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軍事理論的戰略手段

軍事理論的戰略手段

發布時間:2021-02-23 11:52:43

『壹』 軍事理論簡答題:簡述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的重大意義。

我找到了~~ 2009 年08 級軍事理論考試題(開卷)參考答案

註:除選擇題第9 小題外, 其他均為標答, 歡迎補充;紅色部分為已有的答案,棕色藍色部分是修改後的。

一、名詞解釋

1 、預備役

預備役是指國家同時以退役軍人、民兵為基礎、現役軍人為骨幹組建起來的戰時能夠迅速轉化為現役部隊的武裝力量。

2 、軍事格局

指活躍於世界軍事舞台的國家或集團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結構態勢。

3 、軍事思想

軍事思想是關於戰爭和國防基本問題的理性認識,是人們長期從事軍事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概括。

4 、領土

領土包括一個國家的陸地 、河流 、湖泊 、內海 、領海 以及它們的底床、底土和上空 ( 領空 ) ,是主權國管轄的國家全部疆域。

5 、高技術戰爭

高技術戰爭是指大量運用具有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海洋技術等當代高、新技術水平的常規武器裝備,並採取相應作戰方法進行的戰爭。

二、選擇題

1 、 B (已經確定)

2 、 B

3 、 C

4 、 B

5 、 D

6 、 C

7 、 B

8 、 A (本題參考見 ——「導彈戰規模最大」「精確制導武器達 8% 」)( 已確定)

9 、 C (已確定)

10 、C

三、簡答題

1 、國防的類型有哪些?我國國防屬於什麼類型的國防?

目前世界上的國防類型主要有擴張型、自衛型、聯盟型和中立型四種。我國屬自衛型國防。

2 、我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主要經歷了哪幾個階段、有何特點?

(一)初步形成時期(夏、商、西周時期) 特點:主張「以兵革服諸侯」。 (二)趨向成熟時期(春秋、戰國時期) 特點: a 形成完整的戰爭觀

b. 提出若干普遍的戰爭指導原則

c. 總結出一整套治軍之道

(三)豐富發展時期(秦至五代時期) 特點: a. 向體系化、專業化發展

b. 戰略思想日臻成熟

c. 深化先秦用兵原則

(四)體系完善時期(宋至清前期) 特點:a. 出現了火器和復雜的裝備器材 b.後來興起的蒙古族,建立了兵牧合一的制度 c.出現了獨立的水師、炮兵、工兵及其他技術兵種 3 、國際戰略格局演變的規律性特點有哪些?——(註:括弧部分可寫可不寫。)

a.國際戰略格局演變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

(國際戰略格局演變的必然性,反映了格局發展的一般規律。

偶然性因素在國際戰略格局演變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偶然性寓於必然性之中。)

b. 演變是量變到質變過程

(每一次斗爭都是一種量的積累,當量變達到了相應的臨界點,就會引起質的飛躍,新舊格局的轉換便隨之發生和發展。)

c. 國際戰略格局演變的方式具有漸變方式和突變方式

(漸變是格局的局部性變化,是量變中的部分質變,是舊格局逐步向新格局轉化的具體表現。就突變的方式而言一般情況下是通過戰爭方式表現出來的,新格局往往是戰略的直接產物。)

4 、為什麼對國家周邊安全的威脅分析要實事求是?

當前我面臨的安全環境,既不同於冷戰時期,也有別於冷戰後初期。進入21 世紀 我國安全環境總體穩定,局部嚴峻,安全問題趨於復雜且風險加大。所以要求我們必須以實事求是的精神,盡可能做出全面准確的判斷。在看到機遇的同時,更要看到挑戰和不利的一面。

5 、什麼是軍用信息技術?

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等。6 、如何理解威脅的轉化?

意味著從無意識針對他國,到有意識針對的轉變,這種針對方式帶給他國的,是對於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受威脅感」,感受可以是由強到弱,也可以是逆向的。不過通常指前者。

四、問答題

1 、中國人民解放軍現代軍兵種及各軍種的主要作戰任務?我國在周邊安全面臨主要問題是什麼?採取何種方式應對?

中國人民解放軍現代軍兵種及各軍種的主要作戰任務?

答:

陸軍:陸軍主要擔負陸地作戰任務。

海軍:獨立地或協同陸軍、空軍防禦敵人從海上入侵,保衛領海主權,維護海洋權益。

空軍:主要任務是擔負國土防空,支援陸、海軍作戰,對敵後方實施空襲,進行空運和航空偵察。

二炮:主要任務是遏制敵人對中國使用核武器,在敵人對中國發動核襲擊時,遵照統帥部的命令,獨立地或聯合其他軍種的戰略核部隊對敵人實施有限而有效的自衛反擊,打擊敵人的重要戰略目標。

我國在周邊安全面臨主要問題是什麼?

答:這些問題包括克什米爾問題、朝鮮半島問題、阿富汗內戰問題。 採取何種方式應對? 答:中國只要堅持尊重主權、國家平等、互利互惠、不幹涉內政等國際體制的基本原則,積極參與國際體制活動不僅會受到多數周邊國家的積極評價,就會產生良性的互動作用。這將成為中國主動影響周邊國際環境的重要手段。 2 、如何理解當前國際戰略格局的特點是「一超多強,多元爭極」?如何理解未來國際戰略格局的發展趨勢?

如何理解當前國際戰略格局的特點是「一超多強,多元爭極」?

答:「一超多強」——美國無論就其實力還是影響來說,都處於「 超級」 或「 超強」 的地位;

其他一些綜合國力較強的國家或國家集團,如歐盟、俄羅斯、中國、日本等,還夠不上真正的「 極」 ,恰當一點,應該算是「 多強」 。

「多元爭極:——其他一些綜合國力較強的國家或國家集團都希望成為向美國一樣處於「超級」的地位。

如何理解未來國際戰略格局的發展趨勢?

答:(1 )「 多極化」 將是未來國際戰略格局發展的必然趨勢;(2 )未來國際戰略格局中各方關系將日趨復雜化;(3 )中國在「 多極格局」 中的地位與作用將愈顯突出。

3 、為什麼研究和指導戰爭必須認識戰爭規律、必須著眼其特點和發展、必須關照全局、把握關節?實行人民戰爭的主要原則和方法有哪些?——(本題參考見http://hi..com/%B7%C9%BA%D786/blog/item/b211f5af546316c97cd92a88.html )

答:

為什麼研究和指導戰爭必須認識戰爭規律

所 謂戰爭規律,就是戰爭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各種矛盾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它是戰爭雙方軍事,政治,經濟,地理,戰爭性質,國際性質等客觀條件相互作用的結 果,通過戰爭實踐反映出來。它貫穿於戰爭的全過程,支配著戰爭的發展方向,決定著戰爭的進程和結局,具有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可觀性質,並隨這人類社會和戰爭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所以我們要通過科學的方法探尋戰爭的規律性,進而給戰爭以正確的指導。

為什麼研究和指導戰爭必須著眼其特點,著眼其發展?

既 要研究一般戰爭規律,更要研究特殊戰爭規律。把握特殊規律是正確指導戰爭的前提,把握特殊規律是認識和發展一般戰爭理論的基礎。戰爭情況不同,決定著不同的戰爭指導規律,有時間地域和性質的差別。戰爭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戰爭的規律性隨著空間的位移而變化,戰爭規律因戰爭性質的不同而各異。所以我們應該 根據戰爭不同時間,地域,性質等條件的變化發展來認識和把握特殊戰爭規律,以正確指導戰爭。

為什麼研究和指導戰爭,要關照全局,把握關節。

戰爭同其他客觀事物一樣,是一個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而形成的整體,有著整體與部分,全局與局部之分,處理好全局與局部的關系,從整體上駕馭戰爭,是戰爭指導最高層次的制勝之道。關照全局是戰爭指導的首要問題。把握關節是推動全局發展的重要方法。

實行人民戰爭的主要原則和方法有哪些?

( 1 )堅持中國共產黨對人民戰爭的統一領導。( 2 )充分動員,組織和武裝廣大人民群眾。( 3 )發揮人民軍隊骨幹力量的作用。( 4 )實行「 三結合」 的武裝力量體制和「 三結合一配合」 的組織斗爭形式。( 5 )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 6 )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貳』 軍事理論什麼是戰略

戰略(strategy)一詞最早是軍事方面的概念。戰略的特徵是發現智謀的綱領。在西方,「strategy」一詞源於希臘語「strategos」,意為軍事將領、地方行政長官。後來演變成軍事術語,指軍事將領指揮軍隊作戰的謀略。公元579年,羅馬皇帝毛萊斯用拉丁文寫了一本名為《stratajicon》的書,被認為是西方第一本戰略著作。在中國,戰略一詞歷史久遠,「戰」指戰爭,略指「謀略」。春秋時期孫武的《孫子兵法》被認為是中國最早對戰略進行全局籌劃的著作。在現代「戰略」一詞被引申至政治和經濟領域,其涵義演變為泛指統領性的、全局性的、左右勝敗的謀略、方案和對策。
1.作戰的謀略。
唐 高適 《自淇涉黃河途中作》詩之十一:「當時無戰略,此地即邊戍。」 清 葉名灃 《橋西雜記·楊忠武公訓子語》:「公一生戰略,具載國史。」
2.指導戰爭全局的計劃和策略。對戰術而言。
洪深 《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上篇五:「兵書上說得好:戰略與戰術乃二個全異之行動。戰術是關於戰斗諸種行動之指導法,戰略乃連系配合各種戰斗之謂。戰略為作戰之根源,即創意定計;戰術乃實行戰略所要求之手段。」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一:「敵人最初的計劃,據傳是將採取大迂迴的包圍戰略。」
3.比喻在一定歷史時期指導全局的方略。
毛澤東 《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調動一切積極力量,為了建設社會主義。這是一個戰略方針。」 鄧小平 《高級幹部要帶頭發揚黨的優良傳統》:「我們一定要認識到,認真選好接班人,這是一個戰略問題。」 [編輯本段]相關詞語戰略導彈
用於攻擊戰略目標的導彈。射程在10000千米以上。包括中程、遠程、洲際導彈。主要攻擊政治軍事中心、軍事或工業基地、交通樞紐以及核武器庫等重要戰略目標。
戰略物資(戰略物資)
與戰爭有關的重要物資。如鋼材﹑石油﹑橡膠﹑稀有金屬等。
戰略管理
戰略管理包括以下三個過程:戰略制定:確定企業任務,認定企業的外部機會與威脅,認定企業內部優勢與弱點,建立長期目標,制定供選擇戰略,以及選擇特定的實施戰略。 戰略實施:樹立年度目標、制定政策、激勵員工和配置資源,以便使制定的戰略得以貫徹執行。 戰略評價:重新審視外部與內部因素;度量業績;採取糾偏措施。
戰略學
研究帶全局性的軍事斗爭指導規律的學科。它在軍事學術中處於首要地位,指導並直接影響戰役學和戰術學。戰略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戰爭中各種基本因素及其對戰略的影響;戰爭指導的歷史經驗和未來戰爭的性質、特點;進行戰爭的樣式、方法;戰略方針、戰略計劃、戰略布局、戰略指揮等戰爭准備和實施的指導原則;後方勤務、戰略後備等問題。戰略學來源於戰爭實踐 ,是戰爭實踐經驗的理論概括。它始終受政治的制約,並隨著社會歷史、社會物質生產、科學技術和武裝斗爭的發展,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回答戰爭中出現的新課題。戰略學是軍事理論的骨幹,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自然、地理、人口、民族、文化、思想,以及科學、 技術等各個領域,並互相發生影響、互相滲透,不斷形成許多新興交叉學科。
中國《孫子兵法》是世界上公認的古代軍事名著。普魯士軍事理論家C.P.G.von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是資產階級軍事理論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這些著作,對戰略問題都有精闢的論述。K.馬克思、F.恩格斯、V.I.列寧、I.V.斯大林和毛澤東的軍事著作,都對戰略問題作了科學的概括,奠定了無產階級戰略理論的堅實基礎。戰略學是軍事學的八個一級學科之一。 [編輯本段]戰略的定義戰略是籌劃和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 即根據對國際形勢和敵對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地理等諸因素的分析判斷,科學預測戰爭的發生與發展,制定戰略方針、戰略原則和戰略計劃,籌劃戰爭准備,指導戰爭實施所遵循的原則和方法。
戰略產生於戰爭實踐,長期使用於軍事領域,本義即軍事戰略。戰略可按 不同的標准劃分類型。按社會歷史時期劃分,可分為古代戰略、近代戰略、現代戰略;按作戰性質劃分,有進攻戰略和防禦戰略;按使用武器的類型劃分,有常規戰爭戰略和核戰爭戰略(見核戰略);按軍種劃分,有陸軍戰略、海軍戰略和空軍戰略;按作戰持續時間劃分,有速決戰略和持久戰略,等等。
凡屬有關戰爭准備與實施,軍事力量的建設和使用的全局性的內容,都是戰略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主要是:為制止和推遲戰爭而進行的斗爭;為對付戰爭而進行的長遠准備和臨戰准備;戰爭爆發後的戰略領導與指揮;結束戰爭的戰略決策與處置等。
人類社會有了戰爭,就逐漸形成了戰略。在中國古代,有關戰爭全局的籌劃與指導曾使用兵略、謀略和方略等特定的術語表述戰略。漢成帝於公元前26年命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任宏將兵書分為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等四類,其中兵權謀講的就是戰略。戰略一詞,在中國最早見於西晉初史學家司馬彪所著《戰略》一書,後屢見於《三國志》、《廿一史戰略考》等史籍中。這些術語,其核心含義與現代戰略意義有類似之處,但與戰役法、戰術區分不嚴格,有時還含有政治、外交謀略和戰法之意,使用也不統一。19世紀末,中國開始用「戰略」翻譯西方的「strategy」一詞。20世紀30年代,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戰略問題是研究戰爭全局的規律的東西。」毛澤東關於戰略的論述,奠定了現代中國戰略定義的基礎。
分析戰略上成功的戰例,以供將軍們提高運籌和指導戰爭的能力。東羅馬(拜占庭)皇帝莫里斯於公元580年前後寫了一本訓練高級將領用的軍事教科書,名為《將略》(Strategicon),意為將道或統帥藝術,與戰略名異實同。18世紀末,普魯士的A.H.D.von比洛在其所著的《新戰爭體系的精神實質》中,將戰略與戰術加以區分,並賦予其定義:「戰略是關於在視界和火炮射程以外進行軍事行動的科學;而戰術是關於在上述范圍以內進行軍事行動的科學。」(《論資產階級軍事科學》第30頁,軍事科學出版社,1985)普魯士C.von克勞塞維茨為戰略所下的定義是:「為了達到戰爭目的而對戰斗的運用。」(《戰爭論》第1卷第175頁,商務印書館,1978)瑞士A.H.若米尼認為:「戰略是在地圖上進行戰爭的藝術,是研究整個戰爭區的藝術。」(《戰爭藝術概論》第87頁,解放軍出版社,1986)美國經參謀長聯席會議批準的軍事戰略的定義是:「運用一國武裝力量,通過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達成國家政策的各項目標的一門藝術和科學。」《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對戰略的定義是:「在戰爭中利用軍事手段達到戰爭目的的科學和藝術。」日本《世界大網路全書》為戰略所下的定義是:「為了實現特定目標而運用力量的科學與策略。」《蘇聯軍事網路全書》為戰略所下的定義是:「軍事學術的組成部分和最高領域,它包括國家和武裝力量准備戰爭、計劃與進行戰爭和戰略性戰役的理論與實踐。」古今中外對戰略的稱謂繁多,性質不同,定義各異,但有其相同之處;即都是指在一定時期,建設和使用以軍隊為主體的軍事力量,籌劃和指導戰爭全局的准備與實施,以達到一定的政治目的,為一定的階級、國家、民族和政治集團的利益服務的方略。隨著戰略理論的發展,西方有的國家出現了更高層次的大戰略、國家戰略、國防戰略及有關的發展戰略。戰略這一概念,已擴大延伸到軍事領域以外,為其他許多領域所借用,泛指對全局性重大的、高層次決策的謀略。
中國古代常稱戰略為謀、猷、韜略、方略、兵略等。西晉曾出現司馬彪以「戰略」命名的歷史著作。英語中與「戰略」相對應的詞strategy,源於希臘語strategos,原意是「將兵術」或「將道」。近代,戰略在世界各國先後發展成為軍事科學的重要研究領域。現代戰略涉及的范圍日趨擴大,西方國家陸續提出了「大戰略」、「國家戰略」、「全球戰略」等一類概念。「戰略」一詞現已被各個領域所借用,諸如政治戰略,經濟戰略,科技戰略 ,外交戰略,人口戰略,資源戰略,體育戰略,等等。
戰略是同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依賴於社會物質生產 、 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和人的覺悟程度,為國家或政治集團所規定的基本政策服務。國家的社會制度,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以及主觀指導,對戰略的制定和實施起決定作用。戰略同國家的自然條件、地理位置、面積、人口、資源、交通運輸,以及作戰地區的地形、水文、天候等,也有密切關系。
毛澤東軍事思想關於戰略的核心觀點是人民戰爭思想,即廣泛宣傳群眾、廣泛發動群眾、廣泛依靠群眾,使敵人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毛澤東的這一戰略思想,指導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從失敗走向勝利。其在抗日戰爭期間發表的著名的軍事著作《論持久戰》,就是在這一戰略思想指導下完成並自始至終貫穿著人民戰爭的觀點,而且由八路軍、新車軍和抗日根據地幹部群眾進行了成功實踐,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通常指軍事戰略,即戰爭指導者為達成戰爭的政治目的,依據戰爭規律所制定和採取的准備和實施戰爭的方針、策略和方法。
中國革命戰爭戰略,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行統一戰線,依靠人民軍隊進行人民戰爭的戰略。它經過長期戰爭實踐的檢驗,具有豐富的內容,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戰爭和戰略的原理、原則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中國革命戰爭戰略的基本理論原則是:①實事求是地研究戰爭,指導戰爭,使戰爭指導符合於客觀實際。這是革命戰爭戰略的立足點。②軍事戰略服從和服務於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和基本政策,以解放人民、建立和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新型國家為目的,這是革命戰爭戰略的根本出發點。③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實行人民戰爭,這是革命戰爭戰略的基礎。④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⑤積極防禦,持久作戰。這是統管革命戰爭全局的指導方針。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這是實施積極防禦戰略的主要方法。
革命戰爭戰略的全面實施,還有賴於其他許多指導原則的正確運用,諸如巧妙地運用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3種作戰形式;適時正確地實施戰略轉變;掌握決戰時機;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的和穩定、高效能的戰略指揮,以及按照「平戰結合」、統籌兼顧等原則 ,周密而充分地作好戰爭准備,等等。革命戰爭戰略這許多基本原理原則,必須按照不同的歷史條件加以具體的發展和運用,依據新的情況,制定戰略行動的具體指導方針,才能引導戰爭走向勝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人民解放軍按照現代戰爭的要求,不斷改革部隊的編制、體制和教育訓練,加強軍種、兵種建設,發展高新軍事技術和研製新式武器,把自己建設成為一支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力求有效地解決戰爭指導上面臨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使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戰爭和積極防禦的戰略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為未來的反侵略戰爭作好一切准備,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中古時代的軍事戰略關鍵,在於支配財富的經濟基礎,因為後者意味著屆時能有多少兵力可用在戰場上。在中古初期,由於所有的財富均來自於農田和牧場,所以鄉間都是主要的攻防地區。隨著時代的發展,城鎮透過貿易和工業,逐漸演變成重要的控制點,儼然成為財富的中心。
城堡的攻防往往是戰爭的重要元素,因為它們護衛著農地。居住在城堡中的戰士會控制鄰近的地區。隨著城鎮的發展,它們也需要防禦工事的修築。防衛與攻取城鎮,逐漸地比爭奪城堡變得更為重要。
在戰場上的軍隊會用計取得重要的防守點並攻掠鄉間地區,或制止敵軍採取同樣的軍事行動。野地戰通常會持續到粉碎敵軍的侵略行動為止。例如在1066年的杭斯丁之役,就是由英格魯撒克遜人群起作戰,制止諾曼人的入侵。不過,英格魯撒克遜人失敗了,而諾曼人在威廉的領導之下,則在隨後數年的征服戰中,逐步確立在英格蘭的控制權。955年的萊區菲爾德之役,日耳曼人與來自東方的馬札兒侵入者作戰。在奧圖一世的帶領下,日耳曼人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終結了馬札兒人的入侵。在732年,鐵錘查理打敗了摩爾人,終止了回教徒的入侵,並把勢力擴展到西班牙。
克里斯、波提耶和亞琴科特等戰役,是法軍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力圖阻止英軍入侵的抗戰行動,但是法國人在這三場戰役中均告失敗,使得英國得以入侵不斷。不過,在這個案例中,英國人的入侵並未能讓他們建立永久的控制權,而法國最終卻贏得戰爭。
十字軍企圖在聖地奪取並保有重要的據點,藉以維持這個地區的控制權。十字軍東征期間的諸多戰役,都為了互相突破彼此的控制權。薩拉森人在薩拉丁的領導之下,於1187年贏得哈丁之戰,為奪回耶路撒冷鋪下成功之路。
戰略研究、解決的問題
戰略所要研究、解 決的問題主要是:對國內外形勢的估量和對敵對雙方軍事、政治、經濟、地理、科學技術等因素的分析;對戰爭可能爆發的時機、戰爭的性質、特點和發展趨勢的判斷;戰略方針、戰略任務、戰略方向、戰略階段和主要作戰形式的確定;戰區劃分;戰場准備;武裝力量的建設;軍事思想和軍事技術的研究;戰略資源的開發、儲備和戰略後方建設;國防工業的布局和武器裝備的研製、更新;動員體制的確立;國防工程的計劃和實施;戰略指揮系統的組建和完善;作戰序列的確定;戰略協同的組織;戰略預備隊的使用;戰略後備的調配,以及如何抓好有關全局的樞紐和環節,適時實施戰略轉變,奪取戰略主動權,等等。
戰略和戰役、戰術是全局和局部的關系。戰略對戰役、戰術起指導、制約作用。同時,戰略企圖的實現,又有賴於戰役、戰術的勝利。

『叄』 當前美國軍事戰略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軍事理論方面的試題

呵呵 聊城的啊~~~2011年美國國家軍事戰略報告長24頁。。。簡單說說吧。今年的戰略報告和2004年的有所不同。
新版報告集中反映了奧巴馬政府的安全戰略思想和軍事戰略謀劃。與2004版戰略報告相比,新版戰略報告除繼續強調保持美軍領先優勢、對抗暴力極端主義等之外,在戰略環境的認知、軍事理念、關注重點等方面均有明顯變化。
1、對戰略環境有新判斷。 對全球戰略環境的評估是新版軍事戰略報告出台的基礎。
2、強調「3D」相互配合。新版《國家軍事戰略報告》雖系美國軍方制定,但字里行間透出對軍事手段局限性的清醒認知,強調軍事力量應與外交、發展等手段相互配合、互為補充,發揮「促進者」作用,幫助其他政府機構推進國家利益。
3、重視國際合作。與2004版《國家軍事戰略報告》相比,新版報告不再局限於「保護國家」、「防範突然襲擊」、「戰勝對手」這三大傳統軍事戰略思路,將「加強國際和地區安全」列為軍事戰略的新目標。
4、全球公地和亞太地區成為新重點。新戰略報告多次提及太空、海洋、網路空間等全球公地問題,認為「所有國家的安全和繁榮都依賴於海洋、太空和網路」,指出「美軍在全球公地的自由行動越來越受到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的挑戰」。
5、對華戰略仍具兩面性。 美國國防部在近年的《中國軍力報告》中屢次提及解放軍發展所謂「反介入」、「區域封鎖」戰力,以期限制美軍在全球公地的自由行動。在新版戰略報告中,對華戰略的闡述相對其他主要國家明顯占據了更大篇幅,總體基調延續了奧巴馬政府一系列重要戰略文件對華政策的闡述——合作與警惕並存。

具體的看看這個網址說得很詳細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3/05/c_121147907_2.htm希望對你有幫助~~~

『肆』 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戰略戰術有哪些

毛澤東的軍事戰略思想,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關於指導中國革命戰爭實踐經驗所概括出來的全面、系統的理性認識。它主要是指毛澤東在指導中國革命戰爭的偉大實踐中,在繼承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和前人有關戰爭指導經驗的基礎上,通過不斷的總結、補充和完善,所形成的一個完整的、反映中國革命戰爭特點和基本規律的戰略思想體系。並在建國後保衛國防的斗爭實踐中進一步得到發展和深化。

(一)毛澤東對戰略概念的含義的規定戰略就是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它是戰爭指導者正確運用戰爭力量和手段達成戰爭目的的基本方法。毛澤東對戰略概念作了科學地解釋。他說:戰略問題是研究戰爭全局的規律性的東西,很明顯,按照毛澤東的思想,凡屬帶有要照顧戰爭各方面、各階段性質的都是戰爭的全局,都是戰略問題。他還認為:(1)戰略具有不同的層次性。「只要有戰爭,就有戰爭的全局。世界可以是戰爭的一全局,一國可以是戰爭的一全局,一個獨立的游擊區,一個大的獨立作戰方面,也可以是戰爭的一全局。」①這表明,軍事戰略根據時間和空間等具體條件的決定,它具有鮮明的層次性。例如世界軍事戰略,國家軍事戰略,戰役性戰區戰略等。而且,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將處於一種互有制約的從屬關系。就中國革命戰爭的歷史經驗而言,它主要是中央和各戰略區的關系。(2)戰略的任務是要正確解決戰爭指導上一系列重要的計劃與實施問題。毛澤東說,戰爭的勝負,固然決定於雙方軍事、政治、經濟、地理、戰爭性質、國際援助等條件。然而不僅如此,「要分勝負還須加上主觀的努力,這就是指導戰爭和實行戰爭,這就是戰爭中的自覺的能動性。」②在戰爭指導中,對於諸如認識戰爭形勢與特點,找出戰爭規律,制定戰略方針和計劃,以及實現戰略方針與計劃中有關戰略目標和主要戰略方向的選定,戰略階段的劃分,戰略轉變,武裝力量的部署與運用,戰場選擇,戰略後方的組織與保障等一系列重要問題,都須戰爭指導者根據不斷發展和變化著的實際情況,正確地加以判斷和解決。(3)戰略理論是軍事理論的骨幹。毛澤東指出:研究軍事的理論,研究戰略和戰術,研究軍隊政治工作,不可或緩。「而戰爭和戰略的理論則是一切的骨幹。」③只有重視對戰略理論的研究,才能正①《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75頁。

②《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478頁。

③《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554頁。

確認識和把握戰爭的基本規律,並運用這些規律於指導戰爭。因此,必須重視學習前人或今人做的關於過去戰爭經驗所總結出來的軍事理論,同時又必須重視從自己的戰爭實踐中去加以考證,吐故納新,增加自己所特有的東西。

(二)毛澤東軍事戰略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毛澤東的軍事戰略思想,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與國內外強大敵人的長期作戰中,隨著中國革命戰爭的深入發展,逐步形成、完善並趨於成熟的。

1927年秋,以毛澤東為正確路線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工農革命軍首先在國民黨統治薄弱的井岡山地區創建根據地,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實行「工農武裝割據」,並在斗爭實踐中根據初期作戰經驗總結和提出了「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作戰原則。

這一原則,它「包舉了戰略防禦和戰略進攻的兩個階段,在戰略防禦時又包舉了戰略退卻和戰略反攻的兩個階段。」①1930年夏,中國工農紅軍實行了由游擊戰向游擊性運動戰的戰略轉變。毛澤東在領導中央紅軍進行多次的反「圍剿」作戰中,正確地提出了積極防禦,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並正確地規定了有關戰略防禦中一系列的作戰原則。1935年1月,遵義會議之後,他又領導紅軍在長征途中,採用高度靈活機動的運動戰,勝利地完成了戰略轉移。1936年12月,他在總結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戰爭經驗的基礎之上,撰寫出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書。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精闢地闡明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規律和實行戰略防禦的方針和原則,奠定了中國革命戰爭戰略理論的基礎。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根據抗日戰爭的基本形勢與特點,於戰爭初期制定了放手發動群眾,動員一切力量,實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並提出了在正面戰場實行「高度的運動戰」

和敵後戰場實行「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②的戰略方針。並在戰爭實踐中順利地實現了從土地革命戰爭後期的運動戰到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轉變。我軍轉入敵後戰場之後,在整個戰略防禦中,又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戰略防禦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故,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的戰略方針。經過八年抗戰,逐步地轉變了戰爭形勢和發展壯大了自己,終於取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這時期,毛澤東通過所撰寫的《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等重要軍事著作,使其軍事戰略理論得到了多方面的發展並趨於成熟。

解放戰爭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也是毛澤東軍事戰略思想得到全面發展和完善的時期。整個戰爭經過了戰略防禦、戰略進攻、戰略決戰和戰略追擊的全過程。在戰略防禦中,毛澤東及時總結各戰略區的作戰經驗,提出了以打運動戰和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的「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戰略方針,逐步奪取了戰略上的主動權。當我軍轉入戰略進攻之後,他又根據我軍幾十年的作戰經驗,提出了「十大軍事原則」,使我軍的作戰理論更加系統化。1948年秋,根據全國戰略形勢的發展,他及時主持黨中央、中央軍委召開會議作出了戰略決戰的決策,相繼取得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略性戰役的決戰勝利。在指揮各野戰軍實施戰略追擊中,①《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205頁。

②《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441頁。

又提出了採取遠距離包圍迂迴,爾後回打潰逃之敵的戰略方針,迅速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完全勝利。

建國後,特別是在抗美媛朝戰爭中,毛澤東的軍事戰略思想在對現代戰爭的指導方面,取得了許多新的經驗,在理論上亦有了許多新的發展。在保衛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又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的性質,及時制定了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也是毛澤東軍事戰略思想在更新、更高階段上的發展。

(三)基本軍事戰略思想基本軍事戰略思想,主要是指毛澤東在指導中國革命戰爭的長期活動中所形成的具有長期指導作用和根本指導意義的,成系統而又互有聯系的軍事戰略理論中的最基本的觀點。概括起來主要有:

(1)根據地戰略。根據地作為一種戰略思想,是在中國革命的特殊條件下發生和形成的。中國革命戰爭在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道路這一總戰略的指導之下,根據中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基本特點,認為革命的勝利可以從那些反革命勢力比較薄弱的地方首先開始,首先發展,首先勝利;同時,也避免在革命力量還弱小時去和強大的、佔領中心城市的敵人作決定性勝負的作戰。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必須把落後的農村建設成先進的、鞏固的根據地,藉以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去爭取全部勝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先後在全國主要是南方諸省建立的各個革命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武裝在敵後建立的十餘塊抗日根據地,並在解放戰爭時期逐步發展成解放區。都從實踐方面說明了它所具有的戰略地位。毛澤東從理論上亦先後提出:「朱德毛澤東式、方誌敏式之有根據地的、有計劃建設政權的」①一套辦法和政策是完全正確的,必須這樣才能促進全國革命的高潮;抗日戰爭必須爭取在敵後創建十個戰略支點,即十塊大的敵後根據地,「是游擊戰爭賴以執行自己的戰略任務,達到保存和發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之目的的戰略基地。」②他多次強調在游擊戰爭的領導者們的頭腦中,必須驅逐流寇主義思想,確立建立根據地的方針,實行波浪式的推進政策,依靠人民建立鞏固的根據地。由此可見,根據地作為一種基本戰略思想,它具有三方面的戰略意義:第一,它是進行革命戰爭的立足點和戰略支點,沒有這種立足點和戰略支點,革命的武裝斗爭就不可能站穩腳跟,並得以逐步推進和發展;

第二,它是支持長期革命戰爭,為前方提供人力物力補充的重要的戰略基地。

沒有這種戰略基地,一切戰略任務的執行和戰爭目的的實現就失掉了依託。

第三,它是實現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道路必不可少的戰略步驟,是這條戰略道路的起點和基石。

(2)游擊戰爭戰略。毛澤東的游擊戰爭戰略,既是一種戰略作戰形式,又是一種基本戰略指導思想。從實踐上看,在中國革命戰爭長達二十二年歷程中就進行了十八年的游擊戰或游擊性的運動戰;從理論上看,毛澤東曾把游擊戰爭提到戰略的高度加以論述,要求全黨全軍把游擊戰爭問題放在戰略的觀點上加以考察。其主要理論依據是:在國內革命戰爭中,由於強大的帝國主義及其在中國的反動同盟軍,總是長期地佔據著中心城市。中國革命戰爭和人民的武裝力量,要能夠長期堅持和發展壯大起來,主要地就是要在中①《毛澤東選集》第卷,第98頁。

②同上書,第2卷,第418頁。

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依託農村革命根據地,廣泛開展以農民為主的人民游擊戰爭。在抗日民族革命戰爭中,由於中國是一個大而弱的國家,但卻處於進步的時代,而被另一個小而強的國家所侵略。由於敵人佔地甚廣而兵力不足,在佔領區留下了許多空虛的地方。為使敵在其後方不得安穩坐占,爭取相持局面之出現,並為我戰略反攻准備力量,就必須及時地發展和堅持廣大的敵後人民游擊戰爭,否則,就不可能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從整個中國革命戰爭的全體上講,游擊戰雖占據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但解決戰爭最後命運的關鍵仍是正規戰爭。因此,必須經過長期革命戰爭把游擊戰提高到運動戰。

(3)持久勝敵戰略。中國的武裝革命不能採用速決戰,而只能採用持久戰。這是中國革命戰爭特點所決定的又一個重要的戰略指導思想。從實踐上看,土地革命戰爭進行了十年,抗日戰爭進行了八年,解放戰爭在經過一年准備的基礎上進行了四年。從理論上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提出了持久勝敵思想,抗日戰爭時期明確地提出了持久戰的理論,解放戰爭初期即和周恩來、劉少奇一起提出了五年左右或更長一點的時間勝敵的設想。毛澤東持久勝敵的理論,完全是根據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和基本規律提出來的。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對中國革命戰爭四個特點的分析,抗日戰中他對敵我雙方四個矛盾的分析,都一再強調這些特點和矛盾的存在,規定了中國革命戰爭有可能發展和戰勝其敵人,但又不可能很快發展和戰勝其敵人,從而也就規定了戰爭的持久性。因為,革命戰爭的堅持與發展,從總體上講,除了軍事力量的發展壯大需要時日和需要一個敵消我長的過程之外,還有直接支持和影響革命戰爭進程的諸多因素,如人民群眾的動員與組織,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政治、經濟、文化等戰線的建設和戰爭力量的發展與積蓄等。都需要一個長期的努力和發展的持久過程。

(4)積極防禦戰略。毛澤東的積極防禦戰略思想是根據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吸取古今中外積極防禦思想的精華,所創造出來的具有中國革命戰爭特點的一種戰略防禦思想。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弱小的紅軍在強敵進攻面前,積極防禦的主要任務,在於如何保存力量,待機破敵,打破敵之」圍剿」,在保證生存的基礎上求得勝利和發展。抗日戰爭時期,在敵我之間犬牙交錯和多種包圍的戰爭形態中,我軍經常處在敵數路圍攻的情況下,積極防禦的主要任務,就是有計劃地各個擊破敵之圍攻,以不斷壯大軍事力量和促使根據地的擴大與發展,為戰略反攻准備力量。解放戰爭初期,在敵強我弱和敵處戰略進攻的情況下,積極防禦的主要任務,是避敵鋒芒,機動作戰,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在逐步掌握戰略主動權和戰略力量達到相對平衡之後,則適時地將戰略防禦導向戰略反攻和進攻。中國革命戰爭的整個發展過程說明,積極防禦戰略,雖在不同戰爭時期有著不同的形式和內容,但它的核心思想即攻勢防禦的原則卻是共存的。毛澤東的積極防禦戰略理論,有著十分深刻的含義:第一,他把積極防禦提高到戰略的高度加以籌劃,並通過戰略上的「以一當十」和戰術上的「以十當一」即戰略內線持久的防禦戰和戰役戰斗外線速決的進攻戰來實現它。第二,在具體內容上,它除了戰略防禦中的攻勢行動這一普遍原理以外,還與戰略反攻以至和戰略進攻相聯系,明確提出:積極防禦「是為了反攻和進攻的防禦。」第三,在奪取政權之後的防禦外敵入侵的國防戰略中,又提出通過積極防禦戰略來爭取和平環境的實現,明確指出,只有加強國防,才能抵禦帝國主義侵略,防止戰爭。

使積極防禦成為指導和平時期鞏固國防的軍事戰略方針。

(5)武力威懾戰略。在現代,將「威懾」作為一種戰略理論,是在核武器出現之後才逐步發展起來的。但威懾戰略的思想,在中國歷史上就有過「止戈為武」和「不戰而屈人之兵」等主張。毛澤東本人並未明確提出過「威懾思想」這個概念,但他的威懾思想在指導中國革命戰爭實踐中是存在的。

而真正作為一種戰略思想,還是在建國後隨著國際戰略形勢的發展變化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主要反映在兩個重要的戰略措施與指導上。一是實行全民皆兵。五十年代,毛澤東曾針對國際現實發出號召,在全國實行全民皆兵制度。這在當時我國受帝國主義包圍的形勢下,對制止帝國主義的可能侵犯起到了重要的威懾作用。二是發展核武器,毛澤東始終認為,原子彈不能解決戰爭問題,但同時又認為它確是一種大規模屠殺的武器,並具有強大的威懾作用。因此,他明確提出,我們必須搞一點原子彈,才不致受人家欺負。

我國核戰略武器的成功發展,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對制止新的戰爭起到了一定的威懾作用。但是,由於我國的社會制度決定了我們不能侵略他人。

因此,毛澤東的威懾戰略又具有鮮明的正義性、防禦性和局部性等待點。

『伍』 《軍事理論》中維護國家安全的綜合手段有哪些

武力
社交

『陸』 軍事理論什麼是戰略,主要有哪些類型

戰略是對戰爭全局的關照。戰略分防禦性戰略和進攻性戰略。

『柒』 軍事理論見面課中國應對美國的措施是什麼

、為了遏止中國崛起,不能排除美國挑起軍事沖突的可能性 A:對 B:錯 正確答案:對見面課:台海安全 1、美國近期對台灣的戰略企圖是 A:保持台灣的"事

『捌』 軍事理論:歷史上成功的戰略和錯誤的戰略

1、卧薪嘗膽:趙王勾踐卧薪嘗膽多年後,滅了吳國。成功策略。
2、放虎歸山:吳王夫差放了趙王勾踐,最後被滅。錯誤戰略

『玖』 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基本方法是什麼

密切聯系群眾,與群眾相結合與群眾打成一片。充分發輝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集思廣義,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堅持敵後斗爭,堅持游擊戰,堅持運動戰。堅持游擊戰與運動戰相結合。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積極主動的消滅敵人。並有效的保護自己。積小勝為大勝。毫不妥協的堅持斗爭直到徹底干凈的完全消滅敵人!

『拾』 軍事理論 什麼叫戰略和戰略環境

軍事戰略是軍事學術的組成部分和最高領域,它包括國家和武裝力量准備戰爭、計劃回與進答行戰略性戰役和整個戰爭的理論與實踐。軍事戰略理論研究戰爭的規律和特點、進行戰爭的方法,研究制定計劃、准備和實施戰略性戰役和整個戰爭的理論原則。。軍事戰略來源於政治並為政治服務。軍事戰略本身又反作用於政治。國家的經濟和社會政治制度對於軍事戰略的性質和內容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戰略環境是指制定某一戰略所必須依據並制約該戰略實施的環境和條件。

閱讀全文

與軍事理論的戰略手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