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蘇爭霸達到頂峰時,哪個軍事實力更強一些
美國吧 蘇聯和美國都用了德國技術 但是 蘇聯被德國打的經濟倒退 所以美國
B. 求美蘇爭霸時期蘇聯同美國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數據對比.
政治: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蘇聯的經濟實力同美國的差距大為縮短,1975年,蘇版聯的工業總產值上權升,相當於美國的80%。蘇聯在軍備方面趕上了美國,蘇聯的戰略導彈至1975年已達2402枚,超過美國40%,1979年蘇聯在戰略核力量上的開支幾乎為美國的3倍。蘇聯大力增強常規軍事力量。1978年,美軍210萬人,蘇軍440萬人,美軍擁有坦克10500輛,蘇軍擁有坦克50000輛。
C. 美蘇冷戰時期,蘇聯到底有多強大
有部電影的台詞層這樣說:假如爆發核戰爭,就算攔住俄國人99%的核彈,剩下的依舊可以毀滅人類。
「鋼鐵洪流」僅僅是蘇聯鼎盛時期的一個代表,早在學生時代,歷史老師就曾經講過,蘇聯最強盛的時期,軍事實力是超過美國的。當時我們中國為了捍衛領土主權跟蘇聯鬧矛盾,也是相當有魄力的。
蘇聯人親眼見過核武器的威力,一直在瘋狂追求核力量。20世紀60年代,美國已經擁有2.7萬枚核彈頭,蘇聯此時總量不過才為這一數字的1/10左右;然而僅十餘年後,蘇聯的核彈頭數量幾乎達到美國兩倍。
另外,蘇軍不但武器先進,在許多方面甚至超過美國,其軍種完備,軍隊規模龐大。以1988年為例,蘇軍擁有陸軍、海軍、空軍、防空軍和戰略火箭軍5個軍種,共計193個重裝機械化師,7個輕裝機械化師,10個空降師,總人數超過300萬人。裝備重型火炮5.17萬門,輕型火炮不計其數。當時的蘇聯簡直就是個超大型的兵工廠,冷戰達到頂峰時期,蘇聯每年可以生產主戰坦克3000輛、裝甲車6000輛、洲際彈道導彈500枚、地空導彈5萬枚、各類作戰飛機3000架、各種作戰艦艇近百艘。這種規模的軍事力量另西方國家陷入恐懼,美軍高層就曾表態,如果一旦與蘇聯開戰,核武器則是唯一有效的進攻手段了。
D. 求美國冷戰時期軍事實力 也就是軍事裝備
美蘇冷戰前期,也就是60年代中期以前,沒有可比性,美國占絕對優勢,蘇聯這個時候沒有和美國全面對抗的實力。而這個形式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改寫了。據1989 年的資料顯示,美國戰略核彈頭運載工具約 2260 件,核彈頭 1.4 萬個,戰役戰術核彈頭 1.5 萬個,總當量 50 億噸;蘇聯擁有戰略核彈頭運載 工具 2494 件,戰略核彈頭 1.1 萬個,戰役戰術核彈頭 5400 個,總當量 100 億噸。也就是說,在核武器方面,蘇聯從古巴導彈危機後認識到核武器處於美國的劣勢會在對抗中處於不利地位而開始瘋狂發展核武器,從70年代開始以後蘇聯一直遙遙領先美國,這個指標是從當量來說的。而在常規軍方面,80年代左右以前60年代中期以後是蘇聯略站優勢,據統計,冷戰時期蘇聯的坦克數量是北約總和的兩倍,包括美國的,而且還不算華約的其他小國的坦克,蘇聯在60年代就已經研製出了適應現代戰爭的步兵戰車,而美國在80年代後才有步兵戰車服役,雖然美國有技術優勢,但是蘇聯的數量優勢太明顯,而且80年代前蘇聯的戰斗機和戰略轟炸機是不輸給美國的。在美國B2隱形轟炸機研製出來以前,蘇聯的圖160海盜旗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戰略轟炸機,而B2服役時蘇聯已經解體了。武裝直升機方面蘇聯的直升機無論性能還是載重都優於美國。海軍雖然遜於美國海軍,但是差距也不像今天俄羅斯海軍和美國的差距,所以說,冷戰時美蘇軍事對比60年代中期以前美國是絕對優勢,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時蘇聯略占優勢,80年代中後期美國又從新奪回了戰略優勢。
E. 冷戰時期的美蘇軍事實力對比,美蘇爭霸的原因是什麼
樓主您好:冷戰開始到約1964年(即蘇聯赫魯曉夫執政時期),這段時間美國經濟軍事實力都大大內超過蘇聯;1968到容20世紀80年代(即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此時美國的地位有所下滑,蘇聯在此時處於攻勢,軍事實力超過了美國,從蘇聯發動阿富汗戰爭即可看出;接下來的時間到蘇聯解體(1991)蘇聯戈爾巴喬夫執政,受以往的斯大林制度的影響和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失敗,蘇聯的經濟實力越來越差,自然軍事實力就落後於美國許多了。美蘇爭霸的原因是美蘇兩國的意識形態,國家利益的不同,就是說兩國都分別想把世界變為社會主義的世界,資本主義的世界,由他們來控制,來達到自己的利益,因此美蘇爭霸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純屬原創,望採納,謝謝!
F. 古巴導彈危機時美蘇兩國的軍事實力對比怎麼樣
(2015·荊門)20世紀五六十年代,體現美蘇爭霸的突出事件是古巴導彈危機。
G. 冷戰時期蘇聯和美國軍事實力對比誰更強
實力對比:1947年3月12日,美國杜魯門主義出台,冷戰開始。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同時也標志兩極格局結束,前後共44年。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格局變為世界多極化進程中的「一超多強」。當時的美國和蘇聯同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兩國及其盟國展開了數十年的斗爭。在這段時期,雖然分歧和沖突嚴重,但雙方都盡力避免世界范圍的大規模戰爭爆發,其對抗通常通過局部代理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太空競賽、外交競爭等「冷」方式進行,即「相互遏制,不動武力」,因此稱之為「冷戰」。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爭奪,是世界長期不得安寧的主要根源。兩大軍事集團實力相當,誰都不敢輕易動用武力來結束對方與其的世界霸權爭奪。兩國都儲存了大量核彈頭,彼此相互保證毀滅。
第二,美蘇軍事力量的對比。1、海軍實力對比:美國海軍有96艘攻擊潛艇,
15艘航母,4艘戰列艦, 36艘巡洋艦,驅逐艦68艘,護衛艦115艘,支援輔助艦船約100艘, 海面巡邏艦船91艘。此外,當時美國海軍還有36艘SSBN搭載著640枚導彈。蘇聯海軍:潛艇360艘,其中62艘SSBN,14艘常規動力導彈潛艇, 200艘攻擊潛艇,84艘儲備,航母6艘,巡洋艦37艘,驅逐艦63艘,護衛艦168。特種船隻80.。2、雙方地面部隊和地面支援部隊總對比:蘇聯有主戰坦克55200輛,各型壓制火炮/火箭炮51700門/輛,共有坦克和機械化步兵師190個,炮兵師10多個,機械化空降師7個,戰術攻擊機:4900架。美國有主戰坦克11920輛,各型壓制火炮/火箭炮9130門,共有重裝師9個,步兵師3個,空降/空降突擊師2個,海軍陸戰師3個,戰術攻擊機:3210架。
第三,總體來看,陸軍蘇聯占優勢;海軍美國占據優勢,空軍兩國差距不大。蘇聯的坦克,壓制炮,火箭炮,戰術攻擊機,機械化步兵師,數量都遠遠超於美國,蘇聯的軍隊數量同樣遠超美國,蘇聯的軍事實力雄厚,蘇聯坦克質量要領先於美國,蘇聯最先進的坦克數量是美國的20倍左右;美國在經濟方面獨霸,蘇聯的經濟總量和生產能力都大大不及美國,美國的航空母艦,科學技術,國際地位,影響力,重要性和盟友實力都遙遙領先於蘇聯;蘇聯的軍費開支前期不如美國,但在中後期趕超;兩國核實力相當。
H. 美蘇兩在冷戰時期各有多少兵力
「北約」集團 15個國家的軍隊近 600萬兵力VS「華約」集團 7個國家的軍隊 600萬兵力
------------
冷戰,是國際外交的政治術語。它包括除有限戰爭和全面戰爭以外的所有行動。所謂「穩定」局勢的作戰,也包括在冷戰之中。
最先提出「冷戰」術語的是美國參議員伯納德·巴魯克於1946年初在一次演說中提出來的。同年3月5日,英國首相丘吉爾訪美時,在富爾頓發表的演說和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提出的國情咨文的有關內容,標志著美國等西方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正式推行「冷戰」政策。1947年 9月,美國政論家沃爾特·李普曼出版了「冷戰」一書並連續發表了一系列鼓吹「冷戰」的文章。從此起,「冷戰」術語廣為流行。
隨後,美軍把「冷戰」作為一種戰爭類型列入野戰條令。1962年版美軍《作戰綱要》,把戰爭分為三種類型,即「冷戰」、「有限戰爭」、「全面戰爭」。給「冷戰」所定的定義和原則是:「冷戰包括除有限戰爭和全面戰爭以外的所有行動。敵對的國家或聯盟可以用冷戰來進行較量」,「不僅運用政治、經濟和心理力量,而且還使用軍事力量。軍隊在冷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地或間接地為實現國家目標做出貢獻。為遏制他國使用武力,可以動員後備役部隊或展開現役部隊」。「冷戰和有限戰爭之間的界限既不是明確的,也不是絕對的。因此,可能需要使用正規軍隊來進行實際上是戰斗行動的冷戰活動」。1968年版美軍《統帥綱要》又補充規定,「穩定局勢作戰也包括在冷戰中」。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加緊推行「冷戰」政策,導致了美、蘇兩大軍事集團的產生。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條約」組織(簡稱「北約」)於 1949年 4月 4日成立,繼後,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簡稱「北約」)於 1955年 5月14日成立。從此以後,「北約」集團 15個國家的軍隊近 600萬兵力和「華約」集團 7個國家的軍隊 600萬兵力,雙方千萬大軍開始處於戰略對峙狀態。
蘇聯、「華約」於 1991年解體後,美、蘇兩大集團長達 40年的「冷戰」才算告終。這種「冷戰」結束後,國際形勢趨向緩和。
I. 冷戰時期的美國和蘇聯,哪個國家強大些
經濟上美國強於蘇聯、軍事上蘇聯比美國較強
關於兩個超級大國的實力對比,很大程度上是軍事對抗和經濟對抗,
先說軍備競賽,蘇聯這點吸取二戰的教訓,大力發展重工業,快速增長工業產值,使在短期內迅速成長為超級大國,而美國則忙顧於戰後的對世界控制,使其無暇顧及軍備競賽,直至加加林從太空返回地球美國才番然醒悟,在軍事方面稍遜一籌,但是由於其強大的經濟實力,使其能在短期內能快速追趕核力量蘇聯強於美國
經濟方面:
蘇聯有先天的不足,而截止到二戰後,美國的資本占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百分之七十五左右,經濟實力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而蘇聯的經濟條件世人有目共睹,溫飽都幾乎成問題,所以經濟上美強於蘇聯
冷戰(英語:Cold War,俄語: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是指1947年至1991年之間,美國、北約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華約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斗爭。
1946年3月,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正式拉開了冷戰序幕。
1947年美國杜魯門主義出台,標志著冷戰開始。
1955年華約成立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
1991年蘇聯解體,說明了蘇聯模式下的社會主義失敗,標志著冷戰結束,同時也標志兩極格局結束,前後共44年。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格局變為世界多極化進程中的「一超多強」)。
美國和蘇聯同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兩國及其盟國展開了數十年的斗爭。在這段時期,雖然分歧和沖突嚴重,但雙方都盡力避免世界范圍的大規模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其對抗通常通過局部代理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太空競爭、外交競爭等「冷」方式進行,即「相互遏制,卻又不訴諸武力,因此稱之為「冷戰」。
冷戰主要表現為以美國蘇聯為首的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對峙。美國蘇聯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爭奪,是世界長期不得安寧的主要根源。兩大軍事集團實力相當,誰都不敢輕易動武。美國蘇聯兩國都儲存了大量核彈頭,彼此相互保證毀滅。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磨難,世界各國人民都渴望和平、反對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