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奧匈軍事實力

奧匈軍事實力

發布時間:2021-02-24 17:22:15

⑴ 稱雄歐洲的奧匈帝國有多強

奧匈帝國,是歐洲歷史上一個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國家,曾稱雄歐亞大陸,是歐洲首屈一指的大國。一戰前,盡管奧匈帝國的霸主地位已經滑落,但實力仍然不可小視。作為一戰中德國最值得信賴的盟友,作為唯一能和德國並肩作戰的世界大國,奧匈帝國實力真不錯。不是一戰被瓦解,或許二戰德國就不會找義大利這個坑貨了。

不過由於奧匈帝國內部混亂,民族眾多,造成了奧匈帝國大而不強。雖然擁有比德國、法國還好的底子,但一直干不過德法,不過和德法相差也不是太遠,妥妥的世界第六強國。單看從奧匈帝國分裂出的那些國家,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大部),其實力可見一斑。在此心疼哈布斯堡家族一秒鍾。

⑵ 一戰的奧匈帝國實力怎麼樣

奧匈帝國是1867年至1918年間的一個中歐的「二元君主國」(Dual-Monarchic Union)、「共主邦聯國家」。在這段時間里,匈牙利王國與奧地利帝國組成聯盟,這個聯盟的全稱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的王冠領地」。在這情況下,匈牙利國王與奧地利皇帝均是同一個人(Franz·Joseph)。
政治情況
匈牙利對內享有一定程度地於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等享有自治權;對外事務方面(外交和國防)則與奧地利一樣,統一由帝國中央政府處理,其實就是奧地利帝國和他的殖民地匈牙利妥協的產物,此國在奧地利帝國時期就是西方列強之一,歐洲五強之一(其他四個是:大英帝國,法蘭西,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
軍事力量
奧匈帝國分成帝國國防軍和地方部隊,總動員過後,地方部隊被合並入帝國國防軍,一方面帝國國防軍的軍官從來沒有帶過這么多的軍隊,變得不知所措,另一方 面,2者缺乏協調性,中後期n多嘩變,所以個人認為奧匈帝國實在不能說是高戰鬥力。俄軍的高傷亡率不能說都是德軍造成的,而是前期(抑或整個戰爭期間)實 在裝備太差!當想像一下,3分之一沒有步槍的軍隊和奧匈帝國作戰,再打輸的話實在說不過去了!原本打算奪取俄軍第9集團軍補給物資的奧匈帝國第2集團軍發 現對方居然少得可憐。而且你看要不是俄軍自顧自的到處打劫,而是能夠一鼓作氣攻克賽姆加隘口,奧匈帝國根本等不到德國的援軍就完了 。
奧匈第一次出兵30萬進攻塞爾維亞,被20萬(總兵力35萬)打得大敗而歸,奧匈軍損失20萬.第二次,奧匈又調集60萬人進攻塞爾維亞,塞軍40萬迎戰,60萬奧軍損兵30萬,差點就全軍覆沒

⑶ 一戰時期奧匈帝國的軍力怎麼樣

奧匈在一戰之前也算個准強國,侵華八國聯軍中就有它。維也納的軍火廠出產的版步權槍和火炮質量還不錯,能滿足自己軍隊的裝備。但他的政體不穩,比俄國更脆弱,是個拼湊的帝國,其實是奧地利和匈牙利聯合體,推選奧地利皇帝出任國家元首,但奧匈各自有自己的議會,稅收系統。奧地利是德意志人,匈牙利是斯拉夫人,根本不是一個民族,之間互相防範,很難整合,軍隊戰鬥力很低。奧匈在面對俄國的前線就盡量不用匈牙利人,匈牙利人都布置在南線對付義大利人。奧地利人布置在北線,對付沙俄。

奧匈此時是個僵化的君主國,保守落後,國力又不行,開戰時勉強拼湊了130萬大軍,還要分布在三個方面作戰,西線對意,南線對付塞爾維亞,造成了北線對俄兵力嚴重不足,大約只有50萬人對俄作戰,面對300萬俄羅斯軍隊,基本無力對抗,只能拚命的拉攏德國,德國不得不出兵支持奧匈,這間接造成了德國在1914年運動戰和凡爾登戰役的失敗。奧匈在面對義大利跟塞爾維亞時還打過幾個勝仗,但在面對歐洲一流強國時幾乎毫無抵抗力,在北線被俄國狂虐,無奈國力不及。

⑷ 一戰爆發前夕,奧匈帝國實力到底怎麼樣

不怎麼樣,轉自知乎網友高林
奧匈帝國在一戰前幾乎要分享奧斯曼帝國的「歐洲病夫」頭銜,意思就是這一代人很可能要看到其滅亡的國家。

從面積上看奧匈帝國是歐洲第二僅次於俄國,人口是歐洲第三僅次於俄國和德國,但是「大陸強國」的奧匈帝國的陸軍軍費甚至不如海軍強國英國,從兵力上說奧匈帝國陸軍遠不如德法俄,從機槍、大炮、子彈也就是「火力上」,他甚至連義大利都不如,僅僅在數量上強於塞爾維亞。

在動員能力上說奧匈帝國的鐵路線路、機車、車廂都已經不如俄羅斯,奧匈帝國的常備軍遠少於俄國,只能依賴於總動員,但是總動員之後的兵力輸送能力也遠不如俄國。如果沒有德國支持則奧匈帝國軍隊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不如俄國+塞爾維亞。

奧匈妥協的結果是匈牙利千方百計的反對帝國的擴軍計劃,軍事預算幾乎被凍結在1866年水平,在軍事技術日新月異的19世紀末這一局面對奧匈帝國的軍隊來說是致命的。

軍官收入菲薄,同時因為貴族軍官在義大利和普奧戰爭中表現糟糕,弗蘭茨約瑟夫皇帝取消了貴族免於考核擔任軍官和升遷的特權,結果就是不在乎收入的貴族階級已經資產階級和中產階級上層開始退出軍隊,而中產階級中層和下層因為對收入的敏感和此時經濟的高增長也紛紛退出軍隊,最後奧匈帝國軍隊被一群兵頭將尾,也就是窮人里的上層和中產階級的下層子弟所佔據,他們之所以選擇從軍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父母付不起其他學校的學費。於是把他們送進免費的軍校。

一個軍官從軍官學校畢業要升到少校慢的話需要二十一年,快的話也需要十二年,如果你沒有上層朋友,也不是任何人眼裡的「苗子」「明日之星」,然後假如你作為一個少校退役,你的收入只略高於電車司機,結果就是軍官里腐敗橫行,貪污、背叛、出賣情報公行。雷德爾上校丑聞在戰前爆發的時候,人們驚奇的發現這個出身貧寒的上校軍官,收入只夠付他僱用的四個僕人里的一個半的薪水,但卻在維也納和布拉格都購置了宅邸,積攢了一筆相當可觀的財產,還買了戴姆勒汽車。而如此反常的富裕狀況在他長期在陸軍中央任職的時候竟然沒有引起任何懷疑。

奧匈帝國軍隊沒有實戰經驗,雖然1866年柯尼希格雷茨戰役向全歐洲展示了「火力」的決定性意義,而奧匈帝國軍官團也紛紛表示要效法普魯士,在柯尼希格雷茨舉行的軍事演習上,奧匈帝國參謀當著在場的外國武官的面宣稱,奧匈帝國軍隊的目標就是要「避免柯尼希格雷茨悲劇的重演」,但是奧匈帝國參謀部很快就從推崇火力退回了傳統的刺刀重逢。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帝國負擔不起火力的費用。

奧匈帝國連續舉行以俄國為假想敵的軍事演習,但是每次都讓觀看的歐洲武官啼笑皆非,1913年最後一次例行軍事演習上,弗蘭茨費迪南大公不願意讓他准備推薦接替康拉德出任總參謀長的「美景宮新寵」布魯德曼將軍戰敗,而在演習的最後階段突然宣布把兩軍對抗演習變成「插旗演習」,在演戲的最後階段,奧匈帝國軍隊向插在地上的旗幟發起猛攻,給剛剛打過巴爾干戰爭的塞爾維亞武官留下深刻印象。

更加不幸的是奧匈帝國的士氣,在實行義務兵役制以前,奧地利帝國依靠募兵制至少能夠要求他的士兵不管出自什麼民族必須背回80個作戰指令的德語單詞,但是自從實行了義務兵役制,這一條也很難得到保證。

奧匈帝國有各種不同的民族,但是奧匈妥協把它的領土簡單粗暴的劃分為「內萊塔尼亞」和「外萊塔尼亞」,也就是說萊塔河這邊和萊塔河那邊,而且隔著這條河,兩邊的政府採取了不同的政策,雖然總統來說奧匈帝國的臣民享受的權利還勉強說得過去,但是隔著這條河兩邊的政府採取了萬全針鋒相對的民族政策。

以紙幣為例,萊塔河這邊也就是維也納自由主義者執政的地區的紙幣上用8種語言寫明幣值,也就是說帝國的各民族只要不是太稀奇的民族,基本都能夠看懂萊塔河這邊發行的帝國紙幣的幣值,但是在萊塔河那一邊,在布達佩斯的匈牙利自由主義政府統治的地區,它們的紙幣上只有一種語言,就是匈牙利語,連德語都沒有,是的連德語都沒有。

匈牙利人只要求匈牙利人的民族自決和民族平等,從不認為他統治的地區的其它民族也有權利要求民族自決至少是不受歧視,這種有趣的民族權力觀念和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相似。其結果就是在內萊塔尼亞各民族開始要求改善自己的處境要求和日耳曼人平起平坐,而在外萊塔尼亞斯拉夫各民族只有三條路可選擇,一是去死、二是去美國、三是等著巴爾干斯拉夫國家的同胞早日打進來拯救自己。1914年宣戰的時候維也納陸軍部給美國的奧匈帝國臣民寄送了大批回國服役的動員令,結果被當成廢紙。

帝國的各民族因為帝國的不同政策而對帝國採取共同的仇恨,這也是帝國的一個奇妙之處,匈牙利壓迫斯拉夫諸民族所依斯拉夫各民族都恨匈牙利人和帝國,而內萊塔尼亞雖然不再壓迫境內的少數民族,但是它也無法滿足少數民族的要求,比如說捷克問題,在捷克的日耳曼人和說德語的猶太人都不太會說捷克語,因為按照過去的帝國法令作教師、公務員、軍官只要會說德語就行了,但是自從帝國施行自由主義改革,給予諸民族以平等的權力,捷克人就要求這些人除了會說德語之外也必須懂捷克語,這個要求不算過分,在國家開始提供各種社會服務的19世紀末不可能讓一個去領養老金的捷克老太太去學德語填表格,但是這個合理要求一旦被帝國接受,捷克日耳曼人和講德語的猶太人就發現「坑爹了」,因為捷克知識分子幾乎都懂德語,而講德語的知識分子幾乎沒幾個懂捷克語,帝國的這一妥協實際上講決定捷克只有捷克公務員,日耳曼人和講德語的猶太人要麼失業要麼一把年紀去從頭學捷克語。於是帝國的最後幾十年波西米亞莫拉維亞幾乎處於內戰狀態,日爾曼人、講德語的猶太人和捷克人打成一團,大學成了戰場,他們憑赤手空拳最多是一些簡單工具都能製造出上百人的死傷。卡夫卡的絕望情緒也可以聯繫到他作為一個講德語的猶太人的處境上理解。

結果就是捷克人恨透了帝國政府,雖然帝國政策減輕了對他們的壓迫,但是1908年帝國動員捷克部隊的時候,布拉格的捷克人集體卧軌,阻礙運兵的火車出發,1911年再次局部動員的時候布拉格人再次集體卧軌,這次遭到帝國的逮捕,1914年終於宣戰的時候從布拉格開拔的捷克人部隊齊唱塞爾維亞國歌以示抗議。

帝國的士兵說五花八門的語言,在義務兵役制之前每個士兵都應該背回80個作戰指令的德語單詞,但是義務兵役制以後這一點不能再指望了於是發給軍官一種翻譯手冊,上邊用注音標注了各種不同語言的作戰指令,也就是說因為士兵聽不懂,所以請軍官盡可能的用士兵的語言下命令。

帝國軍隊的參謀體系異常臃腫,連團都有自己的參謀其中的一個用途就是翻譯,但是一旦開戰,部隊被打亂,捷克參謀被派去向克羅埃西亞士兵傳令,或者反過來一個匈牙利軍官准備讓一群捷克士兵沖鋒,引起的種種混亂是十足好兵帥克式的。

⑸ 奧匈帝國在一戰時期有多強大

眾所周知,1914年6月日,奧匈帝國王位繼承人費迪南德遇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索。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似乎是唯一一個起主導作用的國家。聯盟陣營中其他國家的存在感很低,好像根本不存在似的。

奧匈帝國在戰場上發出的刺殺聲似乎沒有匈牙利人那麼多。難道真的是因為實力不強,很難展現自己的存在感嗎?

從各方面來看,奧匈帝國並非弱者。這個國家被納入八國聯軍陣營。奧匈帝國建立於1867年。它的領土包括今天的奧地利、匈牙利、捷克共和國、荷蘭、比利時和其他國家的部分地區。它的領土非常大。在歐洲,它僅次於俄羅斯,面積67萬平方公里,人口5000多萬,僅次於俄羅斯和德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奧匈帝國主政東線戰爭,與俄羅斯陷入長達三年的拉鋸戰和消耗戰。它曾經被沙皇俄國驅逐出加利西亞,然後在德國的幫助下佔領了加利西亞。

在整個一戰期間,奧匈帝國在軍事上表現平平,損失慘重。多達500萬人死亡、受傷、被俘和失蹤。僅1918年就有80萬逃兵,起義和獨立事件頻繁發生。此時,奧匈帝國瀕臨崩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匈帝國徹底解體,分為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8個國家。波蘭、義大利、羅馬尼亞等國已獲得前奧匈帝國的部分領土。曾經繁榮的帝國在漫長的歷史中消失了。

⑹ 給我說說奧匈帝國軍隊在一戰中有多廢...

一直以來,對一戰的研究不如對二戰的研究那麼火熱,而在一戰研究中,也主要偏重於德英法俄美等國,對於自始至終,參與了戰爭,其王儲被暗殺事件更是戰爭導火索的中歐強國奧匈帝國,中文論述不是很多,筆者不才,試圖盡自己努力,彌補一二。

所謂「奧匈帝國」,實質上是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對於現代民族Z義興起的一種無奈的讓步而已。在中世紀,民族感不強的時代中,哈布斯堡皇室統治著一大堆領地,從萊茵河畔直到西烏克蘭,皇室用一大串諸如「國王,親王,大公,公爵,伯爵」等領主稱號,統轄這片廣袤的土地,和土地上居住著的民族各異的臣民們。這種中世紀的統治結構,甚至在17世紀就已經不合時宜了,法,英,普等單一民族君主國的興起,和哈布斯堡王朝的衰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拿破崙戰爭期間,皇室失去了一直裝點門面的神聖羅馬帝國皇位,不得不改稱奧地利皇帝,然而,到了19世紀60年代,連奧地利帝國也要維持不下去了,隨著帝國在義大利對法國和在波希米亞對普魯士的接連兩次戰敗,一度被壓制的民族JF運動又再度洶涌澎湃起來,皇室為了拉攏自特蕾莎女皇時代就一直效忠皇室的匈牙利貴族,不得不於1867年授予匈牙利自治權,這就是所謂「奧匈二元制君主國」的由來,簡稱「奧匈帝國」,其正式全稱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領地以及匈牙利聖斯蒂芬的王冠領地」,這依然是一個中世紀與近代的混合體系,所以,筆者倒是認為,所謂「二元君主國」,雖然一般而言,是指奧,匈兩個地理部分而構成共主聯盟的地理和行政上的意義,然而從深層次來說,更是對奧匈帝國這種中世紀政治結構和現代政治結構的混合情況的極為契合地描述。
實質上,隨著薩多瓦的戰敗,帝國恢復在德意志區域的影響力的希望化為泡影之後,帝國開始努力向東南巴爾干方面擴展影響力,企圖攫取土耳其退出東歐後的留下的以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前土耳其佔領地區,這就使得帝國和其幾個世紀以來的親密盟友,以斯拉夫人保護者和老大哥自詡的俄國反目成仇,不得不把自己綁到德國的戰車上,來對抗強大的沙皇。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M的展開,帝國在19世紀的最後30年中出現了迴光返照,以致到了戰前,帝國居然依靠著廣闊的領土(歐洲第二),龐大的人口(5200萬,歐洲第三)和不弱的工業實力(特別是軍事工業),顯得似乎還是歐洲乃至世界列強之一。正是這種幻覺,還有對德國保證的堅信,使帝國毫不猶豫地投入到戰爭中,然後被戰爭擊得粉碎。
帝國的軍事官僚隊伍並不缺乏人才,薩多瓦的戰敗,反倒使帝國迅速吸收了其原來的敵人,現在的盟友――德國的經驗,建立了自己的總參謀部和大規模動員體系。
反映到具體軍事部署上,則是將原來作為後備軍使用的「地方防衛軍」(Landwehr)升格到正規軍的位置,而由於該升格是和匈牙利自治同時開始的,所以,匈牙利得以被允許建立自己的「地方防衛軍」(Honvéd)。

因此,到了戰前,帝國陸軍就由如下三部分部隊構成:

帝國國防軍(„Bewaffnete Macht「 或 „Wehrmacht「)
皇家和王家地方防衛軍(Kaiserlich Königliche Landwehr,這里的皇,是指奧地利皇帝,王,指的是波希米亞國王,然而波希米亞僅有王國之名,卻沒有如匈牙利一般的自治權),這是帝國的非匈牙利部分(又稱內萊塔尼亞地區)的地方防衛軍,雖然被稱為地方防衛軍,然而卻具備野戰能力,只是根據法律規定,其部署和作戰有一定地域限制,不像帝國國防軍可以在帝國任意區域部署和作戰。
王家匈牙利地方防衛軍(Honvéd),其使命和性質與皇家和王家地方防衛軍一樣,是帝國的匈牙利部分(外萊塔尼亞地區)的地方防衛軍,也屬於正規野戰部隊。
在軍事行政管理方面,帝國國防軍由維也納的帝國戰爭部直接統轄,皇家和王家地方防衛軍由同樣設在維也納的奧地利地方防衛部管轄,王家匈牙利地方防衛軍由設在佩斯港(現在布達佩斯的一部分,港口區域)的匈牙利地方防衛部管轄,而這兩個地方防衛部,共同統於維也納的帝國戰爭部。
在軍令指揮體系方面,由這三部分共同組成的帝國陸軍,由維也納的帝國總參謀部指揮。
從軍政和軍令向上引出的兩條線,共同指向一個人:理論上的帝國軍隊最高統帥:奧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國王。
然而實質上,由於帝國已經立憲,君主對帝國戰爭部長的影響力已經不如帝國宰相,更由於君主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已經垂垂老矣,軍令指揮權實質上是由總參謀長在行使,在戰爭初期災難性的慘敗之後,軍令指揮權又落到了德國顧問手中,這種情況,在老皇帝駕崩後有所改變,繼位的皇帝卡爾一世年富力強,又是頗有經驗和成就的野戰軍官,這使他拿回了部分軍令指揮權。
帝國戰爭部部長在理論上高於帝國總參謀長,其屬下除了總參謀長外,還包含個兵種總監和戰地救護部隊總指揮,帝國軍官團團長(榮譽性職務,榮譽上的全國軍官之首),軍事建築總工程師,軍醫委員會(注意其主任和戰地救護部隊總指揮不是一個職務,該委員會和戰地救護部隊總指揮部也不是一個部門),戰地宗教軍官總監,軍事技術委員會以及各行政性部門。雖然是內閣部門,然而帝國戰爭部長卻必須是現役軍人。
帝國戰爭部將帝國劃分為數個軍管區,每個軍管區一般駐扎或者預計總動員後將建立一個轄數個師和輔助部隊的作戰軍,軍管區司令由該軍軍長兼任,軍管區司令部由四部分組成:
軍事部:由軍參謀長擔任主任,負責軍事事務。
軍事建築部:負責軍事建築事務。
經理部:負責後勤和軍事經濟事務。
輔助部隊部:包含軍炮兵旅長,軍法處長,戰地救護主任,軍事宗教事務委員會(由於帝國各民族信仰極為龐雜,因此各教會和教派都有自己的隨軍神職人員,包括隨軍牧師,隨軍拉比,隨軍依瑪姆,當然由於帝國沒有信奉佛教的民族,所有沒有設立隨軍和尚。)

帝國陸軍作戰部隊(包含步兵,騎兵和炮兵部隊)的基本單位是團。
帝國國防軍的作戰團按照其作戰指揮語言的不同,分為奧地利(德意志)團和匈牙利團兩種。
這種粗疏的劃分也是一種不得已而為,帝國M族眾多,語言混雜,一個軍官不可能通曉帝國所有20餘種語言(據說只有皇帝一人能夠說全這些語言,不愧為帝國統一象徵和聯結紐帶呀)。於是,只要是從帝國的非匈牙利部分征來的士兵,一概分入使用德語為指揮語言的奧地利團,而不管他是否是波希米亞人或者義大利人;從帝國匈牙利部分征來的兵一概分入使用匈牙利語為指揮語言的匈牙利團,而不管他是否是羅馬尼亞人,波蘭人,克羅埃西亞人或者斯洛維尼亞人。這種情況到總動員後更加惡化,大批操各種語言的農民被填入軍隊中,發展到最後,甚至到了連排長也無法讓他所搜羅來的那一大堆亂七八糟的人全部聽懂他發令的地步,整個基層作戰指揮趨於瓦解,整個帝國國防軍,預期中的帝國主力部隊變成了一頭患有神經末梢麻痹絕症的龐大怪獸,根本無法正常運轉,更遑論作戰了。
這種情況在地方防衛部隊中反而要好得多,這些部隊士兵大多來自本鄉本土,下級指揮官就是當地人,語言問題不嚴重,因此到了戰爭後期,地方防衛軍的戰績明顯好於帝國國防軍。戰爭後期,估計是吸取了這種經驗,王家匈牙利地方防衛軍又被劃分為王家匈牙利地方防衛軍和王家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地方防衛軍。其實,早在1868年,根據適用於克羅埃西亞的「小平權法案」(相對於適用於匈牙利的「大平權法案」,根據該法案匈牙利取得了和奧地利同等的地位),克羅埃西亞語就已經成為匈牙利地方防衛軍中的克羅埃西亞單位的指揮和勤務語言。

由於戰績不佳,再加經戰爭檢驗顯得不合時宜,不符合實戰需要,到了1915年,帝國戰爭部取消了所有部隊的歷史性榮譽稱號和附屬標志,直接按照編號來稱呼部隊。

和地方防衛軍不同,帝國國防軍的各團經常調換駐地,這主要是為了防止國防軍士兵和當地居民建立過於深厚的友好關系,使得發生叛亂的時候無法放手Z壓這一政治考慮,這也是由帝國國防軍的角色決定的,和地方防衛軍不同,它是直屬於皇帝的機動性打擊力量,這一點,在總動員前更加明顯,由出生於效忠哈布斯堡皇室的貴族的軍官們和基本上出生於同樣效忠皇室的下級公務員家庭的士官們指揮的帝國國防軍,不僅僅是威懾民變的力量,根據從來沒有公開表述但是私下心照不宣的官方看法,它更是威懾作為其補充力量使用的地方防衛軍的力量,特別是那些處於不穩地區的地方防衛軍,這些部隊由心懷不滿的當地人組成,由具有分離Z義傾向的鄉紳們指揮,被看作是對於帝國政F的一種超過民變的威脅,因為他們擁有組織和武器,而且是合法的。
這也是奧匈帝國這種中世紀體制應付現代民族國家間戰爭的一種無奈的折中反應。和中世紀的皇家雇傭兵戰爭不同,現代民族國家間的戰爭要求動員大批國M參戰,在這種情況下,要是不建立自己的動員體制,奧匈帝國將被敵人潮水般涌來的服普遍義務兵役的部隊人海所淹沒,所以必須建立自己的動員體制,建立自己的後備和預備部隊,可是,這些部隊的忠誠卻由於沒有民族認同感的維系而十分脆弱。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被動員淹沒的是帝國國防軍而不是被認為不穩,被視為威脅的地方防衛軍。總動員令下達後,大批的帝國臣民們被補充進帝國國防軍,使帝國國防軍從30萬膨脹到近200萬,然而結果卻是災難性的,那些由於長期培養而效忠皇室的貴族軍官和下級士官以及常備軍士兵被動員部隊的人海所淹沒,成為孤島,大量飽含著來自具有分離情緒的民族的士兵的部隊迅速喪失戰鬥力,拒戰,投降和嘩變稱為家常便飯,只有那些由來自上下奧地利地區和匈牙利馬扎爾地區的士兵組成和補充的部隊才具備水準之上的戰鬥力,其他部隊不嘩變就是謝天謝地了。
與帝國國防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地方防衛軍,這些為了保衛本鄉本土而戰的部隊經常死戰到底,成為戰爭後期帝國陸軍的支柱,其代表就是蒂羅爾地方射手部隊,他們是皇家和王家地方防衛軍的一部分,是蒂羅爾(奧-意)邊境地區的地方部隊,在戰前僅有四個團建制,在義大利對奧宣戰後的邊境戰役中,這只小部隊堅守奧意邊境,遲滯義大利著名的阿爾卑斯山地步兵和龐大得和自己不成比例(150:1)的義大利主力部隊的進攻,為奧匈大部隊和德國援兵南調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如若不然,奧匈在1915年就崩潰了,因此,卡爾一世繼位後,賜予蒂羅爾射手部隊「皇家射手部隊」榮譽稱號。
然而地方防衛軍畢竟不是帝國主力部隊,對其部署和使用頗多法律限制,例如上述的蒂羅爾地方射手部隊,就被蒂羅爾州議會明確限定只能參加保衛蒂羅爾或者在戰略上對保衛蒂羅爾有利的戰斗,因此在後來對義大利的進攻作戰中,該部隊一度袖手旁觀,直到帝國戰爭部曲解引申了法律條文,宣稱對義大利的進攻作戰是屬於「在戰略上對保衛蒂羅爾有利的戰斗」,才得以調動其參戰。
由此可見,雖然地方防衛軍具有較強的戰鬥力,卻只能進行防禦作戰,或者小縱深的進攻作戰。

奧匈帝國的動員和整補體制和德國不同,它沒有設立和每個團同一編號的補充團來負責該團的兵力補充,而是採用了以預備軍,補充營,補充區和「地方後備隊」四者相結合的復雜體制。
奧匈兵役法規定,所有身體健康的男性青年必須服普遍義務兵役,年滿21周歲的健康男性經由徵兵局挑選和分配,在帝國國防軍部隊服現役3年,然後在預備軍中服預備役7年,然後在地方防衛軍中再服現役2年,或者在地方防衛軍中服為期10年的「替代性預備役」(每年服役數星期)。在帝國國防軍中服現役期滿的士兵可以繼續服為期一年的志願兵役,服志願兵役期間有工資和入讀隨營初等軍校的機會,技術部隊和海軍鼓勵服志願兵役。其他所有未被征入國防軍,預備軍和地方防衛軍的年滿19周歲,不滿43周歲的男子,必須在地方後備隊服後備役。
和德國的地方防衛軍是預備役不同,奧匈的地方防衛軍是現役。
奧匈動員計劃是,動員令下達後,在預備軍中服預備役的男子立即轉入帝國國防軍現役,服地方防衛軍替代性預備役的士兵轉入地方防衛軍現役,地方後備隊的後備人員則集中訓練,負責整補戰時兵力損失。
動員期間,奧匈帝國國防軍建立的新部隊較少,主要是使用預備軍人員填充各現有部隊,主要是各部隊不滿員部分和某些團下屬的補充營。該營擁有全部軍官,大部分士官和少量士兵,動員令下達後的兵力展開期,該營被用預備軍人員填滿後,大部分跟隨該團作戰,少部分則編成新團。每個團將補充營填滿投入戰斗後,立刻建立新的補充營,用來接收和訓練後方補充來的新兵,這些動員後新建的補充營留駐團的原駐地,由其團所屬的補充區所屬的地方後備隊人員進行補充,通常是完成訓練後立刻成建制加入原所屬團作戰並且再建立新的補充營,戰時最高記錄是有一個帝國國防軍的匈牙利團使用過20個補充營,如果算上它在動員前所擁有的4個營的話,再假設該團在戰爭結束的時候擁有4個營(就算滿員),則該團也整個打光過5次了,這說明奧匈軍隊的戰損之巨大簡直不可思議。

戰前,奧匈的帝國國防軍總共擁有步兵部隊如下:
62個奧地利步兵團
40個匈牙利步兵團
4個波斯尼亞-黑塞哥維納步兵團(1908年帝國新吞並的地區,為了這個地區,賠上了王儲,甚至整個帝國)
28個戰地獵兵營(什麼是戰地獵兵以後介紹)
1個波黑戰地獵兵營
4個蒂羅爾獵兵團(注意,這是屬於帝國國防軍的部隊,和上文提到過的,屬於皇家和王家地方防衛軍的蒂羅爾射手部隊不是一支部隊)。
具體步兵團的建制如下:
團部,4個野戰步兵營,16個野戰步兵連。
團部:
一名上校擔任團長,一名校級軍官擔任參謀長,3到5名尉官擔任參謀,一名副團長,一名團工兵主任,一名團主計官,四名主計官助手,一名團軍需官,一名團修械主任,一名團營房管理主任,一名團軍樂隊長,一名團軍醫主任,四名高級軍醫,一名團部軍士長,四名團部勤務下士。
四名營長(中校或少校),四名副營長,一名團神職軍官及其助手,號手,5名一等兵,30名列兵,兩名學兵。
團部一共:21名軍官,73名士官和士兵。
16個連長都是上尉,同時每連都有一個連軍士長,副連長通常是中尉或少尉,排長是准尉。
除去團部的兵力,一共是:64名軍官,2488名士官和士兵。
團的補充營建制如下:
1名少校營長,2名補充區徵兵官,1名高級軍醫,一名主計官,3名中士級主計官助手,1名軍需官,1名營參謀長,4名中尉(未來的連長),4名中士(未來的連軍士長),以及12名士兵(都是老兵,作用是訓練新兵)。
中尉以上的步兵軍官配發軍刀,軍刀長82厘米,雙面開血槽,單面開鋒,用於指揮發令,也可以用於近身搏鬥。主計官,參謀長和團軍樂隊長配發禮儀性M1863式軍刀,不開鋒,長65.8厘米,不能用來搏鬥。
工兵官,號手和司機等配發M1862式工兵刀。
士兵中的神槍手和神槍軍官可以佩戴「射手標志」。
各團都擁有自己的團旗,作為本團的標志。

和步兵部隊一樣,奧匈帝國的炮兵部隊也分屬於三支軍隊,帝國國防軍炮兵部隊,皇家和王家地方防衛軍炮兵部隊和王家匈牙利地方防衛軍炮兵部隊。
其中,帝國國防軍炮兵部隊實力最強,下屬兵種最齊全。
帝國國防軍炮兵部隊又可以劃分為:
國防軍野戰炮兵部隊
國防軍要塞炮兵部隊
國防軍山地炮兵部隊
國防軍炮兵技術支援部隊
國防軍炮兵訓練隊
其中,國防炮兵兵力如下:
42個野戰加農炮團
14個野戰榴彈炮師(營級建制)
11個乘騎炮兵師(營級)
14個重榴彈炮師(營級)
11個山地炮兵團
6個要塞炮兵團
10個獨立要塞守備炮兵營
在炮兵部隊和運輸部隊中,「師」這個編制是一個營級建制。
每個師屬野戰炮兵團都包含有一個補充營,其功能和步兵團的補充營一樣。同時每個野戰炮兵團還含有一個基幹彈葯隊,該隊僅有2名軍官9名士兵,也是一個等待在動員後使用預備役人員填充的單位。
一個擁有四個炮兵連的野戰炮兵團,總共擁有16名軍官和404名士兵。
要塞炮兵團要龐大得多,採用3營12連建制,總共54名軍官1251名士兵。
炮兵技術支援部隊,主要負責維修大炮,為炮兵構築工事,設立觀察哨,建立彈葯堆積點,提供警衛等任務,一身而兼任技術工兵,戰地工兵,偵察兵和輕步兵四任,是炮兵部隊必不可少的助手。
由於炮兵技術支援部隊是技術兵種,因此設立隨軍炮兵工程師職務,其中隨軍炮兵總工程師是少將軍銜,高級炮兵零件管理工程師是上校軍銜,
炮兵軍官和士兵都裝備左輪手槍作為自衛武器,軍官另裝備騎兵軍刀。
野戰炮兵部隊本身的警戒兵和為野戰炮兵部隊提供警戒勤務的炮兵技術支援部隊的士兵裝備不帶刺刀的步槍。
要塞炮兵的輕步兵則裝備帶刺刀的步槍。
炮兵的軍帽上帶有炮兵穗,然而這是只有和平時期才使用的裝飾性穗帶,戰爭時期,炮兵統一佩戴圓筒式軟布帶沿戰斗帽。
戰爭開始的時候,奧匈炮兵儲存了大量彈葯,但是卻只儲存了少量的備用大炮,根據不知道哪個蠢人提出的理論,大炮在未來的戰爭中不會有太大的損失的,更糟糕的是,奧匈最大的兵工廠,斯科達兵工廠雖然產能還有富裕,卻沒有儲存原材料,結果戰爭開始後,由於英國海軍的封鎖,兵工廠生產大炮的原材料迅速耗盡。接下來,奧匈炮兵在俄羅斯和巴爾乾的戰爭中遭到了巨大的損失,這使得奧匈炮兵的大炮到1915年義大利參戰的時候近乎枯竭,以致於幾乎不能在義大利前線上部署一門大炮的地步。帝國戰爭部瘋狂地搜羅一切還能打響的重火器來裝備它的炮兵部隊,那些沒有制退復位器的老式火炮被重新下發到部隊,甚至一門1861年生產的65毫米銅制山地加農炮也被拉到了前線。近300名俄羅斯戰俘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這門炮拉上了海拔3905米的阿爾卑斯山Ortler峰。
要塞炮兵的處境要好的多,擁有要塞保護的要塞炮兵損失不大,以帝國國防軍第1要塞炮兵團為例,該團的第1營擁有2門305毫米重迫擊炮和2門150毫米重榴彈炮,另外三個炮兵營各擁有1門240毫米重迫擊炮和3門150毫米重榴彈炮,另外還擁有一個營的步兵部隊,這些部隊到1915年秋還建制完整。
第2要塞炮兵團則在1915年補充了一個補充營,該營擁有一門恐怖的420毫米榴彈炮,這是德國援助的。
1918年,所有要塞炮兵團又改編成重炮團。
奧匈軍的火炮技術標准如下:
加農炮:40至60倍身管,水平噴焰長度達到炮長的百分之10
重迫擊炮:6至10倍身管,垂直噴焰達炮高百分之70
榴彈炮:10至16倍身管。
型號:
M61加農炮,120毫米口徑,M61加農炮,150毫米口徑,M95加農炮,180毫米口徑。150毫米口徑迫擊炮M78,150毫米口徑迫擊炮M80,150毫米口徑裝甲迫擊炮M80,90毫米口徑加農炮M75和M75/96,80毫米口徑裝甲榴彈炮M94P,150毫米口徑裝甲榴彈炮M94和M99,100毫米口徑裝甲榴彈炮M99F和M99B,100毫米口徑裝甲榴彈炮M5和M6F,100毫米口徑突擊榴彈炮M9,240毫米口徑重迫擊炮M98和M98/07,305毫米口徑重迫擊炮M11,380毫米口徑重榴彈炮M16,350毫米口徑海軍炮L/45M15,420毫米口徑重榴彈炮 M14。
奧匈帝國的騎兵部隊也是分別隸屬帝國國防軍,皇家和王家地方防衛軍,王家匈牙利地方防衛軍。騎兵團分為三種:驃騎兵,槍騎兵,龍騎兵,然而實質上,到了開戰的時候,這三種騎兵的武器裝備根本就沒有區別,這些名字上的區別僅僅是一種歷史遺跡而已,就如同帝國本身就是歷史遺跡一般。
帝國國防軍擁有16個驃騎兵團,按照傳統,這些士兵都是來自帝國的匈牙利部分,然而,卻並不都是匈牙利人,還包含克羅埃西亞人,羅馬尼亞人和斯洛伐克人。
驃騎兵團標准建制為2營6中隊,全團軍官27人,士官和士兵925人,乘騎馬950匹,挽馬16匹。
到了1916年,由於戰馬的奇缺,所有驃騎兵團改為「驃騎兵射手團」,實質上就是步兵團。
驃騎兵戴硬制圓筒形狀軍帽,下大上小,帽筒中部掛穗帶,帽頂部帶有沖天穗,硬質帽檐。
驃騎兵制服稱為「阿提拉」制服,據說是為了紀念匈牙利人偉大的祖先阿提拉(匈牙利人是否是匈人後裔還有爭論),它的著名特點就是制服的前胸帶有5排左右對稱的扣子,扣子之間用長穗帶呈蝴蝶狀纏繞。
各團以制服顏色,軍帽沖天穗顏色和制服扣子穗帶顏色互相區別,後面詳細介紹到團的時候再分別介紹。
驃騎兵裝備M1890式連射卡賓槍,軍官裝備M1870式軍用左輪手槍,醫護兵沒有裝備射擊武器,但是所有驃騎兵,無論官兵,均裝備M1869式騎兵軍刀。
帝國國防軍擁有10個槍騎兵團,按照傳統,這些槍騎兵都是從奧屬波蘭地區徵募來的,其編制和驃騎兵團已經完全沒有任何不同之處。
槍騎兵戴頂部帶有一個小的波蘭四角帽圖形裝飾的頭盔,制服正面帶有一大塊傳統的槍騎兵制服飾布,飾布呈梯形,起於兩肩,收於腰部,飾布顏色各團不同。一直到現在,英軍中的槍騎兵團盡管已經改作步兵或者機械化步兵團,然而在閱兵的時候仍然穿這種制服。
槍騎兵裝備M1890式連射卡賓槍,軍官裝備M1870式軍用左輪手槍,醫護兵沒有裝備射擊武器,但是所有槍騎兵,無論官兵,均裝備M1869式騎兵軍刀。

帝國國防軍擁有15個龍騎兵團,全部是從上下奧地利區域和波希米亞地區招募,龍騎兵團的編制同驃騎兵和槍騎兵。
龍騎兵頭盔的頂飾同古希臘頭盔,是一種拱橋狀飾物,但是一般不帶有流蘇。
龍騎兵的制服和步兵制服一樣,但是佩戴本團識別標志。
龍騎兵裝備M1890式連射卡賓槍,軍官裝備M1870式軍用左輪手槍,醫護兵沒有裝備射擊武器,但是所有龍騎兵,無論官兵,均裝備M1869式騎兵軍刀。

帝國國防軍所屬的共41個騎兵團,在戰時全部集中編成騎兵旅和騎兵師使用,這和地方防衛軍所屬的騎兵團不同,地方防衛軍所屬騎兵團都被分拆到步兵師去當師屬騎兵使用。

⑺ 一戰中的奧匈帝國軍隊

奧匈重炮部隊較好,但其後勤、補給不行,不能很好利用鐵路運輸。且由於民族較多,軍心不齊。再者,也沒有制定戰略計劃,戰線拉倒哪打到哪。
比義大利好,對付其他國家不行
1872年至1912年軍費支出增長 國家 英 國 法 國 德 國 俄羅斯 奧匈帝國 義大利
增長率 175% 140% 340% 260% 170% 180%
陸軍總數 1880年常備陸軍 1880年陸軍動員額 1914年常備陸軍 1914年陸軍動員額
英國 136,000 600,000 160,000 733,500
印度 200,000 不適用 246,000 不適用
法國 503,000 1,000,000 777,000 3,780,000
德國 419,000 1,300,000 812,000 4,500,000
俄國 766,000 1,213,000 1,400,000 5,971,000
奧匈 267,000 772,000 800,000 3,350,000
義大利 欠缺數據 欠缺數據 300,000 1,251,000
美國 欠缺數據 欠缺數據 98,000 200,000
日本 31,000 48,000 150,000 500,000
土耳其 欠缺數據 欠缺數據 300,000 欠缺數據
塞爾維亞 欠缺數據 欠缺數據 125,000 欠缺數據
比利時 欠缺數據 欠缺數據 125,000 欠缺數據
軍艦總噸位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12年 1914年
英國 650,000 679,000 1,065,000 2,174,000 2,346,613 2,714,000
德國 88,000 190,000 285,000 964,000 1,149,863 1,305,000
美國 169,000 240,000 333,000 824,000 1,009,184 985,000
法國 271,000 319,000 499,000 725,000 941,525 900,000
日本 欠缺數據 欠缺數據 130,000 欠缺數據 679,438 欠缺數據
俄國 200,000 183,000 383,000 401,000 589,490 679,000
義大利 100,000 242,000 245,000 327,000 401,283 498,000
奧匈 欠缺數據 欠缺數據 欠缺數據 欠缺數據 266,598 欠缺數據
空軍競賽 1914年戰機數目 1915年戰機產量 1916年戰機產量 1917年戰機產量 1918年戰機產量 1914年軍用飛船數
法國 150 390 1420 235 3222 4
英國 113 153 410 997 1799 6
俄羅斯 145 553 724 579 260 11
德國 250 800 1550 2270 2710 11
奧匈 80 112 144 296 616 1
義大利 120 240 430 660 720 ?

⑻ 奧匈帝國在一戰前地位怎麼樣綜合實力如何

首先得知道來,它是歐洲傳統強國自(俄、英、奧、法)、也是當時世界八大列強(英、法、德、美、俄、奧、意、日)之一。國土面積之遼闊、在當時歐洲排名第三,僅次於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總人口數量之眾多、稍遜於俄羅斯和德意志,位於歐洲第三;機械儀器製造業之繁榮、和鋼鐵軍火工業之雄厚,排位世界第四,僅次於德國、英國和美國之後;其資源總儲備之廣泛、和動員總兵力之龐大,亦是歐洲第四,只少於俄羅斯、德國和法國;而農產品種類之繁多、和原油產量之豐富則是超越擁有精緻農業的法國和以糧食出口為導向的俄羅斯,位居全歐之冠;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武器的工藝之先進更是遙遙領先,雄踞世界第一。

⑼ 奧匈帝國與日本誰的綜合國力更強

一戰時日本應該已經超過了奧匈帝國,奧匈在經濟上占優勢,但軍事實力反而不如日本,軍隊士氣極其低落,國內矛盾極為尖銳,國家不久後也分崩離析

⑽ 請問一戰期間奧匈帝國的軍事實力和德國相比誰強奧地利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那麼戰爭期間各民族都同仇敵愾

匈牙利在內部擁有較大的自治權利,所以奧匈帝國是一個二元君主國,奧匈帝國是內匈牙利貴族與容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爭取維持原來的奧地利帝國時所達成的一個折衷解決方法,匈牙利國王與奧地利國王是同一個人。別的民族當然也想參政,但沒有成功,所以國內民族矛盾不斷,但又實行義務兵役制,這樣的民族矛盾重重的軍隊,戰鬥力可想而知

閱讀全文

與奧匈軍事實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