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西周的武器裝備

西周的武器裝備

發布時間:2021-02-22 03:05:37

1. 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主要兵器

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主要兵器是弓、弩、槍、刀、劍、矛。
春秋時代,版諸侯紛爭。劍,權作為一種短兵器,在越國眾多兵器群中數量最多,型制最工。史籍記載,紹興城東南的鑄鋪、上灶、下灶等地,為越人鑄劍的寶地。「吳戈越劍」名重一時,譽滿海內外 。而且也反映了越國匠師們掌握這一工藝的嫻熟程度。「越民鑄寶劍、出匣吐寒光」的贊嘆。
春秋戰國時期,劍在戰爭中大量使用,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黃、鐧、撾、殳(棍)、叉、耙頭、錦繩套索等社會上也盛行佩劍的風氣,不僅軍士佩劍,而且貴族、官吏亦佩劍。君王以佩劍為愛好,除護身外也常作為禮儀上的必佩之物。在紹興市區已出土了數十柄,柄柄造型美觀、質地堅硬,它們雖在地下長埋二千餘年,卻仍寒光逼人。
可以說,越國青銅劍的製造,獨具特色的越國青銅文化的最高成就。紹興博物館展出的七柄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質地精良,造型各異。其中的一把平脊劍,通長42.2厘米,劍身寬3.8厘米,劍格飾有香草虺紋,劍首滿飾斜方格紋,莖上鑄有兩周凸箍,箍上鑄有橫豎相間的條紋,劍鋒留有明顯的淬火痕跡,似未經使用,擬為越軍將士殉葬之物。

2. 青銅兵器有哪些

早在5000多年前的馬家窯文化時期,我們祖先即開始使用青銅製品。夏、商、周是中國的青銅時代。在夏代紀年范圍內,青銅鑄造已較為發達,不僅冶鑄武器、工具、裝飾品,而且鑄造了鼎、?小⒈B等禮器群,後經商、周禮制所繼承、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核心。春秋戰國時期,列國青銅文化異彩紛呈,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因此,最先進的技術最先用於製作兵器,青銅鑄造技術也不例外。青銅兵器種類較多,如刀、劍、戈、矛、鉞、戟、甲胄等等,功能和形狀也較為原始。

戈(ge)

商周時期最為常見的一種青銅武器,古稱勾兵,由戈頭、?摹?拿昂?哪┑溺?組成。

矛(mao)

矛是古代的一種兵器。出現於商代早期,延續到漢代,是戰爭中常用的兵器之一。

玉刃矛不是實戰兵器,而是用於禮儀之器。

有鉤矛,春秋後期,長23cm,寬9.4cm,重240g。

矛是直刺兵器,此矛同時帶有刃彎鉤,使之能刺能鉤,提高了殺傷力。但是使用鉤的時候,其反向作用力易使矛頭脫落。此類鉤矛在後世發現極少。

戟(ji)

戟兼有刺、鉤、啄、割4種功能。青銅戟的出現可以上溯到商代,西周時期有所發展,春秋戰國時期才成為軍隊中主要裝備的格鬥兵器。戰國晚期,鐵戟開始出現,到西漢時期有很大發展。

鉞(yue)

用於刑殺的武器。古代國王賞賜大臣青銅鉞,有賦予其軍權和征伐權的意義。

獸面紋大鉞,高34.3cm,寬36.5cm,重5.8kg。

鏃(zu)

安裝在箭桿前端的鋒刃部分稱為鏃,用弓弦彈發方能射遠。青銅鏃形制較多,主要有雙翼鏃、三翼鏃與三棱鏃三類。

矢鏃,春秋後期,長7.5cm,寬2.2cm,重0.0185kg。

青銅鏃始見於二里頭文化遺址中,是我國最早的青銅兵器之一,商代早期已大量使用。西周時期可見帶鋌雙翼鏃,有的雙翼還呈鏤空狀。春秋時期常見的形制有翼型和無翼型,其中翼型鏃之雙翼出現了收削的趨勢。

劍(jian)

古代武器之一種。在春秋戰國時期,佩劍同時有表明身份等級的作用。從考古發掘的資料看,青銅劍在西周早期已十分成熟,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當時青銅鑄造技術的限制,劍身一般較短(50cm以下),至戰國末期才有長劍出現。

少?劍,春秋後期,長54cm,寬5cm,重0.88kg。

劍脊上有錯金銘文20字,每面10字:「吉日壬午,乍為元用,玄?鋪呂。朕余名之,胃之少?。」「玄?」和「鋪呂」為制劍的金屬材料錫與銅,「胃」通「謂」。銘文的大意為:壬午這天吉日,做了這把好用的劍,做劍的原料是錫與銅。我給這把劍起了個名字,稱為「少?」。

嵌松石長劍,戰國後期,通長93.5cm,寬5cm,重0.75kg。

西周時期的銅劍劍體很短,形如匕首,僅能用作自衛兵器。春秋戰國時期銅劍的鑄造有較大發展,製作日精,對於長短、重量和品級甚為考究。長劍是指劍長超過50cm者。此劍長達93.5cm,是名副其實的長劍。

鈹(pi)

鈹(音皮),長兵器,雙刃,鋒部較長,與長劍相似;有莖,夾以長『0042』,用法及形狀如長矛。《方言》九:「錟謂之鈹。」註:「今江東呼大矛為鈹。」

二年相邦春平侯鈹,長33cm,寬3.5cm,重0.34kg

青銅兵器是國家開拓疆域、防守外敵的重要武器,在人類使用木石兵器至鐵器時代,青銅兵器持續了幾千年。

3. 商周時期的兵器有哪些

商周時期,軍隊與戰爭規模擴大,對兵器的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避免遭到更大殺傷,還開始用青銅製造各種防護裝備?與此同時,商周青銅冶鑄技術的發明和發展,也為製造青銅兵器和青銅防護裝備創造了條件?

商周時期的兵器,按用途可分為遠射兵器?格鬥兵器?護體兵器3類?年代最早的青銅兵器出土於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為早商遺物,有遠射兵器中的箭鏃和格鬥兵器的戈等?後隨實戰需要,又產生出不同的進攻性兵器?

商周時期兵器的種類大體有鏃?戈?矛?戟?殳?鉞?劍等?

鏃為遠射兵器?商周時已使用了復合弓,並在矢上安裝銅鏃?商代的銅鏃以扁平的凸脊雙翼鏃為基本形態兩翼側刃前聚成鋒向後形成倒刺?

戈是商周時的主要格鬥兵器,在有鋒刃的「援」後接安的「內」,就是柄,垂直裝,用於橫擊?鉤殺和啄擊?商代的戈有曲內?銎內?直內等式?西周末到春秋時,戈製作工藝上有所改進?商周戈的長短,與使用的不同有關,一般說來,戰車上用的戈較長,步戰用的戈較短?

矛是格鬥用的長柄刺兵器?商代銅矛一般有中脊,向左右擴展,成帶側刃的扁體矛葉,然後前聚成鋒,矛直通中脊,有的葉下側設穿有的左右兩側設環以縛扎固矜?

戟是戈和矛相結合而創制的格鬥兵器?以戈為體?矛為刺,兼有橫擊鉤啄和扎刺的性能?最早嘗試將矛和戈用聯裝成一件兵器的例子,見於河北藁城台西的商墓中?

殳出現在春秋晚期,是一種棒狀格鬥兵器?在南方江淮流域的楚?蔡等國,在3米多長的八棱形積竹柄頂端,裝有一個青銅殳頭,殳頭刃部一般呈三棱矛狀?鋒利異常,可以刺殺,也可以砸擊?殳主要用於車戰,在兩軍車馬交錯沖撞時使其分開,故有棱而無刃?

鉞是用於劈砍的格鬥兵器?為弧曲闊刃?兩角上翹的斧形?商周時期多作為統帥權威的象徵,如殷墟的婦好墓中出土兩件銅鉞,一件刃寬達0.37米,重達8500克;另一件刃寬0.38米,重9000克?器身均鑄有「婦好」銘文,應是權威的象徵?

劍以前刺為主,也可用側刃劈砍的衛體和格鬥兵器?西周時的銅劍很短,不過二三十厘米,僅能充護體兵器之用?東周時期的銅劍有較大發展?它們製作精良,長度超過0.5米,劍身修長,有中脊,兩側出刃,刃作兩度弧曲狀,頂端收聚成尖鋒?最著名的是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是東周名劍中的精品?

商周青銅兵器除上述幾種外,還有用於防護的銅胄,用於鼓舞陣勢的銅饒等?它們同樣製作工藝精湛,並在實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一時期絢爛奪目的青銅兵器,不僅是我國古代軍事技術的成就,也昭示著商周青銅冶鑄業的輝煌,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物質見證?

商周兵器

4. 戰國時期兵器

中國古代兵器大概可以分成三個階段,首先是史前時期,從考古學來講叫石器時代,我們稱這個階段是石器時代的兵器。
開始青銅冶鑄後,這時候兵器的主要材質就開始變成了青銅的。我們稱這個時期的兵器為青銅時代的兵器。人們懂得了金屬的冶煉後,這時候軍隊使用的兵器的主要材質也改為鋼鐵做的了,就進入了鐵器時代的兵器。
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時期,掠奪戰爭日益頻繁,便逐漸形成了用於作戰的兵器和武藝。夏代仍沿用石制兵器,但有所改進,有了少量青銅兵器。至商代,軍隊使用青銅兵器已較普遍,而且兵器種類增多,質量大有提高。1953年,在河南省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文物已有銅矛頭、銅勾、銅戚、銅刀、銅斧、銅簇等項。另外,在山東省益都出土了商代的兵器銅鉞、銅頭玉矛、銅戈。
西周兵器進一步多樣化,這個時期長兵有:戈、戟、 鉞、矛、斧等。短兵則有刀、劍等。這些兵器多為銅質, 質地精良堅利。銅器的出現,標志著人類社會從石制工具時代進入到使用金屬器具的時代;青銅兵器的使用,使兵器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價段,並發揮其無比威力。鐵兵器始於周代,戰國時期已普遍使用。由於鐵的蘊藏量較為豐富,鐵器的堅硬度比銅製品強,又易於鑄造, 因此,鐵兵器逐漸代替了銅兵器,品種更為齊全。
中國古代兵器之種類堪稱世界之最,不完全因為那個年代的貴族普遍尚武,還因為殉葬與厚葬制度的緣故。於是,青銅兵器同樣也大多出土於貴族的墓葬中。諸如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許多兵器都出自重要匠師主手,工藝刻意求精,凝聚了高度的智慧和技巧,非尋常器物可比。據古籍記載以及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當時有戈、戟、矛、殳、 斧、鉞、錘、錐、刀、劍、匕首等,並廣泛應用於戰爭中。作戰時,士兵衣鐵甲,操鐵杖,使用鐵斧、鐵刀、鐵鉞、鐵矛等兵器。到了漢代大抵完成了銅兵器向鐵兵器的過渡, 至三國時期,銅兵器已經基本上退出了歷史舞台,演變為鐵兵器的全盛時期。據《典論》記載:"魏太子曹丕選楚越良工制鐵刀、鐵劍、鐵匕首,精而煉之,至於百辟(即鍛煉百次)"。這種武器質量上的飛躍,勢必對使用武器的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從而促進武藝的發展。隋唐五代時期的鐵兵器中,長兵器以矛、槍和長刀為主。
據《新唐書》記載:"光弼有裨將,援矛刺賊,洞馬腹,中數人"。這表明唐將善用長矛而且技藝精良。短兵器則以刀為主。劍在這時已經失去了實戰的價值,成為道士們的法器和民間習武器械。劍術一直是人們喜愛的武術項目之一,佩劍之風長久不衰。相傳詩仙李白經常舞劍,友人崔宗之稱贊他:"起舞拂長劍,四座皆揚眉。唐代重射,弓矢的結構精巧,規格多樣,據《唐六典》所記。弓有長弓、角弓等4種,弩有擘張弩、角弓弩等7種,箭也有竹箭、木箭等4種。
宋、元之際有所謂"十八般武藝"之說。其實"十八"不過是泛稱而已,實際上遠不止此數。據宋人曾公亮《武經總要》記載,長桿鐵槍就有18種,另外長柄鐵刀有8種, 各種短兵器有17種,如手刀、蒺藜、鐵鞭、鐵、鐵劍、大斧、烈鑽、鉤棒等等。著名的"梨花槍"就產生於宋代,其槍法已發展到純熟的程度。元代兵器則精細而實用。據茅元儀的《武備志》記載,有各種鐵槍6種,各種刀7種。還有飛鉤、噞、馬叉、梨花槍、狼筅(長槍)、雙飛撾、飛錘、鐵戟等兵器49種,另有火槍、火炮6種。到了明代,"十八般武藝"有了具體內容。明人謝肇制《五雜俎》卷五中記載:"何也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予、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簡、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鈀、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十八般武藝"講的是演練兵器的技藝,所以它的前十七種都是兵器的名稱。第十八種為 "白打",明代朱國幀《涌幢小品》中解釋說:"白打即手搏之戲……俗謂之打拳"。清代的兵器與明代大同小異,不過品種更多而已。拿刀來說,有大刀、朴刀、春秋大刀、三尖兩刃刀、大環刀、鳳嘴刀、梅花刀、腰刀、戰刀、苗刀、壯族尖刀、彝族插刀……不下10餘種。此外,叉、抓、拐、弩、斧、盾、鉤、殳、錘、棒、刺、鈸、鉞、鈀、齒、鏟等等就更多了。器械的多式多樣,使武術的內容更為多姿多彩。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武術訓練與競賽的需要,對刀、槍、劍、棍等常用器械的規格作了具體規定,對重量、長短、粗細以及器械製作材料都有明確要求,對武術水平的提高起了促進作用。

在中外研究古代兵器把火葯用於兵器作為一個歷史的分期階段,也就是說,在火葯發明以前,軍隊里使用的兵器我們稱它為冷兵器。火葯發明以後,火葯開始使用於戰爭以後,就出現了火葯製作的兵器,就是火器。這時候是冷兵器和火器並用時期。中國古代兵器大概可以分成三個階段,首先是史前時期,從考古學來講叫石器時代,我們稱這個階段是石器時代的兵器。開始青銅冶鑄後,這時候兵器的主要材質就開始變成了青銅的。
1.《周禮·夏官司馬》:「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與其等。」先鄭雲:「戈、殳、戟、酋矛、夷矛。」
2.南宋華岳《翠微北征錄》卷七<弓制>:「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
3.南宋永嘉年間<張協狀元>第四十八:「前日兩個小人,一個道欠錢,一個道不欠錢,十八般武藝都不會,只會白廝打。」
4.元曲中大量出現十八般武藝之說,說明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口頭禪。但仍未見詳細內容。
5.明何良臣《陣紀·束伍》:「授器之要,因其短長編列之,宜隨其地勢,每以槍、筅、弓、弩、標、銃為長兵,刀、鐮、叉、鈀、牌、斧為短器。」
6.明嘉靖郭勛刻百回本《水滸傳》第二回<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史進每日請王教頭點拔,十八般武藝,一一從頭指教。那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杈。」
7.明謝肇制《五雜俎》卷五:「正統己巳之變,招募天下勇士。山東李通者,行教京師,試其技藝,十八般皆能,無人可與為敵,遂應首選。」(十八般乃: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8.朱國禎《涌幢小品》仝,惟第十三為「撾」,當屬音同假借。
9.清初褚人獲《堅瓠集》:「山西李通善使武藝十八事,計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鞭、鐧、撾、殳、叉、把頭、綿繩套、椎及白打,共十八種。」
10.清初褚人獲《堅瓠集·續集》:「矛、椎、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杈。」
11.元兵西征時,從各地帶回一些兵器,種類繁雜,看來「十八般兵器」和「十八般武藝」之說,是一種統稱或概算。
12.成語俗諺中,與兵器有關者:一箭雙雕、借刀殺人、回馬槍、拖刀計、殺手鐧、流星椎、
13.歷代名人所使兵器:關羽青龍偃月刀、張飛丈八長矛、呂布方天畫戟、
古代兵器介紹
拋射兵器:弓、弩、箭、矢、銃。
長兵器:戈、矛、槍、棍、棒、撾、殳、杵、桿、杖、鈀、把頭、鏟、斧、鉞、戟、槊、叉、鎲、鉤、大刀、大鐮。短兵器:劍、刀、鞭、金間、鉤、鐮、錘、鏈、尺、拐、哨子棍、環(圈)、輪。
奇門兵刃:三尖兩刃刀、橛、點穴針、扭子、匕首、鴛鴦鉞、三節棍、盾牌、判官筆、狀元筆、陰陽銳、鐵尺。
暗器:飛劍、飛刀、飛鏢、鏢刀、梅花針、飛針、飛刺、飛鉈、飛抓、飛鐃、梅花袖箭、袖筒箭、摔手箭、花裝弩、踏弩、袖弩、袖圈、袖蛋、彈弓、飛蝗石、鐵蓮花、鐵鴛鴦、如意珠、流星錘、鐵拳、龍須鉤、繩鏢、羅漢錢、噴筒、龍吒、梅吒、血滴子、乾隆

冷兵器編輯
廣義的冷兵器指冷兵器時代所有的作戰裝備。
兵器自古就有,中國古代兵器不但是為了防禦,有時更是人身份地位的象徵,「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足見兵器在古代國家中的顯赫地位。兵器的先進程度,往往決定了一個國家強盛與否。
從冷兵器類別來分 可以分為十八種,即人們所說的十八般兵器: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鏜、棍、槊、棒、拐、流星。
在武俠小說中,兵器的作用則被神話如:小李飛刀,絕世好劍等
古典小說中人物也配以不凡的兵器:關羽青龍偃月刀、張飛丈八蛇矛、呂布方天畫戟等等。

5. 漢朝時期的武器

1、槍

槍是中國古代兵器之一,是由利刃加棍棒組成的長柄刺擊兵器,外形與矛相似,柄長於刃,與短兵器械完全相反,綜合威力大,是「十八般武器」之一,「四大名器」之首,被稱為「百兵之王」。

槍長而鋒利尖銳,使用靈便,槍頭刃可刺可斬,可刺穿盔甲;槍桿抓住,可格擋兵器,也可棒打或投擲殺敵,威力比棍棒類鈍器強。武將可騎戰馬沖鋒刺敵,或下馬步戰。

6. 商周時期的青銅兵器主要有哪些種類

商代青銅兵器的種類有戈、矛、鉞、戚、刀、鏃等。西周時期,戟和劍成了青銅兵器家族的新成員。

戈是中國特有的長柄格鬥兵器,也是車戰時代最主要的兵器。接戰時既可橫擊,又能鉤援。

矛是一種裝有長柄,用於直刺和扎挑的尖形兵器,由矛頭、柄和鐓組成。

鉞(斧)

鉞是裝有木柄的劈砍兵器。鉞與斧形制相近,區別是鉞刃寬大、柄長,斧刃窄、柄短。鉞主要是作為軍權的象徵,因此,許多銅鉞上刻有人面或獸面紋飾,形象猙獰,給人一種威懾力。

戟是西周時期開始出現的格鬥兵器。它將戈與矛聯裝在一起,既有矛的直刺功能,又有戈的鉤、啄作用。由於這一時期的製作技術還不夠成熟,所以主要是用於儀仗,實戰中使用得不多。

銅鏃

銅鏃是配合弓使用的遠射兵器。它的基本形制是雙翼帶鋌,居中是突起的脊,兩側有扁平的翼,翼外緣是刃,兩翼的側刃鑄有血槽,這樣可加大創面,而且很難拔出。

劍是一種雙刃刺殺短兵器。西周早期銅劍,劍身較短,末端尖銳,兩邊有刃,劍身中間無脊,沒有劍格和劍首,以後不斷改進,形制逐漸完備。劍是當時奴隸主貴族非常喜歡佩帶的一種兵器,實戰中主要用於防身和搏鬥。

裝備

商周青銅兵器除上述幾種外,還有刀、殳及用於防護的銅胄、用於鼓舞陣勢的銅饒等。絢爛奪目的青銅兵器,不僅是這一時期軍事技術的成就,也昭示著商周青銅冶鑄業的輝煌,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物質見證。

7. 夏商,西周武器特點

特點就是青銅材質


最常見的青銅兵器是鉞。它是用於斬殺的刑具,因而又演化成為權力的象徵。古代王者出師,手中常持鉞。

其次是青銅駑與青銅劍。秦陵弩俑坑中的弩弓盛於麻布製成的韜內,弓乾和弩臂均為木質,弩臂長約70公分,弓長133至144公分,弓幹上原纏有革條,表面髹漆。木、革、漆均已腐朽,唯有青銅製作的弩機構件和箭鏃仍完好保存。弩機的形制,由勾弦的[牙]、瞄準的[望山]和作為扳機的[懸刀]幾部分用樞釘連接,秦俑坑弩機的懸刀呈長方形,望山加大加高,有利於增強機件的靈活性和瞄準的准確度。青銅劍是短兵的代表,自春秋直到秦、漢,均用之以裝備部隊。秦俑坑出土的劍,長約90公分,並有劍首、劍格、銅 、銅彘等附件。刃鋒利,寒光熠熠,是極為鋒利的兵器。
中國青銅劍製作,其時代可上溯到商。古代貴族和戰士常常隨身佩帶,用以自衛防身進行格鬥。西周早期出現柳葉形的劍。東周時期,戰爭頻繁,劍得到充分發展。這一時期出現了不少稀世珍寶,許多名劍和制劍大師的名字也從此流傳百世。

裝有長柄的砍斫武器刀,在商代就出現了,尤其在西北地區比較流行。戈是從收割作物用的刀發展而來的,其使用方法與刀相仿。它是商周時期兵器中最常見的一種,也最具特色。

矛是用於沖刺的兵器。把矛裝在戈柲的上端既可刺又可勾殺的雙重性能兵器稱之為戟,西周時代出現了矛戈混鑄成一體的十字形戟,戰國流行卜字形戟;到了秦漢,戟變成了「片」字型,如三國時呂布「轅門射戟」的戟,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武器。

8. 商周兵器有哪些特點

夏朝是中國青銅時代的開始,但這一時期青銅兵器的數量不多,主要仍使用石、骨、木製版原始兵器。商周時期,軍隊與戰權爭規模擴大,對兵器的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避免遭到更大殺傷,還開始用青銅製造各種防護裝備。與此同時,青銅冶鑄技術的發明和發展,也為製造青銅兵器和青銅防護裝備創造了條件。因此,商周時期兵器和防護裝備的面貌大為改觀,它們鑄造精美、種類繁多,成了這一時期刀光劍影戰爭奇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商代青銅兵器的種類有戈、矛、鉞、戚、刀、鏃等。西周時期,除上述種類外,戟和劍成了青銅兵器家族的新成員。

戈戈是中國特有的長柄格鬥兵器,也是車戰時代最主要的兵器。接戰時既可橫擊,又能鉤援。

矛矛是一種裝有長柄,用於直刺和扎挑的尖形兵器,由矛頭、柄和鐓組成。

9. 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武器有哪些

不分類的話,最著名的武器是語言。說客憑三寸不爛之舌,兵不血刃就可以攻城略地開疆裂土。不過說冷兵器的話,給你個排行榜吧:

NO.10 鐧
鐧,(鐵)鞭類,長而無刃,有四棱,長為四尺(宋制四尺為一米二),鐧多雙鐧合用,屬於短兵器,利於步戰。鐧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運用自如,殺傷力十分可觀,即使隔著盔甲也能將人活活砸死。技法上,與刀法劍法接近。出於晉唐之間,以銅或鐵製成,形似硬鞭,但鐧身無節,鐧端無尖。鐧體斷面成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鐧」之稱。鐧的大小長短,可因人而異(一般在65~80厘米之間)。鐧通常作為輔助武器,出其不意地給敵人致命殺傷,所以有「殺手鐧」之說。
唐初的戰將秦瓊(字叔寶)善使雙鐧。
南宋岳家軍將領牛皋擅長雙鐧。評書中八賢王趙德芳使凹面金鐧,上打昏君,下打讒臣。

NO.9 鞭
大家可別搞錯了,這個鞭不是軟行像繩子一樣的鞭子,我們所說的鞭是一種以劈,掃,捅等為住的像鐵棍一樣的兵器。鞭就像鋼鐵做成的竹節,所以又叫竹節鋼鞭。歷史上的伍子虛,大唐元帥尉遲恭,以及宋朝的呼延家族都使用過鞭。鞭是對付比鎖子甲更堅固的盔甲所產生的兵器,並可以一舉打碎護心鏡,威力極大。屬於重武器。鞭與鐧比較下雖然鐧的殺傷力比鞭大,但是破甲能力卻不如鞭。因為兩種兵器類似,且鞭有軟硬之分,所以人們現在說的鞭通常為軟鞭。

NO.8 弓弩
弓弩相比大家聽過最多的是三國時期孔明發明的諸葛連弩。弩,一種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泛指弓:弩弓、弩機、弩手(弓手)、弩箭、弩炮(發射石塊的弩機)。弩弓一般使用多層竹、木片膠制的復合弓,形似扁擔,所以俗稱「弩擔」。屬於遠距離武器。
與外國的遠程殺傷兵器相比,我只說一句,那就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遠遠超過了老外的。

NO.7 斧鉞
大者為鉞,小者為斧。鉞在實戰中使用的時間不長,估計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在夏商西周是戰車上的具有巨大威懾的重武器,也是天子的武器,後來由於太過笨重變被淘汰了,從此後鉞只能作為禮儀武器。而斧的發展就比大頭的鉞幸運得多,中國歷代都有人使用斧,不管是大唐開國元勛程咬金用的宣花車輪大斧,還是綠林中梁山好漢李逵用的板斧,可以馬上的大斧,也可為雙手拿的板斧,種類很多。斧的殺傷很強,屬於重兵器,以劈砍為主。

NO.6 戟
戟是矛和戈或者是槍和刀的合體,它的殺傷力是很強的,既可以象矛一樣刺擊,也可以像戈和刀一樣鉤,揮和劈砍。在歐洲,戟的裝備和中國是不同的,歐洲中世紀以裝備步兵為住,而中國早在上古時期就大批裝備部隊,到中古已經從步兵到騎兵了,步兵則以輕便的長槍代替。中國的戟主要分3種,一種是最老的戈戟,這種種類最多,裝備最廣,也是最先淘汰的;二是南北朝出現的門戟;還有就是武將最喜歡的方天畫戟了。因為戟是其他武器的結合體所以只能排在第六了。

NO.5 戈
我大天朝的特色兵器,它和古埃及的鐮頭劍一樣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民族兵器。但是實話實說,戈並不是殺傷很強的武器,戈的種類繁多,從夏朝倒漢朝都一直在流行,到隋唐基本絕跡。戈是中國的老兵器,因為是橫刃,所以以鉤,啄,揮,推為主。因為一些電視劇和電影的緣故很多人認為戈是小兵炮灰等的專用武器。

NO.4 槍
可以是這么比較矛和槍,拋開柄,只看刃部,刃長者為矛,刃短為槍。槍頭無疑比矛頭要輕,殺傷卻一樣,都是以刺,沖為住,再者,由於戰車的退役,長矛的用處也少了,殺人不如縱馬長槍來的方便,機動也高了不少。槍有許多種,綠沉槍,鴉角搶,虎頭槍,提盧搶,還有宋朝為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倒馬槍,鉤鐮槍等。
北宋著名軍事家族天波府楊家就是祖傳用槍的,後來才有了楊家槍和楊家將的故事。

NO.3 矛
有古書上也說矛=槍, 但從一些小說和文獻來看,把矛和槍完全歸於一體恐怕是不對的。矛最長是長達4米的,主要是用於車戰的,騎在馬上的矛通常叫槊,短矛和標槍(投矛)叫樅。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如,蛇矛,刺矛等。

NO.2 劍
兩邊開刃者為劍,在歐洲劍和刀是沒有區別的,它們都是一個單詞。中國的劍的歷史很久,可以追索倒商朝以前,大批裝備部隊是在東周時期,特別是象秦朝的劍,長達1.5米以上,為的就是在戰車上發展更大的殺傷(當時只有趙國是以騎兵為主,大多國家仍是以戰車為主戰兵),後來由於刀的盛行,在部隊離逐漸代替了劍,使劍只成為將軍的武器或者是裝飾。在明朝有例外,當時戚續光為了擺平倭寇,從而製造了重劍來對抗倭豬的鋒利的太刀,但是這種重劍還是沒有德國條頓十子軍騎士1.8米的重劍那麼猛。

NO.1 刀
一邊開刃,以劈砍為主的武器,歷代不管是軍隊還是綠林好漢都用,大批流行於漢朝的環首刀(就是這刀趕走了匈奴,構成了橫掃歐洲的「上帝之鞭」),其分很多種,如腰刀,柳葉刀,環刀,朴刀,還有一些武將所愛的騎在馬上使的大型刀。並且日本的武士刀也是由我國的刀演化來的。

刀、劍、矛、槍、戈、戟、斧鉞、弓弩、鞭、鐧就是兵器譜上的前十種兵器。有一種說法是「一寸長一寸強」,還有一種說法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分別到出了不同兵器的優勢。
不管如何這些兵器都展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展示了人類的工具由耕作、狩獵向為戰爭變化的過程。從低級到高級,從單一到多樣,由龐雜到統一的發展完善過程。

10. 中世紀西歐兵器大全

冷兵器一般指不利用火葯、炸葯等熱能打擊系統、熱動力機械繫統和現代技術殺傷手段,在戰斗中直接殺傷敵人,保護自己的武器裝備,廣義的冷兵器則指冷兵器時代所有的作戰裝備,冷兵器按材質可分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銅、鋼鐵等種;按用途可分為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進攻性兵器中又可分為格鬥、遠射和衛體三類;按作戰使用可分為步戰兵器、車戰兵器、騎戰兵器、水戰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按結構形制可分為短兵器、長兵器、拋射兵器、系兵器、護體裝具、器械、兵車、戰船等。許多冷兵器是復合材料製成並兼有兩種以上的用途、性質的。因以其主要材料和用途、性質劃分類別。冷兵器出現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由耕作、狩獵等勞動工具演變而成,隨著戰爭及生產水平的發展,經歷了由低級到高級,由單一到多樣,由龐雜到統一的發展完善過程。世界各國、各地R冷兵器的發展過程各有特點,但基本可歸結為石木兵器時代、銅兵器時代、鐵兵器時代和冷兵器、火器並用時代。其中石木兵器時代延續的時間最長。銅兵器時代和鐵兵器時代是冷兵器的鼎盛時代,冷兵器與火器並用時代是冷兵器逐漸衰落的時代,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冷兵器更為精良,使用更為合理。冷兵器的性能,基本都是以近戰殺傷為主,在冷兵器時代,兵器只有量的提高,沒有質的突變。火器時代開始後,冷兵器已不是作戰的主要兵器,但由世它的特殊作用以及在各國、各地區的發展迸程不同,冷兵器一直延用至今。

[石器]
用行頭製作的工具或兵器。主要娃指鋒刃器。舊石器時代使用打制百器,新石器時代流行磨製百器,也使用一定數量的打制百器,百器在青鎬器時代仍繼續使用,到鐵器時代才被工具所代替。百器時代是兵器與工具合一的時代·一殷百器均有兵工雙重作用,至原始時代後朗兵器才從工具中分離出來。石器是兵器之源。

[石片石器]
指從石塊上打下的石片經過加工而或的石器。如刮削器、尖狀器等,通常具有兵器初工具雙重作用。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生產和作戰的主要器具。

[打制石器]
利用石塊打制的石核或行片,加工成一定形狀的石器。種類石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是石器時代的主要工具或兵器,
[磨製石器]
指表面磨光的行器。先將石材打成或琢成適當形狀,然後在抵石上研磨加工而成。種類很多,常見約有斧、銹、鑿、刀、鑲、簇等。中石器時代開始出現局部磨光的石器,新石器時代廣泛使用通體磨光石器,到了銅器時代仍繼續使用。兼有兵器與工具雙重職能。

[石兵器]
古代人們自然石料磨製的武器。是冷兵器的一種。它是從石工具轉化而來,開始製作比較粗糙、簡單,到夏代製作比較精良,種類也較多,比如石刀、石鏟、石鐮、石矛、石戈等。由於那時生產力發展緩慢,其使用的年代較長,直到銅兵器盛行的時代,仍然夾雜使用,後因銅兵器興起並取得進展後,才基本消亡。

[銅兵器]
古代用銅鑄造的武器,是冷兵器的一種,盛行於商、周、春秋時期。它是隨著制陶、冶煉技術的提高,先由紅銅兵器發展為青銅兵器的。青銅是銅、錫、鉻三種金屬元素的合金。在冶鑄青銅兵器時,合金隨著含錫量的增加,熔點逐漸降低,而硬度卻相應增高,根據化驗,商代的青銅刀含銅約石分之八十,含錫、鉛約石分之十五;戈含銅約石分之八十,含錫,鉛約石分之二十;嫉的含銅量在刀戈之間。除了銅、錫、鉛之外,還含有鐵、銀、矽酸質及其它微量元素。青銅兵器的製造工藝精巧,外表雕飾、鑲碳著各種美麗的花紋,有的兵器上還鑄有銘文。據古籍記載和考古出土文物證明,在中國長城以北,長江中下游以及山東、陝西等地銅兵器都很盛行。進攻性銅兵器如銅戈、銅矛、銅刀、銅戟等,防護兵器如銅盔甲等。形制和工藝水平也不斷發展完善。直到鐵兵器出現並發展後,銅兵器被鐵兵器所取代。

[鐵兵器]
古代利用鋼鐵鑄造的武器,是冷兵器的一種。始於春秋末期,盛行於戰國以至火器發明的漫長時期。主要包括鐵劍、鐵杖、鐵錐、鐵鞭、鐵鐧、鐵槍等。隨著煉鋼術的不斷進步,鐵兵器的質量和形制及種類也不斷發展、完善,其形狀逐漸趨於統一和定型,但性能仍沒脫離近戰的以直接殺傷為主的范圍。鐵兵器直到火器出現並發展後才逐漸消亡。
[長兵器]
古代較長的手持格鬥兵器的統稱。長兵器的稱謂是與較短的手持格鬥兵器比較而言的。古代長兵器與短兵器的劃分沒有嚴格的尺寸標准,一般將等於身長或超過身長,多用雙手操持的冷兵器列為長兵器。

[短兵器]
古代較短的手持格鬥兵器的統稱。短兵器的稱謂是與較長的手持格鬥兵器比較而言的。古代長兵器與短兵器的劃分,沒有嚴格的尺寸標准,一般將不及身長,多以單手操持格鬥的冷兵器列為短兵器。

[拋射兵器]
利用物體慣性,在空中獨立飛行一段距離後殺傷敵人的冷兵器。拋射兵器種類繁多,按賦予飛行動力的形式可劃分為手拋兵器、拋擲器械和彈射器械。拋射兵器源於在原始社會用於獰獵的石塊、木棒等。後出現了將樹枝彎曲用繩索綳緊的弓。隨著勞動和戰爭實踐的發展,出現了金屬手拋兵器和較為復雜的拋擲、彈射器械。射擊武器出現後,拋射兵器作用逐漸下降,現已成為狩獵,體育和特種用具。拋射兵器利用人的臂力、重力、木頭的彈力、捲起或拉長的纖維的彈力投擲各種彈丸以殺傷敵人有生力量和摧毀其防禦工事。常用約有:投擲氮
·狼牙捶、飛鑲、投石帶、投矛器、弓、彎、希臘縱火劑、投擲機、弓箭、自射器、標槍、短投槍、德里德矛和投射機。
[系兵器]
古代系以繩索,拋放打擊敵人後可以收回的兵器。系兵器按殺傷方式分為打擊、鉤割、捆縛等類型。打擊、鉤割類系兵器中國古代又稱為犬兵。捆縛類系兵器一般稱為襲索。系兵器是拋射兵器與長、短兵器的結合,具有獨特的作用。這種兵器不算軍隊主要武器,往往用於特定人員和任務。

[衛體裝具]
對古代直接用於防護人
[馬]
體,免遭敵人兵器傷害的裝具和器械的,總稱。它可分為附著人
[馬]
體的防護裝具和手持防護器械兩大類。人
[馬]
體防護裝具包括頭盔和皚甲。皚甲又有人體和個部位防護甲之分,如面叭頸甲、胸甲、護手、甲裙等等。手持防護器械在古代各國一般均選用盾牌。衛體裝備按製作材料區分,可分為木、竹、藤、革、金屬等類型;按作用可分為單純防禦型和攻守結合型

[如噴火盾牌]
兩類。
[戎]
中國古代對兵器的總稱。如弓、丈、矛、戈、戟稱五戎。《禮記·王制》:戎器不粥於 市。鄭玄註:戎器,軍器也。"
[五兵]
一組兵器的合稱。關於五兵的記載,最早見於《左傳》昭公二十七年
[公元前515年]
,楚國的子惡清令尹子常,曾。取五甲五兵……惟諸門左"。五兵又有車兵五兵與步兵五兵之分。據《考工記·廬"人》記載,車兵五兵為戈、支、戟、酋矛、夷矛;這五種兵器都插放在戰車的車輿上,供甲士在作戰
中使用。步兵五兵,據《周禮·夏官·司右》鄭玄
注所引《司馬法》文記載,包括弓矢、支、矛、中國西周和春秋時期軍隊配置的伍的兵器裝備。當時認為,步兵的這五種殺傷方式戈、戟。它是當時步兵的一個基本編制單位和殺傷距離各不相同的兵器所構成的梯次配置的組合體,可以充分發揚多種兵器協同的威力,即《司馬法》所闡明的「兵惟雜,兵不雜則不利"的原則。此詞漸漸流為對兵器的泛稱。

[十八般兵器]
中國民間對古代兵器的泛稱。源於"十八般武藝"之說。十八般武藝是指使用兵器的技藝,由於多是兵器名稱,久之,便演化出"十八般兵器"一說,其具體說法有八、九種之多,較為常見約有兩種,一種是指刀、槍、劍、哉、棍、棒、梁、鏡、斧、餓、鏟、鍍、鞭、鐧、錘、叉、戈、矛十八般。另一種說法,出於明代謝肇制《五雜組》和朱國幀《涌幢小品》中,是指弓、鴛、槍、刀、矛、劍、盾、斧、餓、戟、鞭、鐧、撾、受、叉、爬頭、綿繩、自打。前17種是兵器名稱,第18種是徒手拳術。
[古代作戰器械]
古代用於作戰工程保障的器材的統稱。按尺寸可分為大型、中型、小型器械;按作用可分為攻擊型、防守型、機動保障型、維修保障型等;按使用范圍可分為步騎戰陣器械、攻守城器械、水戰器械,車戰器械等。

[珂羅摩迦]
印度古籍記載的一些尖端鋒利的劈刺武器。其中有;
[1]
鑷積底,有4臂長,金屬制的手執武器;
[2]
帕羅斯,24安古爾U安古爾相當於1英寸]
長的雙柄鐵制武器;
[3]
恭特,長約7臂,或6臂,或5臂的標槍;
[4]
哈特邀,三角矛;
[5]
米底帕拉,巨型標槍;
[6]
首羅,尖角矛;刁]
達摩羅,前端如箭形,長4臂、或4臂半、或5臂的木棍;
[8]
豬耳,頂端如豬耳形,鋒利的木棍;
[9]
逝那那,鐵制武器,兩端各有三角,長有20、22、24安古爾,中間有雙柄;
[10]
迎羅帕那,手中投擲物,即矛,重量分別為7、8、9邀爾沙
[1邀爾沙等於16克]
,可投出一石馱努沙
[1馱努沙即l弓的長度]
;
[11]
特拉悉迎,尖端鋒利的鐵制武器。
[砍砸器]
石器時代的工具或兵器,形狀不固定將礫石或石核邊緣打成厚刃,用以砍砸。常見於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
:六響槍兵器譜 衛體兵器
[盔甲]
冷兵器時代頭部和軀干各部位防護裝具的統稱。它的名稱繁多,但基本上分為護頭的盔和護身的甲兩部分。甲又可分為甲身、甲裙、甲袖和配件幾部分。早期,人們用獸皮柳條,有墊襯材料的布套,木頭等固定在軀幹上用以防護兵器的攻擊。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逐步出現了皮盔甲、膝盔甲、銅
(青銅)鑄盔甲。整塊金屬錘煉而成的板甲、金屬編織的鎖子甲等等。較早的銅制盔甲出現於亞洲。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兩河流域、殷周時代的中國、吠陀時代的印度都已出現了銅盔甲。最早大量使用鐵制盔甲是中東的亞述人。在盔甲的普及過程申,還出現了頸甲、面甲、腕甲、胸甲、手套等防護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封建時代的亞洲一些國家和中世紀的歐洲盔甲倍受重視
製作極為完善精美,也較昂貴,還出現了金銀、稀少皮革製作的盔甲。隨著近代火器的廣泛使用,古代盔甲茬戰場上的防護作用逐漸降低,最終被以現代技術製作的防彈背心
鋼盔等取代。
[鏡甲]
一種護劈的防護甲。形似襯衫,最秘是把一些皮帶或薄金屬片縫在皮衣上做成。有時鎧甲用絲絨覆蓋,飾以壓制花紋和雕刻圖案。門世紀出現了鎖子甲和魚鱗甲13世紀起逐漸被鎖子甲和細密鎧甲所代替。在俄羅斯,鎧甲是用小環通常是小鐵環緊密連接起來的長衫。

[鎖子甲]
古代作戰時保護身體的防護裝具。一般用鐵鍛製成小片,再以小片鐵用鐵鏈子銜接。互相密扣綴合而成衣狀,穿起來柔和輕便。盛行於中國唐代。

[葉片甲]
一種防備冷兵器和火器殺傷的防護裝具。最初使用的是結實的麻布衣或皮衣,隨著金屬的出魏,裝上了銅片、背銅片、鐵片和鋼片。古代東方各民族早已有葉片甲,金金屬葉片甲就產生於那裡,後來為羅馬人廣泛使用。葉片甲分葉子甲和魚鱗甲兩種。火器廣泛使用以後
(14世紀起),葉片甲變為分別保護軀乾和四肢等部分的厚金屬局部護甲。
[臉甲]
頭盔的前部,防止冷兵器襲擊軍人臉部用。古代和中世紀使用臉甲。臉甲嚴密地與頭盔連在一起,有的是活動的。由鐵或鋼製成,呈整塊瓦片狀或鱗片狀。法國圓柱形頭盔的臉甲就是頭盔前牆的延長部分,並且有2個眼孔及1一2個鼻、嘴孔。古俄羅斯頭盔實際上沒有臉甲,而只有一窄條箭狀金屬片下垂在臉部中央。古俄羅斯軍人,也戴球頂尖盔;有時這種頭盔還帶有鎖子甲護肩,放下來可遮住後腦部、頸部、肩部,同時也遮住臉部。
[頸甲]
護具的一種配件。使用於古代和中世紀,用以保護軍人的後腦、脖頸、肩膀和肩腫骨兔受冷兵器傷害。在套環盔甲中,頸甲成鎖狀圓定茬軍人頭盔邊緣,垂於雙肩。在葉片甲中,頸甲用環索連接整塊的鐵板或者數塊金屬板製成。在中世紀無縫隙的騎士盔甲中,頸甲是防護裝備的主要組成部分。頸甲連接葉片甲、披膊和頭盔,按尺寸和武士體形精工製作,分前後兩部分,左面用活動鉸鏈聯接,石面用暗拍聯接。

[胸甲]
用於保護軍人的胸背免受冷兵器和火器殺傷的滬具。由兩塊堅固的彎板-----胸板和背板組成。古代胸甲用密實的氈片外包皮革製成。後來出現了鐵制胸甲,其前半部與後半部上面用環拍和鉸鏈或包鐵皮帶連接,下面用腰帶系緊。胸前點綴以壓制紋或鑲嵌飾物,且鍍金或鍍鍍,重6一10公斤,厚1一3·5毫米。在俄國軍隊申,胸甲於1731年裝備重騎兵,經短時停用
(180a一!812年)之後,作為護具一直沿用到19世紀60年代,
後僅在近衛騎兵第一師各團用作禮服。御林軍騎兵團的士兵、軍官及其他人員的胸甲茬結構和飾物多寡方面各不相同,御林軍的胸甲表面光滑帶有銅制飾物。俄軍胸甲騎兵僅茬乘馬隊形申穿胸甲。由於火器的不斷改進,胸甲變成了近衛騎兵的儀仗裝具
(至1917年)。
[鎧甲手套]
古代鎧甲中護手配件。古代鏡甲開始沒有手套,後用度革、氈片等護住手背。精緻的金屬鎖子甲、鍛甲出現後,在護臂甲的下端躥出一塊葉片護住手背。歐洲是在13世紀初翻成了鎖子甲連指手套,後又制出五指分開的鎧甲手套。

[中國鐵鎧甲]
中國約在春秋戰國之際出現了鐵甲。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鎧,堅重之言也,或渭之甲。"各代鐵鎧甲往往因材因體而制,形制繁多。漢代稱鐵甲為玄甲,以別於金甲、銅甲。漢代軍隊申已普避裝備鐵甲。河北滿城西漢申山靖王劉勝墓出主的魚鱗甲。重約16名5公斤,共由2859片鐵甲片綴威。據測定,當時鐵甲片由塊煉鐵鍛成甲片後,再退火脫炭,具有韌性。穿用者軀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鐵甲圍護,鈴形如半袖短衣。南北朝時期,憲耍酪行兩當鏡稱碉光鎧。兩當鎧丙形制和服飾中的兩當形狀相近似麗得名,它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組成。明光鎧胸前和背後都有大型鏡子樣金屬圓滬。唐代的鎧甲形制多樣,據《唐六典》記載有十三種:即明光甲、綴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予甲、馬甲,主要供步騎兵使用。宋代以後,雖然火器出現,但鎧甲仍然是重要的防護裝備。宋代鏡甲有鋼鐵鎖子甲、黑漆瀕水山泉甲、明光細網甲、明舉甲、步人甲等數種。鋸《宋史·兵志》記載:宋代一套鏡甲的總重量迭45斤至50斤,甲葉有飛25片,製造時費工作日120個,花用經費三貫半。明代著眼減輕鏡甲遵量,每付減至40斤至25斤,多為鐵閥甲、鎖子甲。清朝前期裝備的鎧甲承襲明代工藝傳統。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藝的優點,鐵甲防護能力和外規裝飾都有進步。故富博物院存清高宗弘歷御用鎧甲,由銅盔、護項。護膊、戰袍、護胸、銅鏡、戰裙、戰靴八部分組成。甲衣內襯鋼片,明哈片、哦疆邊、餞袍上密綴銅星,一般武士的鎧甲,製成坎肩、馬蹄袖袍型式。戰袍外綉花,密綴鋼星。清末操練新軍,改著西式軍裝,鐵鎧甲廢止。

[綿甲]
以紡織品製造的甲。主要使用於申國的明代、清代和古代波斯等地區。以棉、麻、織布等材料製成了由甲身、甲袖、甲裙組成,還有小臂,小腿護套等配件。甲表面或可染成彩色,釘有大顆的銅、鐵甲泡。綿甲用材比較輕軟,審衣寬大,戰斗申較著鐵甲行動較為自如,沾濕後還可抵禦初級火器的射擊。20世紀初,清王朝編練"新軍",使用近代槍炮,綿甲與其它甲一同停止使用。

[胄]
中國頭盔。胄,戰國以後稱兜黎,宋代以後稱盔。中國傳說最早的胄由造尤創造。人們用獸角、藤條獸皮製成頭盔。目前出土最早的銅胄為商代青銅胄,皆用青銅整體范鑄,飾有獸紋。銅盔也稱胄,古代作戰時用以防頭部的防護裝備,其形如帽,可以同時防護頭頂、面部和頸部,盛行於商周時期。周代銅胄也是整塊范鑄,左有兩側向下延伸形成護耳,有的在周邊寬頻上凸出一羊排圓泡釘。出土的周胄,造型朴實。戰國出現鐵兜鑒,用鐵甲片層層編壓而成。此後至宋代,頭盔一般為整塊范鑄,鐵甲片編綴,或二者結合製成。"明代夫盔大體承襲宋制,有所改進。明朝御林軍用鎖子盔,鐵缽象一頂便帽,下沿裝鎖子鋼絲網,盔高八寸許,網長一尺左右,網環極為細密。士兵的鐵盔較簡單,裝飾不多,鐵缽高大,肩庇較寬,整個盔面上寬下窄,形如尖塔形。軍官用的鐵盔雕刻有龍虎圖紋,有的用金銀鑲嵌,盔上有賞,可插貉纓。及至火器廣泛應用後,鐵盔的形制趨向輕體化。清中葉以後,甲胄成為儀仗、校閱時著用的裝飾品,實戰中較少應用。清朝末年,西式鋼盔傳人中國,成為步兵通用的防護器具。皮條編綴而成。甲均塗漆,皮革以犀年皮、咒皮、鱉魚皮、水牛皮等為主。幾乎每個武士均裝備甲,有的馬匹也著甲。春秋戰國之交,鐵兵器出現後,皮甲不能抵禦鋒利兵器的打擊,逐步讓位於鐵鎧甲,但皮革作為輕便防護裝具仍沿用達千年之久。
[鞨]
中國古代革制的胸甲。《管子·小匡》:"輕罪人蘭盾、拾革、二戟。"尹知章注:蘭,即所謂蘭拾,兵架也。拾革,重革,當心著之,可以御矢。"

[古埃及頭盔]
新王國時代以前的埃及軍隊作戰沒有盔甲,全靠盾牌防護,以後出現了金屬和縫制的盔甲。頭盔有青銅的但更多是縫制的。頭盔縫制的很厚,長度一般達於耳的下部,較長者下垂至肩部,形狀與頭形一致,貼扣在頭上。國王頭盔隆起,設有尖頂。有的頭盔頂上有圓形飾物,如同鳥冠。

[古埃及衣甲]
新王國時代的魚鱗甲衣外表由約11行橫排金屬片組成,由青銅釘固定。鱗片寬度l英寸多。袖短,有時不及肘的一半。胸甲大部分無穎,袖較長,幾乎達到肘部。胸甲的長度一一般不小汗2·5英尺。為了減輕胸甲對肩部的壓力,埃及人用腰帶把它緊束在腰上,並使用亞麻材料縫制的甲衣背心。

[亞述尖頂式頭盔]
亞述尖頂式頭盔呈圓錐形,底部有1一2個環,前額外一般有半圓的護罩,有的頭盔掛有下垂的護頸,上覆金屬片以保護額、頸、耳、後腦。這種護頸製做復雜,有時代之以簡單的金屬薄板,與頭盔下緣相連,僅護住耳朵和兩頰,呈半圓或半橢圓形。考古發現的亞述尖頂頭盔是鐵制的,其下部的環和前額護罩是銅的。

[亞述鳥冠式頭盔]
鳥冠式頭盔多種多樣,製作材料為金屬,盔本身呈半圓、大半圓形,頭盔下緣連結下垂的護頸和耳蓋。頂部有一馬冠,有的為金屬制、有的為一簇茸毛,樣式有的向前彎曲呈勾狀,有的向前後兩邊彎曲呈雙勾狀。

[中國皮革甲]
甲是古代作戰中人馬防護裝具。中國傳說堂尤發明甲,在夏代常備軍已裝備甲。早期的甲以藤條·木片、皮革等原料製成,以皮革為主。商代一一般以整皮護驢干,四肢不著甲。由於整片皮裹身不便於作戰,至遲到春秋末期已出現由小塊皮革聯綴成的片甲。周代,全甲由身甲、甲塊、甲袖三部分組成,每部分由小塊革以絲帶連接。

[亞述鎧甲]
亞述人是最早使用鐵鎧甲的民族。亞述人的鎧甲,按其長度大體可分為二種。早期的鎧甲較長,有的達於足部,有的達於膝部。這一時期的鎧甲只是把鐵鱗片和銅片一排一排地縫在亞麻布或氈制的衣服上。後期的鎧甲較短,其長度不超過腰部,根據鱗片的長度可分為新、舊兩種。鱗片的一端呈方形,·而另一端呈圓形。鱗片是由鐵和銅製成的。舊式的鎧甲鱗片長約2一3英寸,新式的不超過1英寸。亞述人的鎧甲通常有短袖,達於肩和肘的中間部位。

[拜占庭騎兵盔甲]
拜占庭帝國騎兵盔甲。呈鍋形頭盔或圓錐形頭盔,帶護耳,盔頂上有一簇彩色馬鬃。身著鎖子甲,由皮條、金屬片編織而成,腳蹬鐵履,上部為皮靴或輕甲保護小腿,手和腕部帶有鐵手套。鎧甲外罩較輕的棉製披風或長衣。全付重裝甲重30--50磅。每支騎兵盔頂馬鬃統一顏色,以區別其他部隊。隊列前排馬匹配有頭、胸、脛甲。

[波斯魚鱗甲]
波斯人的一種鎧甲。波斯人的魚鱗甲帶有袖子。波斯和米底人的步兵和騎兵就穿著這樣的鎧甲。鎧甲是由一排排連結在一起的金屬片制的,有青銅制的,有鐵制的。貴族騎兵的鎧甲常常是鍍金的。這些鎧甲是由國王軍械製造作坊生產。魚鱗甲的樣式有幾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用金屬鱗片製成的。鱗片的上邊呈直角,下邊呈圓形。它有各種尺寸,從1·5厘米到5厘米不等。用金屬
(青銅)鱗片製成的盔甲產生於公元前二千年的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製作形式
(都是把鱗片固定在軟底上)有兩種:第一種型式是鱗片的上部、中部和下部都有孔,整個平面被固定在軟底上;第二種形式是鱗片僅僅上部有孔,有時中間也有孔,鱗片只是上半部被固定在軟底上。第二種類型是用長方形金屬薄片製成的。這類的薄片呈長方形,長度為2·5一9厘米,寬度為1·2一3·2厘米。大多數長方形的薄片有4個孔,每個角上有一個,供穿繩
(或皮條)固定之用。第三種類型通常是用鍍金的方形薄鐵片製成的。第四種類型是用邊上帶有許多孔的青銅直角薄片製成的。阿黑門尼德時代的波斯人還有用非金屬的軟材料製成的鎧甲,例如用亞麻、氈子和皮革等材料製成的鎧甲。

[古印度鎧甲]
古印度鎧甲因地制宜,種類繁多。據《政事論》記載有下列各種1)羅哈甲利克,用鐵絲編成的周身防護;(2)羅哈帕陀,除手之外全身遮蓋的鐵制鎧甲;(3)羅哈迎婆,
遮蓋頭、胸、手臂的鐵制鎧甲;(4)羅哈蘇陀羅跡,鐵絲製成系於腰或腿的防護物;(5)悉羅斯特拉那,頭盔;(6)乾陀特拉那,咽喉甲;(7)俱羅帕斯,胸甲;(乾鳴迦,膝甲;(9)婆羅婆那,至腳部的全身甲胄;(10)帕陀,僅露手臂的鎧甲;(11)那高陀里迦,手套;(12)帕提,植物纖維編制的鎧甲;(13)蔭摩羅,獸皮甲。
[球頂尖盔]
用鐵、鋼或銅製成的戰斗防護帽,頭盔的一種。由盔圈、盔頭和頂端安有蘋果形或松球形小球的管狀物組成。盔圈附有護罩、護耳、護鼻、帽瓦和護頸。球頂尖盔12一17世紀始用於東方國家,後流傳到俄國和西歐。

[盾]
古代一種手持的防衛兵器。開始用木、竹、皮革,後來用銅鐵製造。形體多為長方形、圓形或梯形。表面塗以色彩及圖式。背後有握持的把手,通常與刀、劍等兵器配合使用。古代東方、古希臘及古羅馬諸國,廣泛使用盾。公元前兩千年出現了銅後,後來又出現了鐵盾。木盾外側表面中央通常固定乍塊突起的金屬板--------鐵護手。盾包有一層或數層皮革,可防止箭、矛和劍的傷害。作戰時,可將盾用皮帶系在一隻手臂上,或執其把手;行軍時,以盾內側的皮帶掛在背後。盾的證面通常繪有各種彩色圖案、標志、徽章等。9一13世紀,扁桃形、三角形和圓形帶鐵護手的木盾在西歐和東歐得到廣泛應用。到13世紀中葉,隨著冷兵器的發展和盔甲的改進,步兵扁桃形盾的高度從1,7米減到0·75米,騎兵圓形盾的直徑也縮小到0·75米。15一16世紀,直徑為0·5米左右的圓形鐵盾開始佔多數。中國原始社會就有簡單的盾,以後種類和形制越發完備,又稱為"干"、"牌"、盾的名稱、形狀、尺寸也各有區別。如《釋名》記載出於吳地大而平的盾叫"吳魁",出於蜀地脊部隆起的盾叫"滇盾",再如步兵用盾稱步後,車上用盾叫"子盾",騎兵用盾叫。旁柳"等。明代還發明了一些與火器並用的盾牌,內藏火器或箭,接近敵人時,即可發出,不僅掩護自已,還可以殺傷敵人。隨著火兵器的發展,盾逐漸被廢棄。但是,在中非、南美及大洋洲諸島的一些民族中,盾仍延用至今。

[中國盾牌]
中國古代盾牌又稱「干、秉甲"。占人作戰,左手秉盾以自衛,有手持刃以殺敵。盾一般不超過三尺長,多為長方形或梯形,也有圓形的。較大的盾叫"吳魁",或稱吳科。戰車用的盾較小,稱為矛盾。盾的後面有把手,便於手持作戰。大型的防盾稱做。彭排",高約八尺,牌長可蔽身,內施槍木倚立於地,供城守、水戰,布營用的大型盾叫苦,是防守戰具。盾大部分用木頭、藤、竹製作,有的蒙以生牛皮。銅鐵盾因份量重,除儀仗用外,很少在戰場上使用。盾的表面塗漆,並繪有龍虎、神怪、鳥獸花紋。殷商時期,盾牌上裝有青銅飾器,多製成猙獰的獸面或人面,藉以恐嚇敵人。東周流行長方形木後,表面塗漆,紋飾精美。春秋時代盾成為主要衛體護具。宋代騎兵用小圓形旁牌,步兵用長方形尖頂旁牌。"明代軍中多使用輕型盾牌,如手牌、搓
(挨)牌、燕尾牌等。每面長五尺,多用白楊木、松木製造,闊約二尺左右。還有藤條編織的圓形藤牌,徑約二尺,周緣略卜高,箭射中後,防止箭滑脫傷人。火器出現後,盾逐漸被淘汰。

[亞述柳條盾]
這種盾牌與希羅多德所描寫的古代波斯人的盾牌十分相似,他們所使用的盾牌是細枝編成的。柳條盾的長度,大者相當於或超過士兵的身高;寬度可掩護二至三人。這種大盾牌的形狀,有的是長方形;有的是頂部向後突出一塊,與盾體成直角的方形;還有的是從一定高度(約2,3)開始向內彎曲並逐漸變窄,最後形成尖頂狀,這是最常見的一種。作戰時,持盾者和弓箭手二人一組。持盾者攜帶短劍或矛,將盾牌立在地上以掩護弓箭手;而弓箭手在盾牌的掩護下得以充分發揮其射箭的效能。這種大柳條盾最適於攻城戰斗。上部向內彎曲的尖頂盾、頂部向後突出類似屋頂的後,都能有效地遮擋從城頭拋下的石塊。單人使用這種大盾時,則把尖頂盾倚靠在牆上,自己藏匿其中進行攻城作業。柳條盾還有略小一點的,約半人高左右。這種小柳條盾供掩護一人或二人使用。

[亞述圓盾]
圓盾在亞述人中間使用的較為普遍。戰車兵多半使用圓後,步兵矛手和早期帝王的侍從也使用這種盾。盾牌一般是用金屬製成的,因而比較小,其直徑很少超過2英尺或2英尺半。圓盾的邊緣向內彎曲。圓盾的金屬材料,有的是青銅製造的,有的是鐵制的,也有少數是用金銀製成的。金盾是為國王和高官顯宦等少數上層人物製造的。後來,圓形金屬盾為同樣形狀的圓形柳條盾所代替,盾緣是用硬木或金屬材料製成的,有時盾的中央飾以凸出物。

閱讀全文

與西周的武器裝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