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北伐軍的武器裝備

北伐軍的武器裝備

發布時間:2021-02-22 07:43:08

㈠ 國民黨在蔣介石1926年北伐的時候,10萬剛入伍的雜牌軍在武器裝備和經驗都不足的情況下,是怎麼做到

個人認為,軍閥混戰,互相是不幫反而互相拆台的,北伐軍好像是各個擊破的,其實也不是完全的消滅

㈡ 北洋軍閥時期武器

事實上中國軍隊所裝備的武器直到抗戰快結束之時美國援助才裝備了世界上先進的武器,一直來都是裝備的比國外先進裝備低一個層次的武器。主要表現在槍炮大都為仿製國外型號。(自己買不起)
國產武器最著名的肯定就「漢陽造」啦,這是漢陽兵工廠仿製的步槍,知道抗美援朝,這種步槍都還有裝備。
1、以滇、桂為主的護國軍——靖國軍系列

1915年12月,蔡鍔、唐繼堯在雲南舉旗反袁,組織護國軍,出師北伐。清末民初,滇軍的素質在西南各省為首屈一指,值得注意。護國軍採用了戰時編制,以軍為戰略單位,初期每軍轄四個梯團,每梯團轄兩個支隊,支隊由原來的團改稱,軍直編有炮兵、警衛等大隊。實際上,軍-梯團-支隊組編與軍-師-旅-團組編相比,相當於取消了師部,由軍直轄四個旅。減少了一層指揮機構,增加了作戰效率,又彌補了護國軍初起時裝備、幹部等方面的不足,後來擴編到八個軍。

1916年初,廣西的陸榮廷也加入護國軍,並占據廣東,其後來扶植成立的護國軍軍政府軍務院,其下也編有七個軍,軍下或轄師,或轄旅,或轄支隊不一。護國戰爭之後,護國各軍紛紛改編為平時編制,恢復為師、旅。

1917年護法戰爭起,桂系組織兩廣軍隊八十個營,編為五個軍入湘,號稱「兩廣護法聯軍」,而唐繼堯則號稱「靖國軍」。二者成為南方護法軍的兩大主力。此外,川、陝、閩、豫等各有靖國軍的分號出台,成分龐雜,編制不一(軍下或為師、旅,或為縱隊、支隊,或為統領,等等)。到了1921年,陸榮廷被粵軍趕下台,廣西出現了幾年混亂局面,最後由新硅系李、黃、白的定桂討賊軍統一,並加入了廣州國民政府麾下。

1921年唐繼堯被顧品珍趕走,次年雖恢復政權,重舉靖國軍大旗,但號召力已大不如前。而且唐鑒於顧品珍之叛,對下疑忌甚重,取消了滇軍中的師和大部分旅,將三、四十個團的指揮權抓在自己手中。其間在滇桂戰爭中一度採用建國聯軍的稱號,恢復軍的組編,但戰後又撤消復原。唐的上述這些防範措施並沒有收到實際效果,北伐時仍然沒自己手下握有兵權的鎮守使們廢黜。

2、張作霖的奉軍

在直皖戰爭後,張作霖的奉系軍隊握有四個師、二十三個混成旅、三個騎兵旅及若干個獨立團的龐大兵力,編制與番號仍為北洋定製。第一次直奉戰爭失敗後,張宣布東北「自治」,從此脫離了中央管轄范圍,所部番號一律改為「東三省陸軍」,獨立編號,且編制與北洋定製相比,有了顯著變化。奉天兵工廠的發展,使得奉軍的裝備在北京政府後期與國民政府初期都是國內首屈一指的。

「東三省陸軍」改以旅為平時編制單位(軍仍在戰時組編單位),除保留原有的第27、29、奉天暫1師等三個師的番號外,其餘一律統編為旅,共計二十七個旅(含師屬旅)和五個騎兵旅。三個師的編制大致如北洋舊制,旅實際為混成旅,每旅轄步兵兩至三團,騎、炮兵各一營至一團不等,此外還有工兵連、輜重連、無線電隊的附屬部隊。其中某些旅的實力(如張學良的嫡系第2旅)不亞於北洋軍制的一個師。騎兵旅仍轄騎兵兩團。

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後,奉軍入關,到1925年5月改以師為平時建制單位。成立了「東北陸軍」二十個師,共有步兵四十餘旅,騎兵十餘旅,炮兵兩旅,工輜各一團,總兵力達35萬。在新制中,步兵師分為甲、乙兩種,師有步兵兩旅(甲種為三團制旅,乙為二團制旅),輜重一營,工兵一連,騎兵減為一連,炮兵減為一營,原來旅屬的騎、炮兵大多移出另組為騎兵師、旅和炮兵旅;步兵團內除了步兵三營外,另直屬有機關槍連、追擊炮連、通信班等。騎兵師為兩旅四團的乙種騎兵師,獨立騎兵旅仍為兩團制,騎兵師與獨立騎兵旅均有騎炮兵一連,騎兵團由騎兵四連、機槍連、迫擊炮連、通信班組成。炮兵旅、工兵團等多為三三制,炮兵為四門制連(迫擊炮為六門制)。同年10月間,奉軍又以此為基礎組建了六個方面軍團。

郭松齡反奉失敗後,奉軍編制再次為之一變。在奉軍嫡系的三、四方面軍團內將師的編製取消,並在對國民軍、下河南等諸次戰役中在方面軍團和旅之間增設軍的建制,成為方面軍團-軍-旅的體系,通常一軍轄三旅,或多或少。炮兵廢旅留團,設炮兵司令統轄,工兵、輜重兵都以營為單位,並有裝甲車隊、汽車隊、探照燈隊、鐵道大隊、通信隊、航空隊、交通旅等。

在安國軍軍政府成立後,為壯大聲勢,又將旅改制為師或暫編師,成為方面軍團-軍-師的體系。此外,炮兵司令部改為炮兵軍,轄三團制的炮兵旅三個,並有兩師(旅)制的騎兵軍列編。工兵、輜重分別編成工兵集團、輜重集團,另外還有交通旅、航空隊、鐵甲車隊等。東北易旗後,奉軍改稱東北邊防軍,原有軍團、軍、師番號取消,步兵統編為27個國防旅(三團制)、3個省防旅又若干個團;騎兵編為6個國防旅(二至三團)、一個省防旅和若干騎兵團;炮兵整編為十個團,分屬於三個炮兵旅;工兵整編為八營,其它下略。

3、國民軍

1924年馮、胡、孫發動首都政變,組建國民軍。以後國民軍陸續出現七個軍,但這個「軍」實際上只是一種勢力表示,並無確切的編制意義在內。除了馮的國民一軍外,其他各軍的編制與原北洋定製大同小異,只是各自獨立編號而已。馮玉祥的國民一軍在最初也是採用舊制,但在1925年改稱「西北陸軍」之後,編制較前有較大變化。那時,馮軍先後組成步兵十三個師、騎兵兩師又七團,另有衛隊旅、交通團、鋼甲車團等。值得注意的是西北軍的步兵師是師轄三混成旅(實際為步兵旅),每混成旅轄三步兵團,是典型的三三制。騎兵師也是三旅六團制的。三三制在馮軍中的採用應該是與蘇俄顧問的建議有關系,應是在中國的首次採用,在南口會戰中表現較著。

在五原誓師舉行北伐後,國民聯軍在總部下設立「路」的戰時建制,每路視情況轄若干師、旅不等。在進入河南,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後,編制向南方各軍看齊,將各路改編為三師制的軍(有的或兩師,或三師以上),並在集團軍與軍之間加設方面軍一級,直至北伐結束。

4、直魯聯軍、五省聯軍、討賊聯軍

直魯聯軍前期指張宗昌的魯軍和李景林的直軍,但當李景林被免、所部回歸奉軍後,直魯聯軍一詞的直是指接任督辦的褚玉璞。鑒於張、褚是同一系統,以後的" 直魯聯軍"實則指張宗昌部。直魯聯軍在安國軍成立後,改稱為安國軍第二、七聯合方面軍團,其先後成立有三十多個軍。初期各軍轄師、旅數不等,但大多有名無實,能夠一戰的只有不過六、七個軍,各軍編制尤其混亂。張宗昌的「三不知」之一就是「不知自己有多少兵」,當其實也。在直魯聯軍盛時,估計兵額應在二十萬以上。第二期北伐前夕,為提高戰鬥力,直魯聯軍進行了點驗,致使大量散兵回歸為匪。點驗後的六萬余部隊中,一些名額不足的軍進行了縮編,取消師、旅、團,分別改稱中將支隊、少將支隊、上校支隊等。

五省聯軍在成立後不久,就開始了內部番號的整編,首先整編了浙、蘇兩省軍隊,統一了番號。在北伐期間,其餘各省殘余部隊也加入了整編。五省聯軍總共統編了十五個師,和幾個混成旅,內部編制在北洋舊制的基礎上略有變化,如師屬炮兵減為一營、騎兵減為一連,增加團屬輕機槍和輕型炮的數量等。孫傳芳曾參考國內外的變化,制定了一個較為先進的部隊編制定製表,但由於戰爭原因,只停留在紙面上。投靠張作霖後,五省聯軍編為安國軍第一方面軍團,轄三個軍,下面的各師、旅番號基本不變。

1925年10月吳佩孚在漢口重起後,宣布成立「十四省討賊聯軍」。實際上只有鄂、豫兩省聽其指揮,川、陝、甘等還有少許軍隊奉其旗號,其餘的虛張聲勢的成分居多,總兵力號稱二十萬。但在前期,討賊聯軍實際上並未統一編制,部隊一般以各自的本來師、旅番號存在,與國民軍、北伐軍作戰時臨時編建軍、路等建制。但在武昌戰役失敗,吳退居河南之後,才有了統一部隊番號的行動,曾先後任命了「討賊聯軍」十五個軍的番號,每軍轄二、三師或混成旅不等。不久奉、國、馮軍三路入豫,「討賊聯軍」 或被解決,或加入靳雲鶚的「河南保衛軍」,最後降附於國民革命軍。

5、粵軍和孫中山的前期北伐軍

獨立的粵軍是從朱慶瀾為省長時撥與的二十營省長親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在初期帶有舊巡防的痕跡。援閩時的組編為軍-支隊-營,支隊相當於團,轄3-4營,每軍由4-5個支隊組成,另外還有相當於團的「統」的編制,直轄於軍。粵軍回粵驅逐舊桂系後,改為正式陸軍編制,有三個師和十個獨立旅,此外還有若幹路、統等。粵軍的師除轄兩旅四團外,尚直屬步、炮、工、輜各一營。1922年6月陳炯明反孫,粵軍分裂。擁陳的粵軍仍以原師、旅、路組編,到1923年組成了七個軍又三個獨立師共五萬餘人,每軍各轄幾個師和獨立旅不等,多者一兩萬,少者兩三千,這七個軍分別歸屬林虎、洪兆麟、葉舉三部指揮,以後曾用救粵軍的名義,二次東征後瓦解。擁孫的粵軍編成許崇智的東路討賊軍,下轄三個軍,每軍轄四個旅,另有幾個獨立旅。

1923年孫中山在滇桂粵各軍的支持下再次回粵執政,成立陸海軍大元帥府,並就大元帥職。孫將各軍一律改稱討賊軍,其中將在粵的外省部隊編為國防軍,直屬大元帥指揮,歸附帥府的粵軍編為地方軍。待平定沈鴻英及再平陳炯明後,又將討賊軍改稱建國軍,並加委了建國粵、滇、桂、湘、贛、鄂、川、山陝、奉等軍總司令,其中只有粵、滇、桂、湘等軍尚可使用,內部編制以師、旅為主。其餘各軍或規模很小,甚至只有空架子,或在遠域他省。1928年兩廣統一後,建國既各軍與新興的黃埔校軍統一組建為國民革命軍第1-6軍,廣西的定桂討賊軍改編為第7軍(軍轄二團制的旅),以上成為北伐前夕的七個軍。

其它各小軍系,也有一些特色之處,如晉軍曾以師轄一旅又一團,以彌補人力不足的方法等,鑒於篇幅,這里從略。
作者: af 發布日期: 2005-8-12
五、北伐和十年內戰——軍制的改革

國民政府成立,北伐軍興。國民革命軍在初建時,改用軍為平時建制,並完全按照蘇俄式軍制,從軍到班皆為三三制。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制定頒布了第一個《國民革命軍編製表(草案)》,其中規定:軍除轄三個師外,軍直屬部隊可編一個炮兵團、一個工兵指揮處、一個通信處、一個特務隊;軍部設政治部、參謀處、副官處、經理處、軍醫處、軍法處,軍、師、團三級均設黨代表。此外,《編製表(草案)》還規定,師屬步兵團除轄三個步兵營外,團直分隊可編機關槍連、特務隊、偵探隊、通信隊、輜重隊、衛生隊各一個。一軍與北洋定製一師相比,人數大致相當,步兵稍多,特種兵稍少。當然,在實際中,有的軍較大,有的較小,內部編制也不盡統一。北伐期間在軍之上臨時設立「路」的指揮機構。寧漢分裂後,漢方軍隊按照既定計劃,在集團軍和軍之間增設方面軍一級,寧方則以帶序號的「路」代替了方面軍。寧漢合流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1928年1月正式頒布了去年重新修訂的《國民革命軍陸軍編制草案》,正式取消了軍隊中的黨代表制,規定以軍為基本作戰單位,軍以上稱路,指揮官稱總指揮;軍以下師、團、營、連等;每軍編三個步兵師及教導團、炮兵團、騎兵隊、工兵營、通信隊、憲兵隊和軍樂隊各一個,軍部設軍長辦公廳、參謀處、副官處、經理處、軍醫處、軍法處、政治訓練處;甲種師編四個步兵團,乙種師編三個步兵團,每師編特務營、炮兵營各一個;團編三個步兵營及迫擊炮連、機關槍連、衛生隊各一個;營編四個步兵連。

1928年春第二次北伐前夕,原寧方的第一集團軍又廢除路,改設軍團。第二次北伐過程中,蔣中正的第一集團軍和閻錫山的第三集團軍均採用集團軍-軍團-軍的組編形式;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採用的是集團軍-方面軍-軍的組編形式;李宗仁的第四集團軍直轄軍,並保留了部分「路」的編制。其他地方勢力仍有保留路的編制者,如留守廣東的李濟深「第八路軍」等。在北伐過程中,各個集團軍的部隊,前後相加,總計有上百個軍的番號。

北伐結束後,鑒於全國部隊太多,進行了國民政府軍事上的首次編遣。計劃全國編遣額定為六十個師,平時以師為最大單位,以軍為戰時單位。師分甲、乙種,分別轄三個與兩個步兵旅,此外師還直轄騎兵連、炮兵營、工兵營、特務營、通信隊等。這實際上是從蘇俄的三三制向歐日軍制的一次回歸,不同的是甲種師可轄三旅。若與老北洋的舊制師相比,甲種師因多一旅步兵,人數要多三千左右,乙種則少一千餘人,騎兵減為1/4,炮兵減為1/3,但團屬迫擊炮連有所彌補火力不足。從作戰效能來講,舊式方塊制的師不如三角制的靈活,這點後面再議。但對於壓縮軍隊規模、達到裁軍整軍的目的,這種編制形式還是有其可取之處的。此次編遣雖然形式上完成了,但由於各派系內部分配不均,釀成了後來的中原大戰。在戰爭中,軍作為戰時建制再次出現,並且在軍之上還設有路。中原大戰結束後,路和軍實際上一直被保留了下來,成為不合規制的平時建制。

在1930年,曾推出《民國十九年陸軍暫行編製表》,將師的編制分為三種:甲種師,二旅六團制;乙種師。三旅六團制;丙種師,二旅四團制。實際上,不少嫡系部隊甲種師(如十一師、第一師等)後來多以獨立旅、補充旅的名義增募一旅,成為三旅九團制的師。1932年6月再次出台的《民國二十一年陸軍師暫行編製表》,擬將陸軍師以步兵兩旅四團、騎兵連、炮兵團、工兵營、通信營、輜重營、衛生隊、特務連組成,實際上只有少數師(如第87、88師等)採用的這種編制。

在1933年,根據與紅軍作戰所得出的經驗,感到以前的編制太大,在與紅軍作戰中很不靈活。於是又推出了《民國二十二年剿匪軍編制》,「剿匪師」編制分為三種,甲種為二旅五團制,除了師轄兩個兩團制的旅外,再直轄一個獨立團或補充團;乙種為二旅四團制;丙種為師直轄三團,取消旅部。三團制的「剿匪師」一般都增編一個特務營,以對付紅軍的游擊戰,而炮兵則被大大壓縮,甚至取消了師屬炮兵營、連。如18軍的11、14、67、94師等四個師均為此種編制:師司令部、步兵團三、工兵連、通信連、輜重連、特務營,此外軍直屬有特務團。另外,1934年10月的步兵獨立旅編製表頒布。

在騎兵方面,分別有1933年12月的兩團制騎兵旅編製表和1935年7月的三團制騎兵師編製表的出台。

九一八事變後,中央曾計劃藉助德國的幫助,編練三十六個德械師,使中國有獨立抗衡日本陸軍的能力。計劃中的新制師計劃轄步兵旅二、補充團、炮兵團、工兵營、通信兵營、輜重兵營、騎兵連、衛生隊、特務連、化學排、探照排等,人數17000餘人。與日軍師團相比,步、炮兵數目裝備相近,騎、工、輜、補充部隊要少,全師人數相當於一個日本常備師團75%-80%。另外也曾有一個三團制新制師(教導師)的構想。上述計劃由於從德國購入重武器受阻,而最終告吹。因此才有了以後在現有基礎上的「調整師」和「整理師」的折衷。

1935年1月在南京召開全國軍事整理會議,部署整軍工作。同年3月,在武昌行營設立陸軍整理處,綜理陸軍整理事宜。整理原則為:「依國防之目的,統一編制,混合編成,按管區配置,集中訓練幹部」。計劃三至四年裡調整60個師,凡未編練各師,均先照整理師編制,改四團制,有餘或不足者互相裁補。同年10月,頒布的《陸軍整理師編製表》,將各師再原1933年的編製表上改編為整理師,整理師仍分三團制師、四團制師和五團制師三種,此外,師直屬炮兵一營(或一連),騎兵一連(或一排),工兵、通信、特務各一連及師醫院等。1936年起,每半年為期,開始逐步選擇60個師進行調整,是為「調整師」,調整師編制主要特點是:步兵連為9班混合制,班增編輕機槍;團屬迫擊炮連分屬各營為排,增強戰術單位火力;原各營所屬小炮排集中成連,直屬團部,作為防空及防戰車火力。至年底,完成調整師兩期二十個師。1937年原擬再調整兩期二十個師,但第一期十個師尚未調整完畢,而抗戰全面爆發,整軍被迫中止。

六、抗戰和內戰——軍制的調整和沖突

抗戰爆發後,按戰時編製成立了一大批軍,在軍之上又先後設置軍團、集團軍,加上原來部分保留的「路」,以及臨時設置的兵團等,使得指揮系統錯綜復雜。於是在1939年春的南嶽會議上,決定取消路、軍團、旅等編制,從戰區到團成為戰區-集團軍-軍-師-團的組編。其中師屬旅部取消,由師直轄三個步兵團,一個野戰補充團,師司令部增設少將步兵指揮官一員,必要時起代原旅長的作用。以後另在後方成立補訓處,撤銷師內野戰補充團,成為一師三團的「三角制」,這一制度一直到抗日戰爭結束。抗戰末期,曾用美械裝備的阿爾發師,編制大體如舊,只是兵器賂有增加。抗戰後期曾採用「後調師」制度,即各軍以兩師在前線作戰,一師在後方補訓,輪流交換。

抗戰結束後,在形勢的要求下,開始了復員整軍的行動(中央軍事機關開始按美國制度布設,這點從略)。到1945年底,已從原有的120個軍,354師、31個獨立旅,112個獨立團和獨立營,裁減為89個軍、2個騎兵軍、235個步兵師,其餘的旅、團、營統充實步兵師中。在整編部隊的同時,部隊的裝備也在更換,其中36個美械師已經完成配備78%,58個國產武器配備的整編師,輕兵器配備已達70%,重兵器僅達34%。

從1946年春起,根據三方會談的精神,國軍部隊整編「應在1946年3月至1947年2月,12個月內,將現在部隊整編為30個軍,90個師又10個騎兵旅」。為達到這一目標,軍政部擬定了兩個步驟,第一步,先將各軍裁減1/3,即原三師九團之軍,縮編為三旅六團之師(甲種整編師),原二師六旅之軍,縮編為二旅四團之師(乙種整編師),各獨立師一律改編為二團制的獨立旅。第二步,再按照《基本方案》,整編為90個師,並逐步編為30個軍,每軍轄三個師,每師為二旅四團,共1.4萬人。上述第一步,又分三期實施。第一期,將隴海路沿線及西北部隊(新疆、河西部隊除外)共27個軍,66個師整編;第二期,5至6月,將長江流域及長江以南部隊共32個軍,92個師整編;第三期,自7月1日起,將東北、華北、新疆部隊約30軍,95個師整編。在隴海路沿線的國民黨部隊,實際整編為29個軍,80個師,至於東北、華北及新疆的部隊還沒有來得及整編。自1946年6月下旬起,全面內戰已經爆發,其原定的整編計劃

㈢ 二戰時!小鬼子的人員編制和武器裝備!國民革命軍的人員編制及武器裝備!

日軍二戰時陸軍單兵裝備大至如下:
士兵:6.5毫米38年式友板步槍,30年式刺刀,11年式輕機槍(仿丹麥制,中國習慣就它歪把子)28式重機槍,94甲水壺,前後盒彈匣(120發子彈),30年式鋼盔等。至於防毒面具等就不列舉了!
日軍還有一種特殊裝備-89式擲彈筒,這是一種類似微型迫擊炮的東西,其結構是一節底部封閉的圓筒後接一段鋼管用於握持,鋼管底部再鉸接一底座,類似迫擊炮的座鈑,發射微型榴彈,無支架及瞄準具。可以用來填補迫擊炮與手榴彈之間的支援火力空白,威力不比手榴彈強多少。與槍榴彈相比不佔據步槍槍口,但相對槍掛榴彈發射器並無任何優勢,作為一種單兵面殺傷武器,曾普遍裝備一線部隊。
日本陸軍的作戰編制
日軍的基本單位是師團,它有多種編制。在抗戰爆發時,日軍有十七個常設師團是日軍的常備軍,番號依次為近衛、一至二十(內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師團)。編制為四單位制,即師團下轄二個旅團,旅團下轄二個步兵聯隊,步兵聯隊轄有三個步兵大隊,大隊下轄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一個大隊炮小隊(二門70mm步兵炮),步兵中隊轄三個步兵小隊,小隊轄一個機槍組(二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組(二個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組。師團還轄有一個炮兵聯隊、一個輜重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騎兵聯隊(四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以及其他部隊。此時的師團分為兩種,一是馱馬制,炮兵聯隊轄有四個大隊(三十六門75mm山炮與十二門75mm野炮),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四門山炮)、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兵炮),總編制為28500人。一是挽馬制,炮兵聯隊有三十六門野炮與十二門120mm榴彈炮,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與一個速射炮中隊(37mm速射炮四門),總編制為25000人。此外還有以下一些獨立的特種兵部隊:騎兵旅團(轄二個騎兵聯隊與一個騎炮兵聯隊、一個裝甲車隊)、坦克聯隊、獨立工兵聯隊、獨立野炮聯隊(三十六門120mm榴彈炮與十二門75mm野炮)、獨立野戰重炮兵聯隊(二十四門150mm重榴彈炮)、野戰重炮兵聯隊(十六門100mm加農炮)、獨立重炮兵大隊(八門150mm加農炮)、迫擊炮大隊 。
在侵華戰爭中,由於作戰消耗,同時日軍感到四聯隊制師團行動不便,又搞出了三單位制師團與獨立混成旅團兩種編制。三單位制師團的編制為師下轄一個步兵團,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聯隊,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兵炮)。步兵大隊無大隊炮小隊,炮兵聯隊為二十四門山炮或野炮,騎兵聯隊改為搜索聯隊,其他如輜重、工兵等後勤部隊也大為減少,編制人數為12800人。獨立混成旅團轄五個步兵大隊與一個炮兵隊、通訊隊、工兵隊、輜重隊等,總人數約5000人。步兵大隊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炮兵隊轄一個山炮中隊與二個野炮中隊。這兩種部隊都是主要做為守備用途的,同時具有小規模的野戰能力。
到了一九四四年、日軍又將師團分為甲乙丙三種(此時己無四單位制師團了)。甲種師團有兩類、一類為原有的常設師團、總人數為2.1萬人,擁有三十六門75mm山炮或野炮。一類為原有的特設師團與三單位制師團,總人數為1.8萬人。乙種師團也是三單位制師團、只是沒有炮兵聯隊與騎兵(搜索)聯隊,總人數為1.4萬人。丙種師團即兩旅團制師團。同時、日軍又出現了獨立警備隊與獨立步兵旅團兩種編制。獨立步兵旅團的編制與兩旅團制師團所轄的步兵旅團相同,人數為5100人。獨立警備隊下轄六個步兵大隊、大隊下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無特種兵(在此處、特種兵指步兵以外的其他兵種),總人數為4900人。
一九四五年、日軍對兵力編製做了最後一次調整、大致有以下幾點、1、給丙種師團的步兵大隊增編一個步兵炮中隊。2、將獨立混成旅團的步兵大隊改為轄有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人數達1500人的大編制。旅團炮兵則轄有六門野炮與十二門山炮,同時其工兵、輜重部隊也予以擴編,使其總人數達8000人以上。3、編組了丁種師團,其編制大體與丙種師團同,但無特種兵。其步兵大隊的機槍中隊只有四挺重機槍,步兵小隊僅有一挺輕機槍與一個擲彈筒。
~~~~~~~~~~~~~~~~~~~~~~~~~~~~~~~~~~~~~~~~~~~~~~~~~~~~~~~~~~~~~~~~~~~~~~~~~~
中國軍隊:《以國軍最精銳的德械師為例》
抗戰前,國民政府對軍隊進行了一系列整編。在整軍過程中,對各種不同編制的部隊有著不同的名稱,主要有整編師、調整師、整理師、新編師等四種稱謂。
至1937年7月抗戰爆發前,整軍計劃一共進行了兩期,計20個師,第三期10個師正在進行之中。實際在已完成整軍的20個師中,其接受德式裝備和德國顧問的訓練程度也各有不同,實際接受過德國顧問系統訓練與指導的部隊只有下述各師: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和教導總隊,以及不屬於正規軍系統的稅警總團。 至1937年7月,國軍中中央系共調整35個師、整理24個師,東北軍調整10個師,運用調整方式而未完成的有5個師,另有粵軍10個師、川軍26個師、9個獨立旅被整理。在中央系的30個師里,基本上都接受了一些德式裝備,其中還有幾個師是接近全部實現了德式裝備,並接受德國顧問的系統訓練。以經過這樣的整軍而面貌一新的中央軍,堪稱為中國近代史上最現代化的陸軍。在抗戰初期,就是以這些經過整軍的德式師擔當起中流砥柱的作用,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然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不少軍事歷史學家認為,如果抗戰再晚一年爆發,將會有更多的中國軍隊接受先進的德式裝備和德式戰術思想訓練,抗戰局面至少說可以樂觀很多.
步槍: 德式師主要單兵武器是國造7.92毫米中正式或德制1924年式標准型毛瑟系列步槍,也就是K98k的前身。當然由於種種原因,在德式師里還有其他各式型號的步槍,如漢陽造等。
輕機槍: 德式師裝備的輕機槍多是國造仿製捷克ZB26,也有少量的比利時和法國的輕機槍。但是德國陸軍在二戰中最為出名的MG—34輕機槍卻沒有采購裝備,中國也沒有仿製生產。輕機槍裝備數量基本能達到每班一挺的標准。

手槍: 德式師裝備的手槍自然是名聞遐邇的駁殼槍,也叫盒子炮、快慢機或二十響,在很多電影和小說中經常可以見到的。其真正的名稱應是7.63毫米毛瑟M1932型半自動手槍,歐洲多稱為C96手炮。這種手槍在中國得到了廣泛應用和極高的評價,很多軍人莫不以得到一把駁殼槍為榮!當然,德式師裝備的毛瑟手槍可不同其他部隊里由中國兵工廠、修械所甚至私人制槍作坊仿製的,全都是正宗從德國進口的原裝貨。
重武器
重機槍: 多採用仿製馬克沁的二四式水冷式重機槍,該槍是根據1934年由德國兵工署向中國免費提供的馬克沁重機槍全套製造圖紙生產的,二四式馬克沁重機槍與德國陸軍裝備的1908式重機槍稍有不同,確切地說應是1909式外銷型號,採用250發帆布彈帶供彈。一般情況下,重機槍的裝備數量是每個步兵營建制里設有一個重機槍連,共3個排6挺。這一配置標准只相當於德國陸軍標准步兵營的一半!
火炮
這是現代化軍隊所必不可缺的武器裝備,可惜中國由於技術和財力所限,連號稱最現代化的德式師在此方面與現代化軍隊的差距都是非常懸殊的。德式部隊中,除了教導總隊擁有自己獨立的直屬重炮部隊,其他各德式師都沒有師屬重炮部隊,就以裝備最好的第36、第87、第88師為例,也只有1個師屬炮兵營而已(在最初的計劃中應是1個轄3個營的炮兵團)外加戰防炮連和高射炮連各1個。炮兵營下轄3個榴彈炮連,每連裝備4門德制75毫米克虜伯山炮(或75毫米博福斯山炮),全營共12門,戰防炮連裝備4門德制37毫米Pak35戰防炮,高射炮連裝備6門20毫米高射炮(高射炮型號較多,主要有瑞士的奧力根(Oerlikon)、丹麥的麥迪森(Madsen)、德國萊茵公司瑞士子公司的索羅通(Solothurn)等)。除了師屬炮兵營外,每個步兵團還有迫擊炮連和小炮連各1個,迫擊炮連裝備6門仿製法國81毫米布郎得(Brandt)迫擊炮的20年式82毫米迫擊炮,小炮連裝備6門20毫米索羅通機關炮。 為彌補炮火不足的缺陷,德國顧問建議將少量先進火炮集中編成獨立炮兵旅或炮兵團,統一使用,由火力的集中調配,來達到支援作戰的目的。為此組建了一些裝備重炮的獨立炮兵旅或炮兵團,如裝備75毫米瑞典制L/14博福斯(Bofors)山炮的炮兵第2旅、裝備75毫米德制L/29克虜伯(Krupp)野炮的炮兵第六旅。火炮性能最好當屬裝備24門150毫米德制L/32sFH18萊茵公司(Rheinmetall)重榴彈炮的炮兵第10團(1934年采購)和裝備24門150毫米德制L/30sFH18克虜伯重榴彈炮的炮兵第14團(1936年采購)。
編輯本段通訊
在法肯豪斯將軍的強烈要求下,德式師在師通信營的建制內設立一個無線電通信排,配備15瓦無線電台,並在各步兵團團部建立一個配備5瓦無線電台的無線電通信班,構成了師團兩級的無線電通信系統。
每個士兵標准個人裝具包括彈帶、水壺、干糧袋和防毒面具,彈帶為帆布長條形,不同與德軍的皮製彈包,通常是一條長彈帶由肩上斜繞一周至腰間再繞一圈,最後以布條打結扎緊,可以攜帶20個子彈夾。也有少量採用兩條短彈帶或在胸前如X型交叉,或在兩肩下如V型分叉,或在肩上腰上各一條。很遺憾,德式師沒有配發二戰中德軍標志性的個人裝具Y形背帶。水壺一部分是從德國采購,一部分是由國內仿製,橢圓形木塞蓋,肩背帶。這與德軍所採用的系在腰帶上的金屬蓋水壺略有不同。干糧袋為方形,背帶跨肩,也與德軍系在腰帶上不同。防毒面具是采購德國的1930式面具,也有部分仿製的,但與德軍不同的是裝在帆布袋中,而非裝在圓筒中。但是不少照片資料上可以看到德式師士兵攜帶的防毒面具是裝在圓筒中,其實那是仿製法國的防毒面具圓筒容具,兩者區別在於德軍圓筒容具上是直向形增強條紋,而仿製法國的則是橫向形增強條紋。
編制:

中央軍校教導總隊
德式師的編制主要有兩大類,一是中央軍校教導總隊,這是一支裝備最齊全,訓練最正規的精銳之師,1937年11月擴編為3旅6團的甲種師,總兵力達三萬餘人,其中3個團即第1、第3、第5團為全德式裝備,另3個團(多為新兵)則在整訓之中。 基本編制如下: 師直屬炮兵營、騎兵營、工兵營、通信營、軍士營、特務營、輸送營各1個。 師轄3個旅,旅轄2個團。 以全德式裝備的第1團為例: 團直屬榴彈炮連、戰防炮連、通信連、輸送連各1個。 團轄3個步兵營 步兵營轄3個步兵連(9挺輕機槍)、1個重機槍連(6挺重機槍)、1個迫擊炮排(2門82毫米迫擊炮)。

新式中央軍
德式師的另一類是以第36師、第87師和第88師為代表的所謂新式中央軍,基本編制如下:(一)師直屬部隊:
1個炮兵營: 3個榴彈炮連(12門75毫米山炮) 1個戰防炮連(4門37毫米戰防炮) 1個高射炮連(4門20毫米高射炮)
1個工兵營
1個通信營(2個有線通信連,1個無線通信排)
1個輜重營
1個特務營
1個衛生隊(平時為師醫院)
(二)師轄2個步兵旅: 旅轄2個步兵團: 團直屬部隊: 1個迫擊炮連(6門83毫米迫擊炮) 1個小炮連(6門20毫米機關炮) 1個通信連 1個特務連 團轄3個步兵營: 步兵營直屬部隊: 1個機炮連(6挺重機槍,2門82毫米迫擊炮) 營轄3個步兵連: 連轄3個步兵排: 排轄3個班(每排3挺輕機槍,30支步槍) (三)師轄2個補充團:採用換裝德式裝備時淘汰下來的舊式裝備。 全師總兵力約1.4萬人。

1937年9月,教導總隊一部參加淞滬會戰。同年11月奉軍政部命令擴為三個旅六個團制的甲種師。所屬六個團中,三個團(第1、3、5團)已完全實現德式裝備與編制。南京保衛戰中教導總隊損失慘重,余部退到漢口後進行整編,與戴嗣夏第46師合編重建為三個旅六個團制的第46師。

總的里說,抗戰中,中國軍隊的中央軍精銳部隊在輕武器方面是絕對不輸給日軍的,但是在戰場火力支援方面,在重炮.坦克.飛機等方面就差很多。再加上指揮上的問題,結果精銳部隊很快在各個戰場消耗掉了。

㈣ 國民革命運動中,北伐軍的人數有多少武器裝備主要是什麼

有三個軍,十萬人,武器主要是步槍漢陽造,還有手榴彈神馬的

㈤ WOW銀色北伐軍的銀色衛兵的裝備在那弄 我想用來幻化覺得很好看

軍需官那有兩件 其他外域fb

㈥ 請問國民革命軍陸軍配備的武器裝備都有哪些,最好全一點。

嚴格意義上來說,中國軍隊在抗日戰爭中彷彿並沒有一個統一完整的軍服服制和單兵裝備制度。這是源於舊中國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在經歷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最後一個帝國--滿清王朝的覆滅之後,苦難的中國就又陷入了軍閥混戰的年代。軍閥們為了爭奪勢力范圍,大量購進西方列強的各式武器,我國漸漸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萬國軍事博物館」。同時也就出現了紛紛亂亂的軍服及裝備。直到中原大戰的結束,國民黨南京政府才在形勢上基本統一了中國。但軍隊中除中央軍外,還保留著大量的軍閥殘余部隊。其都保留著原有的裝備特徵。 談及國民革命軍的軍服服制和單兵裝備制度,必須先從國民革命軍的整軍運動說起。 1933年,南京中央政府國民政府軍政部根據德國軍事顧問提出的建議.開始了浩浩盪盪的整軍計劃。在整軍過程中,不同編制的部隊有不同的名稱.主要有整理師、整編師、調整師、新編師四種稱謂,按照德國顧問塞克特《陸軍改革建議書》所提方案.要將全國陸軍重新編組成60個師,稱為整編師,裝備德國進口武器,應用德國先進的軍事體制。 但其整理師的概念是最早提出來的。1934年12月,尚未輪到編組的部隊根據軍事委員會頒布的《陸軍師暫行編製表》的四團制師為標准進行整理,故整理師。它的編制為2旅4團,師直屬騎兵1個連,炮兵1個團,工兵、通訊、輜重各1個營,1個衛生隊,1個特務連。 1935下半年,第一批10個師的整編計劃開始實施,由於當時德械裝備尚未運抵中國,只得在編制體系和武器裝備方面進行一些內部調整,故稱之為調整師。但lO個師中有一個例外,就是中央軍校教導總隊,它完全按照當時德國陸軍步兵師的編制編成,異於國民革命軍其它師級部隊。 1936年,軍事委員會對整軍方案作了進一步規劃,確立了減少大單位,充實小單位,特別是充實團以下部隊的戰鬥力以及人事、經費等方面的整軍原則。根據這一規劃,整編的部隊稱為二十五年調整師(1936年即民國二十五年),初步計劃年內完成20個師的整編,先從中央軍和東北軍開始。中央軍的37個師師共186個團,除正在圍剿紅軍的一線部隊外,其餘部隊一律改為四團制的整理師。各軍師直屬的騎兵、炮兵、工兵等兵種,則集中進行整訓。預定中央軍參與整軍的135個團中先整編出18個四團制的整理師,再將其餘63個團合編為32個團,在此基礎上組建8個新編師,新編師基本上以2個整理團合並為1個團。東北軍的18個師54個團計劃整編為10個整理師(由原來40個團組成)和2個新編師(由原來8個團組成)。 整理師與新編師的差別在於,整理師的各級軍官基本還是以原來的各級軍官為基礎,而新編師則完全打破原來的人事編制,由來自不同部隊的各級軍官進行混合編組,以徹底清除軍隊內部派系林立的現象,建立一支完全新型的國家軍隊。整軍過程中,當時擔任第五任德國軍事顧問團團長的法肯豪斯對該計劃提出了建議:「各師應以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的編制和裝備為標准,如果暫時沒有條件組建工兵營和通訊營的,可以先組建工兵連和通訊連;加強炮兵建設,各師應盡量配屬一個轄3個炮兵營的炮兵團(山炮營、野炮營和105毫米榴彈炮營各1個);輕武器方面應統一武器制式,並在師建制里組建一個修械所負責武器的保養維護和修理。」 到1937年7月,中央軍共調整35個師、整理24個師.東北軍調整10個師,另有粵軍10個師、川軍26個師和9個獨立旅被整理。在中央軍的30個師里,基本上都接受了一些德式裝備,其中還有一些全部實現了德械化,並接受德國顧問的系統訓練。已經過這樣的整軍而面貌一新的中央軍,堪稱為中國近代史上最現代化的陸軍。在抗戰初期,就是以這些經過整軍的德式師擔當起中流砥柱的作用,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然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至抗戰爆發前.整軍計劃一共進行了兩期,共計20個師,第三期的10個師正在進行之中。在已完成整軍的20個師中,實際上接受過德國顧問系統訓練與指導的部隊只有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和教導總隊,以及不屬於正規軍系統的稅警總團。 德式師的編制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中央軍教導總隊,為裝備最全,訓練最正規的精銳之師,1937年11月被擴遍為3旅6團的甲種師,總兵力達三萬餘人,其中3個團即第1、第3、第5團為全德式裝備,另3個團(多為新兵)則在整訓之中。另一類是以第36師、第87師和第88師為代表的所謂新式中央軍。 基本編制如下: 師直屬炮兵營、騎兵營、工兵營、通信營、軍士營、特務營、輸送營各1個。 全師下轄3個旅,每旅下轄2個團。 以全德式裝備的第1團為例: 團直屬榴彈炮連、戰防炮連、通信連、輸送連各1個。 每團下轄3個步兵營 步兵營下轄3個步兵連(配9挺輕機槍)、1個重機槍連(配6挺重機槍)、1個迫擊炮排(配2門82毫米迫擊炮) 德式師的另一類是以第36師、第87師和第88師為代表的所謂新式中央軍, 基本編制如下: ㈠ 師直屬部隊: 1個炮兵營; 3個榴彈炮連(配12門75毫米山炮); 1個戰防炮連(配4門37毫米戰防炮); 1個高射炮連(配4門20毫米高射炮); 1個工兵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個通信營(配2個有線通信連,1個無線通信排); 1個輜重營; 1個特務營; 1個衛生隊(平時為師醫院); ㈡ 全師下轄2個步兵旅; 每旅下轄2個步兵團; 團直屬部隊; 1個迫擊炮連(配6門83毫米迫擊炮); 1個小炮連(配6門20毫米機關炮); 1個通信連; 1個特務連; 每團下轄3個步兵營; 步兵營直屬部隊; 1個機炮連(配6挺重機槍,2門82毫米迫擊炮) 每營下轄3個步兵連; 每連下轄3個步兵排; 每排下轄3個班(每排配3挺輕機槍,30支步槍);) ㈢ 全師下轄2個補充團:採用換裝德式裝備時淘汰下來的舊式裝備。 整軍計劃實施的同時,1936年1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也頒布了《陸軍服制條例》,但限於各地區的實際情況或各地被服工廠的規格而有所差異,抗戰後期更趨於混亂。在日本投降後,國民黨部隊的中央軍三個軍通過美國海軍第七艦隊搶運到華北、東北等地接受日本投降時,被美軍評價為「裝備不佳,使用不同槍械,穿著各色制服」,這些部隊統統都是國民革命軍中的嫡系部隊,嫡系部隊尚且如此,其他地方部隊的狀況當可想而知了。 如果對國民革命軍陸軍裝具進行細分的話,主要可分為標准服制(即國民政府軍隊的基本服制)、中央軍部隊服制(主要以德械步兵師的步兵裝具為主)及普通部隊服制(主要以原地方軍閥的部隊裝具為主)三大類。

㈦ 清末時期,各地新軍和北洋新軍的裝備一般是什麼

北洋新軍的裝備:
1、武器裝備全部進口,而且按照制式武器編排,北洋軍被指為北方新軍,由於擔負拱衛京師的任務,因此裝備更加優越,後期配備有馬克辛機槍(比南方新軍多出來不少),大口徑制退火炮,這些武器在當時是中國最好的,在世界上也是比較先進的。1、清末時期,各地新軍隨著洋務運動的發展,不僅淮軍、湘軍、練軍以及部分綠營兵和八旗兵,均裝備了從歐洲進口或中國軍事企業仿製的近代槍炮。 70年代以後,西方更為先進的後膛槍炮開始輸入我國,導致淮軍裝備的又一次更新。英國的馬梯尼、士乃德、法國的哈乞開司、德國的老毛瑟、美國的林明敦和黎意等槍種,均進入淮軍部隊。 90年代部分部隊還裝備了更為先進的後膛連發槍,主要槍種有奧地利的曼利夏、德國的新毛瑟和中國江南製造局仿造的快利槍等。如趙懷業部即"皆系一色快槍"。還裝備了新式毛瑟槍和克虜伯炮。即使一些內地省份如江西、貴州、雲南的練軍,也都在70-80年代,裝備了近代槍炮。清軍還是亞洲第一個裝備了七連發槍和十三連發槍的國家。

在炮兵裝備上,有英國的阿姆斯特郎式、格魯森式和德國的克虜伯式後膛炮。僅1871年至1873年,大清就購置了德國克虜伯後膛四磅鋼炮141門,到1884年淮軍配備的後膛鋼炮已達370多門。自1886年起。廣東又陸續撥解北洋鋼炮100多門,其中"光緒十二年(1886年)粵解八生脫鋼炮四十八尊,十七年粵解七生脫鋼炮一百二尊,十八年粵解八生脫七鋼炮三十尊"。這期間北洋自購者尚不在內。另外,至1904年,江南製造局共造出後膛大炮145門,大部分用來裝備了淮軍。淮軍火炮中,有一部分阿姆斯特郎和格魯森式鋼炮還是西方80年代末才發明的快炮(速射炮)。由此可見,淮軍的裝備無論是質與量,都是堪稱世界一流的。

2、各地新軍裝備不一,新舊差異很大,槍多為漢陽造和之前采購的外國軍械,火炮比較多的是滬造山炮。

在國內各軍閥來說,北洋新軍的戰鬥力應該來說是比較厲害的。 但是和西方列強比,有些力不從心。北洋新軍以東北奉系、華北直系、華東皖系為主,這三支北洋軍是最厲害的。說是最厲害,倒不如說是裝備厲害,例如發動西安事變的張學良,他手裡的四十八萬東北 軍就是由北洋軍奉系軍隊演變而來的。從東北軍被蔣介石收編,再到在後來參加抗曰戰諍來看,他們的戰鬥力應該來說還算不錯的;皖系勢力早在直晥戰諍中就垮台了,至於直系勢力,北伐的時候就打光了。直系的各個階層的長官均受先進的教育,所以他們不願再為曹坤吳佩服賣命,之所以說是打敗了, 倒不如說是紛紛倒戈。這也就是十萬北伐軍為什麼能打敗七十萬孫吳聯軍的原因。

㈧ 1926年北伐國軍主要武器裝備有什麼呢

長沙會議之後,1926年8月16日,蔣介石發布了《討吳佩孚宣言》。宣言說:現在國民革命軍將要和北洋正統軍閥吳佩孚決戰於江漢,這次決戰,不僅決定了軍閥的存亡,也決定了中國國家和民族能否恢復自由與獨立。當時,北洋軍的兵力集中在平江、淚羅、岳州、澧州、安鄉一帶,以淚羅江為第一道防線,以羊樓司、五里牌、雲溪為第二道防線。第一道防線以宋大霖、余蔭森等部守汩羅江北岸的長樂街、浯口市、張家牌,以陸法部守平江。

19日晨,第四軍經肥田、紅石嘴、團山鋪,向平江攻擊前進,由繆培南的第三十五團進攻審思嶺、天岳山、魯肅山,牽制敵人,葉挺獨立團和黃琪翔的第三十六團進攻平江城,經短時交戰,北伐軍就從北門攻入,陸法率衛隊百餘人躲進了下西街的肖曹廟,在無路可逃的情況下,陸法舉槍自殺,參謀長以下官兵百餘人投降。第三十五團也佔領了魯肅山、天岳山等敵軍重點防守地區,守敵大部分被殲。

㈨ 魔獸世界銀色北伐軍的軍需官在哪裡來著。

魔獸世界銀色北伐軍的軍需官在銀白先鋒駐地,如下圖所示。

銀月城是血精靈的首都,座落於奎爾薩拉斯王國內的永歌森林東北部。在亂世中倖存的血精靈主城可能比得上矮人的鐵爐堡那樣悠久的古都。

剛從邪惡王子阿爾薩斯的毀滅性打擊中得以重建,這個城市容納了艾澤拉斯剩餘血精靈的大部分人口。銀月城在最初建造的城市的東部,西面的部分幾乎在三戰時被天災完全摧毀。鷹翼廣場,血精靈的第二大城鎮,是舊銀月城西部僅存的血精靈控制區。

(9)北伐軍的武器裝備擴展閱讀:

故事背景(黑石之禍)

經歷了天災入侵的艾澤拉斯大陸滿目瘡痍,費伍德森林變成了一片死地,提瑞斯法林地游盪者那些早已死去卻又一次站起的腐朽身軀,夜色鎮終日濃霧彌漫,希利蘇斯的沙漠中暗流涌動,洛丹倫王國覆滅,伊利丹背叛暗夜精靈被流放外域,

阿爾薩斯這個曾經的王子終於登上了冰封王座,成為了坐鎮諾森德的新巫妖王,似乎戰爭暫時平息,因為戰爭部落和聯盟達成的那些脆弱的協議似乎已經逐漸被人遺忘。

在杜隆塔爾的乾旱土地上,由薩爾所領導的部落安營紮寨並繼續擴充軍隊的規模,他們邀請同樣憎恨聯盟的原高等精靈游俠,現任被遺忘者領袖希爾瓦娜斯以及其麾下的被遺忘者加入到獸人、牛頭人和巨魔的部落中來。

㈩ 北伐軍裝備

主要是漢陽造,駁殼槍,大刀,手榴彈。少量英式法式日式步槍。
漢陽造的原型是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該槍是德國在法國的1886式「勒貝爾」步槍(世界上第一種使用無煙發射葯的步槍)刺激下倉促研製成功的,其存在許多缺點如裝彈退彈困難、容易炸膛、抽殼可靠性不佳等,德國軍方在1898年就用毛瑟1898式步槍把它替換了。德軍淘汰的1988式步槍設計資料和生產設備,後來被德國商人欺騙式的賣給當時我國清政府。自1896年我國漢陽兵工廠開始生產這種漢陽造步槍,一生產就是將近50年,是我國生產時間最長的武器。



盒子炮原名毛瑟軍用手槍1896年式,它在我國的外號很多盒子炮只是其中之一,如還有大鏡面、快慢機、匣子槍、自來得等名稱。雖然該槍產自德國,但是對它感情最深的卻是我國。毛瑟手槍由毛瑟廠於1896年正式生產,有6響、10響、20響三種。可以單發射擊也可以連發射擊,使用一個木盒當槍套。如果把它的槍套倒裝在握把處(如圖)手槍就變成了沖鋒槍,這一做法可以大大加強它的射擊精度。毛瑟手槍的射速較高可達每分鍾900發,其有效射程為50-150m,口徑為7.63mm。雖然毛瑟手槍的樣子不好看,但是它有許多優點如威力巨大,使用方便等。
在20世紀上半葉,各方軍閥相互爭戰,我國武器急缺,而日本為控制我國又阻撓西方國家賣武器給我們。由於毛瑟手槍去作為手槍不在限制內,所以大量毛瑟手槍流入我國。
毛瑟工廠在近40年的時間里共生產了一百萬把,加上仿製的大概有150萬把,而我國就有超過40萬把的盒子炮

閱讀全文

與北伐軍的武器裝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