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明末武器裝備

明末武器裝備

發布時間:2021-02-22 01:20:43

⑴ 誰科普下:明朝武器跟同時期的西方比,會遜色嗎

從軍事裝備看, 明末研發出燧發槍(由鳥槍改進而來,參見明代《軍器圖說》)、馬炮、以及「鐵心銅體」的鑄炮法肯定是領先西方的。 西方當時比較先進的武器佛狼機、鳥槍、紅夷炮相繼傳入明朝,在明朝戰場上大顯神威, 這一方面說明了明朝的開放、務實,另一方面又充分說明了明朝人緊隨時代潮流的優良作風。

就海軍來說, 明朝海軍最強有人說是前期「鄭和時期」, 但事實上明朝後期才是海上力量壯大時期, 明中後期抗倭戰爭,戚繼光、俞大猷等人編練的海軍艦隊,200多艘戰艦裝備佛狼機艦炮2000多門,超過20多年後 西班牙「無敵艦隊」參戰艦炮的1.8倍。(據軍事科學院考證,參見軍事天地「中華名將--明代名將與佛郎機」節目,可網路搜索)。 明朝與日本、葡萄牙、荷蘭國的海軍都有交戰, 戰績可謂輝煌。 有人說什麼那時西方還不強大,我都覺得可笑,西方人當時都已經漂洋過海 不遠萬里占據了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台灣,怎能說不強大?

荷蘭在與明朝海軍鄭芝龍、鄭成功長達20餘年的一系列海戰中,動員了在遠東地區所有的海上力量,總計投入3000多人,30多艘最先進的戰艦,依然不能取勝,如果戰績不能說明問題,那還有什麼能說明問題?

滿清入關,明朝完敗,我們說這是歷史的偶然之中又有必然,但是明朝鄭成功率殘余海上力量,從山東、江蘇到廣東、福建的海面上 連續襲擾滿清30多年, 逼迫清朝不得不遷界、禁海以避鋒芒,問一下在中國的王朝滅亡史上有此先例嗎? 這不是充分證明了明朝海軍的強大?

⑵ 明朝時期的兵器大全加圖片

去明朝吧看看
神火飛鴉
代史書上記載的軍用火箭「神火飛鴉」外型如烏版鴉,.用細竹或蘆葦編權成,內部填充火葯,鴉身兩側各裝兩支「起火」,「起火」的葯筒底部和鴉身內的火葯用葯線相連。作戰時,用「起火」的推力將飛鴉射至100丈開外,飛鴉落地時內部裝的火葯被點燃爆炸。
火龍出水
軍用火箭,專用於水戰。竹筒制的龍內裝火箭,外裝「起火」。「起火」將龍身射至空中,又點燃龍身內的火箭,於是火箭再次射出。
13世紀以後的中國元、明時代,火箭武器已有很大發展。到了16世紀,抗日名將戚繼光已在軍中大量裝備火箭。箭長5尺以上,綁附火葯筒,能遠射300步,倭寇見之喪膽。

福船
蜈蚣船
三眼銃
大明各個軍區將士都喜歡使用的三眼銃
雖然有著射程短,精度差的缺點
但確實明朝邊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鳥銃
貫穿明朝中後期的軍事歷史
為中國人民抗擊清朝侵略者做出了偉大貢獻
佛郎機
這哥們把無數建奴送上了西天

迅雷銃
射速高
為啥迅雷那麼慢
明小稍弓

⑶ 歷史上真實的明朝軍隊火器裝備到底有多強

三眼銃,是明軍重要的單兵火葯武器,原因是它可以連續釋放,構成密集火力,有利於壓制行動迅速的騎兵。崇禎在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時候出宮而走,手中提的兵器就是三眼銃。
佛朗機炮,明代正德年間利用歐洲技術製造的大型後裝火炮,使用帶炮彈殼的開花炮彈!1537年裝備達到3800門,帶有準星和照門。有效射程500米,45度仰角發射的時候射程1公里。大型者炮身250厘米,中型者156厘米,小型者93厘米,子炮(炮彈)從後方裝入,發射間隔短,發射散彈時一發炮彈帶有500發子彈,可以封鎖60米寬的正面,威力驚人。因為後膛裝彈對鑄造技術要求較高,清代漸漸淘汰,讓位於比較簡單的前裝武器.
紅夷大炮,號稱將軍炮,明末引進西方技術製造,帶有炮耳和瞄準具,可以調節射程,炮身壽命長,大型者重1.6噸,射程可以達到1.9公里!應該是這一類武器的極限了。
大將軍炮,鑄造時通過增加箍來防止炸膛的明代大將軍炮,626年袁崇煥使用這種火炮打敗後金,取得了寧遠之戰的勝利,努爾哈赤也被擊傷,後返回因傷勢加重逝世。清朝一直得不到這種武器,直到崇禎殺了袁崇煥,邊軍軍心渙散,才有人帶炮投敵。
十眼銃,明代試驗性連發武器,10節銅質炮身,口徑10厘米,每節一發,可以十次發射,因為射程短,不安全,被後來的拐子銃代替。
拐子銃,帶有曲柄的連發火繩槍,長37.5厘米,使用類似佛朗機的裝填方式,可以連續三發,射程150米,明朝稱為「萬勝佛朗機」,在援朝逐倭戰爭中使用比較多。
迅雷銃,單兵多管火器,明代趙士禎發明,參考了土耳其的類似火器,最大的可以達到18管,使用火繩或者燧石擊發,加上外罩後狀如琵琶。發射完畢後可以作為冷兵器使用!長187厘米,重2.5公斤,易於攜帶使用,明軍經常列隊跪射,火力沒有間斷。在朝鮮,日本的火槍隊是無法正面對抗這樣的明軍的。
五雷神機銃,是世界最早的左輪槍,戚繼光在北方戰線防衛蒙古軍隊的發明,有三眼,五眼,七眼各種規格,一般使用時二人一組射擊,一人支架,轉動槍管,一人瞄準射擊。射程180米。
虎蹲炮,虎蹲炮戚繼光軍中最常用的火器,這種輕便的火炮跑管薄,射程不遠,適用於山地作戰,機動靈活,由於前裝,可以大仰角發射和大量裝備下層部隊而與今天的迫擊炮有異曲同工的用處。
鳥銃,其實並非打鳥之用,而是表示即便輕捷如鳥也難以逃脫。已經接近現代步槍,是和倭寇交戰中繳獲倭寇火槍,隨後改進仿製的。戚繼光的步兵,已經40%裝備了這種槍。令有人說,稱之為「鳥銃」並不是因為用來打鳥或連飛鳥也無法逃脫,而是因為其槍機銜著火繩落下點燃發火池中的火葯的動作猶如小鳥啄食。它的射程是150米,雨天不能使用。
抬槍,一種大型鳥槍,明代《天工開物》最早記載其圖片,帶有三角支架和旋轉裝置,長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號「九頭鳥」,威力強勁,即便當時的戰車也無法抵擋。可惜發展非常慢,直到清朝末年,湘軍中裝備抬槍,不過25%而已。 明代後期的軍事技術家還創制了「神火飛鴉」與球形帶雙翼的「飛空擊賊震天雷」兩種「有翼式火箭」。這兩種火箭分別在鴉形與球形體內裝滿火葯,火葯中有火葯線通出,並與起飛火箭火葯筒中的火葯相串聯;發射時先點燃起飛火箭的火葯線,使火箭飛至敵方,並將鴉身與球體內的火葯引爆,殺傷和焚燒敵軍的人馬,是破陣攻城的利器。後來的導彈可以說是這種火箭合乎邏輯的發展!由此可以想見我們祖先的智慧是多麼的高了!
以上只是明代火器之一部分,未能全列於此。事實上中國裝備火器的軍隊編制出現的很早,也很健全。早在元朝至順年間,軍隊中就已裝備了發射口徑為20毫米以上鐵彈丸的金屬火銃,從而誕生了中國最早的火炮,並出現了「炮手軍」和「炮手萬戶府」的建制。之後由於火器的蓬勃發展,明軍更是普遍裝備了火器,戰爭的主要武器轉向了使用火器。一般人都知道徐光啟與利馬竇合譯的《幾何原理》,人們卻鮮有知道他還寫了一系列論兵之作的,像《兵機要略》、《火攻要略》等,都是他的著作!他主張使用西洋火炮,選練精兵。他的弟子孫元化「除協助徐氏刪定《句股義》(即幾何原理)外,還撰有《經武全編》和《西法神機》等兵學書,以及《西學雜著》、《幾何用法》、《幾何體論》、《泰西筭要》等數學書。」其中的《西法神機》,直接指導了關外明軍的火炮運用。孫元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的西學知識不在徐光啟之下,而且他的軍隊駐地有支葡萄牙炮隊,這批炮手前期有13人,後來增加到40餘人,他們成立了一支模範炮隊,作為明軍孫元化部炮兵的示範部隊。這批葡籍僱傭軍拿著比周圍明軍官兵高幾十倍的工資,確實幹活也很有職業精神,教授明軍炮手各種技術也十分認真,工作幹得很不錯。這種合作比起太平天國起義時李鴻章借洋師助討太平軍的事體,顯得既主動又「科學」且開放

⑷ 明朝還有什麼發明武器

1372年,製造碗口銃,相對於手銃來說銃身比較重,外形與口徑都比較手銃大,必須架在木架上射擊
1377年,製造手銃,形體較輕,口徑比較小,可以安裝入木柄以持以使用,類似手槍
14世紀,製造火龍出水
1453年,製造銅火銃,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管形火器
1524年,製造佛朗機炮,原本由歐洲葡萄牙傳入的一種早期的後填裝滑膛加農炮
1549年,製造水底雷,為世界上最早的水雷。水底雷以木箱作為雷殼,油灰粘縫,以下面的繩索連接鐵錨、控制深度,再以人手操縱擊發,比較歐洲製造及使用水雷早了逾200年。於抗日援朝時,明朝海軍使用了水底雷一舉擊沉日本一艘大型戰艦,為世界歷史上首次使用水雷取得實際戰果,比較日俄戰爭中的水雷戰爭早近3個世紀。
1558年,製造較西番尤為精絕之鳥銃,是以火繩作為點火裝置來擊發的火器
1580年,戚繼光自製自犯鋼輪火,功能類似地雷
1590年,製造水底龍王炮,為世界上最早的水底定時爆炸物。水底龍王炮以牛脬作為雷殼,內里安裝有黑火葯,以香點燃作為引信,憑借燃燒時間來定時引爆水雷。
1621年,出版茅元儀《武備志》,此書由兵訣評、戰略考、陣練制、軍資乘、占度載五部分組成,於清乾隆年間被禁。
1637年,製造混江龍,與艦船直接接觸而引發爆咋。
製造鐵殼地雷,為世界上最早由鋼輪壓火擊引發爆炸的鐵殼地雷。鐵殼地雷被明朝陸軍廣泛地裝備,並且於江浙地區多次使用其以重創倭寇;歐洲到18世紀後才有類似的武器。
翼虎銃:三管騎兵銃,用以伏路極便,緣其體短,可心藏匿,可以多放,手不離刀,急則可以當盾格鬥,遠近俱堪殺敵,又可自衛。
製造虎蹲炮,長2尺,頭由兩只鐵爪架起,外形像似蹲卧之虎。於開火前,需要先裝填5錢重的鉛彈或者石子上百枚,再使用一個重30兩的大鉛彈或者大石彈壓頂,於發射時,大小子彈一同飛出,殺傷力驚人。該炮重量輕,體積小,尤其適合於騎兵使用戰馬直接馱帶,由此催生了明朝陸軍騎炮兵,也是世界歷史上首支騎炮兵,領先了歐洲約200年。
三桅炮船:仿製荷蘭戰船,巨型,水師主力,身高大,首昂尾翹,航行迅速,不懼風浪。樹3桅,主桅高4丈,船長20丈,艙5層,船面設樓高如城,可容300人,配紅夷炮8門,千斤佛郎機40門。
吳三桂於1642年(崇禎十五年)捐紅夷大炮一尊,名曰定遼大將軍,此炮採用鐵芯銅體鑄炮法,在當時世界上屬於領先的地位。
《神器譜》,明,趙士楨,書中記載了明末軍隊使用的各式武器,顯示了明朝先進的火器製造水平。

⑸ 明朝有那些武器

1372年造碗口銃,口徑11cm,上有銘文說明為水軍裝備.
1377年造手銃(小口徑管形.)
14世紀著《火龍經》回 14世紀末發明「神答火飛鴉」
1405年鄭和船隊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的遠洋船隻"寶船",船長150餘米,容千餘人
1453年造銅火銃(滑膛式.)
1524年在北京鑄造佛朗機炮 16世紀中葉發明「火龍出水」。箭頭上龍頭下圓柱,柱體分層裝火箭,為當時世界上最早的多級火箭(關於「火龍出水」,在明代後期出版的《武備志》、《火龍經》等兵書中都有記載 )
1558年造出中國第一批火繩槍一萬支,稱之為「鳥嘴銃」。 1580年戚繼光發明"自犯鋼輪火"(其效類似地雷)
1598年趙士禎呈<神器譜>,記載銃器製作及使用方法
1626年王鉦編成我國第一部系統的機械工程專著<新制諸器圖說>
1642年南京出現遂發火槍。

⑹ 明朝軍隊裝備的先進火器有哪些

明一統全國後,明政府鑒於火器在戰爭中體現出來的強大破壞力和火器部隊的強大戰鬥力,開始著手建立專業火器部隊和規定火器在軍隊中的比例,如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政府正式下令規定:「凡軍一百戶,銃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政府又規定:水軍每艘海運船,裝備碗口銃四門,手銃筒十六個,火槍二十支,火箭和神機箭各二十支等等。以上洪武時期明軍所裝備的火器與冷兵器一與九之比,明顯地反映了明代火器裝備的普遍,並且已有一定的定製。成化二年(1466),明將郭登向明政府建議,步兵「用神銃手十,弓箭手十,刀牌手各五,葯箭強弩手十,司神炮及#3火葯者八,雜用者七」。按照這一規定,當時明軍步隊使用火器的士兵,已經占編制總數的1/3左右。明軍不僅在軍隊中普遍裝備火器,還建立了專業火器部隊。永樂前期創建的專業火器部隊神機營,他同當時的五軍營、三千營合稱京軍三大營,擔負著「內衛京師、外外備征戰」的任務,是朝廷直接指揮的戰略機動部隊。明代火器發展迅速,有神槍、大將軍鐵炮、二將軍鐵炮、大將軍銅炮、小將軍銅炮、神銃、大銅佛郎機、神炮、飛炮、銅銃、鐵銃、馬上佛郎機、神箭、鐵宣風炮、纓子炮、鐵佛郎機、鐵三起炮、碗口炮、小神炮、鐵蒺藜、新置的器械有九龍盤槍、鐵鞭槍、火箭盤槍,子母炮、紅衣大炮、火箭等。

⑺ 元末明初都有哪些軍事武器

中國武術的一個傳統術語,泛指多種武藝,其內容在各個時期有所不同。 十八般武藝的名稱,始見於元曲。 如《古今雜劇》所收《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藝都學就,六韜書看的來滑熟」的唱詞。 元末明初施耐庵在《水滸傳》第 2回中描寫九紋龍史進從王進教頭習武時說:「哪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 鞭、鐧、 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扒。」他指的都是兵器。 到明代後期萬曆年間,謝肇浙在《五雜俎》卷 5中說:「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所謂白打,據明朝朱國楨(萬曆天啟間人)在《涌幢小品》卷12「兵器·武藝十八事」中說:「白打即手搏之戲,……俗謂之打拳,蘇州人曰打手。」清初周亮工在《閩小記》中說:「白打,即今之手搏,名短打者是也」,又說「武藝十八,終以白打,以白打為終,明乎其不持寸鐵也」。十八般武藝原來全指兵器,至此又把白打包括進去。 明代抗倭名將唐順之(1507~1560)在《武編》中說:「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明末,火器威力仍不高,作戰時仍以弓、弩為遠兵利器,故在軍器三十六、武藝十八般之中,弓都列為第 1位。 自清代以來,十八般武藝又有4種說法: 第1種說法認為是「刀、 槍、劍、戟、 □、棍、叉、耙、鞭、鐧、錘、斧、鉤、鐮、扒、拐、弓箭、藤牌」。 第2種說法與上述十八般的排列一樣,但最後 3件改為:代、抉、弓矢。 第3種說法是「九長九短」。九長為槍、戟、棍、鉞、叉、□、鉤、槊、環;九短為刀、劍、拐、斧、鞭、鐧、錘、棒、杵。九長九短中不列遠射兵器的弓矢和防禦武器的牌或藤牌,這是近代武師一般不習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第4種說法,近代戲曲界有人認為是刀、槍、劍、戟、 斧、鉞、鉤、 叉、鞭、鐧、錘、抓、□、棍、槊、 馬刀
棒、拐、流星錘等18種兵器。 「十八般武藝」始見於南宋華岳編的兵書《翠微北征錄》,華岳曾中過武狀元。此書編成於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他在書中自稱「臣聞」,可見「十八般武藝」的說法實際上還要早。可惜宋代的兵書多毀於兵燹,今傳者寥寥無幾,「十八般武藝」的原始出處和內涵今天已無從查考。謝肇浙《五雜俎》中對「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容作了記述:「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簡、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前十七種都是兵器的名稱,第十八般名目「白打」,就是「徒手拳術」。 《水滸傳》寫到的十八樣是: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棒、槍、扒。還有謂十八般武藝是指九長九短:九長是槍、戟、棍、鉞、叉、釒黨、鉤、槊、環;九短是刀、劍、拐、斧、鞭、鐧、錘、杵。 十八般武藝指武術中常見的諸種兵器,初見於宋代戲文《張協狀元》,後世有多種解釋。其一,明代戚晉叔輯《元曲選 ·逞風流王煥百花亭》:「若論著十八般武藝,弓駑槍牌,戈矛劍戟,鞭鏈鏜錘。」其二,元明間施耐庵著《水滸全傳》第二回:「那十八般武藝,矛錘弓駑銃、鞭簡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扒。」其三,明萬曆年間謝肇淅《五雜俎》:「十八般:一弓、二駑、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後世還出現了「九長九短」、「六短十二長」,以及「大十八般」、「小十八般」等武藝內容說。綜合歷代「十八般武藝」的內容,刪去重復,共包括下列種目:屬拋射兵器的有:弓、弩、箭、矢、銃。 屬長兵器的有:戈、矛、槍、棍、殳、杵、桿、杖、棒、斧、鉞、戟、大刀。 屬短兵器的有:劍、刀、鞭、鐧(簡)、鉤、鐮、錘、拐、環(圈) 屬軟兵器的有:鏈、流星、綿繩套繩。 屬徒手的武藝,統稱為「白打」。歷代「十八般武藝」中所指的這些種目,並未能包括武器的全部。例如,飛刀、袖箭、三尖兩刃刀、橛、匕首、鴛鴦鉞、陰陽銳、狀元筆、鐵尺、繩鏢、三節棍等均未包括。至於武俠小說家筆下劍造的許多「奇門兵器」,就更難以盡收了 一弓:馬箭、袖箭、步箭、 二弩:弩箭、諸葛弩、斗子弩、俚弩。 三槍:長槍、叉槍、火槍、蛇槍、看槍、標槍、線槍、神槍、戟槍、勾鐮槍、拒馬槍、飛槍。 四刀:大砍刀(長刀)、斬馬刀、腰刀、桿刀、朴刀、鉤刀、眉刀、匕首、刀、三尖刀。飛刀。 五劍。 六矛。 七盾。 八斧。 九鉞。 十戟。 十一鞭。 十二鐧。 十三槁(撾):骨朵、錘、錐、椎、鏈子錘(流星錘)、蒜頭錘、骨朵錘、卧錘、重錘。 十四棍:雙頭棍、操鉤棍、狼牙棍、悶棍、腳棍、齊眉棍。 十五叉。 十六鈀:鐺鈀、鈀、扒、省鈀、鏟、月牙鏟、馬叉。 十七綿繩套索。 十八白打。 十八般兵器——劍
編輯本段分類
中國古代有「十八般武藝」之說,其實是指十八種兵器。至於究竟是哪十八種,歷來說法不一,一般是指弓、弩、槍、棍、刀、劍、矛、盾、斧、鉞、戟、殳、鞭、鐧、錘、叉、鈀、戈。在這十八種兵器中,有的已被淘汰,像殳、戈;有的已經演變,像鉞,原是古代的一種大斧,現在卻變成一種小巧兵器,有刃有鉤,雙手可各持一個,如子午鉞。 實際上,中國武術中的兵器遠不止十八種,如果加上各種奇門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其總數恐不下百種。我們在這里只介紹一些常見的長短兵器,而於暗器介紹稍多一些,以供讀者了解中國武術的一個重要側面。
短兵器
所謂短兵器,是指其長度一般不超過常人的眉際,分量較輕,使用時常單手握持的兵器。最常見的短兵器是刀和劍。 刀的套路有單刀和雙刀兩種,均以劈砍為主。單刀要求勇猛迅疾,多有纏頭撩花動作。雙刀更富於觀賞性,好手舞起,猶如團雪滾滾,不見人影。清乾隆初年,安徽宿州人張興德以雙刀著稱,人稱「雙刀張」。當時山中多狼,為害行旅,張興德攜刀而往,三日之內連殺九狼,傳為佳話。同治年間,捻軍中有一少婦名劉三姑娘,也以雙刀聞名,但後來率眾投降清軍。 劍為雙刃,以撩刺為主,風格輕靈瀟灑。劍術也分單劍與雙劍兩種,以單劍為多。清咸豐、同治年間,河南開封有一少婦杜憲英精於劍術,曾因事乘船於長江,群盜乘夜色登船搶劫,杜憲英揮劍格鬥,連殺三盜,群盜 鼠竄而去。更早一些,江蘇宜興有一位名叫周濟(1781年-1839年)的著名的詞人,武功卓絕,曾擊殺盜匪多人。有兩個大盜銜恨不已,必欲除之而後快。周濟因事北上,路過山東,兩盜尾隨其後,准備在旅店下手,而周濟毫無察覺。當夜,兩盜撲入周 室,舉刀便砍,周濟倉猝應戰,手無兵刃。正危急間,一位少女執雙劍飛步而入,雙劍「夭矯若長虹」,片刻之間,已將二盜刺死。周濟見此女武功遠勝自己,拜問姓名,才知是旅店主人之女,名叫紅蛾,原來她早就認出這兩個強盜,於是暗中加意提防,在危急之際出手救人。 有的劍在劍柄上配有劍穗(又稱「劍袍」),稱為「文劍」。無劍穗的劍稱為「武劍」。劍穗長者較為難練。有人又在劍穗上串有鐵珠,隨劍穗飛舞,可擊人致傷。 武當劍、達摩劍、太極劍、青萍劍、龍行劍等都是比較著名的劍術套路。 斧在今天也是一種短兵器。古代作戰時用的斧多是長柄,俗稱「大斧」,屬於長兵器,今武林中已極少有人練習。另一種短柄斧,俗稱「板斧」,即《水滸傳》中李逵所用之物。清代時,江西九江某公子精於此術,曾以雙板斧震懾群盜。至今仍有板斧套路傳世,以掄劈為主。 鞭有軟硬兩種。硬鞭為鋼制,共十三節,俗稱「竹節鋼鞭」,末端尖銳,以劈砸為主,亦可挑刺。軟鞭俗稱「九節鞭」,由九節細鋼棒或細銅棒連綴在一起,長度略次於身高,其動作以纏繞和掄圓為主。九節鞭便於攜帶,目前仍很流行,演練者多在鞭的兩端繫上綢塊,掄動時可呼呼作響,以增添觀賞性。 鐧為長條狀鋼質兵器,多為四棱,無刃,末端無尖,長約0.8米,也屬劈砸兵器。另有雙鐧,每根長約0.6-0.7米。 鉤是一種多刃器械,其身有刃,末端為鉤狀,護手處作月牙狀,有尖有刃。武術中常見的是雙鉤,比較難練。相傳清代中期河北獻縣人竇爾墩曾以雙鉤聞名。 拐是一種木質兵器,有短拐、長拐兩種,短拐長約0.7米,長拐長約1.3米。拐的特點是在木棒靠近末端處置一橫柄,成「丁」字形。拐可用來擊砸,又可用來鉤拉鎖拿對方兵器。 杖與拐相近,但其橫柄置於木棒末端盡頭,亦成「丁」字形。杖長約1.2米,可單手使用,也可雙手使用,其技法有鉤、掛、崩、點、撥、撩、戳、劈、掃、擊等。少林武功中有「達摩杖」一路。 鞭桿是一種木質短棒,長約1.3米,桿梢略細,據說是從馬鞭桿衍化而來。鞭桿短而無刃,便於攜帶,使用方便,流行於西北地區。 古代還有一種短兵器叫「鐵尺」,長約0.6米,細長而扁,無尖無刃,以劈砸點戳為主,清代時還比較流行,目前已極為罕見。
長兵器
武林中最常見的長兵器是槍、棍、大刀三種。 在武林中,槍被譽為「百器之王」。俗語說「槍扎一條線」,要求扎出平直,即所謂「中平槍,槍中王,當中一點最難防」。槍法以攔、拿、扎為主,兼有劈、崩、挑、撥、帶、拉、圈、架諸法。唐末名將王彥章擅使鐵槍,人稱「王鐵槍」。宋代名將岳飛、楊再興均是槍術名家。南宋時,山東濰州(今萊州市)人楊四娘以槍法縱橫南北,自稱「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但戚繼光曾指出楊家梨花槍的缺陷。明末清初,峨眉槍法又曾冠絕一時。清咸豐年間,江蘇無錫人陶某善槍,人稱「陶家槍」,不料竟敗於無錫守備蔣志善手下,陶某拜伏求教。蔣志善持槍起舞,「閃閃成白光」,猶如直徑數丈的車輪在飛轉。蔣志善令陶某向他潑水,誰知竟水潑不進,反彈如雨,將陶某全身淋濕,而蔣志善身上毫無水跡。 棍是歷史最悠久的長兵器,最早被叫做「殳」(古時的殳有棱無刃)。棍有多種,從形制上分,有 冷兵器 長棍、齊眉棍、三節棍、梢子棍等;從質地上分,有木棍、鐵棍、銅棍等,以木棍最常見。 早期的棍多以棗木製成,取其堅實沉重。後來改用白蠟桿,取其有韌性,較輕便。棍法以威猛快速為上,多有旋掃及舞花動作,打擊空間較大,故稱「棍打一大片」。少林棍、昆吾棍都是比較著名的棍法。 三節棍是將三節短木棍用鐵環連在一起,可收可放,夭矯多變。梢子棍是在棍之末端以鐵環連一短棍,在應敵時可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三節棍和梢子棍都比較難練,稍有不慎,容易傷著自身。 大刀是將刀身後裝上長柄,又名「春秋大刀」、「偃月刀」、「長刀」。唐代大刀全長達3米,重7.5公斤,兩面有刃,稱為「陌刀」,當時軍中專門組建有陌刀隊。如今武林中所用大刀皆是一面有刃。另有一種朴刀,其刀柄比大刀的短些,刀身窄長,也是雙手使用。朴刀套路目前仍有流傳。 在長兵器中另外還有幾種。戟在南北朝以前是一種流行兵器,有長柄單戟和知柄雙戟兩類。短柄雙戟屬於短兵器。長柄單戟又分兩種:在末端置有左右兩個月牙的,叫「方天戟」;僅有一側有月牙的,叫「青龍戟」。東漢末年,呂布是使戟的能手,曹操善於使短戟。目前武林中仍有演練者。 叉是一種常見的兵器,古代多為獵戶所用。末端分兩股的,名「牛角叉」;末端分三股的,名「三頭叉」或「三角叉」,俗稱「虎叉」。叉法本於槍法,重在中平一勢,也可鎖拿對方兵器。晚近以來,練叉者多在叉身上套上若干鐵環,演練時可嘩嘩作響。也有人能使叉在全身上下滾動,俗稱「滾叉」,頗具觀賞性。 冷兵器 鏟是一種不多見的兵器,最早是農村用的除草工具。鏟桿的前後都裝有兵刃,前端是一個彎月形的鏟,內凹,月牙朝外;尾部是一個斧狀的鏟柄,末端開刃。相傳鏟最初是佛門兵器,又名「方便鏟」或「月牙鏟」,演練時身法輕盈而別致,有推、壓、拍、支、滾、鏟、截、挑等擊法,其招式命名也多與佛教有關。 鈀也是從農具演變而來的兵器,其末端裝九齒鐵鈀,齒鋒利如釘。鈀全長2.4米左右,重2.5公斤,可拍擊,亦可防禦,在明代抗倭戰爭中曾為軍中利器。 鎲屬於罕見兵器。其形制如叉,末端正中有尖頭,稱為正鋒,長約0.5米。正鋒靠後處橫一月牙,月牙朝外,月牙上嵌著一排利刃。鎲柄長達2.5米,尾端裝有棱狀鐵鑽,稱為 「釒尊」。鎲可用於擊刺架格。由於這種兵器過於長大,分量又重,所以只有身高力大者才能使用。
暗器
所謂「暗器」,是指那種便於在暗中實施突襲的兵器。暗器大多是武林中人創造出來的,它們體積小,重量輕,便於攜帶,大多有尖有刃,可以擲出十幾米乃至幾十米之遠,速度快,隱蔽性強,等於常規兵刃的大幅度延伸,具有較大威力。在千軍萬馬廝殺的戰場上,暗器很難發揮作用,所以古代戰將很少有練暗器的。武林中講究的是一對一的打鬥,雙方距離很近,於是暗器就派上了用場。中國武術中的暗器至清代而集其大成,達於鼎盛,在武林中使用極為普遍。直到清末火器盛行以後,暗器才逐漸被冷落,但至今武林中仍有人習練此技。 所謂暗器,是指那些乘敵不備暗中施發的武器,特點是短小靈活、隱蔽性好。暗器起源於原始社會,史前時代原始人獵殺野獸所用的武器許多就是暗器的祖師爺,如澳大利亞土人所用的「飛去來器」及加那利人和藏人所用的拋石皮囊都是暗器的一種。華夏民族先秦時期在娛樂時的「投壺」所用的短箭也是拋擲武器的變種。專諸刺殺吳王所用的「魚腸劍」及荊軻刺秦王的匕首更是中國古代暗器使用的著名例子。秦以後,暗器的使用有所擴展。三國時代手戟也是一種很厲害的暗器,董卓曾「拔手戟擲布」,幸虧呂布躲閃迅速,差一點被擊中。這種手戟很短小,在直刃一側有一個橫出的斜枝,手柄纏繞細繩,單手擲擊,「嚴鋒勁枝,擒鍔耀芒」,威力確實很大。東吳名將孫策就精於用手戟擊敵。 暗器的廣泛發展,是在宋元以後。北方女真、契丹等游牧民族在對宋戰爭中,騎兵相逐,長兵使用不便,因此發明了很多馬上使用的暗器,如飛抓、背弩、犁花槍種種。蒙古人的到來更將暗器進行了充分發揮,如短標槍、套索、飛刀及乾坤圈等兵器,在征宋、西征等戰爭中,這些暗器得到了廣泛運用,效果明顯,穆斯林和歐洲騎士的長槍彎刀對付這些靈活的武器特別力不從心,在其歷史記錄中大多對此心有餘悸。 明清兩代是中國武術發展的高峰期,也是暗器由軍隊作戰進入民間的開始。特別是清代,暗器更加盛行,士農工商多以暗器相炫耀。清代暗器大約可分四個類別:手擲、機射、索系、葯噴。 手擲暗器,如標槍、飛鏢、擲箭、飛刀及乾坤圈等。標槍,也叫投槍。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就作為通用的武器裝備。但那種標槍很長很重,與現今體育競技中的標槍差不多,尚不屬於暗器范圍。中國的標槍來源一是南方少數民族使用的梭槍,也稱梭標,大多為竹製。另一種是蒙古人在馬上使用一種短標槍,一米多長,數桿插於馬側囊袋中,在近戰搏鬥中較弓箭更加靈活。這種兵器後來到清代更加短小精悍。一般俠客所用大多重不過一斤半,長不過一米。槍桿用木製成,尖端用鐵打制,也有用通身用純鐵打制的,但也不會重過三斤,一般人可身帶四枝,技藝高超者可在50步內擊中目標,威力很大。 在手擲暗器中,鏢久盛不衰。鏢有脫手鏢、金錢鏢等多種。脫手鏢分三棱、七棱等,是鏢客常用的暗器。一般長10厘米,重四兩半至半斤。又可分帶衣鏢與光膘。帶衣鏢是用綢布系於鑲尾,擲出時綢衣如箭後的羽,起穩定飛行方向的作用。光鏢則不帶鏢衣,更加隱蔽,只是飛行的穩定性較差,要命中目標更需技巧。鏢一般系在腰間,共9至10枝,其中有一支較其他大的叫絕手膘,在鏢將用盡而敵情不減時使用。另外,除脫手鏢外,金錢鏢也是常見的,它是以大制錢磨光邊緣而成。此鏢易於製造,可大量攜帶,使用隱蔽,可攻擊敵之眼、咽喉等部位,只是此鏢飛行姿態難掌握,練習較難,而且攻擊距離有限。 在手擲暗器中,比較有特色的是擲箭。這種暗器有三種樣式。第一種是用純鐵打成,長28厘米,前端成三角形,後面逐漸變粗,重約七兩半,適於初學者使用。第二種是用鐵竹混制,鐵頭竹桿,尾部無羽,像箭而形體稍小,長30厘米左右,重約二兩。第三種是用竹製成,整體為竹,前細後粗,前端尖銳,為技藝成熟者使用。
編輯本段另類冷兵器

⑻ 明朝軍隊有槍支嗎

有:
明朝軍隊的真實武器裝備(轉載)
第1個
三眼銃,是明軍重要的單兵火葯武器,原因是它可以連續釋放,構成密集火力,有利於壓制行動迅速的騎兵。可能對歷史熟悉的朋友能夠想到,崇禎在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時候出宮而走,手中提的兵器就是三眼銃。但是三眼銃的缺點也很致命,由於構造的問題,瞄準很不容易,近代還有用三眼銃充當狩獵武器的,但山東獵人的評價是「三眼銃打兔子,沒Diao准」,更多的時候,三眼銃成了出殯時的禮炮。
第2個
多管轉膛炮 :迅雷銃 單兵多管火器,明代趙士珍發明,參考了土耳其的類似火器,最大的可以達到18管,使用火繩或者燧石擊發,加上外罩後狀如琵琶。發射完畢後可以作為冷兵器使用長187厘米,重2.5公斤,易於攜帶使用,明軍經常列隊跪射,火力沒有間斷。在朝鮮,日本的火槍隊是無法正面對抗這樣的明軍的。
第3個
其實並非打鳥之用,而是表示即便輕捷如鳥也難以逃脫,已經接近現代步槍,是和倭寇交戰中繳獲倭寇火槍,隨後改進仿製的,戚繼光的步兵,已經40 % 裝備了這種槍。但是到了滿清,清軍對火器帶有某種抵觸情緒,到鴉片戰爭,使用[論壇禁止文字過濾]的中國 軍隊,反而降到了20 % 。也有一說,稱之為「[論壇禁止文字過濾]」並不是因為用來打鳥或連飛鳥也無法逃脫,而是因為其槍機銜著火繩落下點燃發火池中的火葯的動作猶如小鳥啄食。射程150米,雨天不能使用
第4個
原始的火焰噴射器 – 猛火油櫃 猛火油,即石油,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曾經記述過中國西北地區開發使用石油的先例。北周年間(578-579)中國即開始利用石油的燃燒性能作為武器使用,宋代,更產生了火葯和石油相結合的噴射燃燒兵器 – 猛火油櫃。
猛火油櫃,由下方裝有石油的油櫃與上方類似大型器的噴管組成,使用時向後拉動噴管尾部的拉拴,使石油被吸入噴管,在噴管口放置少量火葯點燃,向前推動噴管的拉拴,使管中石油向前噴出,並在出口處被點燃。宋軍用它防守城池,來焚燒敵軍的攻城器械。但這種武器也有缺點,容易出事故不說,石油的貯存,笨重的箱體難以機動都是問題。
第5個
九頭鳥 大家相信么?這個居然是明朝的東西。這是大型[論壇禁止文字過濾],明代《天工開物》最早記載其圖片,帶有三角支架和旋轉裝置,長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號「九頭鳥」,威力強勁,即便當時的戰車也無法抵擋。可惜發展比較慢,直到滿清末年,湘軍中裝備抬槍,不過25 % 而已
第6個
大口徑左輪槍 :五雷神機 這真是世界最早的左輪槍了,戚繼光在北方戰線防衛蒙古軍隊的發明,有三眼,五眼,七眼各種規格,一般使用時二人一組射擊,一人支架,轉動槍管,一人瞄準射擊。射程180米
第7個
一窩蜂 這是古代的喀秋莎火箭炮,一具發射器中帶有多發火箭彈。這種武器曾經在軍事博物館有展出。明代《武備志》對一窩蜂有較詳細地介紹,當時的規格有多種,從3連發的神機箭,到100連發的百虎齊奔,都屬於這個范疇。射程300米,連發火箭彌補了普通火箭彈道不穩定的弱點。
第8個
古式後膛榴彈炮 :佛朗機 明代正德年間利用歐洲技術製造的大型後裝火炮,使用帶炮彈殼的開花炮彈!1537年裝備達到3800門,帶有準星和照門。有效射程500米,45度仰角發射的時候射程1公里。大型者炮身250厘米,中型者156厘米,小型者 93厘米,子炮(炮彈)從後方裝入,發射間隔短,發射散彈時一發炮彈帶有500發子彈,可以封鎖60米寬的正面,威力驚人。
第9個
遠程重炮 :紅夷大炮 號稱將軍炮,明末引進西方技術製造,帶有炮耳和瞄準具,可以調節射程,炮身壽命長,大型者重1.6噸,射程可以達到1.9公里!應該是這一類武器的極限了!威力在當時可想而知
第10個
單發步槍 :火銃 明代制式的早期輕型火器,鑄造精良,設計精巧,和蒙元的火銃比較,所需火葯大大減少。明代作為標准武器,曾生產達九萬余,1449年的北京保衛戰廣泛使用。長43。5厘米,口井3厘米,2人一組發射,一人負責支架和瞄準,一人負責點火射擊,射程180米。
第11個
非觸發水雷 :水底龍王炮 這個水中的高科技武器看來也是中國的發明,名水底龍王炮,用火葯包外邊包覆牛郛防水,以羊腸通引火線,用羽毛做成浮標保證引火線的不進水。宋應星《天工開物》有所介紹,但說明在朝鮮戰爭中,本來應該有很好使用效果的,因為設計過於精巧,使用效率並不高
第12個
單兵手榴彈 :震天雷 古代的手榴彈,名為震天雷,內有稱為「火老鼠」的鉤型鐵片若干,用於加強殺傷力,這和美軍手榴彈內放鋼珠一個原理!
第13個
毒氣彈 :霹靂炮毒火球 應該是最早的化學武器了,這個出現的比明朝早多了,採石之戰的時候是宋軍重要武器,內部除了火葯外,還有巴豆,狼毒,石灰,瀝青,砒霜等物,爆 炸時產生毒煙,中者口鼻流血,不亞於沙林氏毒氣阿.
具體看(有圖文):
http://game.ali213.net/thread-2207587-1-1.html

⑼ 萬曆三大征明朝武器配備表 求!!

萬曆年間明軍裝備的火炮,分為兩部分介紹,一是各式火炮性能,二是佛郎機炮詳述。

一各式火炮性能

[1]虎蹲炮:是明代中葉將軍炮之一(明代將一些較大的炮封為將軍),創制於嘉靖年間。這種炮身長2尺,重36斤,上加鐵箍,並配備鐵爪、鐵絆。發射前用大鐵釘將炮身固定好。每發裝5錢重的小鉛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1個重30兩的大石子或大鉛子壓住,用於殺傷敵密集隊形。

[2]迅雷銃:近似近代多管式機關槍。能連發五彈,至萬曆三十年經過改進的迅雷銃『戰酣連發『,可以一氣發射十八彈。

[3]滅虜炮:車載中型火炮,凈鐵打造,管長2尺,重95斤,有5道箍,射1斤鉛彈。用滅虜車載行,每車3門。

[4]大將軍炮:大型火炮,身用生鐵鑄造,長三五尺,重五百斤,有多道加強箍,分大、中、小三種,發射7斤、3斤和1斤的鉛彈,用一輛車運載。車輪前高後低,可在車上直接發射,具有較大威力。

[5]大碗口銃:一種小型火炮,沒有瞄準具,身管短,射速慢,射程近。由於沒有瞄準具,命中率較低,北京軍事博物館現存一具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用銅鑄造的大碗口筒,口徑三寸四分七,長一尺一寸,重六十三斤。銘文為:「水軍左衛,進字四十二號,大碗口筒可見這種火器已用於水上作戰。

⑽ 明朝中後期大多數士兵都裝備火槍嗎

大規模裝備火槍的部隊只有當時三大營之一的神機營,其他的部隊還是以冷兵器為專主的只配備少屬量的火槍輔助。
明代火器從其分類來看主要有兩大類:第一類是用手持點放的火銃和鳥銃,其形體和口徑都較小,一般筒內裝填鉛彈和鐵彈等物,其射程僅數十步至二百步(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均有此類出土的實物陳列)。第二類是安裝在架座上發射的口徑和形體都很大的火炮,多數筒內裝填石、鉛、鐵等物,俗稱"實心彈",少數則裝填爆炸性的球丸,射程一般在數百步至二三里距離,主要用於守寨和攻城,也用於野戰、水戰和海戰。明代的海船製造已經相當的發達,海船上就裝備了這些火器(明末年間,鄭成功率水師海船收復台灣,曾用這些武器痛擊荷蘭侵略者)。
明代的爆炸性火器已經相當發達,具體有兩大類:一類就是地雷,品種繁多,有石頭雷、陶瓷雷、生鐵雷等數十種;另一類就是水雷,有水底雷、水底龍王炮和混江龍等兵器。根據大量的史實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先發明和使用"兩雷"的國家。

閱讀全文

與明末武器裝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