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湘軍為什麼很能打
曾國藩抄的整治:曾國藩建立湘軍的時候,正是滿清國運危機存亡的時刻,也是中華民族遭遇大變亂、大災難的時刻。曾國藩雖然是一介書生,但憑著一腔愛國之情,他在戰爭中自學成材,盡管他對建立軍隊,行軍打仗毫無經驗可談,可是他以史為鑒、以戰爭為師,從多次失敗中不斷探索,逐漸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軍之策、戰陣之法,並且取得了巨大成功。
頑強的意志:湘軍擁有勇猛的戰斗風格和堅強的戰斗意志,意志和精神力量比幾件西洋火器有用的多,「吃得苦,霸得蠻,捨得死」的湖湘精神在其所參加的歷次戰事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湘軍是晚清時對湖南地方軍隊的稱呼,或稱湘勇。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後,清朝正規軍無法抵禦,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裝,湘軍就是在這時發展起來的。
除了鎮壓太平天國時期的曾國藩創建的湘軍,還包括該部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時期的湖南軍隊。直到何鍵下台,蔣介石才把湘軍改造為半中央軍。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軍全部被解放軍消滅,湘軍的歷史至此終結。
B. 湘軍為什麼厲害
1 其締造者為一代人傑曾國藩。
2 其兵源具有湖湘精神:吃得苦,霸得蠻,捨得死。
3 其組織回嚴密,號令答明確:鄉黨一體,休戚相關,上下一心;士兵只服從營官,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
4 其練兵有法,強兵有術:師法古人以《紀效新書》練兵;購買與自製新式武器、兵船。
5 其戰術扎實佔便宜:察地形,慎行軍,制大江,扎硬壘、打呆仗,反客為主;多用正、少用奇,避免肉搏,火力決勝。
望採納
C. 太平天國軍隊,武器裝備也不差,為何仍不是湘軍的對手
在我國許多的影視劇中,太平天國給人的形象就是屬於民間武裝,拿著刀槍等,以冷武器為多,而湘軍的形象就屬於那種裝備精良,作戰素質高的形象。
另一方面就是當時火器的操作者太少了,火器的質量根本就沒有得到保障。當時太平天國的火器數量雖然說比湘軍高,但是他們在官兵的培養上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這些太平天國軍隊大多都是平民百姓,他們並不會懂得火器的使用。許多產品都是一些不合格的產品。但是當時的湘軍,雖然說火器的數量上不如太平天國軍隊,但是能夠在火器的口徑上,彈葯補充上等方面都占據了很大的優勢,所以說,在以往與太平天國戰斗當中,湘軍往往都能夠以少勝多。
D. 湘軍的簡單介紹
湘軍
中國晚清時期曾國藩以湘鄉練勇為基礎,在湖南創建的一支軍隊。又稱湘勇。湘軍將領主要是湘鄉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則招募湘鄉一帶農民。湘軍的士兵由營官自招 ,並只服從營官,上下層層隸屬,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曾國藩治軍重在思想紀律而不在技術性的教練,使湘軍成為一支有力地維護封建統治的軍隊。湘軍分陸軍、水師兩種。其營制主要採用明代軍事家戚繼光的「束伍」成法。在武器裝備上,湘軍不僅向外國采購洋槍洋炮,還自設船廠,仿造新式武器。湘軍於1854年初在衡州(今衡陽市)編練建成,共1.7萬餘人。是年夏,出省作戰。以後幾年間與太平軍在湖北、江西的沿江地區爭奪。1858年5月,其精銳李續賓部即深入皖中,氣勢很盛。至11月間,李續賓及所部6000餘人在廬州(今安徽合肥)三河之役被太平軍殲滅,銳氣頓減。1860年,曾國藩任欽差大臣、兩江總督後,掌握地方軍政大權,號令統一,籌餉較易,湘軍勢力大為擴充,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清軍主力。1861年9月,攻陷安慶。次年(同治元年)春,曾國藩再以曾國荃率湘軍主力沿江進逼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今江蘇南京),以左宗棠部及李鴻章新募淮軍進攻江浙其他地區。1864年7月,湘軍攻破天京。湘軍鎮壓太平天國後,聲勢愈大。曾國藩為避免清廷的疑慮,又因湘軍暮氣日深 ,大量裁撤直系部隊,其支系仍在安徽、湖北、河南、山東 、江蘇等地鎮壓捻軍。湘軍水師則守湘軍舊制,取綠營規模 ,改建為長江水師。以後,左宗棠平定新疆雖也利用湘軍,但湘軍已不是國家的主要軍隊。
曾 國 藩( 1811 ~ 1872 )
晚清重臣,湘軍創立者和統帥。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原屬湘鄉)荷葉鎮。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平時有感於政治廢弛,主張以理學經世。
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由廣西進軍湖南,清廷震恐。 適曾國藩因母喪在籍,奉旨前往長沙,幫同湖南巡撫辦理 團練。遂招募農民為營勇,任用儒生為將佐,朝夕訓練, 號「湘勇」(通稱湘軍)。1854年初,湘軍練成水陸師1.7萬餘人,會集湘潭,誓師出戰。湘軍初戰,連敗於岳 州(今湖南嶽陽)、靖港,曾國藩為此憤不欲生,投水自 殺,被其左右救起。後重整軍實,復占岳州,攻陷湖北省 城武昌,奉詔署湖北巡撫。此後用兵更為謹慎。旋因朝廷 恐其於地方勢大,又被解署任,以後長期只以侍郎虛銜領 兵。1855年初,進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軍重創,退 守南昌。1858年6月,曾國藩奉詔出辦浙江軍務。1860年清軍江南大營徹底敗潰後,加兵部尚書銜,授兩江總督, 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從此,不但擁有兵權,而且掌握地方大權。
次年9月,督其弟曾國荃攻陷安慶。11月, 加太子少保銜,奉命統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旋向朝廷舉薦左宗棠督辦浙江軍務、李鴻章出任江蘇 巡撫。1862年,以安慶為大本營,命曾國荃部沿江東下, 直逼天京;命左宗棠部自江西進攻浙江;命李鴻章部自上海進攻蘇南,對太平天國實行戰略包圍。10月,湘軍與李 秀成等部數十萬太平軍在天京城外激戰,持續圍困天京。 至1864年7月,終於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對太平天國起義的鎮壓。朝廷褒功,封曾國藩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賞雙眼花翎。
1865年5月,曾國藩奉命督辦直隸(約今河北)、山東、河南三省軍務,鎮壓捻軍。他駐營徐州,先後採取重 點設防、憑河築牆、查辦民圩的方略,欲在黃河、淮河之 間,運河以西,沙河、賈魯河以東的區域殲滅捻軍,因師 久無功,次年冬清廷改派李鴻章接替,命其回兩江總督本 任。1867年,調任直隸總督。1870年6月,天津發生教 案,奉命前往查辦,屈從法國勢力,處決、遣戍官民數十 人,受到社會輿論譴責。9月,還任兩江總督。
曾國藩重視採用外國軍火,主張「師夷智以造炮製船」。1861年,設立安慶內軍械所,製造「洋槍洋炮」,後又試制小火輪船。1863年,造成「黃鵠」號輪船, 並派容閎赴美國購買機器。1865年至1866年,與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等軍事工業。後為之積極籌措經費,派遣學童赴美留學,成為清末興辦洋務事業的首創者。
曾國藩畢生服膺程朱理學,又主張兼取各家之長, 認為義理、考據、經濟、辭章四者不可缺一, 但始終將理學放在首要地位。於古文、詩詞也很有造詣,被奉為桐城派後期領袖。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贈太傅,謚文正。後人輯其所著詩、文、奏章、批牘等為《曾文正公全集》。
E. 曾國藩的湘軍數量很少,為何戰鬥力卻很強
曾國藩本是文官出身,但是他卻帶出了一支勇猛的軍隊。晚清時期,統治者能夠苟延殘喘,延續統治。可以說大部分都是湘軍的功勞。所謂「無湘不成軍」,湘軍的戰鬥力緣何這么強?
曾國藩在對湘軍的管理方面也積極嚴苛。有個制度叫「取具保結」,湘軍里的每一個士兵,都要把籍貫、親屬、鄉鄰等登記在案,一旦有臨陣脫逃、投敵叛變等行為,層層累及,相當於連坐。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軍餉豐厚。湘軍的普通士兵每月6兩,高出綠營兩倍。而軍隊里的中層幹部就更高了。可以達到一個縣令俸祿的兩倍!這樣高的兵餉,值得湘軍拚命奮斗。
除了湘軍自身的武力值爆滿之外,曾國藩作為主帥的軍事才能也是湘軍打勝仗的關鍵。曾公治軍,擁有打仗帶軍的謀略和兵法。優秀的部隊+卓越指揮,湘軍創造出很多戰績。消滅了太平天國起義,還撲滅了各地起義軍的作戰,挽救了清王朝,改變了當時清朝的格局。
F. 湘軍、淮軍裝備了大量火炮,為何不能算真正的炮兵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正確,中國第一支近代化的炮兵就是淮軍建立了。清朝末期,由於長期閉關鎖國,所以火器技術一直沒有得到什麼發展。反而因為長期承平,火炮技術還出現了退化。以至於太平軍在岳州發現了一批吳三桂埋藏的大炮以後,居然在火力上一度壓倒了清軍,堪稱笑話。
G. 湘軍的作戰戰法
曾國藩建立湘軍的時候,正是滿清國運危機存亡的時刻,也是中華民族遭遇大變亂、大災難的時刻。曾國藩雖然是一介書生,但憑著一腔愛國之情,他在戰爭中自學成材,盡管他對建立軍隊,行軍打仗毫無經驗可談,可是他以史為鑒、以戰爭為師,從多次失敗中不斷探索,逐漸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軍之策、戰陣之法,並且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建軍標準是:「呼吸相顧,痛癢相關,赴火同行,蹈湯同往,勝則舉杯酒以讓功,敗則出死力以相救。」
太平天國興起時的中國,正處在剛剛與西方列強「接觸」的時期,許多西方的武器已經開始流入中國,中國的戰爭處於冷兵器與火器並用的階段。由於清制軍隊的廢弛,清朝必須依靠臨時招募的勇營來抵禦外辱和清剿太平軍。但是勇營的臨時性質和組成(從農民中臨時徵募),使得其素質和戰鬥力都是很低下的。而且兵力也遠少於太平軍(天京之役湘軍人數達到高峰也才12萬人左右,而太平軍動輒可以糾集五六十萬的兵力)。如何使這些毫無組織的農民和書生迅速的組成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與勇悍的太平軍作戰是曾公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曾公治軍、作戰的原則都是基於這種現實而發展起來的。湘軍作戰的特點與方法也是與這種顯示分不開的,總的說來有如下幾條: 曾公作戰非常講究主客之道(防禦為主、進攻為客)。他認為主強而客弱、主逸而客勞、主有利而客不利,主張以主待客、以逸待勞。他的觀點是切合當時中國的戰爭實踐的,當時中國軍隊的火器(包括湘軍和太平軍)都是以前膛的抬槍、鳥槍和劈山炮為主。它們射程近、精度差,對無防護的目標殺傷力巨大,但是攻堅能力不足。這樣的技術條件,對防守方是比較有利的。湘軍的組成大多是憨直的農民和文弱的書生,他們沒有經過正規的軍事訓練,也沒有戰爭經驗。他們組成的部隊並不擅長野戰肉搏,與當時久經戰陣的太平軍是無法相比的。但是湘軍有國家支持,有國庫、地方財政和士紳財力的支持,所以裝備較好,火力較強。採用防守戰術、讓「賊來撲我」是揚長避短的好方法。
湘軍作戰,每到一地,必先深溝高壘,嚴密布防,然後再思作戰。而且一般都堅守營盤,決少主動出擊。甚至進攻的時候也盡可能反客為主,讓對方來採取攻勢。比如進攻安慶、九江等地湘軍都採用扎營壘、掘長壕圍困的戰術。先斷絕城池與外界的交通,待其因缺糧少食戰力低下時再一舉攻克。甚至野戰時也採用這種方法,安慶戰役時,鮑超等人圍攻太平軍精銳,曾、胡等人多次叮囑他們要在太平軍營壘四周扎營,然後堅守不出,斷其糧汲之道,日久太平軍自潰。果不其然,不出十日,太平軍因為缺水而潰敗,兩萬余悍勇的精銳部隊幾乎全軍覆沒。天京之役,曾國荃築壘圍困天京,李秀成率領數十萬兵力猛攻湘軍,終於轟塌一處壘牆,曾國荃命親兵排列缺口後面,輪番釋放排槍,甚至與太平軍展開激烈肉搏,在給予對方極大的殺傷之後終於擊退太平軍的進攻,此役十分慘烈,湘軍自身損失也很慘重,為湘軍戰史上少有的惡仗(關於此戰,《湘軍記》里描寫的非常出色,可惜手中無書,無法摘錄)。李秀成反復進攻達四十餘天,始終無法突破湘軍的防守,付出巨大代價之後不得不後撤。天京最後在長期圍困之後被光復,太平天國從此覆滅。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防守反擊」的戰術竟然是太平軍最先採用的。在天平天國初期就喜歡憑壘據守,使塞尚阿等清軍將領吃盡了苦頭,後來的「狗逆」(陳玉成)也最擅長「反客為主」,以至曾胡等人多次叮囑屬下與之作戰時要防止墮入起圈套。但是太平軍卻不能總結他們的經驗,使之規范化、制度化、理論化;而這個工作確是曾公來完成的,並且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 湘軍的「防守反擊」的戰術決定了他們對扎營特別重視,有著詳細而嚴謹的規定。湘軍每到一地,哪怕只宿一夜,必然深溝高壘,嚴密布防,營壘未成不得休息、吃飯。要起一丈高、半丈寬的牆子,上有女牆供放槍的士兵掩蔽,牆外密植鹿砦防止攀爬,鹿砦外面再掘深壕,可以說是相當嚴密的配系。
湘軍每次行軍,必以精銳為前衛、後衛,中間是長夫、輜重。並且派遣斥候巡查四周,避免中伏。加上早上要花兩個小時拔營,天黑前要花兩小時以上的時間扎營,所以一天之中最多隻能行軍六個來小時,而且各營要互相支援,不得冒進,一日行程也就三十餘里。機動性是非常差的,但是決少中伏或被偷襲。看看《孫子兵法》中「行道百里蹶上將」那段,對徒步行軍來說三十里是正常的行程。不過後來湘軍控制長江以後經常採用舟船機動,改善了一下機動性。
太平軍北伐援軍的覆滅和幼天王被擒都是因為行軍中只宿一夜而沒有布防,被清軍偷襲所致。可見湘軍行軍之法雖慢,但是卻是極為牢靠安全的。 因為要時常採取守勢,占據有利地形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曾公非常反對在地圖上紙上談兵,他主張要實地考察地形,選擇有利地勢來作戰。湘軍扎營,一定要選擇靠近水源的地方,以免被斷絕汲道。在這個條件下如果能夠有高陽之處更好,切忌扎營於低窪潮濕的地方。
曾公還主張看地形時不要帶太多人馬,人多目標大,倘若太平軍見到發兵來攻,戰則容易折大將,走則要墮士氣。所以帶三五隨從,輕裝簡行即可。湘軍這種重視實際的作風比起當時其他清軍要高明很多。 在南中國水網密布的地區作戰,水師是極為重要的,曾公創立湘軍之始就極重視水軍,特意從廣東水師請來將佐教習水軍,製造樓船。結果太平軍用小船圍攻湘軍水師大船,湘軍大敗,曾公也差點投水殉國。當時太平軍困湘軍水師於江西,曾公新敗,又客居他省(江西士紳、官吏當時並不歡迎湘軍),可以說內外交困。但是太平軍沒有想到曾公後來會成為如此可怕的對手,而沒有乘勝追擊,給了他喘息的機會。從此曾公改革水軍,學習太平軍戰法,不用大船,改用長龍、舢板。並且從兩廣購買大量英國前膛炮(一次就有兩百餘尊)增強水師火力。而太平軍因為內耗不斷,實力減弱,終於一敗塗地,長江天險從此為湘軍所有。
有了制江權,湘軍的戰略主動大大加強,一方面可以利用水路機動軍隊(行動更迅速、安全,士兵體力消耗少。李鴻章建立淮軍時,曾公還租用英輪來給其運輸支援兵力。),另一方面後勤給養用水路運輸也更加高效、安全(古羅馬軍團也是利用地中海的艦隊來機動和運輸補給的)。天京之役,李秀成雖然佔有兵力優勢,但是他的糧草通過陸路轉運,十分不便,時斷時續,大大削弱其部隊的戰力。最終因為糧草不濟、損失慘重而不得不退兵。湘軍雖然兵少,但是補給充足、火力兇猛、憑堅據守、以逸待勞,所以可以以少勝多。所以說湘軍之所以能夠越打越勇、越打越強,長江巡防水師的功績是不可缺少的。
綜上所述,曾公師法古人,在實踐中探索的這套戰法對當時湘軍的狀況來說是行之有效的。扎硬壘、打呆仗,湘軍戰法看似笨拙,其實是以拙勝巧的妙著。湘軍兵少,兵員素質不高,將領缺乏戰爭經驗(早期)是其弱點,但是當時清廷為外國所承認,湘軍可以從境外購買大量新式武器,火力強勁是其優勢;太平軍正好相反,其兵多、將猛(早期),但是在外交和內政上都很失敗,火器只能通過繳獲來獲得,彈葯不充足,攻堅能力差。在這種情況下,多用正、少用奇,以火力決勝,避免肉搏就是揚長避短的正確戰法。所以曾公才可以挽狂瀾於既倒,救國家於危難,終於成就不世功業。但是要指出的是,雖然湘軍新式武器裝備較多,火力較強,官兵軍餉較高,但是還是很經濟的一支軍隊,從湘軍建立到太平天國平定,湘軍一共花費軍費不過兩千多萬兩,而毫無用處的綠營一年也要耗費同樣的軍費。
曾公的戰法對後來中國軍隊有著巨大影響,後來的軍隊大多延續了這種戰法。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火器的進步,這種機動性和主動性都差的戰法就越來越不合時宜了。但是清軍沒有能夠及時跟得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到了甲午戰爭期間,清朝的練軍、淮軍和老湘軍仍然採用這種戰法,但是日寇炮火猛烈、作戰機動,清軍的土壘根本無法抵擋新式鋼青銅炮的攻擊,單一、沒有縱深的防禦又常常被迂迴到其側後的日寇所突破。結果從成歡到九連城、鴨綠江,再到金州、旅順,清軍一敗再敗。固然有指揮、訓練、後勤、士氣等因素,但是戰法的落後可以說也是不可忽視的。甚至到了抗戰初期,國民黨軍隊仍然沒有放棄這種消極防禦的戰法,結果又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湘軍圖冊參考資料: )
H. 和清軍相比,太平天國的武器裝備如何
如果和清軍相對比,那麼太平天國的武器裝備可以說是簡陋的一塌糊塗了,在太平天國的軍隊當中,平均每10個人才能夠配備2支火槍,平均每25個人大概才能配置2把台槍,5支火槍。大部分人其實還是使用了一些冷兵器,你比如說常見的冷兵器有刀、矛、三指叉等等。
當然太平天國的這些部隊雖然沒有充足的火器,但是也是有著自己的優勢。大部分的太平天國的部隊都是來自於廣西,所以太平天國的軍隊士兵們通常都是比較願意使用藤牌,而且很多部隊能夠把藤牌和火炮火槍混合起來使用,事實證明這樣做的效果其實還是挺不錯的。最終太平天國的隕落實際上有很多的原因,你比如說內部矛盾太大,高層的人物只知道貪圖享樂,不思進取等等。
I. 北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頂級的武器裝備,可為何還是打不過遼、金呢
北宋軍隊未能擊敗遼、金兩國,這真的不是武器的問題。
根據小編的了解大宋當時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金屬冶煉技術,像重六七十斤的重甲,這是歐洲人當時不敢想的。
歸根結底,古代戰爭仍然依賴於人。
如果人做不到這一點,即使是最好的刀和弩也很難將敵人擊敗。
雖然北宋的軍隊數量龐大,但訓練並不令人過獎。禁軍的主要任務是站崗,因為大多數都駐扎在大城市周圍,宋代的文化產業發展迅速。
因此,軍事力量薄弱的軍隊經常有各種娛樂場所。
士兵們每天都生活在美夢中,禁軍的戰鬥力基本上已經消耗殆盡。接著是湘軍。根據宋政府的想法,湘軍受到的待遇比禁軍差。
因此,湘軍大部分是難民,根本不是青壯年勞動力。來了之後不需要操練,就像當地的工程隊一樣,這樣的肯定沒有太多的戰鬥力。
J. 民國抗戰時期的湘軍是誰領導的戰鬥力和武器裝備方面怎麼樣
湘軍的領導有復好幾個。湘軍統領和制建立湘軍的是曾國藩。他們的編制都是以鄉村為單位編制 士兵彼此都認識 大多還是親戚所以凝聚力自然強 戰鬥力也隨之提高。不會像其他的軍隊幾個一窩,你打你的,我做我的!中國近代軍隊為什麼人數很多,但是為什麼被打的那麼慘,裝備是一個方面,不團結是占很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