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民國初年,北洋軍武器裝備怎麼樣
民國初年,中國的武器都是買自歐洲,所以與歐洲的武器水平應當是差不多的!內
很多人都容說清朝是用大刀長矛與西主的洋槍洋炮作戰,這是很錯誤的,其實在太平天國革命中,由於八旗兵的腐敗,最後還是靠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民團打敗了太平天國,而曾李打敗太平天國用的則是洋槍洋炮,由於他們財力雄厚,買的武器都是最先進的。清末朝廷痛定思痛,派袁世凱在小站練兵,買的武器都是最先進的。
到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坦克和飛機大量投入戰場,而中國陷入軍閥混戰,大有都沒有錢大量買飛機坦克,所以中國的軍隊裝備才落後了。
Ⅱ 北洋軍閥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裝備都是怎麼來的
當時北洋軍閥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武器,其實是因為在各地都建了一些專門製造武器的武器庫。這些武器庫生產出來的武器大部分都是為這些軍閥服務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軍閥選擇向其他國家進口那些比較先進殺傷力比較大的武器。要知道在戰場上,如果自己的軍隊士兵都拿著非常先進的武器的話,那麼可以讓整支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升,也有可能會讓這些士兵作戰變得更加輕松,武器方面的優勢會為自己軍隊增加幾分勝算。
據記載,當時段祺瑞由於想要購買很多比較先進的軍事武器,所以就專門借用參戰的名義向日本貸款來購買這些軍事武器。當時他拿著向日本借的錢,開始購買很多較為先進的軍事武器,不僅如此,當時段祺瑞同時還從義大利、法國等多個國家購買飛機。那時候飛機被發明出來已經可以算是當時比較新穎同時比較先進的軍事武器了。
Ⅲ 國民革命軍北伐時對北洋軍閥有優勢嗎兵力和裝備對比
北伐的國民革命軍與北洋軍閥部隊有什麼區別?
從外表來看,北伐軍與北洋軍隊沒有什麼兩樣,同樣是兵多槍少,但是一打起來立刻就不一樣了。北伐軍一路打北洋軍隊勢如破竹,這讓裝備更好、兵更多的北洋軍閥們十分不解。
北洋軍隊脫胎於袁世凱小站練兵的底子,由於採用新式武器和操練方法,在前清一眾武裝力量中屬於佼佼者。袁死後,北洋軍隊歸於各軍閥,在各軍閥為地盤與私利互相爭斗的過程中,經過不斷擴軍,逐漸演變成私人武裝濃厚的部曲和雇傭兵性質武裝。甚至還混入了相當多的土匪。這些人當兵要麼是不情不願被強迫的,要麼只是混口飯吃。打仗時,一旦被擊潰,找個新的山頭很容易就被收編了,軍閥有錢便募兵打地盤,有強烈的擴軍沖動,潰兵等於換個地方吃糧,於是打仗變成一件賣藝的事,根本不需要賣命,戰斗意志越來越弱。
但是北伐的國民革命軍不同,它是仿照蘇俄軍隊,依託黃埔軍校建立起來的。突出的特徵是它有政治部,軍人們皆有一定的政治思想,並誓為所服膺的主義而戰。
當然,在後來,國共決裂後,國民革命軍的政工工作和士兵的主義也在大踏步後退,在為何而戰的問題上越發脆弱與模糊。
Ⅳ 北洋軍閥的軍械裝備都是怎樣得來的呢
北洋軍閥,自1895年袁世凱小站練兵源起,至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結束,為害中華達33年之久。北洋軍閥的許多問題業已得到史學工作者關注與研究,然而,關於其軍隊武器裝備的來源問題,由於資料散失,研究至為不易。為了從這方面揭示北洋軍閥的本質和當時的社會面貌,筆者搜集、綜合了這一問題的零碎材料,整理成篇,期望有助於對北洋軍閥的全面研究。
從袁世凱小站練兵開始,中國就走上了大購洋械的道路。筆者分二個階段來說明這一問題。
二、1916—1928年:北洋軍閥混戰時期。
在袁世凱逝後的12年裡,有1,300多名大小軍閥先後在全國各地戰亂不休。此時流入中國的洋械數目非常之巨大。現將北洋軍閥各派的購械情況敘述如下:
段祺瑞皖系。袁氏之後段祺瑞主持北京政府,他與日本人構成了穩定的單一購銷關系,這是段政府賣國外交的結果。據史料記載,為裝備參戰軍3師5旅,段氏分別於1917年11月和1918年7月兩次大規模地與日本簽訂軍械訂購合同,前者總金額為日金17,186,461.92元,其購械數目不詳。後者總金額為日金23,643,762元,購械計有:三八式步槍85,000枝,子彈67,500,000發;三八式機槍198挺,子彈9,500,000發,附零件6種;山炮162門,榴霰彈81,000發,榴彈16,200發,附零件15種;三八式野炮72門;軍車180輛,零件6種。
一戰結束前後,歐洲勢力重返中國,打破段氏與日本的單一購銷關系。1917年春,段祺瑞購到義大利、法國舊飛機10數架,之後,他又購得英國佩奇公司的大型0/400型客機6架,每架10,550英鎊。此外,他還和英國維克斯公司簽訂合同,取得貸款1,803,200英鎊,欲購維米商用飛機和阿弗羅飛機各24架及附各種零件,只不過這項交易因直皖戰爭中皖系的失敗而告終。在當時,所有各類飛機都被挪作軍事用途的。
直系軍閥的購械。早在馮國璋時期,馮氏就苦心經營其軍隊。並且,直系軍閥長期占據富庶的長江中下游,擁有較豐厚的資金來購械。1918年2月,馮國璋從日本購得大批軍械,欲裝備王懷慶的北京衛戍部隊。但這批軍火在秦皇島起岸時被張作霖全部截留,半數贈皖系,半數收歸己用。馮逝後,曹錕、吳佩孚繼續領導直系,由於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西方國家剩餘了大量的軍火,因而直系與西方國家的軍火貿易比較活躍。
Ⅳ 北洋新軍的戰鬥力
清末的新軍有北洋軍和各省自己編練的新軍。北洋6鎮人數最多,裝備最好,內部較為團結。內各容省新軍一般只有1~2個鎮(師)的規模,裝備參差不齊,省與省之間有些矛盾。
武昌起義前夕,湖北新軍主力被調往四川鎮壓「保路運動」,剩下的只有不到兩個旅的部隊。起義後這些部隊內部不穩,缺少有威望有能力的高級軍官統帥,裝備也不齊全。
當北洋軍南下進攻武漢時,起義軍方面的主力實際上是些學生等志願兵,缺乏訓練,戰鬥力遠不能與北洋軍相比,所以一敗漢口,二敗漢陽。
當時南方各省的新軍紛紛起義,奪取政權,宣布獨立,但真正出兵支援武漢的寥寥無幾。
Ⅵ 北洋軍閥時期武器
事實上中國軍隊所裝備的武器直到抗戰快結束之時美國援助才裝備了世界上先進的武器,一直來都是裝備的比國外先進裝備低一個層次的武器。主要表現在槍炮大都為仿製國外型號。(自己買不起)
國產武器最著名的肯定就「漢陽造」啦,這是漢陽兵工廠仿製的步槍,知道抗美援朝,這種步槍都還有裝備。
1、以滇、桂為主的護國軍——靖國軍系列
1915年12月,蔡鍔、唐繼堯在雲南舉旗反袁,組織護國軍,出師北伐。清末民初,滇軍的素質在西南各省為首屈一指,值得注意。護國軍採用了戰時編制,以軍為戰略單位,初期每軍轄四個梯團,每梯團轄兩個支隊,支隊由原來的團改稱,軍直編有炮兵、警衛等大隊。實際上,軍-梯團-支隊組編與軍-師-旅-團組編相比,相當於取消了師部,由軍直轄四個旅。減少了一層指揮機構,增加了作戰效率,又彌補了護國軍初起時裝備、幹部等方面的不足,後來擴編到八個軍。
1916年初,廣西的陸榮廷也加入護國軍,並占據廣東,其後來扶植成立的護國軍軍政府軍務院,其下也編有七個軍,軍下或轄師,或轄旅,或轄支隊不一。護國戰爭之後,護國各軍紛紛改編為平時編制,恢復為師、旅。
1917年護法戰爭起,桂系組織兩廣軍隊八十個營,編為五個軍入湘,號稱「兩廣護法聯軍」,而唐繼堯則號稱「靖國軍」。二者成為南方護法軍的兩大主力。此外,川、陝、閩、豫等各有靖國軍的分號出台,成分龐雜,編制不一(軍下或為師、旅,或為縱隊、支隊,或為統領,等等)。到了1921年,陸榮廷被粵軍趕下台,廣西出現了幾年混亂局面,最後由新硅系李、黃、白的定桂討賊軍統一,並加入了廣州國民政府麾下。
1921年唐繼堯被顧品珍趕走,次年雖恢復政權,重舉靖國軍大旗,但號召力已大不如前。而且唐鑒於顧品珍之叛,對下疑忌甚重,取消了滇軍中的師和大部分旅,將三、四十個團的指揮權抓在自己手中。其間在滇桂戰爭中一度採用建國聯軍的稱號,恢復軍的組編,但戰後又撤消復原。唐的上述這些防範措施並沒有收到實際效果,北伐時仍然沒自己手下握有兵權的鎮守使們廢黜。
2、張作霖的奉軍
在直皖戰爭後,張作霖的奉系軍隊握有四個師、二十三個混成旅、三個騎兵旅及若干個獨立團的龐大兵力,編制與番號仍為北洋定製。第一次直奉戰爭失敗後,張宣布東北「自治」,從此脫離了中央管轄范圍,所部番號一律改為「東三省陸軍」,獨立編號,且編制與北洋定製相比,有了顯著變化。奉天兵工廠的發展,使得奉軍的裝備在北京政府後期與國民政府初期都是國內首屈一指的。
「東三省陸軍」改以旅為平時編制單位(軍仍在戰時組編單位),除保留原有的第27、29、奉天暫1師等三個師的番號外,其餘一律統編為旅,共計二十七個旅(含師屬旅)和五個騎兵旅。三個師的編制大致如北洋舊制,旅實際為混成旅,每旅轄步兵兩至三團,騎、炮兵各一營至一團不等,此外還有工兵連、輜重連、無線電隊的附屬部隊。其中某些旅的實力(如張學良的嫡系第2旅)不亞於北洋軍制的一個師。騎兵旅仍轄騎兵兩團。
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後,奉軍入關,到1925年5月改以師為平時建制單位。成立了「東北陸軍」二十個師,共有步兵四十餘旅,騎兵十餘旅,炮兵兩旅,工輜各一團,總兵力達35萬。在新制中,步兵師分為甲、乙兩種,師有步兵兩旅(甲種為三團制旅,乙為二團制旅),輜重一營,工兵一連,騎兵減為一連,炮兵減為一營,原來旅屬的騎、炮兵大多移出另組為騎兵師、旅和炮兵旅;步兵團內除了步兵三營外,另直屬有機關槍連、追擊炮連、通信班等。騎兵師為兩旅四團的乙種騎兵師,獨立騎兵旅仍為兩團制,騎兵師與獨立騎兵旅均有騎炮兵一連,騎兵團由騎兵四連、機槍連、迫擊炮連、通信班組成。炮兵旅、工兵團等多為三三制,炮兵為四門制連(迫擊炮為六門制)。同年10月間,奉軍又以此為基礎組建了六個方面軍團。
郭松齡反奉失敗後,奉軍編制再次為之一變。在奉軍嫡系的三、四方面軍團內將師的編製取消,並在對國民軍、下河南等諸次戰役中在方面軍團和旅之間增設軍的建制,成為方面軍團-軍-旅的體系,通常一軍轄三旅,或多或少。炮兵廢旅留團,設炮兵司令統轄,工兵、輜重兵都以營為單位,並有裝甲車隊、汽車隊、探照燈隊、鐵道大隊、通信隊、航空隊、交通旅等。
在安國軍軍政府成立後,為壯大聲勢,又將旅改制為師或暫編師,成為方面軍團-軍-師的體系。此外,炮兵司令部改為炮兵軍,轄三團制的炮兵旅三個,並有兩師(旅)制的騎兵軍列編。工兵、輜重分別編成工兵集團、輜重集團,另外還有交通旅、航空隊、鐵甲車隊等。東北易旗後,奉軍改稱東北邊防軍,原有軍團、軍、師番號取消,步兵統編為27個國防旅(三團制)、3個省防旅又若干個團;騎兵編為6個國防旅(二至三團)、一個省防旅和若干騎兵團;炮兵整編為十個團,分屬於三個炮兵旅;工兵整編為八營,其它下略。
3、國民軍
1924年馮、胡、孫發動首都政變,組建國民軍。以後國民軍陸續出現七個軍,但這個「軍」實際上只是一種勢力表示,並無確切的編制意義在內。除了馮的國民一軍外,其他各軍的編制與原北洋定製大同小異,只是各自獨立編號而已。馮玉祥的國民一軍在最初也是採用舊制,但在1925年改稱「西北陸軍」之後,編制較前有較大變化。那時,馮軍先後組成步兵十三個師、騎兵兩師又七團,另有衛隊旅、交通團、鋼甲車團等。值得注意的是西北軍的步兵師是師轄三混成旅(實際為步兵旅),每混成旅轄三步兵團,是典型的三三制。騎兵師也是三旅六團制的。三三制在馮軍中的採用應該是與蘇俄顧問的建議有關系,應是在中國的首次採用,在南口會戰中表現較著。
在五原誓師舉行北伐後,國民聯軍在總部下設立「路」的戰時建制,每路視情況轄若干師、旅不等。在進入河南,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後,編制向南方各軍看齊,將各路改編為三師制的軍(有的或兩師,或三師以上),並在集團軍與軍之間加設方面軍一級,直至北伐結束。
4、直魯聯軍、五省聯軍、討賊聯軍
直魯聯軍前期指張宗昌的魯軍和李景林的直軍,但當李景林被免、所部回歸奉軍後,直魯聯軍一詞的直是指接任督辦的褚玉璞。鑒於張、褚是同一系統,以後的" 直魯聯軍"實則指張宗昌部。直魯聯軍在安國軍成立後,改稱為安國軍第二、七聯合方面軍團,其先後成立有三十多個軍。初期各軍轄師、旅數不等,但大多有名無實,能夠一戰的只有不過六、七個軍,各軍編制尤其混亂。張宗昌的「三不知」之一就是「不知自己有多少兵」,當其實也。在直魯聯軍盛時,估計兵額應在二十萬以上。第二期北伐前夕,為提高戰鬥力,直魯聯軍進行了點驗,致使大量散兵回歸為匪。點驗後的六萬余部隊中,一些名額不足的軍進行了縮編,取消師、旅、團,分別改稱中將支隊、少將支隊、上校支隊等。
五省聯軍在成立後不久,就開始了內部番號的整編,首先整編了浙、蘇兩省軍隊,統一了番號。在北伐期間,其餘各省殘余部隊也加入了整編。五省聯軍總共統編了十五個師,和幾個混成旅,內部編制在北洋舊制的基礎上略有變化,如師屬炮兵減為一營、騎兵減為一連,增加團屬輕機槍和輕型炮的數量等。孫傳芳曾參考國內外的變化,制定了一個較為先進的部隊編制定製表,但由於戰爭原因,只停留在紙面上。投靠張作霖後,五省聯軍編為安國軍第一方面軍團,轄三個軍,下面的各師、旅番號基本不變。
1925年10月吳佩孚在漢口重起後,宣布成立「十四省討賊聯軍」。實際上只有鄂、豫兩省聽其指揮,川、陝、甘等還有少許軍隊奉其旗號,其餘的虛張聲勢的成分居多,總兵力號稱二十萬。但在前期,討賊聯軍實際上並未統一編制,部隊一般以各自的本來師、旅番號存在,與國民軍、北伐軍作戰時臨時編建軍、路等建制。但在武昌戰役失敗,吳退居河南之後,才有了統一部隊番號的行動,曾先後任命了「討賊聯軍」十五個軍的番號,每軍轄二、三師或混成旅不等。不久奉、國、馮軍三路入豫,「討賊聯軍」 或被解決,或加入靳雲鶚的「河南保衛軍」,最後降附於國民革命軍。
5、粵軍和孫中山的前期北伐軍
獨立的粵軍是從朱慶瀾為省長時撥與的二十營省長親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在初期帶有舊巡防的痕跡。援閩時的組編為軍-支隊-營,支隊相當於團,轄3-4營,每軍由4-5個支隊組成,另外還有相當於團的「統」的編制,直轄於軍。粵軍回粵驅逐舊桂系後,改為正式陸軍編制,有三個師和十個獨立旅,此外還有若幹路、統等。粵軍的師除轄兩旅四團外,尚直屬步、炮、工、輜各一營。1922年6月陳炯明反孫,粵軍分裂。擁陳的粵軍仍以原師、旅、路組編,到1923年組成了七個軍又三個獨立師共五萬餘人,每軍各轄幾個師和獨立旅不等,多者一兩萬,少者兩三千,這七個軍分別歸屬林虎、洪兆麟、葉舉三部指揮,以後曾用救粵軍的名義,二次東征後瓦解。擁孫的粵軍編成許崇智的東路討賊軍,下轄三個軍,每軍轄四個旅,另有幾個獨立旅。
1923年孫中山在滇桂粵各軍的支持下再次回粵執政,成立陸海軍大元帥府,並就大元帥職。孫將各軍一律改稱討賊軍,其中將在粵的外省部隊編為國防軍,直屬大元帥指揮,歸附帥府的粵軍編為地方軍。待平定沈鴻英及再平陳炯明後,又將討賊軍改稱建國軍,並加委了建國粵、滇、桂、湘、贛、鄂、川、山陝、奉等軍總司令,其中只有粵、滇、桂、湘等軍尚可使用,內部編制以師、旅為主。其餘各軍或規模很小,甚至只有空架子,或在遠域他省。1928年兩廣統一後,建國既各軍與新興的黃埔校軍統一組建為國民革命軍第1-6軍,廣西的定桂討賊軍改編為第7軍(軍轄二團制的旅),以上成為北伐前夕的七個軍。
其它各小軍系,也有一些特色之處,如晉軍曾以師轄一旅又一團,以彌補人力不足的方法等,鑒於篇幅,這里從略。
作者: af 發布日期: 2005-8-12
五、北伐和十年內戰——軍制的改革
國民政府成立,北伐軍興。國民革命軍在初建時,改用軍為平時建制,並完全按照蘇俄式軍制,從軍到班皆為三三制。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制定頒布了第一個《國民革命軍編製表(草案)》,其中規定:軍除轄三個師外,軍直屬部隊可編一個炮兵團、一個工兵指揮處、一個通信處、一個特務隊;軍部設政治部、參謀處、副官處、經理處、軍醫處、軍法處,軍、師、團三級均設黨代表。此外,《編製表(草案)》還規定,師屬步兵團除轄三個步兵營外,團直分隊可編機關槍連、特務隊、偵探隊、通信隊、輜重隊、衛生隊各一個。一軍與北洋定製一師相比,人數大致相當,步兵稍多,特種兵稍少。當然,在實際中,有的軍較大,有的較小,內部編制也不盡統一。北伐期間在軍之上臨時設立「路」的指揮機構。寧漢分裂後,漢方軍隊按照既定計劃,在集團軍和軍之間增設方面軍一級,寧方則以帶序號的「路」代替了方面軍。寧漢合流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1928年1月正式頒布了去年重新修訂的《國民革命軍陸軍編制草案》,正式取消了軍隊中的黨代表制,規定以軍為基本作戰單位,軍以上稱路,指揮官稱總指揮;軍以下師、團、營、連等;每軍編三個步兵師及教導團、炮兵團、騎兵隊、工兵營、通信隊、憲兵隊和軍樂隊各一個,軍部設軍長辦公廳、參謀處、副官處、經理處、軍醫處、軍法處、政治訓練處;甲種師編四個步兵團,乙種師編三個步兵團,每師編特務營、炮兵營各一個;團編三個步兵營及迫擊炮連、機關槍連、衛生隊各一個;營編四個步兵連。
1928年春第二次北伐前夕,原寧方的第一集團軍又廢除路,改設軍團。第二次北伐過程中,蔣中正的第一集團軍和閻錫山的第三集團軍均採用集團軍-軍團-軍的組編形式;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採用的是集團軍-方面軍-軍的組編形式;李宗仁的第四集團軍直轄軍,並保留了部分「路」的編制。其他地方勢力仍有保留路的編制者,如留守廣東的李濟深「第八路軍」等。在北伐過程中,各個集團軍的部隊,前後相加,總計有上百個軍的番號。
北伐結束後,鑒於全國部隊太多,進行了國民政府軍事上的首次編遣。計劃全國編遣額定為六十個師,平時以師為最大單位,以軍為戰時單位。師分甲、乙種,分別轄三個與兩個步兵旅,此外師還直轄騎兵連、炮兵營、工兵營、特務營、通信隊等。這實際上是從蘇俄的三三制向歐日軍制的一次回歸,不同的是甲種師可轄三旅。若與老北洋的舊制師相比,甲種師因多一旅步兵,人數要多三千左右,乙種則少一千餘人,騎兵減為1/4,炮兵減為1/3,但團屬迫擊炮連有所彌補火力不足。從作戰效能來講,舊式方塊制的師不如三角制的靈活,這點後面再議。但對於壓縮軍隊規模、達到裁軍整軍的目的,這種編制形式還是有其可取之處的。此次編遣雖然形式上完成了,但由於各派系內部分配不均,釀成了後來的中原大戰。在戰爭中,軍作為戰時建制再次出現,並且在軍之上還設有路。中原大戰結束後,路和軍實際上一直被保留了下來,成為不合規制的平時建制。
在1930年,曾推出《民國十九年陸軍暫行編製表》,將師的編制分為三種:甲種師,二旅六團制;乙種師。三旅六團制;丙種師,二旅四團制。實際上,不少嫡系部隊甲種師(如十一師、第一師等)後來多以獨立旅、補充旅的名義增募一旅,成為三旅九團制的師。1932年6月再次出台的《民國二十一年陸軍師暫行編製表》,擬將陸軍師以步兵兩旅四團、騎兵連、炮兵團、工兵營、通信營、輜重營、衛生隊、特務連組成,實際上只有少數師(如第87、88師等)採用的這種編制。
在1933年,根據與紅軍作戰所得出的經驗,感到以前的編制太大,在與紅軍作戰中很不靈活。於是又推出了《民國二十二年剿匪軍編制》,「剿匪師」編制分為三種,甲種為二旅五團制,除了師轄兩個兩團制的旅外,再直轄一個獨立團或補充團;乙種為二旅四團制;丙種為師直轄三團,取消旅部。三團制的「剿匪師」一般都增編一個特務營,以對付紅軍的游擊戰,而炮兵則被大大壓縮,甚至取消了師屬炮兵營、連。如18軍的11、14、67、94師等四個師均為此種編制:師司令部、步兵團三、工兵連、通信連、輜重連、特務營,此外軍直屬有特務團。另外,1934年10月的步兵獨立旅編製表頒布。
在騎兵方面,分別有1933年12月的兩團制騎兵旅編製表和1935年7月的三團制騎兵師編製表的出台。
九一八事變後,中央曾計劃藉助德國的幫助,編練三十六個德械師,使中國有獨立抗衡日本陸軍的能力。計劃中的新制師計劃轄步兵旅二、補充團、炮兵團、工兵營、通信兵營、輜重兵營、騎兵連、衛生隊、特務連、化學排、探照排等,人數17000餘人。與日軍師團相比,步、炮兵數目裝備相近,騎、工、輜、補充部隊要少,全師人數相當於一個日本常備師團75%-80%。另外也曾有一個三團制新制師(教導師)的構想。上述計劃由於從德國購入重武器受阻,而最終告吹。因此才有了以後在現有基礎上的「調整師」和「整理師」的折衷。
1935年1月在南京召開全國軍事整理會議,部署整軍工作。同年3月,在武昌行營設立陸軍整理處,綜理陸軍整理事宜。整理原則為:「依國防之目的,統一編制,混合編成,按管區配置,集中訓練幹部」。計劃三至四年裡調整60個師,凡未編練各師,均先照整理師編制,改四團制,有餘或不足者互相裁補。同年10月,頒布的《陸軍整理師編製表》,將各師再原1933年的編製表上改編為整理師,整理師仍分三團制師、四團制師和五團制師三種,此外,師直屬炮兵一營(或一連),騎兵一連(或一排),工兵、通信、特務各一連及師醫院等。1936年起,每半年為期,開始逐步選擇60個師進行調整,是為「調整師」,調整師編制主要特點是:步兵連為9班混合制,班增編輕機槍;團屬迫擊炮連分屬各營為排,增強戰術單位火力;原各營所屬小炮排集中成連,直屬團部,作為防空及防戰車火力。至年底,完成調整師兩期二十個師。1937年原擬再調整兩期二十個師,但第一期十個師尚未調整完畢,而抗戰全面爆發,整軍被迫中止。
六、抗戰和內戰——軍制的調整和沖突
抗戰爆發後,按戰時編製成立了一大批軍,在軍之上又先後設置軍團、集團軍,加上原來部分保留的「路」,以及臨時設置的兵團等,使得指揮系統錯綜復雜。於是在1939年春的南嶽會議上,決定取消路、軍團、旅等編制,從戰區到團成為戰區-集團軍-軍-師-團的組編。其中師屬旅部取消,由師直轄三個步兵團,一個野戰補充團,師司令部增設少將步兵指揮官一員,必要時起代原旅長的作用。以後另在後方成立補訓處,撤銷師內野戰補充團,成為一師三團的「三角制」,這一制度一直到抗日戰爭結束。抗戰末期,曾用美械裝備的阿爾發師,編制大體如舊,只是兵器賂有增加。抗戰後期曾採用「後調師」制度,即各軍以兩師在前線作戰,一師在後方補訓,輪流交換。
抗戰結束後,在形勢的要求下,開始了復員整軍的行動(中央軍事機關開始按美國制度布設,這點從略)。到1945年底,已從原有的120個軍,354師、31個獨立旅,112個獨立團和獨立營,裁減為89個軍、2個騎兵軍、235個步兵師,其餘的旅、團、營統充實步兵師中。在整編部隊的同時,部隊的裝備也在更換,其中36個美械師已經完成配備78%,58個國產武器配備的整編師,輕兵器配備已達70%,重兵器僅達34%。
從1946年春起,根據三方會談的精神,國軍部隊整編「應在1946年3月至1947年2月,12個月內,將現在部隊整編為30個軍,90個師又10個騎兵旅」。為達到這一目標,軍政部擬定了兩個步驟,第一步,先將各軍裁減1/3,即原三師九團之軍,縮編為三旅六團之師(甲種整編師),原二師六旅之軍,縮編為二旅四團之師(乙種整編師),各獨立師一律改編為二團制的獨立旅。第二步,再按照《基本方案》,整編為90個師,並逐步編為30個軍,每軍轄三個師,每師為二旅四團,共1.4萬人。上述第一步,又分三期實施。第一期,將隴海路沿線及西北部隊(新疆、河西部隊除外)共27個軍,66個師整編;第二期,5至6月,將長江流域及長江以南部隊共32個軍,92個師整編;第三期,自7月1日起,將東北、華北、新疆部隊約30軍,95個師整編。在隴海路沿線的國民黨部隊,實際整編為29個軍,80個師,至於東北、華北及新疆的部隊還沒有來得及整編。自1946年6月下旬起,全面內戰已經爆發,其原定的整編計劃
Ⅶ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用的是什麼武器
您的問題,大部分是「漢陽造」武器;也有一小部分是進口武器!
Ⅷ 揭秘:北洋軍閥的外國軍械裝備都是怎樣得來的
很對北洋軍閥派系都有不同的外國勢力的支持,外國想讓中國一直處於分裂割據狀態便於他們牟利,所以很多都為支持的派系提供武器,沒人支持的只能自己去購買國外武器。
Ⅸ 民國時的軍閥,北洋軍與其他的軍閥,他們的武器裝備對比
民國 貌似北洋軍已經覆沒了! 當時國內幾大武裝有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軍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以陸榮廷為首的桂系軍閥、以唐繼堯為首的滇系軍閥、還有中國名義上的政府軍 蔣介石的中央軍! 在幾大軍閥中 戰鬥力和武器裝備最先進的就數蔣介石的中央軍和張作霖的東北軍! 蔣介石的中央軍和張作霖的東北軍是當時國內唯一配備著陸、海、空三軍以及裝甲部隊的軍閥! 中央軍 蔣介石的絕對嫡系!中央軍最巔峰時除掉當時威震亞洲的20個德械師、其餘部隊不是蘇式裝備就是美式裝備!! 而裝備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步兵武器的中央軍驕傲自大 自認為裝備著先進的步兵武器就不用練習拼刺技術 導致在抗戰中中央軍在白刃戰中吃了很大虧! 在空軍上,中央軍也掌握著當時中國幾乎所有的空軍力量!還有蘇聯和美國飛行隊的援助!海軍上 在九一八事變後 東北軍海軍撤出東北也幾乎全部歸入中央軍 中央軍也掌握著當時中國國內所有的海軍力量! 東北軍! 張作霖和別的軍閥不同的是他非常在乎部隊的武器裝備和戰鬥力!張作霖也向歐美國家采購過很多先進的武器!建成了規模宏大的東北軍!早期東北軍威震全國 在戰鬥力應該是各地方軍閥最強的! ! 東北軍有著完整的陸海空三軍體系!步兵武器已經步入現代標准、並有國內最強大的裝甲部隊! 而東北軍駐扎在沈陽的兵工廠更是當時中國乃至亞洲規模最大的兵工廠!日產武器足夠裝備一個營! 在30年中原大戰上 蔣介石的中央軍甚至還求購過東北軍兵工廠的武器! 而東北軍不光在軍閥亂戰中征戰了幾乎全國 還出兵與蘇聯紅軍進行過戰斗! 在30年的中原大戰! 閻錫山的晉綏軍、馮玉祥的西北軍、李宗仁的桂軍聯合反抗蔣介石的國民政府! 而面對3大軍閥挑戰的蔣介石中央軍也馬上向東北軍求援! 而在戰鬥力強悍的東北軍介入下 晉綏軍、桂軍、西北軍迅速瓦解! 而晉綏軍、桂軍、西北軍所屬的潰軍也被東北軍和中央軍改編!東北軍和中央軍的戰鬥力也進一步升級擴張!
Ⅹ 北洋政府陸海空三軍軍事實力,飛機火炮裝甲車軍艦等裝備情況
格魯森五生七陸炮,格魯森五生七山炮,克虜伯八升七圍城快炮,還有馬克沁八毫米二輕機快炮,德國毛瑟98K步槍,溫徹斯特雙管散彈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