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系統全面地講講軍事運籌學
軍事運籌學
在現代和未來戰爭中,如何以最少的人力、物力消耗,達到預定的軍事目的,是任何一個國家軍事指揮人員所期望的效益。
軍事運籌學正是使這一口望成為現實的一門新興的邊緣科學。
一、軍事運籌學的形成和發展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軍事運籌思想自古就有,我國春秋時期的軍事家孫武子在《孫子兵法》一書中,首先將度、量、數等數學概念引人軍事領域,通過必要的計算,來預測戰爭的勝負,並指導戰爭中的有關行為,其後的軍事家又大大地完善和發展了我國古代軍事運籌思想。
毛澤東和其他老一輩軍事家;在二十多年革命戰爭生涯中,運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正確地進行戰略戰術原則和作戰指揮的決策,形成和發展了毛澤東軍事戰略思想,為我軍以後軍事運籌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盡管軍事運籌思想在我國和國外的歷史上都早有記載和實踐、但是它真正成為一門完整的科學還是近幾十年的事情。
第一次世界大戰顧問,英國人蘭徹斯特為適應戰爭需要,創造性地運用數學方程式來描述兩軍對戰過程。同時期的美國人愛迪生用數學中的博奕論和統計分析方法研究出了商船避免德國潛艇襲擊的航行策略,雖未被採用,但卻對以後運籌學的發展有所影響。
對軍事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雷達。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圍繞雷達進行的工作最終促成了當代軍事運籌學的形成。當時,英國皇家空軍使用一種新研製的預警工具--雷達來對付德國人的空襲,由於對雷達的使用缺乏科學性,起初雷達的防空預警效果令人失望。為此,1940年8月,英國國防部門成立了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勃蘭凱特為首的11人小組,其中有數學家、物理學家、生理學家、測量員和軍人,研究目的就是如何有效地使用雷達控制的防空系統。勃蘭凱特小組通過多次現場實驗,使雷達和高炮配合達到最佳狀態。由於該小組卓有成效的工作,雷達的優越性充分體現出來。當時德國雷達在技術性能指標上雖然優於英國,但德國人忽略了對包括雷達在內的防空系統的有關操作的研究,其防空系統效果因而始終不如英國。英國作戰研究部把圍繞雷達使用所進行的工作稱為「Operations Research」(直譯為操作研究、作戰研究)我國在50年代將其譯為「運籌學」。
這可以說是軍事運籌學產生的標志。國際上「操作研究」(Operatlons Researeh,簡寫為OR)一直沿用至今:後來到仿效英國,引人了軍事運籌學。1943年3月,為對德國在大西洋的潛艇實現更加有效的攻擊,美國海軍成立了由物理學家莫爾斯領導的跨學科小組。小組通過對潛艇的搜索研究發現,飛機一般在潛艇上浮的時候對其實施攻擊,這時潛艇深度約為30英尺,而美軍的深水炸彈的爆炸深度至少為75英尺,殺傷范圍20英尺左右,這樣攻擊就對德國潛艇威脅有限。根據這一情況,莫爾斯小組議對深水炸即作技術改進,使其在水深30英尺上下爆炸。僅此一項措施,使對潛艇的擊沉率增加了6倍。
戰後,英、美等國在軍事運籌學的研究和應用中,從追求武器裝備性能指標達到最佳設計要求,發展到計劃和預測某種作戰方式或戰術手段可能達到的效果,解決問題的手段也日趨全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美相繼在軍界成立了運籌小組、運籌研究所等, 1950年第一部運籌學的著作《運籌學方法》,(作者莫爾斯和金伯爾)在美國發表。到1957年,第一個全球性運籌學學術組織一國際運籌學會成立了。至此,現軍事運籌學作為一門獨立的新興學科已經形成。
目前,軍事運籌學在國際上開展得十分廣闊,僅在美國國防部系統就有軍事運籌學從業人員三萬多人,另外美國還有象蘭德公司、國防分析研究公司等運籌研究機構,經常為政府或軍界提供政策及戰略咨詢。各大公司及政府部門也有相應的系統分析機構,英、法和北約各國都有自已的高級運籌研究組織。同樣前蘇聯的軍事運籌學規模也很大,在軍用方面就有一個約兩千人的運籌學應用研究機構,該機構參加了國際所有的有關運籌及系統分析的學術團體。
我國的第一個運籌學小組、在錢學森同志的支持下,於1956年成立,三十多年來,我國軍事運籌學的應用已從以往武器系統論證與研製發展到計算機作戰模擬和自動化指揮系統的研製,正在不斷縮小與發達軍事國家的差距。
二、軍事運籌學的內容與特點
首先,我們引人軍事運籌學的定義。軍事運籌學是應用數學工具和現代計算技術對軍事問題進行定量分析,從而為決策提供數量依據的一種科學方法,是一門綜合性科學。
軍事運籌學主要用來進行作戰評估分析;武器裝備系統的效能分析,確定軍隊(兵力)的戰斗能力,選擇最佳戰斗方案,評估軍隊指揮、訓練、後勤保障系統的技能和預測未來戰爭和武器的裝備的發展趨勢,以及分析國防經濟實力和管理軍事行政等方面。
軍事運等學作為自然科學與軍事科學相結合的產物,其涉及內容十分廣泛,到目前為止尚未形成一個按其研究范圍所規定的完整的內容體系。但是從它的定義不難看出,其內容應包括用於定量解決軍事問題的理論方法和工具,諸如概率統計,規劃論、決策分析、對策論、排隊論、存貯論、搜索論和現代控制理論以及模擬模擬技術、網路分析技術、預測技術、計算機技術等。
運用軍事運籌學解決問題,通常有五個特點:
1、目的性
做一件事或研究一個問題,你的目的是什麼?換言之,你追求的是哪方面的效益。在軍事上,我方與敵方作戰,最終目的是為了搶占戰略要地,或者最大限度地殺傷敵有生力量,還是突圍等。這可以說是首要問題,而且目的性在一開始搞清楚之後貫徹始終,直至目的實現。起初目的就不明確或有錯誤,那麼下面做的工作基本上就是徒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美商船為了對付德國飛機的襲擊,在船上裝設了高炮,但這些高炮擊落的敵機很少(占來襲敵機的4%),而且高炮的安裝維修費高,這時有人提出將高炮拆除。但是運籌分析人員指出,安裝高炮的不是擊落敵機,而是保護商船安全如期到達目的地。實戰統計顯示,不安裝高炮的商船損失率大於25%,安裝高炮後,致使敵機不敢低飛,商船的損失率降到了10%以下,可見安裝高炮是必需的。目前最先進的高炮對現代噴氣式戰斗機的擊毀率不到千分之一,但各國的防空系統中還少不了高炮,再次說明使用高炮的目的性。
2.系統性
系統是指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各個部分所組成的一個種特定功能的整體。系統性問題可以說是如何使整體達到(包括某種功能最強、性能最穩定等),簡言之就是1+1>2,同樣一種型號的電器,用的元件完全相同,由於組裝技術的差異,很可能導致電器整體效果的差別,這就屬於系統性的問題。一個系統的優化指標一般有多個,例如對於彩電來說,優化目標可以是清晰度、穩定性、抗干擾性、靈敏度等,幾個指標同時達到最優的情況一般不存在。因此,局部最優不等於實現了全局最優。要達到整體的優化,必須進行統一規劃,在諸多的可能的方案中找出一個相對最佳的方案。系統性在軍事指揮中尤為重要。古今戰史中不乏這樣的事情,某方以少量兵力,阻止敵方主要力量,來實現整個戰局目的對其最為有利。這就是犧牲局部利益來求取全局的最優,系統性的思維充分地體現在決策之中。
3、有效性
簡單地說,有效性是指運用軍事運籌學時的效果問題,兵貴神速是兵家的信條,但軍事效果不僅是指速度,還包括了以較少的代價換取較大的成功的含義。顯然如何在進攻中減小傷亡就是一個軍事上的有效性問題。還有在後勤運輸系統中,怎樣以最小的油耗,在限定時間內,使運輸車隊盡快到達。類似這類問題解決並非輕而易舉,其中要求的幾個方面效果實現起來往往互相矛盾,但是,軍事運籌學能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可行的途徑。
4、科學性
以往有不少領導作出某些決策時,就是拍腦袋定下來的。例如上級盲目給下屬廠家下達產值指標,面對原材料供給和產品的銷路缺乏調查和分析,這種「憑感覺,拍腦袋」的決策方式曾造成過不少不應有的損失。運用軍事運籌學,就能大大地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因為這種決策方式有定量分析作基礎,而且手段先進,有較准確的數學模型,適合的演算法以及計算機設備作保證,只要信息來源可靠,運用軍事運籌學作出的決策方案肯定比「拍腦袋」想出來的要有更高的可行性價值。這就是運籌學的科學性所在。
5、參謀性
參謀性是指運用軍事運籌學得出的結果本身的性質。美國從事軍事運籌學工作的專家對同行說: 「運籌學再高級也只是個參謀,不是指揮員,不是決策人。運籌的結果只是輔助指揮員作決策。」這主要因為運籌時是從定量的角度考慮問題,殊不知並非所有的問題都能建立起數學模型和進行量化處埋,系統中各種人的因素就沒有很好的辦法來描述周全。因此,運籌得出的結果在最終決策時,只能作為參謀和咨詢之用。
Ⅱ 什麼是全壽命周期成本
(1)產品的開發設計階段。指企業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新產版品設計費、工藝權規程制定費、設備調試費、原材料和半成品試驗費等。 (2)產品生產製造階段。指企業在生產采購過程中所發生的料、工、費以及由此所引發的環境成本等社會責任成本。 (3)產品營銷階段。一種產品是逐步進入市場、逐步被人們所認識和接受的,因此產品營銷成本包括在此過程中所發生的產品試銷費、廣告費等。 (4)產品的使用維護階段。包括產品的使用成本和維護成本。如車輛的耗油量、電器的耗電量,高級電子產品必須經常更換的附屬配件成本等。此外還包括產品退出使用報廢所發生的處置成本。
Ⅲ 材料費包括哪些內容
內容包括:
材料原價(或供應價格):是指材料出廠價、市場采購價或進口材料價。
材料運雜費:是指材料自來源地運至工地倉庫或指定堆放地點所發生的全部費用。包括車、船等的運輸費、調車費或駁船費、裝卸費及合理的運輸損耗等。
運輸損耗費:是指材料在運輸裝卸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損耗。
采購及保管費:是指為組織采購、供應和保管材料過程中所需要的各項費用。包括: 采購費、倉儲費、工地保管費、倉儲損耗。 材料采購及保管費=(材料加權平均原價+供銷部門手續費+包裝費+運雜費)×采購及保管費率
檢驗試驗費:是指對建築材料、構件和建築安裝物進行一般鑒定、檢查所發生的費用,包括自設試驗室進行試驗所耗用的材料和化學葯品等費用。不包括新結構、新材料的試驗費和建設單位對具有出廠合格證明的材料進行檢驗,對構件做破壞性試驗及其他特殊要求檢驗試驗的費用。(「檢驗試驗費」在建標【2013】44號中已經歸為「企業管理費」)
材料包裝費:是指為了便於儲運材料,保護材料,使材料不受損失而發生的包裝費用,主要指耗用包裝品的價值和包裝費用。
此外,還需考慮扣除包裝品的回收價值。材料包裝費計算公式:材料包裝費=發生包裝品的數量×包裝品單價
計算公式:
材料費≡∑(材料消耗量×材料基價)+檢驗試驗費
材料基價=[(供應價格+運雜費)×(1+運輸損耗率[1])]×(1+采購保險費率)
檢驗試驗費=∑(單位材料量檢驗試驗費×材料消耗量)
Ⅳ 物業物業設備設施壽命周期費用的構成是怎樣的
物業設備設施壽命周期費用的構成主要有:前期費用、購買費用、使用費用、維修費用和回收內報廢成本容等。資料顯示:前期費用(主要包括采購對象功能定位、配置決策所涉及的費用;方案確定後的招投標費用、設計費用)約佔5%;購買費用約佔15%~25%;使用和維修費用約佔50%~65%;回收報廢成本一般小於5%。在全壽命周期費用中
Ⅳ 設備全壽命周期費用估算(LCC)
怎麼沒人回答呢,不能浪費分數啊
Ⅵ 簡述項目的費用構成有哪些
項目成本是的費用抄構成襲:
(1)項目定義與決策工作成本;
(2)項目設計成本;
(3)項目采購成本;
(4)項目實施成本。
具體的項目成本科目:
1)人工成本(各種勞力的成本)
2)物料成本(消耗和佔用的物料資源費用)
3)顧問費用(各種咨詢和專家服務費用)
4)設備費用(折舊、租賃費用等)
5)其他費用(如保險、分包商的法定利潤等)
6)不可預見費(為預防項目變更的管理儲備)
項目成本,就是指項目消耗和佔用資源的數量和價格的總和,在施工項目中,對項目成本的管理控制是公司降低成本的關鍵。
Ⅶ 構成質量成本的內容有那些
直接質量成本。是指在產品的製造和銷售過程中所發生的質量成本。
直接質量成本的構成:
一般由預防成本、評監成本、內部失敗成本、和外部失敗成本構成。
1、預防成本:
保證達成質量標准並預防不良品所發生所需之費用,含產品設計與製程設計等有關成本。
(1)質量管制工程:.質量計劃的擬定、執行、稽核;與質量制度的建立與維持。
(2)製程管制工程:.製程研究分析、製程品管制度之監督。
(3)質量量測與管制設備的設計與發展:量測儀器之采購與校驗管理等。
(4)質量訓練計劃之擬定、實施:員工參於公司內外之品管訓練課程、供應商之評估輔導等。
(5)其它預防費用:文書、紙張與雜支等相關其它文具支出。
2、評監成本:
量測、評估、稽核產品、組件、購入物料等,保證符合質量標准之有關各種檢查的成本。
(1)進料測試與檢驗:內外購物料之驗收、場地存放、水電、搬運等設備人員與其它必須支出。
(2)實驗室驗收測試。
(3)檢驗與測試費用。
(4)產品質量稽核費用。
(5)試驗和測試的人工費用。
(6)測試和檢驗儀器的維護和校正:內部校驗與委外校驗。
(7)測試和檢驗資料的檢討:諸如質量改善計畫的提出、執行、效果確認追蹤。
3、內部失敗成本:
產品、組件、物料在出廠前未達成質量要求所造成的成本。
(1)報廢。
(2)重加工(再制或修理)。
(3)追查故障(失敗分析):因質量不良所產生的問題分析檢討成本。
(4)再檢驗、再測試:不良品經整修完後入廠經進料檢驗再次檢驗測試所產生之成本。
(5)降等損失:因質量不良遭客戶降等處置,如廠內之廠商管理分級制由A級降B、C級等。
(6)材料檢討活動:質量不良產生之原因也有可能是材質之選用不適當、或是製程中因加工過程致使材質特性降低所造成而所需的檢討,諸如剛性不足等。
4、外部失敗成本:
產品出廠後顧客發現不良所造成的成本。
(1)服務材料支出成本:保固期內所更換而無法向客戶收取之物料成本。
(2)抱怨處理損失:如工時、差旅費、郵電費等。
(3)折讓損失。
(4)延長保固損失:如公司規定的保固期是一年但因質量問題致客戶要求延長保固。
(5)產品拒收退貨。
(6)交換新品。
(7)逾期交貨賠償:簽約內容若有明定逾期交貨須賠償時。
Ⅷ 構成機器設備重置成本的直接費用主要包括哪些
機器設備的重置成本包括:設備的調試費用、設備操作人員的培訓費用、設備的大修費用。
機器設備的重置成本包括購置或購建設備所發生的必要的、合理的直接成本費用、間接成本費用和因資金佔用所發生的資金成本。
Ⅸ 構成機器設備直接成本的費用項目包括哪些內容
製造費用包括企業各個生產單位(分廠、車間)為組織和管理生產所發生的各種費用。一般內包括:生產單位容管理人員工資,職工福利費,生產單位的固定資產折舊費,租入固定資產租賃費,修理費,機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取暖費,水電費,辦公費,差旅費,運輸費,保險費,設計制圖費,試驗檢驗費,勞動保護費,季節費,修理期間的停工損失費以及其他製造費用。
Ⅹ 輸電線路全壽命成本的構成有哪些
一、變動成本法下,產品的成本構成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版製造費用。
變動成本權法與全部成本法對固定性製造費用的不同處理,導致了在產品成本的構成內容不同。變動成本法下的產品成本組成是: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製造費用。全部成本法下的產品成本組成是: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製造費用、固定製造費用。
二、變動成本法也稱直線成本法,是變動成本計算的簡稱,是指在組織常規的成本計算過程中,以成本性態分析為前提條件,只將變動生產成本作為產品成本的構成內容,而將固定生產成本和非生產成本作為期間成本,並按貢獻式損益確定程序計算損益的一種成本計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