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軍事理論中的

軍事理論中的

發布時間:2021-02-24 12:01:26

『壹』 軍事理論中的名詞解釋就是這個詞的含義嗎

軍事理論里提到的名詞大多是軍語,
軍語,亦稱「軍事術語」。是表達軍事概念的語詞,是規范化的軍事用語。任何一支軍隊,在作戰、訓練及其他工作中都必須使用統一的軍語。軍語的特點是准確、簡明、規范和統一。
軍事理論也特別強調軍語,這樣更有說服力。
你所說的這個詞的含義可能與軍語里的解釋很接近,但軍語中的定義更加嚴謹,專業,軍事化。但是既然是軍事理論考這個,應該用軍語。
希望回答能幫助你。

『貳』 中國軍事理論發展史1

中國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各階級、集團及其軍事家和軍事論著者對於戰爭與軍隊問題的理性認識,,隨著社會的前進、戰爭的發展而不斷深化。一、產生時期公元前21世紀(一說公元前22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此時,盡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奴隸主對外族發動掠奪戰爭,或用武力鎮壓本族奴隸的反抗,都是以征討「違天命者」、「弔民伐罪」、「敬天保民」相號召,並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嚴刑厚賞驅使士卒作戰。作戰方式是集團列陣正面沖殺。到商代以後,作戰逐漸以車兵為主。對軍隊指揮,要求行動統一,嚴厲管理。這種思想,指導著夏、商、西周幾個王朝的軍事斗爭。通過這一時期的戰爭實踐,人們已初步認識到審勢而動,量力而行,眾可以勝寡,強可以勝弱,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傳在西周時期,已出現《軍志》、《軍政》等軍事著作,雖早失傳,但在後來問世的《左傳》、《孫子兵法》等書中,還保留著一些片斷的引文。二、迅速發展時期約從公元前 8世紀初至前 3世紀末,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逐漸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制度的變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變化和兵器的改進,軍事制度和作戰方式也隨之變化。為適應這些新情況的需要,產生了統率軍隊的專職將帥,涌現了許多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軍事家和兵書著作。著名的《孫子兵法》,標志著封建統治階級軍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統而全面的軍事理論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導戰爭的規律,並奠定了中國軍事思想的基礎,指導著後代的戰爭實踐和軍事理論的研究,在國際上也享有極高的聲譽。《孫子兵法》提出,軍事斗爭必須巧妙地運用權謀,即「上兵伐謀」,「必以全爭於天下」,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高明的軍事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戰爭結局。它打破了奴隸社會的天命觀,以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思想,指出戰爭獲勝不取決於鬼神,只要能夠做到「知彼知己」,就可以「百戰不殆」。它提出了「以正合,以奇勝」和「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作戰思想。《孫子兵法》還指出,戰爭勝負是由政治、經濟、天時、地利、人事等因素所決定的,所以封建統治階級要修明政治,順應民心。這些思想,也為《孫子兵法》同時代的其他兵書和論及軍事的著作所重視。戰國時期,人們對戰爭的認識又進了一步。例如,傳為軍事家吳起所著的《吳子》,就探索了戰爭的實質,論及戰爭發生的根源,並把戰爭分成幾種類型,賦予定義,提出對付各類戰爭的方略。軍事家孫臏所著《孫臏兵法》,更主張拋棄「責仁義,式禮樂」的思想,要求用戰爭手段解決社會混亂局面;其作戰思想則特別強調「貴勢」和以奇制勝。這些主張,都是對《孫子兵法》軍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三、豐富和提高時期從公元前 3世紀末至公元13世紀,中國經歷了秦、漢、晉、隋、唐、宋、元等幾個大的王朝的統治和更迭。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先秦的軍事思想對軍事斗爭仍然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由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及戰爭的發展,軍事思想也進一步得到豐富和提高。就戰爭種類而言,有建立封建王朝的統一疆域的戰爭,有多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民族起義的戰爭,又有國內諸民族貴族為了爭奪中央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就軍隊發展而言,兵種和兵器裝備有了較大的變化。不但有了獨立的騎兵,而且舟師水軍參戰的數量也更多了。這就要求作戰指揮必須加強步、騎、水軍等的配合作戰,使得戰略戰術運用和指揮藝術都得到高度發展。在這一時期,通過戰爭實踐,造就了許多著名的軍事家和將領,出現了許多總結軍事斗爭經驗的兵書。秦始皇的大規模築長城、修馳(直)道、重兵戍邊等軍事措施,對後世建設邊防的戰略思想,有重大影響。在著名的楚漢戰爭中,張良為劉邦決策,收攬民心,分化對方,爭取同盟,孤立項羽,取得了戰爭勝利。西漢王朝在對北方匈奴貴族的反擊作戰中,由名將衛青、霍去病率獨立的騎兵集團主動出擊,快速機動,遠程奔襲,以及正面沖擊,翼側迂迴等作戰行動,創造性地發展了大規模使用騎兵的戰略戰術。兵書《六韜》,針對頻繁的戰爭,提出了愛惜民力、休養生息的思想,並對作戰指揮機構以及步兵、騎兵的協同作戰等作了論述。兵書《三略》,進一步闡述了「柔能制剛,弱能制強」的樸素的軍事辯證法思想,並指出最高統治者必須廣攬人才,重視民眾與士卒的作用。從漢到隋曾多次發生過從黃河流域向江南進軍的大規模戰爭,大都是步、騎兵和水軍多路並進的多兵種大集團的配合作戰。其中,東漢末年的赤壁之戰,晉滅吳之戰,東晉苻秦的淝水之戰,以及隋滅陳之戰最為著名。在這些戰爭中,政治斗爭與軍事斗爭的結合,謀略與決策,以及作戰指揮藝術,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李衛公問對》一書,聯系唐代初期的戰爭經驗,對以往兵書進行了探討,對《孫子兵法》提出的虛實、奇正、攻守等原則及其內在聯系,作了比較辯證的論述。李筌的《太白陰經》認為,戰爭的取勝決定於國家政治的優劣、力量的強弱以及謀略的運用。到了遼、宋、西夏和後來的宋與金、蒙古等幾個民族政權並立的統治時期,互相長期處於對立狀態,戰爭頻繁。這時期,隨著生產發展和戰爭的需要,出現了火器和復雜的裝備器材,對作戰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宋王朝,由於政治腐敗,軍權由皇帝絕對控制,軍隊作戰能力低下,造成屢戰失利。統治者為了教習文臣武將熟悉軍事,命曾公亮等編纂《武經總要》,總結古今兵法和本朝方略,並頒布《孫子兵法》、《吳子》、《司馬法》、《六韜》、《尉繚子》、《三略》和《李衛公問對》為《武經七書》,官定為武學教材。這時,許洞的《虎鈐經》和何去非的《何博士備論》,均對皇帝絕對控制軍隊指揮權及其危害提出了非議。南宋名將岳飛提出:「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他率「岳家軍」突破皇帝「欽定」的作戰旨意,採取步、騎配合的靈活戰法,擊敗了金軍強大的騎兵。陳規在《守城錄》中,記錄了軍隊開始使用火器和改進城防工事進行防禦作戰的方法,主張「守中有攻」,對城市防禦戰法有所創新。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遼、西夏、金等政權,均以騎兵見長,特別是後來興起的蒙古族,建立了兵牧合一的制度,充分發揮其騎兵優勢,以高度的機動靈活制敵,並善於學習和利用敵方先進技術,不斷改進其軍隊的裝備。蒙古貴族和後來建立的元王朝戰勝南宋時,採取遠距離的戰略迂迴和步、騎、水軍聯合多路進軍,實施大集團軍隊的戰略進攻。以上的實踐經驗和兵書內容,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古代的軍事思想。四、在革新與守舊的矛盾中繼續前進的時期大約從14世紀末至19世紀40年代,約從明朝至清朝後期,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沒落的境地,不但有連綿不斷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民族起義戰爭和統治者的平叛戰爭等,而且外國也開始入侵中國。這一時期,由於火器的改進和從外國引進部分先進兵器,出現了獨立的水師、炮兵、工兵及其他技術兵種,加以作戰對象發生了變化,因而在建軍和作戰指揮等方面都發生相應的變化。這時,一方面出現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單純防守作戰的思想;另一方面,從實踐中總結出的帶有強烈革新內容的軍事思想,也在不少兵書中出現。明代傑出抗倭將領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就是這種革新思想的代表作。他根據沿海復雜的地形條件和倭寇火器裝備的特點,對陣法作了重大改革。他制定了以 12人為單位的「鴛鴦」,把它作為戰斗隊形的基礎。何良臣的《陣紀》一書,對於軍隊組訓和戰法的論述,也具有革新的內容。孫承宗主編的《車營扣答合編》,反映了在大量火器裝備部隊後,編制和戰法的改革。茅元儀編纂的《武備志》,則試圖從軍事理論、建軍作戰、兵器製造使用、天象地理、江河海防諸方面,提出實行軍事改革的依據,以求振興明王朝的武備。清王朝建立以前,後金(清王朝前身)與明軍發生薩爾滸之戰,清太祖努爾哈赤以「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夏允□《倖存錄》)的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充分發揮其步騎協同作戰的長處,對明軍的多路進攻實行各個擊破,反映了軍事指揮上的新思想。乾隆以後,統治者局限於騎射為滿洲之根本的思想,採取閉關鎖國政策,在軍事上逐漸趨於保守落後。但是,也有不少人針對這種狀態,提出了某些革新思想。例如,惠麓酒民的《□□百金方》,主張團結民心,實行兵民聯防;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提出京城要建立多層次設防的思想;年羹堯的《治平勝算全書》,強調平時對軍隊嚴格訓練,戰時才能取勝等,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中國古代千百次王朝戰爭和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的經驗總結它的豐富內容,是前人留下的寶貴軍事遺產,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國近代的直至現代的軍事思想,都從中批判地繼承和吸取了許多有價值的內容。提問人的追問 2010-03-17 17:26我要的是近代的回答人的補充 2010-03-17 17:51中國近代軍事理論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封建社會制度已是強弩之末,又面臨西方國家的威脅,許多有識之士開始以新的視角,探討拯救國家與民族的道路。林則徐、魏源是他們的代表人物。他們自覺地收集外國軍事資料,研究敵情,提出了組織民眾,軍民配合,沿海各省協力籌防和以守為戰,以逸待勞,在沿海、陸地殲滅敵人的方針。第二個階段:兩次鴉片戰爭後,面臨深重的民族災難,洋務派代表奕忻、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主張「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整頓軍隊,創練新軍,籌辦海防,興辦學堂,選派出國留學人員。同時,隨著西式武器陸續裝備軍隊,出現了步騎、步炮協同作戰,海軍獨立作戰、陸海協同作戰等戰術的變革。戰斗中的陣形由密集向疏散發展。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形成了。第三個階段:19世紀50年代爆發的太平天國起義,在武器裝備建軍和作戰指導思想以及戰略戰術等方面,超過了以往歷代農民起義軍的水平。另外,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湘軍、淮軍等領導人曾國藩、胡林翼、李鴻章等人也積累了一套建軍理論和作戰原則,對以往的軍事思想有所發展。辛亥革命前後,孫中山等人逐漸認識到國防與民生互為表裡的,並大膽借鑒蘇聯紅軍經驗,設立黨代表制度,建立政治工作制度,使軍隊的面貌煥然一新。

『叄』 求軍事理論中精準全坐標與精準坐標之間的差別

這兩個數字表示的是這幅地圖在世界地圖中的位置。
如果把地球用一個網格表示,那麼你看到的這幅地圖,位置就是44,215
而你標識的那個點就在圖(44,215)這個大網格中的小網格86,49中

『肆』 中國的什麼被世界公認為現代十大軍事理論

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後打集中和強大之敵;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廣大鄉村,後專取大城市;以殲屬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四麵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不打無准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發揚勇敢戰斗、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的作風;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同時注重陣地攻擊戰術;在攻城問題上,一切敵人守備薄弱的據點和城市堅決奪取之,一切敵人有中等守備的據點和城市相機奪取之,一切敵人守備堅固的據點和城市等待條件成熟時奪取之;以俘獲敵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分人員補充自己,我軍人力物力的來源主要在前線;善於利用兩個戰役之間的間隙,休息和整訓部隊。

『伍』 軍事理論中的四大創新和五支隊伍

1、「四大創新」:推進軍事理論、軍事技術、軍事組織、軍事管理創新,是國防與軍隊改革的重點。

創新軍事理論,為軍隊科學發展提供正確的理論指導。創新發展軍事理論,是我軍的一個傳統和優勢。推動軍事理論創新,必須堅持以黨的軍事指導理論為統領,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適應世界軍事變革的大趨勢,在繼承我國優秀軍事遺產,弘揚我黨我軍優秀軍事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大膽借鑒和吸納世界上一切有益的軍事理論成果。推動軍事理論創新,還應當注重理論研究的超前性、實用性和綜合性,突出重大現實問題研究,提高軍事理論成果的質量和效益。

創新軍事技術,為軍隊科學發展提供穩固的技術支撐。科學技術特別是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其在軍事領域的廣泛運用,深刻改變著人、武器及人和武器的結合方式等戰鬥力三要素的內涵,從而深刻地改變著戰鬥力生成模式。為此,必須高度重視武器裝備和國防科技發展的自主創新。努力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力爭在一些基礎性、前沿性、戰略性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掌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防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趕有所不趕,推動我軍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自主式發展、跨越式發展、可持續發展。

創新軍事組織,為軍隊科學發展提供科學的組織基礎。隨著戰爭形態由機械化向信息化加速轉變和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一些體制機制上制約軍隊建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成為制約和影響軍隊建設發展和戰鬥力提高的關鍵因素。體制編制調整改革總的方向,是逐步建立起適應武器裝備現代化發展水平和信息化條件下作戰方式變化的新型體制編制。重點圍繞建立健全聯合作戰指揮體制、聯合訓練體制、聯合保障體制,建立適應信息化戰爭要求的指揮體系、訓練體系和保障體系;重點優化力量結構和部隊編成,調整各軍兵種內部力量結構,增加高新技術裝備部隊比重,推動作戰部隊編成向充實、合成、多能、靈活的方向發展。

創新軍事管理,為軍隊科學發展提供可靠的管理保障。當前,軍隊建設發展和軍事斗爭准備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資源分散、重復建設、政出多門、管理多頭、職責不清的問題,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高層領導機關進一步完善有利於加強集中統一領導的工作協調機制,提高戰略管理能力,切實加強規劃計劃的統籌指導作用,加強對規劃計劃執行過程的宏觀監督和有效調控,堅決防止出現與體系建設目標相背離的「大而全」、「小而全」,努力提高軍隊建設的整體質量和效益。

2、「五支隊伍」:圍繞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打贏未來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目標,2003年9月,中央軍委頒發了《實施軍隊人才戰略工程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著眼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目標,明確提出新世紀新階段我軍重點要抓好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五支隊伍」建設:一是抓好新型高素質指揮軍官隊伍建設,即建設一支具有戰略眼光,能夠敏銳洞察和准確把握世界軍事發展趨勢,能夠完成我軍建設任務和作好軍事斗爭准備,掌握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理論和本部隊主戰裝備及指揮系統的高素質新型指揮軍官隊伍。二是抓好高素質新型參謀隊伍建設,即建設一支具有全面過硬的軍事素質,善於對信息化軍隊建設和信息化作戰問題出主意、拿辦法,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基本掌握一門外語,達到國家中等計算機水平的、能參善謀的高素質新型參謀隊伍。三是抓好高素質新型科學家隊伍建設,即建設一支懂當代高科技、用當代高科技、鑽當代高科技,能夠站在世界高科技發展前沿,組織謀劃我軍武器裝備創新發展和組織關鍵武器裝備技術攻關的高素質新型科學家隊伍。四是抓好高素質新型技術專家隊伍建設,即建設一支精通高新武器裝備性能,能夠迅速排除高新武器裝備各種故障,解決軍隊高新武器裝備復雜技術難題,獨立完成重要技術保障任務的高素質新型技術專家隊伍。五是抓好高素質新型士官隊伍建設,即建設一支具備專業技術基礎知識,能夠熟練掌握和正確操作高技術武器裝備,在訓練和作戰第一線直接操縱主戰裝備的高素質新型士官隊伍。

『陸』 軍事理論中什麼是組織和實施戰斗必須遵循的原則

1、堅持以黨章為基礎的原則

黨章是黨的根本規律,是調整黨與政治生活關系的基本原則。它規定了黨的組織制度和組織結構,規定了黨的基本形式和主要任務,規定了黨的各級領導機關的組成和主要職權。黨的基層組織的建立必須以黨章為依據。

2、與黨的新任務相適應的原則

在《論黨》中指出,黨的組織形式和工作方法是根據黨的內外環境和黨的政治任務確定的,必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如果環境和工作條件發生變化,黨的提出新的政治任務,黨的組織形式和工作方式也必須發生變化。否則,舊的組織形式和工作方法將阻礙黨的工作內容的發展和黨的政治任務的落實。

3、按照設立基層單位的原則

根據社會基層組織劃分的基本原則,黨的基層組織在黨章的規定中得到了明確的體現。黨章規定,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人民解放軍連隊和其他有正式黨員三人以上的基層單位,都應當建立黨的基層組織。

4、根據工作需要和黨員人數確定形式的原則。

根據這一原則,建立基層黨組織要注意以下幾點:正確認識工作需要。一般情況下,既要考慮工作需要,又要考慮黨員人數。在特殊情況下,黨員人數不符合建立適當基層黨組織的條件的,要嚴格控制黨員人數。黨的基層組織的設立,必須報上級黨組織審查批准。

(6)軍事理論中的擴展閱讀:

民主集中制的形成和發展。

1、馬克思、恩格斯積極探索黨的基本組織原則和制度。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第一章:把無產階級組織成一個階級,從而形成一個政黨,不斷地受到工人自身競爭的破壞。

恩格斯強調,要在工人黨內部發展民主,要有充分自由的討論,要敢於公開批評,要敢於改正自己的錯誤。他強調,要按照黨章要求,按時召開黨的代表大會和全體會議,讓全黨有更多表達意見的機會。

2、列寧為建立黨的民主集中製作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1905年12月,俄羅斯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了改組該黨的決議。列寧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概念。列寧明確指出:新聞界始終保持著黨內民主。但是從來不反對集中制。主張民主集中制。

1920年7月,列寧在《加入共產國際的條件》中規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成立加入共產國際的政黨。從那時起,民主集中制就成為各國共產黨堅持的黨建原則。

『柒』 中國軍事理論發展史

中國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各階級、集團及其軍事家和軍事論著者對於戰爭與軍隊問題的理性認識,,隨著社會的前進、戰爭的發展而不斷深化。 一、產生時期公元前21世紀(一說公元前22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此時,盡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奴隸主對外族發動掠奪戰爭,或用武力鎮壓本族奴隸的反抗,都是以征討「違天命者」、「弔民伐罪」、「敬天保民」相號召,並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嚴刑厚賞驅使士卒作戰。作戰方式是集團列陣正面沖殺。到商代以後,作戰逐漸以車兵為主。對軍隊指揮,要求行動統一,嚴厲管理。這種思想,指導著夏、商、西周幾個王朝的軍事斗爭。通過這一時期的戰爭實踐,人們已初步認識到審勢而動,量力而行,眾可以勝寡,強可以勝弱,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傳在西周時期,已出現《軍志》、《軍政》等軍事著作,雖早失傳,但在後來問世的《左傳》、《孫子兵法》等書中,還保留著一些片斷的引文。 二、迅速發展時期約從公元前 8世紀初至前 3世紀末,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逐漸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制度的變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變化和兵器的改進,軍事制度和作戰方式也隨之變化。為適應這些新情況的需要,產生了統率軍隊的專職將帥,涌現了許多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軍事家和兵書著作。著名的《孫子兵法》,標志著封建統治階級軍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統而全面的軍事理論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導戰爭的規律,並奠定了中國軍事思想的基礎,指導著後代的戰爭實踐和軍事理論的研究,在國際上也享有極高的聲譽。《孫子兵法》提出,軍事斗爭必須巧妙地運用權謀,即「上兵伐謀」,「必以全爭於天下」,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高明的軍事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戰爭結局。它打破了奴隸社會的天命觀,以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思想,指出戰爭獲勝不取決於鬼神,只要能夠做到「知彼知己」,就可以「百戰不殆」。它提出了「以正合,以奇勝」和「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作戰思想。《孫子兵法》還指出,戰爭勝負是由政治、經濟、天時、地利、人事等因素所決定的,所以封建統治階級要修明政治,順應民心。這些思想,也為《孫子兵法》同時代的其他兵書和論及軍事的著作所重視。戰國時期,人們對戰爭的認識又進了一步。例如,傳為軍事家吳起所著的《吳子》,就探索了戰爭的實質,論及戰爭發生的根源,並把戰爭分成幾種類型,賦予定義,提出對付各類戰爭的方略。軍事家孫臏所著《孫臏兵法》,更主張拋棄「責仁義,式禮樂」的思想,要求用戰爭手段解決社會混亂局面;其作戰思想則特別強調「貴勢」和以奇制勝。這些主張,都是對《孫子兵法》軍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三、豐富和提高時期從公元前 3世紀末至公元13世紀,中國經歷了秦、漢、晉、隋、唐、宋、元等幾個大的王朝的統治和更迭。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先秦的軍事思想對軍事斗爭仍然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由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及戰爭的發展,軍事思想也進一步得到豐富和提高。就戰爭種類而言,有建立封建王朝的統一疆域的戰爭,有多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民族起義的戰爭,又有國內諸民族貴族為了爭奪中央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就軍隊發展而言,兵種和兵器裝備有了較大的變化。不但有了獨立的騎兵,而且舟師水軍參戰的數量也更多了。這就要求作戰指揮必須加強步、騎、水軍等的配合作戰,使得戰略戰術運用和指揮藝術都得到高度發展。在這一時期,通過戰爭實踐,造就了許多著名的軍事家和將領,出現了許多總結軍事斗爭經驗的兵書。秦始皇的大規模築長城、修馳(直)道、重兵戍邊等軍事措施,對後世建設邊防的戰略思想,有重大影響。在著名的楚漢戰爭中,張良為劉邦決策,收攬民心,分化對方,爭取同盟,孤立項羽,取得了戰爭勝利。西漢王朝在對北方匈奴貴族的反擊作戰中,由名將衛青、霍去病率獨立的騎兵集團主動出擊,快速機動,遠程奔襲,以及正面沖擊,翼側迂迴等作戰行動,創造性地發展了大規模使用騎兵的戰略戰術。兵書《六韜》,針對頻繁的戰爭,提出了愛惜民力、休養生息的思想,並對作戰指揮機構以及步兵、騎兵的協同作戰等作了論述。兵書《三略》,進一步闡述了「柔能制剛,弱能制強」的樸素的軍事辯證法思想,並指出最高統治者必須廣攬人才,重視民眾與士卒的作用。從漢到隋曾多次發生過從黃河流域向江南進軍的大規模戰爭,大都是步、騎兵和水軍多路並進的多兵種大集團的配合作戰。其中,東漢末年的赤壁之戰,晉滅吳之戰,東晉苻秦的淝水之戰,以及隋滅陳之戰最為著名。在這些戰爭中,政治斗爭與軍事斗爭的結合,謀略與決策,以及作戰指揮藝術,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李衛公問對》一書,聯系唐代初期的戰爭經驗,對以往兵書進行了探討,對《孫子兵法》提出的虛實、奇正、攻守等原則及其內在聯系,作了比較辯證的論述。李筌的《太白陰經》認為,戰爭的取勝決定於國家政治的優劣、力量的強弱以及謀略的運用。到了遼、宋、西夏和後來的宋與金、蒙古等幾個民族政權並立的統治時期,互相長期處於對立狀態,戰爭頻繁。這時期,隨著生產發展和戰爭的需要,出現了火器和復雜的裝備器材,對作戰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宋王朝,由於政治腐敗,軍權由皇帝絕對控制,軍隊作戰能力低下,造成屢戰失利。統治者為了教習文臣武將熟悉軍事,命曾公亮等編纂《武經總要》,總結古今兵法和本朝方略,並頒布《孫子兵法》、《吳子》、《司馬法》、《六韜》、《尉繚子》、《三略》和《李衛公問對》為《武經七書》,官定為武學教材。這時,許洞的《虎鈐經》和何去非的《何博士備論》,均對皇帝絕對控制軍隊指揮權及其危害提出了非議。南宋名將岳飛提出:「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他率「岳家軍」突破皇帝「欽定」的作戰旨意,採取步、騎配合的靈活戰法,擊敗了金軍強大的騎兵。陳規在《守城錄》中,記錄了軍隊開始使用火器和改進城防工事進行防禦作戰的方法,主張「守中有攻」,對城市防禦戰法有所創新。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遼、西夏、金等政權,均以騎兵見長,特別是後來興起的蒙古族,建立了兵牧合一的制度,充分發揮其騎兵優勢,以高度的機動靈活制敵,並善於學習和利用敵方先進技術,不斷改進其軍隊的裝備。蒙古貴族和後來建立的元王朝戰勝南宋時,採取遠距離的戰略迂迴和步、騎、水軍聯合多路進軍,實施大集團軍隊的戰略進攻。以上的實踐經驗和兵書內容,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古代的軍事思想。 四、在革新與守舊的矛盾中繼續前進的時期大約從14世紀末至19世紀40年代,約從明朝至清朝後期,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沒落的境地,不但有連綿不斷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民族起義戰爭和統治者的平叛戰爭等,而且外國也開始入侵中國。這一時期,由於火器的改進和從外國引進部分先進兵器,出現了獨立的水師、炮兵、工兵及其他技術兵種,加以作戰對象發生了變化,因而在建軍和作戰指揮等方面都發生相應的變化。這時,一方面出現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單純防守作戰的思想;另一方面,從實踐中總結出的帶有強烈革新內容的軍事思想,也在不少兵書中出現。明代傑出抗倭將領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就是這種革新思想的代表作。他根據沿海復雜的地形條件和倭寇火器裝備的特點,對陣法作了重大改革。他制定了以 12人為單位的「鴛鴦」,把它作為戰斗隊形的基礎。何良臣的《陣紀》一書,對於軍隊組訓和戰法的論述,也具有革新的內容。孫承宗主編的《車營扣答合編》,反映了在大量火器裝備部隊後,編制和戰法的改革。茅元儀編纂的《武備志》,則試圖從軍事理論、建軍作戰、兵器製造使用、天象地理、江河海防諸方面,提出實行軍事改革的依據,以求振興明王朝的武備。清王朝建立以前,後金(清王朝前身)與明軍發生薩爾滸之戰,清太祖努爾哈赤以「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夏允□《倖存錄》)的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充分發揮其步騎協同作戰的長處,對明軍的多路進攻實行各個擊破,反映了軍事指揮上的新思想。乾隆以後,統治者局限於騎射為滿洲之根本的思想,採取閉關鎖國政策,在軍事上逐漸趨於保守落後。但是,也有不少人針對這種狀態,提出了某些革新思想。例如,惠麓酒民的《□□百金方》,主張團結民心,實行兵民聯防;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提出京城要建立多層次設防的思想;年羹堯的《治平勝算全書》,強調平時對軍隊嚴格訓練,戰時才能取勝等,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中國古代千百次王朝戰爭和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的經驗總結它的豐富內容,是前人留下的寶貴軍事遺產,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國近代的直至現代的軍事思想,都從中批判地繼承和吸取了許多有價值的內容。

『捌』 軍事理論中什麼是超新戰案例,它有哪些

在軍事理論中所謂的超級戰術就是利用高新科技進行的戰略對抗。

『玖』 軍事理論中直射什麼意思

軍事理論中直射什麼意思?近視理論呢,總是的是非常多的,因為軍事理論中因為講法的是非常多,我正常給講點

『拾』 當前軍事理論創新中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在軍事抄理論創新過程中,一些重襲大的戰略理論問題目前尚存在不同看法,有的觀點脫離國情和軍情,經不起推敲,值得注意。 客觀評價信息在現代戰爭中的地位作用 信息時代,對信息在現代戰爭中到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需要進行冷靜客觀的分析 。有的文章和著作說,信息是第一戰鬥力,信息是信息化戰爭制勝的關鍵,誰能獲得更多的信息,誰就能奪取戰爭的主動權,進而奪取戰爭的勝利。在有的人的眼裡,信息成為追求的目標,信息是戰爭的主導因素,未來的戰爭就是網路中心戰,擁有信息優勢的一方就能取得戰爭的勝利。 實際上,對我們這樣一個還沒有完全實現機械化的軍隊,信息化只是支持作戰條件多種手段中的一種手段。

閱讀全文

與軍事理論中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