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軍事理論二戰

軍事理論二戰

發布時間:2021-02-24 12:06:30

⑴ 二戰軍事理論:基洛夫理論詳細來說是什麼

基洛夫在抄上個世紀30年代中期就被暗殺身亡,死亡時二戰尚未開始,而且他也根本不是軍事家,沒有提出過任何軍事理論或學說。如果你說的是朱可夫,那也口誤或筆誤得太遠了點。
朱可夫的軍事理論主要是大縱深突擊理論。與基洛夫沒有半點關系。

⑵ 為什麼說二戰是西方資產階級軍事理論的發展高潮

因為二戰是最大規模的實戰,肯定會對軍事理論的發展起推動作用。

⑶ 為什麼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資產階級軍事理論發展的高潮

因為當時無產階級都軍隊少,形成的理論自然少啊。只有資產階級的軍隊發展時間長啊,形成的理論多啊。

⑷ 有關於二戰的軍事理論

閃擊戰——由古德里安創建的戰爭模式(英譯Blitzkrieg或lightening war),也叫閃電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首先並且經常使用的一種戰術,它充分利用飛機、坦克的快捷優勢,以突然襲古德里安
擊的方式制敵取勝。它往往是先利用飛機猛烈轟炸敵方重要的戰略設施——通訊中心,把敵人的飛機炸毀在機場,取得制空權,並使敵人的指揮系統癱瘓。 閃電戰就是將奇襲、快襲集中一起,像閃電一樣打擊敵人。可以使敵人在突如其來的威脅之下喪失士氣,從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擊之下就會立即崩潰。理論根據
1、德國軍事家A.von施里芬關於採取戰略迂迴和包圍, 實施速決殲敵的觀點; 2、義大利軍事理論家G.杜黑關於集中空軍力量打擊對方的重要政治、經濟和軍事目標而取勝的觀點; 3、英國軍事理論家J.F.C.富勒關於組織幾路強大的快速坦克縱隊,在航空兵強有力的掩護下,深入敵軍縱深,直搗敵軍司令部,使敵陷於癱瘓的觀點。運用包含裝甲部隊、機械化步兵與炮兵,以及空軍優勢火力,於作戰層面進行高度協同攻擊。 擾亂敵人的部署,迫使對方改變正面武力,甚至達到使敵軍在兵力組織與分配上自亂陣腳。 以側面迂迴方式,隔開並切斷他們的兵力。 阻擾他們的後路。威脅他們的後路,使其與基地之間喪失聯系與補給。 講求速度。 閃電戰的基礎是機械化,前提是制空權,在於空,坦,步的協同配合,戰術在於一點兩面。找到突破點,由炮兵打開缺口,裝甲集群進入缺口並發展戰果,機動步兵跟進。找到突破口的兩翼,空軍打開缺口5-10分鍾後,裝甲集群隨後攻擊,後面緊隨機動步兵。迅速破壞掉敵指揮中心,通訊樞紐,交通樞紐。陷敵於瞎子、聾子的局面,並配合正面部隊迅速合圍敵主力步兵集團。飛機、坦克和機動步兵速度都很快,火力也夠。但前提是 要保有制空權,然而德國後期遇到了擁有空中優勢的美國空軍,無法使用閃擊戰。另外此戰術對後勤依賴度非常高,一旦汽油和彈葯糧食供應不上, 就會被殲滅。
戰術層面
由於閃電戰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無比的威力,因此在大戰結束之後即受英美等軍事學者熱烈研究,在戰術上勾勒出一個詳細的面貌現已不是難事。關於戰術上的細節,根據各家的說法,綜合整理一個對閃電戰的全貌概述。「閃擊戰」大略可略分以下幾個階段: 集結(Aufmarsch):意即在攻擊發起前夕,將兵力徹底集中於一個狹窄的正面上。 由於該戰術需「形成重點」(Schwerpunktbilng)之故,真正的攻擊正面還會比集結面更窄。 展開(Gefechtsstreifen):為了突破後維持必須的沖力,機械化部隊將會成梯次縱深部署。 突破(Einbruch):使用形成重點後所造成的壓倒性優勢武力,以決定性的沖擊力突穿敵人戰線。 突破的任務一般交給戰車部隊擔任,戰車部隊將以營或連級單位組成「寬椎型」(Breitkeil 倒三角形,德軍戰車部隊最常使用的攻擊隊形)或者「椎型」(Keil正三角形)進行突破。不過若想保留裝甲兵的實力以供往後作戰計,亦有將突破任務交由步兵擔任,待步兵突穿後裝甲兵才由缺口投入,接著機動向敵後挺進以擴張戰果的事例。 突穿(Durchbruch):此階段是突破之延續。在完成突破之後,裝甲部隊主力以及其他機械化支援單位會穿越打開的缺口,並進入敵人戰線開始向敵後深入。 此時各部隊指揮官會在部隊先頭,以其自身之觀察掌握全局並隨時將敵情向後回報。突進縱隊中除了戰車外,尚會編入戰斗工兵、裝甲步兵以在任何情況下對前進中的戰車單位提供支援,他們通常都乘坐在半履帶裝甲人員車輛上,戰斗工兵則攜帶各種器材甚至架橋裝備以克服一切天然或人工障礙物。 擊虛與鑽隙(Die Flächen und Lückuntaktik):突破時期結束,開始全速向敵後方做大縱深的突進。這樣的做法揚棄了傳統的向兩翼席捲的戰法,不過這算是法國人所創的較快捷的方法。 一旦通過突破口後,各縱隊即成扇形展開,沿著若干向前延伸的平行道路向前分散推進,以避免交通壅塞現象發生。先頭通常由偵蒐部隊組成的前衛尖兵,他們在前方或側翼上搜索前進,進行尋找開放道路、偵測敵情,並提供預警並搶占如制高點、橋梁等重要戰術要點。突進縱隊便會依照他們的情報,選擇適當、無敵方顧慮的路線前進。面對敵人時,如無須做戰斗時則盡量避免,選擇繞開,盡可能採取迂迴滲透的手段,只有在沒有辦法的情況才實施戰斗。至於繞過的敵人則由後續部隊趕上肅清之。由於持續不斷的運動,戰斗時將以機動炮兵或申請戰術空軍火力支援攻擊。這支深入敵後的機械化大軍並不顧慮逐漸延長的暴露側翼,因為快速的機動將提供他們足夠的保護。如非得已,突進部隊將不會離開道路做越野運動,因為這會產生不必要的延誤。在領先挺進的裝甲部隊後面則是機械化步兵部隊,以填補裝甲部隊推進後產生的空隙,後面才是徒步運動的一般步兵師。機械化部隊的補給車隊也沿著同一條交通網以追趕戰斗部隊。為了要在少數可用的道路上運動上千輛的車輛以維持其攻勢的高度動能,因此交通管制亦將格外重要,工作也極端復雜。 席捲(Aufrollen):這是「閃電戰」最後一個階段。現在整個突進部隊將以敵人的交通線為目標,進行分割並包圍遭孤立的敵軍主力。 除了1940的敦克爾克包圍戰是利用英倫海峽進行單翼包圍外,幾乎二戰所有的「閃電戰」皆是以兩翼進行包圍作戰。待雙鉗合圍後,剩下的工作就是圍殲包圍網內的敵人。此工作通常都交由步兵部隊擔任,裝甲部隊則從前線補給整合戰力後再繼續往下一個目標推進。戰例
最初用於波蘭。1939年9月1日4時45分,德軍以其6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為主要突擊力量,在一馬平川的波蘭西部勢如破竹般撕破了波軍6個集團軍約80萬人組成的防線。德國裝甲部隊與空軍構成的快速縱深挺進力量,將陳舊龐大的波軍迅速撕裂、合圍,至10月 5日,波蘭戰役即告結束。波軍6.6萬人陣亡,20萬人受傷,69.4萬人被俘,而德軍僅傷亡 3萬餘人。 二戰初期,A.希特勒基於上述理論,主張先發制人,集中陸軍和空軍,象漆黑的夜裡突然閃電一樣地打擊敵人,攻勢凌厲,似乎無往而不利。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他用閃擊戰佔領了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蘭西等國。具體是27天內征服了波蘭,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 1941年他再次用閃擊戰進攻蘇聯,但在蘇聯人民的堅決抵抗下,最終遭到了失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隨著導彈核武器的發展,閃擊戰仍被超級大國視為一種有效的戰爭樣式。弱點
閃電戰的最大弱點有二: 與留在後方的敵軍部隊只要沒有被完全消滅,容易向後方發動反攻。 由於閃電戰的快速進軍,補給線一夕之間被迅速拉長,一旦補給跟不上,前方部隊容易成為強弩之末,攻勢停滯,就可能受到反攻。同時,補給部隊也容易受到反攻力量攻擊。 如果游擊戰、反擊戰和巷戰使用恰當,則可能剋制閃電戰。

⑸ 請問二戰中軍事理論的發展創新及作用

我知道是關於海戰抄主角的問題:
大家知襲道當今海戰是航母的時代,日本是從美國那裡學到的,但是卻首先在美國人身上應用。
多數的美國軍人當時仍然認為海戰是戰列艦的時代,直到珍珠港事件,他們終於明白了艦載機的威力。
所以在之後的中途島戰役和萊特灣戰役中成功的運用了航母。
我感覺這應該是二戰中軍事理論的發展創新及作用

⑹ 二戰後軍事理論變革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高技術群的推動
二,持續周期短
三,發展失衡加劇
四,戰爭形態轉型
變革特徵
一是武器裝備智能化
其重要標志是各類精確制導武器(PGM,Precision Guided Munition)逐步成為戰場的主角。在歷時14年的越南戰爭期間,美軍使用的精確制導彈葯只佔使用彈葯總量的0.2%,當時使用的只是命中精度較高的靈巧炸彈(Smart Bomb)。到了1991年海灣戰爭,美軍使用的精確制導彈葯占使用彈葯總量的比例增至8%,當時主要使用的是「戰斧」(Tomahawk)式巡航導彈。而這一比例在1999年科索沃戰爭和2001年阿富汗戰爭期間更分別上升到35%和60%。
二是編制體制精幹化
提高質量、減少數量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軍隊建設的普遍趨勢。據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統計,1985年全球兵力總額為2794.66萬,1999年降為2187.59萬,減少607.07萬,減幅達22%。通過裁減數量、調整編制體制、優化軍兵種結構等措施,軍隊規模更趨精幹,戰鬥力普遍增強。
三是指揮控制自動化
自20世紀60至70年代起,為使指揮控制實時高效,世界主著要國家軍隊紛紛著手開發C3I系統(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 Intelligence),把情報系統獲得的信息通過通信這條生命線用於指揮部隊和控制武器裝備。80年代後,隨著計算機的廣泛使用,C3I加上了Computer(計算機),變成了C4I。90年代後又進一步發展為C4ISR系統,增加了Surveillance(監視)和Reconnaissance(偵察)。目前這一系統又發展為C4KISR,增加了「Kill」(殺傷)。指揮控制自動化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這樣一個水平,要得益於Data Link(數據鏈)的發展。它是整個指揮自動化的「神經中樞」。
四是作戰空間多維化
隨著科學技術在軍事領域內的廣泛運用,作戰領域正逐步由傳統的陸、海、空三維空間向陸、海、空、天、電(磁)五維空間擴展。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表明,誰擁有制信息權,誰就能掌握高技術戰場的主動權。而制信息權又離不開制天權。據統計,美國等國在海灣戰爭中共動用軍事衛星33顆,在科索沃戰爭中共動用軍事衛星50多顆,在阿富汗戰爭中也先後動用軍事衛星50餘顆。
五是作戰樣式網路化
網路化的聯合作戰將是信息時代的主要作戰樣式,美軍稱之為「網路中心戰」。俄羅斯軍方的主流觀點認為,未來戰爭將具有立體化、空地結合、海陸空合成同步作戰和精確打擊的性質。英軍強調「網路化作戰能力」(NEC),即在數字化通信網路中將各種武器和感測器平台有機地連接在一起,在所有的作戰級別上充分利用情報、監視、目標捕捉和偵察(ISTAR)能力。我軍提出的「網路化集群作戰」,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高度分散的多元力量在多維空間上構成流動性很強的作戰網路,通過靈活多變的「聚」與「散」,動態集中作戰效能,實施並行攻擊的廣域機動作戰。
望採納,謝謝

⑺ 我是一個大一的學生最近上了幾次選修課是軍事理論,對軍事產生了興趣,一直有一個疑問,就是為啥當初二戰

樓下二位不懂就別東拉西扯
曰本沒有配合德國從東方進攻蘇聯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1939年曰軍在遠東對蘇聯、蒙古發動的諾門罕戰役,以曰本完敗收場
曰本從此不再考慮主動挑戰蘇聯

⑻ 二戰時期,西方軍事理論有哪些,考試題

閃電戰、機械化作戰、戰略轟炸、航母作戰、雷達監測、潛艇戰術、大迂迴作戰

⑼ 給推薦點關於現代軍事(包括二戰)的書籍,網站,圖集什麼的,武器和軍事理論、指揮什麼的都行

突襲蘇聯-巴巴羅薩行動 太平洋戰爭 戰爭風雲 戰爭與回憶

⑽ 二戰中西方資本主義軍事理論代表的主要人物是

英國總統丘吉爾和美國總統羅斯福

閱讀全文

與軍事理論二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