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巔峰時期的蘇聯軍事實力有多強大
巔峰時期來的蘇聯占據著世源界上將近六分之一的領土,每年的鋼鐵產量為1.8萬噸,石油產量為驚人的7億噸,光這兩樣就能讓蘇聯穩居世界第一。部隊服役人數為513萬,如果算上預備役軍隊的話,蘇聯在短時間內能召集千萬大軍
Ⅱ 前蘇聯軍事實力到底有多大
我不來懂其他人的回答自。。。
誰說二戰美軍厲害?美軍是在戰後「回形針行動」中收獲德國科學家才雄起稱霸的。
二戰最強的是德國,stg42、虎式坦克、軌道炮、u型潛艇、脾斯麥戰列艦,包括一些單兵用具,經典至極。倘若不是德國缺少兵力、資源,他是不會失敗的(德國士兵的軍事素養是世界公認的高)。
前蘇聯盲目發展重工,其實二戰就是靠人,後期一天生產2000輛坦克,它是炮多槍多,但論技術含量,不高。它是靠拼資源勝的衛國戰爭。
恕我直言,就蘇聯二戰的軍事實力,我認為不如日本!日本零式在戰爭初期無可匹敵(但日本陸軍是真不行),海軍大和戰列艦,翔字型大小航母(三段式甲板多有創意。。)那個的都厲害。
前蘇聯也「獲得」了許多德國科學家,說得難聽點,就是搶的!蘇聯重工業真的厲害,這造成了它的生產力強,但他的強不是科技,所以,我感覺這種實力只是表象,還不及失敗的法西斯勢力呢。
Ⅲ 二戰期間蘇聯有怎樣的軍事力量
7月27日,霍普金斯抵達莫斯科,當即受到蘇聯最高統帥的接見。斯大林坦率地向霍普金斯亮了家底專,把蘇聯的兵屬員、坦克、槍炮和飛機的數字毫無保留地告訴了他,這些數字遠遠超出了西方人士的估計。斯大林表示,蘇聯完全能夠守住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但蘇軍急需高射機槍、高射炮、重機槍、步槍以及鋁,尤其需要飛機、坦克和高射炮。
Ⅳ 二戰日蘇聯軍力對比
總體上講,蘇聯軍力比日本強大,又可以細分的說,陸戰蘇聯比日本強,海戰日本比蘇聯強些。從戰爭武器上、工業能力上蘇聯都比日本強大許多。還有一個蘇聯比日本強大得多也是關鍵因素就是蘇聯的作戰戰略戰術思想比日本先進。日本的戰略戰術思想基本上停留在一戰甚至以前階段,戰術死板,基本上不會多兵種聯合作戰以及大規模機械化作戰,喜歡玩命死沖,與中國(當時中國的武器、工業能力明顯低於日本)打還可以,與蘇聯這種機械化軍隊打就是找死。陸地上作戰蘇聯擊敗日本是壓倒性的。當然,海戰蘇聯不是日本對手,特別是蘇德戰爭爆發,以陸地作戰為主,致使蘇聯海軍被迫延緩發展,航母這些都沒發展起來,海戰的話日本是有優勢的,從珍珠港和整個太平洋戰爭日本能夠與美國一較高下就能看出來,日本海軍也不是浪得虛名的,後期失敗也是綜合國力、工業能力的失敗,當然還有戰略戰術的失敗。第一 軍事是政治的延續和補充,也就是說政治上有需求才會導致某方面的軍事行動,日本和蘇聯都沒有開打的意願和需求 日本打蘇聯得不到任何好處,更得不到石油,蘇聯則防備德國,避免兩線作戰,所以說日本和蘇聯都沒有擴大戰爭規模的打算 僅限於沖突或摩擦;
二、日本陸軍和海軍 矛盾太深,陸軍喜歡北進,這是陸軍長期以俄羅斯為假想敵的軍事思想所決定的 而海軍堅決主張南進 去東南亞 那裡有石油 這也是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的原因;
三、日蘇沖突,是典型的「下克上」,即下層擅做主張的軍事行動,不是上層領導的意願,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 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Ⅳ 高分求二戰蘇聯軍事實力
1.1938~蘇德開戰前 《回憶與思考》蘇聯r.K.朱可夫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84年
上冊P150~154 P197
1938年蘇聯裝備了自己研製的傑格佳廖夫-什帕金大口徑機槍,1939年裝備B·A傑格佳廖夫重機槍。1938年步槍和騎槍產量達117.5萬只,機槍產量約7.7萬挺。至1937年末(第二個5年計劃末),蘇軍裝備大小坦克1萬5千輛,坦克產量2271輛。1938年火炮產量12500門以上,1937年製成了152mm榴彈加農炮,改進了122mm加農炮,1938年出現122mm榴彈炮。
1939年初,軍隊火炮數量近5萬6千門,但是還長時間地保留了摸中過時火炮,火炮的一系列問題還無法解決。
1937年,蘇聯飛行員在飛行記錄、高度、和速度方面創造了近30項世界記錄,可見當時航空業的技術水平不低於外國,遺憾達的是蘇聯當時的經濟能力還不允許大量生產M.格羅莫夫、B.卡其洛夫、B.科基那基京等各種優良飛機。蘇聯航空工廠1938年生產近5500架飛機,而1930年只有可憐的860架。
1929到1937年,蘇聯工建成各種戰斗、輔助艦艇500艘。於1933建立太平洋艦隊;並加強了裏海、第聶伯河區艦隊。建造供海洋航行的大型艦只,大批生產K、Л、Ш、C型潛艇、魚雷艇、驅逐艦、「基洛夫號」巡洋艦和「恰把耶夫」號重巡洋艦,建立了若干個海岸炮兵連,加強海軍航空兵。1937年末,組成了造船工業人民委員會,制定在下一個5年計劃建立大型艦隊。
1937年末,紅軍數量增加到150多萬人,常備軍師數量增大9倍,到1939年軍隊經過補充改編最後完成了向常備軍制的過度。1938年末邊境各區的步兵師幾乎全部轉為常備軍制。
1939年8月紅軍在歐洲部分展開的兵力:120個步兵師,16個騎兵師,5000門重炮(包括加農炮和榴彈炮),9000~10000輛坦克,5000~5500架作戰飛機不包括輔助飛機)。上述軍隊不包括築壘地域內的部隊、防空部隊、海防部隊、訓練補充兵員及後勤部隊。
簡單闡述下紅軍編制。1個步兵師由個個步兵團和2個炮兵團組成,戰是編制人員19000人,1軍由3個師組成,另有軍屬炮兵團2個。各種編成的集團軍(5~8個軍)有自己的炮兵,航空兵和坦克。築壘地域內部隊接到戰斗報警後,4~6個小時完成戰斗准備。
4.蘇德戰前兵力對比
參考http://qnkx.syd.com.cn/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270
《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戰爭回憶》A·M華西列夫斯基著 解放軍出版社 P95
戰前態勢 1940年夏德國征服北歐、西歐諸國後,即著手制訂入侵蘇聯的戰略計劃,進行侵蘇的准備工作;1941年春侵佔巴爾干半島後,開始在東歐集結兵力,加緊完成對蘇作戰部署。德國對蘇作戰計劃"巴巴羅薩"方案確定其戰略企圖是:集中優勢兵力沿三個戰略方向實施閃電式進攻,把蘇軍主力消滅在蘇聯西部地區,爾後長驅直入進抵阿爾漢格爾斯克、伏爾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線,使用空軍摧毀烏拉爾工業區,以最終擊敗蘇聯。大戰爆發後,德國經過近兩年的作戰與擴軍,武裝力量急劇發展,至1941年年中擁有兵力約730萬人,其中陸軍520萬人,計214個師另7個獨立旅;空軍5個航空隊,飛機1萬余架;海軍主要艦艇 213艘。為盡快消滅蘇聯,德國及其盟國(羅馬尼亞、匈牙利和芬蘭等)於戰前在*近蘇聯邊境地區集結軍隊550萬人,計有陸軍190個師(其中19個裝甲師、14個摩托化師),坦克約4300輛,火炮和迫擊炮4.7萬余門;空軍作戰飛機4980架;海軍作戰艦艇192艘。其部署是:北方集團軍群轄29個師,在梅梅爾(今克來佩達)至戈烏達普地帶展開;中央集團軍群轄50個師又2個旅,在戈烏達普至普里皮亞季沼澤地展開;南方集團軍群轄57個師又13個旅 (含13個羅馬尼亞師、9個羅馬尼亞旅和4個匈牙利旅),在普里皮亞季沼澤地至黑海地帶展開。3個集團軍群分別向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莫斯科和基輔方向實施進攻。另外,駐挪威的德軍集團和芬蘭2個集團軍共21個師和3個旅,分別向摩爾曼斯克和列寧格勒方向實施突擊。上述進攻部隊各有德軍1個航空隊包括芬蘭與羅馬尼亞航空兵提供支援。
戰前,蘇聯對於法西斯德國的入侵雖有警覺,但由於對戰爭爆發時間和德軍主攻方向判斷錯誤,對抗擊德軍首次突擊思想准備不足,以致臨戰前未做好充分准備。從1941年5月中旬起,根據總參謀部的命令,許多部隊(28個師)開始從內地各軍區往邊境軍區調動。進而開始事實蘇聯軍隊在西部邊界上的集中和展開計劃。1941年6月初,預備役中有80萬人應招參加集訓,他們全部開赴西部邊境地區各軍區及築壘地域。1941年5、6月通過鐵路把北高加索軍區、伏爾加河沿岸軍區和烏拉爾軍區的第19、21、22集團軍,哈爾科夫軍區的步兵第25軍運至西德維納河和第聶伯河沿線,同時把外貝加爾軍區的第16集團軍調到烏克蘭並編入基輔特別軍區。5月12日,總參向西部各邊境軍區發出了盡快建設前線野戰指揮所的指示,6月19日又指示波羅的海沿岸軍區西部軍區和基輔特別軍區的前線指揮機關進入前線野戰指揮所。敖德薩軍區的機關早就按軍區首長的請求這樣做了。6月12日至15日,這些軍區授命把配置在軍區縱深內的各師調到接近國境線的位置.6月19日,這些軍區又接到命令把機場、部隊、車場、倉庫和基地偽裝起來,並且將飛機在機場上疏散。1941年年中,蘇軍陸海軍總兵力537.3萬人,比1939年多1.7倍。陸軍編成303個師。為抗擊德軍入侵,蘇聯在西部邊境軍區(包括列寧格勒軍區、波羅的海沿岸特別軍區、西部特別軍區、基輔特別軍區、敖德薩軍區)共部署兵力268萬人,計陸軍170個師(103個步兵師、40個坦克師、20個摩托化師、7個騎兵師)另2個旅,50毫米以上火炮和迫擊炮3.7萬余門,新型坦克1400餘輛和大量舊式坦克;空軍新型作戰飛機1500餘架和大量舊式飛機。按照戰前修訂的作戰計劃,蘇軍以西南方向為主要防禦方向,在其他方向上則以邊防部隊進行抗擊,以保障主力集結和展開,消滅入侵之敵並將戰爭推向敵國領土。但戰爭爆發前,各項戰備措施並未完全落實,西部各邊境軍區部隊大多沒有完全展開。
但是,規定的動員措施和組織措施並未完全落實。由於對西特勒德國進攻蘇聯的做了錯誤的判斷,而且蘇聯的經濟實力也不可能在當時的限定時間內實現這些措施。當然,軍事領導人在計劃和落實時所犯的錯誤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覺得這些夠了,還有戰爭後期的,組織起來太麻煩了
Ⅵ 二戰時的蘇聯很強大嗎
不知道抄LZ指的是什麼方面,如果是綜合實力的話,在二戰爆發前蘇聯就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強國,通過一五計劃和部分的二五計劃,蘇聯的重工業已經相當完備,鋼產量僅次於美國,軍火生產能力歐洲第二,所有的重要機械和軍事裝備都實現了國產化,工業總產值是世界第二,歐洲第一。而且國土面積廣,資源豐富。人口在歐洲來說也算眾多。綜合國力顯然是高於蘇德戰爭初期的納粹德國。
但如果單指軍事實力的話,二戰初期蘇軍的實力只能算歐洲的一般水平,由於大清洗使蘇軍損失了大量有經驗的指揮員,而蘇軍整體的戰術思想還比較保守,偏重於一戰時的防守戰,坦克都機械化武器還沒有成規模的使用,而且大量的新式裝備沒有列裝,所以不要說和當時如日中天的德軍有不小的差距,就是早幾年的蘇芬戰爭蘇聯動用了百萬兵力付出巨大代價才將將把芬蘭打服。
但是二戰中後期的蘇軍,不是一般的強,無論是武器裝備,士兵素質,戰術指揮,戰斗意志,還是諸兵種協同,蘇軍都代表了二戰陸戰的最高水平,特別是陸軍方面,蘇軍幾乎承擔了歐洲戰場所有最艱苦的戰事,動輒上百萬規模的大兵團集群突進,連美國看的都有些發憷
Ⅶ 二戰時期日本與蘇聯的軍事實力相差是多少
其實總體來說……還不算太慘……
陸軍,蘇聯碾壓日本
海軍,日本碾壓蘇聯
空軍及航空隊,蘇聯碾壓日本(因為日本沒有獨立空軍,只有陸航和海航)
軍事工業,蘇聯碾壓日本
戰略縱深,蘇聯碾壓日本
資源呵呵噠。
Ⅷ 二戰時期蘇聯軍事到底有多強大
要看戰爭的時期:
1、戰爭開始階段:蘇軍軍事力量不強,但是潛力強大
A)蘇聯當時軍事能力不強:蘇芬戰爭打的很憋屈,二戰開始階段也是被壓著打,無論戰術思想、士兵訓練程度、裝備水平、後勤水平都拼不過德國(實際上德國的攻擊不是水銀瀉地,中間也是有停滯的,但蘇軍完全抓不住機會,抓住機會也是需要能力的)。
B)蘇聯工業能力強:世界第二(第一是美國,好像是全世界總值的35%左右,蘇聯28%,快趕上歐洲剩餘部分總和了),也就意味著給它足夠的時間,就能恢復,能造出大量裝備。
C)蘇聯戰略縱深大:東側有5000公里長的西伯利亞緩沖區(這導致日本不會和德國對接蘇聯,因為損失太大收益太小,任何一個正常的國家都不會為了另一個國家而放棄自己的國運)
解釋:相比蘇聯西伯利亞地區那更可怕的氣候,所謂「莫斯科的寒冬」就像是夏威夷度假勝地一樣「溫暖宜人」,1000公里長的蘇聯西部總共凍死凍傷德軍100萬人,5000公里長氣候更嚴酷的西伯利亞……你覺得500萬人夠死的么?日軍後期在中國這個農業相對發達的地區,到處搶糧,都會斷糧,西伯利亞……愚以為刮掉一層地皮也刮不出幾顆糧食。
D)蘇聯人口眾多:盡管人口不完全代表國力和戰力,但是沒人肯定打不了仗的,蘇聯有足夠的動員能力,也就意味著能夠承受相當的損失(俗稱:比較耐打)。
2、戰爭中期:蘇聯軍事能力強,但是戰爭潛力下滑,有盟友支援
A)局勢穩定:莫斯科局勢穩定下來,拖入冬季之後,蘇聯完成動員,兵力充足,部隊士氣也能夠維持。此時的蘇軍將德軍拖在本土,已經能夠依靠地利和德軍對耗,而對耗對德軍明顯不利。
B)生產能力下滑:進入這個階段,由於西部大量地區淪陷(主要糧食產地和工業化比較充分的地區),導致生產能力大幅下滑(失去了大量設備、廠房。雖然做了轉移,但重新安置後產能必然受損,損壞的設備、遺棄的設備、死亡的熟練工人等,都會導致生產能力下滑)。
C)有盟友支持,戰爭物資不必擔憂:實際上二戰中期,打的是美國的經濟和蘇聯的人員,蘇軍不僅僅用上了相當數量美國生產的裝備,其他物資也會得到相應的補充。
仔細觀察二戰參數,就會發現蘇聯總產量基本上和德國差不多(基本上屬於同一量級,數量差距換算成百分比並不高),戰損卻比德國高,那麼你說最後多出那麼多的「鋼鐵洪流」哪來的?
對比美國的物資支援數據和生產數據,不難發現,美國其實一直留有餘力,德軍還沒那個本事把英美蘇的全部戰爭潛力全激發出來,毫無保留的合作。
D)軍事能力增強:隨著時間的推移,蘇聯的裝備開始更加適合戰爭,人員開始更加經驗豐富(學習他人的長處,通常比自己探索新東西要快,他們是在實踐中追趕德國,所以往往比德國快,就好比技術進步是先學會已有技術,而不是從最簡單的原理開始發現已被發現的技術)。
3、戰爭後期:蘇聯軍事能力強,工業能力依然處於受損狀態,但是應付受損更大的德國足夠
A)蘇軍此時雖然作戰素質還是不及德國,但是兵力上的優勢已經能夠彌補技術上的不足了,此時其他參戰國家部隊戰鬥力都不及蘇軍。(兵力彌補其他因素的典型戰例:法萊茲-龍塞戰役,美軍20萬欺負德軍3萬,先出動2800架重型轟炸機,我都不好意思稱之為「轟炸」,改叫「犁地」吧……或許部署有缺陷,或許戰鬥力不足,但你要有兵力抓才行,對方弱點部署的兵力都差不多趕上你全軍總和,那就不叫弱點了……蘇軍優勢沒那麼大,但也相當可觀了)
B)工業能力比受損更嚴重的德軍強:在諾曼底登陸前,德國持續遭受英美戰略轟炸(中後期德國以西里西亞地區為核心工業區,就是因為最老牌最核心的魯爾地區已經從地圖上消失了……美軍白天來,英軍晚上來,每天被圍觀的時間比不被圍觀的還多,怎麼生產?就看美軍法萊茲-龍塞戰役那個財大氣粗就知道了,一次不投下幾十噸炸彈都不好意思說來過……)
C)但是相較於蘇軍,英美軍隊缺乏作戰經驗和士氣,德軍缺乏必備的戰爭資源,當時的日軍更是不完全適現代戰爭(沒有裝甲戰的經驗與作戰思想,就看日軍那個中型對付美軍步兵都不合格,就知道了),蘇軍就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了(有潛力比它強的英美還沒起來,原來比它強的德國已經完蛋了)。
Ⅸ 二戰時,蘇聯和德國哪個整體軍事實力較強
毫無疑問,法西斯德國更強大
別的不說,就以坦克產量來說,1944年德國生產了坦克突擊炮坦克殲擊車2.7萬輛,而同年蘇聯的坦克自行火炮產量是2.9萬輛,比德國多不了多少。而且同時期德國生產著3種中型坦克底盤,2種重型坦克底盤,對比同期蘇聯只生產一種中型坦克底盤,一種重型坦克底盤來看,其組織生產工作,及生產工藝要復雜得多。
1945年1月,德國生產坦克684輛,突擊炮和坦克殲擊車1025輛,總計1709輛裝甲戰斗車輛,這時德國處於非常惡劣的軍工環境下,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即使這么惡劣的形勢下,德國坦克產量仍舊超越了1940年的一年的坦克產量1640輛,可見德國的軍工生產能力。更不要提德國戰車的品質,一輛虎式坦克可以打爛多少T-34。虎式坦克的正面裝甲100毫米厚,側面裝甲80毫米厚,主炮能夠在1,500米的距離上擊穿100毫米裝甲,戰斗全重56噸。其他的飛行器,導彈方面,盟軍及蘇軍還在使用螺旋槳飛機的時候德國的噴氣式飛機已經開始批量製造了,導彈更不要提及恐怖的V2火箭了。
法西斯德國的單兵作戰能力強於同期的大多數國家。
法西斯德國以一國之力打的大半個歐洲同盟國只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如果不是後期的兵源及資源不足,和一些軍事策略上的失誤。法西斯很有可能征服整個歐洲。
法西斯德國戰敗後盟軍和蘇聯軍隊繳獲的一些軍事科技成果放到現在來看,也有很大一部分足以震驚世界。俘虜的一些科學家更是直接被盟軍和蘇聯瓜分,這些科學家在被俘國繼續從事科研工作,並絕大多數都擔任該領域的主導者
所以,無論是軍人素質,還是軍事裝備以及科研發展,法西斯德國絕對強於當時的任何國家
Ⅹ 二戰時期,蘇聯VS德國,哪個軍事實力更強
歸根結底戰爭不是軍事實力的較量而是國力的最終比拼。
1937年,蘇聯在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後,已經超過德國成為歐洲第一工業大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國。從人口,資源,國土面積,工業製造(雖然可能工藝水平比德國低)等各個方面都是碾壓德國的。
但是蘇聯經歷了1937-1939年的對軍隊的大清洗,有經驗的軍官團幾乎損失殆盡,而且在士官層面也不如德國的士官素質高和富有經驗。在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聯紅軍連營軍官平均年齡19歲,離開軍校和教導隊的時間平均不超過9個月。師級幹部平均年齡不超過37歲,而且90%以上都是在24個月內被從團以下職務迅速地提拔上來的。在集團軍-方面軍這個層面,除了朱可夫在諾門坎,鐵木辛哥在蘇芬戰爭獲得了寶貴的實際經驗外,其他高級軍官們基本都沒有現代戰爭的概念和經驗,像長期獲得斯大林信任,甚至被譽為是斯大林軍事知識的主要來源的,三次出任總長,一手帶出來華西列夫斯基的沙波什尼科夫元帥還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經驗認識。剩下的紅軍將領還是言必稱國內戰爭,稍微強一點,比如後來被斯大林斃了的西方方面軍司令員巴甫洛夫大將則是參加過西班牙內戰的,恰恰錯誤地總結了西班牙戰爭的經驗,主張把坦克降為步兵支援武器,解散獨立的裝甲部隊和機械化軍。而他參加西班牙內戰時才是一個上校團長,回國後2年不到就從少將旅長升任方面軍司令,大將軍銜。所以,在戰爭爆發時,德軍面對的紅軍是一個缺乏專業素養,毫無經驗的指揮員們所指揮的一個龐然大物(蘇軍在坦克,大炮,飛機等武器上的數量都幾倍於德軍,在一些坦克上甚至質量都超過德軍)。
蘇聯從其在內戰中甫一建立開始,就是一支片面甚至是偏執地強調進攻的軍隊。蘇聯紅軍是一支根本不會也不想防禦的軍隊。在1941年-1942年,蘇聯紅軍只知道徒勞地以反攻和德國對攻。在維亞濟馬戰役時,科涅夫手下的部隊,每一個集團軍從抵達戰場一下火車就狂熱地投入反攻開始計算,平均在4-7天就基本損失光,消耗速度比中國國民黨軍在淞滬會戰中平均一天打殘一個師的速度還要驚人。可以說,到了1942年夏季開始,蘇聯紅軍才真正開始學習如何防禦。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後才算學會如何防禦。而朱可夫在莫斯科戰役後所發動的第二次勒熱夫戰役遭受到慘敗。用朱可夫的話,就是紅軍步炮協同幾乎沒有,步兵和坦克部隊之間的通訊和支援根本不存在。至於地空協同更是慘不忍睹,羅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團軍司令部被自己的方面軍空軍的伊爾-2強擊機夷為平地。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蘇軍乘勝發動的火星行動慘敗,證明紅軍在1943年還沒有學會如何進攻。到了庫爾斯克戰役勝利後,蘇軍才開始逐漸摸索出進攻的套路。
等到德國自己的有戰鬥力和經驗的部隊和指揮官和裝備都消耗光了,而付出了血的代價的蘇軍卻開始在戰爭中學會了戰爭,大批優秀將領也在實踐中涌現出來並成長起來,蘇聯的工業產能也開始發力,德國軍隊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開始落後於蘇軍。蘇聯開始完虐德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