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一體化武器裝備發展

一體化武器裝備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04 13:51:48

A. 未來武器裝備發展趨勢是

簡單來說越來越貴復
具體來說,首先隨著制戰爭次數減少,地區沖突增加,武器智能化,小型化的高威力武器
其次,武器無人化,大規模採用隱身技術。
近些年來太空技術的發展衛星武器可以大規模裝備
衛星的戰略價值上升後衛星干擾技術,以及高科技電子信息戰。
核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慢慢退出舞台,成為核威懾。

B. 中國的戰略武器的發展歷史與現狀

一、我國裝備發展狀況和經驗教訓
50年代,我國的武器裝備發展走過了一段仿製定型的歷程。僅陸軍裝備就仿製定型生產了各類武器、彈葯50多種,初步實現了陸軍武器裝備的國產化、制式化。這是我國近代武器裝備史上的一次飛躍,對人民軍隊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和增強國防力量具有重大意義。在蘇聯政府全面毀約停援之後,我國完全走上了一條自力更生發展武器裝備的道路。在短短的12年裡,我國先後研製成功原子彈、導彈,常規武器裝備也從仿製走向自行設計製造。

改革開放為我國的武器裝備和科學技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贏得了難得的機遇。在技術引進方面,比較成功的範例是「旅滬」級艦船的建造和「強-5」強擊機的改進。廣大讀者都知道,這兩種型號的平台,都是我國自行設計和製造的。因此,就總體設計思想而言,完全體現了我軍武器裝備體系的特色。引進國外技術、規范必須在這個指導思想下加以改造、吸收並進行「系統集成」,使之成為我國裝備系統的一部分,絕不能照搬照套,否則將受制於人。

應該特別指出的是,任何國家的武器裝備現代化都不能依賴引進,核心技術、關鍵技術人家也不會賣給你。我們絕不排斥一切可能條件下的技術交流與合作,但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國防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爭取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

武器裝備的高、中、低檔搭配是世界范圍的一種普遍現象,各國軍隊無一例外。這方面,各國的差異很大。美國的高檔武器裝備也僅佔三分之一左右,中檔武器裝備的比例較大,低檔裝備的比例很小。俄羅斯則更重視高檔武器裝備的研製和出口,自己裝備的高檔裝備卻不多。我軍引進數量極少的高檔裝備,完全是為了適應我軍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的要求,使武器裝備的高、中、低檔的體系配置有所改善。值得一提的是,高、中、低檔武器裝備體系不僅表現為簡單的數量比例關系,而且也使它的內在質量配置更加合理。

武器裝備研製實行「一體化設計」是由於武器裝備越來越復雜、已經成為「系統」而提出來的。對於這樣一個龐大的系統,如果只考慮「打」的問題,而忽視運輸、技術保障等與「打」密切相關的問題,就不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即使裝備部隊了,也難以形成戰鬥力。因此,在發展武器裝備時必須嚴格實行「一體化設計」,保證使配套裝備、設施、儀器、儀表等能夠同步裝備部隊,迅速形成部隊戰鬥力。

然而多種原因會造成裝備研製周期過長,比如前期技術儲備不足、經費投入不到位、生產工藝落後,或者一味追求先進性造成設計方案一改再改從而延誤了時間等等。1957-1959年,美國三軍因論證不充分,就造成了裝備采辦過程中重復、過時而被取消的31種重要武器計劃,浪費了35億美元。70年代,美國國防采辦管理體制已經實現了高度集中統一,但仍有21種武器裝備的研製費超支21%以上。我國也有因技術儲備不足和生產工藝不過關而造成裝備研製失敗的事例。1958年,我國曾進行過「東風」107型和「東風」113型兩種高空高速殲擊機的設計試制,但因戰術技術要求過高,脫離當時航空科技與工業發展的實際水平,不得不中途停止研製,浪費了經費、資源和時間。這是一個值得吸取的教訓。

二、「殺手鐧」武器與體系對抗

「殺手鐧」是對敵具有巨大震懾作用,可以取得巨大殺傷效果的武器;體系對抗是全面發展陸、海、空軍和戰略武器,提高裝備體系的整體對抗能力。應該說這是兩種不同的發展武器裝備的思路,但兩者不對立。「殺手鐧」不是孤立的,而應當成為裝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殺手鐧」,是為了進一步完善裝備體系,並且可以帶動裝備體系更快地發展,使體系對抗的能力上一個檔次。在這方面我國是有成功經驗的,曾獨立自主地研製成功導彈、原子彈,填補了我國裝備體系中戰略核武器的空白,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鄧小平曾尖銳地指出,如果60年代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三個大國之一,就沒有這樣的地位。

體系對抗的思想,是90年代初期提出來的發展武器裝備的新思路。作為一個有幾百萬軍隊的大國,必須樹立「強敵對抗」的思想,從長遠的觀點出發,應當全面建設裝備體系。在軍費緊張、科技力量有限的條件下,可以有重點地發展幾種「殺手鐧」武器。但必須指出,武器裝備發展應當樹立大系統觀,絕不能在系統之外再去發展獨立的「殺手鐧」武器,而應當把「殺手鐧」作為裝備大系統的一部分,使「殺手鐧」和提高裝備體系的整體對抗能力統一起來。

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的「躍遷式」發展,是指在武器裝備發展過程中,跨越發達國家發展武器裝備的一個或二三個歷史階段,而直接瞄準世界先進水平的做法。通常情況下,軍事技術是很難實現「躍遷式」發展的,必須嚴格按照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的科研分類方法,堅持國內研究與技術引進相結合、近期與中長期相結合、重點發展與技術領域全面發展相結合的原則,為研製新武器和改進在役裝備提供必需的技術准備。

軍事技術可以通過國際交流加以引進,但引進的大都是二三流技術,而不是最先進的。如果沒有扎實的技術基礎,即使引進了最先進的軍事技術,也會因為國內的基礎差而無法實現消化、吸收,最終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談不上「躍遷式」發展。武器裝備也是這樣,先進的武器裝備可以在國內雄厚的軍事技術基礎上研製,也可以從國外引進,經過消化、吸收,轉化為本國先進的軍事技術。但歸根結底,還是要把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的「躍遷式」發展建立在本國軍事技術發展的基礎上,不能指望「買」來的「躍遷式」發展。

至於「躍遷式」發展與循序漸進模式之間的效費比孰優孰劣,很難做出准確的判斷。但是,實施跨階段的「躍遷式」發展,是有很大風險的,常常會欲速不達。就我個人的看法,盡量不要做出超越階段的選擇。即使選擇,象有些人所說的跨越常規排水型艦隊模式,直接過渡到以大型導彈地效應飛艇和深V型艦船等平台為主的艦隊結構;跨越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反導模式,直接發展射束武器和粒子束武器等新的反導模式,也必須進行科學的論證,慎重決策。因為各國還都有很多技術難點沒有突破,還要走很長的路。

三、發展高技術武器裝備是最終目標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武器裝備將朝著綜合化和高技術化的方向發展,體系將更加完善。槍械、火炮、坦克仍將是未來陸戰場上的主戰武器裝備,但其彈葯尤其是火炮和坦克炮彈葯將逐步實現制導化,武裝直升機已成為立體化陸戰場的空中打擊力量,作戰指揮也將實現自動化。作戰飛機的機載武器和火控系統將進一步完善,垂直/短距起降、無人駕駛飛機將加入對地攻擊的行列,電子對抗飛機、空中預警飛機、空中偵察飛機也將成為作戰飛機的一部分。

從長遠看,還是要發展高技術武器裝備,縮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這樣,既可以產生一種威懾作用,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一旦戰爭不可避免,還可以用高技術武器毀傷敵人,盡量減少己方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近年來的局部戰爭表明,技術優勢已成為一種戰爭優勢,擁有技術優勢的一方往往成為戰場上的勝者。因此,各國都十分重視發展高技術武器。

雖然從經濟的角度講,高技術武器的確有高投入和高風險的特徵。但是,它還有高經濟效益和高軍事效益的一面。如果簡單地對單件武器裝備的價格做比較,高技術武器裝備的價格的確顯得「十分昂貴」。但只要認真地算一筆細帳就會看出,高技術武器裝備的軍事經濟效益卻高出常規技術兵器十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此外,常規技術兵器的戰場毀傷率是很高的,造成人員、裝備的損失也很慘重。高技術武器則不同,它實施非接觸式的遠程打擊,或在敵射界外實施攻擊,人員、裝備的損失很小。這筆帳算下來,恐怕就不會再認為高技術武器價格昂貴了,反而會感到它比常規技術兵器「便宜」得多。

用成熟技術改造大量現役裝備、彈葯,是大幅度提高裝備性能的有效方法。這方面成功的事例很多,最典型的如美國的B-52戰略轟炸機。眾所周知,B-52飛機於1948年立項設計,1952年交付部隊,1967年在越南戰爭中首次亮相投入實戰,在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也都有上佳表現。B-52早已於1958年停止生產,但美軍堅持用成熟技術對其進行改造,現共有八種型號,使B-52飛機成為一株「常青樹」,也樹立了改造現役裝備的成功典範。

在普通航空炸彈上加裝制導裝置、可控彈翼及相應的控制設備,將其改裝成為精確制導彈葯,的確是大幅度提高現有普通航彈效費比的有效途徑,只要條件允許,就應當大力倡導並組織實施。但是,改造現役裝備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必須是利用已成熟的技術,而不是重新研製;另一個是現役裝備確有改造價值,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否則,不但不能提高現有裝備的效費比,反而會增加新的投入,造成新的浪費和負擔。

C. 誰有武器發展歷史多來點!!

一、我國裝備發展狀況和經驗教訓
50年代,我國的武器裝備發展走過了一段仿製定型的歷程。僅陸軍裝備就仿製定型生產了各類武器、彈葯50多種,初步實現了陸軍武器裝備的國產化、制式化。這是我國近代武器裝備史上的一次飛躍,對人民軍隊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和增強國防力量具有重大意義。在蘇聯政府全面毀約停援之後,我國完全走上了一條自力更生發展武器裝備的道路。在短短的12年裡,我國先後研製成功原子彈、導彈,常規武器裝備也從仿製走向自行設計製造。

改革開放為我國的武器裝備和科學技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贏得了難得的機遇。在技術引進方面,比較成功的範例是「旅滬」級艦船的建造和「強-5」強擊機的改進。廣大讀者都知道,這兩種型號的平台,都是我國自行設計和製造的。因此,就總體設計思想而言,完全體現了我軍武器裝備體系的特色。引進國外技術、規范必須在這個指導思想下加以改造、吸收並進行「系統集成」,使之成為我國裝備系統的一部分,絕不能照搬照套,否則將受制於人。

應該特別指出的是,任何國家的武器裝備現代化都不能依賴引進,核心技術、關鍵技術人家也不會賣給你。我們絕不排斥一切可能條件下的技術交流與合作,但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國防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爭取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

武器裝備的高、中、低檔搭配是世界范圍的一種普遍現象,各國軍隊無一例外。這方面,各國的差異很大。美國的高檔武器裝備也僅佔三分之一左右,中檔武器裝備的比例較大,低檔裝備的比例很小。俄羅斯則更重視高檔武器裝備的研製和出口,自己裝備的高檔裝備卻不多。我軍引進數量極少的高檔裝備,完全是為了適應我軍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的要求,使武器裝備的高、中、低檔的體系配置有所改善。值得一提的是,高、中、低檔武器裝備體系不僅表現為簡單的數量比例關系,而且也使它的內在質量配置更加合理。

武器裝備研製實行「一體化設計」是由於武器裝備越來越復雜、已經成為「系統」而提出來的。對於這樣一個龐大的系統,如果只考慮「打」的問題,而忽視運輸、技術保障等與「打」密切相關的問題,就不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即使裝備部隊了,也難以形成戰鬥力。因此,在發展武器裝備時必須嚴格實行「一體化設計」,保證使配套裝備、設施、儀器、儀表等能夠同步裝備部隊,迅速形成部隊戰鬥力。

然而多種原因會造成裝備研製周期過長,比如前期技術儲備不足、經費投入不到位、生產工藝落後,或者一味追求先進性造成設計方案一改再改從而延誤了時間等等。1957-1959年,美國三軍因論證不充分,就造成了裝備采辦過程中重復、過時而被取消的31種重要武器計劃,浪費了35億美元。70年代,美國國防采辦管理體制已經實現了高度集中統一,但仍有21種武器裝備的研製費超支21%以上。我國也有因技術儲備不足和生產工藝不過關而造成裝備研製失敗的事例。1958年,我國曾進行過「東風」107型和「東風」113型兩種高空高速殲擊機的設計試制,但因戰術技術要求過高,脫離當時航空科技與工業發展的實際水平,不得不中途停止研製,浪費了經費、資源和時間。這是一個值得吸取的教訓。

二、「殺手鐧」武器與體系對抗

「殺手鐧」是對敵具有巨大震懾作用,可以取得巨大殺傷效果的武器;體系對抗是全面發展陸、海、空軍和戰略武器,提高裝備體系的整體對抗能力。應該說這是兩種不同的發展武器裝備的思路,但兩者不對立。「殺手鐧」不是孤立的,而應當成為裝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殺手鐧」,是為了進一步完善裝備體系,並且可以帶動裝備體系更快地發展,使體系對抗的能力上一個檔次。在這方面我國是有成功經驗的,曾獨立自主地研製成功導彈、原子彈,填補了我國裝備體系中戰略核武器的空白,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鄧小平曾尖銳地指出,如果60年代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三個大國之一,就沒有這樣的地位。

體系對抗的思想,是90年代初期提出來的發展武器裝備的新思路。作為一個有幾百萬軍隊的大國,必須樹立「強敵對抗」的思想,從長遠的觀點出發,應當全面建設裝備體系。在軍費緊張、科技力量有限的條件下,可以有重點地發展幾種「殺手鐧」武器。但必須指出,武器裝備發展應當樹立大系統觀,絕不能在系統之外再去發展獨立的「殺手鐧」武器,而應當把「殺手鐧」作為裝備大系統的一部分,使「殺手鐧」和提高裝備體系的整體對抗能力統一起來。

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的「躍遷式」發展,是指在武器裝備發展過程中,跨越發達國家發展武器裝備的一個或二三個歷史階段,而直接瞄準世界先進水平的做法。通常情況下,軍事技術是很難實現「躍遷式」發展的,必須嚴格按照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的科研分類方法,堅持國內研究與技術引進相結合、近期與中長期相結合、重點發展與技術領域全面發展相結合的原則,為研製新武器和改進在役裝備提供必需的技術准備。

軍事技術可以通過國際交流加以引進,但引進的大都是二三流技術,而不是最先進的。如果沒有扎實的技術基礎,即使引進了最先進的軍事技術,也會因為國內的基礎差而無法實現消化、吸收,最終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談不上「躍遷式」發展。武器裝備也是這樣,先進的武器裝備可以在國內雄厚的軍事技術基礎上研製,也可以從國外引進,經過消化、吸收,轉化為本國先進的軍事技術。但歸根結底,還是要把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的「躍遷式」發展建立在本國軍事技術發展的基礎上,不能指望「買」來的「躍遷式」發展。

至於「躍遷式」發展與循序漸進模式之間的效費比孰優孰劣,很難做出准確的判斷。但是,實施跨階段的「躍遷式」發展,是有很大風險的,常常會欲速不達。就我個人的看法,盡量不要做出超越階段的選擇。即使選擇,象有些人所說的跨越常規排水型艦隊模式,直接過渡到以大型導彈地效應飛艇和深V型艦船等平台為主的艦隊結構;跨越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反導模式,直接發展射束武器和粒子束武器等新的反導模式,也必須進行科學的論證,慎重決策。因為各國還都有很多技術難點沒有突破,還要走很長的路。

三、發展高技術武器裝備是最終目標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武器裝備將朝著綜合化和高技術化的方向發展,體系將更加完善。槍械、火炮、坦克仍將是未來陸戰場上的主戰武器裝備,但其彈葯尤其是火炮和坦克炮彈葯將逐步實現制導化,武裝直升機已成為立體化陸戰場的空中打擊力量,作戰指揮也將實現自動化。作戰飛機的機載武器和火控系統將進一步完善,垂直/短距起降、無人駕駛飛機將加入對地攻擊的行列,電子對抗飛機、空中預警飛機、空中偵察飛機也將成為作戰飛機的一部分。

從長遠看,還是要發展高技術武器裝備,縮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這樣,既可以產生一種威懾作用,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一旦戰爭不可避免,還可以用高技術武器毀傷敵人,盡量減少己方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近年來的局部戰爭表明,技術優勢已成為一種戰爭優勢,擁有技術優勢的一方往往成為戰場上的勝者。因此,各國都十分重視發展高技術武器。

雖然從經濟的角度講,高技術武器的確有高投入和高風險的特徵。但是,它還有高經濟效益和高軍事效益的一面。如果簡單地對單件武器裝備的價格做比較,高技術武器裝備的價格的確顯得「十分昂貴」。但只要認真地算一筆細帳就會看出,高技術武器裝備的軍事經濟效益卻高出常規技術兵器十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此外,常規技術兵器的戰場毀傷率是很高的,造成人員、裝備的損失也很慘重。高技術武器則不同,它實施非接觸式的遠程打擊,或在敵射界外實施攻擊,人員、裝備的損失很小。這筆帳算下來,恐怕就不會再認為高技術武器價格昂貴了,反而會感到它比常規技術兵器「便宜」得多。

用成熟技術改造大量現役裝備、彈葯,是大幅度提高裝備性能的有效方法。這方面成功的事例很多,最典型的如美國的B-52戰略轟炸機。眾所周知,B-52飛機於1948年立項設計,1952年交付部隊,1967年在越南戰爭中首次亮相投入實戰,在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也都有上佳表現。B-52早已於1958年停止生產,但美軍堅持用成熟技術對其進行改造,現共有八種型號,使B-52飛機成為一株「常青樹」,也樹立了改造現役裝備的成功典範。

在普通航空炸彈上加裝制導裝置、可控彈翼及相應的控制設備,將其改裝成為精確制導彈葯,的確是大幅度提高現有普通航彈效費比的有效途徑,只要條件允許,就應當大力倡導並組織實施。但是,改造現役裝備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必須是利用已成熟的技術,而不是重新研製;另一個是現役裝備確有改造價值,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否則,不但不能提高現有裝備的效費比,反而會增加新的投入,造成新的浪費和負擔。

樓主有問題可以聯系我

D. 新軍事革命武器裝備的形態向什麼方向發展

新軍事革命武器裝備的形態向【信息化、智能化、一體化】方向發展。

E. 未來全球主戰武器發展方向

裝備模塊化,打擊能力全天候,打擊范圍全方位(海 陸 空 天立體化),信息技術和機動性能的大大提高還有無人利器使戰爭越來越高科技…比方美國研發激光武器以及下一代航母採用磁動力…謝謝採納!

F. 中國武器發展史

1896年,湖北總督張之洞創建的漢陽兵工廠,生產出了中國第一支步槍「漢陽造」。也就是我們經常在小說里看到的紅軍手裡的「老套筒」。1929年,東北王張作霖的沈陽兵工廠亦能生產、仿製步槍、輕重機槍。沈陽兵工廠是當時中國最大、最先進的兵工廠。1935年,國民政府在德國的幫助下,仿製了一款德國毛瑟步槍,後來命名為「正中步槍」。新中國成立後,主要是仿製蘇式武器如:54、56式步槍、沖鋒槍,喀秋莎火箭炮,薩姆式防空導彈。在蘇聯的幫助下,空軍仿製了米格15噴氣戰斗機,我們空軍現在天上飛的殲7也是仿製蘇米格21的產品。海軍除了蘇聯援助我們的四艘驅逐艦(舊艦),在北海艦隊號稱「四大金剛」外,主要是仿製一些蘇式的魚雷快艇、獵潛艇類。我們當時生產的魚雷快艇大都是木殼的。進入九十年代以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國力提升,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中國的軍工產業迎來了脫胎換骨爆發式的發展。逐步擺脫了仿製的模式,走出了一條獨立自主科學發展的道路,我們先後研製列裝了空軍;殲8、殲10、飛豹戰斗轟炸機,四代機殲20的橫空出世代表中國空軍的研製水平已進人世界最先進的行列。海軍:我們的核潛艇093、094,我們的不依賴空氣的lp常規動力潛艇完全有能力在美國的太平洋東西兩岸游弋。驅逐艦、護衛艦,特別是170、171驅逐艦的列裝,使我們的海軍有了真正意義的防空能力。陸軍:我們的遠程火箭炮完全有能力覆蓋整個台灣島,是那些台獨分子的夢魘。99A坦克,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坦克較量而絲毫不落下風。而我們的反坦克利器「末敏彈」的研製成功又是這些鋼鐵怪獸變成了「死老鼠」。我們的二炮是一支世界上任何敵人都不敢小覷的強大力量,它是我們祖國的鎮宅寶劍,有了它,我們就可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總之,中國的武器裝備在經過了幾代人的艱難的探索、厚積薄發,迎來了美好的春天。向那些科學家、祖國的功臣、民族的脊樑致敬!!。

G. 在信息化武器裝備發展上主要途徑是什麼

在信息化武器裝備發展上,主要途徑有:

1、一個是對機械化武器裝備進行信息化改造和提升。需要說明的是,武器裝備信息化不是對機械化武器裝備的簡單否定拋棄,而是對機械化武器裝備改造和提升。

形象地講,就是把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以模塊形式嵌入機械化武器裝備之中,使機械化武器裝備具備類似於人的「眼睛、神經和大腦」的功能,從而使其綜合作戰效能倍增,滿足信息戰爭作戰的需要。

2、另一個方向是研製新的信息化武器裝備,如C4ISR系統、計算機網路病毒、軍事智能機器人等。武器裝備信息化將使電子信息系統在武器裝備體系中的比重將越來越大,相應的作戰保障裝備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升,武器裝備體系中除了傳統的硬殺傷兵器,還將出現軟殺傷兵器。

(7)一體化武器裝備發展擴展閱讀

我軍武器裝備信息化建設:

1.人才團隊建設。胡錦濤主席指出,軍方應加強聯合指揮人員的建設,聯合參謀人員,信息技術管理人員、新設備操作和維護人員,並指出軍事人員的建設方向,並具有較強的指導和可操作性。

2.信息化武器裝備和保障體系建設。加強頂層設計,推進信息化指導下的裝備一體化、集成化建設。與此同時,要推動國內關鍵硬體和軟體在軍隊中大規模、系統地應用。

3.三是加強基於信息系統的系統作戰能力本質內涵、作用機制、基本途徑、核心作戰方法、檢測評估等方面的研究。

4.擺脫軍民融合的信息化道路。要進一步研究建立軍民信息化建設資源整合共享機制,促進軍民信息技術、信息基礎設施和軍民戰略信息資源共享。

H. 綜合比較外軍武器裝備整體發展水平中國武器裝備如何 差距 改進

輕武器方面:
1.目前的制式槍族95式槍族,射擊精準度及殺傷力尚可,但人機工效太差(無空倉掛機、拋彈口的瘸腳設計致使左撇子無法使用等),而且涉及之初未統籌考慮各種戰術掛件的加裝(無戰術導軌),瞄準基線過高,戰士瞄準時頭部暴露面積較大不利於隱蔽。
但是目前已設計出05式戰略步槍,根據目前公開的照片和數據來看,已屬於世界先進水平,期待著盡快大范圍列裝部隊。
2.單兵裝備方面:
野戰部隊單兵攜行具仍較混亂,無制式攜行具可言,不過目前也在完善中。與外軍差距最大的在於信息化、戰術化裝備的欠缺,如單兵夜視儀、單兵電台及衛星導航定位裝備的欠缺、單兵防彈防護裝備的欠缺。就目前來看,北斗導航系統正在普及中,近期至國外維和的步兵營也已全部裝備整套防彈鎧甲,應該可以看到在將來這些差距會逐漸縮小。
3.主戰裝備方面:
空軍3代機數量已較可觀,且3+代戰機正在陸續入役中(殲10B、殲16等),目前我軍新銳戰機殲20及殲31亦在緊鑼密鼓地加緊實驗定型,陸航武直10正大范圍列裝且重型通用直升機直20也已曝光,空軍整體戰力將不斷提升!
海軍方面,052D驅逐艦在江南等造船廠正批量建造、舾裝還海試,批量入役在即~ 大連造船廠001A型滑躍起飛式國產航母已在建造中,江南造船廠002型直通甲板彈射起飛式航母也已曝光方案(見江南船廠紀念幣),海軍綜合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中~
戰略裝備方面,東風31A及東風40洲際彈道導彈實際上已達到了俄羅斯白楊-M及亞爾斯洲際彈道導彈的威懾水平,部分技術指標因有後發優勢甚至領先於俄羅斯同類裝備。
4.綜上所述,目前我軍整體的裝備水平是在不斷提高中的,可以說在武器裝備水平方面,整體暫落後於美軍,與俄軍不相上下!另外,部分武器裝備因有後發優勢(如殲20及052D、055驅逐艦的技術定位是領先於F22及阿利伯克級的,起點高於美軍現役,畢竟美軍同類裝備研發時間在幾十年前),在實際列裝後是不懼外軍裝備的。
但是,我軍目前裝備水平最大的差距是缺乏各類新式裝備的協同性,就像將巴西的前鋒、西班牙的中場及義大利的後衛組拼在一個隊伍中,未必能取得勝利。
改進的重點就在於大力提高信息化時代下各種高新尖武器的統籌、一體化利用。

I. 在信息化武器裝備發展上,主要途徑有:

在信息化武器裝備發展上,主要途徑有:

1、一個是對機械化武器裝備進行信息化改造和提升。需要說明的是,武器裝備信息化不是對機械化武器裝備的簡單否定拋棄,而是對機械化武器裝備改造和提升。

形象地講,就是把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以模塊形式嵌入機械化武器裝備之中,使機械化武器裝備具備類似於人的「眼睛、神經和大腦」的功能,從而使其綜合作戰效能倍增,滿足信息戰爭作戰的需要;

2、另一個方向是研製新的信息化武器裝備,如C4ISR系統、計算機網路病毒、軍事智能機器人等。武器裝備信息化將使電子信息系統在武器裝備體系中的比重將越來越大,相應的作戰保障裝備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升,武器裝備體系中除了傳統的硬殺傷兵器,還將出現軟殺傷兵器。

(9)一體化武器裝備發展擴展閱讀:

我軍的信息化武器裝備發展:

1、一是人才隊伍建設。胡主席指出,軍隊要加強聯合指揮人才、聯合參謀人才、信息技術管理人才、新裝備操作及維修人才的建設,為我軍人才建設指明了方向,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操作性。

2、二是信息化武器裝備及配套系統建設。要加強頂層設計,按照信息主導下的三軍裝備集成化、一體化建設思想,同時要推動國產關鍵軟硬體在部隊成規模、成體系地運用。

3、三是要加強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的本質內涵、作用機理、基本途徑、核心戰法、檢驗評估等問題研究。四是要走開軍民融合的信息化建設路子。要進一步研究建立軍地信息化建設資源融合共享機制,推動信息技術軍民共享、信息基礎設施軍民共用、戰略信息資源軍民互補。

閱讀全文

與一體化武器裝備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