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戰爭游戲:歐洲擴張的戰役劇情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北約和華約組織的相繼建立,全球政治局勢再度緊張。
幾十年來,這兩個軍事同盟因為相反的信念一直在暗中角力。雖然尚未發生交火事件,但也許只需要一個火花,這種制衡關系就可能被打破,最終爆發全面沖突。
德國戰役:兄弟相殘
1975 年 12 月 19 日,在德國,一名東德(正式名稱: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家人民軍的成員於靠近柏林牆的格拉夫霍斯特地區殺害了兩名邊防軍士兵並逃入西德(正式名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東德要求西德交還逃犯,但波恩拒絕。華約與北約的局勢驟然緊張起來,雙方開始在德國各自的佔領區加派軍隊,該事件也因此成為歐洲軍事對峙升級的起點。
同年 12 月 21 日,格拉夫霍斯特地區的西德邊境防衛隊偵測並確認東德軍隊越過柏林牆進入西德領土。波恩宣布國家進入戰爭狀態,沖突正式爆發。
戰火持續到 1976 年 1 月 16 日。此時和平條約即將在斯德哥爾摩簽署,但即便是這樣,華約軍隊仍然在萊比錫發起攻擊,希望通過摧毀凸角堡在談判桌上取得有利地位。指揮官臨危受命保護城市,最終成功堅守至和平條約簽訂,避免了一場浩劫。至此德國戰役結束。
波蘭戰役:波蘭尚未滅亡
1980 年8 月,瓦文薩當選為團結工會主席。1981 年 10 月 18 日,雅魯澤爾斯基當選為波蘭共產黨領袖,並在 12 月 13 日下令逮捕瓦文薩等一批工會領導,引發群眾不滿。雅魯澤爾斯基派遣軍隊與鎮暴警察鎮壓群眾暴動。
政府的殘酷鎮壓最終引發軍隊嘩變。12 月 16 日,士兵開始響應群眾暴動;17 日,叛亂之風已經席捲波蘭軍隊,駐守波蘭的蘇聯部隊遭受到叛亂者的攻擊。政府軍隊岌岌可危。
12 月 20 日,駐波蘭蘇軍派遣的援軍與波蘭政府軍會合並成功抵擋了叛軍的進攻。隨後,華約軍隊一路鎮壓叛軍。但是在 1982 年 1 月中旬,西方國家試圖通過捷克介入戰事,捷克軍隊因此反叛。蘇聯集團軍領命抵抗敵對勢力入侵波蘭,並在消滅波蘭叛軍後騰出手來的華約軍隊的援助下擊退北約的進攻。2 月,華約軍隊擊潰捷克叛軍,保住了捷克社會主義政權。至此波蘭戰役結束。
北約戰役:強箭手
1983 年 3 月 8 日,東西關系惡化。3 月 23 日,美國總統里根啟動「星球大戰」計劃,試圖聯合西方國家取得核子勢力平衡。4 月,蘇聯加強了其在北約的間諜網。9 月 26 日,俄國已經收到數起美國發射核導彈的假警報,華約決定採取報復行動。
同年 10 月 25 日,美軍進攻共產黨島嶼;11 月 2 日,北約在歐洲開展「強箭手」聯合軍演。11 月 8 日,華約誤認為北約演習軍隊部署是真實攻擊行動的第一階段,因而決定先發制人,率先越過東德和捷克邊境入侵北約領土。
華約入侵後,北約措手不及,節節敗退。丹麥於 1983 年 11 月投降,而西德也在 1984 年 4 月前徹底淪陷。華約軍隊兵臨法國,北約重兵壓境對峙。當北約意識到華約的聲東擊西戰術時為時已晚,華約軍隊已經控制瑞士全境並以此為跳板深入法國境內,以空降形式佔領法國防禦的核心——阿爾比恩高原上的洲際導彈發射基地。1984 年 4 月 22 日,北約軍隊收復阿爾比恩高原,法國政府單方面決定核報復。至此北約戰役結束,俄國戰役展開。
俄國戰役:廢土
1984 年 4 月 22 日,洲際導彈自法國阿爾比恩高原發射,飛向華約國家。二十分鍾後,華約發射數以千計的導彈回敬。在接下來的數小時里,北約和華約的主要城市莫斯科、華盛頓、倫敦、巴黎、華沙等被夷為平地。
核大戰後,各國的政治領袖們走出掩蔽壕,宣布停戰。然而俄羅斯第三特種部隊指揮官——由於家人沒有資格進入掩蔽壕而在核打擊中無一倖存——對華約與北約所謂的領導人深惡痛絕,誓要他們付出代價。
1984 年 6 月 9 日,俄羅斯境內,第三特種部隊接收了歸順的東德直升機中隊和波蘭炮兵部隊,並在第二天成功消滅了前來鎮壓的華約部隊。
部隊壯大之後,指揮官著眼於西方荷蘭,准備實現最終目標。先是摧毀敵方指揮系統,脫離華約軍隊,成功橫渡易北河進入西德境內,接著通過一系列戰斗擺脫北約的圍追堵截。7 月 15 日控制了位於荷蘭沃克的美國空軍基地——美軍將核武器存放於此。在北約和華約的雙重圍困下,指揮官經過 40 分鍾的艱苦守衛,核導彈終於准備就緒,「現在就讓他們付出代價」。至此俄國戰役結束。
美國戰役:致命錯誤
1979 年,東西方緊張局勢似乎即將緩和,但卻發生了歐洲導彈危機,同時北約又發現蘇聯在古巴部署了大量部隊。在美國最重要的指揮中心夏安山內部,一個維護人員的疏忽大意再次讓世界陷入戰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