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紅軍長徵用的武器
紅軍長征經過哪些省份?渡過哪幾條大江大河?翻過了哪幾座山? 各路紅軍長征時間、經過的省份及里程 :
紅軍長征時間:從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從瑞金出發開始,至1936年10月22日紅二、紅一方面軍會師結束。紅軍長征歷時兩年零五天。
按長征時的行政區劃和習慣稱謂,紅軍長征經過的省為14個: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原為四川一部分。
1928年9月國民黨中央全會決議西康特別區正式建為行省。1935年7月成立西康建省委員會。1939年1月正式成立西康省)、青海、河南、湖北、甘肅、陝西。按現在行政區劃為15個: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重慶、雲南、四川、青海、河南、湖北、甘肅、寧夏、陝西。
各路紅軍長征總里程約為六萬五千餘里。
其中:紅一方面軍從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歷時12個月零2天,途經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陝西11省,行程二萬五千里。
紅二方面軍從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歷時11個月零3天,途經湖南、貴州、雲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肅、陝西8省,行程二萬余里。
紅四方面軍從1935年3月下旬至1936年10月9日,歷時1年零7個月,途經四川、西康、青海、甘肅4省,行程一萬余里。
紅二十五軍從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歷時10個月,途經河南、湖北、甘肅、陝西4省,行程近萬余里.
翻過的山有18座,主要有:五嶺山地的越城嶺,雲貴高原的苗嶺、大婁山、烏蒙山,橫斷山脈東部的大雪山、夾金山、邛崍山,以及岷山、六盤山等。
紅軍在長征中渡過的大河有24條,主要有江西的章水、貢水、信豐水、胡南的瀟水、湘水,貴州的烏江、赤水河,雲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肅的渭水等
B. 長征中紅軍的輕武器有哪些
紅軍使用的部分輕武器
★步槍
除各種毛瑟步槍及仿製品外,紅軍使用過的步槍還有日本三八式和英國恩菲爾德兩種。三八式6.5毫米步槍即後來所稱的「三八大蓋」,在當時而言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武器,1917年北洋政府陸軍部通過泰平公司一次即購買過4萬支,後來奉系、粵系、晉系都曾大量進口過。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1924年開始仿製,最高曾月產3000支,東三省兵工廠也有仿造。紅軍在創立初期即接觸到這種步槍,如廣州起義的主力--教導團就全部裝備的是從奉軍手中繳獲的三八式。而西路軍西征途中遇到的馬步芳、馬步青所部,也裝備有部分新購進的三八式步槍。 紅軍使用的恩菲爾德步槍主要是一戰前後生產的MK Ⅱ或者MK Ⅲ型,採用獨特的後閉鎖榫及閉膛時才進入待擊的設計,射速快、精度好、堅固耐用,缺點是重量較大。由於其口徑是國內較少使用的7.7毫米,因此應用不象德、日式步槍那樣廣泛,甚至不及俄式「水連珠」步槍,主要分布在受英國殖民勢力影響的長江流域,江浙和四川的地方軍閥部隊都有所裝備。另外藏區由於與當時屬英殖民地的印、巴地區相鄰,英式武器輸入比較方便,因此該槍使用較多。
★輕機槍
在反映長征的影視作品中,我們看到紅軍使用的輕機槍都是捷克ZB26。由於該槍閉鎖可靠、更換槍管迅速,因此很快成為後來國內輕機槍的主要品種。當時使用的ZB26除了進口的外,還有大沽造船所、重慶武器修理所、廣東兵器製造廠和鞏縣兵工廠仿造的,不過除鞏廠產品外質量均較差。事實上,紅軍當時使用最多的輕機槍還有哈其開斯M1922/26,該槍有多種口徑和供彈方式,國內進口的都是7.92毫米的,使用25發彈板供彈,槍管可以更換,該槍為導氣式原理,性能可靠,缺點是重量較大,超過14公斤。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亦製造過這種槍,月產曾達20挺,1932年6月國民政府兵工署召開全國制式兵器會議,打算以其改進型為制式輕機槍,雖因抗戰爆發未能實現,但也是對該槍性能的一種肯定。 紅軍使用過的輕機槍還有「勃朗寧」、「歪把子」和路易斯機槍。「勃朗寧」即勃朗寧M1918的各種仿製和改進產品,是紅軍裝備的綜合性能最好的一類輕機槍,產地包括美國、比利時等國。其中比利時生產的稱為FN M30,它是在M1918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外形與美國原品有較大不同,口徑為國內通行的7.92毫米,因此使用更加廣泛。這些機槍不僅中央軍中有裝備,地方部隊也有使用,特別是滇軍,曾大量進口過比利時造勃朗寧機槍。 紅一方面軍進入雲南後,在與滇軍的戰斗中繳獲過這種武器,而紅四方面軍在第四次反「圍剿」時也繳獲過一定數量的美國造勃朗寧機槍。「歪把子」即日本大正11年式6.5毫米輕機槍,特點是採用漏斗供彈,該槍1920年代中期裝備日軍,但1924年東三省兵工廠就開始仿製,稱十三年式輕機槍,1928年正式投產後改稱十七年式輕機槍,月最高產量40挺。 紅四方面軍在鄂豫皖蘇區同中央軍和西北軍作戰時,繳獲過不少這種機槍,並在1933年初入川後粉碎「三路圍攻」的戰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紅11師在進攻雞子頂的戰斗中使用了10餘挺「歪把子」,一下便打垮了川軍劉存厚部一個團,取得竹峪關大捷。路易斯機槍又稱「轉盤機槍」,是一戰中英軍的制式裝備,口徑7.7毫米,採用上置的圓形彈盤,槍管外有大型鋁制套筒,紅二、六軍團中曾有少量裝備,紅9軍在1933年萬源保衛戰中也從劉湘所部手中繳到過這種武器。
★重機槍
紅軍使用的重機槍包括水冷和氣冷兩類。水冷式主要是馬克沁和三十節式。除德國原產品外,紅軍接觸較多的馬克沁還有兩種國外的變形,一種是英國的維克斯7.7毫米機槍,一種是俄國的索科洛夫7.62毫米機槍,前者冷卻水筒表面帶有橫向棱槽,採用特殊的籠狀槍口消焰器,後者則改用雙輪式槍架並帶有護盾。 馬克沁是舊中國最普及的制式機槍,有金陵兵工廠、廣東兵工廠、鞏縣兵工廠、漢陽兵工廠、大沽造船所等10餘個廠家仿造過,多數仿自M1899及M1908/15,結構大同小異,鞏廠還仿造過俄式輪架馬克沁。當時最新式的是金陵兵工廠根據M1908/15改進的24年式,特徵是消焰器後的圓形遮光片,該槍投產後被迅速投入到「剿共」一線,當1935年夏內蒙德王赴北平要求政府撥發武器時,何應欽曾對他說:「現在新式機關槍都用以'剿共',不能多撥。」國產重機槍數量僅次於馬克沁的是三十節,其生產廠除漢陽外,還有上海和華陰兵工廠等,1931年時全國月產超過140挺。該槍是根據美國勃朗寧M1917測繪仿製,外形與馬克沁相似,但機匣尾部是手槍式獨立小握把而非立柱式雙握把。 進口的氣冷式重機槍主要有法國哈其開斯和日本的三八式、大正三年式。哈其開斯是其中使用最多的型號,從民國初年開始進口,常見的為1914式,口徑7.92毫米,特徵是採用30發彈板或250發鋼制彈鏈供彈,槍管後部有大型散熱片,機匣尾部有方便操作的握環。該槍從地方軍閥到中央軍都有廣泛裝備,其1930式還一度有希望取代馬克沁成為全國統一的制式重機槍。三八式、大正三年式都是哈其開斯的改進產品,日本曾利用這些武器來扶植親日的地方實力派,因此早期使用該槍較多的是袁世凱的北洋軍,後期則包括粵系、奉系和晉系軍閥,後者還分別進行了仿製,如廣東兵工廠、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仿製過三八式6.5毫米重機槍,東三省兵工廠則根據三年式生產了十三年式重機槍,口徑有6.5毫米和7.92毫米兩種。
★沖鋒槍和自動手槍
《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在講到強渡大渡河的17勇士時,稱他們「每人裝備一支駁殼槍、一挺花機關、一把馬刀,還有8顆手榴彈……」。這里提到的「花機關」,是指德國MP18/28沖鋒槍,正式的叫法是「白格門(伯格曼的音譯)手提機槍」。1925年漢陽兵工廠率先仿製MP18,但口徑改為7.63毫米,1926年上海兵工廠和金陵製造局也開始仿造,兩年中共生產了6000支,廣東、鞏縣兵工廠和大沽造船所也先後仿造此槍並有所改進,口徑包括9毫米、7.65毫米和7.63毫米。由於這些武器具有木製全槍托、左側橫置彈匣的共同外形,而且槍管護套上布滿圓孔,因此通常將其統稱為「花機關」。 「花機關」對紅軍而言並不算新鮮,因為此前國內已經有比較廣泛的使用。紅軍在長征中遇到的各路敵人中,即使是較弱的川、黔、甘、青等的地方軍閥,都裝備有多少不等的「花機關」,《隨軍西行見聞錄》甚至提到少數民族武裝擁有的這種武器:「彝家均有武裝,有數千快槍並有少數手提機關槍,均繳自漢軍……」。 紅軍在建立根據地的作戰中,已陸續繳獲過部分「花機關」。如1931年9月第三次反「圍剿」,紅四軍在興國方石嶺全殲敵52師韓德勤部,就繳獲過20多支「花機關」。為滿足部隊急需,洪湖、鄂東南、閩浙贛等兵工廠都曾少量仿造過「花機關」,銀坑彈葯廠也用步槍彈殼改制過沖鋒槍彈。 中央紅軍在離開江西時攜帶的武器中,就包括271支「手花機關」和6.7萬發沖鋒槍彈。外國傳教士R.A.勃沙特在和紅二、六軍團長征隊伍共同生活一年之後,在1936年10月寫了一本《神靈之手》,其中提到一個紅軍小戰士,因為他出天花時留下了麻子,被戰友們善意地起了一個「小機關」的綽號,意思是說他的臉像「花機關」的護套一樣,這至少說明當時紅軍對這種武器是非常熟悉的。 而德國M1932自動手槍對於長征途中的紅軍來說,卻是一種新式武器。該槍增設了在卡爾·威斯汀格專利基礎上設計的單、連發機構,使用加長的20發彈匣,因此通常稱為「快慢機」或「20響」,裝上木製槍套後,外形和火力都接近於沖鋒槍,而在實際戰斗的確也是把它當作沖鋒槍來使用的。 《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曾記述1936年3月,紅二方面軍6師18團與敵萬耀煌縱隊在章壩附近的一次遭遇戰,紅軍以重大犧牲為代價,繳獲了8支敵人剛剛裝備的「快慢機」,當時18團遇上的恰是萬耀煌的指揮部,雖然萬部並非嫡系,但按當時國內軍隊指揮機關的慣例,其衛隊還是配備了相當數量的M1932之類的速射武器。不過18團也不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武器,在石阡以西突破敵人封鎖線、殲敵23師一個營時,就繳獲過一支「快慢機」,時任師政委的廖漢生將軍在回憶錄中談到:「過去我們的駁殼槍都是打單發的,這次繳的20響駁殼槍既可以打單發又可以打連發,手指頭勾住扳機不松,嘩嘩嘩……20發子彈全打出去,象機關槍一樣。這是我們部隊第一次繳到20響駁殼槍,郭鵬師長高興得愛不釋手,於是成均團長、余秋里政委把這支槍送給了郭師長。」 在各次戰斗中繳獲的「快慢機」實際上成為紅軍長征中的重要裝備之一,在婁山關、大渡河、瀘定橋等一系列戰斗中,突擊隊員們依靠其熾烈火力,一再成功將紅軍帶出了絕境。裝備最多的當屬紅四方面軍,長征中在和胡宗南部的戰斗中曾有多次繳獲,這些武器後來在西路軍的倪家營子、石窩等一系列悲壯戰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時任紅30軍代理軍長的程世才回憶:1937年4月,在走出祁連山後,發生了西路軍歷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戰斗--白墩血戰,當時西路軍余部被兩個旅的馬家軍騎兵分割包圍,當敵人馬隊已沖到30米內的危急關頭,程世才和警衛員硬是憑借7支「快慢機」的火力,從1700名敵騎的兩路包抄中殺開一條血路,最終帶著最後的近500人突出重圍。
★手榴彈
手榴彈是紅軍的重要裝備之一,也是除大刀、梭鏢和復裝子彈外,紅軍唯一能大量製造和裝備的武器。中央紅軍出發時共攜帶76526枚,幾乎達到人手一枚。紅軍常用的手榴彈有兩種--木柄手榴彈和麻尾手榴彈。當時的木柄手榴彈有鞏造、漢造、晉造、寧造等式樣。鞏造仿自德國M1924式,但改用鑄鐵彈體和鉀梯炸葯,晉造、漢造、寧造構造與鞏造相近,個別尺寸有所不同,其中晉造按體型大小又分為若干號。雖然1934年根據地兵工廠便能製造木柄手榴彈,但因為製造要求和成本較高,所以紅軍使用的木柄彈幾乎全為繳獲,自行生產的全部是無柄的麻尾手榴彈。 麻尾手榴彈國內同樣使用較早,北伐時曾大規模使用,上海、金陵等兵工廠也短期生產過,廣西炸彈廠一直生產到1936年,主要供給地方軍閥部隊,因此長征中紅軍的對手也常常使用這種武器。紅軍生產的麻尾彈沒有統一的型號,各根據地自行組織生產,但都採用鑄造彈殼,彈殼外形有蛋形、梨形及瓶形等,大小不一,外表一般鑄有縱橫溝槽,有的製造精細的還鑄有鐮刀斧頭圖案及標語口號。 彈殼較大的一端裝有撞針、撞針簧、碰火等組成的碰發機構,撞針平時靠保險銷或鐵皮製成的保險片固定,另一端一般鑄有或焊有圓環,拴有一條長近半米的麻、棕或皮條製成的繩辮,「麻尾」之名即來於此。使用時的方法類似於投石帶,用手握住繩辮末端,掄圓後甩出,近距離時直接手握彈體投出,彈體在空中飛行時繩辮拖在後面,確保彈體前端著地發火。 紅軍製造的麻尾彈除鑄鐵殼外,還有大量的銅鑄彈殼,原因是銅的熔點稍低,便於鑄造,而且其材料以銅錢為主,來源廣泛,再者就是銅質軟,手工即可加工彈殼口部的螺紋。長征中,紅四方面軍的隨軍修械所一直堅持生產這種手榴彈,供給部隊需要,西路軍即使在倪家營子被圍的艱苦環境中仍沒有停止生產。但麻尾彈攜帶不便,特別是性能比較落後,由於引信部分外露,容易受潮和發生意外,而且其發火方式很不可靠,落在水中及軟地上即不能正常起爆,也不能在空中爆炸,因此長征結束後逐漸停止了使用。 長征中使用手榴彈最多的一仗便是奪取臘子口。臘子口是紅軍遇到的最難攻克的天險要隘,寬僅丈余,敵人在隘口內設有機槍工事,以交叉火力封鎖隘口,並在山腰上布置一連守兵,見紅軍進攻,便向下猛擲手榴彈。紅軍進攻一天一夜均未得手,傷亡很大。1936年發表的楊定華所寫《雪山草地行軍記》中這樣描述戰後戰場情景:「……隘口周圍五十米內單不爆炸之手榴彈就有一兩百個,樹木則被炸成殘灰……」。紅軍最後贏得戰斗勝利的法寶也是手榴彈,紅2師師長陳光親率17名戰士,夜間從左翼攀登上山,然後迂迴到右翼山上敵人據點,以手榴彈進行猛攻,守敵相繼敗走,隘口內的敵人怕被包圍也隨即撤退,紅軍遂乘勝佔領臘子口。
C. 中國工農紅軍的槍支是怎麼來的
從g m d那裡奪的。
還有來自一些地主武裝
D. 紅軍時期武器裝備
1、紅軍「功勛炮」
1935年6月14日,紅軍紅、6軍團(後組建為紅2方面軍)以一部分兵力佯攻湖北咸豐縣,打響了著名的「忠堡戰斗」的槍聲。在戰斗中,我紅軍指戰員始終英勇作戰。
然而,面對幾倍於我軍的敵人,在對國民黨的「圍剿」部隊實行分割反包圍作戰的時候,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遇到了國民黨軍隊強大的火力阻擊,人員傷亡比較大。在情急之中,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用一門僅有的山炮和數門迫擊炮,對敵軍實施火力壓制。就在這次戰斗中,這門山炮凸現了其神威。
當時,紅軍的炮手連續向敵軍發射了3發炮彈,一舉摧毀了敵軍的火力據點。紅軍戰士趁勢發起攻擊,在忠堡附近的構皮嶺地區全殲國民黨軍第41師,並活捉了國民黨縱隊司令兼第41師師長張振漢。
2、捷克式步槍
前捷克斯洛伐克自行研製的54式7.62mm狙擊步槍有許多零部件與前蘇聯的莫辛 ·納甘1891/30式狙擊步槍相同,但外表上有很大區別。前捷克斯洛伐克54式7.62mm狙擊步槍一直在前捷克斯洛 伐克部隊中服役,直到華約組織統一使用前蘇聯研製的СВД7.62mm狙擊步槍時才撤裝。
3、毛瑟沖鋒手槍
在紅軍裝備使用的五花八門的手槍中,數量最多的是毛瑟沖鋒手槍,它還有個中國名字叫「盒子炮」。因為它們是國民黨政府兵工廠統一製造的,而國民黨軍隊是紅軍武器的主要來源。據說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向中國傾銷的各種毛瑟沖鋒手槍達40萬支之多。當時在中國,不同地區對外國武器各有選取,唯獨對有木盒托的毛瑟沖鋒手槍可以說是「人見人愛」。
4、三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為手動步槍,日本陸軍於日俄戰爭後1907年正式採用為制式武器,三八式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法西斯陸、海軍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日本戰敗),用了整整40年。
三八式步槍在中國一向俗稱為三八大蓋,由於其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而得名。
5、勃朗寧手槍
勃朗寧研製手槍始於19世紀末,其產品主要由比利時的FN國營兵工廠、美國的柯爾特武器公司及雷明頓武器公司製造。
接下來主要介紹比利時製造的勃朗寧手槍。比利時FN國營兵工廠製造的勃朗寧手槍種類較多,其中有軍用手槍、警用手槍和袖珍手槍,口徑有6.35mm、7.65 mm和9mm,手槍的自動方式主要有自由槍機式和槍管短後坐式。
E. 古田會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用的武器裝備是哪些
老式的步槍和沖鋒槍、機槍,大刀和長矛。
電視劇是沒辦法的,符合那內個時代的容武器,道具成本太高,而且大部分劇組成員和觀眾也不認識,沒必要那麼符合史實。
英國司登沖鋒槍,二戰名槍,但解放戰爭時期才出現。因為和MP18一樣橫彈匣,所以日常在劇中客串。
還有步槍,那時候的步槍,理論上也就是漢陽造。中正式、三八大蓋和春田等等都還沒有呢。但是老實說,就現在見到栓動步槍就叫98K的時代,什麼步槍你也不太分得出來。機槍也如此。電視劇么,不能太較真。
F. 中國紅軍時期敵我雙方武器,力量的對比
首先,紅軍和國軍都是中國人的部隊,而且國軍是後來中國抗日戰爭的主力軍,專他們不是敵屬人與敵人的關系,只是國內不同理想和觀念的兩支軍隊,所以不存在敵我對比的說法。
但是,當時紅軍和國軍在武器和力量的數量確實可以作個對比,紅軍全盛時期接近30萬,進攻紅軍的國軍主要有四、五次,分別是10萬、20萬、30萬、50萬,武器裝備一般來說比紅軍先進。但是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的就是,國軍每次進攻的時候,互相之間配合不好,比如當時廣東陳濟棠和廣西李宗仁的部隊並不聽從南京中央的命令,反而有些地方部隊和紅軍達成協議:紅軍只從我的地方路過而不進攻的話,他們就直接放紅軍路過。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G. 抗日戰爭中國軍主要裝備是什麼
國民黨的嫡系部隊,在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時候,接受了蘇聯的軍事援助,建立了黃埔軍校,武器也由蘇聯提供,第一次為俄式化。第二次,在30年代初,進行對紅軍的「圍剿」的時候是德國的軍事援助,武器裝備德式化,二戰中,爭取美國援助,武器美式化,其中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全部配備美式裝備的張靈甫74師被我軍殲滅在孟良崮。
1937年7月抗戰爆發,武器彈葯消耗巨大,國民黨戰前所積攢的家底根本支持不了多久,能否得到充足的武器裝備成為決定戰局的關鍵.當時國民黨的武器來源有兩個:進口和自己生產.由於重工業基礎薄弱,國民黨兵工廠的水平是比較低的,不僅生產不了飛機和坦克,而且連最基本的槍支和子彈的生產能力也不能滿足需求.在當時的條件下,進口武器裝備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自清朝末年起德國就是中國最重要的武器進口來源地,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38年.抗戰前國民黨就通過進口德國武器裝備組建"德械師",國民黨從德國進口武器裝備所需資金主要用鎢礦砂,錫,銻,桐油等物資支付.1937年7月抗戰爆發,國民黨加大了德國武器的訂貨量.在日本的強烈抗議下,1938年5月德國宣布停止對中國出口武器,最後一批武器於8月份運抵中國.從抗戰爆發到德國停止供貨為止,國民黨從德國進口的武器裝備包括:飛機12架,105毫米榴彈炮36門,迫擊炮800門,37毫米戰防炮500門,13.2毫米高射機槍300挺,機槍1萬挺,步槍5000支,駁殼槍2萬支,手槍4400支;150毫米炮彈6000發,105毫米炮彈3.6萬發,迫擊炮彈190萬發,37毫米炮彈50萬發,子彈1.6億發.
抗戰爆發後的1937年8月21日,國民黨與蘇聯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蘇聯便開始以貸款的形式向國民黨提供武器裝備,貸款由中國用礦產和農產品償還.蘇聯對國民黨的武器供應持續到蘇德戰爭爆發.在這將近4年時間里國民黨從蘇聯進口的武器裝備包括:飛機885架,坦克82輛,汽車1540輛,115毫米榴彈炮80門,76毫米野炮160門,76毫米山炮50門,高射炮270門,45毫米戰防炮50門,37毫米戰防炮380門,航空機槍120挺,重機槍1300挺,輕機槍5300挺,步槍5萬支,沖鋒槍3000支;航空炸彈3.11萬顆,115毫米炮彈12.68萬發,76毫米炮彈16萬發,45毫米炮彈7.5萬發,37毫米炮彈61萬發,高射炮彈31.44萬發,子彈1.84億發.(中國向蘇聯支付的物資包括:鎢礦砂31177噸,錫13162噸,銻10892噸,鋅600噸,汞560噸,鉍18噸,茶葉30293噸,生絲309噸,羊皮223萬張,羊毛14300噸,豬鬃6340噸,桐油8868噸)
抗戰爆發後國民黨還從歐洲其他國家進口了一些武器裝備(到貨量)
從英國進口:飛機36架,子彈1667萬發
從法國進口:飛機24架
從義大利進口:裝甲車101輛
從比利時進口:步槍5.4萬支,子彈3867萬發
從捷克進口:輕機槍1829挺,步槍5000支,子彈2600萬發
從瑞典進口:子彈1.18億發
從匈牙利進口:子彈1500萬發
抗戰爆發後的1937年下半年,國民黨得到了從美國運來的279架飛機和1205萬發子彈,這批貨是戰前訂購的.由於中立法案的制約,此後美國便停止了對中國的武器出口.1939年11月美國修改中立法案,可以向交戰中的國家出口武器,但必須以現金購買,自行運輸.租借法案出台前美國陸續向國民黨提供了4筆小額貸款,分別是1939年2月的桐油貸款(用桐油償還),1940年4月的錫貸款(用錫償還),1940年10月的鎢砂貸款(用鎢礦砂償還),1941年2月的金屬貸款(用鎢礦砂,錫和銻償還),這些貸款規定用於在美國購買除武器彈葯外的其他物資.國民黨買回了一些物資(汽車,油料,輪胎,汽車和飛機零件,工業器材等).1941年3月11日美國出台租借法案,向符合美國利益的國家提供援助,1941年5月6日美國宣布將中國列入援助對象,自此美國開始正式向國民黨提供軍事援助.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國民黨從美國得到的武器裝備的粗略數字:飛機1394架(包括美國駐華空軍的飛機),坦克108輛,裝甲車36輛,汽車約2萬輛,155毫米榴彈炮36門,105毫米榴彈炮約200門,75毫米野炮約100門,75毫米山炮約500門,37毫米戰防炮約300門,迫擊炮約2000門,火箭筒1030支,噴火器約150支,槍榴筒約6000支,14毫米戰防槍1269支,重機槍約1500挺,輕機槍約8000挺,步槍約15萬支,沖鋒槍約3萬支,手槍約3600支;各類炮彈約220萬發,火箭彈約6萬發,子彈約7億發.
其中DP-27輕機槍為圖中樣式
斯普林菲爾德M1903式步槍,又叫春田步槍。它的旋轉後拉式槍機仿自德國98系列毛瑟步槍,因此可以認為是毛瑟步槍的變型槍。當時中國自己製造的中正式步槍也是仿自毛瑟1924式,因此兩者外形相似,中國士兵就把M1903式稱為「花旗中正式」。但M1903有一個獨特的單發供彈裝置,利用一個操作塊限制槍機的後退距離,從而截斷下方彈倉的供彈,由射手從拋殼孔供彈。這樣能在陣地戰等情況下,打一槍壓一彈,保留彈倉里的子彈,等到與敵遭遇、近戰時,再打開操作塊,就有足夠的子彈持續射擊。
還有大量武器可以參考【網路貼吧】http://tieba..com/p/2523720902
謝謝!
H. 長征時期紅軍那支部隊裝備最好
這個不太好說,長征初期中央紅軍從於都出發時兵強馬壯,但是一路專轉戰基本上就成叫屬花子了。
但是土城戰役中的紅軍幹部團裝備精良,給了阻擊的川軍深刻印象。幹部團槍械充足,配有大量花機關、駁殼槍,甚至還配有大量鋼盔進行沖鋒。
到了一、四方面軍會師,殘破的中央紅軍被兵強馬壯的四方面軍比了下去。張國燾的四方面軍算得上裝備精良了。
I. 長征中紅軍的輕武器有哪些
長征中,紅軍的主要輕武器有:
1、「老套筒」步槍
——紅四方面軍製造的馬尾手榴彈。除表面鑄有鐮刀斧頭圖案外,彈尾皮條上還穿有定向用的銅錢
J. 抗日戰爭時期 紅軍和日軍所使用哪些各種武器裝備
梭鏢不僅僅是紅軍精神的象徵,而且它確實曾是這支軍隊的主戰兵器之一。
馬尾手榴彈
這種手榴彈比較奇怪,一個圓圓的彈體後面結著一根粗粗的麻繩,很有點中國古代流星錘的味道,我們在電影電視作品中很少看到這種武器,但實際情況是這種武器在紅軍和早期的八路軍當中相當流行,而後來看到的鬼子香瓜手雷和仿製M24的木柄手榴彈,當時可是可遇不可求的高檔品呢。
漢式(漢陽造)步槍
從1895年開始, 湖北槍炮廠開始生產此型步槍。一直到1944年21廠改造中正式步槍,本型步槍在中國前後生產了將近50年。
主要生產者為位於湖北漢陽之漢陽兵工廠,因此一般稱之為漢陽造。抗戰時其步槍廠於1938年交與21廠,因此從1939年至1944年生產的漢陽造在槍匣上印有□字廠徽及『漢式』字樣。
由於生產時間長遠,民初中國所有的戰役此槍幾乎無役不與,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在內。
漢式(漢陽造)步槍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雙前栓榫鎖定, 手動
彈匣容量: 外露單排彈倉,5發, 曼里夏式彈□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7.92mmx57
槍管長度: 29.13"
槍重: 4.14 kg
鞏造九八式步槍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毛瑟式前栓榫鎖定, 手動
彈匣容量: 內藏式彈倉,5發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7.92x57mm
槍管長度: 73.8公分
槍重: 4.08 Kg
中正式步槍
抗戰期間晉冀魯豫根據地的太行兵工廠內,曾仿製過這種步槍供八路軍使用。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毛瑟式前栓榫鎖定, 手動
彈匣容量: 內藏式彈倉,4發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7.92x57mm
三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是一種手動槍機步槍。在中國俗稱三八大蓋,是因其槍機上有一個拱形防塵蓋有如蓋子般而得名。防塵蓋在開栓拋殼和推彈關栓時,能隨槍機一起後退或前進,起到防塵作用。
1905年,三八式步槍在東京小石川炮兵工廠定型生產,取自日本明治天皇的年號:明治三十八年,被命名為三八式步槍,從那時起三八式步槍就成為日本步兵的制式步槍,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三八式步槍曾大量裝備中國軍隊,尤其是抗日戰爭結束,侵華日軍投降後,繳獲的三八式步槍在中國國共內戰期間廣泛使用。朝鮮戰爭初期三八式步槍是中國志願軍重要步兵武器之一。
三八式步槍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毛瑟式前栓榫鎖定, 手動
彈匣容量: 內藏式彈倉,5發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山字形準星
口徑: 6.5x50mmSR
槍管長度: 79.7cm
槍重: 3.95 Kg.
四四式騎槍
這種槍1909年在日本開始試制,在1910年底定型,命名為「四四式騎銃」,一直生產到1940年間。我軍部隊中的四四騎槍數量不少,在朝鮮戰爭中仍有使用。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毛瑟式前栓榫鎖定, 手動
彈匣容量 內藏式彈倉,5發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山字形準星
口徑 6.5x50mm
槍管長度 460mm
槍重 3.9 Kg
兼容性 三八短銃
C96手槍
在我國南方稱為「駁殼槍」,北方稱為「盒子炮」或「盒子槍」。
該槍因威力大、故障少,彈匣裝10發子彈,性能優於日本「王八盒子」手槍,被我國抗日軍民大量裝備。
在戰場上是「王八盒子」的死對頭,是近戰中令日本鬼子膽寒的武器。
作業原理: 起落式閉鎖槍機,短後座力作業 ,半自動
彈匣容量: 10發內置式
擊發方式: 單動式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7.63x25mm(7.63 Mauser)
槍管長度: 3.9吋
槍重: 2 lb.
兼容性: Mauser 1896
製造廠: Mauser
製造年代: 一次大戰之後
魯格P08手槍
俗話說盒子挎魯子,一個挎一個,我軍也裝備少量德制魯格P08手槍。
作業原理: 肘節式起落閉鎖 半自動
彈匣容量: 單行排列式彈匣8
瞄準具: 凹形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9x19mm
槍管長度: 101.6 mm
槍重: 0.85 kg
ZB26輕機槍
捷克式輕機槍是抗戰名槍,該槍造型特殊,稜角分明,極有立體感。一般看過抗戰影片的網友,都應該非常熟悉這款武器。捷克式輕機槍也是八路軍和新四軍大量使用的一款武器。從反圍剿時期開始,到抗戰和解放戰爭期間,紅軍八路軍解放軍都大量使用這款武器,其中在抗戰期間使用這款武器的數量最多。
口徑:7.90公釐
槍全長:1,165公釐
槍身重:9.0公斤
瞄準基線長:568公釐
槍管長:602公釐
來復線數:4條
來復線方向:右旋
來復線纏度:240公釐
初速:830公尺/秒
表尺射程:1,500公尺
射速:550發/分
裝彈具式樣:彈匣
裝彈具裝彈數:20發
自動方式:汽退式
冷卻方式:氣冷
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
十一年式輕機槍在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非常有名。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曾經繳獲過不少日軍的十一年式輕機槍。八路軍繳獲後,裝備再用的不多。據說其供彈較卡,還有射擊很麻煩,新生難以網路家教作,需要較長時間訓練才行。
工作方式:自動,氣冷
尺寸:1.1米,全重10.2公斤
口徑:6.5mm
供彈方式:彈斗供彈
有效射程:3000米
彈夾裝彈:30發
射速:500發/分
92式重機槍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曾繳獲過不少日軍92式重機槍並裝配部隊。此槍也是我志願軍裝備的重機槍之一。
全長: 1156mm
槍重為55.3kg
槍管長為698mm
口徑7.7mm
初速為732m/s
膛線右旋4條
自動方式為氣退式(Gas Operated)
射速450發/分
30發保彈板(Strip)上彈
有效射距: 1000m
抗日戰爭我軍主要使用水冷24式馬克沁重機槍,其威力大、火力強、可靠性較高,一直為我軍所青睞。
作業原理:短後坐力式
彈匣容量:250發布彈鏈
口徑:7.92x57mm
槍管長:721.2mm
槍重:20kg
相容性:馬克辛家族
製造廠:21兵工廠
製造年代:1940年代
解放軍晉冀魯豫第4縱隊自製的炸葯發射筒 飛雷炮
飛雷炮最初叫"飛送炸葯",是一種威力極強的土製炸葯包。它是用火葯推送出去的一個6~8千克重的炸葯包,只要在它落點半徑5米內,一切生命體或工事都難以逃脫毀滅的命運。它最初是用來對付敵人堡壘的,進而用以攻城,最後在淮海戰場上大顯神通。這一威力強大的武器是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在1947年晉南戰役之後研究發明的成果。
八路軍的曲射平射兩用82迫擊炮
陳列在抗日戰爭館的這門口徑為82毫米、長1.23米的曲射平射兩用迫擊炮,是八路軍第129師炮兵主任趙章成同志於1941年改造成功的,適應了八路軍近戰、夜戰的要求。
趙章成是我軍著名的神炮手。在長征路上,他曾創造過用僅有的3發炮彈,連連打中敵堡,掩護17勇士強渡大渡河的奇跡。
89式擲彈筒
1942年的冀中,新官上任的日本冀渤特區司令官坂本旅團長 帶著三百多人精銳衛隊在自己的佔領區巡視。當路過一個名叫宋庄的村子的時候,這隊日軍突然遭到了埋伏在此的八路軍戰士的襲擊。
坂本旅團長是一個久經戰陣的老兵,槍聲剛一響起他就立即跳下戰馬,躲過了數發急射而來的機槍子彈。但是一發小型炮彈准確的落在他的面前,將其頭顱炸的粉碎---這個大日本皇軍的陸軍少將當場斃命!事後,日軍檢查坂本的屍體後發現:他並不是死於中國軍隊常用的迫擊炮,而是死於日軍自己的裝備-89式擲彈筒!
這種1929年研製的武器重量輕且威力大,之前准備時間又短,非常適合八路軍展開的游擊戰。到解放戰爭時期還被解放軍使用。
口徑:50毫米
射程:360米
彈葯:91式手雷
92式步兵炮
我軍應用92式步兵炮是很有歷史的。早在百團大戰時期,八路軍就留下了使用92式步兵炮的記錄。但此時由於缺乏專業炮兵人才,彈葯補充也無法保證。所以基本是隨繳獲隨用,用完就破壞。使用時間和次數都非常有限,自然也就沒什麼大的戰果。
92式步兵炮真正大規模為我軍服務是在抗戰勝利後,東北日軍武器被蘇聯紅軍大量繳獲。對於這些武器,蘇聯紅軍自己是用不著的,因此部分轉交給了進入東北的我軍部隊。直至抗美援朝,志願軍仍然大量使用92式步兵炮。
炮管長:8.79倍口徑
炮全重:0.212噸
炮全長:2.745米
炮全高:0.62米(帶防盾)
高低射角:-10度至+75度(有資料宣稱可達80度以上)
范圍射界:左右45度
最大射程:2788米
最小射程:100米
我軍的第一架飛機
1930年,我軍的力量比較薄弱,武器裝備比較落後,沒有能力製造飛機。
1930年2月的一天,一架國民黨軍用飛機在武漢飛往開封執行任務的返航途中,由於汽油燃盡,迷失航向而迫降在大別山南部宣化店附近的陳家河河灘上。我紅軍第一師三團一營繳獲了飛機,後將這架飛機命名為「列寧號」。
1931年新集解放後,成為鄂豫皖根據地的首府,「列寧號」飛機由卡房飛到新集,軍委決定成立鄂豫皖軍委航空局,任命龍文光為局長,錢均為政委,局址設在新集普濟寺內,紅軍的第一個航空局就在這里誕生了。從此中國工農紅軍擁有了第一架飛機。
「列寧號」飛機經常從新集機場起飛,兩顆紅星閃現於巍巍大別山,到固始、潢川及武漢執行空中偵察和投撒革命傳單等任務給敵人以很大的震動。之後列寧號飛機又在黃安戰役和第四次反「圍剿」的戰斗中立下汗馬功勞。1932年,由於第四次反「圍剿」失利,「列寧號」飛機曾幾次隨軍轉移,戰事頻繁,巨大的飛機只好再次被拆卸分散埋在大別山。
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里的M3A3「功勛坦克」
1947年1月魯南戰役打響後,華東軍政大學炮兵大隊奉命開赴前線接收繳獲的大炮,他們卻意外地在戰場上搜集到國民黨軍隊丟棄的一些坦克美製M3A3坦克。
1948年9月,華東野戰軍發起濟南戰役,568號M3A3坦克隨坦克大隊參加了攻打永固門和濟南外城的戰斗。濟南戰役後,568號坦克被華東野戰軍授予「功勛坦克」稱號,炮手沈許也被譽為「鐵人英雄」。此後,「功勛坦克」又參加了著名的淮海戰役,屢立戰功。1950年,炮手沈許作為戰斗英雄出席了的全國戰斗英雄代表大會。「功勛坦克」後來也作為功勛兵器被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里。
戰斗全重12.4噸
乘員4人
裝有1門37MM火炮和4挺7.62MM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