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 中國海軍建軍60周年的論文1500字
您好!
買幾本4月和5月份的軍事雜志,上面全是現成的。才1500字一會兒就搞定!
《艦船知識》、《兵器》、《三聯新聞周刊》、《國際展望》、《軍事世界畫刊》2009年第4期「此致 海軍強大」等。
中國人民海軍建軍60周年_新聞中心_新浪網
http://mil.news.sina.com.cn/nz/haijun60/index.shtml
新浪軍事推薦雜志_新浪軍事_新浪網
http://mil.news.sina.com.cn/sz/zajian/index.shtml
此致 海軍強大
http://r.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661/49/18/7_1.html
1959年,毛澤東指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為海軍戰略力量建設指明了方向。
在逝世前一年,毛澤東主席還指示海軍:「海軍要搞好,使敵人怕,努力奮斗,十年達到目標,遠懾萬里。」
這最後的囑托和連寫了五遍的題詞一起被留在了人民海軍的集體記憶中。據說,在毛主席題詞之後,海軍內部的信函落款就變成了「此致,海軍強大」,並一直沿襲至今。
http://..com/question/92780182.html?si=1
補充:
聽你一說估計老師對時間、裝備不感興趣。那就從歷史和理論入手。
搜兩本書宋宜昌先生的《決戰海洋 - 帝國是怎樣煉成的》和馬漢的《海權論》。論文重點講海軍對強國的重要性!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往上貼唄。
『貳』 軍事學概論的結業論文
軍事高技術概論論文
1、軍事高技術的含義
人們一般把應用於軍事領域或從軍事領域直接產生的高技術稱為軍事高技術。具體地說,軍事高技術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成就的基礎上,處於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將對武器裝備,軍事理論和作戰樣式的發展起巨大推動作用的那部分高技術的總稱。所謂軍事高技術,就是應用於軍事領域的現代高新科學技術。即已經應用或即將應用於軍事領域中,並對現代軍事和現代戰爭產生重大影響的高新科學技術群。
高技術成果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軍隊武器裝備研製和使用中,這種應用稱為「硬應用」;另一方面是在軍隊指揮控制活動中的應用,如適應高技術戰爭的新型作戰理論,C4ISR系統中的各種軟體,以及指揮員必須掌握的各種高技術知識和現代化科學決策方法,如軍事運籌學、軍事系統工程等科學技術,提高駕馭現代戰爭的科學決策能力。
2、當今世界高科技技術武器應當朝什麼方向發展? 高技術技術武器簡介
高科技技術武器,是指採用了現代高科技的常規武器裝備,它的作戰效能與同類常規武器相比,有質的飛躍。
高科技武器不同於一些利用推進燃料快速燃燒後產生的高壓氣體推進發射物的射擊武器,比如槍支、炮彈等。
高科技武器指:地震武器、核武器、氣象武器、生物武器、化學武器、納米武器等。
代表性兵器
現在我們通常所說的高科技武器,主要包括以下代表性兵器:1、自主武器 2、激光 3、太空武器 4、超速飛機 5、微波武器 6、核導彈 7、泰瑟槍 8、電子炸彈 9、新概念武器 10、新生化武器
『叄』 軍事理論論文。。。。2500字
國防科技與軍事是密切相關的兩個領域。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軍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國防科技領域的形成與發展;國防科技的發展為軍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質技術手段,在此同時還會促使軍事領域不斷發生變革,甚至導致出現軍事革命;軍事上的變革和戰爭提出了新的需要又會給國防科技發展以新的推動力。國防科技與軍事之間相互關系的這種機制或邏輯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規律。近幾年來,新軍事革命問題成為人們關心的熱門話題。實際上,新軍事革命正是上述客觀規律在軍事高技術迅速發展這一特定條件下的反映。當然,國防科技與軍事的關系還會受到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
一、軍事上的需要是國防科技發展的強大動力
社會的需要是科技發展的動力。恩格斯曾指出:「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5頁)。同樣的,作為整個科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防科技,則是社會的特殊需要———軍事需要的產物,而且這種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國防科技推向前進。
自從國家產生以後,為了維護國家的領土主權以及維護和獲取國家的根本戰略利益,便產生了國防和國家間的戰爭。為了鞏固國防或為了奪取戰爭的勝利,各國都力圖掌握更先進的軍事技術手段,於是便組織專門力量研製武器裝備,國防科技便由此產生。由於新的武器的發明和使用可以造成軍事上的巨大優勢,從而使得「最幼稚的公理論者」,也從「手槍戰勝利劍」的鐵的事實中,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國防科技對於軍事及戰爭的重要影響,因此國防科技便愈來愈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正如科學學創始人丁·貝爾納所認為的:「自古以來,改進戰爭技術,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學。這並不是由於科學傢具有好戰的特性,而是因為戰爭的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加急迫。各國君主和政府不那麼樂於向其他研究工作提供津貼,都樂於向軍用研究工作提供經費,因為科學界能研製出新的裝備,而這種裝備由於十分新穎,在軍事上極為重要」。這里如實地指出了為滿足軍事上的需要研製武器裝備,是國防科技發展的動力和主要任務與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從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長達40餘年的冷戰歲月,美蘇兩國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爭,兩國都執行優先發展國防科技的戰略,並要求國防科技部門為軍隊研製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戰術技術性能上超過對方的先進武器裝備。在軍事需求的強烈刺激下,兩國的國防科技發展獲得了強大的推動力,達到了極度的繁榮。許多其他國家在這種臨戰狀態下也被迫採取相應的對策加速國防科技的發展。據統計,到80年代中期,世界各國每年的國防科研經費累計高達800~1000億美元。就這樣,在冷戰的軍事需求的推動下,國防科技發展進入了軍事高技術時代。
冷戰結束以後,世界主要國家都調整了軍事戰略,壓縮了軍費開支,軍事需求從原先既追求武器裝備的數量又重視其質量轉向主要追求其高質量,國防科技也因此而進入注重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新時期,即進入了「打什麼仗需要什麼武器就能研製出什麼武器」的新時期。
自90年代初開始,美國國防部、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及三軍,每年都要研究並提出美軍的軍事需求,同時根據這種需求制定和調整其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計劃。例如,1996年,美軍又確定了新的未來11大軍事需求,為滿足這些軍事需求還分別制定了國防科技「基礎研究計劃」、《國防技術領域計劃》和《聯合作戰科學技術計劃》,這些計劃對所要研究發展的科學技術領域及武器裝備所要達到的性能要求都有明確的規定。俄羅斯、日本及西歐國家也採取了類似的舉措。由於未來的軍事需求主要是關於信息戰能力的需求,因此有關國家的國防科技發展正緊密圍繞奪取信息優勢的信息戰技術、C3I系統和精確制導武器等軍事高技術開展研究工作。
綜上所述,國防科技完全是在軍事或國防的需要的推動下不斷獲得發展的。國不可一日無防,國防不可一日無科學技術。展望未來,世界各國的國防科技都將在軍事需求的不斷推動下,繼續不斷地獲得發展,並隨著軍事需求的高技術化而日益走向高技術化。
二、國防科技發展對武器裝備的影響
軍事上的需要導致國防科技的發展,而國防科技發展為了滿足軍事上的需要,必須不斷研製出新型武器裝備,因而必然對武器裝備,即對軍事技術手段產生重大影響。
總體上看,直接從事武器裝備研製的國防科技對武器裝備發展的影響是全面的、決定性的。這集中表現在:使武器裝備的原理和種類不斷多樣化、結構逐漸復雜化、性能日益得到提高。
由於國防科研的開展,使許多新的理論、原理和技術被用於武器裝備之中,從而不斷出現一批又一批概念全新的武器裝備。從利用機械能殺傷敵人的冷兵器到利用化學能的近代火器(包括槍、炮、普通炸彈、氫彈、中子彈、激光武器、電磁微波武器),甚至是利用生物遺傳密碼對付敵人的生物武器等,各種各樣的武器裝備無一不是國防科研的重要成果。從種類上統計,國防科研大致已使武器裝備從冷兵器時代的20多種發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200多種,現在又進一步增加到1000種以上。
隨著武器裝備的種類越來越多、概念越來越新,其結構也越來越復雜。早期的武器僅由幾個零部件構成,後來發展到包括數十個、數百個零部件,現在已增加到數千個、數萬個甚至上千萬個零部件,其復雜性增加了若干個數量級。
在武器裝備的性能方面,集中表現在國防科技的發展使武器裝備的作用距離和作用范圍不斷擴大,可靠性日益增強,射程、威力(精度和殺傷半徑)、機動性和生存能力都在逐漸提高。
現代雷達的探測距離已達數十公里至數千公里以上,現代的偵察探測 裝置可以在數百里之外甚至4萬多公里的同步軌道上監視地面的目標。如美國的KH-12照像偵察衛星在幾百公里軌道上對地面目標的分辯率為01米,一次照像即可覆蓋數百平方公里的地面區域。
至於戰鬥武器系統性能的提高,更令人驚嘆不已。例如,在作用距離或射程方面,採用增程技術可使火炮的射程從20多公里增大到50公里以上。在命中精度方面,採用制導炮彈可使射擊精度達0.3米,各種導彈的射程則可依據需要任意控制,其中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已達1萬多公里,命中精度在10米以內;採用空中加油技術可使軍用飛機作遠距離的甚至是作不著陸的環球飛行等。在殺傷力方面,國防科技已使單件兵器的殺傷威力大得驚人。
武器系統殺傷力的提高,主要是由於新的國防科研成果被用於武器系統,使其各方面的性能都得到明顯改進的結果。軍事運籌學建立了一系列理論模型來確定武器的殺傷效能與有關性能之間的關系。比較典型的一個數學模型是:式中:a、N1、λ1、P1依次為一方武器的作戰效能、數量(如火炮數或坦克數)、射速和每發彈的殺傷概率:N2、λ2、P2則依次為另一方武器的數量、射速和殺傷概率。從上式可見,只要提高自己所掌握的武器的性能,就可以明顯提高其作戰效能。通過採用精確制導技術、高爆彈葯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完全可以達到這一目的。例如,美國的155毫米榴彈炮,由於採用了「銅斑蛇」激光制導炮彈,使其對坦克的命中概率比使用普通非制導炮彈提高了2500倍。現代坦克和大口徑火炮由於採用了自動裝填機、計算機火控系統,反應時間由數十秒縮短在10秒以內,射速提高了一倍以上。現在研製的坦克、飛機、軍艦等的機動速度和戰場靈活性都有了明顯提高,而且普遍裝備有電子對抗設備,甚至採用嶄新的隱身技術來對付敵方的攻擊,以確保自己的生存。
現代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對武器裝備性能的影響是全面的,而且使其性能改進的范圍之廣、程度之高是過去任何時代所無法比擬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各國所研製的一代又一代的新式武器和一次又一次的戰爭實踐證明,為一種武器所提供的高技術含量趙多,其性能越好,戰斗效能就越高。原子彈、氫彈和中子彈等核武器的摧毀能力是眾所周知的,各種高技術常規武器的打擊能力也在海灣戰爭中得到了充爭證明。現在,配備有先進電子設備和精確制導武器的6架F-111或3架F-15戰斗機就能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時300架B-17轟炸機才能完成的作戰任務,而8架F-117A隱身戰斗機只要配備2架空中加油機就能完成75架非隱身作戰飛機和支援飛機才能完成的空襲任務。更有甚者,一艘現代大型攻擊型航空母艦的作戰能力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全部海軍艦隊攻擊力的總和。
現代國防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正在並還將導致更多更新的高技術武器裝備問世,如計算機病毒、電磁微波炸彈和炮彈等信息戰武器以及天基和空基高能激光武器、無人作戰航空器、微型偵察探測器、微型攻擊機器人等。這一切將使未來的軍事領域發生深刻的變化。
三、國防科技的重大突破導致軍事上的變革
國防科技發展可為軍事或戰爭的需要提供必不可少的武器裝備。與此同時,國防科技發展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即戰術技術性能得到極大提高的新技術或新型武器裝備的研製成功往往會導致軍事領域發生變革,或發生軍事革命。這種變革涉及軍事理論或軍事學說的各個方面,而且接照馬克思主義軍事學說的觀點,軍事理論的變革主要體現為作戰方式的變革和軍隊編制構成的變革。
(一)新武器強制性地引起作戰方式的變革
所謂作戰方法,就是戰爭過程中的用兵方法,即組織兵力、兵器實施戰斗的方式或方法。作戰方法種類繁多,如按行動類型區分,有進功方法、防禦方法等;按行動規模區分,有戰略、戰役和戰術范圍的作戰方法;按軍兵種劃分,有空戰、海戰、陸戰、坦克戰、炮戰、化學戰等作戰方法。軍事史表明,所有這些作戰方法都是由武器裝備決定的,即有什麼樣的武器裝備,就有什麼樣的作戰方法。正如恩格斯所提出的:「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於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於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7)從古至今,要在戰場上有效地殺傷敵人以及抵禦敵人的進攻,必須依靠手中的武器並充分發揮武器的效能,因此作戰方式、方法必然會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而變化。
當青銅器和鐵兵器出現以後,遠古時期沒有隊形的搏鬥便被有嚴格組織的戰斗隊形———「陣」(如古羅馬軍隊的方陣)所取代。
弓箭發明以後,較遠距離的射箭便成為一種作戰方式,而且使古代戰車及騎兵受到威脅,於是出現了專門的步兵及步兵戰術。
火葯的發明,迎來了軍事發展的一個新時代。使用火葯的火槍、火炮發明並用於戰爭以後,先後出現了線式戰術、散兵戰術及線式和散兵相結合的戰術。而且,隨著軍事技術的改進,巷戰的方式方法也在發生變化。老式的建築街壘和防街壘的方法被炮彈和炸葯所粉碎。18世紀60年代以後,艦載線膛炮、無煙火葯等伴隨著蒸汽動力艦船技術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從而出現了成一線縱列隊形進行集火射擊的海戰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坦克、飛機和航空母艦等一系列新式武器裝備獲得了迅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相繼產生了飛機、火炮和坦克相配合、梯次快速裝甲集群突擊的閃擊戰術及大縱深作戰方法,還出現了空中戰役、空降作戰、戰略轟炸等新戰法。戰列艦在海戰中的地位最終被航空母艦所取代,艦載機的制空作戰講座-35-中國國防科技信息1998年第3期和空中轟炸攻擊作戰成為爭奪制海權的關鍵。由於多軍兵種的誕生,多軍兵種的聯合作戰逐漸變成了主要的作戰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70年代以來,由於以探測技術、C3I系統、電子戰技術等信息技術的精確制導武器等為代表的軍事高技術的崛起和發展,正在軍事領域引起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其中作戰方式的變革尤為引人注目。海灣戰爭和波黑戰爭都表明,使用精確制導武器的中遠程精確打擊作戰、空襲與反空襲作戰、爭奪電磁頻譜使用權的電子戰等已成為現代戰爭的典型作戰方式。
現在已可以斷言,隨著國防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以計算機病毒等為手段的攻擊計算機互聯網路、通信系統、金融系統的信息戰,以及用各種「軟殺傷」武器或「硬殺傷」武器摧毀C3I系統的指揮控制戰即將成為未來高技術戰爭的嶄新作戰方式。
(二)新武器引起軍隊組織編制的改變
隨著武器裝備的不斷發展,軍隊的軍兵種結構及規模(包括編制人數和武器裝備的數量)也不斷發生相應的變化。恩格斯在談到這一問題時曾指出:「隨著新的作戰工具即射擊火器的發展,軍隊的整個內部組織就必然改變了,各個人藉以組成軍隊並能作為軍隊行動的那些關系就改變了,各個軍隊相互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1卷,北京:戰士出版社,1981.53)實際上不只是火器如此,各種新武器的發明也都會帶來類似的變化。
新武器裝備導致新軍兵種的誕生和舊兵種的消亡,已是公認的歷史事實。
從古代到20世紀初,軍隊一直由陸軍和海軍組成,而且以陸軍為主,兵種也不多。步兵是最老和最基本的兵種。步槍發明以後,手持冷兵器格鬥的步兵被步槍手所取代,步兵逐漸形成了班、排、連、營、團、師的組織體制。火炮用於戰爭,導致了炮兵的出現。隨著化學武器、坦克、通信設備等各種武器和技術裝備的出現,陸軍中又增加了防化兵、通信兵、裝甲兵、工程兵、偵察兵等兵種。機槍、坦克和裝甲車輛大量裝備部隊使在戰場上馳聘了幾千年之久的騎兵退出了戰爭舞台。海軍由於任務的特殊性一直是一個獨立軍種。潛艇、導彈、核武器及航空母艦的發展,使大炮巨艦主義成為歷史。主要以航空母艦為基地的海軍航空兵這一海軍新兵種的建立使海軍艦隊的構成由以戰列艦為中心變為以航空母艦為中心。
飛機的研製成功並用於空戰標志著空中戰場的開辟。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步顯示出飛機這一新裝備的重大作用,隨後空軍這一嶄新的軍種在各國紛紛建立。軍用飛機的發展又引起空降兵的出現,同時促進了高炮、防空導彈和雷達的研製,進而導致了防空兵的問世。此外,進入60年代以後,由於核彈頭及其運載裝置的發展,一些核大國還組建了戰略火箭軍或戰略核部隊這一新軍種。
據預測,隨著信息戰技術和軍用航天器(包括各種偵察衛星、作戰衛星、軍用空間站、軍用空天飛機等)及空間武器系統(天基定向能武器、動能武器、電磁脈沖武器等)的發展,未來很可能出現全新的信息戰和天戰等更新的軍兵種或作戰部隊。
為了合理地利用多軍兵種的各種武器裝備更有效地進行作戰,以增強進攻和防禦能力,許多國家又組建了包括多軍兵種的合成軍。新武器裝備的出現除了引起軍兵種類型的變化之外,還會引起軍隊中各國兵種構成比例和軍隊規模的變化。
一般而論,新武器裝備的新技術含量高,性能較優異,但結構復雜,造價昂貴,因此各國只能根據需要和可能組建相應的軍兵種,並隨著國防科技和經濟發展逐步增大技術性的軍兵種在整個軍隊構成中的比例。以前蘇軍為例,20年代各軍種的比例是:陸軍98.6%,空軍0.5%,海軍10%,30年代末上述比例依次變為75.2%,12.8%,9.7%,其餘2.3%為新組建的國土防空軍。這種比例一直保持至50年代末。60年代以後,由於新武器裝備的發展,戰略火箭軍組建,上述比例發生了重大改變。到80年代末,前蘇軍的軍種結構為:陸軍45.2%,空軍10.7%,海軍10.7%,防空軍12.3%,戰略火箭軍7.1%,邊防軍5.5%,內衛軍8?%。不但如此,陸軍、邊防軍、內衛軍等都是由多軍種組成的合成部隊。美軍的技術軍兵種比例也逐漸增大,80年代末,美陸、海、空三軍的比例為35.9%、27.0%、27.9%,此外還有9.2%的海軍陸戰隊。至於兵種的構成比例,也大致是技術兵種比例逐漸增大。如現在不少國家都組建了強大的裝甲兵、電子戰部隊等。
由於新武器的性能發生了質的飛躍,從而使部隊的戰鬥力越來越強。現在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相比,取得同樣的作戰效果,所需兵器兵力只及第二次大戰時的10~20%。另一方面,由於新武器的殺傷力、破壞力極大,使用大量兵器兵力容易造成更大的損失,並增大後勤保障的難度。因此,從必要性、可行性及減少不必要的損失等各方面因素出發,各國軍隊的規模及編制單位的構成就越來越小。
部隊的戰斗人員雖然在減少,但由於武器裝備結構越來越復雜,維護保養任務和消耗量越來越大,因此軍隊的工程技術人員、後勤保障人員等均在增加。例如,戰時美軍部隊的戰斗人員和保障人員的比例為1:3,有時甚至達1:5。平時,美軍正規部隊中有一半為文職人員。
一方面部隊的戰斗人員在減少,另一方面部隊的保障人員在增加,這似乎存在著矛盾。如果在保持部隊擁有可靠的戰斗能力條件下,盡量減少武器裝備和戰斗人員的數量,則技術保障和勤務保障任務量均可明顯減少,保障人員數量也可減少,從而保證整個部隊的規模縮小。這正是目前各國軍隊確定組織編制的一個重要出發點。
總之,隨著國防科技的不斷發展和武器裝備的日益現代化、高技術化,軍隊的組織編制將進一步從數量規模型轉變為質量效能型,從人力密集型轉變為科技密集型。
『肆』 《海警艦艇在執法執勤中武器的使用》論文咋寫
更多參考: http://www.jiaoyuda.com/XieZuo/ 在撰寫本專業畢業論文時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寫作原則 (1)超前性。在論文選題前,要選擇具有前瞻性的題目,即對我國職能部門制定有關方針、政策時有一定參考價值的論題。 (2)實用性。我們在做論文寫作時切忌空談,切忌重復已過時的東西,要選擇工作中對企業有重大影響的現實問題展開討論,並提出新的見解。 (3)時間性。特別提醒撰寫會計方面論文的同學,由於2001年財政部頒布了現行會計制度,因此,我們在進行論文寫作時要注意參考2001年以後刊物發表的文章。如:寫會計信息失真方面的文章同學注意。自從現行制度頒布後,從制度層面已將會計信息造假問題杜絕了,建議這方面的論題就不要再選了。 (4)觀點正確。論文寫作時,其觀點不要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規定相違背。 (5)論題要嚴格限定在會計、財務、審計和會計電算化方面;或寫財務會計專業與其他學科交叉方面的論題。如:"稅收籌劃對企業理財活動的影響"等。其主旨必須體現出財務會計專業的內容。否則就離題了。 二、構思 1、選題(1)不是所有刊物發表的題目都適合我們寫。因為會計專業本科論文完成字數要求在8000至10000字之間,而有些發表的論文題目寫作字數達不到我們規定字數要求,故並不適合我們選用。(2)若寫與會計專業實踐相結合方面論文時,要突出所學財務會計專業理論與方法對實際工作的指導作用。離開這一指導作用,論文將變成調查報告或工作總結。(3)要注意審題。有的同學為了追求題目新穎,確定題目時,出現了自相矛盾的情況。如:有的同學把題目定為"企業內部控制機制創新"。我們知道,對於企業內部控制問題有關部門沒有出台完整的規定,該題屬於探討性問題,更無從在此基礎上創新了。(4)論題要有探討價值。論文的寫作要以建立和完善相關規定或解決企業財務會計工作中面臨的重大問題為對象,如:"淺談我國的財務分布報告"。該題針對我國現行會計制度的相關規定不夠完善的地方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設性意見,對職能部門進一步完善《企業財務分布報告》徵求意見稿有一定參考價值。相反,有一些同學《關於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加強成本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這類題目寫起來很空,又沒有實際內容。因此,建議同學們不要選擇這些題目作為論文來寫。 2、寫作過程一旦確定題目後,就要開始寫作了,寫作的時候要注意:第一,確定題目;圍繞題目搜集有關資料;第三,對相關資料進行篩選;第四,根據篩選後的資料確定論文提綱,在提綱中把自己的觀點融入其中;第五,依據詳細提綱開始論文寫作。同學們在收集資料時,可以到北京圖書館查找一下刊物:《會計研究》、《財務與會計》、《財務與會計導刊》、《財會通訊》、《財會月刊》、《中國農業會計》、《現代會計》、《天津財會》等,還可以參考各財經院校學報有關財務會計方面的文章。 三、應注意的問題(1)題目和內容要一致。如:有的同學在寫"試論企業內部控制"一題時,夾雜了許多企業財務風險的控制與防範的內容,表現出題目與內容相脫節,從而消弱了主題。(2)論文結構要嚴謹。論文提綱確定後,要看看其結構是否合理。舉例說明:"試論審計風險的控制與防範"的一般結構應為:審計風險的定義。進行各國審計風險定義比較,通過比較得出結論;審計風險的特徵。對特徵進行詳細說明;審計風險產生的原因。對審計風險產生的原因進行逐項分析;審計風險的控制。主要把控制審計風險的步驟寫出來;審計風險的防範。把防範的主要措施寫出來。舉例:例如,在防範審計風險方面,現行會計制度中那些不夠規范的方面還需改進,怎樣改進。國際上成功範例給我們的啟示。(3)文章內容要詳略得當,重點突出。(4)論文寫作要能夠反映出當前我國財務會計領域關注的問題,要看近幾年的相關刊物。(5)語言精煉,文筆流暢,標點正確。
『伍』 求軍事理論論文提綱,我要寫3000字的論文,麻煩指點,因為我對軍事很不了解,最好…你懂的
國防科技與軍事是密切相關的兩個領域。
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軍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國防科技領域的形成與發展;國防科技的發展為軍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質技術手段,在此同時還會促使軍事領域不斷發生變革,甚至導致出現軍事革命;軍事上的變革和戰爭提出了新的需要又會給國防科技發展以新的推動力。國防科技與軍事之間相互關系的這種機制或邏輯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規律。近幾年來,新軍事革命問題成為人們關心的熱門話題。實際上,新軍事革命正是上述客觀規律在軍事高技術迅速發展這一特定條件下的反映。當然,國防科技與軍事的關系還會受到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
一、軍事上的需要是國防科技發展的強大動力
社會的需要是科技發展的動力。恩格斯曾指出:「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5頁)。同樣的,作為整個科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防科技,則是社會的特殊需要———軍事需要的產物,而且這種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國防科技推向前進。
自從國家產生以後,為了維護國家的領土主權以及維護和獲取國家的根本戰略利益,便產生了國防和國家間的戰爭。為了鞏固國防或為了奪取戰爭的勝利,各國都力圖掌握更先進的軍事技術手段,於是便組織專門力量研製武器裝備,國防科技便由此產生。由於新的武器的發明和使用可以造成軍事上的巨大優勢,從而使得「最幼稚的公理論者」,也從「手槍戰勝利劍」的鐵的事實中,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國防科技對於軍事及戰爭的重要影響,因此國防科技便愈來愈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正如科學學創始人丁·貝爾納所認為的:「自古以來,改進戰爭技術,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學。這並不是由於科學傢具有好戰的特性,而是因為戰爭的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加急迫。各國君主和政府不那麼樂於向其他研究工作提供津貼,都樂於向軍用研究工作提供經費,因為科學界能研製出新的裝備,而這種裝備由於十分新穎,在軍事上極為重要」。這里如實地指出了為滿足軍事上的需要研製武器裝備,是國防科技發展的動力和主要任務與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從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長達40餘年的冷戰歲月,美蘇兩國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爭,兩國都執行優先發展國防科技的戰略,並要求國防科技部門為軍隊研製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戰術技術性能上超過對方的先進武器裝備。在軍事需求的強烈刺激下,兩國的國防科技發展獲得了強大的推動力,達到了極度的繁榮。許多其他國家在這種臨戰狀態下也被迫採取相應的對策加速國防科技的發展。據統計,到80年代中期,世界各國每年的國防科研經費累計高達800~1000億美元。就這樣,在冷戰的軍事需求的推動下,國防科技發展進入了軍事高技術時代。
冷戰結束以後,世界主要國家都調整了軍事戰略,壓縮了軍費開支,軍事需求從原先既追求武器裝備的數量又重視其質量轉向主要追求其高質量,國防科技也因此而進入注重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新時期,即進入了「打什麼仗需要什麼武器就能研製出什麼武器」的新時期。
自90年代初開始,美國國防部、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及三軍,每年都要研究並提出美軍的軍事需求,同時根據這種需求制定和調整其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計劃。例如,1996年,美軍又確定了新的未來11大軍事需求,為滿足這些軍事需求還分別制定了國防科技「基礎研究計劃」、《國防技術領域計劃》和《聯合作戰科學技術計劃》,這些計劃對所要研究發展的科學技術領域及武器裝備所要達到的性能要求都有明確的規定。俄羅斯、日本及西歐國家也採取了類似的舉措。由於未來的軍事需求主要是關於信息戰能力的需求,因此有關國家的國防科技發展正緊密圍繞奪取信息優勢的信息戰技術、C3I系統和精確制導武器等軍事高技術開展研究工作。
綜上所述,國防科技完全是在軍事或國防的需要的推動下不斷獲得發展的。國不可一日無防,國防不可一日無科學技術。展望未來,世界各國的國防科技都將在軍事需求的不斷推動下,繼續不斷地獲得發展,並隨著軍事需求的高技術化而日益走向高技術化。
二、國防科技發展對武器裝備的影響
軍事上的需要導致國防科技的發展,而國防科技發展為了滿足軍事上的需要,必須不斷研製出新型武器裝備,因而必然對武器裝備,即對軍事技術手段產生重大影響。
總體上看,直接從事武器裝備研製的國防科技對武器裝備發展的影響是全面的、決定性的。這集中表現在:使武器裝備的原理和種類不斷多樣化、結構逐漸復雜化、性能日益得到提高。
由於國防科研的開展,使許多新的理論、原理和技術被用於武器裝備之中,從而不斷出現一批又一批概念全新的武器裝備。從利用機械能殺傷敵人的冷兵器到利用化學能的近代火器(包括槍、炮、普通炸彈、氫彈、中子彈、激光武器、電磁微波武器),甚至是利用生物遺傳密碼對付敵人的生物武器等,各種各樣的武器裝備無一不是國防科研的重要成果。從種類上統計,國防科研大致已使武器裝備從冷兵器時代的20多種發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200多種,現在又進一步增加到1000種以上。
隨著武器裝備的種類越來越多、概念越來越新,其結構也越來越復雜。早期的武器僅由幾個零部件構成,後來發展到包括數十個、數百個零部件,現在已增加到數千個、數萬個甚至上千萬個零部件,其復雜性增加了若干個數量級。
在武器裝備的性能方面,集中表現在國防科技的發展使武器裝備的作用距離和作用范圍不斷擴大,可靠性日益增強,射程、威力(精度和殺傷半徑)、機動性和生存能力都在逐漸提高。
現代雷達的探測距離已達數十公里至數千公里以上,現代的偵察探測 裝置可以在數百里之外甚至4萬多公里的同步軌道上監視地面的目標。如美國的KH-12照像偵察衛星在幾百公里軌道上對地面目標的分辯率為0?1米,一次照像即可覆蓋數百平方公里的地面區域。
至於戰鬥武器系統性能的提高,更令人驚嘆不已。例如,在作用距離或射程方面,採用增程技術可使火炮的射程從20多公里增大到50公里以上。在命中精度方面,採用制導炮彈可使射擊精度達0.3米,各種導彈的射程則可依據需要任意控制,其中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已達1萬多公里,命中精度在10米以內;採用空中加油技術可使軍用飛機作遠距離的甚至是作不著陸的環球飛行等。在殺傷力方面,國防科技已使單件兵器的殺傷威力大得驚人。
武器系統殺傷力的提高,主要是由於新的國防科研成果被用於武器系統,使其各方面的性能都得到明顯改進的結果。軍事運籌學建立了一系列理論模型來確定武器的殺傷效能與有關性能之間的關系。比較典型的一個數學模型是:式中:a、N1、λ1、P1依次為一方武器的作戰效能、數量(如火炮數或坦克數)、射速和每發彈的殺傷概率:N2、λ2、P2則依次為另一方武器的數量、射速和殺傷概率。從上式可見,只要提高自己所掌握的武器的性能,就可以明顯提高其作戰效能。通過採用精確制導技術、高爆彈葯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完全可以達到這一目的。例如,美國的155毫米榴彈炮,由於採用了「銅斑蛇」激光制導炮彈,使其對坦克的命中概率比使用普通非制導炮彈提高了2500倍。現代坦克和大口徑火炮由於採用了自動裝填機、計算機火控系統,反應時間由數十秒縮短在10秒以內,射速提高了一倍以上。現在研製的坦克、飛機、軍艦等的機動速度和戰場靈活性都有了明顯提高,而且普遍裝備有電子對抗設備,甚至採用嶄新的隱身技術來對付敵方的攻擊,以確保自己的生存。
現代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對武器裝備性能的影響是全面的,而且使其性能改進的范圍之廣、程度之高是過去任何時代所無法比擬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各國所研製的一代又一代的新式武器和一次又一次的戰爭實踐證明,為一種武器所提供的高技術含量趙多,其性能越好,戰斗效能就越高。原子彈、氫彈和中子彈等核武器的摧毀能力是眾所周知的,各種高技術常規武器的打擊能力也在海灣戰爭中得到了充爭證明。現在,配備有先進電子設備和精確制導武器的6架F-111或3架F-15戰斗機就能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時300架B-17轟炸機才能完成的作戰任務,而8架F-117A隱身戰斗機只要配備2架空中加油機就能完成75架非隱身作戰飛機和支援飛機才能完成的空襲任務。更有甚者,一艘現代大型攻擊型航空母艦的作戰能力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全部海軍艦隊攻擊力的總和。
現代國防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正在並還將導致更多更新的高技術武器裝備問世,如計算機病毒、電磁微波炸彈和炮彈等信息戰武器以及天基和空基高能激光武器、無人作戰航空器、微型偵察探測器、微型攻擊機器人等。這一切將使未來的軍事領域發生深刻的變化。
三、國防科技的重大突破導致軍事上的變革
國防科技發展可為軍事或戰爭的需要提供必不可少的武器裝備。與此同時,國防科技發展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即戰術技術性能得到極大提高的新技術或新型武器裝備的研製成功往往會導致軍事領域發生變革,或發生軍事革命。這種變革涉及軍事理論或軍事學說的各個方面,而且接照馬克思主義軍事學說的觀點,軍事理論的變革主要體現為作戰方式的變革和軍隊編制構成的變革。
(一)新武器強制性地引起作戰方式的變革
所謂作戰方法,就是戰爭過程中的用兵方法,即組織兵力、兵器實施戰斗的方式或方法。作戰方法種類繁多,如按行動類型區分,有進功方法、防禦方法等;按行動規模區分,有戰略、戰役和戰術范圍的作戰方法;按軍兵種劃分,有空戰、海戰、陸戰、坦克戰、炮戰、化學戰等作戰方法。軍事史表明,所有這些作戰方法都是由武器裝備決定的,即有什麼樣的武器裝備,就有什麼樣的作戰方法。正如恩格斯所提出的:「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於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於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7)從古至今,要在戰場上有效地殺傷敵人以及抵禦敵人的進攻,必須依靠手中的武器並充分發揮武器的效能,因此作戰方式、方法必然會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而變化。
當青銅器和鐵兵器出現以後,遠古時期沒有隊形的搏鬥便被有嚴格組織的戰斗隊形———「陣」(如古羅馬軍隊的方陣)所取代。
弓箭發明以後,較遠距離的射箭便成為一種作戰方式,而且使古代戰車及騎兵受到威脅,於是出現了專門的步兵及步兵戰術。
火葯的發明,迎來了軍事發展的一個新時代。使用火葯的火槍、火炮發明並用於戰爭以後,先後出現了線式戰術、散兵戰術及線式和散兵相結合的戰術。而且,隨著軍事技術的改進,巷戰的方式方法也在發生變化。老式的建築街壘和防街壘的方法被炮彈和炸葯所粉碎。18世紀60年代以後,艦載線膛炮、無煙火葯等伴隨著蒸汽動力艦船技術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從而出現了成一線縱列隊形進行集火射擊的海戰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坦克、飛機和航空母艦等一系列新式武器裝備獲得了迅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相繼產生了飛機、火炮和坦克相配合、梯次快速裝甲集群突擊的閃擊戰術及大縱深作戰方法,還出現了空中戰役、空降作戰、戰略轟炸等新戰法。戰列艦在海戰中的地位最終被航空母艦所取代,艦載機的制空作戰講座?-35-中國國防科技信息1998年第3期和空中轟炸攻擊作戰成為爭奪制海權的關鍵。由於多軍兵種的誕生,多軍兵種的聯合作戰逐漸變成了主要的作戰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70年代以來,由於以探測技術、C3I系統、電子戰技術等信息技術的精確制導武器等為代表的軍事高技術的崛起和發展,正在軍事領域引起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其中作戰方式的變革尤為引人注目。海灣戰爭和波黑戰爭都表明,使用精確制導武器的中遠程精確打擊作戰、空襲與反空襲作戰、爭奪電磁頻譜使用權的電子戰等已成為現代戰爭的典型作戰方式。
現在已可以斷言,隨著國防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以計算機病毒等為手段的攻擊計算機互聯網路、通信系統、金融系統的信息戰,以及用各種「軟殺傷」武器或「硬殺傷」武器摧毀C3I系統的指揮控制戰即將成為未來高技術戰爭的嶄新作戰方式。
(二)新武器引起軍隊組織編制的改變
隨著武器裝備的不斷發展,軍隊的軍兵種結構及規模(包括編制人數和武器裝備的數量)也不斷發生相應的變化。恩格斯在談到這一問題時曾指出:「隨著新的作戰工具即射擊火器的發展,軍隊的整個內部組織就必然改變了,各個人藉以組成軍隊並能作為軍隊行動的那些關系就改變了,各個軍隊相互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1卷,北京:戰士出版社,1981.53)實際上不只是火器如此,各種新武器的發明也都會帶來類似的變化。
新武器裝備導致新軍兵種的誕生和舊兵種的消亡,已是公認的歷史事實。
從古代到20世紀初,軍隊一直由陸軍和海軍組成,而且以陸軍為主,兵種也不多。步兵是最老和最基本的兵種。步槍發明以後,手持冷兵器格鬥的步兵被步槍手所取代,步兵逐漸形成了班、排、連、營、團、師的組織體制。火炮用於戰爭,導致了炮兵的出現。隨著化學武器、坦克、通信設備等各種武器和技術裝備的出現,陸軍中又增加了防化兵、通信兵、裝甲兵、工程兵、偵察兵等兵種。機槍、坦克和裝甲車輛大量裝備部隊使在戰場上馳聘了幾千年之久的騎兵退出了戰爭舞台。?海軍由於任務的特殊性一直是一個獨立軍種。潛艇、導彈、核武器及航空母艦的發展,使大炮巨艦主義成為歷史。主要以航空母艦為基地的海軍航空兵這一海軍新兵種的建立使海軍艦隊的構成由以戰列艦為中心變為以航空母艦為中心。
飛機的研製成功並用於空戰標志著空中戰場的開辟。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步顯示出飛機這一新裝備的重大作用,隨後空軍這一嶄新的軍種在各國紛紛建立。軍用飛機的發展又引起空降兵的出現,同時促進了高炮、防空導彈和雷達的研製,進而導致了防空兵的問世。此外,進入60年代以後,由於核彈頭及其運載裝置的發展,一些核大國還組建了戰略火箭軍或戰略核部隊這一新軍種。
據預測,隨著信息戰技術和軍用航天器(包括各種偵察衛星、作戰衛星、軍用空間站、軍用空天飛機等)及空間武器系統(天基定向能武器、動能武器、電磁脈沖武器等)的發展,未來很可能出現全新的信息戰和天戰等更新的軍兵種或作戰部隊。
為了合理地利用多軍兵種的各種武器裝備更有效地進行作戰,以增強進攻和防禦能力,許多國家又組建了包括多軍兵種的合成軍。?新武器裝備的出現除了引起軍兵種類型的變化之外,還會引起軍隊中各國兵種構成比例和軍隊規模的變化。
一般而論,新武器裝備的新技術含量高,性能較優異,但結構復雜,造價昂貴,因此各國只能根據需要和可能組建相應的軍兵種,並隨著國防科技和經濟發展逐步增大技術性的軍兵種在整個軍隊構成中的比例。以前蘇軍為例,20年代各軍種的比例是:陸軍98.6%,空軍0.5%,海軍1?0%,30年代末上述比例依次變為75.2%,12.8%,9.7%,其餘2.3%為新組建的國土防空軍。這種比例一直保持至50年代末。60年代以後,由於新武器裝備的發展,戰略火箭軍組建,上述比例發生了重大改變。到80年代末,前蘇軍的軍種結構為:陸軍45.2%,空軍10.7%,海軍10.7%,防空軍12.3%,戰略火箭軍7.1%,邊防軍5.5%,內衛軍8??%。不但如此,陸軍、邊防軍、內衛軍等都是由多軍種組成的合成部隊。美軍的技術軍兵種比例也逐漸增大,80年代末,美陸、海、空三軍的比例為35.9%、27.0%、27.9%,此外還有9.2%的海軍陸戰隊。至於兵種的構成比例,也大致是技術兵種比例逐漸增大。如現在不少國家都組建了強大的裝甲兵、電子戰部隊等。
由於新武器的性能發生了質的飛躍,從而使部隊的戰鬥力越來越強。現在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相比,取得同樣的作戰效果,所需兵器兵力只及第二次大戰時的10~20%。另一方面,由於新武器的殺傷力、破壞力極大,使用大量兵器兵力容易造成更大的損失,並增大後勤保障的難度。因此,從必要性、可行性及減少不必要的損失等各方面因素出發,各國軍隊的規模及編制單位的構成就越來越小。
部隊的戰斗人員雖然在減少,但由於武器裝備結構越來越復雜,維護保養任務和消耗量越來越大,因此軍隊的工程技術人員、後勤保障人員等均在增加。例如,戰時美軍部隊的戰斗人員和保障人員的比例為1:3,有時甚至達1:5。平時,美軍正規部隊中有一半為文職人員。
一方面部隊的戰斗人員在減少,另一方面部隊的保障人員在增加,這似乎存在著矛盾。如果在保持部隊擁有可靠的戰斗能力條件下,盡量減少武器裝備和戰斗人員的數量,則技術保障和勤務保障任務量均可明顯減少,保障人員數量也可減少,從而保證整個部隊的規模縮小。這正是目前各國軍隊確定組織編制的一個重要出發點。
總之,隨著國防科技的不斷發展和武器裝備的日益現代化、高技術化,軍隊的組織編制將進一步從數量規模型轉變為質量效能型,從人力密集型轉變為科技密集型。
『陸』 求一篇軍事理論課論文,不要能百度到的,原創最好,對質量沒有過多要求。
國防科技與軍事是密切相關的兩個領域。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軍事上的需要促成了國防科技領域的形成與發展;國防科技的發展為軍事提供所需要的物質技術手段,在此同時還會促使軍事領域不斷發生變革,甚至導致出現軍事革命;軍事上的變革和戰爭提出了新的需要又會給國防科技發展以新的推動力。國防科技與軍事之間相互關系的這種機制或邏輯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規律。近幾年來,新軍事革命問題成為人們關心的熱門話題。實際上,新軍事革命正是上述客觀規律在軍事高技術迅速發展這一特定條件下的反映。當然,國防科技與軍事的關系還會受到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
一、軍事上的需要是國防科技發展的強大動力
社會的需要是科技發展的動力。恩格斯曾指出:「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5頁)。同樣的,作為整個科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防科技,則是社會的特殊需要———軍事需要的產物,而且這種需要比任何力量都更能把國防科技推向前進。
自從國家產生以後,為了維護國家的領土主權以及維護和獲取國家的根本戰略利益,便產生了國防和國家間的戰爭。為了鞏固國防或為了奪取戰爭的勝利,各國都力圖掌握更先進的軍事技術手段,於是便組織專門力量研製武器裝備,國防科技便由此產生。由於新的武器的發明和使用可以造成軍事上的巨大優勢,從而使得「最幼稚的公理論者」,也從「手槍戰勝利劍」的鐵的事實中,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國防科技對於軍事及戰爭的重要影響,因此國防科技便愈來愈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正如科學學創始人丁·貝爾納所認為的:「自古以來,改進戰爭技術,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學。這並不是由於科學傢具有好戰的特性,而是因為戰爭的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加急迫。各國君主和政府不那麼樂於向其他研究工作提供津貼,都樂於向軍用研究工作提供經費,因為科學界能研製出新的裝備,而這種裝備由於十分新穎,在軍事上極為重要」。這里如實地指出了為滿足軍事上的需要研製武器裝備,是國防科技發展的動力和主要任務與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從50年代至80年代末,在長達40餘年的冷戰歲月,美蘇兩國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爭,兩國都執行優先發展國防科技的戰略,並要求國防科技部門為軍隊研製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在戰術技術性能上超過對方的先進武器裝備。在軍事需求的強烈刺激下,兩國的國防科技發展獲得了強大的推動力,達到了極度的繁榮。許多其他國家在這種臨戰狀態下也被迫採取相應的對策加速國防科技的發展。據統計,到80年代中期,世界各國每年的國防科研經費累計高達800~1000億美元。就這樣,在冷戰的軍事需求的推動下,國防科技發展進入了軍事高技術時代。
冷戰結束以後,世界主要國家都調整了軍事戰略,壓縮了軍費開支,軍事需求從原先既追求武器裝備的數量又重視其質量轉向主要追求其高質量,國防科技也因此而進入注重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新時期,即進入了「打什麼仗需要什麼武器就能研製出什麼武器」的新時期。
自90年代初開始,美國國防部、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及三軍,每年都要研究並提出美軍的軍事需求,同時根據這種需求制定和調整其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計劃。例如,1996年,美軍又確定了新的未來11大軍事需求,為滿足這些軍事需求還分別制定了國防科技「基礎研究計劃」、《國防技術領域計劃》和《聯合作戰科學技術計劃》,這些計劃對所要研究發展的科學技術領域及武器裝備所要達到的性能要求都有明確的規定。俄羅斯、日本及西歐國家也採取了類似的舉措。由於未來的軍事需求主要是關於信息戰能力的需求,因此有關國家的國防科技發展正緊密圍繞奪取信息優勢的信息戰技術、C3I系統和精確制導武器等軍事高技術開展研究工作。
綜上所述,國防科技完全是在軍事或國防的需要的推動下不斷獲得發展的。國不可一日無防,國防不可一日無科學技術。展望未來,世界各國的國防科技都將在軍事需求的不斷推動下,繼續不斷地獲得發展,並隨著軍事需求的高技術化而日益走向高技術化。
二、國防科技發展對武器裝備的影響
軍事上的需要導致國防科技的發展,而國防科技發展為了滿足軍事上的需要,必須不斷研製出新型武器裝備,因而必然對武器裝備,即對軍事技術手段產生重大影響。
總體上看,直接從事武器裝備研製的國防科技對武器裝備發展的影響是全面的、決定性的。這集中表現在:使武器裝備的原理和種類不斷多樣化、結構逐漸復雜化、性能日益得到提高。
由於國防科研的開展,使許多新的理論、原理和技術被用於武器裝備之中,從而不斷出現一批又一批概念全新的武器裝備。從利用機械能殺傷敵人的冷兵器到利用化學能的近代火器(包括槍、炮、普通炸彈、氫彈、中子彈、激光武器、電磁微波武器),甚至是利用生物遺傳密碼對付敵人的生物武器等,各種各樣的武器裝備無一不是國防科研的重要成果。從種類上統計,國防科研大致已使武器裝備從冷兵器時代的20多種發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200多種,現在又進一步增加到1000種以上。
隨著武器裝備的種類越來越多、概念越來越新,其結構也越來越復雜。早期的武器僅由幾個零部件構成,後來發展到包括數十個、數百個零部件,現在已增加到數千個、數萬個甚至上千萬個零部件,其復雜性增加了若干個數量級。
在武器裝備的性能方面,集中表現在國防科技的發展使武器裝備的作用距離和作用范圍不斷擴大,可靠性日益增強,射程、威力(精度和殺傷半徑)、機動性和生存能力都在逐漸提高。
現代雷達的探測距離已達數十公里至數千公里以上,現代的偵察探測 裝置可以在數百里之外甚至4萬多公里的同步軌道上監視地面的目標。如美國的KH-12照像偵察衛星在幾百公里軌道上對地面目標的分辯率為0?1米,一次照像即可覆蓋數百平方公里的地面區域。
至於戰鬥武器系統性能的提高,更令人驚嘆不已。例如,在作用距離或射程方面,採用增程技術可使火炮的射程從20多公里增大到50公里以上。在命中精度方面,採用制導炮彈可使射擊精度達0.3米,各種導彈的射程則可依據需要任意控制,其中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已達1萬多公里,命中精度在10米以內;採用空中加油技術可使軍用飛機作遠距離的甚至是作不著陸的環球飛行等。在殺傷力方面,國防科技已使單件兵器的殺傷威力大得驚人。
武器系統殺傷力的提高,主要是由於新的國防科研成果被用於武器系統,使其各方面的性能都得到明顯改進的結果。軍事運籌學建立了一系列理論模型來確定武器的殺傷效能與有關性能之間的關系。比較典型的一個數學模型是:式中:a、N1、λ1、P1依次為一方武器的作戰效能、數量(如火炮數或坦克數)、射速和每發彈的殺傷概率:N2、λ2、P2則依次為另一方武器的數量、射速和殺傷概率。從上式可見,只要提高自己所掌握的武器的性能,就可以明顯提高其作戰效能。通過採用精確制導技術、高爆彈葯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完全可以達到這一目的。例如,美國的155毫米榴彈炮,由於採用了「銅斑蛇」激光制導炮彈,使其對坦克的命中概率比使用普通非制導炮彈提高了2500倍。現代坦克和大口徑火炮由於採用了自動裝填機、計算機火控系統,反應時間由數十秒縮短在10秒以內,射速提高了一倍以上。現在研製的坦克、飛機、軍艦等的機動速度和戰場靈活性都有了明顯提高,而且普遍裝備有電子對抗設備,甚至採用嶄新的隱身技術來對付敵方的攻擊,以確保自己的生存。
現代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對武器裝備性能的影響是全面的,而且使其性能改進的范圍之廣、程度之高是過去任何時代所無法比擬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各國所研製的一代又一代的新式武器和一次又一次的戰爭實踐證明,為一種武器所提供的高技術含量趙多,其性能越好,戰斗效能就越高。原子彈、氫彈和中子彈等核武器的摧毀能力是眾所周知的,各種高技術常規武器的打擊能力也在海灣戰爭中得到了充爭證明。現在,配備有先進電子設備和精確制導武器的6架F-111或3架F-15戰斗機就能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時300架B-17轟炸機才能完成的作戰任務,而8架F-117A隱身戰斗機只要配備2架空中加油機就能完成75架非隱身作戰飛機和支援飛機才能完成的空襲任務。更有甚者,一艘現代大型攻擊型航空母艦的作戰能力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全部海軍艦隊攻擊力的總和。
現代國防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正在並還將導致更多更新的高技術武器裝備問世,如計算機病毒、電磁微波炸彈和炮彈等信息戰武器以及天基和空基高能激光武器、無人作戰航空器、微型偵察探測器、微型攻擊機器人等。這一切將使未來的軍事領域發生深刻的變化。
三、國防科技的重大突破導致軍事上的變革
國防科技發展可為軍事或戰爭的需要提供必不可少的武器裝備。與此同時,國防科技發展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即戰術技術性能得到極大提高的新技術或新型武器裝備的研製成功往往會導致軍事領域發生變革,或發生軍事革命。這種變革涉及軍事理論或軍事學說的各個方面,而且接照馬克思主義軍事學說的觀點,軍事理論的變革主要體現為作戰方式的變革和軍隊編制構成的變革。
(一)新武器強制性地引起作戰方式的變革
所謂作戰方法,就是戰爭過程中的用兵方法,即組織兵力、兵器實施戰斗的方式或方法。作戰方法種類繁多,如按行動類型區分,有進功方法、防禦方法等;按行動規模區分,有戰略、戰役和戰術范圍的作戰方法;按軍兵種劃分,有空戰、海戰、陸戰、坦克戰、炮戰、化學戰等作戰方法。軍事史表明,所有這些作戰方法都是由武器裝備決定的,即有什麼樣的武器裝備,就有什麼樣的作戰方法。正如恩格斯所提出的:「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於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於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7)從古至今,要在戰場上有效地殺傷敵人以及抵禦敵人的進攻,必須依靠手中的武器並充分發揮武器的效能,因此作戰方式、方法必然會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而變化。
當青銅器和鐵兵器出現以後,遠古時期沒有隊形的搏鬥便被有嚴格組織的戰斗隊形———「陣」(如古羅馬軍隊的方陣)所取代。
弓箭發明以後,較遠距離的射箭便成為一種作戰方式,而且使古代戰車及騎兵受到威脅,於是出現了專門的步兵及步兵戰術。
火葯的發明,迎來了軍事發展的一個新時代。使用火葯的火槍、火炮發明並用於戰爭以後,先後出現了線式戰術、散兵戰術及線式和散兵相結合的戰術。而且,隨著軍事技術的改進,巷戰的方式方法也在發生變化。老式的建築街壘和防街壘的方法被炮彈和炸葯所粉碎。18世紀60年代以後,艦載線膛炮、無煙火葯等伴隨著蒸汽動力艦船技術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從而出現了成一線縱列隊形進行集火射擊的海戰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坦克、飛機和航空母艦等一系列新式武器裝備獲得了迅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相繼產生了飛機、火炮和坦克相配合、梯次快速裝甲集群突擊的閃擊戰術及大縱深作戰方法,還出現了空中戰役、空降作戰、戰略轟炸等新戰法。戰列艦在海戰中的地位最終被航空母艦所取代,艦載機的制空作戰講座?-35-中國國防科技信息1998年第3期和空中轟炸攻擊作戰成為爭奪制海權的關鍵。由於多軍兵種的誕生,多軍兵種的聯合作戰逐漸變成了主要的作戰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70年代以來,由於以探測技術、C3I系統、電子戰技術等信息技術的精確制導武器等為代表的軍事高技術的崛起和發展,正在軍事領域引起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其中作戰方式的變革尤為引人注目。海灣戰爭和波黑戰爭都表明,使用精確制導武器的中遠程精確打擊作戰、空襲與反空襲作戰、爭奪電磁頻譜使用權的電子戰等已成為現代戰爭的典型作戰方式。
現在已可以斷言,隨著國防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以計算機病毒等為手段的攻擊計算機互聯網路、通信系統、金融系統的信息戰,以及用各種「軟殺傷」武器或「硬殺傷」武器摧毀C3I系統的指揮控制戰即將成為未來高技術戰爭的嶄新作戰方式。
(二)新武器引起軍隊組織編制的改變
隨著武器裝備的不斷發展,軍隊的軍兵種結構及規模(包括編制人數和武器裝備的數量)也不斷發生相應的變化。恩格斯在談到這一問題時曾指出:「隨著新的作戰工具即射擊火器的發展,軍隊的整個內部組織就必然改變了,各個人藉以組成軍隊並能作為軍隊行動的那些關系就改變了,各個軍隊相互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1卷,北京:戰士出版社,1981.53)實際上不只是火器如此,各種新武器的發明也都會帶來類似的變化。
新武器裝備導致新軍兵種的誕生和舊兵種的消亡,已是公認的歷史事實。
從古代到20世紀初,軍隊一直由陸軍和海軍組成,而且以陸軍為主,兵種也不多。步兵是最老和最基本的兵種。步槍發明以後,手持冷兵器格鬥的步兵被步槍手所取代,步兵逐漸形成了班、排、連、營、團、師的組織體制。火炮用於戰爭,導致了炮兵的出現。隨著化學武器、坦克、通信設備等各種武器和技術裝備的出現,陸軍中又增加了防化兵、通信兵、裝甲兵、工程兵、偵察兵等兵種。機槍、坦克和裝甲車輛大量裝備部隊使在戰場上馳聘了幾千年之久的騎兵退出了戰爭舞台。?海軍由於任務的特殊性一直是一個獨立軍種。潛艇、導彈、核武器及航空母艦的發展,使大炮巨艦主義成為歷史。主要以航空母艦為基地的海軍航空兵這一海軍新兵種的建立使海軍艦隊的構成由以戰列艦為中心變為以航空母艦為中心。
飛機的研製成功並用於空戰標志著空中戰場的開辟。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步顯示出飛機這一新裝備的重大作用,隨後空軍這一嶄新的軍種在各國紛紛建立。軍用飛機的發展又引起空降兵的出現,同時促進了高炮、防空導彈和雷達的研製,進而導致了防空兵的問世。此外,進入60年代以後,由於核彈頭及其運載裝置的發展,一些核大國還組建了戰略火箭軍或戰略核部隊這一新軍種。
據預測,隨著信息戰技術和軍用航天器(包括各種偵察衛星、作戰衛星、軍用空間站、軍用空天飛機等)及空間武器系統(天基定向能武器、動能武器、電磁脈沖武器等)的發展,未來很可能出現全新的信息戰和天戰等更新的軍兵種或作戰部隊。
為了合理地利用多軍兵種的各種武器裝備更有效地進行作戰,以增強進攻和防禦能力,許多國家又組建了包括多軍兵種的合成軍。?新武器裝備的出現除了引起軍兵種類型的變化之外,還會引起軍隊中各國兵種構成比例和軍隊規模的變化。
一般而論,新武器裝備的新技術含量高,性能較優異,但結構復雜,造價昂貴,因此各國只能根據需要和可能組建相應的軍兵種,並隨著國防科技和經濟發展逐步增大技術性的軍兵種在整個軍隊構成中的比例。以前蘇軍為例,20年代各軍種的比例是:陸軍98.6%,空軍0.5%,海軍1?0%,30年代末上述比例依次變為75.2%,12.8%,9.7%,其餘2.3%為新組建的國土防空軍。這種比例一直保持至50年代末。60年代以後,由於新武器裝備的發展,戰略火箭軍組建,上述比例發生了重大改變。到80年代末,前蘇軍的軍種結構為:陸軍45.2%,空軍10.7%,海軍10.7%,防空軍12.3%,戰略火箭軍7.1%,邊防軍5.5%,內衛軍8??%。不但如此,陸軍、邊防軍、內衛軍等都是由多軍種組成的合成部隊。美軍的技術軍兵種比例也逐漸增大,80年代末,美陸、海、空三軍的比例為35.9%、27.0%、27.9%,此外還有9.2%的海軍陸戰隊。至於兵種的構成比例,也大致是技術兵種比例逐漸增大。如現在不少國家都組建了強大的裝甲兵、電子戰部隊等。
由於新武器的性能發生了質的飛躍,從而使部隊的戰鬥力越來越強。現在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相比,取得同樣的作戰效果,所需兵器兵力只及第二次大戰時的10~20%。另一方面,由於新武器的殺傷力、破壞力極大,使用大量兵器兵力容易造成更大的損失,並增大後勤保障的難度。因此,從必要性、可行性及減少不必要的損失等各方面因素出發,各國軍隊的規模及編制單位的構成就越來越小。
部隊的戰斗人員雖然在減少,但由於武器裝備結構越來越復雜,維護保養任務和消耗量越來越大,因此軍隊的工程技術人員、後勤保障人員等均在增加。例如,戰時美軍部隊的戰斗人員和保障人員的比例為1:3,有時甚至達1:5。平時,美軍正規部隊中有一半為文職人員。
一方面部隊的戰斗人員在減少,另一方面部隊的保障人員在增加,這似乎存在著矛盾。如果在保持部隊擁有可靠的戰斗能力條件下,盡量減少武器裝備和戰斗人員的數量,則技術保障和勤務保障任務量均可明顯減少,保障人員數量也可減少,從而保證整個部隊的規模縮小。這正是目前各國軍隊確定組織編制的一個重要出發點。
總之,隨著國防科技的不斷發展和武器裝備的日益現代化、高技術化,軍隊的組織編制將進一步從數量規模型轉變為質量效能型,從人力密集型轉變為科技密集型。
『柒』 有關現代兵器概論的論文
南京理工大學 08級機械工程學院 武器系統與工程專業 080151**** ***
一、 火箭筒的發展歷史
火箭筒是一種發射火箭彈的攜帶型反坦克武器,主要用於近距離打擊坦克、裝甲車輛和摧毀工事等目標。
早在1598年,中國明朝人趙世幀就曾發明過一種叫「火箭溜」的火箭發射裝置,它可賦予火箭一定的射向和射角,堪稱是現代軍用火箭發射裝置的原始雛形。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坦克出現在戰場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大量使用坦克。給美、英、蘇等反法西斯盟國的軍隊以巨大威脅,各國都大力研製攜帶型的步兵反坦克武器。
1942年春天,在美國的阿伯拉丁實驗場上,反坦克槍榴彈的發射試驗即將開始,這時,兩個青年軍官帶著他們自己研製的另一種反坦克武器,悄悄來到試驗場的一側。當一輛配合槍榴彈試驗的坦克靶車返回時,這兩個青年軍官瞄準靶車射擊,隨著「噝……轟」的聲響,第一發擊中目標,接著第二發也准確命中。這一突如其來的情況,使在場觀看榴彈試驗的將校們大為愕然,一齊把視線轉向這兩個年輕人。其中,負責美國地面部隊武器發展工作的陸軍少將巴尼斯,接過青年人手中的武器打了一發,命中目標。參謀人員也接踵而上,直到把所有的火箭彈打光為止。這種反坦克武器的意外出現,使為發展坦克武器而焦慮的巴巴斯將軍喜出望外,當場其立即投入小批量生產,並迅速裝備部隊。而那兩位青年軍官則更是欣喜若狂,他們沒料到,在經歷了長期冷遇後,他們的夢想竟會如此奇跡般地得以實現。
這種新型武器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坦克火箭筒,這兩個青年軍官就是它的發明人,陸軍上校斯克納和他的助手中尉厄爾。
二、 火箭筒的構成
火箭筒由發射筒和火筒彈兩部分組成,發射筒上裝有瞄準具和擊發機構。射擊時,火箭彈飛行,火箭彈後部多半裝有穩定尾翼,彈頭多為穿甲彈或破甲彈。火箭筒的有效射程一般為100—400米。
三、 現代國產火箭筒的性能特點(以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為例)
現火箭筒的主要特點是:
1.質量小、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造價低,易於大量生產和裝備;2.彈道低伸、射擊精度較高;3.射速高,火力猛,殺傷效果大;4.能在有限空間內使用,適於城鎮巷戰,也能在碉堡、掩體以及野戰工事內使用;5.可減小發射痕跡,戰場生存能力較強。
(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火控系統完備,能適應多種天候作戰。在營用和連用反坦克火箭上分別配有簡易火控系統和光學瞄準鏡,並均可安裝微光瞄準鏡,供晝夜使用。
多種彈葯配置,使用范圍廣泛。營用和連用反坦克火箭均可根據不同戰術用途發射破甲彈和多用途彈。
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重量輕,機動性強。結構設計充分體現人機功效,在戰斗狀態時,三腳架部位剛好位於武器重心,使筒身發射前射擊平穩,減小了人為據筒造成的晃動。在武器的重心部位設計了便於轉移陣地的提手。在發射筒的內側上方安裝有象限儀座,方便射手檢查筒身是否水平。筒身為玻璃鋼纏繞的空心圓筒,不僅重量輕,而且隔熱耐溫,可重復使用。
性能先進,使用安全。與國外同類武器相比,無論是有效射程還是破甲厚度,都是相當可觀的。如法國的「達特120」、德國的「鐵拳3」在不裝火控系統的情況下,有效射程分別是350米和300米,而PF98可達400米;在破甲能力方面,也只有瑞典的「卡爾M3」等少數產品超過800毫米,但它們的戰斗部直徑都大於120毫米。另外,PF98式在筒身前後安裝有前後護帽,可保護射手免於燒傷;在閉鎖裝置上安裝了閉鎖插銷,可在大射角射擊時防止火箭彈滑出。
四、 火箭筒的發展趨
1.重點發展大威力反坦克火箭筒
自80年代中期以來,裝甲防護技術有了新的突破。為了與之相抗衡,各國十分重視發展大威力反坦克火箭筒。所採取的主要技術途徑有:優化破甲戰斗部結構;開發串聯空心裝葯戰斗部;開發高爆穿甲彈等。
2.大力發展多功能彈葯
開發多功能單兵彈葯是80年代以來各國追求的重要目標。多功能彈葯是一種在一發彈上同時具有爆炸、爆破和穿甲功能的彈葯,它能根據目標性質,自動選擇最佳毀傷方式,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屬性。如美國SMAW83mm火箭筒配用的MK118式高爆火箭彈,利用自動辨別目標物質密度的引爆裝置,遇到硬目標能瞬時起爆,遇到軟目標能延遲到目標內部起爆。美國AAI公司研製的反坦克殺傷兩用火箭彈,內含鎢合金箭形穿甲彈,已成為美國SMAW-D式83mm火箭筒的新型主用彈葯。
3.採用遙感自控技術開發智能火箭筒
法國研製的阿帕傑克斯自主式反坦克武器,是阿皮拉斯112mm火箭筒與探測/火控系統的綜合體。它能識別目標類型,能自動搜尋、捕捉和摧毀目標,預計2000年左右裝備部隊。
4.應用光、機、電綜合技術,提高對運動目標的命中率
火箭筒配上簡易光電火控系統以提高首發命中率或引入制導技術開發高精度彈葯,也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美國的SMAW83mm火箭筒,配用一種有計算機輔助裝置的激光測距儀,在250m射程上首發命中率達100%,在400m射程上達80%。以色列前哨81mm火箭筒採用了目標鎖定技術,發射之後,火箭彈沿著瞄準線飛行,彈道平直,在500m射程上,標准偏差只有0.13×0.13,m。
『捌』 國防艦船論文期刊有哪些
艦船知識和艦載武器兩個雜志
『玖』 軍事論文交作業,2000字左右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告訴我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而促進或制約生產關系。即使馬無思主義政治學的計劃經濟學說受到當今人們的許多非議,但其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學仍有相當的現實意義與生命力,不能全盤否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優秀部分與精華。
將生產力生產關系學應用到我們的軍事學領域,可以這樣論述:軍事技術(生產力)決定軍事理論、與軍事作戰體制(生產關系),反之,軍事理論與軍事作戰體制又會影響軍事技術的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是軍事技術的發展。
探求中國軍事裝備的發展,我們先要回顧一下人類軍事技術的發展歷史。一戰之前,軍事技術的裝備主要是刀、槍等冷兵器裝備。隨著19世紀末西方工業革命的暴發,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將人類帶入到一戰的熱兵器裝備時代,二戰將機械化熱兵器裝備發揮到極至。二戰之後熱核武器裝備的大規模出現足可以毀滅人類自身,所以才出現了令人恐怖的冷和平。如果說熱核武器技術有點讓人恐怖,要死大家全都死,有點同歸於盡的味道。那麼,二戰之後50年的航天與IT信息化技術的出現,將我們推進到信息化熱核武器裝備時代,也就是當今我們人類所處的信息化工業社會時期的熱核武器裝備時代。所以也就涌現出當今一句最炙手可熱的技術術語:發現就意味著被消滅。你想與人同歸於盡,如果你發現不了別人,你就已經被別人幹掉。這也就意味著,誰能執軍事技術之牛耳,誰就能先敵發現、先法制人。
當今信息化熱核武器裝備時代軍事技術發展的特點及中國軍事裝備發展的對策:
一、當今熱核武器裝備技術的發展方向與中國的對策
1、運載工具的多樣化
從陸基、空基、海基----天基(多彈頭、機動、變軌突顯更高的突防能力)。
2、彈頭的多樣化
從高污染、高輻射----低污染、低輻射----干凈化(從威懾--實戰);
從鈾彈、氫彈----向更高爆威力發展。
3、彈頭常規化
彈頭小型化,應用於海陸空常規裝備上,使之實戰化。
4、指揮體系網路化
借IT信息技術將陸基、空基、海基以及天基互通互聯,形成合力,達到更高,更強,無處不在,更具說服力的威懾力量。
5、作戰理念
最終實現從戰略威懾向實戰應用方向邁進。
美國目前的核武發展方向就體現了以上的發展趨勢。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將小型化的、高爆威力的、干凈的核彈頭應用到常規武器裝備上,對對手的無論任何的武器平台將構成多麼嚴重的威脅。無論對手的航母艦群、機群、地面裝甲群等平台多麼強大,幾枚,幾十枚就可癱瘓其平台;無論對手地面多麼強大的防禦工事、高價值目標,也就百十枚就可無堅不催。
因此,對中國核軍事裝備的發展來講,要不惜一切代價,投入精兵強將,在核武的小型化、高爆威力與干凈化技術上尋求突破,除保持核武強大的戰略威懾力外,向核武的實用化方向挺進,爭取在這一系列的核軍事技術的發展方向上直追美國,甚至趕超它。
一旦中國的核軍事裝備技術在此方向(實戰化)上獲得突破,佔領這一軍事技術的制高點,什麼航母了,潛艦了等等常規軍事裝備的爭論就顯得蒼白無力了。
二、當今常規武器裝備技術的發展方向與中國的對策
1、遠距離打擊
衛星通訊、雷達與導彈技術為遠距離打擊提供了保障。為實現作戰的零傷亡提供了可能。
2、通用化、標准化
海陸空的飛機、導彈、雷達以及電子通訊等設備向標准化、通用化方向發展,通用化、標准化便於大規模生產,利於降低生產成本,便於快速列裝,便於維護,便於升級與換代。
3、大型化
平台的大型化可為士兵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也大大強化其攻擊武力的運載與遠距離的兵力投送。
4、精確化
衛星定位技術為精確制導炸彈插上了翅膀,實現了發現就可定向消滅。
5、隱形化
外形設計技術與新材料可證武器平台目標變得相對隱形,讓對手被動挨打。
6、電子化
電子化技術讓士兵對武器平台的操作可實現自動化,同樣的平台可節省人力,也就節省了費用。
電子干擾技術可讓對手發現不了目標,具有隱形技術的異曲同工之妙。
7、微型化
將各種武器平台小型化,可讓其寄生於對手的武器平台上,達到破壞對手武器平台的目的。
8、無人自動化
武器平台的人自動化也是微型化的一部分,無人操作即可減少人員的戰損,也可適應於核、生、化武器戰場環境。
9、信息網路化
武器平台的信息網路化(C4IR數據鏈技術等)是當今常規軍事技術發展方面應該大書特書的地方,信息網路技術應用軍事技術,可實現海陸空天各種武器平台及人員互通互聯,使各種武器平台的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將各種武器平台的節點有機地統一起來,將各種戰場資訊實現共享,形成強大的實戰合力。
2003年的美軍伊拉克戰爭,可以說是以上現代常規戰爭軍事技術的集中體現,也是當代一次最經典的常規戰爭。
按目前中國的國情,對比以上現代常規武器裝備技術,中國要在每一方面都做到趕超是不現實的,但我們可在主要的幾個方面著重入手,尋求突破或趕超。
中國常規武器裝備的發展對策:
1、繼續全力發展航天技術
這是所有軍事技術發展的制高點,所有的軍事裝備平台都受制於此一制高點技術。外太空軍事化是我們這個星球上唯一的一處處女地,盡管我們高調不主張外太空軍事化,但如果真是這么想、這么去做,那就大錯特錯了。航天技術是我國目前一項最具有潛力趕超美國的地方,不要說趕超它,只要不輸給它,只要我們牢牢地搶占這一制高點,美國就是再怎麼軍事超強,它對中國就不敢輕舉妄動。因為航天技術是一切網路戰節點中的制高點,試想,打掉美國的GPS通訊衛星,美軍的一切遠程打擊與精確打擊就會化為泡影。
只做不說,穩扎穩打全力發展中國的航天技術
2、大型常規武器平台建設
我是擁「航母」、「戰略潛艦」、「大型軍機」派,這三大武器平台是常規威懾力量,做為超級大國(你不這樣想,但別就是這么認為的),這三件缺一不可。不求數量多,不求技術多麼先進,首要問題是解決有與無的問題。有了這樣的武器平台,其上述個別技術不先進,我們可以逐步改進與升級,不斷地去完善它。因為在當今信息技術時代,沒有一樣先進的技術可以恆久,以及不可以超越。
如果我們現在就有航母,那怕其整體技術不如美國(要知道,目前美國在役的數條航母的艦體也是幾十年以前建造的),我想,不出10年,其整體技術就會持平,只要有一樣或幾樣技術超越它,就可以與其對抗。
3、信息網路節點打擊技術
我們似乎都神化了2003年的伊拉克美軍信息網路戰。其實信息網路戰也有其致命之處----各個武器平台節點,只要打掉其中的一個或幾個節點,那戰場中的美軍就會成為無頭的蒼蠅,找不到北了。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彈道導彈打航母,反輻射導彈打預警機,激光打衛星、網路黑客等等。所以,我們只要在數項技術上有突破或超越,就可打破網路戰的神話。
其實,美軍的單項武器平台與俄羅斯甚至有的與中國相比未比就有多大優勢,其最大的優勢就是其系統的集成能力。所以根本就不用懼怕美軍的信息網路戰力。
以上提出的是目前首要、重點發展的軍事技術,並不是說其它技術就不開展了,只是在追趕的過程中要有所側重罷了。
做為一個大國,最終我們要實現整體軍事技術的平衡發展,追求系統的整體對抗力,與此同時,必須有幾項或數項搶占制高點的技術,有了制高點,我們才可不受制於人,我們才能做到不盲目跟隨別人,不永遠落後於人。
『拾』 海軍艦艇武器裝備有哪些作用,功能。 急!!!
1、海軍艦抄艇武器有防空、反導襲的作用。例如052C驅逐艦裝備的海紅旗9導彈,就有強大的防空功能,也能反導。是中國艦隊防空的基石。
2、海軍艦艇武器有反潛的作用。反潛魚雷、反潛火箭、直升機、聲納是海軍艦艇的標准配置,綜合在一起,有極強的反潛功效。
3、反艦。在中國艦艇上,反艦主要由導彈來進行。中國艦艇有C801反艦導彈,日炙反艦導彈等。
4、對岸攻擊。主要由現代級驅逐艦上的雙聯裝AK130主炮完成的。該炮對岸攻擊能力堪稱一流。
5、其他功能。例如多功能幹擾器,能幹擾來襲的反艦導彈。
以上這些字,足有200個字了,自己組織一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