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孫子的主要軍事觀點是什麼

孫子的主要軍事觀點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2-22 15:25:48

① 孫子兵法的主要軍事思想有哪些

《孫子》十三篇,字字珠璣,句句經典。是世界上最早的從政治、經濟、外交、軍事,人力、財力、物力等各方面全面闡釋軍事活動的規律的軍事理論專著。

② 孫武在《孫子兵法》中提出的主要觀點有哪些

。孫子在《孫子兵法》中,對於戰略戰術的總結主要有:
1.避實擊虛。
在《孫子兵法》中,孫子指出,戰爭中兵力的布置是戰爭指揮者依照所掌握的實際情況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強有弱。我方在作戰中應當避開敵人兵力強大的部分,而重點進攻敵軍兵力薄弱的部分,這樣就能奪取戰斗的勝利。這一點,孫子在其兵法《虛實篇》中有精闢而形象的闡述。孫子說:「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同時,對於如何實施之一作戰原則,孫子也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辦法。如集中優勢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總之,這一原則的關鍵是集中力量,尋找弱點並迅速出擊。

2.致人而不致於人。
《孫子兵法》的另一作戰要點是:致人而不致於人。「致人」,即調動敵人,讓敵人依照我的意圖行事;「致於人」,即被敵人調動。孫子指出,在戰爭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要掌握戰斗的主動權,沒有主動權,便會被敵人牽著牛鼻子走,就會陷入被動、消極防禦甚至處處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戰斗的主動權,則能改變不利的形勢,讓敵人「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這一點是取勝的必備條件。

3.先勝而後求戰。
孫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寫道:「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於孫子認識到戰爭是關繫到國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態度對待戰爭的觀點。孫子提出,在戰爭前,應認真地分析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力求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善於作戰的人,總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無把握之仗。孫子說:「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這些話的意思,立意均在於此。

4.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孫子指出,在戰爭中要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了解自己,也了解敵人。知彼知己,才能去實施避實擊虛之計,才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最終戰勝敵人。同時,孫子還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須捨得花大力氣去探知敵情,掌握敵情,這是進行「廟算」的基本前提。

5.以正合,以奇勝。
孫子在其兵法理論中,提出了一個「奇正」的命題,即在作戰的戰術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擔正面作戰為正,進行側擊、包圍、迂迴的為奇;擔任鉗制敵人主力的為正,列陣對敵、明攻的為正;承擔突擊的為奇,採用機動、偷襲或者特殊戰法的為奇。孫子提出作戰必須有「正奇」的變化,要「以正合,以奇勝」,才能最終贏得主動。孫子的這一軍事思想,已為後來眾多的軍事家所運用。以此戰略戰術為指導而贏得戰爭勝利的戰例幾乎俯拾皆是。

6.識眾寡之用者勝。
在《孫子兵法》中,孫子還總結出了兵多與兵少的不同用法。孫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戰運用時的一般規律,孫子說:「凡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則。另一方面,孫子又說:「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他指出,打仗、用兵應視不同的情況而靈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敵人時,要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這樣,在局部上造成「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的相對優勢,給敵人以有力打擊。孫子在他的兵法中總結了兵多與兵少的用法後,指出:「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可見,孫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敵我力量的對比為依據,在作戰中要採取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
從以上孫子提出的戰略戰術中可以看出,孫子戰略思想的精髓在於他的「避實擊虛」的觀點,其軍事戰術的立足點在於如何卓有成效地打擊敵人。孫子強調必須在對敵情、作戰地理條件等情況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選擇適宜的作戰形式,出奇制勝。這些戰略戰術思想,對後世均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③ 簡述孫子兵法的主要軍事思想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兵書的奠基之作。孫武在這部軍事學聖典中,系統地揭示了戰爭的客觀規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備的軍事思想體系和戰略戰術原則。
首先,孫子對於戰爭勝負有著十分科學的、整體的認識。他認為戰爭是「國之大事」,關繫到國家的存亡與人民的安危,因此,必須慎重地對待。孫子認為,進行戰爭要從政治、經濟、軍事、自然條件、氣候條件等各個方面出發,立足於國家的全局,認真地分析戰爭的利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交戰前,要通過這種對交戰雙方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孫子為了闡述戰爭與國家全局的關系,在《孫子兵法*始計篇》中詳盡地論述了戰前進行「五事」、「七計」的衡量和比較的重要性,並指出:「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要求戰爭的決策者必須在戰爭前首先發現敵我雙方的各種基本條件,從而把握戰爭的全局。除此而外,孫子認識到戰爭的勝負還決定於軍隊與國家(國君)的密切協調。孫子認為:國君應做的事是修道而保法;國君不可」怒而興師「,不可以隨便干預軍隊的事務。如果國君「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其結果只能是自亂其軍。可見,孫子對決定戰爭勝負手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之一點,有較深刻而全面的認識。

其次,孫子對於戰爭與經濟的關系有較深刻的理解。孫子認識到,戰爭必須以國家的經濟實力為基礎,沒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做後盾,戰爭是無法取勝的;同時,戰爭還會給國家的經濟造成破壞,給人民增加沉重負擔。基於這種認識,孫子提出了三個重要觀點:1.兵貴勝,不貴久。戰爭需要「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其「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因此,為了盡量減輕戰爭對於國家經濟造成的負擔,就應當爭取速戰速決。2.因糧於敵。孫子指出,國家在戰爭中會因為遠道運輸而導致貧困。因此,戰爭中應當就地征糧,以解決糧食的補給問題。3.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孫子指出,為彌補戰爭中物資供應以及兵源的不足,可以將繳獲的敵方戰車和我方車輛摻雜在一起使用,對俘虜的敵軍士卒給予優待,讓他們為我所用,以補充自己兵源的不足。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孫子在2500多年前對於戰爭與經濟的關系就已有相當的認識了。

還有,孫子對戰爭與政治的關系也有獨到的見解。戰爭會給經濟造成破壞,這是戰爭不利的一面;然而,軍事家孫子在那個時代看到的不僅僅是戰爭有害的一面,同時,也看到了戰爭的有利的一面。戰爭的勝利能實現政治目的,可以彌補國家土地與資源的不足,能夠暫時解決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政治集團與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總之,戰爭的最終取勝與政治的關系十分密切。開明的政治觀點、能得到大多數人民擁護的政治主張,會為戰爭的勝利奠定堅實基礎。所以,孫子在兵法中將「道」列在「五事」的首位,指出國君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需要「令民與上同意」。孫子還說「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可見,孫子不僅認識到了戰爭與經濟的關系,同樣,他也認識到了戰爭與政治的關系。
在《孫子兵法》中,孫子還以樸素的辯證法的觀點,論述了戰爭的勝負與主觀、客觀之間的關系。孫子一方面指出,戰爭的勝負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在戰爭中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做到「先為不可勝」,因為「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這里,孫子指出,戰勝敵人的關鍵之處在於客觀條件,在於敵人是不是有隙可乘,我方能做的事只是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等待、捕捉有利的戰機;另一方面,孫子有指出,在戰爭中如果充分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做到了「致人而不致於人」,那麼,客觀條件是可以改變的。「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因此,「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斗。」這里,孫子又論述了在戰爭中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指出人們如果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能成功地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那麼,客觀條件也是可以改變的,不利的條件也可以變為有利的條件。孫子總結出了勝敗之間諸因素的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孫子的軍事思想時時處處閃爍著哲學的智慧與光輝。

孫子的軍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戰略戰術原則也是備受人民推崇的。孫子在《孫子兵法》中,對於戰略戰術的總結主要有:
1.避實擊虛。
在《孫子兵法》中,孫子指出,戰爭中兵力的布置是戰爭指揮者依照所掌握的實際情況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強有弱。我方在作戰中應當避開敵人兵力強大的部分,而重點進攻敵軍兵力薄弱的部分,這樣就能奪取戰斗的勝利。這一點,孫子在其兵法《虛實篇》中有精闢而形象的闡述。孫子說:「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同時,對於如何實施之一作戰原則,孫子也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辦法。如集中優勢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總之,這一原則的關鍵是集中力量,尋找弱點並迅速出擊。

2.致人而不致於人。
《孫子兵法》的另一作戰要點是:致人而不致於人。「致人」,即調動敵人,讓敵人依照我的意圖行事;「致於人」,即被敵人調動。孫子指出,在戰爭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要掌握戰斗的主動權,沒有主動權,便會被敵人牽著牛鼻子走,就會陷入被動、消極防禦甚至處處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戰斗的主動權,則能改變不利的形勢,讓敵人「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這一點是取勝的必備條件。

3.先勝而後求戰。
孫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寫道:「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於孫子認識到戰爭是關繫到國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態度對待戰爭的觀點。孫子提出,在戰爭前,應認真地分析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力求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善於作戰的人,總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無把握之仗。孫子說:「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這些話的意思,立意均在於此。

4.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孫子指出,在戰爭中要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了解自己,也了解敵人。知彼知己,才能去實施避實擊虛之計,才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最終戰勝敵人。同時,孫子還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須捨得花大力氣去探知敵情,掌握敵情,這是進行「廟算」的基本前提。

5.以正合,以奇勝。
孫子在其兵法理論中,提出了一個「奇正」的命題,即在作戰的戰術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擔正面作戰為正,進行側擊、包圍、迂迴的為奇;擔任鉗制敵人主力的為正,列陣對敵、明攻的為正;承擔突擊的為奇,採用機動、偷襲或者特殊戰法的為奇。孫子提出作戰必須有「正奇」的變化,要「以正合,以奇勝」,才能最終贏得主動。孫子的這一軍事思想,已為後來眾多的軍事家所運用。以此戰略戰術為指導而贏得戰爭勝利的戰例幾乎俯拾皆是。

6.識眾寡之用者勝。
在《孫子兵法》中,孫子還總結出了兵多與兵少的不同用法。孫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戰運用時的一般規律,孫子說:「凡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則。另一方面,孫子又說:「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他指出,打仗、用兵應視不同的情況而靈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敵人時,要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這樣,在局部上造成「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的相對優勢,給敵人以有力打擊。孫子在他的兵法中總結了兵多與兵少的用法後,指出:「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可見,孫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敵我力量的對比為依據,在作戰中要採取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
從以上孫子提出的戰略戰術中可以看出,孫子戰略思想的精髓在於他的「避實擊虛」的觀點,其軍事戰術的立足點在於如何卓有成效地打擊敵人。孫子強調必須在對敵情、作戰地理條件等情況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選擇適宜的作戰形式,出奇制勝。這些戰略戰術思想,對後世均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④ 10. 孫子的主要軍事觀點是什麼

孫子的軍事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一些主要觀點:
(一)重戰慎戰——孫子的慎戰論
(二)"勝專兵先勝"——孫子的先屬勝論
(三)"五事七計"——孫子的戰力論
(四)"不戰而屈人之兵"——孫子的全勝論
(五)"致人而不致於人"——孫子的制勝論
(六)"舍事而言理"——孫子的哲學意義和文學價值

⑤ 孫子兵法主要軍事思想有哪些

分析如下:

《孫子兵法》的主要軍事思想有五個:

1、戰略運籌。

2、作戰指揮。

3、戰場機變。

4、軍事地理。

5、特殊戰法。

《孫子兵法》又稱《孫子兵書》、《孫武兵書》、《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一共十三篇,共有六千字左右。主要有五種軍事思想:

一、戰略運籌(第一篇至第三篇):

第一篇《始計篇》:

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制訂作戰計劃。

第二篇《作戰篇》:

講的是廟算後的戰爭動員及取用於敵,勝敵益強。

第三篇《謀攻篇》:

講的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採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

二、作戰指揮(第四篇至第六篇):

第四篇《軍形篇》:

講的是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准備。

第五篇《兵勢篇》:

講的是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

第六篇《虛實篇》:

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迴,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以多勝少。

(5)孫子的主要軍事觀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

《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至今已有2500年歷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如今,孫子兵法已經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孫子兵法》竹簡1972年出土在臨沂。

孫子兵法的傳播

《孫子兵法》在國外的流傳,許多著述都認為以日本最早,朝鮮次之。因為這兩個與中國相鄰的國家在歷史上與中國文化交流頻繁,而日本奈良時代多次派遣學生到中國學習,無疑為《孫子兵法》的東傳搭建了便捷的橋梁。

據史書記載,在公元734年,也就是處於鼎盛時期的唐朝開元二十二年,在中國留學長達17年之久的日本學生吉備真備歷盡艱辛回到自己的祖國。這位兼修文武的飽學之士,在離開繁華的唐朝都城時並沒有攜帶什麼絲綢珍寶,而是用唐朝廷賞賜給他的錢來買書,將大批記載中國兵學陣法知識的書籍捆載而歸,回到故鄉後傳授給日本的文士武將。

而據一部名叫《續日本紀》的日本古書所說,吉備回國後的第26年(公元760年),奈良王朝曾派授刀舍人春日部三關、中衛舍人土師宿彌關城等6人到太宰府跟隨吉備學習《孫子·九地》、《諸葛亮八陣》以及結營向背等方面的知識。這說明吉備所帶回的這批典籍中確實包括被人們奉為「兵經」的《孫子兵法》。如果這一記載准確無誤的話,那麼《孫子兵法》傳入日本至少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

日本著名兵法史學者佐藤堅司卻認為,說吉備真備將《孫子兵法》傳入日本,時間過晚。按照他的推斷,中國兵法傳入日本是早在公元663年以前的事兒。

這一年,來自朝鮮半島百濟國的幾位兵法家到達日本,在那裡領導修築了幾座城池,並因為精通中國兵法被授予榮譽勛位。佐藤推測很可能是這幾位百濟兵法家把中國兵法(當然包括《孫子兵法》)傳入日本的。

他的證據是,在57年之後成書的《日本書紀》中,出現了「倏忽之間,出其不意,則破之必也」這樣的話,這與《孫子兵法·計》篇的「出其不意」以及《虛實》篇的「趨其所不意」,在文字和意思上是相同的。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巧合,是因為該書的編纂者舍人親王、太安麻呂已熟知《孫子兵法》上的話,所以用這些話來描述神武天王時代的戰法。

佐藤的推斷將《孫子兵法》傳入日本的時間向前推了70多年,而且可能由此改寫該書傳入日本的路徑,即:《孫子兵法》不是借扁舟孤帆之力,從中國大陸循海路直達日本,而是先傳入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代的朝鮮半島,然後才由百濟兵法家們傳入日本的。

⑥ 《孫子兵法》闡述的主要軍事思想觀點及其對現代戰爭的指導意義是什麼

意義是:

1、《孫子兵法》重戰與慎戰相統一的戰爭觀啟發現代戰爭思維高度重視國家安全問題。《孫子兵法》從揭示戰爭中「利」和「害」的矛盾運動規律出發來確立自已對戰爭的根本態度,從而決定其軍事思想中功利主義的主導傾向。

在這種形勢下,孫子的重戰和慎戰思想,更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它為人們認識多極形勢下的軍事斗爭,駕馭局部戰爭形勢的發展變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2、《孫子兵法》對西方現代軍事思想的影響經歷了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第一次世界大戰無情地暴露了各帝國主義國家軍事理論和軍事學術的缺陷和弱點,推動西方軍事家對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反思。

3、《孫子兵法》認識到戰爭是關乎國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因此強調必須對戰爭高度重視。「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4、總體上看,《孫子兵法》所總結和揭示的戰爭普遍規律和基本的戰略戰術原則,具有超越時代的思想性和創造精神,仍然對現代戰爭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6)孫子的主要軍事觀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孫子兵法》是現存最早的兵書,歷來備受推崇,研習者輩出。它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軍事理論 ,把政治作為決定戰爭勝敗的首要因素,歸納出戰爭的原理原則,舉凡戰前之准備,策略之運用,作戰之布署,敵情之研判等,無不詳加說明,巨細靡遺,周嚴完備,具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思想。

《孫子兵法》中的倫理思想,具有明顯的齊文化倫理思想的特點。

1、齊文化的倫理思想表現於兩個方面:一方面講「仁」、"禮",但又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是重功利。這些,在《管子》一書中體現得很明確。關於前者,是從齊文化與其他地方文化相比較而言的。

2、魯文化把"仁"與"禮"放在首要地位,而三晉文化,特別是秦文化,是很不重視"仁"與"禮"的。

⑦ 誰知道孫子兵法的主要軍事觀點是什麼

中國的兵學寶典《孫子兵法》成為當代戰略理論研究的熱點,這在當今東西方思想文化還很難融合的世界裡,堪稱是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但是,由於文化傳統和戰略思維的不同,中外學者在研究《孫子兵法》的基點上,卻有著明顯的差別.中國學者研究《孫子兵法》
的基點主要立足於學術問題研究,目的是為了弘揚孫子兵學思想,著重於從宏觀上把握《孫子兵法》的兵學思想,突出構建孫子的兵學思想和理論體系.國外學者研究孫子兵法的基點是始終把《孫子兵法》作為戰爭和戰略問題來研究,主要把握孫子兵法的一些觀點和原則,目的在於建立自己的思想和理論體系.分析比較中外孫子兵法研究的基點,是我們認識當代《孫子兵法》研究熱的起點,也是認識現代軍事理論發展的起點。

《孫子兵法》誕生2000多年來深刻影響著中國軍事思想的發展。毛澤東的十大軍事原則、積極防禦理論以及我國現行的戰略方針、作戰條令,都無不留有孫子思想的烙印。但是,當代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是作為學科領域研究而發展起來。在中國軍內外,孫子兵法研究歸屬於古代兵略研究范疇,治學的基點主要立足於學術問題研究,目的是宏揚中國兵學文化。

中國當代研究孫子兵法熱是在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術思想得到解放,出版了郭化若《孫子譯注》、陶漢章《孫子兵法概論》、吳九龍等《孫子校釋》、吳如嵩《孫子兵法淺說》、楊炳安《孫子會箋》等大量著作。由於1978年以前,《孫子兵法》的版本很少,關於孫子研究的基礎性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員來做,因此,時代要求中國學者的研究基點首先定位在學術上。這一階段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整理孫子的兵學思想、孫子版本的考證、孫子的校勘、孫子的哲學思想、孫子的故里考證等等,學術性很強。

第二屆國際孫子兵法研討會以後,中國學者研究領域開闊起來,關注現實問題的文章逐漸增多。如吳如嵩、陳維民的《孫子思想與多極競爭》,陶漢章的《孫子思想對當代戰略的影響》,劉永新、張秦洞的《〈孫子兵法〉與現代局部戰爭》,劉魯民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應用孫子戰略思想的成敗》等,直接對當前最前沿的戰略理論問題進行了比較研究。第四屆國際孫子兵法研討會的主題是「孫子兵法與世紀之交的國際安全」,中國學者提交的論文大多數聯系現實問題,但僅止於賦予孫子兵法在現代條件下的新的內涵,並沒有對現階段各國政府特別是對我國政府的戰略決策直接進行分析評估,更談不上參與與影響戰略方針的討論和制定了。

西方孫子兵法研究熱源於西方現代戰略理論,從克勞塞維茨「絕對戰爭」模式的直接路線戰略理論向利德爾·哈特的「有限戰爭」模式的間接路線戰略理論的轉變,以英國的利德爾·哈特、美國的柯林斯等為代表的西方戰略理論家對孫子兵法的推崇直接推動了西方對孫子兵法研究熱的興起。英國的利德爾·哈特在為格里菲斯的孫子兵法英譯本的序言中寫到「人們早感到需要有一種《孫子兵法》的新譯本,更完整、更准確地解釋孫子的思想。在可能導致人類自相殘殺和種族滅絕的核武器研製成功以後,這種需要更為迫切。」冷戰期間,蘇美兩個超級大國相互推行核威懾戰略,使得孫子兵法關於「不戰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謀」的戰略思想成為其核威懾戰略的總方針,《孫子兵法》思想開始登上當代西方大國戰略決策的「廟堂」。

在當代世界軍事領域里西方戰略理論仍處於主導地位的情況下,對於西方來說,研究孫子兵法的意義並不在於改變了什麼,而在於幫助他們走出一條擺脫困境的路子。20世紀的戰爭幾乎都是西方大國挑起的,戰爭的經驗和教訓使其不得不審視自己的戰略理論。特別是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後,布熱津斯基、尼克松、威斯特摩蘭等人直接從孫子的思想中探尋美國失敗的原因。在越南戰爭中,美國是嚴格按照西方軍事理論來打的,而且幾乎打贏了每一場戰斗,然而卻輸掉了整個戰爭。眾所周知,美國等西方國家,由於經濟技術發達和戰略思想的不同,對於作戰問題,總是強調注重依靠作戰的物質力量因素。蘭德公司政治學研究部主任喬·波拉克說過:「當美國軍事計劃人員認為可能有必要用兵時,他們更多地是注重敵方的能力,而很少考慮敵方的戰略和意圖。」美軍從獨立戰爭到越南戰爭,基本奉行的就是這種「以力量取勝」的戰略戰術思想。

越南戰爭之後,美軍經歷了一個重新估價和重建軍事思想的過程。企圖把孫子的智慧與克勞塞維茨的見解熔為一爐,從單純的重力向重謀轉化。當然,美軍重技術的軍事文化傳統並沒放棄,只是又吸納了東方軍事文化重權謀的一面。

70年代末,美軍組成了一個研究小組,專門考察了第四次中東戰爭,集中研究了克勞塞維茨、若米尼、格蘭特、富勒、利德爾哈特、隆美爾、成吉思汗、孫子和其他名家的著作,目的是創造一種在決戰中以少勝多的新理論,結果出現了「空地一體戰」理論。這一理論的特點是:在火力和機動之間,在直接與間接手段之間,以及在控制管理和掌握主動之間,取得較好的均衡。這里所說的機動,不單是機動力,更主要的是避敵強點,擊敵弱點的非對稱作戰的相關行動。

在西方大國的帶動下,當今世界軍事領域里正進行著一場適應信息時代、以高技術戰爭為核心的軍事革命和軍備競賽。為了搶占未來戰略制高點,西方大國在軍事理論方面改變了單純依靠技術優勢的指導思想,開始學習東方的「以謀取勝」的戰略理論。中國的兵學寶典《孫子兵法》正滿足了他們的時代要求。

中國兵學自古倡導宏觀整體思維,《孫子兵法》就是其傑出代表。所以中國學者在研究孫子兵學思想時,就十分注重從宏觀上把握孫子的思想。吳如嵩的《試論孫子的戰略指導思想》、謝國良的《論孫子的「善戰」思想》、於汝波的《孫子勢論探析》等論文都是從宏觀上把握孫子的兵學思想。特別是1989年6月出版的吳如嵩著《孫子兵法新論》,該書運用歷史的、系統的方法,突破以往單純平面圖解的思維模式,運用宏觀整體思維方法,對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歸納總結,研究提出孫子兵法「十六論」。這些理論思維為構建孫子兵學體系打下了基礎。

劉慶的《<孫子>兵學體系初探》一文中提出「循著古代兵家的思路去摸索其構築的思想體系結構,便會發現,《孫子》大體上可分為戰爭准備理論和戰爭實施理論兩部分」、「從更深層次的思維形式研究《孫子》,《孫子》一書包括戰爭問題、作戰指導和軍隊建設三個基本范疇」。此外,許保林的《建立「孫子學」芻議》,楊丙安、陳彭的《孫子兵學的東流和西漸》,劉慶的《<孫子>兵學范疇的歷史考察》,黃朴民的《孫子兵學與春秋哲學政治思潮》,於汝波的《宋代孫子學述論》,吳如嵩的《孫子兵學講義》,季德源的《明代孫子學述要》,皮明勇的《清代孫子學初探》,楊炳安的《孫老兵學異同論》等,直接從孫子兵法的體系以及中國古代兵學、哲學等比較研究上,進行引經據典、細致入微的闡述,已基本確立了孫子兵學思想和理論體系。趙海軍的博士論文《孫子學通論》,就是通過討論孫子學的歷史淵源、兵學體系、發展歷程、與傳統兵學和傳統文化的關系等方面的研究,構建起一個孫子學體系的基本框架。

目前,對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之研究,成為中外學者研究孫子思想的熱點。中國學者就有吳如嵩的《析「不戰而屈人之兵」》,高銳的《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全勝」論新探》,文榮任的《從國家利益出發試談「不戰而屈人之兵」》,施芝華的《論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全勝戰略思想》,黃朴民的《對「不戰而屈人之兵」評價要實事求是》,黃加林的《孫子的「全勝」戰略及其國際關系理論》,任力的《春秋爭霸與「不戰而屈人之兵」》等,可以說對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進行了充分深刻的研究。論文的角度和內容各異,但基本上都是反映孫子的思想,目的顯然是在為了豐富孫子的兵學體系,給其「不戰而屈人之兵」以現代詮釋。

⑧ 《孫子兵法》十三篇題目論述主旨是什麼孫子主要軍事思想觀點有哪些

《孫子兵法》十三篇的主旨思想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體現了孫子不戰而勝的制敵思想,其核心在於造勢,以勢壓人。

⑨ 孫子兵法的主要軍事思想有哪些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兵書的奠基之作。孫武在這部軍事學聖典中,系統地揭示了戰爭的客觀規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備的軍事思想體系和戰略戰術原則。
首先,孫子對於戰爭勝負有著十分科學的、整體的認識。他認為戰爭是「國之大事」,關繫到國家的存亡與人民的安危,因此,必須慎重地對待。孫子認為,進行戰爭要從政治、經濟、軍事、自然條件、氣候條件等各個方面出發,立足於國家的全局,認真地分析戰爭的利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交戰前,要通過這種對交戰雙方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孫子為了闡述戰爭與國家全局的關系,在《孫子兵法*始計篇》中詳盡地論述了戰前進行「五事」、「七計」的衡量和比較的重要性,並指出:「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要求戰爭的決策者必須在戰爭前首先發現敵我雙方的各種基本條件,從而把握戰爭的全局。除此而外,孫子認識到戰爭的勝負還決定於軍隊與國家(國君)的密切協調。孫子認為:國君應做的事是修道而保法;國君不可」怒而興師「,不可以隨便干預軍隊的事務。如果國君「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其結果只能是自亂其軍。可見,孫子對決定戰爭勝負手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之一點,有較深刻而全面的認識。
其次,孫子對於戰爭與經濟的關系有較深刻的理解。孫子認識到,戰爭必須以國家的經濟實力為基礎,沒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做後盾,戰爭是無法取勝的;同時,戰爭還會給國家的經濟造成破壞,給人民增加沉重負擔。基於這種認識,孫子提出了三個重要觀點:1.兵貴勝,不貴久。戰爭需要「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其「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因此,為了盡量減輕戰爭對於國家經濟造成的負擔,就應當爭取速戰速決。2.因糧於敵。孫子指出,國家在戰爭中會因為遠道運輸而導致貧困。因此,戰爭中應當就地征糧,以解決糧食的補給問題。3.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孫子指出,為彌補戰爭中物資供應以及兵源的不足,可以將繳獲的敵方戰車和我方車輛摻雜在一起使用,對俘虜的敵軍士卒給予優待,讓他們為我所用,以補充自己兵源的不足。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孫子在2500多年前對於戰爭與經濟的關系就已有相當的認識了。
還有,孫子對戰爭與政治的關系也有獨到的見解。戰爭會給經濟造成破壞,這是戰爭不利的一面;然而,軍事家孫子在那個時代看到的不僅僅是戰爭有害的一面,同時,也看到了戰爭的有利的一面。戰爭的勝利能實現政治目的,可以彌補國家土地與資源的不足,能夠暫時解決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政治集團與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總之,戰爭的最終取勝與政治的關系十分密切。開明的政治觀點、能得到大多數人民擁護的政治主張,會為戰爭的勝利奠定堅實基礎。所以,孫子在兵法中將「道」列在「五事」的首位,指出國君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需要「令民與上同意」。孫子還說「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可見,孫子不僅認識到了戰爭與經濟的關系,同樣,他也認識到了戰爭與政治的關系。
在《孫子兵法》中,孫子還以樸素的辯證法的觀點,論述了戰爭的勝負與主觀、客觀之間的關系。孫子一方面指出,戰爭的勝負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在戰爭中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做到「先為不可勝」,因為「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這里,孫子指出,戰勝敵人的關鍵之處在於客觀條件,在於敵人是不是有隙可乘,我方能做的事只是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等待、捕捉有利的戰機;另一方面,孫子有指出,在戰爭中如果充分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做到了「致人而不致於人」,那麼,客觀條件是可以改變的。「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因此,「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斗。」這里,孫子又論述了在戰爭中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指出人們如果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能成功地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那麼,客觀條件也是可以改變的,不利的條件也可以變為有利的條件。孫子總結出了勝敗之間諸因素的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孫子的軍事思想時時處處閃爍著哲學的智慧與光輝。
孫子的軍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戰略戰術原則也是備受人民推崇的。孫子在《孫子兵法》中,對於戰略戰術的總結主要有:
1.避實擊虛。
在《孫子兵法》中,孫子指出,戰爭中兵力的布置是戰爭指揮者依照所掌握的實際情況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強有弱。我方在作戰中應當避開敵人兵力強大的部分,而重點進攻敵軍兵力薄弱的部分,這樣就能奪取戰斗的勝利。這一點,孫子在其兵法《虛實篇》中有精闢而形象的闡述。孫子說:「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同時,對於如何實施之一作戰原則,孫子也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辦法。如集中優勢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總之,這一原則的關鍵是集中力量,尋找弱點並迅速出擊。
2.致人而不致於人。
《孫子兵法》的另一作戰要點是:致人而不致於人。「致人」,即調動敵人,讓敵人依照我的意圖行事;「致於人」,即被敵人調動。孫子指出,在戰爭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要掌握戰斗的主動權,沒有主動權,便會被敵人牽著牛鼻子走,就會陷入被動、消極防禦甚至處處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戰斗的主動權,則能改變不利的形勢,讓敵人「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這一點是取勝的必備條件。
3.先勝而後求戰。
孫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寫道:「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於孫子認識到戰爭是關繫到國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態度對待戰爭的觀點。孫子提出,在戰爭前,應認真地分析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力求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善於作戰的人,總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無把握之仗。孫子說:「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這些話的意思,立意均在於此。
4.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孫子指出,在戰爭中要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了解自己,也了解敵人。知彼知己,才能去實施避實擊虛之計,才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最終戰勝敵人。同時,孫子還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須捨得花大力氣去探知敵情,掌握敵情,這是進行「廟算」的基本前提。
5.以正合,以奇勝。
孫子在其兵法理論中,提出了一個「奇正」的命題,即在作戰的戰術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擔正面作戰為正,進行側擊、包圍、迂迴的為奇;擔任鉗制敵人主力的為正,列陣對敵、明攻的為正;承擔突擊的為奇,採用機動、偷襲或者特殊戰法的為奇。孫子提出作戰必須有「正奇」的變化,要「以正合,以奇勝」,才能最終贏得主動。孫子的這一軍事思想,已為後來眾多的軍事家所運用。以此戰略戰術為指導而贏得戰爭勝利的戰例幾乎俯拾皆是。
6.識眾寡之用者勝。
在《孫子兵法》中,孫子還總結出了兵多與兵少的不同用法。孫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戰運用時的一般規律,孫子說:「凡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則。另一方面,孫子又說:「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他指出,打仗、用兵應視不同的情況而靈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敵人時,要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這樣,在局部上造成「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的相對優勢,給敵人以有力打擊。孫子在他的兵法中總結了兵多與兵少的用法後,指出:「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可見,孫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敵我力量的對比為依據,在作戰中要採取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
從以上孫子提出的戰略戰術中可以看出,孫子戰略思想的精髓在於他的「避實擊虛」的觀點,其軍事戰術的立足點在於如何卓有成效地打擊敵人。孫子強調必須在對敵情、作戰地理條件等情況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選擇適宜的作戰形式,出奇制勝。這些戰略戰術思想,對後世均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完)

⑩ 孫子兵法的四個軍事觀點是什麼

這個問題是《馬駿說孫子兵法》中的。這四個觀點是:
1.「利害相輔」的觀點。
2.「有備才能安」的觀點。
3.「慎戰」的觀點。
4.「威懾」的觀點。

閱讀全文

與孫子的主要軍事觀點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