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6——1949年的內戰國共雙方各裝備哪些國家的武器
國名黨抄的主力部隊當襲時基本都已換裝美式裝備,但一些地方雜牌部隊裝備比較雜,有德制(二戰前買的)、日制、蘇制、英制……還有漢陽造(滿清遺留下的軍工廠)。
共的裝備更雜,蘇聯當時還不相信共能打敗國,不想得罪蔣,所以沒有大批賣武器支持共。共在關內的部隊主要還是用的繳獲的裝備(日式為主,兼有各種雜牌)。關外初期接受了大量日軍遺留的武器和部分蘇軍多餘淘汰的武器,後來又繳獲了大量的美式裝備(蔣氏運輸大隊長啊)。
2. 美國南北戰爭在軍事(如武器戰略等)上的獨特性,為什麼在西方近代戰爭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何與以往的戰爭不同
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美國南方與北方之間進行的戰爭,又稱美國內戰。北方領導戰爭的是資產階級,戰鬥力量是廣大工人、農民和黑人。在南方,堅持戰爭的只是種植場奴隸主,他們進行戰爭的目的是要把奴隸制度擴大到全國,北方目的則在於打敗南方,以恢復全國統一。
前奏
19世紀中葉,北部自由勞動制度與南部奴隸制度之間的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南部奴隸制度成為美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南北之間的斗爭在西部土地的爭奪中表現得尤為激烈,19世紀上半葉在美國領土向西擴張的過程中,在西部接連成立新的州。每當新州成立之際,就在該州內發生容許或禁止奴隸制存在的斗爭。北方資產階級和農民主張在新州內禁止奴隸制度,要求把新州確定為自由州。南方奴隸主則力圖把奴隸制擴大到西部,主張把新州確定為容許奴隸制存在的州,奴隸主利用其在國會及政府中的統治地位,連續取得勝利,激起北方廣大人民的憤慨。1854年在北方成立了共和黨。同年,南方奴隸主企圖用武力把奴隸制擴張到堪薩斯,於是在堪薩斯爆發了西部農民與來自自由州的移民反對南方奴隸主的武裝斗爭,斗爭持續到1856年,揭開內戰序幕。1857年奴隸主又利用斯科特判決案企圖把奴隸制擴展到美國全部領土上去。從而導致約翰·布朗起義。
第一階段
1860年共和黨人A.林肯當選為總統,民主黨遭到慘敗,這就成為南方奴隸主脫離聯邦和發動叛亂的信號。南部蓄奴州南卡羅來納首先脫離聯邦,接著喬治亞、亞拉巴馬、佛羅里達、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薩斯諸州相繼脫離,並於1861年2月宣布成立「南部同盟」,另立以J.戴維斯為總統的政府。1861年4月12日叛亂政府軍開始炮轟在南卡羅來納的聯邦薩姆特要塞,14日攻陷。林肯政府於4月15日發布討伐令,內戰爆發。不久,弗吉尼亞、北卡羅來納、田納西、阿肯色4州退出聯邦參加南部聯盟。
戰爭初期北方實力大大超過南方,北方有2234萬人口,南方只有910萬,而且其中有380多萬是黑奴。北方有發達的工業,四通八達的鐵路網和豐富的糧食,而南方幾乎沒有工業,鐵路也很少。但南方有充分的軍事准備,擁有裝備及訓練都較精良的軍隊。而且,內戰前夕J.布坎南總統(奴隸主的代理人)曾設法把大量武器和金錢輸送到南方去。在內戰第一階段,北方在軍事上連遭失敗。在1861年7月馬納薩斯和1862年夏的半島戰役,北軍損失慘重。北軍雖然在西線取得一系列輝煌戰果,從南軍手中奪取了幾個重要戰略據點,但是這些戰果都被東線的慘敗所抵消。在北方軍事上屢次失敗的情況下,共和黨內部的激進派及社會上的廢奴主義者提出解放奴隸和武裝黑人的主張。林肯也意識到解放奴隸的必要性。
第二階段
1862年9月23日,林肯發表預備性的解放宣言。宣布:假如在1863 年1月1日以前南方叛亂者不放下武器,叛亂諸州的奴隸將從那一天起獲得自由。消息傳到南方後。成千上萬的奴隸逃往北方。英國工人階級也展開了支持北方的運動,迫使英國政府放棄了原來的干涉計劃。林肯政府還實行一系列革命措施和政策:1862-1863年實行武裝黑人的政策,成千上萬黑人報名參加北方軍隊,其中主要是南方逃亡奴隸;1862年5月頒布的「宅地法」規定:一切忠於聯邦的成年人,只要交付10美元的登記費,就可以在西部領取160英畝土地,在土地上耕種5年後就可以成為這塊土地的所有者。林肯政府嚴厲鎮壓反革命分子,清洗軍隊中南方代理人。1893年開始實行徵兵法,以代替募兵制,從而增強北方的兵力。同時林肯調整了軍事領導機構,實行統一指揮,任命有卓越軍事才能的U.S.格蘭特為全軍統帥。
1863年,北方在軍事上出現轉機。同年7月1日葛底斯堡大捷,成為內戰的轉折點。戰場上的主動權轉到北方軍隊手中。1864年,北方最高統帥採用新的戰略方針:在東、西兩線同時展開強大攻勢。在東線以消耗敵人力量為主要目標;在西線用強大兵力深入敵方腹地,切斷「南部同盟」的東北部與西南部的聯系。
1864年9月,W.T.謝爾曼將軍摩下的北軍一舉攻下亞特蘭大,兩個月後開始著名的「向海洋進軍」,在進軍中徹底摧毀了敵人的各種軍事設施,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經濟力量,使南方經濟陷於癱瘓。在東線,格蘭特將軍統率北軍把敵軍驅逼到叛亂「首都」里士滿附近。1865年初,奴隸紛紛逃亡,種植場經濟瀕於瓦解。北方海軍實行的海上封鎖,幾乎斷絕了南方與歐洲的貿易。同時,在南方內部也出現反對派,許多小農加入「聯邦派」從事反戰活動。南方逃兵與日俱增。糧食及日用品匱乏。1865年4月9日,R.E.李的部隊陷入北方軍隊的重圍之中,被迫向格蘭特請降。南北戰爭終止。美國恢復統一。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名義上是解放黑人奴隸,但終歸是誰掌權執政之爭,像是一場美國人與英國人之間,狗咬狗似的戰爭。
3. 南北戰爭使用的武器以及武器對戰爭結局的影響
前裝槍:
南北戰爭時期,前裝槍武裝了南北雙方90%的士兵,作為人類有實以來第一種火葯作用手持射擊型武器,前裝槍已經步入發展末期與全盛期,米涅子彈,火帽裝置的出現大大提升了前裝步槍的可靠性與射程,同時也令前裝槍走向了墳墓。南北戰爭結束後,世界各國裝備的前裝槍隨即被大量改造與撤編,南北戰爭...也意外的成為了已有500歲高齡——前裝火器最後也是最為華麗的謝幕表演。
後裝單發槍:
南北戰爭時期後裝步槍的設計尚處於萌芽期,這一時期的後裝步槍由於由於氣密性不佳而存在威力較低,可靠性不佳以及成本較高的問題,因此沒有成為大多數軍人的制式裝備。但比起原始的後裝步槍,此時的後裝槍設計理念隨著雷汞的出現已然從『點燃火葯』升格為『引爆火葯』並促進了定裝槍彈的產生
後裝連珠槍:
自從瓦爾特·亨特發明下桿步槍以來,連珠槍的概念隨之浮上水面,下桿式槍機是人類史上第一種成熟的連發式槍機,也催發了供彈/備彈裝置的發展。在小型連發式火器發明以前,下桿步槍是人類射擊速度最快,容彈量最大,設計理念最為先進的武器。然而下桿步槍最大的問題在於,它的構造限制了膛壓的承受力度因而只能使用低威力的彈葯,射程與精度均無法與當時結構簡單的前裝槍相提並論,雖然它擁有著『一次裝彈就可以打上一個星期』的誇張贊譽,但更多的情況是...卡殼,漏氣,殉爆,啞彈故障,連續射擊一星期但幾乎沒有打中任何東西...相較其他武器,聯邦政府對連珠槍的采購數量也相對低迷。不過,有相當數量的士兵自費購買了當時赫赫有名的亨利連珠槍與斯潘塞連珠槍並創造了諸多不俗戰績,而到戰爭結束後,連珠槍的後續型號們也立即占據了民用市場並成為西部大拓荒時代的標志。
手槍:
從1851年開始,柯爾特便開始引領起世界手槍潮流,撞擊火帽式轉輪手槍開始盛行,不過與其前衛的設計不同的是,這一時代的左輪手槍裝填方式相當原始,它需要從圓形彈倉的前方倒入火葯與彈丸,然後在後方依次裝填火帽,而且精度與威力也不是很令人滿意。但這並不影響其之於前裝手槍表現出的先進性。基於這一點柯爾特手槍被大量列裝並成為軍官與騎兵的貼身武器,作為古典流線線條與機械裝置的完美結合,美觀的柯爾特早期左輪手槍也成為槍械愛好者們追捧的至寶。
4. 內戰時期共產黨,國民黨主要裝備武器
這題目太大了!
內戰分好幾個時期。以解放戰爭為例,雙方的裝備都很繁雜回。
解放軍前期主要答是依靠繳獲的日軍裝備、仿製裝備(中正步槍、ZB-26捷克式等)為主,甚至有少量德制武器;後期增加了部分美式裝備;沒有飛機,坦克主要是繳獲的97式,數量極少,戰爭後期開始投入使用;
國民黨方面,由於德械師在抗戰中基本損失了,其嫡系部隊主要分美械師、半美械師、日械師幾種,坦克以M3霞飛為主。
總歸一句話,解放戰爭的戰場是萬國牌,二戰中的很多步兵裝備都能見到,要說詳細了,估計就成了一部大辭典了。
5. 南北戰爭時期的祖阿夫軍團是全外籍人還是本國的武器裝備跟常備軍有什麼不同
祖阿夫軍人,最早是出現在法國的。是為法國效力的外籍軍團。
後來美國發現這支外籍軍團很有特點,所以也模仿組件了自己的祖阿夫軍團……當然了,兵員都是美國人。不是外籍的。
6. 國共內戰的時候共產黨的軍費來自那裡武器裝備從那裡買的
共產黨自己發行貨幣,自己在解放區有兵工廠。
7. 國軍內戰時的美械裝備到底有些什麼
以1946年6月份的國民黨中央軍第五軍為例:全軍37089人,裝備有美製春田式步槍12004枝,M1A1卡賓槍760枝,湯姆遜沖鋒槍653枝,M3沖鋒槍500枝,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125具,勃郎寧重機槍220挺,M3A3輕型坦克80輛,美製半履帶裝甲車100輛,裝甲汽車200輛,吉普車150輛,37毫米戰防炮(反坦克炮)72門,105毫米榴彈炮55門,155毫米榴彈炮30門,還有若干75毫米無後坐力炮和60/80/120毫米迫擊炮.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國民黨軍隊都有這樣強大的美式裝備,只有享有「五大主力」之稱的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第18軍(整編第11師)和第74軍(整編第74師)才有如此裝備。另外,新一軍和新六軍還個加強有一個裝備30輛M3A3坦克的獨立坦克營和一個下轄66輛福特卡車的運輸隊。
國軍其餘部隊的裝備要差不少。中央軍的其他半美械部隊諸如第25軍、第96軍等沒有坦克和半履帶車,機槍、火炮、迫擊炮等也比「五大主力」要少近一半,不過多了一些卡車和吉普車。有些地方軍裝備更差,像閻錫山的晉軍、龍雲的滇軍,還用的是二戰中繳獲自日軍的舊槍舊炮和本地兵工廠的山寨品,幾乎沒有什麼沒寫裝備。
應當說明的是,上述國軍美械師的裝備即便在當時確實鶴立雞群,但即便是「五大主力」這樣的部隊,比起美軍來還是差了很多。美軍僅一個步兵師就擁有75毫米以上口徑火炮125門,反坦克炮90門,各種裝甲車輛275輛,卡車300輛,而一個裝甲師下轄22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300多輛其餘後勤車輛。因此,國軍的美械師僅僅是裝備了美式武器的部隊,並不是按照美軍標准組件的部隊。
8. 1945內戰前「共產黨和國民黨」分別有多少軍隊,各自的武器裝備是什麼樣
1945年8月15日,日抄本戰敗投降。當時國共兩黨實力對比懸殊,國民黨軍隊460萬人,軍官多為黃埔畢業,士兵在正面戰場抗擊日本八年,作戰訓練有素,武器裝備精良。解放軍總兵力101萬人,軍官中多有像許世友這樣的,畢業於少林寺,新兵占極大多數,武器彈葯嚴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