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抗日戰爭時期軍事實力

抗日戰爭時期軍事實力

發布時間:2021-02-24 01:54:47

❶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的戰鬥力怎麼樣

電視劇不能信。
正面戰場上,八路軍和新四軍很少跟日軍在正面戰場上直接對決,最主要回的原因就是武器答裝備差距太大,只能通過敵後游擊戰等形式跟日軍糾纏。
國民黨主力部隊,有一些裝備德械或者美械的,在相同人數的情況下,可以跟日軍打的有來有回。但是這些主力部隊在國民黨部隊中佔得比例太小了,大部分都是雜牌軍

❷ 國民政府抗戰前後的軍事力量分別如何

抗戰前部隊整體素質的確高過共軍,無愧於國軍稱號,部隊也能打狠仗。抗戰後,部隊裝備大幅提升,近多數中央軍全部美式裝備,但相應的軍隊驕橫情緒蔓延,而且已經打不了大仗了。

❸ 抗戰時期哪個地方的軍事實力力最強

廣西吧。記得有人統計過當時的廣西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包括預備兵員之類的力量都是極為強悍的。

❹ 抗日戰爭中日兵力對比

抗日戰爭中日兵力對比:日本遙遙領先中國整整一代。

1、一國的軍事實力強弱,歸根到底由綜合國力,尤其是工業生產能力來決定。

抗戰爆發前中日雙方的一系列數據對比:日本年工業總產值60億美元,中國13.6億美元;日本年產鋼鐵580萬噸,中國4萬噸;日本年產煤5070萬噸,中國2800萬噸;日本年產石油169萬噸,中國1.31萬噸。

日本年產飛機1580架,大口徑火炮744門,坦克330輛,汽車9500輛,戰艦52422噸,而這些現代化武器裝備,中國均無自產能力。也就是說,當日本已緊跟世界潮流大踏步邁入機械化軍事時代之際,中國居然不能生產任何一種拿得出手的主戰兵器。

2、以雙方海軍軍力對比為例:

「七七事變」前夕,中國海軍兵員共約兩萬五千人,共有66艘艦艇,分為巡洋艦、輕巡洋艦、運輸艦、練習艦、魚雷艇五類,總噸位57608噸。

而截止到1937年6月,日本海軍兵員十二萬七千人,共有艦艇285艘,總噸位超過115萬噸。其中作戰軍艦約77萬噸。

包括航母4艘(近7萬噸,總噸位,下同),水上機母艦2艘(約3萬噸),戰列艦9艘(約27萬噸),重型巡洋艦12艘(近10萬噸),輕型巡洋艦21艘(近11萬噸),驅逐艦102艘(超過12萬噸),潛艇59艘(超過7萬噸)。

還有練習艦、潛水母艦、布雷艦(艇)、海防艦、炮艦、水雷艦、掃雷艦數十艘,總噸位約13萬噸,以及修理艦、運輸艦、練習特務艦、測量艦、佈雷艇、獵潛艇等配套艦艇。

此外,又有戰列艦2艘、航母2艘、輕型巡洋艦4艘、驅逐艦12艘、水上機母艦3艘、水雷艦4艘正在建造。其中2艘戰列艦,就是後來名動天下的「大和」「武藏」,每一艘的排水量都在7萬噸以上。換言之,日本一艘大型戰列艦的排水量,就超過了當時的整個中國海軍。

(4)抗日戰爭時期軍事實力擴展閱讀:

在兵員的訓練上,中日同樣存在著重大差距。

抗戰前,中國士兵大部分是文盲,截至1936年底,中國訓練完畢之高中及同等學校的合格預備兵,僅17490人。專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候補軍官僅880人。

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抗戰時當過國軍排長,他發現基層軍官連花名冊都點不了,平日多不研究戰術,打仗全憑血氣之勇。進攻時以密集隊形蜂擁蟻附,失利時又鳥奔獸散。

以單兵射擊訓練論,當時一發子彈的價值在中國相當於七斤半大米,或35個雞蛋。所以平時訓練多數是打空槍,就算物質條件最好的中央軍,也不過每兵配發15發子彈作實彈射擊,開戰後每兵配發20發子彈上戰場。

而日軍《步兵操典》規定,新兵入伍後,每月用於實彈射擊的子彈,步槍不得低於150發,機槍不得低於300發。結果日軍每個中隊都有三分之一的步槍兵可以達到優秀射手的水平。

至於雙方步兵重火器威力的落差,就更不用說了。「七七事變」前,中國75mm以上口徑的火炮僅800多門,重炮只有可憐的48門,雖全部從德國進口,但總數連日軍同類火炮的零頭都不到。

❺ 抗戰期間中日軍隊實力對比如何

日本方面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0萬)。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約為44萬人(日本厚生省1964年調查後統計)(不包括印緬戰場上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和美英協同殲滅的約16萬日軍及蘇軍在東北消滅的日軍。);另一說日軍損失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中華民國國防部1946年統計)。
國軍方面
據中華民國國防部1946年統計,國民政府軍作戰傷亡322萬7926人、病亡42萬2479人,總計損失365萬0465人;軍令部統計自七七事變以來陸軍陣亡131萬9958人、負傷176萬1135人、失蹤13萬0126人,空軍陣亡4321人、負傷347人。
中共方面
中共抗日《部隊發展史略》記載:中共抗日部隊人員損失共計58萬4267人,其中傷29萬0467人、亡16萬0603人、被俘4萬5989人、失蹤8萬7208人。
早在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就開始擴充軍備、整編部隊。據統計,歸中央管轄的兵工廠,庫存有1000萬發子彈、正在製造的有2000萬發子彈、向國外訂購的有3000萬發,合計6000萬發子彈,可供10個4團制的師一個月三分之二的用量,而各部隊自身所存的彈葯僅夠一個半月。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兵工署統計,僅有子彈5億發、長江北岸各地庫存山野炮彈卜福式山炮彈12萬枚、克式野戰炮炮彈10萬枚,合計21萬枚,僅夠20個師三個月的用量。
武器方面,國民政府雖然采購了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家武器,但在重武器方面十分匱乏。比如號稱精銳的德械師,並沒有清一色的德械裝備。
抗戰全面爆發前,裝備少量德式武器的20個調整師,比如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全師步槍採用中正式步槍,機槍是自己仿造的捷克式、馬克沁重機槍(仿造的叫「二十四式」)。團、營級採用的迫擊炮則是仿造法國布朗德的81毫米迫擊炮,也就是二十式82毫米迫擊炮,其中有極個別團有哈衣哈75毫米步兵炮。
師直屬炮兵第87師、第88師採用日造大正六年式75毫米山炮(41式),每個營12門,第36師採用38式野戰炮和六年式山炮。戰車防禦炮只有第87師、第88師各分到1個連6門,第36師則沒有。
有部分德械的野戰部隊只有教導總隊,該部隊第1、3、5團每個團有一個平射炮連(47毫米平射炮4/6門),一個步兵炮連(德制75毫米步兵炮4/6門),並有4門德制37毫米高射炮,直屬炮兵營是德國克虜伯軍火工業的子公司,瑞典卜福斯廠製造生產的卜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共計12門。
但這種裝備與日軍相較還是差距巨大,炮彈遠遠不如日軍充足,同時極度缺乏重炮。據保存在台灣的一份軍械司的火炮統計表記載,當時中央直屬炮兵旅、團共有如下火炮:

其中克式山炮型號十分陳舊,最遠射程只有4300米,遠不如日軍的41式山炮和94式山炮。38式75毫米野戰炮是戰前從日本軍火商處購買而來,但此時的日軍常設師團、3個單位制師團都使用改造38式野戰炮,射程遠遠大於38式。
實力雄厚的日軍
相比之下,日軍每個師團都有一個野戰炮兵聯隊,其中常設師團炮兵聯隊是36門75毫米野戰炮和12門105毫米榴彈炮,特設師團是36門毫米野戰炮/山炮,3單位師團是24門75毫米野戰炮和12門105毫米榴彈炮。其中由中國駐屯軍改編的第27師團,山炮兵第27聯隊第2大隊管轄新式6/8門96式150毫米榴彈炮,並參加過華北作戰、武漢會戰等戰役。
而日軍在華的軍直屬炮兵(不含關東軍)截止到1937年12月底,光野戰重炮兵聯隊就有11個、獨立野戰重炮兵聯隊2個、獨立攻城重炮兵大隊2個。

中國軍隊算上炮兵第8團、第17團和其餘地方部隊的150毫米榴彈炮,加上炮兵第10團的德制150毫米榴彈炮,共計69門,數量上遠遠不如日軍。而在炮彈數量方面,日軍更是遠遠多於中國軍隊。
打個比方,中國炮兵第10團每門大炮只有不到200枚炮彈,打完就沒有了,需要進口補充。而日軍第10軍登陸杭州作戰時,直屬的野戰重炮兵第6旅團48門150毫米榴彈炮就有2萬枚炮彈。雖然德制150毫米榴彈炮射程遠,但火炮少,炮彈更少。加上日軍還有射程15公里的105毫米加農炮和射程18公里的150毫米加農炮,又有絕對的制空權。
同時國軍重炮少,十分寶貴,對日軍炮擊基本屬於打游擊,無法有效壓制日軍火力,就是把炮團拆開來,每個集團軍、軍都臨時配屬一個連或一個排對日軍進行炮擊,而且每進攻一輪就要換一個炮兵陣地,防止日軍炮兵反擊和航空兵轟炸。
而日軍重炮種類多、數量多,而且炮彈充足,在觀測器材、水平上都高於中國軍隊,更有絕對的空中優勢。日軍每次重點進攻一個地方,都會加強炮兵力量,例如淞滬會戰大場鎮戰役、台兒庄戰役、南昌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桂林保衛戰等。
1938年,中國雖然得到蘇聯幾批軍火援助(包括160門76.2毫米野戰炮、80門115毫米榴彈炮),但隨著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的作戰消耗,這批軍火尤其是山野炮消耗驚人,炮彈更是所剩不多。
到了1939年,在炮兵力量的對抗上,中國軍隊已經處於絕對劣勢。很多軍、師已經沒有山炮或者野戰炮,都是清一色的82毫米迫擊炮。而有山炮的軍、師數量也不多,炮彈更是極度缺乏。
例如南昌會戰,日軍為了突破中國軍隊在修水沿線的第19集團軍,特意加強了第101師團、第106師團的炮兵力量。

算上第101師團、第106師團自身的野戰炮兵聯隊,日軍進攻修水沿線的共有194門/198門75毫米口徑以上大炮,並裝備了整整10個基數的炮彈(山野炮每門火炮1個基數300枚、榴彈炮100枚、加農炮70枚)。
而防守修水沿岸的第19集團軍共計13個步兵師10萬多人,共有迫擊炮227門、平射炮13門、75毫米山野炮21門。由此可見,日軍擁有75毫米口徑以上大炮194門,而國軍只有21門,並且沒有105毫米重炮,這足以反映中國軍隊與日軍火力上的絕對差距。
到了1940年,中國軍隊75毫米口徑以上火炮越來越少,同時炮彈的存量已經見底。比如1941年的上高會戰、1943年的鄂西會戰。
按照中國台灣史政編譯局編著的《抗日戰史》(101卷)的記載,在這兩場會戰中,中國軍隊75毫米以上山野榴大炮的炮彈消耗加起來才1000來枚。這與日軍每個師團兩三天就能消耗千枚75毫米以上口徑山野榴炮彈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到了1945年4月的湘西會戰,按理說中國遠征軍、駐印軍已經收復滇西失地,打通了滇緬公路、中印公路,應該有大批美式裝備源源不斷地運送過來,更何況參加湘西會戰的幾個軍更是蔣介石嫡系軍中的嫡系。
但由於之前美式山野榴炮運到國內的比較少,而且絕大部分都在反攻滇西的部隊里,因此湘西會戰的第4方面軍只有為數不多的美械武器。

整個第4方面軍只有第73軍消耗了美式75毫米山榴炮,而炮彈數量相較之前的會戰,確實有所上升。而號稱抗戰鐵軍的第74軍僅消耗了蘇76.2毫米山炮彈,數量上1個月僅僅打了1471枚,和日軍比確實少之又少,但對於中國軍隊來說已經很多了。另兩支嫡系部隊第18軍、第100軍幾乎沒有山野榴炮,可見到了1945年時,中國軍隊火力上仍處於劣勢。
從1937年、1939年、1941年、1945年這幾個時間段來看,國軍火力上除了反攻滇西和駐印軍反攻緬北外,其餘戰場上的軍隊從沒有超越日軍,一直屬於絕對劣勢。尤其到了1945年,第18軍、第74軍這樣的國軍王牌部隊,火力上仍然十分薄弱。
參考http://cul.sohu.com/20150815/n418934037.shtml

❻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實力與日軍相差多少

說白了,起初抄解放軍的裝備必不好,遠遠不如小日本的槍械彈葯,但中國人靠不怕敵人,無所畏懼的、鐵的精神,靠自身繳獲,把裝備慢慢搞起來,中國人靠的是自己,沒有什麼差不差的區分,你提這個問題,我反而懷疑你,中國人從抗戰走到現在的社會主義,是非常不容易的,你沒權力說相差多少,中國人比小日本強百倍千倍,小日本就不是個東西。

❼ 二戰時國民黨軍事實力

抗日戰爭前,中國的軍事實力:
陸軍方面,中央有統一番號者有175個步兵師,59個獨立步兵旅,43個獨立步兵團;9個騎兵師,5個獨立騎兵旅,3個獨立騎兵團;炮兵4個旅,18個團,15個營(獨立建制);工兵2個團;交通兵3個團;通信兵2個團;憲兵11個團3個營。另外稅警總團約2個師的兵力,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約一個加強師的兵力。總計官兵2029000人。
175個師中包括中央軍、晉軍、原東北軍、原西北軍、黔軍、滇軍、原鎮嵩軍、粵軍、寧夏回軍、川軍、湘軍、陝軍等地方派系軍力,還有新編步兵師6個。
其他部隊:裝甲團一個(保密未公開),團長杜聿明,配有戰車一營,炮兵二營,高炮一營。另有新疆部隊10個師,不在中央編制。此時中央紅軍已改編為八路軍後又旋改稱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朱德,轄115師(林彪12000人)120師(賀龍6000人)129師(劉伯承8000人),另陝北警備旅(蕭勁光4000人)。
陸軍編制,當時國民黨中央規定兩種:其一,每師三個步兵團,另加師屬特種兵——炮、騎、工、輜重、通信等連(或營)及衛生隊,此類師多輕裝備。其二,每師二步兵旅,四步兵團,另師部直屬,炮兵團、工兵、通信兵、輜重兵營、特務連、衛生隊、探照燈排,裝備較好。
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營,步兵營下轄三個步兵連,一個重機槍連,一個小炮排。團部直轄炮兵(82迫擊炮)連,通信、特務排,全團按編制應有2000餘人。但實際上由於各種原因,每團大約1700人就很不錯了。
陸軍裝備
1.中央軍
以中正式步槍為基準,騎、炮兵用中正式馬槍(中正式步槍與捷克式7.9厘米步槍相類同)。駁殼槍(德制自來得,可連發,近距離沖鋒用),手槍,重機槍(營機槍連6挺)。輕機槍(每步兵連6挺),小炮(每營2門),步兵炮(82迫擊炮)每團步兵連4門。山炮或野炮(以75口徑為准)每師炮兵團36門)。實際上步兵團大致相同,其他特種兵——炮、騎、工、輜重、通信等不盡相同。炮兵多集中使用。師炮兵團等有的有有的沒有。槍支則是有什麼就用什麼,國外進口加中國製造。口徑為7.9或6.5兩種,盡可能使一個團或一個營槍支口徑一致,以便作戰時可以交換子彈使用。有些槍支還是由清末新軍或北洋軍傳承下來的,繼續使用。
2.東北軍
因張作霖緣故,多用日式武器,明治30年和38年式步槍較多。張學良請德國技師研製88式火炮,後為日軍所獲,視為珍寶,大量裝備。
3.舊西北軍
除了北洋傳承武器外,有大量蘇聯援助武器。自己有兵工廠造輕武器。
4.晉軍
部分北洋傳承,太原兵工廠煉鋼較差,所產輕武器性能不佳。炮兵有十團,集中使用。
5.桂軍
所用武器部分為民國初年陸榮廷、譚浩明、沈鴻英等遺留下來的。部分是北伐時收自各地方部隊。廣西較貧瘠,故實行精兵政策,只有六個步兵師,裝備還可以。、
6.粵軍
廣東富裕,廣州兵工廠可自造,重武器有港口進口方便,裝備較佳。每師有炮兵、工兵、輜重兵、特務兵各一營,騎兵、通信兵各一連,電信兵一隊,軍醫院一所,可以說是當時中國陸軍建制、裝備最佳的部隊。
7.川、滇、黔等軍
川軍以劉湘部編制裝備較為完整,其餘部隊裝備較差;滇軍裝備較好,有部分法式裝備;黔軍與滇軍關系較好,故裝備尚可。何健湘軍多中央化,與中央軍類同。
8.陝、寧、甘等軍
陝軍已中央化,裝備平平;寧夏軍因隨韓復渠跑過河南、山東,加上自身有錢,武器外購較多;裝備皆不錯。甘肅馬步芳,武器部分由其父馬琪傳承,部分外購,以騎兵為主。
數據來源《戰略與歷次戰役》楊天石 臧運祜編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❽ 抗戰時期,中國軍事實力到底跟日本有多大的差距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的時候,因為中日之間的實力相差懸殊是非常驚人的。從經濟基礎角度看,日本每年的工業產值相當於60億美元,中國當年的經濟產值也就13.6億美元,日本當年的鋼產量是580萬噸,而中國當年的鋼產量只有4萬噸。日本當年煤的產量是5070萬噸,中國是2800萬噸。中國那麼多的煤,只有日本的一半多一點。日本的石油儲備169萬噸,中國的石油只有1.31萬噸。銅呢,日本是8.7萬噸,中國只有700噸。飛機,日本每年可以造1580架,當年就能造這么多,中國一架也造不了。大口徑的火炮,日本當年生產了744門,中國連一門也造不了。日本當年造了330輛坦克,中國一輛也造不了。汽車,日本當年造了9500輛,中國也是一輛造不了。軍艦,日本當年生產的軍艦是52400噸,中國一噸也造不了,也就是說當世界進入這個機械化軍事時代的時候,中國居然不能生產任何一種機械化時代的主戰兵器,坦克、飛機、軍艦、大炮都不能造,那麼無論是經濟形態、技術形態還是軍事形態,日本都已經遙遙領先中國一個時代。

具體到雙方軍事實力的直接對比,我們可以看到差別就更大。盧溝橋事變以前,中國海軍,中華民國的海軍兩萬五千人,裝備艦船是66艘,分為巡洋艦、輕巡洋艦、運輸艦、練習艦、魚雷艇等等,總噸位只有57608噸。

而日本海軍截止到1937年,它擁有艦船285艘,總排水量達到115萬噸,比中華民國的海軍整整多了110萬噸,日軍的海軍編成是12.7萬人,當時的編成,有4搜航空母艦,航空母艦是6.9萬噸,將近7萬噸。水上飛機母艦2艘,3.1萬噸,戰列艦9艘,27萬多噸。重型巡洋艦12艘,輕型巡洋艦21艘,驅逐艦102艘,潛艇59艘,練習艦1艘,一個練習艦就有1萬噸排水量。潛水母艦5艘,還有布雷艦、海防艦、炮艦等等,一大批的軍艦還在建造。其中在建造的兩艘戰列艦,就是後來名動天下的「大和」號和「武藏」號。一艘軍艦的排水量就在7萬噸,也就是說日本一艘軍艦的排水量相當於整個中華民國海軍海軍的噸位,這就是雙方當時海軍的差距。

❾ 抗日戰爭中日我雙方軍事力量對比

抗日戰爭可以說是是一場典型跨越時代的遭遇戰,其主要的關鍵,不僅在於雙方武器內裝備上的巨大差異,更容在於總體國力,舉凡經濟、社會與文化結構上的差別。當時的日本,已是一個工業化的軍事強國,無論是社會組織與國民觀念,都已能適應現代化的總體作戰。但是當時的中國,卻仍在落後與農業化生產的社會結構之下,因此難以發揮總體作戰的能力。同時日本對外的作戰力量是團結一致的,中國則有著國、共對立以及各地山頭的分裂問題。

❿ 抗日戰爭國民黨軍事實力到底怎麼樣

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幾百萬軍隊,人數多,但和小日本軍隊戰鬥力相比,要差不少,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老將抗日不是很積極,剿共卻積極。不得不承認日軍的戰鬥力很強悍。

閱讀全文

與抗日戰爭時期軍事實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