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
第一件: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是商朝的一件價值連城的青銅文物,其作用主要是用於祭祀。
司母戊鼎出土於1939年,從1959年開始就一直藏於國家博物館。這件巨物重達832.84公斤,連耳高133厘米。
據考證此物後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後期鑄造後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製作水平是當時最為頂尖,幾乎可以代表整個商周時期的巔峰工藝。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現為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
第二件:孝端皇後鳳冠
孝端皇後鳳冠,一件從上大下全部是珠寶的文物極度奢華,上面有九龍四鳳,上有翠蓋,下垂結珠,周身布滿了各種寶石,翡翠,珍珠,工藝也及其復雜,上面還用了很殘忍的翠鳥羽毛點翠技術,左右兩條口銜珠寶流蘇。
冠後部飾六扇珍珠、寶石製成的「博鬢」,呈扇形左右分開。此冠被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孝端皇後鳳冠是明朝明神宗孝端顯皇後(萬曆皇帝的愛妃)的鳳冠,1956年在明十三陵附近被考古隊挖掘出土。當時清理到這件文物時隊員全部被震撼到了,馬上向上級報告。
第三件: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一件罕見的繪畫珍品)
在國內的各個大小博物館中你也許見到過類似的文物,這是一個時代的陶器風格,其最有價值的一件現給就珍藏於國家博物館。
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是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的文物,其主要作用是陪葬品。1978年在河南汝州附近挖掘出土。
其文物為為紅陶砂質,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底徑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側就是著名的鸛魚石斧圖,有學者認為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副畫作,是現在中國畫的老祖宗,是最原始的中國畫雛形,
同樣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史前圖畫,它的價值無可估量,是迄今中國發現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幅陶畫。
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在 200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64件不可出國展出的珍貴文物之首。
(1)洛陽軍事博物館簡介擴展閱讀:
中國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China)簡稱國博,位於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東側,東長安街南側,與人民大會堂東西相對稱,是歷史與藝術並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截止至2013年末,中國國家博物館總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國博藏品數量為100餘萬件,展廳數量48個。
是世界上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是中華文物收藏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整體規模在世界博物館中位居前列,2012年遊客接待量達到537萬人次,2013年達到745萬人次,是全世界最受遊客歡迎的博物館之一。
2018年3月,國家博物館正式取消紙質門票,觀眾持身份證即可直接進入國博參觀。
參觀須知
開放時間
9:00—17:00(15:30止票,16:00停止入館,16:30清場,17:00閉館)周一閉館(含國家法定節假日)
2018年9月22日,國家博物館發布公告,因展覽施工原因,國家博物館自2018年9月25日起暫停對公眾開放,恢復開放時間另行公告。
服務介紹
國博一層大廳服務台提供手機自助導游服務(租機40元或者下載客戶端30元)和普通導覽器(30元)。各展廳有志願者提供免費講解服務。國博專職講解員在特定展廳提供定時免費講解服務,具體安排如下:
古代中國:9:15、9:45、14:00、14:30在地下一層北側《古代中國》序廳集合,每場約2小時
《復興之路》:9:15、9:45、14:00、14:30在一層大廳北側《復興之路》序廳集合,每場約1.5小時。
專題展覽(含青銅器、佛造像、錢幣、玉器、古代繪畫):9:15、14:00、14:30在三層大廳《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展廳南側入口處集合,每場約2小時。
觀眾須知
基於國家博物館藏品舉辦的基本陳列和專題展覽觀眾可以拍照留念,但請勿使用閃光燈和三腳架。引進的臨時性展覽,將依據辦展協議確定是否可以拍照,若不可拍照,將在展廳內設立明顯的提示標識。
請勿吸煙。請勿觸摸展櫃。
觀眾自帶液體飲料經本人試喝檢驗後可以帶入場館,觀眾自帶食品經安檢後可以帶入場館;
請勿將各類管制刀具、打火機、光碟、危險品及寵物帶入場館;
為快速完成安檢,請盡量不要攜帶箱、包入場(尤其是雙肩包和單一尺寸超過40厘米的大包),如已隨身攜帶箱、包,請先持國家博物館門票經安檢、存包後再進入場館參觀;
違禁的私人物品請存包或於館外自行處理;
參觀前請您整理好衣物,衣冠不整者謝絕入內;
參觀時請勿大聲喧嘩並請將手機設置為靜音以免影響他人參觀;參觀時請勿觸摸展品;
請您在指定區域就餐;場館內請勿吸煙;場館內請勿奔跑、追逐、攀爬、躺卧。
❷ 軍事博物館要預約不
軍事博物館不需要預約,憑證件可隨時進入參觀。
中國人民革命版軍事博物館位於北權京天安門西面的長安街延長線上,籌建於1959年,是向國慶10周年獻禮的首都十大建築之一。1959年3月12日,經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批准,正式定名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是中國惟一的大型綜合性軍事歷史博物館,佔地面積8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6萬多平方米,陳列面積4萬多平方米。主樓高94.7米,中央7層,兩側4層。截止至2012年末,全館有22個陳列廳、2個陳列廣場。軍博收藏34萬多件文物和藏品。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793件,大型武器裝備250餘件,藝術品1600餘件,對外軍事交往中受贈禮品2551件。其中有銅鎏金弩機、鎮遠艦鐵錨、葉挺指揮刀、三八式步槍和解放軍第一輛坦克等重大歷史價值文物。
❸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是中國惟一的大型綜合性軍事歷史博物館,佔地面積8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6萬多平方米,陳列面積4萬多平方米。主樓高94.7米,中央7層,兩側4層。大樓頂端的圓塔,托舉著直徑6米的鍍金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軍徽,它凌空高聳,金光閃閃。高達4.9米的銅門,是用福建前線參戰部隊送來的炮彈殼熔鑄而成的。正門上方懸掛著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金字銅底巨匾。大門兩側豎立著陸海空三軍戰士和男女民兵兩組英姿勃勃的漢白玉石雕。全館有22個陳列廳、2個陳列廣場。陳列廳高大、寬敞、明亮。沿所有展覽場地繞行一周,長達12公里,就其規模而言,為國內外少有。伴隨著國家改革和建設的腳步,在它的周圍,建立起了中華世紀壇、中央電視台和西客站,把它襯托得更加雄偉壯麗。
軍事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分為基本陳列和臨時展覽。基本陳列有土地革命戰爭館、抗日戰爭館、全國解放戰爭館、抗美援朝戰爭館、古代戰爭館、近代戰爭館、兵器館、禮品館等。
土地革命戰爭館,位於展覽大樓東一樓,主要陳列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人民反對國民黨蔣介石黑暗統治,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工農民主政權,進行土地革命戰爭的歷史。陳列中突出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確立新型人民軍隊建設原則,開辟中國革命道路、開展革命戰爭和在革命戰爭實踐中形成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等重要歷史內容。
抗日戰爭館,位於展覽大樓東二樓,主要陳列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在中國共產黨倡導並組織的、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進行全民族抗戰的歷史。陳列中重點展示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抗日游擊隊、東北抗日聯軍等人民抗日武裝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全國解放戰爭館,位於展覽大樓東二樓,主要展示1945年9月至1949年9月,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支持和支援下,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等三個階段的艱苦作戰,消滅國民黨800萬軍隊,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反動統治,建立新中國的歷史。
抗美援朝戰爭館,位於展覽大樓東三樓,主要展示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響應中共中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高舉和平與正義的旗幟,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一道抗擊美國侵略者,經過兩年零九個月的艱苦鬥爭,終於以劣勢裝備打敗了現代化裝備的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歷史。
古代戰爭館,位於展覽大樓西三樓,主要展示上自原始社會末期、下迄1840年的中國古代戰爭歷史。陳列內容以戰爭史為主線,同時融兵器、軍制、軍事人物、軍事思想,以及一定的政治、經濟背景於一體,比較系統地反映了中國歷代的主要戰役和軍事成就。
近代戰爭館,位於展覽大樓西四樓,主要展示1840~1919年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和本國封建壓迫的武裝斗爭史,陳列內容中還介紹了近代著名軍事人物,近代軍事工業和籌建近代海軍、清末軍制改革等內容。
兵器館,位於展覽大樓北側和東西兵器廣場,主要陳列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歷次革命戰爭中和建國後海防、邊防、空防斗爭中曾經使用和繳獲的,以及中國自行研製的部分武器。陳列的兵器分為輕武器、火炮、裝甲車輛、導彈、艦艇、飛機等6個部分。
禮品館,全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外交往友誼館,設在展覽大樓四層中廳。該館主要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對外交往中接受的具有代表性500餘件禮品。這些禮品來自五大洲近百個國家,是從數千件禮品中遴選出來的。這些各具匠心的精美禮品,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外軍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它從不同視角反映了各個國家的民族風情、工藝美術風格和軍事文化特點。
軍事博物館在搞好基本陳列的同時,根據黨、國家和軍隊的中心任務,還適時舉辦一些紀念性的、專題性的臨時展覽。10年來,先後舉辦的大型展覽有:「利國、利軍、利民之舉--全國軍地兩用人才成果展覽」、「毛澤東光輝軍事業績--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展覽」、「雷鋒精神譜新歌--紀念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雷鋒題詞30周年展覽」、「中華民族的勝利--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展覽」、「長征·豐碑永存--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展覽」、「新時期軍隊建設成就--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70周年展覽」、「新時期英雄戰士李向群事跡展覽」、「建國50周年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展覽」。1997年7月和2000年7月,軍事博物館還應邀赴俄羅斯、羅馬尼亞分別舉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輝歷程」展覽。
與此同時,軍事博物館還提供場地,抓住「熱點」,與地方先後聯合舉辦了「長江三峽工程展覽」、「懲治貪污受賄犯罪展覽」、「『嚴打』斗爭紀實展覽」、「全國海關反走私展覽」、「全國禁毒展覽」、「崇尚科學,反對邪教展覽」等大型臨時展覽。
50年來,軍事博物館共接待國內外觀眾5000多萬人次。近幾年,觀眾逐年增加,2001年觀眾達到近200萬人次。軍事博物館被教育部、總政治部等六部委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中宣部命名為「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被北京市評為青少年教育基地先進單位。軍事博物館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國防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深受廣大觀眾特別是青少年的喜愛。
軍事博物館在文物收藏、學術研究、陳列展覽的實踐中,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專家、學者,承擔並完成了國家和全軍「八五」、「九五」、「十五」重要科研課題,撰寫和出版了一些學術著作,獲得了國家和軍隊優秀科研成果獎;創作和發表了一些在國內外頗有影響的藝術作品。軍事博物館已成為當今國內外知名度較高的博物館,並躋身於世界十大軍事博物館的行列。
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軍事博物館正在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斷改革創新,與時俱進,進一步調整充實陳列內容,強化現代化展示手段,深入開展學術研究,出精品,出人才,為建設一流博物館而努力。
[編輯本段]【古代戰爭館簡介】
古代戰爭館位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大樓三層西側,展出面積3300平方米,陳列文物、照片、模型、圖表、繪畫、雕塑等展品共計1600餘件。該館是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指示精神,從1984年開始籌辦,1988年正式開館。1998年修改調整,1999年重新開館。
古代戰爭館的陳列內容,以戰爭史為主線,融兵器、軍制、軍隊、軍事思想,以及一定的政治、經濟背景於一體,按照歷史發展順序,分為先秦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宋遼夏金元時期、明清時期(鴉片戰爭前),共6個部分。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重要的戰爭、著名的戰例和卓越的軍事家、軍事統帥、將領;在世界軍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等時期的青銅兵器,唐宋以來的火器及《孫子兵法》等著名的軍事理論著作,在陳列中都重點地作了反映。
古代戰爭館陳列有許多珍貴的軍事歷史文物,如山東出土的西周「薛師」戟、湖南出土的春秋時期的竹弓、安徽出土的戰國時期楚全戈、陝西出土的秦兵馬俑、江蘇出土的西漢兵俑、吉林出土的元「至正辛卯」銅火銃等等。為盡可能地展現中國古代軍事歷史面貌,古代戰爭館陳列中還展示了部分模型、蠟像及一批繪畫、雕塑等美術作品。高5米、長52米的序廳環形壁畫《華夏戎詩》,凝練而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古代車戰、水戰、騎戰和攻守城戰的特點。此外,大型復原模型「四馬三人戰車」、再現唐代騎兵豐採的「東都虎牢之戰」景觀、宋城和攻守城器械復原模型、氣勢恢宏的火器陳列台及巨大的戰船模型等展品,均形象地再現了中國古代兵器、軍隊、作戰的特點和歷史。
古代戰爭館的整體形式設計古樸典雅,極富民族特色。豐富的文物展品,配之以多元化的立體組合陳列和聲、光、電等新技術、新材料的巧妙運用,使整個古代戰爭館呈現出的是中華民族五千年軍事歷史文化的宏偉畫卷,隨處閃耀的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的燦爛輝煌。
[編輯本段]【近代戰爭館簡介】
近代戰爭館位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大樓四層西側,展出面積1300平方米,陳列有文物、歷史照片、復原模型、沙盤、圖表、蠟像、景觀等展品共計500餘件。該館從1984年開始籌辦,1988年正式開館。1998年修改調整,於1999年重新開館。
近代戰爭館的陳列內容,以1840年至1919年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和本國封建壓迫的武裝斗爭史為主線,按照歷史發展順序,分為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戰爭、抗擊列強瓜分中國的戰爭、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戰爭、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戰爭,共5個部分。陳列內容除反映中國近代歷次重要的戰爭外,還有林則徐等數十位著名軍事人物,以及興辦近代軍事工業、籌建近代海軍、清末軍制改革等中國軍事近代化的內容。
近代戰爭館陳列有許多珍貴的軍事歷史文物,如鑄有銘文的太平天國火炮、左宗棠的印章、丁汝昌的戰服、美製加特林機槍等。為全面形象地展現中國近代軍事歷史面貌,近代戰爭館序廳浮雕沉穩凝重,既揭示了近代戰爭館的主題,又是近代戰爭史的濃縮。陳列中還展示了景觀、復原模型、蠟像及一些繪畫、雕塑等美術作品。其中,有揭露英法聯軍的暴行和再現「中日甲午戰爭」黃海激戰場面的大型復原景觀「圓明園」、「黃海海戰」,有著名畫家高虹、何孔德、高泉等人創作的熱情頌揚中國人民不畏強暴、奮勇抵抗外來侵略的《虎門抗英》《翰海糧道》《廊坊大捷》等油畫。
近代戰爭的整體形式設計簡潔大氣,具有很強的觀賞性。豐富的文物展品,配之以多元化的立體組合陳列,使其成為一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課堂。
[編輯本段]【土地革命戰爭館】
土地革命戰爭館位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覽大樓東一樓,主要展示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人民為反對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統治、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工農民主政權而進行的土地革命戰爭的歷史。
整個陳列分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軍事活動」、「各地武裝起義和中國工農紅軍的創建」、「游擊戰爭的開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創建」、「紅軍反『圍剿』及其作戰原則的形成」、「紅軍長征和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由國內革命戰爭向抗日民族戰爭的戰略轉變」6個單元。陳列內容突出反映了中國工農紅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發展成為一支不怕任何艱難困苦、英勇善戰的新型人民軍隊的光輝戰斗歷程;重點展示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領導人民軍隊開創中國革命道路,確立人民軍隊的建軍原則,並逐步形成一整套適合中國革命戰爭的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揭示了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武裝斗爭,才能救國救民的歷史必然性。
在土地革命戰爭館寬敞高大的展廳中,陳列著1000餘件珍貴文物、340餘張歷史照片和反映重大歷史事件的藝術作品,並通過沙盤、大型景觀、電動圖等使展覽的形式更加豐富,使觀眾的思緒不知不覺間融入了那段艱苦卓絕、波瀾壯闊的戰斗歲月……
從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中,觀眾能看到人民軍隊的創始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革命殫精竭慮的身影;能看到那些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血灑疆場的先烈們的英姿;能看到衣衫襤褸、武器陳舊,但鬥志昂揚的初創時期的紅軍隊伍;能看到漫漫長征路上紅軍們的滿面征塵;能看到井岡山、古田、瑞金、遵義、吳起鎮、瓦窯堡、延安等革命聖地所留下的紅軍將士的戰斗足跡。總之,每幅照片都記載著中國革命初期令人回味的歷史往事。
館內陳列的大量文物是那段歷史的見證。其中有軍服、槍、炮、望遠鏡、醫療用具、通訊設備、印章、文告、作戰計劃等等,可以說它們件件都在人民軍隊光榮史上建立了功勛,每件文物背後都蘊藏著一個感人的故事。這些文物中有北伐戰爭中共產黨人葉挺使用的指揮刀;有體現領袖及紅軍領導人精神風范和戰斗歷程的皮裹腿、手槍、黨證等;有體現紅軍和人民群眾魚水之情的綢匾、郵包;有顯示紅軍文明之師風采和嚴守紀律的字條、包袱皮,有見證紅軍官兵關系的雨布、伙食尾子、領袖送給警衛員的銀元;有記載紅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光輝歷程的紅軍最早的軍服及紅軍的第一台收報機;有展示烈士面對死神大義凜然,壯志未酬身先去的獄中絕筆及染有血跡的遺物;有鐫刻著革命前輩赫赫功績的獎章、證章;有表現紅軍艱苦奮斗精神的油燈、荔枝炮;有目睹了紅軍勇往直前、所向無敵的瀘定橋鐵索、紅軍長征抬到陝北的惟一的一門山炮;有紅軍長征過雪山時用過的腳馬子;有紅軍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繳獲的戰利品:國民黨軍師長的懷表、國民黨軍的小平射炮;有飽含老一輩革命家之間深情厚誼的毛毯……
在黨旗輝映下,《星火燎原》雕塑以巍峨嶙峋的山石為基座的一隻高舉鋼槍的巨手,構成了序廳的主體,寓意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軍隊的誕生、發展壯大和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的勝利。除此之外,《南昌起義》《井岡山會師》《紅軍反「圍剿」的勝利》《飛奪瀘定橋》《三大主力會師》《紅軍過草地》《艱苦歲月》《歃血結盟》等繪畫和雕塑藝術品,更是再現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一個個重大的歷史場景,同時又給人們-種難忘的藝術享受,它們是新中國美術史上的經典之作。
井岡山電動沙盤、長征路線電動圖、「紅軍過雪山」大型景觀及一批戰例圖、序列表、統計表等輔助展品,不但豐富了陳列內容,更增加了展覽的形象性、趣味性和知識性,能使人們更好地了解那崢嶸歲月里的戰爭本色。
[編輯本段]【抗日戰爭紀念館】
抗日戰爭館位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覽大樓東二樓。該館主要展示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和組織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進行全民族抗戰的歷史。
整個陳列內容分為「中華民族奮起抗戰」、「開辟敵後戰場」、「堅持與發展敵後根據地」、「堅持艱苦的敵後抗戰」、「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5個單元。陳列中突出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和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和東北抗日聯軍等人民武裝力量在抗戰中的主力軍作用。
抗日戰爭館共展出歷史文物1000餘件,其中有擊斃日軍「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的迫擊炮、抗日英雄楊靖宇的銅印、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使用過的止血鉗、新四軍軍長葉挺在獄中穿過的軍衣、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使用過的手槍、白洋淀雁翎隊打擊日軍用的「大抬桿」槍、百團大戰中繳獲的日本國旗、侵華日軍首要戰犯岡村寧次投降時呈交的佩刀……這些珍貴文物,是中華民族團結禦侮的象徵,是日本法西斯侵華失敗的見證。
抗日戰爭館展出300多幅歷史圖片。這些圖片真實地記錄了中國全民族抗戰的歷史,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抗日武裝在敵後戰場浴血殺敵的壯烈場景。陳列中還展出了雕塑、油畫、景觀等藝術作品。進入展廳,迎面是《大刀向鬼子們頭上砍去》的雕塑,生動地再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同仇敵愾、奮勇殺敵的英雄形象。背景畫《長城烽火》,象徵著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團結抗戰,「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新的長城」。新創作的油畫《百團大戰》形象地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八路軍100多個團在華北敵後向日本侵略軍發動大規模進攻作戰的歷史畫面。「地道戰」景觀表現了冀中軍民布下天羅地網,陷敵於人民戰爭汪洋大海的生動場景,揭示了「兵民是勝利之本」的真理。
整個陳列既鮮明地展現了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領導敵後軍民堅持抗戰的光輝業績,也生動地記述了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和人民群眾出生入死、血染沙場的英雄事跡。展覽通過八年抗戰的勝利,深刻地揭示了中華民族不可悔,侵略者必敗的歷史真理。
[編輯本段]【全國解放戰爭館】
全國解放戰爭館於軍事博物館展覽大樓東二樓,主要展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中國人民和人民解放軍經過浴血奮戰,推翻國民黨政權黑暗統治,奪取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建立新中國的光輝歷史。
全國解放戰爭館陳列內容分為「爭取和平民主准備應付內戰」、「實行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舉行戰略決戰」、「實施戰略追擊」5個單元。陳列內容突出展示了毛澤東等革命領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反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打敗國民黨軍進攻,千里躍進大別山,逐鹿中原,決戰遼沈、淮海、平津,強渡長江,解放全中國的光輝戰斗歷程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同時也展示了革命先烈英勇捐軀、血沃中華的英雄事跡及人民群眾對革命戰爭的支援。展覽還以專題陳列形式,再現了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的自身建設、後方建設、軍民關系等等。在展現軍事歷史的同時,也再現了這一時期的軍事文化。
《全國解放戰爭館》展出歷史文物1000餘件、歷史圖片300餘幅。它們是解放戰爭的歷史見證,每一件都承載著一段不平凡的歷史,記述著一個動人的故事。看到它們,彷彿看到了解放戰爭硝煙彌漫的戰場和那艱苦鬥爭的歲月。全國解放戰爭館還運用雕塑、繪畫、景觀等藝術形式及聲、光、電等技術,實現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序廳以圓雕、高浮雕、低浮雕、淺浮雕構成的《解放全中國》大型組雕,展現了解放軍一往無前,解放全中國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大型復原景觀「走向勝利」中,五大書記蠟像形象逼真,再現了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胸中自有雄兵百萬的領袖風采;「錦州戰役」背景畫,場面壯觀,氣勢恢宏;高虹、何孔德、陳逸飛等國內著名藝術家創作的《決戰前夕》《轉戰陝北》《佔領總統府》等油畫,藝術地展現了解放戰爭的輝煌歷史。展館中央的大型武器繳獲台上,陳列著人民解放軍繳獲的美製槍炮、通訊器材及其它軍用品,見證了人民解放軍用「小米加步槍」打敗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的歷史。
[編輯本段]【抗美援朝戰爭館】
抗美援朝戰爭館位於軍事博物館東三樓一廳。該館從1995年開始籌辦,1999年10月籌建完畢,內部預展。2000年10月,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50周年而正式對外展出。整個展覽真實的記錄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美國侵略朝鮮,並嚴重威脅中國安全的情況下,中國政府應朝鮮勞動黨和政府的請求,派遣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展開了一場震撼世界的大較量,並贏得了舉世公認的勝利的歷史。
抗美援朝戰爭館分為「決策出兵」、「運動殲敵」、「邊打邊談」、「勝利歸國」四個單元。整個陳列以軍事斗爭為主線,以大量生動的歷史圖片和珍貴的文物再現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展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指戰員不畏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表現了中朝統帥部及高級將領運籌帷幄的指揮藝術和不畏強敵的膽識與魄力,反映了作戰雙方在談判桌上的激烈斗爭等。
抗美援朝戰爭館》陳列面積1300平方米,展出歷史圖片近300張,文物900餘件,其中既有毛澤東、金日成、彭德懷等領導人親筆簽發的有關文件與使用過的物品,又有邱少雲、黃繼光等英雄人物生前留下的寶貴文物,同時還有大量反映中國人民志願軍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敵人的珍貴歷史文物。整個陳列從選題到設計力求出新意,將戰場環境與陳列環境融為一體,將照片和文物及陳列形式巧妙結合,如第二次戰役、上甘嶺戰役的特殊製作,渲染了戰爭的場面,再現了志願軍戰士英勇頑強、不怕流血犧牲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尤其是地下坑道的景觀復原,烘託了戰爭的氣氛,置身其中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陳列以全方位的藝術視角,展出了著名藝術家創作的《決策出兵》《准備出擊》等9幅油畫和雕塑等。
《抗美援朝戰爭館》是一曲弘揚中華民族熱愛和平、團結一致、反對侵略的正義凱歌;是一首大長中華兒女志氣,揚我軍威、國威的恢宏壯闊的戰爭史詩;是一部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的形象生動的教科書。2001年,該館被國家文物局和中國博物館學會評為「十大精品展」之一。
[編輯本段]【中央北廳兵器館】
兵器館位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央北大廳,陳列面積1萬平方米,由一座高20多米氣勢雄偉的穹型屋頂建築和兩側的大型陳列廣場組成。兵器館陳列了世界上20多個國家生產的近2000件各種武器,其中有手槍、步槍、沖鋒槍、機槍、軍刀、火炮、裝甲車輛、導彈、艦船和飛機等。兵器館被譽為「兵器的王國」。
兵器館陳列著許多人民解放軍兵器史上的第一。其中有人民解放軍的第一輛坦克——「功臣號」坦克,以此坦克為基礎創建了人民解放軍第一支坦克大隊,並在解放戰爭中屢建功勛;人民解放軍第一所航空學校使用的教練機——日本造九九式高級教練機,它為培養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一批飛行員立下了功勞;人民解放軍第一代地對地戰術導彈——東風一號導彈;中國自行生產的第一代噴氣式殲擊機——殲5殲擊機;中國自行生產的第一代坦克——五九式中型坦克;中國自行生產的第一代地對空導彈——紅旗2號地對空導彈等等。
《兵器館》還展出了人民軍隊在歷次戰斗中立過戰功的功勛武器。其中有曾經威震朝鮮戰場、擊落擊傷美國空軍戰斗機9架的空軍戰斗英雄王海駕駛過的米格-15殲擊機;有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擊毀敵人105毫米以上榴彈炮48門、迫擊炮3門、坦克7輛的功勛火炮;有在朝鮮戰爭中曾擊落美國飛機10架的37毫米高射炮;有在朝鮮戰爭中擊毀敵人重型坦克5輛、火炮9門、地堡26個,被授予「人民英雄坦克」的215號T-34坦克;有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海防戰斗中立下戰功的414號炮艇和功勛魚雷快艇等許多功勛兵器。
兵器館還陳列著在革命戰爭年代,人民軍隊在艱苦的環境中和簡陋的條件下,自己動手修配和製造的武器。其中有紅軍兵工廠生產的馬尾手榴彈;八路軍生產的步槍、輕機槍、蓋亮火炮;人民解放軍生產的炸葯發射筒等。別看它們粗糙土氣,卻為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作出過卓越的貢獻。
此外,兵器館還陳列著人民軍隊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全國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以及在新中國成立後保衛國土、保衛領空和自衛還擊作戰中繳獲的部分武器。兵器館二層展廳展出的手槍、步槍、沖鋒槍、機槍、軍刀、彈葯等各種輕武器1000多件,可謂品種繁多。
兵器館是軍事博物館最具有特色,深受觀眾歡迎的展館之一。來自國內外、軍內外的觀眾朋友都喜歡到這里一睹「兵器王國」的風采和奇觀。
[編輯本段]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 社會影響
軍事博物館在搞好基本陳列的同時,根據黨、國家和軍隊的中心任務,還適時舉辦一些紀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念性的、專題性的臨時展覽。10年來,先後舉辦的大型展覽有:「利國、利軍、利民之舉--全國軍地兩用人才成果展覽」、「毛澤東光輝軍事業績--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展覽」、「雷鋒精神譜新歌--紀念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雷鋒題詞30周年展覽」、「中華民族的勝利--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展覽」、「長征·豐碑永存--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展覽」、「新時期軍隊建設成就--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70周年展覽」、「新時期英雄戰士李向群事跡展覽」、「建國50周年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展覽」。1997年7月和2000年7月,軍事博物館還應邀赴俄羅斯、羅馬尼亞分別舉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輝歷程」展覽。
與此同時,軍事博物館還提供場地,抓住「熱點」,與地方先後聯合舉辦了「長江三峽工程展覽」、「懲治貪污受賄犯罪展覽」、「'嚴打'斗爭紀實展覽」、「全國海關反走私展覽」、「全國禁毒展覽」、「崇尚科學,反對邪教展覽」等大型臨時展覽。 2008年「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建軍80周年國防成就展」
40多年來,軍事博物館共接待國內外觀眾5000多萬人次。近幾年,觀眾逐年增加,2001年觀眾達到近200萬人次。軍事博物館被國家教委、總政治部等六部委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中宣部命名為「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被北京市評為青少年教育基地先進單位。軍事博物館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國防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深受廣大觀眾特別是青少年的喜愛。
軍事博物館在文物收藏、學術研究、陳列展覽的實踐中,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專家、學者,承擔並完成了國家和全軍「八五」、「九五」、「十五」重要科研課題,撰寫和出版了一些學術著作,獲得了國家和軍隊優秀科研成果獎;創作和發表了一些在國內外頗有影響的藝術作品。軍事博物館已成為當今國內外知名度較高的博物館,並躋身於世界十大軍事博物館的行列。
[編輯本段]【博物館旅遊參考】
門票價格:
免費
開放時間:
8:30—16:30
軍事博物館大型人才招聘會:每年春季軍事博物館都會舉行大型的人才招聘會,為各種應屆畢業生和各類人才找到合適工作一個理想平台。
寒`暑假期:今年寒,暑假,有些學校給學生留了參觀博物館的作業,北京軍事博物館是小學生理想的學習博物館。
❹ 洛陽博物館的館藏精品
洛陽博物館集中收藏有洛陽地區出土的上自史前,下迄明清時期的各類珍貴文物,尤以夏商周三代青銅禮器、漢唐陶俑、唐三彩和宋代瓷器等,藏品數量較大,種類豐富,富有地域特色,在中國文物界佔有一定的地位。 名稱:方格紋銅鼎時代:二里頭文化(約公元前21世紀-前13世紀)後期規格:通高20厘米,口徑15.3厘米 簡介:
夏、商、周三代承替延續千年之久,創造了絢麗燦爛的青銅文化,在中國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中,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一般有圓形三足和方形四足之分,被稱之為「國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
據有關文獻記載,氏族社會晚期,中原大地洪水滔天,華夏諸族共推大禹治理水患。大禹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因勢利導,鑿闕開河,經過18年的不懈努力,終於降服水患,實現了河晏水清,天下太平。於是,華夏諸族推大禹為領袖。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
這樣,『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也就成了國家和權力的象徵。千百年來,鼎被賦予太多的神秘色彩,已經濃縮成為一種抽象的文化符號,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徵。
這件青銅器於1975年在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鼎收口、圓腹、平底、錐狀三足,沿上鑄二環形立耳,腹飾不規整的方格紋。該鼎合抱模鑄風格,端莊規整,但略顯稚拙粗糙,紋飾圖案具象樸素。方格紋銅鼎是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青銅鼎,號稱「華夏第一鼎」,堪稱國之重寶。 名稱:綠松石龍形器時代:二里頭文化(約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後期規格:長約65厘米,由2000餘片形狀各異、又細又小的綠松石片粘嵌而成。簡介:2002年春,在清理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宮殿南院的一座墓葬時,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這件綠松石龍形器——長約65厘米,由2000餘片形狀各異、又細又小的綠松石片粘嵌而成,其中,最小的綠松石片直徑僅0.2厘米,厚度約0.1厘米。龍形器的龍頭呈扁圓形,並伸出許多條龍須或鬢,吻部微突出,額面中脊鼻樑明顯,梭形眼眶對稱。龍身略彎曲,中部脊線向兩側下斜,全身布滿菱形鱗紋,尾尖內蜷。在龍形器尾端不遠處,還有一個綠松石條形飾,與「龍體」近乎垂直。
與今人喜金好玉不同,夏商時期,綠松石一直被人們視為寶石,多為貴族所使用。因此,凡出土有綠松石飾物的墓葬,多是等級很高的墓葬。「在綠松石龍出土之前,二里頭遺址曾出土了3件鑲嵌有綠松石的銅牌飾,色彩絢麗、製作精美,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轟動。」市博物館保管部主任張玉芳說,這件綠松石龍形器宛若一條游龍,在早期龍形器中十分罕見,是當之無愧的「超級國寶」,被命名為「中國龍」。 名稱:玉璋 時代:二里頭文化(約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後期規格:長48.5厘米,呈扁平長方體狀,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簡介:
玉璋1975年出土於偃師二里頭遺址,玉璋主要盛行於夏商時期,是古人在祭祀、朝會、交聘等禮儀場合使用的禮玉之一。
夏商周時期,是中華民族禮儀制度的初步形成時期。在禮儀制度初步形成的過程中,玉逐漸被賦予越來越多的文化內涵,成為古人在祭祀、朝會、交聘等禮儀場合所使用的重要器物之一。1975年,出土於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玉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該玉璋長48.5厘米,呈扁平長方體狀,前端薄而寬,兩面扁平,刃口略凹呈弧形;後端兩側有齒飾,與兩面齒飾對應處留有平行陰線;長方柄,柄前正中有穿孔。玉璋始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主要流行於夏代和商代。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玉璋出土於山東的龍山文化司馬台遺址。而在我國出土的玉璋中,商代以後的玉璋較少,戰國以後的玉璋幾乎見不到。 名稱:母鼓銅方罍時代:商代規格:通高50,肩寬33厘米 簡介:母鼓方罍(léi),1963年,出土於洛陽北窯。母鼓方罍就是商代青銅器的典型代表。
罍是一種酒器,流行於商周時期。母鼓銅方罍方體溜肩,直口圍足,蓋子四阿屋頂形,獸首銜耳,下腹有獸首鋬頸和肩飾龍紋,腹飾長鳥紋和垂葉龍紋,蓋和圈足飾獸面和龍紋。蓋內器口各有「母鼓」二字。通體均飾以龍紋、雲雷紋組成的浮雕獸面,腹部飾有龍紋組成的垂葉紋,器蓋似四面起坡的屋頂,四角及罍中部有突起的扉棱,蓋內鑄有銘文「母鼓」二字,應是鼓國女子嫁與母氏男子所得的稱謂。整件器型外形穩重大氣,器身紋飾華麗,在商代晚期流行一時,是商晚期青銅酒器中的精品。 名稱:玉戈時代:商代規格:長48厘米 簡介:1985年出土於洛寧縣陳吳鄉西寨子村的玉戈,長48厘米,鋒呈斜三角形,主要流行於商周時期,其形狀雖類似後來的匕首,卻實為禮器。古人將石之美者稱為「玉」,後來這些玲瓏剔透的美玉更是被賦予通達神明的內涵。戈是夏商周三代常用的一種兵器。其中,以玉為戈始見於二里頭文化,流行於商周。因此玉戈普遍出土於商周時期的墓葬之中。
玉戈形制的演變可分為三個階段:夏商早期為玉戈興起階段,此時玉戈尺寸普遍較大,一般在30厘米左右,最長的出土於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長97厘米。同時,該時期的玉戈援部略呈弧度,多數無中脊,僅有鈍脊,紋飾簡單或無紋飾。
商晚期和西周是玉戈的流行時期,此時玉戈的尺寸明顯變小,大的有15厘米至20厘米長,小的有4厘米至5厘米長。玉戈分直身、彎身兩種,皆有中脊或三脊,紋飾也復雜化,有粗陽紋、獸面紋和變形雲紋等。西周以後,玉戈逐漸消亡,漢代以後基本絕跡。
作為一種禮器,玉戈主要用於祈求力量與勝利,彰顯威嚴與等級。大玉戈可以擺在屋子裡或者掛在牆上,用來辟邪;小玉戈可以掛在腰間或脖頸,用於彰顯威嚴或祈求勝利等。這種形制的玉戈也常見於四川金沙、三星堆遺址,應是中原文化同周邊地區文化交流的結果。 名稱:玉鉞時代: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規格:縱14.3厘米,橫11.3厘米,厚1.5厘米,孔徑5.2厘米。簡介:作為一種斧形玉器,「王」字之源,玉鉞是王權之象徵,代表著生殺大權。鉞應由石斧演變而來。
由於玉鉞具有寬大、厚重的特徵,所以成為商周時期最重要的禮器之一,象徵著權力和威嚴。據《說文》載:「鉞,王斧也。」《尚書》載:「王左杖黃鉞。」這說明玉鉞象徵著王權,象徵著生殺大權,象徵著刑罰。「在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王』字就畫成『戉』形。」高西省說,最早的「王」字就是由「戉」演變而來的,表明在文明時代前夕的軍事民主制時期,軍事領袖和政治首腦合為一體,「而這些人手持之鉞,即成為權力的象徵物」。
在我國遠古時期,人們由於自然知識相對匱乏,常把最好的物品用來祭祀上天和神明。「玉就是人們獻給神明的最好祭品。」高西省說,不僅如此,古人還充分發揮想像力,賦予玉器很多內涵,如純潔、權力等,借玉器表達某種願望和思想,進而形成了我國源遠流長的玉文化。 名稱:叔牝方彝時代: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規格:高32.6厘米,口長,23.5厘米,寬,19厘米.重7.75公斤 簡介:1947年秋,在洛陽市郊小李村西南處,一座古墓被盜。古墓里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包括青銅禮器鼎、簋(guǐ)、彝、尊、兵器戈、矛、鑾鈴、馬面飾以及玉器、玉刀等。這批珍貴的文物出土後,大多流失海外。1960年市文物部門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並收藏了這批文物中的一件青銅器——現藏於洛陽博物館的叔牝方彝。叔牝方彝呈長方體,是一種典型的西周早期盛酒器,蓋、身、座飾以雲雷紋為地的三層半浮雕花紋,其蓋、腹主體花紋為饕餮紋,唯口沿下、圈足及蓋頂上飾一周鳳鳥紋,紋樣繁密工細,鑄造精工。
該方彝形制與著名的令方彝、折方彝極為相似。它的蓋及腹內鑄銘文3行12字「叔牝賜貝於王姒用作寶尊彝」,文史大家郭沫若先生據器型和銘文認為「當是武王或成王時器」,銘文中的「王姒」是文王之妃太姒,叔牝當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叔武。這件器物即為王室重器,是西周時期青銅禮器的典型之作。國內僅此一件,彌足珍貴。 名稱:錯金銀銅鼎時代: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規格:高16.5厘米,腹徑13.2厘米。 簡介:
1979年洛陽市西小屯村村民在勞作時,發現了一座地窖,文物工作者聞訊趕來,在地窖里發現了錯金銀銅鼎。銅鼎蓋器組成圓球形,附耳、短流。三獸蹄足蓋及腹背飾錯金細瓣花、三角雲紋,是一件罕見的工藝美術品。鼎,是用來盛裝流質食物的器具。鋪首銜環,是用來提攜的構件,常見於鼎、壺類器物的腹部。而以鋪首銜環做蓋鈕的形制,在商周青銅器中極為罕見。這種錯金銀的炊食器具,只有王室貴族家中才有,而出土此鼎的地點,恰在洛陽市的東周王城遺址區內。因此可以認為,這件精美華貴的器具,應是東周王室的用品。
古人的裝飾手法有多種。「鑲」是把東西嵌進去或是在外圍加邊,「嵌」是把東西鑲在空隙里,而「錯」則是用厝(cuò)石加以打磨使之光平。錯金銀,也稱金銀錯,是先在青銅器表面鑄出或鏨(zàn)刻出凹槽,然後嵌入金銀絲、片等,錘打牢固,再用厝石將其打磨光滑,使之與器物表面相平,最後用木炭和清水打磨,使青銅器表面和金銀紋飾各顯出不同色澤,映襯出瑰麗的圖案,達到突出圖案和銘文的裝飾效果。金銀錯這項精細工藝是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另一側面也展現了東周王城曾經的輝煌。 名稱:戰國玉人時代: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前221年) 規格:通高7.50厘米 青玉質 簡介:
戰國玉人於1987年洛陽銅加工廠出土,作跂坐狀,雙手交叉置於腹前。跣足交叉於臀下。頭戴假面具,面具上附發髻,粗眉大眼,如意狀鼻,高顴大口,唇上劃須。面具以繩縛於腦後。頭頂短發結辮,大耳。上身著雞心領短袖窄衣,下著短褲。飾以大小方格、三角和條帶紋。
圓雕玉人在晚商和西周時期墓葬重多有出土。多位跪坐和站立狀,其用途具有普遍的宗教含義。春秋戰國時期玉人的發現不多,且形制矮小。此玉人的出現在當時極為罕見。玉人的服飾及穿戴更是以往所罕見。頭戴假面具的形象尤顯其神秘莫測的身份,雖然至今對此尚無定論。但一般認為其身份應為驅鬼辟邪正行儺戲的方相士的形象。這為研究我國戰國時期服飾及宗教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名稱:東漢石辟邪時代:東漢規格:高1.9米、長2.9米,重達8噸。簡介:
1992年,孟津縣會盟鎮漢光武帝陵南1公里處,村民正在為挖水渠幹得熱火朝天。挖至距地表約5米深處時,一塊巨石致使施工的村民無法繼續深挖。該縣文物部門聞訊後,立即組織發掘。多個大型石雕殘件相繼呈現在考古隊員面前。經修復,一座高1.9米、長2.9米,重達8噸的巨型石獸傲然挺立,石獸身長雙翼,形似獅虎,威風凜凜。
這座石辟邪系用完整的一塊青石雕成,身若虎豹,頭類獅子,嘴大牙銳,身長雙翼,昂首怒目,長尾拖地,雙角直豎,造型非常奇特,似有正欲起飛之感。整個石獸身體比例、神態、肌肉線條恰到好處,形象渾厚凝重,神氣十足,極具想像力;從雕刻技法來看,圓雕、平雕、線刻自然融匯,點、線、面、體結合得天衣無縫,展現了漢代爐火純青的石雕藝術。
迄今為止,在國內出土文物中,體形這么大、藝術手法如此精湛的石辟邪僅此一尊。 名稱:正始石經時代:曹魏正始二年規格:長75.4厘米,寬約50厘米 簡介:
曹魏在洛陽立國後,太學再度繁榮起來。曹芳繼承皇位後,決心整理《熹平石經》碑石,並刻經石作為補充。於是就有了從正始二年(公元241年)開始刻制的《正始石經》。北魏時,地方官建寺缺乏石料,便就地取材,用了部分石經的石碑。東魏建都鄴城,統治者欲通過水路將兩種石經一起從洛陽搬遷到鄴城,但運至今孟州市境內時,遭遇塌堤,近半石經掉入黃河,運到鄴城時,《漢魏石經》只剩下52塊了。公元579年,北周統治者又將石經從鄴城遷回洛陽。隋朝建立後,統治者又將部分石經從洛陽運入長安,不久被隋朝某政府部門改製成柱礎。到唐朝初年,魏徵收集石經時,已「十不存一」了。目前,國內所有《正始石經》殘碑存留的文字也不過2500餘字。
正始石經於1922年發掘於偃師市佃庄鎮太學村,出土後即被保存,它長75.4厘米,寬約50厘米,碑表刻《尚書》,碑里刻《春秋》,有600字左右。 年代:唐代(公元68—907年)
出土:1987年洛陽吉利區
規格:高45.5cm座徑22.6cm。
簡介:三彩燈是唐代使用照明用具。由座、柄、盤、盞四部分組成通體飾綠、棕、白三色釉,座為圓形,覆盆式,表面凹弦紋,並貼圓形寶相花和力士,柄為圓竹體狀,似竹節紋,其間和兩端分別以蓮花與座盆相連,造型優美,釉色鮮艷,是洛陽考古發現中首次發現,更是三彩中極為罕見的藝術瑰寶。 年代:西晉(公元265—316年)
規格:通高2.60厘米,長、寬各2.20厘米,重83.2克,含金量70%。
器形:印面呈正方形,鑿刻白文篆書「晉歸義胡王」五字,印鈕作駝形。
簡介:此印為四十年代孟津商人到甘肅從古董商手中購得。1973年交洛陽博物館收藏。
從此印的印文看,毫無疑問是晉朝印章。歸義,即歸化、降順。胡即指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匈奴。從這枚印在甘肅得來,所指胡王應當為晉帝所封得居住在涼州的匈奴首領。據文獻記載,晉時匈奴歸義之事皆發生在晉武帝時,故此印應為晉初武帝時之物,並由此得知這也是晉朝廷為了安撫少數民族,建立相互間的友好關系,以減少邊疆戰爭的一種具體措施。印鈕作駝形也是繼承自漢代以來對少數民族首領分封賞印多以駝、羊為鈕的傳統習慣。此印文布局嚴整穩重,字跡規正剛健,造型古樸簡練,也是嚴格繼承漢印風格的典型,時中國古代璽印中的佳作。同時,為研究我國古代篆刻和造型藝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基本陳列,位於展館一層,分三個展廳。展覽以時間為序展示河洛文明在史前時期、夏商周時期、漢魏時期、隋唐時期、五代北宋時期的發展歷程。薈萃歷代文物精品,展現「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的滄桑感與自豪感。其中重要展品有商周青銅器、有組合的西周鉛器和多種器形的「原始青瓷」,春秋時期的「齊侯寶盂」,戰國時期的金村大鼎和「繁湯之金」劍,西漢的彩繪壺和北魏王侯的儀仗俑以及絢麗多彩的唐三彩等等。展品中有一批國家一級文物,包括一些孤品,有相當一部分為首次展出。陳列輔以現代科技手段,從不同側面反映出古都洛陽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以及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河洛文明」陳列在2013年入選第十屆(2011―2012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
史前時期:明星文物當屬陶火種器,這是古人用來貯存火種的器具,為我國史前考古首見。
夏商周時期:距今四千年前,洛陽已經開始成為華夏民族政治經濟的中心。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被確認為夏朝故都斟鄩,洛陽博物館辟出獨立展廳展示夏代青銅器、陶器、玉器文物,這在國內外收藏機構中絕無僅有。其中,微雕綠松石獸高僅半厘米,對於研究我國微雕技藝發展具有重要價值。二里頭遺址的發掘,使人們對夏文化在豫西地區的發展有了全面的了解,展出的二里頭大型宮殿基址模型,使人們能夠感受四千年前我國王朝都城的建築規模。偃師商城遺址出土文物展現商代早期的文化特點。子申父己銅鼎是商代青銅器的代表,製作精美,尤其鳥形扁足頗為獨特,是商代晚期典型器。
西周文物有叔牝方彝、方座簋、兵器、饕餮紋方彝、甬鍾等。東周時期文物有錯金銀銅鼎、銅尊、盂、俑、盤、匜、銅壺、石磬等多種器物,其中齊候寶盂是洛陽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重達75公斤,口徑70厘米,可謂「盂中之王」。銘文是研究周王室與諸侯聯姻關系的重要資料。展出的越王鼫與矛、吳王夫差劍是春秋戰國社會動亂,戰爭頻仍的明證。其中越王鼫與銅矛是越王勾踐之子鼫與的兵器,是洛陽地區首次發現的越王兵器,對於研究周王室與越國關系具有重要意義。銅方鏡則是運用了青銅透雕工藝,構思新穎,國內罕見。另有玉人一件,系國內孤品。此外,四系青瓷罍,釉面光亮,施釉均勻,吸水性弱,花紋樸素大方,保存完整,是原始青瓷中的精品。洛陽出土的商周原始青瓷數量佔全國半數以上,證明洛陽是當時原始瓷燒造的中心。兔紋銅觶,在頸部裝飾一周生動的寫實兔紋,比較罕見。哀成叔銅鼎,銘文記載哀成叔生平,共54字,這樣的長篇銘文在東周時期極其罕見,具有重要史料價值。
漢魏時期:這一時期包括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五個王朝。通過這一時期文物的展示,再現漢魏這一中國封建社會大發展、民族大融合時期,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洛陽的風貌。展出的文物有:各種雜技俑、彩繪陶壺、釉陶器、王莽錢幣、銅鏡、玉飾等,最令人矚目的是「熹平石經」、「正始石經」。太學是東漢時期國家最大的教育機構,太學生多達三萬多人,石經是為了統一儒學經典文字、平息古今版本之爭而刻立於太學之前的,現存的殘塊是文化史上的瑰寶。
在漢代葬俗中,盛行在墓壁上繪畫,從日月星象,升仙打鬼,歷史典故到迎偈出行、歌舞宴飲。既有思想觀念,又有生活場景。這次展出的有「出行圖」(東漢原品)、「升仙圖」(摹本)、「大儺宴飲圖」等。
石辟邪,出土於漢光武帝陵以南,系完整青石雕成,渾厚凝重,神氣十足。釉陶博山爐,鏤空浮雕力士和諸多動物,形象生動。釉陶博山爐,在洛陽漢墓中少有發現。陶風車與米碓,製作科學,功能齊全,是研究古代農業機械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彩繪陶百花燈,通高92厘米,塑造眾多羽人和動物形象,繪以紅黑兩色,美麗絢爛。草葉紋釉陶罐在肩部飾有四組白色S形草葉紋,是漢墓隨葬品中極為少見的裝飾紋樣。斗獸紋綠釉陶壺,釉色清新光亮,紋飾為漢代比較罕見的浮雕斗獸紋,是低溫釉陶中的精品。晉歸義胡王金印,印文是當時匈奴歸化部落首領的封號,反映了民族融合的歷史。雞首青瓷壺,通體青釉,開片細膩均勻,是北魏青瓷中的精品。
隋唐時期:洛陽發掘的隋唐文物展示,反映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洛陽這個國際大都會的歷史風采。展出了東都洛陽城的沙盤模型,發掘出土的建築構建,各種各樣的彩繪俑,鎮墓獸及名聞遐邇、色彩艷麗的唐三彩及各種銅鏡、金銀器等。展出的東羅馬金幣和波斯銀幣,鑄造年代分別相當於隋和北魏,是通過絲綢之路的商旅傳到洛陽的,也印證了絲綢之路起於洛陽這一觀點。
展出的唐三彩,種類眾多,釉色絢麗,其中有神態各異的人物俑,有栩栩如生的動物俑,還有古樸典雅的生活器皿,特別是唐代女俑,體態豐滿,神情安逸,衣著華麗,發飾多樣,反映了泱泱大唐帝國民富國強、歌舞昇平的社會面貌。隋唐東都城皇城宮城沙盤模型,以方寸之地再現了規模宏大。布局嚴謹、設計天成的隋唐都城。
白居易故居、唐恭陵哀皇後墓和神會墓出土文物是這部分展區的獨特亮點。洛陽城內的白居易故居遺址是國內首次對名人宅地進行的發掘活動,發現與白居易有關的經幢、石硯等文物。唐恭陵則是洛陽唯一一座唐代帝陵,哀皇後墓出土精美絕倫的藍色與紅色釉陶器,器形飽滿,釉色晶瑩,尤其藍釉器極其罕見,為稀世珍寶。其中的藍釉燈為我國首次發現的通體藍釉器物。神會是唐代禪宗七祖,其墓中出土多件珍貴佛教用品,如長柄焚香銅爐,塔頂銅盒、銅凈瓶,都是研究唐朝禪宗的重要實物資料。
其他珍品還有:銀鎏金鏨花魚水紋海棠式盞托,盞是海棠花形,托呈橢圓荷葉形,水波、魚子紋地上有雙魚環繞,是唐朝金銀器中的精品。石蟾蜍,洛陽上陽宮溪流上的泄水裝置,是研究唐朝上陽宮的唯一實物資料。
五代北宋時期:這部分的精品有:瓷象棋,卒子齊全,時代確切,是考古發現年代和出土地點明確且保存最完整的瓷質中國象棋。泗州大聖石像,泗州大聖即唐朝初年西域何國人僧伽,他被視為觀音菩薩的化身。該造像碑保存完整,形象傳神,有確切紀念,極為少見。 洛陽博物館正門前東西兩側的一層附屬建築為牡丹花都特產展廳,面積約3600平米,主要匯集了河南省內尤其洛陽的知名特色食品、牡丹食品及農副產品。
❺ 洛陽堰市建軍事院校及軍事博物館有這事嗎
無此事!
全部院校如下:
❻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展館介紹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綜合類軍事博物館,位於北京市復興路9號。展覽大樓1958年10月興建,1959年7月建成,1960年8月1日正式開放。
2012年9月,軍事博物館對展覽大樓加固改造,2017年7月竣工。加固改造後,軍事博物館展覽大樓建築面積15.9萬平方米,陳列面積近6萬平方米。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主樓建築高94.7米,南北兩側各4層,樓頂裝有直徑6米的巨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全館有43個陳列廳(區)。
軍事博物館館藏文物以反映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史、中國古近代軍事史和世界軍事史為主。館藏特色文物為武器、軍服、證章和軍事題材藝術品等。
軍事博物館主要從事收藏、研究、陳列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事斗爭歷程和人民軍隊建設成就的文物、實物、文獻、資料,以及反映中華民族五千年軍事歷史和世界軍事史的文物、實物、文獻、資料。
軍事博物館組織開展相關的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組織開展與國內外博物館之間的業務交流。下轄綜合辦公室、編輯研究室、宣傳教育室、設計美術室、藏品徵集保管室、文物保護室、信息資料室、安全保衛室、通州分館、懷柔分館等10個中層單位。
軍事博物館同時還設有學術委員會、藝術委員會、文物鑒定委員會。
❼ 軍事博物館 東方綠舟
東方綠洲,坐落於上海市青浦區西南,臨近風景宜人的澱山湖畔,佔地面積5600畝,其中水域面積達2000畝,主要分為國防教育區、勇敢智慧區、水上運動區、知識大道區等幾大景區。 首先來到的是有名的地球廣場,果然氣派無比!石壁瀑布,直瀉而下,浪花四濺。稍作欣賞,就迫不及待地隨著歡樂的人群步入景區,正式開始了一天的東方綠洲之游。 國防園區,按1∶1比例建造的模擬航空母艦威武矗立湖畔,占據了大片湖區,展示了軍事科技的巨大魅力。航空艦體內是軍事愛好者的樂園,裡面武器裝備館、國防教育館、軍事科技館等組成了一座軍事博物館,讓人大開眼界。 趣橋世界,各式各樣的橋千奇百怪,有「波浪橋」、「梅花橋」、「鞦韆橋」;形形色色的過橋方式也趣味橫生,讓人躍躍欲試。每座橋都有不同的難度,稍不留意就有可能落入水中。過橋過程中充滿樂趣和挑戰,彷彿又回到了久別的孩童時代。 知識大道應該算是東方綠洲最有特色的地方了。在這條長700米、寬25米的石砌大道上,有80多組、160多尊古今中外的思想家、藝術家和科學家的雕像:秦始皇威嚴,屈原儒雅,達爾文專注研究,牛頓細心探索……大小比例和真人基本一致,神態逼真,栩栩如生。
❽ 北京軍事博物館屬於那個區
海淀區。北京軍事博物館在北京市海淀區復興路號,是中國第一個綜合類軍事博物館。
博物館位於北京天安門西面的長安街延長線上,展覽大樓1958年10月興建,1959年7月建成,1960年8月1日正式開放,是向國慶10周年獻禮的首都十大建築之一。2012年9月,軍事博物館對展覽大樓加固改造,2017年7月竣工。
加固改造後,軍事博物館展覽大樓建築面積15.9萬平方米,陳列面積近6萬平方米。主樓建築高94.7米,南北兩側各4層,樓頂裝有直徑6米的巨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全館有43個陳列廳(區)。
(8)洛陽軍事博物館簡介擴展閱讀: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會議決定,為慶祝建國10周年,在北京新建革命博物館、歷史博物館、軍事博物館等博物館和展覽館。9月10日中央軍委第115次會議討論通過在北京興建軍事博物館的決定。
會議確定,籌備委員會由17人組成,肖華及劉志堅、張令彬、肖向榮分別任正副主任委員。10月12日在軍事博物館陳列大樓建築工地隆重舉行開工典禮。 1959年3月12日,中央軍委第167次會議議定:「現在正在籌備的軍事博物館,可以定名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1960年5月13日,總後勤部軍械部向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移交武器、器材、彈葯1525件。
1962年夏,毛澤東主席為軍博題寫館名。軍博報總政副主任肖華並中央軍委秘書長、總參謀長羅瑞卿同意,請毛澤東主席為軍博題寫館標。毛主席欣然同意,在6頁信箋紙上寫下「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11個大字。
8月1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共有紅軍館、抗日館、解放館、抗美援朝館、現代館、兵器館、民兵館、禮品館、綜合館。
❾ 如今這只粗瓷大碗陳列在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里,為國家一級文物,請你用一兩句話給這件文物的來歷寫個簡介
粗瓷大碗陳立在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也是民族抗日女英雄生前使用過的,他當時是東北抗日聯軍的團政委。獻出詞大碗在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里
❿ 軍事博物館一架叫20210的飛機它的簡介
投下中國第一顆氫彈的轟六飛機。
功勛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