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從秦-明朝的軍事在世界地位如何
如果沒有一個准確的范圍,確實沒有可比性,但還是可以比比看
軍事地位不僅要看武器裝備和作戰能力,更要從更深層更多角度的因素考慮
裝備和作戰能力這兩點中國應該在不同領域有優勢,但是不能一概而論
首先從軍事科技的層面來講,世界公認從秦直到明朝中國一直領先世界很多,在宋朝達到頂峰,這里有一點需要注意,不要以為宋朝是弱的一塌糊塗,其實宋朝敗在內政失衡上面,宋朝中央集權很強,尤其是軍事制度,很大程度拖了明軍後腿,具體的你可以自己網路。
在宋朝軍事科技和機械科技可以說達到了封建社會的極致,有證據表明宋朝處在工業革命的前夜。從這點看,中國似乎毫無疑問是老大,這個我想不需要我多做說明了
另外說士兵和裝備,中國傳統不只是步兵為主的,漢初,武帝為了抵禦匈奴入侵,特地建立了一支極其強悍的騎兵部隊和一整套騎兵作戰體系,一度打敗了匈奴,匈奴被迫遷徙,有一支到了歐洲,掃盪羅馬,無人能敵,他們的統帥就是「上帝之鞭」阿提拉。還有突厥被唐朝打敗之後其中一支遷徙到中亞與中亞民族建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例子。
這里有必要提一下羅馬,當時世界兩大強國就是中國的秦漢和希臘化的羅馬,對應秦和西漢,當時羅馬正處在強勢發展階段,羅馬士兵繼承了希臘的技術,鎧甲精良,刀劍鋒利,配備標槍,並且擁有堪比斯巴達戰士的格鬥技巧和勇氣,他們正式憑借這幾點打敗了希臘馬其頓曾所向無敵的長槍方陣並奴役了地中海許多民族,但是羅馬士兵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騎兵太弱,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對步兵的傷害是致命的。曾和凱撒組成秘密同盟的克拉蘇,因嫉妒凱撒的軍工,而率軍准備攻擊安息,搶奪絲綢之路,結果在中亞被安息騎兵全部殲滅,百年後羅馬帝國時代也有羅馬皇帝有類似的命運,這是實際的例證。
而同時代的中國,秦軍步弓騎,樣樣強悍,其步兵或許不如羅馬士兵,但其弓弩遠遠強於羅馬士兵,遠程壓制下,相信羅馬士兵難有作為,到了漢朝,步兵實力下降,但騎兵卻更勝秦朝一籌,單憑騎兵或許就可以像匈奴一樣掃盪羅馬。
最重要的一點是,拋去將領的因素,古代中國擁有一個比西方更為顯著地優勢,就是中國軍隊動輒可以在戰場投入近百萬的軍隊,而即使是在羅馬最強盛的時代,其軍隊也不過十餘萬(雙方軍隊都有精銳軍隊和輔助部隊,從數量上看,中國優勢更為明顯)。
宋朝之後,中國的火器逐漸成熟,並且一直到明末相對於西方都佔有主要優勢,明軍專門設立火器部隊,並且是軍隊的主力,明成祖朱棣時期,其戰術為火槍輪射,並且有重武器遠程支持,和拿破崙戰術相似,但是領先拿破崙數百年。直到明末,明軍的火炮火槍還一直領先世界。
另外再看軍事統帥的因素,中國和西方都是名將輩出,而好的將領不看數量只看質量,這點中西方可以平分秋色
還有民族的因素,西方長期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各民族之間仇怨很深,難以化解(德國和法國本源自同族,但是直到二戰之後才握手言和),但在秦朝,中國就已經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就意味著,如果開戰,即使雙方擁有相同的兵力裝備和科技條件,中國的力量將更為強勁,中國的民族力量將促使戰爭勝利。試想,面對著數百年的恩怨,假如漢朝和羅馬開戰,高盧人是幫助漢朝人攻擊羅馬的可能性大還是和羅馬摒棄前嫌並肩作戰的可能性大?
還有中央集權的問題,中國從秦開始就一直是中央集權為主流,期間雖有分裂,但是主流不可逆轉,並且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反觀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和中國相媲美,在那個時期,強大的中央集權是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因素,一個調集全國力量進行戰爭的國家是很具有威脅的,西歐的分裂亂戰和中國長期的統一兩者一相比,中國的軍事力量必定占優勢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經濟因素。
傳統中國的經濟實力遠遠強於西方,強大的經濟實力對戰爭的影響不需要過多說明
並且,從漢朝開始,西方人就極度依賴來自東方的各種產品,一旦開始戰爭,貿易商路便會斷絕,這對西方統治階層和平民階層的打擊都是極為巨大的,因此,藉助貿易商路依託的中國,其軍事力量將平添許多重量。
你要問的我都在裡面回答過了,以上是我個人看法
B. 明朝在全盛時期軍力如何與當時西方相比又如何
明朝的軍事實力
以下是明代正規軍的裝備介紹。
每一營(5000人)其用霹靂炮3600桿,合用葯9000斤,重八錢鉛子90萬個;步槍、大連珠炮200桿,合用葯675斤;盞口將軍160位(盞口將軍是明代對野戰重型炮的稱呼),另外有1000人為騎兵。可見明朝軍事實力很強,有重炮,有很多使用火葯的攻擊武器。可以看到,明軍裝備的「現代化」和」機械化「,比起很長一段時間只有弓箭刀槍的清軍,差距極大。人數方面,明朝軍隊之多在中國歷史上是數一數二的。朱元璋剛建國的時候,全國軍隊達180萬人,後來永樂到正統時期甚至超過200萬,正統以後保持在120萬的水平。而滿清入關前最多也就十萬八旗子弟。
明朝在裝備和軍力有巨大的優勢,為什麼會作戰失敗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軍事制度,明朝制度是「將不專兵,兵不私將」。明朝的兵和將不是在一起,而是分開獨立的,需要打戰的時候才集結一起。這樣能夠防止大將擁兵自重造反,但是作戰起來,則是效率低下,管理混亂和訓練不足。兵源問題。明軍部隊主要的來源是「垛集軍」。「垛集軍」就是把大批人民劃為軍籍,世代相傳。明朝皇帝一般把自己的對頭變成垛集軍的來源。軍戶的生活相當悲慘。強制的軍事屯田,世代不得脫籍,軍餉微薄,戰時做炮灰,平時做苦力,逃亡則採取連坐,強制親戚家人代替。這樣的兵源先天缺乏強大戰鬥力和高昂的士氣。而且這種「為戰而戰」的「職業」士兵很容易軍心渙散,厭戰心理很強。在明朝後期,採用了募兵制的徵集部隊方式。一般結果是民眾將軍餉一搶而空,然後四處逃命。養兵問題。明朝實行軍事屯田制度,的確是自力更生,不花國家的錢。但是在戰爭時期是行不通的,如果皇帝以可以屯田為借口剋扣軍餉,很容易導致兵變,軍人生活已經困苦不堪,還要剋扣正常開銷,只會使得軍隊缺乏訓練,戰鬥力低下,並且毫無鬥志。戰爭時期軍餉是極其嚴重的問題。神宗天性貪財,熹宗寵用的魏忠賢貪財,那些權位極高的太監也貪財,要發達的人只能以錢來謀陞官,陞官後自然要千百倍的剝削回來。軍隊的管理這也是這樣,軍官大肆貪污,虛報兵數。於是軍費開銷越來越大,戶部這兒越來越沒錢,只有加重老百姓的賦稅。就這樣矛盾越來越激烈,軍事問題卻沒有解決。政治上的戰略直接影響著戰爭的戰略。
明朝重文清武,軍隊的統帥基本都是文人出身,比如袁崇煥,也是進士出身。文人出真正的帥才很不容易,明朝的運氣很好,明末抗清有叄個名將,功勛卓著:熊廷弼是萬曆二十六年的進士。孫承宗是萬曆叄十二年的進士第二名(榜眼)。袁崇煥是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做八股文考中進士的文人之中居然出現了叄個軍事專家。可是明朝皇帝罷斥了其中一個,殺死了另外兩個。其他的文人統帥基本上就是全軍覆沒。明朝的戰略基本上是防守型。所以袁崇煥能夠以幾千士兵防守住滿清十萬大軍,但在是野戰的時候,明朝優勢兵力卻難以擊敗清兵。明朝的長城是很有名的,長城就是典型的防守型戰略思維產物。明朝後期根本缺乏積極進取的皇帝,戰略談不上積極進取是很正常的,加上體制和實力的約束,後期已經無法開展進攻戰了。所謂明朝的超級裝備,在某些條件下就變成了不利因素。火炮是從外國傳來的,製造這些裝備需要大筆的開銷,為了避免損耗和外流,一般這些裝備都保存起來。可是到了戰爭的時候,士兵不會使用這些火炮,經常發生擊中自己人的事情,更可笑的事,府庫管理由太監把持,要使用火炮抗敵,還要向太監們行賄才行。於是軍事技術上的進步完全被政治腐敗抵消了。可見政治上的腐敗完全能夠抵消軍事實力、軍事裝備的優勢。這個時候軍事上的優勢甚至變成了危害自身的劣勢。從戰略上看,這些戰爭沒打之前已經勝負已分。如果不改變明朝腐敗的制度,或者說不改變專制的制度,縱然是積累了戰術層面上的勝利,也只是苟延殘喘而已。明朝的腐朽註定了他的沒落。明朝的潰敗不是靠某個英雄能夠挽救的。那是一個悲劇的時代,英雄註定了悲劇的命運。
C. 巔峰時期的大明王朝,在全世界排名第幾
大明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階段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王朝。它所取得的歷史成就非常之高,在當時的世界裡,應該是可以排在首位的。後來明朝也經常被拿來同大唐盛世相對比,但無論從軍事實力、經濟文化方面,明朝取得的成就應該就是高於唐朝的。甚至在明朝時期,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可見當時社會的繁榮程度。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數據來窺探一下,巔峰的明朝到底有多強大。
五、航海實力世界第一
明朝最令後人知曉的功績之一,就是鄭和七下西洋。而下西洋最主要就是要有強大的船隻和航海實力。據記載,明朝期間造的最大的船隻,最長有一百五十米,寬三十多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鄭和下西洋,更是到達了三十多個國家。
D. 明朝的軍事力量在16世紀的排名
毫無懸念的第復一,陸軍制方面:武器上,數量上,戰法上,完全領先世界;明朝的海軍世界其他國家的加起來連抗衡的資格都沒有,鄭和的船堪比航母200多米長,歐洲最大的船才10幾米,就撞就能把全歐洲的海軍滅掉。到了十八世界中國的實力才開始下降,1860年之前的中國的GDP還是世界第一,不過清朝的戰力倒退了100多年了,歐洲軍力前進了好幾百年才會被侵略。明末清初的大炮技術都失傳了,不然也不會那麼慘。
E. 明朝的軍事實力如何
大明初創,採用精軍政策,就是相當於現在的職業化軍事管理模式,以軍在精而不在多的策略,成功打敗了陳友諒張士誠等,體現了其精兵路線的成功。
然後在蒙古問題上,採用以硬碰硬的方式多次打敗蒙古人,這是非常了了不起的了,這完全憑的是軍事的實力。冷兵器時代,軍事實力主要要從戰略理論、戰術技能、軍隊數量、軍隊後勤保障、軍隊武器裝備等多方面來看。
大明的精兵制度、屯兵制度都是戰略理論的研究結果,非常先進(在當時),而且制定的用並先後策略也非常合理,這就是大明戰略領先的地方。還有其抓住蒙古人內部出問題的機會,及時北伐,也是戰略理論研究的結果。
其次戰術上,朱元璋謀士們制定的防守、進攻、陸戰、水戰的戰術都非常的切合戰場環境,其戰術方面領先當時的蒙漢對手們,比如鄱陽湖大戰、安慶保衛戰、南京保衛戰、雙線北伐等,在戰術上都能及時應用集中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形成局部優勢,然後各個擊破。比如步兵對騎兵的戰陣,還有大明中期對倭寇的戚氏戰陣、對滿清的城堡侵蝕方式,都是絕佳的軍事戰術教材。
再其次從軍隊數量上看,大明一直奉行的是精兵路線,人數不多,但精幹,前線基層極少有潰敗的時候,小團隊合作能力和應變能力極強,所以經常出現以少勝多的戰例。
再看後勤保障能力,除了北伐時採用的以戰養戰模式外,大部分時候,能做到及時的後勤補充,這樣在相持戰中,占盡優勢。
再看武器裝備,大明的武器裝備在早期朱元璋稱王前,稍差,但後期就領先了,專業的制式武器,是他們同對手作戰時,單體作戰能力強於對手,(當然小團隊的配合戰術更厲害),包括火葯武器的使用,大明是絕對領先於對手的。
大明的強勢,除了軍隊的整體素養高外,還有戰術執行能力極強,這是蒙古人最怕的地方,常遇春5萬人到10萬人就差不多玩死了蒙古整個軍隊就是戰術能力的體現。
大明盡管出現了土木堡之恥,但迫於大明的強大的軍事背景,蒙古人還是乖乖的區服。還有鄭和南巡,就是軍事征服南洋的過程。大明東南西北都是從軍事上壓制對方。
大明疆土是歷史以來最大的,就是用鐵血換來的。——歷史上,世界各大國都是靠軍事來擴充疆土的。
所以說,大明軍事實力是極端強盛的。
F. 漢朝、晉朝、唐朝、宋朝、明朝、相對於當時的(同時代)世界情況,綜合國力以及軍事實力排名
漢朝國力應該非常不錯, 經過文景之治能和匈奴打了40多年,匈奴西遷歐洲之後又虐菜般的欺版負羅馬軍權隊,羅馬當時是橫行歐洲的,可見漢朝國力應該在歐亞算得上第一的,晉朝不太了解,從三國大概推算過來領先日本,琉球,匈奴,唐朝國力較當時來說應該算第一吧(唐朝農業的確發達),但軍事就不敢苟同,李淵時期就給突厥朝貢,李世民時代突厥人又打到家門口來了,後來又被吐蕃搶了一大塊地盤,打了幾仗,慘敗,代宗時期又給人割地求和,也被契丹打過,可以說唐朝亂世比治世多,宋朝比唐朝好,傳說當時經濟佔世界的60(不知道哪個外國佬研究出來的,有待商榷)? 但不可否認,經濟實力、科學技術和文明程度在當時的確是世界第一(唐朝屬於農業發達,而宋朝鼓勵經商商業發達),宋朝又是同樣的軟弱外交,為了防止別人效仿高宗黃袍加身重文輕武,以致後期文官帶兵打仗,被蒙古滅了.明朝前期的確國力領先於世界,到了後期歐洲開始發展了,但也算不得落後多少,軍事實力應該能排到三四位吧(個人覺得當時軍事最強大的應該是帖木兒帝國)到了後期經過小冰河時期再加上鼠疫,被李自成滅了
G. 明朝時期中國軍事實力世界第一,為什麼日本敢騷擾中國
明朝全盛時期的軍事實力可以說得上是世界第一(明成祖朱棣+仁宣盛世),不僅僅擁有與今天美國海軍地位相同的遠洋海軍實力,在陸地上更加是擁有可以與蒙古騎兵分庭抗衡的騎兵,(明軍精銳三大營之一的三千營就是以騎兵為主,五軍營也有相當一部分騎兵,神機營更加不是省油的燈,三大營當中惟一一個使用槍炮兵器的軍種)雖然土木堡之變後,明軍在三大營受到了致命的打擊,但是始終抵禦了強敵的入侵。到了萬曆年間由於海防鬆弛以及日本內戰結束,豐臣秀吉武力統一日本後,其野心開始向外擴張,於是就開始制定了「誓將唐(當時就是明朝)之領土納入我版圖」的計劃。豐臣秀吉這么囂張是有野心的根據的,首先日本內戰剛剛結束,那幫兵油子手上的刀槍還熱著,說白了就是有一堆作戰經驗豐富的士兵;第二朝鮮經過了兩百年的太平歲月,幾乎都是朝鮮自己人打自己,士兵都是散沙,打起來容易下手;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明朝方面,海防的鬆弛再加上日本浪人跟豐臣秀吉說:「唐畏日如大水崩沙,利刀破竹,何城不摧」。在各方面看上去都是日本有利的情況下,豐臣秀吉沒理由不發動一場他認為他必勝的戰爭。
在海軍方面,日本也不含糊,之前的倭亂很大一部分就是海軍的成員在內。內戰打了多少年,海上軍事力量就發展了多少年。不然後來打李舜臣的幾百首艦艇都是紙船來的?
綜合這么多原因,日本敢打進來一方面是基於對自身的軍事實力的過高判斷,另一方面就是外圍軍事力量的低估判斷。
H. 明朝的軍事力量世界第一,為什麼會敗給滿清
1.軍隊沒有有素合理的訓練;
2.財政經濟衰退,國庫空虛;
3.後金在漢奸那裡獲得「紅夷炮」。
I. 明朝的綜合國力在歷史上排第幾。
這個不好說的 因為時抄期不同生產力也不同,衡量的標准也不一樣,如果結合當時世界的話 明朝在永樂時期是在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 明朝當時有著世界上最多數量的船隻與最強大的海軍(海軍一直是大英帝國的立國之本,可見其重要性。)明朝永樂年間的鐵產量高達9700噸,超過當時歐洲諸國總和。從軍隊經濟上來說在永樂時期明朝綜合國力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