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軍事是什麼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軍事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2-24 18:12:37

①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軍事機構及駐軍情況

三國武將官職
大將軍 戰國置,漢因之,金印紫綬,地位因人而異,與三公相上下。漢武帝時起領錄尚書事, 外主征戰,內秉國政,權勢過於丞相。東漢多以貴戚任之,位在三公之上。
司馬 《周記·夏官》記大司馬之屬有軍司馬、輿司馬、行司馬。春秋晉作三軍,每軍別置 司馬。漢宮門及將軍、校尉屬官有司馬。邊郡則設千人司馬,專掌軍事。曹魏公府 及大將軍府設司馬,秩千石,主軍事。
別部司馬 漢制,大將軍屬官有軍司馬,秩比千石。其中別領營屬者稱為別部司 馬,共所率兵士數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從事中郎 漢魏時,三公及將軍府均設從事中郎,職參謀議,為在長史、司馬下。
右部督 全稱為帳下右部督。三國時將軍開府者,其屬官有帳下督一人,第七品。陸遜曾為孫權帳下右部督。
記室 東漢置,諸王、三公及大將軍都設記室令史,掌章表書記文檄。
兵曹掾 東漢太尉屬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於丞相府和大將軍府各置兵曹掾 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驃騎將軍 漢武帝始置,以霍去病為之,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三國均置。
門下督 將帥府屬官。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府均置門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屬 有門下錄事、門吏、門下書吏各一人。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制持節將 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都護 漢宣帝時,置兩域都護,為加官。東漢光武帝時設都護將軍。三國魏沿置。蜀有中都護、 行都護之號,職權如大都督,總領內外諸軍事。吳設左右都護,盡護諸軍。
鎮軍大將軍 位在大將軍之下,第二品,不常置。兩漢均設有大將軍之職,位比三公。大將軍之 上加各種名號者,東漢三國逐漸增多,三國均設此官。
車騎將軍 漢制,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地位相當於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 衛,掌宮衛。第二品。
衛將軍 漢文帝始置,位亞三司,第二品。在將軍中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
輔國大將軍 後漢時期設立的高級將軍位,位在「四鎮」大將軍之上。
鎮軍大將軍 位在大將軍之下,第二品,不常置。兩漢均設有大將軍之職,位比三公。大將軍之 上加各種名號者,東漢三國逐漸增多,三國均設此官。
鎮軍將軍 秩位次於鎮軍大將軍,第三品。
征東將軍 魏因漢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資深者為大將軍。
征北將軍 魏因漢置,秩二千石,第二品。魏文帝時位次三公,吳蜀亦置。
征南將軍 魏因漢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資深者為大將軍。
征西將軍 東漢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資深者為大將軍。
鎮東將軍 第二品,位次四征將軍,領兵如征東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
鎮北將軍 第二品,位次四征將軍,領兵如征北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
鎮南將軍 第二品,位次四征將軍,領兵如征南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
鎮西將軍 第二品,位次四征將軍,領兵如征西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
左將軍 漢有左將軍,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綬,掌京師兵衛及戍守邊隘,討伐四夷。平時 加諸吏,給事中等號,則得以宿衛皇帝,參與中朝朝議,決定國家大事,若領尚書事就 負責實際政務。魏時為第三品。
右將軍 漢有此職,金印紫綬,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諸吏、給事中等號則得以宿衛皇帝、 參與中朝議、決定軍國大事,再領尚書事則負責實際政務。魏時為第三品,有官屬。
前將軍 三國時常設的高級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位次於九卿,而高於其他臨時設 置的雜號將軍。三國時品級下降,為第三品。開府治事,屬官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等。
橫江將軍 三國時僅吳置。以魯肅任之,鎮守沿江轄地,用以橫掃來犯之敵,故名。
護軍將軍 秦置護軍都尉,漢因之,陳平曾任此職,盡護諸將。漢武帝時屬大司馬。建安12年改 護軍為中護軍。魏亦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軍。資重者為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護軍。
安南將軍 四安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三品,掌征伐。
安東將軍 四安將軍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吳有置,蜀無。
平南將軍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西將軍 魏時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征虜將軍 魏沿漢制,第三品。吳蜀亦置。
後將軍 東漢雜號將軍甚多,有以前、後、左、右名之者。魏時為第三品。
武衛將軍 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衛中郎將。曹丕改為武衛將軍,許褚任之,都督中軍宿衛禁 兵。吳亦置,典宿衛。
奮武將軍 漢末,曹操、呂布曾任是官。三國時魏吳有置,蜀未見。
奮威將軍 西漢始置。三國均置,第四品。
建威將軍 曹魏置,第四品。吳蜀亦置。
振威將軍 東漢雜號將軍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軍祭酒 即軍師祭酒,陳壽撰《三國志》避晉景帝司馬師諱,改為軍祭酒。魏時為第五品。

② 三國兩晉南北朝軍事思想概貌及其特色是什麼

以公元190年關東州郡起兵討伐董卓為標志,中國進入分裂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魏、蜀、吳三國在群雄混戰中脫穎而出。其後,魏國權臣司馬氏滅蜀,代魏,滅吳,最終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西晉王朝。37年後,國家再次發生動亂,形成北方匈奴、鮮卑、羯、氏、羌和漢族建立的十六國同南方東晉漢族政權的對峙局面。繼而演變為南北朝,即南朝宋、齊,梁、陳等漢族建立的王朝,和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東魏北齊和西魏北周。此後,北周滅北齊,隋文帝代周。到589年隋滅陳,這個分裂動亂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遂宣告結束,前後凡400年。

三國兩晉南北朝處在秦漢和隋唐兩個大一統的歷史時期之間。這一時期,民族關系、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具有許多全新的特點。在民族關繫上。從東漢末年起,北方和西北邊境上的匈奴、鮮卑、揭、氏、羌大舉遷人中國北方,在與漢族地主的斗爭中,逐漸形成了以少數民族漢化為中心的民族融合。同時,北方漢族大批遷徙到南方.加速了南方經濟的開發,造就了對抗北方政權的基礎。人口大遷徙、民族大融合是這個時代的鮮明特點。在封建關系方面,兩漢盛行的奴婢已不多見,宗族中外來客的數量急劇膨脹,使封建租佃關繫上升為時代主流。客的涌現,又使國家控制的戶口急劇下降,國力削弱,而封建主的力量卻日益雄厚。加上自給自足的田莊經濟盛行,這就為封建割據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在政治生活方面,東漢以來的世家大族蛻變為士族,他們不僅壟斷文化,還享有政治、經濟特權,極力謀取本宗族集團的政治、經濟、軍事利益,成為分裂割據的階級根源。各國國體依然是中央集權制,但政體則轉化為貴族專政。兩者的矛盾,表現為朝廷與地方勢力磨擦不斷,內亂和改朝換代頻繁。

大量的社會矛盾無法通過政治手段解決,不得不付諸戰爭,於是軍事成為重要的社會實踐。這一時期軍事實踐具有鮮明的特點。一是戰爭頻仍,南北對峙。崛起的各種勢力之繁,建立的王朝之多,此興彼滅之迅速,各時期政治軍事態勢之復雜多變,使這個時代成了中國歷史上最「亂」的時代,記載其興替的正史在24史中佔11史,加上《後漢書》、(隋書》的有關部分,多達13史。據記載,這400年間爆發戰爭605次,是戰爭頻率最高的時期。二是軍事重權往往掌握在權臣手中。兩晉南朝高門士族出身的權臣經常執掌一國或一方軍事大權,與皇權產生尖銳矛盾,釀成禍亂之源。三是水軍和騎兵進入大發展時期。南方以水軍見長,北方以騎兵見長。特色兵種的發展,是形成南北對峙的重要軍事原因。四是戰略戰術水平有質的提高。關心時務、研究戰爭大略的人越來越多。北有曹操、司馬懿、二苟、郭嘉、劉曄、杜預、張賓、王猛、崔浩之輩,南為周瑜、魯肅。陸遜、謝玄之徒。諸葛亮、羊枯等人更以數言定天下大計,引導了歷史的走向。水戰戰術、騎戰戰術、步騎聯合和水陸聯合戰術都有很大的發展。諸葛亮的八陣圖則攀上了冷兵器時代陣法的高峰。

上述軍事實踐是軍事思想的根源,同時,當時社會思潮的大變動也給予軍事思想以重要的影響。東漢末年,占據統治地位的經學陷入困境。至三國兩晉南北朝,思想界沖破經學的牢籠,繼春秋戰國之後,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百家爭鳴。王充、仲長統的社會批判思潮首先登場,隨著漢末兵爭年代的到來,法家思想大受寵愛,所謂「魏武好法術,而天下貴刑名」(《晉書》卷17《傅玄列傳》)。魏亞始以後,以儒釋道,興起玄學。在司馬氏同曹氏集團殘酷斗爭中,許多避禍者口談玄遠,「手揮五弦,月送歸鴻」,形成盛行於兩晉的玄學。玄學深入探討了宇宙本原,於古代哲學的發展不無貢獻,但也出現空談誤國的流弊。南北朝以後,玄學不能自立,依附於儒學和佛學。儒學由於以倫理和政治為軸心,有益於實用,再次占據思想界的主體地位。而宣揚普渡眾生、死後進入極樂世界的佛學也十分興盛,在思想界有重要影響。於是,以儒法為主體、佛道為兩翼的中國傳統文化架構顯出雛形。這個時代,思想界給予軍事思想以重大影響的,主要是法家和儒家,玄學和佛道對軍事思想的影響則是有限的和消極的。

③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什麼

三國兩晉南北朝簡介如下:

1、三國是指魏蜀吳三國,三國是中國的一個歷史時期回。三國是繼東漢而出答現的時代稱號,由於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於220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0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2、兩晉是指西晉和東晉,西晉為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王朝之一,兩晉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其中東晉屬於六朝之一。

3、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

(3)三國兩晉南北朝的軍事是什麼擴展閱讀: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2010年1月1日由華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龔勛。本書主要講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近百則鮮活生動的小故事。

內容大致分為赤壁之戰、司馬昭之心、竹林七賢、陳後主亡國……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譜寫了多少精彩動人的歷史故事,造就了多少影響後世的歷史人物。《三國兩晉南北朝》通過大圖美繪的全新形式,讓孩子充分認識和理解中華民族的發展軌跡和偉大智慧。

④ 三國兩晉南北朝包括那幾個時期

包括三國時期(220--280),西晉時期(280--316),東晉十六國時期(304--439),南北朝時期(420--589)

三國和兩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魏:220-265
蜀:221-263
吳:222-280
晉:西晉:265-316
東晉:317-420
十六國: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420-479
齊:479-502
梁:502-557
陳:557-589
北朝:北魏:386-534
東魏:534-550
北齊:550-557
西魏:535-557
北周:557-581

三國和兩晉南北朝時期,封建國家大分裂,民族融合迅速發展,江南地區迅速開發為本單元的突出特點,也是本單元學習的重點。士族的形成與發展,宗教盛行也是本單元的突出特點。

三國和兩晉。東漢末年,各軍事集團割據混戰,社會動盪,國家分裂,這種局面實質上是東漢以來豪強地主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曹操勢力逐漸強大,一度統一北方,但赤壁戰敗,統一中國的企圖未能實現,孫、劉勢力發展,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時期,各國都注意發展經濟。西晉曾一度統一,但因各種矛盾尖銳復雜,又迅速滅亡。東晉偏安江南,與內遷各族建立的政權對峙。前秦曾一度統一北方,並想進而統一中國,但淝水戰敗,統一願望再度落空。

南北朝,東晉之後,南方四朝相互更替,史稱南朝。南朝時,由於南北人民的共同開發,江南經濟有了較大發展,開始趕上北方。但政治上,則在地主階級中形成了士族制度,它們在政治上、經濟上都享有特權,極端腐朽。而此時的北方,繼前秦統一失敗後,北魏又曾一度統一北方。此後北方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適應了這一趨勢,並使北方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後來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不久,東魏、西魏又分別為北齊和北周所取代。北周又一度統一北方,為以後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文化。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民族大融合,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江南的開發,我國的科技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在不少領域取得領先世界的成就,出現了祖沖之、賈思勰等著名科學家和傑出的文學藝術家。與此同時,佛教盛行,對當時的社會生活、思想文化及以後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傑出的無神論者范縝。

1.怎樣認識三國鼎立的局面

三國鼎立的社會根源。首先是東漢以來世家豪族勢力的膨脹,使政治分裂傾向日益加劇,其次是南方得到開發,孫劉兩集團的經濟實力日趨雄厚,而北方生產遭到破壞,曹魏時雖有恢復,也未超過兩方的水平,因而在全國形成三個經濟實力相對平衡的區域,為分立提供了物質基礎。再次是魏、蜀、吳之間也形成軍事實力的某種均衡,彼此都無力消滅對方。因而導致三國鼎立。

這種局面雖然仍屬於政治上的分裂,但與東漢末年相比,卻是一個歷史的進步。三國是在各自統治范圍內的統一,這種局部統一較之東漢末年眾多軍閥割據混戰是一進步,它給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相對安全的環境,各國統治者又都重視發展生產,為全國的再次統一奠定了基礎。

2.西晉短期滅亡的原因

西晉統治短暫的原因主要有:①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皇權的斗爭,使生產遭受嚴重破壞,也削弱了自身的統治力量。②內遷的各族受西晉統治階級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民族矛盾尖銳,流民起義打擊了西晉統治。③匈奴貴族借機反晉,攻佔西晉都城洛陽,又攻佔長安,俘虜西晉皇帝,直接導致西晉滅亡。所以,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是造成西晉短命而亡的三大矛盾,其中,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了其他兩個矛盾。

3.士族制度

士族制度是魏晉南朝時期的一種特殊的歷史現象。對這種現象要從三個方面來把握:①士族的興衰:魏晉以來,形成士族制度;東晉時得到充分發展;東晉南朝時士族勢力很大;南朝末年,南方士族的勢力逐漸衰落。②士族的特殊地位:經濟上佔有很多的土地和勞動力;政治上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世代擔任重要的官職;文化上崇尚清談,占據高級文官職位。③士族的腐朽性:注重門第和身份的高低;不學無術,生活腐化。

士族制度經歷了以下四個演變過程:①魏晉以來形成。②東晉時期得到充分發展,東晉南朝時勢力很大。③南朝末年,南方士族的勢力逐漸衰落。④隋唐科舉制度的沖擊,到唐末農民起義時消亡。

4.關於北魏孝文帝改革問題

①改革的背景: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後,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響,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面對這種情況,為了加強對各族人民的統治,北魏孝文帝接受漢族地主的建議,實行改革。

②改革的主要內容:可分為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經濟上,實行均田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種形式,政府把一些荒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這對社會秩序安定,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政治上,遷都洛陽和採用漢族統治階級的政治制度,這兩項措施均有利於北魏對黃河流域的控制。文化上,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孝文帝下令鮮卑族採用漢姓,改穿漢服,學說漢話,提倡同漢族通婚,這就從姓氏、服裝、語言、婚姻等方面清除了鮮卑族和漢族的隔閡,達到鮮卑族和漢族進一步融合的目的。

③改革的歷史作用。歷史作用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另一方面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5.南北朝時佛教的盛行

佛教盛行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對這一現象,應注重從以下方面分析:

①佛教盛行的原因:佛教自西漢末傳入我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興盛起來,其原因有:第一、社會動盪不安,長期的戰亂給人民帶來無窮災難,為佛教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第二,佛教本身有很大的欺騙性,佛教所宣傳的「生死輪回」、「因果報應」的思想,把人們的眼光從痛苦的現實轉移到無法驗證的來世幸福上,很容易欺騙和麻痹廣大勞動人民。第三,統治階級的提倡支持。

②佛教興盛的表現:信奉佛教的人很多,上至皇帝、王公、貴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佛寺遍布各地,僧尼眾多;佛教寺院在政治、經濟上有很大勢力。

③佛教的影響:同佛教有關的建築和石窟藝術得到迅速發展;佛教沒有解脫人民的災難,反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出現了反佛教的斗爭,以范縝最為突出。范縝的《神滅論》揭穿了統治階級利用佛教進行的欺騙。

6.如何理解和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是魏晉南北朝歷史的突出特點之一。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間的自然融合,民族差異和民族隔閡的消除,是民族間經濟、文化以及生活習慣密切聯系的結果。民族融合的過程,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就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是歷史的進步。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形式途徑為:①民族遷徙:魏晉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內遷,他們在北方各地和漢族人民雜居相處。②聯合斗爭:西晉末年統治者對各族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十六國時期的連年戰亂,北方經濟破壞,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聯合起來,共同斗爭,從而使民族之間聯系更加密切。③友好往來:魏晉以來,我國北方出現過幾次統一局面,在和平的環境中,各民族人民頻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進程進一步加快;在戰亂期間,這種交往也始終未斷。④各族間的征戰,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打破了各族原有的部落組織,有利於民族融合。⑤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漢化政策,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

⑤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指哪些國家

三國:
魏(年-265年)
蜀(221年-263年)
吳(222年/229年-280年)
兩晉:
西晉(266年-316年)
東晉(317年-420年)
南北朝:
南朝:
宋(420年-479年)
齊(479年-502年)
梁(502年-557年)
陳(557年-589年)
北朝:
北魏(386年-534年)
東魏(534年-550年)
北齊(550年-577年)
西魏(535年-556年)
北周(557年-581年)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東漢滅亡到隋唐重新統一之間的大分裂時代
三國就是魏蜀吳,知道《三國演義》的話應該就對這三個國家不陌生。
兩晉就是司馬懿孫子司馬炎建立的朝代,俗稱「三家歸晉」。
不過西晉底氣不足,統治者不給力,結果出現「八王之亂」,導致西晉短暫統一之後又迅速陷入分裂。隨著西晉國力衰落、各地軍閥混戰,內遷的少數民族乘機在中原地區建立割據政權,最終匈奴人建立的漢帝國滅亡了西晉。
西晉滅亡後,藩王(琅琊王司馬睿)逃到南方重建王朝,成為第一個割據地方的中原政權。
另外,東晉龜縮到江南的同時,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統稱為五胡)彼此混戰,建立了眾多割據政權,前代史家著《十六國春秋》,因此這一時期被稱為五胡十六國。
五胡:匈奴、羯、氐、羌、鮮卑。
十六國:漢/前趙(匈奴)、後趙(羯)、前涼(漢)、成/漢(巴氐)、前燕(鮮卑)、前秦(氐)、後秦(羌)、西秦(鮮卑)、後燕(鮮卑)、後涼(氐)、南涼(鮮卑)、北涼(匈奴)、西涼(漢)、南燕(鮮卑)、北燕(漢)、夏(匈奴)。

東晉晚期江浙地區發生了五斗米道起義,起義領袖孫恩洗劫了世家大族聚居的會稽地區,對東晉造成巨大的傷害。不久,荊州地區擁有強大勢力的桓玄起兵造反,幾乎毀滅東晉。
最終,在鎮壓孫恩起義、擊敗桓玄叛亂過程中,北府兵領袖劉裕崛起,逐步掌握了東晉的軍政大權。此後,劉裕北伐滅亡南燕、後秦,鎮壓了孫恩余部盧循等,最終依靠軍功篡奪了東晉王朝,建立了宋帝國(和後來趙匡胤建立的宋王朝沒有關系)。

同一時間,在長城北邊的今天內蒙古南部、山西北部的鮮卑人崛起,其領袖拓跋珪建立北魏,並滅亡了割據河北的後燕。到拓跋珪的孫子拓跋燾時期,北魏先後滅亡後燕余部北燕、夏、北涼等北方割據勢力,統一北方。
於是以劉裕建立的宋和拓跋珪建立的北魏對峙為標准,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

這一時期戰事頻繁,這導致軍功貴族崛起。
在南方,軍功貴族利用軍事實力起兵造反奪取政權成為常態。
劉宋時期,劉裕建立了由王子領兵坐鎮地方的傳統。結果劉宋五十多年歷史中,藩王屢屢反叛,以至於後期皇帝上台誅殺兄弟子侄成為傳統。
劉宋後期,禁軍將領蕭道成在鎮壓藩王叛亂過程中掌握軍政大權,最終篡位建立齊國。蕭道成和兒子蕭賾都是軍事將領出身,能夠牢牢掌握政權。但他們死後軍權落入蕭道成侄子蕭鸞手中,蕭賾遺囑由蕭鸞輔政。結果沒幾年蕭鸞就弒殺了蕭賾的兒子自己當皇帝。
蕭鸞死後,鎮守地方的蕭衍起兵造反,最終滅齊建梁,齊成為南朝最短命的王朝。
蕭衍時期是南朝最繁榮的時期,並在對北方戰爭中一度占據優勢。但是蕭衍後期日漸昏聵,任用奸佞、不注重培養軍事人才,導致國家衰落。最終,在北方造反失敗投降南朝的侯景起兵攻陷建康,幾乎滅亡梁。蕭衍起初也效仿劉裕讓兒子們坐鎮地方掌握軍隊,他在世的時候還算穩定,但侯景之亂時卻沒有一個兒子回來救援。蕭衍死後,他的兒子蕭繹等卻出兵進攻侯景,奪回建康。於是蕭繹在江陵稱帝,而派部下王僧辯、陳霸先控制建康。
不久,北周奪取益州地區,並突襲江陵。蕭繹主力來不及趕回,被北周擊敗。於是陳霸先在建康襲殺王僧辯,自立為帝建立陳朝。為了在道義上打擊陳霸先,北周在江陵擁立蕭衍的孫子蕭詧為帝,重建梁朝,史稱西梁。
陳霸先的兒子當初留在江陵,在蕭繹被北周滅亡時一起做了俘虜。所以陳霸先去世時,掌握軍權侄子陳蒨繼位。北周打算送回俘虜的陳霸先兒子陳昌,引發陳朝內亂。於是陳蒨派部下將其截殺。
陳蒨去世後,掌握軍權的弟弟陳頊如法炮製,弒殺了陳蒨的兒子陳伯宗後自立為帝。此時北方發生戰亂,陳朝乘機北伐,但最終被北周擊敗。不久陳頊去世,皇位由昏庸的陳後主陳叔寶繼承。

在南方皇位更迭頻繁的時候,北方相對穩定,北魏王朝統治中原地區百餘年時間(南朝統治時間最長的劉宋也只有59年)。其中,孝文帝拓跋宏主持了鮮卑漢化改革,鮮卑人全面漢化,他自己也把名字改成了元宏,並將首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了洛陽。
但是孝文帝改革之後北魏上層陷入分裂,中央的世襲貴族和北方邊地的軍功貴族逐漸對立。於是爆發「六鎮起義」,北魏統治遭受致命打擊。鎮壓起義過程中,地方軍事貴族爾朱榮崛起,他利用北魏中央內亂的機會攻入洛陽掌握了政權。
此後他鎮壓了其他地區軍事力量的叛亂,擊退了梁朝蕭衍的入侵,重新穩定了北方統治。但是在他准備篡位時卻被皇帝謀殺。於是爾朱榮集團分裂,其兄弟子侄各自為政,北方陷入大混亂。
爾朱榮的部下高歡乘機在山西起兵,他迅速擊敗了爾朱氏,控制了黃河下游地區,掌握了北魏朝廷。這時爾朱氏的部下賀拔岳割據關中,其弟賀拔勝割據荊州,與高歡形成對峙。
此後,高歡說服賀拔岳部下侯莫陳悅投降,並利用他暗殺了賀拔岳。同時高歡聯合梁朝進攻賀拔勝,最終賀拔勝戰敗投降了蕭衍。
正當高歡以為天下已經安定時,賀拔岳部下宇文泰重新整合了賀拔岳余部,擊敗了侯莫陳悅,重新割據關中。
與此同時,北魏孝武帝元修起兵討伐高歡,但被其擊敗,元修西逃投奔宇文泰。於是高歡擁立宗室元善見為帝。不久,因為元修不安於被宇文泰控制,於是宇文泰以其與妹妹通姦亂倫的罪名處死,改立宗室元寶炬為帝。
至此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東魏、西魏、南梁,可以說是三國之後的後三國。
此後,高歡入侵關中,宇文泰幾乎亡國,但宇文泰利用地形優勢大敗高歡。不久宇文泰反擊攻入河南地區,但高歡利用優勢兵力又大破宇文泰。此後雙方形成對峙。
高歡死後長子高澄繼任,他鎮壓了叛亂的侯景,但不久被奴僕謀殺,高歡次子高洋繼任。高洋繼任不久就廢掉了元善見自立為帝,建立北齊。
高洋死後北齊陷入幼帝繼位,皇叔篡位的循環模式。在皇族內斗中北齊逐漸衰落,最終被北周所滅。
宇文泰在抗住了高歡的入侵後開始在關中實行均田制、府兵制等,逐漸壯大了國力。同時他還建立了以八大上柱國為核心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
此後,侯景在江南叛亂大鬧梁朝。宇文泰乘機吞並了益州、荊州地區,一躍成為三國之中最強的一個。
宇文泰死後其侄子宇文護掌權。他逼迫元寶炬的孫子元廓退位,由宇文泰的嫡子宇文覺為帝。但不久宇文覺不滿宇文護專權,於是宇文護謀弒了宇文覺,改立宇文泰的長子宇文毓為帝。但宇文毓也不安於當傀儡,宇文護又將去謀害,改立宇文泰小兒子宇文邕為帝。
宇文邕吸取了前任教訓,小心謹慎的奉承巴結宇文護,使得宇文護放鬆了警惕,安穩的當了12皇帝。但是宇文邕並不想當一輩子傀儡,所以572年,宇文邕和弟弟宇文直在皇宮中謀殺了宇文護。自此宇文邕終於掌握大權。
親政後宇文邕開始東征滅齊,並最終在577年滅北齊統一北方。
但是在578年,宇文邕病死於北伐突厥的路上,其子宇文贇繼位。宇文贇和被滅亡的北齊後主高緯一樣是個酷愛女色的昏君,他光皇後就立了五個。因為縱欲過度,宇文贇在位不到兩年就去世。
繼位的宇文闡才七歲,於是由外戚楊堅掌握政權。楊堅利用掌權的機會處死了宇文泰的子孫,消滅了與自己關系不和的地方將領,不到一年他就篡位為帝,建立隋朝。
公元589年,楊堅派兒子楊廣掛帥南征滅亡陳朝。至此,自西晉以來兩百多年的亂世得以結束。

⑥ 簡述三國兩晉南北朝三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 交戰雙方:東晉VS前秦 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內以少勝多的戰役 對整個中國的容歷史走向有著決定性意義 當時中國南北對持 北方的前秦帝國在天王苻堅的領導下已經統一 只有西域還真沒有納入版圖 苻堅派出大將呂光帶走精兵10萬攻打西域 同時調動秦國100萬軍隊攻打南方的東晉 東晉當時的國力相對秦國弱很多 因此在長江北岸秦國一路勢如破竹 一直打到長江邊上 鄰近當時的東晉都城建業(今南京) 在東晉名臣謝安等人的指揮下 利用秦國軍隊「勢雖大,卻人心不和」 苻堅輕敵的弱點 僅以8萬北府兵打敗秦國先頭部隊 斬殺秦國先鋒主將符融 秦國兵士本無心打仗 加上主將被殺 頓時四散奔逃 秦天王苻堅在後親自督軍也擋不住如潮水退卻的秦兵 無奈逃走 後來被叛將姚萇斬殺 這場戰役使得占絕對優勢的前秦帝國土崩瓦解北方又從新回到前秦統一之前的混亂的局面 先後建立後燕 西燕 後秦 翟魏 夏 等國家 也為之後的北魏崛起提供了機會 東晉收復了江北大片失地 換來了40年的和平 為江南大發展提供了相對和平的環境

⑦ 三國兩晉南北朝有哪些戰爭

規模大的是
三國時期:
曹操袁紹河北爭奪的 官渡之戰
三分天下的 赤壁之戰
蜀漢勢力嚴重削弱的 夷陵之戰
諸葛亮執政後,姜維掌權後 對魏多年的北伐戰爭
司馬氏掌權後 對蜀漢政權的滅國戰爭
晉朝對吳國的滅國戰爭

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大分裂時期,幾乎年年都有戰爭,很少有和平時期,可以大致分為以下的歸類。
兩晉時期:
西晉:
周處等人對氐人的平定叛亂戰爭,勝利
八王之亂:由賈南風開頭,對中央權力爭奪戰,八個親王相繼參與的戰爭,全部
死於非命。

氐人李特帥流民入蜀,不堪晉朝高壓統治,叛亂,揭起了異民族對晉朝反叛的狂潮。
匈奴劉淵對西晉的滅國戰爭,西晉滅國。
羯人石勒反叛前趙政權,對前趙滅國戰爭。

東晉:
東晉祖逖北伐戰爭,收復淮河附近大量失地。
漢人冉閔發動漢人對羯人,匈奴人實行種族屠殺。
前燕鮮卑人慕容恪發動對冉閔的冉魏政權的滅國戰爭。

東晉桓溫對成漢政權發動滅國戰爭。
桓溫三次北伐,除了第一次取得立威戰功外,而後兩次幾乎慘敗。

氐人苻堅依靠王猛等能人使前秦崛起,發動統一北方的大規模戰爭,前燕,前涼滅國。
前秦發動對東晉滅國戰爭,在淝水戰敗,史稱淝水之戰。

鮮卑人慕容垂對前秦發動戰爭,復國建立後燕,一統山東(崤山),華北。
羌人姚萇對前秦發動滅國戰爭,建立後秦。

東晉天師道孫恩,盧循利用道教煽動三吳之地叛亂,而後席捲整個江南,華南地區,劉裕等人平定叛亂,東晉國力大為衰弱。
桓溫幼子桓玄廢晉帝,自立為帝,當權不到100天即為各路勤王軍擊敗。

東晉劉裕發動對南燕的滅國戰爭。
北魏拓跋珪發動對後燕的滅國戰爭,自「參合之戰」後,後燕漸漸衰落,最終被北燕取代,滅國。
西北地區,後秦,後涼,南涼,北涼,西涼,或取代,或並存,而且還有滅國後再建國的事情發生,錯綜復雜,期間每一年都有相互混戰的兼並戰爭。
東晉劉裕發動對後秦的滅國戰爭。
劉裕廢掉晉帝,建立宋朝。

北魏拓跋嗣對南宋劉義符發動第一次南北大戰,北魏疆界向南推進三百里。
南宋劉義隆對北魏拓跋燾發動第二次南北大戰,初期勝利,後期慘敗。

南北朝時期:

北魏逐步發動統一華北,西北的戰爭,在對北涼實行滅國戰爭後,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
南宋劉義隆對北魏拓跋燾 發動第三次南北大戰,慘敗。
南宋劉義隆對北魏拓跋燾 發動第四次南北大戰,慘敗。
南宋皇室各成員為了爭奪地位相互混戰。
南宋劉彧對北魏拓跋弘 發動第五次南北大戰,慘敗。

蕭道成殺掉宋帝,建立齊朝。
南齊與北魏相互發起第六七八次南北大戰,各有勝負。

蕭衍襄陽起兵,顛覆南齊,建立南梁。

北魏六鎮起兵,鮮卑軍人階層發動對漢化的中央軍事叛亂。先後經歷破六韓拔陵,葛榮,爾朱榮,高歡四次軍事力量轉移。

南梁蕭衍趁北魏內亂遣陳慶之北伐收復中原失地,隨後北魏奪回。

高歡,宇文泰分裂北魏為東西二魏,兩魏多年混戰。

東魏降將侯景對南梁發動報復性屠殺掠奪的戰亂,江南之地一片廢墟,隨後被王僧辯,陳霸先等人平定。

陳霸先鏟除王僧辯等人,建立陳帝國。

東西二魏被實際操控的高,宇文兩家廢除,建立北周,北齊,北周逐漸取得勝利,北齊滅國。

楊堅取代周帝建立隋朝。

楊堅發動對南陳滅國戰爭,南北朝結束。

PS:我說下,大分裂300多年歷史幾乎每年都有戰爭,因為戰亂太頻繁了,所以很多時候都沒一個像「淝水之戰」那樣響亮的名字,我列出這些大規模的戰爭的時候只是冠之以「某國對某國的滅國戰爭」至於真的叫什麼名字,我估計很多戰爭歷史學家都沒命名。

還有點,這不是我復制粘貼的,是我自己寫的,因為我對東晉南北朝歷史比較有興趣,加上今晚上恰好很無聊,所以寫出來當做打發時間。

有不足之處,敬請指正,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和我交流探討:)

⑧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南北朝,是怎麼回事啊包括在兩晉之中太亂了。。。

說簡單明了一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西周(合)衰落後,版都城東遷,就開權始了東周時代。東周末期,諸侯爭雄,周朝開始分裂(分),後來西邊的秦國比較NB,就把其他六國幹掉,統一天下(合),這就是秦朝。沒幾年,秦朝內亂外患,被劉邦幹掉,建立了漢朝,漢朝衰落後,都城東遷,就開始了東漢時代,東漢末期分裂為魏蜀吳三國(分),後被晉朝統一(合),後來晉朝沒落,開始了東晉時代,這時全國四分五裂(分),以長江劃分南北,北方主要是各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南方主要是承襲中原正統王朝,後來北方有個比較NB的國家叫北周,有個比較NB的人物叫楊堅,帶兵滅了北齊,又滅了南朝最後一個陳,天下歸於隋(合)。
至於後面的,你沒問,我就不說了,打字很累的。。。。。
望採納

⑨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全部資料

魏 (220-265)

東漢末年,宦官專政,外戚爭權,政治腐敗,大姓豪族獨霸經濟,壟斷教育,軍閥殘暴,官吏貪污.民間起義層出不窮,公元184 年,太平清道首領張角率領黃巾軍起義"七州二十八郡同時俱發.""天下響應,京師震動".東漢王朝發動各路大軍鎮壓.在參加鎮壓的隊伍中,騎都尉曹操因軍功突出,戰後被任為濟南相;孫堅因軍功被任為別部司馬;劉備也因軍功被任為安喜縣尉.

在鎮壓黃巾軍後, 全國被地的軍閥所割據,無處不在混戰.
以曹操為宰相的東漢政府統一了中國北部.曹操控制了中央政府.220 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奪得政權,把皇帝劉協趕下寶座,建立魏王朝.

一年後,以皇族自居的劉備在四川建立蜀漢王朝,又明年,孫權在武昌建立吳王朝.成三國鼎立. 史稱三國

魏武帝 曹操 (155-220)
字 「孟德」 又名 「吉利」,小字阿瞞

三國時魏國的真正創業者,一代奸雄,他通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手段,控制東漢王朝,為其子曹丕代漢建魏,最終平蜀滅吳打下了堅實基礎.

他以權謀,奸詐,殘暴聞名,同時他也是卓有成就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此外,其書法,音樂,圍棋技藝亦接近國手的水平
魏文帝 曹丕 (187~226)

字子桓,三國時魏武帝之子。自幼隨曹操爭戰弓馬純熟,性好文學,博聞強識。是歷代帝王終有名的文學家,作有典論及詩賦函札百餘篇。

漢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兼副丞相。父卒,嗣為丞相。建安二十五年代漢即帝位,在位七年。在位間才取寬仁政策,減少徭役和兵役。排除異己。卒諡文帝。
蜀漢 (211-263)

東漢末年,宦官專政,外戚爭權,政治腐敗,大姓豪族獨霸經濟,壟斷教育,軍閥殘暴,官吏貪污。民間起義層出不窮,公元184 年,太平清道首領張角率領黃巾軍起義"七州二十八郡同時俱發。""天下響應,京師震動"。東漢王朝發動個路大軍鎮壓。在參加鎮壓的隊伍中,騎都尉曹操因軍功突出,戰後被任為濟南相;孫堅因軍功被任為別部司馬;劉備也因軍功被任為安喜縣尉。

在鎮壓黃巾軍後, 全國被地的軍閥所割據,無處不在混戰。以曹操為宰相的東漢政府統一了中國北部。曹操控制了中央政府。220 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奪得政權,把皇帝劉協趕下寶座,建立魏王朝。

一年後,以皇族自居的劉備在四川建立蜀漢王朝,又明年,孫權在武昌建立吳王朝。成三國鼎立。 史稱三國。

劉備以宗室稱帝於蜀,繼承漢統,為三國之一,史稱為蜀漢。凡二主,四十三年。有今四川及雲南、貴州北部、陝西舊漢中府一帶,為魏所滅。

功臣名人

關羽,諸葛亮
漢昭烈帝 劉備 (161-223)

字玄德,河北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為三國蜀漢開國君王。東漢靈帝末年,與關羽、張飛一道討黃巾賊有功,遂為安喜縣尉。密誅曹操不成,潛逃。三顧茅廬始得諸葛亮輔佐。後與孫權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取得益州與漢中,自立為漢中王。二二一年,於成都即位稱帝,國號漢,年號建章。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二,諡號昭烈帝,史稱為劉先主。
關聖帝君

關聖帝君 (? - 219) 名「羽」字雲長,本字長生,三國時河東(今山西解縣)人。為蜀漢大將,輔佐劉備成大業,曾大破曹軍,威震一時。官歷「前將軍」、「漢壽亭侯」,後吳將呂蒙襲破荊州,被殺。諡「壯繆侯」。因其為人忠直仁義,廣受民間崇祀,尊其為「關公」、「關夫子」。歷朝皆有加封,宋時封為「武安王」,明封「協天護國忠義大帝」,清乾隆間詔改其諡為忠義。亦稱為「關帝」、「關聖」、「關聖帝君」、「武聖」。

關羽幼年時,熟讀《左傳》,美髯,人稱「美髯公」。中平元年(184),關羽在家鄉犯法,逃亡到涿郡,時逢劉備在招兵買馬,與其相談,甚為投機,便投到了劉備的旗下。接著他隨劉備和張飛一起轉戰南北,參加數十次大小戰斗,從來都不怕艱難。劉備顛沛流離,他也從無怨言。建安元年(196)劉備投奔曹操後,一次與曹操外出打獵,在眾人散開後,關羽曾要求劉備准他殺掉曹操,劉備沒同意。建安四年(199),劉備反曹,逃至徐州,由關羽鎮守下邳城,代理太守。建安五年(200),曹操攻破徐州,劉備、張飛敗逃後不知去向。關羽為保護劉備的妻子,被逼降曹。曹操對關羽甚為親近,拜為偏將軍。又讓張遼去了解關羽的真正想法,關羽明確地說:「我確實很清楚曹公對我很好,但我曾受過劉將軍的厚恩,曾發誓要同生死,這是不能背叛的。所以我最終還是要去找劉將軍,不過在我走之前一定要立功來報效曹公。」曹操知道後,深感關羽很講義氣,也沒有追究。官渡之戰前,袁紹派大將顏良率軍在白馬攻打曹操的東郡太守劉延,形勢危急。曹操派張遼與關羽為先鋒,前往解救。到了陣前,關羽遠遠望見顏良的麾蓋,即策馬速沖上前,斬顏良首級。大破顏良。曹操知道後,為留下關羽,上表漢獻帝封關於為漢壽亭侯。建安五年(200)底,關羽知道了劉備的下落,即封其所受的賞賜,留書,掛印告辭而去。曹操的部將們都主張追擊關羽,但曹操說:「各為其主,不追了。」

關羽在汝南找到了劉備,又隨劉備轉戰南北,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在赤壁之戰兵敗之後,劉備憑藉關羽,張飛,趙雲的武力,趕在東吳之前,收復了江南諸郡,劉備封關羽為襄陽太守,盪寇將軍。建安十六年(211)劉備入蜀,留諸葛亮與關羽鎮守荊州,約一年後又調諸葛亮等入蜀,獨留關羽坐鎮荊州。

建安二十年春,孫權向劉備要荊州不成,便派呂蒙奪取了長沙,桂陽二郡,並圍攻零郡。同年五月,劉備率軍五萬到荊州,欲奪回二郡,令關羽率兵三萬到益陽。這時,東吳也做好了迎戰的准備,又用計騙降了一直堅守零陵的郝普,佔領零陵郡。東吳大將魯肅也率軍屯益陽。魯肅在益陽時,邀關羽相會,關羽按約將軍隊停與百步之外,只帶二三各隨從單刀赴會,並全身而退。

此後東吳一直想攻佔荊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稱漢中王,認命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符節及斧鉞,古代出兵征討時,天子授給大將以示威信的信物)。七月,關羽不顧來自東吳的威脅,率軍攻打樊城的曹仁。並派人深入曹魏的佔領地區策反,擾亂敵人後方。曹操派大將於禁助戰,關羽借漢水淹曹魏七軍,生擒於禁,威震華夏,曹操打算遷都以避關羽之銳。司馬懿等建議聯合孫權,要孫權從關羽背後襲擊。曹操採用此策。孫權派呂蒙等做好了准備,並在十月出軍,而且將要進攻的戰略告訴曹操。但曹操的謀臣董昭卻認為,應當把東吳的打算泄漏出去,這樣可以讓關羽早日退兵,而且也可以讓關羽和東吳相鬥,曹魏作收魚人之利。曹操命人寫成文字,用箭射到關羽營中。但關羽看到了之後,猶豫不決,又耽誤了時間。

關羽的手下守南郡的太守糜芳,將軍士人平常皆受關羽的輕視感到不滿,孫權派人來誘降,二人便投降了孫權。吳軍以蜀軍將士的家屬為人質,出兵配合曹軍,前後淹擊蜀軍,蜀軍潰敗。

關羽僅帶著少量的隨從向蜀軍控制的上庸撤退,他們日夜兼程,連續數日未休息,十分疲累。在接近蜀境關羽竟被吳軍的一個小將馬忠生擒。關羽被擒後,堅決不降,被東吳斬殺,死時約五十六歲。

關羽失荊州的原因很多,當時丟下東吳這個主要的對手不顧,去進攻曹軍,犯了方向性,戰略性的錯誤。同時諸葛亮的「東和孫吳」的戰略有關。

而關羽的一生,最重情義,誓言。自年輕時投奔劉備,便終生不變初衷,至死不渝。他是我國「義」的典型。

關羽也是唯一被佛,道,儒三家崇拜的神,佛教把他當成是護法。道家儒家把他當成是「忠義」的象徵,尊稱為「關聖帝君」。至今,全國各地的「關帝廟」仍香火鼎盛。
三國蜀漢 諸葛亮(181~234)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少年時父母雙亡,逐隨叔父避亂荊州,隱居於南陽隆中,常自比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人稱「卧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劉備屯兵新野時,徐庶為幕僚,向劉推薦諸葛亮。劉備三訪其廬,諸葛亮才與其相見,並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即占據荊、益二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天下的建議。深得劉備的贊賞,自此成了劉備主要輔佐。後助劉備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曹丕代漢為帝後,劉備也稱帝,諸葛亮出任丞相,總理國家大事,關羽鎮守荊州。

章武三年(223)春,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托後事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助,便給以輔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死而後已!」後主即位,諸葛亮受封武鄉侯,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又兼任益州牧。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

諸葛亮執政後,首先要辦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復與東吳的外交關系。劉備死後,東吳一方面繼續向魏稱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樣對蜀,仍陳大軍於蜀的邊境。諸葛亮派尚書鄧芝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與蜀聯合,與魏斷絕關系。

當時,南中諸郡在劉備東伐之時,受東吳策動而叛亂,嚴重威脅蜀漢後庭。諸葛亮執政後,與東吳恢復邦交,切斷了南中的外援。經過兩年調養,諸葛亮上書後主,決心平定南中叛亂。建興三年(225)春,諸葛亮率大軍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戰爭中,諸葛亮對叛軍首領孟獲採用攻心戰術,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平叛戰斗結束後,諸葛亮吸取「眾建諸侯分其力」的經驗,將南中四郡分為六郡,叛亂中心建寧郡被分得最細,起用大量土著大姓為官吏,達到不留軍隊、不運糧草,又能治理該地的目的;徵調南中「青羌」萬余家入蜀,以其青壯組成騎兵五部,號稱「飛軍」:設立庲降都督,掌管南中軍政。該年十二月,諸葛亮率軍回到成都。

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上《出師表》於後主,率軍至漢中,准備北伐。他先在漢中練兵約一年,然後北攻。魏南安(治甘肅隴西)、天水、安定(治甘肅濟川)三郡當即降蜀。魏明帝親赴長安督戰,以曹真督關右諸軍,採用以防守為主的戰略。蜀軍先揚言要由斜穀道攻取郿縣,並使趙雲、鄧芝率一軍據箕谷(今陝西褒城西北)為疑軍,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參軍馬謖領一軍為先鋒,駐街亭。馬謖揮不當,大敗於魏軍,丟失街亭。蜀軍失去前進的據點,只好退回漢中(正史並無「空城計」退司馬懿軍之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上書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身分行丞相之職。

建興六年(228)冬,魏軍三路攻吳,關中空虛。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蜀軍此次出大散關,圍攻陳倉二十餘日不下,糧盡而退。建興七年(229),諸葛亮第三次率軍北伐。蜀軍西向,取魏武都、陰平二郡而回。諸葛亮復任丞相。

在這一時期,諸葛亮與李嚴的矛盾為引人關注的焦點。本來,他們兩人同受劉備託孤,共為輔臣。直到建興四年(226),兩人關系還比較好,諸葛亮在與孟達的信中環稱贊李嚴。但不久,李嚴寫信給諸葛亮,建議利用掌握朝政大權的便利,像曹操那樣進爵封王,接受「九錫」,這樣他也能撈到若干好處。諸葛亮對此非常生氣,在回信中狠狠批評了李嚴一通。不久,諸葛亮在即將伐魏前,調李嚴帶他所轄的二萬軍隊來鎮守漢中。李嚴卻討價還價,要諸葛亮從益州東部劃出五郡設立江州,讓他當江州刺史,致使調動未成。諸葛亮以大局為重,也就妥協了;建興七年,陳震在出使東吳前,專門找諸葛亮匯報李嚴的巧詐問題,特別談到李嚴早年在家鄉為官時的一些劣跡,但沒引起諸葛亮的足夠重視。建興八年(230),曹軍欲三路攻蜀,諸葛亮再次要李嚴帶二萬軍隊到漢中坐鎮,李嚴又討價還價。諸葛亮即做讓步,任命其子為江州都督督軍,接替李嚴調走後的工作,李嚴這才執行調動命令。建興九年(231),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嚴在漢中負責後勤供應,李嚴未及時籌集到糧草,便寫信給諸葛亮說皇上命令退兵。諸葛亮退軍後,他又欺騙朝廷說此次退兵是為了誘敵。當諸葛亮回來後,他又故作驚問:「軍糧已經夠用,為何突然退兵?」於是,諸葛亮在上朝時拿出李嚴的書信為據,與許多將士一道簽名上表,彈劾李嚴,將他免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軍出斜谷,據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與東吳約好同時攻魏。但東吳遲遲不發兵,迄至五月,孫權才派陸遜、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漢囗),進攻襄陽,孫權自己則率大軍圍合肥新城。對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敗東吳。他親率水軍東征,讓西守的司馬懿堅守不戰,讓蜀軍糧盡自退。但當孫權得知魏主的意圖後,認為己方成了主戰場,吃了虧,即令全線撤軍。在西線。諸葛亮鑒於以往的教訓,分兵屯田,打算久駐。這年八月,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於前線,時年五十四歲。蜀軍全線撤軍。諸葛亮在生前留下遺囑:「葬於漢中定軍山,就在山坡中挖一個墳,墳坑可裝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隨葬器物。」

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
張飛字翼德

蜀漢大將,劉備結義三弟,原以宰豬賣酒為生.呂布攻佔徐州後,他駐守汝南,打探兩位兄長的消息.

劉備三顧草盧後,請得諸葛亮相助,於博望坡大敗夏侯敦.曹操親率大軍復仇,劉備便打算撤退.走到當陽時,曹軍到,將劉備軍打散,張飛等保護劉備殺出重圍.曹軍追到長阪橋,張飛單騎出迎,大喝三聲,曹操軍中人人喪膽,曹軍便撤退了.

劉備取西川,派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守荊州.軍師龐統陣亡後,劉備向荊州請援兵.諸葛亮分張飛走陸路,自與趙雲走水路.途中,張飛遇到大敵嚴顏,與其對峙多日.後張飛使出一條計策,詐取走捷徑,用真假張飛敗嚴,使其誠心投降.

關羽被吳都督呂蒙殺後,劉備率大軍報讎.張飛也從巴西領一軍到江州會合,後因鞭打部下,而被其殺.其長子張苞也是蜀漢的武將,助諸葛亮北伐有功,後因追捕敵將趺落溪澗而死.次子張紹是蜀國侍中,與後主一起投降.
趙雲字子龍

蜀漢之將,五虎大將之一.曾經是袁紹和公孫瓚手下,但均未得意.後投劉備,成為與關羽張飛齊名的猛將.

劉備於新野敗給曹操後,劉備與大量民眾一起撤退.劉備命趙雲保護老少,但趙雲與甘夫人糜夫人以及劉備阿斗失散.趙雲奮不顧身,沖入曹軍中,找回甘夫人和阿斗,殺了曹營武將五十多員,並奪得青釭寶劍.

劉備引兵西征益州時,命他守江陵.孫權亦乘機取回孫夫人,趙雲知此事後,即率兵追捕.終於趙雲都追到吳船,他與孫夫人爭辯一番,乘亂奪回阿斗.但吳船將到東吳的國界,趙雲孤掌難鳴,辛得張飛引戰船趕到,與趙雲及阿斗回荊州.

後隨諸葛亮南征北伐表現出眾,後於北伐其間病逝.其子趙統及趙廣亦為蜀漢效力,後隨姜維出征,死於沓中前線.
馬超字孟起

蜀漢大將,五虎大將之一.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後.父親是東漢的征西將軍涼州牧,後曹操以獻帝的名義而被召入許昌,被曹操所斬.

馬騰被斬後,其子馬超決定為父報讎,起盡西涼大軍,正取長安.與曹營大將許褚決戰不分勝負,又殺得曹操割須棄袍.曾經占據了長安及潼關等地,但後來中了賈詡的離間計,與叔父韓遂不和,使曹操反敗為勝.自此馬超就去投靠了漢中太守張魯.

劉備與劉璋反目後,劉備率大軍攻打西川,劉璋與張魯重新結盟.張魯派馬超去攻打葭萌關,劉備急與張飛去守關.馬張二人曾挑燈夜戰,殺得難分難解.劉備知道馬超勇猛,便想收他為將,他派李恢向馬超陳述利害,使馬超投降.

諸葛亮南征時,他被派鎮守陽平關,防止魏國乘虛興兵入川.諸葛亮南征回來後不久病逝,使得諸葛亮在北伐時又少了一位大將.
姜維字伯約

原是魏將,後投蜀漢.諸葛亮北伐時,是諸葛亮的得力助手.諸葛亮死後與蔣琬、費禕等成為蜀國的柱石.

諸葛亮北伐時,與曹真對峙了許久,也不能取勝.姜維向諸葛亮獻上一條計策,詐稱投降蜀漢是迫不得已,願和曹真里應外合.曹真相信姜維,派大將費耀為外合.但可惜,魏兵大敗,將軍費耀身亡.諸葛亮死前,將所編兵書共24編,傳給姜維,希望他可以繼成復興漢室的遺願.

諸葛亮死後,大司馬蔣琬及大將軍費禕一直反對北伐中原.此二人在世時,姜維曾四次北伐,但多無功而回.二人死後至蜀漢滅亡短短十年間,姜維曾五次北伐,使蜀國國力大退.後主投降後,他曾詐降鍾會,希望能復興漢室,但失敗,被亂軍殺死.
吳 (222-280)

東漢末年,宦官專政,外戚爭權,政治腐敗,大姓豪族獨霸經濟,壟斷教育,軍閥殘暴,官吏貪污.民間起義層出不窮,公元184 年,太平清道首領張角率領黃巾軍起義"七州二十八郡同時俱發.""天下響應,京師震動".東漢王朝發動個路大軍鎮壓.在參加鎮壓的隊伍中,騎都尉曹操因軍功突出,戰後被任為濟南相;孫堅因軍功被任為別部司馬;劉備也因軍功被任為安喜縣尉.

在鎮壓黃巾軍後, 全國被地的軍閥所割據,無處不在混戰.
以曹操為宰相的東漢政府統一了中國北部.曹操控制了中央政府.220 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奪得政權,把皇帝劉協趕下寶座,建立魏王朝.

一年後,以皇族自居的劉備在四川建立蜀漢王朝,又明年,孫權在武昌建立吳王朝.成三國鼎立. 史稱三國.

孫吳帝國是三國中最晚滅亡的帝國,盤踞長江東南,又稱東吳.

吳大帝 孫權 (182-252)

孫權字仲謀,三國吳帝國的創建者,孫堅次子。聰明機智十四歲便隨兄長孫策轉戰,參與平定江東,孫策猝亡後,孫權接掌江東。再一代名將周瑜的輔佐下領導東吳在赤壁戰勝曹操。使天下成三國鼎立之勢。北拒曹操,西抗劉備。為一代明主,孫權在外交上能屈身忍辱,以柔克剛,有勾踐之奇,這方面超過了曹操,劉備。

但稱帝後,變得剛愎自用,寵信小人,猜忌群臣,終給身後東吳留下禍根。
周瑜字公謹

東吳水軍都督,為孫策及孫權兩兄弟效力.盧江舒城人,自小與孫策相識,後孫策請他共同收取江東.

他助孫策攻佔了建業及吳會等地,並收得猛將太史慈.自此孫策兵多糧足,手下精兵良將無數.周瑜又向孫策推薦了江東二張-張昭和張弦,幫助孫策治理內政事務.

曹操統一北方後,親率二十萬大軍南下.周瑜與諸葛亮共議破曹之策,兩人都決定以火計燒曹軍戰船.諸葛亮答應借東風以助火攻.周瑜自知計謀不及諸葛亮,屢次想殺他,但都被魯肅阻止.

赤堅之戰後,周瑜大敗曹操,使其威名遠播.周瑜想乘勢攻佔荊州,他用了許多計策攻打江陵,最後大破曹仁於樊城.但諸葛亮始終棋高一著,他用詭計占據了荊州.周瑜又想將孫權之妹嫁給劉備,使其遠離關張等人.不過諸葛亮識破了周瑜的計謀,將計就計,使得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後周瑜於三十六歲的壯年便與世長辭了.
呂蒙字子明

吳將,為孫策及孫權兩代效力.是繼魯肅之後,東吳第三代都督.

呂蒙原本只是一武夫,後來經孫權和魯肅的激勵,發奮讀書.三日後魯肅來探望他,與他談話的時候,覺得呂蒙已經變得有學問,贊他說已經不是以前的呂蒙了.所以,有吳下阿蒙的成語.

他升任都督後,所有軍事上的問題,孫權都向他請教.曹操派滿寵為使,要求一同進攻荊州.呂蒙便覺得這是收回荊州的大好時機,所以便請求出兵.後來,他與陸遜合謀收復了荊州,殺了守將關羽,使其威名遠播.後於一場酒宴中暴斃死亡.
陸遜字伯言

吳將,是孫策的女婿,後為東吳放力.赤壁之戰時,被孫權任命為先鋒,與太史慈合組一軍破敵.

呂蒙殺死關羽後,劉備率大軍伐吳,吳軍連連戰敗,孫權心中甚憂.闞澤向孫權推薦陸遜為督抗蜀.孫權即命為輔國將軍,指揮軍隊抵敵.後陸遜於猇亭火燒劉備軍營七百里,還回頭擊敗乘機入侵的魏軍,使孫權對他敬佩萬分.後更封為大都督.

諸葛亮北伐勝仗,派人往東吳使孫權同時出征魏國.孫權便以陸遜為上將軍,並同朱桓等人出征.魏帝曹睿派曹休迎戰,但曹休聽從詐降的周魴的計謀,引兵出戰,使陸遜有機可乘,殺得魏軍大敗.曹休回洛陽後亦傷重身亡.陸遜死後,其子陸抗也為吳國效力,但被吳末帝以私通敵人為罪被斬.

閱讀全文

與三國兩晉南北朝的軍事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