重要意義,獨樹一幟。其辯證觀念是唯物辯證法的先軀。《易經》預測所利用的偶合律,最早找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完美結合點,是探討偶然和必然哲學范疇的先聲;其二元世界統一論思想,揭示了我們目前所處的宇宙空間的真象,暗示了二元世界解決一切問題的不二法門。 《易經》中常用的很多詞語至今仍在我們口頭應用,「突如其來」、「夫妻反目」、「謙謙君子」、「虎視眈眈」……等。「咥」仍是陝西方言中「吃」的代名詞,「與時俱進」典化於《易經》的爻辭,「和諧社會」典化於《易經》的「和諧律」,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海爾企業文化「日清/日新」、CL的合金文化等都來自《易大傳》。21世紀中國的崛起,正在彰顯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層結構。 《易經》對中國文化影響的領域非常廣泛,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對儒家、道家、中醫、政治、軍事、文化、民俗影響深廣,是世界上傳承非常完整、綿延不絕、生生息息的文化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